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文化建设实践效果

2024-09-20

护理文化建设实践效果(精选10篇)

护理文化建设实践效果 篇1

摘要:目的 针对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及其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在校学习的护理专业学生180人和社区护理人员120人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护生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护理实践, 实验组护生在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护理实践, 对两组护生的考试成绩、社区护理教学实践效果评价、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意愿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护理专业理论考试成绩和护理实践成绩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护生通过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各项能力提升以及总满意度,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实验组社区护理人员的带教愿意率为71.67%, 对照组为43.33%, 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 可以为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实践提供场所, 可以提高护生的社区护理实践能力, 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应用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社区护理,实践教学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 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护理专业教学是为社区护理等医疗机构培养更多护理专业人才, 更好地为居民服务。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护理专业人才, 提高护生护理技能, 积累护理实践经验。加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为护理专业学生社区护理实践提供了保障。本文就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及其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校学习的护理专业学生共180人和社区护理人员120人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护生90人, 其中男生8人, 女生82人, 年龄19~25岁, 平均年龄 (20.3±1.3) 岁;社区护理人员60人, 年龄25~56岁, 平均年龄 (35.4±2.2) 岁。实验组护生90人, 其中男生7人, 女生83人, 年龄20~25岁, 平均年龄 (21.5±1.4) 岁;社区护理人员60人, 年龄26~55岁, 平均年龄 (36.5±2.3) 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护理实践。本组护生的社区护理实践主要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 由选取的该社区卫生机构的60名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带教。主要带教内容:健康教育、档案建立、日常诊疗服务、护理技能培训等。

实验组:在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护理实践。包括以下方面: (1) 通过社区居委会, 在护理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社区护理实践活动; (2) 在社区医院或门诊中心进行社区护理实践教学; (3) 选择一些优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护生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 在护理人员带领下进行相关社区护理实践活动; (4) 与政府合作,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基地, 对护生进行社区护理实践教学。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护生, 在社区护理实践中均由护理人员带教, 带教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档案建立、日常诊疗服务、护理技能培训等。

1.3 观察指标

根据两组护生考试成绩、社区护理教学实践效果、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意愿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

1.4 评价标准

护生考试成绩评价: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 理论考试内容为社区护理学相关知识, 闭卷考试;实践操作则是对学生的护理技能逐项进行考核并给出成绩。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效果评价:自制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情况、人际交往能力改善情况、护理实践能力提升情况等。问卷调查回收率100.00%, 有效率100.00%。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意愿评价:采用调查问卷对其带教意愿进行调查。

1.5 统计学方法

针对本研究中两组涉及的数据采用SPSS 13.0医学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P<0.05说明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护生考试成绩分析

两组护生护理专业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 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组护生通过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各项能力的提升以及总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2) 。

2.3 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意愿调查结果

实验组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愿意率为71.67%, 对照组为43.33%,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3) 。

3 讨论

在当前教育教学发展中, 对护理专业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 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升[1]。护理专业理论教学需要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 加强护理专业社区护理实践教学, 是护理职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区护理教学发展, 需将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 更好地为居民提供护理服务。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 当前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 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学生社区护理技能明显提升, 其为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护理服务水平也得到提高。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加重, 对社区护理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加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势在必行[2]。在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中, 为了更好地针对学生社区护理实践技能进行培养, 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或基地, 而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为社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了护理实践的机会[3]。本文针对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及其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发现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建立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 可以有效提高护生的社区护理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通过为护生提供实践场所, 在护理实践中锻炼护生各方面能力, 进而全面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实践基地在护生社区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有效提高了护生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满意度。社区护理人员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实践带教意愿较高, 实践基地的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愿意率为71.67%, 而社区卫生机构护理人员的带教愿意率为43.33%,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加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有助于社区护理专业培养更多社区护理专业人才, 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相关服务功能, 进而提高社区护理人员带教素质。加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完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基础设施, 合理安排学生护理实践时间, 可使学生有效进行社区护理实践。

在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中, 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社区护理专业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帮助者。为社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 可以帮助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成为优秀的社区护理专业人才[4~10]。本次研究中, 在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进行社区护理实践的学生, 其社区护理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均高于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实践的护生, 且实践基地护生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成果显著优于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护理实践的护生。

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 在提高护生成绩以及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成效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可以有效提高护生的各项能力及综合素质, 同时可以提高护生对社区护理的认识, 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升护生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因此, 应加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培养优秀的社区护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萍, 刘秀娜, 罗羽, 等.我校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2) :97-98, 105.

[2]孔令磷, 鲍翠玉, 陈蒲宾, 等.本科社区护理学课程实践的教学改革[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2) :61-64.

[3]Carter K F, Foumier M, Grover S.Innovations in communitybased nursing education:transitioning faculty[J].J Profession Nurs, 2005 (3) :167-174.

[4]孔令磷, 鲍翠玉, 涂丽娟, 等.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6) :697-698.

[5]廖晓春.护理专业社区卫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4) :633-634.

[6]陈军, 姜丽萍, 蔡福满, 等.社区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探索[J].护理研究, 2007, 21 (11) :1022-1023.

[7]曾华.西宁市社区护士专业教育需求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28) :70-72.

[8]吴云霞, 孟繁铭.浅谈社区护理与护理教学中“情商”的培养[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 (2) :53-54.

[9]陈晓玲, 王爱琴, 许天亮, 等.高职高专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0, 22 (2) :206-207.

[10]马锦萍.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3, 11 (10) :868-869.

护理文化建设实践效果 篇2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优化顶岗实习教学效果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的教学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模式也应随之改革.在课程开发方面,应从以学校为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教学的重要主体之一.还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作 者:高秋香 韩丽君  作者单位:高秋香(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韩丽君(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山东纺织经济 英文刊名:SHANDONG TEXTILE ECONOMY 年,卷(期): “”(3) 分类号:G718.5 关键词:实践   顶岗实习  教学  

护理文化建设实践效果 篇3

【摘要】 目标: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主题:“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结果: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拉近了护患关系之间的距离,患者得到了更有效的护理照顾。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36-01

2010年5月,眼科有幸被列为我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试点病房,开展以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为目标的“示范工程”活动,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活动开展至今,患者对护士满意度提高,现将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1、落实“夯实基础护理”:晨晚间护理,整理床单元,做好生活护理,协助患者面部清洁和梳头、进食,并备有洗头机和吹风,如患者需要,协助其洗头、指甲护理。在此过程中,与患者沟通,同时评估了患者的病情与心理,为即将开始的临床护理工作做好准备。

2、弹性排班:明确岗位职责,临床护理工作实行责任制,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实行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1],并在原有班上加一个生活护理班,生活护理班在晨8时前完成晨间生活护理,晚7时前与夜班护士共同完成晚间生活护理。

3、加强培训考试:我科每年进行一次专科理论考试,每个月进行一次操作考试和一次讲课及护理查房,每周三进行讲评和晨间提问,让每位护士的操作技术过硬和理论知识更全面,做到对患者的专科护理更精确。

4、简化护理文书:取消不必要的护理文件书写,采用表格化护理文书,护士每天书写护理文书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小时。做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了病人,加强了护患关系沟通交流,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更多的掌握了患者病情。

5.健康教育:从患者入院开始到术前、术后、出院反复进行知识宣教,并在护士站和每个病房放有各种眼科疾病相关知识的小册子,每个月的公休座谈会召集患者及家属为其讲解各种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和患者进行互动,讨论,带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恢复更有信心。

6、出院随访:患者入院时填有家庭住址及电话号码,在出院后护士根据联系电话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一周的用药、自我护理及恢复状况。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尤其是“夯实基础护理”,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为患者洗头、剪指甲、洗脚,而是通过这些基础护理充分理解服务理念、加强护患沟通、掌握患者病情。要进一步明确加强基础护理是要解决靠近患者的问题、清洁舒适问题、基本照顾问题、病区观察问题、安全问题等等。基础护理代表的是服务,专科护理代表的是问题。[2]

通过这一年多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水平满意度大大提高,在意见信箱里放了很多封信,不是对护士有不满和意见,而是夸奖,看到这一封封的夸奖信,大家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优质护理服务”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当然,此项活动的实施过程是艰难的,有很多内在和外在的制约因素,比如护患比例配置不够,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创优质护理服务的道路还很漫长,建立和完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长效机制是活动发展更好的一大重要条件,[3]更多的是护士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服务理念与责任感去服务于患者,做到“五全”:病情掌握更全面、护理照顾全落实、专科护理更精确、健康教育全过程、出院随访全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春兰 创建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体会 ,[J]《医学信息》2011,7(7):4390-4391 

[2] 彭刚艺 深化专业内涵,谋求专业发展,提升专业形象,确保护理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6):221-222

护理文化建设实践效果 篇4

1 对象

我院普外科在职护士30名, 均为在职正式或合同制护士, 参加工作时间为1年~20年;其中大专学历10名占33.3%, 本科学历20名占66.7%;男2名, 女28名;年龄23岁~40岁, 其中36%护士正处于轮转工作期。所调查的120例患者中, 男78例占65%, 女42例占35%;年龄为36岁~70岁。

2 护理工作环境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重视文化建设, 提升职业自信

2.1.1护理文化建设是提高护士素质和业务能力、培养护理人才、减轻护士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3]。在目前护理队伍人力严重不足与医疗事业快速发展冲突十分明显的现状下, 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尤为重要。我科十分重视文化素质建设, 通过会议、资料、各种培训等, 宣传我科的护理理念:“我们全体护士本着以患者为中心, 以良好的职业道德, 熟练的操作技能及全面的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并使护理理念落实于临床实践中。每位护理人员, 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新护士上岗前都必须进行严格的专业知识和操作培训, 内容包括:医院简介、病区环境、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医院感染、护士执业安全防护、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各项护理核心制度、急救药品作用、副作用、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护理文书书写、消毒隔离、护士安全警示、人际沟通、护理不良事件和护理纠纷案例分析等, 培养其慎独精神, 增强法律意识, 规范仪容仪表, 加强护患沟通及个人职业防护。管理者尊重爱护每一位护士, 在全体医护面前大大方方地介绍新来的护士, 使其从心理上融入整个集体。每位护士培训合格后再参与交班与单独值班, 不让护士做与身份不相符的事情。护士长注重对新进院护士、轮转护士、低年资护士的考核力度, 不定时跟班、跟人检查, 帮助新护士尽快熟悉医院与科室环境。有利于新护士严格地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 减轻新护士对医院临床工作产生的不适应, 使其很快投入临床护理工作, 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 从而达到安全独立开展工作的目的。

2.1.2管理者为护士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 如院内培训, 外出进修学习等, 鼓励护士订阅护理杂志, 注重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 不断拓展视野, 提高专业素质, 总结工作经验, 撰写论文。在带教方面, 要认真完成备课、授课、示教、考核、评价等一系列工作, 从而增强科研意识, 推进临床护理教学工作, 更好地激发工作热情, 增强职业自信。

2.2 重视团队管理, 创建良好人文环境

护士长作为管理者, 要成为团队负能量的“转换器”, 团队正能量的“输送器”, 护士不良情绪的“净化器”。善于领导和缓解职业应激和负性情绪, 注重护士行为和心理管理, 加强上下级之间的沟通, 正确处理好医护、护护、护患、护理与医技、护理与行政后勤等部门的关系。对新护士、有思想情绪的、工作严谨性较差的护士, 进行单独谈话、指导和鼓励, 挑选技术好、工作认真负责、思想进步的护士传、帮、带。在平时工作中, 护士长要能预见性地发现问题, 提前消除引起矛盾的不良因素, 具有不制造矛盾的人品, 为护士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让团队越来越具凝聚力, 越来越稳定, 从而形成一种关系融洽, 工作积极向上的良好局面。

2.3 提供展示平台, 勾勒美好职业前景

2.3.1自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 我科推行“我的患者我负责”的理念, 保证每位患者的治疗护理由固定责任护士来完成, 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 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护患沟通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面整体的护理, 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应用根因分析法对整个工作流程和系统进行整体分析, 查找原因, 而不是一味地追究护理人员个人存在的失误。从而发挥人员激励, 质量控制, 工作指导的作用, 给护士提供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 加快年轻护士的培养, 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 增强护士的职业成就感。

2.3.2我科成立了质控小组, 大部分护士参与了质控活动, 护士从中感受到领导的信任, 增强了责任感, 对发现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法, 进行集思广议, 共同分析讨论, 并提出防范措施, 共同执行。每位护士既是执行者又是管理者, 提高了个人的管理能力, 形成了人人参与管理的良好局面。

2.3.3通过举办护士演讲比赛、礼仪表演、应急演练、文艺演出等活动, 丰富了护理人员的业余生活, 使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职业发展方面, 根据每个护士的个性特点, 帮助其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规划, 为护士提供公平的晋升平台。从而调动广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更加热爱医院, 热爱工作, 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未来。科室漂亮的影集留下了她们美丽的倩影, 记录了她们成长的足迹。

2.4 合理督导检查, 营造和谐快乐的工作氛围

2.4.1对护理管理者而言, 最重要的职业价值就是为护理专业的发展, 营造一个宽松的管理氛围, 把对临床一线护士的监控行为, 转变为对其培训、指导、服务、改善环境和尊重知识和人, 尊重一线护士的专业自主权。对于不规范操作的护士, 让其自己主动希望规范, 不再考核已规范的护士, 让各种业务学习利于患者, 利于提高能力, 将考试变为评价护士工作后患者行为的改变。为护士提供有章可循的工作流程, 提供方便安全的护理用具, 提供及时的专业知识指导, 为临床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出谋划策。

2.4.2护士长在工作中认真倾听每名护理人员的心声,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其要求, 公平公正地分配工作, 合同制与正式在编护士同工同酬, 在护士生病时, 送上真诚体贴的问候, 工作中取得成绩时, 给予称赞和鼓励。排班时人性化, 护士有事可提前预约, 给护士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有利于照顾特殊情况的护士, 使大家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 从而达到时间和精力的合理配置, 提高工作效率。逐年配备一些现代化的护理用具, 减轻护士劳动强度, 更换办公设施, 购置微波炉、饮水机等, 方便护士工作生活, 保持工作环境的安静整洁, 从而优化工作环境, 使护士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实施护理工作环境建设2年多以来, 科室护理事故、纠纷、投诉均为零, 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患者安全得到了保障, 期间共发表论文2篇, 申请个人专利一项。护理工作环境实施前2年内离职护士为2名占6.7%, 实施护理工作环境建设后2年内离职护士为0。实施前与实施后护士工作满意度、护士在职培训和个人发展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4 体会

健康的工作环境是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和改善护理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管理实践和支撑结构是影响工作环境最突出的因素。通过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 不仅给护士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环境, 还提供了更优化的专业环境和人文环境, 使护士增强了职业自信心, 提升了自身业务能力, 提高了沟通能力, 增强了抗压能力, 能正确处理好护护、医护、护患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促进了护理管理体系和服务流程的改进, 稳定了科室护理人员, 留住了人才, 降低了护士离职率。

参考文献

[1]Zelanska B, Howes D.The effects of implementing a professional practice model[J].JNurs Adm, 1992, 7 (22) :18-23.

[2]David MD, Mark GW, Robert JV, et al.Assessing the impact of healthy work organization intervention[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10 (83) :139-165.

护理文化建设实践效果 篇5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理实践;优质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18-02

神经外科作为临床外科的重点组成科室,其关乎神经外科病人的病情救治情况,且治疗工作具备较高的医疗风险性[1]。为提升外科手术及其他相关治疗的护理成效,各岗护士需注重改善每一环节的医护服务质量[2]。本文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入本院神经外科并行相应外科治疗的病人85例为对象,依照此次研究活动需求,将其划分成实验组、对比组,分别开展优质护理模式的相关医护服务和基础性的相应护理操作,在评比两种不同护理法实践情况的前提下,研讨优质护理的医疗运用成效,并将本次调研内容作如下阐述:

1.对象及方法

1.1评估对象

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入本院神经外科并行相应外科治疗的病人85例为对象,入选对象都由神经外科医师遵照相应疾病的权威性诊治标准实施病症判别,并已全部确诊。结合此次研究活动需求,将其划分成实验组、对比组,实验组43例:25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介于22-85岁间,平均(51±14.79)岁,病例疾病类型:19例颅脑外伤者、17例脑出血者、7例颅骨修补者。对比组42例:23例男性、19例女性,年龄介于21-86岁间,平均(52±13.99)岁,病例疾病类型:18例颅脑外伤者、16例脑出血者、8例颅骨修补者。对病人一般性资料展开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可展开同期对照评比。

1.2方法

对比组按一般方法向组内病人实施常规护理操作,项目内容包含:日常看护护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体征检测评估、医疗常识普及、应急医护处理等。实验组在此前提下践行优质护理服务,实践操作为:

1.2.1认真开展日常优质护理

优质护理体现在日常每项医护服务中,护士除了基础性服务外,注重病人预后康复方面的精细护理。不同病人体征存在较大差异,护士要施予针对性、科学性、专科性的有关护理服务,例如,颅脑手术后病人进入ICU病房内,护士严密监测其生命指标,同时提供系统化医护服务。待病人转至普通病房以后,要强化引流管道护理、输液调节护理、预防压疮、预后功能性训练等方面工作。对伴有基础性疾病者,必须严控其日常服药行为,并指导合理化饮食。对思维意识能力、语言能力偏低者,护士要督导其开展功能训练,并引导看护家属参与到日常护理活动中,协助病人尽早提升肌肉功能,恢复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

1.2.2心理层面的疏导护理

病人入院以后,其对自身疾病没有较多认识,因而产生诸多负面心理或有关情绪,这种心理因素将会干扰到临床外科治疗的总体实施成效。护士在日常医护工作当中,既要严格落实基础护理服务措施,又要协助病人排解不良心理情绪。例如,依据每一位病人的实际病情状况,讲解具备针对性的外科医疗知识、以往成功治愈病例等,以纠正其错误的疾病观念,帮助病人建立起良好抗病心态。

1.2.3健康宣教活动的积极落实

神经外科健康宣教活动的组织开展,可借助走廊展板、医疗讲座、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等形式向病人传播医护知识。护士运用“一对一”讲解方法阐述疾病的有关医学常识,并参考每例病人的具体病情,示范护理操作技法。例如,对偏瘫、躯体障碍或语言能力降低等病人,拟制特色化专科护理教育内容,激励病人进行身体机能训练,照顾病人心理情绪,增强护患交流联系。

1.3统计学数据处理研究

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次所有相关的调查数据,当中,( ±s)表示计量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运用X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通过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表示为P<0.05。

2.结果

2.1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出现率情况比对

实验组43例的住院天数平均是(11.89±4.72)d,并发症出现率是9.30%(4/43);对比组42例的住院天数平均是(19.55±5.64)d,并发症出现率是33.33%(14/42)。实验组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出现情况都优越于对比组,组间对比差异较大(P<0.05)。

2.2两组护理服务满意程度对比

实验组共计42例对本次护理服务感到满意,占比率97.67%;对比组共计32例对本次护理服务感到满意,占比率76.19%。实验组显著超出对比组,差异较大(P<0.05)。两组护理服务满意程度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临床中践行优质护理模式,其重点目标放于满足病人各项医护需求上,即以病人作为护理工作的开展中心,积极落实与强化日常护理,以整体理念统筹护理服务的核心内涵[3]。文中实验组运用优质护理方法开展神经外科的具体护理实践,使各岗护士从被动护理状态转变成积极、主动护理状态,为每例病人考虑其医护需求,提升心理疏导、健康宣讲、日常护理、膳食引导等多方面的护理操作质量,进而加快了神经外科病人的预后恢复速度[4]。

此研究结果指证,实验组病人的住院天数平均是(11.89±4.72)d,并发症出现率是9.30%(4/43);对比组病人分别是(19.55±5.64)d、33.33%(14/42)。实验组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出现情况都优越于对比组,组间对比差异较大(P<0.05)。实验组共计42例对本次护理服务感到满意,占比率97.67%;对比组共计32例对本次护理服务感到满意,占比率76.19%。实验组显著超出对比组,差异较大(P<0.05)。

综合上述,对神经外科接收病人施行优质护理模式下的具体服务,能改善各项医护工作的实施质量,有助缩短住院天数、提升预后康复疗效。同时,可使护理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建新,赵继宗.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在神经外科医院感染中的应用——解读《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抗菌药物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5):321.

[2]邵刘佳子,王保国,王双燕,等.7.2%高渗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2):138-141.

[3]倪志宏,顾彩萍.基于个案分析的针对性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肺部感染预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5,(20):1867-1869.

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效果 篇6

关键词: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神经内科,实践,效果

以改革护理模式为切入点, 实施临床护士对患者的责任制整体护理;以加强科学管理为关键点, 充分调动护士队伍的积极性, 建立推进优质护理服务长效机制[1,2]。我院神经内科为了深化专业内涵建设, 根据神经系统疾病病情复杂、合并症多, 易出现后遗症, 患者的心理压力比较大等特点[3,4], 积极探索深化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 取得明显效果。

1 方法

1.1 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

1.1.1 执行两班制

每天只有责任护士和夜班护士, 减少交接班的次数, 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无缝隙的服务。

1.1.2 实施扁平化排班

让不同层级的护士分管一定数量不同护理级别的患者, 全面落实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治疗、康复和健康指导、心理护理等各项工作, 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的优质护理服务。责任护士在完成基础护理的同时, 充分了解病人的身心需求, 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1.1.3 制定专科优质护理服务目标和措施

目标: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自理能力, 避免跌倒、坠床、走失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有效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措施:组织护士学习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知识, 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康复知识的宣教;制定脑卒中防治宣传手册, 免费提供给患者和家属;制定一指通 (日常生活需求用图来表示) , 有利于医护和失语患者的交流沟通, 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制定康复计划, 进行偏瘫肢体的按摩和被动运动,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 及时协助患者下床活动;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给予全面的生活照顾;对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给予协助生活护理及日常生活的训练;生活能自理的患者给予健康的生活指导;建立出院随访登记本, 责任护士负责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指导。

1.2 改革交接班方式

1.2.1 在交接班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护士长在交接班之前, 了解新入院患者和危重患者的情况, 早晨交接班后, 要求责任护士能够说出患者的床号、姓名、诊断、目前主要存在的护理问题和应该采取的护理措施, 护士长对交接班过程给予点评和指导。有针对性地提问一些工作中涉及的知识点, 促进大家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1.2.2 床头交接班

神经内科病情危重、需要卧床的患者多, 床头交接班时间较长。因此, 改变以往所有责任护士参加全部患者交接班的模式, 变为责任护士与夜班护士进行床头交接班, 这样分组交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1.3 落实责任护士跟随医生查房制度

自从2012年9月我科实施责任护士跟随医生查房制度以来, 责任护士从原来的被动旁听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向医生汇报患者病情的变化、治疗和护理的效果、大小便、饮食和睡眠等情况, 主动配合医生查体, 听取医生分析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对护理的要求等, 有问题时, 主动向医生请教, 医护达成共识, 护士主动进行治疗和护理, 得到了医生的认可和好评。

1.4 评价方法

在优质护理前后, 分别在患者出院时调查医生、护士、患者三者的综合满意度;根据神经内科专科特点, 制定专科护理质量监测指标, 计算专科护理合格率;统计患者压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3.00统计软件包进行, 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前、后医护患三者综合满意度, 优质服务后, 医护患三者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 (P<0.05) , 见表1;优质护理服务后, 专科护理合格率也明显升高 (P<0.05) , 见表2;优质护理服务后, 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之后, 责任护士职责更加明确, 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开展工作, 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增强了责任感;责任护士负责的患者数量减少, 降低了劳动强度, 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 能够进一步满足患者的需求, 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 护士在工作中感受到被尊重, 有助于提高职业认同感。

责任护士跟随医生查房后, 对患者的病情了解的更为深入, 能够为患者提供的及时、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对患者潜在的各种并发症能预见性地进行预防, 有效防止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开展跟随医生查房工作, 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提高。护士的学历普遍偏低, 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少, 跟随医生查房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交接班方式的改革, 真正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方法, 对一级、二级护士和新入科的护士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有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学英, 胡鸽, 邓雪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8) :60-63.

[2]云慧聪.优质护理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4, 30 (6) :113-115.

[3]杨文郁.护理安全文化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评价[J].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 (7) :140-141.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效果 篇7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 开放床位1 038张, 30个护理单元, 护理人员633人。根据省卫生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要求, 我院选择了10个病区作为第一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 其中内科系统4个 (血液科、心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 , 外科系统6个 (胸外科、妇科、泌尿科、普通外科、骨二科、耳鼻喉科) 。

2 方法

2.1 健全组织, 强化学习

成立院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 明确目标和职责, 结合医院实际制订活动方案。院长召开护士宣传动员大会, 传达省医政医管护理工作会议精神, 讲解“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意义、目标和主题, 要求全院护士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对护士长和护理骨干进行培训、动员, 转变观念,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选派护士长到省内外参观学习, 引进新信息、新理念。

2.2 充实临床一线护士, 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增加临床护士数量, 今年共招聘在编及合同制护士122人, 试点病房床护比1∶ (0.4~0.6) 。清理非护理岗位占编人员, 控制护士转岗, 最大限度保证临床护理岗位的人员配置。完善护士岗位责任制, 制定各级别护士岗位职责, 探索护士分层次管理和使用。

2.3 理清思路, 深化改革

引入病人知情监督机制, 对试点病房进行挂牌, 将分级护理标准、护理服务内涵和服务项目制成牌在病区上墙公示, 向病人和社会主动公开服务内容及标准。 实行责任制或小组包干制, 根据护士的工作能力和临床经验, 分管不同护理级别的病人, 固定责任组长, 责任护士真正尽到护理病人的义务, 病人的每一项护理工作均有效落实给责任护士[2]。提供从入院到出院全程连续护理服务, 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用药、康复等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 简化护理文书书写, 根据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原则, 结合医院实际简化和整合护理记录, 简化交班记录、整合翻身记录单与护理记录单, 根据专科特点设计表格式记录单, 减少护理文书书写时间。改革病房护士排班模式, 实行NPA连续性排班模式。加强薄弱时间段的人力配备, 根据病人病情和数量、基础护理量、护士工作能力, 实施弹性排班。目前试点病房护士临时加班、下班延迟现象明显减少, 护士满意。交接班次数减少, 工作效率提高。完善护士绩效考核, 实行护士同工同酬。薪金分配向临床一线倾斜, 根据护理病人的数量、难度、质量量化考核分配, 体现多劳多得。

2.4 落实基础护理, 改善护理服务

完善和细化临床护理服务规范, 把《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 (试行) 》《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 (试行) 》《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制作成册下发到科室。让临床护士明确应当落实的基础护理项目、工作规范和必须履行的护理职责, 规范护士行为, 改善护理服务。 组织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床上擦浴等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培训, 统一标准, 规范流程, 以病人需求为导向, 落实基础护理。重症监护病人基础护理、生活护理护士全面落实。一级护理病人的常规基础护理如口腔、皮肤清洁、管道护理等护士落实, 洗头、喂饭等生活护理按需做。二级护理、三级护理病人护士评估后按需提供护理服务。

大科护士长每天到分管“示范病区”巡查基础护理落实情况并征求病人意见, 给予指导。护理部召开“示范病房”护士长现场交流会, 组织各护理单元交流经验、总结工作, 宣传和推广好做法、好经验, 总结、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点。

2.5 完善护理支持系统, 提高护理质量

我院静脉配液中心在配制长期医嘱的药物同时, 积极探索配制临时医嘱药物, 减轻护士工作量。供应室、洗衣房集中清洗消毒, 下收下送, 满足临床需要。医院加大投入, 为病区购置洗头盆、电吹风、大浴巾、基础护理箱等用具, 为病人提供温馨、舒适、规范的护理服务。住院病人更换全新彩条被服, 改变了以往白色被服的单调, 让病人住院也有家的感觉。实行护士长行政总值班、成立静脉输液应急队等举措, 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 为全面加强临床护理, 落实基础护理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和有力保障。

3 结果

3.1 试点病区与非试点病区人力资源配置情况比较 (见表1)

3.2 试点前后护理质量考核比较 (见表2)

3.3 试点前后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比较 (见表3)

3.4 试点前后护士对排班方式、绩效分配、护理工作模式满意率比较 (见表4)

3.5 其他

护士优质护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基础护理、专科护理齐头并进, 协同发展, 实现了由单纯治疗型护理向综合治疗服务型护理的转变。 责任制和小组包干制护理的推广使护士分工明确、责任具体, 各项护理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质量得到保障。护士主动全面照顾病人, 认真观察病情, 及时解决需求, 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护士职业价值得以体现;试点病房陪护率有所下降, 病人床头呼叫铃明显减少, 病房秩序大为改观。 护士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细微之处入手, 在病区设置便民箱、健康加油站、心灵花园, 为病人提供生活小用具、报刊、杂志、健康食谱等, 赢得了病人的赞誉;示范工作受到病人的欢迎和肯定, 病人投诉明显减少, 护患关系更加和谐[3,4]。

4 讨论

卫生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帮助指导、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有力保障。“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医院各部门协调参与, 充分发挥医院整体优势, 形成合力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 仅靠护理部门独立运作是难以落实到位的。 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不是护理行业内部的一场运动, 而是改善优化医院服务, 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举措, 通过创建活动的实施, 可以使病人得到所需的各项服务, 使病人就医更便利、更舒适, 更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保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持续稳步推进, 更好地展示医疗卫生改革的成效, 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动员的力度, 提高医务人员、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认知度, 让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支持护理工作。动员医院全体医务人员都投身到优质服务的活动中, 通过护理服务的改善, 提高医院总体服务水平, 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享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果加强岗位技能培训, 提高护士职业素质和护士核心胜任力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基础。广大护理管理者和护士的积极参与是落实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 应进一步探索改革临床护理工作模式、护士绩效考核分配体制和护士分层管理, 调动广大护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加护理人员的配置, 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进一步体现护士职业价值, 能促进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健康持续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马晓伟.夯实基础履行责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护理服务[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3) :5-8.

[2]温贤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医院, 2010 (11) :17-18.

[3]许娟, 石贞仙.神经外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对响铃次数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1, 25 (1B) :152-153.

产科护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效果 篇8

关键词:产科护理,健康教育,孕产妇

保证孕产妇孕期母婴安全、正常分娩、顺利哺乳是医护人员的责任。为满足孕产妇及其家属的需求, 对孕产妇进行更人性化的护理, 拓展医院服务平台, 我院于2002年开设了公益性孕妇健康教育中心, 把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 深受孕产妇好评, 取得了良好效果, 使我院在武威市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现将我院妇产科护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效果介绍如下。

1 健康教育实践

1.1 健康教育对象

计划生育孩子的夫妇;孕12周至产后27天的孕产妇及其家属以及所有愿意接受教育的人员。

1.2 健康教育方法及内容

按围产期、待产期、哺乳期不同的生理及心理特征, 分3个阶段确定相应的宣教内容和方法。

1.2.1 孕期健康教育

安排临床经验丰富、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沟通能力的医务人员担任授课教师, 利用多媒体、VCD、示教婴儿模型、彩色图片等, 对孕妇集中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括:孕期相关知识、各孕期营养及注意事项、分娩常识、产后护理注意事项、母乳喂养知识、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特点及护理6个部分。每周三上午进行滚动教学。在轻音乐中, 进行20分钟的孕期健康知识宣教, 10分钟孕妇与孕妇、孕妇与医务人员的互动交流, 使孕妇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相关知识。

1.2.2待产期指导

当孕产妇待产分娩住院时, 医务人员需深入了解其心理, 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评估。根据不同的分娩方式, 采取一对一的形式, 有针对性地介绍分娩相关知识, 并指导孕产妇掌握有效放松情绪的方法。每个病房配备电视, 指导孕产妇听轻音乐、看轻松的电视节目, 以分散临产的阵痛感。根据产程进展情况, 适时鼓励产妇积极配合, 以减轻宫缩疼痛造成的紧张、恐惧心理[1]。特别要使孕产妇明确生产分娩是一个正常生理过程。

1.2.3 哺乳期教育

及时对产妇及其家属讲授母乳喂养的方法、技巧、婴儿护理等方面的知识, 并手把手进行具体指导。帮助产妇及其家属改变产妇不能洗澡、不能被风吹的陈旧观念。特别强调产妇在哺乳期间不要生气, 以免影响乳汁分泌。医护人员应指导产妇家属及时调整产妇的情绪。产妇出院时发放健康指导医嘱单, 医嘱单内容以母乳喂养、乳房护理、婴儿护理、产妇营养与个人卫生指导为主, 适当增加一些常识以及营养搭配等。

1.2.4 电话咨询

从1998年起, 我院妇产科设立热线电话, 随时为孕产妇提供咨询服务。对存在的健康问题及新生儿的特殊表现, 如新生儿生理特点、假月经、乳房肿胀、皮肤黄染等情况, 及时给予指导, 化解孕产妇心中的疑点。

2 健康教育效果

2.1 加强了护患间的情感交流

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 为其提供一个与医务人员交流的平台。孕产妇健康教育中心互动式的讲授让孕产妇对医务人员、医院环境、就医程序以及入院分娩必要的准备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增强了其孕期自我保健意识, 增进了护患双方的信任、理解, 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陌生感, 降低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提高了孕产妇对医务人员工作的满意度。

2.2 提高了孕产妇的遵医行为

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 但大多数孕产妇感到恐惧, 以致造成宫缩不协调、难产甚至危及母婴健康和生命安全[2]。通过对受孕、怀孕、分娩等过程及其注意事项的讲授, 强化了孕产妇对分娩过程的正确认识, 使其掌握了分娩时用力的技巧及配合医生的方法, 消除了孕产妇对分娩的紧张、恐惧心理, 提高了孕产妇的遵医行为。

2.3 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

部分产妇虽然在住院期间接受了具体的母乳喂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但出院后由于操作不当, 出现乳头破裂或产后乳汁不足, 导致母乳喂养失败。护理人员及时的电话随访及适当的指导, 减轻了产妇的疼痛, 从而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

2.4 扩展了妇产科专业护理服务

在产后电话随访中, 经常遇到产妇出院后不给新生儿洗澡, 也不知道如何护理新生儿臀部等问题。妇产科护理人员针对这些问题, 耐心讲解新生儿洗澡的必要性以及脐带换药的方法等。这种个性化专业护理的开展, 不仅扩展了妇产科专业护理服务, 也为开展社区护理服务打下了基础。

2.5 提高了妇产科医务人员整体素质

现代产科理论要求产科护士及医生不仅要为孕产妇及其家属提供维持健康、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等方面的知识和具体措施, 而且要增强服务对象的自我保健能力。电话随访工作的开展, 要求妇产科医务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丰富的保健知识以及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有关书籍, 全面提高医学专业知识水平, 提高自身素质,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后, 使孕产妇的满意率从原来的90.0%上升到98.5%, 大大减轻了孕产妇的痛苦, 缩短了其住院天数, 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健康教育中心和联谊会式的健康教育方式不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而且满足了人们对医学知识的渴求,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实践表明, 为孕产妇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教育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蒲风萍, 梁冷, 郁扬, 等.全程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0, 15 (6) :381.

护理文化建设实践效果 篇9

1 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措施

1.1 护士分层使用

护士分层使用的管理模式, 即将护士分为4层:初级为护理员, 经过一些专业的培训, 主要负责基础生活护理;二级为助理护士, 主要负责无创技术操作的基础护理;三级为执行护士, 主要负责临床各项有创治疗、处置, 并参与夜班倒班工作;四级为主管护士, 主要负责病人的管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各级护理质量的把关[2]。病人的生活护理由专业培训后的护理员和基础护士来完成, 减轻了家属陪住、往返奔波的辛苦;家属入院次数的减少, 降低了交叉感染的机会;节省了病人聘用护工的支出, 使病人不多花一分钱也能体会到家的温馨。同时主管护士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发展专业技能, 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进行有关疾病的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保了基础护理的落实到位, 又保证了重病病人病情观察到位。

1.2 创新护理模式

晨间护理是病房护理工作中每天都要进行的一项工作程序, 是体现护理管理质量的一个方面。长期坚持规范的晨间护理查房, 对查房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反馈, 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为了确保晨间护理的质量, 确保每张床、每例病人护理质量达标。晨间护理时间由原来的08:00改为07:30, 所有夜班护士、当天白班护士、护理员及护士长全部参加到晨间护理工作中去, 新老搭配, 力量强弱搭配, 同时注意与病人沟通并观察病人的病情。这种提前半小时的工作模式为每天最繁重的晨间护理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为医生查房提供了优质的环境, 更为主管护士提供了参与医生查房, 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新工作模式的执行, 为病人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和诊疗环境, 使我病房在护理部质量控制检查中成绩优秀。

1.3 夯实基础护理

1.3.1 公开透明, 引入病人知情监督机制

将“分级护理服务标准”和“护理服务内涵和服务项目”制成公示牌在病区张贴公示。取消病人自聘护工承担生活护理在目前护理人力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情况下, 聘用了4名中专文凭的护士作为辅助护士协助责任护士从事病人的生活护理。

1.3.2 强化护士对生活护理的思想认识, 培养护士的优质护理意识

由于生活护理得不到很好落实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护士缺乏对生活护理内涵的足够认识, 护理伦理观点不强。所以加强护士职业教育、强化专业思想, 提高对专业作用及专业角色的认识, 转变观念及态度, 充分发挥在生活护理的职能作用。重视护士生活护理技能、沟通技巧、礼仪礼貌、心理学、人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1.3.3 加强绩效考核, 客观公正实施护士的奖金分配

从纪律情况、护理服务、工作质量协助精神, 以及病人、医生、护士长的满意程度等方面对护士进行全面考核。大幅度提高夜班费, 医院在奖金分配上给予一定的倾斜, 真正实现客观公正。

1.3.4 制订基础护理工作流程

晨间工作重点为口腔护理、面部清洁、留置导尿管的护理、协助进餐、整理床单元及病房环境;中午工作重点为洗手、协助进餐;下午工作重点为整理床单元及病房环境、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泡足、擦澡;晚间工作重点为洗手、协助进餐。

1.3.5 制订自理能力评估表

根据病人的病情及自理能力的情况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估:洗漱、洗头、剪指甲、进餐、梳头、洗足、擦澡、翻身、下床活动、如厕、口腔护理、会阴护理, 分为好、中、差, 好的鼓励自理, 告诉病人说“我教你做”, 中等的给予协助, 告诉病人说“我帮你做”, 差的生活护理由护士完成, 告诉病人说“我替你做”。

1.3.6 改变排班模式, 增加人力

为了不影响护士正常的生活秩序, 未实施“APN”排班模式, 采取特殊时间段增加人力的方法。06:30~10:00及15:00~19:00各增加2名护理护士协助生活护理。19:00~22:00增加1名护理护士。基本做到陪而不护。

1.4 切实做好床头交接班[2]

交接班时除了电脑护士、药疗护士以外, 其余护士都到病房直接与病人和家属交谈, 了解病人的情况, 护士长及责任组长查看基础护理是否到位、病房环境是否整洁、病人皮肤完整性、床铺是否清洁、整齐、干燥、引流管是否通畅等。观察输液、输氧是否通畅、在位, 最后布置当日工作。在床头交接班中每位护士既是检查者又是具体工作者, 增加护士的工作责任心, 同时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护理纠纷, 融洽护患关系, 提高病人满意度。床头交接容易发现遗漏工作及时补做。

1.5 护士长要加强在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控制的监督检查

护士长是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科室基础护理的优劣直接反应了护士长的管理能力。护士长掌握护理部制定的优质护理服务标准, 作为一员参加床边交接班, 每日检查、指导护士工作。并组建科室质量控制小组, 小组成员由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组成采取抽查及全面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 好的给予表扬, 差的进行批评, 使质量标准成为广大护士的行为标准, 使优质护理服务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 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成效

2.1 提高了护士的工作主动性

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这样活动, 病人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护士在病人的肯定下和经济收入的提高, 增强了护士对职业的认同和满意程度。随着病房床位护士比达到1︰0.4, 减少了工作压力及职业倦怠, 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 加强了护士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

2.2 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加强了护士与病人的沟通与交流, 护患之间多了一些关心、理解, 做到了换位思考问题, 使病人投诉率下降。

2.3 提高了医生满意度

护士与病人密切接触, 掌握了病情的动态变化, 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 此项活动得到医生的支持。

2.4 促进了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

基础护理质量的提高, 有效的健康宣教, 舒适的环境, 减少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

2.5 打造了护理服务的品牌

以“夯实基础护理, 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实施。努力达到了病人满意、护士满意、医生满意、社会满意, 打造了我科的特色护理服务品牌。

3 体会

做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并不难, 只要管理者转变意识, 领导给予支持, 护士长加强管理, 制订严格的制度及要求,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加大监督管理机制, 在工作中不断进行持续改进, 相信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一定能够成功。

摘要:介绍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实践, 包括护士分层使用、创新护理模式、夯实基础护理等, 通过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 提高了护士的工作主动性, 增加了病人、医生满意度, 使得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 打造了护理服务的品牌。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基础护理,满意服务

参考文献

[1]肖柳红.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2) :55-56.

[2]应佩秀.护理早晚大交班在外科病房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3) :252.

护理文化建设实践效果 篇10

我校于2011年创立新型的“理实交替、课证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了新的三年制中职护理专业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 增加了“理实交替”工学结合实训课程, 并在中职护理班中进行了第一轮实验。笔者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调查, 分析实施效果, 以便进一步完善中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校2011级中职护理专业4个工学结合实验班的全体学生, 共290人, 作为调查对象。实验时间为第二、三学期, 此时学生已学完基础医学课程, 开始学习护理临床学科。

1.2 方法

1.2.1 实施方法

选择学校周边二级医院, 进行每学期一周的工学结合临床集中见习。见习前, 学校和医院护理部共同制定工学结合实施方案, 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熟悉医院规章制度和运作方式。见习时, 由医院选择责任心强、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带教, 学校教师全程跟班, 负责组织协调及学生管理工作, 随时了解学生实践情况, 指导学生学习。

1.2.2 调查方法

在一周见习结束后, 对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 当场收回问卷。调查表采用选择题和问答题形式, 内容包括见习成绩、见习收获、见习中遇到的问题, 对工学结合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意见和建议等。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2.1 总体效果评价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90份, 回收有效问卷290份, 有效回收率100.0%。认为工学结合见习收获非常大的学生占8.3%, 收获比较大的占76.2%, 收获一般的占15.5%。82.1%的学生表示希望继续开展工学结合临床实践教学, 14.8%的学生表示可有可无, 不希望继续开展的仅占3.1%。

2.2 主要收获和面临的问题 (见表1、2)

3 讨论

3.1 工学结合临床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工学结合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学常规, 注重学生早期临床实践、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的有机交融, 使护理专业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 对护理职业岗位有直观的认识, 突出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3]。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虽然工学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在我校尚处于实验阶段, 但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均认为在临床见习中有收获, 82.1%的学生希望学校继续开展工学结合临床实践教学。

首先, 工学结合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最大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感, 增进学生对护士职业的了解。这是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学生通过观察医护人员的工作, 与病人面对面的接触, 对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 进一步体会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感[4], 从而端正职业态度, 严格遵守职业操守。其次, 78.6%的学生认为, 通过与不同医护人员、病人的直接接触, 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 丰富了社会阅历。最后, 许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自己所学知识不够扎实,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够, 意识到所学专业课程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习热情。

3.2 工学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学生在临床见习中动手操作的一般是铺床、剪指甲等医疗风险小的基础护理。而学生的兴趣所在恰恰是足够多的实践操作, 这个矛盾目前还不易解决。简单重复的基础护理工作和护士工作的辛苦, 让不少对护理行业不了解的学生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此外, 由于医患矛盾增加, 病人对学生缺乏信任, 拒绝学生操作和见习, 使学生动手机会减少, 并产生失落感。教师在临床见习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医疗法律意识, 鼓励学生多与病人沟通, 并采取PBL等新型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寻找见习的兴趣点, 如了解医院布置、所在科室常见病治疗、临床新型设备等, 培养学生直面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

50.7%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临床专业知识不熟悉, 这是因为中职学生普遍专业知识不扎实, 突然进入临床, 会感觉到掌握的知识不够用, 见习时觉得难度较大。这需要学校在教育中严格要求,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见习前, 进行短期培训, 明确见习目的。见习时, 根据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实践内容, 让学生在较短的见习时间内, 了解更多的临床知识。见习回校后, 积极指导学生将临床实际联系基础理论进行复习。另外, 32.1%的学生认为学校所学知识与临床区别大。可能与学校教材陈旧, 教育内容单一, 未将临床新知识、新理论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 导致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有关。应及时向学生介绍临床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 通过教学改革, 让教学贴近临床。

36.6%和17.9%的学生认为带教教师带教意识不强, 临床教学水平较低。这是因为, 一方面, 医院工作繁忙, 带教教师既要完成临床护理工作, 又要带教学生, 任务繁重, 容易忽略带教工作。另一方面, 许多护士只重视临床护理工作, 对自身教学能力不重视。此外, 临床护理师资匮乏也导致部分不具备带教资格的护士承担了带教任务, 个别科室甚至出现实习学生带教见习学生的情况。所以, 应加强院校合作, 健全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体系, 加强医院带教教师的带教意识, 利用学校教学资源, 帮助医院带教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4 小结

本次调查显示, 工学结合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 值得推广。但带教教师的带教意识及教学水平、学校传统的教学方式都会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需校院紧密合作, 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工学结合临床实践教学效果, 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方法 我校所有工学结合实验班学生, 在第二、三学期到市二级医院进行一周的工学结合临床集中见习, 见习结束后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见习效果的评价。结果 认为通过见习收获非常大的学生占8.3%, 收获比较大的占76.2%, 收获一般的占15.5%。97.6%的学生对护士职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80.3%的学生作为护士的责任感增强, 78.6%的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提高。结论 工学结合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 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2006.

[2]姜安丽.21世纪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及我国护理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策略[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12) :1-3, 51.

[3]杜爱萍, 罗红艳, 王哲敏.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9, 24 (7) :10-13.

上一篇:新型高分子材料下一篇:材料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