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理讨论(精选8篇)
临床病理讨论 篇1
病理学是中医专业教学中重要的西医基础学科之一, 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院校的学生既要学习中医课程, 又要学习西医课程, 其课程设置多, 但课时少,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既能完成教学任务, 又能提高中医院校学生应用病理学思维去分析临床现象, 培养科学的逻辑分析能力, 满足后续课程和临床实践的需要, 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本教研室把临床病理讨论 (CPC) 课程引入到病理试验教学中, 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CPC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共同对死亡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以明确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是否相符、治疗措施是否合适、诊疗错误造成的后果是否涉及医务人员的责任, 分析患者死亡的原因和机制[1]。在病理实习课中开展CPC, 将医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病例, 将枯燥、呆板的书本内容与生动、变化的现实情境结合在一起, 对初步接触临床知识的医学生有很大帮助, 是病理学教学中十分有益和重要的环节。
1 CPC课程的准备
CPC首要任务是科学、合理选择病例。一般病理学教学始于医学教学第二学年, 医学生只是初步学习和掌握了医学基础课程, 对人体疾病学和各临床医学课程尚未接触。CPC典型病例的选择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它应按教学大纲要求, 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并且选择的病例要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内容上要注意知识的纵向与横向联系。本教研室由于没有开展临床外检工作, 没有充足的标本来源途径, 教师只有利用平时去附属医院收集临床出院患者的病历、临床尸解病例及临床外检病案等。病案中要有完整的病史摘要、体检化验、入院处理等, 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筛选和加工, 将具有典型性、适用性、现实性的病例作为基本素材,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整个病例及相关的病例图片、尸解结果制成教学课件, 以备课堂教学使用。
2 CPC课的实施
首先, 教师对CPC中出现的特殊名词和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 使学生明确本次CPC的目的、意义、方法、注意事项和基本程序。其次, 提出问题。要求教师重点突出, 有目的性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将学生分组, 进行讨论。然后由各组学生进行发言。讨论各组CPC问答的差异, 比较各组学生讨论结果, 总结规律。最终由教师揭开谜底并进行分析。在进行讨论过程中要注意:
2.1 讨论内容恰当
每位教师总想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 但往往给的多, 而得到的少。因此讨论内容不宜过多、过深地涉及临床知识, 对一些临床术语、检验结果在病史上作注释, 以免学生花过多的时间查阅临床书籍, 纠缠在学生现阶段难以理解的临床问题上。
2.2 讨论主线明确
讨论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始终抓住病案中病理改变这条主线, 让学生以动态的观点观察、思考、分析疾病的成因、发展过程、主要病变、死亡原因等, 同时注意将病理学总论知识与各论知识有机的结合, 将病理学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相结合。
2.3 反馈信息
及时通过课堂提问、学生听课时的面部表情来获得反馈信息, 从而及时调整理论、病案的深度和广度, 使之与学生水平相适宜;如已学过的相关课程内容因忘记而影响本门学科的理解, 教师应做必要的补充讲解, 针对具体原因, 作出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 以不断改进方法, 确保教学质量。
3 CPC课程的意义
3.1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都是通过应试教育选拔上来的, 他们已习惯“满堂灌”的学习方式, 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CPC课程, 要求学生必须深入地分析、判断、综合, 最后通过讨论得出明确的结论。这个过程训练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的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由原来的只听、只看, 变成了去寻、去找、去学, 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获取知识,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在临床病例讨论中, 学生观察死者的大体标本、镜下病理改变, 面对患者生命的失去, 特别是由于医师的漏诊和误诊而导致患者死亡时, 学生的内心会受到震撼, 会明白自己的责任重大, 知晓只有掌握基础知识及临床知识, 才能及时诊断并拯救患者生命。通过临床病例讨论, 能帮助学生为以后的工作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
3.3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组织能力
实施CPC式教学时要求教师选择适合的病例, 并设计适合的讨论题。病例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 源于教学又要高于教学, 有利于学生深入思索和展开讨论, 具有一定的未知性, 这就需要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有较好的临床病理与病理尸解的实践经验。在CPC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 因此在讨论前需做好认真准备, 查阅与讨论病例相关的医学文献, 了解与病例讨论所需的相关学科知识。确定病例后, 应设计供学生进行讨论的题目, 而讨论题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的核心, 也是CPC式教学的重点, 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至关重要, 需要教师精心准备与设计, 故临床病例的选择和讨论题的设计过程也是促进教师学习提高的过程。
综上所述, 在中医院校由于病理学课时不多, 本校病理学理论课时一般为54学时, 实验课为36学时;而且中医院校的学生习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来思考问题, 对西医学强调器官局部病变的思维方式不甚理解, 再有部分学生对西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就加大了中医专业病理学教学的难度。我们通过开设CPC课程的实践, 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有关疾病的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组织能力, 是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医药学人才的一项有效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临床病理讨论,实践
参考文献
[1]钟本土.临床病理讨论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7, 27 (4) :271-273.
临床病理讨论 篇2
病例讨论
(一)某男性患者,因呕吐、腹泻伴发热 4 天住院,患者自述虽口渴厉害但饮水即吐。检查发现:体温38.2℃,呼吸、脉搏正常,血压 14.7/10.7kPa 110/80mmHg),有烦躁不安,口唇干裂。血清钠150mmol/L,尿钠25mmol/L,尿量约700ml/d。立即给予静脉滴注 5% 葡萄糖溶液(3000ml/d)和抗生素等。2天后,情况不见好转,反而面容憔悴,软弱无力,嗜睡,浅表静脉萎陷,脉搏加快,尿量较前更少,血压9.6/6.7kPa(72/50 mmHg),血清钠122 mmol/L,尿钠8 mmol/L。
试分析:
(1)该病人治疗前发生了哪型脱水? 阐述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2)为什么该病人治疗后不见好转? 说明其理由。应如何补液?
(3)阐述该病人治疗前后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变化的发生机制。
病例讨论
(二)某男性患者被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实验室检查:pH 7.23,PaCO2 3.2kPa(24 mmHg),BB 36.1mmol/L,BE–13.9mmol/L,SB 13.6 mmol/L,AB 9.7 mmol/L。
试分析:
①该患者发生了何种酸碱平衡紊乱?处于什么代偿阶段?为什么?
②原发性和继发性变化指标是什么?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③他可能有哪些机能代谢的变化?
病例讨论
(三)某患者男性,既往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近1个月经常呕吐,钡餐检查发现幽门梗阻。实验室检查:pH 7.52,PaCO26.7kPa(50mmHg),BB 63mmol/L,BE +13mmol/L,SB 36 mmol/L。
试分析:
①该患者发生了何种酸碱平衡紊乱?处于什么代偿阶段?为什么?
②原发性和继发性变化指标是什么?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③他可能有哪些机能代谢的变化?
病例讨论
(四)90 mmol/L。
试分析:
①该患者发生了何种酸碱平衡紊乱?为什么?
②原发性和继发性变化指标是什么?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病例讨论
(五)慢性肺心病患者,合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用利尿剂、激素治疗。实验室检查: pH 7.43,PaCO2 61 mmHg,AB 38mmol/L,Na + 142 mmol/L,Cl
(3)患者的胃和肠的溃疡有何不同?为什么?
(4)倘若未及时处理,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病例讨论
(九)患者男性,25 岁,因急性黄疸性肝炎入院。入院前 10 天,患者开始感到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腹胀。5 天后上述症状加重,全身发黄而来我院求治。体检:神志清楚,表情淡漠,巩膜黄染。肝脏重大,质软。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0g/L,白细胞 3.9 × 10 9 /L,血小板 120 × 10 9
/L。入院后虽经积极治疗,但病情日益加重。入院后第 10 天腹部及剑突下皮肤出现瘀斑,尿中有少量红细胞,尿量减少,血小板 50 × 10 9 /L。第 11 天,血小板 39 × 10 9 /L,凝血酶原时间 30 秒(正常对照 15 秒),纤维蛋白原定量 2.4g/L,经输血及激素治疗,并用肝素抗凝。第13 天,血小板 32 × 10 9 /L,凝血酶原时间 31 秒,纤维蛋白原 1g/L,继续在肝素化基础上输血。患者当日便血 600ml 以上,尿量不足 400ml。第 14 天,血小板 28 × 10 9 /L,凝血酶原时间 28 秒,纤维蛋白原含量 0.8g/L,3P 试验(++),尿量不足 100ml,血压下降,出现昏迷而死亡。
试分析:
(1)此患者虽然发生了 DIC,导致此病理过程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
(2)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为什么进行性减少?凝血酶原时间为什么延长?纤维蛋白定量为什么减少?3P试验为什么阳性?
(3)患者发生出血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
(4)患者少尿甚至无尿的原因是什么?
病例讨论
(十)患儿王××,女性,6岁,因发热、腹泻2天住院。入院时,体温39℃,呼吸深快,38次/分,血压12.0/9.6 kPa,心率98 次/分,烦躁不安,出冷汗,尿少,腹痛,解灰白色胶状粘液样稀便,夹杂少许血丝,一日七、八次。血象检查 WBC 11.8 × 10 9 /L,多核 50%,杆状核 40%,淋巴 10%,大便镜检见多数脓球及 RBC,用丁胺卡那静脉滴注。住院第二天病人体温高达 41.2℃,神志不清,皮肤发绀,呼吸表浅,47 次/分,心率120 次/分,血压 6.7/4.0 kPa,pH 7.32,[HCO3-]18.1mmol/L,PCO2 3.2 kPa;少尿,250 ml/24h。经输液、吸氧、抗酸、间羟胺等治疗,血压未见回升。住院第三天患儿体温 35.5℃,皮肤出现瘀斑,穿刺针孔不断渗血,鼻衄,呕出大量咖啡色液体,出现柏油样稀便,无尿,从导尿管导出血尿 40ml。急查血: WBC 4.8 × 10 9 /L,中性67%,杆状4%,淋巴29% ; RBC 3.0 × 10 12 /L,血小板 13 × 10 9 /L,血涂片可见盔形、星形、三角形、半月形的破碎红细胞,占红细胞的15%。凝血酶原时间3.5min,纤维蛋白原 1.5 μ mol/L,FDP 250 μ g/L。经输液、输血、肝素等治疗未见好转。血压测不到,患儿昏迷,抢救12小时无效死亡。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试分析:
(1)本病例的诊断是什么?有何根据?
(2)本病例的疾病发展过程如何?
(3)本病例入院时血压 12.0/9.6 kPa,心率 98 次/分,呼吸 38 次/分,烦躁不安,出冷汗,尿少,发生机理是什么?此时微循环有何改变?这些改变有何代偿意义?
(4)住院第二天,患儿血压 6.7/4.0kPa,神志不清,呼吸表浅,47次/分,心率120 次 /分,少尿,发绀,pH 7.32,[HCO3-]18.1 mmol/L,PCO2 3.2 kPa,发生机理是什么?此时微循环改变如何?
(5)本病例住院第三天又合并什么病理过程?其发病机理是什么?
(6)本病例出现多部位出血,其发生机理是什么?
(7)本病例血压进行性下降的机理是什么?
(8)本病例 RBC 3.0 × 10 12 /L,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占15%),说明什么问题?其机理如何?
(9)本病例是休克引起 DIC,还是 DIC 引起休克?
病例讨论
(十一)患者女性,35岁,因发热、呼吸急促及心悸2 周入院。4 年前患者开始于劳动时自觉心跳气短,近半年来症状加重,同时出现下肢水肿。1个月前,曾在夜间睡梦中惊醒,气喘不止,经急诊抢救好转而回家。近2 周来,出现怕冷怕热,咳嗽,痰中时有血丝,心悸、气短加重。患者于七、八岁间曾因常患咽喉肿痛而作扁桃体摘除术。16 岁后屡有膝关节肿痛史。
体检:体温 39.8℃,脉搏 160 次/min,呼吸32 次/min,血压 110/80mmHg。重病容,口唇青紫,半卧位,嗜睡。颈静脉怒张。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尖区可听到明显的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两肺有广泛的湿罗音。腹膨隆,有移动性浊音。肝在肋下6cm,有压痛,脾在肋下3cm。指端呈杵状。下肢明显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 3.0 × 10 12 /L,白细胞 18 × 10 9 /L,中性粒细胞 0.90,淋巴细胞 0.10。痰
中可见心力衰竭细胞。尿量 300~500ml/d,有少
量蛋白和红细胞。尿胆红素(++),血胆红素31 μ mol/L(1.8mg/dl),凡登白试验呈阳性反应。血浆非蛋白氮 25mmol/L(35mg/dl)。
入院后立即给予抗菌素、洋地黄和利尿剂治疗。于次日夜晚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病人烦躁不安,从口鼻涌出泡沫样液体,经抢救无效死亡。
试分析:
(1)患者的原发疾病是什么?引起心力衰竭的直接原因和诱因有哪些?
(2)你认为患者发生了哪类心力衰竭,有何根据?
(3)该患者先后出现了哪些形式的呼吸困难?最后死亡原因是什么?
(4)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析水肿的发病机制?
病例讨论
(十二)患者男性,55岁,3个月来自觉全身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常有鼻衄。近半月来,腹胀加剧而入院。既往有慢性肝炎史。
体检:营养差,面容消瘦无光泽,巩膜皮肤黄染。有蜘蛛痣和肝掌;腹部胀满,腹壁静脉曲张,有明显的移动性浊音。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 3 × 10 12 /L,血红蛋白100g/L,血小板 61 × 10 9 /L,凝血酶原时间20秒(对照15秒),血清凡登白试验呈双相阳性反应,胆红素139.2μmol/L,血钾 3.2mmol/L,血钠104mmol/L,血浆白蛋白25g/L,球蛋白40g/L。
入院后进行腹腔大量放液,并给大量的速尿治疗,次日患者陷入昏迷状态。经应用谷氨酸钾治疗神志一度清醒。以后突然大量呕血,昏迷加重,输库存血200ml,抢救无效死亡。
试分析:
(1)该病的原发病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2)分析本病例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状况。
(3)分析本病例的凝血功能。
(4)经治疗后患者出现昏迷,诊断应是什么?其发生机制及诱因是什么?
临床病理讨论 篇3
1 提高教师的素质, 激发教师的带教热情
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 提高教师素质是上好临床病理讨论课的关键。临床病理讨论课, 不同于病理学理论授课, 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病理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 在临床病理讨论课中培养和训练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临床病理讨论课不仅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也要求教师做好临床病理讨论课的授课设计预案, 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因此, 上课教员不仅要熟读教材, 熟悉本专业的知识, 教师必须具有所涉及的基础及临床知识, 才能随时回答学员提出的各种问题。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除钻研本专业的外, 还要加强临床专业的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提高教师做好临床病理讨论课的积极性, 我教研室近年积极组织教学考核, 其考核成绩与评选优秀教员挂钩, 激发大家参与的热情, 通过检查督促、激励先进、使教师的教学意识和工作责任心不断增强, 带教老师的施教能力不断提高, 从而保证了临床病理讨论课的教学质量[3,4,5]。
2 积极引导, 设计好讨论题目
临床病理讨论是运用所学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对临床工作中常见的, 有一定难度的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病理学知识结合实例进行讨论, 加强学生对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关系的理解, 既加深了学生对疾病的认识, 又有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挑选的病例均为病理解剖的病例, 都有完整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以及典型的病理改变。这些病例基本与学生们所学过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讨论这些病例不仅能使学生将各章节凌乱的病理学知识串联在一起, 而且经过讨论这些病例能从中总结教训, 吸取经验而且对今后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或提示意义。如有1例因胆汁性肝硬化进行手术, 术后不久患者因胰腺损伤而发生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死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结合文献资料, 解释了患者术后胰腺炎发生的机制和死亡原因。这样的讨论不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胰腺病理变化, 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增加了临床知识。
3 营造活跃的讨论氛围, 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只是扮演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临床病例讨论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觉地用科学临床思维的方法进行分析。常见这样的情况, 有的学生理论学习不错, 但是当参加临床病理讨论时不知从何下手, 不能灵活应用所学过的病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因此, 要充分创造条件以学生为主,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讨论分析, 加深对疾病病理改变的认识, 将有关具体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等融合贯通, 使学生知其然, 并知其所以然。从而使学生对该病有一系统的认识, 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提问,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加以积极的引导, 才能使学院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
临床病理讨论是集理论知识与临床思维于一体, 是理论知识应用的过程, 教师事先要进行充分的备课, 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 并掌握相关疾病的前沿动态, 同时, 督促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 带着问题参加讨论, 这样在讨论中他们脑中才不会一片空白, 一问三不知, 才能调动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6]。在分析讨论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培养言之有力, 论之有据的临床思维方法。如果有些错误没有及时纠正, 有可能影响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 甚至毕业后的临床工作能力。针对有些学生存在因性格内向或害怕出错的心里而不愿“开口”等现象, 要从严要求, 注意采用引导式、启发式鼓励他们大胆讨论, 或请他们上讲台阐述意见。通过几次讨论, 同学们逐步掌握了病理分析、讨论的要领。并运用所学的病理学知识分析病情变化, 解释症状、体征及作出临床诊断和病变组织的病理诊断。最后教师将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概括、分析、综合, 使同学们对该病例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总之, 临床病理讨论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通过对这些较疑难的病例病情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扩展医学知识和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 而且还能训练临床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 提高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擒龙, 晏伟, 郭双平, 等.在病理学教学中加强课堂病例讨论课及其意义[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 12 (1) :17-18.
[2]刘起胜.临床病理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10) :263-266.
[3]赵涌.加强临床病理讨论课提高病理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1, 3 (3) :181-186.
[4]刘育艳.浅谈如何提高病理实验课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 2000, 2 (1) :51-52.
[5]钟本土.临床病理讨论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7, 27 (4) :271-273.
临床病理讨论 篇4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以临床医学2008,2009级5年制本科和2008级八年制本科为研究对象共进行两届CPC选修课,每届进行CPC讨论10次,主要采用PBL模式,安排在学生学完病理课后的秋季进行,每一年级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人数控制在40人左右,其它学生采取旁听形式。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1.2 方法
病例的选择。因学生尚未进入临床学习阶段,未接触过具体的病人,对疾病缺乏感性认识。CPC选择典型病例,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但内容可适当超出教材范围,并注意知识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给学生以思考及讨论的空间。病例来源主要为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病理科进行过的尸检病例。这些病例均有完整的临床和病理尸体解剖资料,如发病过程、治疗经过、抢救经过、死亡记录、辅助治疗、尸体检查的大体及镜下病理改变等,将上述资料和对学生进行的提问一并编入讨论课的教案中。
分组。讨论课上学生自由组合分成5组进行讨论,每组以6-8人为宜,最多不超过10人。
实施方法。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病理学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讨论主题,尽量选择学生参加过观摩教学的尸检病例,精心挑选典型尸检病例,课前提供相关病史,并设计问题,然后分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学习小组组合,各组学生均可借助图书馆、网络和其它途径,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小组为单位形成整体意见。病例讨论时教师介绍病例,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各学习小组针对病例及问题,推选代表向大家报告各自的观点看法,阐述问题,展开辩论。每次课均由多数同学轮流进行发言。教师在学生讨论完毕后,对病例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本次讨论的尸检病理诊断、诊断依据、特点以及临床病理联系等,进一步根据本次讨论主题扩展临床与病理知识,分析病例应该学习的知识点。
2 结果
本课题共进行了两届CPC选修课的教学,发出并回收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各70份,其中40名为选修课组,30名为对照组随机发放,回收率100%。共进行2次问卷调查。
对CPC组的问卷设计内容包括:①对此种CPC选修课的看法如何?②选择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是否合适?③是否接受目前的分组讨论方式?能否与已学过的病理学内容结合?④是否熟悉PBL教学方法,在本讨论课中应用如何,是否提高了学习兴趣?⑤教师引导式分析对你有何帮助?⑥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你哪方面的能力培养有好处? 对照组的问卷设计内容主要是了解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看法以及学生的要求等。
对CPC组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8.0%以上的学生表示临床病理讨论课完全是一种全新的、开放的与临床结合最紧密的课程,且以选修课方式,可灵活选择学习方式,去除了考试压力,带着兴趣参加,非常喜欢。98.0%的学生认为课堂问题设置恰当,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提出问题利于理清思路。97.0%的学生认为通过对所提问题的讨论,使讨论内容重点突出,理解深刻,便于学习记忆;60.0%的学生认为应用PBL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大家勇于发言,锻炼了口头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也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师的横向联系与讨论中锻炼了临床思维能力,也督促自己去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收益很大。
对照组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评价包括病理学内容多、复杂、形态学知识理解较难、抓不住重点、学习后容易遗忘。有些学生则对PBL教学方法认识模糊,认为“病理学学习较枯燥,学习起来太累,兴趣有待培养,希望教师多讲,帮助学生理解”等等。
3 讨论
病理学是医学生进入临床课学习前的一门重要桥梁课,其教学任务是要让学生在认识疾病病理变化的同时学会如何从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找到诊断依据,得出正确诊断。具体的病理学教学时间很紧,很难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临床病理知识拓展。为此本课题在本校大胆开辟了CPC选修课,设定参加对象为学习完病理课的二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内容根据病理学教学大纲筛选的典型尸检病例,采用PBL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病理知识分析实际病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病理知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1 开设CPC选修课能充分发挥病理学的桥梁作用
在本科生教学中开设CPC选修课可深化病理学的学习,帮助学生顺利过渡至临床[1,2]。本课题在病理学教学中采用选修课方式进行CPC讨论,通过提供给学生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各种检查结果、治疗过程和疾病变化情况)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活检或尸检结果),让学生经过判断得出正确的临床和病理诊断,并分析病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从整体上,以及形态与功能变化上认识和掌握某种疾病。它使学生获得的也是一种比较完整和具体的对疾病的认识。学生在全面学完病理知识后,以选修课方式参与CPC讨论,学习主动性强,热情高涨,参与性高,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选修课方式利于他们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没有学习压力,带着兴趣来参加,讨论过的病例感觉印象深刻,对所复习的病理知识很容易理解和记忆,对下一步接触临床非常有帮助,非常值得普及推广。
3.2 CPC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CPC选修课的实施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核心就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力图将学习知识与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2,3]。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感觉到让学生参与讨论,注意他们自信心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法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走出传统封闭的教室,利于对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理解与记忆,并将病理知识用于实际病例分析,早日接触实践,感受多方信息,全面激发学习热情。同时,CPC讨论过程中以病例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使学生的思维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论证。由于临床病例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临床现象,作为以医生为未来职业的学生来说,对此充满着好奇与神秘,CPC教会了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去获得正确的临床和病理诊断,正是这种实战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CPC选修课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
CPC的题目布置下去之后,学生必须要对相关的问题查阅大量的文献,这不仅涉及病理学的内容,相关的临床和基础学科的问题也必须通过查阅相关教材或文献才能获得答案。这一过程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5]。学生通过查阅、分析相关资料之后,要做出病理诊断,归纳出该病例的特点,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分析、推理、判断和归纳等思维的发挥与应用,而这些正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如果再加上教师恰当的引导,学生必将获得良好收益。实际操作过程中用具体病例突出重点问题可帮助强化所学过的病理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并通过具体病例学习,再加上相关讨论,加深了对相关疾病的病理学、临床医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一过程是实践所学理论知识的具体化过程[5,6]。教学过程中,学生结合问题通过图书馆、网络自学逐步蔚然成风。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还进行肿瘤防治宣传、流行病学调查的社会实践,亲眼目睹了恶性肿瘤对人群生命健康的危害,对医德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3.4 CPC选修课大大增进了师生交流
CPC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实现由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转变[3]。每次的CPC时学生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讨论课上每个人都是主角.有许多的问题等待他们解答,每个人都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同时,CPC教学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接触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教师在讨论前需做好认真准备,查阅与讨论病例相关的医学文献,了解与CPC相关学科知识。在CPC式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各抒己见,甚至针锋相对,有时为了一个问题往往争得面红耳赤,而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发言进行指导、修正,结束时进行归纳总结,并从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死亡原因等方面一一进行分析,理清同学们的思路,帮助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师生互相讨论,大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这一历史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必须面向未来,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CPC是由教师设计一套完整的讨论病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病理知识分析临床实际问题,从病理角度作出一定诊断性的结论。通过开设CPC选修课的实践,认为学生学习完病理课的阶段专设CPC,不仅缓解了学习病理课的压力,让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更使学生加深了对有关疾病的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临床思维意识,是帮助学生走向临床的一项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 ①病例选择不宜太难、太偏:病例选择上既要考虑到现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所选病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并结合理论教学的重点,设计若干临床与病理方面的思考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可同时结合尸检观摩教学:CPC从某种程度上是尸检的延伸,是从更深的层次上探讨临床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的成功或失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尸检观摩结合尸检病例的CPC讨论,能使学生思维更开扩,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学会辩证地分析客观现象,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值得推广。
摘要:针对病理学教学环节中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现状,开设临床病理讨论选修课,充分发挥病理学的桥梁作用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本课题以第二军医大学2008级,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5个班学生为观察对象,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选修课,以临床病例讨论课为载体,开展PBL式讨论。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临床病理讨论选修课模式有利于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病理的兴趣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实施过程中以临床典型病例为基础,引入PBL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医学生学习临床病理知识的主动性。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临床病理讨论,选修课
参考文献
[1]Espey E,Ogburn T,Kalishman S,et al.Revitaliz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student and tutor attitudes towards a structuredtutorial[J].Med Teach,2007,29(2-3):143-149.
[2]何妙侠,郑建明,王建军,等.病例分析教学法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版),2008,10(2):140-141.
[3]钟本土.临床病理讨论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7(4):271.
[4]于承党.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训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41-43.
[5]Jan C,Borleft C,Eugene JF,Custer M.et al.Clinical reason-ing theater:A new approach tO clinical reason ing education[J].Academic Medicine,2003,78:322-325.
临床病理讨论 篇5
近年来, 我们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构建了验证性、综合性及创新性三位一体的综合型教学模式,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 我们在理论课教学上也做出了一些尝试。临床病例讨论是医生日常工作中的常规内容, 是医务人员总结工作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必须进行的工作。在以往教学中, 我们把病例讨论一课后练习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自行完成, 让他们在进入临床学习和临床工作以前对临床实践进行初步接触。近三年来, 我们在课堂上专门利用理论课的时间开展临床病例讨论课, 进行全班范围的大讨论, 并对学生进行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力图使病理生理学的病例讨论课规范化, 切实成为教学的一部分。
1. 临床病例讨论课的开展措施
病例讨论课开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进入临床教学以前让学生处理病例, 要求学生必须扎实掌握前两年半基础医学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由于病理生理学是位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交叉阶段的桥梁学科, 处于病理生理学学习阶段的学生是开设临床病例讨论课程理想的对象。开展临床病例讨论课的具体措施如下。
1.1 学时的配备
目前, 我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病理生理学》课程为40学时。我们从中利用4个学时, 即两次课的时间进行两个临床病例讨论。
1.2 病例的选择
我们选择的两个病例为《感染性休克》和《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合症》。这两个临床病例均为临床早期误诊病例, 即使对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 也都属于疑难病例, 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一定的临床经验。对于仅完成两年基础课学习的三年级本科生来说, 这种疑难病例确实是不小的挑战, 需要学生动员以往学习的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 不仅需要掌握《病例生理学》知识, 而且需要《生理学》、《病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等基础课程的知识, 并且要求学生充分动员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脑力风暴, 以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与此同时, 学生对病例中的某些问题还需要进行自学, 提前接触《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课程的内容。
1.3 课程开展模式
病例讨论课共两次课, 我们均设置于整个《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最后阶段。此时, 学生已全部完成了理论课的学习, 具备了病例讨论的知识基础。病例讨论课采取严格点名制度, 学生不得无故旷课, 否则该次讨论课成绩记零分。
每个病例两个学时。第一节课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病例, 每个病例后附18道思考题。题目涉及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各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分析病例中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也就是本课程《病理生理学》涉及的内容。通过病例的引导, 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病理生理学知识答题。学生前半个学时独立思考, 可翻阅课本和其他资料查阅;后半个学时自由组成小组共同讨论。
第二节课为答题时间, 在老师组织下学生以小班为单位进行抢答比赛。各班基础分为60分, 每答对一道题加5分。每个学生均代表自己小班抢答, 所获分数加入其所在小班的总分。若某班提前正确答完8道题, 则该班达到满分100分。在接下来的答题过程中, 此班可继续抢答, 以阻止其他班总成绩上升。在经过一个学时的抢答比赛后, 除了完成对该病例的讨论, 每个班均获得一个分数。这个分数即为该小班每个人此次课堂练习的成绩, 该成绩记入学生本课程的平时成绩。
2. 教学体会
2.1 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过去的讨论式教学中, 学生往往由于不够大方大胆或过于紧张害怕出错, 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踊跃。每次讨论答题的只是有限的几个学生, 无法达到共同参与、热烈讨论的效果。这种讨论式教学最终流于形式, 名为讨论, 实际上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抢答竞赛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由于抢答比赛最后的总分就是本班级每个人的成绩, 每个学生既有为班级抢答的使命感, 又有为自己争取分数的目的性, 真正实现了“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答题。因此, 每次病例讨论的最后抢答环节, 都是在非常热烈的氛围中进行的。这种抢答, 实际上就是整个大班对于病例的讨论。要抢答, 就必须积极参与团结一致;要提高正确率, 就必须认真思考答题。每次抢答比赛的开展, 既是学生一次学习的过程, 又是学生一次提高集体认同感的过程。
2.2 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
分析一个病例和卷面考试的主要区别在于:解决临床问题并不是死记硬背的过程, 必须具备综合分析和灵活应用的能力。单纯的考试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临床病例讨论课既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临床上的疾病千变万化, 但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原则是:万变不离其宗, 疾病虽复杂, 但基本机制皆在我们学习的基本知识中。《病理生理学》正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学科。在病例讨论课中, 学生进行了教科书的查阅、小组的讨论、问题的抢答, 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对理论知识的复习梳理加分析总结, 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过程。
2.3 全面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于我们选用的病例来自临床, 因而部分内容超过了基础医学阶段的大纲要求。学生要正确回答所有问题, 就必须具备《内科学》和《外科学》的相关知识。在讨论过程中, 我们惊喜地发现, 大部分超纲内容学生均能正确回答。通过反馈我们了解到, 虽然答题前的准备只有短短的一个学时, 但很多学生已经可以在这段时间内通过查阅临床课程的课本和相关文献, 找到需要的答案。对超纲题的分析讨论和回答, 实际上就是学生自学的过程。由此可见, 学生早已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这也提醒我们,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进一步加强这种能力的培养, 不仅传授知识, 而且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
总之, 近几年来, 通过临床病例讨论课的开设, 我们在教学上收获颇丰, 既提高了教学效率, 又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支持。这提醒我们, 应该把讨论式教学更加深入彻底地进行下去, 在以后的教学中大刀阔斧、深入探讨, 寻找最适合现代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摘要:作者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开设临床病例讨论课,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意识,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临床课程打下了基础。
临床病理讨论 篇6
一、病例讨论法的内涵
病例讨论法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以运用典型病例为载体, 再现临床实境, 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思考、探究, 学会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写出病例讨论分析报告, 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分析和研究病例的过程中, 由原来单纯地“学知识”转变为在其基础上“用知识”,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二、病例讨论法的特性
1. 实用性:
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特点, 病例选自于临床实际, 通过病例分析、探讨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 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而且为学生走向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互动性:
在病例讨论教学法中,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与教师积极互动, 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 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形成良好学风。
3. 形象性:
病例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 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典型的病例中, 深入浅出, 使理论知识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和理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 针对性: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急于接触临床的心理, 有选择性将与临床联系紧密的病例引入课堂, 帮助学生树立临床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对临床工作的认识及对病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三、病例讨论法的应用过程
1. 设疑。
教师在课前, 选取典型病例资料, 印发给学生, 鼓励学生分小组去图书馆或网上搜集病例分析结果, 写出发言提纲, 包括病理诊断、诊断依据、症状及体征的病理解释等。如在讲炎症这一章节时, 准备一个病例:患者, 女, 27岁, 正处在哺乳期, 自诉发现左乳房肿块2天。体查:体温39℃, 左乳房较对侧明显肿大, 表面发红, 扪及整个乳房发硬, 边界不清, 皮肤有水肿, 触及明显压痛, 但未触及局限性肿物及波动感, 左侧腋下淋巴结肿大。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15×109/L。问题一:该患者可能的诊断是什么?问题二:请用病理学知识来解释该病例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化验检查结果。
2. 应用。
病例讨论法离不开师生互动, 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参与质量是病例讨论法应用成败的关键, 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病例讨论时需精心设计, 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
(1) 导入。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的时机导入病例。着点介绍病例的疑点、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入过程中, 统筹安排病例引言、病例讲述、理论讲授、课堂讨论以及总结归纳的时间, 对推理及逻辑性很强的内容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和思考, 避免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出现。 (2) 讨论。分组讨论以每小组10-12人为宜, 人太多, 学生参与度少, 人太少, 讨论氛围不足。各小组可以就不同观点进行讨论, 各抒己见、相互交流, 详细分析病理过程, 并选派代表作总结陈词。 (3) 点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主持人、解说员、评委、听众等多重角色, 引导和把握问题、调动现场气氛、控制讨论进程。教师对学生踊跃发言和激烈讨论后产生的各种观点, 进行点评, 讲解分析误区及知识要点。 (4) 小结。课后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 结合课本理论知识, 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写出病例讨论小结。通过书写报告将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四、病例讨论法的应用效果
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通过病例讨论法在临床医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各小组讨论中,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畅所欲言, 完全展示自己, 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 形象直观的病例, 让学生身临其境,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更加活跃, 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并帮助学生克服畏难的学习心理。
2.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形成自主学习模式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在病例讨论法教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 改变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主动去寻找知识, 在自学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学生逐步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最终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 由原来的“只听只看”转变为“去找去学”, 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获取知识。
3.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奠定临床工作基础
病例讨论法的运用, 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 通过临床病例讨论, 把许多基础学科, 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与病理学和临床各门学科紧密结合在一起, 用理论知识分析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通过病例讨论既复习了理论知识, 又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2]“理论-病例-临床”三者有效结合, 有助于学生日后临床工作的开展。
在病理学教学中, 病例讨论法的应用, 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收获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使病理学真正起到桥梁作用, 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将病例讨论法引入临床医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 从病例讨论法的内涵入手, 分析其特性, 并就其应用过程及应用效果作进一步探讨, 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病例讨论法,临床医学专业,病理学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瑾, 马韵.浅谈病例讨论在病理学实习课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 (14) :115-116.
临床病理讨论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15级助产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班共142人为实验组, 3、4班共138人为对照组, 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 师资、教学条件、基础设施的配备相同。
1.2 教材
两组采用相同的教材, 是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陈命家主编) 。
1.3 教学方法
1.3.1 实验组
采用病例讨论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在授课安排上, 先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具体的学习, 理论学习结束后, 根据重难点内容引入相关典型病例。提前一周把病例布置下去, 让学生做好预习、复习、查阅资料、分组讨论, 由每组学生代表利用多媒体汇报讨论结果, 同组其他同学可以对同组的汇报结果补充修改, 其他组同学可以对汇报结果进行评论甚至是辩论, 最后, 教师总结、点评同学的汇报内容, 肯定分析正确的内容, 纠正错误内容, 并根据理论重、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让学生通过病例讨论进一步理解掌握本章病理学知识。
1.3.2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收知识。
1.4 教学效果评价
学期末, 以无记名方式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两组学生均采用由授课教师命题的同一份试卷期末考试, 试卷题目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题、简答题、病例分析, 其中, 试卷主观题与客观题各占50分。通过问卷调查、考试成绩了解病例讨论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效果。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以±s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说明, 实验组同学对教学满意度、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培养临床护理意识等六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如表1所示。
2.2 考试成绩
考试成绩统计分析显示, 实验组学生的期末考试主观题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同学的客观题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如表2所示。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 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 师生互动少, 教学与临床脱节, 教学效果不理想, 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 (2) 因此, 根据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 探索一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加深理解记忆理论知识, 使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病例讨论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本研究通过在助产专业病理学理论教学中引入病例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组在教学满意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主学习, 培养临床护理意识多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说明病例讨论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把病例讨论引入到病理学理论教学中, 通过临床病例如实把患者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呈现给学生, 把学生带到模拟的临床情境中, 使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通过病例问题讨论,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主动性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对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客观题与主观题成绩对比分析, 发现两组学生客观题得分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而实验组主观题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表明, 在病理学教学中引入病例分析,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传统教学法, 学生是知识被动接受者, 对知识加以按部就班的记忆, 缺少了对知识的探索与思考, 虽然他们也可以掌握基础知识, 但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 而病例教学可以弥补这些缺陷, (3) 因此, 把病例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2 病例讨论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传统教学, 教师在讲台上满腔热情讲解, 而学生被动接收知识, 师生互动少, 课堂气氛沉闷, 课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问题甚少, 学生遇到问题自己解决, 或者对于不理解的理论知识采用死记硬背, 这样不利于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本次实验研究表明, 在病理学教学中采用病例讨论,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3.3 在病例讨论教学中要注意的事项
在病学教学中引入病例讨论教学法, 病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要根据病理学教学大纲、教学的内容以及重难点知识, 选择典型、适用及难易适宜的病例作为素材, 太难或者太简单的病例都会影响学生讨论病例的热情, 因此病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另外, 病例讨论的内容不宜过多, 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困惑于难以理解的临床问题之上。 (4)
此外, 虽然病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不可过多过泛地使用, 在病例讨论过程中, 要严格控制好时间, 既要保证讨论质量, 又要保证教学进度如期完成。教师在病例讨论中要起到引导的作用, 既要善于启发、激励学生, 又要协调、完善、总结讨论内容。
4 小结
综上所述, 在病理学教学中, 病例讨论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 因此, 病例讨论教学法是符合当前病理学教学改革发展新趋势, 值得肯定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合理应用能极大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培养新型医学人才。
摘要:目的:探讨病例讨论教学法在助产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校2015级助产专业1~4班 (共280人) 为研究对象, 1、2班为实验组, 采用病例讨论教学法, 3、4班为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法;两组是由同一位教师授课, 教学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和理论考试两种形式评估两种不同教学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病例讨论教学法能激发助产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主动性, 有效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病理学,病例讨论教学法,传统教学法
注释
1 苗宇船, 刘杨, 郭继龙.病例讨论在中医院校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4.32 (24) :44-45.
2 钱国强, 尹晓峰, 张卉, 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职护理病理学教学中的初步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16.34 (3) :50-51.
3 张琳, 徐玉婷, 王庆苓, 等.案例教学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5.17 (4) 4:281-283.
临床病理讨论 篇8
一、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法
法医病理学是一门运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实践性决定了大量案例的形成, 而案例具有鲜活性、真实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的特点[1]。如果能将日常检案工作中遇到的经典案例引入教学实践中, 便能让学生从分析真实的案件中熟悉法医病理检案过程, 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处理实际及具体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就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 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案例为基本素材, 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来,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平等对话, 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队合作意识, 促使学生充分理解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变化性和多样性等属性的一种教学方法[2,3]。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教育学中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 将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面实践素质教育[4]。
如在备课与PPT制作时, 对每个选定的案例进行整理, 一开篇就导入一个与本次教学任务息息相关的案例, 通过重点介绍案情、现场情况、尸体外表检查与大体解剖等基本情况后, 提出几个相关问题, 比如:还需要做什么调查与检验, 本例死者的死因及死亡性质是什么, 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参与互动, 试着回答, 并自然地进入本堂课要讲解的内容。然后在讲解相关知识时, 可以将本案存在的疑问一一揭开。同时, 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遇到任何问题或疑问, 可随时向授课导师提出, 并予以解答。通过这种案例分析可以启发学生将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司法检案实践中, 既能使学生强化和巩固已学过的基本知识, 又有利于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案例讨论时,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进而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效果[3]。
二、互动式的PBL教学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是以问题为基础、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的一种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并广为流行的教学模式, 自推出以来一度成为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与趋势。PBL教学法是由Howard Barrows教授于1969年在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 (Mc-Master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1) 首创, 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并运用于医学教学实践中, 而与法医学相关学科, 如法医病理学的PBL教学起步较晚, 尚不完善[5,6]。
在法医病理学备课中通过巧妙地设置问题, 并在授课中予以实施, 互动讨论, 以调动学生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例如, 在法医病理学死因分析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设定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如何区别多种死亡原因, 如何理解死亡机制, 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中。在死后变化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提前设定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在早期尸体现象中, 推断死亡时间比较可靠地指标有哪些?影响因素有哪些?在具体检案中如何运用多种死后变化的相关知识来推断死后经过时间, 甚至分析死因, 列出推断的依据。如:在某个案例中, 对尸体进行法医病理学解剖检查时发现:角膜轻度混浊, 双侧瞳孔可见, 等大等圆, 直径约为5mm, 尸斑暗红色, 分布于腰背部未受压处, 重压褪色。这时可提出问题:根据其角膜及尸斑的改变来推断死亡时间, 其死亡距尸解大约多久?依据是什么?采用这种问题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提高其求知欲和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件分析能力, 同时也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法医病理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基于案例讨论的PBL教学法
根据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 选取所学内容中心问题的典型案例1~2个, 包括详细的案情、现场勘查、尸表检查、尸体解剖、组织学检查所见及法医毒物分析并提出问题及相关学习资料 (教材等) 。案例示例如下:某年某月某消防局接报称一辆小轿车着火, 赶至现场发现汽车已被烧毁, 在该车尾行李箱位置发现一具无名男尸, 尸源身份不能确定。尸体检验:全身炭化, 四肢蜷缩, 呈拳斗姿势。头部见多处裂创, 颅骨未检出骨折。睑结膜高度淤血, 伴针尖样出血, 球结膜、巩膜见炭尘粘附。鼻腔、口腔内粘膜未见炭尘粘附。咽喉部、气管粘膜未见炭尘粘附。颈部皮下软组织、肌肉见散在出血, 舌骨、甲状软骨骨折。胸部未见裂创, 腹部及腰背部可见巨大斜形裂创, 部分肠管外露, 四肢多处软组织皮下出血, 大关节区域裂创形成, 长骨骨折, 周围肌肉、骨折处骨膜未见出血。毒化检验:心血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正常范围;心血、尿液未检出常见毒、药成分。提出问题:哪些是生前伤, 哪些是死后伤?死亡原因是什么?如何鉴别生前烧死与死后焚尸?死亡性质如何?相关学习资料:法医病理学教材第四版有关生前伤与死后伤的鉴别, 以及生前烧死与死后焚尸的鉴别。
四、完善法医病理学PBL教学的建议
PBL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1) 作为专业教师, 首先要认真做好PBL课前准备。在具体教学内容讲授之前, 精选案例, 并将相关案例以书面材料发给学生手中,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并熟知相关案例,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充当一个导演的角色, 全程合理地控制时间, 系统地讲解本章节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应放到课后再予以解决。在案例讨论中, 应让学生各抒己见, 主动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要认真编写法医病理学PBL教案。年轻教师应多向教学与检案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 一起参与法医病理学PBL教案的编写工作,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与完善。每个专题都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并编写学生版与教师版两套教案。最好要组织好每一次PBL教学, 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提高。 (2) 作为学生, 应积极参与PBL教学, 不断地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的自觉性, 在讨论中积极发言积极思考,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综合能力, 成为有创新思维高素质的法医人才。 (3) 学校各级单位要高度重视PBL教学, 加大经费投入, 完善PBL相关教学资源, 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医病理学PBL教学评价体系, 如PBL教学评价成绩、实验课考核成绩、理论课笔试成绩三者所占的比例, 以及相关奖惩措施等[6]。
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法医病理学教学中, 并结合案例讨论, 成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将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环境,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促进教学相长,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在法医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引入PBL教学法, 并充分发挥案例讨论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将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环境,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学相长, 进而成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法医学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法医病理学PBL教学实践的体会和经验, 主要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 对法医病理学PBL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以期为更好地开展法医病理学PBL教学及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PBL教学,法医病理学,案例讨论,互动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孟晓萍, 袁玉林.案例分析法在法医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 12 (7) :722-723.
[2]王致坚.案例教学法研究[J].煤炭技术, 2006, 25 (12) :119-120.
[3]杨安强, 付锦艳, 潘晓琳, 陶林, 贾薇, 郑兴征.案例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9, 11 (3) :278-280.
[4]张奎, 刘莉, 余舰, 邓振华, 张林.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法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5) :944-946.
[5]倪志宇, 马春玲, 丛斌, 李淑瑾, 董玫, 左敏, 张国忠, 付丽红.应用PBL教学法培养创新型高技能法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9) :3, 26.
【临床病理讨论】推荐阅读:
临床病理参数05-12
临床病理技能06-26
临床病理因素08-14
临床和病理分析10-29
临床病理生理学07-29
兽医临床病理学08-26
模拟临床病理教学法06-01
兽医临床病理学教学09-09
血管球瘤临床病理分析09-16
病理生理学临床医学论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