阿司匹林再认识

2024-08-07

阿司匹林再认识(共5篇)

阿司匹林再认识 篇1

上篇我们回顾了阿司匹林与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 (ASCVD) 一级预防的早期研究成果。2004年后, 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增多, 中国、美国与欧洲各自陆续发表了有关指南:①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50岁以上血肌酐中度升高或10年总心血管风险≥20%的高血压患者有益。②2006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脑梗死治疗及预防指南》提出, 评估结果获益大于风险者, 推荐长期使用阿司匹林75~100mg/d预防心脑血管病事件。③2007年欧洲心脏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指南提出, 对高血压无心血管疾病患者, 如50岁以上肌酐中度增高或心血管风险增加, 则获益大于风险, 应考虑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④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提出, 心血管风险增加的糖尿病患者, 包括30~40岁糖尿病患者, 尤其是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 应考虑应用阿司匹林;年龄超过40岁或合并以下任何一项危险因素, 高血压 (>130/80mm Hg) 、吸烟、血脂异常、心血管病家族史、微量或明显蛋白尿, 应使用阿司匹林75~162mg/d作为一级预防措施。⑤2008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治疗指南》提出, 对于伴有中度心脏事件风险的患者要进行阿司匹林一级预防, 建议给予75~100mg/d。⑥2008年美国《高血压指南JNC 7》指出, 血压得到控制的高血压患者考虑使用阿司匹林。⑦2008年美国高血压学会指南提出, 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 一般都应使用阿司匹林 (75~162mg/d) 抗血小板治疗。⑧2009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南提出, 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 伴有以下任何一项高危因素, 年龄>40岁、高血压、血脂异常、蛋白尿或伴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均应使用阿司匹林75~162mg/d一级预防心血管疾病风险。

各国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指南的对象均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 综合评估获益和出血风险。总的看来,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适应证:①临床具有ASCVD时, 阿司匹林的获益大于出血风险, 应积极推荐;②在ASCVD低危水平或具有较高出血风险时, 阿司匹林的获益与出血风险相似, 属于一般性推荐, 是否应用阿司匹林要作进一步分析;③对40岁以下无ASCVD危险的低危人群不推荐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措施;④对80岁以上的老年人慎重推荐, 如有胃肠道出血风险增高者, 不建议用阿司匹林。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 高血压伴糖尿病、心血管高风险者 (10年心血管总风险≥10%) 可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75~100mg/d) 进行一级预防;2010年《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推荐, 患有高血压且血压控制较满意 (<150/90mm Hg) 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 年龄在50岁以上、具有靶器官损害 (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 、糖尿病、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10%, 应用阿司匹林 (75~1 00 m g/d) 进行一级预防。

就整体人群而言, 各国家指南建议阿司匹林用于具有中高危ASCVD风险人群, 但不同指南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人群的界定不同, 一般建议中高危人群应考虑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治疗。2013年《中国抗血小板专家共识》建议, 合并下列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 男性≥50岁或女性绝经期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150/90mm Hg、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 (体重指数≥28kg/m2)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男<55岁、女<65岁) 、吸烟, 服用阿司匹林75~1 0 0 m g/d。

2015年7月, 欧洲心脏病学会血栓治疗组在《欧洲心脏杂志》在线发表老年患者抗栓专家共识, 指出高龄不但是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也是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抗栓治疗中, 出血与缺血的平衡成为治疗决策中的严峻挑战。鉴于阿司匹林现有的研究证据, 该共识认为老年人阿司匹林二级预防没有争议, 但老年人使用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获益和风险比不确定, 尤其在日本老年人中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效果不确定。

2015年12月, 中华医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和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举办修订《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会议, 特别重视基线风险评估, 会议主持者李小鹰教授强调没有这样的风险评估, 一级预防便无从谈起。评估方法沿用国家“十五”公关课题“冠心病、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课题组开发的风险评估工具, 及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赵冬教授团队提出的国人心血管病终生风险评估模型。同时参考《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权重比例, 其中高血压所占权重最大, 明显高于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此次修订的《共识》建议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对象:①无高血压者, 同时具备6项危险因素 (年龄50~79岁、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史、肥胖和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中的4项;②有高血压病史者, 血压控制良好, 年龄50~79岁, 合并上述危险因素中的1项;③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 估测肾小球滤过率<45ml/min;④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的人群。同时, 阿司匹林用药前须进行出血风险评估, 对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患者应采取防范措施;对年龄>80岁和<30岁的人群, 因获益证据不充足, 不推荐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

目前, 我国在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使用上存在明显不足。2015年发表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调查研究显示, 一级预防组中, 中高危糖尿病患者比例达94.6%, 但阿司匹林的使用率仅13.1%。另有一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对39424例心血管风险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调查发现, 阿司匹林使用率为33.4%。美国同期一项全国性调查数据显示, 在无心血管病史的成人中, 当前使用阿司匹林的比例为47%。早在2006年, 美国国家预防工作委员会对美国临床预防措施进行健康获益和经济效益评估, 结果显示应用阿司匹林预防带来的健康获益和经济效益名列所有预防措施的首位, 甚至超过对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肥胖等控制的净获益。

最新资料显示, 201 6年4月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 (USPSTF) 发布了最终版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指南》。指南推荐, 10年心血管风险≥10%, 且不伴出血风险升高的50~69岁人群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10年心血管风险<20%的70岁人群, 指南明确这种治疗方法的整体获益并没有超过危害。同时认为, 50岁以下人群进行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循证证据不充分。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 根据国际指南和中国专家共识意见, 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必须在血压控制稳定 (<150/90mm Hg) 前提下进行, 否则会增加脑出血风险。我们应加强临床医生及患者对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认识, 提高医生对指南和共识的认知度和依从性, 有效评估阿司匹林的风险效益比, 准确掌握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适应证, 规避阿司匹林出血风险, 从而更好地使用阿司匹林这一利剑。

阿司匹林再认识 篇2

一、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1.有利于纠正偏差

从教师自身角度看,每位教师都有备好课上好课的愿望。然而,无论我们备课多么充分,都有可能出现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某种失误。有一次试题中出现“感同身受”在句子中的应用,答案是错误选项,可学生都认为这个成语意思可以理解的通,于是,我们找出最新字典来查,果然发现这个成语词义扩大了。类似的例子还不少,因为语文本身就存在主观性、可变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该遵循的遵循,该变通的就要大胆鼓励学生变通。通过写教学反思记录,不断反思,我们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加深对教学的理解,取得进步。

2.有利于学法指导

成功的.学习依赖于正确的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 “教的法子必须基于学的法子”。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要研究学生为何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会适应学生,从而让学生明白该学什么和应该怎样学习,并学会独立学习。比如在教学现在完成时的时候,刚好电视里经常在放“你洗头了吗?”这一幽默可笑的广告,我便把它引入教学,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生动效果,学生比往届学得快也记得牢。为什么?肯定是学生对广告熟悉并且感兴趣的缘故,这正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这一反思我立即认识到学生是如何去理解的。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反思对课内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学生错误所在,对症下药,然后让学生自我反馈、自我评价,以便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再产生错误。

3.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一节课是短暂的,但教师的教学生涯是漫长的。若干年之后,教师很难记起当年的教学情况,只有勤于笔耕,及时捕捉信息,并把它记录下来,宝贵经验才会永久保存。通过写教学反思记录我把学生问我的难题及好题全部记录下来,为我的后续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4.有利于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

要迎接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就要努力把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提炼、升华的过程,它使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得出新的教学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教学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精心总结的教学反思记录,可以为写作优秀的作品或论文奠定一定的基础。

5.有利于教师育人水平的提高

阿司匹林再认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共收治163例脑出血患者,将患者按照术前是否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1例患者术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其中男47例,女24例;年龄为34~82岁,平均年龄为(59.4±7.6)岁;出血量为50~156 mL,平均出血量为(89.3±12.8)mL。观察组92例患者术前未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其中男58例,女34例;年龄为37~81岁,平均年龄为(60.1±8.1)岁;出血量为54~159 mL,平均出血量为(90.7±13.1)m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量等基本资料方面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急诊手术,停止使用其他治疗药物,以大骨瓣窗开颅术,并在显微镜下对血肿进行彻底清除,对血肿残腔留置引流管引流,术后以抗感染及脱水药物进行相应治疗。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量,以多田氏公式对患者的血肿量进行计算[1]:血肿量=7π/6×长轴×短轴×层面数。(2)预后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及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2],ADL评分主要包括:Ⅰ级:独立,Ⅱ级:轻度依赖,Ⅲ级:中度依赖,Ⅳ级:重度依赖,Ⅴ级:完全依赖。

1.4 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以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对计数资料以卡方进行检验,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以的形式表示,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再出血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率为10.87%(10/92),出血量为(40.14±18.76)mL,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率为40.85%(29/71),出血量为(57.03±20.92)mL。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预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1.96%(11/92),ADL分级情况为:Ⅰ级14.13%(13/92),Ⅱ级21.74%(20/92),Ⅲ级26.09%(24/92),Ⅳ级28.26%(26/92),Ⅴ级9.78%(9/92)。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为40.85%(29/71),ADL分级情况为:Ⅰ级7.04%(5/71),Ⅱ级12.68%(9/71),Ⅲ级25.35%(18/71),Ⅳ级22.54%(16/92),Ⅴ级29.58%(21/71)。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阿司匹林为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多用于心肺梗死、心绞痛、缺血性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3]。近年来,研究指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在术前服用阿司匹林在开颅术后容易导致再出血[4]。本研究通过对术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及未服用阿司匹林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率、出血量及预后情况。其中观察组的术后再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ADL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提高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致死率。

阿司匹林是氧化酶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血栓烷A2形成,血栓烷A2能够起到缩血管效果,还能够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过程中会增加出血倾向,延长出血时间,因此,以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的风险虽然低,但是会提高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5]。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提高了术后再出血发生率的患者应尽早停用阿司匹林,还应以新鲜血浆、新鲜血液、血小板、维生素K、凝血因子等进行治疗,从而降低再出血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刘振旭,张秀云.服用阿司匹林与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229-231.

[2]李晓卫,孙昭胜,赵旺淼,等.阿司匹林与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性和预防[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2):1262-1265.

[3]Kovács EG,KatonaÉ,Bereczky Z,et al.Evaluation of laboratory methods routinely used to detect the effect of aspirin against new reference methods[J].Thromb Res,2014,133(5):811-816.

[4]Kohli P,Udell JA,Murphy SA,et al.Discharged aspirin dose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treated with prasugrel versus clopidogrel[J].J Am Coll Cardiol,2014,63(3):225-232.

老子辩证法再认识与再评价 篇4

老子辩证法再认识与再评价

本文应用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理论框架,对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作了新的理解和发挥,认为老子书中不仅包含了对立统一和质量互变的思想,并且具有了“度”的`思想,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最后对老子的“不争”、“无为”作了积极的解释。

作 者:赵妙法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刊 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4(4)分类号:B223.1关键词:老子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不争 无为

认识之后再认识 篇5

他们不是因建筑而生, 却因着建筑而精彩。他们赋予建筑以灵性, 赋予城市以魔法。他们是真正称得上“第一人物”的明星, 是值得在多年后仍备受瞩目的大师。

我们和他们, 也曾经因建筑在某日结识, 今天再说起的, 算作不是采访的采访, 认识之后的认识, 让我们有机会再一次深入地了解到他们的精神和永不枯竭的创造力, 整个过程轻松有趣, 也触动了我们。本期决定用专题的形式把这个过程呈献给读者, 让你们跟随我们, 再认识他们。

上一篇:科技知识论文下一篇:科学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