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技术(共12篇)
舞蹈技术 篇1
舞蹈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人们通过舞蹈将自己的形体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舞蹈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术的高超,也不是视野的开阔,而是心灵与心灵的交织和碰撞。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到舞蹈表演艺术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舞蹈的情趣,还可以促进现代化的舞蹈发展。思想是舞蹈最高境界的表达,为了能够更好地凸显出舞蹈艺术的自身价值,有关创作者在实际的创作中就应该将艺术性作为自身的追求和目标,定位舞蹈表现的形式。只有通过创新式的表演形式,将自己的艺术性融入到实际的表演中,才会更好地凸显出艺术的本质价值。最大限度地加大表演的创作性,并且将艺术作为自身的追求目标,这些都是舞蹈表演的最本质特点,也是舞蹈艺术创作的最根本内容。舞蹈技术对于表演者的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通常情况下,舞蹈中的跳、转、翻和在原地基础上的单个种类变形、种类交叉变形的跳、转、翻,这些都是舞蹈表演中需要注意的内容。不仅如此,在舞蹈表演中,表演者还需要对自身的柔软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柔软的身体所表现出来的舞蹈在视觉上更具有冲击力。要想让舞蹈能够彰显出自身的艺术价值,就应该不断地将创新式的理念融入到实际的舞蹈表演中,让舞蹈能够有着自己的高潮,这样的舞蹈必将会为人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1]
一、舞蹈技术动作的选择要合乎舞蹈内容
(一)舞蹈要有自己的思想
无论是何种舞蹈,都应该有自己的主题思想,因为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创新式的舞蹈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积极影响。舞蹈艺术离不开创新式的表现手法和技艺。舞蹈对于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但是更高的则是舞蹈艺术的思想层面,舞蹈艺术是由心而引发出的一种新式理念。在传统的舞蹈发展中,很多人对技术方面过于注重,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生硬的舞蹈表现形式。而实际上,舞蹈要想更好地彰显出自身的价值,就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如果一场舞蹈表演中没有涉及任何的心理活动,那么这场舞蹈表演必定是失败的,没有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不会创作出优秀艺术作品的。舞蹈一定要有着自己的思想,这样才会令舞蹈变得活灵活现,而在现代化的艺术表演中,人们过于注重将情感融入舞蹈,所以也就会导致舞蹈出现了弊端。一个舞蹈演员必须掌握好的技巧,好的技巧主要就是让观众看到舞蹈表演的时候感觉更舒心,如果一整套舞蹈都是生硬的技巧,而没有融入表演者的情感,那么这样的舞蹈必将是死板的,强迫让观众看的舞蹈一定不会受人欢迎。所以在实际的创作中,要想让舞蹈技术能够达到顶峰,就应该让表演者将自己的内心活动和情绪融入到舞蹈之中,让舞蹈技术与舞蹈艺术完美的融入到一起,这样所创作出来的舞蹈艺术才会更加具有视觉性和情感性,也会更受观众的喜爱。通常情况下舞蹈中的人物和主题要紧紧相扣,只有能够打动人的艺术作品,才堪称好的艺术作品,而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高超。[2]无论是任何的舞蹈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否则舞蹈必将会成为空谈,没有思想的舞蹈就犹如一些空壳,只有融入思想的舞蹈才会更好地彰显出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很多时候一些舞蹈编导在实际的舞蹈编辑中,过于注重对舞蹈技术和舞蹈形态的表现,而忽视了舞蹈艺术的表演,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舞蹈表演变得非常枯燥。为了促使表演者能够更好地展现自身舞蹈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关表演者可以将舞蹈技术科学合理地融入到实际的舞蹈创作中。
(二)避免因为“技术而技术”的舞蹈创作形式
如果因为“技术而技术”所衍生出的舞蹈,那么必将会成为死板的舞蹈。就是因为人们过于看重舞蹈技术技巧的独立价值,将技术技巧作为舞蹈表现的最终目的,然而这样最终只能够导致其走向灭亡。舞蹈是艺术的展现,更是情绪的表达。仅仅因为“技术而技术”的舞蹈创作形式必将导致舞蹈走向绝境。例如在古典芭蕾舞的发展史上,就曾经因为“技术而技术”导致舞蹈创作形式变得枯燥乏味。舞蹈形式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就是因为舞蹈具有自身的优美性,不仅能够让表演者与观众之间有着心灵的碰撞,还能够让表演者将舞蹈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一定要注意舞蹈不能够一味地追求技术上的卓越,也应该追求艺术上的创新。早在18世纪的时候,巴洛克与其难兄难弟洛可可对芭蕾舞进行了“洗礼”,此后,芭蕾舞的舞姿变得更加拘谨,并且舞蹈的质量也有所下降。可见,对于任何一种舞蹈都不能够采取强加式的改革,一定要将表演者的情感与艺术完美的地融合到一起,只有这样所创作出的舞蹈艺术才会具有更好的观赏价值。[3]很多时候,一些舞蹈过于强调舞蹈技术,而忽视了舞蹈艺术,这样的舞蹈必将会令人感到空洞无味。有时候,舞蹈编导在设计舞蹈的时候,也会存在错误的思想,认为尽可能多地运用舞蹈技术会更好地凸显出舞蹈的难度,进而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舞蹈的优美程度在于自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而不在于舞蹈技术运用的多少,如果表演者可以将自身的情感与舞蹈艺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那么这样所表现出的舞蹈必将会具有自身的艺术价值,也会更好地凸显出舞蹈的多样性和艺术性。
二、舞蹈技术动作的数量使用不能喧宾夺主
(一)避免出现繁多的舞蹈动作
有舞蹈表演者曾经一度认为,在舞蹈表演中,丰富多彩的动作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其中一点,就是动作如果过多就会导致视觉上的冲突,让观众感受不到其中所要表达的重点内容。所以在实际的舞蹈表演中,表演者一定要避免出现繁多的舞蹈动作。不仅如此,如果舞蹈动作过于繁琐,就会令观众感觉是在欣赏舞蹈技术,而不是舞蹈艺术。这样的舞蹈语言就是人文内涵降低而沦为娱乐和杂耍的舞蹈。所以在与观众进行舞蹈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演方法,不要过度地注重舞蹈技术,而忽视了舞蹈表演艺术。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来看,舞蹈表现艺术与舞蹈技术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舞蹈表演者来说,舞蹈技术与舞蹈艺术是不能够单独存在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之间有着一定的依托关系。舞蹈表演技术应该融入舞蹈艺术当中,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否则即使再精彩的舞蹈技术也只是枯燥无味的表现形式,能够带给观众的也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而不是心灵上的交织和碰撞。有些时候繁多的舞蹈动作会令观众眼花缭乱,失去了观赏的重点,所以在实际的舞蹈艺术表演中,表演者一定要对自身的艺术形式有着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只有不断的创造出新式的舞蹈表演形式,才会更好地与观众实现心灵上的沟通[4]。
(二)采用动静结合的舞蹈演绎技术
动静结合的舞蹈演绎技术将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视觉享受,不仅如此,在实际的舞蹈艺术发展中,舞蹈表演并不仅仅需要繁多的技术种类,更多的则是需要舞蹈艺术与舞蹈技术的相互融合。只有技术的舞蹈表现形式是枯燥的,并不会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如果能够将舞蹈表演中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技艺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就会更好地凸显出舞蹈的自身价值和艺术的魅力。例如张继刚编导的巅峰之作《肩上芭蕾———东方天鹅》,该部作品不仅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情感表达性。现如今该部作品已经融入了杂技的行列。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张继刚导演了解杂技与舞蹈的交叉点,并且将舞蹈艺术完美地融入实际的舞蹈表演当中,在带给观众视觉冲击的时候,也让观众的情绪随着舞蹈的表演而发生变化,这样的舞蹈艺术作品是成功的。因为在实际的舞蹈创作中,舞蹈表现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舞蹈的动作的丰富性和多元化,这种舞蹈表现形式也跨越了专业限制,让舞蹈既有芭蕾舞的特点,也有杂技的惊险之处,并且随着舞蹈种类的变化也能够将演员的自身情绪融入到实际的表演中,这样的创作形式是前所未有的。可见《肩上芭蕾———东方天鹅》这部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5]在实际的舞蹈创作中,学会运用动静结合的舞蹈演绎形式,将会更好地提升舞蹈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很多时候人们在创作舞蹈艺术的时候,忽视了其内在的艺术价值,过多地关注观众的情感和视觉享受,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要想令舞蹈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性,就应该采用动静结合的舞蹈演绎形式,将动静结合的舞蹈表现形式充分融入到实际的舞蹈艺术当中,这样可以更好地凸显出舞蹈的多样性和艺术价值。由此可见,采用动静结合的舞蹈演绎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三、舞蹈技术动作出现的时间要恰到好处
(一)将舞蹈技术运用到舞蹈的“高潮”阶段
将舞蹈技术运用于舞蹈的“高潮”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舞蹈技术虽然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是却不能够随意地乱用,否则将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也会导致舞蹈表演者的表演疲惫。所以,在实际的舞蹈技术表演中,有关表演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舞蹈表演的重要性,不能够随意滥用舞蹈技术。由于技术性动作存在炫、奇、高难度的特点,所以往往会被舞蹈编导用于推动舞蹈高潮的特殊作用。当舞蹈的高潮快要来的时候,将舞蹈特殊技术融入到其中,必将会令观众感受视觉上有着较强的冲击力。可见舞蹈技术对于提升舞蹈艺术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能够将舞蹈技术运用到舞蹈的“高潮”阶段,那么就会给观众带来一种特殊的视觉享受。例如在《天鹅湖》中黑天鹅奥吉利亚的32挥鞭转,只有放入第三幕的特定情节中,才能充分表现奥吉利亚情场获胜的得意心情,进而将整个舞蹈推向巅峰。将舞蹈技术运用到舞蹈的“高潮”阶段是舞蹈艺术表现的最根本特征,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舞蹈技术的运用一定要融入一些情感和艺术表现力。否则所展现出来的舞蹈必将是枯燥、乏味的。将舞蹈技术运用到舞蹈的“高潮”阶段是一种创新式的使用形式,很多时候,人们在演绎舞蹈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舞蹈高潮与舞蹈技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要想使舞蹈技术能够更好地彰显出自身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就应该学会合理地编辑舞蹈,将舞蹈的高潮与舞蹈技术完美的融入到一起,为了实现舞蹈的创新式发展给予更有力的保障。[6]
(二)舞蹈创作中合理把握舞蹈技术的“度”
舞蹈创作中学会合理把握舞蹈技术的“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来看,舞蹈表演者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舞蹈表演与“度”之间的关系,学会充分的运用舞蹈技术,并且将舞蹈技术与舞蹈艺术完美结合到一起,这样才会更好地凸显出舞蹈艺术的最本质价值。在实际的舞蹈创作中,不要整个舞蹈都被舞蹈技术所覆盖,一定要学会灵活地运用舞蹈技术。只有学会灵活地运用舞蹈技术,熟练地掌握舞蹈艺术,才会更好地推动舞蹈行业的发展。[7]舞蹈创作中对于舞蹈技术“度”的把握是一门学问,尤其是技术性动作的把握、数量的把握和出现时间的把握。如果把繁复庞大的技术动作安排得恰到好处,才是能够彰显舞蹈特性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对于任何的舞蹈表演艺术者而言,舞蹈艺术的创作都具有较强的技术价值,只有人们充分地认识到舞蹈技术与舞蹈艺术之间的关系,并且学会良好地把握舞蹈技术“度”的运用,通过努力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最终使得技术性动作能够达到艺术美的完美体现和创新发展。[8]科学合理地掌握舞蹈中“度”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学会科学合理地掌握舞蹈技术的运用,将舞蹈技术与舞蹈艺术完美融合到一起,这样才会更好地彰显出舞蹈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进而为赢得观众的喜爱奠定坚实的基础。[9]学会适当地掌握舞蹈技术运用是推动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舞蹈艺术快速发展的核心内容,对于我国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而言,创新式的舞蹈表现形式必将会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而如何掌握其中的“度”就是需要编导人员注意的内容。舞蹈技术与舞蹈艺术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何运用舞蹈技术中的“度”已经成为了一项标志性的内容,学会掌握舞蹈技术的“度”,将舞蹈技术更好地展现给观众。[10]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地论述了如何在舞蹈创作中运用舞蹈技术提高舞蹈的艺术性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舞蹈创作在实际的舞蹈表演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舞蹈艺术与舞蹈技术之间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要想更好地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就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舞蹈技术的创新式发展和舞蹈技术的合理化运用。[11]近些年我国舞蹈创作中较多地融入了繁多的舞蹈技术,久而久之,这种繁多的舞蹈技术反而会令舞蹈艺术显得枯燥乏味。要想创作出具有价值的舞蹈艺术作品,就应该深入地去了解舞蹈自身所具有的技术特点和艺术价值,并且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舞蹈技术,要适度运用。如果过多地使用舞蹈技术,也会使整个舞蹈缺乏核心内容,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所以在实际的舞蹈创作中,一定要学会融入适当的舞蹈技术,这样才会更好地凸显出舞蹈艺术的自身价值,在带给观众情感表现的同时,也会给予观众更多的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1]谭波,王家华,李梦瑶,张天浩.论舞蹈创作中如何运用舞蹈技术提高舞蹈艺术性[J].大众文艺,2013(9):123-134.
[2]王世斌,张悦悦,李红飞,张天.谈谈体育舞蹈特征[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14(6):134-135.
[3]单亚萍,李绕敏,王岳伦.关于体育舞蹈美术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6):113-118.
[4]赵铁春,李张飞,李红刚.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传承与学科定位[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9):116-121.
[5]徐瑞,张洋洋,杜飞,李鹏月.改革开放30年,中国舞蹈创作的发展与繁荣[J].舞蹈杂志,2012(6):145-167.
[6]李顺扬,孙慧佳.关于建立满足舞蹈教学体系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5):89-90.
[7]王伟,张卫红,张家辉.彰显特色,构建优势——发展中的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J].舞蹈杂志,2014(2):143-156.
[8]苏晓敏,王家宏.论体育舞蹈艺术性特征[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9):109-121.
[9]刘烨,王家华,李妮妮,王鸿飞.从央视舞蹈大赛看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转型[J].大舞台,2014(1):189-192.
[10]芦荻.基于我国当代舞蹈发展的“现代性”研究[J].现代交际,2016(7):115-117.
[11]许薇.中国现代舞走向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0(3):61-63.
舞蹈技术 篇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指导思想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舞蹈协会积极贯彻我校有关体育与艺术发展 的各项方针,落实相关政策,并积极响应学校团委,学校社团联合会对舞蹈协会的要求和意见。
第二条:社团性质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舞蹈协会是学校团委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核准登记的学生社团非盈利性组织。
第三条:工作宗旨
旨在丰富我校同学的课外生活,为我校舞蹈运动爱好者构建一个施展自我才华的舞台,通过各种形式的舞蹈活动,促进本校同学间以及和外校同学的广泛交流。同时,舞蹈协会还将开展舞蹈的培训活动、组建舞蹈团队参与各项表演活动并推荐优秀的会员参加比赛。
第四条:基本任务
1、定期组织内部会谈,交流最新工作及发展动态。
2、定期组织开展一系列的舞蹈活动,并在全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完成校团委,社团联合会交给的任务。
4、开展舞蹈培训活动。
5、为喜欢舞蹈的学院建立交流的平台。
6、邀请外校进行舞蹈交流活动。
第二章 会 员
第五条:会员资格
凡热爱舞蹈,品行端正,乐于奉献,承认并拥护本协会章程的我院在校生。以本人自愿报名,经本会考核合格后即成为本会会员,交纳会员费,即发给会员证。
第六条:会员权利
1.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有权参加本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3.享有获得本协会奖励和帮助的权利
4.有权监督及批评本会工作,对本会的领导成员进行监督和批评
第七条:会员义务
1、认真贯彻实施舞蹈协会章程,加强自身道德,运动等方面素质的提高,促进我校舞蹈运动的发展。
2、履行本会决议;维护本会合法权益;完成本会交办的工作;
3、关注舞蹈运动发展趋势,了解其相关知识。向本协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4、觉遵守舞蹈协会的纪律,服从协会的组织分配,积极参加协会的活动。
第八条:会员招收及管理
1、会员招收
舞蹈协会的成立是本校舞蹈运动的一种新探索,能够使同学们在本协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舞蹈活动,按照本章程要求,招收一批对舞蹈有兴趣,有意发展,促进舞蹈运动发展的同学。
2、会员管理
如何让会员对舞蹈协会认真负责,取决于舞蹈协会能够给会员带来什么样的帮助和给会员提供什么样的良好环境。所以对会员的管理上,我们定制了一系列的方法,在舞蹈协会章程中有详细的规定,完善会员选拔制度,会员的档案制度,会员的评议制度,提高会员的积极性,从而使舞蹈协会向着一个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努力把舞蹈协会办成一个在校园理有广泛影响力的社团。
在加强对协会管理的同时加强对会员的管理,禁止会员在任何情况下发生口角,辱骂,威胁及殴打教练及其他活动人员。对违反此规定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盗窃,公开检讨,通报批评等处罚,对严重非凡规定者给予取消会籍的处罚,并不允许其今后以个人名义参加舞蹈协会组织的活动。有一下行为之一的,劝其退会:不交纳会费;经常不参加本会组织的活动;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有违法犯罪行为。经理事会会议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3、会员培养
通过召开信息交流会议,使会员全面地了解舞蹈运动的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舞蹈表演活动,努力提高会员舞蹈技术水平,培养一批舞蹈表演人才,为今后学校各种庆典活动输送文艺表演人员。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九条: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舞蹈协会理事会是本协会的最高权力机
构。
第十条:本协会理事会由会长,副会长及各部门正副部长组成,负责本协会各项重大问题的决策。
第十一条:理事会行使以下职责
1.修改本协会章程负责解释章程及相关文件。
2.拟定和修改各项规章。
3.讨论和决定协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
4.有权力对本协会的重要活动做出决定,有权力任命本协会的领导人员并对会员做出奖惩的权力。
5.应当由本协会最高权力机构行使的其他职权。
第十二条:章程的修改,由理事会三分之一以上的会员提出,并经由理事会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数同意通过,最后报请社团联合会审批方可生效。
第十三条:本协会理事会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两名。下暂设宣传部、组织部、培训部、财务部、办公室,五个部门。各部设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
第十四条:新一届理事会产生由会员申请,上一届理事会审核合格后报请社团联合会批准后,任期开始,职权行使到下一届理事会成立为止。
第十五条:特殊情况下理事会全体会议决定代理会长人选,并报请院社团委,院社团联合会审批备案。根据会长提名决定副会长,及各部,各部门人选,并报请院社团联合会审批备案。根据各部门部长的提议,任免各部门任职人员,并报请院社团联合会备案。
第十六条:会长负责领导本协会的全面工作,副会长协助会长工作。同时管理本协会日常财务支出。
第十七条:各部门部长主持本部门具体工作,各部副部长,干事协助部长工作。具体如下:
宣传部,负责本协会各种宣传工作。如板报,海报,通知;
组织部,协调本协会各项活动及负责组织协会各项活动的主要任务; 财务部,负责财务;
办公室,负责整理发放有关文件并开展相关工作;
教练组,具体负责舞蹈培训。
第四章 会费的加纳和管理
第十八条:每学期初收缴本学期的会费,每人每学年30元。第十九条:协会由秘书部负责记账和会费的管理工作。
第二十条:开支实行一支笔制度,每项开支经秘书部部长核签后由会长审签。凡100元以上开的支均由协会理事会研究同意后方可开支。第条:实行严格的民主理财制度,每学期期末公布一次财务收、支情况。
第五章 附则
1.本章程解释权归本协会理事会。
舞蹈技术 篇3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交互性;互动舞蹈;传统舞蹈;中国舞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6.04.013
1.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舞蹈艺术
中国传统舞蹈,纵向上经过几千年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演变,横向上承续了中国各大民族文化的浸染与更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东方艺术神韵和审美趣旨的舞蹈表演形式。当代中国传统舞蹈,也称“中国舞”,是根据遗留的史料和民间肢体语汇活态传承上进行整理、提炼、加工而来的,分为“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两大类别,形成了当代中国传统舞蹈的基本主体。
无论是宫廷乐舞、宗教祭祀类巫舞,还是民间跳丧、农乐等节庆仪式类舞蹈,中国传统舞蹈表演都蕴含着博大深远的东方审美基因,积淀了中华文化的底蕴。
传统舞蹈表演形式通常具有以下三大特性:
第一,不可复制性:每场舞蹈表演都有演员的二度创作和内在创新与调整,因此没有任何一场舞蹈表演是同一的;
第二,抒情性:不同于有语言和文字传达的艺术,传统舞蹈表演基于其基本语汇——人的肢体,通常具有-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特性;
第三,成本弊病性:传统舞蹈完全依赖于舞者的现场表演,养成周期长且无法依赖高科技手段以提高生产效率,即具有鲍莫尔所提出的成本弊病。
然而,在互联网+盛行、新媒体技术主导的科技时代下,小众化的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承和传播举步维艰。新媒体“互动舞蹈”作为传统艺术的美学理念与高新技术的创新力量协同催化下的时代产物,拉近了舞蹈艺术与观众的审美距离,成为高雅艺术通俗化、传统艺术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互动舞蹈”的问世使得传统舞蹈表演的这三大特性在新媒体技术下得到了厘革。
2.新媒体技术下的舞蹈表演艺术
2.1“互动舞蹈”的特点
新媒体舞蹈的诞生,从依托影视媒介的二维影像舞蹈(Video Dance)逐步发展形成一种新的舞蹈形式——融合光电声效多感官体验的互动舞蹈(interactivedance)。活跃于舞台上的“互动舞蹈”,也称“交互舞蹈”,是当今“新媒体舞蹈”范畴内表演领域的前沿分支;通常是借助LED大屏、投影幕布等介质,运用特效制作、动作捕捉、虚拟现实、传感装置、体感探测、3D映射等技术手段,在人机互动配合中生发出的新形态舞蹈品种。“互动舞蹈”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寻找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点,滋养出其独特的审美范式。
2.1.1交互性
交互性是“互动舞蹈”最鲜明的特点。由于肢体语言无声的符号属性,使得人们常常对舞蹈表演有单向输出的艺术定性。然而,数字化影像的渗入使得舞蹈可以充分与背景、故事、情境、观众对话交流,无论是演员与影像的贴合式交互,还是利用传感装置的实时交互,其丰富的互动功效都是对舞蹈语汇的解构、重组和再开发。
2.1.2虚拟化
舞蹈艺术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传统舞蹈的意境勾画多采用实景舞美道具,从最初背景幕布的手绘到近来仿真实景装置的搭建,舞蹈的舞美设计日趋逼真、震撼。新媒体互动舞蹈的舞美亮点便是将实景道具转化为虚拟舞台空间和表演世界,让演员和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2.1.3多元化
在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信息交流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传统艺术形式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也不得不面临多元化尝试与转型。新媒体与舞蹈的联姻是良好的方向,在保留舞蹈本体性的同时,恰当、适合地融入新兴科技、导入新意元素、融入新手段,创出新语汇,玩出新形式,舞出新慨念,演出新主张。
2.2“互动舞蹈”的发展现状
20世纪60年代,西方舞蹈艺术开始逐步追求身体的回归和自我意识的传达,单一的肢体语汇已经不足以满足情感宣泄和意境营造,于是人们开始借助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探索和挖掘数字化视觉信息与舞蹈表演之间的各种适配性,“互动舞蹈”由此孕育而生。在现代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先锋艺术家们纷纷投身于“互动舞蹈”的尝鲜和创编中,创意舞蹈作品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国新媒体舞蹈起步尚晚,LED大屏的广泛运用促进了国内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在数字化影像的支撑下,多年的央视春晚打造了叹为观止的视觉呈现,从多媒体舞美烘托的舞蹈《蝶恋花》到人屏互动舞蹈《除夕的传说》,再到全息幻影成像歌舞《蜀绣》,近两年国内“互动舞蹈”势如破竹,层见叠出,也为传统中国舞蹈的现代化复兴打开了一条通路。
2.3“互动舞蹈”的类别与设备技术应用
“互动舞蹈”按互动的实时性可分非实时互动舞蹈和实时互动舞蹈。非实时互动通常将事先录制好的与舞蹈内容相关的视频投放在LED大屏、投影幕布等介质上,舞者现场的动作与视频内容相呼应,形成影像舞蹈效果的“互动”。实时互动舞蹈通常利用传感装置实时捕捉舞者的肢体动作和位置,再将捕捉到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输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呈现在不同的介质上。由于两种互动各有利弊,作品在交互内容、演员表演方式和视觉呈现形态也大相径庭。
互动舞蹈应用不同设备技术,呈现不同的表演及视觉艺术效果。
(1)非实时交互舞蹈——LED屏幕的运用
LED因其发光亮度强、色彩丰富的优势,大量取代了舞台实体布景,常用作舞蹈交互背景。LED大屏在舞蹈中的最初作用是意境烘托,根据舞蹈的灯光设计、表演意境和音乐节奏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视觉素材作为浅层相关联的背景,在大屏上播放,如几何图形、绚烂光影、星空隧道等“背景素材”。近些年来,“互动舞蹈”中多采用事先设计制作好的与舞蹈语汇相关的动画影像来实现非实时的交互视觉体现。
nlc202309091047
(2)非实时交互舞蹈——投影幕布的运用
非实时交互舞蹈也常以投影幕布为播放介质。它的运用和革新对新媒体舞蹈的创演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由于部分幕布具有可透视性,舞蹈与影像互动浑然一体,舞蹈表演空间与影像虚拟空间相结合,给观众以幻境视效的强烈感官刺激。
利用投影作为介质的非实时“互动舞蹈”一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二维投影,即幕布上的影像以二维平面效果呈现。此类舞蹈表演中,投影幕布担当着LED背景屏的作用,但较LED的优势是正投光源散射在幕布的同时,可以充当演员的面光,照亮演员的面部、肢体,而LED自身超高的亮度常会使舞蹈演员成为剪影。艺印象PR制作的《光耀未来》便是二维互动投影舞蹈的经典作品,几近透明的幕布悬挂于台口,舞者在其后表演,随着音乐响起,舞者手臂在空中轻轻划过留下弧线印迹,粒子特效的光影也随之出现在幕布上,宛如舞者手经之处带来的奇幻光线,影像下方燃起蓝幽幽的火焰,投影幕布的透视功效在此凸显,舞者在幕布后成像灯的光晕下,仿佛在火焰中跳跃、在光圈中翻转,整个作品人与幕,舞与景达到和谐交融。
第二类是立体投影,如果说二维投影是幕布上的扁平化呈现,那么立体投影就是空间里的三维映射。由于人眼所观察的事物都不是平面图像,而是有景深的立体三维,因此这类投影模拟人观看物体时视网膜成像的视觉差,利用正投、背投、地投(顶端投射)等方式,使大众从观演视角看到有三维空间感的画面。新媒体舞蹈诗《极境》中为了更逼真地营造南极冰山崩塌现场,便利用墙幕投影的技术,勾勒出一个逼真立体的舞蹈交互环境,试图带给人们至纯、至美、至乐、至真、至险之极境。立体三维投影的影像制作需要考虑到人眼透视角度的变形,所生成的立体图像必须毫无人造痕迹,以免视觉差破坏立体交互的真实感,因此这类互动舞蹈的可视性、真实性更强。
第三类是3D全息投影,作为非实时交互的投影最高技术运用,全息投影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三维影像的多媒体技术。全息投影通过全息幻象膜等透明介质作为光的反射媒介,在空中形成真假难辨的幻象,实现影像与舞者的高度结合,营造出一种亦幻亦真的意境。全息“互动舞蹈”是对舞台虚拟现实的再突破,在前期拍摄过程中,对舞者动作影像进行动作捕捉和采集处理,便能在舞台上实现虚实人物共舞。2015年,央视春晚中的全息互动歌舞《蜀绣》便使用45。斜拉膜的成像方式,呈现出三假一真四个一模一样的舞者,根据事先精确排演的动作、出场位置和时间点,让观众惊奇地迷失在全息幻影的世界中。全息“互动舞蹈”打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阻隔,在现有舞台上又虚化出全新的“平行空间”,使人们在舞蹈交互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所带来的快感。
(3)实时互动舞蹈——传感装置的运用
实时类互动舞蹈不同于以上,它是运用光学、惯性等目标追踪装置,对舞者肢体进行实时动态感应,再将捕捉到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视觉系统识别和处理,根据不同动作信号源的反馈,同步投影预设的影像变化,实现舞者肢体与影像的实时传感交互,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舞蹈。无论是光学传感还是惯性传感装置的身体追踪技术都将“互动舞蹈”的交互性、及时性演绎到极致。
(4)其他设备的综合运用
交互舞蹈亦可与各类舞美装置、舞台特效、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舞蹈、投影、传感、特效、光、电、声、乐、水幕多元耦合的综合性舞台表演,钩织成一种新的极具张力和表现力的跨界艺术语言。法国Adrien M&Claire B舞蹈团的作品《Le mouvement de1,air》中运用全息、传感、威亚、机器人等技术营造出悬浮舞蹈的奇景。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的日益成熟,逐渐从体验、游戏领域转向表演范畴,VR全景舞蹈表演指日可待。
3.依托新媒体的传统舞蹈艺术再造
新媒体技术在舞蹈演出中的初探由国外创意舞团率先兴起,他们作为新媒体舞蹈的创客先锋,大多选择现代舞、邑蕾或流行舞的语汇进行创意再造,外国舞蹈艺术潮流对中国民族文化生存的空间的挤压,更使得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播和推广屡屡遇冷。大众对于国外舞蹈艺术高涨的热情,一方面诚然凸显了“趋洋、趋新”的评判失度,却也提示需要对中国传统舞蹈艺术“曲高和寡”际遇的思忖。此时,在新媒体技术包装下的一批传统中国舞将小众化的民族民间舞、深奥难懂的古典舞,以全新的面貌、多元的手段、震撼的观演视效果带人大众视野,实现科技对传统舞蹈的艺术再造。
3.1新媒体对传统舞蹈艺术的作品再造
首先,新媒体技术手段对传统舞蹈剧目起到辅助叙事转场、营造意境氛围、拓展空间层次的作用。北京电视台2015年元宵晚会的新媒体中国舞《青花瓷上的鱼》,便利用大屏投影出一块垂立着的器形圆润、釉色雅兰的青花瓷盘,舞者在屏前的舞动,宛若青花瓷缸中的鱼儿,新媒体对场景的构划使得舞蹈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其次,新媒体对传统舞蹈作品起到点缀衬托、情境交融的作用。央视春晚民族舞《雀之恋》是“互动舞蹈”的经典代表。精致的舞美包装、全方位立体式的大屏运用,为舞蹈营造出恍如隔世的深幽丛林之境,结尾处画面配合舞者肢体动作完成了孔雀开屏的点睛之笔,天衣无缝的人屏互动给观众带来言不尽意的惊叹。又如互动古典舞《水墨舞韵》,随着大屏画卷徐徐展开,一幅泼墨国画跃然屏上,大屏横分为二的设计给舞者留出纵向舞台剖面正面视觉却丝毫不受影响,一朵水墨莲从花苞始然绽放,舞者在此处伫足,仿佛踩在莲花花蕊中起舞,手中扇子挥舞时,背景水波仿佛因其漾起层层涟漪。屏幕上的视觉制作与舞者动作吻合而贴切,舞者如同行走在水墨画间,用肢体化作这幅巨作的每个笔触,达到人景交融的震撼视觉享受。
再者,新媒体技术打破传统舞蹈表演形式的限制,为古典、民族舞蹈语汇的现代化编演提供无限可能。舞剧《青衣》片段使用了互动投影,很多舞蹈的瞬时技巧动作被放大得纤毫毕现,观众能更清晰地领略到中国舞的难度与美感。同时,屏幕中虚拟人物的空中跳跃时间被无限延长或快速消失,给观众以超常规视觉经验的体验。互动舞蹈的技术发展给编创者天马行空的创作思维提供便利,也为虚拟现实中“时空速力”的重新建构提供可能。
nlc202309091047
3.2新媒体对传统舞蹈艺术的观演关系再造
面对传统舞蹈艺术日趋遇冷的态势,观众开发是疗救这一现状至关重要的方式。新媒体互动舞蹈通过对观众的审美心理、观演习惯的分析,借助科技手段和互动表演方式,培养观众新的审美趣味、创新的期待视野,再造全新的传统舞蹈艺术观演关系。
(1)新审美趣味的培养
数字化影像与多媒体装置的结合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官刺激,降低了舞蹈的接受难度,把高雅艺术通过现代化方式带人大众视野。新媒体互动舞蹈培养了观众新的审美趣味,让小众舞蹈艺术以全新的方式回归百姓。例如,新媒体互动古典舞《爱莲说》,通过红外雷达感应捕捉舞者的位置,实时反馈数据来设定和出现朵朵莲花,用交互技术将舞者的空间和影像的空间即时关联起来。
(2)创新期待视野的开拓
长期以来在传统舞蹈观演中所形成的斤欠赏习惯和审美偏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观众对于舞蹈创新的心理期待。互动舞蹈的应运而生,打破了观众常规的视觉经验,开拓了人们的创新期待视野。例如,新媒体古典舞《墨韵》一度颠覆了中国观众对古典水袖舞的理解,舞者在背投的幕布后用影子完成与画面互动的泼墨图,转而到幕前,与影像上通过动作捕捉三维建模而制作好的“假舞者”进行实时互动“对弈”,水袖出收之间完成了“虚实”舞者间的对话。
(3)全新观演关系的再造
传统舞蹈立足在“三面墙”构成的镜框式舞台上,在观演前便已向观众制造出视觉隔断,很难在舞蹈中让人们产生代入感。
“互动舞蹈”每一个动作都有可能产生技术与艺术的化学反应,它的出现调整了寻常观演节奏,让更多观众全神贯注于舞蹈本体。甚至模糊了舞台界域,在公共空间中用光影勾勒出表演区域,鼓励观众参与体验,让观众近距离、多角度、全方位、沉浸式地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
4.关于艺术合成下“互动舞蹈”流弊的思忖
谈及新媒体“互动舞蹈”,不少人依旧是“跳舞+大屏”的狭义理解。自从其广泛进入公众视野,
“互动舞蹈”难免脱离不了“合成艺术”的帽子。在商品化、经济化和多元化的淘洗下,新生代艺术的出现难免致使传统美学意识缺失、民族审美倾向偏移,大众文化心理失衡,鉴赏能力降低等弊病。
第一,在现代及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思潮的影响下,不少国内“互动舞蹈”单纯追求“眼球效应”,多是一些单一化、无逻辑的图案堆叠和技术效果的拼贴,影像效果奢华花哨,喧宾夺主;作品主体偏移,舞者不再是唯一主体,影像技术往往引发更多关注,鸠占鹊巢;内容层次浅薄、意象缺失;舞蹈语汇被弱化,碎片化的肢体动作使得舞蹈主旨模糊,脱离数字化背景后便毫无意义,逐渐沦为新媒体的道具…这给当下趋向于“娱乐化、消遣化、普泛化”发展的“互动舞蹈”敲响警钟。传统中国舞在进行新媒体改良创新的时候,不可趋于“平面化或无深度”的发展,为了赶潮流而用多媒体,为了高科技而拼装置,生硬地在一些本不需要新媒体陪衬的舞蹈作品中画蛇添足,打碎传统中国舞的内敛、中和、留白的美学意境。创作者们应时刻谨记“互动舞蹈”的“舞蹈”落脚,观照艺术本体,还原肢体原貌,发挥传统艺术“文以载道”的社会效用益。
第二,当前国内互动舞蹈作品良莠不齐,“趋杂、趋同、趋俗”现象严重。趋杂——为了迎合观众猎奇心理,更多编创者将重心从舞蹈编排移至影像设计,背景画面繁复冗杂,打乱观众审美秩序,使人眼花缭乱,不知道是该看舞蹈还是画面。趋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人们认知变革和创作思维的钝化,国内许多商家机械化复制并贩卖国外优质创意团队研发的互动舞蹈,丢失了自身创作的信仰和传统民族审美意识,在趋之若鹜的复制下,大多数仿照的作品元素陈旧单一、个性丧失,全是模板式互动设计的拆解再堆叠。趋俗——过快的社会技术发展让一些创作个体自我膨胀、随波盲从,粗制滥造、消遣娱众、庸劣媚俗的互动舞蹈屡见不鲜。而艺术家的自我定位,对艺术创作所应持有的敬畏心、对观众所肩负的责任感都已逐渐散佚。作为传统舞蹈的时代创新、当代传播的一条路径,新媒体应为传统舞蹈艺术起到辅助、优化、催化的效用,同时促进中国舞艺术本身的二度发展。“技术”不能与“艺术”抢镜,不可唯形式化、唯技术化、去本体化、去演员化。
第三,视觉开发和舞蹈编创的粘合度不高,影像设计和舞蹈编导的共生性不足。目前国内虽然已经有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几所院校开设新媒体舞蹈编创专业,但市场需求依然大于专业人才供应。新媒体艺术的专业人才亟待针对性、定向性的培养,设立新媒体舞蹈专业学科,在新媒体技术与舞蹈艺术的学科交叉中构建共生机制,实现双管齐下的跨界人才输出,为传统“中国舞”艺术的新媒体“互动舞蹈”市场培养创新人才后备军。
5.结语
传统舞蹈表演形式的传承和传播在如今文化多元化、技术高新化、审美大众化的社会推进中前行,新媒体技术与其的珠联璧合便显得格外恰到好处、相得益彰。科学技术的汲取和依托成为高雅艺术通俗化的有效手段,然而它的孵化、创新、繁衍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新媒体互动舞蹈的角色定位下,中国舞表演本体的“剥离”、“提纯”、“复归”和“创新”是最需要关注的。
传统舞蹈艺术的新媒体前行之路应该让传统舞蹈语汇与先进技术语汇浑融成数位时代新的艺术语言,让传统美学思想与民族审美意识流淌在新的艺术作品中,秉持中华优质文化基因与千年文明积淀,承载舞蹈艺术价值和科技创新精神,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在科技化的浪潮中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
于悠悠,女,硕士,专业方向为艺术管理与文化创意产业。现任北京舞蹈学院考级教育学院高级教师,金陵艺韵舞蹈团舞蹈编导,主要研究方向:舞蹈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新媒体舞蹈表演、舞蹈观众拓展、非职业舞蹈教育。编创的作品主要有:民族民间舞《晨曦的玫瑰》、《傣家姑娘》、《苏州姑娘》,中国古典舞《汉唐雅韵》、《墨舞》,现当代舞《银河》、《呼吸》、《飞翔》、《尘网》,新媒体舞蹈作品《光耀未来》、《绽放》等。曾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舞蹈技术 篇4
舞蹈的技术技巧与单纯的舞蹈表演不同, 它不仅从美感的赏析出发, 更带有一定的竞技性质。舞蹈的技巧往往会考察舞蹈表演者的平衡能力, 抛接能力, 以及动态静态动作的配合使用。一般来讲都是在一定时间内, 控制自身的肌肉, 牵引韧带骨骼等身体机构, 唤醒身体机能, 徒手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身形和动作定位, 配合音乐, 灯光等其他舞台效果, 表达感情, 推动舞蹈所要完成的故事情节发展。
舞蹈技巧不仅仅体现了演员对于自身身体的控制能力和独特的艺术创造能力, 更能够逐步融合舞蹈的内容情节和感情变化, 揭示出舞蹈背后所蕴藏的人体美感。一般而言, 高超的舞蹈技巧较为多变, 包括柔顺, 刚烈, 潇洒, 灵活等多种形式, 若想充分结合舞蹈表演, 提高舞蹈技术技巧水平, 往往需要经过基础的动作知识讲解和长期的系统肢体训练。
舞蹈技巧范围广阔, 包括跳跃, 旋转, 翻腾, 转体和诸如腾空等高难度动作, 以及它们的组合。往往针对不同类型的舞蹈表演, 应用的舞蹈技巧也有所不同, 较为柔和强调女子身形美感的汉族舞蹈, 常以扇子或手绢等道具入手, 展示身姿的扭转;而较为热烈强调女子矫健体态的藏族舞则会使用各类大小鼓具, 展现连续的抖肩等动作;再如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旋转, 讲究动静两相宜, 动时多变快速, 静时平稳优雅, 都属于舞蹈技巧的范畴, 往往比单纯的舞蹈表演更能带给人美的感受。
2. 如何将舞蹈技术技巧应用到表演中
舞蹈艺术发展至今, 除了道具之外, 演员本身的技巧表现力在美感的展现过程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够流畅的舞蹈技巧在表演中的生搬硬套也会导致舞蹈表演的成熟度不够, 感情无法畅快表达, 从而造成观众的艺术赏析不够完善。如何充分在舞蹈表演中利用舞蹈技术技巧, 配合舞蹈表演本身的剧情和走向, 充分进行感情的渲染, 是舞蹈表演过程中较为关键的问题。因此下面针对一些典型的舞蹈技术技巧应用完美的表演过程, 进行如何将舞蹈技术技巧应用于表演过程中的探讨。
在舞蹈行业中得到众人一致认可的《孔雀舞》, 就将舞蹈技术技巧与表现孔雀优雅身姿和感情经历的剧情相结合, 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例如, 通过表演人员从手掌的立提, 手腕部的略微抖动, 手臂的关节处弯曲, 以及送胯和上半部分整体的颤动, 整体形成孔雀舞非常奇特的曲线形身姿, 从而展现出孔雀的漫步, 拖翅, 点水等动作, 通过舞姿动静态的雕塑, 展现了孔雀含蓄的感情表达, 从而刻画了孔雀骄傲矜持的性格, 通过艺术手段的渲染和服饰鼓点等的烘托, 充分体现出孔雀的窈窕体态和灵动美感。尽管一些高难度的连续转体动作并不常见, 但该舞蹈以民族特色和优雅的技术技巧见长, 收获了很好的舞台效果, 得到了专业性的评委和大众的认可。
由此可见, 舞蹈技巧的应用不一定需要高超的难度或连续的技巧组合, 更重要的是结合本场舞蹈表演的感情线索和故事情节, 将基本的舞蹈技巧进行融合和改进, 将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必要时配合一些特定的民族色彩和风情, 就能得到较好的观众反馈。
3. 当今舞蹈表演中技术技巧应用的问题
当今舞蹈表演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舞蹈演员为了展现自身实力, 滥用舞蹈技术技巧。好的舞蹈技巧应当为了表现舞蹈表演中对象的性格和经历而存在, 并不是为了展现演员的功力而纯粹进行技巧上的炫耀。当前很多演员对于舞蹈技巧的应用有着错误的观念, 为了技巧而表演, 技巧的展示并不符合故事整体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反而使得感情线索出现矛盾, 大大影响了舞蹈的整体效果。这样的技巧无法和舞蹈的内容相结合, 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感慨, 因此不论其技巧难度多么高, 展现多么流畅, 动作多么具有欣赏价值, 也只能作为失败的技巧应用案例。舞蹈演员应当摆正观念, 深刻理解舞蹈表演的最终目的, 做好技巧与表演内容的配合。
(2) 舞蹈演员对于技巧的控制不够, 展现过于刻意。舞蹈技巧需要长时间的刻苦练习, 通过对肌肉分毫不差的控制和到位的身姿设定, 带给观众流畅自然的表演享受。如果演员无法正确使用其不同位置的肌肉, 就难以作出标准的技巧动作, 只会让舞蹈表演显得非常生硬, 甚至影响原有内容的发挥。高明的技巧表演应当动静得当, 看似平凡但与舞蹈表演的中心思想暗中吻合, 留给观众遐想的空间。
4. 针对当今舞蹈表演趋势的舞蹈技术技巧发展
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表达过, 艺术家的技巧是表达丰富感情的重要手段, 对于艺术的创作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作用。没有技巧的舞蹈显得干瘪无味, 没有艺术美感;没有舞蹈的技巧则显得感情空洞, 没有真情实感。只有运用了合理技巧的舞蹈形式才能够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作品的情绪变化, 从而展现出感情延伸和共鸣的美感。作为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段, 应当充分应用舞蹈技巧, 使之为舞蹈表演服务, 展现其动人风姿。
针对当今的舞蹈表演, 可以看到, 舞蹈技巧的要求日益精细, 难度逐步加强。如何在配合舞蹈效果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加强对舞蹈技巧中演员躯体动作的控制, 提升运用的难度和水准, 更加合理具有艺术特征的对源于生活的舞蹈表演进行渲染, 都是舞蹈技术技巧的发展趋势, 从这些角度考虑, 舞蹈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舞蹈表演的观赏性具有重大价值。
结论
舞蹈演员应当充分认识到, 舞蹈技术技巧是为了突出表演对象的个性特征和生活感情内容而存在的, 不仅要有艺术表现力, 更要贴合舞蹈本身。只有适度恰当的舞蹈技巧应用才能够与舞蹈表演进行完美的融合, 渲染出强烈的舞台氛围, 表现出演员的内心世界。
摘要:舞蹈表演者往往在舞蹈表演中擅长应用各种各样的舞蹈技巧。不同的舞蹈技巧根据舞蹈意境的不同有不同的应用场合, 本文对常用的舞蹈技巧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结合当今舞蹈表演中舞蹈技巧应用的一些问题, 针对舞蹈技术技巧的应用发展趋势提出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舞蹈表演,舞蹈技术
参考文献
[1]冯珺.浅析舞蹈表演中技术技巧的运用[J].戏剧之家, 2014 (8) .
[2]张瑶.浅谈舞蹈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3) .
舞蹈学系:舞蹈学(舞蹈史论) 篇5
本专业旨在培养热爱艺术,具备良好的文化理论素养和创造性思维、扎实的研究与写作能力,并且能够紧密联系舞蹈实践、关注舞蹈研究国际前沿的舞蹈史论高级研究人才。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将掌握系统的舞蹈史论知识与学问,接受全面的舞蹈专业技能训练,了解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主要从事舞蹈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舞台艺术批评、舞台文学创作、舞蹈艺术的创意策划与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坚实的学习基础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舞蹈技术 篇6
【关键词】舞蹈教学;多媒体技术;运用
舞蹈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体质,而且能够起到提高审美能力、美化心灵、改善气质的作用。配有音乐的肢体训练还能够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培养良好的乐感。高校的舞蹈课程包括舞蹈专业训练和舞蹈专业理论课程两部分。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多媒体技术被引入了舞蹈课,借助电脑、投影仪、摄像机、刻录机等媒体设备,可以综合呈现和处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极大的方便了舞蹈教学,但是对于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为高校舞蹈教学服务,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一 多媒体技术推动了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
1.高校舞蹈理论课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舞蹈专业理论课程主要是讲授舞蹈方面的理论和历史发展,主要课程有舞蹈教育学、各种舞蹈的教学法、舞蹈艺术概论、作品赏析、舞蹈史和舞蹈解剖学等等。以往的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涉及到的文字、图片只能通过黑板来展示,不仅效率低,而且直观性不强。教室里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后,极大的方便了教学,教师把理论内容录入电脑并制成课件后,教学过程变得简单而高效。借助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搜集到充足的视频资料和文字材料,借助计算机软件来进行剪辑效率非常高,通过大屏幕投影来呈现的图像完全能够满足全体学生观看的需要,操作中可以随意选择播放的时间、速度,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而对于舞蹈教育学类课程而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更大,教师在课上模拟真实的课堂,由学生来充当教师的角色,通过录像设备把学生的表现记录下来,在之后的回放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在教师指导下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这样就能让学生准确的看到自己在教态、语速等方面的问题,让他们很快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提高教学技能,为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多媒体技术在舞蹈专业课上的使用
舞蹈专业课的主要训练内容有芭蕾舞训练、国内外各种民族民间舞蹈训练、编舞技巧训练等。专业课是在舞蹈排练室内在老师的指导下,便随着音乐来完成的。配合舞蹈的伴奏旋律多种多样,以节奏性强和带有明显特色的音乐为主。以往的伴奏主要有三种形式:播放录音、教师弹奏钢琴伴奏和敲鼓打出节奏。钢琴伴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而且会分散教师对学生的注意力;用鼓敲击节奏形式粗糙,内容枯燥,无法很好的带动学生。而有了多媒体技术以后,教师可以根据舞蹈的特点,来自己选择和组合,可以让钢琴弹奏和音响播放同时进行,能够在各种速度的曲目和各种变奏交响旋律中自由选择,提高了伴奏的质量。
二、高校舞蹈专业多媒体课件的新方向——数字化舞蹈
1.数字化舞蹈是含义和特点
数字舞蹈是依靠数字化技术来制作和传播舞蹈,它减少了对传统舞蹈表演中所需要灯光、舞台、音响等设备的依赖,可以自己创造条件来营造舞台氛围,制作出观赏性较强的舞蹈影音资料。它通过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打造出现代科技为新荧屏,扩大了舞蹈表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度。数字化舞蹈的特点有:
①展示空间上的自由性。依靠计算机数字技术,可以打造出逼真的舞台效果,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自由设计舞台背景和音乐效果,让学生有登上真实舞台的感受,增强了舞蹈表演的现场氛围。
②动作设计上的自由性。教师在自己的课件中引入数字舞蹈,可以按照自己教学的动作需要来设计舞蹈,以FLASH动画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突出表达舞蹈肢体动作的艺术性,比语言描述更逼真,比视频录像更能适合教学的需要。
2.数字化舞蹈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
①提升舞蹈课的美学价值,启发学生的舞蹈语言。舞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啟发学生的创造力,编排出有美学价值和创造性的新舞蹈。数学化舞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创新空间,让舞蹈的美感、意韵符合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存在。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专业训练,总是把学生限制在一定的空间之内,而如果教师能够够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数字化舞蹈的制作,则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去理解舞蹈的思想内涵。
②模拟真实舞台,降低教学成本。数字化舞蹈还可以用作视频教学。一方面它可以使创作速度及作品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教学成本。教师的教学每一次都可能有所差异,学生不易判断正误,但是数字化舞蹈光碟等可以反复播放,随意暂停,在教学运用中有独特的实用性。数字化舞蹈用作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样的舞蹈可以由很多人通过复制的光碟同时学习,便于舞蹈的普及。
结束语:多媒体技术带来了教学的变革,高校舞蹈教学要在变革中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发展方向,需要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上作出新的尝试和探索,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作才能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美函.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02).
[2]鲁飞.高校舞蹈教学的新途径[J].新课程,2009(05).
浅析舞蹈的跳跃技术 篇7
一、舞蹈跳跃概述
1. 舞蹈跳跃的类型
舞蹈跳跃的形式有很多, 在空中成舞姿的, 交换舞姿的, 原地与移地的, 在空中转身、变身、翻身以及带击腿的。例如双起双落、双起单落、单起双落、单起单落。也有以动作幅度、移位跨度、节奏速度划分为小跳、中跳、大跳。可谓形式多样, 变化无穷。
2. 各类跳跃的训练目的
(1) 小跳
小跳是教会学生掌握起、落的方法 (即蹲→推→落过程的方法) , 着重训练脚的灵活与踝关节的力量速度, 它是为中跳、大跳准备所需的能力, 也为中跳、大跳的各种舞姿奠定基础。
(2) 中跳
中跳训练是增长弹跳能力的重要手段, 尤其对膝关节的韧性能力和大腿的肌肉能力以及爆发力的培养, 起着重要的训练作用。
(3) 大跳
各种大跳是空中技术能力的训练, 也是人体空中肢体语言训练的组成部分。它既要体现出空中技术的难度 (幅度、速度、空中姿态的准确性) , 同时也要在训练中加强肢体的表现力 (气息的运用、腾空的感觉与节奏) 。
小、中、大跳的训练有着各自的目的、任务和手段, 而小、中跳都是为大跳奠定各方面基础的, 相互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舞蹈跳跃的运动原理与技术分析
1. 跳跃的运动原理
跳跃是由大腿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 带动掌、趾、踝、膝和其它肌肉的共同收缩而产生。在跳跃的过程中, 依靠半蹲使大腿和小腿的两组肌肉拉伸, 肌纤维产生反向收缩力, 快速反弹, 实现跳跃。
人体肌纤维分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两类。快肌纤维收缩速度较快, 利于爆发力的产生;慢肌纤维收缩速度较慢, 利于耐力产生。发展跳跃力的主要途径, 一是通过科学训练, 改善神经冲动的发放, 增加参与活动肌纤维的数量, 同时, 实现慢肌纤维部分转换为快肌纤维, 提高跳跃的力度与速度;二是通过针对性训练, 促成肌蛋白合成, 增加肌纤维的能量存储, 从而增加收缩力, 提高跳跃能力。
2. 舞蹈跳跃的基本环节
根据人体工程学及人体运动解剖学原理, 舞蹈跳跃依次可分为蹲、起跳、腾空和落地等四个基本环节。
(1) 蹲
蹲, 是由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弯曲组成的, 弯曲角度在不抬起脚跟的最大幅度为最佳。幅度过小会减轻起跳时脚掌推地的反作用力, 幅度过大会迫使抬起脚跟, 破坏脚掌推地时的反作用力。因为, 第二环节的起跳是由胯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伸直, 来加大脚掌推地的力量。如果蹲时脚跟抬起, 脚掌占地面积就会减少, 推地的力量也相应减弱。因此, 不抬起脚跟深蹲是跳跃最佳的选择。另外, 在做蹲时还要注意把膝关节打开, 有助于起跳力量的集中, 动作也更加优美。下蹲时, 膝关节不要用力过猛, 以免膝关节伸直时反应不灵活。还应注意后背直立, 躯干垂直, 下对脚跟, 上对头顶, 为下一个环节创造条件。
(2) 起跳
在蹲的动作完成之后就是起跳。起跳是由伸直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及脚掌用力推地等过程完成的。如果说下蹲是跳跃的积存阶段, 起跳就是跳跃的爆发阶段, 如同拉满弦的弓箭发出的一刹那。在这一伸直过程中, 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将人体推离地面的高度。因此, 起跳的关健在速度, 速度源于爆发力。只有依靠速度产生爆发力, 爆发力不足, 速度不够, 起跳的高度不会理想。速度慢主要是关节配合不协调, 肌肉群无力。爆发力强弱直接关系到腾空的高度。
(3) 腾空
当完成前两个环节后, 脚掌用力快速推地, 离开地面便行成腾空。腾空是舞蹈跳跃的目的, 也是最美、最能表达情感的瞬间。所以也可称腾空为舞蹈跳跃的呈现阶段。蹲和起跳这两个环节的训练是艰苦的, 目的就是要呈现完美的第三个环节腾空。在腾空时要注意收腹、快速提胯, 争得空中时间, 减轻人体重量, 形成一种强烈的人体上升意识, 帮助双腿在空中摆动, 在变换舞姿时, 空中姿态显得轻盈自如, 呈现美的瞬间。
(4) 落地
一个优美的腾空动作结束后, 落地便是跳跃的最后环节, 也可称之为舞蹈跳跃的结束阶段。它的好坏, 直接影响舞蹈跳跃的整体性。要完成一个好的落地, 关键是稳定性, 解决稳定性必须明确全脚落地的顺序。首先应该接触地面的是脚趾, 然后脚掌、脚心再到脚跟, 接着弯曲膝关节和髋关节, 经过蹲来减缓重力对腿部各关节的冲撞, 完成整个跳跃动作。
三、舞蹈跳跃训练的手段及方法
1. 动作分解
合理控制舞者的舞动神经元的兴奋度。采用有针对性的分解方法, 将舞蹈中的复合跳跃组合、分解成若干元素, 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2. 专项素质训练
应用专项素质, 增强爆发力, 提高弹跳能力。例如, 运用直体蹦跳和双吸腿蹦跳, 训练推地拔快的弹跳意识和能力;运用连续大迈步行进跳, 训练快踢、快蹬的能力;单腿蹦跳, 训练单腿推地的能力等。
3. 速度练习
以舞蹈者跳跃类型的特性确定练习速度。不同类型的跳跃, 发力速度不同, 其呈现结果也不同。在训练中, 可以通过打击类的动作和快慢节奏交替的适应, 加强肌肉的灵活性与节奏变化的训练, 训练肌肉变化和反应的速度和能力。大踢腿在速度和力量的训练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数量增加、幅度加大、节奏和方向上的变化, 都会在肌肉的弹性素质上起到积极作用, 并且可以作为跳跃训练的辅助训练手段。
4. 气息的运用
跳跃时要学会运气自如。当要跳跃时和跳跃起来以后, 直到落地, 都应顺劲提气。跳起时提气是为了腾起升高, 下落时提气是为了轻巧平稳。跳的轻与否, 与呼吸有很大关系, 跳跃时呼吸要深长有力, 不能乱, 把呼和吸的时间差找准。当跳跃从最高点下落时, 必须吸足一口气, 特别是在临落地之前, 吸气更为重要。脚落地之前如果泄了气, 跳的越高, 落地就越重。落地后应大口吐气, 帮助身体恢复正常状态, 落地就会更加平稳, 跳跃也更加轻盈。
5. 负重训练
因为舞蹈中几乎所有的跳跃、旋转和所谓的力度都是以踝关节的力量为基础。在有一定的抗阻力条件下, 进行针对踝关节的专项训练, 对舞蹈者跳跃素质有极大的帮助。在实际训练时, 一般采用中等的负荷量 (大约为本人最大负荷量的70%) 进行训练效果最好。以这样的负荷进行踝关节力量训练, 舞者体内舞动神经元只产生中等程度的兴奋, 有助于改善舞动中枢神经间的协调, 不易疲劳, 还可进行多次重复练习。
6. 适宜的练习频度和顺序
人体运动的力量和耐力是有限度的。在进行跳跃训练时, 跳跃的时间和强度要适度。循序渐进, 不可急于求成。否则超越了身体极限, 反而会适得其反。以课堂练习为例, 低年级每天90分钟基本功训练课, 跳跃部分占四分之一为宜。
在课堂训练时, 应按小跳→中跳→大跳的顺序逐渐增加强度和跳跃动作的难度, 不可为了达到“难度”, 只注重大跳类技术的训练, 或直接进入大跳训练。
舞蹈技术 篇8
如何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学生喜爱和欣赏舞蹈、舞剧,从而达到美育的效果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开设“舞蹈与舞蹈赏析”课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而深入的探索。
一、舞蹈中的形体美
舞蹈首先是人体艺术,这是真理,谁也用不着故作高深,另想出深哲奥理。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地球上的万千物种中,形态最美的是人,是人体。其结构上、外观上、形态上的美感是万物莫能比的。玉石的美,珍珠的美,毕竟是“死物”之美;乔木之美,鲜花之美,毕竟是“无意”之美;孔雀之美,骏马之美,毕竟是“无心”之美。只有人,才能达到有形有态、有意有情之美。
为人体唱赞歌,用各种艺术手段去表现人体之美,都是不过分的。在人体的一切美感中,“性感美”是最出色的美感之一。没有性别差异的人,不男不女或亦男亦女,注定无风采无神韵,当然也无起码的美感可言。
人体之美,最有美感的是动态之美、行为之美。因此,用最大的兴趣去崇尚人体之美,讴歌性别之美,赞美动态的人体之美、性格之美,都是有道理的。
而表现这一切美,最佳也最生动的艺术形式就是舞蹈。借用舞蹈形式能把人的美感能量发掘出来、表现出来、发挥出来。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舞蹈教育的必要性
最早提倡和发展普及型舞蹈教育的国家是美国。美国自20世纪初以来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普遍设立了舞蹈课,这一做法都基于他们对舞蹈艺术的基本认识:几十年来,美国教育系统里的舞蹈教育目标,初期认为,舞蹈活动可以强身健体,纠正姿态,调理肌肉,使动作准确。在心理方面,舞蹈对学生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法律有帮助;对个人而言,表情达意有益处。
舞蹈也是一种运动,对学生来说,是比柔软体操或是枯燥体育更完备的一种课程。这也无疑把普通学校的舞蹈教育和体育课相结合,从另一种角度审视了普通学校的舞蹈教育,这不仅使舞蹈教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且替代了传统的体育运动课,使学生对舞蹈产生更大的积极性和娱乐性。
三、开设“舞蹈与舞蹈赏析课”的意义
1. 让学生学会欣赏舞蹈,提高其舞蹈审美能力。
基于舞蹈在美育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讲,舞蹈作品的选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舞蹈的思想主题,对学生的审美价值和标准起到了一个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在讲解舞蹈作品之前,首先要认真严格地对每一个作品进行筛选,所选择的作品必须有深刻的主题、立意和较高的欣赏价值,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在思想上能够得到深刻的启迪,在审美认识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有些好的作品学生看不懂,也不能达到其教育效果,因此,针对每一个作品,我尽可能收集最完善的资料,加上自己的体会为学生作细致的点评,使学生明白每一个舞蹈作品都不仅仅是单纯的机械运动,还是有深刻主题和寓意的艺术作品,通过讲解,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独立欣赏舞蹈作品的目的。比如在欣赏军旅舞蹈作品《走·跑·跳》时,先将作品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播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对作品的理解。然后反复播放作品,在播放过程中讲解该舞蹈的基本动作是对现实生活中军事训练动作的艺术加工、提炼和升华,它通过当代军人在艰苦的军训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歌颂甘于奉献、百折不挠的团队精神。
2. 提高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欣赏完一至两个舞蹈作品之后,安排教授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鼓励学生设计一些能够表现如亲人离别、欢聚和一些容易用动作语言表达的场面和情景,同时还鼓励学生模仿倒垂柳、雄鹰展翅飞翔等简单动作,以加深学生对舞蹈的切身感受。虽然学生的动作并不很美观,也不是很到位,但却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舞蹈与学生的距离,加深了舞蹈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生自身的深切感受。
通过一个学期的“舞蹈与舞蹈赏析”课的讲授,我们可以从受到舞蹈教育的学生身上发现,通过舞蹈教育使得他们身体器官更加灵活、敏锐了,而且从不同程度上也增加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这正是因为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极大程度上促进和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这也充分证明了“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一伟大论证。(《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284页,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北京)
还有很多学生渐渐地喜爱上了舞蹈,对于舞蹈有了全新的认识,有的学生在心得体会中写道:“我开始惊讶于舞蹈艺术的表现魅力了,它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它可以不分国界,不分民族,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语言。”……
3. 普及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当今社会人人都离不开艺术,舞蹈就是一种艺术。学生要想具备更高的艺术修养,就必须了解舞蹈,学会欣赏舞蹈,使其不断地提高对舞蹈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把欣赏中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更充分地发挥艺术的审美功用和现实作用。因此可以说:进行舞蹈教育正是要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人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真正地、充分地得到艺术的享受。
通过讲授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舞蹈与舞剧欣赏”选修课是非常适合和必要的。因为,第一,我国在教育体制改革之前,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普通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美育几近空白,为了弥补这一空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有必要从艺术鉴赏课入手,而舞蹈和舞蹈作品鉴赏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主要途径之一;第二,通过对舞蹈与舞蹈作品的赏析,能够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和了解舞蹈,减少拒舞蹈于千里之外的观象。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舞蹈事业发展很快,可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讲,他们中的很多人却对此一无所之,为了缩短舞蹈与高校之间的距离,有必要开设此课。
总之,“舞蹈与舞蹈赏析”课可以作为美育的最佳途径之一,让更多的学生得到美的教育,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提高,也使其他学校的美育工作迈上新台阶,愿更多的学校都能开设“舞蹈与舞蹈赏析”课。
摘要:舞蹈是一门高雅艺术, 舞蹈教育实际上是美育的最好途径之一。通过舞蹈教育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全面的提高, 它不分国界, 不分民族, 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语言。
舞蹈技术 篇9
比赛从早上9点开始,据了解,此次大赛内容丰富,在组别上,有女子单人、双人单项、少儿组、集体舞、女子六人、壮年组、专业少年等各个组别,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水平舞者的需求。前来参加比赛的舞者们积极备赛,向所有在场观众们展示了优美的舞姿。
当天下午13点30分,大赛举行了开幕式。此次比赛受到了体育界众多领导的支持。大连市体育总会秘书长付卫东;辽宁省体育舞蹈协会秘书长覃大刚;大连市体育舞蹈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世国;丹东市体育舞蹈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金海出席了开幕式。他们的到来见证了比赛的顺利开展,也见证了辽宁省体育舞蹈发展的盛况。
舞蹈技术 篇10
关键词:舞蹈演员,舞台,表演技术,发展
当前,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舞蹈艺术作为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形式, 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成熟的舞台表演技术能够帮助舞蹈演员演绎出舞曲的魅力, 渲染出良好的氛围以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本文对舞蹈演员的舞台表演技术及其发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以期促进舞蹈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演员肢体的表演而表达情感。从某种程度来讲, 舞蹈发挥着语言的作用, 舞蹈演员能够跟观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展现角色内心的变化。舞蹈具有语言的部分功能, 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却更加多样化、艺术化, 且更加优美。舞蹈演员通过有顺序、有变化、有结构的肢体表演, 能够尽情诉说特定的情感态度。而想要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魅力, 就需要舞蹈演员付出心血掌握基本的舞蹈技能。一般来说, 舞蹈演员的表演技能指的是通过具有技巧性的动作和艺术性的表演来把形体的美感和故事的内容展现给观众。不同的舞蹈动作能够传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而不同动作的共同连接又能够呈现出一幅幅流畅生动的画卷[1]。正是因为有了各种舞蹈动作和技巧的叠加, 才使得舞蹈具有了语言的功能, 能够渲染相应的气氛来使观众感受到舞蹈的主题。为了熟练掌握舞蹈技巧, 舞蹈演员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大量的日常训练才能够进行专业的舞台表演。
二、舞台表演技术及其发展
1、舞台表演的基本要求
舞台表演是一种颇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优秀的舞蹈演员必须从自身做起, 满足舞台表演的基本要求, 才能够将舞蹈艺术的精华搬上舞台。
首先, 舞蹈演员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 才能够深刻的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舞蹈表演不仅仅只是依靠肢体语言, 也要依靠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辅助, 才能使舞台表演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如果舞蹈演员缺乏基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知识, 就不能够正确的结合音乐、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 也不能够恰当的处理舞蹈中的起承转折, 那么舞蹈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而如果舞蹈演员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 就能够更好的理解舞蹈和音乐之间的配合, 更好的处理舞蹈细节之处的变化, 从而使整个舞台表演更加精致而流畅。良好的文化素养也能够帮助舞蹈演员更好的理解舞蹈所要传达的精神, 从而经过练习将这种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舞蹈动作中去。
其次, 舞蹈表演作为一种形体艺术, 主要是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表演来实现的。因此, 舞台表演对演员的形体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具体来说, 舞蹈演员应该具有深厚的舞蹈基本功, 丰富的舞台表现力, 且能够塑造各种各样的不同角色[2]。基本功主要是指舞蹈演员的身体柔韧度、力量感等要素, 因为舞台表演往往需要舞蹈演员做出翻滚、旋转等高难度动作, 这些动作不仅要求舞蹈演员拥有柔软灵活的身段, 还要求演员能够通过舞蹈动作展现力量、速度, 来体现舞蹈艺术的节奏感和艺术性。只有当舞蹈的美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时, 舞台表演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这就要求舞蹈演员通过勤奋刻苦的训练来发挥自身形体的优势。
最后, 舞蹈演员的创造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技能。虽然说舞蹈动作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掌握的, 但是僵硬死板或者一成不变的舞蹈动作不能体现舞蹈艺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也不能真正打动观众。舞蹈演员在进行舞台表演的时候, 必须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动作中注入自己的情感, 才能够使舞蹈动作具有最佳的表现力。也只有当动作结合了情感之后, 舞蹈才能塑造出一些特色鲜明、感人至深的形象, 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舞蹈演员来说, 除了平时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知识之外, 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也是重要的情感来源。
2、舞台表演技术的发展方向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事实上, 任何艺术形式都应该紧跟社会的变化作出不断的调整和进步, 才能够保持艺术形式的生命力和创造性, 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为了使舞台表演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研究其发展方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结合实际, 就舞蹈艺术的发展方向来说,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多元性。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包容开放的艺术形式, 舞台表演所涉及到的题材和内容都十分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 舞蹈艺术也应该紧跟社会时事的变化, 补充添加一些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表演主题, 才能使舞蹈艺术走进大众的视野。不断吸收新的创作素材也是保持舞蹈艺术创新性和生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同时, 舞蹈艺术也可以不断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 例如诗歌、文学、故事、歌剧等等[3]。这些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都与舞蹈艺术有很多相似性。如果能够吸收其他艺术元素, 就能带动舞蹈艺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2) 技术性。当代科技的进步已经应用到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同样的, 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以帮助舞蹈艺术得到更好的表演平台。例如, 传统舞台表演一般都有幕布作为背景, 用以营造不同舞蹈主题的气氛。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 舞台幕布已经从传统幕布进化成了电子屏幕, 从而可以进行更加灵活的调控, 也能够节约更多的资源。3D电子屏幕的使用使得舞台表演的环境更加逼真, 舞蹈艺术也更能带动观众的思绪和情感。如今, 舞台表演已经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在今后的发展中, 舞蹈也应该朝着开放的、积极的方向, 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为舞台表演增加活力。
参考文献
[1]徐珊珊.民族舞演员 (本科) 技术技巧教材适用范围研究[D].2013.
[2]孙玲.浅析舞蹈演员的舞台表演技术及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 2016, 04:133-134.
舞蹈技术 篇11
关键词:新媒体;舞蹈空间;背景;动作细节
1 新媒体技术在舞蹈表演中的参与形式
1.1 拓展舞台空间
在传统的舞蹈表演中,舞台空间基本是以表演场地加侧幕条的形式呈现,这样一成不变的舞台空间无法做到快速的变换和瞬间的移动,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演员的发挥,而新媒体技术就可以打破舞台对于空间的限制,甚至是虚拟抽象的舞台空间,使得整个舞台的空间感,立体感和整体性都得到了强化,比原来的平面化的舞台背景更加协调美观。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舞台多媒体特效”和“公共空间内的交互表演”已经成为了当今新媒体舞蹈创作和表演的两个热点。在2007年央视春晚舞蹈《小城雨巷》中,舞美设计人员将舞台上的实体高墙与后方LED屏幕上的小巷高墙前后错落的融合在一起,并通过他们的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立体效果,再加上舞台上演员的运动,就将舞台上的舞美空间与表演空间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同时在这些墙体上将小桥流水,细雨蒙蒙等独具特色的江南景象淋漓精致的展现出来,将音乐,舞蹈,画面高度结合,为观众营造出一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绝美景象。
1.2 构造华丽背景
作为被影像化了的舞蹈,虚拟性是新媒体舞蹈的特征之一。新媒体舞蹈作品的虚拟性源自于数字技术中的虚拟现实技术,这种技术赋予了舞蹈表演更加夸张,逼真,虚幻的视觉效果,这一点是在传统的舞蹈表演中仅仅依靠演员的肢体动作无法做到的。此外,3D全息影像技术的仿真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在虚拟的空间里创造出一个逼真的,立体的世界,同时结合影像技术中的非线性编辑技术把舞蹈与环境充分的融为一体。而且随着舞蹈内容与情感的变化,LED屏幕上的场景也会不断的变化,充分契合舞者的肢体动作。
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2009年春晚舞蹈《城市变奏曲》,试想这个舞蹈如果仅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体现城市数十年的变迁,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融入了新媒体技术的《城市变奏曲》则通过多个前后错落的LED屏幕创造出北京城繁华,热闹的都市生活的动态背景。通过LED屏幕上各种匀速运动的建筑配以演员们特定的动作,让观众感受到演员似乎正在穿梭于北京城中的大街小巷之间,他们看到一排排古建筑在瞬间变化为高楼大厦,那看似真实的墙砖看上去近在咫尺却可望而不可即,这就是通过虚拟的影像营造出生动逼真的背景环境,使整个舞蹈表演更加具有立体感和纵深感。除此之外,在2012年央视春晚舞蹈《雀之恋》中,3D全息技术与电脑灯营造出一个真实可感的森林景象。精美的花草,树木,蝴蝶等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观众的眼前,舞美配合舞蹈,舞蹈融于舞台,如同一段优美的诗篇娓娓道来。尤其是节目最后的孔雀开屏堪称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这样的新媒体技术营造出来的真实华丽场景不仅把舞蹈动作不能展现的画面补充完整,也给了观众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
2 新媒体技术在舞蹈表演中的主要作用
2.1 凸显肢体动作的更多细节
当下,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将整个舞蹈作品的视觉效果提升了一个台阶:电脑技术和光影效果的融入很大程度上帮助舞者更好的呈现每一个肢体语言的细节,将每一个动作所要传递的信息更加生动,准确的表现出来,使舞蹈表演更加充满张力,视觉效果更加饱满。在传统的舞蹈表演中,由于位置,角度,光线等多种原因,我们是难以看清楚演员每一个动作的细节以及每一个眼神的,这样就不利于观众更好的忙更加准确地把握演员的内心世界,而在北京舞蹈学院的新媒体舞剧《还魂记》中,男女舞者不仅有现场的舞蹈表演,同时舞台上的屏幕也会根据剧情的进展呈现出演员的其他表演,清楚的交代了演员的肢体动作的每一个细节,使观众们不仅能够看到演员的现场表演还能够通过视频的方式欣赏到演员的另一种方式的表演,这是作为传统的舞蹈表演无法带来的视觉效果,观众通过这样新颖的方式可以看到更多的动作细节和局部特征,对舞蹈剧情的理解自然也就更加深入了一步。尤其是男女舞者在屏幕前相互重叠时的那种虚实交错的状态,以及在实体舞台上与屏幕中人物的互动更加生动的展现了若离若即,如梦如幻的感情纠葛。尤其是对于现场观看的后排观众来说,这样的方式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更加近距离的接触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
2.2 丰富舞蹈表演的整体效果
新媒体技术的融入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强化舞蹈语汇的质感和张力,将某一时刻的舞蹈语汇的动势刻意放大,更加强烈和清晰的将该舞蹈语汇表现出来,其效果甚至可以超出单纯的舞蹈表演本身。
《扇舞丹青》是中国古典舞的一个经典作品,这个作品以一把折扇为道具,运用中国古典舞的身韵来演绎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写意之神韵。而中央电视台将这个作品制作成电视舞蹈形式的时候在尊重和保留作品备审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新媒体技术,如抠像,水墨背景,和调光调色等后期制作技术融入其中,通过舞者刚柔相济、快慢相宜的运动,将扇子与肢体动作的力度、幅度和速度与画面的流动充分相结合,将中国古典舞洒脱、轻灵、飘逸、宏放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电视舞蹈的《扇舞丹青》的特点之一就是舞蹈空间的虚拟化,即将舞者的表演置于虚拟的水墨背景下。舞者表演时,肢体不断运动,背景的画面也会随着舞者肢体的运动而流动起来,远远望去就像舞者在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中自由自在的泼墨丹青,极好地阐述了“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特征。
但是在这里,我们也要意识到,在舞蹈表演中,新媒体技术扮演的角色应当是一种外部的辅助手段,而并非表现一个舞蹈作品主题的核心要素。因为科技即便是在强大,也不能取代艺术的地位。新媒体技术与舞蹈交融,很大程度上是为舞蹈表演润色和添彩,亦或是来发掘舞蹈表演的更多潜能,而这种潜能的发挥则必须建立在編导精妙的编排与舞者精湛的舞蹈语汇为基础之上。一个糟糕的舞蹈作品,即便是通过新媒体技术的精雕细琢,也仍旧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品,反而会沦为高科技下的艺术残次品。
3 结语
当今社会,新媒体技术给舞蹈带来的生机与活力是有目共睹的,新媒体技术不仅在舞蹈创作中赋予编导和演员灵感,其对舞台的再加工也进一步丰富了舞蹈表演的整体视觉效果并且在舞蹈传播方面也提供了让强大的帮助与支持。因此,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新媒体技术必将成为舞蹈作品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并以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设计方法推动整个舞蹈领域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许鹏,陆达,张浩达,张小夫,张朝霞.新媒体艺术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朝霞.新媒体舞蹈概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 吴婷.新媒体舞蹈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
[4] 王佳佳.代新媒体舞蹈发展概述[D].南京艺术学院,2012.
[5] 孙娇娇.新媒体在舞蹈艺术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1.
数字技术在舞蹈艺术上的应用探析 篇12
一、数字技术在舞蹈艺术中的创新
舞蹈艺术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 它还是人类情感的表达, 是知识的载体。将数字技术应用到舞蹈艺术中, 其实就是舞蹈和现代媒体相结合的过程。在舞蹈艺术中融入数字技术能够让舞蹈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互动性和创新性, 而这种创新是舞蹈艺术与高科技相融合的产物, 是传统舞蹈艺术融入到现代科学技术必然要发生的改变。
数字技术在舞蹈艺术上的应用的特征主要有:第一, 数字舞蹈的空间受到人为的控制, 它完全听人的指挥并且能够完全按照操控者的意愿进行表演;第二, 数字舞蹈的创作手法有很多, 它可以利用无限虚拟摄像机机位, 随意的移动机位, 实现全视角观察, 还能够在创景里面添加各种角色、声音、光线等, 甚至可以利用函数的变化控制场景中的人物动作脚本、人物智能反应以及舞台效果;第三, 数字舞蹈改变了人们传统观看舞蹈的体验, 为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 让观舞者从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驾驭, 观舞者不仅仅是坐在舞台下观看舞蹈演员的舞蹈, 而是通过自身感觉、视觉和触觉与舞蹈者一同体验表演的舞蹈中所具有的魅力, 让观舞者与舞蹈之间形成互动。
将数字技术应用到舞蹈艺术当中的意义的主要核心是互动和虚拟。利用数字化技术扩展了舞蹈的表现力, 采用了高新技术和设备, 例如无线设备、动画系统、动作跟踪系统、三维立体投影系统等。而动作跟踪系统的应用作为舞蹈艺术学科中的一种工具系统和创作系统, 对于舞蹈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二、数字舞蹈的视觉冲击
艺术的发展要符合现代人类的审美要求, 狂欢和华丽从来都是艺术的主旋律。在现代人类快节奏的生活中, 想要抓住大众的品味心理, 那艺术就必须要与现代生活节奏相一致。舞蹈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 要想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 就必须重视视觉感受的表达。对视觉感官产生冲击必然会在人们的心理、生理甚至感情的表达上引发共鸣, 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感知。
现代科学技术中能够进行视觉传统的方式有很多, 例如三维立体视觉、LED屏幕以及全息显示技术, 各种各样的现代技术为数字舞蹈艺术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为制作出更加出色的舞蹈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场景和更大的选择空间, 产生更多的视觉效果, 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全息显示技术就具有这些优点, 全息显示技术作为一种显示技术, 能够制造出多角度的立体效果, 甚至能够进行360度全方位还原。将数字技术在舞蹈技术中的应用还有很多, 例如2011年美国达人秀 (AGT) 上由Team i Luminate团队表演的一个超级有创意的荧光影舞蹈, 利用电脑编程控制LED光影的闪烁, 再加上巧妙绝伦的排舞, 其视觉效果让许多人为之震撼。这是将数字技术应用到舞蹈领域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三、数字舞蹈的教育模式
教育是舞蹈艺术传承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舞蹈艺术的教育方式对舞蹈学习的质量和理念有很大的影响。一般的舞蹈教育都是采用学习者与舞蹈教师面对面授课的方式, 学习者学习过程就是完全模仿舞蹈教师的动作和风格, 这种教育方式完全是由舞蹈教师的能力决定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需要舞蹈教师拥有很好的舞蹈功底, 还要能够迅速指出学习者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掌握舞蹈的学习标准。而数字舞蹈的教育模式与传统舞蹈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区别。采用数字技术中的体感技术和教学终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例如应用数字技术能够让学习者在练习舞蹈过程中实现人机互动, 学习者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平台进行自主的舞蹈学习。而且可以在计算机中输入舞蹈的标准, 在计算机的监控下, 学习者舞蹈动作的标准性能够有很大的提高, 还能够让舞蹈爱好者拥有更多学习和联系舞蹈的机会, 使得学习的舞蹈动作更加标准, 这也是舞蹈教学最主要的目的。
21世纪是一个多媒体时代, 数字化技术逐渐已经融入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将数字技术应用到舞蹈艺术中, 是传统舞蹈艺术向现代艺术转变的需要。现代数字舞蹈丰富了舞蹈的艺术种类, 改变了传统的舞蹈形式, 满足了现代人类的审美要求, 为人类带来了视觉的冲击, 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舞蹈教育模式, 使得舞蹈爱好者拥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是科学技术和传统艺术的结合, 创作出了更加优秀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刘春.中国舞蹈艺术之虚拟身体——数字技术和舞蹈[J].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 (11) .
【舞蹈技术】推荐阅读:
舞蹈编导的技术与理念09-26
舞蹈创作舞蹈艺术07-05
舞蹈音乐与舞蹈结构07-14
舞蹈艺术舞蹈的升华06-08
民族舞蹈与舞蹈教学10-04
舞蹈教师与舞蹈教学01-12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写作01-04
体育舞蹈中的舞蹈意识07-20
舞蹈比赛策划书精选舞蹈比赛方案10-23
中国舞蹈家协会5级舞蹈凉州词教案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