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链主导

2024-11-05

专业链主导(精选3篇)

专业链主导 篇1

首先要说明的,这是根据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本专业博士研究生教学情况的个人回忆,由于对最近多年来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情况了解不多,文章中有不确切的地方,祈请指正。

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期限只有三年,为时很短,第一年学外语和补理论课程,论文时间仅两年,最后一学期忙着预答辩、印刷论文、送审、正式答辩,实际论文时间只有一年半,时间非常紧。由于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基础都比较弱,增加了培养难度,加上博士生自身存在的各种困难和因素,因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大部分延期才毕业。

1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硕士生、本科生不同。

本科生的培养只是专业上的一个入门,是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从不懂专业到进入专业。

硕士研究生是在专业中或在某一学科中,通过必要的专业基本课程、基本理论、生产实践和论文选题,使研究生对本学科的学术方向、学术动态有初步的了解,它着重在对学科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培养。

博士研究生是硕士生在本学科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对本学科有更深入的理论知识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掌握和分析,对学科研究的前沿发展、国内外动态、学科的学术思想有所了解,并通过论文选题,对本学科在史学上、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并有创新性的见解。

按这个标准来检查,在以往的博士生培养中,发现有些学生的博士论文水平不高,有的论文与硕士论文差不多,有的还只是叙述性论文,有的虽有一些论点,但是不明显,更不要说创新性。

博士论文的要求主要着重在一是理论、二是有没有自己的论点,观念是否鲜明,即创新点,或在建筑史学上有所突破。不要求全篇论文创新,这不可能也不现实,而只要求有一、二点突破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2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作为专业,虽然在学术、业务或技术上已经界定在某一学科领域,但范围仍然很广,因此,它还可以分为若干学科,甚至再细分为子学科,在研究生教学中就是定为培养方向。导师在带领研究生时,往往就是通过某一学科,即培养方向的课程设置、生产实践和论文写作等环节即培养方式来完成其培养任务的。因此,培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专业培养中,为了更好的发挥导师的专长和学生的兴趣,学校都会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设置导师培养方向,供学生挑选。培养方向就是导师在该学科领域中长期进行研究,并有着一定的研究心得和成就,而且导师所在的研究机构又藏有丰富的有关学科的资料和信息,导师正是通过本专业本学科的优势研究来培养年青的接班人。同时,导师通过长期的研究,已经掌握该学科研究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学术思想,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方法,只有这样,导师才有能力、有效地培养年青接班人。此外,导师还担负着国家基金项目或者重要课题负责人,博士生研究的成果既完成了培养任务,又完成了国家需要的课题研究任务。因此,导师通过国家科研项目来培养博士研究生应该是工科研究生最好、最有效的培养方式。

在建筑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有两种培养方式,一种是上述的培养方式,即通过国家任务,或是国家基金项目,或是省部委委托研究项目或导师的特长来进行培养。导师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的研究生论文成果,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并且还由出版社正式出版,为弘扬传统建筑文化作出贡献。也有另一种培养方式,研究生自由选择博士论文课题,由于导师对该课题还不是十分熟悉,而且手头资料也不一定掌握充分,因而对研究生论文指导大多限于研究方法引导,影响了培养效果。这种方式有教师称为“放羊式”,任由羊自己去吃草,也不管吃什么草,到时收羊回圈。

这两种方式都存在,过去虽有争论,也没有下结论,孰优孰差,可以进一步讨论。

3 产学研一体化、理论联系实际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为例,包括民居建筑学科方向的培养,虽然它是一个理论研究专业,但也要结合实践。本专业实践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宏观上结合实践,就是学科要为国家建设、为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另一种是结合业务的实践,最好的选择是两者结合在一起,这两种方式都体现了国家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精神。

产学研一体化的优点是:一、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实践的技能知识又丰富了书本教学的不足;二、为国民经济服务,为弘扬、传承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服务。以古建筑、古民居学科的实践为例,它可分两类,一类是修复古建筑古民居古园林,目的是保护传承祖国优秀建筑文化,另一类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我国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筑设计工程。既传承又创新,这两种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是有成效的。

例如我们在接到修复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村广裕祠工程任务时,据调查了解,这是南宋抗元忠臣陆秀夫丞相后裔所建的祠堂,有历史意义,祠堂又有五处历史修建的年代依据,最大的特点是建筑物上反映出南北方建筑相互存在又协调的传统手法、工艺、风貌特征,这是一项培养博士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最理想的项目和场所。于是,在导师指导下,博士研究生从测绘、调查、做修复方案到画施工图纸,开工后又到工地,向师傅学习和进行必要的监理,直到完工验收,据参加该工程实践的博士研究生反映,这是他参加的唯一全过程的修复工程,收获很大,知道古建筑修复是怎样做的,而且向工人学习了不少施工知识和他们的勤劳品德,同时也参加了部分劳动,锻炼了身体。

在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对生产实践的要求,真正能够做到一个工程已经足够,但必须包括全过程。过多的生产实践,为了经济效益都将会影响教学、影响学生思想,培养研究生一定要把教学放在第一位。

在生产实践中,为了使工程实践做到更圆满,最好在实践结束后能做总结,在理论上更提高一步。在广裕祠修复完成一年后,遇上申报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奖的时机,于是,博士生结合总结的同时,参加研究所的申报,并填写了申请广裕祠文化遗产保护奖申报表。2003年3月申报,同年8月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项目奖,这在我国是第一次获得的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大奖。

4 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主导作用的认定

博士生导师的选定都是在某专业或学科上业务造诣有一定修养和成果的教学研究专家,它是培养合格博士研究生的保证。同时,导师也担任着国家科研课题项目,是带领研究生共同为完成国家项目任务的学术带头人。因此,在培养研究生中导师是起着主导作用。

导师的主导作用除了在制定培养计划,指导理论课程,确定实践场所,指导和确定博士论文选题和提纲等条例上的规定外,还反映在思想上、观念上、行为上起着主导作用。

4.1 博士研究生是学科研究的后备军、新生力量

博士研究生是一支强大的学术后备新生力量,导师要完成国家科研项目,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要有一个团队,要有一批年青的、对学术有兴趣、爱好并肯钻研的青年人来参加并共同完成国家的科研项目任务。博士研究生和导师一样,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导师是学术团队带头人,研究生是团队的成员。

为此,作为导师一定要有重大的责任感来爱护这批年青人,思想上要重视、业务上要精心指导、生活上要关心。在举措方面,要为博士研究生创造学习条件,如带领博士生外出考察调查,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引入校外专家来校专题演讲和指导等。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纳入导师研究方向,作为导师科研项目或国家基金项目的一个子项目组成部分,导师直接指导。这些举措在十多年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4.2 在学术观念上要平等、尊重

学术上的观念、论点、主张、说法是研究人员在某一学科领域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总结再实践所积累形成的一种论说,有的已经成熟,有的还在探索中。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论说也是在发展的。对于学术上观念、论说应该采取相互尊重的态度,有不同看法只有在讨论中相互交流、辩论或修正补缺,逐步走向正确。

博士研究生已经是有一定学术基础,有一定独立工作和判断能力的研究人员,或多或少在学科上会有某些观念和看法,虽然还达不到理论阶段,也可能存在某些不足,甚至错误的观点。导师在指导中应该采取尊重平等的态度,不要打击、扣帽子、或乱加批评,应该允许研究生存在与导师不同的观点。导师和研究生在学术思想上是平等的,只有通过交流、讨论才能提高,如果达不到统一,可以允许研究生坚持个人观念。在本专业指导博士论文中,曾发生这种现象,做法是允许博士论文中用自己的观念,只要有依据,有理论,即自圆其说,也是可行的。因为学术观点在未达到一定认识前,错误有所难免。人类在科学认识上都是经过一个自然发展中逐步认识提高、修正、再认识的过程。

4.3 以身作则,诚信育人

作为导师必须为人师表,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诚信育人。作为博士生导师、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必须对本学科有自己的特长,一定的论说见解,不然,难以授业解惑。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传道,既传学术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而且应该贯穿在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培养,导师的言行、更易被年青人所学习接受,也更能融洽师生感情。

例如学科研究如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为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民居建筑学科研究的任务就是环绕在这两方面的目标。导师在考察农村中,走山路,访问农民,住一般旅舍,吃一般伙食,这种身教言教,关心农村、农民的生活住房和村镇建设,为三农服务的言行都对学生有深刻影响。

为学之道、为人之道,历来对自己和对学生都以诚信二字告诫。诚者思想要真诚,行为要端正,学术态度要诚实;信者对人对己要言而有信,不弄虚作假,不夸夸其谈,学术不能想当然,没有依据的不能写上去。在学术上经常告诫学生不抄袭不剽窃,参考别人的资料要注明出处和参考书目。在待人接物上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要吹牛。失信一次知错而改,还可得到他人原谅。失信两次,不但无人理睬,连学术上的信誉也随之扫地。

导师在我国研究生制度上所以被尊重,因其业务、品德都属优秀,他们为人师表和严肃的责任感,使博士生培养制度更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成效。然而在这20多年来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讨论改进,使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专业链主导 篇2

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产生于信息管理专业特色、项目组调研和前期建设的基础上,之所以将之命名为“专业课程链”是因为我国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具有多种的背景因素,一些对于学生专业素养形成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并没有被管理科学和工程类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方案列入其中,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素质和信息管理行业实际需求不符。任何教学活动的实施和开展都要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的建设要秉承从能力培养和学生需求出发的原则,将认知、理解、应用和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四个阶段性目标,对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素质积累和能力培养进行量化的衡量。为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从而实现满足不同专业素质培养层次的需求。上述课程体系在实践过程中构成了相互联系、逻辑严密的“专业课程链”。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应该包含以下课程: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检索、信息构建、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服务与用户、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信息经济学等课程。在进行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对信息管理的流程进行分析,从而按照流程进行开展。上述课程在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定位,处于“专业素质链”中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层级水平上,支撑起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形成。当前属于泛信息时代,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相应地就要求信息职业者对先进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的把握程度,能够胜任信息管理工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在信息选择、收集、加工、组织、加工、存储和传递以及信息的挖掘、集成工作中表现优异。构筑“专业课程链”,按照信息管理业务流程来进行信息管理专业的教育大有裨益。

二、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的实施和取得的效果

(一)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

“专业课程链”对知识链上的各个课程进行明确的定位,全局引领信息管理专业知识领域的布局和规划,在不同课程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和关系链条,从而实现对本专业基础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各个学校在项目关凯“专业课程链”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持续不断地积累课程讲授经验和素材,即时掌握信息管理领域方面的最新理论发展成果。笔者认为在构筑课程链的过程中,应该至少包含高等教育精品规划教材和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包括英文教材。教师在项目管理专业的课堂上一方面要把握学科专业发展前沿,另一方面要对信息管理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有及时的洞察,从而及时修改教学计划和课程教材。除了打造精品教材体系之外,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课程还要配备相应的实验教材,使得实验教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细化。在教学资源重组优化的过程中。“专业课程链”的作用日益凸显,能够将专业课程逐渐打造成为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链,从而在同行兄弟院校中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和榜样作用。

(二)注重实践型教学方法的开展

传统的项目管理教学更加注重理解层面和认知层面的教学,但是缺乏实践教学和应用教学,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时候产生晦涩难懂和抽象乏味之感,认为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差,也就是说传统的专业素质培养中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处于薄弱阶段。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大力推行实践教学,对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进行加强,对与课程配套的应用和创新项目进行指导,完成对专业知识从理解到应用的质的飞跃。首先,教材体系和课程讲授中都融入了网络因素,在课程讲授中展现新兴网络环境之中信息管理的应用和拓展,从而使得课程体系兼顾新颖性和丰富性,做到与时俱进、把握动态。其次,对教学课程环节中的实践环节进行加强。“专业课程链”中部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特色,比如说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和信息检索课程,实验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占据了很高的比重,学校需要对实验课进行精心的课程内容设计和规范的实验作业要求,在选择实验数据集的`时候应该倾向于那些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商业数据库,并根据学校的教学需要设置属于自身的实验室网络平台,从而为学生实验训练创造良好的条件。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指导学生开发建立系统平台成果,使其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获得大幅度的提升。而在“专业课程链”上理论性较强的一些课程,比如说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管理学基础,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将理论课程实践化,在理论课教学之余,增设一些课外专题实验,通过对电子商务网站、搜索引擎操作性强的具体实例的感知和认知,来加强学生对信息管理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基本知识的把握,为其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和应用基础。

(三)贯通“专业素质链”

学校需要将“专业课程链”中多个层次的理论教学和不同层面的实践指导和对应的“专业素质链”相互贯通、相互衔接起来,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升到新的高度。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和假期社会实践项目,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比如说武汉大学就通过创建“武汉大学信息素养协会”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应该从认知、理解、应用和创新四个环节的能力要求在实践课程上设置课程实践、假期实践、科研立项和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课程。

参考文献:

[1]曹晶,肖希明.iSchool毕业生在信息领域的就业分析及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

专业链主导 篇3

当前世界正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软件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无论是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还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业互联网,都需要依靠软件来推动变革。目前许多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软件产业园,随着地方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多数软件企业急需“即插即用”型员工,强调软件开发的“实战经验”。各高职院校对如何培养软件专业技能型专门人才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化方向不明确

目前许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广泛方向的。所谓“广泛方向”,简单地说就是无方向,即尽可能多地开设相关课程,虽然面面俱到,但学而不精,进行的是“通才”而不是“专才”的培养。看上去毕业生的择业范围很广,但到企业什么都不能做。虽然学习了各种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但学生毕业后,依然不会“编码”,老师教了很多,但对学生而言,真正有实用价值的不多,针对性不强,无法做到“即插即用”。

2)课程体系岗位针对性不强

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微缩化”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体系的岗位针对性不强。课程安排广而泛,多数课程是独立于其他课程而进行的,忽略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没有将多门课程融入到一个主题,许多学生自身的能力无法做到将几门课程的零碎的,不成体系的知识点串接起来,导致培养的学生不适合市场需求,就业率不高。

3)教材缺乏衔接性

目前市场上的软件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很多,但是它们之间缺乏相关性。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课程体系、学生情况等方面进行编写,一本教材就是一个孤立的内容,虽然教材中的案例或项目内容比较好,但是在整个课程链中使用就不一定合适,要掌握软件技术专业专门化方向的整体知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缺乏连贯性和实用性。

我校创建软件技术专业以来,一直致力于专业教学与改革,先后被评为市级重点建设专业,市级优秀教学团队,课程资源建设稳步跟进。通过市场进行调研结合高职人才培养以实用性技术人才的特点以及近几年来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情况,学生比较适合.NET方向的开发,以此为依据,我们摒弃原先广泛方向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并在2015年9月份提出“软件技术专业.NET方向课程链建设的研究”这一课题,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链及课程链教材开发等内容的加以研究,努力找出一个方法,使教学更符合市场对软件技术专业需求、符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模式、符合专业教育和学习的系统课程,促进和细化专业建设。

2研究内容

1)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高职的办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要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方案既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设计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时,要充分了解毕业生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明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

目前,软件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的态势。软件技术专业课题组对本地软件产业园进行了人才需求调研,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本地区软件产业相关岗位设置情况(工作任务、岗位职责、职业资格证书等),并根据岗位设置情况进行能力需求分析,进而制订和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以求最大程度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接轨。调研结果显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属于软件技术产业链式的中、下游,即软件程序员、网页设计师或网站管理员、软件测试员、软件维护/技术支持、软件销售等技术类岗位,并且软件企业当前使用的主流技术.NET和JAVA,也有不少企业采用PHP。在此基础上,课题组以职业岗位的任务和能力要求为出发点,通过文献查阅、企业调研、毕业生访谈及相关的理论学习,确定各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能力及相关的支撑课程如表1,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与本专业岗位工作相适应的软件行业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及计算机软件销售、咨询与技术支持等一线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主要职业(岗位)面向是:程序员、网页设计师或网站管理员,其他就业岗位:软件测员、软件维护与技术支持等。同时,要求学生取得以下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程序设计员(高级)或同等级技术证书。鼓励学生选考以下职业资格证书:CEAC程序设计师(信息产业部)、微软的MCTS认证、Oracle公司的JAVA程序员认证、印度NIIT认证等。

2)课程体系的研究

(1)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灵魂是“核心课程”,在兼顾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通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重点设计方向核心课程。即首先按主要岗位和次要岗位所需的岗位技能和必备知识进行能力分解,确定专业通用知识与技能和核心岗位所需的核心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地区软件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调查及其岗位能力分析,并结合专业教学特点,构建了“职业素质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方向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课程体系的实施

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关联关系的课程组合,在涉及课程序列的安排上,关键是要找到时序上的衔接点,即根据学时的配比度与开课时序,各门课程在整体中的位置、地位和作用,从整体优化的观点出发来安排课程。.NET方向的课程主要包括:PHOTOSHOP图形处理、网页设计及高级网页设计(DIV+CSS+JS)、数据库技术、C#程序设计、ASP.NET程序设计、软件工程、C#项目实战、ASP.NET项目实战等,这些课程的开设的时间、课时数都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安排。

3)课程链的研究

课程链是近几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新内容。目前各大院校的各个专业都在进行课程研究,研究如何将知识、技能和其他教学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最有效能的课程体系,那么课程链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目前在软件技术专业.NET方向进行课程链研究的并不多。所谓课程链,是以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构建一个将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技能融为一体的专业课程链条,并在课程链的基础上填充其他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作为课程链的环,起着人才培养的基因作用,由环形成链,涵盖了人才培养的整个教育过程。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链是以软件产品的开发工作过程为依据,以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能力,以能力确定典型项目,作为贯穿专业课程和应用技能的链条,通过项目分解形成若干个独立的子项目,线性成序列形成课程,围绕子项目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融进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并扩充课程,这样得来的课程既考虑到知识整体性,又解决了知识的连贯性和衔接性的问题,最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必须尊重教学规律,把握知识与技能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科学性。由于课程之间存在着“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供求关系,课程作为课程链中的链点,合理排列各主次链点,形成软件技术.NET方向的课程体系。

4)课程链教材开发

课程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它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材来体现其价值,目前软件技术专业.NET方向的专业教材相关性不大,有些不符合高职学生学习,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广泛收集教学资料,学习教法学法,开发适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的课程链校本教材。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教学团队的合作与协作,群策群力,共同研究和开发课程链教材。课题组成员运用反向推导法,通过对典型项目分解,对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收集、分类、整理,为开发.NET方向的校本教材提供第一手资料,形成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技术为一体的专业课程链条。在课程链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围绕典型项目进行,将项目中的用到的各功能模块、数据库设计、样式等分散到课程体系的各相关课程中。如ASP.NET项目实战课程中,设计一个“多肉大本营”动态网站如下图2,主要实现用户登录、注册、文章、论坛、图鉴、美图、商城等功能。

那么在设计《ASP.NET程序设计》这本教材时,在介绍常用服务器控件时,可以围绕“多肉大本营”项目中用户的登录和注册模块来进行设计内容。同样,在《数据库技术》教材中,要围绕“多肉大本营”中用到的数据库设计教材内容,从表设计到开始到最后的触发器、存储过程等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这样学生获得知识是具备相关性、衔接性,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使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掌握应用开发技能,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摘要:该文分析当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NET方向课程链及课程链教材开发为研究内容,探索.NET方向课程链的建设的研究,促进和细化专业建设。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NET方向,课程链建设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魏会生.高职教育软件技术专业的建设与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

上一篇:医院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下一篇:井架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