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

2024-10-18

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精选3篇)

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 篇1

一、引言

企业的财务目标是在一定时间内企业整体的运营和财务工作的总计划, 企业的财务管理也需要以企业的财务目标为基础来实现, 最大程度完成财务目标。企业的财务目标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 所以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目标加深认识, 选取更加合理的财务目标。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迅速但是情况较为复杂的阶段, 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依靠过去对企业财务目标的认识来制定发展计划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形势, 不能有效推动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企业需要认真研究现有的国内和国际经济情况, 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实际发展需求来加深对财务目标的认识, 进而制定出更为合理有效的财务目标, 保证企业的正常的经济活动。

二、企业财务目标现状

(一) 财务目标制定对各方利益考虑不足

企业的财务目标作为该企业未来一定时间的运营计划的体现, 在企业的整体工作中具有引导作用, 财务目标的制定不仅仅与企业预期达到的经济指标有关, 还与企业的实际利润、股东的价值以及企业价值等各方面有关, 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上的目标, 需要从各方面来共同协调才能实现企业的最优发展。现阶段的企业财务目标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财务目标制定时缺乏对现有经济形势和各方关系的准确认识, 财务目标多沿用以前的财务数据和目标做简单调整, 没有系统有效地建立财务目标,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财务目标往往存在对各方利益考虑不足的情况, 无法满足各方需求。

(二) 财务目标定量较为模糊

财务目标作为企业一定时期内需要实现的运营和经济发展的计划, 是一个企业规划发展的必要手段, 所以很多企业都在运营之初就设置了相应的财务目标。但是现有的财务目标存在目标定量不清晰的问题, 只是简单地提出了一个时期的财务计划, 而没有规定具体的工作量和经济价值数量, 所以在该时期结束后无法通过具体的财务数据来确定是否实现了预计的财务目标, 设立财务目标就没有意义。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只是获取相应的财务数据, 但是没有对财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在下一阶段的财务目标制定中缺乏相应的指导意义, 无法及时弥补企业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财务目标的定量模糊也导致企业无法对财务目标进行考核, 所以财务目标质量的高低也无法准确的评价。

(三) 财务目标缺乏有效控制

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需要具有长期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发展计划指导企业的发展, 因此, 财务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十分重要。企业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与建立有效的财务目标是分不开的。突出问题就是企业缺乏对财务目标的有效控制, 体现在无法对财务目标的内容和范围等实现具体控制, 所以在财务目标中容易出现财务目标内容过于繁杂, 其中有很多与企业现阶段和未来发展相关较少的项目, 企业的真实财务情况无法通过相应的财务数据得到反映, 或者是由于相关度较低的数据呈现错误的反映, 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没有根据财务目标对企业中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等控制活动, 导致财务管理活动缺乏规范性, 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

(四) 财务目标与企业战略发展联系不强

财务目标是基于企业的财务情况, 对企业今后的运营和发展状况进行规划, 具有一定的预判性和引导性, 由于财务目标的性质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有关, 所以财务目标除了需要注重现阶段的经济利益以外, 更需要注重未来的经济长远发展。现在很多企业过多地注重企业现阶段的经济利益,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做出以破坏环境或者牺牲自身名誉为代价而追求一时利益的决策, 虽然短期为企业谋取了可观的利益, 但是长远看来不利企业的发展。企业没有将自身的战略发展与财务目标结合起来, 两者处在脱离的状态, 所以不能相互支撑, 相互完善, 甚至在一些情况下还出现相互背离的情形, 有碍于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

三、优化企业财务目标的措施

(一) 综合考虑各方利益

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不仅仅与企业自身有关, 还涉及很多方面, 是一个利益的集合体。在制定财务目标的时候, 需要考虑到各方的利益, 分别站在企业、消费者以及社会工作等各个方面来考虑, 不能只顾及企业自身的利益, 需要从各方面来寻求兼顾各方利益的财务目标。企业需要站在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 使企业自身、股东和社会中其他方面的利益都实现最大化。同时企业需要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 还要关注环境保护事业和公益事业, 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财务支出, 但是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可以为企业起到一定程度的宣传作用。企业为了长远的发展, 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企业暂时的利益来维护其他方面的利益, 最终实现企业和各方的共同利益。

(二) 财务目标定量化

为了使财务目标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调整, 必须改变以往存在的财务目标定量模糊的问题。企业需要根据实际的财务数据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方案, 将财务目标细化到具体的财务数据和工作量当中, 将财务目标中工作指标通过数据的方法来体现, 可以更为直观有效地表现出来, 也容易被财务管理人员理解。财务目标的定量, 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通过具体的量化方式来操作, 促进了财务管理和企业运营更加透明化和公开化, 这可以解决以往财务目标量化模糊情况下, 企业工作人员恶意侵吞企业财产的问题, 使企业的运营更加健康合理。

(三) 加强财务目标控制工作

财务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财务工作的效果和整体运营的方向, 如果财务目标的指标体现出来的财务信息没有反馈企业的真实情况, 往往会给企业造成错误的导向作用。企业需要加强对财务目标的相关控制工作, 对财务目标的控制工作主要体现在优化财务目标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范围上, 确保财务目标与企业的实际发展联系紧密, 同时能够体现企业的真实运营和发展状况。企业需要针对财务目标进行必要的内控和监督工作, 对于意义较小或无意义的财务目标的内容进行调整, 使财务目标都能够通过努力而达到, 而不是空想而得到的财务目标。在建立财务目标后需要根据财务目标和企业的运营情况来建立详细的财务管理和具体部门工作方案, 使企业的工作能够在财务目标的引导下进行, 并及时发现并解决其中脱离财务目标的情况, 使企业能够尽可能地完成财务目标, 实现企业的整体有序发展。

(四) 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实施财务目标

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都不断增加, 所以企业需要有战略发展意识, 同样企业的战略发展可以与财务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企业的战略发展是长远宏观的, 是基于现有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式而构建的发展方向, 所以可以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计划来制定的财务目标, 实现从企业长远较大的发展转化为企业短期具体的发展。财务目标需要根据企业战略计划提供的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具体的经济形势来制定, 将大的发展目标细化为具体的财务目标。财务目标的完成过程中可以为财务部门及时提供相应的财务数据, 通过相关的处理和分析来获取具体的经济形势和企业的运营状况, 企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自身的工作, 在这个完善过程中对企业的战略发展进行优化, 使企业更具竞争力具体并在未来能够保持更强劲的发展。

四、结语

企业的财务目标对于企业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不同的企业对于财务目标的理解各有不同, 其中不乏存在对财务目标理解不够透彻甚至是理解错误的企业, 制约了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企业需要对财务目标再认识再思考, 明确财务目标对于企业的意义, 并对其中理解不足的之处进行调整和优化, 使企业的财务目标能够为企业的运营做出贡献, 实现企业和各个相关方面都得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敏.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关系探讨[J].财会学习, 2016 (19) .

[2]宫铭.浅谈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关系[J].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6 (8) .

[3]侯晓宁.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15 (4) :143-144.

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 篇2

活动课程的再认识:问题、实质与目标

李臣之: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活动课程以教育文件的形式进入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是我国课程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它对教育实践 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依然与预期的目标不甚相符。影响活动课程实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终都与我们对活动 课程的理解和认识水平有关。在人们对实施活动课程的热情日益高涨并对活动课程寄予厚望之时,我们重新反 思和认识活动课程,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活动课程实施与认识上的问题

(一)过度膨胀与流于形式并存

1992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施以来,出现了一个开发活动课程的热潮,“积极开发、全面铺开”成为活动 课程实施的流行话语。不仅如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活动课程更是成了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学 科课程+活动课程”为时下教育的新模式。由此看来,活动课程实施似乎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过度膨胀景 象。但是,活动课程实施中依然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况:活动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分量极小,很难达到原国家 教委所规定的基础课时数,更有甚者,尽管将活动课程列入课程表,但实质上作为学科课程补课之用,对国家 课程文件精神无动于衷。

针对活动课程实施状况,教育行政部门及时作出回应,指出要“抓典型,搞实验,稳步发展,逐步推开, 使活动课程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开设活动课程过程中,既反对急功近利、一哄而起、不切实际的 冒进,也反对认识不足、墨守成规、等待观望的消极情绪。”(注:陈钢:《关于开设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 应当坚持和注意的几个问题》,载严尔权等编:《在活动中求发展――中小学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华中 理工大学出版社版。)学术领域也对此现象提出了质疑,主张正确认识活动课程及其价值,慎重对待活 动课程的实施。可以说,如果当前活动课程实施中的过度膨胀和形式化趋向得不到理性的控制,我国活动课程 必将走向荒废,并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学科化倾向

活动课程不等于学科课程,在理论上无需争辩,但活动课程的实施的确出现将活动课程学科化的现象。其 一,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拘泥于学科课程的范畴,深度有余,广度不足。表现为各种“学科活动课程”与学科 课程的一一对应,有什么样的学科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科活动课程。这些学科活动课程在目标上只是满足于 学科课程的目标,即延伸和加深学科课程。其二,活动课程内容的组织套用学科课程的逻辑,“教科书化”现 象严重。几年间,活动课程的教材版本比学科课程的教材建设速度要快得多。在一些地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 书包中居然有12本课本。学生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不少。对此,有专家呼吁:还课外活动的本来面目 !(注:顾明远:《还课外活动的本来面目》,载《教育参考》5期。)最后, 教育行政部门明文指示 :不准编教材。实质上,教材是教和学的材料,活动课程实施无理由没有教材,只是活动课程的教材不能与教 科书等同起来。其三,活动课程管理在思维上难于超越学科课程管理模式,封闭有余开放不足。

“活动”学科化原本是一种历史现象,如音乐、体育中的球技最初的确是作为学科外的活动出现的,随着 活动经验的积累,活动方式的丰富,更主要的是它们的价值得到承认,才逐渐演变为学科。但是,这种演变是 一个漫长的动态的历史过程,并非是短短几年间的事情,一旦演变为学科,必将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称 为学科课程。我国当今的活动课程基本上沿着课外活动的足迹发展而来,实施伊始并没有比较科学可行的措施 ,在对活动课程的价值抱有厚望之时,人们又机械地照搬学科课程的方式实施活动课程。如果从活动课程理论 建设不足,或者从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活动课程实施中这种学科化现象是不足为怪的, 但绝对不能因此而作为学科化的理由。

(三)依赖、套用课外活动

我国活动课程来源于课外活动的“课程化”,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活动课程相类似,但与杜威经验主义 活动课程有着质的区别。(注:李臣:《活动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版,第一章。)原国家教委 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将活动课程规定为:晨会(夕会)、班团 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等。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讨论五 稿)将活动课程的内容集中在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艺学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3月26 日 颁发《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的通知》强调,活动类课程包括校会和班会、社会 、实践体育锻炼、科技、艺术等活动。这些课程政策还带有概括提炼课外活动的痕迹。

在活动课程实践过程中,由于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的活动课程理论探索不足,一些学校在实践探索之初 ,大多将课外活动移到课堂内,把原来课表上的“课外活动”换成“活动课程”,其教学模式、活动方式和评 价方法出自课外活动实施的经验提炼。但是,把课外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纳入课表,同时也抹杀了课外活动 的本质属性。其结果,把学生的自愿变为强制,把主动变为被动而加重学生负担。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应该正确地认识活动课程,将活动课程作为主要的“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来开发。应该 说, 活动课程并不等于课外活动纳入课表,进入课表的“课外活动”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课外活动。活动 课程的设计并不仅仅等于课外活动的升华。

(四)目标异化

活动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是,我国教育现实中的活动课程目标却异化为多种近视的目的 。主要表现有三:其一,成为特色学校的工具。相比学科课程而言,学校活动要搞得有声有色,活动课程自然 是最理想的工具。其二,素质教育的代名词。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政策问世后,学校教育研究或实践总是与 此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活动课程是其中联系频率较高的代名词。其三,“数字化教育”的有效手段。“数 字化教育”是指对教育结果的评价片面追求数字,诸如,分数、获奖名次和次数、外语等级、钢琴等级、进入 培训班的次数等等。活动课程实施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取一些数字,但实质上许多学校的确把活动作为得到这些 数字的手段。

(五)认识上的误区

活动课程实施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除社会性功利观的影响外,归根结底,与人们认识上的误区密切相关 。就价值论而言,人们没有从整个教育历史发展全过程去理解活动课程对人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认为活动课程 从属于学科课程,处于辅助、被支配地位,教育价值相应较小。这种价值观易使实际工作者产生“有它不多无 它不少”感性理解,同时考试也不考活动课程,人们自然认为学科课程才是教育的主体,抓住了学科课程,就 抓住了根本。直到现在,依然还有不少学者把活动课程视为学科课程的辅助。更有甚者,依据旧版《辞海》( 1983年版)教育心理分册“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教学的科目即学科”等观点,推导出“课程和学科是等义的 ”的结论,认为活动的实质只是方法和手段,不能与学科相提并论。显然,按照如此狭义的课程观推导下去, 活动课程再也没有必要存在了。就本体论而言,活动课程究竟是什么?到现在仍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界定,把 活动课程视为课外活动、视为杜威的活动课程,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对立起来等等的根本原因都在于此。活 动课程价值认识的误区实质上与本体认识密切相关,本体认识最终导致价值观的缺陷。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浪 潮中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把握好活动课程的精神实质是活动课程研究与实践的关键。

二、活动课程的实质

(一)现有认识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讨论五稿)》认为: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学校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 、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这是中小学实施活动课程的直接依据,对 迄今为止的中小学活动课程实践影响较大,反映了教育当局对活动课程的实质认识。总体上看,仍然有需要商 榷的地方。其一,它虽然划清了与学科课程的界限,强调“非学科性”,但忽视了与学科课程的联系,有绝对 化、简单化、片面化之嫌。其二,虽然也划清了与课外活动的界限,突出了目的、计划、组织,但没有从根本 上与课外活动区别开来,因为在理论上课外活动也有目的、计划和组织。进一步就教育行政部门对活动课程指 导纲要的解释而言,(注:“在中、小学,除了学科类课程之外,学生所参加的一切活动,都应涵盖在活动课 程之中,……活动课程并不是一门新的课程,它是继承过去学校已经开展过的,但又是疏散的、……随意的各 种传统活动和课外活动,把它通过法规给予规范化,使之成为有计划的、有相对统一要求的、全员参加的一种 必修为主的课程……”。同陈钢:《关于开设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应当坚持和注意的几个问题》,载严尔权 等编:《在活动中求发展――中小学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年版。)更容易让人 感觉到与课外活动相去不远。其三,虽然描述了活动课程的诸多特征,但最终免不了以“课程”解释“课程” ,仍不尽如人意。

目前,学术研究领域关于活动课程的认识,主要有三种取向。第一,取向西方学者理解的活动课程,强调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活动课程设计的出发点,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是获得经验的手段 。(注:杨亮功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八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第二,取向课外活 动课程化。重在课外活动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课程高度重新建构。(注: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 公室主编:《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专辑1),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三,取向活动课程本土 化,力争创建一种新型的活动课程。(注:以廖哲勋、高峡等人为代表。)这三种研究取向,是我国活动课程 理论建设的阶段性尝试,为人们认识活动课程的实质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引发了不同程度的思考。

(二)活动课程实质的再认识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将活动课程界定为:为指导学生主要获得直接经验和及时信息,促进 学生情意、动作技能和认知协调发展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性活动项目和方式。这种 界定的优势在于:在课程思想上,突出活动课程以直接经验和及时信息为主要内容,不仅仅是人类的种族文化 ;突出活动课程目标,重在情意等协调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授受;突出活动课程结构,强调学生主体性活动 项目和方式,不仅仅是知识的逻辑组织;突出课程实施过程的交往性,注重学生的自我组织和相互之间的启发 ,不仅仅是接受。具体而言,强调“体验”“整合”“开放”“自主”八字特征。

1.体验。学生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文化的体验过程。人作为主体,吸收人类文化并非等于学习文化,只有 当人类文化内化为个体文化时,才完成了文化的学习。但是学习文化并非是为了学习,最终是为了运用文化, 也就是说最终要将个体文化外化,用于解决社会问题,能够解决问题,文化学习才算最终成功。人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实质上又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因此,人类的发展也就是文化的发展过程,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作为 个体的人不断地吸收文化、运用文化、创造文化的过程。活动课程以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为构成要素,探究、交往、创造、即时反馈、及时检验,表现为现实的或模拟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实现对现实生活文化的 吸收、综合运用和创造,同时也将静态的种族文化“活化”,并利用种种活动方式实现文化体现。因此,活动 课程最易于学生体验成功。

学科课程以人类长期发展过程所积累的共同文化为主体、以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是经过检验的真理,接 受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科学的审视,表现为以文字符号为主要载体的静态文化。学科课程的学习如果 不与体验结合起来,种族文化同样无法转化为人的个体文化。但是,它先天不足,不能完全实现文化体验。因 此,有必要在适当的时机,把活动课程体验学习精神渗透到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之中。

2.开放。这里所说的开放表现为7个方面。(1)对儿童学习器官的全方位开放。解放儿童的.脑,让其自由 思考;解放儿童的口,让其自由讲;解放儿童的手,让其自由做。(2)学习空间的开放,学校、家庭、社区 、大自然都是儿童学习的空间。空间组合按学习内容和目标而定。(3)学习时间的开放,不以40分钟为限。( 4)学习目标的开放,不以知识为惟一目标。(5)教学评价的开放,不追求惟一目标的实现。(6)教学内容的 开放,来源学科、社会、活动本身。(7 )教学方式的开放,多种活动方式综合展开。

3.整合。活动课程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得益其体验和开放的特征,有效实现目标、内容、方式、结 果诸方面的整合。在目标上,很难将一次活动课的目标明确界定在某一具体方面,不同学生都有着自我体验到 的不同收获,这些收获既来自显性的,也有附伴隐性的。在内容上,活动课程涉及多学科的知识,若加以综合 运用,可以有效解决学科课程割裂整体知识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发现诸多学科知识以外的新信息。在方式上 ,根据活动内容需要,学生可以灵活选择或整合多种活动方式,并不断地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在结果上,同一 项活动,可能有多种结果,而且结果表达的方式也可能是多元的。

4.自主。活动课程不仅仅强调“做中学”和活动作业,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能动性、参与性,体现学生自我意识的提升、活动课程强调研究“什么样活动最能促进人的发展”, 这种活动至少是学生自己的活动、或主体的实践活动、或探索性的活动。与学科课程相比,活动课程容易满足 这三方面活动的要求。在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展是学生的主体性行为特征,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选择 并不断建构有价值的知识,同时通过体验学习的过程获得自主发展。

三、活动课程的目标

活动课程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我们可以借鉴布卢姆目标分类方法研究活动课程的目标。根据活动课程 的精神实质,活动课程不是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比较强调情感(包括态度、意志、动机)和能力目标。

(一)情意目标

活动课程注重4方面情意目标的发展。(注:关于“关心”“参与”目标的论述,可参阅高峡等著的《活动 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出版社19版,第80页~81页。)第一,关心。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 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可持续发展。第二,参与。主动介入,积极承担责任。第三,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共同进步。第四,发展。发展意识,改变目前生活状况的意识,自我发展的意识,牺牲局部利益、顾全长远 利益的意识,无论对民族、国家,还是对个体,都是十分重要的,发展意识在活动中容易形成。

(二)能力目标

当前学校课程建设所关注的种种能力取向都应该是活动课程能力目标所应该关注的对象,诸如,收集信息 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清晰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对人类环境深刻的理解能 力;社会交际活动的能力;理解人类和社会的能力;个人能力,包括自卫、安全、卫生、营养及性的教育,消 费

[1] [2] 下一页

教育,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技能,个人学习的最佳方式及策略,有自知之明及自我克制能力;等等。具体 而言,我们应该尤其强调以下5方面能力。

1.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应该从小培养。没有研究意识,缺乏研究能力,就不可能自觉地发现问 题,探究变革措施,改变生存的处境。有研究能力,才会自觉地在研究的状态下从事学习和工作,不囿于惟一 结论,不断创新。活动课程的实施常常需要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广泛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假设,验证假 设,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在这种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渐进增长。

2.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活动围绕主题进行,其中问题的选择、资料的收集、假设的形成 与验证等,均有助于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

3.人际交往能力。活动课程强调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师生、生生、师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交流机会比 较多,交际能力易于养成。

4.动手操作能力。操作是活动的构成要素,操作能力在操作活动中容易养成。

5.管理能力。活动的完成,并非一人之功,凡两人以上都会涉及组织和管理问题,怎样协调工作关系、人 际关系、人事关系,怎样调动每个人活动的积极性,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活动机会愈多,活动水平愈高,活 动内容愈丰富,此种经验愈丰富,管理能力终会得以形成和发展。

(三)知识目标

活动课程并非不注重知识目标,但它尤其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广博性。学科课程重在专门性知识 ,按一定逻辑顺序将知识分门别类;活动课程淡化知识分割,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以任务为中心,将知识学习融于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活动课程主张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诸如, “××军事观察”“澳门回归”“保护惟一的地球”“小区文化建设设计”等主题,往往涉及军事、宗教、经 济、政治、文化、环保等许多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都是 学生在活动课程中需要学习并且能够学习的。学科课程所体现的知识一般是相对稳定的、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 理性知识,学生不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大损失,但是这些知识中有的可以说是相当陈旧的。活动课 程所呈现的知识常常是看似“不成熟”的新知,但未必是没有价值的,尤其是与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 会和谐、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等相关的知识,往往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上一页  [1] [2]

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概念与特点

(一)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概念

通过利用价值形式, 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组织、调控和监督的管理活动被称做企业财务管理。而财务管理的目标则是在一定政治、经济环境的前提下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最终达到的效果进行约定, 用以评价企业财务活动是否符合基本合理的标准, 最终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方向。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一般分为两个:其一是建立激励机制, 用以调动企业各经济利益共同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二是建立约束机制, 用以约束各经济参与主体, 使之符合社会的基本道德法律要求和企业的整体利益。

(二)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特点

1.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多元性、层次性的基本特征。相对稳定性。财务管理目标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 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需高度概括财务管理环节和活动规律, 使财务管理目标具有长期适应性。

多元性。本特性是由财务管理环境的复杂多样决定的, 财务管理目标需要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的目标被称之为主导目标, 而其余占据被支配地位的目标称为辅助目标。这决定了我们在实际财务工作中需抓住主导目标, 协调辅助目标。

层次性。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需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区别管理, 这就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层次性。我们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 将财务管理目标氛围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2.行为导向为维护利益相关体利益。股东和潜在投资者在内的公众是企业各方利益的集合, 他们作为一个利益综合体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考察和关注, 并最终得出是否投资的结论与评价。这就意味这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服务对象由公司内部转变为企业投资者,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也由企业“利润最大化”转变为“维护利益相关体利益”。发生转变的原因源于利润最大化原则对现代财务管理活动的不适应。

3.财务监督方向趋于社会化。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 企业的财务报表需通过依法审查。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状况需接受社会监督。因此,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也应当更加倾向于社会化。本质上, 还是在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更加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历程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几经演变, 研究其发展变化历程, 成为了我们对其进行思考与认识的重要基础之一。通过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与争论, 我们将其发展历程分成4个时期的历程, 并在此做出简要说明。

(一) 利润最大化理论

经济学上的“经济人”假说认为, 人与企业的各项活动都是以盈利为目标的。早期, 利润是量化盈利的主要尺度, 而盈利最大化的要求也渐渐被转化为“利润最大化”。然而, 利润最大化却因太过简单, 存在先天不足:

首先, 利润最大化原则忽视了货币的事件机制, 并未考虑到利润与投入的比例关系;再则, 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导致企业短视行为, 最终影响企业发展;最后, 忽视风险因素, 只是单个视角地观察问题。

(二) 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

作为股东至尊观点下的财务, 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认为企业由股东投资而生, 故而应当为投资股东服务为目标。这一理论虽然考虑了时间价值、风险等客观因素, 较之前有所进步。但其缺陷也是相当明显:

对于财富的理解过于抽象, 导致其忽略其他利益相关体。此外, 过于关心投资者可能会对企业员工和其他利益共同体造成伤害。

(三) 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

股东和债权人的共同投入形成了企业的, 所以企业不仅应当强调股东权利, 还应强调债权人的权益。而如何反应二者的价值, 则是由公司的全部资产的市价来呈现。然而这种说法本质上与股东财富最大化没有太大区别, 只是扩充了利益共同体的外延罢了。

(四) 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理论

企业家、股东、债权人、客户、供应商、政府与员工等都是按照契约理论与企业利益产生联系的人与组织, 他们被称作利益相关者。这一观点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 经济活动的传导性让人们体会到了利益相关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 学者和法学家均转向利益相关者方面的研究。

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则是进一步发展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念, 进一步扩大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象的外延, 是较为全面的一种目标制定方法。

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模式思考

(一) 对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思考

根据上述历程分析, 利益相关者最大化成为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重点。然而, 在现实操作中, 利益相关者最大化理论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方面, 依旧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 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模式无法应对个利益相关者的汇总问题。由于利益相关者是作为不同经济主体的, 所以在计算其收益的时候。相关的计算方式与函数均有所差异, 很难保持一致性, 这无疑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此外, 各要素的占比权重依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可探讨的空间会造成利益相关者与经理人无休止的讨价还价, 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 还有可能产生寻租空间。

其次, 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不等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二者的关系并非简单的1+1=2, 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 所以不能完全相等。因此, 无法建立一个统一标准用于对经理人员的业绩考核和日常约束, 因为一旦发生某一方面的问题, 经理人员完全有能力拉出另一方面的利益进行推诿。如此一来, 就很难实现对经理人员的监管, 同时不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目标。

(二) 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标准的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发现基本很难有一个单纯的理论能够支持财务管理目标。毕竟财务管理目标本身就较为复杂, 且干涉因素颇多。因此, 我们需要进行综合性的思考与分析, 由此试图提出四个标准, 用以考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否准确。

1. 目标能否被清楚准确的表述。不能被量化的目标不便于记录与检测, 此外, 不能清楚描述的目标也很难被监管。

2. 是否能又快又简洁地评价企业的成功与失败。目标的表达形式是简单明了且直截了当的一句话, 而其作用在于评价企业的成与败。

3. 股东财富必然超过附加成本。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需要利润的存在, 因此财富的绝对值需要超过成本, 才能产生利润。

4.财务目标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一致。财务目标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部分, 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 需要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吻合。

(三) 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主导的新型管理模式

在厘清定位的标准后, 我们发现, 单独的原则无法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由此, 我们强调将观点进行融合, 最终形成由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主导, 其余利益相关者作为附属, 共同形成有梯度、有层次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如此制定的好处在于:

1. 股东财富易于确定, 因此利于量化考核管理人员的目标。

2. 全面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考虑较为全面合理。

3.股东财富的增加需个企业经营者与员工的共同努力, 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利于调动相关资源的积极性。这样的考虑能够内外兼得, 利于最终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最大化。

四、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 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之相反, 正是因为不断进步的社会经济发展, 这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提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而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也在逐步进行自我完善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周锦榕.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思考[A].福建省会计学会.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福建省会计学会, 2006:2.

[2]杨瑞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再思考---企业价值最大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v.30;No.13604:60-62.

[3]左勇.浅析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 No.24103:110+112

上一篇:教育范式及其转换下一篇:生物类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