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是写作的源泉

2024-12-08

联想是写作的源泉(共7篇)

联想是写作的源泉 篇1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的源泉。我们学生并不缺乏生活, 但是作文时, 常常为“无米下锅”即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而发愁。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如何做个有心人, 并把生活中自己演绎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记载下来, 这就成为学生作文“有米下锅”的关键。我认为只有认真观察、体验生活,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的材料来源问题, 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活泼的好文章来。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 培养学生对生活美的发现, 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 去发现别人没发现的独特的美, 从而形成自己作文的活水源头。我是这样教学生给作文补充活水的:

一.观察现实生活, 积累作文素材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观察是获得信息和写作素材的途径。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 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社会各阶层的工作表现:如民警指挥交通, 老工人维持社会秩序, 医生热情为病人治病, 营业员服务周到, 教师关心热爱学生, 爷爷奶奶勤劳俭朴, 叔叔阿姨尊老爱幼, 同学之间友爱互助……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通过观察, 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要有目的把学生带入生活, 让学生亲自去体验, 抓住事物的特点。有一次写作文《记一处景物》, 我先带学生亲自到野外走一走、看一看, 观察周围景物静态和动态, 感受大自然的可爱。坐在河岸上, 我指导学生观察天空是怎样的?河水有怎样的声音?河里的鱼儿是怎样活动的.....同学们经过我这一指导, 观察、体验后就畅所欲言。结果, 这次作文, 同学们都能做到内容真实具体, 有真情实感, 中心较为突出。在实践过程中, 我还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时……引导学生把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二.真情体验, 亮相生活舞台

1、发挥想象, 设计生活。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 更是生活的主人。因此我们应注重为学生创造契机,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让他们自己设计生活,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设计人物角色:我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未来的老师、厂长、工人、农民……去设计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社会、生活、职业、成果。设计班队活动:怎样才能把班队活动搞得更富有趣味性、生动性、艺术性, 我让学生出谋划策, 大胆想象。于是从主题到形式, 从内容到过程, 一份份活动方案充满童趣而又新颖别致。另外, 我还让学生设计班级园地、设计报刊、设计服装、设计家具……通过动眼、动耳、动手、动脑, 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同时让他们充实了生活、美化了生活、创造了生活, 成为全面发展的“小能人”。而且这一过程让学生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 这样写起作文来就不会再言而无物了。

2、创设情境, 展示才华。

有意识地组织活动, 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 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 深化作文主题。如此进行写人作文训练时, 若单靠作文指导时启发学生选材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往往会一时想不起来而无从下笔。那么在作文前如果我们能组织学生开展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 学生就会有较多时间去有意回忆、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这样, 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产生作文兴趣, 又可选取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在记事方面我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游艺会, 利用班队活动召开“谈天说地”“畅想未来”“世界之最报道”……平时组织学生郊游, 参观工厂、深入农村……让学生自办活动“周末大家乐”“早晨新闻发布会”……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 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 才华得到展示, 表现力得到提高。如写《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 有的学生写到了家庭音乐会, 只提到了爸爸、妈妈表演了合唱, “我”表演了舞蹈, 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缺乏细腻的刻画, 轻描淡写, 不能更好地突出中心。为此, 请两位同学表演过程, 情景就活生生地显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写起来就具体生动了。

创设情境进行体验习作, 以观察为基础, 以激发兴趣、扎实训练为核心, 把学生独立的个性融于语言文字之中, 是进行作文指导的好途径。个性独立、主体真实, 正是作文教学的崇高追求!

实践证明, 作文教学只要重视学生对生活的内心体验, 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在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真实感悟, 那么作文教学的目标“对写话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也就不难达成了。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篇2

一、关注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有学生抱怨说,我们整天忙着上课、写作业、考试,哪有时间关注生活?更别提与生活亲密接触了……其实,上课、写作业、考试就是生活,是学生特有的生活。比如《一节有趣的课》《自习课剪影》《上学路上》《家长会后》《高三的一天》……这些文题哪一篇不是源于学生生活,又有哪一篇不能写出真情实感?学生有学生的生活,只是作为学生,你没有关注你的生活,没有有意去积累罢了。

《新课标》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每天上学,只要留心一下,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起早的不只是清洁工和学生,还有许多顶风摸黑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你还会发现: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的学生越来越少了,骑电动车或坐汽车上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马路越来越平坦了,也越来越拥挤了;路两边的平房越来越少了,楼房越来越多了,门店也越来越漂亮了……生活每天都在发展变化着,只要你去关注,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二、讨论生活,拓宽写作思路

每个人都是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关注生活外,还要拓宽认识空间。讨论、评价丰富多彩的生活,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是拓宽写作思路的好方法。

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的信息,有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大家聚到一起,总会谈论一些生活现象或话题,你除了要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外,还要注意积累其他同学的观点,最好记下来。这样不仅可以督促自己积极思考,还可以拓宽认识空间,为写作议论文积累观点。

作为语文教师,我在话题评论上做了两项训练:一项是开辟“小组贴吧”,一项是课前话题讨论。“小组贴吧”以前后六人或八人为一个小组,老师定期给一个话题,小组成员围绕话题展开讨论,老师就观点或语言给予表扬并在课堂上朗读展示。课前话题讨论是由学生自己找话题,按学号轮流主讲,其他同学参与评论。这些话题讨论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

三、记录生活,养成写作习惯

生活处处有文章,同学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见解评价,也就有了倾吐的需要,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要及时写下来。可以用日记记录下来,也可以用书信与好朋友交流,还可以编写短信,发微博,传微信等。这样,既表达了思想、感受,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次练笔。

再者,生活日新月异,变化多端,即时事件中也往往蕴含着极佳的练笔契机,同学们应珍视这一重要的写作资源,敏锐地捕捉、开发、利用这些稍纵即逝的资源,将练笔深入,扩大化。现实生活中各种新鲜的材料,都可以成为练笔的内容。只要稍加留意,同学们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

四、再现生活,感受写作乐趣

生活的真实,往往会使人产生真切的情感;生活的新异,常常会触动同学们敏感的情思;生活的矛盾,又总会激发同学们热情的评价。同学们要主动写下这些情感、情思和评价。这样,通过观察、记录、交流,不仅能占有大量鲜活的写作素材,而且能切实感受到时时处处有生活,使自主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均得到有效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充实,才会表达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也因写作而精彩。我国的许多名胜古迹就是因为文学作品而使它们更有名,如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赤壁矶等;一些植物也因为文人的笔墨而使它们有了特殊的美,如梅、兰、松、菊、莲花等;更有东坡肘子,鲈鱼、荔枝……因苏轼、辛弃疾、杜牧等一些文人的诗词而成为扬名大江南北的美食。就是一些历史名人闻名后世的程度也往往受文学作品的影响。

因此,关注、搜集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更要及时地记录生活,再现生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时间久了,你不仅发现生活是美的、丰富多彩的,而且,生活也因你的书写而变得与以前不一样了,变得更让人喜欢了。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篇3

一、学会观察, 仔细体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材料就写不出文章来, 观察是作文教学中积累材料、获取材料的主要途径, 只有认真观察, 学生才有可能写出内容充实的好文章。秋天到了, 看着大街小巷摆满各种特色的菊花, 有的秀丽淡雅, 有的鲜艳夺目, 有的昂首挺胸……真是千姿百态。于是, 周末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小练笔:《菊花》,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菊花的叶、花朵、花瓣、花蕊的颜色、形状。观察后, 再仔细闻闻它的味道, 查查它的生活习性, 把印象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这样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好日记就出现在面前。

所以, 我们教师一定要在生活和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 仔细体会, 认真指导写作。

二、走进生活, 再现资源

人教版六下《补充习题》中阅读短文《索溪峪的野》, 写的是索溪峪的山是野的, 索溪峪的水是野的, 在索溪峪的人也变得野了起来。后边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补写, 如果来到索溪峪, 你会怎么‘野’?”由于学生没有亲眼看到索溪峪的山, 索溪峪的水, 他们的印象中没有这些, 所以, 根本无法体会索溪峪那原生态的美, 带有野性的美。为了让学生有印象, 我引导学生回忆印象中最深刻的山, 最深刻的水;学生马上想到花果山、孔望山、渔湾、桃花涧等。学生的印象资源被打开了, 就能把自己在渔湾、桃花涧时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有的说, 我会坐在山石上放声歌唱。有的说, 我会不顾脚下险峻的山石奔跑, 跳跃。有的说, 我会爬到大树上尽享“一览众山小”的美感。还有的说, 我会跳到小溪里捉小鱼、小虾, 衣服湿了也全然不顾……怎么样, 野吧!

让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 还要让学生舒展心灵, 放飞情感。学生的精神世界千差万别, 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情思也必然千差万别。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向生活投去独特的目光, 提高他们感受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 而且要引导他们以独特的方式, 对生活、对世界、进行自由的描述;对内心、对情感, 进行自由的抒发。使他们在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中, 张扬个性, 完善人格。

三、联系生活, 发展思维

苏教版国标本十二册《习作2》要求学生写写老师不在场的时候, 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无论是好事、趣事, 还是错事, 都可以自己定个题目写下来。由于是让学生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 而且是亲身经历的。这次习作, 是学生感到最容易的, 也是最有话可说的, 我让他们表演老师不在场时的情景。这不, 我还没说完, 学生就已经很投入了, 他们有的交头接耳, 有的起身离位, 有的高谈阔论, 有的因看到精彩文章而哈哈大笑, 有的在睡大觉, 显然做着美梦……真实地再现了老师不在场的时候, 学生表现出来的真实的自我形象。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第一组后面的几位同学不知因为什么吵起来了, 双方吵得面红耳赤, 最后竟跑到课桌两旁的走道上你追我赶。胆子真是太大了!我急了。猛一拍桌子, 没想到他这下笑得更厉害了。

“……”奇怪, 教室里一下子变得安静了, 安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只见每一位同学的眼睛全都注视着门口,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见门口没有动静, 同学们便又乱成一锅粥了。这是什么?人吓人, 吓死人!

……

生活,永远是中学生写作的源泉 篇4

【关键词】高考作文;写作素材;现实生活

当我们阅读高考“优秀作文”,眼前却总晃出“我梦想的枝头缀满星光”。“比李白更易醉的豪肠,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渭城的朝雨沾湿王维的衣裳”……这样华词丽藻的排比铺陈句式的时候,当我们看腻了李白、杜甫、洪战辉这样屡见不鲜的陈旧的写作素材的时候,当我们一天天从网上从报纸上积累素材,而忽略了关注现实生活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中学生的写作就是这样没有真情缺乏创意吗?难道我们的中学生写作范围就这么狭窄吗?难道我们中学生的作文都是这样无病呻吟吗?如果这样下去,我们在培养一种什么样的学习风气?是从材料到材料,纸上谈兵式的文字游戏,还是从现实生活而来的真情实感的抒发?是从实践到理论还是从理论到理论?人们会说中学生学习忙,没有闲暇去关注现实,但是,纵观2007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我们还是会发现有不少有生活气息的优秀之作,这就有力地证明了,生活永远是中学生写作的源泉。

一、中学生写作的主题来源于生活

“取材于日常生活,放眼人世间,这是高中作文教学的根本导向,生活的溪流,一旦撞上礁石,就会激起令人心动的浪花,中学生应该善于捕捉这种浪花”,这种浪花就是中学生写作的主题。

今年的福建考题为《季节》,当人们大写特写“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高远之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之热烈的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那严酷之冬的时候,有位考生独出心裁写自己作为农民工子弟的艰辛经历:他们来到了陌生的城市,车上的人用陌生而异样的眼睛注视着他们、提防着他们,虽然是盛夏,但他们感到仿佛是在严冬,他不理解为什么城市人会这样鄙视农民工?他不理解那个时髦的小姐为什么叫他爸爸是“臭打工仔”?正当他痛苦地想要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市里的领导带来了好多的生活用具、文具来慰问,并且关切地说,要好好学习。此时,他心里一股暖流涌过,感到如同在温暖的春天一般!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的亲切关怀,真实生动地被表现了出来。这样的主题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纸上谈兵。2007年湖南的作文《诗意地生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优秀作文差不多仍是千篇一律的主题和素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的徐志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等等,我们看腻了这样的素材,也看腻了这样的主题。可湖南的一位同学却写了爷爷和奶奶一辈子的生活。爷爷每天在地里忙碌,奶奶在家里忙碌,爷爷回来的时候总是对奶奶说“老婆子快煎茶喝!”奶奶在灶堂里烧火,发出“毕毕剥剥”的声响,奶奶露出通红的笑脸。爷爷病了,奶奶说“要是老头子死了,那我就随他一起去。”包办婚姻的爷爷奶奶不懂什么是爱情,却是这样的相亲相爱,这样的同生共死。小作者通过叙述农村家庭平凡的生活小事表现家庭的和睦与温情,诠释生活的诗意,表达自己对诗意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文章写的是身边小事,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另一篇写小姑和小姨生活的对比,小姨是阳春白雪,李白杜甫,吟诗作赋;小姑是下里巴人,锅碗瓢勺,烧火做饭。文章通过对“小姨”“小姑”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鲜明对比,诠释“诗意地生活”即“乐观充实地活着”,并“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认识简朴却道理实在。

这些取材于生活,主题来源于生活的优秀作文尽管所占比例还为数甚少,但却给人以久吃油腻之后品位新鲜水果的清新和甘醇。

二、中学生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现在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大多是从材料到材料,将报纸杂志网络上的材料找来,然后加以改造,以备高考之用。关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关注自己身边的事情,将现实生活当作写作素材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每年大量高考“优秀作文”大多是材料的组合和加工,但2007年山东优秀作文《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却让人眼睛一亮:母亲为挣够自己读书的钱不分昼夜地一年又一年编着稻草绳,父亲为自己读书下了很大的决心去邻居家借钱的动人情景。上海优秀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写爸爸是一位拖拉机驾驶员,为了家为了读书的“我”一天天在道路上奔驰着。他们的担心终于发生了,爸爸因车祸去世,之后是自己无边的痛苦,和怎么样艰难地跨过悲痛这道坎的心灵历程。另一篇高考作文《摆渡手》,写一个凄婉而感人的故事:两个父亲,两个摆渡手,两个品德高尚的普通人——一个为救人,奋不顾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为感恩,锲而不舍,一心要为孤儿寡母重建幸福的家庭,读来让人感叹,让人欣慰。江苏一考生的《怀想天空》记叙了父亲和自己割麦的情景,“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原汁原味,真实感人,正如何永康老师评价的:“天下还没有儿子这样来感激当农民的父亲,文章中还没有人用过这种笔墨,这种机智!太感人了,而且是长效的!中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可以此作为教学范例,进一步把握好作文导向。”再如另一篇《怀想天空》,写周一,中学生正懒洋洋的准备应付升旗仪式的时候,在一旁施工的农民工们听到国歌声,停下手中的活,庄严肃穆地面对国旗高唱国歌的感人场面,正如那位小作者所说“人人头顶有一方天。农民工并没有因为社会上的某些歧视而丧失自己的天空。他们,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撑起了属于他们的那片天空!”

这些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本身就具有感人的因子在内,不像那些千篇一律的材料改造式作文,读第一篇还有一点新鲜感觉,两三篇之后再回过头来读第一篇就感到味同嚼蜡,索然无味!高考作文应当言之有物,切不可无病呻吟。

三、写作的技巧来源于生活

多少年来,我们看腻了满天星式的铺陈铺排,看腻了华彩炫目的列锦,无论哪里的优秀作文除了排比铺陈好像再没有别的写作技巧了,开头是一段排比铺陈,中间和结尾也是这样的套路,仿佛现又回到了崇尚排比铺陈的骈文时代。就像张艺谋的古装大片一样,除了大红大紫,就是金碧辉煌,不懂得其实朴素也是一种美。

观察是写作的源泉 篇5

一、观察什么

生活是一本容量非常大的百科全书, 读者如果不知道自己该看什么, 那翻过来翻过去都会一无所获。学生观察生活也是如此, 而对纷繁复杂, 千头万绪的人、事、物, 小学生不可能像大人、作家一样自觉地、理性地观察生活, 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又集中在“新”、“奇”上面, 带有更多的偶然性。因此教师必须在“观察什么”上多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 让他们不放过身边的新鲜事物。当然, 小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大, 主要是家庭、学校和少量的社会活动。所以, 我认为可以从这三方面指导学生去注意观察。

1. 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里蕴含着许多让人留念的作文材料。每一个人每天都要接触到自己的亲人, 他们的外貌、身材、言谈举止、思想风貌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家中发生的新鲜事物, 如乔迁新居、新买家电等;参与家务劳动, 如扫地、挑水、洗衣服等;参加生产劳动, 如种花生, 收割、学种菜等, 都是学生作文的好材料。

2. 快乐、有趣、富有意义的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中发生的各种趣事;学校班队开展的各种竞赛, 如作文、书法、绘画、剪纸、广播操等各种比赛;参加的各种活动, 如学校的兴趣小组、春节的踩街活动, “六一”游园活动, 等等。要教学生善于去采撷这些五光十色的生活素材。

3. 错综复杂、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

如在街上、路上、车上的所见所闻;探亲访友、外出游玩参观、假日参加义务劳动等, 也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积下许多写作的素材。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离不开生活, 生活就如泉水, 文章就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这就是说, 生活实践是作文的“内容”。只要小朋友留心观察发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小事, 并把它们储存到头脑这个“仓库”里去, 日积月累, 头脑就有大量的写作素材, 需要时就可以随时提取了。

二、怎样观察

观察是认识周围世界、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事物的细致观察, 深入的体验生活是文章真实、具体、生动、活泼的基础, 但有的时候, 同样的事物让不同的人去观察、描写, 结果却大不相同。就如同冰心奶奶在《再寄小读者》中提到的那两位小朋友, 都逛了动物园, 可写出来的日记却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在于会不会观察。因此在懂得了观察什么之后, 还有一个怎样观察的问题, 这是指观察和重点难点。

1. 按顺序观察。

我们观察事物都得有个顺序, 不能东看一眼西看一眼。对于静态的事物观察时要由表及里, 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解剖性的观察, 注意其大小、形状、颜色等, 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我在指导三年级的学生写一种静物时, 有的学生写小闹钟, 我就指导他们由表及里来观察, 先观察钟壳, 再观察钟盘、计时刻度。这样按顺序有条理的观察完, 有的学生就写出这样一段话:“它那金红色的钟壳上面立着一个小仙女。圆圆的钟盘上罩着一块透明的玻璃, 看上去, 多像十五的月亮!几颗明星般的计刻度, 嵌在天蓝色的钟面上, 金光闪闪, 真叫人喜爱。”这段话具体、有序地写出了小闹钟的造型精巧。如果观察对象是活动的事物, 要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观察, 注意其声音、动作及变化, 把握事物的全过程。如观察拔河比赛:先观察比赛前双方的准备———“各队员站好位置, 后脚稳住重心, 前脚顶前面人的后脚, 双手紧握绳子。”再观察比赛时———“只见每一个队员屏住呼吸使劲后拉, 整个身子几乎要贴着地板。随着啦啦队的‘加油’声, 队员眇子一点一点地向后移动。”最后观察比赛结果:“终于胜利了, 队员们个个喘着粗气, 高声欢呼着, 那声音把树上的小鸟都吓飞了。”

2. 抓重点观察。

观察时如果平均使用力气, 看起来面面俱到, 结果丢了观察对象的个性。因此, 对于任何事物, 都必须明确重点, 观察准确、透彻, 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比如在指导学生观察一盆菊花、然后说说写写时, 我先让学生思考:重点应该观察什么?是那个精致的花盆?还是那丛生机勃勃的菊花?明确主次后再启发学生抓住菊花的形、色、味等方面进行重点观察。这样, 学生在说说写写, 能够较准确地表现整盆菊花的特点。

3. 注意抓特点。

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里, 如是对花草或其它观察时就应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是认真仔细观察。首先要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观察。苏轼有“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 也就是说任何一样事物, 从不同的角度看, 特点不同, 感觉也不同。达·芬奇画蛋也是这个道理。其次, 必须跟感官实践相结合, 因为有些事物需要通过用手摸、用鼻嗅、用耳听, 甚至用舌头品尝, 才能全面感受事物的特点,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篇6

当前, 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其实, 最根本的一点是, 我们的学生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 无情可抒;其问题的症结在于, 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基础, 缺乏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 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 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 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文即做人。作文来自生活, 作文教学应当来自生活, 作文教学过程应该体现生活性原则, 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一、走进生活, 记录生活

作文就是一种生活, 或者说, 作文是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一个和谐发展、有诗意地生活的人, 他的生活是不能没有作文的。

对于写作的入门阶段, 降低门槛, 要减缓坡度, 降低难度。尽力不设置写作障碍, 只给学生一个要求———记录生活, 让他们自由地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经历, 生命历程中的一次感悟, 想象世界中的一次神游, 并且是用他们自己鲜活的生活话语来记录的。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作文, 生活中用怎么样的语言说话就用怎么样的语言记录, 自己的词汇仓库中有怎么样的语汇可以运用就运用怎么样的语汇, 千万不要刻意作这样那样的规定。只有卸下了在学生身上人为设置的精神上的十字架, 学生才能无所顾忌地用自己喜欢的言语写自己想说的话。只有精神上的自由和放松, 写起文章来才能有鲜活生动的题材, 才能有流畅鲜活的表达。作文还是从用自己喜欢的或者能驾驭的语言记录生活起步为好。有什么样的生活就“记”出什么样的作文, 平时说怎么样的话语就用怎么样的话语, 一切由学生自己来作主。

二、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乏发现”这句话对于我们习作教学很有启示, 我们的习作教学应给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作文与原生态的生活的最大区别, 就是作文比生活多了一层理性的思考, 当然这种思考是学生自己的思考, 是以他们独特的视角作出的思考。也就是说, 作文不应该也不可能是过去生活的复制与刻录。生活一旦写成作文, 自然已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思考。学生不可能记录生活的一切, 当他拿起笔记录的时候, 自然会想到一个问题:我记录生活中的什么呢?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三、关注生活, 反映生活

对学生来说, 他们未能或不能经历所有的生活情景, 去感受体验所有的生活事件;他们相对熟悉的是自身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 即使如此, 他们对自己“曾经”熟悉的生活很多又是缺乏感受和认识的, 更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理解。我们常感叹学生的应试作文立意肤浅, 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 一方面, 是因为我们教师及学生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 怕因此影响考试成绩;另一方面, 是因为学生被囿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啃教科书, 以致孤陋寡闻, 文思枯竭。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 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扩大信息接受量, 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要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金口常开。“眼”要多看, “耳”要勤听。听广播节目, 听报告讲座, 听课文朗读带, 听老师对时事的点评, 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 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 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口”要常开。评名作, 议时政, 谈得失, 析美丑;吟唐诗宋词, 背现代名篇;尝试即兴采访, 练习口头作文。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 如此多看、勤听、常说, 并且“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何愁写起作文来不左右逢源、言如波涛、风行水上, 写出的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力透纸背、别具风格!

四、积累生活, 俯视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由此可见, 生活的积累对于写作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生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是连在一起的, 生活的积累最终还是语言的积累。作文中, 生活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语言, 也就没有“生活”。有人讲得好, 学生写作文就好比海滩上拣贝壳, 一不小心见到了一只漂亮的, 但这时一定需要老师的肯定和赞许。我每个星期总要利用说话课评读学生的优秀日记和作文。长此以往, 学生心目中的闪亮点就会积累的越来越多, 心中越来越亮, 眼睛也就越来越明。其实, 写日记便是很好的生活积累;收集资料也是一种生活积累生活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大图画, 又是一只酸甜苦辣的五味瓶, 还是一首娓娓动听的乐曲, 需要我们的同学们用心去慢慢欣赏、细细品味、静静聆听, 从中视其真意、食其滋味、闻其韵律。感悟生活, 不仅仅使学生的作文道出真情, 还能写出实感;感悟生活, 不是对生活进行无彩的勾勒, 而是多彩的描绘, 不是苍白平淡地铺叙, 而是充满情趣地描述。这才是走进生活、关注生活、积累生活的升华。

联想是写作的源泉 篇7

学生害怕写作文,尤其是农村学生更怕写作文。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更没有广泛的社交范围。对于这些困境和现状,相信每一个在农村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有更多的体会。我在农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已有十五年,在作文教学中花了不少心智。在一次次的碰壁中,我开始反思我所运用的指导方法是否适合我指导的对象,其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一般的作文训练方法,运用在农村学生身上,是行不通的。那么怎样做到从现有作文教学理论和成功方法中寻求突破,走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训练方法之路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农村既有神奇秀丽的大自然,又有丰富的人文文化。这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我们可以发挥、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那要通过什么途径让作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呢?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一、融入社会,走进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古迹、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我带领学生融入社会,走进生活,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1. 体验家乡之美

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神奇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乐园。让孩子们欣赏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深深地体验大自然之美!当学生陶醉于自然之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美吗?好玩吗?你喜欢吗?谈谈你的感受好吗?学生争先恐后,畅叙心中之感。因为这不是难以入手的作文,而是在叙述自己的真实体验,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能有感而发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2. 弘扬妈祖精神

妈祖文化是我们海岛的特色。妈祖扶危济困、关爱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妈祖去世后,被世人塑造成一位慈悲大爱的女神,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弘扬民族精神。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我让学生去参观妈祖庙、影视城,查阅资料,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妈祖种种感人的精神,学生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继而产生了强烈的倾吐欲。此时,进行习作练习,学生语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这与以前空洞的口号式习作截然不同!习作的过程再次升华了学生们的感情,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3. 赞扬纯朴民风

城市里的孩子天天只在家里的小区域活动,甚至比邻而居,却互不相识。而农村却不同,农村人特别喜欢串门,重视邻里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农村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给农村的孩子增添了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农村的孩子喜闻乐道的,抓住重大节日的契机,或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孩子们体验到其中浓厚的乡情和农村人民的朴实情怀,下笔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二、注意观察,品味生活

要写好作文,注意身边的人和事是最基本的方法。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常见或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熟视无睹,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恰当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事物,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野花的幽幽清香,可以看到花生生根、发芽,可以目睹鸡下蛋、狗生崽、猫捉鼠,临海的我们还可以捡海螺、堆沙堡、抓螃蟹、捉鱼儿。学会观察事物特点,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学会及时记录新发现,并且能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让学生长期坚持观察积累,就能丰富写作素材,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三、积累语言,丰富生活

作文,不能就作文论作文,那样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越用越少。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指导、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语言丰富了,自然而然会有精彩句子涌现。这些都来自于学生生活、课堂中的积累。

1. 课堂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读书,让学生学会体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做到意文兼得。同时,每天抽出15~20分钟时间进行口语交际,为学生积累语言提供保证。

2. 摘抄积累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专门的积累本,鼓励学生摘抄书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并做到经常翻阅;鼓励学生多背名言警句,即使没背过的,也要努力做到用时能找到。

3. 图书积累

在班级创立图书角,让每个学生每学期都捐三本以上的图书,所有学生共享。我也常鼓励学生多去学校图书室借阅书籍。不仅如此,我与家长多沟通,让他们支持孩子读书,满足孩子对书的渴求。让家长给孩子准备一个书橱,如果条件不允许,给孩子准备一个小架子摆放书籍也可以。孩子有了书橱,他们会很高兴地去买书来读。同时,我在学校也大力宣传、表扬藏书多、读书多的学生。

四、亲身实践,体验生活

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与生活亲密接触,真正做到事事在作文,处处有作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现实社会中去获取习作的源泉。如:帮亲戚看孩子、植树节去植树、星期天去游览风景区,去市场买菜、了解家乡的过去等。这种实践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其高尚的劳动情操。我还结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开展了故事大王、习作竞赛、诗词竞赛、美文朗诵比赛、踏青写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培养学生有疑必问的好习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活,达到丰富学生生活见闻的目的。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看到了许多以前未曾注意的事物,生活流淌到了学生的心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习作真正成了他们要表达、要交际的工具。这样,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学生们丰富了生活经验,提高了对生活的认识,从而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五、虚拟情境,再现生活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的形象性、虚拟性、再现性等特点能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现出来。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媒体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堆沙堡回来要写作文时,我将学生作品照片做成课件,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欣赏,唤起学生的记忆,在兴高采烈的观看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根据自身体验,他们习作时就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总之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通过多媒体联系学生生活,给予恰当指引将会使作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秋冬茬芹菜下一篇:矿产资源潜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