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文化理论

2024-10-07

检察文化理论(共12篇)

检察文化理论 篇1

一、新形势下基层检察文化理论建设应与时俱进

自2013以来, 检察工作正循序渐进步入新形势下, 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 均对检察工作相关的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要求“主动适应新形势, 增强工作前瞻性, 有效防控各类风险, 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重大责任”。检察工作作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围绕推动经济发展, 找准社会发展切入点, 将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服务大局的首要任务, 紧密结合全国发展战略;进一步围绕促进和谐稳定, 找准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 突出打击严重威胁群众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性犯罪;进一步围绕保障民生民利, 找准服务社会发展的着力点, 关注民生的法律问题, 切实为群众答疑解困, 全面普法促进全民守法的实现;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 树立司法公信力, 找准服务社会发展的突破点。

新形势下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检察任务变得更加深入、更加重要, 与此同时就需要检察文化建设的前行性起到引领检察工作的根本作用, 对检察工作在政法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上, 提出了更高的服务全社会意识与自我提高的要求, 也就是在前期严格要求自身的基础上, 完善社会法治体系也成为检察文化建设的重点。基层检察机关作为检察体系中最小的基层单位, 它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具体性决定了它是承担检察文化建设的基本单元和主要载体。特别是在《人民检察院基层建设纲要》中强调了基层检察院的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并把它作为基层检察院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求各级检察院贯彻落实。由此可见, 在新形势下中基层检察文化建设依旧是检察体系文化建设的基础点与突破点。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应该及时把握新时期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加强法治思维的建设, 在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的同时, 更为重要的提高综合素能, 以将工作效率内发性的达到更高的标准, 加强作风建设, 增强社会公信力。

二、新形势下基层检察文化建设理论应更加深入

我国有基层检察院3200余, 基层检察官11万多名, 承担着80%以上的执法办案任务。近年来根据中央加强政法队伍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 在检察文化建设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基层检察机关的检察文化氛围愈发浓重, 但随着法治化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发展, 同时基层检察机关的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引向深层次。

政法核心价值观包括“忠诚、为民、公正、廉洁”, “忠诚———忠于党, 忠于国家, 忠于人民, 忠于法律, 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这是政法干警的宗旨理念;公正———公正执法,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这是政法干警的神圣职责;廉洁———清正廉明, 无私奉献, 这是政法干警的基本操守。”政法核心价值观一直是检察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是检察文化理论的根本之处。随着新形式下的检察工作, 尤其是经历了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专项活动、“增强党性、严守纪律、廉洁从政”专项教育活动, 检察文化核心价值观更被提升为对基于政法核心价值观更高的追求, 应进一步深化检察文化理论。

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 检察文化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洗礼, 可以说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是深化检察文化的一项最佳载体, 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彻底巩固了检察文化的作用力———指引检察干警学习更深层的党政思想、认识自身问题、严于律己。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 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围绕作风建设, 聚焦“四风”问题, 使得干警从内由外的进行了洗礼, 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结束之际, 基层检察单位应该将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树立的良好检察文化内涵保持热度、常温、有效地持续下去, 在意识到自身不足的情况下及时更正, 从而不断查缺补漏, 保障政法干警自身素能良性发展, 并将“自省”模式纳入检察文化理论, 应该经常自我进行一定的回望总结。

在“三严三实”专项活动过程中,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同时应该作为检察工作的基础文化内涵。法律赋予了检察工作神圣的法律监督职责, 那么对自身政治理想和信念的要求也是尤为重要的。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在办案中, 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依法治国, 坚持个人的原则底线,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认真将各项专项活动精神融会贯通至检察文化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专项活动是定期对政法干警的督促学习、自我检讨的过程, 在洗礼的过程中寻求自我的升华, 也是充盈检察文化理论的重要过程。理论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源泉, 而检察文化建设同时是检察工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建鸣.检察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探析[EB/OL].正义网, 2013-05-14.

检察文化理论 篇2

(2012年3月13日)

尊敬的某某某副检察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之际,我们迎来了全区检察教育培训工作会的召开。在此,我谨代表××县四家班子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和扩大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的总目标,始终坚持抓项目、抓服务、抓民生、抓稳定。目前,××县形成了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大好局面。从2000年开始连续十届入围中国西部经济百强县。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4.3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29.5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88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7.2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253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70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自治区、市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上级有关部门和各兄弟市、县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辛勤工作的结果,也凝聚着全区检察干警的辛勤与汗水。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县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自治区、市、县检察机关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始终坚持公正司法、执法为民,充分发挥职能作用,1

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为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谨代表县四家班子向检察系统的干警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这次全区检察机关教育培训工作会在我县召开,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县各项检察工作,推动我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我县检察工作水平,同时,也真诚希望各位领导、同志们一如既往地关心与支持××的发展,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把××的发展做得更好!

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检察干警法治思维理论与实践途径 篇3

关键词:法治思维;检察机关;检察干警

实现“平安梦”、“法治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在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进程中,法治思维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我党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要求领导干部要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可谓是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措施。

一、检察机关法治思维理论

法治思维的提出,是继1997年党的十大五报告提出“依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我们党和国家对法治的认识和法治自觉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所谓法治思维,就是一种经过学习和实践形成的符合法治要求的思维模式。具体而言,它是一种强调运用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理论分析判断事物的性质、评价事物的是非、提出并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思维模式。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检察事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因此,具体到检察机关的法治思维构建,要立足检察职能,用法治思维去开展检察工作,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不断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

二、加强检察干警法治思维的必要性

检察干警要养成法治思维。过去对干警法律素质的一般要求是,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增强履行法律监督的能力。十八大报告的论述对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与之相适应,也要求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干警,要养成法治思维。破除知法守法易、养成法治思维难的瓶颈,消除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人治思维”影响,不断使群众从内心深处认同法治的理念、精神和原则,而且还要能熟练地遵循这些理念、精神、原则去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

(1)加强法治思维建设,是强化检察机关的政治属性的需要。法治思维的核心是宪法思维,即从宪法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尊重宪法的权威,通过宪法塑造社会共识,通过宪法治理解决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展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自信和主权独立。人民检察院顾名思义,是人民的检察院,“人民”二字赋予了检察机关的政治属性,即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国家机构,“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是其宗旨。宪法之定位于检察机关,系国家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通过加强法治思维建设,促使每位检察干警认识到履行检察权就是履行法律监督权,使检察机关的政治属性真正在办案中得到体现。

(2)加强法治思维建设,是提高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需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部门的殷切期盼和从严要求,近年来检察机关不断开展的“规范执法司法活动年”活动、“三项重点”工作活动、组织学习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活动,不断提高检察干警履行法律监督能力。法律监督能力提高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障,社会正义才能得到伸张,社会风气才能得到好转。

(3)加强法治思维建设,是提高检察机关接受监督能力的需要。执法者更要接受监督,执法权是人民赋予的,必须要做到权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把权力涂上“防腐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检察干警要熟悉法律、掌握法律、有效运用法律,加强法治思维能力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既实现程序公正,更能实现实体公正,使案件不仅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三、检察干警法治思维实践途径

如何培育和养成法治思维?说到底无外乎要学习和掌握宪法、法律的基本知识,领会和理解法治的理念、精神、原则;要坚信和坚守法治的理念、精神、原则,并善于运用这些理念、精神、原则思考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

(1)树立学习理念。当今时代,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律处于不断更新调整中,据统计,载入中国基本法律法规体系的,共有200多部。罪与非罪的界限,此罪与彼罪的界限,需要检察干警熟悉掌握。因此不仅要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而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准确把握法治思想的涵义,真诚地尊重法律、信仰法律、敬畏法律,努力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办理案件能力,将法律作为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的准则。

(2)改善学习方法。善于学习,可以事半功倍。因此,要创新思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培训,学习培训的方法可以是集中学习,专题辅导,调动干警学习的积极性。专家讲授,充分利用与高效开展教学实践的有利条件,依托优质高校资源,请高校老师到院讲课,利于广大干警进一步明确了修改后法律法规的重点、疑难点。举行专题考试、将考试成绩计入干警档案,使之成为干警提拔、晋升的依据,促进干警主动、自觉地学习。专题学习研讨,将全院分成三个小组,即自侦组、刑检组、综合组,各分管领导组织部门干警对办案环节涉及的法律法规进行认真的研讨和学习,有的放矢。

(3)优化学习体系。要突出法治教育的指导性,形成学习宪法为核心、兼顾部门法的体系,形成增强宪法意识、运用宪法意识、保障人权的意识。要提升法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努力形成学习法理学与基本法律并重的思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一切法律法规的依据。法理学是具有原则性、指导性的法律原则,当具体法律法规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时,可运用法理学作出合理性的推断。形成重视司法经典案例的学习体系,英美法系中经典案例往往具有判例法的效力,在我们国家,经典案例往往由于其案例的特殊性、定罪的争议性、影响的广泛性等特点,为检察干警办案提供了理论参考、实践意义和探索价值。

(4)提高培训力量。加强队伍建设是促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要进一步发挥培训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同时要重视法制宣传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检察实情的培训机制和舆论导向。在培训师资力量的选择上,选择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人员担任,专业背景对于一个(下转107页)(上接105页)人的社会人格影响至深,专业背景是一种思维习惯,一种路径依赖,对于一个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主导性的作用;选择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人担任,实践出真知、出才干,办理案件的遇到的难点、疑点及处理方法,均是培训的“活教材”。通过不断加强对检察官法治思维的教育培训,使广大检察人员形成对法治共同的认知和追求。

卢梭有一句至理名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是形式的、外在的。相反,在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今天,它更应当成为广大干警的一种内心信念和文化自觉,从而使每个干警在尊重法律,敬畏法律、捍卫法律的过程中坚守住公平正义的底线,提升起依法履职的“软实力”,实实在在把平安书写在美丽的中国梦里。

参考文献:

[1]莫纪宏.《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核心是“依法治国”》[J].《前线》2013年第3期,第17页

[2]李敏.《“法治思维”的核心是“宪法思维”——访中国宪法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J].《中国审判新闻月刊》,2012年12月5日总第82期,第52页

检察文化理论 篇4

(一)基层检察文化的基本内涵

检察文化是以检察干警为主体的检察机关群体在长期的法律监督工作实践中和内部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检察工作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

作为检察文化的一部分,基层检察文化将国家宏观的检察体制与基层的地方特色相结合,集中反映了基层检察干警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时代风貌、理念思维。基层检察文化发展、传承于基层干警的检察实践中,它能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切实提高检察人员的思想境界、职业操守、法律素养、执法能力,增强检察机关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从内容体系上来讲,基层检察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首先,从物质层面看,基层检察文化是有形的客观存在的文化。基层检察机关特有的办案环境、办公装备、文化活动场地等物质环境,直观反映检察机关建设成就和检察文化的品质。可以说,从检察机关庄严悬挂的国徽,办公场所张贴的警句格言,到载满表彰奖牌的荣誉室,处处体现着基层检察文化的特色。其次,从制度层面看,一系列的检察规章制度是检察文化的规范化表现形式,是检察干警公正廉洁执法的制度保障。通过落实各项制度,可以达到强化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的双重效果,从制度上保证检察机关依法公正行使检察权和检察人员的廉洁性。最后,从精神层面看,基层检察文化集理想信念文化、职业道德文化、公民道德文化于一体。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严格恪守廉洁从检各项规定,到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尽心履职、开拓创新等等,这些都是基层检察文化精神层面的内容。

(二)基层检察文化的重要意义

基层检察文化是基层检察机关的灵魂。加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文化育检,保障“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提高基层检察机关的群体素质和工作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加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是改进执法理念、推进文明执法的必然要求。加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基层检察干警观念转变,牢固树立先进执法理念,形成并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观念,自觉做到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展现新时期检察干警良好的精神风貌,均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加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干警素质、推进过硬检察队伍建设的基本保证。只有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强化职业自律,陶冶职业情操,不断提高全体检察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积极构建一支政治坚定、廉洁高效、业务精通、执法公正的检察队伍。

第三,加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要求。检察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检察文化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干警、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如此,高检院《2014-2018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专门对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当前基层检察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基层检察院更加注重文化育人、文化育检的理念,在队伍建设中,能自觉坚持以检察文化建设为抓手,使检察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基层院建设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基层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基层院检察文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检察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的问题

发展基层检察文化靠的是实实在在的举措,这需要基层检察机关内在的主动自觉。但是,实践中,一些基层检察机关更多的是把开展检察文化活动作为上级院下派的任务来完成,甚至认为这只是上级院的一种形式要求,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便失去了内在自觉性。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真正地理解检察文化的价值,对检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开展检察文化活动只是形象工程,勉强完成上级院的任务就行,从而导致在基层检察文化建设中投入的人力、物力、精力远远不够。

(二)检察文化建设因创新不足而缺乏特色的问题

尽管各个地方、各个级别检察机关的检察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因地域、级别、文化、历史、民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检察院的检察文化建设在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和方法措施上必然存在差异,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可是,实践中有的基层检察机关总是根据上级院的具体方案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甚至是盲目照搬其他院的经验和形式,而不是结合本院、本地区的工作实际,这就导致检察文化建设流于表面,难以形成特色,活力不足,干警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无法调动,检察文化的引导教育功能不能更好发挥。

(三)检察文化建设中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的问题

在检察文化的内容体系中,物质层面的文化作为载体固然重要,但它充其量只是载体和形式,作为精神层面的文化才是检察文化的内在本质。但是,现实中,一些基层检察机关在检察文化建设中,只注重开展一些流于形式的宣传活动,却很少在提升文化内涵上下功夫。这就使得检察文化在引导干警树立理想信念、端正执法观念、培养职业道德、提升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

(四)检察文化建设因定位不准而效果不佳的问题

形式多样、表现各异的检察文化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坚定检察人员的理想信念,提高检察人员的职业素质,做到以文育人、以文育检。但是现实中,部分检察机关和干警对检察文化建设的理解过于狭隘,局限于检察政治教育和文体活动等方面,开展的活动也不外乎政治理论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创作、文体竞赛等,过多的采用了一些流于表面的形式,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真正意义并未在实际中得到体现,致使检察文化建设的效果欠佳。

三、滨海新区塘沽院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滨海新区塘沽院始终坚持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提高检察人员素质、推动检察工作发展的动力,不断尝试创新检察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检察文化的引导、教育和凝聚作用,用先进检察文化推动检察队伍建设科学发展,得出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发挥检察文化导向功能,积极构建精神文化

着力深化干警理想信念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教育,通过局域网开设学习十八大专栏,举办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专题讲座,利用内部刊物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开展主题征文、书法、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召开干警座谈会、支部组织生活会,不断深化干警的群众观念。举办“检察开放日”活动,广泛深入企业、机关和重点项目工地,宣传检察工作,增进检群感情。组织参观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组织开展“党在我心中”征文和廉政警语活动,观看《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和《失德之害》等党内专题教育片,进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反腐防腐教育。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和“帮扶困难群众”工作,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二)注重制度约束作用,深入推进制度规范化建设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着力深化建章立制工作,形成机关管理和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围绕反对“四风”突出问题推进建章立制。修订完善有关会议公文管理、学习培训制度,切实树立良好的会风、文风和学风。制定《机关考勤办法》、《“人脸识别系统”考勤登记制度》、《值班工作暂行规定》等工作纪律制度,解决作风懒散突出问题,提升干警精神风貌。制定《廉政风险岗位防范措施》、《检察人员行为规范》、《关于检察干警八小时以外遵纪守法的暂行规定》等4项,严防违纪违法问题发生。健全厉行节约制度,防止铺张浪费,形成厉行节约的文化氛围。建立完善执法行为规范,强化文明理性执法,树立检察人员良好形象。健全检务公开、群众来访接待、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着力服务和保障民生。

(三)注重文化载体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检察文化通过物质层面的载体得以展现。近年来,该院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为重点,致力于营造文明庄重、优雅和谐、井然有序、充满活力、文化气息浓厚的办公环境,使干警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团队精神,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文化发展的平台和载体。近年来,我们不断强化资金支持和后勤保障,先后完善提升本院局域网、视频会议系统、侦查指挥系统、案件质量档案制度、电子邮件、专网电话等,开通检察微博,开设特色栏目,丰富干警文化生活。修建改造院荣誉室,维护提升干警健身房、职工食堂、党员活动阵地,大量添置文化设备,为干警工作学习和开展各类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是积极建设“软”环境,提高检察工作软实力。借助荣誉室改造工程,收集整理本院检察历史资料和荣誉奖章、奖杯、奖牌,固定干警的集体记忆。定期开展廉政警语、书画、摄影作品征集,制作成画板张贴于大厅、走廊,既起到教育警示作用,又美化了办公环境。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院视频新闻《塘检播报》日益完善,方便干警及时了解院内重大工作部署和自己关心的事项。充分利用院局域网,发展网络文化,拓展检察文化新空间,为干警构筑“精神家园”和学习平台。

三是以开展文体活动为载体,不断陶冶干警情操、增进干警身心健康和文化水平。经常性开展干警喜闻乐见的“琴棋书画”、文艺联欢和体育比赛活动,组织干警积极参加市院组织的运动会、足球篮球比赛等各项文体活动,让干警们在集体活动中加强沟通,增进友谊。积极开展“内引外联”,在认真开展内部文化活动的同时,与塘沽法院、辖区企业联合举办一系列文艺活动,广泛宣传检察工作取得的成绩,充分展示检察文化建设成果。

(四)注重地域文化传承,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检察文化

检察文化建设要依托本地文化资源,紧贴检察工作实际,富有时代特点,注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因此,我们坚持植根深厚的地域文化土壤,着力培育干警的忠诚情感、责任意识和爱乡爱土情怀。

一是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潮。滨海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肩负着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重担。为使广大干警深刻意识到肩负的服务新区改革开放大局的使命,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积极组织干警深入社区、企业、大型工程项目,开展法律宣传和预防职务犯罪活动,了解发展形势,融入发展大潮。组织干警参观大沽炮台遗址、平津战役纪念馆、周邓纪念馆等具有本地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干警民族主义情结和对事业奉献与执着的精神。

二是大力弘扬践行天津检察精神。不断挖掘、选树在执法办案中涌现出的信仰坚守法治、弘扬践行天津检察精神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加大宣传表彰力度。坚持以鲜活的人物和事迹感染人,在平凡的岗位工作中见伟大,组织开展“看得见的塘沽检察精神”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树立典型、加强宣传、弘扬正气,更好地发挥广大干警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激发检察队伍正能量。

三是努力打造自身检察文化品牌。注重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及本地区经济人文特点,积极发展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域特色、主题积极向上的检察文化。凝聚各方面力量,积极稳妥推进“一室一栏两微”建设。“一室”,即本院荣誉室。集中全院干警智慧,进一步优化荣誉室建设,将其建设成为反映我院历史、记载工作成就、展示机关形象、进行主题教育的重要基地。“一栏”,即本院局域网检察文化建设专栏。进一步丰富网络专栏内容,增强文化宣传效果,充分反映文化建设动态和成果。“两微”,即本院官方微博和微信。通过微博和微信这类新媒体,恰当灵活的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开展检察宣传,使之成为增强检民互动互信的重要平台。通过在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方面不断推进检察文化创新,着力打造检察文化精品,让特色检察文化充满无限生命力。

摘要:作为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文化具有教育、引导、约束、激励、凝聚、辐射等功能。深入推进检察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层检察院作为检察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识检察文化的重要价值,积极探索新时期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从精神、物质和制度多个层面建设富有地域特色、体现检察特征、符合时代精神的检察文化,坚定不移地做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者、保障者。

检察院2009政治理论学习计划 篇5

一、学习重点:

1、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紧密结合本职工作,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进一步转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找准思想上、工作上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有效破解各种工作难题,着力完善规范执法的长效性机制,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融汇到思想中,体现在行动上。

2、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高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学习要着重领会和把握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原因、背景、性质和目的,结合中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确定的今年经济工作任务重点,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形势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同时,通过庆祝建国6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等重大事件的宣传,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深入学习当代新知识,提高检察干警的综合素质。检察机关要立足本职加强法律业务学习,提高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同时要认真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公共管理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等,拓宽工作视野,增强开创新能力,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二、学习要求

1、党组中心组要带头学习,作好表率。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党组中心组的政治理论学习,规范、完善、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要科学安排工作,妥善处理好工学矛盾,严肃学习纪律,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要自觉加强个人自学,认真参加集中学习,记好学习笔记,积极进行讨论发言和专题调研,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2、各科室要坚持制度,狠抓落实。今年省院将对学习培训进行学分制管理,各科室要按照本计划,结合实际对理论学习作出合理安排,确保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并做好科室每名干警的学习培训情况登记。每名干警要联系自身思想工作实际,撰写至少一篇学习体会文章在5月底前报政治处。同时,各党支部要切实抓好党员“双学”活动,组织干警认真学习《2009年党员读本》等学习资料,保质保量完成党员作业和公务员学法作业本。

3、学习要注重丰富形式,讲求实效。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联系我区建设实际,联系检察事业和部门工作现状,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除了原原本本学习辅导资料外,还应积极探索、创新行之有效的学习载体和途径,通过领导讲座、专家辅导、网上论坛、举办读书会、观看图片展和教育录象等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学习安排

全院政治理论学习分两个层面,即以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带动全院各片组、党组织的学习。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每月至少1次,科室集中学习每月不少于1天,并按照省院学分制管理要求对科室干警的学习培训情况进行登记,政治处依照《2009年岗位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政治理论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督促。

附:党组中心组、各部门2009年政治理论学习安排表各一份。

党组中心组2009年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安排表(附件一)

时间

主题

学习内容

1月

全省检察长会议精神

1、***检察长在全省检察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2、2008年**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2月

深化作风建设

1、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2、节前廉政教育。

3月

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

1、召开中层干部读书会;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对2009年经济形势分析。

4月

1、全国省市两会精神;

2、《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5月

1、科学发展观重点课题调研;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有关内容;

3、撰写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并交流。

6月

1、邀请专家辅导;

2、《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7月

1、《十七大党章修正案》有关内容;

2、《2007年党员读本》。

8月

1、法律知识讲座;

2、总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9月

爱国主义教育

国际国内时事学习资料

10月

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十七届四中全会有关文件

11月

增强法制意识1、2009年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2、《2009年公务员学法作业本》。

12月

工作思路调研

1、总结各部门2009年工作;

2研讨各部门2010年工作思路。

注:上述学习内容可根据上级要求和形势任务变化作相应调整或变更。

部门2009年政治理论学习安排表(附件二)

阶段

学习内容

第一季度

1、陈云龙检察长在全省检察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2、2008年**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3、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4、节前廉政教育;

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对2009年经济形势分析;

6、观看《守护公平正义——检察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事迹报告会》录像。

第二季度

1、全国省市两会精神;

2、《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

4、撰写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并交流;

5、邀请专家辅导;

6、《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第三季度

1、《十七大党章修正案》有关内容;

2、《2007年党员读本》;

3、法律知识讲座;

4、总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5、国际国内时事学习资料

第四季度

1、十七届四中全会有关文件;

2、2009年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3、《2009年公务员学法作业本》;

4、总结本人2009年各项工作并提出2010年工作计划。

检察文化理论 篇6

关键词:检察机关;群众路线;理论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回顾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其中最为宝贵的一条经验,是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黄金的发展期、矛盾的凸显期,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显得尤为重要。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如何进一步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而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对检察机关群众工作能力含义理解

“群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社会团体、干部、劳动者等一切社会大众,狭义指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者相对而言的普通劳动者、社会大众。检察工作中的群众一般取广义,指检察工作服务依靠和接受监督的力量,具体包括社会组织、干部、普通劳动者等一切社会大众。群众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量大、灵活性很强的工作,是检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既是司法机关,也是群众工作机关;检察干警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作为群众工作机关的基层检察院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期待,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检察权人民性的内在价值追求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一切国家权力的来源。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检察机关是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检察工作具有当然的人民性,人民赋予的检察权自然用来服务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权益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做好群众工作、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是检察权人民性的内在价值追求。检察工作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导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依法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检察权。

(二)化解社会矛盾的必然要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新的、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重复叠加,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是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短期内难以消除,一些大规模信访和群体性事件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职务犯罪行为,反腐倡廉工作任重道远。二是刑事犯罪处于高发期,检察机关打击犯罪、化解矛盾,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点是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利益,体现执法为民。

(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目前,检察机关干警队伍普遍年轻化,这些年轻干警大多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考录到机关,虽有较高的学历,但社会阅历尚浅;法言法语丰富,但不会与群众沟通交流;参加过这样那样的培训,但与群众打交道的机会较少,并且在思想里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不会做、不敢做、不愿做”群众工作的想法。久而久之,一些干警把握不了群众心理,学不会群众语言,掌握不住群众工作方法,这就影响制约了我们的执法能力快速提高。

二、检察机关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多维价值

在党群关系面临诸多复杂问题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倡导科学领导、科学执政、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态势下,推进群众工作能力的提高、着力提升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显然具有多维价值功能。

(一)有助于畅通人民群众的诉求表达渠道

“探究群众工作科学化的过程,就是透过纷繁复杂的群众工作现象,深刻洞察群众工作本质、切实把握群众工作规律的过程。”通过完善检察长接访、巡回接访、联合接访等,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了解人民群众意愿;要健全来信来访、投诉申诉、线索举报等专人处理、限时办结、跟踪反馈制度,尽可能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合法理性诉求;要完善公开听证、咨询查询、疑案解答等阳光检务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定期组织干警到深入企业、学校、田间地头等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矛盾排查、扶贫解困等各类服务活动,真诚面对群众,拉近检察机关同群众的距离。

(二)有助于落实检务公开,透明检察工作要点

推行刑事案件办理告知制度。将办案情况及时告知受害人或其家属,定期回访受害人或其家属,听取他们对案件受理、调查处理、办案结果、执法态度等方面的意见,最大限度地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努力消除涉检信访隐患。建立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回访反馈制度。切实变群众上访为检察官下访,及时反馈信访事项办理进展情况,做好宣传解释和教育感化工作,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

(三)有助于明晰做好群众工作的目标方向

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绩效考评机制,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把群众工作的相关内容设置成为考核项目,进行绩效考评,实施考评拉动激励机制。不定期的以走访、召开座谈会或发放征求意见函等方式就干警在执法办案中处理群众工作的方式方式向代表委员、社区农村群众征求意见,认真听取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开展检察干警接受群众评议工作,严格兑现奖惩。

三、检察机关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途径与方式

“当前,检察机关群众工作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检察队伍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从群众工作实践中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在依法行使人民赋予的检察权过程中,群众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职能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表现着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的问题,因此大力加强群众工作能力是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客观要求,也是考验法律监督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一)强化群众工作观念,筑牢思想基础

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履职尽责的好坏,不仅决定法律贯彻实施的效果,而且影响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因此,要针对当前极少数检察人员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对待群众置若周闻、敷衍塞责、颐指气使甚至耍特权、逞威风等现象,深入查找和剖析根源,加大查处和整治力度,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机制,切实把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贯穿于检察工作的始终,切实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权力观与政绩观,不断增强为人民执法、受人民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潜心干实事,甘心做贡献。

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在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上下功夫。使理论素养,知识素养真正转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坚定信仰。转化为高举旗帜“紧跟党走”忠诚履职的坚实思想政治基础。要在增强实践能力上下功夫努力掌握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不断增强调处化解矛盾、创新社会管理、公正廉洁执法的本领。要在指导推动工作上下功夫,注重运用理论学习成果解决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建设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紧迫问题、难点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建设科学发展的工作措施、业务能力和自觉行动。

注重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贴近群众中提高检察队伍的群众工作能力。作为检察机关,我们认真实施“民生检务”,带着感情做好执法工作,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乡村、深入农户,与基层群众广交朋友,结成对子。切实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认认真真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忧。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问题作为检察工作的重点,千方百计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在贴近群众、为民执法中提高检察队伍的群众工作能力。

(二)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素质,在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

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要有深入群众的能力、沟通群众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和组织群众能力,如果仅有做好群众工作的愿望,没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将难以做好群众工作。为此,必须要在群众工作能力建设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为群众释疑解答,处理纠纷矛盾,离不开“脑”和“嘴”。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准确捕捉群众诉求,作出迅速应对的基本功。因此,在与群众的接触过程中,要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掌握群众心理。要善于学习群众语言,把深刻的道理用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把法律专业术语变成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要把事说清,把理说透,让群众乐于接受,把检察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二是要有较强的法律运用能力。当前,各种矛盾纠纷越来越多地以案件形式进入司法渠道,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检察干警要熟练掌握刑法、刑诉法等法律法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案件发生的背景及当时的社会因素,依靠法律、法规和政策来解决,力争做到办案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注重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在依靠群众中提高检察队伍的群众工作能力。我们加强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沟通联系。在强化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中,根据高检、高法、公安部和司法部制定下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和我区实际情况,牵头与区相关司法部门与社区负责人、群众代表联合制定了《关于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规章制度》,明晰了各方职责,确立了社区矫正人员管理的无缝衔接机制,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从而在执法中既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理解、关心和帮助,大大节约了检力,提高了法律监督效果,促进了社会管理的创新。三是要有较强的化解纠纷能力。对由刑事案件引发的矛盾,要准确把握和充分用好法律、法规和政策,宽严适度,尽量减少社会对抗,给犯罪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要积极探索解决民间纠纷所引发的刑事案件的处理办法,及时纠正执法偏差,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工作中坚持理性、平和、文明执法,减少工作中的纰漏,减少涉法涉诉信访。

(三)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将群众工作做深做实

开展群众工作,重在实效,检察机关要做好群众工作,应立足检察职能,切实发挥好刑事检察、职务犯罪侦查、诉讼监督等职能作用,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工作机制,找准群众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检察机关必须立足自身职能,把执法为民的理念落实在执法办案中,体现在检察执法成效上,以执法为民的工作实绩取信于民,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是从快查办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社会和谐稳定是民生之本,社会平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在保证案件质量的前提下,要依法从快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等各类严重刑事犯罪,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侵害民生的案件,社会关注度高,处理不及时往往会引发群众上访等新的社会矛盾发生。因此,建立快速有效的办案机制,准确及时地让犯罪嫌疑人受到应有的惩罚,是缓解、消除社会矛盾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

二是加大查办涉农职务犯罪工作力度,惩治和预防涉及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活动。对发生在教育、就业、金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征地拆迁等领域的职务犯罪,失职渎职造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危害群众利益的犯罪,要组织精干力量,优先受理,迅速突破,以实实在在的办案成效,为群众生活减负,为民生问题解难。同时,要加大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把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侵害群众权益职务犯罪的发生。

检察文化理论 篇7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于力克执行难的举措大致归为以下方面:一是增加了“立即执行”的制度。即“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并有可能隐匿、转移财产的, 执行员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二是增加了财产报告制度。这次修改决定第十七条明确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 如果被执行人提供虚假报告或者拒绝报告的,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和拘留, 保证了执行。三是加大了执行联动机制。为了促使当事人履行, 这次规定了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关单位限制被执行人出境, 人民法院也可以在征信系统记录被执行人不履行义务的情况, 同时可以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人的信息。四是提高了对不履行判决、裁定的罚款数额。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如果不履行法院判决、裁定的, 对个人的罚款为一千元以下, 对单位是三万元以下。现在规定对个人的罚款提高到一万元以下, 对单位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一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五是增加了执行异议制度。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如果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 促使人民法院尽早地督促执行。另外, 增加规定了变更执行法院的制度。针对目前执行活动中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 赋予了当事人向上一级法院申请执行的权利, 对个别地区出现地方保护主义的案件, 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过审查, 如果确实属实, 可以责令原审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执行, 也可以决定由其他法院执行。六是延长了申请执行的期间。原来的民事诉讼法规定, 申请执行期间, 如果双方是法人的, 规定是半年, 涉及到个人的, 执行期间是一年, 执行期间很短。这样使得被执行人存在侥幸, 只要拖过这个期间, 财产就不被执行。这次延长了执行期间, 在决定第十五条规定, 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 而且申请执行的时效适用中止、中断的规定。

可以看出, 立法机关对于治理执行难的决心, 也可以预期, 本次修改生效后对执行难、执行乱的治理效果。但令人遗憾的是, 民事执行的保障性制度——民事执行监督制度虽经提案, 但终以不足以成为“本次修改的主要矛盾”而被束之高阁, 从而成为本次民诉法修改的美中不足。诚然, 理论探讨的不充分及时间上的仓促似乎可以成为民事执行监督制度不能此刻“诞生”的理由, 但不容回避的前景是, 民事执行监督制度一定会在民事诉讼法中找到立足之地, 而且是近几年的时间。这是民事执行监督制度的理论基础及现实可行性所决定的, 也是法治文明进步所必需的。

一、我国宪政体制和司法体制是民事执行监督权的必要前提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凡是涉及国家法律实施的活动, 都属于法律监督的对象。民事诉讼 (包括审判和执行) 是国家法律实施的集中体现, 因而也是法律监督工作的重点。与任何其他国家机关的活动相比, 法院的诉讼活动都更加明显地体现了国家法律适用的问题;如果拒绝将法院的诉讼活动纳入国家法律监督的内容, 就是对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制度的挑战和藐视。这也是为什么1979年民事诉讼法中虽然没有规定具体的监督措施 (当时检察机关的工作重心在刑事诉讼上, 没有力量顾及民事诉讼的监督) , 但在总则部分仍然规定了检察监督原则的原因。“强化法律监督, 维护公平正义”一直以来是检察工作的主题, 而对民事执行工作的监督也应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实践中这项工作在相当多的地方一直处于空白状态[1]。为此, 从理论基础上为民事执行监督权找到立足之地, 便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与西方多党制、联邦制和三权分立政体下的司法体制不同, 我国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要求法律监督职能的专门化。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普遍监督权的同时, 将专门的法律监督权授予人民检察院行使。人民检察院通过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对审判权进行监督和制约, 保障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由此形成了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共同行使司法权的二元司法体制。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于三权分立政体的标志之一。为落实宪政体制, 《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专门规定了检察监督原则。执行权作为人民法院审判权的权能之一, 执行程序作为民事诉讼程序的最后阶段, 应该受到检察权的监督制约。如果将执行程序剥离在检察监督之外, 不仅与我国民事诉讼中审判与执行关系的模式选择相背离, 同时与宪法确立的检察监督体制相违背。

二、以权力制约权力是民事执行监督权的产生基础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2]。在民事执行活动中, 执行权作为一种运用国家强制力通过对义务人的财产和人身自由进行干预、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力, 执行权具有主动性、单向性等特征。由于执行活动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使得执行权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呈现出相当的灵活性。现代社会权力架构理论认为, 不受制约的权力容易导致腐败。受执行权上述特征所决定, 执行权更易于滥用、失控乃至异化, 其结果往往具有破坏性。制约和制衡执行权, 防止其被滥用和失控成为必然。但执行当事人占有的信息、资源以及能量都无法对执行权形成制约。在当事人的权利无法抗衡权力的情况下, “以权力制约权力”成为唯一选项。受执行权主动性和灵活性影响, 这种制约应当是经常的、及时的、透明的、程序化的。选择专业化程度较高、有严格程序保障的检察监督进行制约应当是一种较为合理的选择。

三、检察权的特点及行使规律是民事执行监督权的运行保障

我国检察制度与御史制度, 检察权与御史之权的相似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法律监督理论是在吸收传统法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同时, 在我国检察权在实践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证明了这样的道理:任何理论只有充分的和本土资源和条件相适应, 才能真正的扎根发芽发展壮大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3]。在我国, 检察权具有以下特点:其一, 检察权的行使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实施法律监督活动, 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 具有严格确定的法律约束力。检察机关针对民事执行违法活动提出监督意见, 监督对象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受其约束, 履行法定义务。其二, 检察权的行使以程序控制为限, 具有程序建议性特点。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中的违法情况提出监督意见, 只是启动相应的法律程序, 建议有关机关纠正违法, 不具有终局或实体处分的效力。违法行为是否得到纠正, 最终需要通过其他国家机关的合理处分权完成。监督权和实体处分权的分离, 决定了检察机关不可能形成对执行权的干涉和专横, 能够保障执行权的正确运行。其三, 检察权的行使有严格的法定程序, 通过特定的诉讼程序进行, 具有诉讼性和规范性特点。检察机关的监督范围、程序、手段均由法律明确限定, 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检察权不被滥用。检察权独特的运行机制决定了检察机关最适合对民事执行权进行监督制约, 而且是必不可少和不可替代的。

四、从检察机关刑罚执行监督制度是民行执行监督权的同理参照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在交付执行死刑前, 应当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临场监督;该法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 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 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笔者认为, 之所以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进行监督, 主要是因为刑罚执行事关被执行人人身自由甚至生命, 而社会秩序、公平和个人自由是法律制度的三个基本价值。民事及行政执行虽然没有涉及到人的生命权, 但同样与人的自由等人身权利息息相关, 例如, 对下列人员实行的拘留, 被执行人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等等。所以, 既然检察机关对刑罚的执行有进行法律监督以保障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必要, 民事、行政执行应该也不例外。

另外,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 不严格执法或者有违法违纪行为的,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行政监察机关检举、控告;收到检举、控告的机关, 应当依据职责及时处理。这种在组织法和行政程序法中明确针对执行的检察监督权的做法, 为在诉讼法中确立包括裁断权在内的执行检察监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 民行执行的检察监督也是民主国家法治进步的一个必然趋势。

摘要:在我国, 检察权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程序建议性、诉讼性和规范性等特点。检察权独特的运行机制决定了检察机关最适合对民事执行权进行监督制约, 而且是必不可少和不可替代的。

关键词:检察机关,民事执行监督权,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军.对法院民事执行活动的检察监督初探.检察实践, 2001-3.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上册) .商务印书馆, 1982.154.

检察文化理论 篇8

一、检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检察文化是以检察官为主体的检察机关群体在长期的法律监督工作实践和内部管理活动中, 逐渐形成的具有检察机关特点、并得到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物质载体的总和。它反映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精神本质, 是检察官优秀品质长期深厚的积淀, 不但继承了中华文化“修身、立德、自律、刚正”的历史精髓, 而且体现了“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鲜明时代特性。

检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 广义的检察文化包括法律法规的完善、检察制度的改革、检察从业人员良好道德的形成、公众法律素养的普遍提高等;狭义的检察文化是与检察职业、检察活动相关的诸多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系统, 它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物质文化。即检察机关的建筑、设施、装备, 检察人员的着装、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等;二是行为文化。即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岗位培训、调查研究、人际关系等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模式;三是制度文化。即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强化内部管理工作中形成的与检察职业精神、司法观念、价值取向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四是精神文化。即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能、内部管理、组织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独具检察特色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精神文化是检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二、基层检察机关检察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视度不够

2010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检察文化建设作了明确规定, 对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了充分阐述, 但由于受人员、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部分基层检察院对推进检察文化建设从思想上重视不够。有些基层检察院认为在人少案多的情况下开展检察文化活动是对正常工作秩序的冲击, 是不务正业;有些认为把有限的资金用来开展检察文化活动是浪费、是搞形象工程等, 未意识到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导致检察文化建设在一些地方可有可无, 被虚无化。而有的基层检察虽然也进行检察文化建设, 但只是被动地将其作为上级检察机关布置的任务来完成, 且大多完全按照上级检察机关制订的具体措施和方案进行, 以满足上级检察机关对检察文化建设的形式要求为检察文化建设的目的。

(二) 对检察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不足, 导致检察文化建设表层简单化

检察文化建设的内涵包含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四个层面, 它们之间是一个由表到里, 由浅入深的过程。但从各地进行的检察文化建设实践来看, 大部分检察干警甚至一些领导干部对于检察文化的内涵理解不到位, 认识不清。有的领导、干警甚至将检察文化建设简单的等同于开展一些文艺、体育、娱乐活动, 导致对检察文化内涵认识的表层化、简单化、娱乐化, 很多基层检察院的检察文化建设形式单一, 内容空洞, 体现不出一个院的文化氛围、干警精神风貌, 更体现不出检察文化的引领、凝聚、规范、激励等功能作用。

(三) 检察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检察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 检察文化建设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和长足的发展, 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2010年12月高检院下发《关于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后, 一些基层检察院能够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检察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但是大部分基层检察院对文化建设并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和明确。没有制度作支撑, 检察文化建设就难以取得实在的成效和获得长足的发展。

(四) 检察文化建设没能形成全员参与的氛围

检察文化是一种职业群体文化, 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就应当注重群策群力, 依靠全员的力量去构筑检察文化的大厦。这样就应当要求每一位检察人员积极参与其中, 发掘每一个人的潜能, 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敏才智。但是有些基层检察院的文化建设因为流于形式等原因, 并没能调动和发挥干警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没有形成一种全院性的文化氛围, 检察文化建设成为了少数人的“舞文弄墨”。没有多数人的参与, 检察文化建设就会失去生存发展的环境, 丧失强大的生命力。

三、加强和推进基层检察机关检察文化建设的途径

检察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很多, 本文认为加强和推进基层检察文化建设, 应结合检察文化内涵, 从加强物质、行为、制度、精神这四个方面出发。

(一) 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实检察物质文化

检察物质文化是司法理念的一种外在的物质表现, 其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 有检察机关的建筑、场地、设施、装备、制式服装, 以及检察人员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等。在检察物质文化建设实践中, 各地基层院根据各自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对检察文化建设有着不同的侧重。有的地方侧重改善办公环境, 有的侧重增加车辆装备, 有的侧重塑造检察形象等。然而这些只不过是表层的检察物质文化, 核心的检察物质文化应当是既能体现检察工作特征, 又能长期促进检察业务工作向前发展的物质建设。因此, 笔者认为信息化建设才是检察物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检察信息化建设是与其他各项检察业务融为一体的系统工程, 信息化建设要促进检察事业向前发展, 则应抓好四个结合:一是要与办公办案相结合。通过全面应用检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各业务部门的案件通过系统进行流转, 实现网上办案、审批、查询等功能, 加强对案件的全程跟踪监督。档案文书也应实现网上流转, 促进无纸化办公的发展。二是要与侦查工作相结合。通过建立讯问犯罪嫌疑人同步录音录像系统、高清侦查指挥中心等, 拓展侦查手段, 提高初查和侦查工作的效率, 并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三是要与举报信访工作相结合。完善网上举报系统、12309举报电话系统, 开展检察长网上视频接访, 不定期开展检察长在线与网民交流活动, 安装更新录音设备, 提高录音质量及存储量, 方便群众电话举报、反映情况, 提高便民水平。四是要与宣传工作相结合。充分运用互联网的多媒体功能, 不断拓宽检务公开、预防职务犯罪渠道, 积极宣传检察业务建设、队伍建设的成果等。

(二) 通过强化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引领检察行为文化

领导干部是检察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而检察文化建设要取得成效是离不开领导干部的大力倡导、精心培育及率先垂范的。但在新时期检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一些和新要求、新制度不相适应的旧习惯、旧观念等, 而要使检察文化的建设能在行为文化层面上真正取得实效, 这些旧的习惯行为必须要得到有效的修正。因此, 在建设新新时期检察文化时, 领导干部要依靠自身的影响力, 包括专业知识、执法能力、人格魅力、优良作风以及对检察文化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等去带动和引领全体干警, 使干警们切实地体会到检察文化给检察事业和自身带来的发展。而领导干部要能引领导干警的行为, 必须要做到六个表率。

一是要成为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率。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严守政治纪律。自觉践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要成为制度执行方面的表率。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法规, 严格依法办案, 文明办案。认真执行规章制度, 自觉接受监督。三是要成为廉政建设方面的表率。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 以身作则, 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公正执法, 刚正不阿。四是要成为作风建设方面的表率。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 发扬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的精神。五是要成为待人接物方面的表率。领导干部要讲究良好形象, 掌握公务和社交礼仪, 言语行为得体大方, 与人相处融洽和谐。六是要成为终身学习方面的表率。领导干部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各种新知识, 完善知识结构, 勤于钻研业务, 破解工作难题, 推进检察工作发展。

(三) 通过强化规范化建设促进检察制度文化

规范化建设是检察机关实现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等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时也是检察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进行规范化建设, 应从以下三方面来推进。一是要是要健全规章制度体系。由于国家法律法规并不是面面俱到, 因此检察机关在执法和管理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个别环节“无法可依”的问题。所以, 在执法办案和行政管理的每个方面或每个环节上都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并在制定的规章中体现所要倡导的检察文化, 是规范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二是要增强干警的执行意识。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带头遵守和执行规章制度, 自觉认真地运用规章制度来管案、管事、管人, 促进全体干警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从而营造良好的制度执行文化氛围。三是要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保障机制。一个制度要有长久的生命力, 必须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因此规范化建设在构建制度体系的同时, 就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 对擅自违反制度的行为要给予严肃处理, 以保障制度能得到正确严格的执行。

(四) 通过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检察精神文化

思想政治工作和检察精神文化都重视研究人的思想, 重视精神因素对人的影响。强化思想政治工作, 不但是检察机关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使全体干警对检察文化形成统一认知, 提高文化适应力, 从而主动参与检察文化建设, 共同塑造先进检察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强化思想政治建设, 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要紧紧围绕检察工作主题, 根据精神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 针对检察干警思想现状,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检察干警最关心的问题作为着力点, 通过多做思想动员、释疑解惑、提供服务、凝聚人心的工作, 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在体现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的同时使所要倡导的检察精神文化得到全体干警的认同。二是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灵活性和实效性。要针对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特别是干警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眼界不断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情况更加复杂的新特点, 不断创新方法方式, 将思想政治工作由以往的单向灌输型方法向交流互动型方法转变, 由单纯说教向多种载体传播转变, 运用好检察局域网、互联网等新兴载体, 突出精神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独特性和实践性, 不断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感性和生动性。要坚持以人为本, 既要教育人、引导人, 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 采用沟通疏导、群众参与和民主讨论等方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努力做到耐心诚恳、潜移默化, 切忌简单生硬粗暴。根据工作对象的不同和实际需要, 把大道理贯穿和渗透在小道理之中, 体现对人的关爱, 让人感到平实可亲, 入情入理, 富有人情。只有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才能使检察精神文化得到检察干警的内心认同, 减小倡导的精神文化与现实的精神文化间的差异, 逐步实现两者的同一。

摘要:检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检察院工作相互影响, 互相促进, 是检察机关建设的重要内容。基层检察院作为检察机关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承担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文章试从正确理解检察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 分析基层院检察文化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并探索促进检察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浅析中国古代检察文化理念 篇9

纵观我国历史, 中国古代的御史制文化对于现今的检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廉则吏不敢欺, 公则民不敢慢, 公生明, 廉生威。”等古训正是如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检察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流传至今的古训多既劝勉为官之德, 也诠释执法之道成为影响检察文化发展的文化传承。

检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 其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吕氏春秋·自知》中记载有“尧有欲谏之鼓, 舜有诽谤之木。”可以说此时的检察文化暂处于萌芽时期, 直到进入到封建社会创建了相应的律法制度。“法者, 定分止争也”是当时法律追求的社会实效, 可是在律法执行之时因官吏的行为使得诸多问题显现。监察制度在力求保护律法公正性、统治阶级性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着重整顿执法者, 规范执法行为, 也正是从此产生了一种清正、为民的监察制度, 这便是检察文化的初始由来。随着监察制度的不断完善, 检察职业的兴起, 与此同时有更多的思想要求、价值观念以束缚监察者的行为, 因此汇集当时的理念思想而形成了流传至今宝贵的检察文化体系。

一、以“忠诚”为奠基的中国古代检察文化

战国时期, 荀子在《尧问》中记述“忠诚盛於内, 贲於外, 形於四海。”这是历史文字书面记载中第一次提及“忠诚”一词, 忠诚是一种为国为民的信念, 是一种内心的源动力, 更是一种坚韧的意志品质, 可以自强于内, 亦可弘扬于外。忠诚是“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心为国所谋;忠诚是“先天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为民所系;忠诚是“国有常法, 虽危不乱”的心为法所牵。其真正涵义在于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忠诚于祖国的深厚感情, 忠诚于人民的无私奉献, 忠诚于执法为民的职责要求, 忠诚于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意义。忠诚的力量是伟大的, 其可以人面对富贵不动贪念, 面对贫穷不失去品格, 面对威武不卑躬屈膝, 保持志向矢志不渝。

二、以“为民”为追求的中国古代检察文化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以民为本的思想影响着历代统治者, 同样也成就了历代法律变革的走向。追本溯源, “以民为本”的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代表人物孟轲最先提出了“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贵君轻思想, 最终在唐太宗之时为避皇帝之讳, 即将“民”改称“人”。而后“以民为本”延伸为“以人为本”, 由此“为民”的检察文化贯穿于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中国古代发挥检察职能的谏官、言官, 经常走访于民间, 及时对官府的案卷进行监察, 从而在充分体会到民生事情的基础上对上广进良言, 揭露罪数;对下监察群臣, 解决民生问题, 正可谓“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可见自古为民的“父母官”都是根本做到情为民所系, 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的臣子。

三、以“公正”为标尺的中国古代检察文化

《朱子语类》卷二六中提及“只是好恶当理, 便是公正。”

公正是公平正直的体现, 是严格的道德要求。“理国要道, 在于公平正直”一个国家的兴盛离不开公正的国风国貌, “其身正, 无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由此可见公正是法律实施的根本保障, 以公正为实现法律制度的前提条件。“人人相亲, 人人平等, 天下为公, 是谓大同”一个社会的安定离不开公正的相处模式, 公正与民众之间才能促进和谐的发展、相协作。自唐代的御史台, 于明代的都察院, 各级行使检察职权的监察官员基本都将公正无私作为自身的道德操守, 勇谏忠言, 敢语实情, 不畏权贵, 上奏贪官, 下体民情, 将检察职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同时又为社会的安定尽职尽责。

四、以“廉洁”为要素的中国古代检察文化

《周礼·天官·小宰》中记载, “以听官府之大计, 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 二曰廉能, 三曰廉敬, 四曰廉正, 五曰廉法。”其实本质上即是针对执法者的监管内容——一是廉善, 即善于治理, 享有辞誉;二是廉能, 即具有与职位相对应的为官之能;三是廉政, 即恪守职位, 不以私谋权;四是廉正, 即公正无私, 一心为民;五是廉法, 即依法履行职权, 没有徇私枉法行为;六是廉辨, 辨别能力强, 不为利诱, 不信谗言。古代之廉不仅仅包括廉洁, 更包括清廉的全面要求, 德才兼备, 不滥用权力, 不浪费资源, 不损失社会利益, 不擅自为己使用社会财富。这是历代统治者对各级官吏在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要求, 更是诸多古代官吏的尚德追求。廉乃正本, “廉”体现忠诚的行为, 实现为民的追求, 更是公正的根本。

中国古代文化传承至今, 历经千年。而岁月的流逝, 时光的荏苒使得中国古代检察文化经过大浪淘沙, 闪着历史的光辉, 被沉淀至今, 成为当代检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价值观念存在于亘古不变的历史之中, 结合当代的环境变迁, 逐渐的成为检察文化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 同样是干警必备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我们在自豪地继承古代检察文化的精华知识, 更应将这份文化遗产科学创新, 应用于实际检察工作之中, 萃取古代检察文化精华, 使其成为检察工作在新时期的重要基石。

摘要:文化是精神品质传承、升华的产物。检察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古代检察文化的深远影响。由古及今, 检察文化被提炼为“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念, 使得检察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文化,古代检察文化,忠诚,为民,公正,廉洁

参考文献

[1]王一俊.《从传统文化视角看检察权》.《法学杂志》 2008 第3期.

五种文化助推检察工作 篇10

一、提炼确立邓检精神, 实施理念文化建设

该院党组根据上级院的要求, 结合邓州和邓检实际, 树立“大院要有大作为, 大院更应创一流”的理念, 倡导“积极进取、昂扬向上、人争先进、事创一流”的邓检精神, 增强“助力检察事业、服务邓州发展”两大责任感, 叫响“逢先必争、逢旗必夺、永争一流”的口号, 强力推进“学习型检察院”建设, 推行“业务立院、人才兴院、品牌带动、形象塑检”战略, 全力实现“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保障现代化”的目标。从而, 塑造了以邓检精神为核心的理念文化, 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引领了各项检察工作的健康发展, 摘取了一系列高层次的集体荣誉, 上级院和邓州市委多次为该院记功或召开庆功大会, 在争先创优活动中, 部门58次、干警168人 (次) 受到各级记功、表彰, 涌现出了祭母为民建桥、勇救落水儿童等一批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

二、推进检察文化“三进入”, 实施环境文化建设

首先是让检察文化进庭院。在机关门口设立“阳光检务”文化带, 院内建造法治雕塑、喷泉假山、林荫廊道等多处文化景观, 设立宣传教育橱窗, 开设电子显示屏, 将重要时事新闻、工作安排部署、检察业务动态、队伍建设成果等内容随时上传, 既展示了检察机关亲民、务实、开放的良好形象, 又扩大了干警的信息量、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其次是让检察文化进楼道。挖掘邓州的忧乐文化、书院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 精选切合检察主题、寓意深刻的古今中外“名言警句”, 梳理中国历史上执法严明的著名廉吏、能吏、勤吏和最新的管理、修身、反腐理念, 以书法、绘画、摄影、文字等形式制成板面悬挂于楼道, 使干警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和教育。特别是重点打造了办公楼大厅, 设置了检察官誓词、检察官心语、检察执业理念、检察职业道德、检徽立体影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多面文化墙, 形成了楼道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三是让检察文化进科室。根据干警各自特长和优势, 成立了文学、文艺、书画、体育、调研五个文化活动小组, 经常性组织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体育比赛、红色参观、演讲比赛、文艺联欢、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 带动全院干警动起来、乐起来, 提升了生活品位, 激发了工作活力。环境文化建设的成果为该院冲击全国、全省检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奠定了最关键、最坚实的基础。

三、突出抓好“四项教育”, 实施素质文化建设

邓州市院围绕“学习型检察院”建设, 抓好“四项教育” (司法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学历教育、岗位技能培训) , 落实“四项机制” (学习、竞争、激励、考评机制) , 发挥“四个阵地” (电子阅览室、图书室、检察史馆、健身室) 的作用, 全面提高干警以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2007年来, 该院先后有26名干警荣获省、市院侦查 (办案) 能手、业务“十佳”称号, 6篇法律文书、6个案件被评为精品, 102篇调研、信息被上级院转发采用, 1800余篇宣传稿件被国家、省级媒体编发, 60余篇干警书法、绘画、摄影作品被国家、省级刊物发表, 出版理论专著2部, 拍摄宣传片5部, 2部在省市电视台播放, 有4人考入上级单位, 20人取得主诉检察官资格, 24人接受研究生教育, 39人通过司法考试, 56人获得计算机一级证书, 素质文化建设的累积效应不断显现。

四、注重信息化与检察文化的结合, 实施网络文化建设

该院顺应检察信息化的客观要求, 投资300余万元, 建立了“两房四室八系统”信息化硬件设施, 在内网上开设了“花洲论剑”、“检察人社区”、飞秋联络、FTP等专栏, 鼓励干警们自由表达、相互争鸣, 并在线享受工作之余的信息化服务。同时, 强化信息化建、管、用, 以干警“四能五会” (能上网、打字、排版、收发电子文档, 会网上办公、办文、会办会、办事、办案) 为标准, 以信息技术人员“一能三会” (能处理日常操作中的常见问题, 会制作演示文稿、网页、简单应用软件) 为标准, 不断推动信息化框架下的检察文化建设。在检察外网上, 则开辟信息播报、形象宣传、阳光检务专栏, 开通案件查询、视频接访、网上举报、检察长信箱等系统, 强化了与社会的沟通, 树立了检察文化在社会上和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五、着力培养干警的规范、精细意识, 实施精细文化建设

该院以执法规范化为导向, 完善文书质量评查和案件质量监控、问责等5项机制, 强化办案流程监控, 加强内部监督, 把精细作为检察工作的第一环节、第一步骤, 在全院营造严格、细致、深入的工作作风, 确保案件办理的准确性和好效果, 教育和引导干警自觉养成“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 把大事做小, 把小事做细”的良好工作、生活习惯, 审好每一项证据、写好每一篇文书、履行好每一制度流程、装好每一本案卷, 使办案细节成为工作作风的展示、办案质量的保证、执法公信的基础, 促进精细意识逐步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和行动文化, 成为“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检察执法理念践行、落实的有力支撑。

摘要:近年来, 河南省邓州市检察院依托深厚的穰原文化底蕴, 立足自身实际, 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提高检察干警素质的源泉、凝聚检察队伍的灵魂、推动检察事业发展的动力, 强力推进理念文化、环境文化、素质文化、网络文化、精细文化建设, 以五项文化建设促进了机关“软实力”的提升, 并以这一“软实力”, 提高了法律监督的“硬功夫”, 塑造了检察工作的“硬品牌”。

大检察官张学军创新理论反腐败 篇11

这一切,都和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学康、原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麦崇楷等贪官绳之以法,还因为独创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检察制度。

这位国内首批任命的二级大检察官,是一位性格谦和的长者,说话不紧不慢却时时点中要害,有检察官的威严,也有学者的渊博。这,很符合他的身份,他同时是国内多家著名政法大学的客座教授和法学研究生兼职导师。

每年打“两只老虎”

1994年秋,已经担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的张学军同时肩负起反贪局局长的重担。在这之前虽然查办过原海丰县委书记王仲受贿案,原惠州市公安局长洪永林受贿案等,但是涉及到副厅级以上的高职务官员腐败案件还比较少。曾经也查办过两个厅级干部职务犯罪案,最后因为证据不充分而否定。在当时,广东省内一些群众说“省检察院反贪局只打苍蝇,不打老虎”。高检院领导也批评省检察院反贪局,“办大案多,办要案少”,要求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反贪局的干部们士气都很低落。张学军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时候兼任反贪局长的,他要办铁案、经典案,为全省反贪局树立榜样。这样的决定是需要勇气的,一是会招来憎恨和威胁,二是需要订智慧和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他对省检察院反贪局下了任务,一年至少要打两只老虎,并做到铁证如山。张学军记得当时接手的第一起案子就是广东省原某局长张某贪污受贿案。张学军亲自任总指挥,反贪局斗志高昂。当时的一位科长身染疟疾,浑身发抖,在酷热的夏天裹着棉被审讯犯罪嫌疑人。此情此景,使犯罪嫌疑人张某万分感动、甘拜下风,主动交代了自己贪污受贿的过程。初上景阳岗就打了一只大老虎,令张学军很欣慰,但他也感到今后的路更长、更艰苦,深感任重而道远。之后经过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水平,结果是年年捷报频传:1996年7月,韶关市原副市长张某、吴某因涉嫌受贿双双落入法网,分别以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如今说起韶关副市长一案,张学军还历历在目。1995年12月,省检察院反贪局收到一封群众举报信,信中详细列举了深圳某贸易公司经理等人向韶关市副市长张某行贿的事。线索有好几条,从哪里突破呢?张学军曾归纳过查办腐败案件的“八先八后”法则:先易后难,先有形后无形,先马仔后老板,先下级后上级,先情妇后干部……就从“先有形后无形”入手!当办案人员向他汇报案情时,他就提出应从该案的一个有形证据即一张存折人手。存折里的钱是贸易公司经理给张某的行贿款。经调查发现有人从存折中取走了13万元现金。取款人在取款单上将张某名字中的“建”字写成了“健”字。这个很小的细节引起了张学军及其助手的注意,判断取钱者一定不是张某本人。经查,果然是张某的侄子替他取的钱,并顺线查明了赃款的去向。

另一位副市长吴某的案发是由于张某案而落马。为了核实张某的受贿问题,检察官向当时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吴某了解情况。吴某以为检察院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很快主动交代了受贿的情况。办案人员立即将这个意外收获向张学军汇报。张学军本能地预见到危险就在面前,他立即提醒部下:今天晚上吴某要自杀,要特别小心防范。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一早,张学军还在家中就接到办案人员的电话,他第一句话就问“死了没有?”对方告诉他,当天夜里吴某口含电蚊香的电线头企图触电自尽,已经口吐白沫,幸亏办案人员早有准备并及时发现,总算将他抢救了过来。并非是张学军神机妙算,而是在长期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张学军发现,犯罪嫌疑人未交代罪行时一般不会自杀,全部交代了也不会自杀,就是在刚刚交待了小问题,要不要进一步交代大问题时,思想斗争最激烈,最容易出现自杀,因此在这个阶段需要特别注意。他告诉办案人员,防止犯罪嫌疑人自杀,关键要打消他自杀的念头,给他讲政策,讲法律,讲从宽从严的典型案例,告诉他家里父母妻子的期盼,让他有求生的念头。后来,张学军总结了“防止犯罪嫌疑人自杀五措施”,用来指导工作。“五措施”被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韩杼滨充分肯定:“广东省这五条很管用”。

当时张学军带领的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反贪局的队伍在不长的时间彻底扭转了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人们对广东省的反贪工作刮目相看了:“广东省检察院既会打苍蝇,又会打老虎。”

张学军同时也将从实践中归纳出来的经验和方法系统地传授给部下,使广东省在查办贪污贿赂大案要案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历经多年和腐败分子交锋,不仅办案质量日益提高,还培养出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这是张学军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首创“把党支部建到专案组”

办案人员在办理案件时往往会面临诸多诱惑,少数意志不坚定者就被犯罪分子拉拢腐蚀。往往是,专案组的办案人员越多,管理工作就越是一个时的一位科长身染疟疾,浑身发抖,在酷热的夏天裹着棉被审讯犯罪嫌疑人。此情此景,使犯罪嫌疑人张某万分感动、甘拜下风,主动交代了自己贪污受贿的过程。初上景阳岗就打了一只大老虎,令张学军很欣慰,但他也感到今后的路更长、更艰苦,深感任重而道远。之后经过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水平,结果是年年捷报频传:1996年7月,韶关市原副市长张某、吴某因涉嫌受贿双双落入法网,分别以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如今说起韶关副市长一案,张学军还历历在目。1995年12月,省检察院反贪局收到一封群众举报信,信中详细列举了深圳某贸易公司经理等人向韶关市副市长张某行贿的事。线索有好几条,从哪里突破呢?张学军曾归纳过查办腐败案件的“八先八后”法则:先易后难,先有形后无形,先马仔后老板,先下级后上级,先情妇后干部……就从“先有形后无形”入手!当办案人员向他汇报案情时,他就提出应从该案的一个有形证据即一张存折人手。存折里的钱是贸易公司经理给张某的行贿款。经调查发现有人从存折中取走了13万元现金。取款人在取款单上将张某名字中的“建”字写成了“健”字。这个很小的细节引起了张学军及其助手的注意,判断取钱者一定不是张某本人。经查,果然是张某的侄子替他取的钱,并顺线查明了赃款的去向。

另一位副市长吴某的案发是由于张某案而落马。为了核实张某的受贿问题,检察官向当时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吴某了解情况。吴某以为检察院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很快主动交代了受贿的情况。办案人员立即将这个意外收获向张学军汇报。张学军本能地预见到危险就在面前,他立即提醒部下:今天晚上吴某要自杀,要特别小心防范。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一早,张学军还在家中就接到办案

人员的电话,他第一句话就问“死了没有?”对方告诉他,当天夜里吴某口含电蚊香的电线头企图触电自尽,已经口吐白沫,幸亏办案人员早有准备并及时发现,总算将他抢救了过来。并非是张学军神机妙算,而是在长期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张学军发现,犯罪嫌疑人未交代罪行时一般不会自杀,全部交代了也不会自杀,就是在刚刚交待了小问题,要不要进一步交代大问题时,思想斗争最激烈,最容易出现自杀,因此在这个阶段需要特别注意。他告诉办案人员,防止犯罪嫌疑人自杀,关键要打消他自杀的念头,给他讲政策,讲法律,讲从宽从严的典型案例,告诉他家里父母妻子的期盼,让他有求生的念头。后来,张学军总结了“防止犯罪嫌疑人自杀五措施”,用来指导工作。“五措施”被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韩杼滨充分肯定:“广东省这五条很管用”。

当时张学军带领的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反贪局的队伍在不长的时间彻底扭转了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人们对广东省的反贪工作刮目相看了:“广东省检察院既会打苍蝇,又会打老虎。”

张学军同时也将从实践中归纳出来的经验和方法系统地传授给部下,使广东省在查办贪污贿赂大案要案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历经多年和腐败分子交锋,不仅办案质量日益提高,还培养出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这是张学军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首创“把党支部建到专案组”

办案人员在办理案件时往往会面临诸多诱惑,少数意志不坚定者就被犯罪分子拉拢腐蚀。往往是,专案组的办案人员越多,管理工作就越是一个难题。而在张学军指挥办案的历史上带领的专案组都是“出污泥而不染”,这要归功于他的一套创新思路。

1994年,张学军参与指挥查办深圳“4·20”特大骗取出口退税案。“4·20”专案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宗骗税案,查出假出口金额6594万美元,虚开增值税发票税价合计人民币19亿余元。一些犯罪分子专门为骗税成立了空头公司,买通海关的少数官员,骗取出口退税。用张学军的话说,这种做法相当于“从国库里公开抢钱”。此案涉及面广,牵扯到除台湾、西藏外的所有省。中央从全国检察机关和税务部门抽调200多人成立了专案组。

专案组集中了全国的精英来办案当然是好事,但是,张学军也从中看到了一个隐患。当时的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外地抽来的办案人员将面临种种新的诱惑和考验。有的省以前就出现过只抓办案、不抓队伍,结果有过“把犯罪分子和个别办案人员都送上了法庭”的教训。张学军分析其原因,他认为办案人员离开了原有部门的监督,容易放松思想警惕,这样就可能被犯罪分子拉拢腐蚀。如何确保办案队伍不出问题?张学军想了一个办法:把党支部建到专案组。他实行“办案组长一岗双责制”。双责就是“既要抓办案,又要保证队伍遵纪守法。”由办案组长任党小组长或支部书记,给组内同志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要抵御住外界的诱惑,注意对外交往,在办案过程中牵涉到自己省的事不能透露消息,有什么需要通过组织解决,不要自己去找门路……同时,张学军还把省检察院反贪局总支书记派过来专门给办案人员做思想工作。200多人的办案队伍驻扎在深圳繁华地段的一个酒店里,楼上就是夜总会,办案人员却从不上楼。最难能可贵的是,在长达一年的办案过程中没有出现一起违法违纪现象,也没有收到群众的一封投诉信。最终案件顺利告破,共抓捕犯罪分子109人。

“4·20”专案组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既办了优质案件,又练了过硬队伍”。后来,把“党支部建到专案组,把思想工作落实到办案第一线”的办法在全省检察机关推广。张学军还将此经验在全国的检察长会议上作了专门介绍。颇冒风险的“大胆理论”,避免不少错案

张学军担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10年、检察长10年,可以说是亲自见证和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检察机关逐步走向成熟与辉煌的过程。他在广东省检察机关是非常有威望的,他时时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理论火花进出,总能让上自各级检察长下至普通检察干部惊诧其胆略之余颌首称赞。他是一个做什么事都能总结经验、找到规律,超前预见并大胆创新的人。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他在海南岛保亭县公安局当领导时,就成功地运用规律,预测未来,把握先机,屡战屡胜。比如有一次,他打电话给县城百货大楼的经理,说这两个晚上有流窜犯要来盗窃百货大楼的东西,叫他们一定要通宵值班。经理半信半疑,勉强安排服务员值班。第一晚平安无事,第二晚大家都不愿意值班了,说“公安局又不是诸葛亮,不可能有未来先知的本事”。经理觉得大家的话有道理,第二晚不值班,果然就被盗了!当百货大楼经理打电话报案时,张学军告诉他早已经把盗窃分子抓住了。原来张学军在布置百货大楼值班之后,又布置派出所晚上12点钟后出来巡逻,重点注意百货大楼,争取人赃俱获。第一晚平安无事,派出所的干警也有点怀疑了!但这是县公安局长的命令,还得坚持夜间巡逻。第二天夜间凌晨三点钟左右,当他们走到百货大楼附近时,惊喜地发现百货大楼三楼有动静,一定是流窜犯在盗窃百货大楼的东西了。民警们悄悄地守在楼下。10分钟后,一个影子提着两个沉重的大旅行袋,慌慌张张地走出来,民警们一拥而上……“真是怪了,我弄不明白,公安局好像事先就算好了的。”百货大楼经理和服务员疑云未消。张学军说他花了一个月时间,细心研究了保亭县近10年来发生的盗窃案,发现了一些规律,再结合最近发生的一些案子,运用逻辑推理推断出这样的结论。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张学军还打算写一本《公安局长的逻辑》,把这些智慧传授给公安民警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给广东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要求广东先走一步,检察工作也面临特殊性。在前两任检察长打下的基础上他又创新地提出了检察工作的思路:“首先要考虑怎样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在执法过程当中,既要打击贪污腐败,又要保护广东干部改革探索前进的积极性。”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比较封闭传统,这套全新的思路让人们眼前为之一亮。

他认为在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特殊环境下执法,必然遇到“三对矛盾”:一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立法与广东率先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法之间的矛盾;二是法律的相对稳定性与变革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性之间的矛盾;三是全国情况的普遍性与广东情况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必然要求正确区分“三大界限”:一是正确区分犯罪与犯错误的界限;二是正确区分犯罪与失误、失败的界限;三是区分犯罪与不正之风的界限。对这“三个区别”,张学军解释说:“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的事业,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所以,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这就可能既有成功,也有失误和失败,成功了可以供全国推广,失败了也可供全国借鉴。如果出现失误、失败就当成犯罪抓起来,那

就没有人敢先走一步了。”为了区分这三大政策界限,达到既惩治腐败,又保护广东干部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积极性,张学军还结合广东实际情况,探索总结了“三看三指导”的办案原则。一看其行为是否有社会危害性,用犯罪本质特征的理论来指导办案;二看行为是否符合中央的最新经济政策,用中央最新的经济政策来指导办案;三看行为是否构成具体罪名的四个要件,用犯罪构成要件理论指导办案。

张学军独创的“三对矛盾”、“三个区分”和“三看三指导”的理论,在当时是颇为大胆的,因为弄不好就会犯错误,而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精通法律并有着多年办案经验的他却是很坚定。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为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广东省检察机关解决了在办案过程中遇到的许多疑难问题,避免了不少错案。

广东省有一家国有企业用8万元买了一台发动机,因型号不对用不上被放在室外日晒雨淋。另外一家合资企业,因买不到这种型号的发动机,拟出价15万购买。这时,有个包工头知道了这两个消息,便花8万元买下了国有企业这台发动机又转手以15万元的价格卖给合资企业。某检察院将包工头抓起来。按照当时的法律,包工头的行为的确符合“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就地加价倒卖生产资料,以谋取暴利为目的”的投机倒把罪。张学军了解案件的情况后认为:包工头的行为使国企避免了损失,合资企业能正常生产,社会增加了财富、工人增加了奖金、老板增加了利润,包工头也赚了钱,结果是皆大欢喜,没有社会危害性,不构成犯罪。最后,包工头被无罪释放。

为了保护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张学军提出要把保护经济发展落实到保护合法企业合法经营上。他明确提出:涉及到企业的案件不准随意抓法人代表和业务骨干,不准随意冻结企业账户,不准随意查封企业账册,不准堵塞企业的流通渠道,不能损害企业的信誉。

广东省一个企业家和外省一个厅级干部有权钱交易,查办这个干部的时候把企业家也抓了起来,要追究他“行贿罪”。这个企业面临破产,上千工人面临失业的危险。张学军找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协调,他说:即使这个案子办成了,却把广东一个有效益的企业搞垮了,结果这也是失败的。后来这个企业家被送回了广东处理。经调查,他是被对方索贿,不构成行贿罪。之后,张学军鼓励企业家回去把企业做大做强,令企业家非常感动。如今,这个企业确实做大做强了。

在打击犯罪与保护经济发展、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之间,张学军一直在努力寻找一个最完美的结合点。

广东省某市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因涉嫌挪用资金被捕。恰在此时,外国某企业按照原计划与此公司进行重组谈判。如果谈判成功,对该市的经济发展是一件好事。可是,难道要让犯罪分子去谈判吗?如果他自杀或逃跑怎么办?经过一番权衡,张学军决定在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争取其积极配合的前提下,让其仍然按照原计划去进行谈判,办案人员则扮成秘书、保镖跟随左右以保证安全。后来谈判成功,该市政府对省检察院十分感激。高检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一致称赞“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2006年,广东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广东省卫生厅领导和一些医院的领导向张学军反映说,什么单位都来我们这里查商业贿赂,我们一天到晚接待不过来,到底什么叫商业贿赂?如何界别?哪些单位有权力查商业贿赂呢?

思索之后,张学军以省检察院第一责任人名义向各检察长、反贪局长发了通知:收红包基本上属于医德医风问题,一般不构成商业贿赂罪,应该由各个单位在纪委指导下自查自纠,不构成犯罪的检察院不查。

他还提出了更加细致的医药卫生行业查处商业贿赂的12条指导意见,如在办案过程中不准影响医生护士给病人看病和做手术等。广东省长、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先后批示:“12条很好,这个问题抓得准,有指导意义,应该赶快宣传”。独创“第一责任人通知”品牌

广东检察机关之所以能成为一支能吃苦,能战斗,作风过硬的队伍,离不开张学军为班长的省院领导班子制定的一系列具有广东检察特色的教育制度与监督并重的惩防结合体系。

张学军很重视全省检察干部的教育工作。他从检察机关办理的大量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包括司法人员犯罪案件)中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用来教育自己的检察干部。他向全省检察干部提出“三按照,三不要,三保持”——按照法律规定办案,按照价值规律办事,按照道德规范做人不干净的钱不要,不清楚的钱不要,不恰当的钱不要;同大款在个人经济上保持距离,同律师在个人经济上保持距离,同配偶以外的异性在个人感情上保持距离。

张学军主持制定了“加强八小时以外管理的九条规定”,将对队伍的管理和监督延伸到干警八小时以外的生活,构筑起防腐拒变的“第二道防线”。

最具特点的就是张学军自己在电脑上敲出来、并发给全省各级检察长的“广东省人民检察院第一责任人通知和通报”。这又是张学军的创新,他是全省检察机关的第一责任人,各级检察长是各级检察院第一责任人。他研究了广东检察干部出现违纪违法及事故的规律特点,预测什么时间可能发生什么问题,就立即通知各市检察院第一责任人赶快检查,防患未然,否则出了问题就要追究责任。张学军说:“比如中秋节、元旦、春节前,我就发通知提醒要注意廉洁过节,在送红包的高峰期要坚决顶住……”张学军把可能发生的违纪行为和事故防止在萌芽状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多次称赞他这个第一责任人当得很到位,第一责任人通知是一个品牌。

都说这位充满智慧、有魄力的检察长有胆有识,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一个局外人看来,如此充满法律严肃的检察机关领域居然有着诸多大胆的创新和探索,这也许就是张学军大检察官的品牌,也是广东省检察机关的品牌。

浅析检察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篇12

一、廉洁执法是检察机关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家廉政建设要从检察廉政文化建设做起, 检察机关自身廉洁是国家廉政建设的基本条件, 所以必须充分重视检察廉政文化的建设, 通过潜移默化的廉政文化渗透, 使公正廉洁执法的理念内化于心、外见于行。检察机关应切实关注廉政文化建设, 保证反腐倡廉的整体活力。

1. 加强检察廉政文化建设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迫切需要。

检察廉政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 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腐败问题是涉及到政府工作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核心问题。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是否能做到身正情合, 是否能做到公、明、廉、威是广大党员、干部在处理日常事务中都需要面临的问题。而检察机关在监督、防控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廉政文化建设, 在保证自身廉洁奉公, 不矫饰过往的情况下行使检察权就成为反腐倡廉问题的迫切需要。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做到以下几点: (1) 在检察机关内部以宣传板, 宣传文件形式为检察工作人员灌输廉政意识。保证检察机关工作人员“人人自省, 人人自危”。 (2) 以案例形式向广大检察机关工作人员解读各种形式的腐败或者姑息行为, 有助于检察机关工作人员提高廉政意识和警惕意识。 (3) 通过加大正面宣传引导力度, 既可以进一步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 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又可以为他们克服不良风气、抵制各种各样诱惑腐蚀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 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

检察机关内部廉政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有些单位对规章制度的制定方面不够重视, 工作人员不能主动配合工作, 廉政文化建设没有纳入工作内容的总体规划当中, 导致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与时代和形势的需要脱节, 不适应。从而使在工作中面临实际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 单位整体不能够积极响应, 主动配合, 廉政文化建设无法顺利落到实处。因此检察机关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正确解读上级下发文件, 配合本单位及当地情况建立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 要求领导充分重视, 其他工作人员积极配合。 (2) 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要有正确认识, 并做好宣传工作, 让本单位的工作人员能够积极配合, 热烈响应。 (3) 规章制度建立后要不折不扣的坚决执行, 树立拥护和配合规章制度执行的决心, 不让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3. 努力争取, 设立专项资金。

在推行检察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需要资金支持的时候, 这就需要检察机关的领导层能够向上级检察院请示支持, 另外本单位也要提倡节俭, 做好预算, 每年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抽出一部分资金, 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推动资金, 保证廉政文化建设的正常、合理、有序开展。

二、公正执法是检察机关工作中的一项必要内容

公正执法是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检察机关执法过程中是否公正, 标志着一个国家行政监督和法律监督是否能够起到应有作用, 所以公正执法在检察文化建设方面是一项重要内容。

1. 领导核心在公正执法这一检察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检察机关的文化建设在公正执法这一方面需要党员干部的提醒、督促和告诫。因为公正执法是每一位政法工作人员所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而在面临德治与法制问题时, 很多工作人员往往掌握不好尺度和力度, 所以就需要检察机关的领导班子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 在执法过程中要事先提醒, 在执法者有情绪波动时要积极督促, 在执法者感情出现动摇时要严厉告诫, 以确保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能够确保公正原则, 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神圣性。

2. 定期举行学习宣传, 确保公正执法理念深入人心, 警钟长鸣。

检察机关的宣传单位要积极开展公正执法的宣传教育工作, 可以通过印发案例, 定期组织演讲比赛, 及时更新宣传板报的方式为广大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灌输公正执法这一执法理念。

3. 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公正执法。

检察机关应该设立合理的奖励机制, 保证在检察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确保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做到举不避亲, 公正廉明。

三、文明执法是检察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

所谓文明执法就是在检察工作的执行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的理念, 尊重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 严格遵守执法程序, 从而保证法律的严肃性, 政府的公信力。

1. 确保检察工作开展过程中执法手续完备。

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履行必要的执法程序, 包括调查, 取证、告知、听证、申辩、复议、诉讼等法律程序, 规范和限制自由裁量权。充分尊重执法者的对立方的合法权益, 尊重法律的严肃性, 做到有理有据有节。

2. 在检察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注重效率和质量。

在检察文化建设中要注意为检察工作者树立高质高效的执法理念, 做事不拖沓, 不粗心大意, 不推卸责任, 不怨天尤人。强化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努力减少和杜绝滥用职权、违规执法和相互推诿、行政不作为等现象的发生, 确保检察工作的正常开展, 发挥检察机关应有的效用。

3. 保证检察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良好。

在检察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工作者的服务意识, 本着以人为被, 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 积极投入检察工作, 在处理日常事务时要态度认真, 情绪稳定, 不温不火, 心态和谐, 在保证检察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恪守检察职业道德提升检察文化新体验》.金楠《中国科技博览》, 2010年第32期

上一篇:科技改革与创新下一篇:心理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