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治理

2024-10-11

网格化治理(精选12篇)

网格化治理 篇1

0前言

随着全球大气环境的日益恶化, 区域合作成为改善大气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我国治理空气污染主要采用由美国、欧洲引进的区域防联控机制。但在我国的实践中面临信息运转不畅、缺乏长效联动机制和多元治理主体缺失等问题, 导致区域间并未达到真正的联合, 治理效果受限。

1 网格化治理区域空气污染的优势所在

网格化管理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 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 使其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 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 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2]。可以利用网格技术促使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无缝集成[3], 实现区域空气污染动态化、制度化、数字化治理。相比区域联防联控, 网格化治理的优势体现在三大方面。

第一, 全方位的网格布局能随时捕获信息, 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网格化治理如同在区域范围内铺设巨型的虚拟网, 对区域内的污染程度、污染源性质和污染空气走向进行动态监测和精准定位;同时利用分析模型和智能软件采集整合信息, 成为治理依据。

第二, 网格化治理无缝隙运作可以达成长效治理。虚拟的网格化治理平台能够将多元化的部门机构囊括到治理之中, 依据治理流程规制各层级、各部门的运作, 利用信息技术打破职能的界限, 充分增强区域的治理合力。在网格化协同机制的牵引下, 各方治理主体形成有机整体, 区域污染的防控有序进行, 以此形成了可维持的稳固的长效治理关系。

第三, 网格化治理能将政府机构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4], 充分吸纳利益集团的参与。网格化治理平台面向公众提供开放的信息门户, 直接联结企业、NGO和公民, 为各方利益集团的参与预留治理空间。同时, 信息平台还公布大气治理的相关信息, 互动的网格化治理能保障各方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和功能发挥, 从而调动整个社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2 区域空气污染网格化治理的设计

网格化治理空气污染, 首先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对治理范围进行限定, 其次要依据治理路径网聚各类信息、资源, 并按照不同层次的维度设置网格, 最后依赖网格的运行机理对空气污染实行治理。

2.1 空气污染网格化治理区域的选定

空气污染受到自然和人为双重方面的影响, 治理区域的选定要考虑地形、气候带、风向等方面的因素, 还应考虑城市产业结构、人口分布、交通建设以及地区之间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关联程度。因此可以以行政区划和现有网格为基础, 充分综合自然条件、社会关系、生态环境敏感性等影响因素划分区域。

2.2 网格化治理区域的维格划分

选定治理范围后要进行区域的维格划分, 维格划分首先应确认需要网聚哪些资源和信息。大气治理需要掌控包括大气质量、污染特征、污染行为、污染形成机理等方面的信息, 并实行差异化治理。本文将大气治理分为四个步骤, 每一环节中的网格细化、定位和整合了各项不同类别的资源。

2.2.1 大气环境监测网格

大气治理的前提是对大气质量和污染状态有全面、明晰的掌握, 监测网格主要实现上述目的。大气质量监测网格用于定位和监控污染状况、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污染状况网格从污染类型、污染物时空分布、危害程度、演化特征和扩散趋势等维度进行设定。气候变化网格从天气状况、风向走势、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维度进行设定。人类活动网格从行政区划、产业布局、人口密度、污染源分布、排污行为等维度进行设定。

2.2.2 空气污染预警网格

大气质量预警是预防和降低空气污染危害的必要措施, 空气污染预警网格用于确立污染评估指标、分析污染等级和出台预警布告。污染评估指标网格涵盖污染因子、污染物浓度标准值等维度。污染等级网格囊括污染风险、数值预报、数据解读等维度。污染预警布告包括预警等级标准、预警层次类型等维度。

2.2.3 空气污染处理网格

空气污染处理是治理的中心环节, 涉及到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体等多元行动主体的互动合作, 关系到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空气污染处理网格用于细化治污责任、制定行动决策。治污责任网格包括治理主体、权力划分、责任分配、利益协调等维度。治理决策网格包括决策模型、污染源控制措施、防控政策等维度。

2.2.4 治污效果维持网格

空气污染治理追求的不是短期效应, 而是为了改善大气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治污效果的维持是确保治理成果的关键。治污效果维持网格用于分配环境利益、促进长效治理。利益分配网格分为利益补偿、体制改革、产业布局等维度。长效治理网格分为成果推广、研究应用等维度。

综上所述, 应按照大气治理的逻辑路径, 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多环节、多层次的,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无缝衔接的网格, 借助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地理编码技术, 对每个单元格的污染源、治污资源等进行分类和编码, 存储完备、精确的分布和属性信息。

2.3 区域空气污染网格化治理流程

2.3.1 区域大气质量的网格化监测

治理信息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机器监测到的信息, 二是人为监测得到的信息。在每一个单元格内都对公众设有开放的监测平台, 使得每一方利益集团都能无门槛地发挥自身的监督权。监测信息录入网格化治理的信息处理中心后, 经过科学的模型分析, 能够输出为污染走向、污染等级、治污措施等信息, 并在区域内实现共享。

2.3.2 区域空气污染的网格化预警

网格能够充分聚集分散在各处的零散信息, 将其加工为高性能、可共享的有效信息。网格化监测得到的数据输入数据库, 其后台的分析模型对监测数值和污染评估指标进行比对和整合, 量化地区之间的污染物传输量, 判定污染等级。一旦空气污染出现重度恶化的趋势, 区域网络治理中心或分属职能机构第一时间启动特定级别的高污染预警。

2.3.3 区域空气污染的网格化处理

网格化治理能全局联动、及时响应。在应急处理的情境下, 所辖单元格内的职能部门第一时间应急联动减排, 并提供污染防范建议和资源。非紧急情况下的治理, 则要以科学研究为前提、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为基础、层级部门之间相互联合协作为保障进行处理, 使得监督者有一个有效监督的空间。任何情况下, 网格都能将多元化治理主体充分吸纳到治理过程之中, 并实现各地区、各层级、各方之见的协同, 确保污染处理充分均衡各方利益和高效运转。

2.3.4 区域治污效果网格化维持

在大气环境维持的过程中, 需要多方利益不断协调, 各方行动不断协同。其中就涉及到利益补偿问题, 可以利用市场机制, 建立和完善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许可制度、排放权交易制度、空气污染环境税费制度, 规制企业的排污行为;还可以改善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将环境效益纳入考核范围, 促使政府环境保护职能的发挥。以上制度的调整都可以借助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 进行更智能化的治理。

参考文献

[1]柴发合, 云雅如, 王淑兰.关于我国落实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的深度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3 (04) .

[2]FOSTER I, KESSELMAN C, NICK J.Grid services for distributed systems integration[J].IEEE Computer, 2002, 35 (06) :37-46.

[3]方裕.GIS软件技术发展与研究探讨[C].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 2001.

[4]竺乾威.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从“无缝隙政府”到“网格化管理”[J].公共行政评论, 2012 (02) .

网格化治理 篇2

近年来,全省持续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城乡基层治理统一领导体制机制,统筹推进领导体系、组织体系、治理体系、服务体系、能力体系建设,形成了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

强化党建引领,“满盘沙”变“一盘棋”

省委高位统筹、改革创新,创建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统一领导体制,构建起“大党建”格局,对基层社会治理“谁来抓”“抓不实”等问题进行靶向突破。

创新体制机制,整体谋划布局,解决“谁来抓”——

省委书记xx挂帅,担任省委城乡基层治理工作委员会主任,相关省领导分别担任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网格治理、物业治理、民生服务5个专项工作组组长;全省9个市(州)、长白山开发区和60个县(市、区)全部设立工作机构。各地涉及基层治理的政策实现“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抓基层治理的主体更为明确、责任更加清晰。

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专项工作聚力攻坚,解决“抓不实”——

省委组织部制定了委员会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明确重点任务24项、主责部门13个;指导出台5个专项工作组三年工作计划,明确专项任务70项;编制全省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标准体系,为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提供总抓手、任务书、路线图。

在统一的领导体制下,真金白银投放基层,精兵强派往基层,政策项目向基层倾斜,真正做到有人管事、有场所议事、有心气干事。各项任务按照任务书、路线图全速推进,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社区网格、农村屯组。

提升治理效能,“多条线”拧“一股绳”

街道(乡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阵地,是社会治理中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行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是xx省实施党建引领城乡治理5个专项工作的头等大事。

加快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出台街道(乡镇)职责清单,梳理细化街道(乡镇)282项责任事项、“街道吹哨、部门报到”事项46项。推动清理基层“责任状”、“一票否决”事项648项,给基层减负、提高治理效能。

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下沉延伸,省市县三级向街道(乡镇)下放服务事项112项,社区(村)领办代办事项比改革前平均增加36项、增幅225%,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

随着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破冰,在网格治理、物业管理、民生服务等群众关心的领域,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被精准“开方施治”——

全省重新划分城乡网格近6.9万个,比改革前增加27.6%,网格划分更加精细科学,治理服务半径大幅缩减。推行“党建+网格”模式,大力充实网格力量,把社会治理的“多条线”收拢集聚到网格这“一股绳”里来,做实做活基层治理“一张网”。

物业治理,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省委组织部会同省住建厅推动颁布《xx省物业管理条例》,加强党对物业行业的全面领导;印发消除无物业管理小区工作通知,实行台账销号管理,截至20xx年底,全省1749个无物业管理小区实现动态清零。

凝聚各方力量,“独角戏”转“大合唱”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居民自治方式,同样在xx市二道区丽景秀苑小区发挥着作用。这个老旧散小区组织成立了居民自治委员会,建立了以“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党建责任体系,将小区居民紧紧凝聚到一起。

深入推进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和区域党建互联互动,不断强化资源整合,使各领域党组织形成握指成拳的治理合力。

在xx市,22个街道和镇辖社区全部组建党建联盟,涵盖各类组织810多个,实现了城市基层党建一张网、全覆盖;

xx市撬动各方资源,鼓励社区广泛开展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事务共商、人才共育、发展共促等活动,成立158个党建联盟,吸纳1337个成员单位,盘活利用联盟单位活动场所156个,让全市各个社区充满“家的味道”;

xx县打破地域、行业界限,依托党建联盟组建50个志愿服务党小组、53个网格党小组,确保人在哪里、党员在哪里、党的建设就推进到哪里,辐射带动区域党建整片建强。

网格化治理 篇3

关键词:社区网格化管理;法治化;宣传力度;公众参与;法律完善

当前,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领域。在新时期,我国社会矛盾呈现复杂化,社会稳定面临着巨大挑战。可以说基层稳定关乎整个社会稳定,如何实现基层社会的有序管理,特别是城市社区的有效管理,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科学的途径,也会成为我国社区管理发展的趋势。而它的推进必须依靠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因为社区网格化管理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政府能不能够依法推行,居民能不能够积极参与。网格化社区管理本质上是一种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该模式在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管理效率上成效显著,但作为一种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在运行中与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自治愿望和权益诉求不免存在冲突。下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探讨了社会治理法治化视野下的社区网格化管理。

一、立足现有法律法规,明确管理主体

社区网格管理确实较为适应当前我国社区的发展状况,但是在推行社区网格管理模式时,必须要明确管理的主体。一方面,必须依法界定主体资格,特别是网格负责人的法律地位和执法权限问题,只有厘清法律资格问题才能使网格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有据可依,确保网格管理人员组织开展的各种管理活动都能够顺利的开展,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网格工作人员还要明确自身工作职责,提高基层工作能力,提高工作的效率。另外,社区网格化管理是社区管理模式的一种新型模式,原有的法律规范在应对目前的管理需求方面可能存在漏洞和缺陷,因此在实践的工作中,社区工作人员应当及时与其他部门协调沟通、调整,将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发挥出来。

二、组织开展活动,强化法律意识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大多数网格管理人员都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管理能力,但是部分网格管理人员是临时转岗过来的,专业性不够,不能够满足实际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需求。如,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必定需要掌握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和计算机技术基本知识,然而当前的网格工作人员的年龄偏大,文化素养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导致管理过程随意性较大,不够规范。因此,在社会治理法治化视野下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就要积极开展组织法律法规活动,普及法律知识,使网格化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确保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各个活动都能够依法进行,确保管理规程是规范、合法的。

三、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公众参与积极性

通过观察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业务流程,社区居民是整个流程的触发者,是整个流程的起始点,因此社区网格化管理必须要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最好使每位社区居民都能够参与进来,否则必定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会与设想的效果背道而驰。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有部分居民对当前的制度并不了解,当网格员入户为公众提供服务时,表现出不理睬、不信任、不配合甚至质疑,致使网格员尴尬无奈,甚至会打击网格员工作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必定会影响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推进。

因此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社区居民完成“陌生”到“熟悉”的转变,完成由“抵触”到“接受”的转化,才能够确保网格员的工作能顺利进行,进而使社区网格化管理得到顺利推进。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如果没有广大居民的参与,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在设计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基础上,确保广大公众能够参与进来,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实现社区的高效治理。

四、完善工作平台,及时处理各类事件

对于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来讲,信息平台建设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基础,因此必须要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特别是硬件方面要满足要求。如管辖社区出现各类用水、用电甚至治安事件,网格员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信息平台将事件反馈给相关部门,通知相关部门及时进行处理。可是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多个社区的电脑配置都较低,内存小,网速较慢,导致社区或网格内的一些信息情况和资料数据不能及时反馈和通知相关部门,导致事件未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工作效率受到影响。

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是社区为进行网格化信息建设、应用发展而营造的信息化环境,真正将它转变为技术上的应用和支持,需要专业化的软件和信息管理系统。专业的系统管理软件开发难,要价高、许多地方囿于经济原因等就不引进专业软件,导致大多数的管理完全靠人工完成,效率必定会降低,且容易出现误差和错误。因此,社区网格化管理定要建设一个专业化的管理平台,及时地处理各类事件,避免出现更大的危害。

综上所述,网格化管理的大思维新思维,改变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开始迈入现代、主动、定量、系统和信息化治理的新时代,它带来和正在带来社区治理方式方法的大突破、外在形象内在质量的大提升、治理效果上的大提高。未来通过进一步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通过人力物力财力注意力进一步下沉,法律规范和法治化的推进,通过更多的共驻共建和大众参与,我国的社区建设和基层治理能力必将迈上更高的台阶。

參考文献:

[1]文军. 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中国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J].学习与探索,2012(02).

[2]吴猛,王欢.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困境——基于对H市S区的调查与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3]张瑜.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内涵、动力与路径分析[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作者简介:

董亚娟(1983~ ),女,河北张家口人,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法政教研室副主任,讲师,法学学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社会管理法治化;

童晓云(1981~ ),女,河北张家口人,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讲师,文学学士,从事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阎玮(1964~ ),男,河北张家口人,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法政教研室主任,教授。

网格化治理 篇4

关键词:大气污染,网格化,治理

1 前言

目前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 能源消量不断增加, 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压力加大[1]。以可吸入颗粒物 (PM10) 、细颗粒物 (PM2.5) 为主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依据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 大气环境被破坏, 将很难恢复, 因此大气污染防治就显得非常重要[2]。

城市大气污染引入网格化治理这种精细化治污方式, 同时融合时空和行政监督管理的网格管理优势, 利用数字化等科学手段管理各类大气污染排放源,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达到大气污染防治无死角。

国际上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城市大气污染治理, 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与政策, 取得了实践经验。例如, 美国形成了严密的网状管理态势[3], 德国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 使用区域化网格的连续性监测, 形成了环保部门线状管理模式。对比这些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模式, 具体经验及其他相关制度, 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 不断调整治理大气污染的战略和政策, 因地制宜, 并探索出适合我国的大气治理模式[4]。

2 国内城市大气污染网格化治理模式

2.1 兰州

“网格化管理”是兰州市为实现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总体目标, 明晰工作机制, 强化追责制度, 总结以往经验教训而创新制定的一种极具操作性的三维立体管理模式。其特征是把顶层谋划的“最先一公里”和具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实现全程无缝对接, 精细化管控[5]。

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无缝对接的原则和扁平化管理的要求, 进行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工作。要求各级网格管理人员在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畅通报告渠道, 对于没有第一时间解决的较为重大、重大的大气环境问题, 必须在5min之内报至网格长, 网格长需在10min内抵达现场, 查看并上报村委会或社区, 如有重大违法行为可以同时直报乡镇或街道。还提出建立网格管理公示制度、多部门联合调查和执法制度、考评问责制度。

2.2 天津

天津市污染排放较集中, 但是由于地形和气候等多重因素, 导致污染很难排泄, 成为了我国大气污染严重地区。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启动了网格化管理的模式, 通过精细化管理模式治理大气污染。

根据大气环境污染的演变, 大气污染的治理可以分为监测、预警、处理和保持的四大循序循环环节。覆盖天津市及周边地区的网格是平面化虚拟单元格, 然而区域大气污染的治理流程是纵向、逻辑化的流程。网格能够充分聚集分散在各处的零散信息, 做到全局联动、及时响应。

2.3 大连

为进一步改善空气环境质量, 大连市启动了网格化环境监管。为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促进环保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 建立监督到位、标准化和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大连市环保局开始运行“定区域、定人员、定目标、定任务”和“全方位、全过程、全事项、全环节”的网格化监管模式, 网格化管理形成了一种定责、履责、问责的工作机制, 落实环境监管执法责任制, 做到执法全覆盖、监管无盲点[6]。将一岗专职转变为一岗多职, 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 单一执法转变为联合执法。

3 结语

城市大气污染网格化治理在我国逐渐发展成熟, 但对于网格的划分及高科技手段的应用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3.1 大气污染因受到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的影响, 在选择网格化治理区域时, 需考虑气候、地形, 并结合交通建设、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 开放、动态、弹性的调整治理区域范围[7]。

3.2 大气污染治理不是追求短期效应, 必须建立实质长效的管理机制, 治理网格

3.3 大气污染治理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 一旦缺失了多方利益的参与监督, 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便失去了作用, 治理效果便失去了保证[8]。

今后应继续总结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和不足, 进一步推动思想认识由自信转变为自觉, 管理控制措施向专业化、精细化转变, 将工作机制转变为法治化、长效化, 更进一步的探索彻底治理大气污染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施明曼, 周留煜.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概况及防治对策研究[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2012, (4) :62-69.

[2]高明, 廖小萍.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发展研究, 2014 (2) :103-107.

[3]刘洁, 万玉秋, 等.中美欧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比较研究及启示[J].环境管理, 2011, 30 (5) :128-132.

[4]云雅如, 王淑兰, 胡君, 等.中国与欧美大气污染控制特点比较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2, 37 (4) :32-36.

[5]王金南, 宁淼, 孙亚梅.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理论与方法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2 (5) :5-10.

[6]柴发合, 云雅如, 王淑兰.关于我国落实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的深度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3 (4) :5-9.

[7]吕连宏, 罗宏.中国大气环境质量概况与污染防治新思路[J].中国能源, 2012, 34 (1) :18-21.

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汇报 篇5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一张网、五个统一”工作要求,聚焦“做强基层党建、做优民生服务、做牢稳定根基、做精城县管理”重点目标,坚持以思路理念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实践,以体制机制变革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着力探索网格化社会治理新模式新体系,全县网格化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成效逐步显现。

一、工作进展

一年来,县委政法委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县区整体联动,在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上,重点抓了以下方面:

(一)研究落实整体性规划。县级层面组建由全县X个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建立以《X县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为主体,涵盖网格划分、平台建设、队伍管理等方面的“1+N”制度体系,为工作开展提供遵循。在试点基础上,向各区下发任务书,明确目标要求。各区均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全面推开全县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

(二)织严织密全要素网格。按照构建全县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的要求,与公安部门“一标三实”相衔接,既坚持相对统一标准,又因地制宜实施,对社区网格进行划分。按照街道(镇)初划、区级审核、县级备案的程序,基本完成了网格划分工作。目前,全县共划分为X个网格,其中综合网格X个、专属网格X个,切实做到了纵横覆盖、不交叉重叠,确保网格保持合理的管理服务密度。在此基础上,选择鼓楼区、建邺区等专属网格相对集中区域开展试点,细化工作清单,探索专属网格管理模式。

(三)研发推广一体化平台。按照市试点任务书的要求,研发全县统一的网格终端“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将涉及社区治理服务的综治、公安、民政、人社等X余个部门信息入口融为一体,涵盖“信息采集、网格巡查、重点监管、队伍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党建”六大类X个业务模块,形成“发现采集、扫码定责、智能派单、处理反馈、考核评估”闭环处置流程。目前网格员共采集基础信息X万条、核实X万条,回馈部门数据X万条。该平台已在全县X个区推广应用,操作培训、用户授权、网格划分、地址关联等工作初步完成,X等区已进行实质化应用。这个平台被市专班确定为全市标准化平台之一,并实现与市社会治理数据库的对接共享。

(四)建立建强专业化队伍。明确规定每个网格必须有一名专职网格员,通过将街道社区干部编入网格、现有社工转任兼任以及公开招录等方式予以配备,并积极推动发展兼职网格员。目前,全县共配备网格员X名,其中专职网格员X名(部分区一网多员,专职网格员多于综合网格数)。在全国首家成立网格学院,推动各区建立分院,全县统一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组建专家委员会和培训师资库,搭建网上学院和微信学习的平台,目前已有X个区挂牌成立分院,县区网格学院共培训网格员X人次。明确将专职网格员纳入全县社区工作者队伍统一管理,建立录用、培训、上岗、考核、退出等配套机制,细化职责任务、健全职业保障。

(五)打造形成典型经验。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一批网格化治理试点经验和工作品牌,如X一体化平台应用、栖霞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X全要素网格、浦口网格化大联勤等,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取得初步效果。我县网格化治理工作得到市充分肯定和外地学习借鉴,近期全市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现场推进会将在X召开,将通过“视频联线”方式,重点推介我县相关经验。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今年以来,先后组织两次全面督查活动,并通过定人定点、挂钩联系的方式,及时了解各区工作推进情况和存在问题。目前,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与预期尚有差距,平台建设、制度落地、实战应用等工作抓得不够到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网格统一划分问题。全县网格划分尚未完全确定、仍处于动态变化中,个别地区网格划分责任单位尚不明确,如X区的飞地,由于历史原因,X街道有四个厂居社区(X)处于X区域范围之内,治安管理及矛盾化解工作由X区承担,但社区居民户籍以及重点人员稳控由X区承担,管理主体不统一带来网格划分责任不明,目前尚未纳入网格管理。另外,X新区研创园按照专属网格纳入X街道管辖,但目前该地块仍属于X街道,还未办理实际划转手续,研创园无法承担网格内社会服务相关事项,需要高位协商解决。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尽快拿出解决方案,明确责任主体。

(二)网格员队伍建设问题。一方面,一线网格员还有缺口。全县专职网格员总数与综合网格数基本持平,但各区发展不平衡,目前还有X个区专职网格员配备不到位。从一体化平台运行情况看,目前仍有X个综合网格没有设置网格员、X个网格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网格任职。相较于民政部门统计的X万名社工数量,大量社工和网格员并没有充实到网格一线,不能满足当前网格化工作需要。另一方面,网格员待遇还没有落实到位。近期,县委、县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会治理、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城县社区工作者薪酬管理X个文件,明确了网格员管理体系和福利待遇,但由于各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状况不尽相同,各区网格员待遇差异较大。人员数量配备和待遇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网格员工作积极性以及队伍稳定性,部分社区已经出现社工辞职的情况,影响了专职网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建议各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网格员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两办”相关文件精神,促进网格化治理工作整体推进。

(三)信息平台建设问题。主要是社区各种信息平台未能实现基础数据共享。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旨在通过一个终端采集,解决各条线共性数据的多头采集、重复上报等弊端,根据前期调研统计,目前各条线到社区的各种平台众多,有的多达十几个,这些平台各自独立,人口信息等各平台需要的基础共性数据没有共享互通,网格员采集后要在各个平台反复输入,加重了网格员工作负担、影响了工作效率,基层对此反映比较大。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尽快建立县级层面的社会治理数据库,通过各条线平台与县级数据互联互通,从而真正实现基础数据共享。参照市里模式,建议由县发改委(信息中心)牵头,县公安局(网格化专班技术保障组)、县综治办具体实施,尽快搭建县级层面社会治理数据库。同时,明确在网格用“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对共性数据进行统一采集上报、推送、审核。

(四)网格学院建设问题。X网格学院自5月份成立以来,得到了中央政法委及市、县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但目前学院各方面工作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学院发展现状与领导和各界的期待、与X创新社会治理的需求还有差距,无论是在办学的定位思路、办学的规模、办学的质量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具体情况由陈华书记汇报。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年7月,市里对X试点区进行了考核验收,11月底前将对所有区考核验收。根据市、县要求,“网格创建达标率”也已纳入全年高质量发展检测评价和指标办法。近期,全市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会议也将在X召开。下一步,全县要围绕提升X首位度目标,对标先进地区,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攻坚突破,努力在全市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中当标杆、做示范、树典型。

(一)夯实网格化基础。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加大组织协调和推进落实力度,建强实体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健全网格工作和网格员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大各项投入保障力度,为全面深化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打牢基础。

(二)完善智能化应用。在智慧X框架下,加快县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建设,深化一体化平台与各条线相关平台的联动融合,将涉及社会治理的基础共性数据,统筹整合至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统一采集、接收、上报至县大数据中心,供有关部门共享应用,提高问题发现速度、流转效率、处置效果。

(三)健全制度化保障。坚持边试点边完善,认真总结和提炼实践经验,加强对专属网格建设和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规范、网格事务清单、网格工作考核奖惩等方面制度的研制出台,健全统一、规范、高效的制度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浙江海事动态网格化监管模式探索 篇6

【关键词】 网格化;海事动态监管模式;动态风险

0 引 言

“十二五”期间,随着浙江省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水上交通变得更加复杂,公众对安全出行的诉求不断提高,海事部门面临的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依旧严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任务更加繁重。目前,浙江海事局全面应用了覆盖船舶管理、船员管理等信息化应用系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船舶交通服务(VTS)、闭路监控(CCTV)系统等在海事监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初步形成以巡逻船为主的水上交通立体监管体系;开发集成了AIS、VTS、CCTV等信号源和通航要素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网格化、可视化信息平台,实现了船舶的“可视、可听、可控”。根据浙江省海事辖区网格类型的划分,浙江海事局出台了《浙江海事局动态监管网格化管理办法(试行)》;然而,网格类型在划分后不能够随通航环境、交通流等实际情况进行实时改变,存在网格类型划分与实际通航安全风险情况不符合的现象,海事监管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便优化海事监管和应急救助资源配置,提高海事监管和应急救助水平。本文对浙江海事辖区的通航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建立网格风险动态评估模型,以便根据通航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网格类型进行动态调整,探索实现基于动态网格风险的海事监管新模式。

1 海事网格化管理及其优点

1.1 海事网格化管理

海事网格化管理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将海事管理区域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以顺畅的协调机制和便捷的跨部门业务流程为纽带,实现网格单元与各管理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责任,对网格内的部件和发生的事件实施有效的全过程控制和管理,实现全方位覆盖、全天候监控和快速反应的管理系统。

海事网格化管理是根据海事辖区进行网格划分,并对辖区内的各类通航环境、船舶、气象信息等信息资源按网格划分来进行管理。

图1 网格与资源的关系

系统中的网格资源采用分级管理,从网格到浙江沿海辖区,依次递归;其他资源信息采用分类管理,各类资源之间单独管理;将各类资源信息根据其地理位置,分配到网格,进行关系关联。借鉴海洋与渔业部门的渔区编码,对于未编码海区按相邻渔区编码进行加位处理。[1]

1.2 海事网格化管理的优势

当前,网格化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已相当成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海事监管资源所具备的分布性、异构性、自治性和动态性与网格特点相符合,因此,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可有效解决现有海事监管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海事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可行的解决方案。海事管理引入网格化管理模式的优势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2.1 实现管理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

通过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使网格中的各个部门实现流程和信息共享。当发生险情或出现违章情况时,网格化管理系统可自动根据各网格单元内资源的使用情况,对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协同调配,从而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大共享。

1.2.2 实现控制的实时性

通过构建立体化的网格化管理信息传输通道,可使指挥机构、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通过公共信息平台获取相关海事信息,从而确保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1.2.3 提高海事预警能力

海上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特点,借助网格化管理平台的实时监控和预测功能,可及时发现和甄别仍处于萌芽状态的事故或事件,并发出预警,彻底改变目前海事监管中被动、滞后的局面,为完善沿海水上交通事故或事件的预警机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通过网格化管理平台能及时综合各方面信息,针对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结合应急预案,可迅速形成相应的行动方案,使预警信息更具针对性和明示性,减少恶劣天气带来的损失。

1.2.4 增强预警互动性

海事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及海上人员能最早发现潜在危机,是预警信息的重要来源。网格化管理方式的推行可为行政相对人提供畅通的信息通道,也可使事故险情和危机等得到真实记录和及时回应。这不但可缩短海事管理机构应急处置的响应时间,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同时可展示海事管理机构对公众举报的重视程度,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2 浙江海事辖区网格化管理现状

2.1 管理成效

随着海事网格化管理的不断推进,海事管理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效率得到大大提高,同时在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置水上交通事故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1)理顺工作职责。通过网格的划分明确各单位职责,消除管理的死角和重复部分;提高发现事故的能力和预防能力,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海事管理机构只能在事故发生后处理的情形。

(2)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以往通过传统的管理模式需要长时间才能处理的事故,现在依靠网格化管理在短时间内就可解决。

(3)建立了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通过网格化系统将事故的发现、处理的整个流程自动记录在系统中,使监督评估部门能够快捷、方便地调用,为监督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

(4)增强了海事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都处于监督评估部门的监控之下,促使海事执法人员在事故处理中自觉遵守依法行政的要求,规范业务用语和执法流程。

海事网格化管理改变了传统海事管理粗放、低效、盲目的落后方式,使海事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高效化转变;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优化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形成职责明确、执法规范、服务精细、管理有序的新格局,进一步强化了海事管理机构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2 存在的问题

2.2.1 动态网格化管理尚未完善

目前,在“网格化、可视化信息系统”中,网格风险类型一经设定就无法随通航环境、交通流等实际风险情况进行实时改变,存在网格类型划分与实际通航安全风险情况不符合或不同步的现象。

2.2.2 传统的部门结构影响海事网格化管理效能的发挥

目前,海事网格化管理在海事管理机构内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更多表现在监管手段的变化,通过大量引进信息化技术,实现了海事管理触发机制质的提高,由以往事故发生后触发和依靠相对人报告或举报的被动触发机制,变成了通过AIS,CCTV,GIS等系统监督和预防的主动触发机制。但是,海事管理机构的各职能部门结构没有根据网格化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海事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流程。

2.2.3 新旧体制尚有摩擦,尚未达成统一认识

新的海事网格化管理模式对已经运行了几十年的传统海事监管模式造成很大的冲击,虽然大部分执法人员对海事网格化管理报以支持的态度,但几十年的监管习惯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很多人认为海事网格化管理仅仅只是一种手段的变化,对整个网格化管理理念给海事监管工作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认识不足,这也从客观上影响了海事网格化管理的整体运行。

2.2.4 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支持

传统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都是针对传统的监管模式,特别是行政审批、调查取证等方面。海事网格化监管虽然在技术上完全可做到无纸化办公、异地办理各种业务,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支持,不仅没有提高管理效率,反而因为两种体制同时运行,加大了执法人员的工作量,也间接造成执法人员对网格化管理认识的局限性。

3 浙江 海事动态网格化监管模式的提出

3.1 定 义

海事动态网格化监管是指根据海事网格通航安全风险的实际情况和辖区海事监管及应急资源数量,对各海事网格进行海事监管和应急救助力量的统筹分配及资源协调,力求海事监管与应急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监管资源的集约化,有效提升监管效能,确保对关键网格(高风险网格)的重点监管,维护辖区水上交通安全。[2]

3.2 监管流程

实时采集海事辖区内各网格的气象水文、交通流等信息,以现有的通航要素系统和船舶信用系统为支撑,根据网格动态风险评估和分级对各网格的通航风险进行测度、分级[3,4];根据辖区内各网格的风险分级结果,对各网格实施不同的监管模式。

3.3 监管模式分类及应对措施

3.3.1 红色应急管理

组织协调海事巡逻船艇对实施红色应急管理的网格动态游弋值守。红色应急网格归属分支局,充分利用AIS,VTS,CCTV,甚高频通信(VHF)等一切有效动态跟踪监控手段,对网格内的4类重点船舶实施跟踪监控,对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及时给予必要的提醒,并提供相应的安全信息服务。

如遇大风、浓雾等恶劣天气而导致巡逻船艇无法出航,网格归属的海事基层单位应做好相关记录,并利用AIS,VTS,CCTV,VHF等手段加强电子巡航工作。

3.3.2 黄色预警管理

根据辖区和黄色预警网格周边的海事巡逻力量,组织协调船艇进行网格巡航;根据网格现场实际决定动态游弋值守或定时巡航(时间间隔不大于24小时),网格归属的海事基层单位利用AIS,VTS,CCTV,VHF等手段加强电子巡航工作。

3.3.3 蓝色预警管理

根据辖区和蓝色预警网格周边的海事巡逻力量,组织协调船艇进行网格定时巡航(时间间隔不大于48小时),网格归属的海事基层单位利用AIS,VTS,CCTV,GIS,VHF等手段进行电子巡航工作。

3.3.4 常态管理

网格归属的海事基层单位利用AIS,VTS,CCTV,VHF等手段进行电子巡航工作;海事巡逻力量巡航时间间隔不大于72小时。

3.4 监管保障

3.4.1 制度保障

制定海事动态网格化监管制度,使海事动态网格化监管有法可依,并形成长效机制。

3.4.2 信息系统保障

对现有海事“网格化、可视化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完善海事网格化动态风险评估系统建设,实现海事网格风险的动态评估和分级。完善AIS,VTS,CCTV,GIS,VHF等信息系统建设,扩大其覆盖范围。[5]

3.4.3 指挥力量保障

在现有指挥中心、交通管理中心中设置专门岗位,完成对巡逻、救助力量的调配和指挥。

3.4.4 巡逻和救助力量保障

完善巡逻与救助力量的建设,对海事监管移动终端进行升级改造,使其具有海事网格动态风险分级的同步显示和预警功能。

4 结 语

水上交通安全风险系统是时变系统,系统风险随着通航环境、船员适任能力、船舶安全状况和货物属性、海事管理力量的动态投入等的变化而实时改变。在分析浙江海事辖区网格化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浙江海事辖区水上交通安全风险系统实际情况,提出动态网格化监管模式,探索对不同网格实行动态分级管理,提高网格风险类型划分的正确性和动态性,动态统筹调配海事监管资源。试行动态网格化监管模式有助于优化海事监管力量调配,提高海事监管效率,减少目前存在的主观性强、缺乏动态全局统筹的缺点,有效保障通航安全。

参考文献:

[1] 浙江海事局.浙江海事局监管网格化、可视化需求研究[R].2013-10.

[2] 浙江海事局,上海海事大学.网格风险评估体系研究[R].2014-12.

[3] 黄常海,胡甚平,郝严斌,等.单船动态风险评估模糊推理系统的设计与模拟[J].中国航海,2011,34(2):68-73.

[4] 黄常海.基于VC与MATLAB的船舶航行动态风险推理系统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11.

企业网格化营销 篇7

一、网格及网格化营销定义

网格 (grid) 最初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 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 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 并将分散在网络上的信息及信息存储、处理能力以合理的方式“粘合”起来, 形成有机的整体, 提供比单台高性能计算机强大很多的处理能力, 实现信息的高度融合和共享。把这种网格化思想, 即服务和资源共享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的思想, 与企业活动实践相结合, 最终形成了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网格化营销是指按照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标准, 利用各种有效的营销方式和工具, 使企业营销资源重新组合和分配成网格化状态, 即将整个实体市场分割成为多个网格, 每个网格对应一类具有相同特征的用户群体, 这样无数个网格最终组成一张基本可以覆盖到所有消费群体的大网, 充分达到可能到达的每一个极度细分的消费群体, 从而使得有限的营销资源发挥出充分的作用。由于企业的营销资源和营销模式按照网格化状态存在, 所以称之为网格化营销。网格化的存在使得企业即使损失了几个网格也不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生存, 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营销风险。

二、网格化营销背景

近年来, 无论固话、宽带还是移动业务, 用户增长速度都在放慢。在通信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 发现市场空白点、挖掘现有用户消费潜力已经成为通信行业各个运营商主要的市场竞争方向。原有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竞争需要, 也无法满足市场精耕细作的需求, 网格化营销强调贴近用户、响应用户, 这些理念符合企业现阶段的竞争需求。通过网格化营销使得市场变化和客户竞争信息的传递更加顺畅, 使运营商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掌握客户的使用、变动情况, 加强营销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真正实现由前端推动后端的客户驱动营销模式。

3G业务使运营商之间的竞争由语音网络质量和营销渠道的竞争引向了新型数据业务的竞争。对于用户来说, 数据业务理解难度大、接触机会少, 这些都需要企业在引导和辅助用户的过程中投入更多的营销资源。随着营销与服务过程的逐渐融合, 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营销资源, 营销人员的日常工作和所需资源也需日益增加, 而这些都与企业现有资源能力相冲突, 可行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网格化营销, 组建营销团队。

三、网格化营销的优势

网格化营销是企业在发展中进一步细分市场、实现精细化营销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建立网格化营销服务体系和考核奖励机制, 实行网格化管理, 能够明确企业经营责任, 以客户为中心提高营销服务水平, 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市场拓展力度, 以人为本提升基层工作活力, 实现“企业得发展、员工得实惠、管理得提升、服务新感知”的新要求, 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企业应用网格化营销, 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最直接和最明显的好处就是企业可以对网格内市场进行精细耕作, 使得企业可以与网格内的客户群体进行更深入, 更细致的交流。资源的落实以及片区责任制度的建立, 使得电信企业基层营销员工的工作指向性更强, 应对竞争时更具灵活性。所以, 当市场出现变化时, 能够更早的进行预测;当面对竞争时, 能够更快的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做出应对, 并且由于考核与奖励机制的存在, 提高了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与责任感, 同时也使企业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优化员工队伍和岗位结构, 搭建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 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并采取对经营一线员工政策倾斜的方式, 鼓励和吸引机关职能和后台支撑部门充实到经营一线, 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 全面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第三、通过机制的创新与改革, 使各个部门能够对当今市场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并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激烈, 进而逐步改变工作的理念, 加速从推销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理念的转变, 必然会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四、网格化营销的实施步骤

网络化营销的实施不仅是企业营销部门自身的调整, 而且涉及市场、网络、客服、人力、财务、物流、支撑等多个部门职责和结构的调整。总的来说, 电信企业实施网格化营销需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

4.1建立健全网格化营销服务体系

组织机构上市区按照区域营销服务中心、社区服务部、社区经理, 县级分公司按照县级分公司、营业部、社区经理, 建立健全网格化营销服务组织体系, 对客户按网格明确责任人开展营销服务, 对社区经理按网格责任匹配资源、核算成本、实施业绩考核, 实现全客户、全产品、全业务、全过程的营销服务工作。

4.2网格划分与岗位设置

网格划分是网格化营销的基础, 网格划分是否合理、资源是否均衡、边界是否明晰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网格化营销的实施效果。一般来说, 网格划分的方式主要分为物理网格、逻辑网格、聚类网格三类: (1) 物理网格, 即区域网格, 按地理区域划分。根据地理位置如街道、楼宇、河流等标志进行划分, 以业务收入和客户数量作为网格划分的首要考虑因素, 参考面积、人口、区划等其他因素。网格划分原则上不宜过大或过小, 并需要保证相对的稳定性, 划分要做到无缝隙、不重叠覆盖, 涵盖所辖区域内所有需要管理的客户, 确保客户无遗漏。 (2) 逻辑网格, 即客户网格, 按社会经济形态划分。按照行业、产品属性、客户价值等维度进行名单制客户归类划分, 以具体客户名单方式组成逻辑网格。逻辑网格内的客户要从物理网格中去除或需要明确双重考核标准, 避免与物理网格冲突。一般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划分: (1) 行业属性:发挥行业带动作用, 便于行业应用推广, 将某行业内所有客户提炼出来作为一个逻辑网格, 例如:中小学教育行业、出租车行业、连锁企业等, 由于每个网格内具有相似的行业特性, 某个网格的成功案例可以尝试应用于网格中其他企业, 并且可以根据行业性质进行企业营销部门自身的调整。 (2) 产品属性:对于适合规模推广的产品, 如电话导航集中招标、品牌建站等业务, 可以将该产品的适用客户进行提炼, 组成逻辑网格。 (3) 客户价值:为更好的服务于高价值客户, 可以将VIP高端客户提炼集中, 组成若干个逻辑网格, 提供优质服务。 (3) 聚类网格, 即点网格, 指通信需求明显、物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客户所形成的网格, 如以一个或几个商务楼宇、专业市场或工业园区作为一个网格。聚类网格虽然在位置属性上包含于某一物理网格内, 但同普通物理网格平级, 同时需要准确界定两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客户归属。

按照规则将客户归属到网格后, 设立一一对应的营销服务岗位, 营维合一模式的网格内设置社区营维经理, 营维分离模式的网格内设置社区营销经理、社区维护经理。社区经理按岗位分工负责网格内营销服务工作, 承担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业务指标。

4.3制定管理流程和考核奖励机制

我们要制定网格化营销的具体管理与执行流程。明确网格业务范围、业务指标、网格内各岗位工作职责, 岗位间沟通与协作机制, 明确各项资源匹配政策、规范基础管理等各项工作, 制定一套合理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

其次要针对网格人员建立一套合理的业绩考核办法和奖励机制。在进行业绩考核时, 最好实行“底薪+提成”的薪酬分配方式, 需要根据网格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 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针对网格内的不同个体, 按其贡献的不同进行奖励。详细测算提成标准, 使网格人员的各项考核指标能够量化, 直观、客观的对其进行奖励。我们还要考虑奖励成本, 保证这些激励既在企业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又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4建设IT信息化支撑

渐次插入三角网格化方法 篇8

1 Delaunay三角网

有很多方法可进行三角剖分, 但是国际上公认俄国科学家Delaunay提出的算法最好, 它尽可能避免了病态三角形的出现。

Delaunay三角网定义:有公共边的Voronoi多边形称为相邻Voronoi多边形, 连接所有相邻的Voronoi多边形的生长中心所形成的三角网称为Delaunay三角网。

Delaunay三角网的基本性质:

(1) 最大最小角性质:在由点集V中所能形成的三角网中, Delaunay三角网中三角形的最小角度是最大的。

(2) 外接圆性质:在点集所形成的三角网中, 其每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均不包含点集中的其他任意点。

2 生成方法

根据实现过程, 将Delaunay三角剖分分成三类:分而治之算法、三角网增长算法和逐点插入算法。

逐点插入算法的思路是将未处理的点加入到己经存在的狄洛尼三角网中, 然后判断点所在的三角形, 如果点在三角形内, 连接点与三角形的各顶点, 基于离散点的不规则三角网的生成算法研究Delaunay三角剖分准则, 找出影响区域, 删除影响区域中的边, 对影响区域利用Delaunay三角剖分准则重新构网, 直到区域中所有的点都加入到三角网中。

该算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Step 1首先定义一个包含所有数据点的初始多边形, 即包含所有数据点的凸闭包。

Step 2在凸闭包中构建初始狄洛尼三角网。

Step 3从内部数据点中取出一点加入到三角网中。

Step 4搜寻包含该点的三角形, 将该点与此三角形的3个顶点相连, 形成3个三角形。

Step5利用Delaunay三角网的剖分准则, 找出影响区域, 从里到外更新所有生成的三角形。

Step 6重复步骤step3, step4, step5直到处理完点集中所有点。

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在一般情况下为O (N3/2) , 最坏情况下达到O (N2) , 同样该算法的时间效率低, 优点是算法思路较简单, 占用内存空间较小, 空间性能较好。

确定边界多边形, 即凸包建立方法:

首先, 检索点集中的所有点, 从中找出xy坐标最大和最小的点, 并且按照y最小, x最小, y最大, x最大的顺序存入凸包数组;然后, 依次从数组中选出两个点, 按照逆时针方向在其右侧 (也就是点集的外部) 找到离此直线最远的点, 并把它插入这两点中间。按照这种方法不断增加凸包数组, 直到无点可加。

凸包建立后, 先在包含所有数据点的一个多边形中建立初始三角网, 然后将余下的点逐一插入, 用LOP算法确保其成为Delaunay三角网。本算法的基本步骤如图1所示。

(1) 定义一个包含所有数据点的初始多边形。

(2) 在初始多边形中建立初始三角网, 然后迭代以下步骤, 直至所有数据点被处理。

(3) 插入一个数据点P, 在三角网中找出包含P点的三角形, 把P点与三角形的3个顶点相连, 生成新的三角形。

(4) 用LOP算法优化三角网。

Lawson提出的局部优化过程 (Local Optimization Procedure) 算法是为了生成Delaunay三角网。从理论上说, 不论用何种方法生成三角网, 只要用LOP算法进行处理, 就能使它变成Delaunay三角网。算法的基本含义为:对由2个公共边组成的四边形进行判断, 如果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包含第4个顶点, 则将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交换。如图2所示。

判断四点是否共圆, 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先求出三角形外接圆心坐标, 下面给出一个求给定三角形外接圆的算法:

设三角形的3个顶点分别为: (x1, y1) ; (x2, y2) ; (x3, y3) ;r为外接圆半径, 则有:

经变换则有:

3 编程要点

3.1 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采用以下形式:

边结构的定义:

3.2 关键方法

LOP算法的编程实现:

3.3 运行效果

现有一组数据点如表1所示, 经本程序三角网络化生成的Delaunay网络图如图3所示。

目测检验也是一种重要的检验方法, 可以看出本算法在处理复杂点分布方面性能较好, 基本可以满足一般性的三角剖分需要。

4 结语

接入网网格化规划探讨 篇9

1 网格划分原则和网格编号及命名

1.1 网格划分原则

(1)将规划区(通常以分局为范围)划分为多个网格,网格以市政道路、河流、铁路等作为别边界围成一个独立区域,住宅小区、居委会、大学学校、城中村等可单独划分为一个网格。

(2)城市区域网格大小一般在0.2-2平方公里之间,可以根据区域性质和用户密度适当调整。政企客户越密集、住宅楼层越高的区域,网格越小;政企客户越分散、住宅楼层越低得区域,网格越大。

(3)网格的划分应考虑网络覆盖现状,同一个交接箱覆盖的区域应属于同一网格,即不能把同一个交接箱覆盖的区域划分为不同的两个网格内;每个网格覆盖的范围不能超过一个综合接入点覆盖的范围,即同一个网格内不能由2个或2个以上的接入点覆盖(该接入点不包含大楼接入点和PON FTTB/N接入点)。

(4)农村区域一般以一个行政村为一个规划网格,范围一般不超过4平方公里。

(5)工业区一般以一个工业区、一个开发区位一个规划网格,范围一般不超过4平方公里。

1.2 网格编号及命名

为每个网格编制唯一的网格编号,一般以分局(汇聚局)名+序号,如东区分局001-118;西区分局001-118等,同一分局(或OLT局)覆盖范围内的网格序号应该连续。网格的命名可以根据网格内地理位置信息,如XX小区、XX工业区。

2 数据收集

(1)首先用户类型的设定,网格划分后,对每个网格内的用户进行分析归类,由于不同用户业务的需求不同,将用户类型划分为13种:用户类型;农村住宅;宾馆酒店;小区住宅楼;工厂仓储;派出所;街道、居微、村委会;商业金融;卫生文教;行政办公楼;企事业网点;中、小学;3G基站。

(2)现有网络资源数据收集,根据网格划分和用户分类情况,即可以查清网格内不同用户类型的数量和现有网络资源情况,主要包含:网格编号、网格名称、用户性质、线路覆盖、所属交接箱、组网模式、所属局站、宽带设备、窄带设备、用户类型、单位、数量、宽带用户数、窄带用户数等基础数据。

(3)新建区域数据收集。在每个网格单元内,对新建楼宇进行详细调查,主要包含:区域名称、所属交换局、序号、网格编号、所属光交、用户类型、楼盘名称、楼东数、单元数、层高、总套数(或用户数)、规划实施年度等基础数据。

3 接入网现状分析

3.1 接入点现状资料收集分析

主要是通过资源管理系统收集接入点信息,查清本地网在规划区各接入点所在网格,网格内各类别的接入点的机房空间、出局管孔、窄带设备和宽带设备的总量和占有量,计算个各节点实际占有率等基础数据。接入点具体包含传统交换局、AG、PSTN端局和一体化设备的IAD/SIP终端、DSLAM端口、LAN端口和FTTX端口等类别。

3.2 接入铜缆现状资料收集分析:

以网格内铜缆交接箱为单位对铜缆现状进行清查,对关键参数进行分析统计,主要包括主干、配线、引入线的相关参数。通过统计分析,分布在城镇主干电缆线对,接入铜缆长度(主干+配线+引入线)在500M以内、500-1000M、1KM-2KM、2KM-2.5KM、2.5KM-3KM以及3KM以上各区间电缆对数及所占比例;分布在农村区域的主干电缆线对,接入铜缆长度(主干+配线+引入线)在500M以内、500-1000M、1KM-2KM、2KM-2.5KM、2.5KM-3KM以及3KM以上各区间电缆对数及所占比例。通过分析,梳理出接入铜缆在不同区域、不同区间宽带接入能力现状。

3.3 接入光缆现状资料收集分析

以网格内光缆交接箱为单位对光缆现状进行清查,对关键参数进行分析统计,主要包括主干光缆和配线光缆,主要参数为主干光缆全部芯数和已占用芯数、配线光缆全部芯数及已占用芯数以及他们的比例。

4 业务需求预测

业务需求预测主要包含普通电话业务和宽带业务需求预测。其中宽带业务需求包含internet接入、远程教学、视频会议、局域网接入、电子商务、在家办公(soho)、多媒体应用、远程医疗、VOD、IPTV等。业务市场预测可以结合总体通信市场用户历史数据,利用SPSS和AMO作为参考工具,采用成长曲线法和驱动因子法两种方式对区域内通信市场进行预测。新建区域的需求通过基础数据收集上来的新建楼盘信息预测新建区域业务需求,规划期净增用户数就是新建楼盘竣工后新增用户数,即预测竣工当年和未来2-3年达到的宽带用户数和窄带用户数。现有区域扩容需求预测,根据用户数量预测,扣除新建区域新增用户,即为现有区域扩容业务需求,而现有区域扩容业务需求应分解为DSLAN/AG覆盖区域的业务需求和PON覆盖区域的业务需求。

5 规划方案

通信企业施工单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单建军

(江苏省通信服务有限公司网盈分公司,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通过分析电信行业施工单关键流程和工单管理的业务流程,设计和实现了一个针对电信施工企业的工单管理系统。关键词:电信施工;工单管理;装维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131(2011)05-0127-02

1工单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1.1总体调查分析

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工作都要建立在对现行管理手段和方法调查的基础上,即必须调查现行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问题等,明确用户的需求。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1)现行系统概况:该组织的发展历史、目前组织的规模、工作状况、管理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调查该项内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划分系统界限、系统与外界的输入输出等。

(2)组织机构:画出组织的组织结构图,弄清组织的行政关系、人员编制、工作班组、发现不合理问题及新系统启动后可能对现有组织的影响。

(3)业务流程:按照业务种类的不同和处理时间的先后不同,深入了解现行管理方法的业务流程,画出流程图,并与管理人员反复讨论,得到认可。调查中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注意人、财、物、信息的流向、规格、频率、要求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4)报表、数据处理:了解各种统计报表、数据的格式、内容、处理时间及上报时间、频率、规律,存在的问题,对新系统的要求、希望等并收集各种报表。

(5)问题:现行管理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可以按照严重程度分成不同的等级。新系统的建立应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并改善薄弱环节。

(6)系统的功能和目标:了解各级领导和各类管理人员对新系统功能的要求,为进一步完善新系统的目标做准备。

(7)其他:如对新系统的各种约束条件,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等。

1.2设计要达到的目标

本系统的设计目标就是如何方便地在不同的施工班组、施工员之间高效地进行信息传递,且在不同的班组和施工人员之间设立不同的权限来控制工单的流动,而且在系统的设计中设立了规则来控制工单流动的高效性。

在本系统中先是设定了几种权限(如工单管理员的权限,班组管理员、及企业领导的不同权限等),然后根据权限的设定来管理每个权限所能做的事情,如施工人就只有填写工单和查看自己工单流程的权限,而班组长能对本班组所有工单和查

根据网络演进趋势、各网格内收集的基础数据以及业务需求的预测,对每个网格内各专业进行规划,然后汇总各网格内的规划结果,统计建设规模,进行初步投资测算,并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规划方案应包含新建区域的规划方案、原有区域改造规划方案和原有区域扩容需求规划方案,这些方案需要明确接入方式,是用有源接入方式解决还是用PON方式解决,接入点的数量、位置及接入设备,主干光缆、配线光缆以及引入光缆的规模等。

询所有工单的权限。而管理员可以对员工进行信息的增加,修改和删除。

在本系统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工单的状态转换,已转换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汇总,通过分析页面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撑。

1.3功能模块分析

本系统划分为四大功能模块:系统管理、用户管理、工单管理和统计报表。

系统管理是指对本系统的信息进行配置管理,包括使用单位、单位联系方式和系统版权信息等内容;字段设置,本程序采用部分字段预设置功能,如常用材料、班组名称等可在后台直接修改,前台便可以动态调用;数据库管理,可以对系统数据库进行备份、还原操作,防止数据丢失。

用户管理是指对企业的员工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员工所属部门、权限配置、密码重置等。另外增加了用户登录日志、数据更新日志、数据删除日志的记录页面。

工单管理模块主要由数据录入/批量导入、工单派发、工单预约、系统回单、组合信息查询、数据导出等页面组成。工单的录入到最后的施工竣工,需要不同的角色参与。工单的状态和操作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研究时不单要考虑角色、动作的设置,还应考虑到关键字段——工单状态。

1.4工单管理系统功能实现逻辑

工单管理系统首先将由系统管理员进行初始化设置,例如系统用户的创建、权限设置,常用字段的设置、工单信息的录入,待初始化工作完成后系统就可以正式使用了。

首先,有工单管理员将工单信息录入到EXCEL模版文件,录入工单编号、开通信息、施工地址、工单所属施工班组等,然后将该文件直接导入到系统,新导入的工单状态为初始状态(即待派发工单)。其次,班组长登录系统查询当前班组的待派发工单,然后根据班组员工的个人技能或工作量情况进行集中派单(为工单指定装机人),当派单完成后当前工单状态自动调整为待装机。工单派发给装机人员后,由现场装机人员进行工单预约(与用户约定上门安装时间),确保工单及时竣工,同时企业管理人员也能够了解员工近期的工作安排。施工人员对已完

6 结语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研究 篇10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网格,城市管理

1 城市网格化管理概念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 是指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等数字技术, 通过建立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和创建新的城市管理体制, 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事件管理法”等新方法而形成的城市管理运行的新架构。它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 将管理辖区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单元网格, 通过加强对单元格中部件和事件的巡查, 建立监督和处置相分离的主动发现、及时处置城市管理问题的一种方式。

2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成

2.1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就是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思想, 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 将城市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 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 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辖区城市管理责任人, 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 如图1所示:

2.2 城市部件管理法

城市部件管理法, 就是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 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 运用地理编码技术, 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 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将城市管理内容具体化、数字化, 使城市部件有序、精确定位。

2.3 城市事件管理法

事件是指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和环境秩序受到影响或破坏, 需要市政管理部门处理并使之恢复正常的事情和行为的统称。事件大类分类包括: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等。事件管理法则是指将上述各类事件纳入管理范围, 并按照不同的事件明确责任单位和处置时限的管理方法。

2.4 无线数据采集

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相应功能的信息采集器——装有“城管通”软件的手持终端在所划分的区域内巡查, 将城市部件和城市事件的相关信息报送到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 同时接受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和领导的工作派遣与调度。

无线数据采集系统通过移动传输网络和LBS系统、短信网关、GRPS大客户平台相连接;手机终端用户通过移动GPRS网络以专用APN号接入GRPS大客户平台, 连接至无线数据采集系统, 进行各类数据传输 (如:现场照片、地图数据浏览、录音信息、表单等) , 以及实现现场位置定位、短信收发、语音呼叫等功能。无线多媒体信息采集系统将采集的数据高速传输至数字化城市管理后台处理系统进行分析和协同处理。

2.5“两个轴心”监督和管理的分离

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 需要通过整合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 建立城市管理监控中心和指挥中心, 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个轴心”, 将城市管理的“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

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工作的专门机构, 实现问题信息收集、问题处理结果监督及管理状况综合评价等功能。

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的主要职能是主管城市综合管理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部门, 负责指挥和协调各专业部门、派遣问题处理任务、反馈问题处理结果。

3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关键技术

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不同,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联系空前紧密, 3S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中间件技术等共同奠定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技术基础, 即使是处于模式最终端的“城管通”, 也凝结了现代数字技术的结晶。在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框架内, 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有机地合为一体, 实现了工具理性与社会理性的高度统一, 并最终共同为管理实践服务。

3.1“3S”技术集成

“3S” (GIS、RS、GPS) 技术是现代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GIS是对多种来源的空间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集成管理、动态存取, 作为新的集成系统的基础平台, 并为智能化数据采集提供技术支撑;GPS主要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地或准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各种信息, 及时对GIS数据进行更新。“3S”技术集成是指将GIS技术、GPS技术、RS技术这3种相关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 实现空间数据的实时采集、管理和更新。“3S”技术及其集成是“城市网格化管理”实现的关键。

3.2 构件与构件库技术

构件是被用来构造软件可复用的软件组成成分, 可被用来构造其他软件。构件库是把一组功能和结构有联系的一组构件组织在一起形成的有机地系统, 可以对组件进行查询、管理、编辑等, 类似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有许多结构和功能差异很大的子系统, 需要用到不同的数据库和软件系统, 因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构件和构件库技术的使用将大大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

3.3 中间件技术

所谓中间件就是位于平台与应用系统之间的具有标准的协议与接口的通用服务, 它是一个通用的软件层, 利用该软件层提供的API, 可以开发出具有良好通信能力和可扩展性的分布式软件管理框架, 用于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传送数据、协调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作业调度、实现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无障碍通信。

3.4 地理编码技术

地理编码是基于空间定位技术的一种编码方法, 它提供了一种把描述成地址的地理位置信息转换成可以被用于系统的地理坐标的方式。地理编码服务实现资源信息与地理位置坐标的关联, 建立起地理位置坐标与给定地址的一致性, 在空间信息支持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决策应用。通过对自然语言地址信息的语义分析、词法分析, 自动和标准地址库匹配, 确定出精确的地理坐标。在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中用到许多不同部门和类型的数据, 地理编码技术对于这些信息资源的集成和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3.5 移动GIS技术

移动GIS系统主要由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信息服务 (Location Based Service, 简称LBS) 和移动终端4个部分组成。移动GIS作为一种服务系统, 当用户与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交互时, 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这个模型会动态地向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

4 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应用

2004年, 北京市东城区“依托数字城市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城市管理思想, 采用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 依托较为成熟的信息技术, 结合东城区城市管理实际需要, 细化城市管理单元, 理顺工作机制, 全面提升了东城区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2005年7月, 建设部成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推广小组, 确立了上海、南京等10个城市为先期试点, 并于2006年3月, 将天津、重庆等17个城市作为第二期推广城市。为了更好地在全国推广城市管理新模式, 建设部组织相关专家和机构, 制订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4个技术标准和规范, 并于2005年5月通过建设部审核并正式公布, 于2005年8月1日执行。

5 结束语

本文给出了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明确定义, 并深入研究了网格化城市管理的基本构成和关键技术, 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该管理模式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平.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Foster I., Kesselman C..The grid:blue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M].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1998.

[3]郑士源, 徐辉.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 2005 (3) .

[4]张超, 吴丹.城市网格化管理[J].城建档案, 2006 (7) .

[5]龚键雅, 杜道生.当代地理信息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构建农村网格治理新模式 篇11

协同治理,多元共振。农村网格治理的重心要向社会倾斜,治理的权力要向社会回归,治理的方式要向合作转型,治理的成果要让人民共享。基于这种认识,东邵渠镇在构建农村网格治理组织管理体系中,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建在产业、行业链上,建在社会组织中,使农村各项工作与农村网格治理工作有机对接,实现党组织对农村网格治理工作全过程、全方位引领。同时,以和谐创安组织、志愿组织、村监会、道德评议会等基层自治组织为依托,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与村民通力合作的协同治理新局面,推进社会治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确保实现村民对网格治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区域联动,机构扁平。通过镇、村、格三级农村网格治理平台建设,构建横向覆盖全部地域、纵向贯通各业务层级的立体网格治理体系。以乡镇组织机构扁平化、业务流程扁平化和信息传播扁平化实现“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高效率工作”的网格治理目标。以镇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为网格治理总平台,实现业务软件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提高治理水平。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管理中心,职能涵盖村级全部为民服务及管理事项。把全镇14个行政村划分为216个网格,对护林员、保洁员等10多类专兼职力量进行整合,保证每个网格设置3—5人,做到“每寸土地有人管,每项事务有人抓”,在辖区范围实现全覆盖、全时段、精细化管理。

流程再造,效用倍增。以功能综合化、任务集约化、资源整合化为目标,构筑大平台、多角度、纵深化的农村网格治理工作新格局。整合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农村党建全程记实管理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管理中心的管理资源,实现“四个中心”技术融合、业务互通;实施民生工程、便民服务工程、文明培育工程,为实现流程便捷化、行为规范化、过程人性化、品质标准化打下基础。通过流程再造,实现政府职能的合理划分和有效整合,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集成创新,阳光运行。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等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搭建村级治理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把村党建工作站、社区服务站、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等统一纳入村网格治理平台,实现社区服务、综合治理维稳乃至产业发展、法律服务等运行流程合一。通过编制村级权力清单、职权目录、廉政风险点以及公开公示重大事项决策目录等,实现权力运行阳光化管理。促进村镇干部强化群众工作意识,牢固树立“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的理念,做到知民情、接地气、惠民生。

(人民日报)

运用网格化技术监控城市重大隐患 篇12

背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增大, 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频繁, 一些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源有明显向城市整体区域扩散的趋势, 由此产生的火灾、爆炸和中毒等重大灾害事故也时有发生, 严重危及了城市安全。1984年12月3日印度中部博帕尔市发生甲基异氰酸盐泄漏事故, 造成2 500人死亡, 3 000人濒临死亡, 12.5万人不同程度地遭到毒害, 约有10万人终身残疾, 损失数百亿美元。2004年4月16日, 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 15万人紧急疏散。大量事实表明, 造成重大工业事故和灾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既与危险物品的固有性质有关, 又与设备、设施或场所中实际存在的危险物品的数量有关。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和灾害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引起国际社会广泛重视。随之产生了“重大危害 (major hazards) ”“重大危害设施 (国内通常称为重大危险源) (major hazard installations) ”等概念。

运用网格化技术监控重大隐患

网格化管理法就是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运用网络地图的技术, 以单位面积为基本单位, 将区域所辖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络状单元, 由相应监督员对所分管的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 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辖区管理责任人, 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

加强安全生产, 建立健全城市安全体系, 构建平安城市是社会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 是安监部门的神圣职责。安全生产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是以城市的基本情况、各类设备设施为基础, 依靠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 对城市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安全生产问题及时反馈、处置、解决, 以维护城市安全。因此, 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网格化为依托, 努力把城市网格化管理与安全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特别是与监控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结合起来, 建设“安全生产信息化”工程。

城市网格化应用管理平台是网格化管理的基础平台, 该平台是一个基础的、可扩充的综合平台, 包括网格化管理业务需要的通用子系统, 为网格化管理的业务系统提供基础功能支撑。当前一些城市已应用该平台进行城市管理, 在该平台基础之上, 可以根据安全生产和城市发展需要, 扩展网格化业务系统, 达到安全生产管理精细化、动态化和管理责任明确化的目的。

管理对象数字化

管理单元网格化、管理部件数字化是构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与服务全方位、全覆盖空间体系的基础环节。在安全生产领域, 管理部件就是危险源和事故隐患。通过网格化实施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监控, 应该根据地域相关、便于问责和单元完整、适度规模的原则, 将管辖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网格划分不是等面积机械地划分网格单元, 而是综合考虑网格内事故发生频率、部件数量、面积大小、企业数量、人口密度、监管员职责便于落实等因素, 然后将若干个单元网格组成若干个管理区。同时, 每个管理区安排2~3名专兼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员巡查, 同时对其中的重大危险源采用数字和视频监控, 实现24h动态监控。

在此基础上, 通过重大危险源普查或申报, 建立重大危险源数据库,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可以掌握重大危险源分布、分类及其安全状况, 从而对事故预防做到心中有数, 重点突出。同时对辖区内所有的安全生产重点单位、设备设施进行拉网式勘测普查、定位标图, 按照不同功能, 划分为若干大类和小类, 赋予每个部件相应的代码, 标注在相应的单元网格图中。通过电子地图, 对周边一些醒目设施和标志物进行定位, 作为部件的参照物, 同时方便、快捷、直观地展示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总体概况以及发生事故后抢险、救援等信息, 为应急救援及时准确地决策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持。

业务流程规范化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安全生产创新, 关键是要优化政府和部门监管的业务流程和程序。

优化的安全生产管理流程规定了对“城市部件、安全生产事件”管理的主责部门、次责部门和处理流程, 以及处理“部件、事件”的时限, 形成了职责明确、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指挥”“监督”两个协同体系, 使所有的部门都在指挥、监督的系统中整合起来, 发挥协同效应, 形成高效能的管理。

在网格化管理系统中, 网格化监管员以及视频数字监控设备发现问题后, 可以立即通过手持式移动终端和通信终端, 将信息发送到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核实立案后, 通过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迅速将相关案件网上批转到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根据问题归属、难易程度、紧急程度, 提出处置意见, 并将事件处理任务交办到相关职能部门和街 (乡镇) , 在消除事故隐患后, 结案数据和事故情况上报监控中心, 并根据情况在外网门户公布。

应用网格化管理实施安全生产监管, 监控城市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 有助于避免事故发生, 实现管理有序和社会和谐。对政府来说, 在安全生产管理监管服务过程中, 可以做到“责任清、数据明、协调快、决策准、服务好”。对于企业来说, 可以实现“操作规范、信息共享、协同作业”;对于公众来说, 可以“反映情况方便, 请求援助快捷, 应急救援及时”。而且, 通过提高事后处置效率, 降低损失;加强事前规划、事中监管, 减少事故发生, 长远来说, 能够真正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极大地降低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 并为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安全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整合管理资源

在网格化管理工作中, 要坚持整合现有的网络资源和软硬件资源、管理资源和服务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的思路, 在综合利用现有政务中心、监管部门、社区服务中心网络、政务外网等资源的基础上, 建立既符合网格化管理运行需要的专网, 又充分考虑城域网运行的网络体系。

在信息资源的整合上, 可以根据现有情况, 整合现有110联动、市 (区) 长专线、市 (区) 长信箱、政府政务视频会议系统和安监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管理资源和硬件资源以及社区建设中的成果和资源, 努力构建方便实用、经济高效的网格化管理与服务体系;在视频监控方面,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安全生产主体的作用, 整合公安部门、环保部门和企业现有的视频监控系统, 为政府应急指挥和救援, 为安全监管部门共享共用资源发挥效益。同时还可以在政府门户网站和安监系统网站上开通“网格化管理监督中心”“安全生产隐患举报”栏目, 市民可通过上网投诉、举报、查询隐患整改情况等, 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共同管理城市的格局。

在人力资源的整合上, 可以将原有的社区义务消防员、交通协管员、城市管理协管员、治安管理员等进行整合, 重新培训上岗, 作为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系统的专兼职信息采集员。资源的整合, 可以较好地解决过去政府部门管理资源利用存在的“纵向充分利用、横向协同不足”的问题。

网格化管理的特性

网格化管理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一种创新模式,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具有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等特点。

信息化

网格化管理集成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整合和应用GIS、GPS等多种技术和各类业务平台, 实现了安全生产管理全过程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处理;实现了技术支撑体制、体制保障技术应用的良性互动;支撑了整个系统流程再造;支撑了精确、敏捷管理方式的实现, 实现了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信息 (包括多媒体信息) 长期和动态的监控管理, 带动了监管部门管理效率的提高。

标准化

通过网格化管理工作, 将形成一系列标准规范:单元网格划分及编码规则、城市部件和安全生产事件分类与编码规则、地理编码 (地理信息) 等3个方面标准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等标准。各地的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建设工作都可以在统一标准的指导下进行, 使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具有较高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能够相互兼容, 实现国家、省、市和区 (县) 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兼容, 便于应急救援的统一指挥和调度, 便于各地各系统的交流和扩展。

精细化

安全生产要从细节抓起, 网格化管理也要从细节做起, 实现精细型管理。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使监管部门掌握了安全生产重点对象的情况, 为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通过网格化管理将城市管理部件、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准确定位并编码, 通过安全监管员全天候不间断巡查和数字视频全过程监控, 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并上报各种安全生产管理部件和事件信息, 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对各类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的专项普查;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而且可以及时处理问题, 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有效防止各种安全事故和次生灾害的发生, 从而为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动态化

在网格化管理中, 通过网格监管员动态实时的主动巡查、信息实时采集传输、视频监视系统的实时信号传输;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动态实时的监督、指挥处理;加上动态、实时的反馈评价体系, 使安全生产管理特别是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监控能够实时掌握现场情况, 由被动转向主动、由静态转向动态。

网格化管理将在安全生产科学管理方面迈出一大步, 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其在系统分析、功能设计、组织设计、方法设计、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管理对象精确化动态化、统计与分析、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都将会迈出一大步。

创新方法解决问题

上一篇:英语学习与词汇用法下一篇: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