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育心理学

2024-09-26

小学课堂教育心理学(通用12篇)

小学课堂教育心理学 篇1

摘要: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来指导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 把握小学生特有的心理规律, 能够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 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 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达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

一、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 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从小学生特有的学习特点和心理规律出发, 要求教育者在信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重视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 是连接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一座桥梁, 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操作模式。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通过教学活动的不断实践, 也发展和丰富着教育心理学理论。

二、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

(一) 关注师生交往, 促进学生发展

现代教学的本质, 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 师生交往是课堂交往的主要形式。课堂上的师生交往不仅是语言的对话和肢体的互动, 而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灵魂和思想的交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阐述, 表现在师生交往过程中, 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要及时发现并赞扬学生的优点, 宽容他们的缺点。学生接受积极的情感信息的同时, 也接受了知识。他们在教师的信任与爱护之中, 从内心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和情感迁移, 从而引发自己的学习热情。

(二) 重视学生需要, 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 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而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霍尔巴特也以兴趣为基础构建他的教育学体系。兴趣是人们对事物产生向往的体现, 是促使人们探究事物的内在动力。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 用自己积极的教学情趣, 精湛的教学技艺去诱发、强化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精选软件、穿插游戏、交流互动和鼓励赞扬等途径构建一种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长效机制。其中, 穿插游戏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 好动, 好奇心强, 对于单调的练习往往容易感到厌烦。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可选择一些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 如闯关、拼图、赛车等游戏。由于这些游戏中巧妙地设有一些障碍和关卡, 要求学生去理解掌握键盘的功能, 他们就无形中学会了键盘的使用, 练熟了键盘的指法, 掌握了平常课堂中较难理解的回车键、换挡键、光标键、退格键和功能键的使用。把计算机教学寓教于游戏之中, 让学生在学中玩, 玩中练, 这样就会使枯燥变为生动, 乏味变为有趣,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提高了学生兴趣。

(三) 尊重学习风格, 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与发展, 由于自身的特点, 学生的心理不同, 他们的需求也各异。小学生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方面参差不齐, 存在个体差异, 每个个体的学习风格各不相同。教师首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的集体教学上, 面向学生的大多数, 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 按照他们所能接受的程度进行教学。其次, 教师要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在集体教学中兼顾个别学生, 尊重个人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偏好, 使学生形成更加全面、合理的学习风格, 使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子。

(四) 提倡民主教学, 注重自主学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 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注重启发式教学,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能也得到充分地发展。

作为教育者, 如果只凭主观愿望或经验去育人, 那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研究教育学理论, 这样才可能明确哪些教育思想是正确的, 哪些是错误的, 全面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教师通过学习, 更深入地了解培养青少年一代的规律、原则和有效的方法, 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把它运用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去, 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优化师生关系, 改善工作方法, 指导学生的教育工作, 理顺学生教育工作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从而对思想教育系统进行整体优化, 提高学生教育系统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叶澜.新编教育学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3]刘美风等.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4]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褚远辉等.教育学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小学课堂教育心理学 篇2

—— 给朗读再添“一把柴”

近日听了同行们几节课,课堂上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总觉得生硬、刻板,只是简简单单在念书,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情感饱满充沛、声音抑扬顿挫、想象立体具象,总觉得欠缺了那么一点火候,总想着再给添“一把柴”。

那一刻的遗憾有何尝不是我自己课堂教学中时常出现的遗憾。我曾经不止一次在课堂上要求我的孩子们读书读得再有感情些,孩子们除了声音再大一点以外,总是够不到我放在高处的那个“红苹果”。于是读书要么成了见字发音的沉闷呈现,要么成了南腔北调的故意歪曲。闲暇时静心细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究竟该添些什么“柴火”,才能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声音有高低快慢,情感有跌宕起伏,甚至表情也会随之阴晴不定。朗读是对书面语言的再加工。如果能够对一篇课文的停顿起合把握的恰到好处,能调动情感,对文字进行情景联想、再现,再配上标准清晰的发音、自然流畅的语气,表情达意的情感,孩子们的朗读应该就能脱离“念”的困境,向“读”靠拢了。而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就真的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花一番心思了。

首先、对学生有一个朗读技巧培训,结合文本和课堂教学,适时适地地在课堂中对学生做一个朗读发声技巧的培训,为孩子们的朗读提供一个技术上的支持,同时也在孩子们的意识里面播种下一个神圣的信念:我是一个受过训练的,会读书的人。当下不是一直推崇给你生活一些仪式感吗,课堂教学也需要这样的仪式感,你在学生的心目中根植下“我会朗读”这个信念,并且时不时地通过各种形式去展现他们的朗读,无疑会让他们的朗读水平节节拔高,远而久之,说不定就能“直通云海”呢。试想。一个自小就爱大声朗读、会声情并茂地读书的孩子,长大了就不会是一个优秀的朗诵者或者是表演家呢。所以,对于学生朗读技巧的培训有助于激起孩子们的兴趣,拥有朗读自信。试想,一个不懂得运用气息,没有一定的美感,听来毫无生气的声音怎么能将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演绎的精彩纷呈?如果说发声是技术的支持,是入门的必要手段的话。对不同文字的朗读处理就应该是朗读的升级绝技了。不同标点的句子,有相应的节奏;不同体裁、不同情感、不同情境的文本,需要有相应的处理手段,这样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文字产生反应,懂得该酝酿出什么样的情感来读。比如,在表达激动、高兴、愤怒、紧张等感情强烈的文字是,应该用高声调。在表达请求、感叹、祝愿、沉重等语气时,则通过低降调朗读„„技巧方面我们毕竟不比专家,难以从声、形、意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过高的朗读要求,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在课堂教学中一点一滴地渗透,一步一步地训练,相信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定会水涨船高。

添了技巧这把“柴”,还需老师再扇点风,才能将朗读之火越烧越旺。这阵风,应当是课堂教学者的专业素养了。如何能找到文本的情感导火索,燃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跳出见字发音的刻板念读,仿佛体内一股暗流涌动,呼之欲出,唯有尽情尽兴的朗读才能够宣泄。一

节课中,老师能把控出如此火候,应该就是一节好课了。这又需要老师有怎样的教学智慧啊!

以听的两节课为例,一节上的是文学名著《水浒传》里面的“武松打虎”。以激起学生阅读名著和感悟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为教学总目标的名著教学在这篇文中,落实在打虎时的动作描写上了。老虎的“扑、掀、剪、吼”正是它由对猎物的志在必得到几击不中后恼羞成怒的情感变化线。此处教者进行这样一个点拨,个人愚见,学生在朗读时,定能将文字更清晰地转化成画面,在读书的气势上估计也能和老虎的一步步出击同步。老虎“森林之王”的称号不是浪得,再说,此前也有“人”成为它的口中物,对武松,它可以说压根没放在眼里,可是一击不中,失了威风时,它蒙圈了,“掀”是撞向对方,“剪”是致人死地,一招比一招狠毒,这样一个形象化的解读,比起模仿这两个不易表演的动作更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最后老虎那一声恼羞成怒的“吼”,让学生去算算老虎的心理阴影面积,我想,学生定能体会出老虎彼时内心的愤怒、绝望、凶恶„„有了这样的火候,还怕孩子们没有个性化的朗读吗,还愁课堂上不会书声琅琅吗?

小学素质课堂教育方式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生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方式;问题研究;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48-01

一、课堂学生素质教学

在课堂素质教学中,小学生要体验什么,探究什么,“课程目标”中都有具体的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使命,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批判性、创造性的过程。努力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地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增强素质协调能力。同时小学生的素质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课堂的素质感受体验,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的感官体验作为学生兴趣培养的第一要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资源组成上的优化搭配,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不光是教师的思想要跳出于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束缚,还要与新时代教学理念进行融合,要从思想逻辑的角度对教学理念进行深刻的判断,要把高效的教育方式与卓越的教学思路进行分化协调,按照稳妥创新的思路对课堂的教学特点进行深刻的认知,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的教学方案进行人性化多维度的系统教学。在教学资源的优化搭配方面各个学科要根据传统的教育教学要求,结合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建立多元化的个性教学体系,运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与教育手段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对学生进行多方式的知识传授,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学习乐趣,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与基本功训练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排除外来干扰,维持长时间的、集中的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观察力越强,注意力越高。所以在小提琴演奏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时刻注意老师的示范和讲解,并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兴趣与需要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的注意力,它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学习才能愉快,才能有乐趣,而人只有在愉快和兴奋的状态下,才会具备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用一些变换并且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老师;需要依据学生们的梦想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通过对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价值观念的总结和优化,找出各个孩子的梦想取向的具体方面,对孩子自我梦想的树立加以深化指导,给出具体的发展前景,充分激发孩子为梦想奋斗的动力。同时依据优化的课堂的组织结构,具体分析出同班级孩子们梦想树立的共同点,找出实际的联系,确定班级梦想发展的方向,以此让孩子们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共同交流自己梦想的价值和自己实现梦想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找出孩子理想的班级状态的样子,促进同学间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彼此合作竞争共赢,共同感受班级的温暖,努力打造班级发展的梦想之舟。

三、课堂素质化教学模式的打造

老师在寻求教学资源统一搭配的前提下,要着重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结合,跳出传统教学思路的束缚;创新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打造新型化的课堂教育模式。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资源组成上的优化搭配,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不光是教师的思想要跳出于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束缚,还要与新时代教学理念进行融合,要从思想逻辑的角度对教学理念进行深刻的判断,要把高效的教育方式与卓越的教学思路进行分化协调,按照稳妥创新的思路对课堂的教学特点进行深刻的认知,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的教学方案进行人性化多维度的系统教学。在教学资源的优化搭配方面各个学科要根据传统的教育教学要求,结合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建立多元化的个性教学体系,运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与教育手段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对学生进行多方式的知识传授,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学习乐趣,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思想解放,自身潜力的开发,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在我国小学素质教育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的今天,要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地提高,不仅要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统一,还需要老师转变自身的教学思路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自身的教学态度,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宋长福,宋小辉,吴灵芳. 浅谈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J]. 大众科技. 2010(02)

让赏识教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篇4

一赏识孩子, 建立学习自信心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对于刚接触数学的孩子来说, 一味地强制灌输, 是不可取的。在课堂上, 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恰当的表扬, 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班有一个学生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 上课经常开小差, 课后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应付“交差”, 但反应很敏捷, 对于我每次提出的数学问题, 都能回答得较快, 而且正确率较高。于是我便抓住这样的时机对他进行表扬。渐渐地, 这个孩子变了, 作业工整了, 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对此我对他进行了及时的表扬, 同学们也都为他送上热烈的掌声。他笑得更灿烂了, 还开心地说:“谢谢老师, 谢谢同学们!”以后的学习中, 他的自信心提高了, 他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 还慢慢地地改掉了以前的坏习惯, 数学成绩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二赏识孩子, 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蕴藏无限潜能的宝藏, 潜能发挥出多少关键在于教学者能给他们创造出多少展示的机会。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学会欣赏孩子, 给予他们肯定。班里有个学生很聪明, 但数学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 更别说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一开始我就关注他, 发现该生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于是决定让他担任所在小组的数学学习组长, 每天负责该组的数学作业收发。他没有想到我会对他委以重任, 一段时间后, 该生的数学作业变得工整起来, 也能按时完成, 课堂上认真地听讲, 而且积极回答问题。一次在班级数学学习总结上我对他给予了及时的表扬, 并鼓励他继续努力, 他不仅数学成绩提高很快, 其他学科也取得了很大进步。老师的鼓励和表扬给了他动力, 让他把潜在的学习潜能发挥了出来。

三赏识孩子, 因人而异

随着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多样化, 教育过程变得越来越丰富。实施赏识鼓励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了解赏识对象的具体情况, 包括孩子的智力水平、家庭环境、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等, 切记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如一些学生性格开朗, 适合公开表扬赏识;而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可采取谈话鼓励的形式。对于优秀的学生, 要注意褒贬结合, 鼓励他们发扬长处, 认识不足, 中肯的给予一些批评性的建议, 这样更能促进他们的进步。对于落后的孩子, 他们也有优点, 关键在于老师是否有耐心和爱心, 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已证明, 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落后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针对这一特殊的群体,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注意补短扬长; (2) 鼓励建功立业; (3) 教师要当好导演; (4) 注重首次成功。赏识是不需要条件的, 持赏识的态度不能急功近利, 要用平等、无私的平常心, 才能真正赏识我们面对的不同层次的学生。

四赏识孩子, 需要尊重和耐心

马斯洛指出, 尊重需要如果得到满足, 那么人们就会产生自信心, 觉得自己是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成就的人, 否则就会引起自卑感、软弱感和无能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他们也有做人的尊严, 他们只有被教师尊重, 才可能懂得自尊, 并可能尊重他人。有些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育语言, 当学生有错批评教育时, 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换一种方式, 如走近他, 敲敲桌子, 摸摸他的头, 或送去一个责备的目光, 他会心存感激, 也有内疚, 不伤孩子自尊的同时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中,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尤其当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 或当学生的答案显得很不充分时, 教师切忌“一棒子”打死, 或置之不理, 而应给予热情的鼓励、耐心的引导、悉心的呵护, 存留其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可能只是多一点耐心, 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 影响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一个孩子获得审美的体验, 发展自己的思维, 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感悟 篇5

新课标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依据创新机制去开拓教学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体现着创新教育。我校在语文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入坐,轻松和谐,富于情趣

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语文课堂才会富于情趣,学生才会对语文有兴趣,才有可能培育创造力。语文课堂少了一些限制,多了一些宽松,体现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大胆鼓励学生“想、说、做”。

二:读书,浮想联翩,声情并茂

我校的语文教学已开始从注重繁琐分析走向重视感悟,从注重繁重练习走向重视积累,从注重语言理解走向重视语言运用。感悟、积累和运用都离不开读书。读书的基本过程是感形入境——体情明理——出境悟文,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到文章中去走个来回”。

三:讨论,各抒己见,妙语连珠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课堂刍议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艺术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开了农村小学曾经紧闭的门口,语文、数学课不再独霸课堂,英语课、音乐课、艺术课、体育课也走进了学生的世界。可是除了英语课有“升学”这把保护伞开展得如火如荼之外,其余的课要不是学生追着问:老师,什么时候上音乐啊?老师,什么时候上美术啊?这些课都几乎被忘记了。原因何在?课表是赫然写着的音乐课、艺术课却经常堂而皇之地被语文课、数学课取代。可以说音乐艺术只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思想上的不重视,这是农村小学艺术课程真正实施最根本的问题。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我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观念更新,保持长久

所有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一定要观念更新,认识并理解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功效作用。这主要还得依靠上级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倡导,只有这样,才会上行下效,才会真正地把艺术教育提高到一个合适的高度,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让学校充满生机,还原学生五彩斑斓的世界。与此同时,要加大对艺术教育的管理力度,并且制订一套合理合情的评价制度和依据,以此为要求,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变压力为动力,精心设计每节课,开发教材,提炼精髓,勇于创造,真正地焕发出艺术课堂应有的魅力,让学生的世界更加精彩。

二、创造条件,提高师资

既然农村小学的大部分艺术类教师的专业水平差,兼职的教师多,那学校就应该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多听听课,多参加业务方面的培训,充分挖掘教材,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素材,充分结合本地的文化特点,让学生常闻常见,学起来更有兴致。这样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了,艺术新教材也挖掘出来了,艺术课堂就真的“艺术”起来了。

三、创造条件,改善配置

既然农村经济差,一些音乐器材艺术画具什么的没有那么多的钱来购买,那就先从最基础、最必需的来买起,但是无论如何一定要保证音乐艺术的课正常进行。另外农村小学有它独特的资源优势,大自然赋予了我们神奇的礼物,一花一草,一砖一木,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鸟唱虫鸣,叶动花开,都是我们倾听的天籁。充分利用农村特点,化劣势为优势,这才是我们令人骄傲的地方,這才是我们要探索的方向。

四、健全考评机制,给艺术教师一颗定心丸

为了能保证提高艺术课堂教学质量,上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健全对艺术教师的评价机制。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学校更应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艺术课堂评价标准,将艺术课的教学完成情况纳入教师的各种考核,鼓励和督促教师搞好艺术的教育教学工作,对艺术教育工作优秀的教师,学校及时进行表彰,并在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要优先评聘。从而让每位教师真正对艺术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再像以前那样把艺术类课程当成是可有可无的“杂课”“副课”,也不能走马灯似的胡乱上,想到哪儿说哪儿,走到哪儿算哪儿,心理上不重视,知识上不专业,从而演成了“游戏课”。

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艺术课堂教学就会真正落实了。学生纯真的笑脸才会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让法治教育扎根中小学课堂 篇7

一直以来,青少年法治教育备受社会关注。前不久接连发生的几起青少年违法事件———广州中学生持刀将同学捅死,小学生被高年级学生用烟头烫烂双手, 汶川抗震“小英雄”涉嫌诈骗……令人惋惜、揪心的同时,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遗憾。

如何才能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法治教育又该怎样走进学生的心里?

在校学生犯罪比例较高,六成不懂法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最新发布的《2013年度北京市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工作报告》白皮书显示,2013年北京全市少年法庭共审理一审、二审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及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案件1097件,判处未成年罪犯1053人。其中,在校学生占21.6%,仅次于农 民身份的 未成年罪 犯。2013年,北京未成年罪犯“四高”特征依然明显。一是男性犯罪比例高;二是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比例高,92.5%的未成年罪犯处于16岁至18岁之间;三是低文化水平的未成年人犯罪比例较高; 四是非京籍未成年人犯罪比例较高,占65.3%。

前不久,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首份 《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调查报告》,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综合运用法律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该报告显示,青少年学生普遍形成了对基础法律知识的整体认知,但在掌握程度上存在结构上的不完整, 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对某些部门法知识的掌握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以刑法为例,刑法知识的掌握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较差,而在高中阶段则有了明显提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良驯在参加由光明日报教育部与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创办的“教育沙龙”时指出,目前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缺乏基本的规则教育。“我们做过一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治理机制研究, 共调查了2834名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人员、410名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751名专门学校学生和2385名普通中学学生,发现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 未成年犯在回答自己犯罪原因时, 选择‘不 懂法律’ 的占65% , 58.1%的未成年犯‘不知道是犯罪 , 也不知道 会受到处 罚’, 64.7%的未成年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

中小学法治教育待强化,配套较缺乏

《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调查报告》显示,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阶段,青少年学生运用法律的意愿反而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调查报告进一步分析认为, 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逐渐增多,受到社会影响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大,而当前社会中类似“中国式过马路”“走后门”等现象势必会对中小学生的法治观念产生影响,甚至使其规则意识逐渐变得淡薄。其次,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课业与升学压力会逐渐增大,学校、家长乃至学生个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会逐渐降低,学生可能会基于升学压力而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而学校为保证升学率也会压缩法制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曾表示,目前中小学法治教育在设计教育形式、课程内容、责任分工、权利义务等相关内容方面的体制机制尚待强化。 “同时,法治教育还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多元的教育方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并没有从全局和长远利益看待中小学法治教育问 题,在课程设置上,仅是将法治课程作为思想品德课程中的一部分,形成了‘政治思想教育下的法治教育’局面。课堂教学仍是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主要形式,缺乏课堂外的法治教育实践,学生不体会法治生活、不参与法治建设,已经获得的法律知识、形成的法治信仰则很难维持。”

他还指出,缺乏必要的配套制度也是问题。“专业师资不足, 以德育和政治老师替代;教材建设滞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法治教育专门教材;法治教育经费得不到保障,只能从其他教育经费中转移。”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敬波也认为,缺乏高质量的分年龄、分年级的法治教育教材是当前青少年法 治教育工 作的一大 瓶颈。“社会上也有一些类似教材,但是很多是法学学者写的,没有考虑学生不同年龄的身心发展特点、可接受能力,在实践当中效果不是很好,科学性不够。”

使学校成为法治教育的主战场

实际上,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历年普法活动的重点。从1985年全国开展普法活动起,我国就着力于贯彻“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和法律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关于改革各级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小学阶 段进行以“五讲四美”和“五爱”为中心的、包括法律常识在内的社会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2002年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若 干意见》,强调法律素质是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中学法治教育要着重进行社会主义 民主与法 治观念教 育 , 2007年《中小学法治教育指导纲要》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提出 具体目标,明确指出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未来,我们又该如何将法治教育扎根中小学课堂?

在今年的两会上,各位代表委员也对法治教育提出了具体建议。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王全书委员指出,培育法治信仰 应从“小 ”处入手 。“小”,即把普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化学校对法治教育的主体责任和考核办法,加大法治进校园、进教材的力度,使学校成为法治教育的主战场;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法治教育规划,切实改变小学教大道理、大学教守规矩的本末倒置现状。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科协主席蒋庄德在陕西代表团小组讨论会上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材、师资配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课件都要跟得上。“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首先要编好教材,必须寓教于乐。小学生的教材,一定要通过图画的方式,让他们一步一步建立起对法律的认识,从小就知道什么是法律的红线、是碰不得的。底线画好了,到中学和大学阶段,就可以按照各自的特点接触具体的法律。”

让“爱的教育”照亮小学语文课堂 篇8

一、在朗读教学中感受爱

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抒情的文章, 最好还是要美读, 就是把作品的感情在读的时候, 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 设身处地, 激昂之外还它个激昂, 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通过诵读, 才能进入文境, “设身处地”, 才能使自己的心声与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 从而更好地品味作品的动人情结, 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 感受艺术珍品的完美形象, 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 一是直接抒发爱的情感的语段, 如《慈母情深》, 可反复朗读课文倒数第六自然段, 体会对母亲的理解和爱;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段, 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伟大。如《慈母情深》一课, 要反复朗读十六、十九、二十八、三十自然段, 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和对儿子的疼爱。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并进行指导, 学生才能对课文中散发的浓浓的爱意有深切的体验。

二、在阅读教学中体验爱

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 要具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情感教育功能,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渗透、熏陶、渲染等手段进行爱的教育, 教会他们爱自己、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 做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神圣使命感的人。

在教授《慈母情深》这一课时, 我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拿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的是母爱, 而《背影》这篇文章讲的是父爱, 通过课内文章的学习, 让学生拓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如在阅读完“他两手攀在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这一段后, 许多学生的眼角都湿润了。于是, 我问道:“朱自清的父亲为了孩子上学如此不容易, 那么我们的父母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呢?他们做的哪些事情让你特别感动?大家回顾一下。小雨同学叙说了她周末放学回家晚了, 她的妈妈一直站在路口等着她, 当她见到妈妈的那一刻, 她扑到妈妈怀里哭了;王倩说, 爸爸外出打工了, 只有妈妈在家, 每天回到家中, 看着一桌丰盛的饭菜, 她的心头就充满了幸福, 望着妈妈头上的根根白发, 她的眼角涌出酸涩的泪……通过这种体验式的阅读教学,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爱

“文如其人”“文品如人品”, 文品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人品的高低。作文教学在语文学科中占着相当大的比重, 它体现着学生的个性及其内心所思、所想、所感, 可以说在作文的训练、指导与讲评时渗透德育思想, 对学生的爱心教育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吾手写吾心”的条件,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1. 抓住命题环节进行爱的教育

作文命题的设定, 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思路, 影响着作文中心的确立。因此教师的命题, 要结合社会、人生, 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语文教学来确立作文题目。通过确立作文命题来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感恩意识、独立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以及敬业精神等。如以快乐、宽容、感恩、自信、责任等为话题, 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爱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 抓住作文讲评环节进行爱的教育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讲评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情操, 使“作文”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作文讲评中, 我注意选择那些能突出文章中心的段落、思想性较强的语句、突出人物品质的细节描写, 激励学生学习他人文章中的好思想。教师的讲评, 要像春风, 带着真诚将思想教育吹进学生的心田, 滋润学生的心灵。在作文评价时,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优秀生严要求、中等生重鼓励、后进生宜善待。评价的语言要生动、机智, 让学生充满期待, 兴奋不已, 如“你这个想法很有意思, 你能说得更详细些吗?”学生在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中既享受到了作文成功之感, 又感受到了老师的浓浓关爱之情。

关于小学美术课堂创新教育的探索 篇9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育现状

首先,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育的问题之一就是过分强调“德育”而相对忽略了美育,很多时候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生理与心理发育的特点并开展适应性美术教育,而是一味强调美术学科的道德教化功能,导致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丧失了应有的趣味性和教学活力。其次,应试教育模式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局限在单一的反复临摹练习,而且临摹对象均是绘画大师的作品。虽然反复临摹大师的画作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基本功,然而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美术形象更多的是不同类型的动漫人物或动物。虽然这些动漫形象的艺术价值无法与绘画大师的创作相提并论,然而对小学生却更加富有吸引力。

二、小学美术课堂创新教育的举措

1.从贴近生活的临摹入手逐渐提高学习层次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处于极不完善的阶段,对他们开展学校教育的前提应该是以培养学习的兴趣为主。美术课调动儿童的兴趣这一优势,先以贴近生活现实的绘画对象入手开展临摹练习比直接让小学生面对大师的作品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深受小学生喜爱的各种动漫形象就是很好的临摹对象, 教师可以利用影视材料中的动漫人物从易到难训练小学生绘画的基本功,可以先从各种动物着手。小丑鱼“尼莫”的形象就是一、二年级小学生临摹的较好对象,而《功夫熊猫》中各种动物形象可以作为三、四年级小学生临摹的对象,五、六年级小学生由于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可以让他们尝试练习人物和更复杂物体的临摹,比如白雪公主或者灰姑娘一类的人物形象等。当以临摹动漫形象充分调动起小学生绘画的积极性之后,教师可以穿插讲解绘画大师的作品并让学生尝试临摹其中的片段,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避免直接让学生临摹大师作品而产生的厌烦情绪,取得相对良好的教学效果。

2.充分开展多媒体绘画教学

相比于平面的教材展示,多媒体教学手段因集音频、视频、照片、图像等于一体,可以更好地实现小学美术“寓教于乐”的教学宗旨。

比如,教师可以在临摹开始前播放动画片《海底总动员》,片中海洋世界里各种鱼类、海草、珊瑚等生物与景物五彩斑斓,学生观看一部影片就能获得大量丰富的绘画临摹素材。影片中不仅有生物线条的轮廓,而且色彩鲜明,学生既能进行素描练习,也可以进行色彩练习,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发挥,在相对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开展美术教学,能够相对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3.鼓励学生开展创新绘画

小学生的绘画更多时候仅是凭借本能,尽管其绘画技能相对匮乏并幼稚,但小学阶段是学生创造性思维飞速发展的时期,一些未来极具潜力的绘画天才因素正是在这一时期得以培养和发掘。 因此,教师应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绘画思维能力。

比如,不限制题材的自主绘画创作,让学生按照心中想象的形象绘画出身边的自然环境、景物、人物、事物等,或者自己编制“剧本”,用画笔将故事绘制成连环画或者漫画,甚至可以鼓励学生画出心中想象的外星人的形象。创造性是美术这一艺术范畴最可贵的本质属性之一,伟大的画家必定具备足够的创造性,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在绘画方面的创新与创造能力,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并呵护学生天性中创造性绘画的宝贵天赋。

4.多鼓励,少批评

美术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途径之一,与其他文化课有较大差异。美术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程度比语文、数学等理性学科所占比例更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时应多鼓励、少批评,鼓励学生大胆绘画和自由绘画,让学生了解美术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重要的是用绘画表达想法或情绪,美术的创造性重于规律性、感性重于理性。教师应注意避免从自身角度出发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而应让学生充分展示个人天性,在绘画过程中感受创作的乐趣,让绘画成为学生表达思想与感情的不发声的“语言”,在学生的绘画作品中努力发现思想的闪光点。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素质与修养的起始点。小学美术作为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的重要课程应注意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通过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摘要: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小学美术教师应通过改革陈旧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与创造性。介绍了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小学美术课堂创新教育的举措,以期为小学美术教育者提供参考。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渗透生命教育 篇10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展开生命教育。两者的有机结合,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适时适地地进行渗透,下面以实际例子解释说明。例如,在讲解“左右”一课时,教师在讲解左右方位的同时,可以把左右作为契合点,确定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为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即走路需要靠右。除了在课堂上讲解概念和知识,可以组织学生们到操场上进行实操。集合后,让大家感受左右方向,然后结合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的活动会让学生了解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出现相互碰撞,甚至会出现更多的意外,通过小小的活动让大家了解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不遵守交通规则和社会公德,会出现更多的问题。除此之外,作为左右的邻居、同桌,应该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和理解。在做数学加减法和乘除法时,应该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在日程生活中应该做到待人认真,做事负责。

二、联系实际生活,渗透生命教育

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认知规律是比较有特点的,假若只是单独地给他们将一些大道理,往往效果达不到预期。数学应用的范围是比较广的,此时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特点把生活中的实际结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数学加减计算时,可以引入“小小超市”情景,让学生在购买的过程中学习和巩固计算能力,让学生明白和了解如果在购买过程中出现计算错误,这会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损失。

三、注重个性差异,渗透生命教育

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是唯一的个体。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希望获得教师的关心和尊重,因此在教学中和日程生活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学生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共同营造良好、愉悦的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中学习和健康成长。例如,在讲概率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抛硬币,首先讨论和确定哪种方式是最好的办法,学生们会不由自主的活跃起来尝试和探索最佳的抛硬币方法,展开想象力尝试各种办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展开各自的想象力,有的还结成小组进行合作,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让学生得到不同的认知获得更多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是生动有趣的,学生在遇到问题后动脑思考和实践探究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让他们了解生命需要探索,不断去完善和追求自己理想,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课堂更具生命力。

四、创设教学情境,渗透生命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德育教育的契合点,这需要教师不断探究和思考,设定合适的活动展开教学。例如,在进行计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如在公交车上从第一站到第二站,上车的有多少人,下车的有多少乘客,发车后车上的乘客共有多少?学生们在计算过程中会涉及到上下车人数的计算,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利用上下车教育学生应该遵守规定:前门上、后门下,尊老爱幼,尊重他人。这样学生们懂得了在公交车上的秩序,也就避免了很多威胁生命的事故或者纠纷,更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有懂得了德育美德的重要性。

五、培养良好习惯,渗透生命教育

数学具有两大明显特点,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养成一个习惯是比较简单的,但困难的是如何坚持这个良好的习惯。在训练时应该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待人做事都要有责任感,面对错误应该及时改正,面对困难勇于面对。但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不能急于求成,该是循序渐进。在做练习或者是作业时,我会常常提醒学生题目是否抄写正确、步骤计算是不是正确等等,学生会在提醒下进行检查,把错误及时改正过来,在下一次的计算中就会有意识地再去检查一遍,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各个学科的知识教学是重要的,但是生命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数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在实际中两者的结合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这需要数学教师不断去思考和创新,挖掘数学教材中可以利用的契合点,只有不断地探究,才能促进学科内容和生命教育内容的有机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彭正.生命教育.青岛出版社,2014.

针对小学蒙汉课堂教育的有效实践 篇11

关键词:双语教育;蒙语言文化;时间与思考;课堂教育

【中图分类号】H0

在小学蒙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将学生的素质综合性提高,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如何使孩子们在学习蒙语文时更多的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小学生缺少的是自控能力,在自我监督方面需要很多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的作用就是传输知识给小学生,在此前提下将学习方法针对每个孩子进行探索和发现,并且要将原本的蒙语文教学方式及时更新,将教学思想进行适当的转变,使小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将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完全落实,将素质教育深入贯彻到小学蒙汉语的教学过程中。

一、转变教育觀念是蒙语文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传统的蒙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衡量一个学生好坏与否的标准是成绩,教师对于学生的成绩过于重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反而会适得其反。在新观念的驱动下,老师要认识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对学生性格、兴趣等方面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是非常关键的。很多学生可能会有偏科的情况,这就使得学生的总成绩不高,但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总体分数,要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用功程度与仔细认真的情况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等问题,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只有教师能对自己的学生做出客观综合的评价,才能找到能够促进学生进步的点,帮助学生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关注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是每个教师都应当尽到的责任。

二、教学过程积极创设,在课堂上着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学习氛围十分重要,对于教学活动每个孩子的积极参与都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前提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想要使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动性和探索精神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活动的积极参与尤为必要。例如在进行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孩子认真阅读文章,在阅读进行前,教师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问题设置,并且在课堂上与全班同学进行探讨,使同学们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逐步培养学习兴趣。这种问题设置法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问题的设定要具有研讨价值,可以供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二是在教师进行指导的环节要注重引导的方向性是积极正确的;三是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课堂纪律的维持,不要使学生在讨论中出现偏离主题,开小差的行径;四是教师最终要对学生探讨的结果进行评价,进行评价时采用的评价用语应当以积极性的词汇为主,为学生带去更多的鼓励与亲近。

三、以“因材施教”为教学宗旨,提高个体技能的发展

要提高蒙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以学生的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为前提,进行因材施教。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进行分层次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信息进行深入的了解,掌握学生的性格以及优缺点,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对其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接受力度进行了解。

蒙汉语的教学过程较为复杂,一些同学本身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针对新知识接收能力较强的孩子们应该传输一些较为超前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的思维无限延伸,开发想象力,学会从各个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但是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学时要注重每个孩子的实际特点,且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自身的一些不足而感到压力。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更应当给予其更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对这样的学生多加提问,时刻督促。教师还可以运用小组划分的方式进行强弱搭配,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优者更优,以强促弱的合作模式。

小结

在逐步发展的蒙汉语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教育能力发出的更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在现实教学实践时,要不断完善自己,一切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去进行教学实践的拓充,都要保证方向的正确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文英.蒙古民族语言形成的考察[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小学课堂教育心理学 篇12

一、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

我相信, 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 由于受“希望学生能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 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 因为期望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 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 练习中总愿意等最后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 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 并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然而, 他却不知道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 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程度, 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 应尽快向前推进课程, 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向前推进, 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

二、多互动, 少指令

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 更应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学生合作的探究者。数学是一种文化, 要使每个学生都想学、都乐学, 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敢想、敢说、敢争论、善操作, 课堂就应成为学生创造的乐园, 是学生个性飞扬的场所。教师的角色应从台前转移到台下, 多互动, 少指令。

细细品味课堂上的提问和答问, 我们不难发现, 体验快乐变成了反应灵敏、成绩优异者的专利, 思考不成熟和反应迟缓者得到的永远是“你再好好想想”“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很多学生就在这种循环往复的提问与答问中磨灭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冲动, 选择了消极坐等, 课堂上的“听众”越来越多。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年级升得越高, 举手回答问题的人越少!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愿“再好好想想”, 也不是他们真的“连这个问题都不会”, 而是在问与答的过程中, 他们得不到仔细思考、判断的时间和空间。因此, 我们可以改正平常所用的“提问———答问”, 采用“提问———答写”策略。它就是让所有的学生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并快速写下自己的答案。答写为所有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 同时促使所有学生都去认真地思考。当大多数学生写完答案, 老师问“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时,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各自的“产品”, 举手自然也就踊跃了。不过,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不能将答写的重点由激活学生思维偏向检查答案的正确与否, 避免给反应迟钝的学生过大的压力, 造成关注老师脸色比思考问题多的局面。

三、增加鲜活内容, 减少机械作业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得越明显, 他们就会越喜爱数学, 感觉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和有用的。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 使其学习数学越来越充满自信, 越来越想搞清楚数学与自己、与生活以及与社会的联系。例如, 在教《步测和目测》这一课时, 我们可以先组织学生到操场上测量出一段30米的距离, 让学生用平常走路的速度走两三次, 并计算出自己平均每一步的长度, 然后提问:知道了自己平均一步的长度, 要步测出教室到学校食堂的距离必须怎么办? (必须步测出教室到食堂有多少步。) 因此我顺势利导地布置了课后作业:步测出教室到食堂的距离 (或教室到宿舍的距离、宿舍到校门口的距离等) , 让学生任意选做一项作业, 然后互相交流结果。这样一来, 虽然他们课后还是要做功课, 但主要是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从事一项小研究, 或一份小报告, 那时, 我们会经常看到学生们聚在一起认真商讨交流的场面, 从他们的脸上, 看到越来越多的阳光和自信。数学文化的诠释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要建立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这种关系虽然应用于课堂, 但我们应该建立在平时。所以,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 我们教师必须首先爱其生,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就应该不断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修养, 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 就像演员从幕后走向舞台一样, 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教师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绝对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 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 这节课注定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 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 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 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上一篇:注重预防下一篇:具体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