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发生原因(通用4篇)
债发生原因 篇1
摘要:大陆法系国家关于“债发生原因”的立法模式有“统一规定”和“分散规定”两种类型。就我国未来民法典对“债之发生原因”规则应采用的立法模式而论,本文倾向于统一规定的立法模式,即将包括民事补偿一般规则所规定的“补偿之债”的发生原因在内的所有债发生原因的在“债法总则编”当中的“债的发生”部分进行集中规定;在规定方式上宜采用“一般规定+列举规定”的方式加以规定,即“债之发生”应包括一般规定和对各债之发生原因的列举式规定。但是,鉴于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已独立成编,因此,为了避免重复,列举式规定部分应列举合同和侵权行为以外的债发生原因。
关键词:债发生原因,未来民法典,规定,立法模式
一、我国未来民法典宜在债法总则中对债发生原因做专门的规定
虽然我国《民法通则》对债发生原因采用了分散规定的立法模式,但我国未来民法典对债发生原因的规定不应成为《民法通则》规定的简单重复。尽管包括立法传统在内的法律传统对于立法以及立法模式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应该看到,做为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制定的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则》的体系并不完备,其规定的各项民事法律制度也需要进行适度调整以适应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生活需要。而制定《中国民法典》正是进行调整的机遇,因为《民法典》不是现有民事法律的简单集合和重复,相反,它应该起到提高我国民法的理性程度,进而为司法活动和法学教育提供便利的作用。因此,在变革的机遇面前,我们不应因受法律传统的影响而固步自封,尤其是当固守原有法律传统已经不适当时。
其次,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独立成编的现实已经使《民法通则》所确立的“分散规定模式”很难得到延续。在我国《民法通则》当中,有关合同的规则和侵权责任的规则是比较简洁的,并且分别作为“债权”和“民事责任”的组成部分而存在,这就使得规则数量较少的“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得以与合同规则一并规定在“债权”这一节当中,于是就有了《民法通则》对债发生原因的“分散规定模式”。而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国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都已单独立法并且将在未来的《中国民法典》当中独立成编,这就给在未来的民法典当中延续《民法通则》所确立的“分散规定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正因如此,目前已有的三种分散规定的方案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第一种方案是效法英美法系在合同法和侵权法之外设置“返还法”(the Law of Restitution)的方法,将“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各自单独成编。但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生活尚无使两者单独成编的需求,而且“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规则较少,若单独成编则与“合同编”以及“侵权责任编”在篇幅上存在差距,这样会使民法典缺乏形式上的美感;第二种方案是将“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界定为“准契约”,然后将二者在合同编当中进行规定。这种规定方式是罗马法的旧例,自《法国民法典》之后鲜有采用这种立法例者;第三种方案就是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所采用的将“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在民法总则中进行规定的方式,具体说,就是要将“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规定在总则编第5章“民事权利”的第2节“债权”当中。然而,“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权利只是规定民事权利的一般规则,从中突兀地冒出两个具体的非合同之债的规定,不能不让人感到不解甚至惊讶,且绝对没有任何法律逻辑的支持。”这样看来,在合同和侵权责任将独立成编的民法典结构下,债发生原因的规则只能统一规定在债法总则的债之发生部分,才能使“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单方允诺”以及“特别牺牲”等其他债发生原因获得立法空间。而且,我国的法学教育传统已为采用“统一规定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法律从业者在其学习债法时就已经了解了债法的总则与分则的结构,并对总则和分则的基本内容了如指掌。因此,将各种债的发生原因规定在债法总则专门设置的“债之发生”章或节当中不会给各类法律从业者造成任何的不便和困扰。
二、我国未来民法典宜在“债之发生”章/节中设置一般规定
债之关系应当适用债法的规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债之关系都能被规定于债法当中。就债的发生原因来说,由债法明确规定的债之发生原因并不是债之发生原因的全部,民法的其他部分,如物权法、亲属法、继承法都有债发生原因的规定,甚至在民事特别法中也有关于债发生原因的规定。这就要求债法应当具有具有开放性,即通过一定的立法技术,将这些债法以外的债的类型以及发生原因纳入债法的调整范围。一旦上述债及其发生原因所处的民事法律没有对它们做出特别规定,则可适用债法的规定。因此,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在“债之发生”章、节中设置一般规定,用以概括债发生的原因。
关于债发生原因的一般规定应规定哪些内容,王利明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第1153条做了如下设计:“债可以基于合同和其他法律行为而产生。债也可以基于法律规定而产生,包括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侵权行为、缔约过失等事实”;梁慧星教授建议稿的第651条第1款规定:“债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单方允诺、缔约过失或者法律的特别规定发生。”可见,两位教授建议稿对债发生原因之一般规定的设计大体相同:首先,二者都是在对债发生原因进行类别划分的基础上分类列举具体的债发生原因。其中,王利明教授建议稿中的类别划分是将债发生原因分为基于法律行为发生和法律规定发生,而梁慧星教授建议稿则将债发生原因分为依债法规定发生和以法律特别规定发生;其次,两位教授的建议稿都在一般规定中对他们所认可的债发生原因做出了全面的列举;最后,两位教授的建议稿都对该一般规定采取了开放式的设计,为新的债发生原因进入债发生原因体系预留了空间。
笔者基本赞同两位教授对债发生原因一般规定所进行的设计,但结合一般规定后面对各种债发生原因的列举式规定,笔者认为,应对两位教授所设计的一般规定略做调整。王利明教授建议稿在“债的发生”的第1节“一般规定”中列出了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侵权行为、缔约过失5个具体的债发生的原因;但第2节到第5节的列举式规定分别规定了无因管理、不当得利、悬赏广告和缔约过失四种债发生的原因;梁慧星教授建议稿在“债的原因”之第1节“一般规定”中列举了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单方允诺、缔约过失6个具体的债发生原因,但第2节到第4节的列举式规定分别规定了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和单方允诺四种债发生的原因。这让人觉得一般规定中所列举的债发生原因没有得到一一解释。两位教授为了避免规则的重复,没有在列举式规定中对作为债发生原因的合同和侵权行为做出规定,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笔者认为,若在一般规定中明确在“债发生原因”的列举式规定中列举的是除合同和侵权行为以外的债发生原因,似乎更为妥当。
综上,笔者认为,在债法总则的“债之发生”章/节应设置一般规定,并将该一般规定做如下设计:“债可以基于法律行为产生,也可以基于法律规定的事实而产生。除本法合同编和侵权责任编所规定的合同和侵权行为之外,债还可以因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特别牺牲以及法律的特别规定而产生。”
三、我国未来民法典宜“债之发生”章/节中应对合同和侵权行为以外的债发生原因做出具体规定
笔者认为,我国未来民法典在“债之发生”部分除了要有一般规定之外,还要有对具体债发生原因的列举式规定。在合同和侵权责任独立成编的情况下,合同和侵权行为可以出现在一般规定当中,但是不宜在列举式规定当中对二者进行具体规定。因此,“债之发生”章/节中的列举式规定主要用于对合同和侵权行为以外的债发生原因做出具体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债之发生”章/节中的列举式规定就是包括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补偿之债”发生原因在内的合同和侵权行为以外的债发生原因的立法空间。
欧债危机原因及改善建议 篇2
关键词:欧债危机,原因,改善
一、欧债危机的产生过程
这里列举了欧债危机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以对这次危机有初步的了解[1]:
2009年12月, 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债务评级。希腊政府表示, 国家负债创下历史新高。希腊数千人游行, 抗议财政紧缩。
2010年5月, 希腊救助机制启动, 欧盟与IM F提供总额达1100亿欧元。德内阁批224亿欧元援希计划。
2011年7月, 欧元区通过紧急峰会再向希腊提供1090亿欧元贷款的第二次援助。
2011年10月~11月, 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提议对第二项希腊援助计划进行全民公投。
2011年11月, “欧洲五国”都已完成政权更迭。德国总理默克尔依然坚持拒绝改变欧央行职能, 并反对设立欧元区共同债券。
2014年6月, 欧洲央行宣布将隔夜存款利率由此前的零利率降至-0.1%。欧元区首次出现负利率。
2014年10月, 欧洲央行提出购买重新包装债券的计划, 以应对欧元区面临的低通胀问题。
基于欧债危机的发展过程, 初步归纳出两个观点:
1.欧债危机开始的标志是希腊主权债务危机, 发酵升级后蔓延至整个欧元区。即使到了2014年的今天, 欧元区仍深陷于欧债危机的泥潭中。
2.欧债危机既是一场经济危机, 也是一场政治危机。希腊出现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受危机影响严重的“欧洲五国”出现了政权更迭;各国对救援的态度也存在巨大分歧。
另外, 外部因素也对欧债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2002~2012年世界先后经历了全球信贷宽松, 美国次贷危机, 以及全球经济大衰退。世界金融环境的剧变, 信用泡沫破灭, 使得以希腊为代表的欧元区边缘国家经济迅速恶化, 最终形成了波及整个欧元区的欧债危机。
综合来看, 欧债危机的原因初步归纳为:受全球金融环境恶化的影响, 以希腊为代表的边缘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由于各国政府和欧洲央行等相关组织没有及时有效的处理, 导致流动性风险和信用危机扩散, 最终引发成为影响到整个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下面对这些原因作进一步分解, 深入分析。
二、欧债危机的原因分解
欧债危机的原因可分解如下:
(一) 全球金融环境恶化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 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各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 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了调查次贷危机的原因, 美国成立了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 (FC IC) , 最终分析原因如下[2]:
一是大规模的监管失灵;
二是大型金融机构存在治理和风控失效;
三是信贷过度, 冒险的投资, 缺乏透明度;
四是政府没有准备好应对危机的对策;
五是责任感与道德的沦丧;
六是崩溃的抵押贷款标准和抵押资产证券化;
七是场外交易的发展;
八是信用评级机构的错误判断。
对上述原因进一步分析如下:
1.外国政府监管失效, 危机应对不足:主要原因为政府失灵。美国政府为了鼓励金融行业, 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为风险的快速传播埋下了伏笔;而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 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其中的一个原因是选民抵制援助华尔街。
2.大型金融机构的策略不当:主要原因为公司治理问题。某些大而不能倒的公司采取激进的行为追求更高的利润, 忽视了风险的把控, 最终出现亏损。
3.信用评级机构判断失误:主要原因为信用评级机构缺乏约束和竞争, 行业有待完善。目前信用评级基本被三大机构垄断。这三家机构拥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但是却不会因为判断失误而受到惩罚。同时信用评级机构采用的分析模型的准确性也有待改进。
4.全球金融市场过度乐观, 忽视了风险, 同时也存在不道德的行为:主要原因为信息不完备, 以及不道德的行为。投资人缺乏完备的信息渠道, 存在盲从的心理, 导致出现过于冒险的行为。也有一部分交易商对客户掩盖了实际的风险, 造成更多的损失。
综上, 导致07年开始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包括:政府失灵、公司治理问题、信用评级行业有待完善以及信息不完备。
(二) 希腊率先出现危机
希腊首先出现了主权债务危机, 与希腊自身的特殊情况有关:
1.进入欧元区之前, 希腊的实际赤字和债务水平都无法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要求 (即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 预算赤字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 , 债务水平长期处于125%左右的高位, 政府财政赤字也是连年在5%以上。但是希腊通过和高盛合作, 采用货币掉期交易的方式, 使账面上的负债率符合《马约》标准, 掩盖了自身的实际风险。同时欧元区为了鼓励希腊加入, 把关不严。欧元区即使没有从负债表中审核出问题, 也应该意识到希腊不具备短时间内经济改善的要素。而且实际上希腊于高盛的操作是向市场公开的。欧元区最终接纳了希腊, 其中主要是受到政治力量的影响。欧元区的发展壮大, 能够大大降低欧洲境内发生战争的风险, 同时也能借助规模效应提高世界影响。
2.加入欧盟后, 希腊债务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改善, 原因包括: (1) 竞争力不足。希腊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 对外需依赖严重, 更易受外部冲击;实体经济不发达, 在欧元区内没有竞争优势, 经常项目常年逆差。 (2) 在加入欧元区之后, 希腊不再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 无法通过汇率调节来消除逆差的影响, 只有通过财政手段进行应对, 不断国债, 债务长期处于高位 (。3) 欧元区监督与调节机制存在问题。危机爆发前对希腊等边缘国家缺乏监督。同时缺乏统一的财政, 无法通过转移支付进行调节, 导致各国的经济分化愈加严重。 (240) 1资4本年的第流入11。加期入中欧旬元区刊之后, 投资者对希腊产生了虚假时的安代全感 (, 总导致第资5本70大期量) 流入希腊, 对债务泡沫起到了支撑作用, T而i没m有e注s入实体经济中。 (5) 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在希腊面临高失业率的情况下, 本国劳动力无法向欧元区其他经济状况良好的国家流动, 导致欧元区内部失衡难以得到自发改善。
综合以上观点, 希腊的刻意隐瞒、政治力量的推动、希腊竞争力不足、欧元区缺乏监督和调节机制、资金的追捧以及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 是造成希腊首先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这些因素更深层的原因是:逆向选择问题, 欧元区的决策偏好, 先天禀赋, 欧元区的制度缺陷和信息不完备。
(三) 各政府组织效率低下
当希腊率先爆发危机后, 以德法为首的欧元区各国和IM F等组织对希腊展开了援助行动, 但是援助的效果并不理想, 这与各国利益上的争夺息息相关。原因具体有如下几点:
1. 德国在危机援助时瞻前顾后。
拯救希腊意味着德国财政需要额外的支出或是承担更多的风险, 而这些资金原本是属于德国公民的。而通过欧洲央行向全欧银行业注入流动性来拯救其他国家, 会导致德国国内通胀的上升。民众的态度对德国的全力施救造成了不小的阻力。
2. 希腊不愿意接受附带条件的援助。
因为接受支援意味着希腊必须削减开支, 增加税收, 缩减社会福利, 希腊民众也因此走上街头游行抗议。执政党迫于选民压力, 宣布公投, 让希腊民众自己决定前途。一方面说明了希腊当局缺少责任感和担当,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希腊国内局势严重恶化, 当局已经无力掌控。
3. 欧元区缺乏惩罚机制、退出机制和救援机制。
即使是法国这样的大国都带头违法《马约》的财政纪律要求, 更不用说周边的小国了。违约不需要付出代价, 条约就没有威慑力。而出现危机时政府立场不坚定, 导致投资者对欧元区不断丧失信心。
4. 欧元区体制下的拯救手段具有局限性。
欧盟规定, 欧央行禁止为国家财政提供直接融资支持, 因此无法对希腊等国直接进行援助。欧元区没有统一的财政来协调危机, 若依靠宽松的货币政策, 又会对德国的经济造成不良影响。考虑到德国又是欧元区最有话语权的国家, 拯救的手段必然具有较多的局限性。
综合上述观点, 各国短期利益的冲突, 以及欧元区自身体制的缺陷, 导致了援助行动的迟缓和效率低下。
(四) 风险出现扩散
在欧元区的逐渐组织起救援力量的同时, 欧债危机的影响已经快速扩散到欧洲各国甚至全球。风险快速扩散的原因如下:
1. 欧元的贬值导致欧元区经济恶化。
欧元区采用同一种货币, 即欧元。当欧债危机开始时, 外汇市场上开始抛售欧元, 导致欧元贬值。欧洲国家和机构持有许多以欧元计价的资产, 例如债券和股票。当欧元贬值时, 资产出现缩水, 导致负债率上升。这样又会引发欧元新一轮的抛售, 导致欧元进一步贬值, 形成恶性循环。
2. 跨国金融业间的危机传染。
不同国家的金融集团之间存在金融交易。如果其中一家出现破产清算, 将会导致其他集团的损失。类似的, 希腊爆发债务后, 欧元区对其进行债务减记以避免破产, 这样欧洲各国银行持有的希腊债券也因此缩水, 相当于为希腊承担了部分金损失。融同时, 欧债危机导致了银行业间的流动性紧缩N, O导.致11欧, 洲20地1区4Fi的n银an行c同e业拆解市场上难以筹集到 (资C金u, m影u响l金at融iv业e务ty的N开O展.。570)
3. 投资者恐慌情绪蔓延。
欧债危机迟迟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投资者的恐慌的情绪蔓延, 各评级机构与投行发布报告表示担忧。负面消息持续不断的传播, 必然会对投资者信心造成打击, 导致资本的大量外逃。
综上, 欧元区的特殊机制, 全球化的金融环境, 以及投资者的恐慌蔓延, 导致了风险的扩散。
(五) 小结
将前文罗列的各个因素, 分类如下:
1.体制问题。
欧元区准入机制的逆向选择问题, 欧元区体制加剧希腊收支失衡, 缺乏监督、调节和惩罚机制, 救助手段有限。
2. 外部问题。
他国出现的政府失灵, 大型公司的治理问题, 信用评级行业有待完善, 信息不完备导致盲目投资, 全球化的金融环境, 投资者的恐慌蔓延。
3. 固有特性。
。欧元区的决策偏好, 希腊的禀赋, 短期利益的冲突。
三、对策
(一) 短期对策
欧债危机导致了市场信心受挫, 流动性严重不足, 因此短期内需要注入足够的流动性, 并向市场释放长期宽松的预期。目前欧洲央行已经采取多种货币宽松政策, 降低银行业的借贷成本, 但是经济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在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 欧洲央行更需要无条件购买资产来带动投资积极性, 增加市场活力。美国正是采用这种策略, 通过四轮量化宽松购进大量债券, 从而走出了次贷危机的阴影。欧元区各成员国应该尽快达成协定, 以允许欧洲央行长期购入欧元区的主权债券和抵押债券, 逐渐扭转市场预期。
(二) 长期对策
长期对策应该从根源上寻求解决的方法。在上一章节末尾将欧债危机的因素分为三类, 其中固有特性类较难以改变, 外部问题类需要欧元区各国积极展开外交来改善。这两者都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 体制问题类才是欧元区应该改革的重点。
体制问题中, 如欧元区的准入机制、监督惩罚机制相对容易指定和执行。欧元区最需要需要解决的是各成员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由于国家众多, 欧元区难以制定统一的财政政策, 因此要考虑替代方案, 例如特殊拨备的基金或银行, 以促进边缘国家的发展。另外要加强各成员国的文化融合, 特别是统一的语言, 以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劳动人口流动。
参考文献
[1]欧债危机[EB/OL].http://www.baike.com/wiki/%E6%AC%A7%E5%80%BA%E5%8D%B1%E6%9C%BA.
债发生原因 篇3
关键词:次级债危机,MBS,CDO,政府监管
所谓次级债 (Subordinated Debt OF Mezzanine Debt) , 是指偿还次序优于公司股本权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的一种特殊的债务形式。次级债的次级只是针对债务的清偿顺序而言, 即若公司一旦进入破产清偿程序, 该公司在偿还其所有的一般债务之后, 才能将剩余资金用来偿还此类次级债务, 也就是说其享有对公司资本的第二追索权。
一、美国次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MBS) 产生了, 房地产金融机构将MBS出售给机构投资者, 由此次级债贷款者的违约风险就由房地产金融机构转移到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 以致贷款利率提高和房地产市场疲软从而引发危机。
(一)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产生
在市场繁荣时期, 房地产金融机构手中持有大量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这种资产具有收益率较高、安全性较强等特点, 但是缺乏流动性。为了提高资金周转率, 房地产金融机构有强烈的动机将手中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以合理的价格转让出去, 从而获得资金进行下一轮贷款,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于是应运而生。
自美国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于1970年首次发行MBS以来, 该市场获得了飞速发展。根据瑞士联合银行 (UBS) 的资料, 2007年上半年美国住宅房地产市场的规模约为17万亿美元, 其中住宅抵押贷款市场规模约为10万亿美元, 而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的规模达到约6万亿美元。在这6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中, 大约14%属于次级债券。
(二) 抵押贷款证券收益和风险的转移
房地产金融机构将MBS出售给机构投资者, 那么与该MBS相关的抵押贷款资产池的所有收益和风险都转手给投资者, 房地产金融机构不再承担任何相关风险 (包括违约风险、利率风险和提前偿还风险) 。房地产金融机构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 开发出一种新型的MBS——担保债务凭证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 。
自20世纪80年代晚期问世以来, CDO成为资产支持证券市场上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4~2007年上半年全球和美国CDO市场的发行规模逐步扩大, 也就意味着潜在的风险在逐步增加。
资料来源:根据汤姆森金融调查公司Thomson financial资料整理得出
(三) 次级债贷款者的违约
房市的低迷、贷款利率不断上调增加了次级债贷款人还本付息的压力, 许多贷款者由于收入有限, 无力偿还贷款, 延缓支付等违约现象日益增多, 同时贷款人较差的信用也加剧了这一现象。伴随着在2004~2005年新增次级抵押贷款的合同进入利率重新设定期, 借款者面临的还款压力骤然增加, 他们在房价下跌的环境下很难获得新的抵押贷款, 即使出售房地产也不能偿还本息, 于是只有违约一条路可走, 由此导致以次级债为代表的住房抵押贷款危机。
二、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
在美国次级债危机之后, 金融体系的动荡均接近甚至超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的程度。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却谨慎地表示, 此次次贷危机有可能演变为“第四代金融危机”。因此,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美国及至全球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次级债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美国全国建造协会住宅市场指数一直呈下滑走势, 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现象加速恶化。
美国抵押贷款公司在2007年上半年大量裁员。全美最大的私人抵押贷款机构第一马格纳斯金融集团, 关闭了全国300多间办事处, 并解雇了99%的雇员, 大约有6000人, 现在公司剩余的员工数量只有大约60人。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融资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员工。
(二)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全球的影响
美国次级债抵押贷款危机在全球的“辐射效应”也日益显现。受美国股市暴跌的影响, 欧洲和亚太地区股票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同时, 由于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 欧盟、美国和日本的中央银行日前分别向金融系统注入巨额资金, 以缓解流性问题并稳定信贷市场。欧洲央行宣布向区内银行提供了948亿欧元的应急贷款, 之后, 日本央行也向金融系统注入1万亿日元。另一方面, 全球许多金融机构也先后卷入美国次级债风暴。英国汇丰控股表示其美国按揭贷款业务存在问题, 为此新增18亿美元的坏账准备;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声明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投资者面临25%损失;苏格兰皇家银行股票大跌;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先后卷入美国次级债。
(三)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根据外电披露, 我国外汇储备中, 涉及美国按揭贷款证券总量大约有1300亿~1600亿, 其中绝大部分是第一层次优质贷款, 第二、第三层次占比应当很少。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当中, 除中行和建行略受影响之外, 其余银行几乎不持有次级债。因此目前看来, 受损最突出的可能是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国房贷类资产, 损失的具体数额取决于美国次级债问题的发展。如果问题严重, 估计未来3年损失在100亿~120亿美元之间。
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今, 估计大约有不少于3000亿美元的热钱流入我国。如果次级债问题严重, 不排除这些热钱回撤欧美的可能。一旦美国次级债危机升级造成全球机构投资者被迫调整其资产组合, 那么可能造成外国短期资本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大量流出或流入, 而这可能挤破或放大中国当前的资产价格泡沫。
三、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政府及金融机构的启示
由于中国政府实施了有效的资本管制, 中国金融机构刚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采取的投资战略还相对审慎, 到目前为止,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但是, 美国次级债危机为中国政府及金融机构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一) 高度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
目前住房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中已经占有很大比重。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 住房抵押贷款的确是优质资产, 但是一旦按揭贷款利率市场持续走高, 而房价持续下滑, 这种优质资产很可能演化成不良贷款。如果由于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下挫, 导致房地产贷款违约率上升到10%, 那么就意味着我国的金融体系将出现3070亿的不良贷款, 这一数量也就意味着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重回二位数之上。
(二) 增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次级债的公开发行需要信用建设较为完善、市场透明度较高、信息披露规范的金融市场。我国金融市场长期以来信用发展的滞后使得信用体系缺失, 市场缺乏透明度, 信息披露也不规范。如采用私募方式发行次级债, 单纯依赖缺乏市场基础的行政性监管, 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因此, 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做好次级债信息披露机制, 完善银行次级债券信用评级制度, 正确揭露其风险。
(三) 加速资产证券化的进程
从国家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发展看, 近几年发展得比较快, 到2003年9月底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到12000亿, 使得各个商业银行在优化资产结构的过程中可以选择证券化作为一个突破点。由于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缓慢, 长期以来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居民银行存款。因此, 一旦长期居高的储蓄率下降, 就可能导致银行面临资金短缺危险。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发行抵押贷款债券, 引进抵押贷款投资者可以有效解决银行资金问题, 并减少风险。
(四) 加强政府监管
政府应时刻监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危机聚集情况, 在危机爆发前向放贷者和投资者发出警告, 减少或停止新的危险住房抵押贷款。在市场危机爆发初期, 政府应该挺身而出, 坚定市场信心, 防止市场过度反应, 导致危机扩散到金融市场其他领域。政府应该稳定借贷者, 减少其被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收回房屋资产以降低收回的速度, 保障房价稳定, 也保证社会稳定, 防止危机扩散到社会及政治领域。政府应该组织有实力的金融机构担负起社会责任, 购买风险资产, 最好能够成立像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协会等类似的政府支持公司, 长期存在于市场上以平衡和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时晓虹, 王婧.国际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6 (6) :105-106.
[2]钟伟.美国次级债市场的现状及其深远影响[J].中国发展观察, 2007 (9) .
[3]张明.风险的转移:抵押贷款证券化——透视美国次级债危机系列之二[N].上海证券报, 2007-08-24.
[4]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演进逻辑和风险涵义[J].银行家, 2007 (9) .
[5]何翔.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分析[J].渤海证券, 2007 (8) .
债发生原因 篇4
(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实体经济缺乏核心竞争力
以此次危机的导火线希腊为例, 希腊的支柱产业是旅游业和航运业等一些主要依赖外部需求的产业,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势必会遭受严重打击。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是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 深陷危机中的“欧洲五国”为维持国民的高社会福利需要大规模发行国债;另一方面,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 传统的优势行业因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性而遭受冲击。
(二) 外围国家加入欧元区后丧失货币政策自主权
以希腊为代表的欧元区外围国家有一个共同点:虽然已加入欧元区, 但其在欧元区内缺乏经济、政治地位, 没有实质上的话语权。而在制定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上, 德国、法国等欧元区经济大国拥有绝对的发言权。所以, 从一定程度上讲, 欧元区外围国家是以丧失货币与汇率政策自主权作为加入货币联盟的超负荷成本。当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到欧元区国家时, 希腊等国由于没有货币政策自主权, 无法通过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与消费, 也无法通过降低汇率、刺激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
(三) 离散的财政政策与统一的货币政策存在矛盾
欧元区的独有特点是欧洲央行根据欧元区的整体情况独立制定、实施货币政策, 各成员国必须执行欧洲央行确立的货币政策, 但在财政政策的制定上各国仍享有自主权, 致使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灵活性大幅降低。
(四) 政治与经济脱离, 欧盟内部利益纠葛不断
欧元区只是一个货币联盟, 而在政治上还没有形成联盟。德国和法国等欧元区经济强国在这次欧债危机过程中过分看重本国利益, 没有及时向危机国提供帮助。在欧债危机的整个救助过程中, 欧元区各国在政治上勾心斗角, 救助计划难以早日出台, 延误了最佳救助时机。
(五) 欧债危机是人口老龄化、社会高福利所带来的必然后果
随着出生率的不断下降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多数欧元区国家的人口结构逐步老龄化, 政府面临的社会保障负担日益加重。由于民众不愿改变高消费、高福利的社会待遇, 加上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欧盟各成员国的社会福利占GDP的比重出现趋同态势, 即使是一些经济相对较弱的南欧国家社会福利占GDP的比重也已逐渐上升到20%以上。经济发展程度与社会福利水平之间的不协调必然造成政府的负担日益沉重。随着财政赤字、债务的不断积累,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必然会发生债务危机。
二、欧债危机对未来欧元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 欧盟经济增长面临两难境地
1.各成员国融资成本上升, 财政状况继续恶化
以爱尔兰为代表的欧元区第二轮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给国际市场带来了又一次的巨大冲击, 整个欧元区国家的信任指数直线下降, 抛售这些国家国债的现象也在大肆蔓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欧盟区市场融资成本。一旦实体经济出现融资困境, 危机就会波及到金融机构和政府, 最终使整个欧元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由于欧盟特殊的经济结构背景, 欧元区陷入恶性循环对于欧元区各经济体及整个欧盟的经济复苏来说都是极大的障碍。
2.削减赤字与经济增长两大目标难以平衡
一方面, 为了拉动经济增长, 欧盟各国应当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这必将导致财政赤字扩大、债务负担加重;另一方面, 削减赤字要求政府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 这样又会导致经济疲软。削减赤字与经济增长在欧债危机的复苏过程中很难达到平衡。
(二) 欧元区经济结构失衡将进一步加重
1.紧缩的财政政策加重结构失衡
程度不同、措施各异的财政紧缩计划阻碍欧元区经济复苏的步伐。首先, 像德国这样的经济大国为了保持经济不受影响, 需要欧洲央行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 尽早加息以减轻通胀压力。其次, 深陷危机中的国家为了经济快速复苏则迫切要求欧洲央行维持低利率, 从而减轻欧元区银行贷款负担。欧洲央行处于紧缩银根与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的两难境地, 将会进一步加重欧元区经济的结构性失衡。
2.经济复苏情况的不同将加剧成员国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从2010年的发展情况看, 德国、法国等少数几个国家经济复苏进程稳定发展。德、法两国工业产值均维持较快增长势头。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0年德国、法国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6%和1.6%;而希腊、爱尔兰等经济竞争力相对薄弱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和-0.45%, 相差很大。可见, 欧债危机使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
(三) 欧元的稳定性和国际地位均受到威胁
1.欧元的稳定性将受到更大冲击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 1999年欧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为17.90%, 而在2009年升至27.37%。这个比重足以说明欧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在逐年提高。如果欧盟经济可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那么欧元的国际地位还将进一步提高。但事与愿违,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蔓延至整个欧盟区, 欧元的国际地位以及整体稳定性都遭受了巨大威胁, 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已经由2009年11月的1:1.5144一路下跌到2013年4月的1:1.3046。在欧债危机的复苏过程中, 欧元的稳定性还将受到更大冲击。
2.欧元的国际地位受到威胁
欧元的大幅贬值使美元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或正在计划调整本国的外汇储备结构, 欧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被动摇。对于欧元的未来走向, 美国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金融大鳄”索罗斯、投资大师罗杰斯均持悲观论, 认为欧元终将会在未来一定时间内消亡。现阶段,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仍在继续发展, 欧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面临诞生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摘要: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欧债危机给欧洲和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欧盟各成员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救助措施, 但并未起到实质性作用。通过探究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根据欧元区的发展现状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欧债危机对欧元区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欧债危机,欧元区经济
参考文献
[1]余永定.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欧元的前景[J].未来与发展, 2010 (5) .
[2]漆鑫, 庞业军.欧债危机的根源、前景与影响[J].中国货币市场, 2011 (10) .
[3]姚秋.欧洲债务危机的起因与影响[J].理论导报, 2011 (10) .
[4]徐洪才.欧债危机救助及未来前景[J].中国金融, 2010 (22) .
[5]孔凡伟.欧债危机影响中国的途径与应对之策[J].国际融资, 2011 (11) .
[6]陈新.欧债危机:治理困境和应对举措[J].欧洲研究, 2012 (3) .
[7]王军强.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J].现代商业, 2012 (2) .
【债发生原因】推荐阅读:
发生流行原因07-21
发生原因:防治对策06-25
蚕病发生原因11-02
电气火灾发生的原因06-23
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08-21
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07-22
发生奶牛乳房炎的原因07-30
发生滑坡的原因与应对措施05-26
起升机构发生溜钩原因06-27
浅谈森林案件发生的原因及特征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