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模式

2024-06-23

就诊模式(共7篇)

就诊模式 篇1

2011年以来,济宁市推出“先看病后付费”服务制度,不再要求有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的患者及危重病人等交医疗押金,只需出院时缴纳自付部分费用即可,既简化了就医手续,也缓解了患者的经济压力,从中体现了公立医疗机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1]。本文通过对济宁市推行“先看病后付费”服务进行效益分析及回顾性研究,供下一步医改政策研究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济宁市“先看病后付费”运行监测周报表和2011年度济宁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运行情况季(年)报表为描述性研究和效益评价依据。以2010年度同期新农合运行情况季(年)报表作为对照进行研究。对实施“先看病后付费”服务的2家综合医院、2家中医医院、11家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从业人员、就诊患者进行现场访谈对卫生系统反应性进行测量。

1.2 方法

利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先看病后付费”运行监测数据库,运用新农合监测数据进行医疗机构运行情况效率和费用分析评价效果。对卫生系统反应性知情人物访谈调查表进行描述性分析,测量医疗机构对公众个体普遍合理期望的认知和反应[2]。

2 结果与分析

2.1 改革覆盖面广,中医医院及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推广效果明显

2010年12月,兖州市中医院率先推行“先看病后付费”服务。2011年7月,济宁市在全市医疗机构进行全面推广,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市208家医疗机构均推行了“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累计覆盖人群59 493人次,占全市住院诊疗人数的43.62%,3家三级综合医院累计3 705人,不足全市住院诊疗人数的0.01%。中医医院、乡镇(社区)医疗机构覆盖人群分别达到67.17%、76.69%(见表1)。

2.2 改革效果明显,医疗机构运行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对照实施“先看病后付费”改革前后总诊疗人次和业务收入等效率指标,业务增幅明显,总诊疗人数达878 296人次,较改革前增加44.7%,其中县级和乡镇诊疗人数分别增加26.26%、46.68%。随着诊疗人数的增加,县级和乡镇医疗机构业务收入同期得到大幅增加,分别增加38.74%、22.86%,其中县级医疗机构在诊疗人数、业务收入“双上升”的同时,次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日实现“双下降”,分别降低83元、0.6天。

2.3 群众就诊习惯发生改变[2],分级诊疗初步显现

通过对实施“先看病后付费”医疗机构卫生系统反应性分析比较来看,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更加注重患者尊严和隐私,患者就诊自主性和就医选择性逐步增加,从而获得的社会支持度越来越高。乡镇医疗机构实施“先看病后付费”以来,次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日分别增加67元、0.8天,反映部分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的疾病开始在乡镇医疗机构就医,使分级诊疗和分工协作等运行机制改革初现端倪[3]。

2.4 群众满意度高,卫生系统反应性明显改善

实施“先看病后付费”符合公众就医合理需求,提高了对患者的尊重程度,改善了医疗服务,使患者在就医过程逐步取得主动权[4](见表3)。

2.5 配套政策不完善,存在一定风险因素

实施“先看病后付费”取消了患者住院押金后,医疗机构累计垫付资金1.8亿元,但医疗保障部门不能及时进行结算,尤其推行较好的中医医院、乡镇(社区)医疗机构的结算与垫付资金比分别为0.06和0.38,使医疗机构存在一定的经济运行压力。乡镇(社区)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日均有增加,说明在业务发展的同时,理论上存在过度医疗消费风险,如果新农合监管不到位,基金存在“被套取”风险。

3 讨论

3.1“放大镜效应”

“先看病后付费”表面不过是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简单转变,但产生的“放大镜效应”却是深远的。医改三年以来,对普通群众而言,“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投入产出效果不能直接在群众身上体现[7]。实施“先看病后付费”首先放大的就是医疗保障成果,医疗保障的城乡高覆盖率决定了医疗服务的人群覆盖率[8],让医疗保障不断提高的报销比例和补偿比等“枯燥”数字转化成医改的“温暖”。其次,“先看病后付费”在县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广泛覆盖,反映了医改以来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健全程度以及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基层医疗机构在医疗消费价格导向对释放医疗服务需求的作用。第三,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健康需要在人群中逐步转换成医疗需求,使基层医疗服务更好被利用,有效避免基层卫生资源浪费现象。

3.2“鲶鱼效应”

住院看病先交押金是医院就诊“惯例”。实施“先看病后付费”打破的是“传统”,在医疗行业产生的“鲶鱼效应”是显而易见的。济宁市208家医疗机构全面推行,覆盖人群59 493人次,无一例恶意逃费。安徽、河北、四川、甘肃、黑龙江、江西、河南、广西等以及省内临沂、枣庄等地医疗机构均开始试行此项措施,山东省直5所大型医疗机构也在此项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即时结算、不预付押金等改革。从效果看,此项措施受到群众广泛欢迎,医疗机构得到快速发展,政府惠民举措深入人心,也引起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等百家主流媒体的热议。

3.3“倒逼效应”

公立医院改革突出的特点就是改革政府补偿机制、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公立医院改革成效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的制度设计没有解决好激励相容问题[5]。实施“先看病后付费”首先考验的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的完善程度,信息化、内部管理、医疗服务行为成为制约推行效果的三大要素[9]。其次,政府补偿机制和保障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医疗机构推行进度和惠民力度。在政府补偿不到位或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实施“先看病后付费”,将“逼迫”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发生“质”的变革,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发生“逃费”现象。因此,实施“先看病后付费”服务在一定程度将对公立医院改革中政府补偿、管理机制及政府运作链条上各项决策的可行性产生深远的“倒逼效应”。从而建立起可以激励政府的政治激励机制和可以激励医生降低卫生服务成本的公立医院激励相容制度。因为政府是制度的供给者和市场的监督者,而医生则是卫生资源配置关键中的关键[10]。随着激励相容制度的建立,政府、医生、病人和制药企业等主体在新制度的框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会同时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

摘要:目的:对济宁市推行“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效果进行分析,并论证其推广的可行性。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效果评价分析。结果:“先看病后付费”服务直接体现了医改三年成果,使医疗机构运行效率提高、群众就诊习惯发生改变、卫生系统反应性明显改善。结论:“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效果明显,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推广可行性。

关键词:医疗服务制度,医改,回顾性研究,思考

参考文献

[1]马丽平,吴奇飞.公立医院改革模式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卫生经济,2006(2):16-19.

[2]吕斌.“医改”后中医院门诊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1(04):

[3]苏莉.医院如何适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J].实用预防医学,2004(02).

[4]李士雪,曲江斌,王兴洲,等.卫生系统反应性——概念与测量[J].中国卫生经济,2001(2):44-46.

[5]施敏,孟慧娟.论病人知情同意权的回归及在医患关系中的价值[J].中国医院管理,2002(07).

[6]施卫星.病人自主权:未来医患关系的根本立足点[J].医学与哲学,1999(02).

[7]吴少玮,方鹏骞.湖北省公立医院资本运营能力评价及其对策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2009(11):80-81.

[8]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9-101.

[9]高贵德,薛立伟,翟红,等.信息化对医院经营管理的推动作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8).

[10]王前强.激励相容与中国医改[J].中国医院管理,2009(3):1-5.

就诊模式 篇2

一、研究背景

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 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5年在全国医疗系统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有一项工作重点就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建立机制、科技支撑等措施, 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如今, 大部分医院的门诊流程基本沿袭“挂号-候诊-缴费-候检-等待检查结果-再就诊-再缴费-取药-治疗-离院”这一传统过程, 流程的各个环节均会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秩序和医疗质量。我院作为铜陵地区唯一一所三级甲等医院, 日平均门诊量2000人次, 由于人力成本有限, 门诊流程中各个环节都需排队, 普遍存在因业务繁忙而使患者在就诊时产生挂号时间长、排队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三长一短”现象, 缺乏科学的时间统筹和流程安排, 耗费患者就医时间, 患者就医体验差, 情绪烦躁, 加剧了医患矛盾。

二、自助服务模式的探索

从2014年开始, 为实现以患者为中心, 构建信息化医院的目标, 医院不断探索医疗自助服务模式, 延伸服务手段, 由以往唯一的窗口服务转变为以窗口服务、自助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2.1自助挂号缴费机。类似一个银行的ATM机, 能同时集合医保卡和银行卡支付功能, 实现自助挂号、缴费。医院在门诊各楼层按需分布自助设备, 减少了患者来回排队等候的拥堵压力, 缩短了看病流程,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管理成本, 得到了患者很好的接纳及高度评价。

2.2自助报告打印机。为缩短报告周期, 医院投放检验和影像报告自助打印机, 实现了24小时自助报告打印服务。设备操作简单, 凭患者扫描就诊条码或者输入就诊号即可打印, 并且告知患者有几份报告和胶片, 显示清晰。

2.3住院费用自助查询机。只需输入住院号、身份证号或者手机号, 就可显示出住院的汇总和明细费用, 所有项目一应俱全, 一目了然, 一改之前不停去护士站询问的不便。自助查询机还可以根据拼音码查询药品字典, 推动了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规范和收费管理透明的深入发展, 架起了医患之间快捷的沟通窗口。

2.4自动发药机。在每套发药机里, 上百种盒装药品一字排开, 每种规格均占据独立轨道, 可储存品种数最多达960种, 储药量达11520盒。自动发药机采用自由落药方式, 只需8秒即可处理一张处方, 平均每小时处理处方高达450张。这种模式由以往的“病人等药”变成“药等病人”, 大大提高了药房工作效率,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差错的发生, 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2.5微信及手机客户端APP。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 既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 也为统筹推进其他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微信和手机APP提供了包括预约挂号、诊间支付、住院补缴费用、在线反馈等功能, 并可以实时查看缴费记录、排队候诊进程、检验检查报告和住院费用清单。这些平台的上线将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技术真正落实到利民、惠民、便民的基础服务上, 提高了预约挂号率, 强化医院监管, 提高医院美誉, 为制定相关政策, 引导医院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三、以HIS为基础集成应用环境, 实现自助服务

自助服务系统作为现有HIS的功能增强或应用领域的拓展, 离不开HIS这个载体。2013年初, 医院完成了包括HIS、LIS、PACS在内的全业务系统的全新更换, 突破先前系统存在的不足和限制, 进入良性运转, 促进医院信息系统整合性、应用性、实用性的提高。住院医生站、护士站、电子病历和门诊医生站陆续上线, 实现患者排队叫号有序就诊, 患者病历无纸化及各项检验、检查申请及结果的网上传输和实时共享。医院信息系统已成为医院业务驱动, 流程整合与服务能力提升的核心引擎系统, 是医疗信息化外延不断扩展创新的重要基础。

另外, HIS为配合医院多渠道提高患者服务质量, 与第三方共同实现医院资源共享, 我们打破原有HIS系统封闭式开发模式, 开发了基于SOA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的HIS服务平台, 为第三方提供多元化的系统接入接口, 满足在不改变现有HIS的业务模块耦合度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

自助挂号缴费机、查询机及手机微信和APP的服务软件与医院HIS的对接主要采用了Web Services模式, 可获取相应的门诊排班信息, 患者诊疗数据, 同时向HIS提交响应的业务请求。这样的接口定义, 主要是考虑到HIS数据结构设计的个性化较强, 转化成XML报文格式, 便可灵活实现自助医疗系统和HIS间的信息互通。

HIS作为自助服务系统的基础搭建, 改造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专家维护和科室的排班模块。门诊收费处维护排班模版, 人事系统维护每位专家信息, 如果遇到停诊, 及时更新, 自助服务也随HIS自动更新。

(2) 排队序列号统一安排。自助与现场挂号, 预约和当天挂号统一顺序排号。

(3) 提供补打发票程序。每台自助机, 微信和APP应用都有自己的独立报表, 方便对账。

(4) 住院收费采取存折打印模式。为实现预缴金自助方式, 医院推行使用住院结算存折, 取代原有的收据形式。患者自助缴费后可以进行补打操作, 查看明细。

(5) 发药对应窗口编号。自动发药机的上线, 减少了人工发药的盲目性, 患者信息合理分配至不同发药机。患者凭缴费信息上的取药窗口号直接排队取药。

四、项目开展过程

自助服务项目的开展基本上遵循了前期调研、科室协调、接口调试、宣传引导和跟踪反馈五个过程。医院通过前期调研和科室协调, 确认就诊流程和自助服务的具体功能, 并向全院职工, 尤其是门诊导医人员以指导学习, 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普及自助系统的使用。

自助挂号缴费机和手机移动服务平台还配备专职导医人员, 利用宣传海报和告示牌对患者自助挂号进行引导, 适时分流患者就诊。医院通过媒体及各种网络平台宣传, 提高自助服务系统的知晓度, 提高患者使用率。

五、不足与思考

新事物的产生总能带来新的矛盾, 自助服务也不例外, 需要后期不断修改完善。

(1) 患者个人信息得不到有效核实。因为HIS后台是以身份证号与就诊号做关联, 而医院现有系统无法核实身份信息, 所以在线建卡时存在患者使用非本人身份证号进行挂号, 造成后者提示身份证已被他人注册, 就诊号姓名与本人不符, 无法就诊。这个问题的避免除了医院医生需对照就诊姓名和患者本人相符外, 还需患者增强自我意识, 不要用自己身份证号替亲人朋友挂号。

(2) 预约挂号和现场挂号存在号源冲突。因现在自助预约号与当天现场挂号采取统一号源, 存在预约占用现场挂号的时间。医院应该采取分时段预约, 合理分配预约号源, 并且对于过号的问题, 采取相关措施和管理制度, 保证现场序号的连贯性, 减少患者对就诊顺序的质疑。通过开展分时段预约工作方式、制定过号处理机制及温馨的短信提示, 提醒患者按时就诊, 使医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

(3) 自助挂号缴费机和手机客户端的用户体验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自助机的操作流程没有手机支付方便快捷, 机器也会出现吞卡、死机的情况, 并且不支持现金缴费和预约挂号, 挂号界面也没有医生资料介绍, 选择性不强。但是我市医保覆盖面很广, 门诊就医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为持医保卡者, 而微信和手机APP等线上自助方式目前均存在不能实现医保脱卡支付的瓶颈问题,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述技术的应用推广。自助挂号缴费机很好的兼顾了银行卡和医保支付两种方式, 极大方便了患者, 尤其方便医保患者的就医需求。

(4) 自助模式的应用可以进一步体现在预约医技检查, 体检项目以及停车服务等。并且, 患者用手机自助方式挂号的同时, 也可以简单写入自己的病症表现, 传至医生站, 这样有利于医生诊前评估, 可以有针对性问诊, 增加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渠道, 提高了沟通和诊疗效率。离院后, 患者也可在手机客户端继续记录用药及愈后情况, 方便之后复诊。

医院信息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重点包括以业务优化为方向的系统流程再造。随着“互联网+”在医疗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应用, 一个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数据化的现代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综合性医院的必然选择。自助设备就像为患者专门开设的服务“便利店”, 使医院在不增加人力的情况下增加了对外服务窗口, 极大地缓解了患者挂号难的实际问题, 同时减少了人工交易过程, 提高了管理质量, 降低了管理成本, 充分体现了信息化给医院带来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卫医发〔2015〕2号.

[2]陈曾, 顾慧.基于区域化平台的自助医疗服务系统[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11) :40-42.

[3]董坤琳, 浅谈自助医疗服务体系.2013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征文.

就诊模式 篇3

关键词:公立医院,预约诊疗服务,银医卡

当前,我国医疗行业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1],服务成为医院加强内涵发展的关键点和推进形象建设的着力点。特别是在公立医院迈入新医改攻坚阶段,如何坚持公益、高效的服务理念,切实提高医院服务品质,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创建和谐医疗环境,成为公立医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命题。其中,作为患者就医流程的首要环节和医院服务水平及品牌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挂号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被予以高度重视。卫生部先后于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连续发布了《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改进公立医院服务管理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在全国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和“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等活动。因此,推进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预约挂号方式变革,已成为“优化门诊流程,增加便民措施”的必然诉求。

1 我国预约诊疗服务现状

1.1 门诊就医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公立医院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地位突出,担负的社会责任重大。患者就医偏好于选择公立医院,加之其就诊时间过于集中,导致门诊患者流量过大,运营效率偏低,医疗卫生资源供求矛盾突出,“三长一短”(挂号、候诊、交费取药时间长、就诊时间短)成为门诊医疗服务中普遍面临的顽疾之一[2,3]。

1.2 预约挂号的形式及优势

各地医院普遍使用的预约方式主要包括现场预约、电话预约、短信预约和网络预约。作为一项契约性服务,预约制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对患者而言,最突出的便利就是能够节约现场挂号排队等候时间和心理候诊时间,减轻焦虑情绪,提高就诊效率。对医院而言,一是通过时间管理能够有效、快速分流挂号患者,减轻门诊运营压力,改善就诊秩序和环境;二是有助于获取更多的患者资源,并促进医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强医院竞争力;三是对深化医院信息化和提高医院对外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遏制非法倒号现象,保护患者权益。

1.3 预约挂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尽管预约挂号有上述诸多优势,但在国内作为新生事物,这一就诊模式在推行过程中仍遇到一些阻力。主要表现为:

患者方面:(1)预约意识淡薄[4]。不知道如何预约或者没有条件预约,对预约挂号了解有限或不信任,尚未形成主流挂号就医模式[5]。(2)遵守规则意识差,预约挂号的随意性大,迟到或失约率较高[4,6,7]。

医院方面:(1)投入成本高,得不到有关搭建、运营和管理预约挂号体系所需的技术、资金保障,缺乏足够的预约挂号推行积极性,导致缺乏好的预约服务平台。(2)预约号源短缺,对患者的吸引力不足[8]。(3)未能完全杜绝“号贩子”侵占预约资源[5,9],且与医院合作的中介机构手中掌握有大量的号源,也成为新的潜在的“黄牛党”[10]。

针对预约挂号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有关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包括:(1)建立对爽约的约束机制,包括推广实时付费预约[10]、缩短提前可预约的天数、对预约挂号患者建立诚信档案、限制预约时间等[11],从而降低或控制患者失约率。(2)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高患者的预约意识。(3)完善公益性的预约平台建设[7],规范预约服务流程,进一步方便和引导群众[8]。(4)增加预约号源,提高门诊预约的可及性和便捷性。(5)开展预约服务满意度研究[8]。

2 银医卡自助预约就诊模式

2.1 实施概况

为积极开展卫生部倡导的预约诊疗活动,国内许多医院陆续依托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管理上的优势,合作探索通过银行自助终端预约医院门诊的服务模式,让更多患者了解和参加预约服务,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目前正式投入运营的有解放军总医院、四川华西医院、海军总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等。北京协和医院基于“待患者如亲人,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办院理念和发展导向,结合患者大多数来自外地的特点,在2011年6月成立了“银医卡”项目组,涉及医务处、门诊部、西院综合办公室、病案室、信息处和财务处6大部门,拟通过与银行共同研发和推出具有预约诊疗号和诊间缴费功能的“银医卡”,实现群众就医和医院结算模式的创新。

2.1.1 需求调研。

2011年6月下旬,北京协和医院银医卡项目组首先在院内多部门进行了相关需求调研。针对问卷调查结果,项目组同HIS系统开发公司、银行以及自助设备厂商就银医卡实现功能、技术可行性问题、硬件设备配置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讨论,明确了项目总体目标、开发思路、技术方案、进度安排和各方任务等,于2011年7月初正式启动银医卡项目。

2.1.2 号源平台建设。

当前北京协和医院的预约挂号渠道比较多样且互相独立运行。为便于统一管理预约平台,共享医院预约资源,动态显示挂号信息和实时结算,银医卡项目各方达成共识,即搭建号源统一管理平台。通过对114电话预约、医院窗口预约、银行终端预约等预约模式进行整合,提高预约诊疗服务效益。

2.1.3 上线运行。

2011年9月,银医卡项目一期工程完成,即银行自助挂号系统测试成功并正式上线,北京协和医院在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城六区560多个营业网点正式免费投放预约号源。据统计,截至2012年2月底,医院预约号源占全院诊疗号源总量的75%,其中投放银行端的预约号源占全部预约号的20%,共有约10000余名患者办理并使用北京协和医院银医卡挂号就诊。2012年1月初,项目二期工程也正式启动。

2.2 银医卡的特点及功能

当前,多数医院推广施行的银行预约诊疗模式,基本均可便于患者持银行卡在自助设备上完成充值、挂号、缴费、查询、打印诊疗清单等“一站式”结算操作,但这种模式尚未完全将银行金融业务与医疗就诊服务加以绑定。北京协和医院联合中国工商银行研制、发行的银医卡,则完全覆盖当前北京协和医院通行的就诊卡功能,集借记卡金融功能与就诊卡医疗服务功能于一体,真正实现了两类业务的联接与融合,属国内首创。患者持银医卡进行预约挂号,可以一次性完成挂号、缴费、取号等挂号全部环节,预约成功后即可在预约时间段直接到院就诊。继一期项目上线后,医院和银行正在进一步合作开发银医卡二期功能,包括现金充值,实现诊间交费和自助交费;银行借记卡与银医卡相互转账、协和就诊卡与银医卡相互转账;打印导诊单、化验报告、发票等;查询就诊流程、价格、医生专长及出诊信息、医改动向、社保政策、保健常识等各类医疗信息。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银医卡功能将得到更多扩展,预约诊疗服务内容将更加完善,预约服务方式也会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包括网银预约、院内自助机预约,银行自助终端预约网点也在当前开放网点的基础上逐步覆盖合作银行所在各省市的营业网点,切实让患者获得更多的就医便利。

2.3 门诊服务流程再造

国内大多数医院的门诊就诊流程为“建卡—挂号—就诊—交费”,且都在医院内进行。银医卡预约就诊模式重塑了传统的就医流程,即患者首先持个人身份证在北京地区任一家工商银行营业网点柜台办理银医卡;然后,持银医卡在北京地区任一工商银行自助终端预约近7日的号并打印挂号单;第三,首次持银医卡就诊时到医院建卡处进行卡关联;第四,按照预约挂号单显示的信息前往就诊。改造后的预约服务模式,将部分挂号功能外放,给予了患者充分的信息预约自主权,并有效分流了入院挂号患者,大大压缩了患者排队的频次和等候时间。并且,由于实行通过二代身份证号码建卡,增强了患者挂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利益。

2.4 存在的不足

银医卡预约就诊具有诸多优势且通过半年多的开展已初见成效,但由于在国内还没有非常成熟的应用经验,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有:(1)推广范围相对有限。当前北京协和医院银医卡只能在北京工商银行网点办理,京外患者对这一挂号途径或了解较少,或办理使用银医卡预约诊疗不够便利,因而预约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2)预约服务不完善,导医功能缺失。这是大部分预约挂号模式的不足,它无形中对群众的就医常识提出了较高要求。一些患者可能会因不了解医生专长或缺乏医疗专业知识而挂错号、看错科、找错医生,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其医疗成本的增加。(3)号贩子利用银医卡倒号。表现为频繁进行挂号和退号操作,干扰了医院正常的预约号源投放秩序。(4)同时拥有银医卡与就诊卡、社保卡的患者遇到的费用报销等问题。

2.5 后续工作

针对上述银医卡预约挂号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医院将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扎实推动预约挂号工作的实施。具体包括:(1)领导给予充分重视。预约挂号是“一把手”工作,银医卡项目的顺利进展离不开院领导的定期督查和大力扶持。(2)加强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报纸、电视、门诊大厅电子屏、条幅、海报、宣传册等各种媒介,扩大知晓率,增进广大患者对银医卡这一预约服务领域内新生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其形成新的自助预约观念和习惯,充分发挥预约系统的优势和作用。(3)积极开展多方合作。寻求信息软件领域等专业技术公司的技术支持,解决医院预约服务信息平台面临的难题,保证信息化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加强与银行和政府部门的沟通,获得必要的协调与支持。(4)制定黑名单管理策略,严打倒号行为,使大型综合性医院稀缺的医疗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5)探索多卡患者的“卡关联”解决方案,实现预约挂号与就诊服务的有效衔接,提高银医卡预约就诊成功率。(6)细化、完善预约挂号的其他配套服务措施,如加强医师出停诊管理,尽可能减少门诊出诊安排的变更给预约造成的影响。加大预约挂号服务比例,加强不同平台预约号源的统筹管理等,有效推进预约诊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提升预约就诊患者的满意度。

3 结语

门诊是医院服务患者的第一站,是患者就医的主要场所,门诊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是医院发展追求的永恒目标。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医改攻坚时期,积极尝试和大力普及优质、公平、高效、低耗、人文的预约诊疗服务,是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不断推进门诊服务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银医卡自助预约就诊模式的开发与实施,为进一步推动全国预约诊疗服务工作做出了积极探索,为医院完善预约服务机制提供了有益借鉴。随着人们对健康日益增长的关注和医院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围绕门诊预约诊疗服务问题的研究,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管理学界和医疗卫生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需要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达明.未来医院竞争重点[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0):627.

[2]宋健,关丽征,马骋宇.基于等待时间的门诊预约制现状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1,25(9):612-614.

[3]李振纲,郝珍,董盛霞.大型综合性医院提高预约门诊率方式方法的研究[J].中国医院,2011,15(4):10-12.

[4]曹黎静,吕晓炯,朱建伟.门诊预约服务的实践体会[J].现代医院,2008,8(5):115-116.

[5]刘力松,曹红英,姚峥,等.个性化的门诊预约挂号服务及其流程探讨[J].中国病案,2011,12(9):40-41.

[6]孙梦戈.预约挂号系统在综合医院的应用及体会[J].现代医院,2010,l0(12):146-147.

[7]杜宁,于广军,张晓丽.上海市级医院门诊预约现状及优化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1):21-22.

[8]任益炯,陶素莉,张澄宇.公立医院预约挂号服务内容现况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l7(12):1190-1192.

[9]姜贤飞,谢娟.门诊预约挂号难点与对策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2):234-236.

[10]王爱丽,张倩,李葆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预约挂号的实施与思考[J].医院院长论坛,2010,9(5):44-48.

手足口病就诊管理探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半年间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413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国家卫生部印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的诊断标准(国家卫生部办公厅2008年19号文件)。其中男287例,女226例。年龄65 d~7岁,平均年龄(2±1.2)岁。病程6~24 d。所有患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详细患儿一般资料见表1。

1.2 临床症状

所有413例患儿均为急性发病。多数有发热症状,手掌,脚掌及脚部,口腔内,臀部伴随出现米粒大小疱疹,疼痛较为明显。疱疹周边有炎症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所有患儿伴有咳嗽,流涕,恶心呕吐,头疼,食欲不良等症状。其中经临床确诊合并支气管肺炎35例,心肌炎28例。所有患儿采用以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合并伴有细菌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对于患儿有心肌酶升高现象采取给予维生素C,果糖二磷酸钠,肌苷,ATP等支持治疗。重症患儿采取严密观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情况,预防并发症发生。

1.3 就诊管理办法

1.3.1 成立针对性就诊组织

医院在外围专门设立了手足口病发热门诊独立小区,小区配有患者等候室,就诊室,专业护士站,补液室,抢救设施等,建立了专门的手足口病病区,与其他医院病区相对隔离,加强门诊对手足口病就诊管理。医院同时开设了手足口病重症监护室。

1.3.2 患儿及病区的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为传染性极强的病症,患儿的口部分泌物,粪便及疱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亲密接触等发生传染。患儿一经确诊,马上采取隔离,隔离期为2周。为防止新的院内感染,患儿及病区的消毒隔离尤为重要。病区内物体表面及地面等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的生活物品采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方可带出病区。医生护士及家属在诊疗或接触患儿后均采用用皂液或洗手液以流动水认真冲洗双手。诊疗及护理所使用的物品也均须采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1.3.3 疫情报告

新入院手足口病患儿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病区每日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详细报告因手足口病住院及出院的人数,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及时作好网络播报及相关上级汇报。

1.3.4 病区安全管理

手足口病病区采取封闭式管理,患儿陪护家属须持陪护证进入病区。临床确诊的患儿尽可能单间收治。

1.4 护理及健康教育

患儿应做好口腔,肢体,发热,惊厥及并发症等各项护理工作。患儿口腔内部及手脚部有不同程度的疱疹甚至溃疡,应要做好患儿的身体护理及消毒工作,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发热患儿,对于体温在37.5℃~38.5℃间的患儿,给予散热,多喝温开水处理。体温超过38.5℃的患儿,采取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口服美林或泰诺林,或使用小儿退热栓塞肛等。如出现惊厥现象,把开口器从臼齿处放入,防止舌咬伤,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窒息。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易产生紧张,不安等情绪,应采取亲切、耐心、和蔼的护理方法,对患儿家属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等方法,让家长们针对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做进一步了解,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恐慌。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所得结果以(x¯±s)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及t检验,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系统的就诊管理及护理治疗,所有413例患儿治疗有效率为100%,其中痊愈率为94%。所有患儿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历。详见表2。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丙类急性传染病。病毒类型多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及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此病具有起病急,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传播快,流行强度大等特点,在短期内可以造成社会的大流行趋势[1]。发病人群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主, 年长儿童及成年人也偶有发病。虽然该病多数的预后比较良好,但是该病常伴随出现多种并发症,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生命[2]。手足口病无论是从预防控制还是就诊治疗上都必须要以隔离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为主[3]。医院采取系统的就诊管理办法,合理的医院感染管理。可以避免大面积的病情爆发流行。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管理好手足口病传染源[4]。据本次研究表明,系统的就诊管理办法,能给手足病患儿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加上正确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患儿的治愈率,大幅度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医院对于手足口病的就诊,治疗。必须要有严格系统的就诊管理办法。运用此方法,对于防止医院内感染,减少患儿病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故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就诊管理方法。方法 本院于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半年间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413例。所有患儿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就诊管理及护理。对所有患儿临床就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患儿治疗有效率为100%,其中痊愈率为94%。所有患儿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针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正确有效的就诊管理及护理能进一步提高此病的治疗有效率。防止医院内感染,减少患儿病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手足口病,就诊管理

参考文献

[1]姜淑芬.手足口病的治疗体会/吉林医学信息,2010,27(10):107-108.

[3]黄丽秀.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管理及护理对策.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1):1815-1816.

门诊就诊秩序管理浅谈 篇5

1 就诊秩序管理须人性化

现代化医院的管理, 要求提高门诊服务质量,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有序、整洁的环境。在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 公民的健康意识在不断提升, 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近几年的医疗纠纷、医疗官司也随之上升。在市场经济医疗体制下, 医院也在面临着竞争, 只有拥有优质的服务、精湛的技术、良好的人才素质, 才能拥有信誉、拥有患者, 促进医院的发展。

当一个健康的人受到疾病的折磨时, 往往无所适从, 情绪、性格也会随之改变。来到医院第一站就是门诊大厅, 各患者都希望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如果就诊秩序混乱, 无人管理, 无疑使患者感到更加焦虑、无助、痛苦、愤怒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同时也削弱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因此, 门诊护士要管理好就诊秩序, 指导患者准确就医, 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了解相关布局, 保证医生看诊有条不紊的进行。过去门诊分诊工作不被重视, 认为无技术含量, 是个可有可无的岗位。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 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人性化服务整体护理。当患者来到医院时, 第一个迎接他们的是我们护士。为了使患者更好地就诊, 护士除服务态度好外, 应尽量了解患者心态, 做好心理疏导, 按个体差异、民族风俗习惯、社会文化的需求、切实为患者提供适合于个人的最佳护理。护士要合理调整就诊人员密度, 使之能井然有序地按排就诊、缩短候诊时间、方便患者、减轻患者痛苦。在工作过程中充分接触患者、了解患者, 根据具体情况满足患者的各种合理需要, 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真实内涵, 真正体现“人性化”服务。

2 分诊设施、布局的管理

我院属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门诊诊区有:急诊诊区、产科诊区、普通妇科诊区、专家诊区、妇保诊区、优生优育诊区、内分泌诊区、儿科诊区、产后康复区、皮肤、口腔、中医、理疗, 放射、检验等40多个部门。为方便就医, 大厅一站式服务台专设一电子大屏, 介绍全院所有专家简历、专业特长, 供患者参考, 方便患者挂号、就诊。各诊区设有足够的候诊椅、饮水机;供健康宣教的宣传画、电视机等传媒系统;由于部门多、分布广, 如何做好预检分诊工作, 是门诊护士的首要任务。各诊室片区均设立分诊服务台, 每个服务台均有多名护理人员, 要求以热情、耐心、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友, 对每一位患友一视同仁。服务台护士每天提前15min微笑上岗, 坚守岗位。仪表端庄, 并且熟悉了解各科门诊医生专业特长及就诊时间, 耐心地为患者进行咨询、导医服务, 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开诊前务必准备好各种检查器械及各项用品, 冬天注意室内保暖, 布置好整齐清洁的诊室和候诊厅环境,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每日做好有效开窗通风及空气消毒工作, 每周做好大消毒工作, 有计划有秩序地组织患者就诊。督促和指导患者完善病历首页的填写, 不断巡视并密切观察病情, 如发现病情危重患者提前就诊或送急诊室处理。老年人 (60岁以上) 、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等, 给以优先安排就诊。

3 加强科普、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健康”意识。

每天在就诊高峰期, 每个诊区都有电视循环播放有关疾病的保健知识, 在候诊大厅设有科普宣传栏, 每月更新, 内容丰富, 具有针对性, 如妇科常见病:霉菌性阴道炎与滴虫性阴道炎的区别、如何预防和护理?早期宫颈癌的症状, 如何预防和护理?何为HPV?如何预防?等等。在不增加就诊环境噪音的情况下, 给候诊患者放映卫生知识电视录像, 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知识, 并可减轻因长时间候诊的焦虑心态。

4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提高分诊能力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 门诊护士站在医疗第一线, 她们的举止言谈, 行为规范, 人格素质都会给患者留下第一印象, 要塑造好窗口的形象, 必须加强护士自身素质的培养。首先应加强道德素质的培养, 应具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崇高职业道德, 制订门诊护士优质服务规范, “以患者为中心”、“视病人为亲人”作为指导工作的核心。其次, 根据门诊分诊的工作要求, 定期培训、加强业务学习、考核合格、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分诊符合率。护士应具备良好的记忆能力, 思维反应能力, 注意力, 应变力等。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 要求门诊护士不但要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需要的全面智能结构, 还要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所以作为一名门诊护士应不断学习新知识, 除掌握专业知识外, 还应掌握一些边缘学科知识, 如心理学、社会医学等。

社区就诊患者的健康教育 篇6

1 社区就诊患者健康教育的目标

通过护士入户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对社区居民健康状况有了初步了解,并将健康档案分析归类,将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的有关知识制作成健康教育处方。同时将健康档案进行微机管理,对重点人群如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重点管理。对社区就诊患者在就诊期间进行一系列健康教育,使就诊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和康复保健知识,从而增强预防保健意识,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提高社区护理质量。

2 社区就诊患者健康教育的特点

(1)连续性特点:就诊患者的观察期较短,社区随访尤为重要。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为社区就诊患者提供了一个连续服务的动态平台。这就需要护士能合理安排工作,既不影响患者治疗,又不延误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定期随访,社区护士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健康教育计划,有计划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2)通俗性特点:即健康教育语言、形式通俗易懂,易接受。由于老年患者较多,及患者的文化程度、背景不同,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医学术语,并辅以相应解释,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3)随机性特点:健康教育时注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由于就诊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所患疾病病种不同,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注意针对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4)广泛性特点:社区就诊患者中以老年患者居多,而大多数老年患者同时患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慢性疾病,社区护士应向患者传授具有综合性的最新最有效的健康教育内容,以消除患者因病重而产生的厌烦心理和自弃情绪。强化宣教方式,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表情,来判断患者意识是否清楚。同时也要对患者家属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促使患者和家人共同完成健康教育计划。(5)礼貌性特点:针对社区就诊患者相对固定,病情多样化的特点,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沟通方式。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表现出对患者充分的尊重和友好,真诚相待,耐心负责,绝对不能自以为是或用说教的语言,切忌生硬的语气等。(6)沟通方式多样化特点:由于老年患者听力、视力、记忆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社区护士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听力有缺陷的,要面对老年人,让其看到护士的面部表情和口型,不要喊叫,也可以用书写的方式进行交流;对视力不好的老年人社区护士应让其熟悉自己的声音;对记忆力不好的老年患者要不厌其烦地多说几遍,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询问[1]。

3 社区就诊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

(1)社区专门配备现代化教育设备,每天不间断进行健康教育节目的播放;(2)黑板报从每月更新变成每周更新,内容以最新流行病和本周发现的问题实行动态管理,并和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相辅相成;(3)常见的健康教育知识:全面系统地介绍内科、外科、神经科各种常见疾病的预防、康复等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症状、有关实验室检查、饮食指导、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目前已制订出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内容。示范教育:为了让患者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针对老年患者健康知识的水平及技巧的掌握深浅程度,护士现场对老年患者及家属进行宣传示范,如帮助长期卧床患者叩背,教会患者有效咳痰,指导糖尿病患者测试尿糖方法、插胃管的配合等。每次示范后大家共同讨论、切磋,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每一位社区护士的示范宣教能力。

4 社区就诊患者健康教育的评价

(1)与患者交谈的方式:社区护士、护士长采用与患者交谈的方式了解和检查健康教育执行的程度和质量;(2)医生护士小组责任制管理:护士介绍所属患者的基本情况,检查社区护士的了解程度,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3)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定期向患者发放意见征询表,通过收集信息,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修正制订措施,促进管理[2]。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政府对社区的投入也逐渐加大。社区就诊患者的健康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被老年人及家属所接受,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健康教育是建立健康行为的有效方法,能够更加完善社区六大功能。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科技教育司.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7.

肺结核病人就诊过程调查 篇7

关键词:结核,就诊过程,就诊延迟

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病负担最重的22个国家之一, 其病例总数位居第二, 结核病仍然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实践证明, 如何有效发现结核病病例和对病例进行有效管理是制约目前结核病控制项目是否成功的瓶颈[2], 只要结核病人能及时发现并进行系统的规范治疗, 就可以提高治愈率, 减少传染源及耐药的产生, 从而减轻病人及社会的负担[3]。为了解现阶段肺结核病人的就诊情况, 进一步分析医患双方对肺结核病人就诊过程的影响, 为减少就诊延迟和确诊延迟、提高病人发现率提供依据, 于2007年11月对山东省部分县 (区) 肺结核病人进行了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首先根据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山东省所有地级市排序, 分成好、中、差三类,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从中各抽取一个地级市;然后按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样本市的所有县 (区) 排序, 采用等距离抽样方法从每个地级市随机选择2个县 (区) 。选取样本县 (区) 所有2006年10月1号到2007年9月30号登记的肺结核病人为调查对象, 共调查819名肺结核病人。

1.2 方法

使用自制调查问卷采取面对面方式对样本人群进行访谈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1) 肺结核病人基本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等; (2) 肺结核病人初次就诊时症状; (3) 肺结核病人就诊情况; (4) 肺结核病人确诊情况。

诊断延迟判断标准[4]:

就诊延迟:病人自始发症状之日至第一次就诊的间隔时间大于等于2周判为就诊延迟;

确诊延迟:病人自初次就诊之日至确诊时的间隔时间大于等于2周判为确诊延迟。

1.3 统计分析

使用Access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 (构成比) 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819名调查对象中男性594人, 占72.5%, 女性225人, 占27.5%;30岁以下占14.9%, 30~44岁占15.4%, 45~59岁占26.7%, 60岁以上占43.0%;文化程度:36.5%为文盲, 24.5%小学, 27.4%初中, 11.7%高中或中专以上;职业:80.0%为农民, 20.0%非农民;婚姻状况:12.9%为未婚, 76.3%已婚, 10.7%离婚或丧偶/独居。

2.2 初次就诊时症状

819名调查对象中, 75.2%的病人初次就诊时有咳嗽症状, 45.8%有低热, 体温低于39度症状, 44.1%咳痰, 34.2%胸闷及气短, 25.4%盗汗, 12.1%血痰, 11.7%咯血, 9.2%高热, 体温高于39度, 15.4%有其他症状。

2.3 初次就诊医疗机构

调查总体中31.0%的病人初次就诊医疗机构为村卫生室, 17.0%为乡镇卫生院, 13.1%为结核病防治机构, 33.0%为县级综合医院, 6.0%为其他医疗机构。48.0%的病人初次就诊单位选择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不同性别、职业、医疗保障对肺结核病人初次就诊单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136, P=0.019) , 随着年龄的增大, 选择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就诊的病人数量增多;文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543, P=0.032) , 文化程度越低, 选择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就诊的病人越多;婚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140, P=0.040) , 离婚或丧偶/独居的病人选择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就诊高于其他病人。

2.4 初次就诊诊断情况

只有444名 (54.2%) 病人初次就诊时诊断为肺结核, 其余375名 (45.8%) 病人被误诊, 被误诊为感冒的病人最多, 占25.6%, 其余被诊断为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其中村卫生室多诊断为感冒, 诊断为肺结核只占13.0%, 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正确诊断率较高, 尤其以县结核病防治机构为最高, 占90.7%。具体情况见表1。

2.5 就诊延迟情况

肺结核病人从最早出现症状到初次就诊平均间隔27.72天, 最多间隔1080天, 最少间隔0天。283名 (34.6%) 病人发生就诊延迟现象, 平均延迟73.25天。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医疗保障对肺结核病人就诊延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婚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44, P=0.034) , 未婚病人发生就诊延迟现象高于其他病人。对于发生就诊延迟的原因, 56.6%的病人没有意识到是结核, 29.6%不在乎, 8.5%经济困难, 4.3%没有时间, 1.0%选择其他。

2.6 确诊情况

819名调查对象中, 确诊医疗机构分布情况为:75.6%的病人为县级结核病防治机构, 10.7%为县级综合医院, 7.3%为市级结核病防治机构, 1.8%为乡镇卫生院, 2.2%其他。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保障对肺结核病人确诊单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从初次就诊到确诊, 肺结核病人平均就诊2.51次, 最多就诊30次。

2.7 确诊延迟情况

肺结核病人从初次就诊到确诊平均间隔16.45天, 最多间隔2160天, 最少间隔0天。182名 (22.2%) 病人发生确诊延迟现象, 平均延迟66.01天。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保障对肺结核病人是否发生确诊延迟现象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此次调查发现, 肺结核病人初次就诊时多有咳嗽、咳痰伴低烧症状。近半数病人初次就诊时选择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 尤其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或离婚或丧偶/独居的病人倾向性明显。近半数病人初次就诊时被误诊, 多诊断为感冒等疾病。部分病人发生就诊延迟现象, 其原因是没有意识到是结核和不在乎。这也可能是卫生人员没有很好的给村民宣传结核病相关知识, 延误了疾病的诊断。从初次就诊到确诊期间病人就诊次数较多, 部分病人发生确诊延迟现象, 大部分病人最终由结核病防治机构确诊, 中间环节较多, 增加了病人经济负担。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不了解结核免费诊断和治疗政策, 或经济利益的驱使, 淡化转诊意识, 为自身利益而损害了需方的利益, 严重影响了卫生服务的公平和效率, 导致了肺结核病人确诊延迟[5]。

针对以上问题, 建议有关部门重视基层卫生人员在结核病防治中的作用, 加强对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医生的专业培训, 编制一些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学习资料, 让他们了解结核病防治的意义、策略和措施, 掌握结核病的相关知识, 提高识别结核病症状的水平, 减少误诊、漏诊, 有效地提高病人发现率[6]。加大对村民结核病相关知识宣传力度, 特别是结核病免费检查、免费治疗等政策[7], 让村民意识到结核病的危害与增加结核病防治知识, 减少就诊延迟的现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诊断、发现与转诊可疑肺结核症状者的程序, 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 鼓励及时、有效的转诊和报告病例, 杜绝确诊延迟现象的发生, 提高肺结核病人初次诊断正确率, 努力减少肺结核病人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1) :3~5.

[2]蔡纪明, 陈贤义.中国结核病控制工作典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7.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8 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WHO Re-port[R].Geneva:WHO, 1998:237.

[4]卫生部结核病控制项目办公室.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手册[S].第2版.1995:22~23.

[5]龙倩, 汪洋, 岳勇, 等.城市综合医疗机构对疑似肺结核病例诊断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6) :566~567.

[6]汪洋, 陈静, 李颖, 等.肺结核病人低发现率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5, 1:23~24.

上一篇:多层次预算体系下一篇:SVO逻辑形式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