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病发生原因

2024-11-02

蚕病发生原因(通用8篇)

蚕病发生原因 篇1

自贡市地处川南, 夏秋季高温闷热, 蚕病发生严重。据调查, 家蚕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等病害时有发生, 病毒病特别是血液型脓病较为常见, 真菌病和细菌病在个别地区、个别蚕季为害也较为严重, 蚕病发生损失率高达10%~15%, 有些季别损失高达50%以上, 个别蚕农甚至颗粒无收, 严重影响养蚕效益, 制约蚕桑生产发展。如何有效控制蚕病发生是夺取蚕茧优质高产, 增加农民收益, 推动蚕桑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自贡市农村养蚕情况谈谈蚕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1 蚕病发生原因剖析

1.1 忽视消毒防病工作

由于茧价波动大、养蚕比较效益降低、劳动力欠缺、劳动力素质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在大面积养蚕生产中不重视消毒防病、蚕药的规范使用, 不少蚕农不愿在消毒防病工作上加大投入, 不消毒、少用药或不用药, 对蚕病为害任其自然, 一句话就是养懒蚕。

1.2 养蚕环节管理粗放

养蚕过密又不及时除沙, 不提青不分批, 不注意淘汰弱小蚕和病蚕等, 增加蚕座内传染的机会。桑叶贮放在养蚕室内, 病原污染桑叶, 增加蚕食下感染的机会。在高温多湿的饲养环境中不注意通风排湿, 造成蚕体虚弱, 对疾病抵抗力和抗逆力下降。不及时定点处理好蚕沙和病蚕, 乱抛病蚕, 乱堆放蚕沙, 有的甚至用来喂养家禽家畜, 使各种病原进一步扩散, 污染养蚕环境;采茧后所用过的蔟具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致使病原长期滞留在室内外养蚕环境中。有的地方养蚕用水被污染, 从而更加剧了病原的反复传播。

1.3 桑园管理不善

由于蚕茧价格大起大落, 严重挫伤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桑园失管现象普遍存在。桑叶叶质差, 影响到蚕的体质, 抗病力、抗逆力减弱。桑园虫害严重, 不及时防治, 增加了害虫与蚕之间的病原交叉传染的机会, 同时, 由于自然环境遭受化学农药的污染, 导致蚕儿中毒的现象呈上升趋势。

1.4 气候因素

近几年的气候异常, 极端天气增加, 譬如持续10d-15d的高温多湿或阴雨绵绵, 蚕饲养环境气候恶劣, 易诱发蚕病。

1.5 蚕药管理失控

一些地区蚕药市场混乱, 伪劣蚕药混迹于当地蚕药市场, 致使蚕病为害得不到有效控制, 蚕农蒙受经济损失。

2 控制蚕病为害的方法

加强科普宣传力度, 积极引导蚕农实施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蚕病防治策略, 把蚕病防治技术与饲养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

2.1 消灭病原体, 切断传染途径

消毒上要树立“病原污染是全面的, 应在全面、彻底, 认真上下功夫, 充分做到蚕前彻底消, 蚕中继续消, 蚕后立即消”的观念。

2.1.1 认真做好蚕室、蚕具及其周边环境的消毒工作。

在认真清洗的基础上, 进行药物消毒, 选用高效广谱的消毒药物, 如蚕用漂白粉、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等。消毒时, 严格按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不仅要重视养蚕前消毒, 而且也不能忽视蚕期中消毒和蚕期后回山消毒, 把消毒工作贯穿于整个养蚕生产全过程。为提高消毒效果, 根据目前大面积养蚕的特点, 鼓励在养蚕较集中的地方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 组织专业消毒队伍对养蚕户进行统一消毒。

2.1.2 认真处理好三大污染源:病蚕、蚕沙、旧蔟。

发现病蚕应立即拾出, 投入消毒缸中, 严禁用病蚕或发病蚕的蚕沙喂养家禽家畜, 防止病原体扩散。蚕沙要及时制成堆肥充分发酵, 利用生物热杀灭病原;未经堆沤的蚕沙, 不能直接施入桑园或农田, 更不能在蚕室或桑园附近摊晒蚕沙, 防止病原体飞逸散播。旧蔟具要分别进行处理, 塑料折蔟用漂白粉液消毒, 不要将未消毒的蔟具随意放在室外。方格蔟是多年使用的蔟具, 已经损坏不能使用的应立即烧毁, 还可继续使用的应经熏烟消毒后, 将其整理好集中保存在其它室内, 不能旋挂在蚕房内。

2.2 加强饲养管理

2.2.1 合理安排养蚕生产。

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养蚕布局, 尽可能避开大田农业用药期。选用推广抗病力和抗逆力强的蚕品种。饲养中根据蚕的生理特征, 创造适宜蚕生长发育的条件, 尽可能保持蚕室适温适湿, 注意通风换气,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蚕座干燥清洁;加强桑园肥培管理, 提供适熟、新鲜、营养丰富、无污染的桑叶。

2.2.2 推广小蚕共育。

小蚕共育因集中饲养, 易于消毒管理, 减少小蚕感染病原, 通过共育保全蚕头, 增强蚕儿体质, 控制蚕病。

2.2.3 饲养中严格分批提青, 隔离与淘汰弱小蚕和病蚕。

采用新鲜石灰粉、灭僵灵等按规范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减少蚕座内相互传染的机会, 控制病毒病、真菌病的为害。

2.2.4 建立健全防病卫生制度。

给桑前、除沙后要洗手;桑叶筐和除沙筐要严格分开并定期消毒;蚕室门口要有浅的石灰坑, 坑内石灰粉要经常保持新鲜, 进出蚕室需经石灰坑消毒;蚕室内放置病蚕用的消毒缸;贮桑室要经常冲洗消毒等。在养蚕过程中, 注意对症使用蚕药, 如添食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 可以预防病毒病的发生;用灭蚕蝇防治蝇蛆病等。

2.2.5 防除桑园害虫。

减少蚕与野外昆虫的病原交叉传染。采回的桑叶应放在专用的贮桑室内, 切忌桑叶堆放在蚕室内, 以防病原体污染桑叶。并可采用0.3%有效氯漂白粉液 (或漂白精液) 进行桑叶叶面消毒。

2.2.6 正确选用蚕用药剂。

目前养蚕生产中使用的蚕用药剂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消毒药剂, 有甲醛制剂 (如福尔马林) 和氯制剂 (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灭僵灵等) 。福尔马林、蚕用消毒净、消杀精等是高效广谱消毒剂, 可用于蚕室蚕具或叶面消毒, 灭僵灵用于蚕体蚕座消毒。第二类是预防、治疗药剂, 抗生素类药 (如克蚕菌胶囊等) 主要用于防治细菌病, 灭蚕蝇用于防治蝇蛆病。第三类是生理调节剂药, 如蚕用蜕皮激素溶液等。根据蚕药的性能、当地蚕病发生情况、养蚕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以及气候等因素, 使用蚕药以对症、安全、药效稳定、便于使用为原则。

2.3 蚕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

蚕病发生后, 首先进行正确的诊断, 确定是什么病, 分析发病的原因, 然后采用相应的措施。

2.3.1病毒病防治。

无有效的治疗药剂, 只能消毒预防, 除做好蚕期前、蚕期中的正常消毒工作外, 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 每天用新鲜石灰粉或灭僵灵进行蚕座消毒, 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

2.3.2真菌病防治。

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 注意蚕室通风排湿, 调节好养蚕环境的温湿度, 每天撒灭僵灵等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

2.3.3 细菌病防治。

及时拾出病蚕, 选用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进行防治。

2.3.4 蝇蛆病防治。

从4龄起蚕开始至上蔟, 规范使用灭蚕蝇防治。

2.3.5 化学农药中毒症防治。

要正确诊断、查清毒源, 拾出中毒蚕, 中毒轻者通过及时改善饲养环境, 改饲无污染桑叶可减轻损失。如氟化物污染桑叶或有机磷农药污染桑叶, 把被污染的桑叶经石灰浆处理后喂蚕, 可减轻为害。

蚕病发生原因 篇2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发生地震的原因:

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篇3

1 发生原因

蚕病的发生蔓延与蚕体质、病原体及环境条件三者有密切关系[1]。因此, 蚕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蚕病病源广泛。凡是养过蚕或发生过蚕病的蚕室或上过簇的簇室里, 不但在蚕具、簇具上, 而且在地面、墙壁、门窗、屋顶、蜘蛛网、灰尘等各种物体上都潜藏着病原体、病毒、细菌等;洗过蚕匾、蚕架的死水塘里, 也有大量的病原菌存在, 甚至有大量病原存在环境中。二是饲养管理不善, 导致蚕体质虚弱。收蚁不及时、没提青分批、饱食就眠以及过分“等等齐”后再饷食等因素都会造成蚕体质虚弱。三是叶质不良, 导致蚕的抗病力降低。晚秋蚕期桑叶不是过老就是过嫩, 加之农作物用药污染导致蚕虚弱或中毒, 降低其抗病力。四是养蚕使用的药品不良或使用不当。部分蚕农购买的蚕药效果差或过期变质;有的蚕农没对症下药;在阴雨天气僵病发生时仍然添加液体药剂, 不仅控制不了病情, 还助长了蚕病的暴发。五是恶劣的气候条件诱发蚕病。连续阴雨的阴冷天气或高温闷热天气是造成僵病或脓病的主要原因, 应注意防范。

2 诊断方法

在养蚕生产上一般采用看、摸、听、嗅的方法诊断病蚕。看:观察蚕的发育情况、体色、体态、排粪等;健康蚕体色青白, 蚕体匀称, 尾角翘起, 蚕粪墨绿色、呈六角状态。摸:用手触摸蚕体, 如果蚕体结实、有弹性则为健康蚕。听:听蚕的食桑声音, 如果每次给桑后食桑声音大则为健康蚕。嗅:判断蚕室有无气味, 进蚕室后有桑叶香味的为健康蚕。在生产中也可用肉眼进行鉴定。肉眼诊断外观症状主要通过观察群体发育、蚕的行动、体色、体形、体态、病斑、吐液及排粪等方面。如果蚕体色乳白、体躯肿胀、血液乳白色呈脓汁, 则为血液型脓病[2];胸部透明、排粪带乳白色黏液, 中肠后半部有乳白色横纹者为中肠型脓病;尸体头部向前伸出, 手触略有弹性, 不久变僵者为僵病。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严格消毒, 彻底消灭病源

一是在蚕前、蚕期正确消毒, 养蚕结束后及时彻底地回山消毒, 防止病源扩散。二是统一对大环境进行消毒。由村组织对村中大路、小院、阴沟、死水塘等用消毒灵和新鲜石灰粉进行消毒, 为养蚕创造一个良好、清洁的外部环境条件[3]。三是选择优质、高效蚕药, 而且用量要足。夏、秋季注意防治病毒病, 晚秋要重点防治僵病。对于前期发生的病害应重点消毒。

3.2 精心饲养, 增强蚕体质

增强蚕体质, 可以提高蚕的抗病、抗逆能力。特别是小蚕抗病能力弱, 极易感染蚕病。由于生产实践中经常出现小蚕感染造成5龄期蚕病大暴发, 因此要特别注重小蚕饲养, 确保小蚕体质强健, 有利于大蚕的防病。一是饲养抗病蚕品种, 根据不同季节选用适合该季的优质、抗病品种。二是注意良桑饱食, 必须做到“小蚕吃好、大蚕吃饱”。小蚕要做到“三保一匀”, 即保温、保湿、保桑叶新鲜, 给桑要均匀。对各龄采叶要标准[4]。大蚕要做到“稀放勤喂, 良桑饱食”, 严防饲养密度过大, 加强通风换气, 减少室内病源污染, 做到开窗开门养大蚕。还应做好“三防”, 即防闷、防热、防饥饿, 增强蚕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三是加强眠起处理, 这也是养蚕技术中的安全措施。要求眠前吃饱, 就眠前适时除沙, 使眠中干燥, 以增强蚕体质, 减少发病。适当推迟起蚕响食, 并及时用新鲜石灰粉消毒。四是提青分批是防止病蚕传染的有效途径, 因青头蚕容易感染蚕病, 是发生蚕病的最大隐患, 所以必须及时将其捉出另行饲养或者淘汰。

3.3 采取综合措施, 减少蚕座感染机会

在农村现有的条件下, 仅通过蚕前消毒而除去所有病源非常困难, 加上饲养环境中病原还可能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蚕体引起蚕发病, 给防治工作增加了很多难度。一是加强蚕易感期的蚕座蚕体消毒。蚁蚕、将眠蚕、起蚕和老熟蚕的体质相对较弱, 最易感染病菌, 此时要特别注意防病, 使其顺利渡过易感期, 减少蚕座感染[5]。小蚕和各龄起蚕尤为重要, 每天都要进行1次蚕体、蚕座消毒。适时添食抗菌素, 3、4龄起蚕尤为重要。二是培好桑、治好虫与叶面消毒。加强桑园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 保证桑叶无病虫污染。用0.3%漂白粉液进行桑叶叶面消毒, 稍晾干后喂蚕。三是依据天气和桑叶情况灵活防治蚕病。蚕桑生产是靠天农业, 受天气影响较大。蚕体温随着气温变化而变化。因此, 必须结合实际和天气变化预防蚕病。阴雨天, 在蚕座中多撒焦糠、谷草节、新鲜石灰等干燥材料;高温多湿天气, 应多用漂白粉液进行蚕体、蚕座及地面消毒;高温干燥特别是夏秋蚕, 应适当巧喂水桑叶、添食绿豆浆、在蚕室内挂湿布或存放凉水盆, 可有效降温补湿[3]。四是加强病死蚕、蚕沙的管理。病死蚕应投放到石灰消毒缸内 (不能喂鸡、鸭、鱼) , 或深埋土内;蚕沙应倒入专坑加入石灰或沼气池中, 待充分腐熟后才能用作肥料。五是养成良好的养蚕卫生习惯。除沙后要及时进行地面消毒, 不能一边除沙, 一边给桑;除沙后要先洗手、再给桑;蚕室中不堆放蚕具、草笼、桑叶;采桑用具要和除沙用具严格分开;未经消毒的用具一律不得进入蚕房;进出蚕室要换鞋或每天在门口撒新鲜石灰粉踏灰入室养蚕。

3.4 发现病蚕, 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一是传染性蚕病。发病的病蚕应立即选出并淘汰, 对选育的蚕要给予优良新鲜桑叶, 精心饲养, 可用新鲜石灰粉加强蚕体、蚕座消毒, 直到无病为止。也可用柏丫、陈艾、大蒜梗、硫磺等薰烟消毒。同时, 病蚕使用的蚕具要严格分开;病蚕和蚕沙不要任意乱丢乱倒;病蚕用过的蚕具要经彻底消毒后才能使用, 蚕室内外要彻底消毒[4]。二是非传染性蚕病。蝇蛆病可用灭蚕蝇300倍液喷洒蚕体[5]。除敌百虫外, 其他农药中毒蚕, 可先用石灰和焦糠撒在蚕座中隔离毒源, 并用阿托品、甘草白酒合剂添食急救, 待蚕爬上蚕网时, 立即除沙隔离[6];将蚕移至到通风透气处, 给新鲜桑叶;用碱水清洗蚕用品, 经日光曝晒后再使用‘壮蚕用淘米水、凉茶叶水或清水淘洗, 1~2 min后捞出摊开, 待蚕自然复苏后再给新鲜桑叶[7,8]。

摘要:分析了蚕病的发生原因, 介绍了其正确的诊断方法, 并结合生产实践, 总结出蚕病综合防治措施, 以期为蚕业生产中的病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蚕病,原因,诊断方法,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韦木荣.蚕病综合防治措施浅论[J].农家之友, 2010 (4) :55-56.

[2]吕同生, 周凤霞.蚕病综合防治技术[J].蚕桑茶叶通讯, 2010 (2) :16.

[3]魏红.浅谈蚕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 2010 (1) :79.

[4]管圣浩, 余荣峰, 陈康伟, 等.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强蚕病综合防治[J].中国蚕业, 2005, 26 (2) :47-48.

[5]贺红梅, 田时铭.对蚕病综合防治的探讨[J].蚕桑茶叶通讯, 2009 (3) :16-17.

[6]郝志芳.浅谈蚕病综合防治技术[J].榆林科技, 2008 (2) :45-47.

[7]汪维国.蚕病防治工作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5) :365, 368.

什么原因导致头痛发生 篇4

感染

颅脑感染或身体其他系统急性感染引发的发热性疾病。常引发头痛的颅脑感染如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颅内寄生虫感染(如囊虫、包虫)等。急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 肺炎等疾病。

血管病变

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等。

占位性病变

颅脑肿瘤、颅内转移癌、炎性脱髓鞘假瘤等引起颅内压增高引发的头痛。

头面、颈部神经病变

头面部支配神经痛:如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及枕神经痛。头面五官科疾患如眼、耳、鼻和牙疾病所致的头痛。颈椎病及其他颈部疾病引发头颈不疼痛。

全身系统性疾病

高血压病、贫血​、肺性脑病、中暑等引起头痛。

颅脑外伤

如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脑外伤后遗症。

毒物及药物中毒

如酒精、一氧化碳、 有机磷、药物(如颠茄、水杨酸类)等中毒。

内环境紊乱及精神因素

月经期及绝经期头痛。神经症躯体化障碍及癔症性头痛。

其他

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组胺性头痛)、头痛型癫痫。

头痛怎么办:

药物治疗

止痛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止痛药、中枢性止痛药和麻醉性止痛药。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具有疗效确切,没有成瘾性优点,是头痛最常使用的止痛药,这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扑热息痛、保泰松、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以曲马多为代表中枢性止痛药,属于二类精神药品,为非麻醉性止痛药,止痛作用比一般的解热止痛药要强,主要用于中、重度程度头痛和各种术后及癌性病变疼痛等。以吗啡、杜冷丁等阿片类药为代表麻醉性止痛药,止痛作用最强,但长期使用会成瘾。这类药物仅用于晚期癌症病人。除此,还有部分中药复方头痛止痛药,这类药物对于缓解和预防头痛有一定帮助。

非药物物理治疗

养蚕生产中蚕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篇5

目前, 种桑养蚕业在我国许多地方仍然是主导产业之一, 种桑养蚕对于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象州县、霍山县、隆林县和宜州市等仍以养蚕为主导产业之一。其中, 隆林县近些年来正抓紧国家农业产业“东桑西移”战略, 大力发展桑蚕产业, 2014年新增桑园面积518.8 hm2, 全县桑园面积达到了0.19万hm2, 养蚕1 232.5张, 收回蚕茧2.35万kg, 产值94万元, 养蚕农户户均收入逾2 700元, 产值相比往年大幅增加。目前, 广西宜州市的桑园面积为2.19万hm2, 年鲜茧产量为5.5万t, 农民养蚕年收入25亿元以上, 属于广西的养蚕大市。在农村养蚕生产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蚕病, 给蚕桑生产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一些地方由于蚕病导致蚕茧减收率在25%以上[1]。通过调查发现, 我国农村蚕病发生的特点及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蚕病病原的种类繁多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 被检测的蚕病病原物中主要包含5种病原物。其中, 质型多角体病毒占检出病原物的比例为28.7%;核型多角体病原物占检出病原物的比例为29.2%;白僵菌袍子病原物占检出病原物的比例为16.9%;曲霉菌病原物占检出病原物的比例为12.7%;细菌病病原物占检出病原体的比例为9.2%;其它病原物占检出病原物的比例为3.2%。

1.2 蚕病大面积爆发, 难以控制

在农村, 很多的养蚕户对于蚕病的防范意识十分薄弱, 对于养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置, 随意倾倒在田边地头、河流沟渠当中, 导致当地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进而诱发大面积蚕病, 不仅给蚕农带来了经济损失, 也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蚕病的蔓延速度非常快, 一旦大面积爆发就很难控制[2]。

1.3 不同季节蚕病发生的种类不同

总体来说, 真菌病和病毒病造成的蚕病影响最大, 且发病率最高。一般来说, 春季较为常见的蚕病是血液型脓病和真菌病;夏季较为常见的蚕病是中肠型脓病和曲霉病;秋季较为常见的蚕病是中肠型脓病和蝇蛆病;晚秋季较为常见的蚕病是血液型脓病和绿僵病[3]。

1.4 不同龄期蚕病危害的程度不同

根据调查发现, 大部分地区1~2龄蚕期的发病率非常低, 但是也有些地方1龄蚕期就开始出现真菌病, 一般3龄蚕期才慢慢开始出现蚕病, 5龄蚕期的发病率是最高的, 需要特别注意防治。

2 养蚕生产中蚕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养蚕生产过程中发生蚕病的原因是多样化的, 大致来说,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1 养蚕户本身对于蚕病的防范意识较差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大部分蚕农没有蚕病预防观念, 对于蚕病的防治也缺乏重视。往往以为蚕病不会大面积发生, 没有在思想上认清消毒防病的重要性, 仍然按照以前传统的养蚕思路去操作, 一旦蚕病发生, 受损就较为严重。

2.2 养蚕户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的消毒不彻底

由于考虑到养蚕的成本, 很多蚕农就没有把消毒工作作为养蚕工作的重点, 消毒时仅仅停留在表面、走走过程, 日积月累直接导致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受到了病菌的严重污染, 这样就为日后的养蚕工作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导致大面积的蚕病发生。

2.3 养蚕户的饲养方法不规范

饲养方法不规范也是导致蚕病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小蚕饲养太密, 没有及时进行分批饲养和除沙处理, 致使蚕发育不齐, 对于一些弱小的蚕和发病的蚕没有及时清除, 造成蚕座内出现蚕病[4]。蚕农没有按要求处理养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病蚕和蚕沙随意倾倒, 直接造成环境污染, 病原体迅速扩散, 引发大面积蚕病。

2.4 用药方法不恰当或药品存放不合理

事实上, 在农村专业从事养蚕业的有学问的年轻人特别少, 大多数是年纪较大的老年人, 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 没有掌握先进的养蚕方法和养蚕理念, 仅仅依靠多年的养蚕经验显然是不够的。特别在蚕药的使用方法方面还存很多误区。同时, 一些蚕农为了省钱, 使用过期或变质的蚕药, 导致蚕病防治效果不佳。

3 综合防治蚕病的主要措施

对于养蚕过程中的蚕病防治, 必须要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为科学有效的防治蚕病, 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3.1 提高蚕农的消毒防病意识

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蚕桑技术人员到各个养蚕村户去进行技术指导和宣传, 帮助蚕农提高养蚕和防治蚕病的技术能力, 定期组织蚕农进行先进养蚕理念和养蚕技术的学习与培训, 从思想上提高蚕农的消毒防病意识, 提高蚕农的养蚕收益, 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2 做好常规的养蚕消毒工作

养蚕消毒工作要牢牢按照“蚕前彻底消, 蚕中继续消, 蚕后及时消”的方针进行, 严格按照步骤落实, 从管理上监督落实每村每户做好全面的消毒工作。从养蚕的工具到养蚕的环境, 要步步从严, 切实把消毒工作完全贯彻到养蚕生产的整个过程当中。

3.3 指导并督促蚕农按要求规范饲养

在小蚕饲养的过程中, 要杜绝饲养过密的情况出现, 做好提前分批的工作, 把弱小蚕和病蚕及时清理出来。科学合理地处置病蚕、蚕沙等养蚕废弃物。例如, 为避免污染当地环境, 可对养蚕废弃物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 切忌随意倾倒。

3.4 规范蚕药市场, 保证蚕药质量, 控制蚕药价格

蚕药是蚕农消毒防治蚕病的重要工具。相关部门应当要监督做好蚕药的质量检查情况, 净化蚕药市场, 禁止出现假冒伪劣的蚕药流入市场。在严格控制蚕药质量的前提下, 为了减少养蚕的成本, 降低蚕农的负担, 要合理控制蚕药的价格。同时, 要倡导蚕农正确使用蚕药, 使用质量好、价格低的蚕药, 切实做好蚕病消毒防治工作, 提高蚕农的收入。

摘要:在养蚕生产中, 蚕病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夏季和秋季, 由于受气候和桑叶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属于蚕病多发季节。基于此, 阐述蚕病发生的特点及危害, 分析蚕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提出综合防治蚕病的主要措施, 希望对农村蚕病防治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蚕病,养蚕,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明霞, 王素娟, 苏玲.养蚕生产中蚕病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江苏蚕业, 2012 (3) :35-36.

[2]程先明.霍山县蚕病发生现状及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1) :306-307.

[3]李建琴, 顾国达.养蚕意愿、蚕业风险与应对措施——基于14个省91个县1782个农户的问卷调查[J].蚕业科学, 2013 (2) :355-364.

秋季蚕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6

1 蚕病发生情况调查

在养蚕过程中, 特别是在老蚕区, 蚕病发生的种类很多, 主要是发病率高、危害重的三大传染性蚕病 (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 居高不下。其在中晚秋每年造成的损失大约15%~20%, 特殊年份高达25%~30%。棠张镇现有新老桑园1 333.3 hm2, 正常情况下中晚秋可养蚕2.5万张左右, 如平均每张产茧37.5 kg, 因各种蚕病每年损失蚕茧近160 t, 相当于拥有106.7 hm2桑园的一个重点村全年蚕茧产量, 按中准价13.0元/kg计算, 每年收入减少200万余元。

调查中发现, 目前蚕病的发生突出表现出以下发病特点:发病早、发病广、防治难、损失重。各种蚕病中, 以病毒病、真菌病 (主要是白僵病) 危害最重, 占蚕病发生率的95%以上。其中真菌病晚秋发生较重, 而且小蚕发病率高。病毒病 (主要是血液型浓病) , 中秋蚕发病率高于晚秋, 往往是四眠中略见, 五龄4~6 d暴发。

2 发病原因

2.1 改进消毒方法, 提高消毒效果

2.1.1 做好大环境的消毒工作。

养蚕环境中, 病原存在是发病的主因。因此, 各家各户在蚕室蚕具消毒结束后, 要对全村进行一次大扫除, 清除垃圾, 铲除杂草, 疏通阴沟, 然后用新鲜石灰粉, 对大路小道、屋前房后普撒1次。

2.1.2 专室专用。

养蚕过程中, 原则上要求养蚕室、贮物室等专室专用, 严禁生产用房和生活用房混在一起, 从而影响全面消毒效果和保持经常性的清洁卫生。

2.1.3 全面清理, 全面消毒。

在调查中发现, 很多蚕农重视药物消毒, 忽视打扫和清洗;重视地面消毒, 忽视墙壁和屋顶消毒;重视蚕具消毒, 忽视蚕室消毒;重视小蚕室消毒, 忽视大蚕室消毒;重视自家院落消毒, 忽视大路小道、屋前屋后消毒;重视蚕期消毒忽视蚕期后的回山消毒[3]。特别是中晚秋蚕期, 气温较高, 病原菌繁殖快, 两季间期短, 如果簇具、蚕沙处理不及时, 病死蚕随地乱丢, 任人践踏或喂食鸡鸭, 必然使养蚕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 给做好蚕病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2 选用优质高效蚕用消毒药品

在生产中消毒效果达不到要求, 其原因:一是用药剂量不足。部分蚕农为了省钱不按标准购足药品, 结果造成蚕病发病早, 传染快, 损失惨重[4]。二是使用方法不当。如漂白粉和石灰粉混合消毒, 或用药液消毒后立即放在阳光下曝晒, 或直接用福尔马林熏蒸蚕室蚕具, 而没有使消毒用品在温润状态下密闭24 h以上, 从而降低了消毒效果等。三是蚕室蚕具消毒后管理不善, 造成二次污染和交叉感染。

2.3 饲养管理粗放

(1) 桑园偏施N肥, 造成虫害严重, 叶质差, 加剧野外昆虫与家蚕的交叉感染。 (2) 收蚁期、将眠期、起蚕期、老熟期处理不当, 蚕药用量偏少。眠前不撒止桑材料, 眠中干燥材料偏少, 眠起时不撒消毒蚕药。 (3) 饲养密度偏大, 造成食桑不均和蚕儿互相踩踏, 加重蚕病感染。 (4) 不提青分批, 不淘汰病弱小蚕, 造成“几代同堂”。 (5) 人为降低上蔟后的温度, 致使营茧时间延长增加感病机会, 特别是晚秋期表现尤为突出。

2.4 基础设施不健全

一是桑园排灌配套设施不健全。全镇80%以上的桑园不能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和“三沟”配套。二是养蚕设施落后。据调查, 50%的农户无专用蚕室, 40%的蚕户蚕具不足;80%的农户蚕室无对流窗或对流窗偏小, 空气流通不畅。

2.5 技术服务跟不上

一是随着县、镇两级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 造成基层技术服务人员职数减少, 甚至偏少;二是村组合并后, 村级没有专职蚕桑技术人员, 兼职人员队伍也不稳定, 满足不了蚕农对蚕桑技术人员的要求, 造成老蚕农技术倒退, 新蚕农缺乏养蚕和防病科学知识。

3 防病措施

3.1 宣传、规范蚕病防治技术

一是统一印发宣传材料, 技术人员必须到村到户宣传指导, 现场规范和矫治各种不当技术。二是技术人员包村包组, 以村或组为单位, 建立一个统一消毒时间、统一消毒程序、统一消毒标准、统一消毒药品、统一防病制度的“五统一”的综合防病制度, 坚决做到及时、全面、彻底, 避免人为留下“死角”。三是做好蚕期“三隔离” (前后批隔离, 大小蚕隔离, 蚕室、贮桑室和生活用房隔离) , 重点防“三病” (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 , 预防抓“三期” (收蚁期、起蚕期、将眠蚕期) , 做好“三处理” (蚕沙、蚕病、旧簇具) , 实行“三专” (专用蚕室、专用蚕具、专人饲养) 的“五个三”工程。四是全面实施养蚕前全面消, 蚕期中经常消, 蚕儿眠中四周、空气中消, 蚕体蚕座定期消, 发现蚕病及时消, 上蔟采茧回山消的“六个消”综合消毒措施。

3.2 加强领导, 强化服务, 奖惩到位。

在每个秋期生产季节到来前, 要做好各种蚕病防治预案, 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以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拨付专项资金, 利用广播、讲座、集市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同时县蚕桑主管部门的所有技术人员包镇包村强化“零距离”服务, 细化服务的各个要点和环节, 量化防病的各个指标, 坚决做到好者奖、差者惩, 并和技术职称晋级联系起来, 从而调动县、镇两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中我们的主要经验是让技术人员集中力量抓重点, 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 对重点村“老病户”、“低产户”实行包技术、包送药上门、包提高产量的“三包技术”。每一个技术人员除了做好面上工作的同时, 必须联系10~20个重点示范户, 使规范化的科学养蚕技术逐步推广实施, 实现无病夺高产[5,6,7]。

摘要:介绍棠张镇秋季蚕病发生的种类, 分析其秋季蚕病发生的原因, 并提出防治措施, 以为秋季蚕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秋季,蚕病,发生原因,防治

参考文献

[1]陈端豪.秋蚕期蚕病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J].蚕桑通报, 2002 (4) :34-35.

[2]董林, 乔翠芳, 丁汉.秋蚕期蚕病暴发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6) :184.

[3]李洪.蚕病的综合防治[J].蚕学通讯, 2010 (1) :43-44.

[4]吴月芳.浅析东阳市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蚕桑通报, 2010 (1) :62-63.

[5]孙黎峰, 韩益飞, 杨佩华, 等.2008年江苏秋季蚕病疫情调查分析[J].江苏蚕业, 2009, 31 (3) :7-11.

[6]张榛, 陆秀萍.秋季蚕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蚕业, 2007, 28 (3) :54-56.

蚕病发生原因 篇7

1 回山消毒的步骤

1.1 蚕室消毒。

在采茧后对室内的地面、天花板、四壁及门窗进行清扫、冲洗, 把污物去净, 晾干后用3%~5%有效氯成分的漂白粉液进行喷洒。喷洒消毒后保持湿润30分钟, 以提高消毒效果。也可用福尔马林进行密封熏蒸。

1.2对方格蔟的消毒。

方格蔟经多次重复使用后积累的病原物比较多, 采茧后的方格蔟用清水先清洗, 在清除浮丝、蚕粪、病死蚕等杂物后晾干, 然后在蚕用消毒净中浸渍, 也可在5%有效氯的漂白粉液中浸渍, 浸渍30分钟后在阳光下晒干贮藏。

1.3 蚕具的消毒。

采茧后对蚕匾、门帘、拆除后的竹架等一切养蚕时用过的东西都要在清水中清洗晒干, 再用5%有效氯的漂白粉喷洒晾干后保管起来, 打孔薄膜、塑料网要在5%有效氯的漂白粉液中浸渍、清洗干净后晒干保存, 线网要用开水煮沸消毒后清洗晒干保存。

1.4 蚕室周围环境的整理。

在养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蚕沙、蚕的排泄物及病死蚕尸体遗落在蚕室外的环境中, 对养蚕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 要在清扫室内后, 一并把周围环境清扫干净并喷上5%有效氯的漂白粉液。

1.5 蚕沙的处理。

蚕沙处理得当否是造成蚕病重复感染乃至暴发蚕病的重要原因, 应引起高度重视, 在对蚕室蚕具进行回山消毒的同时, 对蚕沙的处理也不能忽视, 在离蚕室较远且下风处挖蚕沙坑深埋, 新鲜蚕沙不能直接施入桑园中, 以免产生交叉感染。

2 回山消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要提高思想认识。

由于养蚕结束正处于农忙, 往往无暇顾及回山消毒, 更重要的是一些人对回山消毒的意义认识不足, 认为反正养蚕前要消毒, 回山消毒可搞可不搞。其实从养蚕后病原物的分布和消毒效果来看, 回山消毒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比养蚕前消毒效果更好、更重要。

2.2 要及时全面彻底的消毒。

特别是在蚕病暴发的情况下, 回山消毒显得更加重要, 更要一丝不苟, 及时全面彻底地做好这项工作。

2.3 回山消毒不能代替养蚕前的消毒。

回山消毒只是增加一次杀灭病原的机会, 养蚕前还得再消毒一次。

蚕病发生原因 篇8

隆阳区河图镇具有悠久的养蚕生产历史,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蚕桑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又一农业支柱产业。河图镇蚕桑规模曾经达到桑园330 hm2,产茧近100 t。近几年来,随着保山中心城市的发展和郊区蔬菜产业的兴起,蚕桑面积出现缩减,蚕桑产业向东部的魏家、田坝和青阳几个村集中。目前,蚕桑生产仍然是河图镇东部村的一项特色产业,养蚕生产上一个重要障碍是蚕病较为突出,其中传染性蚕病主要有病毒病的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中毒症、细菌性肠胃病等,真菌病的白僵病、绿僵病和曲霉病等,传染性蚕病损失大;非传染性蚕病主要是化学农药中毒、烟草中毒等。

2 河图镇蚕病发生规律

河图镇1年养蚕4批次,春蚕4月中旬开始饲养,夏蚕6月饲养,中秋蚕8月下旬至9月饲养,晚秋蚕在9月下旬至10月饲养,10月底全年养蚕结束。春蚕期,桑叶质量较好,气候干燥,环境洁净,病原少,因此蚕病发生较少,蚕茧产量较高[1,2]。夏蚕期开始,饲养质量逐渐下降,气候多雨,空气潮湿,病原逐渐积累,蚕病越来越多发,只要农户防病措施稍有松懈,就会招来蚕病损失,养蚕失利。由于生产季节不同,养蚕的发病情况明显不同,河图镇蚕病损失主要发生在夏秋蚕季节(表1)。

2010年全年共养蚕1 529张,上茧均价24.5元/kg,单张产值759.5元,单张交茧量28.8 kg。其中,春蚕单张交茧量35.1 kg;夏蚕单张交茧量28.9 kg;中秋蚕单张交茧量25.5 kg;晚秋蚕单张交茧量28.1 kg。2014年全年共养蚕1 221张,上茧均价40.3元/kg,单张产值1 104.3(含区、镇级补助)元,单张交茧量27.3 kg。其中春蚕单张交茧量33.9 kg;夏蚕单张交茧量27.4 kg;中秋蚕单张交茧量28.3 kg;晚秋蚕单张交茧量16.9 kg。从以上2年的交茧数看出单张交茧量随着养蚕批次增加而下降。

从表1可以看出,魏家村2014年春蚕单张交茧量33.9kg,晚秋蚕单张交茧量16.9 kg,春蚕与晚秋蚕单张交茧量相差17 kg。青阳村2014年春蚕单张交茧量36.7 kg,晚秋蚕单张交茧量22.5 kg,春蚕与晚秋蚕单张交茧量之间相差14.2 kg,原因是晚秋蚕养蚕期间桑园发生褐斑病,桑叶质量差,导致蚕的抵抗力下降而大量发生血液型脓病和白僵病等蚕病。由此看出,蚕病已经成为蚕茧高产稳产的重要障碍,直接影响蚕茧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严重制约蚕桑产业的发展。

3 养蚕特点与蚕病综合思路

养蚕生产是高密集动物群体的饲养方式,每户饲养2~6张,每张蚕有2.5万~2.7万头,每户饲养群体为5万~16万头。从收蚁到上簇24~27 d,呈现个体数目多、体型小、世代短,蚕本身缺乏高等生物那样有效的免疫机制,蚕一旦发病,特别是传染性蚕病,往往出现染病蚕死亡并传播扩散,因此蚕病的防治只能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必须制定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认真落实到种桑养蚕的各个环节中,才能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蚕病的发生、蔓延与蚕的体质、病原物及环境条件等有密切关系。在生产中要全面兼顾,缺一不可,蚕房建盖、桑园管理是基础,全面消毒是关键,精心饲养、增强蚕的体质,才能有效控制蚕病发生,保证蚕茧丰产丰收[3,4]。通过对河图镇2010—2014年蚕茧单张产量和夏蚕、中秋蚕和晚秋蚕期易发蚕病的情况分析,制定了蚕病综合防治技术方案。

4 蚕病综合防治方案

4.1 改进蚕房建设,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

标准化大蚕房的建盖,要求做到大蚕房选址座向合理,最好是南北向,建盖面积与养蚕量配套;室内有地火龙、水泥地坪和天花板;墙体内外刷白,地面至天花板高度达到3 m;门窗对流,窗户应该有玻璃和纱2层;有配套的标准化蚕台、贮桑室、消毒池和蚕沙坑。

4.2 严格进行消毒,最大程度消灭病原

4.2.1 养蚕前消毒。

推广使用消特灵、消力威、熏消浄等高效消毒药品,养蚕前消毒按扫—洗—刮—刷—消的步骤进行。具体如下:一是对蚕室、上簇室、贮桑室内外全面清扫干净,去除蚕沙、病蚕尸体和茧丝屑;蚕室蚕具内外能用水冲洗的要用水冲洗干净,不能用水冲洗的要擦干净。二是蚕室、蚕具清洗后,用0.3%有效氯消特灵液进行喷雾消毒;蚕箔、蚕架、竹竿等放在消毒池用0.3%有效氯消特灵液浸泡20 min以上,其他蚕具如蚕筷、鹅毛等进行蒸煮消毒。三是蚕室、蚕具用液体消毒药剂消毒后再作熏蒸消毒,先用0.3%有效氯消特灵液消毒,蚕室消毒时要包括天花板、墙壁,药液要即配即用,按100 m2消毒面积用25 kg液量的要求配好药液量。消毒时要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均匀喷洒。消毒后密闭24 h以上,再用烟熏宝进行熏烟消毒,消毒后全面密闭,24 h后打开门窗散去药味。未经消毒的蚕室、蚕具不能用来养蚕。

4.2.2 养蚕期消毒。

一是蚕期中消毒防病做到“三洗、两换、三消毒”。“三洗”就是进蚕室要洗手,给桑前要洗手,除沙后要洗手。“两换”就是进蚕室要换鞋,进贮桑室要换鞋。“三消毒”就是每天对贮桑室用0.3%有效氯的消特灵药液对地面消毒,除沙后用新鲜石灰水或0.3%有效氯的消特灵药液对地面消毒,大蚕期每日或隔日要用0.3%有效氯的消特灵药液蚕室地面消毒。

二是蚕体蚕座消毒。在收蚁、见眠蚕前、饷食前和见熟前,用防病一号进行蚕体、蚕座的消毒,平时每次给桑前用新鲜的石灰粉进行消毒。在大蚕期每次加网给桑前也要撒药消毒。暴发蚕病时,每次给桑前用防病一号进行药物蚕体蚕座消毒,撒药后10 min喂新鲜桑叶,然后除沙,以防蚕沙病原物,通过污染桑叶、蚕座迅速传染蔓延,从而减少蚕座传染机会。

三是隔离、淘汰迟眠蚕、弱小蚕。末蚁蚕和同批蚕中迟眠蚕、弱小蚕往往是带病者,不但自身发病,而且造成蚕座、桑叶污染,传染病原物。因此,特别在小蚕期要严格提青分批,淘汰弱小蚕。

四是严格处理蚕沙、病死蚕,防止扩散传染。蚕沙和病死蚕上有许多病原物,切忌将蚕沙、病死蚕饲喂畜、禽、鱼类。发现病蚕及时收集深埋。除沙时地面上铺1层专用的塑料薄膜,不使蚕沙落地,随即将蚕沙运到运离蚕室、桑园的地方,挖一个蚕沙坑,使蚕沙集中堆积发酵腐熟后再施用,防止扩大污染范围。采桑用具与装蚕沙用具要严格分开。饲养中换下的蚕网、塑料薄膜等,要进行消毒后再使用。

4.2.3 养蚕结束后的消毒。

养蚕结束消毒按毛消—扫—洗—刮—刷—消的步骤进行,售茧后要立即对蚕室、蚕具、簇具、簇室等进行药剂消毒,病死蚕、烂茧等要及时埋入蚕沙坑,然后清洗干净蚕室、蚕具、簇室、塑料簇具等,晒干后用0.3%有效氯的消特灵液(或者1%有效氯的漂白粉药液)进行全面消毒。对方格簇等不便消毒的蚕具用明火烘消、清理浮丝、曝晒后集中到室内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4.3 精心饲养,增强蚕的体质

4.3.1 全面推行小蚕共育。

小蚕饲养是整个养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小蚕房不具备小蚕共育点建设要求的不得饲养小蚕。养好小蚕必须要做到“四专”,即专人、专室、专具、专用桑园。在补催青中要合理保护,使蚁蚕孵化整齐,要按照小蚕一日两回育技术规范认真操作,精养细管,确保小蚕共育质量。

4.3.2 做好眠起处理,严格淘汰迟眠蚕、弱小蚕。适时止桑,适时饷食,提青分批,严格淘汰迟眠蚕、弱小蚕。

4.3.3 精心饲养,防止人为创伤而致病。

给桑、除沙、扩座、上簇过程中动作要轻,防止蚕体受伤,不给病菌创造浸染的机会,减少创伤致病。

4.3.4 大小蚕不得同室饲养。养蚕室不要堆桑叶;给桑时应从蚕架上部开始往下进行;小蚕室、贮桑室不要上簇。

4.4 合理调控蚕室小气候,提高蚕的抗病力

根据蚕的发育时期创造适宜的温湿度,以提高蚕体抗病力。小蚕要求较高的温湿度,而大蚕适宜较低的温湿度。大蚕防高温多湿,小蚕要防低温干燥,夏秋蚕饲养要防高温、闷热。河图镇夏秋季节雨水较多,空气湿度较大,应注意加强蚕室通风换气工作,同时在盖建蚕室时应考虑蚕室的对流窗和风向。在遇到连续雨水时应对采摘回来的桑叶进行充分摊晾,待桑叶上的水分少时再进行喂蚕,大蚕期遇到连续阴雨天气,要注意蚕室升温,加快桑叶水分蒸发,开门窗通风排湿。

4.5 准确诊断蚕病,控制蚕病蔓延

蚕病种类不同,病症各异。同一病例,由于发病时期不同,病症也不相同。要及时正确诊断蚕病种类,就必须掌握不同蚕病的病症和病变,及时进行症状观察诊断。生产上以症状诊断为主要手段,要仔细观察蚕群体的发育情况,观察蚕的行动、体形、体色、病斑、吐液以及粪便等外观症状,确定蚕病发生种类,正确采取应急措施。

4.6 加强桑园管理,提高叶质

加强桑园肥水管理,根据桑树的生长发育情况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桑园施厩肥、腐熟堆肥30~45 t/hm2,开槽15 cm施肥,然后盖土。早春要找水灌溉,夏秋季节要及时排水,桑树生长期间分早春、夏季、秋季追施化肥3~4次,以蚕桑专用复合肥为主,也可以购买尿素、硫酸钾、普通过磷酸钙拌和施用,施肥氮、磷、钾比例以10∶4∶5为宜。

4.7 加强病虫防治,杜绝蚕病交叉感染

加强桑园管理,增施有机肥和复合肥,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做到良桑饱食,增强蚕的体质;同时做好桑叶的采、运、贮和合理用桑,保证小蚕吃好,大蚕吃饱。避免饲喂蒸热叶、隔夜桑叶和湿叶,可增强蚕体体质,提高抗病力。

在冬季和夏伐后,认真对桑园进行清园和病虫防治工作。发现桑园害虫,及时进行药物防治,切实控制住虫口密度,一方面防止桑园害虫病毒与蚕交叉感染,另一方面减少虫口叶,提高桑叶质量。如果桑园虫害大发生,桑叶虫粪等污染严重,应该用0.3%有效氯消特灵药液或1%新鲜石灰水对桑叶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治蚕病的暴发。

桑树褐斑病近年来持续发生偏重,已经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及质量,可以采用10%苯醚甲环唑1 500倍液,或者70%甲基硫菌灵1 000~1 5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1 000倍液,或者25%丙环唑2 500~3 000倍液防治。防治的最佳时间是每批蚕上簇结束后喷药2次,间隔7~10 d,如有红蜘蛛、桑蓟马和桑粉虱发生,可在第1次防治时每泵水对73%炔螨特5 g或80%敌敌畏15 g防治,第2次喷药时应该单用杀菌剂。

4.8 用抗生素防治细菌病,减少病毒病

在饲养中,蚁蚕、各龄起蚕、将眠蚕及5龄末期蚕抵抗力弱,应该给蚕添食氯霉素、氟哌酸等,以防治细菌性蚕病,同时通过提高蚕体抗病毒能力,间接减少病毒病的发生。雨季养蚕抗生素添食尤为重要。

4.9 发生蚕病做好应急处理措施

4.9.1 病毒病应急处理。

检查蚕座,及时拣出病毒病蚕,投入石灰桶内集中深埋。每次给桑前要撒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防止混育感染;高温干燥时,用0.3%有效氯的消特灵药液(配液时不加辅剂)给蚕进行体喷;低温多湿时,用消力威40 g加新鲜石灰1 kg拌匀后,在给桑前均匀地撒在蚕体蚕座上,每天撒1次,直到控制病情为止。

4.9.2 真菌病应急处理。

在发生白僵病时要认真做好僵蚕的尸体、蚕沙的隔离和消毒工作,以防止病原菌的大量扩散和蔓延。将白僵病蚕的尸体投放到装有生石灰的盆中,收集起来集中深埋,蚕沙要求堆捂30 d发酵处理。用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或用熏消净等熏烟剂进行熏烟,每天1~2次。同时注意蚕室通风排湿,严格控制蚕室气象环境条件,尤其是湿度,抑制白僵菌分生孢子的发芽生长,使该病得到控制。

4.9.3 细菌病应急处理。将病蚕及时拣出,对蚕体蚕座进行消毒,选用氯霉素、氟泰、氟哌酸等抗菌素添食防治。

4.9.4 农药中毒应急处理。

发现家蚕农药中毒,应该立即打开门窗,降低蚕房温度,加网除沙,改喂新鲜无毒桑叶,调换蚕具。再查明毒源,隔离毒源,安全饲养,必要时进行清水洗蚕或添食解毒药品,农药中毒后解救复苏的蚕,体质会明显下降,必须选择良桑精心饲养。

5 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成效

5.1 蚕病得到控制

2015年河图镇在青阳村、魏家村2个村推广运用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的8条措施,蚕病得到了控制,2个村发病率从40%、60%降低到5%和10%。全镇推广应用后,发病率从50%降低为10%。在推广运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5.2 小蚕共育质量提高,提高了共育率

小蚕期对温度湿度要求高,桑叶质量要求要好,小蚕通过集中饲养,便于蚕桑技术员的辅导,同时让蚕儿发育整齐,提高群体的抗病性。为提高蚕茧产量打下基础。2014年、2015年在青阳、魏家村两村共新改建小蚕室4座,其中青阳村1座,面积320 m2;魏家村3座,面积148 m2。全镇推广应用后,小蚕共育率从85%提高到100%。

5.3 蚕房改善,环境优化

新建的标准化大蚕房有效解决了高温、多湿、闷热等气象环境逆境,如遇高温时开窗饲养;如遇到低温时使用地火龙升温。蚕上簇结茧3 d后开窗通风,避免了黄斑茧的产生,从而提高了蚕茧的质量。2年来两村共新建标准化大蚕室32座,大蚕房面积1 883.1 m2,其中青阳村17座,面积1 031.2 m2;魏家村15座,面积851.9 m2。到目前为止,每一户养蚕户都拥有1座标准化的大蚕房。以此带动了全镇大蚕房条件的改善,为减轻蚕病的发生、提高蚕茧质量和产量奠定了基础。

5.4 通过反复培训,提高了蚕农技术水平

通过全面开展技术培训,推广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的8条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蚕农的种桑管桑和养蚕技术的水平。新桑园种植管理,老桑园改造提升,防治病虫害、蚕房建设、小蚕共育、大蚕饲养、方格蔟上蔟等环节组织召开培训会,2015年全镇共组织召开培训会12期,逾2 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逾2 000份,养蚕农户每家有1~2人参加了蚕病综合防治技术培训,提升了蚕农种桑养蚕水平。

5.5 经济效益提高,蚕农积极性增强

2015年在全镇范围内推广运用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的9项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单张交茧量没有随着养蚕批次增加而下降,2015年全年养蚕1 293张,比上年增加72张,增幅5.90%;交茧量44.3 t,比上年增加10.9 t,增幅32.63%;产值168.0万元,比上年增加33.3万元,增幅24.72%;单张产值1 299.6元,比上年增加196.5元,增幅17.81%;单张交茧量34.3 kg,比上年增加7 kg,增幅25.64%;桑产值增加了14 722元/hm2。从表3可以看出,春蚕单张交茧量36.4 kg,比上年增加2.5 kg,增幅7.37%;夏蚕单张交茧量33.4 kg,比上年增加6 kg,增幅21.89%;中秋蚕单张交茧量35.3 kg,比上年增加7 kg,增幅24.73%;晚秋蚕单张交茧量32.2 kg,比上年增加15.3 kg,增幅90.53%。

河图镇养蚕量、交茧量、产值有了明显的提高,充分说明推广运用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的9条措施取得了成效,蚕病得到有效控制。

摘要:养蚕业是河图镇的传统特色产业,具有生产投资省、产出见效快、劳动强度不高等优点。在生产实践中农户最担心的养蚕问题是发生蚕病,而蚕病是养蚕减产歉收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多年来蚕桑生产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河图镇蚕病综合防治的关键技术措施,2015年以来在河图镇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蚕病,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技术,云南保山,隆阳区,河图镇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中国养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罗坤,陈松,黄平,等.云南蚕业实用技术[C]//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

[3]白兴荣,黄平.家蚕病毒病药物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科技,2010(增刊1):140-142.

上一篇:交通标志下一篇:车用柴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