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类(通用12篇)
管理学类 篇1
会计政策选择是行为主体采用一定的行为方式对会计政策选择客体所开展的活动过程, 它依存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 并受制于会计政策选择的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大部分学者都默认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是管理者, 这主要源于Watts和Zimmerman (1978) 提出三大假设开创了实证会计研究后, 会计政策选择研究领域呈现重实证研究轻规范研究的现象, 针对上市公司的大样本研究方法使得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自动地赋予了管理者。然而这种结论存在两个问题:其一, 管理者凭借经营控制权确实是会计政策选择主体, 但拥有最终控制权的所有者和拥有作业控制权的普通会计人员也应是会计政策选择不可或缺的主体。其二, 即使针对管理者这一会计政策选择主体, 也应注意管理者的异质性。以往对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大多将焦点放在了同质化的管理者身上, 对于会计类管理者的关注较少。但随着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确定了CFO与CEO同等重要的法律地位, 并赋予CFO相应的监督职能以及参与公司决策的经营管理职能后, CFO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以及地位日益加强, 且更多地从“幕后”走向了“台前”。随着CFO在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其能够监督财务报表的生成, 甚至在财务报告生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并对所有其他高管人员决策所用的会计信息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其中包括会计方法的选择与会计调整等, 甚至CFO本身不同的性情、个人情况、任职经验等都会影响到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Ge, 2011) 。因此,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不应只是同质化的管理者, 至少应该将其区分为会计类管理者和非会计类管理者两类。
一、会计类管理者与非会计类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权差异
会计类管理者和非会计类管理者都拥有会计政策选择权, 其权利大小一方面取决于两类管理者会计专业知识的较量, 另一方面取决于两类管理者在企业中地位的高低。
管理者享有源于经营控制权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 但管理者能否有效地运用会计政策选择权则涉及到决策权与知识的匹配问题。在哈耶克看来, 组织效率取决于决策权与对决策起支撑作用的知识之间的匹配关系, 由于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的知识很难转移, 所以决策权会自动转移给具有相关知识的代理人 (Hayek, 1945) 。詹森和麦克林在哈耶克的思想上进一步提出要实现这种匹配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知识传递给有决策权的人, 另一种是将决策权传递给有知识的人, 究竟选择哪种方式则取决于这两种方式的成本, 前者面临由于劣质信息而产生的信息成本, 后者面临由于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代理成本 (詹森、麦克林, 1992) 。会计的专业性很强, 它不仅仅是古典企业中的一些算账、记账等简单的机械工作, 随着经济业务日益复杂化, 会计这个管理系统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虽然企业的总经理可以通过学习掌握一些会计技术方法, 但对于会计人员拥有的丰富的会计经验和良好的职业判断等属于个人的专门知识, 很难转移给企业的总经理。当然总经理可以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从而掌握这些经验和判断, 但是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无疑是巨大的, 所以现实中的企业管理层会将会计的决策权赋予具有会计知识的会计类管理人员。非会计类管理者源于决策权与知识的匹配问题会将包括会计政策选择权在内的与会计决策相关的控制权转移给会计类管理者, 但权利转移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非会计类管理者是否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背景以及会计类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如果非会计类管理者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背景, 则其转移给会计类管理者的会计决策权会相对小一些。如果非会计类管理者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背景并且会计类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很强, 则非会计类管理者转移给会计类管理者的会计决策权会相对大一些。
除了会计专业知识背景的较量外, 非会计类管理者转移给会计类管理者的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大小还受二者在企业中地位的影响。美国一些企业的CFO主要受股东或董事会委派, 他们不仅需要将股东价值相关的业绩指标融入到公司战略中, 并贯穿于公司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 而且还需要向股东报告其价值创造活动的成果, 以便股东作出相应的决策。CFO已从传统的财务功能转变为CEO合作伙伴, 取得了与CEO平等的地位, 掌控着除了销售和生产之外的其他各管理部门。在这样的环境中, 会计政策选择的权利显然归CFO所有, 而不再是CEO, 在会计决策方面CFO不会过多地受CEO的影响, 并能对CEO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而在欧洲一些国家, CFO更多地扮演主计长的角色, 一般直接向CEO报告, 他们更多地关心工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其控制权与美国企业相比要小一些, 其决策受CEO的影响。而在我国,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2006年的一份调查显示, 只有15.18%的CFO认为其对CEO起监督作用, 34.15%的CFO认为其与CEO是合作伙伴关系, 而69.64%的CFO认为其是CEO的下属。这说明我国大部分CFO的地位还低于CEO, 其主要职责还没有从传统的财务功能转变为CEO的合作伙伴。在CFO地位还低于CEO的情况下,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只是部分地从CEO手中转移至CFO手中。因此, 会计类管理者拥有的会计决策权的大小随着其地位高低相应地发生变化, 当会计类管理者地位与非会计类管理者地位相同时, 其可能掌握着全部的会计决策权;当会计类管理者地位低于非会计类管理者并受其领导时, 会计类管理者虽然也拥有一部分会计决策权, 但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有可能要受非会计类管理者的限制与束缚。
二、会计类管理者与非会计类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客体差异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体是会计政策, 而会计政策就是会计领域的规则, 包括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正式会计规则和以会计惯例为核心的非正式会计规则。一方面,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体边界不能盲目的向外扩展, 另一方面, 其边界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硬的”会计选择, 即在同等可接受的规则中进行选择, 虽然绝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这一领域, 但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体范围仅仅界定在这一范围内仍显得狭隘。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体范围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在同等可接受的规则中进行选择。这一类选择是企业经常要面对的会计政策选择, 如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都是允许的计量基础;一些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更是举不胜举, 折旧方法的选择、发出存货成本方法的选择、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是采用成本模式还是公允价值模式等都属于这一类的会计政策选择。 (2) 会计估计与会计判断。这是企业在面对一些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时所做的判断, 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服务年限, 资产减值准备, 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确认等都离不开估计和判断。 (3) 分类选择。在将繁杂的经济活动转化为会计信息时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将交易或事项进行恰当的分类, 如企业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不同, 则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等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4) 时机选择。此处的时机选择不仅包括企业何时采用新会计准则, 还包括企业何时将经济活动转换到会计系统中。如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需要同时满足五项条件, 而这五项条件需要企业自己判断。 (5) 反映方式及程度的选择。这主要是指会计信息如何反映以及反映的详细程度, 如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如果未满足三个10% (收入、利润和资产) 的重要性标准, 既可以不考虑该分部的规模, 直接将其指定为报告分部, 也可以将该分部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类似的、未满足规定条件的其他分部合并为一个报告分部, 还可以在披露分部信息时, 将其作为其他项目单独披露, 这就属于反映方式及程度的选择。
会计类管理者与非会计类管理者在面对不同类别的会计政策选择客体时存在不同的偏好。由于会计类管理者拥有会计专业知识, 尤其是长期工作经验形成的默会知识, 使得这一类主体做出的有关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决策通常是那些需要较高专业性知识的会计政策决策, 如会计方法的选择、计量属性的选择, 以及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等。而对于非会计类管理者, 他们通常做出的有关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决策并不是那些需要较高专业性知识的会计政策决策, 例如他们很少对会计方法进行决策, 但对于有关收入或费用的入账时间、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及详细程度等方面的决策, 由于与其工作或是绩效考核指标息息相关, 因此非会计类管理者更为偏好于时机选择、反映方式及程度的选择等方面的会计政策客体。
三、会计类管理者与非会计类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差异
(一) 货币利益动因下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差异
在以净利润为主的激励薪酬契约的影响下, 非会计类管理者和会计类管理者都会利用手中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影响当期盈余信息的生成, 而偏好于能够增加企业收益的激进的会计政策还是偏好于能够减少收益的保守的会计政策取决于实际盈余与激励薪酬契约规定的盈余下限与盈余上限的比较。由于会计类管理者具有专业的会计知识背景和职业判断, 在财务报告的生成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权, 因而既有能力也有机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为自己谋利。而非会计类管理者对于会计类管理者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通常难以监督。正如Gore等所指出的那样:所有高管都会出现代理问题, 而财务负责人的专业技术背景将导致对其监督的成本更高 (戴璐、汤谷良, 2009) 。因此, 会计类管理者在货币利益动因下, 也会偏好于能够给其带来更高收益的会计政策, 或是保守的会计政策, 或是激进的会计政策, 并由于其具有专业会计知识背景以及其他高管对其难以监督的特征, 使得他们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影响会计信息的动机可能更加强烈, 手段可能更加隐蔽。
但会计类管理者对于激进的会计政策和保守的会计政策的偏好程度不同。这是因为会计类管理者的一个重要受托责任就是生成财务报告以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萨班斯法案404部分要求CFO必须保证内部控制运行具有完整记录, 必须负责监测财务报告加工过程, 并在公开披露的各项财务数字上承担几乎与CEO相同的法律责任。与非会计类管理者相比, 尤其在非会计类管理者的地位高于会计类管理者的企业中, 非会计类管理者的薪酬激励程度大于会计类管理者, 这使得会计类管理者选择增加收益的会计政策带给非会计类管理者的货币收益要大于自身获得的收益。因此, 会计类管理者在获得的收益小于非会计类管理者, 但可能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风险的情况下, 对于那些能够大幅度增加利润的激进的会计政策存在一定的抵制。而对于降低利润的保守的会计政策, 会计类管理者通常乐于选用, 因为他们可以用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为自己辩解。
(二) 非货币利益动因下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差异
在我国独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下, 政治地位的获得或提升在管理者的个人效用函数中占据着相当的比重, 良好的财务业绩是管理者通向更高政治地位的有力支持。为了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 他们往往偏好于能够带来更高收益的会计政策并在其任期内平滑各期收益, 使其呈现稳中有升的业绩结果。但是, 在追逐政治地位动因下的会计政策行为偏好更适合于非会计类管理者, 只不过他们在追逐权力或地位的过程中对于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偏好需要会计类管理者的配合才能得以完成。而在会计类管理者的地位低于非会计类管理者的企业中, 会计类管理者会迫于非会计类管理者的压力而配合其行动。Guan等也证实了CFO通常是源于来自CEO的压力才突破了GAAP的界限 (Guan, 2005) 。此时, 非会计类管理者在本质上是真正的会计政策选择者, 会计类管理者只是执行者, 因此政治地位的提升并不是会计类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的主要动因, 他们更为关注的非货币利益是职位安全。
好的盈余表现可以使管理者继续保有现有的职位, 较差的盈余数据可能被其他利益相关者作为现任管理者经营无效的证据。因此会计类管理者和非会计类管理者在保有现有职位动机的影响下倾向于平滑各期收益, 通过当期盈余与未来期间盈余的衡量决定选择保守或是激进的会计政策。但会计类管理者对于能够降低收益的保守的会计政策选择可能予以支持, 对于大幅度提升盈余的激进的会计政策选择可能更容易抵制。因为激进的会计政策选择更容易使会计类管理者因没有履行财务报告生成的受托责任而被迫辞职, 使其职位安全受到威胁, 甚至其声誉的下降导致的人力资源价值的损失会使会计类管理者无法在业界立足。
在管理者职位变动过程中, 继任会计类管理者在接任当年与继任非会计类管理者对会计政策的偏好往往也不同。在非会计类管理者职位变动过程中, 继任管理者在接任当年偏好于能够降低收益的保守的会计政策, 甚至出现“洗大澡”现象;在接任的第二年, 通常偏好于能够增加收益的激进的会计政策, 以较好的业绩向外界证明自己的经营能力, 以获得自身声誉的提高。然而继任会计类管理者在接任当年对激进的或保守的会计政策都不会偏好, 其可能更偏好于最能反映企业实际经济活动的会计政策, 这主要源于提供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有助于提升其他利益相关者对自己继任后工作业绩的评价。财务报告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类管理者的专业能力相关, 财务负责人的专业能力越强, 其所在企业发生利润重述的可能性越小 (Jagadison, 2005) ;财务负责人的经验越丰富, 专业知识更新程度越高, 其所在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邱昱芳等, 2011) 。因此, 继任会计类管理者在接任当年更期望通过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生成向其他利益相关者展示其更强的专业能力, 这会促使其偏好于选择最能接近经济活动实质的会计政策。
四、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差异的问卷调查
为了获得经验证据, 笔者发放问卷500份, 实际回收问卷318份, 在剔除了数据缺失、问卷中前后类似问题的回答存在差异等110份无效问卷后, 最终进行分析处理的问卷数量为208份, 其中会计类管理者占29.81%, 非会计类管理者占12.98%, 普通会计人员占56.73%。
(一) 会计政策选择权差异的经验证据
通过调查非会计类管理者对其所负责部门呈报的会计信息是否拥有决定权, 发现40.74%的非会计类管理者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59.26%的非会计类管理者并不拥有最终的决定权。而对会计类管理者的调查显示, 几乎决定所有有关会计政策选择决策以及没有权利决定任何有关会计政策选择决策的会计类管理者非常少, 均只占3.23%, 而大部分会计类管理者都拥有或多或少的会计政策选择权。这说明会计类管理者和非会计类管理者都拥有会计政策选择权, 因此在研究会计政策选择权时不能将管理者进行同质化处理。
在对非会计类管理者进行分组对比后发现, 拥有决定权并且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非会计类管理者占72.73%, 显著高于不拥有决定权并且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非会计类管理人员所占比重。工作年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会计类管理者的工作经验, 工作年限越长, 其拥有的会计类专业知识可能越多, 其拥有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就越大。
通过了解会计类管理者与非会计类管理者之间的工作关系可发现, 85.48%的会计类管理者倾向于认为其与非会计类管理者之间是上下级关系而并非合作伙伴关系, 74.19%的会计类管理者认为其对非会计类管理者的监督作用并不明显。在我国会计类管理者的地位还没有上升至CEO、总经理等高管的合作伙伴的背景下, 能够决定大部分有关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会计类管理者所占比重为45.16%, 小于能够决定少部分有关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会计类管理人员所占比重48.39%, 这说明会计类管理者手中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大小受到其在企业中地位高低的影响, 其地位较低, 则会计政策选择权会越多地保留在非会计类管理者手中。
(二) 会计政策选择客体偏好差异的经验证据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客体的具体范围既不能盲目地向外扩展, 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硬的”会计选择中。调查结果显示23.08%的被调查者做过有关采用何种会计方法的决策, 即所谓的“硬的”会计选择;而44.23%的被调查者做过有关时机选择的决策;会计估计、会计判断、反映方式及程度的选择、计量属性、分类选择所占比重依次递减, 分别为37.98%、22.60%、18.27%、16.35%和10.10%。可以看出, 会计方法的选择在整个会计政策选择中只占少部分, 其他方面的选择也是被调查者经常面临的决策。
在对会计类管理者所构成的子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 72.58%的会计类管理者面临着会计估计和时机选择方面的决策, 56.45%的会计类管理者需要选择企业的会计方法, 53.23%的会计类管理者进行诸如计提减值等会计判断, 计量属性、反映方式及程度的选择、分类选择所占比重依次递减, 分别为38.71%、35.48%、25.81%。这些具体的会计政策选择决策再次说明会计类管理者在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是不可忽视的主体之一, 而且拥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的会计类管理者主要围绕会计估计、会计判断、会计方法等这些需要较高专业知识的会计政策进行决策。
在对非会计类管理者所构成的子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 时机选择决策所占的比重最大, 占比29.63%;其次是会计估计和反映方式及程度的选择, 均占11.11%;计量属性的选择占7.41%, 会计方法和分类选择均占3.70%, 而会计判断所占比重为0。可以看出, 非会计类管理者通常做出的有关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决策并不是那些需要较高专业知识的会计政策决策, 会计方法、会计判断和分类选择等方面的决策远远低于时机选择的会计政策决策。
(三) 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差异的经验证据
对非会计类管理者的调查数据显示, 88.89%的非会计类管理者工作业绩考核中存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考核指标。88.89%的非会计类管理者十分关注年度奖金的数额, 这说明奖金是影响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的主要动因。37.04%的非会计类管理者关注政治地位的获得或提升, 其中70%来自于国有企业, 10%来自于集体企业, 20%来自于民营企业, 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非会计类管理者的政治地位的获得始终是其不可忽视的利益所在。有关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的调查数据显示, 96.30%的非会计类管理者希望其所负责部门的财务业绩呈现“稳中有升”的局面, 即非会计类管理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年度奖金或是政治地位, 其对激进的或是保守的会计政策的偏好取决于其对当期盈余以及未来期间盈余的比较, 而平滑收益有利于其最大化自身利益, 从而获得更多的货币性报酬和非货币性报酬。
对会计类管理者的调查数据显示, 37.10%的会计类管理者不喜欢能够大幅度增加收益的会计政策选择, 进而增加其自身的风险;29.03%的会计类管理者不喜欢能够大幅度降低收益的会计政策选择, 进而降低企业业绩;33.87%的会计类管理者认为二者无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会计类管理者在货币或是非货币利益动因下对激进的或是保守的会计政策的偏好存在一定差别, 会计类管理者自身的职责以及可能承担来自于法律的惩罚, 使其更容易抵制能够大幅度提升盈余的激进的会计政策选择。此外, 当会计类管理者的职位发生变动时, 91.94%的会计类管理者在任职当年偏好于选择能反映企业实际经济活动的会计政策, 以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从而显示良好的专业能力;6.45%的会计类管理者在任职当年偏好于选择能够带来更低利润或资产的保守的会计政策, 以显示会计核算的稳健性;而只有1.61%的会计类管理者在任职当年偏好于选择能够带来更高利润或资产的激进的会计政策, 以显示业绩的改善。这一方面说明当会计类管理者职位发生变更时, 继任会计类管理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偏好明显不同于非会计类管理者;另一方面也更加支持了在研究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 即使是同一类利益相关者内部也可能存在异质性, 需要对同一类利益相关者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邱昱芳、贾宁、吴少凡:《财务负责人的专业能力影响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负责人专项调查的实证研究》, 《会计研究》2011年第4期。
[2]戴璐、汤谷良:《财务负责人的公司治理角色与战略管理角色冲突——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3]詹森、麦克林著, 李风圣译:《契约经济学, “专门知识, 一般知识与组织结构”》,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成为胜任的CFO——〈中国CFO能力框架〉研究报告》,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Weili Ge, Dawn Matsumoto, Jenny Li Zhang.Do CFOs Have Styl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Individual CFOs on Accounting Practice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1, 28 (4) .
[6]F.A.Hayek.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5 (4) .
[7]Liming Guan, Meihu Koo, Jenny Teruya.CFO Resigna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 2005, 20 (2) .
[8]Jagadison K.Aier., Joseph Comprix., Matthew T.Gunlock., Deanna Lee.The Financial Expertise of CFOs and Accounting Restatements.Accounting Horizons, 2005, 19 (3) .
管理学类 篇2
老师提问听清楚
传授嘉宾:贾同学
所报专业:市场营销专业
所报学校:上海财经大学
复试情景再现:
1.复试老师:陈信康教授,晁纲令教授。
2.复试问题:
陈老师:现代市场营销方法的变化主要是什么?
答:1、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企业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展营销活动的一种方法,包括网络调研、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2、定制营销。定制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把每一个顾客都视为一个潜在的细分市场,针对每个消费者与众不同的个性化需求,为其“单独设计、量身定做”产品,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一种营销模式。3、事件营销。事件营销是通过或借助某一有重要影响的事件来强化营销、扩大市场的方法。开展事件营销的前提是充分抓好和利用某一有影响的事件,并把它与企业营销有机地结合起来。4、互动营销。互动营销是企业针对消费者的个性需求,通过各种沟通技术与手段,把消费者当作伙伴与之充分互动,让他们参与到产品的设计、改进、生产等活动中,建立起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上是我个人认为的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经常谈论到的营销方法。
现身说法:
可取之处:条理很清楚,知道自己要答的是什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很扎实,但整个氛围不太融洽,有些过于僵硬。
不足之处:对老师提问题审题不清楚,因为老师问的是变化主要是什么,而我只是简单地罗列出了目前一些较新的营销方法,却没有论及这些新方法与旧方法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另外,这些新方法是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实际上已经有一些方法过时了,总的来说,我还是对前沿知识把握得不太好。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本专业的前沿与热点问题,以备复试老师考查。
主动沟通不怯场
传授嘉宾:刘同学
所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
所考专业:行政管理专业
复试情景再现:
第一个问题是考专业知识的,老师首先问我有没有听过“委托代理制”这一术语,我说听过,然后她让我来谈一下这一制度到底是指什么?
我是从经济学专业跨专业考过来的,当时有点蒙,就用经济学专业的知识回答了这个概念。
当时老师提醒我:你理解得很对,但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该问题,如果从公共管理导论的角度来看呢?我一听就明白自己答非所问了,马上表明自己是跨专业的,所以在专业知识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利用这段时间又快速的在脑海里搜索,终于想起这是公共管理学中一个较经典学派的理论,就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概念复述了一下。
最后老师提了一个专业英语的问题,我当时没听懂。但我并没有放弃,因为在考场上不能缄默,所以我就试着去和老师沟通,想让他知道我没有听明白他的问题。在座的三位老师都很体谅我,他们没有再谈专业知识,反而是用英语问了一些我自身情况。记得当时我的回答让老师们一阵爆笑,我用英语说,我认为我的经济学应该比公共管理导论考得更好,因为我是学经济的呀(经济学103,公共管理导论114)。老师之间还互相调侃说,你看吧,学生对你的评分有不同的意见了。最后我在老师的笑声中走出了办公室。
现身说法:
就我自身而言,复试中唯一可取的地方就是没有因为怯场而不说话。面试时即使你说错了也没有关系,至少你敢说,这就有可塑性。虽然我没有听懂老师提问的英语问题,但我至少在和老师沟通过程中展示了我的英语水平。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接到复试通知时,就应该注意加强自己在口头表达方面的训练;跨专业的考生要训练如何用英语表达专业术语。
经验教训多吸取
传授嘉宾:王同学
所报学校:浙江大学
所报专业:企业管理专业
复试情景再现:
面试时有五位老师,一位做记录的学生,加上参加面试的考生,一共七个人,围着一个椭圆形的会议桌。一开始是英文的自我介绍,时间为一分钟,然后是翻译管理方面的英文文章。先读两分钟,读到哪里算哪里,然后翻译成中文,也是两分钟的时间。英文中有一些长句子,当时感觉还是比较难的,不过这样的场合,大家都不可能做得很好。
接着就是老师用中文提问,一共提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你为什么要考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
由于没有准备,所以回答得很差。
问题二:你是怎么复习管理学这门课的?你对哪个方向比较感兴趣?为什么?读过什么书?
我的答案竟然是什么书都没读过。
问题三:学过统计学方面的软件吗?如果被录取,毕业以后有什么打算?还问了毕业论文的问题。
我当时对毕业论文还没有任何思路。而且其他问题在开始前没有认真准备,面试有点紧张也答出什么问题。
现身说法:
面试我只得了40多分,幸亏统考分数比较高,勉强进入浙大。我可以算是面试的反面教材吧。其实老师问我的问题并不难,都是很常见的,主要是因为我准备不充分,白白丢了很多分。所以我建议大家初试之后千万不要懈怠,要多向师兄、师姐们询问复试情况,吸取过来人的经验教训。
有备也要有创新
传授嘉宾:李同学
所考学校:华东师范大学
所报专业:社会保障专业
复试情况:
1.复试老师:陈映芳教授、吴鹏森教授、文军副教授。
2.复试问题:
陈老师问:现今很多人都在说“农民工”这个词,你怎么理解它所包含的内容?
答:所谓的“农民工”是指在不办理法定的户口迁移手续的条件下,农村人口跨地域的流动,这是准农村人口的流动形式,即在流动者的`常驻地不变的情况下,其实际驻地从农村流入城市或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工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新群体,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的产物。
问:为什么说“农民工”是个特殊的群体,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其实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特殊性,首先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即户籍制度规定下的农民,在家承包有集体的耕地;其次才是表示一种职业,即城市中事实上的工人。北京大学的孙立平教授认为,农民工是一群“无法定位的边缘人”,他说:“外国人也许永远搞不清楚,‘农民工’这样一个相互矛盾的名词究竟指的是什么,事实上这个名词是一种社会身份和职业的结合――‘农民’表明的是他们的身份,‘工’则表明他们的职业。”
现身说法:
可取之处:回答的比较专业、流畅。因为之前写过一篇论文,正好就是关注农民工的,所以有种轻车熟路的感觉。所以说,老师们有时特别关注时事的问题,尤其对是本专业考研的学生,老师问的都会专业一些,这就要靠平时的积累。
手机使用与管理类本科课堂管理 篇3
【关键词】手机使用 ; 知识有用性 ; 教学质量和管理 ; 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91-01
隨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教学实践越来越离不开各种科技的应用,如越来越多的管理与思想教育通过微信进行知识传递和管理(官桂香,2013),然而科技在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在管理类的本科课堂上,不少学生认为管理课程与他们毕业时找工作之间的关系不大,即知识的有用性受到质疑,手机又是分散注意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9成以上学生上课大量时间都在关注手机,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课堂教学难以管理。国外通过一些调研发现,校园内禁止青少年使用手机,每周学习时间就会增加1小时,学生成绩会提升6%。尤其对学习成绩靠后的或者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手机禁用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可能的原因在于这些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分散,手机禁用会更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注意力。下面将从学生使用手机用途、管理类本科课堂难以管理的原因入手,深入探讨课堂上减弱手机使用的干扰作用,同时提升管理类本科课堂的质量。
一、本科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
学生使用手机概况: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关注微信状态,与朋友聊天,通过手机看新闻资讯等。尤其是在管理教学的课堂上,2/3以上的学生都在课堂上关注并使用微信。学生尤其对微信有较强的粘性,有不少人不到10分钟都会关注一次微信,否则会有焦虑感;没有了网络或微信,会有种与社会隔绝的恐慌。学生完全投入在微信中可以使得时间过得更快一些,使用微信可以与朋友沟通交流并获得快乐,使用微信看朋友圈的内容也会了解朋友最新状态,或者学习到一些新知识。
二、管理类本科课堂难以管理的原因
大量管理类本科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从学生角度来说,第一,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认为管理类的一些学科知识没用太大作用。知识的有用性是影响学生动机的重要因素。管理学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对一些管理课程如餐饮管理、服务管理、管理学、营销管理等,学生觉得毕业之后也难以从事餐饮或者做管理者,他们的动机大大受到削弱;第二,从客观角度来说,不少管理课堂都是大规模班级,一般课堂规模为60人以上甚至有的课堂超过100人,老师难以照顾到每个人,也难以不停地为学生使用手机维持课堂纪律;第三,从老师角度来说,管理学老师有限的实战经验,学生感觉不到真实感和趣味感。同时,管理课的理论使得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最后,很多课本都是过时的,就连波特咨询公司都破产了,波特的五力模型在新时代并非完全适合的,但是课本并没有进行相关改进和更新,不少老师还是按照课本的体系进行讲授。不足为怪,大规模的管理课堂上,学生低头看手机就成为普遍现象了。
三、对课堂采取的管理措施
针对管理类课堂学生大量使用手机的原因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类课堂进行管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首先,在本科管理类课堂上,可以更多设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话题,让学生参与进来。管理类课堂的知识更新快,可能很快过时,而且不同理论的适用背景也变化多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思考比教会学生“是什么”更重要,由此,老师应注重设计各种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第二,控制课堂规模,小规模上课,可以进行深入互动并对一些管理问题展开深入讨论。这里,由于规模不大,可以为每个学生制作台签,一方面便于老师认识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由于台签通常是为领导做的,台签也会让学生感到被重视感。第三,老师的实战经验有限。老师可以到趁假期到企业做兼职,了解企业;同时,也可以多与行业内专家联合教学。
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要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有用性,应努力让学生在管理课堂上提出的一些项目计划书更有意义,则他们可能有较强的动力参与课堂的学习和研讨。一方面,学校可以提供实验基地,或者鼓励校友会投资建立创意孵化器基金,把学生好的创意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如清华大学校友会发起的孵化器项目,将学生的创意转为现实。在其毕业之后,创业人也更多,迎合了总理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另一方面,将学生课堂上提出的一些项目直接与国内管理类各种比赛项目结合起来。这样,对本科学生来说,如果能获得一些比赛类奖励,对他们来说以后在找工作中可能更有竞争力,他们也会感到自己的项目受到认可,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官桂香.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讨,课程教育研究,2015,12.
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初探 篇4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 在教学中采用了“问答式”教学法可以看作案例教学的雏形。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此基础上将问答积累的内容编辑成书, 并将一个原理对应于一个例子, 这些例子就是案例的雏形。管理案例教学法为美国哈佛商学院于20世纪二十年代所首创和倡导, 到四十年代, 哈佛已开始有了初具规模的管理案例系统, 案例法用于大多数管理课程的教学中。
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日趋规范, 对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管理案例即是对一个组织及其某一特定管理情景的客观书面描述或介绍。案例分析即是分析者以既定的管理案例为直接对像, 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 对案例进行研究, 揭示案例中各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 寻求有效管理的方法、技巧以至方案。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专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运用典型案例, 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
二、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1、案例的积累与筛选。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平时看到好的案例就收集起来作为储备, 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案例的筛选把握两个基本点: (1) 保证案例的真实性。选择的案例一般是对确已发生过的事实或真实场景的描述或记录, 而不是随意的虚构与杜撰; (2) 保证案例的针对性。根据讲授重点和想要传达的意思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
2、案例的修改。
在讲课之前的准备过程中, 要对案例进行适当的修改。这个主要是因为我们所收集的案例并不是为了我们的授课而编写的, 和课程关系不大的部分可以适当删减, 或者将多个案例资料进行融合、补充。另外, 要提出几个基本的讨论点。这些讨论点起着引导学生思考和避免冷场的作用。
3、案例阅读和讨论。
可以提前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 每组7~8个人, 案例可以通过发邮件的方式提前发给学生, 也可以在课堂上将复印资料给学生。
4、组织学生发言。
为了激励学生发言, 可以提前制定一些规定。比如, 强制性要求每组必须有一位代表来发言, 其他组员可以做出补充。如果学生人数不多, 也可以要求逐个发言。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可以在代表发言完毕后, 类似于本科毕业答辩的形式, 由其他同学来提出问题, 由该发言同学和小组成员共同来回答。
5、评分。
其他组别要对发言组的案例分析成果进行评分, 评分标准需要在案例分析开始之前发给各组。表1是笔者在《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中曾采用的评分表。 (表1)
6、教师总结。
在一个案例讨论完成后, 教师要对以下内容进行总结:讨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通过案例讨论, 巩固了哪些知识点;提醒学生在以后的具体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类似问题;依据现有信息没有解决的疑问, 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三、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需注意问题
1、鼓励学生拓宽思路, 踊跃发言。
在讨论过程中, 将近半数的学生没有特别的新意, 从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思路受到限制, 怕出错, 不敢提出自己观点;或者懒于思考, 没有深入、独立地思考。经常会听学生说“就像老师上课时所讲的……”。这样的发言, 一方面说明学生上课听讲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遵循了既定的思路来考虑问题, 或者只停留在某一层面, 没有创新。所以, 每次布置完讨论任务后, 教师要提醒学生“开发式思维, 头脑风暴, 不要怕说错, 就算现在大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做出的决策我们也不能肯定是绝对正确的;另外, 任何决策都有其适用的前提条件和背景, 要注意这些先决条件。”
2、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案例教学法似乎改变了角色, 学生成为主角, 教师退居其后, 其实案例教学法首先面对挑战的不是学生, 而是教师, 教师的工作量可能比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更大。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同时要关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对现实问题保持高度敏感,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能自如地解答各种问题, 并控制好讨论气氛。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都有更高要求。因此,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高教学水平, 增加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
3、加深对案例教学的理解。
案例教学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 它所涉及到的层面是多样、繁复的。比如, 教师和学生都要将传统的“一方灌输一方被动接受”的观念转变为“双方主动、共同参与”的观念。另外, 对于学生的考核标准也要由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转变为“知识和能力并重”。
参考文献
[1]张英华等.案例教学法创新研究与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8.
征收管理类习题 篇5
单选题
1.一般纳税人申请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和技术维护费用优惠备案,金三系统中如何操作? A税收减免备案模块下进行操作。
B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附表四)直接填录即可。C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附表三)直接填录即可。D无需任何操作。答案:B 2.《会计法》对不依法设置会计帐簿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单位并处()的罚款。A 2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 B 2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 C 3千元以上3万元以下 D 3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 答案:D 3.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萎缩,应实行(),有利于扩大总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A平衡性财政政策 B 赤字性财政政策 C 盈余性财政政策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答案:B 4.纳税人因住所、经营地点变动,涉及改变税务登记机关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登记前或者住所、经营地点变动前,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并在30日内,向迁达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30日内‛是指()30日内。
A申请办理注销税务登记之日起 B注销税务登记之日起
C原税务登记机关受理注销税务登记之日起 D原税务登记机关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的日期之日起 答案:B 5.下列关于税收管理员工作要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税收管理员不直接从事税款征收、税务稽查、审批减、免、缓、抵退税和违章处罚等工作。
B税收管理员发现纳税人有未按规定开具、取得、使用、保管发票等违章行为,应向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提出管理建议。
C税收管理员发现纳税人有涉嫌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发票违法犯罪行为的,应提出工作建议并由所在税源管理部门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
D税收管理员实行轮换制度,具体轮换的时限由省级税务机关确定。答案:D 6.某企业的应收帐款账户,借方期初余额为8700万元,贷方本期发生额为13000万元,借方期末余额为14000万元,则该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为()。
A 18300万元 B 9700万元 C 7700万元 D 35700万元 答案:A 7.普通发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部门指定的企业印制。发票上应当套印()。A 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 B 全省统一发票监制章
C 全市(州、地区)统一发票监制章 D 全县统一发票监制章 答案:A 8.纳税人应当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税务机关有权()A核定其应纳税额 B规定其财务核算方式 C确定其会计制度 D制定某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建帐 答案:A 9.根据新《税收征管法》规定,适用于核定征收的情况包括()。A 个体经营户;B 帐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帐征收的;C 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的;D 关联企业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的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答案:B 10.征管法颁布后,假设某年春节的放假日期为2月7日-2月 14日,那么下列有关税种申报期顺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个人所得税的申报期不顺延 B.个人所得税的申报期顺延5天 C.增值税的申报期顺延7天 D.消费税的申报期顺延4天 答案:C 11.机构纳税人办理车辆购置税纳税申报时,提供的车主身份证明是()。
A 营业执照 B 法人营业执照 C 法人代表的身份证 D 组织机构代码证书 答案:D 1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欠缴税款3万元的纳税人在处分其不动产或者大额资产之前,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
B 对拍卖或者变卖收入不足抵缴税款、滞纳金的,税务机关应依法补正。
C 是否为扣缴义务人当事人之间可以约定。D 直接送达税收法律文书不是最基本的方式。答案:B 13.企业基本生产工人的劳动保险费应当计入()。A 制造费用 B 生产成本 C 营业外支出 D 管理费用 答案:D 14.新开业的符合一般纳税人条件的企业应在()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A 办理税务登记的同时 B 发生首笔增值税业务时 C 开业6个月之内 D 次年1月底之前 答案:A 15.自行填开发票入账属于()行为。A 未按规定取得发票 B 未按规定保管发票 C 未按规定领购发票 D 未按规定开具发票 答案:A 16.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管理规定,下列哪项基金缴纳义务的确定发生时间不正确:
A 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的,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或者无书面合同的,为发出电器电子产品的当天
B 采取预收货款结算方式的,为发出电器电子产品的当天 C 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的,为发出电器电子产品并办妥托收手续的次日
D 采取其他结算方式的,为收讫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 答案:C
17.国家电网公司所属企业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发电户处购买电力产品,可由国家电网公司所属企业开具()。A 增值税专用发票
B 普通发票 C 定额发票
D 货运发票 答案:B
18.根据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预付卡使用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可在发卡机构拓展、签约的特约商户中使用 B 可用于提取现金 C 可用于购买、交换非本发卡机构发行的预付卡 D 卡内资金可向银行账户转移 答案:A 19.网络发票管理办法中规定,开具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在网络出现故障,无法在线开具发票时,可离线开具发票。开具发票后,不得改动开票信息,并于()小时内上传开票信息。A 12 B 16 C 24 D 48 答案:D 20.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税务机关为其核发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其有效期限一般为30日,最长不得超过()日。
A 60 B 90 C 120 D 180天 答案:D
21.停复业登记是指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的个体工商户需要停业的,应当在停业前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停业登记。纳税人的停业期限不得超过()。
A一年 B 两年 C 三年 D四年 答案:A
22.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是()A 利润表 B 现金流量表 C 所有 D 资产负债表 答案:D 23.刘某打电话给税务所长:如不答应减免应缴未缴的3万元税款,就伺机将其撞死。张某的这种行为属于()。
A 骗税行为 B抗税行为 C偷税行为 D逃税行为 答案:B 24.税源调查报告属于()
A 总结 B 调查报告 C 税务调查报告 D 报告 答案:C 25.一窗式管理一律实行‘一窗一人一机’模式。基本流程为()A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认证、IC卡报税、纳税申报受理、票表税比对及结果处理
B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认证、纳税申报受理、IC卡报税、票表税比对及结果处理
C纳税申报受理、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认证、IC卡报税、票表税比对及结果处理
D纳税申报受理、IC卡报税、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认证、票表税比对及结果处理 答案:B
26.在难以确定纳税人的情况下,境外个人在境内发生应税行为而在境内未设机构的,其应纳税款的扣缴义务人不能是()。A代理人 B受让者 C 出入境管理机构 D 购买者 答案:C 27.对纳税人的以下欠税,税务机关应该公告的是()。A已宣告破产,经法定清算后,依法注销其法人资格的企业欠税 B被责令撤销、关闭,经法定清算后,被依法注销或吊销其法人资格的企业欠税
C已经连续停止生产经营一年(按日历日期计算)以上的企业欠税 D失踪一年以上的纳税人的欠税 答案:D 28.税务机关应当根据定期定额户的经营规模、经营区域、经营内容、行业特点、管理水平等因素核定定额,不能采用哪种方法。A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或者测算核定 B按照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的方法核定 C按照盘点库存情况推算或者测算核定 D按照纳税人生产经营场地大小 答案:D
29.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不应遵循的原则。A管户与管事相结合 B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C管事与管税相结合 D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 答案:C 30.下列各项中,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及《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不承担税务登记义务的是()。A 依法负有代扣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 B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体工商户 C 企业在外地设立的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 D 只缴纳个人所得税、车船税的事业单位 答案:D
31.列不属于税务行政处罚类型的是()。A 罚款 B 没收非法所得 C 停止出口退税权 D 注销税务登记 答案:D
32.下列各项中,适用税务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的是()。A 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罚款的违法案件 B 对法人企业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的违法案件 C 案情简单,但是事实不清楚的违法行为
D 案情简单,但是违法后果比较严重且有法定依据给予处罚的违法行为 答案:A
33.对于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处理不正确的有()。A 如能重新取得合法、有效的专用发票,准许其抵扣进项税款 B 如不能重新取得合法、有效的专用发票,不准其抵扣进项税款或追缴其已抵扣的进项税款
C 被依法追缴已抵扣税款的,适用‚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的规定
D 被依法追缴已抵扣税款的,不适用‚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的规定 答案:C
34、金税三期工程(优化版)应用系统在内蒙古国税系统正式上线于()月()日。A 1月1日 B 1月8日 C 2月1日 D 2月8日 答案B 35.金三系统中,操作‘增值税即征即退申请’流程时,纳税人哪种状态可以使流程进行下去。
A纳税人因存在疑点问题正在进行稽查 B登记状态为非正常户或注销户 C纳税人进行过放弃免税权备案 D纳税人欠税 答案D 36.金三系统中、一个发售柜台,可以对应()个库房管理员。A 1个 B 2个 C 3个 D多个 答案: A 37.税务机关征收税款时,必须给纳税人开具()。A发票 B收据 C代收税款凭证 D完税凭证 答案D 38.纳税人在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后,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在收到税款或银行转回的完税凭证之日起()内解除税收保全。
A 48小时 B 12小时 C 1日 D 8小时 答案:C 39.下列检查中,超越《征管法》所赋予税务机关权限的是()。A到车站检查纳税人托运应纳税货物的有关单据 B到机场检查纳税人托运应纳税商品的有关单据 C到邮政企业检查纳税人邮寄应纳货物的有关凭证 D上路检查纳税人所运输的应纳税商品、货物 答案:D 40.纳税人欠缴税款(),并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其所欠税款,税务机关应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A 数额在10000元以上
B数额在10000元以上且占应纳税额的10%以上 C数额占应纳税额的10%以上 D数额占应纳税额的20%以上。答案:A 41.纳税人未按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的,税务机关()。A责令限期改正,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B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下罚款 C责令限期改正,处2000元以上罚款 D 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2000元以下罚款 答案:D 42下列不属于纳税人采用的会导致偷税后果的手段。A 企业销售材料、逾期不作账务处理 B 将营业收入挂应付款、结转下年后转出 C企业实现经营收入100万元申报80万元 D因计算错误,少缴税款 答案:D 43.下列哪项不是经济与税源关系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A对比分析法 B因素分析法 C分组分析法 D加权平均法 答案: D 44.非正常户处理的操作步骤第一步为()A 失踪纳税人公告 B 非正常户认定 C 非正常户解除 D非正常户注销 答案: B 45.‚一户式‛存储管理是指依托信息技术()。A 将纳税人报送资料按户输机 B 将报送信息及基础信息归集
C 将散存于税收征管各个环节的资料加入归集 D 有关部门联网后,纳税人所有信息共享 答案:C 46.纳税人拒绝代扣税款的,扣缴义务人应当()
A 暂停支付相当于纳税人应纳税款的款项,并在一日之内报告主管税务机关
B 向税务机关报告后,依照税收征管法第六十八条规定执行 C 向税务机关报告,经税务机关同意后,依照征管法第六十八条规定执行
D 暂停支付应付款项,并在一日之内报告主管税务机关 答案:A 47.首问责任是指第一个()纳税人办税事宜的税务人员负责为其答疑或指引。
A 接洽 B 被咨询 C 受理 D 辅导 答案:C 48.下列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中,不属于流动负债的有()。A 预收账款 B 其他应交款 C 预付账款 D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 答案:C 多选题
1.定额要素可以分为哪两类?
A定额依据 B 调整系数。C 定额项目 D面积 答案:AB 2.下列哪些是邮政‚双代‛业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A加强税收征管 B为纳税人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C减少税收流失 D降低税收成本 答案:ABCD 3.下列哪些是邮政‚双代‛业务系统的主要功能? A普通发票代开B发票验旧申请C税款征收D查询统计 答案:ABCD 4.下列哪些税务违法行为,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A.未将全部银行帐号报告给税务机关 B.未按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
C.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设置代扣代缴税款帐簿 D.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
E.未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报税务机关备案的。答案:ACDE 5.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因(),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税务机关可以行使撤销权。
A.怠于行使到期债权 B.放弃到期债权 C.无偿转让财产
D.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而受让人不知道该情形的。答案:BC 6.下列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政策的陈述,正确的是()A 年应税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企业,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B 应税销售额未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企业,可以按照现行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C 经常性发生增值税应税行为并且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个体工商户,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D 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E 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他个人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答案:ABCDE 7.多缴税费形成的原因构成了退抵税(费)审批业务的各种数据来源,金三系统中‚录入退抵税费信息‛用例考虑了以下哪几种情况。A 误收多缴
B 入库减免 C 汇算清缴结算多缴
D 退税利息 答案:ABCD 8.总局自2015年1月1日起对新认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新办小规模纳税人推行了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后,哪些发票可以继续使用。
A 通用定额发票
B 客运发票
C 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
D 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 答案:选ABC 判断题
1.征管法规定的行政处罚,一般应由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决定,但罚款额在3000元以下的,可以由税务所决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外国缔结的有关税收的条约、协定同《税收征管法》有不同规定的,依照条约、协定的规定办理。(√)
3.对外国企业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征收预提所得税时,应允许从收入中扣除已缴纳的营业税税款。(√)
4.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应当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25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5.分配主管税务所(科、分局)只能在税务登记时进行操作。(×)6.金税三期系统中用票人和票证管理员不能为同一个人。(√)7.委托代征是指按照税法规定,负有扣缴税款的法定义务人,在向纳税人支付款项时,从所支付的款项中直接扣收税款的方式。其目的是对零星分散、不易控制的税源实行源泉控制。(×)
8.金税三期中,纳税人一经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不得转为小规模纳税人。(√)
9.金三系统中,如果上级税务机关已经做票证计划汇总,本级机关也可以直接修订或删除票证计划。(×)
10.企业在预缴中少缴的税款不应作为偷税论处。(√)
11.对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税务机关可以指令被执行人负责保管,保管责任由税务机关承担。(×)12.税务机关对建账户采用查账征收方式征收税款。不可以采用查账征收与定期定额征收相结合的方式征收税款。(×)
13.欠税纳税人在处分其不动产或者资产前,应向税务机关报告。(×)14.纳税人在税务机关批准的延期申报期限内,可不缴纳税款。(×)15.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收款方应当向付款方开具发票;特殊情况下,由付款方向收款方开具发票。(√)
16.金税工程的核心是建立科学全面的发票协查信息管理子系统。(×)简答题
1.《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是否规定了有效期限?逾期如何处理?
答:根据《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税务机关按照一地一证的原则,核发《外管证》,《外管证》的有效期限一般为30日,最长不得超过180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征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持税务登记证副本和所在地税务机关填开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向营业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接受税务管理。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外出经营,在同一地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在营业地办理税务登记手续。
2.2015年8月1日起施行的《税收减免管理办法》第四条中,减免税分为哪几类?
答:核准类减免税和备案类减免税。
3.金三系统中,委托代征操作流程第一步是什么?
答:设立税务登记—签订委托代征协议,并发放委托代征协议证书。在登记管理模块找到‚委托管理‛—‚委托代征协议签订‛。4.税收管理员发现所管纳税人那些情形应提出工作建议并由所在税源管理部门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 答: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以及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的;涉嫌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发票违法犯罪行为的;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税务检查的。5.简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含义?
答:税收管理员制度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明确岗位职责,落实管理责任,规范税务人员行为,促进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的基础工作制度。
6.任意列举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两种情形?
答: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形:(1)没有货物购销或者没有提供或接受应税劳务而为他人、为自己、让他人为自己、介绍他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2)有货物购销或者提供或接受了应税劳务但为他人、为自己、让他人为自己、介绍他人开具数量或者金额不实的增值税专用发票(3)进行了实际经营活动,但让他人为自己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7.简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原则。
答: 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应遵循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8.什么是税收优先权?
管理学类 篇6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经济管理
一、经管类专业学生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学校主修的课程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涉及面很广。经济管理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重要部门,对该专业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很严格,而现今的高校培养出的大多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因此,加强和完善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尤为重要。
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对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注重考试成绩是应试教育下各学校的普遍现象,他们注重对于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一味的让学生做试卷,参加各类技能考试,很多在学校表现优异、在考试中屡屡夺冠的学生毕业后,却找不到一份好工作,甚至遭到社会的否定,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都很不利。有的学校实验室形同虚设,只是作为教学硬件摆在一边,很少或几乎不使用。
(二)购置的设备零散,不能形成完整体系。学校不重视实验室建设,但实验室又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部分,因此学校不得不设置实验室。但在购置实验室器材和物品时,购置人员因为缺乏概念而使进购得实验室器材和产品混乱复杂,设备单一,无法形成完整的一套体系,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使实验脱节。而且为了节省学校开支,先进的仪器因为价格高昂而不被采购,致使实验室产品和仪器陈旧落后,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借鉴作用不强。
(三)缺乏专业的实验操作教师。很多学校虽然想充分利用实验室,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但因为缺乏能带领大家完成实验操作的专业老师。很多高校教师年龄偏大,属于老教师了,他们的思想比较保守,在经过几十年的教学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难以接受新技术的挑战。
(四)实验室开放程度低。说到实验室,很多同学立马想到了化学生物实验,把实验室理解成这些专业学生专享的场所。这是因为现实中的确如此,很多高校的实验室只对极个别专业学生开放,其他专业学生对于实验室只能止于想象了。这样做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促进其他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悖于公平公正原则。
三、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高校要加强对于建设实验室的重视力度。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在观念上就要转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长远眼光,考虑到实际情况,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在教授过学生系统的理论性知识后,及时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对知识的领悟和掌握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为走入工作岗位打好实践基础。
(二)引进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做好配套设施建设。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速度惊人,陈旧的实验室设备虽然在价格上相对低廉,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在购买实验室器材时,要选用先进科技产品,在这方面,国家财政也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另外,购买时要考虑到设备的完整性,做好一整套的配套设施购买计划。
(三)培养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学校要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实践指导老师。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对教师实行再教育,提高学校整体师资水平,还可以聘请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给老师们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有了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学校的实验室就不再只是摆设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
(四)实现资源共享,实验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学校要开放实验室资源,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实验室教学。在各专业课程中,适量加入一些实验课程,各专业间协调安排好实验室资源,做到有序进行。这样就实现了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使每个学生能参与其中,提高了大家的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
小结: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在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发
挥实验室的最大作用是学校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学校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刘鑫.浅析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室的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
管理学类 篇7
现在是信息时代——一个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基本必要条件, 残酷的市场竞争使信息管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法则和技能。IDC的研究显示, 财富500强企业中, 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到65%, 同时, 企业网络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10倍以上。审视这些数字的背后不难发现:能否更快更好的获得和处理信息, 已经成为竞争制胜的关键。现在企业评价的标准已经发生细微却是根本性的转变——强健有力要比规模庞大更具有未来价值。在信息时代, 管理信息系统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管理信息系统涉及信息、信息技术和人这三种重要的组织资源的协调和使用, 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完成与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相关的一切任务。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的学科, 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 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等一系列过程, 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学科。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建议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各大高校的很多专业都有开设, 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 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管理类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主要是从事管理相关工作, 在校学习管理知识和技能, 并能够把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去, 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针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 偏向于“管”, 偏向于讨论如何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与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 讨论如何进行组织的信息化进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系统, 控制和协调系统的开发过程, 起到一个管理者的作用, 通过两个学期的实际教学笔者发现, 很多的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在这门课中的角色, 定位出现偏差, 自然就达不到目标。
1.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 是课程成功建设的先决条件。目前, 国内对于MIS课程的教学目标普遍是使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初步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 懂得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等, 比较注重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的教学。国外一些大学管理类专业的MIS课程的教学目标, 比如哈佛大学是理解各种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工作;麻省理工学院是为更好的做出有关信息系统的决策提供手段和方法;斯坦福大学是理解支撑信息系统的技术学习, 使用提取信息的新手段和新方法等[2]。国外大学MIS课程的教学目标比较偏重于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的使用, 更好的偏向于“管”。针对国内管理类学生的具体情况, 可以在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关于信息技术、决策手段和方法等内容。
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讲, 对教学目标也要有明确的认识。刚接触到这门课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认为这是一门计算机类课程, 管理类学生的计算机相关知识相对较少, 在心理就会产生对这门课的不重视, 在进行教学之前要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 让学生认识到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是“三分靠技术, 七分靠管理”, 明确管理信息系统与人的关系, 人是MIS的主体。明确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的关系, 事实上有了管理就有了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只是MIS的一个工具, 它满足了信息处理的需要, 又极大的推动了MIS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系统, 是一个人机系统, 是每个企业都具有的系统。
2. 案例与教学结合
案例教学在国外的M IS教学中已经很普遍了, 例如哈佛大学就有一个庞大的案例信息库。它已经成为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 增强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管理信息系统中涉及到的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 建议在开始这门课程之前, 教师能够给学生演示并简单讲解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最好能够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M IS, 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库存管理信息系统或者第三方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 企业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性认识, 去学习这门课程就不会那么盲目。
在讲授系统开发的不同阶段, 可以用一个开发案例贯穿整个教学, 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去完成知识的学习, 也为学生上机实验过程打基础。对于不同理论知识的理解时也要结合一些小的案例来进行。教师将自己掌握的实际的MIS开发过程中的经验和常见的问题都要及时准确的传授给学生, 比如企业在准备开发信息系统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有哪些管理人员参与, 主要由哪些人员负责等等。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实际的经验, 这也是学生最想得到的。
3. 上机实验与教学相结合
上机实验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 也是使学生从理论认识到感性认识的一个过程, 加深学生对MIS及其开发过程的理解。M IS开发过程的5个阶段:系统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 上机实验应该在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安排, 而且应该尽量地使这五个过程连续, 最后学生得到的是一个完整的M IS。建议可以让学生去开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学校的食堂管理信息系统等贴近学生生活的, 而且是学生比较熟悉流程的系统, 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 而且有信息把这个系统开发出来。如果让学生去开发一些像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 学生对于这样的实际过程并不清楚, 没有通过实践, 工作流程也不清楚, 开发就无从谈起, 即使要求学生去做实际调查, 但是学生还处于上课阶段, 时间安排就成了问题, 效果也不会理想。所以上机实验效果的好坏与所选择的对象系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但是像第三方管理信息系统这类系统可以作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案例, 因为教师对这样的流程是很清楚的。
4. 整体的课程安排
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 并结合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特点, 建议在大三或大四的上学期来开设这门课程, 因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 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之前, 学生要具备管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等相关知识。建议课时安排见表。
三、结论
信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之一,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日益增大, 只有掌握及时有效的信息, 才会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信息管理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将是现代知识工作者的基本技能,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讲授和建设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提高教学质量, 是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只有教学体系合理, 教学方法适当, 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文从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角度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将不断的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斯蒂芬·哈德: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M].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2
经济管理类双语教学探索 篇8
一、项目基本情况
本项目选择《管理沟通》, 于2005年春季学期开始进行了英语教学的改革实践, 到2010年春季学期结束, 进行了6次人数在50人左右的专业班级教学, 2次人数在140人的全校选修课程实践, 包括英文幻灯片演示、英文课堂讲授、英语作业和考试设计。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双语教学的课程实践和学生反馈的信息, 我们意识到了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集中表现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建设
1、师资严重不足
“双语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既懂得英语又“术业有专攻”的“双语”教师。目前学校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 具有副教授及其以上职称者, 虽然专业理论水平较高, 但大部分的英语水平达不到国家公共英语四级;而中级职称及其以下的青年教师的英语水平虽达到国家四级或四级以上标准, 但是其专业水平却偏低, 不能适应“双语教学”的实际需要。
2、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不够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
受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和测试要求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普遍属于“高
分低能”, 虽然高校学生已学习英语多年, 拥有相当的词汇, 但听力和口语水平普遍较低, 加之所学的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差距较大
(2) 课时量的限制
学校容易将实行“双语教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与专业英语课程相提并论, 在课时安排上将两者混合, 将“双语教学”课程的课时量等同于其他专业课程, 另外, 为了照顾大部分学生听懂, 教师既用英文讲解, 又用中文解释, 没有更多的时间互动, 否则, 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3) 欠缺合理的教学评估标准和激励监督机制, 部分青年教师积极性不高
“双语教学”本身已经加大了教师的教学任务量, 由于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还处于探索期, 所以会出现“双语”课程教学评估不理想的现象, 导致“双语”任课教师有“出力不讨好”的想法而放弃“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尝试。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 部分双语教师满足现状, 积极性不高。
三、应对策略与建议
1、加强师资培训
学校投入了相应的资金加强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 每年定期选派双语教师出国进修, 在“送出去”方面做得较好, 但在“请进来”方面做得较少。学校可以短期聘请外籍教师给双语教师进行短期培训, 进而提高了双语教师的水平。
2、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调动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为了解决与学生交流少, 课堂气氛沉闷, 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 可根据学生人数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同学的参与逐渐活跃起来。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缓解学生对双语教学困难的畏惧情绪, 并能够更容易地掌握所学内容, 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分发挥效率。同时, 为了解决学生英语水平限制问题, 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可灵活运用。通常, 有四种方式可以选择:第一, 外文幻灯片, 中文讲授;第二, 中文幻灯片, 英文讲授;第三, 幻灯片和讲授都用英文;第四, 英文幻灯片, 中英文穿插讲授。
3、完善现有的教学评估标准及激
励监督机制, 提高青年教师的上课水平和积极性
学校可以改革现有授课评优标准, 加大对“双语教学”评优的权重系数, 调动双语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同时, 学校也可以结合双语师资培训计划, 运用“比学赶超”的激励机制。主要措施有:
(1)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安排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新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在“一帮一、一带一”的指导下, 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实现优质备课, 把握教学体系, 明确教学重点难点, 创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2) 实行“新课预讲制”, 帮助青年教师度过授课实战关
青年教师在初次讲授双语课之前, 教案要在教研室展示, 并在教研室内部进行新课预讲, 老教师提出相应意见及建议, 进行有针对性地教案, 讲义修改, 并完善授课过程。
(3) 采取不定期集体备课制。
通过集体备课, 大家互相交流经验, 不仅对新教师起到了带动作用, 同时, 有力地推动了教学资源, 提高了授课质量。
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 同时也是国家重点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今后我们将在该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及时分析学生和专业课教师的反馈意见, 使双语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1]雷丽文等:《“材料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初探》, 《材料科学工程改革与研究》, 2003年。
[2]陈立章:《推行“双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2年。
管理学类 篇9
关键词:信用管理学,新兴学科,课程体系,本科专业
随着现代信用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用管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信用管理学这门新兴学科取得了蓬勃发展。在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增设信用管理学课程,向学生介绍信用及信用管理相关知识,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用管理学课程的特点
1. 信用管理学以信用管理制度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规定和制约着学科体系的内涵和边界,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要素。信用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信用管理制度。所谓信用管理制度,是指信用管理主体组织与职权、信用管理活动原则与规范的总和。信用管理制度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形式渊源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即法律、规章制度和单位内部规定,其内容包含了机构设置、职权配置和活动方式三个方面,同时以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即成文规则和实际运作的形态而存在。
2. 信用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信用,信用及其管理逐渐走入社会关注的视界,迄今最长不过三十年的时间。与之相对应,信用管理学在国内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社会信用管理体系问题,国内信用管理领域的研究和交流活动才逐渐增多,并始有信用管理专著出版。
3. 信用管理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
信用管理学主要跨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同时又涉及金融学和经济法律等知识。以金融学为例,其与信用管理学的交叉之处至少有五:(1)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基本范畴———“信用”;(2)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信用理论”;(3)信用交易的主要类型之一是金融交易;(4)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日常经营中面临的最基本最常见的风险之一;(5)信用管理是金融机构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是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4. 信用管理学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
根据中国教育部对学科的分类,信用管理学属于管理科学学科下的一个分支,这一类学科一般来讲操作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具体地,信用管理学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表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微观上,信用管理学研究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科学授信,并对信用销售及信贷等进行系统管理,涉及收集客户信息、制定授信政策、进行授信决策、管理应收账款等一系列具体操作环节;宏观上,信用管理学研究国家和地方信用体系的建立与运作,涉及制定信用法律、开放信用数据、实施失信联防等诸多社会系统工程。
5. 信用管理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从学科目的和意义上看,信用管理学主要致力于信用管理活动的科学化、社会化,提高全社会信用交易成功率,从而优化市场秩序,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社会信任度,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显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二、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设信用管理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1. 从就业目标来看,开设信用管理学可增强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已进入信用经济时代,信用交易逐渐成为经济交易的主要方式,而信用风险成为市场主体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经济主体如何在现代市场经济交易活动中有效地规避信用风险,提高信用管理水平,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而在竞争中取胜,信用管理人才无疑是关键。然而,从对当前中国信用行业及其人才需求的调研情况看,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信用行业发展较快,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现有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高级信用管理人才奇缺,供求缺口很大。据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显示,未来几年中中国需要50万名信用经理,200万名信用管理专门人才。从信用管理高等教育的情况看,国内目前只有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吉林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设置了信用管理专业,每年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人数很少,人才培养能力大大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由于专业人才“供小于求”,现有信用服务等相关机构的用人模式基本是向社会招跨学科的人才,如财会、金融、计算机软件设计等,然后经过数年实践磨练渐入门槛。在此背景下,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开设信用管理学课程,可为学生建立基本知识储备,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增强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2. 从深造目标来看,开设信用管理学是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有益拓展和重要补充。
信用是经济学和金融学最重要的基本范畴之一,信用理论在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信用及信用风险管理是一般工商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信用的独特视角,采用专业课程形式系统地介绍信用管理知识,可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融会,是对其知识体系的重要补充和有益提升。进一步看,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经济管理基础课程的有关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信用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具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学生可选择信用管理为进一步深造的研究方向,而在本科阶段及早接触这方面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与专长并作出选择。
3. 开设信用管理学还可增强当代大学生信用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
信用经济的发展是席卷全球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经济正逐渐融入这一潮流向信用化方向转变,但目前很多人对信用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还搞不清楚,信用理念仍停留在传统的道德范畴,与信用时代的现实远远脱节,这也是中国经济信用化和信用体系建设的重重阻碍之一。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佼佼者,肩负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是国家、民族、社会的未来与希望。可以说,当代大学生对信用的认识与理解,就是未来中国社会对信用的认识与理解。开设信用管理学课程,使学生对现代信用理念、概念、原理、原则、规律等有一个系统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学生的信用观念将更加科学和开放,信用意识将更加强烈,也是全民信用普及教育、提升全民信用素质的重要一环。
三、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设信用管理学的课程体系
1. 现有信用管理学教材的编排思路。
(1)从宏观层次着手,围绕国家信用体系建设展开内容,介绍其数据环境、法律环境、失信惩罚机制,以及作为国家信用体系主要构成部分的信用管理中介机构和信用经营机构;(2)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着手,一是介绍社会信用体系、信用监管,二是按照信用类型,从内涵、构成、管理等方面分别介绍商业和企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者信用、国家信用;(3)从微观层次着手,介绍信用分析、征信服务和征信技术、客户评价、应收账款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等理论、知识和方法。
2. 本科教学对课程体系的要求。
客观上存在不同的课程内容编排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和课程双方面特点,所作出的选择应能贴合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需求的实际。总的来看,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设信用管理学的课程体系应符合以下要求:
(1)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大学本科在当今时代仍属于打基础的教学阶段,又受学时所限,教学内容不宜过窄、过细,应该能使学生了解所反映社会实践的概貌。同时也不宜太过宽泛,而要紧紧围绕逻辑主线,详略得当,重点突出。(2)侧重于理论,辅之以实践。本科生完全没有社会工作经验,相当一部分人毕业后不会直接从事信用管理工作,无论是从接受能力还是从使用价值来看,教学内容均不宜过于强调具体操作技术,应该以系统的理论学习为主。另一方面,系统的理论学习并不排斥对实际情况作了解。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新兴学科,信用管理学尤其不能脱离社会实际,教学中应多多介绍国外的做法、经验、教训,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考虑到较强的操作性,还可适当介绍一些实务操作的规则。(3)系统化。系统化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信用管理学内容编排应当以其本身范畴体系的逻辑为基础,揭示信用管理活动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再现信用管理制度的全貌。
3. 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设信用管理学的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要求,综合现有教材的编排思路,笔者认为,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设信用管理学的课程体系应当包括如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信用相关概念与理论,介绍信用、信用活动、信用管理等基本概念与理论;第二部分为社会信用体系,介绍国家信用体系、地方信用体系、部门信用体系、行业信用体系等的构成、运行机制、运行模式;第三部分为信用信息管理机构,介绍征信机构和资信评估机构的业务经营与管理;第四部分为信用管理服务机构,介绍保理、商帐追收机构等的业务经营与管理;第五部分为信用经营机构,介绍工商企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经营与管理;第六部分为社会信用体系的环境,介绍信用数据、信用法律、失信惩罚机制、信用监管、信用文化等内容。
上述各内容之间有关联。其中,第一部分为课程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课程的总纲;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分别为“信用中介机构”之一,它们构成“信用服务供给”的主体;第五部分构成“信用服务需求”的主体;第六部分中,“失信惩罚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内生的基本运作机制,其功能通过信用服务供需的联接而实现。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等内容可在第三、第四、第五部分结合特定类型的信用机构进行介绍。
参考文献
[1]徐宪平.关于美国信用体系的研究与思考[J].管理世界, 2006, (5) :1-9.
[2]吴晶妹.对信用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6) :85-86.
[3]吴晶妹.信用管理概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4]朱毅峰, 吴晶妹.信用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5]李红艳, 刘丽珍.信用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6]林钧跃.社会信用体系原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管理学类 篇10
1 《比较管理学》课程PBL应用实践
“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 简称为PBL,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医学教育。PBL是把学习者置于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学习者主动探索和沟通协作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
《比较管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管理学分支学科, 内容涉及范围广, 既涉及到政体、国家管理机构职能等宏观管理比较, 又涉及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营战略等微观管理比较。课程内容上综合了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文化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论述以美国、日本两国国家管理机构职能比较内容为例, 探索PBL在《比较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1 引入情景, 提出问题阶段
PBL的教学过程始于一个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 对该问题的分析、解决引导着整个学习活动的进行[1]。为引导学生广泛搜集资源, 并运用多种思维对其进行加工分析, 课堂上引入以下问题情景。
问题情境一: 2008年8月8日下午1时, 日本参院举行全体会议, 就邮政民营化6项相关法案表决。与会的233名参议院议员中, 108票赞成, 125票反对, 邮政民营化法案被否决。小泉随即召集自民党执行部领导会议, 决定解散众议院, 实行大选 (即众议院国会议员总选举) 。晚7时, 日本众院举行全体会议, 河野议长宣读诏书:”根据日本宪法第七条, 解散众议院!”。前几天, 小泉多次放风, 如果法案在参院被否决, 等于对他推行的改革的否定, 他已下决心解散众院。
问题情境二: 美国国会众议院2008年9月29日以228票对205票的投票结果, 否决了布什政府提出的总额为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 众议院投票结果公布后, 白宫发言人弗拉托说, 总统布什对众议院未能通过救市方案感到“非常失望”。他说, 布什当天晚些时候将与政府经济官员会面以商讨确定下一步措施, 并将与国会领导人接触。美国财政部女发言人戴维斯说, 政府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来保护美国金融市场和美国经济。
10月3日, 美国国会众议院以263票对171票的投票结果通过了经过修改的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 获得众议院通过的方案版本与众议院在9月29日否决的方案内容基本一致, 但增加了一些内容, 其中主要是为企业和中产阶层增加减税, 以及将联邦存款保险的上限从原来的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
情景问题: 都是对经济法案或方案在议会进行表决, 第一次表决都没有通过, 但日本和美国随后采取的措施却大相径庭, 这是为什么?两国之间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
1.2 界定问题, 班级分组阶段
PBL中, 问题都是来源于真实世界情境中的劣构性问题, 没有固定、标准的唯一答案, 解决方案需要交叉运用多学科的知识[2]。学生短暂思考讨论后, 教师可抽学生谈谈对所提问题的考虑。从“美国和日本的政府管理制度不同”、“美国和日本政党制度不同”、“美国和日本国家制度不一样”、“美国和日本的议会制度不同”等讨论中界定问题实质:美国、日本两国各是什么政体?各自政体特征是什么?形成不同政体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什么?然后按照学号从小到大, 六人一组分成小组, 每组最小学号的同学为小组长。
各组由小组长带领自己的组员, 先通过头脑风暴形成一个解决问题所需信息的概念地图, 列出已知和未知的信息, 形成要点, 制订计划, 并进行研究行动分工。
1.3 收集资料, 解决问题阶段
小组分好后, 要求学生课后按小组分工收集信息、参阅相关资料, 开会讨论总结, 并形成讨论结果汇总表。
1.4 课堂讨论、成果汇报阶段
课堂讨论阶段组织每组选举一位代表对本小组讨论结果进行阐述, 时间控制在5min左右。每小组陈述完后, 其他小组同学可对内容提出疑问, 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不同组同学可交流探讨相关问题。小组阐述、学生讨论之后, 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若学生间还普遍存在为解决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 可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研究, 也可根据情况布置新的问题让学生分组研究。
2 《比较管理学》PBL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PBL在《比较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学生能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提升了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学生不再依赖教师喂养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主动性, 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效果明显。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师生角色转换难
受传统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师生对自己的新角色适应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实际的PBL教学中, 教师会习惯性地跟学生讲解问题解决的思路, 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自己的思路上, 并会告诉学生问题解决会用到哪些内容。与此相应, 学生也已经习惯教师喂养知识的学习方式, 很多学生认为教师直接传授的知识越多, 说明教师越敬业、越专业。
2.2 小组合作学习不规范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大部分时间在课后, 教师监督难, 很多小组成员没有进行合理明确的任务分工, 成员活动的参与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另外, 小组长的产生随意, 导致部分小组长没有充分发挥领导在团队合作时所应具有的鼓励、激发功能。
2.3 反思动机缺乏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是由学习者个人自己构建的, 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3]。在PBL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只是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 对学生的元认知技能进行培养和训练。反思应该存在于 PBL 模式教学的始终。学生习惯了传统的学习模式, 不善发现问题, 缺乏对问题反思的动机, 获取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有待提高。
2.4 教学评价难
PBL教学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 而过程性评价的很多方面主观性很强, 缺乏操作性。同时, 班级学生数量多, 学生探究过程难以全程监控, 也就很难公正而又全面的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作出评价。
3 PBL在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3.1 加强师资支持, 形成教学协作团队
PBL教学虽然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不容忽视。对教师来说, 首要的是要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管理学课程教师要对自己的新角色有着正确的认识, 要敢于放权给学生, 戒除知识喂养的心态, 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同时, 学生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要求教师从问题的设计难度以及对学生学习的指导程度上都要有个渐变的过程。
3.2 建立完善合作学习的相关制度
小组合作学习是PBL教学的主要学习形式, 小组合作的水平决定了PBL教学的水平和效果。首先, 教师应加强对班级学生的了解, 努力按照同质或异质分组的原则进行分组, 保证分组的科学性。其次, 按照民主推举的原则或者轮流担任的原则产生小组长, 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再次, 针对合作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难点和注意事项, 加强对小组长工作的指导, 以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3.3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中, 一些问题需要学生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为了确保工作能按时完成, 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进度加强管理和监督, 但这会削弱小组协作的氛围, 限制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平衡监督和激励之间的关系。
3.4 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
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 做到理论扎实、操作熟练。同时, 加强关联学科知识学习, 做到核心学科理论扎实、协调沟通技能熟练、关联学科知识广博, 为学生问题探究和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摘要:通过《比较管理学》课程内容PBL教学实践与探索, 认为PBL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创造型和主动性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师生角色转换难、小组合作学习不规范、学生反思动机缺乏、教学评价难等问题。结合PBL相关理论, 从加强师资支持力量支持、完善合作学习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教师加强业务学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PBL,比较管理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Linda Torp, Sara Sage.基于问题的学习——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M].刘孝群, 李小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83.
[2]David H.Jonassen.基于良构和劣构问题求解的教学模式设计 (上) [J].钟志贤, 谢榕琴译.电化教育研究, 2003 (10) .
美国非增值管理类信托产品一瞥 篇11
在美国,各种信托基金是非常重要的增值理财产品,如我们较为熟悉的共同基金、对冲基金、退休养老金信托等证券投资基金。除此之外,产业投资基金也是一类重要的增值信托产品。但信托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投资增值,它更主要的用途在于按照特定目的对财产进行非增值管理,如财产保护与分配、遗产管理和规避税收等,美国非增值管理类的信托品种非常丰富。
人寿保险信托
人寿保险信托是将信托与保险结合起来的一种信托业务,是美国最重要的信托产品形式之一。人寿保险的被保险人死亡后,保险机构会一次性支付其全部保险赔偿金给被保险人的遗属,至于被保险人遗属能否妥善使用赔偿金,则不在保险机构考虑因素之中。为弥补人寿保险这一缺陷,被保险人可在投保人寿保险的同时设立一项人寿保险信托,指定其遗属为受益人。被保险人死亡后,受托人将按照信托合同的规定为死者遗属管理开支付赔偿金,以保证死者遗属有稳定的生活来源。
子女信托
在美国,父母为自己的子女设立专门财产信托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其目的在于满足孩子的教育和其它重要支出。美国税务局为鼓励父母设立子女信托,还给予这种信托赠与行为每年11000美元的特定免税额。子女信托设立后,由特定的受托人持有并管理该信托财产,其好处在于受益人子女虽然享有信托规定的权益,但不能对财产进行自由支配,这样有助于防止子女在自理能力不足时浪费财产。对于在美国留学的海外小留学生而言,他们的父母完全可以通过设立这样的子女信托帮助小留学生们管理财产。
多子女信托
多子女信托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子女信托,只不过信托目的略微复杂一些。在一个家庭拥有多个子女的情况下,为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必要的教育和医疗资金,父母可以为每一个孩子都建立单独的信托。多子女信托不仅在父母面临财务风险的时候仍然可以保障子女的基本利益,而且可以避免子女之间出现财产纠纷或冲突。
隔代转让税信托
美国针对财产转移的税收很多,除遗产税和赠与税外,还有专门针对向孙子女赠与财产征收的隔代转让税。但美国税务局同时又规定隔代财产转让可以享受100万美元的免税额,因此很多美国人为隔代子女设立了数额在100万美元以内的信托以转赠财产。在少数一些允许信托永久存在的州,这种信托可以一直存在,从而起到财产传承的作用。
隔代子女信托
隔代转让税的另一项优惠规定是,如果信托目的是用于隔代子女的教育和医疗支出,则可以享受无限制的免税待遇。因此在美国,不少人会为了隔代子女的教育和医疗问题而设立专门的隔代子女信托。需要指出的是,信托中的财产只能被用于隔代子女的教育和医疗支出而不能用于其它目的,因此想利用这种税收优惠避税是不可能的。
激励信托
激励信托通常也是父母为子女而设立的,委托人也可能是其他人。这种信托的意义在于利用信托财产对受益人进行奖励,根据受益人取得成绩的情况对信托财产进行分配,由此可激励受益人以某种符合委托人意愿的方式进行学习或者工作。例如,当孩子在学校取得丁很好的成绩或取得其它重要成就时,他就可以得到相应的信托财产奖励。
不可撤销人生保全信托
这是最常用的以配偶及子女为受益人的信托。设立这种信托的意义在于当夫妻一方去世后,为另一方和子女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因此这种信乇通常以配偶(子女或者其他特定继承人)为受益人。这种信托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防止家庭财产被幸存方的再婚配偶侵占。与这种婚姻信托相类似的还有被称为“A信托”的身后信托——专用于保护第一任配偶和继承人,以及被称为“B信托”的可终止受益权信托——专用于保护第二任配偶和继承人。
离婚赡养信托
这是一种专门以离异配偶为受益人的信托。比较富有的一方用部分财产设立离婚赡养信托,目的在于为经济条件不佳的离异配偶支付赡养费,离异配偶可以不断地收到赡养费却不能动用全部财产。很多美国人利用这种做法,既可以履行赡养义务,又避免在日后和离婚配偶发生财务纠纷。在生活中,这种信托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防止居心不良的人利用婚姻骗取巨额财产。
个人住宅信托
设立这种信托的目的是规避赠与税(或遗产税)。拥有房产的人可以用自己的住宅设立信托,将房产转入信托中,指定自己享有房产的使用权但继承人才是信托的最终受益人,而只有等到信托终止时受益人才能最终取得所有权。这种安排的好处在于,房产在使用期间会不断贬值,待信托终止时房产已经贬值大半,继承人在合法取得房产时所需交纳的赠与税(或遗产税)将被大大降低,而且如果房产价值已经低于免税额,当事人干脆不必缴纳赠与税(或遗产税)。
自由裁量信托
自由裁量信托是最主要的避税信托形式之一。这种信托通常有多个受益人,信托财产的收益需要在受益人之间进行分配。这种信托的受托人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由决定财产收益的分配和积累事项,比如决定是否分配收益、向哪个受益人分配收益、何时分配收益以及分配多少收益等等。通常受托人会综合考虑受益人的收入状况和税收待遇做出具体决定。由于这种信托具有突出的自由度,因此通常被用于规避最主要的所得税。
离岸信托
管理学类 篇12
根据教育部、人事部综合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2006达到413万,2007年预计达到495万人!然而,据统计,按照历年的就业率,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75.6万人,2005年达到98.2万人,2006年达到123.9万,2007年将达到148.5万!
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平均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字对比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无良好的职业管理意识,不能充分根据社会需求来规划管理自身大学生涯,正是造成现今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2004年4月,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
一项针对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重点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及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 3%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设计。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当代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就业,而在于如何去谋职,即通过尽早对自己的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进行管理,从而在进入社会时能顺利实现社会需求的对接。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现状及理论
1. 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美国最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专家当属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的E.H.施恩教授。1978年他出版的《职业的有效管理》率先从职业发展观出发,勾勒出了个人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基本图式,为我们认识个人成长和发展,组织发展与变革,管理角色与管理功能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由于他在书中首次提出职业锚的要领而成为职业生涯管理的经典著作。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专家、尤他州立大学管理学系教授布鲁克林.德尔1986年出版的《管理新职业者—当代工作者的多种职业生涯成功向导》论述T职业生涯的多样化,将职业生涯定位分为进取型、安全型、自由型、攀登型、平衡型五种类型,并对这五种类型职业者的特点及其管理进行了研究。
2. 法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让.M.普雷地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人力资源》和1995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两书中都发表了同样的论述:企业中的职业生涯首先表现为一系列工作职位,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企业结构中一个员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职位连续。这种对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的定义在1995年出版的里昂高等商业学校教授F.丹尼所著《干部管理》一书中被称为传统定义而受到批判:职业生涯的概念不应仅局限于它的客观含义,还应包括个人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职业生涯开辟了实现可以令一些员工满意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新道路。他们要面临各种不断丰富自己知识的职业尝试,其职业生涯与他们和客户关系的发展而非和他们的新职业紧密相关。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及其管理在法国得到重视和积极研究,其定义和内涵的不断更新,向侧重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转化。
3. 中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及管理理论
在中国,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基本还属于引进、介绍阶段。台湾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黄英忠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著中论述了职业生涯开发管理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与人性需求的关系、开发的阶段、影响职业抉择的因素、职业生涯管理等内容。张添洲著的《生涯发展与规划》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可以说,这是中国学者中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研究的开创之举。
我国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以厦门大学廖泉文教授的“三三三”理论为代表,“三三三”理论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三大阶段:输入阶段、输出阶段和淡出阶段,每一阶段又分为三个子阶段;适应阶段、创新阶段和再适应阶段,而每一个子阶段又可分为三种情况:顺利晋升、原地踏步、降到波谷。按照她的观点,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管理应该属于输入阶段的关键部分,是输入信息、知识、经验、技能为从业做重要准备的;认识环境和社会,锻造自己的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
三、浙江省人力资源的社会需求趋势
2006年,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浙江人才市场大盘较为稳定,人才供需良好。从省人才交流中心2006年度人才交流统计数据来看,共有2.8万家(次)单位发布招聘信息,累计发布各类专业岗位70余万个,有近300万人次求职,供求比例为4.2:1。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为:大专学历的占41.0%;本科学历的占22.3%;高中、职高、技校的占14.1%。
2007年浙江地区五大热门行业人才需求强劲。据业内人士预测,2007年根据浙江省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布局的总体需求,将有五大行业成热门:计算机行业、金融投资行业、信息管理咨询行业、新型能源行业、高科农牧行业。
根据省人才交流中心的报告,技术型人才需求量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就业歧视现象不断变化出新形式,但总体有所减少。但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顶替工作经验的重要形式,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训练应该引起更多高校的注意。
同时,专业加外语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这也要求大学生要注意学好专业同时,加强另外一个关联知识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毕业生.特别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在专业之外,加强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训练,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管理人才,真正具备管理者的职业素质。
四、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
按职业生涯阶段理论,大学四年处于职业生涯准备阶段,也即是尽量吸收各种知识,信息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的时期。
从大学校园的一名学生到作为独立的成年个体加入社会之中,这一人生巨大的变化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埃里克森将这一变化称之为“危机”,即发生必要变化的时间。他认为成年期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危机的处理结果。在大学阶段职业选择在学校经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大学生采取何种方式加以应付未来将向何处去的问题,实际上就取决于大学生如何理性的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管理,如何去完成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学习期间,大学生对个人的发展计划并不明确,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能够指导学生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督促学生提前准备,准确定位。
我们从职业素质培养这个核心出发,建立一个基于职业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把大学生的大学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个体职业分析、职业认识培养、确立阶段职业目标和职业实践,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始终,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备内容。
我们知道社会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需求中,以职业素质为最重要,职业素质包括熟练的读、说、写能力,应用型计算机、外语能力、敬业素质、团队精神等。因为管理类工作是实践性十分强的职业,在笔者的一次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需求调查中,47家企业要求工作经验的占了38家,占总数的八成以上,其中人力资源专员平均要求2.1年,人力资源副主管平均3.2年,人力资源主管平均4年。而不做工作经验要求的企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把职业素质培养做大学职业生涯管理的核心的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然要求。
1. 个体职业分析
从高中选专业是已经初步进行了个体职业分析,但是这还显粗略。进大学后,可以基于学校或社会的专业测评或咨询机构和人员,对自己进行更为专业的个体职业分析,掌握自身的各种信息,了解自己的特质并重点发展,为接下来培养自己核心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2. 职业认识培养
在充分掌握自身信息的基础,也已调整好自己的专业及方向后,可以就目前的专业或方向进行了解,收集相关知识,咨询相关人士,形成对自己将来职业的一个完整直观的认识体系,开始有目的的重点学习相关知识技能。
3. 确立阶段职业目标
在了解自己将来职业信息的基础上,有了职业方向就可以确定职业目标了。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需要进行目标划分阶段,先进行自己个人的职业SWOT分析,根据社会需求,首先确立短期职业目标(即大学毕业时要达到的目标)。
4. 职业实践或深造
确立职业目标后,就要针对性地训练自己的职业素质,按照工作的胜任力模型,有目的参加相关培训和实践,形成自己的核心职业竞争力,以顺利进入社会,融入职业环境。或者感觉知识储备不够,需要进一步充实则可以选择深造。
当然,职业实践是一个过程,不是短期的事情。大学整个期间都要求进行不同形式的职业实践,这即是职业素质培养,需要贯穿整个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始终。
五、总结
大学生职业生涯处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也是各种知识信息输入阶段。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累积,以至形成个体核心的职业竞争力,顺利从学生的角色转变成职业角色。作为职业生涯关键阶段的大学四年,有目的地合理进行管理,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园和社会的资源,为自己的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才能真正的实现职业目标,迈向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234页
[2]杨河清:《职业是生涯规划》,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版163-164页
[3]汪长江:2007浙江人才市场五大行业成热门,浙江日报-浙江在线,2007年02月07日
[4](美)杰弗里.H.格林豪斯,杰勒德.A.卡拉南,维罗妮卡.A.戈德谢克《:职业生涯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