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原因(共6篇)
就诊原因 篇1
摘要:学校是一个大集体, 人员较多, 学生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会出现各种临床症状或疾病, 这对学生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山西某高校学生就诊原因, 为临床提供探讨。
关键词:学生,就诊原因,探讨
本校面向全国招生, 有来自祖国各地的在校学生2万余人, 本资料对1年来大学生就医情况作了统计分析。
临床资料
2014年1-12月本校医院门诊登记资料, 总计11 482例, 男4 646例, 女6836例, 年龄17~25岁。诊断标准参照教科书[1,2,3]
从症状分布来看, 由高到低依次为咽部不适, 鼻塞流涕, 其他, 腹部不适、腹痛、恶心呕吐、腹泻, 咳嗽咳痰, 外伤, 牙龈肿痛, 皮疹, 视疲劳, 失眠头晕, 发热, 脚癣, 月经失调、痛经等, 见表1。
从诊断来看, 呼吸系统疾病占53.33%、消化系统占11.81%, 两者占总数的65.14%。外伤占5.94%、皮肤病占5.86%、口腔疾病占5.10%, 三者占总数的16.9%, 见表2。
讨论
我校位于北方, 春天天气干旱、多风, 冬天天气干燥、少雪, 3、4月份和11、12月份发病人数多。本文统计显示学生疾病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居多, 分别占53.33%, 11.81%。另外, 由于学生的特殊性, 其他占12.06%。统计中每年都发现散在的传染病, 如肺结核、水痘、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肝炎, 占总数的0.30%。
分析原因: (1) 本地春季风沙大, 冬季严寒, 气候干燥, 昼夜温差大, 在季节交替时, 天气变化无常, 学生不按天气变化增减衣服, 较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2) 在校大学生居住和学习环境相对集中, 人口密度大, 属人群聚集场所, 住校学生多, 宿舍拥挤, 通风条件差, 难免会交叉感染。好在学校注重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 每年都见一些散发病例, 没有造成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3) 学生学习紧张, 课业繁重, 精神压力大, 电脑使用时间过长, 常熬夜, 缺乏锻炼, 身心疲惫, 机体抵抗力下降, 尤其在季节变换温度变化时发生过敏性疾病的人很多。 (4) 贪食生冷瓜果, 饮食不卫生或不规律, 暴饮暴食, 易出现消化系统疾病。 (5) 从高中到大学, 远离家乡, 对生活和环境的不适应, 生活自理能力差, 容易产生焦虑, 精神紧张。尤其是大学新生易发生焦虑, 比例高达27%[4]。 (6) 大学生多刚步入成年, 离开父母及家庭进入校园, 开始一种相对独立的生活状态, 其生理、心理发育并未成熟, 他们精力充沛, 喜好运动, 自我保护意识差, 在运动中易造成意外伤害。 (7) 智齿冠周炎:智齿是牙列中最后萌出的牙, 多于18~25岁时萌出, 大学生正好处于该年龄段,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 细菌毒力增强时, 便可引起牙冠周围组织炎症。 (8) 对学生就诊的多样性, 其他占12.06%。大部分学生参加医保, 学校给予优惠, 部分学生单纯是买药或体检, 或因为各种原因开证明 (如不能参加体能测试等等) , 还有一些外科感染、烫伤、尿路结石、颈腰椎病等等。
预防: (1) 加强健康安全教育, 使学生了解有关的健康和疾病预防方面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2) 加强环境卫生, 经常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合理饮食, 科学用脑,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3) 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乐观的心理, 善待自己, 宽待别人, 善于适应复杂的环境, 及时调整心理状态, 自我珍重, 培养稳定情绪。 (4)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加大对在岗人员的培训。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高校学生年年都会有新老交替, 虽然临床中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 但是学生的疾病五花八门, 比如有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先心病、高血压、甲亢、白血病, 还要注意传染病。因此在工作中, 耐心询问病史, 细致体格检查, 详细记录病历, 对学生要关心体贴, 态度和蔼, 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让学生在外有家的感觉。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终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4]屈小燕.南京某高校大学生焦虑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 2013, 12 (5) :332-334.
就诊原因 篇2
1 就诊延迟时间
延迟时间的定义是从患者出现症状至接受有效治疗的这一段时间, 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症状出现到患者决定去医院并安排转运方式;第二部分:转运阶段, 第一和第二部分合称为院前延迟;第三部分:从患者到医院门口到溶栓开始或PCI的时间, 称为院内延迟。AMI患者可以从溶栓治疗和PCI治疗等血管再通治疗中获益多少和它的使用概率受院前延迟的影响。院前延迟时间是从患者出现症状至达到医院门口的时间, 它包括患者决定求救时间和转运时间, 目前大多数研究以院前延迟时间及其原因为研究内容。
1.1 国外的研究
国外许多研究表明, 患者从症状发生到抵达医院的中位数时间通常为2~4h, 平均时间长达6~29h[4,5]。美国于90年代曾进行了两次关于AMI的注册研究, 纳入近30万AMI患者, 其中12万患者接受溶栓治疗, 溶栓患者平均的院前延迟时间为1.5h, 而未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其延迟时间可达2.7h[1,6]。英国有研究发现AMI患者, 仅有1/4的患者在症状发生后1h内求救[7]。
1.2 国内的研究
我国吴瑛等[8]对AMI患者院前延迟救治时间和原因作出了初步研究, 分别从北京八家医院选取102名AMI患者, 发现患者院前延迟时间平均为4~6h, 只有36.3%的患者在症状发生2h内就诊。徐万群等[9]研究发现患者发病至就诊中位数时间为132min, 其中急诊者就诊后至住院期间, 还有中位数为80min的时间延误。
2 延迟因素
2.1 临床因素
许多研究发现下列临床因素与AMI患者就诊延迟有关, 包括: (1) 症状发作时是否典型; (2) 症状的严重性; (3) 合并症及既往一些慢性病的影响; (4) 吸烟史。
2.1.1 症状发作时是否典型与严重程度
AMI发生时临床表现是否典型及症状的严重程度对于患者的院前延迟就诊有很大的影响。李利等[10]研究认为正确的症状归因使延误缩短, 即症状归因于心脏病人及早就医的可能性是归因其他病人的约3.6倍, 是预测患者及早就医的主要原因。发作时症状不典型可显著延长院前就诊时间, 如果患者表现为胸痛、出汗、头晕则延迟时间较短, 如无胸痛而表现为气短、烧心等, 则延迟时间延长。研究表明, 症状持续、加剧促使病人就医[10,11], 症状越严重, AMI患者的院前延迟时间越短, 如果症状断断续续, 进展非常缓慢, 则延迟时间延长。症状加剧促使患者及早就医向我们揭示了个体在患病后的就医观, 也就是说, 除非症状非常严重, 个体在患病后通常不会立即就医, 而是要进行自我评价:对症状带来的健康威胁, 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并对应对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又作为新的刺激输入, 引发新一轮应对-评价过程[12]。然而, AMI患者自行采取的这些措施并不能够缓解心肌的缺血坏死, 随着这一过程的反复进行, 病情进展, 症状加剧, 直至个体不能耐受, 才会采取措施求医, 从而延误了治疗时机。
2.1.2 合并症及既往一些慢性病的影响
既往合并有一些慢性病可显著延长就诊时间, 包括糖尿病, 高血压、高血脂、不良生活习惯等[13,14]。尤其糖尿病患者因植物神经损害而出现疼痛敏感性降低, 掩盖了患者的胸痛症状, 从而导致患者就医延迟。既往患有消化性溃疡、胆囊炎、胃肠炎的患者由于疾病的互相影响, 可能延迟就医[15]。大量研究表明, 心梗病史可缩短延迟时间[8,16]。分析合并症较多患者就医延迟的原因可能与有慢性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自我治疗、自我调整, 所以当AMI发生时, 这些患者往往错误的判断这些症状是因为这些合并症造成的, 试图自己来处理, 即使失败后也再寻求其它方式来再次处理, 直至反复失败后, 才会求助有关。即使曾经接受过支架治疗的患者, 出现症状时, 认为自己已经进行过血管成形术, 不会有什么危险, 没有意识到可能因为支架内狭窄或出血、原先未处理的病变血管内斑块破裂导致心肌梗死, 这类患者更愿意认为“疼痛比以往增强了”, 而不愿意把这一症状与更严重的疾病相联系。他们通常会通过延长休息时间和增加急救药物的用量来等待症状缓解, 从而延误救治。
2.1.3 吸烟史
研究表明[12]现有吸烟史使病人就医延误, 其OR值为0.446。吸烟史使病人就医延误的原因尚不明确, 可能的原因是延误与吸烟一样, 都属于行为问题, 由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决定, 这一行为方面的特质, 影响病人对疾病的认知和早期采取行动。也有研究发现吸烟患者延迟就医时间缩短[16]。吸烟与病人就医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2.2 人口学资料与社会背景与就医延迟有关的人口学资料与社会背景有: (1) 性别; (2) 年龄; (3) 收入水平; (4) 独居; (5) 发病时间。
2.2.1 性别
美国研究发现女性患者院前延迟时间显著长于男性, 而且年龄越大, 这种性别差异越大[1,6]。英国有研究发现AMI患者, 1h内求救的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分别为28%、15%, (P<0.05) , 男性显著高于女性[5]。Schinidt等[17]研究认为, 女性对院前延迟有独立预报价值,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 女性的发病年龄约比男性晚10年, 使得患者及家属易忽视其症状;女性AMI患者中不典型症状如疲劳、虚弱、出汗等发生率高, 这些不典型症状往往是患者未能及时发现症状起源的主要原因[18];女性为家庭的主要照顾成员, 通常把家庭放在生活的第一位, 甚至重于自己的健康, 加之胸痛症状不典型, 因此常常不会引起她们的注意而延迟就医。
2.2.2 年龄
老年患者无论是从症状发生至PCI的时间还是至溶栓的时间均显著长于年轻患者, 甚至可以作为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19,20]。研究发现, 65岁以上的患者院前延迟率高于65岁以下者, 原因与随着年龄的增大, 老年人生理机能退化, 感觉逐渐迟钝, 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AMI症状不典型, 加之随着年龄的增加, 合并症增加, AMI症状可能被其它疾病症状所掩盖所致。
2.2.3 收入水平
关于收入水平对于延迟时间的影响并无一致的结论。发达国家进行的研究多未发现收入水平对延迟时间有影响, 可能与发达国家经济较为发达, 虽存在贫富差距, 但医疗保险健全, 低收入水平者也能负担医疗费用。在我国家庭收入<1000元的患者院前延迟时间延长, 说明在我国经济因素可能成为影响延迟的重要因素[17]。自费患者发病后有较多的经济顾虑, 高昂的医药费用使他们只迟。
2.2.4 独居
单身独居的老年患者因活动受限, 不方便及时就医, 因联系亲属及依赖亲属协助呼叫交通工具而延长院前时间;某些老人对发病求医存有羞于求救, 不愿麻烦家人或其他人的心理, 使就医时间延长。
2.2.5 发病时间
研究显示, 在凌晨发病和发病地点在家中使病人就医延误。其他研究也有类似报道[21,22]。夜间至凌晨起病的患者在初发症状出现后, 多采取等待症状的缓解, 而不愿意打扰他人的睡眠。而起病时有家人在场的患者认为在家里是安全的, 并且有家人在身旁出主意, 实在无法坚持了才会有意向求医, 导致求医延误。在工作场所或室外起病的患者, 同事或陌生人多鼓励患者尽早到医院就诊, 求医延误时间较短[23]。环境因素对延误的影响表明, 病人在发病后的求医行为, 不仅与个体对症状的评价相关, 而且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对求医行为的强化, 对于减少延误有重要作用。
2.3 转运方式
来院交通方式也是影响院前延迟的重要因素这一。在患者就诊途中, 与离医疗卫生机构的距离、道路交通状况及交通工具的便利程度均可以影响院前延迟时间。研究表明, 由救护车转运明显快于其他交通工具[24]。也有研究发现在交通方便的城市, 救护车与出租车耗费的时间虽然没有明显差异, 但对于院前急救及患者的转运, 120救护车要明显优于出租车, 患者所承担的风险也大大减少[20]。
2.4 认知和心理社会因素
患者对AMI所采取的消极应对是就医延迟的危险因素。心理因素影响患者在AMI发生后的情感、认知反应, 这些心理因素包括: (1) 是否认为症状是由心脏病引起的; (2) 是否认为症状严重; (3) 所经历的症状与思想中认为的AMI症状不符; (4) 是否知道AMI的症状及危险因素; (5) 是否咨询他人或自我治疗; (6) 是否意识到有患AMI的危险。能否把症状归因于心脏病对延迟影响较大, 患者如果能把症状归因于心脏病则延迟时间显著缩短。但是A-MI患者发生再梗死时, 只有41%归因于心脏病, 既往有心绞痛病史者11%归因于心脏病, 既往无心脏病史者有19%认为可能是心脏原因, 大部分不知是何原因[25]。心理社会因素对AMI患者延迟就医的影响, 国外有大量细致的研究, Schinidt等[17]研究报导认为, 报讯时间与院前时间高度相关, 而其中的决定时间 (把症状通知另一个人至决定就医时间) 尤与报讯时间密切相关, 而决定时间很大程度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3 AMI患者就医延迟对护理工作的启示
AMI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脏急症, 也是造成急性死亡的重要原因, 根据报道, 在死亡患者中约50%发生在发病后1h内[26]。因此, AMI患者应尽早进行再灌注治疗, 树立“时间就是心肌, 时间就是生命”的概念。目前国内外AMI患者在得到合理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延误。目前, 我国对再灌注治疗的优势普遍欠缺, 即便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还远不能达到满足市民在突发情况下实行自救的需要。市民对于疾病的认识途径非常有限, 加强健康教育仍然是当务之急, 美国NHAAP (the US National Heart Attack Alert Program) 建议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3各方面的信息: (1) 典型的症状和相关症状, 症状发生时的处理措施; (2) 讨论在症状出现时可能出现的心理情感反应的认知; (3) 家属和相关人员的参与[27]。医务人员不仅要对AMI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更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对大众普及心血管疾病基本常识, 加强健康教育在社区的普及尤其是高危的潜在的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急救知识的普及, 提高公众对心脏病发作的知晓率和使用急救医疗系统;加强对健康教育人员的教育, 提高其健康教育水平, 使患者能识别早期症状, 尤其是不典型症状, 从而使行动, 最大程度地减少AMI救治的延误。
手足口病就诊管理探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半年间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413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国家卫生部印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的诊断标准(国家卫生部办公厅2008年19号文件)。其中男287例,女226例。年龄65 d~7岁,平均年龄(2±1.2)岁。病程6~24 d。所有患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详细患儿一般资料见表1。
1.2 临床症状
所有413例患儿均为急性发病。多数有发热症状,手掌,脚掌及脚部,口腔内,臀部伴随出现米粒大小疱疹,疼痛较为明显。疱疹周边有炎症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所有患儿伴有咳嗽,流涕,恶心呕吐,头疼,食欲不良等症状。其中经临床确诊合并支气管肺炎35例,心肌炎28例。所有患儿采用以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合并伴有细菌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对于患儿有心肌酶升高现象采取给予维生素C,果糖二磷酸钠,肌苷,ATP等支持治疗。重症患儿采取严密观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情况,预防并发症发生。
1.3 就诊管理办法
1.3.1 成立针对性就诊组织
医院在外围专门设立了手足口病发热门诊独立小区,小区配有患者等候室,就诊室,专业护士站,补液室,抢救设施等,建立了专门的手足口病病区,与其他医院病区相对隔离,加强门诊对手足口病就诊管理。医院同时开设了手足口病重症监护室。
1.3.2 患儿及病区的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为传染性极强的病症,患儿的口部分泌物,粪便及疱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亲密接触等发生传染。患儿一经确诊,马上采取隔离,隔离期为2周。为防止新的院内感染,患儿及病区的消毒隔离尤为重要。病区内物体表面及地面等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的生活物品采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方可带出病区。医生护士及家属在诊疗或接触患儿后均采用用皂液或洗手液以流动水认真冲洗双手。诊疗及护理所使用的物品也均须采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1.3.3 疫情报告
新入院手足口病患儿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病区每日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详细报告因手足口病住院及出院的人数,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及时作好网络播报及相关上级汇报。
1.3.4 病区安全管理
手足口病病区采取封闭式管理,患儿陪护家属须持陪护证进入病区。临床确诊的患儿尽可能单间收治。
1.4 护理及健康教育
患儿应做好口腔,肢体,发热,惊厥及并发症等各项护理工作。患儿口腔内部及手脚部有不同程度的疱疹甚至溃疡,应要做好患儿的身体护理及消毒工作,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发热患儿,对于体温在37.5℃~38.5℃间的患儿,给予散热,多喝温开水处理。体温超过38.5℃的患儿,采取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口服美林或泰诺林,或使用小儿退热栓塞肛等。如出现惊厥现象,把开口器从臼齿处放入,防止舌咬伤,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窒息。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易产生紧张,不安等情绪,应采取亲切、耐心、和蔼的护理方法,对患儿家属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等方法,让家长们针对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做进一步了解,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恐慌。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所得结果以
2 结果
经系统的就诊管理及护理治疗,所有413例患儿治疗有效率为100%,其中痊愈率为94%。所有患儿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历。详见表2。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丙类急性传染病。病毒类型多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及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此病具有起病急,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传播快,流行强度大等特点,在短期内可以造成社会的大流行趋势[1]。发病人群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主, 年长儿童及成年人也偶有发病。虽然该病多数的预后比较良好,但是该病常伴随出现多种并发症,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生命[2]。手足口病无论是从预防控制还是就诊治疗上都必须要以隔离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为主[3]。医院采取系统的就诊管理办法,合理的医院感染管理。可以避免大面积的病情爆发流行。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管理好手足口病传染源[4]。据本次研究表明,系统的就诊管理办法,能给手足病患儿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加上正确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患儿的治愈率,大幅度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医院对于手足口病的就诊,治疗。必须要有严格系统的就诊管理办法。运用此方法,对于防止医院内感染,减少患儿病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故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就诊管理方法。方法 本院于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半年间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413例。所有患儿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就诊管理及护理。对所有患儿临床就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患儿治疗有效率为100%,其中痊愈率为94%。所有患儿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针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正确有效的就诊管理及护理能进一步提高此病的治疗有效率。防止医院内感染,减少患儿病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手足口病,就诊管理
参考文献
[1]姜淑芬.手足口病的治疗体会/吉林医学信息,2010,27(10):107-108.
[3]黄丽秀.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管理及护理对策.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1):1815-1816.
医院门诊就诊路径调度研究 篇4
1 环境简述
为了有效地解决当下医院门诊路径拥堵问题,本文以M院为例进行研究。在M院门诊部就诊高峰时期人数高达1万人次,再加上陪同的家属和医院工作人员,就使得医院门诊的人员流动量约在3.5万人次。而M院在运输设备方面,其共有5层楼,1部观光电梯、2部医用电梯、4部患者电梯、2个自动扶梯以及6个步行楼梯。尽管医院为了保障患者的流动性和就诊便捷性,合理的对科室进行分配。但由于患者从众心理较强,就是大多数的患者均采用自动扶梯,楼梯和电梯则出现闲置状态,这就使得通道严重出现失衡。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就诊时间,而且扶梯上患者较多还会对扶梯的安全性带来极大的隐患,甚至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据统计M院2小时(8:00-10:00)就诊过程人员流动情况,详情如表1所示。
通过上述两小时的人员路径选择分析能够发现,在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其陪同家属中,共有8641人乘坐自动扶梯,占了总数的93.3%,这也就表明了患者大多数都乘坐自动扶梯,而其他电梯则出现闲置状态。而且M院两部自动扶梯均为小马力扶梯,承载上限为7950人,而在统计的2小时内,共承载了8641人,这就超出了标准承载力8.6%这不仅增加了自动扶梯的用急性,还为患者及家属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因此必须要针对此情况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路径规划,在避免拥挤状况的同时,保障患者及家属的生命安全。
2 模型记号与假设
针对上述问题,开始对模型进行假设。考虑一个单挂号点、多就诊人群、多通道约束和多就诊区域的门诊就诊系统。根据系统本身的特异性,给予定性观测数据和实体用符号进行表示。
2.1 符号表示意义
(1)对挂不同医疗单元的病人视为I;到对应就诊区域所通过通道视为J;对应的楼层数视为K。(2)用P表示陪护病人比;用AKIJ表示就诊高峰期(8:00-10:00)现场挂号及通往各个区域就诊的人数;DKIJ表示AI通过通道J到达楼层K的总路程。XKIJ表示AI是否会选择通道J到达指定楼层K(设置1为选择,0为不选择)。HJ表示各通道在就诊高峰时段的最大运载能力[3]。
2.2 模型的构建
通过对上述符号意义的分析,根据现行规则的基本模型,建立针对性的模型设计,下述为模型构建公式[4]。
DKIJ≥0,并且K,I,J均为正整数(5)
其中(1)式表示陪护比下就诊人数与路程成绩的最小化;式(2)则表示各通道承载量不能超过最大承载量;(3)式查看通道是否能够被选取;(4)式表示各医疗单元挂号病人只能选取一条通道;(5)式则表示路径非负约数,楼层数、纠正区域和通道个数均为非负整数约数。通过上述的分析能够得出下述公式[5];
其中α表示通道最大单词承载人数;U表示就诊高峰时间长度;T表示电梯通道往返一次的平均时间;β表示扶梯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承载系数;σ表示电梯履带承载安全承载情况下滚动一周承载人数;D表示电梯履带滚动时间;θ表示扶梯安全承载情况下人流平均间隔时间;M表示大量及设定数。
2.3 模型的假设
在对模型进行构建过程时,要对一下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假设,首先排除通道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阻塞现象,本次模型构建设置成为全部开放状态。其次就是模型中陪护病人的比值是门诊中各医疗单元的平均陪护病人比。在此就是路程DKIJ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其分别是门诊出到通道之间的距离和离开通道到指定科室区域就诊的距离。然后就是本次模型构建只针对现场挂号的情况,科室挂号及网络挂号不考虑其中。最后就诊区域接近的患者,设置成同一区域就诊。
3 M院实例应用
M院门诊就诊的高峰是在上午的8:00-10:00,其中涉及的科室共15个,可用电梯个数为6条[4部患者电梯(1、2、3、4号电梯),2部手扶电梯(1、2号扶梯),楼梯数为6条。医用及观光电梯不考虑其中)对前往2楼以上楼层进行就诊的路线选择分配进行求解(M院5楼为研究楼层,并不对外开放,故模型构建不参与其中)。
3.1 结果
通过对就诊患者的统计和计算得出表2、表3,其能够有效反应出去往2楼以上科室进行就诊患者的路线、电梯的选择,还能够和好的对路线的长度进行表述,降低了患者的盲目性。进而使得门诊路径边的更加有序,避免了拥挤拥堵现象的出现。同时路径的多样选择,也使得自动扶梯的人流量逐渐降低,避免了自动扶梯承载超出限额出现安全事故,为人身的安全带来极大的保障。
通过综合应用我们能够看出,M院的患者电梯和自动扶梯利用率逐渐更加均衡,在调整前自动扶梯的使用率高达93.3%,而电梯和楼梯则处于闲置状态,但在调整后各项更记得均衡。同时调整前自动扶梯在高峰期时处于超出限定运载能力运行的,这就患者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而调整后能够发现,电梯各项更加均衡,也就不会出现超标运载的现象,还使得垂直电梯能够更好地利用,提高利用率。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设置一些机动电梯用来解决部分具有行走苦难的患者就诊[6]。
4 结果应用
首先改进挂号单。根据计算结果,华西门诊可以根据患者就诊科室的不同,在挂号单上为患者指明行走路线以及乘坐的交通工具,从而减少患者选择的盲目性,提升患者的就诊满意度。此外,就医院的整体而言,内部的人流更加合理有序,不仅可以改善就诊环境,提高整体运作效率,而且能够提升医院的美誉度。其次改造信息系统和标志。挂号单改进的实现,依赖于医院信息系统根据患者所挂科室的不同,生成挂号单,表明该科室的就诊路线和所选交通工具。并在已有标志的基础上,重点增加通道和电梯标志,引导患者的就诊路线决策。最后增加“导医”人员的职责。“导医”人员除帮助患者答疑解惑外,还应承担起督促并引导患者遵守挂号单所指路线和乘坐交通工具的责任[7]。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M原门诊就诊路径进行分析,建立了门诊挂号就诊路径最近的模型,通过数据的采集、整理以及求解,得出患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不同的科室,从而实现路径最短,有效地形成分流,避免通道拥挤,患者交通工具选择盲目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医院门诊的运行更加有效,提高效率,尽可能地缩短患者就诊时间。
参考文献
[1]刘衍,钟胜.医院门诊就诊路径调度研究[J].工业工程,2014(4):116-122.
[2]邸星,陆源,钟胜,等.华西医院门诊挂号就诊路径优化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3):44-47.
[3]王磊,王弼陡,罗钢银,等.协调决策理论在门诊资源分配调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4):47-48.
[4]王恕,马钦海,关志民.应用模糊移动瓶颈法的门诊患者调度[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15(5):111-114.
[5]王华东,李巍.粒子法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2,29(5):243-246.
[6]姚锡昊.提高三级医院门诊服务效率的路径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2,10(3):77-78.
社区就诊患者的健康教育 篇5
1 社区就诊患者健康教育的目标
通过护士入户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对社区居民健康状况有了初步了解,并将健康档案分析归类,将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的有关知识制作成健康教育处方。同时将健康档案进行微机管理,对重点人群如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重点管理。对社区就诊患者在就诊期间进行一系列健康教育,使就诊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和康复保健知识,从而增强预防保健意识,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提高社区护理质量。
2 社区就诊患者健康教育的特点
(1)连续性特点:就诊患者的观察期较短,社区随访尤为重要。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为社区就诊患者提供了一个连续服务的动态平台。这就需要护士能合理安排工作,既不影响患者治疗,又不延误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定期随访,社区护士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健康教育计划,有计划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2)通俗性特点:即健康教育语言、形式通俗易懂,易接受。由于老年患者较多,及患者的文化程度、背景不同,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医学术语,并辅以相应解释,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3)随机性特点:健康教育时注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由于就诊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所患疾病病种不同,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注意针对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4)广泛性特点:社区就诊患者中以老年患者居多,而大多数老年患者同时患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慢性疾病,社区护士应向患者传授具有综合性的最新最有效的健康教育内容,以消除患者因病重而产生的厌烦心理和自弃情绪。强化宣教方式,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表情,来判断患者意识是否清楚。同时也要对患者家属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促使患者和家人共同完成健康教育计划。(5)礼貌性特点:针对社区就诊患者相对固定,病情多样化的特点,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沟通方式。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表现出对患者充分的尊重和友好,真诚相待,耐心负责,绝对不能自以为是或用说教的语言,切忌生硬的语气等。(6)沟通方式多样化特点:由于老年患者听力、视力、记忆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社区护士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听力有缺陷的,要面对老年人,让其看到护士的面部表情和口型,不要喊叫,也可以用书写的方式进行交流;对视力不好的老年人社区护士应让其熟悉自己的声音;对记忆力不好的老年患者要不厌其烦地多说几遍,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询问[1]。
3 社区就诊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
(1)社区专门配备现代化教育设备,每天不间断进行健康教育节目的播放;(2)黑板报从每月更新变成每周更新,内容以最新流行病和本周发现的问题实行动态管理,并和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相辅相成;(3)常见的健康教育知识:全面系统地介绍内科、外科、神经科各种常见疾病的预防、康复等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症状、有关实验室检查、饮食指导、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目前已制订出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内容。示范教育:为了让患者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针对老年患者健康知识的水平及技巧的掌握深浅程度,护士现场对老年患者及家属进行宣传示范,如帮助长期卧床患者叩背,教会患者有效咳痰,指导糖尿病患者测试尿糖方法、插胃管的配合等。每次示范后大家共同讨论、切磋,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每一位社区护士的示范宣教能力。
4 社区就诊患者健康教育的评价
(1)与患者交谈的方式:社区护士、护士长采用与患者交谈的方式了解和检查健康教育执行的程度和质量;(2)医生护士小组责任制管理:护士介绍所属患者的基本情况,检查社区护士的了解程度,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3)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定期向患者发放意见征询表,通过收集信息,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修正制订措施,促进管理[2]。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政府对社区的投入也逐渐加大。社区就诊患者的健康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被老年人及家属所接受,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健康教育是建立健康行为的有效方法,能够更加完善社区六大功能。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科技教育司.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7.
南京市民就诊卡的设计 篇6
南京市市民卡是市政府通过行政法规确立的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的智能卡, 作为个人身份识别的电子凭证和小额支付的载体, 为市民提供交通服务、医疗服务、公共事业等多种便民服务。
市民卡是市民个人信息的“电子载体”, 持卡人可以凭卡向业务受理单位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是市民办理政府事务的专用凭证, 也是某些个人资质、资格的凭证;同时, 市民卡还包含金融信息, 提供电子支付功能, 实现一卡多用。
随着南京市信息建设的深入发展, 尤其是市民卡等公用事业IC卡应用的广泛拓展, 将就诊卡纳入市民卡或者通卡服务范围存在必要性。为此, 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与市民卡公司 (通卡公司) 就实施技术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和讨论。在实施内容和策略方面, 应首先实现市民卡持卡者能够进入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 方便市民就诊。同时, 市民卡作为南京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需满足今后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主要应用有以下几点:
(1) 市民卡在医疗卫生应用时, 可以作为市民获得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身份标识, 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 (允许范围内) 支付医疗费用, 使市民获得便捷、快速的医疗服务。
(2) 以市民卡卡号作为患者查询主索引, 全市市民信息在各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的HIS等IT系统交互, 实现多方面信息共享, 有利于实现卫生监管部门对市民就诊的统一管理。
(3) 市民卡内需存储市民的电子病历的首页, 其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血型、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社保号、过敏史、既往病史等。新生儿尚没有证件号码的, 以临时号处理, 临时号以母亲身份证号加三位附加位ABX, 其中AB为第几胎;X为性别代号;外地病人办理临时卡。
(4) 就诊时, 市民的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与PACS等数据绝大部分通过网络传输, 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5) 市民在离开医院后, 还可以通过南京卫生12320网 (www.nj12320.org) , 凭市民卡号及密码进行个人的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电子健康档案查询以及预约挂号等服务。因此卡的内存容量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存储上述的市民电子病历首页。
1 主要设计内容
南京市市民卡的普及发放需要较长时间, 南京各个医院存在大量的非南京市民卡就诊情况, 因此, 南京市“就诊卡系统”需要面对南京市持市民卡就诊、以及非市民卡就诊。经过讨论, 对于不持有市民卡的就诊患者, 可发放“南京市就诊卡”满足非南京市民和不持卡南京市民卡就诊需要。
南京市“就诊卡”系统包括两部分内容: (1) 以市民卡为就诊卡载体模式 (以下简称“市民卡-就诊卡”) ; (2) 满足不持市民卡患者就诊需要, 构建南京市特色的“就诊卡”系统 (以下简称“南京市就诊卡”) 。
1.1 市民卡-就诊卡
在“市民卡-就诊卡”模式中, 主要的工作内容有:网络系统架构、系统调整 (包括读卡设备研发、市民卡系统、医院的原HIS系统等) 。在“南京市就诊卡”模式中, 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卡片选型、清结算系统研发、读卡设备研发、网络系统建设、HIS系统改造等工作。以下就上述两种模式分析如下:
1.1.1 网络系统结构
将市民卡信息应用到医疗就诊过程中, 首先需要对标识患者身份的就诊卡进行识别。目前, 市民卡中心提供DDN、VPN等多种接入手段, 因此, 就诊系统结构如图1。
其中, 医院的挂号、收费以及医生的办公桌电脑上均需要外挂市民卡就诊卡读卡器。
读卡器读取卡片 (能够识别社保、通卡等) 内信息, 及时通过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后台和市民卡后台通信, 获得该患者信息给HIS系统。HIS系统依据需要, 保存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和市民卡中心传来数据。在市民卡中心获得医院终端数据时, 可以依据需要将相关信息发送到卫生局系统中。
上述的通信过程, 在通信方面, 通过VPN或者专线进行。为保障各自系统的安全性, 需要提供专门的前置服务器, 并且安装防火墙。
1.1.2 就诊卡卡片种类
就诊卡是市民卡一种。整合社保、金陵通卡、银行磁条等介质。由于南京市各大医院具有较大影响力, 每天均有大量的非南京市民到医院就诊, 因此, 纯粹的南京市市民卡在满足这类患者的需求上存在难度。
1.1.3 主要工作内容
(1) 就诊卡读写设备研发
就诊卡是市民卡一种。依据医院需求, 就诊卡读写设备需要能够同时读写社保芯片、金陵通芯片。在医院的严格管理下, 每台医院的工作用机具有严格的管理要求, 不能够同时接入多个外设, 暨需要研发多个芯片的读写机具, 实现对多个芯片的读写。目前, 南京多个医院发行、使用各自的“就诊卡”, 为避免市民卡就诊卡读写机具出现过多卡种兼容情况, 读写设备优先只读取南京市民卡相关芯片。
(2) 现有市民卡系统的调整
现有市民卡信息系统需要调整、修改, 实现对医疗方面数据请求的及时响应、以及数据的分发。调整内容包括:卡种定义及规划、就诊卡开通、后台参数管理、数据转发系统等。
(3) 现有HIS系统的调整
目前, 市属医院的HIS体系结构不一致, 其中有采用B/S模式, 也采用C/S模式, PB编写, 其次, 由于现行系统中, 对各自就诊患者的身份标示编码和市民卡卡号存在较大差异 (市民卡卡号为22位) , 亦存在编码相关处理。
此外, 由于市民卡具备“电子钱包”功能, 在医院开放电子钱包支付功能后, 对HIS系统亦存在相关的调整。
(4) 其他修改
其他修改内容包括市民卡辅助业务相关的注销、挂失管理、退卡、损换等功能。在这些业务开办过程中, 医院相关HIS系统, 亦需要及时获得相关信息, 对患者信息等进行及时调整。
1.2“南京市就诊卡”技术方案主要问题
1.2.1 卡片选型
按照“就诊卡”实施要求, 首先满足南京市民卡进行就诊。其次, 再发行南京各个医院均能够通用的“就诊卡”系统。南京市民卡已经基本成型。就新“就诊卡”而言, 考虑到IC卡的使用广泛性和医院就诊卡现状, 准备采用以下两种模式: (1) 采用“金陵通卡”实现“金陵通-就诊卡”系统; (2) 采用“社保卡”进行“社保-就诊卡”进行系统建设。
不同选择方式具有不同的风险和建设难度。以下就两种模式进行分析。
1.2.2“就诊卡”模式
采用新发卡模式, 主要问题包括:卡片选型、卡结构规划、读写卡POS、后台清结算系统研发 (新建) 、患者信息中心数据系统 (如图2) 。
1.2.3“金陵通-就诊卡”模式
采用金陵通卡作为新就诊卡的主要媒介, 其优势在于: (1) 使用面广, 领取简单方便, 不存在跨地区领取困难等问题; (2) 系统成熟, 已经实现清结算系统; (3) 社会化程度高, 服务网点多等等。但是, 也存在一些问题: (1) 目前卡片的芯片所余空间不多; (2) 卡内剩余空间不多, 写入非数字信息存在转义问题; (3) 存在POS开发、数据中心改建等问题。
综上所述, 按照南京市“就诊卡”建设目标, 实现就诊者均持卡享受医疗服务, 可以采用1、3方案。
1.2.4 卡号
卡号是患者的惟一标识。目前, 1、3方案中, 1方案尚不做讨论。3方案中金陵通卡卡号具有卡内和卡面号两种, 均具有12位长度, 可以作为新的就诊卡系统卡号使用。但是, 目前的HIS系统中可能存在卡号长度的不一致性。通过关系表技术, 可以将HIS系统号与陵通卡系统卡号形成一致性。同时, 按照系统的实施过程, 先进行市民卡-就诊卡实施, 市民卡卡号包括了金陵通卡卡号。因此, 在先期实现的市民卡-就诊卡系统中, 也可保留金陵通卡卡号。
1.2.5 数据中心的建设
患者在进行消费时, 首先需要验卡获取该用户的卡内信息, 即进行身份认证和卡片挂失校验。持卡人信息需要存放在市民卡中心、卫生局中心系统和医院本地 (验证具有较高的时间性要求) 。数据中心建设模式如下:
首先, 患者可以在医院、卫生局指定网点以及市民卡服务网点办理“就诊卡”。办理信息传输到市民卡中心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库镜像等技术, 实现卫生局数据中心和医院HIS数据中心的同步。在用户或者患者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自助终端使用就诊卡时, 医院应用系统优先访问本地数据库。
这样, 可以保证数据来源的统一性, 同时实现数据访问的快速, 满足医院的要求。
1.3“市民卡-就诊卡”推广
(1) 选择医院
计划有3家医院首先试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南京市儿童医院、省中医院。计划首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开始, 之后在南京市儿童医院、省中医院实施。
(2) 市民卡内容
依据市民卡公司提供的芯片内存只有350bit, 计划存储字段为姓名、年龄、身份证号、健康档案号、血型、过敏史等。
2 结束语
本文就南京市目前的医疗信息化状况和南京市民卡的使用现状, 对南京市医疗就诊卡与市民卡整合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设计方案。除此之外, 又考虑到无市民卡人员的情况, 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保证了就诊卡项目的顺利进行。下一步就是具体实施市民卡就诊卡的开发和使用。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建立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将成为必须。南京市民卡作为具有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等特点的智能卡, 可以较好的作为区域医疗就诊卡的载体, 但市民卡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对市民卡与诊疗卡进行了很好地整合, 是迈出医疗区域共享中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市民卡,就诊卡,医疗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杭州市民卡.[EB/OL].http://www.docin.com/p-20675213.html.
[2]一卡通——基于医保IC卡信用卡功能的门诊就诊流程简化.[EB/OL].http://www.docin.com/p-64461024.html.
[3]市民卡发展新思路及技术解决方案.[EB/OL].http://www.docin.com/p-49848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