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国际贸易(共12篇)
农业国际贸易 篇1
1 中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中国农业不仅实现快速增长, 结构变化显著, 而且不断扩大与世界贸易体系的结合, 在农产品出口、农业增加值、贸易总额等方面成绩显著, 发展飞速 (见表1) 。
从贸易规模看, 总额增长快——贸易额年均增加过百亿美元, 年均递增达20.6%;其中进口增速大于出口增速。随着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继续较快增长, 我们推测:我国农产品贸易在世界上排名可能前移, 这表明中国正在向农产品贸易大国迈进。
从产品结构看, 产品特征鲜明——进口量依旧比较大的农产品是大豆、食用油、棉花等加工原料型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的农产品是水海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从区域分布看, 梯度格局形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成为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三驾马车。
从贸易主体看, 多元化趋势增强——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逐步成为外贸主力军, 其中民营企业取代国有企业成为新兴农产品出口主体, 国有企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从市场结构看, 区域集中明显——出口方面, 亚洲是最大市场, 比重保持在60%;欧洲居次, 近20%。进口方面, 美洲是最大来源地, 进口超过半数;亚洲占四分之一。从国别看, 日本、美国、韩国是前三大出口市场;美国、阿根廷和澳大利亚是前三大进口来源地。
2 中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的外贸农产品单价偏高
在改革开放初期, 市场经济不太发达的阶段, 部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受多重因素和客观情况影响而比较偏低。但是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农产品生产成本水涨船高, 用于外贸出口的我国农产品单价随之出现明显上扬。之后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 劳动力价格同步上升, 致使外贸农产品单价偏高。另外, 一般在其他国家, 是把土地费用、劳动费用、固定资产折旧、直接费用和税收等合并在内, 来计算完全生产成本, 这样计算的话我国外贸农产品的成本会更高, 竞争优势就会受到制约。由于受到油价上扬等等因素的影响, 农产品生产成本增长幅度在近些年来每年递增10%左右, 严重影响了我国外贸农产品在国际上的市场竞争力。就连关系国计民生的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也长期处于贸易劣势。
2.2 外贸农产品出口结构亟待优化
我国对外大宗农产品贸易长期以粮食为主, 而蔬菜、鲜花、水果等出口数量有限, 这些往往还都是价值比较高的农产品。外贸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的另一方面是出口地区过于集中, 出口市场过于单一。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亚洲占出口份额的73.4%, 主要集中在日、韩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这种状况造成对局部世界市场过分依赖。这种低级农产品出口结构不符合世界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2.3 主要发达国家不断构筑新的贸易壁垒
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实现贸易保护的目的, 打着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和安全的幌子,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利用发达国家在农产品技术和标准方面的优势, 强行推广超出发展中成员方所能接受的标准。在制定的进口农产品标准和技术法规方面, 这些国家或者地区组织已转向多项残留、体系控制的形式, 不再是简单的涉及单项残留、单一残留, 并对出口成员方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加工方式的安全卫生也提出了苛刻要求, 甚至有个别国家在国家贸易市场上推行双重标准, 试图阻止国外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或增加其准入难度, 从而实现对其国内农业的保护, 形成一种新的贸易壁垒。
2.4 我国外贸农产品整体品质有待提高
总体而言, 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加工程度和附加值与国外差距明显, 处于比较低档的或者中低档的市场定位。比如, 我国的许多农产品在加工处理、储藏包装、花色品种、卫生检疫等诸多方面有明显的劣势。再比如我国小麦在特质粉、专用粉的专用品种上差距较大, 质量差, 这都影响到出口农产品的品质。
2.5 我国现行农业国际贸易促进体系尚待健全完善
农业国际贸易促进工作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带动产业和产品升级, 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全新的事业, 它涉及面广, 工作要求高, 需要各部门间的密切配合, 协同作战。我国农业国际贸易促进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现行贸易促进体系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缺乏专门的农业贸促机构, 我国现行农业国际贸易促进体系只在浅层次上进行;农产品行业协会近年发展速度虽然很快, 但是仍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3 中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调整农业结构, 强化优势农产品出口
调整结构的关健在于要适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在品质、色泽、档次上与国际规格接轨, 千方百计扩大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成本较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出口, 从而保证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有序、科学进行。
3.2 完善我国农业管理体制
现行的我国农业管理体制虽然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之中, 但是客观来讲, 依然未能完全适应现阶段我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更加适应市场、服务市场、与时俱进的管理机构, 并形成一整套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农业国际贸易体系的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统一监管的农业管理体制。
3.3 依靠科技进步, 强化农业设施建设
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支持力度, 既是改善农村民生的迫切需要, 也会催生更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国家应经制定了相关政策, 2011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大发展时期的到来。
3.4 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强化“标准化”生产意识
强化广大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意识, 方能取得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格。应建立健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面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在标准的制订和完善过程中, 应突出主导产品, 围绕农业国际贸易支柱产业, 尽快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标准;应突出地方特色, 对传统的名特优产品, 因地制宜并参照国际标准修订地方标准, 积极争取实现原产地地域保护, 形成品牌优势;应突出重点内容, 尽快建立起各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 抓好“三品”认定, 打造一批名牌农产品。
3.5 在考虑对外贸易规则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农业保护政策
多边贸易谈判中, 还应重视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待遇问题, 争取使该问题在多边框架下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以改变农产品贸易中因此问题而遭遇的不公平待遇。2004年至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出台的两个“一号文件”是中国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的重要标志。中国已是世贸组织成员, 并且正在积极参与多哈回合农业多边贸易谈判。农业政策的建立与完善要坚持适度保护原则、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的原则、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突出重点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6 大力推进和完善我国农业国际贸易促进体系建设
我们需要建立既不违背世贸组织规则, 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符合国情的新型贸易促进体系, 这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4 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农业国际贸易的发展尽管历经坎坷, 但是步履稳健, 前景光明。中国已经昂首阔步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随着我国在贸易领域的开放, 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一向被视为立国之本的农业在这轮冲击中面临的考验异常艰巨。我国是农业大国, 66%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48%的劳动力依靠土地为生计,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就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研究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发展问题,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
摘要:本文通过借鉴世界各国在WT0规则下的农业政策发展实践经验, 提出我们应该在现阶段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提高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将成熟的农业政策法律化;合理设计农业的产业政策与结构;深化农业科研、推广体制改革, 调整和优化农产品贸易政策;抓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本文拟通过研究中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特征, 分析中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中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国际贸易,中国
参考文献
[1]康文.中国农业国际贸易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J].农村经济, 2009 (11) .
[2]王珍.WTO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J].!望周刊, 2005 (3) .
[3]陈祥生, 郑孝庭.加入WTO与中国农业政策调整[J].商业研究, 2006 (18) .
[4]韩一军.中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及趋势分析[J].农业展望, 2008 (3) .
[5]马光霞.中国与澳大利亚农业国际贸易特点分析[J].农业展望, 2006 (8) .
[6]张曦.加入WTO前后中国农业国际贸易分析[J].财经纵横, 2009 (9) .
农业国际贸易 篇2
2003年03月04日
有机农业的国际基本标准包括以下四方面:
前提条件:
1、凡标上“有机”标签的产品,生产者和农场必须属IFOAM成员。
2、不属于IFOAM的个体生产者不可以声明他们是按IFOAM标准进行生产的。
3、IFOAM标准包括农场审查和颁证方案的建议。
目标(即基本标准的框架):
1、生产足够数量具有高营养的食品。
2、维持和增加土壤的长期肥力。
3、在当地农业系统中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
4、在封闭系统中尽可能进行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方面的循环利用。
5、给所有的牲畜提供生活条件,使它们按自然的生活习性性活。
6、避免由于农业技术带来的所有形式的污染。
7、维持农业系统遗传基质的多样性,包括植物和野生动物环境的保护。
8、允许农业生产者获得足够的利润。
9、考虑农业系统较广泛的社会和生态影响。
根据上述框架各国组织必须制定发展自己的标准。
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可采用参考自然生态平衡的某些技术,强调指出禁止使用农用化学品,例如合成肥料,杀虫剂等。
如何使产品成为有机产品?原来不是有机产品,可进行转换,让其变为有机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按标准要求进行转换,由每个有机农业颁证机构确定转换过程的时间,并定期(每年)进行评价,转换计划包括:A.增强土地肥力的轮作制度;B.适当的饲料计划(养殖业);C.合适的肥料管理方法(种植业);D.建立良好的环境,以减少病虫害转换周期时间,如果产品在两年之内满足所有标准则第三年可以作为有机产品出售,对种植业强调如下几方面:(1)环境条件(由颁证组织审查无污染)。(2)作物品种选择,应选适应当地土壤,气候对病虫有抵抗能力的品种。(3)实施轮作(包括豆科作物)。(4)肥料政策:有机肥返回土壤,保持土壤肥力。禁止焚烧稻草,氮肥必须是有机、颁证组织应对产品的硝酸盐含量加以限制,引进的肥料要审查,人粪要防治病虫害等。(5)害虫管理:要保护天敌,提倡生物综合防治,禁止使用合成杀虫剂。在畜牧生产中禁止使用人工荷尔蒙和其他增产剂,从非有机农业组织购入的饲料不得超过10-20%(根据牲畜的种类而异)。此外,不得采取虐待牲畜的生产方式。(6)杂草的处理:用预离栽培技术来防治,限制生长(例如:合理的轮作、种植绿肥、平衡施肥管理等),使用物理除草方法,禁止使用除草剂,生长刺激剂。对养殖业、畜牧业强调禁止使用饲料添加剂、生长素、开胃药、防腐剂等。
综合以上标准,概括起来强调一句话:禁止使用农用化学品,提倡用自然、生态平衡的方法从事农业生产和管理。
蔬菜生产配套体系
2003年06月13日
严格选建生产基地
对于环境评估不合格的菜田,坚决实行转退产制度。对于新兴菜区,要合理规划布局,采取有污染的乡村工业要坚决关闭或迁出。
综合应用农业防治措施
针对当地主要病害控制对象,选用高抗多抗的优质高产品种。如津杂、津绿系列黄瓜,湘研、苏椒、洛椒系列辣椒,中杂、TF、苏抗系列番茄,矮杂系列小青菜等。实行严格的轮作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采取调整播期,避开病虫为害高峰;嫁接换根,培育适龄壮苗;深沟高畦,严防积水;采用地面覆盖、微灌或暗灌,设施微环境调控;合理配置株行距,优化群体结构;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水、肥、气、热协调促控等栽培技术措施,优化菜园生态环境,促进蔬菜作物健壮生长,最大限度减少蔬菜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从而减少农药用量。
大力推广物理防治措施
覆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进行避雨、抗热栽培,减轻病虫害。以防虫网为封闭材料,创建封闭的棚室、网室(帐),进行无污染蔬菜生产。利用害虫对灯光、颜色和气味的趋向性,诱杀或驱避害虫。如频振式杀虫灯、黄板等,覆盖银灰色的地膜和银灰色的遮阳网避蚜等。用温汤浸种、高温闷棚,夏季用太阳能和塑料薄膜进行土壤消毒等。
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措施
积极保护利用瓢虫、草蛉等捕食性天敌和赤眼蜂、丽蚜小蜂等寄生性天敌防治害虫;利用苏云菌杆菌、白僵菌等致病微生物防治害虫等。利用中生菌素、武夷菌素等抗生素防治病虫害。利用印楝素、川楝素等易降解的植物源农药防治害虫。利用氟虫脲(卡死克)、对氟虫脲(抑太保)等昆虫激素防治害虫。
合理运用化学防治手段
在病虫害防治中,应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设施栽培条件下优先选用烟雾剂、粉尘剂,尽可能少用水剂;禁止使用剧毒、高毒农药。选用雾化度高的药械,提高防冶效果,减少用药量;选用高质量药械,杜绝跑、冒、滴、漏。应在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和正确诊断的基础上,适时对症用药防治。坚持按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的剂量施药,注意多种药剂交替使用,克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盲目加大施用剂量和将同类药剂混合使用的倾向。应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的安全使用间隔期用药,并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收产品。
推广普及科学施肥技术
蔬菜生产中,要坚持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施配方肥,有条件的应实施推荐施肥,发展有机复合肥,防止超量偏施氮素化肥,严格氮肥施用安全间隔期。禁止施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和其它有毒肥料。
建立产地检测服务体系
以农药残留监控为主,建立产地快速检测服务站(点),为广大菜农提供采前检验服务,指导农民适时采收、出售合格产品。
摘自:2003年6月11日《农民日报》
发展农业标准化 走品牌农业之路
——张掖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从1999年4月,中美签署了《农业合作协议》到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我国农业直接被推向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面前。走向WTO的我国农业直接面临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而农业参与竞争的最为重要的取胜之道是实施农业标准化。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迎接严峻的国际竞争挑战和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差问题的双赢战略和途径。农业标准化既是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通行证,也是我国提高农产品质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
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我区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意见。
一、什么是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标准化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目的。
二、农业标准化的作用。
1、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能培养社会化太生产的观念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必将带来农产品的品质化和规格化,这就近似于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它使农民形成真正是为了交换和售出产品而生产,更为市场而生产。同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要认识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为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求标准)而进行生产,而不是生产什么就卖什么。此外,还要追求高效率,这样就既要发挥优势和进行分工,又要具有协作精神,进而借鉴工业化的生产管理方式经营农业。如结合ISO9000族标准,可借鉴工业上成功的质量管理方式改造农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也可以引入ISO14000族标准,促进整个农业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农业标准化是确保食用农产品安全卫生的基础。
由于我国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对农产品的需求就从保证吃饱的数量转向了提高质量的食品卫生安全阶段。在这种条件下,就要求我国农业生产的指挥棒转向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卫生上,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几个发达的地区或城市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因为农产品的生产是在广大的农村,城市只能控制本区域的农业生产达标安全,对于不能自给的农产品就难于保证安全卫生质量。而城市的农产品市场是一个集各地农产品为一体的大流通的综合性市场,只有在广大的农产品生产地区都实施农业标准化,并且都将安全卫生作为最基本的标准和目标。这样,才能较为有效地实现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卫生。
3、实施农业标准化有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实施农业标准化,对于生产者能够促进其应用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进行生产,靠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来增加收入。对于消费者,可以使与其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卫生能够得到保证。同时,消费者可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去购买所需的不同档次的农产品,丰富菜蓝子,并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4、实施农业标准化便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联系和渗透
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其生产作业具有明确的操作规程,生产过程会不断程序化,机械化作业会不断增多。这样,一方面,农业的发展就可以吸收更多的工业优势,如更多的利用农业机械等工业产品的生产资料,刺激和发展工业品的市场。同时,也以仿效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借鉴工业流水生产作业的分工和专业化、机械化、产品通用化及企业化的管理方式等;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统一标准和功能的优质原料、丰富的农产品种类和品种等。从而使相互分割的工业和农业融合起来,不断协调二者的结构和关系。在此基础上,还能促进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和交流,缩小城乡差别,理顺城乡关系和结构,以加速农村的城市化发展。
5、标准化的农产品通过与商业的结合使农业和商业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实施农业标准化,使所有的农产品都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包装等,就可以得到类似工业产品一样的标准化的农产品,使某种农产品具有相同的功能和规格,具备了工业互换性,这是农产品作为商品进入大生产、大流通领域的基础和资格。因而,就具有更加广阔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需求。
对于商业而言,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可以促进农业与商业结合,如在传统的连锁超市中经营标准化的鲜活农产品。丰富趄市经营的种类和品种,增加其吸引力,即可提高经济效益,又可实现便民服务的目标;同时,标准化的农产品也就有了更加广阔的销售渠道。这种结合的优越性已在大型连锁超市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现,由此可看出,“农商结合”将成为今后的一大发展方向。
三、找区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及开展农业标准化的必要性
近两年来,国家对农业标准化工作越来越重视,农业标准化的法规和管理办法日趋完善,我区农业标准化工作从98年临泽制定小麦玉米吨粮田开始,四年来,已经完成农业标准化项目1个,发布地方标准5个,尤其是今年,全区农业标准化工作又有了一个大的进展。2001年底,完成了由国家质检总局下达的临泽县吨粮田36万亩的示范任务,总增粮食产量1215.6万公斤,新增纯收入1047,24万元,其中2000年种植面积8000公顷(12万亩),小麦平均亩产528.5公斤,玉米亩产676公斤,平均亩产达到1004.5公斤,比基础亩产增加50.5公斤,示范区面积混合亩产全部达到“吨粮田”标准。
近几年临泽县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在落实地委行署部署的抢抓三大机遇,实施三大战略的战略部署中,临泽县委县政府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推动临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已经被确定为我区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加上这些年西部地区气候环境逐年恶化,从国家到地方都非常重视节水灌溉、合理用水,国务院批准了黑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方案,这个方案的要害就是节水,改善生态环境。围绕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有大量的农业标准化项目和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完成。
今年我区上报的无公害蔬菜项目有:《无公害紫皮大蒜》、《无公害紫皮大蒜栽培规程》;返耕还林还草项目有:《紫花首蓄栽培规程》和《紫花苜蓿》还有《华特瘦肉猪》的标准也从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最近又在积极与黑河流域节水管理部门、水利部门协调,拟报黑河流域节水灌溉技术规范推广应用项目,力争在3年内完成。过去,我们虽然开展了几个农业标准化项目,但是离社会和市场对农业标准化的需求差距还很大。现在,广大消费者急切需要更多的无公害食品及绿色食品来替代不安全的食品;另外,日趋恶化的环境和对黑河流域节水的需求以及改善我区环境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都对农业标准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尽快对无标准的农产品如无公害蔬菜等制订一套质量分级(分等)标准,生产工艺标准以及建立起一整套质检手段和质量保证体系来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及对其质量进行检测等已是十分紧迫的工作了。
四、我区如何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
农业标准化的根本在于提高社会效益,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种植业主的收入,我区在开展农业标准化这一工作中,应本着这一原则开展工作。
今年从中央到地方非常重视西部环境恶化的问题,并对张掖地区拨出专项资金重点建设张掖黑河灌区节水工程40.5万亩的工程以及退耕还林还草3O万亩的工程。针对这两项工程,我局积极调整工作方向,积极主动地与地区节水办、水利部门、农林部门联系与协调,准备在我区张、临、高三县搞标准化节水工程示范区;在张掖市开展用标准化技术管理种植牧草技术即紫花苜蓿的种植。目前,这两项工作正在与有关部门协作共同开展工作。
在搞品牌农业方面,我局以临泽县为示范区,开展带动全区农业标准化工作,今后5年内,临泽县将制订小枣系列产品标准、优质小枣种苗繁育技术标准,制种生产技术规范,以及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并打算将华特瘦肉猪搞成几种品牌,将其地方标准报批为国家标准,其它县如民乐县也上报了无公害紫皮大蒜种植技术的项目。搞品牌农产品,我们准备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和科研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制订标准并发布为地方标准;第二步让有实力的农业公司或农户(临泽银光集团、奥瑞金制种公司),搞标准化农业工程,让他们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尝到甜头。同时我局也在积极完善农产品检测手段,让规范化种植的无公害蔬菜不但有标准,而且有法定质检机构的检验结果,并让检验合格的农产品使用无公害标志,逐年让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莱、放心肉。逐步让有标志无公害蔬菜在市场销售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篇3
[关键词] 国际竞争力 农业 弹性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成员。加入WTO意味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潮流中。参于“国际竞争”也将随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农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我将从市场结构,农业生产要素分析与政府的职能来探讨这一话题。
二、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的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能提供企业改进和创新的原动力,使企业竞相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服务,研发新产品和新流程。企业没有永久的优势,但是竞争者的压力会使它时时有落后的忧患意识及超前的欲望。”这实际上是指出了市场结构会通过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竞争越激烈的国内市场结构,越有利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然而对于农业产业而言,国内竞争越激烈不一定有利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呢。著名的“谷贱伤农”的例子即是最好的说法。这种说法描述的是这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代,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了。这种现象实际上可用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原理加以解释。
图1
作为谷物的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如图1所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比较陡峭。当农业丰收时,农产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S1的位置,在缺乏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农产品的价格会大幅度的下降,即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导致农民总收入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矩形OP0E0Q0和OP1E1Q1的面积之差。相反,在欠收年代,农产品减少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使农民收入增加。
由上可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农业所得利润水平要低于工业,换言之,如果农户从事农业连平均利润都不能获得,他还会有追加投资、改进生产技术的动力吗?那又谈何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呢?
图2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短期的利润水平和长期的利润水平。假定有农产品A和工业品I,在短期有相同的边际成本MC。如图2所示,分别代表农产品A和工业品I的需求曲线。一般来说,农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其需求价格弹性要小于工业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在同样的价格能力S下,当市场出清时,工业品I的价格水平Pi要高于农产品A的价格水平P2。根据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我们从图2中可得,农产品A和工业品I的利润分别为和,由于,所以。
图3
我们进一步分析长期的农业利润水平变化。这里,考虑两方面变动:第一,从需求方面看,由于受恩格尔定律的作用,农产品A的需求收入弹性要低于工业品I的需求收入弹性。因此,当社会总需求水平提高时,农产品A的需求的增加会慢于工业品I需求的增加。如图3,在同样倾斜程度下,工业品I的需求曲线要比农产品A的需求曲线更多的向右移动。当市场出清时,工业品I的价格增幅要大于农业品A的价格增幅。第二,从供给方面看,由于农业科技进步比工业科技进步更慢,因此,工业品I的边际成本曲线要比农产品A的边际成本曲线会更多的向右移动。在规模经济不变和价格水平确定的情况下,由于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利润会逐渐下降,这种完全竞争会使生产规模缩小,已维持价格的稳定,最终导致农业竞争力的下降,因为众所周知规模经济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三、农业的生产要素条件分析
任何社会再生产都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使用,农业生产同样不例外。农业生产要素是形成农业产品成本与农产品差异性的载体和基础,我们首先通过建立农产品生产成本函数来分析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产品成本的作用機制。
假设某国以土地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生产某种无差异农产品,在不存在规模经济和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农产品成本可用函数表示为f(A,L)=PaA+PlL,式中,A为土地投入量,Pa为土地价格,L为劳动力投入量,Pl为劳动力价格。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投入要素之间具有反向变动的关系,即AL=k(k为常数)。
我们可以秋初上述农产品成本函数的最小值。
设,,式中,为待定常数,。
利用拉格朗日的乘数法求极值:
由实际意义得到惟一驻点,为最小值点,由此得到农产品最小成本函数为。
从农产品最小成本函数表达式中可以做出如下判断:(1)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式中是指徒弟价格Pa和农业劳动力价格Pl)和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关系(式中k值可以反映)共同决定着农产品的最小成本,从而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在k值不变的条件下,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成为觉得农产品最小成本的惟一因素。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每个国家都尽可能地使用本国相对便宜的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价格,以使本国生产的农产品成本最低。(3)在农业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觉得农产品最小成本的惟一因素就是k值。根据生产函数定义,在一定生产函数瞎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实际上反映的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对农业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事实上,对于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普通的地方已有提出。
四、树立农产品的国际品牌
农产品的国际品牌的树立,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价格优势。利用本土资源的适宜性和劳动力的相对廉价,利用比较优势,从国际间贸易中获取利润;二是利用本土的地域文化打造农产品的品牌。利用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环境的差异化,突出品牌特点,既推广了产品,又促进了文化交流,带动地方经济。
另外,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国之一,要求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应遵循WTO规则。依据WTO《农业协定》,政府对农业支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的内容。依据现阶段我国国情,政府要用足“黄箱政策”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行。要让政府在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中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一个高效率的政府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我国政府机构还存在一些问题,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设一个高效率的政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这样中国农业不仅能从容应对加入WTO的挑战,而且肯定能在将来实现从弱质产业向现代产业的飞跃。
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国际贸易 篇4
(一) 现代农业概念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 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农业部长杜青林的概述: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 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 在家庭经营基础上, 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 农工贸紧密衔接, 产加销融为一体, 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1]。现代农业按发展特点可以分为: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和生产技术型农业等。
(二)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 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自给自足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 然而传统农业之所以被现代农业所取代, 主要是由于现代农业更有效率, 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者也存在很多差别。
首先, 从手段来看, 传统农业从生产方式还是比较落后, 还是以人力, 畜力为主体, 生产不具有规模, 也缺乏技术含量;现代农业则是更多依靠科技, 无论从生产工具还是经营方式来说, 都具有很大的先进性。其次, 从生产经营者来说, 从事传统农业的主要是农民, 而且文化水平较低, 传统农业往往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几乎没有专业化分工生产;而现代农业则对生产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需要的是新型农民, 对人力以及技术资本的投入也较大。再次, 从生产目的来讲, 传统农业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所需, 虽然产品也会有所剩余, 会在市场上进行买卖, 但是其目的是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交换;现代农业具有市场性, 商品性, 它是为了实现商品交换价值和社会价值而生产, 其交换所得不仅可以维持扩大再生产, 还可以增加教育、健康和文化等方面的投入, 进而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水平。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情况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而农产品出口贸易也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 农产品国际贸易得到了很多发展的机遇, 享受到了一定的优惠政策, 有利于农产品的出口。图1具体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的进出口情况。通过图1可以看出, 我国加入WTO后, 农产品出口额大体上是呈上升趋势, 进口额除2009年略有下降之外, 也大体呈上升趋势, 但明显进口增加的速度要大于出口, 我国存在农产品贸易连续逆差。而据海关统计, 2014年1~12月, 我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 928.2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 (下同) 增长4.2%, 但贸易逆差为501.4亿美元, 可见贸易逆差是个相当大的数据, 不容忽视。
出现逆差的原因, 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存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等形式出现, 涉及的内容广泛, 涵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技术性指标体系, 运用于国际贸易当中, 呈现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由于这类壁垒大量的以技术面目出现, 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 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随着关税壁垒对贸易的影响逐步减弱, 技术壁垒已逐渐成为各国争相采用的维护该国利益的手段, 尤其是农产品贸易。而我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 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很严重[3]。
三、绿色农业与农产品出口的实证分析
基于上述对现代农业以及农产品贸易现状的了解, 也为了找到现代农业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现代农业的一个类型绿色农业入手, 绿色农业具有对农产品要求严格, 农药残留少等特征, 而考虑到技术性贸易壁垒也经常在这些方面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因此把绿色农业与技术性贸易壁垒联系在一块。
以中国与欧盟贸易为例, 通过我国2013年农产品出口年鉴查询, 得到2001年到2012年我国对欧盟农产品出口的贸易额数据, 以及从中国WTO TBT-SPS通报咨询网查询到反应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指标:欧盟对农产品进口设置的技术法规条数。使用简单的一元线性模型如下:
考虑到数据的平稳性, 在做回归时, 我们采用ln EX与ln TE。EX表示我国出口欧盟农产品总额, c为常数项, TX为欧盟对农产品进口设置的技术法规条数。对参数α估计的预期值是负数, 即欧盟对农产品进口设置的技术法规条数越多, 我国出口欧盟农产品总额越少。估计结果如下表:
R2为0.856, 修正的R2为0.833, F值的显著性检验值为在1%的水平下为0.000127, 而模型中F远大于1%的水平下的临界值, 表明模型整体拟合度很好。
ln TE的回归系数为-0.233, t值为4.741, 通过了1%水平下的t检验。系数符号也与预期相同。说明欧盟对农产品进口设置的技术法规条数越多, 我国对欧盟农产品的出口越少, 反之, 则越多。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到, 欧盟对农产品进口设置的技术法规条数抑制着我国农产品出口, 相反如果我国在这些技术法规上都符合, 即严格要求本国农产品, 走绿色农业道路, 则会增加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因此可以得到绿色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贸易起促进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由实证分析可知, 绿色农业对于我国农产品贸易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现代农业不只包括绿色农业, 但是无论是其他哪个类型的现代农业都是以高技术为依托, 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力, 不仅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有促进作用, 对我国其他类型的贸易也肯定是促进作用, 因此发展本国现代农业已成为发展贸易, 增强本国经济的必经农业化道路。我国可以从加强农业技术设施建设、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以及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去发展现代农业, 进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
[2]邓秀新.现代农业与农业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 (1) .
[3]孙东升, 周锦绣.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5 (5) .
[4]胡子昂.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策略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2013 (11) .
WTO与农业贸易常用术语 篇5
WTO与农业贸易常用术语
国民待遇 National Treatment 指在贸易条约和协定中,缔约国之间相互保证给予另一方的自然人(公民)、法人(企业)和商船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同等的`待遇。从形式上来看,国民待遇是互惠的、平等的,即国民待遇必须对等,不得损害对方国家的经济主权,并且……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棉花加工英文刊名:CHINA COTTON PROCESSING年,卷(期):“”(2)分类号:F7关键词:
借鉴国际经验 发展中国现代农业 篇6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 启示
一、引言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农业现代化就是应用现代先进的工业装备、科学技术、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来武装农业,使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变为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可见,农业现代化有三层涵义:农业现代化是促使农业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先进的手段来建设农业的过程(科学化);农业现代化是农产品生产过程和价值实现过程都要现代化的过程(社会化)。
1.发达国家农业的机械化。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程度非常高,农业从耕地、播种、施肥、喷药、收割到排灌、运输、烘干、贮存以及加工几乎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呈现四个明显特点:一是农用机械向大马力发展;二是宽幅高速、联合作业;三是逐步突破难于用机械操作的生产项目;四是用电子仪器装备农用机械。机械化的全面高度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2.发达国家农业的科学化。这方面主要包括良种、化肥、除草剂、农药和水利。以良种为例,各种农作物普遍采用良种,一般是科研部门培育良种,注册农场繁殖种子,种子公司供应种子,所以种子纯度高,庄稼长得出壮整齐。如法国新育成的“舒瓦齐星”小麦品种,更适应其南方较温暖的气候,它使小麦产量从过去的每公顷10公担提高到60公担。别的方面也都实行科学化,这就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3.发达国家农业的社会化发达国家农业与“上游”部门和“下游”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例如,日本建立了经济上和经营上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民间农协组织,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服务范围包括生产生活贷款、农户储蓄、物资供应、公共设施建设、农田改良和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等,接受农协成员委托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农事作业或农业经营。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差距
1.农业生产条件差。我国的农业落后,突出地反映在生产工具落后上。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用现代装备改造农业,即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点。虽然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农业械化水平还比较低下。以2002年为例,联合收割机美国为663千台,法国为200千台,日本为1042千台,中国仅为197千台。
2.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从生产技術环节上看,经过多年的技术改进,我国的粮食作物单产多数已经超过世界单产水平,但距离发达国家的单产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2004年的数据,美国的大豆单产水平为每公顷28635千克,法国为25333千克,日本为18667千克,中国为16777千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每公顷22531千克)。以农畜产品劳均占有量指标反映的差距更大,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农业生产管理弱。目前,我国农户规模狭小,不仅生产效率不高,而且缺乏合理组织生产的能力,难以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工具。2002年,我国农业人口人均经营耕地仅为0.17公顷,美国为29公顷,美国农业人口人均经营耕地面积是中国的170多倍,由于土地过于分散,导致农业生产的管理十分薄弱。另外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缺乏为农民提供服务,连接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从而导致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农业与工商企业严重脱节,仍主要表现出自给自足的特征。我国不仅在数目上缺少相应的合作组织,而且合作组织多为官办,不能真正代表农民社员的利益,在最根本上弱化了管理。
三、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1.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农业模式。我国农业资源严重短缺,应选择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是注重节约耕地和水资源,如积极发展“精准农业”、 “节水农业”等,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生产经营效益。二是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农业,提倡尊重自然规律和按生态规律办事,保持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将农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2.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之路应该是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尽快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对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确化,实行精耕细作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将现代农业新技术与我国传统耕作、管理技术结合起来,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农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畜牧业和水产业等劳动密集型农业,通过扩大农业出口以取得更多的比较利益和加快我国农业国际化进程。同时,充分利用各地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种植区、产业带。
4.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首先,现代农业要求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今后要积极引导农民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保证粮食生产与供给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林、牧、渔业,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并及时调整农业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再论》[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
农业国际贸易 篇7
关键词:农业信息,推广,国际贸易
1 农业信息化的要义
1.1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第3次革命, 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 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 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 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 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 加速传统农业改造, 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是农业现代化的新内容、新内涵。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以信息化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是新形势、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实现农业发展思路的转型。应把握时机, 及时从发展农业产业化, 向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转型[1]。
1.2 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机制性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是一项长久的建设任务。为适应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融合发展的需要, 农业部门需新组建农业信息管理服务机构, 设立信息中心职能部门, 建立科学的信息化工作机制。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 通过信息化提升农业部门的整体功能, 促进农业部门效能建设。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部门与涉农部门、电信等社会力量的关系, 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在强化政府主导农业信息化的同时, 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成立农业信息化协会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经验和工作经验的沟通与交流。
2 我国农业信息推广的基本情况及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我国农村市场信息推广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粮食生产先后迈上了4个台阶, 年产量从3.045亿t增加到5亿t以上, 创造了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人口的奇迹。农民收入由1978年的人均134元增加到2007年的4 140元, 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这些成绩的取得, 农业推广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中农业技术推广功不可没。
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推广的发展, 对农业推广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给予了许多特殊的政策关注。但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 财力有限, 农业推广投入长期不足, 农业推广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 农业经济支撑能力弱, 也是我国农业推广技术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 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2.2 我国农业市场信息推广发展面临的困境
(1) 各农业信息管理部门相互分割, 缺乏农业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我国涉农信息现由3个不同的部门归口管理, 其中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及协调机构, 因而各部门的信息难以得到共享, 并且由于标准不统一、方法不规范、信息间存在交叉和重复、差别较大等问题, 对于同类信息具有不同的数据和结论, 导致使用者很难选择。
(2) 农业市场信息的发布管理制度不健全, 信息发布立法定规滞后。虽然国家和地方也制定了不少制度和规定, 但体系不健全, 从而导致农业信息的发布极为不畅, 并且对发布效果和使用缺少评估。
(3) 农业市场信息的供需矛盾突出, 现有农业市场信息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目前, 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市场信息都需要付费购买, 其中一部分还作为机密数据而不对外公开, 严重影响了需求群体对农业信息的采用;并且从农业信息的需求和发布情况来看, 目前, 农业信息资源特别是关于系统的农产品价格数据信息大量存在于政府部门、农业部门和统计部门, 现有的农产品市场信息难以满足农户的需求。
(4) 农业信息的发布渠道少, 基层农户难以获得信息, 获得成本较高。各地政府及农业部门都较注重推动农业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 从而忽视媒体这一覆盖面最广、广大农村最为普及、农民最为常用的最直接渠道的作用。
3 农业信息推广对推动我国农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前景
3.1 农业信息推广与农业出口贸易的关系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后,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 对国际贸易中相关农业信息的收集与推广服务, 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的重要领域。农业信息推广具有一系列的信息内容要求, 其中包括以下4个方面。
(1) 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对国际贸易中的农产品质量评级系数推广普及, 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 以达到国际需求水平, 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 国际农业市场的行情及趋势分析。建立国际贸易农产品价格收集体系, 及时公布给农民及农产品生产厂家, 优先选择生产价值高易于生产的农产品, 并及时对产量过剩的农产品进行预警, 减少农民及生产商的风险。
(3) 应对世界农业贸易的挑战。及时收集其他国家对我国农产品的限制出口或提高关税等相关信息, 及时打通贸易壁垒, 积极应对世界农业贸易的挑战。
(4) 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内容。将我国的农业信息与世界农业信息同步, 积极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中, 保持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稳健上升。
这些信息推广的开展需要建立一个对应的体系来支撑。其中主要包括了我国的农业工作系统、统计系统、商务工作系统、有关研究机构、海关系统、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有关的企业、高等院校、有关社团组织、相关媒体等。
由于我国财力的限制, 对出口农产品的补贴部分相对较少, 使得对出口企业的保护不力。而原本进出口贸易基础就相对较弱的中国, 由于国家在财力上的不足以及对农业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重视不够, 并且对农产品的生产以及在贸易领域的保护都不够, 这就使我国在国际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
3.2 国外农业信息推广情况经验的借鉴
(1) 美国农业信息推广情况。140年前, 美国联邦政府以向每州一所大学赠与土地的“土地赠与法案”和在此基础上创立的“土地赠与大学”为启动, 建立了一种以大学为依托, 大学与各级政府合作, 大学和县推广办为两大主体, 集教学、科研、推广、服务、农村教育和成人终身教育等多种功能, 遍布全美直到每一个基层县, 旨在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帮助农村青年、农民家庭、农村社区和农业发展的农业合作推广服务体系[3]。
(2) 日本的农业信息推广体系。日本实行的是以政府与农业协会双轨协同农业推广模式, 一个是政府所属的各级农业推广组织, 另一个是农业协同组合组织, 2个体系由国家和县共同出资建立, 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4]。与政府机构“自上而下”的推广途径相比, 农协推广服务遵循“自下而上”的运作途径, 基本能满足农民的需要[5]。
(3) 法国4级农业推广模式。法国政府一向对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非常重视, 建立了一套高效的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共分为4个层次:一是农技成果推广署。其主要工作方式是为涉农企业雇用高级专家, 并负担农业科技转让期间专家的工资福利和社会福利费用等。二是农业发展署[4]。它是由农业行会和政府代表共同管理的企业性协会, 主要任务是科普宣传, 培训农业工作者和科普工程师, 促进企业、农业行会和研究单位的合作, 对地方农业发展提出建议等。三是农业研究单位和专业农业科技中心。四是专业农业科技协会[6]。
3.3 国内农业推广水平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长期以来, 由于农业推广水平的不足, 信息引导力量不够, 我国农产品的供求矛盾主要表现为供不应求, 因而极少有农产品出口。这一背景决定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弱势地位, 农产品的外贸基础十分薄弱。
(1) 对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用贸易竞争力指数 (CAI) 来衡量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CAI为一国某种产品的净出口值与该产品进口值和出口值之和的比值, 这里采用我国各年的农产品进出口值来计算。由表1可以看出, 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呈下降趋势, 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国际农业信息推广力度不够, 没有较好地指引农民去种植高质量、需求大的农产品。
(2) 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影响。近年来, 我国出口农产品逐渐由土地密集型产品 (棉花、水稻、小麦、油料等) 向劳动密集型产品 (水产、肉禽、水果、蔬菜等) 转变。目前, 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为水产类、水果类、蔬菜类、谷物类等, 占总出口额的60%以上。这些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直接受国际农业信息推广影响。例如, 在2010年初建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10个成员国, 几千种产品为零关税, 这个市场上的农产品贸易信息将会带动更多的农民去生产利润更高的农产品, 从而将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结构, 从传统的农业模式向劳动密集型、经济型转变。
(3) 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影响。由图1和表2可以看出, 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全国总体出口贸易增速。近10年来, 出口规模一直占世界农产品出口的3%, 自2004年开始出现贸易逆差, 这些现象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符的[7]。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我国农业信息推广水平较低, 农民的无序生产使农产品仅仅满足国内市场。难以扩大国外需求, 从而形成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我国农业推广发展缓慢, 不能跟上国际发展的速度, 导致农民的信息不足, 生产的农产品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 无法大规模的进入国际市场。
3.4 对农产品出口市场的影响
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亚洲、欧盟、北美等科技发达地区, 由表3可以看出, 亚洲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 所占份额呈下降趋势;北美洲和欧洲增速缓慢;对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地区的出口规模虽小, 但是呈增长趋势;而日本作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最大的国家, 其出口速度也明显减缓。
(亿美元)
4 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一直以来, 我国农业推广水平落后于亚、北美、欧洲等部分发达国家或地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WTO成员国特别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 都相当重视与国际市场相关的农业信息服务, 把此项信息服务作为增强本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信息立法, 推行信息服务的法制化。各国在信息服务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人力, 已经有了较完备的信息系统、网络及服务体系。因此, 要想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就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推广现状, 跟随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中转变的需要, 尽快建立一个权威、集中、统一的农业产品信息发布体系[8]。
4.1 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 同时加强农业信息的共享制度, 建立健全统一的农业产品信息发布体系
建议应该由我国相关农业部门牵头, 如农业部组织国内与农业相关多个部门的包括农业产品方面的市场信息、技术、质量评级体系等数据进行集中协调加以管理, 将这些涉及到与农业相关的公共信息特别是农业数据信息、技术信息、质量标准等相关内容进行广泛的兼容并共享。
4.2 加快农业信息发布制度的建设, 同时对农业信息发布进行立法
由农业部牵头, 加快对农业信息推广及发布的管理, 并通过立法进行有效的监管并执行, 才能减少过多的对农业信息发布的行政干预, 同时还要增强农业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及时效性。
4.3 加大资金投入, 快速推动农业信息的收集及发布体系的建设
在美国, 政府部门每年都有10亿美元的固定政府预算作为农业信息收集的经费, 而用于在农业产品的市场新闻发布每年的年度预算就高达2 200万美元。而我国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上的资金投入较少, 而且其中的主要投入都集中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 由此导致在人员配置、相关机构组建上的极度缺乏, 对我国的农业信息推广发展有很大程度的制约[9]。
4.4 积极探索实施有效的农业信息发布方式, 同时开发推行不同渠道的方式来推动农业信息的发布
除对现代农业信息传播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利用外, 同时还应该把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农业产品的价格信息服务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并且要求媒体部门把发布农业产品的价格信息作为一项服务于社会的硬指标进行落实, 召集调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 以定期、定时、无偿的形式发布重要农产品的价格信息。
4.5 扩大并丰富即时农业信息的发布内容
在农业信息发布的具体内容上, 要具有即时性, 除农业产品的现货市场信息之外, 鉴于期货产品价格的超前预期性和目前国内农业产品的期货市场已经成为市场价格的中心, 还要将农业产品的期货价格信息作为重要的市场信息进行采集、发布, 并且传递到市场上的各个环节中, 特别是传送农民的手中。
4.6 依托国家的电子政务工程, 改进和完善农业信息采集系统, 并且强化农业部以及各省级农业部门的数据中心建设
要强化关于国际农业产品批发市场上的价格信息系统的建设, 同时还需要搞好在国际市场上的农业产品价格的采集、分析和发布[10]。并且要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以建立农业信息的交换制度, 开发农业信息数据的交换接口, 构建公共的农业信息数据平台, 从而实现涉农信息的共享。
4.7 要着重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及前瞻性, 并且增强农业信息服务的有效性
要善于抓住最紧要的农业信息需求或者是农业信息服务的主要矛盾。围绕农业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及时组织相关的信息服务。农业的国际市场信息推广服务, 在当前最具前瞻性和针对性的信息内容, 主要是对国际市场中农业产品的行情及走势分析、如何提高我国农业产品的质量及食品安全水平等方面。
4.8 加强农业信息的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的培训工作
把龙头农产品生产企业、种养大户、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和村组干部作为主要的对象, 以此来发展并壮大农村的信息员队伍。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电脑、电视、广播、电子屏幕等多种电子终端以及在集市中散发信息传单和建立村公告牌等多种形式。
4.9 革新推广观念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农业信息推广要逐步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以”技术为本”逐步转变为“以人为本”;二是从以政府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发展;三是从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主逐步转变为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服务;四是从以技术为主线逐步转变为以产业为主线;五是从以提供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转变为提供产业技术、优质农资、综合信息等全程化全方位服务[11,12]。
4.1 0 加强条件建设
要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 搞好建设规划, 积极争取立项, 以“完善设施条件为重点”, 尽快对农技推广体系加以建设, 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和水平。改善办公条件, 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拥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和配套的化验室、标本室、档案室、图书室等;要建立稳定的试验示范基地, 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与配套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展示与推广应用有一个稳固的平台;配置先进实用的服务手段, 主要包括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检测检验设备、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等[11]。
4.1 1 提高人员素质
大力加强知识更新培训, 建立基层公益性农技人员定期轮训制度, 不断地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 积极推进职业技能鉴定, 实行全员竞争上岗、持证上岗;提升业务能力, 主要包括基本情况调研、基本数据分析、基本趋势判断、基本规律把握等方面的能力。
4.1 2 建立与国际贸易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贸易制度的规定
加强与他国的协调和合作, 灵活利用国际贸易规则, 制订一些有利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国际规则, 并对别国提出的有损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相关规则及时作出反应, 提出合理意见。在国内尽快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 使相关农业信息能够更快捷、有效地发布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邓波, 蔡荣波.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访谈[J].信息化建设, 2003 (4) :11-14.
[2]钱平, 高敬荣, 苏晓鹭.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的现状与分析[J].计算机与农业, 2001 (7) :7-8.
[3]李伟克.加入WTO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4]高析.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的成功经验[N].中国信息报, 2011-01-05 (8) .
[5]李永凯, 周慧荣.农业信息化进程中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11, 15 (1) :114-115, 141.
[6]赵苹.农业宏观决策系统及信息资源建设策略[J].农业信息探索, 1998 (1) :2-8.
[7]郭作玉.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8]周可金.当前我国基层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 2001, 17 (4) :81-82, 85.
[9]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10]孙鲁威.我国农产品信息采集发布亟待统一规范[N].农民日报, 2010-03-11 (5) .
[11]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 2009, 25 (1) :4-14.
农业国际贸易 篇8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先进的农艺技术和生物技术实施的载体。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户面对市场,为解决生产取向、生产过程、产品销售和优质高效的难题,普遍希望从服务组织和中介组织得到帮助;适应农民生产和进入市场的农业机械化新型组织,其发展受到市场秩序不健全和传统体制残余的影响。农业机械化如何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和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我国由农业大国发展成农业强国,需要突破自身制度建设,实现农业机械化体制创新。
1 我国农业机械化组织特点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协会等协调发展,显示了组织创新的趋向[1]。农业机械化组织的发展,还要反映农民的需要和利益,同时又让农民在关心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以体现共同利益的规则自我约束。农户经营权益的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机械化组织的发展。
2 农机服务产业化是关键
2.1 农机服务产业的内涵
农机服务产业化是指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体中分离出一个专门从事农业机械化服务的生产技术经营体,并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与运行机制的过程和结果。它是农业与农机服务的分工,其产业经营主体是通过技术、劳务、信息、知识以及保险等服务经营手段获取利润,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即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与农业产业化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一方面,农机服务产业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为农副产品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一系列机械化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为经济前提,通过对农产品的生产、质量要求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来提高农民对农机化服务的市场需求和支付能力。
2.2 产业化的基本框架
产业化所涉及领域的基本框架有3个层次[2]:一是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机械化生产技术服务的产业组织,这是农机服务业化的基础;二是为农机经营者及所有者提供系列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即农机及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教育培训、信息咨询、安全保险、维修保障、产品质量鉴定、市场中介以及农机产品、配件和燃料供销等,这是农机服务产业化的保障体系;三是代表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实施宏观调控和法规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这是农机服务产业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必要环境条件。3个层次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个层次都将不能完成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和历史使命。因此,国家的投入与扶持政策应为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农机服务产业组织提供宏观指导,转变调控方式,以形成与投入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力。从整体框架结构的现状看,整合、培育、发展和壮大一线农机服务产业组织是产业化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这不仅因为它是产业化的基础,还在于它是整个框架的最薄弱环节。
2.3 农机化产业的本质功能
农机产业化的本质功能,是在于通过专业分工,使传统农业的非经济性使用农业机械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的专业性优化组合运用机械的生产方式,改变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问题。在小规模农业经营体的经营方式中,机械作为生产工具,永远只能体现为生产成本,效益总表现为社会性的和间接经济性的。然而经过分工以后,农业机械将成为获取最大利润的基本手段,这种由分工而产生的生产要素新的组合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农机界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动力机制问题,并且能够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前提下,形成按市场经济规律正常运作发展的、真正意义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农业大生产。农机服务产业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具有以下几方面功能。
2.3.1 节约资源,优化环境
农机服务产业化在利益驱动和技术能力的支撑下,其节约资源和生产资料方面的功能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是人力或低技术含量机械装备力所不能及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符合新型农业机械化道路的要求。
2.3.2 降低生产成本,获取规模效益
农机服务产业化实现了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因此可大大减少单位作业量中的机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损耗,减少机械重复购置/技术状态不佳和运用不合理所造成的成本增加。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突破了农业家庭经营规模的界限,使单位机械装备的生产规模扩大成为可能,追求规模效益也成为服务产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目标。
2.3.3 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农机与农业分工所带来的要素优化组合、经济规模以及农机经营者的经济目标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标一致的运行机制,为高效率和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条件,而机械化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在改造恶劣的生产条件、高效能利用生态资源、吸收利用高新科技、抵御自然灾害以及提高农业竞争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3.4 提高农机服务管理水平
服务产业的市场占有份额、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增加等经营目标,都对科学严格的管理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搞好组织内部和整个服务产业的管理以及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将成为来自内部的主动要求。
2.3.5 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获取规模效益;在增加农民土地收入的基础上,增加农民从事多种经营的机会;提高农村有限资金合理利用率和回报率;分工的过程还会把传统农业生产中的一部分成本转化为农机经营者的收益。
2.3.6 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除了农机服务产业自身的发展能够分流出部分农民之外,还可以带动为农机经营者服务的系列化服务产业,同时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必要技术支撑体系。
3 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体制创新
3.1 多种形式的合作组织
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专业合作协会很有可能成为我国农机服务产业的主要组织方式。我国农户经营的超小规模决定了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联合[3]。近年来,在大规模的农机跨区作业中,农机所有者已经懂得了必须要联合经营才有出路。因此,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因为能够满足农民的基本要求而成为农机服务产业组织的最佳制度选择。同时也应看到,虽然农机服务产业化已经自发地以多种形式表现出其分工、专业化的强劲趋势和联合发展的生命活力,但要使诸多分散经营的农机专业户联合起来走合作经济的路子,形成一个管理有序、经营有方、机制灵活、配置合理、规模高效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农机服务产业大军,并与传统的农机服务体系的改革转型相辅相成,则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3.2 农业机械化的管理体制
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方面,政府管理部门要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能力创造条件和环境。农机服务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既有自身的规律,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政府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应当确立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战略地位,使农机服务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同步发展。另外,农机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效益高和公益性强,而自身的经济效益较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政府要在资金、信贷、税收和物资供应等方面制定优惠与扶持政策,健全、完善和规范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法规,依法维护农民和农机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3.3 农业机械化的运行机制
农业机械化运行机制方面,以产业化思路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适应总体趋势,以提高农机服务经济效益为目标,培育农机化服务产业。培育农机服务产业要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通过农机产业化服务使农业产业链得以延伸。农业机械化贯穿于农产品的生产、收获、运输、保鲜与贮藏等各个环节,并将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以企业化的理念来组织经营,追求农机服务效益最大化。
3.4 以社会化思路诱导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投入是决定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引导社会各方投资必须有开阔的思路。政府应为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创造良好社会大环境,让农机服务业吸引更多的资金与人才,使农机服务产业化快速与健康地发展。
3.5 以专业化的思路提高农机服务产业化水平
专业化是提高农机服务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专业化服务要做到服务组织专业化、服务项目专业化、服务技术专业化与服务人员专业化[4]。通过专业化迅速提高农机化服务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水平、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各种农机专业服务。
4 结束语
在我国由农业大国发展成农业强国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组织创新是基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从而也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此,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组织特点,指出了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农机服务产业化是关键,并针对农机服务产业化问题,论述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从而也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体制创新,农机服务,产业化
参考文献
[1]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21-25.
[2]薛亮.关于当前农机化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3):37-38.
[3]陈联诚.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1(4):45-47.
国际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研究 篇9
一、市场的调节力量有限
(一) 农业保险供给方面
影响农业保险供给的因素主要是系统性的农业风险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巨灾风险。其中前者决定了农业保险供给的高补偿成本, 而后者造成了农业保险供给的高管理成本, 两者共同作用导致了偏低的农业保险供给。农业风险事实上属于“不可保风险”。对从理论上和技术上的“不可保风险”进行“保险”, 这是农业保险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1. 系统相关性及巨灾对供给的影响
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事件必须是相互独立的随机事件 (即非系统性风险) , 农业保险才能通过各种组合加以分散。但农业风险是典型的系统性风险。所谓的相关性和巨灾性灾害都是相对而言的, 主要是农业保险无法从中获利甚至是亏本导致的供给不足。
2. 信息不对称与农业保险
历史上使用商业保险来承担农业保险多重险的试验都失败了, 除了本身农业的风险特殊性带来的缺口以外, 主要还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现在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直接或问接经营的。市场机制之所以在农业保险问题上失灵, 主要是因为农业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 逆向选择与农业保险, 农民相对于政府保险公司等宏观的组织更加了解自己的土地、技术、天气周期等, 由此更加了解自己所面临的风险, 在此情况下很容易产生逆向选择。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保险市场上存在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保险人没有能力去设置与风险水平相称的保险费 (即合理的保险费率) 一个直接的结果。 (2) 道德风险与农业保险, 部分学者从农民在购买农业保险前后农业生产投入行为 (主要是肥料或农药) 来确定道德风险现象的存在。不同的投入品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 不同的投入品施用量与农业保险之间的关系应是不一致的。
(二) 农业保险需求方面
虽然有不少的农民具有投保的愿望, 但从总体上来看, 对农业保险实际上还缺乏有效需求。有足够的证据表明, 农民可能对风险并不是强烈厌恶, 对保险并不具有一个非常高的支付意愿, 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讲, 其对于风险的偏好在低收入时往往趋于风险中性, 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 不倾向于使用保险来分散农业生产中遭遇到的自然风险。
二、政府在农业保险供需对接策略研究
(一) 商业主导的农业保险
从经验上和理论上看, 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保险不适宜纯粹商业化运作达成共识,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我国农业保险的单纯商业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农业保险中还存在巨灾风险难以分散等问题, 因此, 对农业保险进行补偿是必要的。大部分学者对农业保险不适合商业化经营以及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 (模式) 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从世界各国农业保险的具体发展模式或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出发, 得出了农业保险不能实行商业化运作的结论。在对国外农业保险经验进行详尽总结后, 多数研究结论认为:发展农业保险, 走出农业保险的困境, 需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法律方面支持、引进再保险和再保险基金制度、选择适合本国的农业保险模式,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农业保险需要国家财政大力支持, 也就是要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二) 政府参与的农业保险
为了促使农业保险供需对接, 一些学者对如何纠正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农业是准公共产品。在此情况下为政府提供农业保险补贴提供理论依据。最知名的是Skees通过对美国政府补贴农业保险的绩效进行分析后认为, 在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和补贴力度情况下, 农业保险并非按照政府的意愿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政府补贴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可能存在如下一些问题:政府陷入沉重的财政负担。扭曲农业保险的功能。对农业保险的大量补贴, 实际上使农业保险损失补偿功能逐渐淡化, 逐渐成为一种收入转移支付工具。降低社会资金的效用。政府直接经营容易产生“寻租”和低效率现象。对私人保险的“挤出效应”。模式方面:一国农业保险组织模式是对于农业保险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内学者一般将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归纳为五个类型:政府主导模式 (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 、相互社模式 (以日本为代表) 、民办公助模式 (以西欧国家为代表) 、政府垄断模式 (以前苏联为代表) 、国家重点扶持模式 (以亚洲发展中国家为代表) 。在模式的选择方面, 不同的学者主张经营模式不同。在众多经营模式中建立以非盈利性农业合作保险为基础的农业保险体制是最佳的选择。周红强调在我国须建立新型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谢家智、蒲林昌在对市场性农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应该坚持政府诱导型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总结
通过上述有关国内外农业保险问题研究的文献回顾, 可以看出国外学术界尤其是农业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对农业保险的研究相当成熟。相比较而言, 国内对于农业保险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不足。如果不能保证农业保险的供给方提供保险产品, 就根本不用谈农业保险需求。对农业保险替代品的研究比较少。农业保险的替代品有硬件 (如水利设施) 和软件 (如政府救济) 之分, 他们与农业保险相比, 优势在哪儿, 劣势在哪儿。只有通过比较, 量化他们的优劣势, 才能更好地提供农业保险产品。
参考文献
[1]王志宇, 方淑芬.风险概念研究燕山大学学报, 2007 (2)
[2]李军.农业保险的性质、立法原则及发展思路.中国农村经济, 1996 (1)
[3]庹国柱, 卞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2
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国际发展趋势 篇10
一、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1.农牧业结合型现代农业模式
以农养牧, 以牧促农的农牧结合经营模式已成为一些经济较发达国家农业的主要发展形式。如以色列在农牧结合经营方面就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色列人口不多, 耕地较少, 土地干旱, 水资源缺乏。该国通过加强农业研究, 将发展畜牧业作为重点, 以牧养农, 应用廉价的饲料进行蛋白生产, 尽量减少饲料粮的进口。通过十多年的努力, 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 农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5%以上。[4]菲律宾和东南亚地区在农牧结合生态农业方面也发展较快, 菲律宾于1982年成立了一个地区性的协作研究机构——东南亚大学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网, 重点研究提高生态农场的生产率、稳定性、持久性和均衡性, 通过不断探索, 已在近几年按生产结构不同, 发展了畜牧业与种植业结合型、旱地农牧渔结合型、旱地农牧结合型等多种成功的农牧结合模式。
2.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模式
国外一些现代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依据其土地、劳动力和工业化水平, 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农业模式也较为成熟。
(1) 规模化、机械化、高技术密集型模式。
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缺乏的国家一般采用规模化、机械化、高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模式。发展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较成功的国家有美国和巴西等国。美国以大量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 其农业机械化程度世界第一, 所以, 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巴西人少地多, 但是长期以来农业实行粗放经营, 农作物广种薄收。近年来, 巴西政府重视农业新技术推广, 出台鼓励积极采用高技术密集型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 农业潜力逐渐显现, 表现出发展人少地多配合的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模式较为成功。
美国农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程度很高, 形成了著名的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作物生产带。这种分工充分地发挥了区域优势与产业优势, 且有利于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率。同时, 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也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 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
劳动力充裕而耕地短缺的国家, 适合于发展资源节约、资本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作物的现代农业。采用该模式发展现代农业较成功的国家有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国家。荷兰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其节水农业发展为世界第一, 水肥利用率达80%~90%, 平均每立方米水可产2~3公斤粮食, 不仅改变了粮食、蔬菜、水果长期依靠进口的状况, 而且其产品还大量出口。[3]此外, 荷兰的农业发展追求精耕细作, 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温室作物蔬菜和园艺作物, 因此改变了60年前为温饱问题发愁的困境, 通过发展温室作物成为全球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 蔬菜、花卉的出口居世界第一。日本农业采用合作化的土地节约模式, 由农业协同组织联合分散农户形成劳动集约经营。该类人多地少配合的现代农业模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生产集约、机械技术与制度变迁型模式。
在土地和劳动力适中的国家, 其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是采用生产集约、机械技术复合、制度变迁型模式, 如法国、荷兰就是典型代表。法国发展现代农业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主要特色。典型的制度有“一加一减”制度。“一加”指的是为防止土地分散, 国家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允许让一个子女继承;“一减”指的是分流农民, 规定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 必须退休, 由国家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3]同时, 法国政府还推行农场经营规模化、生产方式机械化, 且引导农业发展专业化和一体化。根据自然条件、传统习俗和技术水平, 对农业进行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形成了区域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到20世纪70年代, 法国半数以上农场实行专业化经营, 提高了农业效益, 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城市中等工资水平。目前, 法国现代化农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其农业产量、产值均居欧洲之首, 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和第一大农产品加工品出口国。
荷兰耕地不足, 农业企业大多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其温室蔬菜和花卉采用专业化生产、多品种经营, 明显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产品质量并形成了规模效益。同时, 专业化生产促进了专业领域的研究, 使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份额。
二、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1.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政策
现代农业较发达的国家一般均有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的政策指导。如荷兰、美国等国家非常重视完善市场体系。荷兰政府制定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和公平交易制度,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该国的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形成了“生产者+拍卖场+批发商+零售+消费者”的统一体。拍卖场具有合作社性质, 成为生产者与市场联结的纽带, 其成员为生产者, 成员的所有农产品都通过拍卖场销售, 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直接挂钩。拍卖场还提供储存、冷藏、标准化包装及运输等服务, 按标准核定产品类型、质量等级、竞拍价格, 并为买卖双方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等, 该产销结合方式有效地降低了销售成本与交易费用。
美国的现代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 除各种农产品完全进入市场领域外, 各种中间产品、劳务和消费品, 以及各种农业机械、农用化学品、良种以及兽医服务等, 已形成了完善的农产品要素市场。同时, 现代农业中的社会分工也深化到生产过程的主要工序。原来由农场完成的耕地、播种、收获、灌溉、运输、仓储、农产品初加工和农场建筑等, 也全部由专业公司来完成。[7]
2.立足生态农业的技术政策
目前, 一些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是积极运用现代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巴西政府通过制订科技行动计划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计划目标是在不扩大种植面积的情况下, 粮食的生产能力增长56%。[8]巴西政府特别重视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其国家农业部下属的农牧业研究公司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农业科研机构之一, 它与巴西农牧技术推广公司具体负责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该研究公司已向社会推出农业科研成果1万多项。从目前来看, 巴西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有机农业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并广泛应用。
美国政府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 依靠现代工业、商业和新技术, 建立高科技含量、高产出和高商品率的农业体系, 农业发展实现高度集约化、社会化和国际化, 形成了涉及生物学、遗传学、气象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兼顾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部门和多个行业的系统化现代产业综合体。
3.促进合作社和中介组织的产业化经营政策
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均重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中介组织的作用。
巴西于1969年成立了全国农业合作总社, 1988年通过宪法明确了合作社的法律地位, 并给予了资金支持以及培育中介组织, 各州设有农业生产者协会, 隶属巴西“全国农业联合会”, 其主要职能是收集农业生产者对农产品贸易的意见, 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在农产品贸易出现问题时, 向政府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并向农户传达政府的最新政策。因此, 20世纪90年代初, 巴西已发展了4000多个合作社, 分别为供销合作社、渔业合作社和农村电气化合作社等。供销合作社为农民供应生产资料, 提供农产品的分级分等、包装、仓储、运输、销售和出口等服务, 同时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经营管理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
在美国, 农民也有两个自己的组织——合作社与农协。农场主通过联合组织起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使农副产品在批量、质量以及规格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9]美国农业合作社主要活跃在流通及农产品初加工、储运和销售环节, 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联结起来, 增强了农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荷兰农业合作社的立法则较完善, 形成了较完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主要形式有采购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销售合作社、服务合作社。农民通过合作社订购种子、肥料、饲料、贷款、拍卖农产品, 以及享受其它服务。
法国在19世纪中叶已开始重视合作社, 之后迅速发展起来, 为了鼓励合作社的发展, 法国政府还出台了合作社可免交33.3%公司税的政策, 农户所需生产资料和饲料基本上由供销合作社销售, 90%以上的农业贷款业务, 由信贷合作社提供。[10]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 法国大部分农户加入了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产品已占市场绝大多数份额。
日本政府推动分散、脆弱的农户发展法制化的农民合作组织——农协。农协通过为农民提供各种资金和信用服务, 提供保险服务, 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用品等, 已成为日本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11]农协在日本政府财力物力支持下, 起到在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上使小农户同大市场对接的作用, 除了完成经济职能外, 还兼有帮助政府贯彻农业政策、代表农民向政府施加压力的双重职责, 在日本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国也于1961年成立综合农协,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载体。韩国政府还采用法律保障和政府扶持的方法保证农协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发挥作用。农协的职能包括指导和参与农业流通业、物资供应、加工、销售、金融、保险、福利等。
总体上说, 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农民合作组织, 都是由政府立法推进, 通过经济和社会政策, 将分散的小农户融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 并发挥其主动性潜能。
4.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政策
区域化布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其根据农作物以及农产品对生态气候条件的选择, 充分合理利用其自然资源, 取得了最好的经济效益。[12]
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荷兰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农业资源配置和结构组合。20世纪50年代以来, 荷兰大幅度地削减了自己缺乏优势的土地密集型农业 (如谷物类大田作物) , 从而降低了谷物的自给率。同时, 大力发展条件较好的畜牧和园艺产业, 畜牧业结构份额超过了55%, 园艺业结构份额为35%, 大田作物所占份额只有10%, 而谷物所占份额不到1%。[13]此外, 荷兰大多数农业企业都采用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 如奶牛和肉牛、肉猪和母猪、蛋鸡和肉鸡都由不同的农场饲养。农业合作社还依据服务对象和内容不同从事单一项目的生产服务, 以便于产品的质量改进、科研开发、深度加工和市场营销。而美国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专业化程度高, 因而形成了著名的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农作物生产带。
5.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如荷兰的现代农业就重视可持续发展, 根据欧洲环境立法的要求, 加强了对农用地肥料用量、牲畜排泄物数量的控制。1989年, 荷兰的四个政府部门还联合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计划”, 要求从结构调整、总量控制、畜粪排放处理方面控制对环境的污染, 并且通过筹措资金和设立新税种来保证计划的实施。荷兰政府制订的农业重点政策包括: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 防止土壤等污染;加强厩肥无害化处理, 控制氨磷的释放量;将不宜农作的土地退耕, 改作自然保护或户外娱乐活动场所;建立由核心地区、自然开发区和生态走廊组成的国家生态网, 保护野生动植物。[13]
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配置统筹协调也是以色列发展现代农业成功的战略性举措。以色列发展农业非常重视维护生态平衡、生物链自然连接, 所以, 有计划地开发荒地、坡地和沼泽、滩涂, 以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增加植被, 绿化沙漠, 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等改善土质土层结构;通过“三污”回收与治理, 以改善环境质量。[15]目前, 以色列已基本形成了粮食和经济作物、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三、现代农业经营趋势
总结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经验, 国际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形成了如下趋势:
1.生态型、增收型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最初发展的现代农业, 在大量应用科学技术的同时, 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之后在人类利用资源从事经济活动追求经济效益时, 逐渐重视资源和环境嬗变之间的关系。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理论, 在采用先进技术发展高效农业时, 开始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 用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系统动力学等方法来耦合“资源—环境—经济”的复杂系统运行。因为只有在现代农业建设正面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时, 才能达到农业资源数量增加, 质量得以维持或提高, 进而顺利发展现代农业, 形成良性循环。生态型农业是以资源集约、技术集约和劳动集约为特征,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农业形态, 符合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16]因此,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提高成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 生态保护型农业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2.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
现代农业建设以资源、区域和产业优势为依托,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发展和形成地区优势和主导产业集群, 建立综合农业产业体系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高效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是发挥区域、资源和产业优势, 发展“种、养、加”、“科、工、贸”产业一体化。如在持续稳定发展种植业的同时, 建立一个以农促牧, 以牧促农, 以农牧产品促加工的“种、养、加”开放型的农牧业生产体系, 以达到高产、优质、低耗、改善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经营目标。用尽可能少的自然资源, 在尽可能短的周期内生产出尽可能多而优的农畜产品, 以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 达到或维持尽可能最佳的生态平衡。[17]因此, 发展优势和主导产业, 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和提高规模效益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
3.农牧业结合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产业形式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阶段, 建立农牧结合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是规避风险、实现农牧业持续发展、增加收入的主要产业形式。种植业的第一性生产与养殖业的第二性生产紧密结合, 即农牧业结合经营形成一个生态、经济和技术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饲料和肥料成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联系的桥梁, 是农牧结合的纽带。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物质基础——饲料与肥料, 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养分——有机肥, 种养业彼此互补产品。从实践来看, 农牧结合为建立高产、优质和高效的农业生产系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目前, 农牧结合型农业成为多数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产业形式。
四、我国现代农业模式发展方向
顺应国际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我国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 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将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形式;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通过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得以建立并逐渐完善。笔者认为, 我国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与主攻方向应为农业布局的区域化、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农业产业系统一体化、农业资源利用生态化。
1.农业区域实现合理布局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差异较大。所以, 在发展现代农业时, 需要依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与区位特征合理布局农业产业, 形成地区特色与优势产业带。如在“七五”期间后, 我国把北方旱地农业区域治理与综合发展列入重点科技攻关计划,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成功。农牧交错带部分地区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 退耕还林还草改善了生态环境, 发展以草地建设为中心的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 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宁南地区节水型农牧结合模式”、“冀西北高寒地区农牧结合模式”和“阜新风沙半干旱区农牧结合发展模式”等农牧结合模式。借鉴这些模式在各个不同地区合理布局农业产业, 发展特色与优势产业模式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2.农业专业生产达到规模效应
农业产业实现专业化与机械化的前提条件是农业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在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农户成为主要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生产分散到小单位农户家庭, 由于地块细碎, 使得种植业与养殖业均达不到规模经营, 这势必影响农牧业发展专业化与机械化, 且农牧业难以实现规模经营效益。所以, 通过土地流转、专业种植和养殖大户承包等方式, 使土地形成规模, 以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机械化, 达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
3.农业产业形成节约资源的生态型系统一体化
农业产业理想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为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生态经济产业系统一体化经营。该模式的具体形式为农牧业产业“纵横结合一体化”, 该一体化是农牧业横向与纵向一体化的有机联结。农牧业“横向一体化”是种植业、养殖业与加工业的平面联结;农牧业产业“纵向联结一体化”是种养业生产、加工业、贮藏业、销售等产业垂直联结;而农牧业“纵横结合一体化”涉及的主体则有生产者农户、加工企业、专业市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即形成了各个主体联结的“合作社+农户+公司+专业市场”的生态型农牧业系统一体化模式。
该模式通过农牧业横向联结可以实现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农作物秸秆、饲料作物、农产品加工副产品 (麸皮、麻饼等) 等饲料饲草, 既实现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循环利用, 又缓减了过度利用草地的生态压力。养殖业则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 减少化肥的施用, 减轻对耕地的污染。该模式的农牧业纵向一体化可以通过农牧业专业市场、加工企业 (公司) 和合作社, 一是为农户从事种植业与养殖业提供生产资料、资金、信息, 以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农畜产品通过公司加工, 使农户享有生产外其他环节的利润, 扩展了增收空间;三是为农户销售农畜产品提供交易平台、信息和销售渠道, 从而避免盲目生产的损失, 规避产品销售风险。
农业国际贸易 篇11
国际农产品价格低迷或冲击国内农业。国际国内粮食的价差,成为悬在中国农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
近年来,谷物、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消费需求相对稳定,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衡量粮食安全的基本指标之一,从库存消费比来看,2014年全球谷物库存消费比高达25.5%,全球棉花库存消费比持续保持在90%以上。国际农产品价格低迷,跌至2010年以来的最低点,推动大宗农产品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导致库存大量积压。大量进口与库存积压都会导致国内农业生产受到冲击。
那么,以高关税为襁褓,将国内农产品保护起来如何?2月10日的《农民日报》撰文指出,我国农产品进口缺乏有效的边境保护措施,以粮食为例,三大主粮的配额内关税仅有1%,大麦、高粱的关税仅有3%、2%,进口粮食税后价格仍然低于国内价格,企业进口动力强劲。
把国内农业所遭受的国际粮价的挑战归结于关税,不得不说有一种给发烧的人泼冷水的意味——发热只是病征,不是病因。同样,国内外农产品价差的根源在于国内农业生产率偏低,流通等环节费用较高,这些问题不是关税能解决的。如果真的靠关税暂时把问题压下去了,那么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可能会因为错过国际低价的倒逼,而更加难以解决。
农产品进出口问题上,农业生产者总是希望国家能实行关税保护,而作为农产品消费者的大多数人却总希望粮食价格能再低一点。悖论正在于此:两者看似冲突,却是“兼则两全,偏则俱废”的关系。
最著名的案例是英国的《谷物法》。该法规定若非国内粮价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则禁止农产品进口,从而“保护”英国农夫及地主不受外国低价粮食的竞争。这项法令使得人民生活成本增加,引发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损害了工业发展。该法令于1846年在人民反对声中被废止后,不仅工商业,连农业本身也进入了一个繁荣期。这是因为,作为废除《谷物法》的补偿,英国政府给予了地主巨额贷款以支持排水工程的建设,科学种田成为风潮,越来越多的蒸汽机被投入农业,英国借此完成了农业近代化。农产品价格和产量的稳定,也使英国工人享受到了高于物价增长速度的工资增长,人均收入比法国高出50%,是德国的数倍。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对外贸易发展 篇12
一、 农耕文明与贸易雏形
三代时期黄土高原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塬上“原隔既平, 泉流既清” (《诗·小雅·黍苗》) ,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早熟的农业产生了早熟的文明。如果以国家、城市、文字的出现作为文明的标志, 则中国在夏、商时我国已进入农业文明社会。
农业发展在三代时期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地带,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自给自足。同时, 由于农业的不断发展, 导致剩余产品、阶级和国家出现, 商品交换的时机成熟, 对外贸易则在这种历史情况下产生。此时中国处于奴隶社会, 对外贸易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贸易集中在黄河流域沿岸各国。粮食、酒和其他专供奴隶主阶级享用的奢侈品, 如宝石、香料和各种织物等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对外贸易在奴隶社会开始初步发展, 但其在社会经济中不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外贸易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奴隶贸易成为奴隶主经常补充奴隶的重要来源。奴隶社会虽然出现了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但在一国整个社会生产中显得微不足道, 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很少。同时, 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技术落后, 交通工具简陋, 道路条件恶劣, 严重阻碍了人与物的交流。
二、 农牧文明与贸易繁荣
汉唐时期, 由于农业生产力及发展水平的提高, 传统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农业获得显著和全面发展, 北方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为国家积累了雄厚的物质、经济基础, 丝绸之路得以顺利开发。汉唐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通过丝绸之路与其它国家交流, 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 对外贸易的商品种类及数量比较丰富, 中国的对外贸易此时进入繁荣时期。
两汉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 交往的范围主要限于邻国。西汉张骞通西域后, 中国就开辟了从长安经中亚通往西亚和欧洲的陆路商路——丝绸之路。从此, 西汉与西域、西亚的通商关系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织品、茶叶等商品, 从长安出发, 经河西走廊, 转运到安息, 再经安息转运至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换回良马、种子、药材和饰品等。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史记》、《汉书》等记载, 西汉张骞使西域时, 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葡等物产外, 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茶叶等物产传到了西域。
唐朝贸易范围扩大并出现空前盛, 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心, 交通海陆并重。唐代对外贸易发, 封建经济繁荣, 交通发达, 从陆路、路都可东达朝鲜和日本, 往西经“丝之路”可达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以至欧洲许多国家;经“水上丝绸之”可达波斯湾。唐政府鼓励外贸, 广和长安分别为唐朝南北国际大都会, 广州, 唐政府设立市舶使, 管理外商贸往来。
三、 农渔文明与海上贸易
唐代中叶以后, 由于北方战乱、人增长、人地矛盾上升, 大量北方人南。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农业生产工进入江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形“苏湖足、天下足”的局面, 这充分明了江南鱼米之乡的富庶与繁华。中传统的农业科技、经济在自己的框架达到了巅峰状态, 并最终完成了中国济中心的转移。经济中心南移之后其业经济后来居上, 北麦南稻作物格局形成, 高产经济作物的不断引进, 促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随着江南的渐进开发, 江南农业经后来居上。同时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提高, 宋元明清的贸易以海上贸易为。宋元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以增加财政入, 宋元时期中国对外贸易频繁, 朝设立市舶司, 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并收商税。广州、泉州、明州成为当时重要港口, 朝鲜、日本、越南、阿拉等是其重要外贸伙伴。
农产品贸易在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占据重要地位, 朝廷与外国商人交换商品中有很大一部分为农产品。明清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引种高潮。甘薯、玉米等美洲作物和种类繁多的经济作物 (如烟草、棉花等) 、园艺作物传入我国, 这些作物的广泛推广与种植, 使我国的作物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极大地缓解了人口日增而耕地紧张的矛盾, 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四、 结论
纵观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贸易繁荣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的发达。农业发达的程度与贸易繁荣的程度成正比例不同的对外贸易形式反映了经济重心的不同, 汉唐时期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发达, 贸易也主要集中在北方并以陆路贸易为主, 唐以后, 经济重心南移, 贸易集中在江南并以海上贸易为主。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是剩余产品出现的前提,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在农业有所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因此, 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史应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许晖, 邹德秀, 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史话[J], 生态经济, 2004 (04) :33
[2]、夏秀瑞, 中国对外贸易史[M],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