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主导

2024-10-26

消费者主导(共9篇)

消费者主导 篇1

一、引言

面对当今异常动态而复杂的经营环境,单纯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等已经不能持续有效地抵挡竞争,企业只有通过具有系统性、颠覆性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才能够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商业模式创新已经登上了战略和创新管理的中心舞台。从商业模式创新赢得竞争、带来竞争优势的本质来看,不外乎两种实现途径:做完全不同于竞争者的事情或者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做相同的事情(波特,1997);用商业模式创新的范畴来表达,即价值主张创新和价值创造方式创新,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归根结底是能够为顾客提供创造新价值或更多价值的方法。商业模式创新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它的思维起点是消费者需求;更确切地说,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发现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并有效地满足他们,因此,洞察消费者需求特征变化趋势、识别消费者真实需求是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关键。消费者主导是当今时代需求特征变化的最重要趋势,本文在阐释消费者主导具体表现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这些诉求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和类型。

二、消费者主导的表现

今天的消费者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对厂商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内容、时间、地点以及价格提出个性化的要求,人们可以以更多的方式参与到交易中,而且参与程度越来越深;消费者得以以各种方式从分散走向联合,消费者的影响力变大,客户群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成为创造需求和价值的新源泉;以往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被动接受的地位正在发生改变,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倾斜,社会正在向消费者主导的时代迈进。

1、“真实需要”终将主导消费决策

一直以来,以竞争为导向的企业活动往往会偏离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使消费者迷失在各种炫目的创新产品中,消费者的消费活动同时为“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所左右(马尔库塞,2006)。知识和信息的快速获得与积累,加速了消费者的学习过程,“真实需要”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力量将上升,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更加理性的选择,追求个性化、内心的满足和自我实现逐渐成为消费行为的优势动机,从众倾向减少,人们对自身内在感受的关注超越了对有形身外之物的关注,他们在消费过程中渴望更多地互动与参与。

2、消费者参与价值创造

今天的消费者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商品和服务的被动接受和消费,先进的技术条件支持使他们有机会参与到价值创造的环节当中。有几种力量共同推动着这一转变:其一,以往只有专业人员才能运用的生产条件和工具变得简单化并且易于获得。例如点对点网站、开放源代码软件、编辑工具、存储器等等,这为消费者参与生产过程提供了可能性;其二,消费者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不断上升。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追求兴趣、爱好、娱乐、自我表现、体验等需求的满足,参与商品形成过程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其三,ICT技术的充分发展弱化了以往的时空障碍。信息传输工具的普及以及成本的降低,使得许多非经营性资源进入生产和流通领域具有了经济性和可能性,例如个人的非工作时间、知识、家庭场所、非生产性资金、PC等(尹莉和臧旭恒,2009)。

3、网络效应凸显

网络效应是指用户从一种产品或服务消费上得到的价值,不仅取决于该产品本身的内在属性和功能,还取决于与该产品相关的特定网络中其他用户的数量。这种特定网络可以分为直接网络、间接网络与双边网络(郭水文和肖文静,2011)。直接网络是指由使用同一种产品的用户构成的群体,直接网络效应是指一位用户的收益直接受到使用同一种产品的其他用户数量的影响,例如即时通讯平台、交易平台、网络社区等。间接网络是由使用同一种垂直兼容的产品(即客户都必须购买相同或相似的互补产品)的用户间接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群体,间接网络效应表现为:该产品的用户数量影响了互补品的供给状况及价格,从而间接地影响了用户的使用成本,例如操作系统、游戏机等。双边网络是指市场中的用户都需要接入一个共同的平台,利用该平台获取商品、服务或价值,双边网络效应是指平台一边的某一用户所获得的收益取决于平台所能够吸引到的另一边的用户数量,例如:门户网站、广告媒体、交易中介等等。网络效应的凸显,使庞大的客户群成为公司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4、消费者走向联合

新一代网络技术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单中心、单向传播向多中心、网状裂变传播转变。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传播中心,通过各种方式发表自己的评价、建议和推荐,例如社交网站、在线论坛、博客、电商平台等等。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互联网中,网络口碑的商业影响力越来越大,进而形成一种群体效应,人们不再仅仅通过供应方主导和控制的媒体渠道了解商品,网民客观上已经形成一种自发组织的营销工具。另一方面,新的沟通渠道涌现,沟通成本降低,也使消费者的联合成为现实;“团购”就是消费者联合的典型体现,它将网络购物与社交媒体的力量合二为一,提升了消费者的议价能力,改变了以往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集中对分散的商品交易关系格局。

三、基于消费者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

1、消费者真实需求导向商业模式创新

消费者真实需求导向主要体现在两种价值主张创新理念中。第一种,“够用就好”。这一理念摒弃了一味追求技术顶尖、功能强大、质量卓越的创新思维方式,而是从消费者真实需求出发,运用删除(即哪种被行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素应该被去除)、减少(即哪种因素应该被降低到行业标准以下)、增加(即哪种因素应该被提升到行业的标准之上)、创造(即哪种行业中没有的因素应该被创造出来)这“四项行动架构”(奥斯特瓦德和皮尼厄,2011)来设计新的价值主张;例如任天堂的Wii、Intel的Celeron division就是这一理念的产物。第二种,“问题解决方案”。这种理念体现了企业对消费者真实需求认知的深化———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本质上是对“解决问题”的需求。由于传统的产业和市场边界的存在,消费者某种“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得不从多个不同的供应商那里购买商品和服务,然后自己组合起来使用,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成本,而且带来许多困扰。今天的消费者更加注重全过程的体验,而不仅仅是交易过程本身,因而他们渴望获得针对某种问题的一套完整的服务与解决方案。“问题解决方案”价值主张创新就是企业突破行业边界的限制,重新定位和设计自身价值链,为顾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创新的实质是企业以追求资源的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为目标的多元化向以满足客户完整解决方案为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当今众多制造业、IT行业的服务模式转型就是这一创新理念的体现。

2、大众智慧利用导向商业模式创新

大众智慧的利用体现了企业对价值链、资源边界的重新界定,使企业更具开放性,同时也是对消费者个性化、体验、参与、自我实现价值诉求的满足。大众智慧利用导向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典型形式包括两种。第一,众包(Crowd-sourcing),它是指把传统上通常由内部雇员完成的任务以公开招募的形式外包给大量不特定的个人(消费者、业余爱好者、赞助商等)去做的行为(Howe,2006),这种方式一般被企业用于技术、创意、设计等原来完全由内部流程和资源完成的活动。例如Threadless公司,其生产的T恤衫图案由消费者自行设计、社群成员投票选择,然后生产上市,这种模式使其产品具有绝版、独特、限量特征,从而取得很大的成功。众包模式已经在很多领域得以运用,诸如自助出版、软件开源社区等。第二,用户自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自生成内容是在“去中心化”、用户参与、用户体验、协同创作等互联网文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兴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赵宇翔等,2011)。消费者通过上传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或者共享文件等形式参与内容和价值创造,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如维基百科、Google、Facebook等等。

3、平台导向商业模式创新

网络效应的存在使聚集庞大客户群的平台式企业成为创造和传递价值的重要角色。平台式商业模式是指将两个或者更多具有不同需求但又相互依赖的客户群体集合在一起,其自身作为连接这些客户群体的平台来创造价值;例如操作系统可以连接硬件生产商、应用开发商和用户,信用卡可以连接商家和持卡人,媒体用来连接受众和广告主,游戏机连接游戏开发商和游戏玩家等等。当今,平台化是许多行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趋势,例如:免费媒体吸引大量读者、进而吸引广告客户,免费软件开发工具包吸引应用软件开发者、进而吸引数量庞大的应用程序用户,基于网页搜索、广告投放和第三方内容货币化的搜索平台等等。

四、结语

创新方向的选择是创新活动的起点,是决定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商业模式创新必须基于对消费者的深刻理解,从而才能正确选择创造新价值或者以新的方式创造价值的方向。当今时代,消费者主导成为社会需求特征发展变化的大趋势,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必须以此作为基本思维起点和理念指引,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洞悉创新机会,选择正确的创新方向和类型。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尹莉、臧旭恒:消费需求升级、产消者与市场边界[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3]郭水文、肖文静:网络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J].经济评论,2011(4).

[4]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伊夫·皮尼厄著,王帅等译:商业模式新生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消费者主导 篇2

在博客、播客、社交网站等被称之为WEB2.0的互联网大潮的带动下,以年轻化、知识性、科技化、网络化、自我化、自由化为特征的网民所具有的权利和力量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使这个时代成为网民主导的时代,就是“YOU”时代(2006年底,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2006年度风云人物是“YOU(互联网使用者)”)。

在这个时代里,以网民为主的消费者开始真正成为了市场的主角,消费者可以自由的、随时的发表自己对产品、企业的评价和意见,并且消费者的声音显然可以获得比媒体更多的社会关注,从而对产品和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YOU时代营销环境的三个转变

在YOU时代中,原本存在于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本质性的转变,这些转变包括:

1、强弱转变:消费者强势、企业弱势。

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初期,企业处于强势的地位,企业凭借自己对资源的占有和对技术的控制,生产大量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消费者的选择是被动的、有局限的,其力量是难以与大企业抗衡的。所以,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保护消费者的法律存在,但消费者依然不可能与大企业进行公正的、对等的谈判和协商。但今天,力量的天平反过来了,消费者的力量超过了企业,企业不得不对于某一个消费者的感觉和行为给予高度重视,因为一个消费者的语言和行为,可以带来众多消费者的跟进。

比如,一家汽车企业生产的某一种型号的汽车存在一个小缺陷而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时,消费者在其个人博客、播客网站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个声音会被数百、数千、乃至数万、数十万的消费者知晓,而就会有数十、数百、乃至更多的购买同样型号的消费者共同采取法律行动,更有众多的消费者会自觉地拒绝购买这种型号的汽车。

2、明暗转变:企业变得越来越透明。消费者变得越来越不透明。

在YOU时代到来前,企业的经营运作是保留了很大的隐蔽性的,消费者往往处于消费的明处。但现在企业的经营运作变得越来越透明了,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行为很可能瞬间就会被消费者知晓。假如一个企业在美国染上了一场官司,被当地的消费者发起了诉讼,而这个企业不得不对产品某种缺陷给予消费者补偿,或者召回产品。这个新闻可能在十分钟之内就被另外一个国家的消费者所获知,而这些消费者也会对同型号的产品质量产生疑问,而发出同样要求赔偿或召回修理的要求。

消费者的需求和个性差异则越来越难被企业所掌握。众多消费者可以自由地发出声音,这些声音数量如此庞大、来源如此广泛,每一种声音都有着不同的个性,每一种声音好像都是精确的、可以容易地被描述出来,但真正做起来,却是非常艰难。于是,对于某些企业来说,消费者变得比以前更不透明了、更难了解了。

这样,信息从一种不对称到达另外一种不对称。

3、地位转变:企业主导到消费者主导。

在这之前,消费者唯一可以表达对企业和产品感觉的方式是购买或不购买,但在今天,消费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告诉企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消费者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并且消费者自己可以拥有很多创意,并且通过简单的方式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创意。

因此,消费者有着足够的力量左右企业生产什么产品、采用什么方式、定什么价格,是消费者告诉企业他们要什么,企业就必须给什么。比如在购物比较网站上,消费者可以自由地挑选商品、进行比价,或者告诉企业自己愿意买什么产品、愿意出多少价,如果企业愿意,那就按照这个价格卖给消费者。

而企业已经越来越难强迫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和接受其品牌了,企业只能千方百计地取悦于消费者,让消费者之间相互传播对企业、产品、品牌有利的信息,最终利用消费者之间的口碑传播和相互影响而产生销售。

新型营销模式的五个方面

在YOU时代的背景下,企业的经营和营销模式也必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些转变包括:

1、从传播到沟通。

前不久,笔者与某跨国公司资深品牌总监交谈,听到她有这样一个困惑:一贯奏效的传播方式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出现了很多行不通的地方,不能再按常理出牌由于博客、播客等自由媒体的大量涌现,企业对媒体的控制力相对减弱,常常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哪都不敢不投放,导致预算再多也像是飞机撒种;品牌发布的过程如果没有消费者的参与,可能就会变成企业的独角戏;品牌传播的效果难以准确评估,多年以来培养的品牌经验和技能,好像越来越不灵光了。

企业必须明白YOU时代下不能单方面告诉消费者他们应该买什么,而是要知道消费者的想法,用良好的沟通术和观心术去了解消费者,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告诉消费者企业真的想为他们提供他们真正想要的产品,真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是消费者意识到他们应该拥有什么。

2、从制造到创造。

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时代即将过去,产品品种将会无限丰富。举个手机的例子,在20世纪80年代,手机的品种只有数种,在90年代达到了数十种以上,而在今天,各种不同型号的手机达到数百种。每一种手机都只会获得一部分消费群体的青睐。这就是一个从制造到创造的时代变迁。

在YOU时代之下,创造远比制造更为重要。创造,就是针对某一小众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创造性地开发和设计产品,获取足够的收入和利润。我们看到苹果公司推出的iPod和iPhone,都是创造出来的。

创造使得创意成为企业至关重要的营销元素,成本将让位于创意。

3、从赚取利润到分享价值。

企业不应仅仅是以利润为核心经营和营销,分享价值才是最终极的核心。在企业经营和营销活动中,让消费者充分地参与进来,使消费者感受到企业的价值,并且与消费者分享企业的价值,是企业走在YOU时代成功的要素。

分享价值,就是容许消费者以集体的方式或个体的方式参与企业价值的分配,比如,企业容许消费者自动发起团购,按照团购的人数给予价格折扣;还比如,企业同意消费者自由选择对产品的试用;还比如,企业容许消费者分享企业所建立的消费联盟之间的积分转换。

4、从营销产品到营销文化。

在YOU时代,营销产品已经不再是企业的核心目标,物质层次只是完成了最基础的部分,文化层次才是最高的境界。营销文化,才能获得持续的、永久的生命力,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和获得更大的成功。

索尼爱立信曾经的成功就是一个象征。通过在网络社区的市场营销活动,索尼爱立信品牌被赋予了年轻、朝气、富有活力的形象,在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中被广泛接受。在2006年初,索尼爱立信大胆创新,直接启用网络红人“天仙妹妹”,倾力推出“简·悦”系列手机。此举使“简·悦”系列手机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5、从实体经营到虚拟经营。

企业的经营和运作在YOU时代之间一直停留在实体组成的现实世界之中,而今天,虚拟网络社区的大量存在,使得企业拥有了大量在虚拟空间中的经营和营销机会。虚拟经营和营销,成为另一种企业存在和发展形态。

美国“第二人生”网络虚拟世界游戏在美国和欧洲的广受欢迎,腾讯QQ网络虚拟社区的热潮,都是虚拟经营和营销的代表。大量的企业通过在“第二人生”上的活动进行经营和营销,IBM、DELL、丰田、耐克、索尼等企业纷纷在“第二人生”进行虚拟经营,而腾讯的QQ虚拟社区上有着可口可乐、娃哈哈、耐克、ONLY、兴业银行等著名企业的身影。

更有一些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企业,或者说不知名的企业,直接将经营和营销活动放置在虚拟的空间之中,成为了完全的虚拟企业。

消费者主导 篇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越来越多地介入我们的生活;本世纪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与此相适应,我们的商业模式、零售模式与流通生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颠覆性的变化,没有人否认,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迄今为止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的零售革命——第四次零售革命,这次零售革命是一次流通产业全面调整与升级的革命,从订单到生产、到终端,再到消费,整个供应链和价值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且不可逆转的变化,改写了业态、商圈、商店、商品制造流程,为经济学和营销学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这场零售革命面前,无论是网络零售企业还是实体零售企业,都在加速创新。1999年创立的年轻的阿里巴巴,短短10余年间,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公司,2013年交易额达248亿美元,约为全球电商第二名亚马逊的2.14倍。北京时间2014年9月9日凌晨,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举行首次路演,盛况空前,电梯要排队半小时才能乘上。10天后,阿里巴巴正式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当日收盘价93.89美元,涨幅超过38%,市值2314亿美元,超越Facebook成为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互联网公司。京东、苏宁易购、国美系(库巴、国美)、当当、易迅、一号店、凡客等电商也在快速跟进。沃尔玛、塔吉特以及王府井百货、银泰百货等国内外大牌实体零售商,利用O2O等方式加速变革;五芳斋、吴裕泰等老字号企业,借零售革命浪潮锐意创新变局;雕爷牛腩、来伊份等新晋企业,试图通过互联网营销实现“弯道超车”……

这场零售革命的发生,是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消费变革、技术革命和跨界竞争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是必然且不可阻挡的,是没有任何企业、任何人能够回避的。

深入研究在这场零售革命中,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商业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商业运营管理模式、交易模式、消费模式的变革,预见和把握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当前零售研究的当务之急。

早在2009年,赖阳研究员创造性地提出了“云消费”的概念,他将“云”的思想导入现代消费研究,认为以现代信息互联技术为基础,消费者可以通过任意消费终端获得任何其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其接触的任何有形、无形平台均能为其提供无缝消费支持,这种消费就是“云消费”。

看了《“云消费”时代》,较为系统地了解了作者的立论依据及逻辑推理,感到“云消费”这个概念是成立的。“云消费”概念的核心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从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出发,研究商业变革,研究商业应如何利用各种新技术,全方位、全过程、全手段、全时段满足消费者,看来这个概念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消费驱动有望开始主导中国市场 篇4

A:葡萄酒出口商寻求在中国销售葡萄酒,这是它们最初的也是基本的选择。这一选择基于长期的市场建立以及短期的投机销售。全国性的进口商在全国范围内以系统、全面和透明的方式营销和分销品牌并持续打造品牌,建立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本地化的分销商通常有一个封闭的市场——非常本土化,不采用透明的定价结构,系统化的分销或任何品牌营销和公关。后者代表了在中国注册的绝大多数进口商。我将从前者的角度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Q:影响中国进口商选择新酒厂的三大主要因素是什么?

A:首先是合作关系。我们寻找的是这样的酿酒师。他有意向与我们在中国建立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共同面对这一新兴市场上的起伏变化和诸多挑战。我们寻找的是一些冷静的品牌持有商,他们不会对中国市场“黄金国度”的虚假承诺所诱惑,但会有所准备地与我们随着时间慢慢建立起市场。此外,还要有坚持这些原则和长期市场建设战略所需的耐心。

其次,我们寻找的都是在他们门类中处领导地位的生产商或品牌,不论门类大小。我们的原则是与全球伟大葡萄酒产区的标杆生产商合作,向我们的中国消费者销售他们的葡萄酒,讲述他们的故事。与这相关的当然他们要酿造出伟大的葡萄酒!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诚信。这是指导美夏做任何事情的基本价值观。我们的酒厂合作伙伴也要有这样的价值观。

Q:中国葡萄酒进口商期望从供应商那里得到什么样的支持项目?

A:谈到在中国建立市场所需要的实际点的措施,拿美夏来说,有五个重要的方面。

汉语: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不会说外语,就算是有会说的,他们很多人感到不完全适应。品牌建设者需要完全采用中文形式(背标,酒评,营销材料,网站)使他们的品牌更容易接近中国消费者,更容易被理解。

商标:这是品牌者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无论最初外文的那个还是中文的,所有的专有商标必须在中国有关商标部门注册。令人惊讶的是,有多少品牌所有者未能达到这一基本要求,迟早在市场上会遇到麻烦。

视觉营销和视频材料:一图胜过千万句话,尤其当你的目标客户不会说外语的时候!有关酒厂、酿酒以及经营者介绍家族历史的视频材料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把这些用于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平台、贸易培训。这些材料必须附有准确的中文字幕。

销售团队积极性和动力激发:品牌所有者不要让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教育,还要激发葡萄酒背后的中国贸易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枯燥乏味的教育培训,不够激励销售团队去更好地宣传他们的葡萄酒。

营销投资:每个品牌所有者在市场上的投资喜好和能力是不相同的。然而一个事实是,中国市场不是单纯依靠进口商和经销商的努力工作就能凭空成熟起来的。你要向有能力的进口商提供一定规模的营销投资。在信任的基础上,这些资金会被利用得很有效率的、有效果且透明。当然这一信任要求进口商回报以合理的资金使用、准确的报告及评估。

Q:市场上哪些品种的葡萄酒很“热”,2014年会有哪些趋势?

A:我们发现,人们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扩展,市场对雷司令和长相思有着很大的需求。现在我们最畅销的10大产品中有两款就是长相思和雷司令。这反映了消费者驱动的需求演变,一些消费者开始购买他们想喝的葡萄酒,而非靠声誉选择某知名产区的葡萄酒或品牌。虽然正处最初发展阶段,但这一趋势令人兴奋!

我们也发现,消费者对智利佳美娜的兴趣猛增,而且对智利葡萄酒的兴趣普遍有所增加。

2013年是中国葡萄酒行业极具挑战性的一年,智利对华葡萄酒出口量比其他国家增长得都要快。我们也在持续稳定中国市场对智利甘露(Concha y Toro)葡萄酒的需求。我们建立这一品牌差不多有15年了。它是智利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上的领先品牌。

最后,随着人们对勃艮第精品葡萄酒的增长兴趣,黑比诺在市场上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Q:酒厂在中国首先需要关注哪三个主要的市场?

A:在中国传统三大核心市场无疑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澳门和广东省);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浙江和江苏两省);北京和周边地区。中国的领土面积很大,当然有很多重要市场。此外东北、四川、山东、福建也都有很大的发展机遇。

Q:在与中国的进口商发展品牌时,酒厂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地理范围:

A:中国面积广大且地域多样化,在语言和方言、文化、美食及消费习惯上都很具多样性。同样,全国分销平台也非常分散和多样化。因此,酒厂要具备在整个大陆范围内都能构建、管理并服务于多样化及分散经销平台的能力。作为经销商,美夏在全国拥有14家公司。每家公司都由专业团队管理,关注他们的特定区域或省级市场。这使得我们能够在大陆范围内向多样化的买家提供一致的产品、服务、价格以及市场信息。

透明度、报告及市场信息:

缺乏市场信息和透明度是出口商进入中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绝大多数出口商不能具体说出他们的葡萄酒在哪被消费了,或者是哪个城市、渠道或零售商又是怎样的价格。不管出口量多大,他们大多数不知道酒都去了哪,仓库在哪,还有多少存货等。市场的不透明性使你在宣传、投资、产品、定价方面无法做决定,你也不能预测未来需求或制定品牌发展计划以及策略来寻求市场机遇。

市场上的混乱:

今天的现实情况是,除了面对大城市里那些舒适的、熟悉的西式五星级酒店和精品餐厅,这些酒厂还将面对一个相当混乱又令人困惑的市场。市场上多数都是自有品牌、商业化的葡萄酒和看起来很像的葡萄酒,价格很混乱。市场充斥着各种葡萄酒大赛、贸易展会和活动,而绝大多数只不过试图想乘机获利。记者、培训师、顾问,其中大部分人的认证和动机都让人怀疑,但这样的人很多。所有这些都有损品牌建设,影响在中国建立一个强大的且持久的品牌。因此对酒厂来说,看透所有这些混乱现象转到葡萄酒消费市场建设核心点上至关重要。有诚信的、专业的进口商和合作伙伴也是很关键的。

Q:对想进入中国市场的出口商你有什么建议?

楼市必须以百姓消费为主导 篇5

十年房改, 成绩卓著, 坚持改革与发展的市场化方向不可动摇。但经验固然可喜, 教训亦应反思。如在房地产市场化的过程中, 我们是否过多强调了住房的商品属性而忽视或弱化了住房的民生属性;在对房地产业的定位上, 我们是否过于绝对地看待其支柱地位;在“不找厂长找市场”的观念推动下, 我们是否忽略了政府在为低收入困难群体解决住房上的责任与义务;在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中, 我们是否缺少了一个准确定位和调控标准。

总结教训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百姓消费为主导。为此, 我们需在指导思想上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要坚持为百姓服务的市场定位。细分的房地产市场应包括商品房市场、存量房市场、保障型住房市场以及租赁市场等。要明确不同的细分市场服务的对象, 让处于不同收入阶层的百姓都能从中各得其所、住有所居。这不仅仅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所要求的, 也是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从这一点出发, 健康的房地产市场, 其产品结构应是以低、中端产品为主, 高端产品为辅的金字塔结构, 这样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二要明确调控的目标和标准, 保持调控政策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稳定房价。但实际情况却是一边调控一边疯涨。这不仅造成了社会经济中的不平衡, 也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符。造成房价飞涨的原因固然很多, 但与我们缺乏明确的调控目标、标准有关, 稳定房价的目标必须要有个标准。重庆市政府提出的一个正常就业的普通家庭, 6.5年的家庭收入可买得起一套中低档商品房的目标,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此, 调控房价才有了一个标准。否则, 稳定房价就不能落实。

三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政府保障固然明确了政府对社会低收入困难群体解决住房问题的责任, 同时, 对商品房市场也要加强引导。要运用经济、行政、金融、税收等手段, 对任何偏离以百姓消费为主导的市场现象加以约束和规范。

努力构建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 篇6

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 始终把扩大国内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培育消费热点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国际经验也表明,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将会发生新的变化, 消费的作用增大, 经济增长的动力将由供给转向需求, 由生产转向消费。

从“三驾马车”在经济运行中的关系看, 消费是十分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 是最终需求, 投资增长最终必须得到消费需求的支持。消费的重要性是由它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扩大消费需求, 促进消费应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消费不足会削弱投资的作用。投资增长如果得不到最终消费需求的支持, 大量的社会产品价值难以实现, 最终将导致产能过剩, 严重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畅进行, 从而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消费比重仍然不高

一是消费率长期偏低。居民消费率的高低与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经济发展阶段和增长模式有着密切关系。从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看, 我国的消费率仍处于较低水平。2001年到2009年, 我国最终消费率处于48%~61.4%之间, 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78.4%, 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73.5%, 低收入国家为81.2%。

二是我国居民消费规模相对较小、增长缓慢。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在世界的位次要低于GDP总量的国际地位, 增速要慢于GDP的增速。据世界银行统计, 2007年, 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为1.2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7位, 而GDP总量居世界第4位;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为882美元, 而人均国民收入 (GNI) 为2370美元。1990年到2007年, 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和人均水平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6%和6.6%, 比同期GDP和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低2.4个百分点。两者之间的差幅呈扩大趋势。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增速慢于GDP增速的差幅, 从1990年至2000年的2.3个百分点扩大到2000年至2007年的4.8个百分点;人均水平的差幅从2.2个百分点扩大到3.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水平低、增长缓慢,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三是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与消费总量的比重仍不相称。据测算,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 但消费总量却只占世界的4%, 人均消费水平和一些重要商品的消费量也处于较低水平。

消费贡献率偏低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 消费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 尽管我国消费结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在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我国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看, 消费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注:1.本表按不变价格计算。三大需求指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大构成项目, 即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2.贡献率指三大需求增量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3.拉动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三大需求贡献率的乘积。4.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从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 2009年, 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为45.4%, 上拉GDP 4.1个百分点;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为95.2%, 上拉GDP 8.7个百分点;而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40.6%, 下拉GDP 3.7个百分点。从目前经济的运行情况看, 2010年这一趋势仍难以改变。可见, 投资现在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从需求结构看, 投资率偏高而消费率偏低。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 最终消费率在65%左右, 其中居民消费率在50%左右比较合适。近年来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 消费率由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9年的48%, 其中居民消费率由1992年的47.2%下降到2009年的35.1%, 为历史最低水平。与此同时,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下降, 由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9年的45.4%。

外需拉动模式难以持续

2007年至今的国际金融危机, 使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几十年来最深刻的变化, 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剧烈, 一直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外部需求出现了增速减缓, 支撑力减弱, 贡献率降低的现象,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

一是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 外贸摩擦加剧, 贸易条件恶化。金融危机发生后, 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益凸现, 急剧升温。较长一个时期以来, 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 已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 同时成为贸易摩擦的最大受害国。以2009年为例, 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为历年之最, 案件数116起, 案值约127亿美元, 两者均比上年翻了1倍。今年以来类似案件层出不穷。与此同时, 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限制、知识产权贸易摩擦等各类贸易壁垒措施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投资领域正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可以预见, 随着我国进出口占国际贸易份额的增加, 一些国家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将有增无减。

二是出口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国际竞争力有所削弱。受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猛涨、国内劳动力工资增加等内外因素影响, 造成我国出口企业成本迅速上升, 盈利受到严重挤压。同时, 对外贸易中也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据统计,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有3%~5%, 不少企业甚至在3%以下。我国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资源型和低附加值产品, 其中大约有90%是贴牌产品。比如,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4%, 但自主品牌不足1%;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但关键芯片要依赖进口;我国企业必须将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外国专利持有者。我国出口量大, 但得到的盈利并不多。多年来我国出口的比较优势仍然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 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换取微薄的利润。

从发展趋势看, 国际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未来面临的外部形势可能还会更加严峻。外需减弱已成定局。

投资拉动模式的局限性

消费率不高, 使得经济增长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强力拉动。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 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和消费增长速度。2001至2009年, 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5%, 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达22.6%。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49.9%急速增加到2009年的95.2%;同时, 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50.2%下降到45.4%。这种状况使得消费与投资的结构性矛盾更趋突出, 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尽管高投资对经济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拉动作用, 但由此引发的弊端也较多, 一是容易引发资本流动性过剩, 可能形成资产泡沫、通货膨胀和消费物价指数上升, 甚至引发经济过热, 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变得脆弱;二是高投资引起的能源消耗快速增加,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三是缺乏消费支撑的高投资容易形成产能过剩, 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作为一个经济大国, 调整经济结构、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久之策和立足之本。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 坚持扩大消费的经济发展方针在战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防止出现因外部或者内部冲击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防止经济的起伏波动, 根本出路在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从长期来看, 中国经济必将从外需和投资拉动模式转向内需为主的增长模式。要积极强化中国内在经济动力的作用, 让消费来减轻外需减弱的压力, 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扩大居民消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在“十二五”期间, 亟须扩大居民消费, 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实现经济发展模式从外需依赖转向内需驱动。

努力构建消费支撑型发展模式

一要改变内需与外需之间的失衡, 构建内需主导型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首先必须从外需依赖转向内需主导, 克服外需依赖型经济的脆弱性和风险性, 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二要改变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 构建消费支撑型发展模式。投资是中间需求, 只有消费才是最终需求,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扩大居民消费、破除经济增长中的消费短板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三要改变财富分配的失衡状况, 构建均衡共享型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财富增长较快, 但是财富分配结构并不合理, 在城乡收入、行业收入、区域收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要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四要改变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和人口红利所形成的市场比较优势的局面, 构建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

二是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确立均衡共享模式,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构建“藏富于民”的收入分配机制, 完善工资协商机制、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和最低工资制度。

三是要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比重。我国目前能够拥有财产性收入的人口比例并不高, 要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首先是要让他们拥有财产。要健全资本市场, 营造一个更加公开透明的投资市场环境。近几年来, 我国股票市场在改革中稳步发展。但是, 资本市场仍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和制度性缺陷, 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真实性还有待于提高, 上市公司质量和公司治理水平亟待改善, 以及要加强证券公司的规范运作等。

在国民收入再分配时, 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应少投资、多消费;在政府消费中, 少自身消费、多向百姓消费。通过加大对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的支出, 可以促进居民的消费。鼓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消费者主导 篇7

一、“内需主导型”必须坚持消费先于投资的科学导向

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两种需求。“内需”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部分,其中消费又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种,合称最终消费,这是主导型需求。

1998年,为了克服东南亚金融风暴和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我国曾经提出著名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说。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创新理论时,首先强调“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1,3]。这一要求一改原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排列顺序而为消费、投资、出口这样的“三驾马车”,消费被排到了第一位,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驾“马车”。这种改动,决不是随意之笔,而是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强烈的针对性,体现了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体现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揭示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长期的战略指导意义。

那么,党中央为什么要把消费排到投资之前列于经济动力之首?消费在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中到底处在什么地位、能够发挥哪些作用?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导言”中,对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作了十分精辟的分析:“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消费生产着生产”,“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2,4]按照马克思的经典消费理论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笔者认为消费的地位和作用,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第二,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成为现实的产品;第三,消费不断地创造出生产新的产品的需要;第四,消费拓宽市场并进而扩大生产的规模;第五,消费通过分配也反作用于生产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理论越是彻底,就越具有生命力和指导性。当前,我们要深刻认识马克思的经典消费理论,正确处理消费与投资的辩证关系。投资的目的是增加生产、满足消费,投资无疑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而且具有“立竿见影”的特点。但是,与消费相比,投资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明显的,而从长远和根本上来看,投资是为消费服务的,投资需求实际上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本身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不管基础设施建设搞得如何完善,不管生产出多少精美实用的产品,必须有充分的国内市场或有保证的国际市场才能发挥作用、收回投资。如果产品不能出口或国内购买能力太低,大部分产品无人问津,投资也将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消费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国民收入决定中,消费是循环的枢纽,没有这个枢纽的强劲作用,经济良性循环就不可能形成。

二、消费弱于投资情况下必须坚持“调结构”的正确方针

改革开放30年来,内需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我们不能笼统地讲内需的高与低,而要做具体分析。近10年来,我国消费与投资比例明显失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处于疲软状态,必须调整结构实现转型。统计数据表明,1978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为62.1%,从1978到1992年的14年中,都在60%以上,投资和出口合起来不到40%,情况相当不错,其中1981年的最终消费率曾达67.1%,是改革开放30年中最高的一年;从1993到1998年的5年中,我国最终消费率降到了60%以下,但仍然相对平稳,在58%—59%之间。

但是,2000年以后,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2003年是我国投资猛增的一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5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6.7%,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亿元,只比上年增长9.1%。到2007年,在宏观调控持续多年、固定资产投资压缩多年的条件下,投资总额仍然达到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消费总额只有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在GDP增长率猛冲到13%的制高点中,消费的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令人欣喜,但是,消费自身的增长率仍然比投资低8个百分点[1,3]。这样,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消费的贡献率则快速下滑,前者由2000年的21.7%上升到2007年的40.9%,7年中上升了19.2个百分点,后者由2000年的63.8%下降到2007年的38.7%,7年中下降了25.1个百分点。如果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007年的最终消费率比1978年低了23.4个百分点,更比1981年低了28.4个百分点。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艰难形势下,我国消费总额为10848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幅比上年增幅高出4.8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振奋人心。但是,我国投资仍然达到172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比消费高3.9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但最终消费率的国际比较显示,我国的消费率仍然很低。根据世界银行资料,1993—2004年,高收入国家消费率为78.4%,中等收入国家为73.5%,低收入国家为81.2%。

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最终消费率确实偏低,比国际一般水平要低30多个百分点。因此,原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曾经明确指出:“2006年居民消费率降到36%,成为历史上的最低点。”[2,4]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率进一步下降为35.8%。2009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率为7.1%,但值得高兴的是,内需增长加快,内需成为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然而,我国投资同比增长33.5%,消费增长15%,不到投资增幅的1/2。投资之所以猛增,源自我国信贷规模“井喷式”增长,新增信贷达7.37万亿元,到8月份突破8万亿元,按此规模,全国全年将可能超过10万亿元,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三、“内需主导型”经济下扩大消费的有效途径

“调结构”是一个巨大的课题,涉及到生产关系结构以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生产力结构,而就拉动经济增长而言,当前关键要调整投资与消费结构。扩大消费决不是不要投资,只要投资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决要投,但是,目前,我国钢铁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水泥严重过剩,煤化工、平板玻璃、多晶硅明显过剩,风电设备即将过剩。我国应该痛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调整结构,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早在2008年底,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最猛烈的时候,胡锦涛总书记就已经明确指出:“要针对形势的快速发展变化,加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扩大内需,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5]。我国人民中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广大农民和低收入群体,他们的消费欲望很强烈,边际消费倾向很高,但是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很多情况下只能“望物兴叹”。因此,当前我们要积极探索扩大消费的有效途径,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增强人民的消费能力,消除消费的后顾之忧,达到既保增长又保民生还促发展的目的。

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增加收入是扩大消费的根本之举。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国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不断增强,调整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实行更加积极的个人收入分配政策,使人民的收入水平持续较快地增长,特别要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奖金的正常稳定增长机制,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使创造物质财富的一线劳动者摆脱低收入状态,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在财政收入增长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逐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缩小城乡、地区和不同行业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当前,我国扩大消费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办法,比如:扩大“外销”产品转“内销”的规模,让国人也能享受一下此前专供外需的价廉物美的产品;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个税率;等等。

2、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

解决就业是扩大消费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就业压力沉重,对确保民生、维护稳定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要加大扶持自主创业工作力度,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公益性岗位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等政策,进一步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还要强化财政支持,加强技能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将农民工培训纳入培训券补助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奖代补”范围;号召和组织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锻炼、任职,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领导者和管理者。

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保障是促进消费的强大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之所以消费信心不强,即期消费不足,不是不想消费,也不都是无力消费,而是不敢消费,其中既有传统消费观念和方式的影响,更有因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而形成的太多的现实后顾之忧。因此,尽快完善覆盖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的强烈愿望。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逐步将各类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城乡统筹和应保尽保。”我们盼望社会保障能加快完善,落到实地,步入平稳增长轨道。

参考文献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第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9-17页。

①《中国统计年鉴-2008》,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第1版。

②曾培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第29页。

消费者主导 篇8

关键词:消费,投资,经济增长

一、消费需求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最主要的力量

消费、投资和出口, 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但三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消费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首先, 消费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总需求中, 最终消费一般占到60%左右, 是三大需求中份额最大的部分, 而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约占80%。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 美、日、英三国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4.4%、62.2%和89.7%。同期, 我国消费、投资、净出口三者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3%、42.5%和5.2%。尽管与上述三国相比, 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但仍然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其次,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 对于整个经济增长起着直接的、最终的制约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已经由短缺经济时代的资源供给约束转变为市场需求约束, 决定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变为市场需求规模。从社会生产来看, 投资不过是中间需求, 只有消费才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消费需求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投资需求和总需求。特别是从中长期来看, 没有消费支撑的投资将成为无效投资, 而无效投资是无法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

再次, 消费需求是阻止经济剧烈波动的稳定力量。消费在经济波动中稳定性表现为, 它的波动总是小于投资和GDP的波动, 并且往往滞后于投资的波动。由于GDP的波动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波动的综合结果 (即两者的叠加) , 所以消费需求的相对稳定性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制约因素。消费需求相对稳定,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投资需求波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动荡, 阻止着国民经济过于迅速地上升或下降。

二、目前我国消费需求持续低迷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从动力来源看, 主要来自投资和出口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投资和出口的作用在增强, 而消费对GDP的贡献呈下降之势。据统计, 我国投资率由2001年36.5%增长到2006年42.7%, 同期, 消费率则由61.4%下降至50%。我国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从2001年的50%、50.1%和-0.1%变为2006年的38.9%、40.7%和20.4%, 可以看出, 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应该说, 这种增长模式符合原来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但在新形势下, 消费需求持久低迷、投资和出口的过渡膨胀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和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

首先, 部分行业出现较严重的产能过剩。从短期来看, 投资过快增长会引起投资品、能源等部分物资供应以及交通运输紧张, 导致相关产品价格过快上涨。从长期看, 经过连续几年的大规模投资, 部分行业生产能力显著扩张, 由于消费增长落后于投资, 部分行业产能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最终使得靠投资维持的高增长难以维持, 导致经济大起大落。例如, 钢铁行业, 2005年底生产能力为4.7亿吨, 产量只有3.52亿吨;汽车行业, 生产能力为868万辆, 已过剩200万辆;电力行业, 生产能力已达到5亿千瓦小时, 在建规模还有3亿千瓦小时, 已明显超过社会需求。从过剩的行业看, 大量建设的恰恰是技术含量不高, 能源原材料消耗大, 污染严重的行业。一方面, 过剩的产能导致产品价格下降, 产品积压;另一方面, 支撑这些行业需要进口能源、资源, 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容易受制于人, 难以维系。

其次, 增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 意味着机械设备以及生产所需的投入品的生产增长速度大大高于消费品的增长速度。投资品的高增长又与能源需求的高增长联系在一起。1980年~1990年代, 我国的能源消耗弹性系数为0.6, 而在2000年~2005年间, 该指标几乎翻了一番。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煤炭消费约占我国能源消费的70%。2000年以来我国煤炭消费量增长了三分之二, 到2005年煤炭消耗量超过了20亿吨, 几乎是美国的2倍。高消耗的增长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全球第二, 多个城市位居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再次, 低收入、低消费抑制劳动力扩大再生产。近年来, 沿海出现的民工荒表明, 被过分压低的廉价劳动力并非源源不绝, 通过压低劳动力成本以换取竞争力的空间在萎缩。长期低收入、低福利使生产者消费能力严重不足, 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受阻。目前中国有4亿多人的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 (还包括实物折算) 。劳动者收入过低不仅会影响其身体健康状况, 而且会减少甚至剥夺其享受休闲、娱乐、健身机会, 使其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素质难以提高, 制约其劳动素质、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造成不仅产品与服务质量提高慢、创新能力不足, 而且安全事故多等严重后果。据不完全统计, 每年仅安全事故和灾难给中国造成的损失就高达800亿美元, 相当于GDP的6%。

最后, 外部市场难以消化中国过剩产品。国内需求不足, 商品必然要寻找出口渠道, 而外部市场容量也是有限的。一方面贸易规模扩大会导致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随着中国出口快速增长, 中国贸易条件指数从1995年的109%下降到2004年的90.8%, 而2001~2004年下降更快, 年均下降2.2个百分点。2004年贸易条件恶化的大约5%又转化为占国内生产总值1.5%的购买力的下降。这种以经常项目顺差转化为外汇储备资产+大规模外资内流的组合实际上等于中国用境外低收益资产替换国内高收益资产的利益倒贴行为, 即“贫困化增长”, 在全球经济失衡格局下很难长久持续。另一方面出口过分扩张引起贸易摩擦增多。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国外已经发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与特保措施调查多起, 影响到中国70%多的出口企业200多亿美元的出口, 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三、扩大消费需求, 构建内需主导增长新模式

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消费需求不足, 既是短期问题也是长期问题, 在整个“十一五”期间都应把它作为宏观经济调控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要把解决当前消费需求不足作为近期改革的基本目的, 围绕扭转目前投资消费比例失调设计改革措施。因此, 必须重新认识消费对经济的重要作用, 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主导型的重大转变。

首先, 要不断提高各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 尤其是农民收入, 扭转多年来居民收入增长低于总体经济增长水平的状况。从居民消费的构成看, 农村居民消费比例逐年下降, 城乡消费比例与城乡人口比例明显倒挂。因此, 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农民收入上。近年来, 国家为了启动消费、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出台了许多的政策措施, 但农村居民消费始终未能全面启动。对于农民, 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使农民从单纯的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同时, 应增加国债资金中用于农村发展的部分,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从根本上为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创造条件, 使农村居民能够直接从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得到好处。可以说, 扩大内需的关键是要逐步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其次, 完善公共支出政策, 稳定居民支出预期, 从制度上、政策上保障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消费者而言, 消费者的即期消费不仅取决于现期的收入, 也深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居民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受将来养老金发放、医疗卫生和教育成本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目前造成高额居民储蓄的主要原因即是居民的预期消费支出 (包括失业、住房、养老、医疗、保险、教育等项开支) 增加。因此, 要改革养老金制度以提高其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 扩展社会保障网和医疗卫生保险, 明确政府在提供教育经费中的角色, 以便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刺激消费的稳定增长。

最后,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促进总体消费的作用。应该考虑将财政政策由以前较多地侧重促进投资功能转变为更多地侧重促进消费功能方面来, 实现财政政策功能导向的再次转变。增加政府的消费性支出, 特别是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的事业支出,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通过增加财政对农村地区的消费性支出, 可以间接达到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目的, 增加农民的消费支出;随着农民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 可以从源头上提高我国劳动力的价格, 从根本上改变二元经济的分配格局。

参考文献

[1]消费需求:扩大内需的决定性力量http://www.southcn.com/nflr/zjll/200608300245.htm

消费者主导 篇9

一、内需主导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内需主导型经济是与出口导向型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主要依靠国内需求 (包括国内消费需求和国内投资需求) 的不断扩大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内需主导型经济具有以下特征:

(一) 内需主导型经济是经济自主发展的经济模式。

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因素而不是国外因素的支撑得以实现的, 因而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相对较小。经济自主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上主要依靠国内的积累和储蓄, 而不是国外的资金;二是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主要依靠国内的研发和生产来提供, 而不是从国外输入和购买;三是产品主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 国际市场只是一个重要方面。

(二) 内需主导型经济是大国才能具备的经济模式。

大国通常国内区域广阔, 各种资源一般比较丰富, 经济发展的潜能很大;大国人口众多, 国内市场和国内需求很大, 拥有比小国更多的国内贸易机会。而像荷兰、比利时、新加坡这样的小国, 甚至包括日本、韩国、泰国等中等规模的国家和地区则不行。因此, 往往只有大国才具备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的的资源、空间和市场。

(三) 内需主导型经济是信贷和传导机制发达的经济模式。

内需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和国内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实际的购买力, 而且取决与一国消费信贷的规模和机制。在当前的货币体系和金融制度下, 很大一部分消费能力是通过消费信贷来满足。较为发达的消费信贷体系可以很大的提高消费需求量。而投资需求和一国的资金流通效率和货币传导机制息息相关。顺畅的资金流通渠道和有效的货币传导机制是投资需求得以满足的基本条件。

(四) 内需主导型经济是高度对外开放的经济模式。

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并不是排斥外需和对外贸易。当前,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各国及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任何一个国家及地区都不可能依靠自身的资源实现封闭式的发展。立足于自身的资源优势, 通过对外贸易及技术交流, 不仅能够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 而且在生产高度国际化和专业化的今天能够更好地培植自己的优势产业, 提高产业的发展水平, 从而推动本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当然, 发展对外贸易和技术交流要立足于国内的需要, 不能代替内需的主导地位, 是对内需的重要补充。

二、我国向内需主导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我们就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内需、扩大内需, 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 但是举步维艰, 进展缓慢。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07年, 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37.5%。但是2008年, 沿海地区的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受外需减弱影响较大。前三季度, 我国出口增速比2007年同期回落了4.8个百分点。无论是中国目前的经济整体规模和水平, 还是国际环境, 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 不仅具备了基本的条件和基础, 更重要的是对于保持中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实施内需主导型战略, 是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 是确保中国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保持连续多年的较快发展, 但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保持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是很困难的。对中国而言, 要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仍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就必须对目前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 通过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 把经济增长的动力由国外逐步转移到国内, 改善国内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消费环境, 加快体制创新, 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从而保持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活力。

(二) 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 是加快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

经济增长无论是要保持较快的速度, 还是要保证较高的效率水平, 都是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物质基础的。当前, 中国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 关键设备和技术基本依赖进口,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是严重依靠国外的技术转让。据统计, 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 而美国、日本仅为5%。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严重制约了国内产业向高级化发展。二是长期以来受出口导向的影响, 国内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国际市场需求而进行的, 导致国内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同时, 外资的大量进入加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问题, 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 以消费和投资引导市场, 以市场竞争刺激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加快更新生产设备和采用新技术的进程, 这必将有利于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结构调整, 从而带动中国经济的整体转型。

(三) 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 是改善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要求。

在当今国际经济条件下,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国外的资源、市场和技术是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国的外贸出口走的是一条以廉价和数量取胜的路子, 产品附加值低, 数量大, 出口产品所占世界市场同类产品的比例很高, 中国已连续11年位居全球贸易摩擦目标榜首。外贸中摩擦事件的急剧增加, 西方国家的一些公司针对中国在石油、矿产资源等方面所进行的投机性炒作, 也说明了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 主要依靠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一是能够降低中国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 防止国际市场变化对国内发展的冲击, 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二是通过优化外贸结构, 改变“世界加工厂”的地位,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商品大进大出的问题;三是国内需求的增加能够扩大国外商品的进口, 从而增强中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中的位置。这有利于减少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事件, 改善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

三、实施内需主导型战略中消费与投资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来看, 我国的经济增长要立足扩大内需, 最重要的要做好投资和消费的结构调整工作。投资工作主要是要提高投资的质量, 调整投资结构, 强调投资的效率, 同时注意防止投资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而引发的经济过热问题。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进一步促进消费, 以投资促进消费, 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 以投资促消费, 消费投资呈现平稳较快增长。

2008年以来, 我国消费增长加快, 固定资产投资也呈现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在出口增速回落的背景下, 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将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 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 886亿元, 同比增长22.0%, 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消费增长的作用不断加强。与投资、出口相比, 2008年以来我国消费增长呈加快之势。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4个百分点, 比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5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CPI) 涨幅逐月回落。专家指出, 这两项指标的逆向变动表明消费确实是在扩大。消费出现扩大趋势有其必然性。首先, 随着宏观调控措施效应的逐步显现, 比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缓解, 来自国际价格传导的压力有所减弱, 翘尾因素的减弱等, 物价涨幅回落趋势明显, 有利于消费的提高。此外, 居民收入继续增长, 成为消费扩大的基础。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1.0%。同时, 提高个税起征点、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和免征利息税、加大社保投入, 以及出台有关补贴政策等, 使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在消费继续扩大的同时, 固定资产投资也平稳较快增长。前三季度,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246亿元, 同比增长27.0%, 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在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 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2.8%、30.2%和24.8%, 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同比加快21.7个百分点。而分地区看, 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2.7%、35.4%和29.5%, 中西部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

(二) 协调消费与投资的关系, 确保经济稳定长远发展。

当前消费启动依赖于投资, 尤其是需要财政加大面向消费的投资力度。总结来说就是, 启动内需必须以投资促消费, 要处理好内需主导经济中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必须协调好一下关系:

1.处理好经济基础设施与社会基础设施的关系, 加大社会民生投资对经济建设投资的比例。世界银行在1994年的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中将基础设施分为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前者包括公路、城建、电力等物质基础设施, 相应的投资在我国被称为经济建设, 后者包括文教、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 是关系民生社会公共支出, 这部分支出一直较低, 成为社会瓶颈领域, 普通百姓多年面临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 导致预防性储蓄倾向强烈和高储蓄, 严重影响居民的即期消费水平和消费预期, 正是中国消费难以真正启动、投资消费严重失调的根本原因。因此本次启动内需, 首先在于推动教育体制、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 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民生领域的支出, 使人民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消除消费障碍,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处理好大型基建投资与县域基础设施投资的关系, 加大县域投资对大型基础设施投资的比例。在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 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公路、铁路、港口、城建等大型基础设施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但随着我国大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目前应将建设重点向县域转移, 在地县城镇加大交通、水利、电力等基建投资支出的比例, 构建较为完善的路网、电网、水网, 以带动农村家电、汽车消费水平,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3.处理好商品房投资与民生性住房建设的关系, 加大民生性住房对商品房投资的比例。连续几年高速增长后, 商品房价格高企, 严重偏离了一般民众的购买力, 阻碍了人们的住房消费。由于房地产交易市场萧条, 由此影响了钢铁、水泥、家居等行业的发展, 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绑架了中国经济。然而在房价高企时如果一味救市只会导致泡沫延续并继续压抑住房需求, 因此政府明智的选择是加大民生性住房建设投资比重, 主要包括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 如此, 既能缓解对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拖累, 又能释放居民住房消费支出。而且, 政府建设经济适用房其实不用亏本甚至还可微利, 不会对财政造成压力。

4.处理好虚拟资本市场和实体市场的关系。虚拟市场主要体现投资活动, 实体市场主要体现消费活动, 二者相会依存、相互促进。保证实质经济运行状态的平稳, 提高实质经济的运行质量, 提升产业结构, 以维系公众消费的信心。更要加强对资本市场, 尤其是虚拟资本市场的监管, 防止泡沫过大。加强金融创新, 提供多样化的筹融资渠道, 使投资需求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并能够促进消费需求的发掘。

参考文献

[1].辛庚达.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路径选择-基于内需结构调整的视角[D].兰州商学院, 2008

[2].孔祥敏, 张讯.中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 2008, 6

[3].张进铭, 徐李全.论建立“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8, 5

[4].朱一勇, 毛中根.扩大内需政策的效率审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4

[5].王连巧.关于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实施问题的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 2008, 3

[6].闫德忱, 王秀珠.出口拉动向扩大内需转变的必要性措施[J].商业现代化, 2007, 6

[7].柳思维, 胡德宝.基于扩大内需的我国居民消费信贷博弈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7, 3

[8].孔祥敏.实施内需主导发展战略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 3

上一篇:英语新词下一篇:伟大的清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