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信用

2024-10-09

内部信用(精选12篇)

内部信用 篇1

一、研究意义

1. 解决市场失信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信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西方发达国家, 信用和信用管理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信用经济较为成熟。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讲, 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的我国, 计划经济成分逐渐减弱, 市场经济迅速扩大, 信用交易成分也大幅度增加。由于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社会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 市场的经济秩序比较混乱, 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普遍失信现象。

2. 应对政府信用监管工作/诚信评价的需要

政府的信用监管部门包括中央政府设置或法律指定的专门信用监管部门, 以及负责市场秩序的监管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在我国, 当前领导社会信用体系设计和建设工作而同时又具有监管功能的政府部门有“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其他具有经济监管功能的政府部门都在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 在建立或健全信用管理功能, 例如负责监管企业行为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目前, 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尚没有就信用监管问题立法,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也没有出台国家级别的信用投放和信用管理相关的法规。

3. 应对国际上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 (SA8000/ISO26000) 的需要

在社会责任方面, 国际上各种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层出不穷, 总共超过400多个 (含企业生产守则) 。现阶段来看, 较为受到关注和得到高度认可的要算SA8000标准;它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

SA8000标准全称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 于1997年10月发布, 是针对工商企业管理的一项国际性标准。

4. 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迫切性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如征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等, 为企业内部信用制度的建立创造环境和条件, 特别是工具。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 解决企业内部信用制度问题的软硬条件正在逐步形成。另外一方面, 政府部门的信用监管以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国际标准对我国企业形成巨大压力;从而使得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企业内部信用制度, 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内部信用制度的实施与执行

1. 制度执行部门的建设

1.1 管理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

信用管理部门的组织架构。就信用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设计来讲, 基本的出发点是:信用管理部门应该具备5项基本功能, 设专人负责各项功能的发挥。换言之, 对于每个规模较大的企业, 其企业信用管理部门至少应该具有客户档案管理、科学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商账处理等基本功能, 并依此设计信用管理部门的组织构架。如果企业要广泛地发挥其他辅助功能或者扩大其职权范围, 需要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处理。一般不会因为辅助功能的发挥而大量增加正式雇员人数。企业信用管理的基本组织结构入下图。

实现企业信用管理的各项基本功能的各项工作都要设专人执行, 并组成一个功能协调的团队。因此, 信用管理部门至少要设3个科室, 分别负责客户档案管理、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商账处理、利用征信数据库开拓市场服务功能。其中的商情科负责第一项和第四项两项任务。商账科主要负责实现中间的两项功能。至于授信科的工作, 其核心工作是科学地做好客户授信的工作。

1.2 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对企业的信用销售和授信工作进行科学管理, 是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从信用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来看, 企业信用管理的一部分工作属于“监管”性质的工作, 是强制性的管理, 也有一部分是服务性质的工作。总的来说, 信用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在于保证客户档案管理、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商账追收和利用征信数据库开拓市场等信用管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为了保证上述功能的发挥, 信用管理部门需要得到相应的授权, 有权对各有关部门的信用销售和信用风险管理活动进行一些协调。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实施主要是靠信用管理部门来执行, 企业守信制度的实施大部分任务也要靠信用管理部门负责。但企业守信制度的监督及实施不能仅仅只依靠信用管理部门, 信用管理部门只能就制度建设提出方案, 必须在企业最高领导层、财会、纪检、工会等部门的配合下, 才能将制度建立起来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实施与监督。

1.3 业绩的考核

在传统意义上, 对信用管理部门的考核是在计划的成本水平下所实现的应收账款与销售额的比率, 它被分解为下面六个指标而实现:

DSO、逾期账款数量和时间、出现争议的货款数量、坏账冲销数量、因信用政策 (过紧) 造成的延迟订货量和赊销的人工成本。

然而以上传统议定的指标是有缺陷的, 它过多地强调了信用风险的控制, 而没有体现出对有效销售贡献的要求。因此, 除了上述六个指标之外, 还应该增加第七个指标:现金流影响分析。这个指标对信用管理部门来说更为重要,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综合全面地体现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效。

更为重要的是, 信用部门工作的考核应从内部信用制度实施状况进行, 具体的指标主要可参照第六章的内容进行。

2、内部信用制度的实施

2.1 制度的实施机制

实施机制是指有一种社会组织或机构对违反制度 (规则) 的人做出相应惩罚或奖励, 从而使这些约束或激励得以实施的条件和手段的总称。实施机制对于制度功能与绩效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个社会或组织系统来讲, 尽管有规则 (制度) 比没有规则 (制度) 好, 但有规则而不实施, 即“有法可依”而“有法不依”往往会更糟。这是因为如果制度得不到实施, 不仅会影响制度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从而使制度形同虚设而不起作用;而且还会使人们产生对制度的不正常的预期或使人们产生蔑视制度的文化心理, 从而使目无法纪的行为畅通无阻并愈演愈烈。因而, 从某种意义上说, 制度的严格执行比制度的制定更为重要。美国管理学家爱迪思说, 管理就是一个先“民主”后“独裁”的过程, 意思是说, 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要充分发挥民主、听取员工的意见, 但一旦形成决策后就要坚决果断地去执行。因此, 严格地执行制度也是制度化的重要内容。

2.2 完善内部信用制度的实施机制

由上文可知, 企业内部信用制度的建设是非常重要, 但制度的实施也一样重要。建设/完善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实施也是企业建设内部信用制度的重要内容。普遍适用是制度充分有效的前提, 因而, 完善内部信用制度的实施机制, 首先, 企业要使内部信用制度具有普适性, 即要保证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实施对所有的员工包括管理层都要公平、公正、公开, 确保制度的稳定性和权威性。第二, 要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 增大制度违背者被发现的可能性;加大违背制度惩罚的严厉程度, 对所有执行制度不到位的部门和个人要实施严格的追究追查制, 增大制度的违约成本, 使潜在违规者望而却步。第三, 要培养员工对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守信制度的认同感, 使制度由他律变为自律, 降低制度的执行成本。只有通过严格的实施的内部信用制度才能真正帮助企业控制来自客户的信用风险和在市场上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使其达到企业想要实现的目标;否则, 这样的制度会毫无意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实施主要依靠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但企业守信制度的实施不能仅仅只依靠信用管理部门;在我国, 信用管理部门只能就制度建设提出设计方案, 守信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必须在企业最高领导层、财会、纪检、工会等部门的配合下才能完成。

三、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执行的评价

1. 制度执行的监督

为更好的管理来自客户的信用风险和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 企业必须建设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制度执行方面, 企业设立信用管理部门在其他部门的配合下负责企业内部信用信用制度的实施。而对于制度建设的情况以及各有关部门对制度的实施/执行效果, 企业也应从内部加强监督和评价。制度执行的监督工作应该在信用管理制度或信用政策中给出, 实际工作中一般由企业信用经理、主管信用部门的副总、董事会、监事会等经理人员或部门具体实施。监督工作主要包括日常信用管理工作按规范化制度的实施情况和定期考核信用管理部门的业绩。前一项任务主要由信用经理负责监督, 后一项任务则主要由企业更高层的领导负责。

2.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执行的评价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评价的具体量化指标主要包括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和市场效果两个方面。在信用管理工作追求的市场效果中, 与主要竞争对手比较, 向客户提供更为优越的付款条件是信用管理部门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之一。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追求的市场效果还包括:信用申请审批速度、客户信用申请核准率、结构合理的客户群等。执行信用管理制度要实现的财务效果为:合理调控或改善企业的现金流, 加速资金周转, 降低企业赊销成本, 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其主要的评价指标包括DSO、坏账率、收款效率指数、逾期账款率、逾期账款结构和已用资本回报率等。

3. 企业守信制度评价

企业守信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情况, 外在表现为企业的资信状况。资信评级机构、征信机构、大型信用保险公司、工商局、证监会等机构或政府部门都对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评价, 并用相关指标将其信用价值表示出来。虽然这些机构的评级并不全部基于企业守信状况做出的评价, 也会考虑一些其他因素, 但企业的诚信状况是他们评价企业信用价值时的主要考虑因素, 因此, 可以将这些外部评价的指标作为企业守信制度建设/执行状况的外部“指示器”。守信制度的评价主要包括市场指标和政府指标。市场指标主要包括企业资信评级和信用风险指数;政府指标主要包括工商局的“重合同、守信用”评价、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诚信评价和国际上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SA8000认证等。

四、结论

我国自1996年进入买方市场以来, 信用交易规模日益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市场上的信用缺失问题越来越严重, 市场总体信用风险越来越大;中央政府也已经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整治我国市场的信用问题。而各地政府建立信用体系无非是要支持企业、个人和政府三个信用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 无论是制度的外部环境还是企业内部信用制度, 均远不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么完善。这是我国信用缺失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因此, 研究企业信用制度问题无论是对解决市场失信问题还是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问题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探讨我国企业内部信用制度的概念、建设的必要性、内涵、实施/执行层面以及评价等问题, 以期为我国企业建设内部信用制度管理企业信用风险和维护企业信用形象作理论上的指导。

目前, 中国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低下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信用制度, 因此将设计并严格实施一套科学严谨的内部信用制度作为企业管理信用风险的关键是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状况的。当然, 本文理论上的探讨是否能在企业实际应用中发挥很好的指导作用, 这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需要在企业信用管理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钧跃著, 2005年:《企业与消费者信用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柯武刚、史漫飞, 2000年版:《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 商务印书馆。

[3]、阎世平, 2003年版:《制度视野中的企业文化》时代经济出版设。

[4]、波特.爱特华著, 1998年10月:《赊销管理手册》, 宇航出版社。

[5]、李维安, 李建标, 2004年:利益相关者治理与中国上市公司的企业信用, 经济学 (季刊) 第2期。

内部信用 篇2

吴杨云

《安全生产法修正案(草案)》拟引入黑名单制度。企业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或存在严重非法行为,上了黑名单后,相关部门将联合采取制裁措施。这有助于建立安全生产的失信惩戒机制,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促进企业严格遵经守法。

笔者认为,在企业内部,也应考虑建立职工安全生产信用制度。

过去,由于缺乏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没有实现网络连接,企业要想掌握职工的安全生产信息,需要花费很大工夫。如今的情况则大不相同,信息化手段为建立职工安全生产信用制度提供了便利。因此,企业可考虑把安全生产作为职工评先、晋级的条件,使安全管理制度对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更强的约束力。

建立职工安全生产信用制度,必然要建立职工安全生产信息库。目前是信息时代,企业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给每一个职工都建立电子档案,记录他在工作、生活中是否存在违规违章行为。企业还可发动职工开展相互监督,让大家通过手机拍照、发送短信等形式,举报个别人的违规违章行为,建立相互制约的机制。

建立职工安全生产信用制度,须让安全生产成为职工评先、晋级的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安全生产与职工的生存与发展真正挂起钩来,使职工不论身处何地,无论上班还是下班,都会把“安全”二字记心头、放首位。

建立职工安全生产信用制度,可促使企业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安全文化。过去,我们一谈起构建安全文化,大家总认为,安全文化是一个空洞的东西,没有实际内容。究其原因,是安全生产并未与职工的生存和发展挂钩,大家没有危机感。一旦建立了相应的安全生产信用制度,必然促使职工自觉重视安全,主动学习安全,想方设法确保安全。在大家的具体实践中,企业自然而然就会建立起“我要安全”的文化氛围;在人人都讲安全的环境中,企业的安全文化层次也将得到提升。

2、致力本质安全推进持续改进[2]

聚焦规划设计源头管理.理念篇

本报记者张广泉

在“聚焦规划设计源头管理”系列报道中,记者仅关注了石油化工、道路交通、烟花爆竹、民用建筑、桥梁建筑、非煤矿山行业领域的本质安全状况,但诸如煤矿、电力、钢铁、民爆、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这些年通过科技创新和淘汰落后,本质安全水平也有大幅提高。

总结以上行业领域在确保本质安全上的共性做法,记者认为有以下共同点:一是着眼于创建本质安全文化,二是牢固树立系统安全理念,三是坚持定期报废制度,四是坚持持续改进。

创建本质安全文化

作为安全管理的基础因素,安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管理体系的先进性。

近年来,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着眼于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大唐集团在快速、多元化发展过程中,以体系建设、风险管控、文化落地为抓手,积极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该集团组建工作组,深入研究危险源、风险、风险度、本质安全等一系列问题。2011年1月1日,该集团下发安全生产1号文件,对如何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作出回答:“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要实现人员无伤害、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无障碍、风险可控制、人机环境和谐统一。”为此,该集团编制了一系列文件,初步形成了具有大唐特色的本质安全文化。

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重在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标准和落实责任,三者缺一不可。在顶层设计上,许多企业提出,企业运行的总线是安全生产,只有真正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融入每个环节,才能确保每一天、每个人、每件事、每个环节的安全生产。

树立系统安全理念

系统安全,即在系统生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系统安全管理方法辨识危险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使系统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当今,社会经济组织规模空前扩大,生产经营模式日益复杂,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必须应用系统思维方法。任何企业都是一个系统,各项工作相互交错、影响,如果缺乏对整体的把握,企业可能会因一处、一时的隐患而受到重创。

因此,在安全管理中,必须牢固树立系统安全的理念。任何一项工程从规划设计起,就要高度重视安全,将安全理念一直贯穿于整个系统的生命周期内。

近年来,普光气田采用集输系统安全设计理念,确保了油气田开采的安全。集输系统设计具有创新性,系统安全设计理念在集输工艺、材料设备选择、自控与监测技术、腐蚀控制与监测技术、智能清管技术与普通清管操作等环节得到有效体现,为其他同类项目的系统安全设计提供了借鉴。

坚持定期报废制度

近年来,电梯事故频发,使得公共场所的特种设备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由此引发人们对设备设施生命周期的关注。“大厦等公共场所有空调、电梯等自动化运行设备,为确保这些设备安全正常运行,我们特地建立了设施设备生命周期数据库。”一家大型物业公司的负责人说。该公司开发的数据库包含自动化设备零部件正常使用年限及设备参数,通过这些数据,管理人员可判断设备的有效使用期,做到提前更换老旧设备。

2013年8月20日,国网济南供电公司通过PDA验收,实现了安全工器具全生命周期管理,该公司第一批1856件工器具均按要求入库。据了解,该公司通过安全工器具管理系统,实现了安全工器具从验收、入库、试验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

为消除电梯隐患,近年来,成都等城市建立了电梯定期报废制度。2014年1月1日实施的《特种设备安全法》也对电梯报废作出强制性规定。

坚持持续改进

有学者把设备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巅峰期、微软期、更年期、暮年期和危险期五个阶段。不同阶段内,设备的保养、维护重点也各不相同。

比如,每年“春运”期间,铁路行车设备都会满负荷运转,疲惫不堪。因此,“春运”过后,许多机务段都要成立专家组,对行车设备进行“会诊”,帮设备“体检疗伤”。

即使是用于安全防护的设备设施,也需要持续改进。专家表示,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规定强制淘汰的设备设施外,从实现本质安全的角度看,企业应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和安全设备设施,比如提前报废不合要求的设备设施,及时使用更为先进的设备设施。只有实现持续改进,才能使生产系统安全运行,防止因人出现违章操作而引发事故,从而实现本质安全。

广西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探讨 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策略

一、引言

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收获了十足的进步,并已初步构建起了内部控制的框架体系。然而,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依旧十分薄弱,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执行等环节面临显著的不足,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二、建立和谐的内部控制环境

1.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确保经济业务依据农村信用社既定方针运行、改善经营发展效率、使资产保值增值等的重要前提。广西农村信用社组织结构的构建,应当结合广西地区实际经营特征、相互独立职务相不分离原则开展。对每一组织成员相互的职权、职务等进行明确分清,选取适用的组织管理形式,切实满足全面领导、协调管理、部门精干、高效节约地达成经营发展目标的要求,构建满足广西农村信用社发展要求的组织结构体系。

2.构建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强调员工职业道德、个人素养的同时,应当强化以新知识、新技能及新业务等为主要内容的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及不同渠道的在职培训,按期按批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人员开展培训,尤其应当强化对基层信用社负责人员、不同业务部门精英的培训,强化员工职业道德、业务水平,进而提升工业执业水平,调整员工专业知识结构,以实现对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需求的有效契合。

三、提升风险识别与预测水平

为了确保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可发挥其有效作用,并促进其逐步完善,信用社务必要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状况予以审核,应建立农村信用社内部自我评估制度。自广西农村信用社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引入国内外金融行业有着成功经验的风险控制方法手段,构建健全关键业务风险识别、监测制度,有效提升风险识别与预测水平。农村信用社在开展各项业务前,应当对各式各样可能威胁信用社实现信息、运作及合规性等目标的内外部风险因素展开识别,对其风险指数予以确立,以为业务部门制定决策提供有利参考依据。针对业务完成后的风险状况还应当开展阶段性的识别与跟踪预测,实时动态了解信用社所存在的风险情形,针对能够进行控制的风险,借助有效控制程序对该类风险进行尽可能降低,针对难以开展控制的风险,可适当对相应业务活动进行取消或者缩减业务活动范围。

四、实施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1.控制信贷业务。广西农村信用社应当构建独立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部门,推行审贷分离,生成风险约束机制。对每一部门职权进行明确确立,对各职能、岗位等实行针对的约束机制,对信贷每一流程同样开展清晰的责任约束。对信贷人员职能履行情况展开定期考核,督促信贷人员应当对自身贷款业务进行定时审查,对潜在引发风险的贷款业务要第一时间告知上级信贷管理部门,迅速制定对策对风险进行防治。此外,还应当构建风险防范责任,对引发风险的贷款业务展开彻底清理,明确责任,对由于工作不负责形成的责任贷款确立对应清收责任,同时开展与待遇、福利挂钩。

2.防范会计风险。构建会计人员培训制度,提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强化会计风险意识及风险防范水平,积极组织会计人员对先前的金融经典案件开展研讨总结会议,进一步使它们的风险意识得到强化落实。其次,应当对会计人员上岗进行严格把关,全力引入高素质的会计管理人才,培育管理型会计人才队伍,提升会计管理能力。再次,健全会计内控机制,强化印鉴、印章的科学管理,遵循谁保管、谁使用的原则;全面贯彻交接制度、离岗审计制度,交接期间,应当对移交放经受管理的财务凭证开展充分审核;强化内部往来资金管理,对往外资金进行定期勾对,一步步核实。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强化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是农村信用社外部监管的要求,是自我约束的重要确保,是农村信用社提高自身发展水平的内在需求。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建立和谐的内部控制环境”、“提升风险识别与预测水平”、“实施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等,积极促进广西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的健康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朱崇迎.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缺陷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时代经贸旬刊,2008,(12):225-226.

[2]卫宗荣,夏天中,赵玉建.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J].财会通讯,2009,(29):101-102.

[3]王丽娜.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由一起“侵占资金”案件引起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33):93-94.

[4]罗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探讨及实践——以广西农村信用社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3,(33):60—65.

作者简介: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篇4

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 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始终是农村信用社最重要的工作, 而内部控制又是其风险控制的关键。近年来, 农村信用社结合自身的实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 如案件风险与防范治理工作等等, 总体来说, 其深化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的意识得到了不断提高, 内部控制机制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由于农村信用社积聚的大量金融风险, 与其长期以来内部控制上的缺陷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力有着直接的联系, 近年来大案要案仍有发生, 这严重阻碍了其经营的稳健发展, 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因此, 进一步强化和切实加强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已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内涵和体系特点

1.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3个层次。第1层次的目标是防范经营风险;第2层次的目标是保证资产的安全、会计记录的完整真实和经营环节的规范;第3层次的目标是为实现经营目标和经营效益提供合理保证。

(2)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客体是农村信用社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 对农村信用社的所有业务活动都要进行规范和控制。因此, 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是一个有特定目标的制度、组织、方法和程序的体系, 而不是一种狭义的管理制度。

(3)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主体。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涉及农村信用社业务部门、内审部门、监管当局和外部审计机构4个部门, 即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联社理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基本职责;内部稽核是对内部控制措施的补充, 其职责在于独立地评价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有效性和效率;银监部门作为监管当局, 其职责在于:如果农村信用社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或没有很好地执行, 它将介入并采取监管措施;外部审计除独立评估银行的内部控制外, 还要对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作出评价。

2. 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对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 始终是农村信用社工作和管理的重点, 也是银行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为了农村信用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统一和平衡, 需要设计和发展出一整套识别、评估和控制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办法。主要的风险比率控制方法有以下几个。

(1) 资本充足率。一家农村信用社的资本是其最终的安全防线和缓解资金危机的基础, 它使银行在遇到出人意料的宏观经济或经营困难的情况下, 仍能保持足够的支付力并持续经营下去。

(2)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资产与负债两个方面加以对照分析, 它是根据农村信用社经营环境的变化, 协调各种不同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风险、流动性诸方面的比例达到风险控制的一种方法。

(3) 信贷资产质量比率控制。这是指运用一系列指标比例来反映和控制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如贷款集中率、大额贷款比率、不同因素的贷款组合结构比率等。

3. 统一有效的控制程序。

(1) 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不相容是指某些职能若只有一人负责执行, 就有可能给农村信用社的安全运行埋下危险的种子。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核心就是“内部牵制”, 它是一种职责分配、工作分工和业务记录方法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下, 任何一个人或一组职员的工作都必须与其他职员的工作相一致, 或与其他职员的工作相联系, 并要受到连续不断地检查。

(2) 接近资产或记录的控制。接近资产或记录的控制是指要严格保护农村信用社的各种实物财产、记录和有关数据信息, 只有经授权的职员方可接近它们。

(3) 设计和使用文件与记录控制。文件与记录指组织、执行和记录经济业务的书面根据。为加强有效的内部控制, 必须设计一系列业务规则和会计凭证, 并作为农村信用社保持高效率经营和高质量信息传递的手段。

(4) 会计控制。会计信息系统是农村信用社为了汇总、分析、分类、记录和报告经济业务, 并保持相关资产和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文件记录系统。

4. 可靠和高效的信息及传递控制。

合理和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将保证有关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人员手中, 进而使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情况, 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农村信用社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不断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体系

1. 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要求。

(1) 内部控制要能够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银行监管规章的贯彻执行。在控制设计中, 要充分体现这一点。

(2) 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和规范的岗位管理措施。农村信用社应当推行内部工作的目标管理, 制定规范的岗位责任制度、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合理的工作标准;并按照不同的岗位, 明确工作任务, 赋予各岗位相应的责任和职权, 建立相互配合、相互督促、相互制约的工作关系;同时, 对重要岗位要实行定期轮换, 以保证继任者对上一任的工作进行考察, 发现缺陷和不足。

(3) 内部控制要明确责任划分。总结以往因内部控制失灵而使农村信用社遭受重大损失的教训,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应有的责任划分, 让一个人承担相互冲突的责任, 如一个人同时负责交易的执行与管理等, 为其接触有价值的资产并操纵财务数据以牟取私利或隐瞒损失创造了机会。因此, 银行的某些责任应分别由不同人员承担。

(4) 部门职责的适当分离。合理的职能分工和责任分离能使各部门、各岗位工作人员各尽其职, 同时, 由于一项任务不可能由某一个人从头到尾地完成, 保证了各个工作环节的相对独立性和安全性, 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5) 合理的授权分责。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是由各级管理人员和在岗人员完成的, 赋予各级人员合理的权限是完成任务的基础和保证, 因此, 农村信用社应当按照各自经营活动的性质和功能, 建立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内部“分级分口”管理和“授权有限”的管理制度, 针对部门的工作性质、人员的岗位职责, 赋予其相应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各级管理操作人员要在各自岗位上按所赋予的权限开展工作, 并对各自职责范围的工作负责。

(6) 有效的内部稽查制度。内部稽查制度是指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的一种不间断地连续检查制度, 即每一环节在完成自身业务的同时, 也是对上一环节工作准确性的核查。坚持业务过程中的相互核查制度, 可以减少工作差错, 防弊堵漏, 也是完善业务审批手续, 执行授权授信的重要手段;在业务过程中对文件的核查和适当的签署, 可以做到有据可查, 责任明确;同时, 相互核查也是保证资产和交易安全完整的基础。

(7) 有效的预警预报系统。建立预警预报系统的目的是为了预知可能出现的失误和问题, 及时发现经营过程中的问题所在, 防患于未然, 减少失误和损失。因此, 农村信用社应围绕经营行为、业务管理、风险防范、资产安全建立定期业务分析、信贷资产质量评价、资金运用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定期实物盘点, 各种账证、账表的核对制度以及业务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制度;完善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和反馈, 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预测预报, 从而把业务风险降到最低。

2. 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1) 着力构建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一是对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逐一进行梳理, 该完善的要完善, 该撤销的要撤销;同时, 根据业务发展和民主管理的变化和需要, 推陈出新, 形成完整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二是要制定和完善内部责任。一方面, 要通过授权, 明确各部门、分支机构的职责权限;另一方面, 要健全岗位责任制, 将内部岗位进行职责细分, 明确每个员工的责任。三是要按照从严治社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对违规和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

(2) 不断促进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一是要加强对权力部门和权力人的稽核监督。要加强对联社和信用社主任的年审和离任审计制度, 年终由稽核部门对下级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权力使用、制度执行和工作绩效等情况进行全面审计。二是加强会计检查辅导工作, 促进会计基本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三是实行干部交流和重要岗位轮换制度, 在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加强对干部和重要岗位人员的横向交流, 规定领导干部和重要岗位人员的任职年限, 定期交流和轮换岗位。四是实行强制休假与临时换班相结合的检查制度。通过强制休假和临时换班, 进行账账、账表、账实、账据、账款、内外账的核对, 及时发现问题。

(3) 重点理顺现行管理体制。一直以来, 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畅, 产权制度不明晰, 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以及管理职权和责任未落实等原因,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严重滞后于其业务发展。加强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 应先理顺现行管理体制, 改革产权制度,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要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方案要求, 因地制宜, 确立与产权模式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重点是明确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各自的职责, 切实发挥它们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执行职能, 相互配合, 相互制衡, 推动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3. 健全风险控制管理。

(1) 改革落后的风险管理观念和方法, 健全风险评估体系。我国农村信用社应从根本上加强对风险管理的认识, 尽快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进行系统、及时地管理。要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手段, 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数据库、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法, 初步建立并逐步优化市场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模型, 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减值准备测算方法。

(2) 强化风险管理控制。严格实行贷款管理责任制, 按照“审贷分离, 分级审批”的原则设置信贷业务操作和管理岗位, 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 建立完善信贷风险预警预报与应急应变机制。

(3) 加强人才培训。随着业务的不断创新发展, 新的风险和问题不断出现, 先进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更新快、技术含量高、操作流程复杂, 对农村信用社业务人员、内部风险管理人员和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代风险识别、评估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工作, 因而要积极培育和吸纳专业技术人才, 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 提高员工对风险管理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程度。

(4) 建立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为加强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金融监管, 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 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督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增强金融风险的自我防范、自我控制和自我化解能力, 促进其健康、稳定地发展。

4. 完善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稽核监督体系。

(1) 健全考核体系, 重塑稽核制度。在农村信用社内部, 要不断强化内控制度建设, 建立涵盖经营效益、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3个方面的内控考核指标体系。

内部信用 篇5

3月15日,《征信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由此结束了我国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对推动中小微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应全面开展中小微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积极引导中小微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加强企业信用档案建设,做好信用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深化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与银行、担保机构的长期信用合作关系,改善中小微企业信用环境。选择重点行业开展“诚信经营”评定工作,评选行业“诚信经营企业”,推动企业诚信建设,发挥诚信企业示范作用。组织开展信用文化普及活动,积极发动中小微企业参与信用文化“入企业”活动。(2008年8月,山东省泰安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从健全组织形式和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专项资金和风险补偿机制、落实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推进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互利合作、营造有利于担保机构开展业务的良好环境、加强对担保机构的行业指导和管理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2009年,制定出台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财政手段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进一步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内部信用 篇6

摘要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村信用社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和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农村信用社被列为风险高发区,这与农村信用社会计内部控上的缺陷和执行力不够密切关系。当前农村信用社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着有法不依、管理不严、监督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如何完善会计内控制度将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完善

一、农村信用社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会计内控的意识观念有待提升:农村信用社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被一些管理层的负责人误认为,是对会计控制工作的重视。错误的认为会计的工作无非就是记账、算账等一些业务操作,所以只要会计从业人员会一些简单的业务操作就可以。所以会计从业人员普遍缺乏主动参与信用社经营的意识,不能很好的利用财务分析和会计分析的结果为信用社经营出谋划策。这样就降低了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致使在内部管理上,出现重资金管理,轻会计基础管理。所以导致,会计内部控制在执行上应付检查、流于形式的现象。

2.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严格:信用社虽设有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执行力度上不够严格紧密,致使造成一些会计从业人员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现象屡次出现。尤其是一些会计人员心存侥幸,常走捷径、责任心不强、没有正确的履行会计的监督职责。在办理业务上不按规定的程序办理业务,随意性较大,例如:班中业务交接登记不及时;不及时汇划款项、记账;随意调整科目、账户等,严重的影响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发挥。在内部控制环节,一些基层社仍存在管理上的混乱,内部监控不力,存在着诸多的漏洞。例如: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人员离柜时不执行人离上锁的规定,出入库没有领用登记手续;业务印章不按规定保管和使用,将章、证随意放置的现象时有发生;临柜不认真,不坚持验印制度等等。这些环节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业务能否顺利进行和资金的安全。所以,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严格,为信用社留下了事故的隐患。

3.会计监督弱化:一些信用社忽视了对基础工作的监督,放松了对基层信用社的要求,致使虽设有监督机制,也形同虚设,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个别领导没有履行自身的职责,对个别有章不循、违规违纪的人员不进行深究处罚,不及时给予纠正,没有真正的做到检查辅导,不能充分的发挥监督机制在内部管理中的作用。而一些会计人员自身监督不够,常常顾此失彼,为了完成工作而疏忽了监督工作,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给予解决,这样使监督体制变得弱化,使内部存在很大的隐患。

4.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间接的关系到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发挥。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一些会计人员学历和综合素质较弱,自身也不加强有效的学习,信用社又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业务水平及思想素质的培训。致使,一些会计从业人员责任心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业务知识,从而导致在工作中出现一些漏洞和疏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信用社的安全经营造成潜在的威胁。

二、针对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关的措施

1.增强内控观念、提升风险意识: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前提,而全体员工对内控制度的切实贯彻是实现内部控制既定目标的关键。要确保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发挥作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一些基层社领导轻内部管理、輕结算的错误思想意识,提高领导对风险防范的认识,领导自身要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头遵守规章制度,执行财务制度。其次,强化制度教育,使会计人员不仅要做到行为上的端正,更要使这种制度深入思想,因此,管理者要时常做好法制观念的灌输,道德观念的教育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教育,使会计从业人员树立风险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工作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2.建立健全内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制度是不法分子趁虚而入的重要原因,也是酿成事端的根源,所以要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对现有的内部会计制度进行全面的补充和完善,并做到适时的调整。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还要做好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目标,做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强化制度和纪律约束,完善会计制度、操作规程和制约机制,做到工作岗位清,工作范围清,职责权限清。真正做到严格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处理会计业务,彻底杜绝有章不循的现象。此外,还必须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的评估制度,对会计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定期进行评定,确保会计内控制度的连续有效。

3.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决定会计工作的水平,间接的关系到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所以,管理者要深入的抓好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适时的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使会计人员树立起良好的作风,增强其事业心和责任心,提高自觉维护法规的意识。同事也要做好会计人员工作的考核,一旦发现不求上进、工作马虎的人员,立即做好思想的调度,尽快提升农村信用社的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样做到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确保控制制度的全面落实。

4.做好监督:会计监督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从而挖掘深层的隐患,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所以,管理者必须完善监督体制,建立一套完整的审核监督体系,做好事前审查、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这样可以有效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无论什么级别,都能做好责任的追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充分的发挥会计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在农村信用社中,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关乎着信用社的信用度。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直接影响着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建青.农村信用社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青海金融.2002(12).

[2]刘文英.农村信用社内部会计控制.浙江金融.2008(04).

[3]乐山银监分局课题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西南金融.2006.

浅析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机制 篇7

1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概况

内控制度是农信社为保证其资产的完整性、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各类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经营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农信社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在持续进步, 如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其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工作有助于规范流程。但是进步仍然是较为缓慢, 仍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在内控工作中存在一些误区, 如认为实施内控的成本过高、实施内控工作仅仅为了满足监管要求等。高管重视程度不够这类内控推行过程中存在的老问题仍然出现在本次调查结果中, 只有尽快实施改进, 才能令内部控制实施工作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内部控制从诞生那天起, 可谓人见人爱, 魅力无穷。政府需要企业组织加强内部控制以维护国家安全和法律法规的执行;管理层需要内部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和管理活动有序进行;审计部门需要内部控制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审计风险。需求不同, 关注焦点也就不同, 发挥的作用也就有天壤之别。

2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主要问题

2.1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边缘化和制度缺损及软化

现代经济管理学告诉我们, 内控作为企业约束、自我管理的自律行为, 是保证其经营安全、实现经营目标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形式。作为高负债、高风险的金融业尤为如此。目前农村信用社内控的边缘化和制度缺损及软化却相当严重。

2.1.1 内控意识淡薄;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农村信用社在内控制度建设中重此轻彼, 各取所需, 缺乏系统性, 影响了内控制度整体作用的发挥。在信用社的部分管理人员中, 重业务轻管理的思想误区仍然存在。对信用社内控机制的指导思想不明确, 内控意识淡薄, 对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认识肤浅, 没有形成共识。

2.1.2 制度不完善, 执行不得力

目前在农信社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 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 将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 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 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 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 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会计处理缺乏一贯性、完整性。近年来, 企业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无论制度多么先进、多么完备, 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 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而且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 并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

2.2 农村信用社内部人控制与体制的模糊性

产权经济学创始人科斯认为, 产权体现的主要不是人与财产的关系, 而是指财产的所有者实际拥有的、实施一定行为的权利。制度未能覆盖所有的重要业务流程和风险点, 出现无章可循。国有企事业单位比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文字要求写得好, 执行得不够好;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比国有小型企业的要好些;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在体系上较国有企业差;股份制单位、外资企业及民营企业的内控制度比国有企业执行得好些。

2.3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

保证信用社的内控制度有效执行, 必须建立有权威、有独立性的内控机构, 这是建立信用社科学经营管理机制的需要。为了改善农信社内部控制普遍薄弱的难题, 应该在规范治理结构的同时来规范农信社的内部控制, 并明确管理当局对企业内部控制应承担的责任, 使其真正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而不是仅仅为了达到上市筹集资金或维持上市资格所做的一种形式上的包装。

2.4 农村信用社内控体系不完善, 缺乏风险意识

当前农村信用社在一定程度上垄断整个农村的金融市场, 这导致信用社经营者缺乏提升业绩和动力和压力, 风险意识相当谈薄。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中存在的经营理念落后、准入门槛过低、管理粗放甚至以借新还旧方式掩盖不良贷款等问题, 造成了大量不符合条件的借新还旧贷款。这部分贷款潜在风险较大, 对信贷资产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 已经成为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的源头之一, 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健康有序发展。因此, 深入分析农村信用社借新还旧贷款管理的现状, 查找借新还旧贷款产生的原因, 找准风险防范对策, 对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2.5 农村信用社内控文化受轻视、未形成

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的灵魂。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虽然在内部控制方面加大了力度, 但是在信用社的文化建设方面依然十分落后, 没有形成内控文化。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更多地还停留在用刚性制度进行内部控制的阶段, 而没有正确理解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密切关系。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 计划经济意识、官本位意识、封闭经营意识、“贵义贱利”意识、轻视管理意识等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 阻碍了企业文化的发展。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不能完全适应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一般而言, 内部控制制度主要由管理者进行设计, 所以, 管理当局的管理理念、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控制风险的方法、对会计报表所持的态度等会对内部控制产生很大的影响。

2.6 农村信用社检查与监督存在问题

调查显示, 各企业对检查与监督还比较重视, 一般都设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相关业务进行审计检查。但调查也发现, 内部审计部门被赋予的职权有限, 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没有一家企业在董事会下设立专门机构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 削弱了内部审计的力度。另外, 不管是企业的内审还是聘请中介机构开展的独立审计, 审计的内容都没有涉及到对内部控制本身的评价, 这也大大降低了检查监督的效率。

3 加强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具体措施

随着管理理论与实践和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内部控制的含义也应当不断发展与完善。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 可以把企业系统要素之间为了达到系统目标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称为内部控制。从契约论的角度, 可以把内部控制看成是为了取得低交易成本、弥补企业这个契约的不完备性而在企业内部建立的一个控制机制。在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这个过程中, 政府要扶上马、送一程, 直至把农村信用社最后推向市场。为此, 省级政府需要制定农信社工作管理办法, 明确省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推进农信社改革工作中的职能和职责。

3.1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提升内控评价水平

由于农村信用社在内控机制上所存在问题的严峻性和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不平衡性, 因此, 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应采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对策。结合内控合规管理现状, 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定, 要制定统一的内控制度, 力求内控制度体系具有完整性、统一性, 并努力使其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内控考核, 将内控管理目标继续纳入基层网点和部门年度考核, 使内控管理不断加强、完善;是及时研究本行内控管理工作, 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研究提出管理意见和改进措施;认真做好内控评工作, 提升内控评价水平。

3.2 严格制度实施;完善自我约束

制度要坚决落实到位, 堵塞管理漏洞。加强内控机制建设, 就必须把落实各项内控制度作为强化内部管理、防范风险的头等大事来抓。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独立法人企业, 其自我约束体系的完善则是建立内控机制的根本。根据各岗位的履职要求加强内控管理, 从薄弱环节入手, 进一步规范各环节、各岗位的操作, 扎扎实实地对待每一项工作, 此外, 在风险内控管理方面, 该行充分认识到民间借贷对该行内控案防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员工行为排查和内部管理, 确保该行全年安全无事故。

3.3 加快农信社改革步伐, 实施内部科学化管理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 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强化约束和制约机制。按照合作制原则, 建立起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在内部管理上, 完善和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三会”制度, 每一项工作结束后, 都要组织相关人员按照预先规定和要求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 向有关方面通报情况。严格核算制度和具体操作。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提升信贷管理水平。本行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和管理要求, 采取措施持续充实信贷管理骨干, 逐步建立专业信贷管理人员队伍;推行分行信用风险等级管理办法, 进一步加强对分支机构风险管理工作的考核和评级, 并与存贷比、授权和人员配臵等挂钩;打造全新的信贷培训体系, 通过线上自学、视频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多渠道培训方式, 加强对各级信贷人员的培训考试、资格认定,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3.4 加强行风建设, 提升服务质量

服务是农信社工作的灵魂, 结合窗口工作特点, 在工作中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宗旨, 接待办事主动热情, 举止得体, 语言文明;坚持执行首问负责制和岗位分离原则, 以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 提高工作效率, 为群众提供更周到、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坚持加强业务理论学习, 使全体工作人员做到以熟练的业务水准提供一流的服务, 以实际行动切实维护农信社窗口单位的良好形象。

3.5 开展内部控制评价

充分了解和认识现实状况;在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初始状态、约束条件和迁移方式。在思想上构筑合规风险管理的屏障, 包括员工思想行为教育培训系统、业务操作控制系统、内控制度查询系统等三个子系统。2005年以来, 主要做了内控教育、内控培训和制度梳理等三项工作。创造性开展“两项员工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员工违规成本测算教育活动。该活动主要做法是将历年来容县农村信用社因违规被开除或辞退的员工的典型材料加以总结分析, 侧重对其在信用社工作和离开信用社之后的劳动强度、工资收入、社会地位、家庭幸福指数等各方面进行对比, 进而对其违规行为进行成本测算分析, 总结其违规行为对个人、对家庭、对同事、对集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并整理成册, 供员工学习。

3.6 强调必要的人员配备、培养与储备, 加强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 没有人力资源支撑将一事无成, 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适用也会于事无补。要科学合理地选拔适合内部控制工作的人才, 必须树立新的内部控制人才观, 把相应的人员配备到适合的岗位, 并加大培训和储备力度, 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内部控制人才需求和业务发展需要。

3.7 培养风险意识, 提高抗风险能力要培养农村信用社的风险

意识, 为有效支持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发展战略, 本行将持续完善符合战略发展及风险管控要求的内控管理体系, 加强事前风险预警、事中风险监控及事后管控监督, 保证本行各关键业务环节的控制活动设计合理且运行有效。为实现内控管理的全覆盖, 防止在各分支机构出现内控监督的真空地带, 本行将进一步推动完善各分支机构的内控管理架构建设, 实现内控管理的纵深推进。按照反洗钱集中处理改革方案的要求, 该行一是进一步健全反洗钱工作岗位责任制, 明确各级机构岗位职责;二是进一步加强各反洗钱小组的协同配合, 积极落实反洗钱工作要求, 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三是通过“反洗钱业务”培训班提高全行员工的反洗钱意识和业务技能, 通过组织反洗钱业务专项检查加大监管能力。

3.8 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明确要求, 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到省一级政府, 同时要求省级政府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 对信用社依法管理, 不干预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 不把对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地级以下政府。按照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要求, 地方政府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是正确的, 但要注意处理好同行业管理部门和信用社之间的关系, 尊重行业管理部门自律性制度、工作安排、业务部署, 尊重信用社的合法权益, 不能单方采取行动。

4 结束语

内控制度是农信社规范自身经营行为, 强化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 以科学化、法制化为基本理念实行自我约束的制度是新时期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信用社内控体系, 解决信用社内部控制的众多顽疾, 需要足够的信心和毅力。促进信用社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经营法制化, 是信用社当前和今后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 只有高度重视内控管理工作, 才能实现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 更好地服务于民。

摘要: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在内部控制方面有较大改观, 已经成功建立相对完善的的内控体系。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金融企业, 防范和控制风险始终是最重要的工作, 而内部控制又是控制风险的关键。欲使农信社不断发展壮大, 就要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及薄弱环节, 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从而保证企业整体效益的实现。因此, 加强内部控制, 对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内控制度建设的建议和具体改进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农信社,监督

参考文献

[1]程琳.我国企业会计舞弊原因探析-对内部组织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不力释解[J].北方经济, 2006年06期.

[2]成敏瑶.浅谈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对策[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10年07期.

[3]陆英齐.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0年03期.

[4]唐盛鹏.谈谈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预防[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1995年12期.

[5]金广业, 杨秋兰.构建和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制的措施[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5年07期.

内部信用 篇8

一、农村小额贷款以及内部审计定义

农村小额信贷是专门服务于收入水平低、具有潜在偿还能力的阶层, 其意在解决贷款对象暂时性的资金短缺情况, 通过发放贷款从而提供不需抵押、担保的金融服务方式。

农村小额信贷在国外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立, 标志着发展金融模式成功过渡到小额信贷模式。通过一大批小额信贷机构的实践, 证明了小额信贷公司在扶贫和建设新农村领域取得了相当成就。我国的小额信贷机构在2005年开展试点实验工作, 当时只有10多家机构, 直到2008年5月银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意见》 (银监发〔2008〕23号) , 我国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以强劲的活力迅猛发展, 截至2013年末, 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839家, 贷款余额8191亿元, 全年新增贷款2268亿元, 从业人数已经超过4.4万人, 可见我国的小额信贷公司发展势头强劲。

对于农村小额贷款内部审计, 早在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就指出, 内部审计是存在于组织内部, 用于服务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评价活动, 它可以提高企业的自身经营业绩、提升管理水平并增强被审计单位的运营效率。通过内部审计的定义, 小额贷款机构内部审计指为了达到信用机构的预期目标, 专职人员实施科学的、系统化的技术方法进行审计风险评估、完善组织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二、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不到位

目前, 我国虽然也鼓励金融机构放贷, 但也没有出台对应的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完备的措施。农村信用贷款公司其不良贷款也不能像商业银行那样采取资产剥离的政策, 农村小额贷款利率也不能像信用社那样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其放贷的难度、成本、潜在风险都比较大。因此农村信用贷款公司应该减轻税收负担, 亏损应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而对于信用社, 不能保证农村小额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2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机构后续资金不足

好多个体经营者融资需求比较大, 所以小额信贷机构在成立的短短几个月内, 放贷了所有的注册资金。而金融机构突出的问题是不能吸收足够的存款, 虽然按规定可以贷不超过资金50%的贷款, 可事实上却很难贷到这么多。因此, 对运行较好的小额贷款机构作为试点, 如何先对这些公司提供资金支持,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缺乏农村小额贷款风险保障机制

农业相对更依赖大自然, 抵御大自然的能力自然不强, 这样农产品就可能因自然灾害产生一部分小额贷款呆账, 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受影响。这使得农产品的高风险和信贷机构资金安全情况构成阻止信贷最主要矛盾。目前, 在我国没有合适的农村信贷保障机制, 自然阻碍了金融机构进入农村的步伐。

三、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内部审计的思考

1. 政府应支持农村信贷机构的发展, 同时强调提高公司内部审计独立性

针对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后续资金不足的问题,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 建立银行对农村信贷机构贷款标准体系, 从而鼓励各商业银行及开发行为运转比较好的信贷机构放款。在这个过程中, 刚开始可给予担保, 放款额度也较小, 加强对小额信贷企业的监管。随着公司有序健康的发展、信用的增强, 银行对小额信贷的额度适当加大。

在政府的鼓励下, 小额贷款公司不仅能得到多的贷款, 而且成立更多的小额贷款公司。这样顺利的用小的国家投入将资金注入到农户和个体经营者中。在规范的法律法规制度下, 使运营好的金融机构发展为村镇银行, 放开对村镇银行的约束, 使他们市场化。

无论管理层还是治理层, 内部审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小额贷款公司普遍股权集中化, 如果对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 就可以落实。我国内部审计法律目前由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三个层次组成。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2010年修订)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2003颁布) 、及,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2013年修订) 。

内部审计最大的特点是独立性, 主要决定于其隶属关系和组织层次的高低, 若隶属层次越高, 审计独立性越强。目前针对对小额信贷的内部审计制度还没有, 如果考虑到它的特殊性, 将内部审计报告披露在股东会报告中, 这样进入股东会/高管层的受托责任关系中, 极大的增强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重要性。目前山西省如此实践, 比较成功。

2.完善农户小额信贷信用体系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是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 在规定的用款范围和期限中贷款给农业生产者的无需担保、抵押的款项。而如何客观、公平评价农户的信誉情况, 要依赖完善农户小额信贷信用体系。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全面的农户信誉档案, 第一时间明白农户用款、偿还款项的状况, 要有严格标准的信用村、信用乡 (镇) 审查信用评定程序, 做好贷款对象的评审过程。对随意变更贷款用途或其他违规的情况, 及时收回贷款证, 不满足合规标准的农户, 取消农户小额信贷资格。对符合标准的农户, 适时采取鼓励措施, 。同时, 采取鼓励措施照顾符合标准的农户, 如还款期限的延长、利率的下调等。此外, 对客户的信用评价要公正、合理, 不偏不倚。

3.健全小额信贷运行机制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对提高社会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域有着重大作用, 并且这项金融资助意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然而, 现实却举步维艰, 很多有个人发展能力的贷款对象, 由于在短时间内没有充足的财产或自有资金作为保障, 从而不能如愿以偿的成功贷款。究其原因, 无不与小额信贷运行机制不健全有关。

我国地大物博, 春夏秋冬季节变化也比较大, 因此不同的地区, 农业产品的生产周期不相同, 甚至不同的农作物生命周期也不一样。纵观当前的情况, 小额信贷通常半年到一年, 对养殖者来说, 贷款期限太短, 这样不能保证一部分真正有能力偿还款项的农民们顺利贷款。因此小额信贷期限应该因地制宜, 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生产周期还款期限, 如在东北地区, 其农产品生产大都一年一熟, 生产周期长, 农民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资金的周转, 也不能有足够的资金偿还贷款, 金融机构也面临风险。

因此, 如果农村小额信贷适当放宽其贷款对象的条件限制, 充分挖掘以及认真评判贷款对象的还款潜能;根据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农作物生产特点、周期, 使还款期限因地制宜;同时利用不同地区之间的农作物差异, 可以促进农村小额信贷的资金流动性增强。此外, 由于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大, 控制成本高决定了利率水平稍高, 农民自然不敢贷款, 如果能适当调整利率, 不失是一种福音, 有效解决了机构资金的闲置和农业生产者借款担忧的矛盾。

4. 加强培训, 塑造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风险意识

在农村小额贷款的放贷对象中, 大多数是文化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 对金融知识以及法律法规不了解, 这样有可能错失贷款的良好机会和途径。有些农户对小额贷款没有充分的认识, 导致对小额贷款认识有偏差。而现在我国的小额信贷机构中却极少有专门从事小额贷款学习的内部审计职员, 很多职员学历低而且专业知识储备不够, 专业素质更无从谈起, 这样不可以做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这样的内部审计队伍, 会极大地影响我国农村信贷的大力开展和普及。因此,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 势在必行。

因此, 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从入职考核、定期培训以及专业人员素质培养等做起。在小额信贷从业中, 内部审计人员以应有职业道德规范执行审计业务, 充分考虑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制定审计计划, 实施规范的审计流程, 实现审计目标, 努力使小额信用机构信贷业务健康、强劲、充满活力的发展。

摘要:本文本着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以农村小额贷款及内部审计的涵义出发, 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且为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的内部控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额贷款,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 .詹原瑞, 丁云娜.中国农村小额贷款问题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2] .朱欣乐.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管理研究.经济纵横, 2010 (12) .

[3] .孙云青, 赵瑞莹.农村小额贷款持续发展对策选择.农业科技管理, 2013 (8) .

[4] .田婕, 陶小平.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会计之友, 2011 (04) .

湖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控制 篇9

(一) 关于湖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 (Ruralcredit cooperatives, 农村信用社、农信社) 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湖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 最早可追溯到1951年7月浠水县农村信用社的成立。先后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跌宕起伏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攻坚阶段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蓬勃发展阶段。2005年5月, 湖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工作意见》, 为湖北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5年7月28日,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成立。

(二) 关于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理论产生于18世纪产业革命之后。2003年,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借鉴COSO报告的基础上, 在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中, 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 是指组织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 保护资产安全完整, 保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 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及效果, 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准则指出, 内部控制包括五个要素, 即: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是随着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内部强化管理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纵观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

(三) 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控制能力提升的必要性有着近60年历史的农村信用合作社, 其历史积弊早已成为困扰中国金融业的难题。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 农村信用社必须转变观念, 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当前, 农村信用合作社正在经历着向商业银行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或者转型后都必须高度重视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有效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自我约束能力和防范风险能力, 进一步改善经营环境, 从而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成功转型提供制度保障。同时, 还必须通过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加强内部控制能力建设, 构建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来扬长避短, 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二、湖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 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各主体履职尽责不充分2005年以来, 按照国务院关于“信用社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的要求, 湖北省政府全面承担对全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 坚持政企分开、依法管理的原则, 加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领导, 不干预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 不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市、州、县政府。全省推行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以县级为单位统一法人两种产权模式的改革。按照公司治理原则, 建立了一套由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组成的三会制度, 实行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衡, 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但在实际运作中, 作为委托人的社员代表大会与作为代理人的理事会,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 二者之间的行为目标并不总是保持一致, 社员代表大会实质上也是由理事会控制;在日常经营管理中, 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社员代表大会并没用真正体现出其决策地位。监事会对联社理事会和主任的决策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 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监督制约作用。县级联社监事会由于没有常设机构, 一般只设监事长, 通常的做法是由内审稽核部门负责人担任, 实质上使监事会成了联社内部稽核审计的一个部门或者科室, 无法有效履行其监督职责。理事会作为社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和经营决策机构, 在信用社的日常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现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规定:职工理事不得超过理事会人数的三分之一, 加上非职工理事对信用社的性质、作用和经营方针了解不够, 缺乏相关的法律及金融业务知识, 对信用社经营管理关注程度不足, 直接影响理事会决策的正确性。

(二) 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执行力度不够轻风险管理过程, 重事后监督检查, 是目前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误区。由合规经营管理向风险预警管理转变的意识不强, 在风险控制方面缺乏有力措施。主要表现在:第一, 缺乏风险预警体系, 过分依赖事后监督。干部、员工的风险鉴别能力、风险化解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较弱, 存在经验管理强于制度控制现象。重制度建设, 轻执行落实, 重事后检查, 轻事前防范, 在业务操作风险的防范上, 过分依赖于事后监督中心的检查和整改。第二, 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目前不少制度在分社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重此轻彼, 各取所需, 缺乏统一考虑, 使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 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整体作用的发挥。第三,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一方面, 岗位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 有章不循, 违章操作, 有些创新业务相关制度尚未建立就盲目运作。缺乏严格的、经常性的检查, 互相监督制度执行上也存在脱节情况。另一方面, 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过程中, 存在制度执行不系统的现象。部分基层农村信用社, 内部业务岗位之间相互监督, 相互制约制度未能完全落实,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不尽人意。

(三) 内部控制机构建设薄弱, 监督职能弱化目前, 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机构建设薄弱, 大多数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机构是以稽核监察部门为主。一方面, 内部稽核监察部门人员较少, 致使内部控制检查不能形成合力, 监督检查的深度、广度和频率不够, 对有关业务的相关人员监督检查也存在一定的盲区和死角。同时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内部监督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稽核审计部门只是通过对业务凭证的审查和账务核准对已经发生的经营行为进行事后监督, 没有对经营管理过程进行事前指导和事中监督, 未起到风险防范作用。另一方面, 内部稽核部门缺乏独立性, 其内部控制监督缺乏权威性。由于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稽核部门都是作为联社的内部机构而存在, 这种稽核管理体制不能对由于主任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进行有效的监督, 致使稽核部门不能独立行使监督职能。稽核部门要对主任和同级部门负责, 对审计查出的结果, 不经主任同意就不能上报, 不能独立做出处罚决定, 因此, 也弱化了其审计监督职能。

三、提升湖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控制水平的对策

(一) 理顺管理体制, 完善治理机制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现代企业运营的核心, 同时也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科学发展的基石。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长期产权制度不明晰, 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管理职权和责任不到位, 导致其内部控制建设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其治理模式也只是“形似而神非”, 并未真正实现向现代公司治理模式的转变。加强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控制建设, 必须理顺现行管理体制, 改革产权制度,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要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要求, 因地制宜, 按照不同的产权模式选择确立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治理机制建设要借鉴商业银行的经验, 明确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各自的职责。充分发挥社员代表大会的决策作用, 认真履行理事会的战略管理职能, 有效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进一步完善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的履职评价体系, 明确各自的职责界限, 建设规范高效的管理团队, 加强完善“三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相互监督机制。

(二) 构建风险预警体系, 健全内部牵制制度一方面, 要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及时发现问题, 防范于未然。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当围绕经营行为、业务管理、风险防患、资产安全等环节建立定期的业务分析、信贷资产质量评价、资金运用风险评估制度, 健全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和反馈。及时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风险预测、预报, 并根据可能出现的影响农村信用合作社正常营运的各类事件、各个重要部门、各营业网点等制订切实的应急应变方案, 以有效降低业务风险。另一方面, 要健全内部牵制制度, 按照内部牵制人员分工、多部门参与、工作衔接、步步检查原则, 构建包括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层次的内部牵制制度。在具体操作中, 还可采用“变形虫式管理”、岗位轮换制等方法。

(三) 规范贷款程序, 强化风险管理在贷款过程中, 要规范贷款程序, 严格按照银监会2010年2月颁布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指导意见从准入、运行和退出三个环节加强信贷“三查”, 严格控制新增的不良贷款, 提高新增贷款质量, 确保贷款资金安全。以防范风险为前提, 按照银行监管部门风险管理和《巴塞尔协议Ⅱ》的要求, 建立覆盖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政策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切实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四) 健全内部稽核制度, 提升内部稽核效力内部稽核制度是指各单位的会计机构指定专职或者兼职会计人员, 负责对本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进行审核的制度。内部稽核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控制的重要防线。首先要确立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地位, 实行内部稽核由省联社垂直领导。建立起稽核部门向理事会直接负责和报告工作制度, 实行垂直领导和向下派驻的稽核体系, 同时确保稽核费用与被稽核单位相分离。其次, 要提升内部稽核效力。实行稽核处罚制, 发现违章违规问题要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罚, 防止稽核检查走过场。对稽核部门的内部管理实行主稽人负责制, 对稽核人员实行问责制。最后, 要提高稽核人员业务素质, 不断吸纳熟悉金融法规和制度, 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从事稽核工作, 并采取经常性培训制度, 更新知识结构, 使稽核人员能适应新形势, 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执行。

(五) 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第一, 建立社员对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实践中, 信息不对称促使了高级管理人员为谋求自身利益的委托代理问题和道德风险发生, 需要建立长期激励约束机制来减少甚至消除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第二, 建立管理层对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对员工的聘用、评价、培训、奖励、提拔和处罚等的量化考核机制, 将员工薪酬与其岗位职责、业务素质、工作量和工作水平等综合因素挂钩;第三, 适当提高一线员工的收入水平, 促使其自律程度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建议 篇10

1.1 加强领导, 强化全员内部控制意识。

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把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当作大事来抓, 要积极吸收国内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内部控制管理理念, 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一是加强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和指导。明确各级内部控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全面履行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直接领导职责。二是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 强化员工的制度观念和内部控制观念。坚持理论知识培训与业务技能培训相结合, 让他们熟知各自岗位的制度和操作规程, 严格按制度和规程来处理每一笔业务, 提高他们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自觉性。

1.2 坚持正向激励机制, 促进企业合规文化发展。

正向激励机制的建立与企业合规文化的营造之间存在着互为前提的关系。一种能让员工看到希望, 能带动其不断成长、不断谋求进步的、有效的、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和一种“人人合规、人人守法“、“合规就是创造企业价值”的企业合规文化, 就好必是一辆正在奔驰的汽车, 如果正向激励机制是车的引擎的话, 那么合规文化就是刹车, 一个助推, 一个约束, 确保汽车在行驶中有张有弛, 安全有序。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入, 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新的经营理念还未成熟, 合规文化尚未完全建立, 整体的管理水平不高等不利因素客观地摆在我们面前, 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 围绕基础工作, 文化理念和制度改革等三个重点来不断加强合规风险管理。首先, 夯实合规风险的基础。一是要逐步建立合规风险管理体系, 二是要不断充实强化合规风险管理队伍。除法律专业人员外, 还要补充业务人员进入合规部门。三是要进一步明确合规风险管理的职责。在推进合规机构建设的同时, 明确合规管理的功能定位。理清与其他部门在合规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分工。四是要逐步完善合规风险管理的工作规程。出台合规管理相关办法, 制定合规工作的报告制度、检查制度等专门规章。五是要进一步梳理制度, 使规章制度管理程序化。其次, 从快更新合规理念, 逐步建设合规文化。农信社要努力建设以“责任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积极促成合规文化理念的转变, 即从合规无用到合规创造价值, 从自发合规到高层率先抓合规, 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合规的转变, 使合规经营真正成为全体农村金融人的共识。第三, 努力打造合规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监事会应积极履行董事会、高管层合规风险管理状况的监督职责。二是要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按照合规文化要求, 引导各级经营管理人员自学开展合规经营。三是要积极按照“流程银行”的建设要求打造“自己的银行”, 这将为农信社提高合规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机制环境, 同时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合规风险管理建设必将纳入正规, 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得以实现。

1.3 建立健全内控信息传导机制, 提高风险管理综合能力。

一是实行风险动态监测。重点要对操作风险进行动态管理, 提高对各项业务的操作风险进行预测、监视、识别、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及时提出操作风险监控重点, 定期收集指标数据, 搞好风险分析报告, 逐步实现对主要操作风险点的监测。二是督促落实风险管理责任。将风险管理的责任分别落实到决策层, 管理层和操作层三个方面, 并以工作成效作为奖惩依据, 从制度和管理上解决屡查屡犯问题, 有效消除高频率的操作风险事件, 避免风险损失。三是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信息报告和反馈机制。农信社要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存在的漏洞和隐患、加强管理的措施等相关工作进行分析、总结, 形成书面材料及时向上一级管理部门汇报, 上一级管理部门要及时对基层反映情况给予意见反馈和指导, 并加强系统内的经验交流。

1.4 落实责任, 严格问责, 打造一种全新工作理念。

纵观农信社案件的发生, 根本性的原因就在于违规操作, 而违规操作的都是“人”, 内部控制说到底就是“人”的防控, 所以, 落实责任制, 提高执行力是避免案件发生的根本。一是要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业务实际情况及时修订信贷、财会、安全保卫等各项制度, 要使之符合业务实际, 要因地制宜, 真正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二是要落实各级责任制, 在业务经营中逐业务、逐环节、逐人签定安全操作承诺书, 一旦出现问题, 层层问责, 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感, 三是加大稽核检查的力度和强度, 及时落实奖惩, 提高执行力。

1.5 建立风险预警监测机制, 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随着农村信用社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监测机制, 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成为可能。要根据不同业务的性质、特点和要求, 设置不同的科学的风险预警监测指标, 通过收集业务部门真实、完整、准确、全面的数据资料, 采取非现场监督监测和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形式, 对业务经营中金融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反映信用社在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内部控制以及经营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和风险隐患, 为预防和处置资金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2 完善内部稽核审计体系, 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2.1 改进稽核工作, 完善组织架构和职能定位设计。

提高内部稽核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推进稽核管理改革, 建立垂直的架构体系;明确稽核的地位, 工作范围, 权利和责任, 使稽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充分发挥稽核工作的作用。认真按照银监会的要求, 积极探索适合农村信用社自身管理的稽核工作架构, 真正实现业务与监督分离;加大稽核频率, 拓宽稽核工作面, 强化稽核内审的独立性, 建立稽核责任追究制, 彻底革除旧体制稽核工作存在的弊病。建立健全事后监督、会计检查辅导、稽核监督机制, 明确和落实检查监督人员的责任。

2.2 强化监督约束机制, 发挥监督作用。

内部信用 篇11

一、定好审计项目,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条件

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在没有特定需要情况下,内部审计立项应以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估为基础,以帮助农村信用社实现其经济目标,为农村信用社提供增值服务为目的,时刻跟上农村信用社前进的步伐,结合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内部审计,一次审计只针对某一个管理环节或一个业务事项深入细致的进行,尽量减少盲目的泛泛的全面审计,有利于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和控制审计风险。

二、搞好审前调查,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

审前调查是保证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所有审计项目凡是进行了充分审前调查的,审计效果都比较显著、审计质量都比较高。审计调查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内控状况及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变化。对调查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初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省联社确定的审计预期目标。

三、制定审计方案,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是在审计方案制定过程中,充分发挥全体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审计项目的目标、审计方法、抽样范围、抽样比例等内容,确保方案可行性;二是结合审计项目要求,对同类项目历年审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出本次审计的重点和突破口,保证审计方案的完整性;三是研究方案实施步骤,根据每名审计人员的专业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做到人尽其才充分调动每个参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共同探讨审计重点和本次审计运用手段、方法,保证审计结果能够客观、公正、全面地体现审计方案的目标,提高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突出审计重点,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措施

“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既是审计工作的方针,也是审计工作的方法。在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业务风险点确定审计重点,把主要审计力量和时间投入到风险高的重点业务和关键环节。如财务收支的合理性、贷款发放的合规性等问题,对重点业务有针对性地查深查透,决不漏过一个风险点。而对于一些比较直观的问题,如账务的处理、业务的操作等,则采取查看监控录像随机检查和突击抽查的方法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保证业务操作的合规性。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重大问题等,要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研究,随时调整审计人员力量,改变审计重点,是重大问题查深查细,一查到底,确保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

五、写好审计报告,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必然要求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全过程的反应,也是审计部门向上级部门和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最终产品,是审计工作价值的体现。被审计单位工作质量的高低,审计结果能否为领导提供参考,都会在审计报告中详尽反映。因此,各审计部门应改变以往审计报告的千篇一律,格式统一,内容简单的做法。审计人员撰写的审计报告要一目了然,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定性准确、表述清晰、依据充分,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要分析透彻,对被审计单位的建议要切实可行,特别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要自斟句酌、反复推敲、恰如其分,力求达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相关部门和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

六、运用“四个结合”,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目的

审计工作最终目的是有效解决问题,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保障信用社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搞好“四个结合”。

一是审计与辅导相结合,逐步提高信用社员工的整体业务素质。审计监督工作的职能不仅仅是检查监督,审计的目的在于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督促基层各项工作的发展,更深层次的职能是辅导。审计工作找出“病根”,针对工作查出的问题,帮助相关业务部门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帮助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被审行社存在问题的整改进行督导,真正做到审计与辅导相结合,检查与整改相结合,达到检查审计一次,员工的整体业务素质提高一步的目的。

二是审计与教育相结合,达到审计的真正目的。审计工作中以教育为主,以改进工作为目的,做到审计与教育相结合。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增强全体员工对各项规章制度学习的自觉性。在工作中以法律法规和农村信用社各项规章制度为准绳,用规章制度说服教育广大员工,使他们在工作中学习熟悉规章制度,准确运用规章制度,以达到审计的真正目的。

三是审计与处罚相结合,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对审计发现重大问题的相关责任人既要进行批评教育,也要给予一定的处罚。但在处罚过程中要掌握好处罚尺度,使教育与处罚相互结合,相互渗透。通过适当的处罚促进责任人改正错误,增强法制观念,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人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四是审计与防范相结合,全面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检查”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手段,“防范”是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通过审计,提出解决和改正问题的要求,监督被审计对象采取有效措施真正去落实,从而从根本上、源头上最终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真正起到防范风险、堵塞漏洞的作用。

内部信用 篇12

关键词:信任,内部控制质量,市场地位,商业信用融资

一、引言

制度是经济社会中信任的重要来源之一 (张维迎, 2002) 。作为正式制度的安排, 资本市场上企业内部控制及其鉴证、信息披露行为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Doyle et al., 2007;董望、陈汉文, 2011;方红星、金玉娜, 2011) , 缓解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增进相互信任。内部控制因具有信任功能而成为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信任机制 (雷宇, 2012) 。

理论上内部控制可以增进企业-供应商之间的信任, 进而使企业获得较多的商业信用融资额。因为供应商提供商业信用的前提就是信任 (朱慈蕴、王莉萍, 2004) , 诸多文献甚至将商业信用作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信任度衡量的工具 (Johnson et al., 2002;Raiser et al., 2008;屈耀辉, 2012) 。遗憾的是, 至今鲜有文献从实证角度对其进行检验分析。本文基于信任理论尝试研究这一问题。

中小微型企业由于信息不透明、担保抵押不足而在银行等正规金融市场存在金融抑制问题, 在收集企业“软信息”方面具有优势的非正规金融如商业信用 (林毅夫、孙希芳, 2005) 已成为中小微企业重要的外源性融资来源。中小微企业一般市场地位较低, 偿债能力难以博得供应商的信任, 市场地位高的企业则相反。但现有文献并未清晰揭示市场地位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故本文将进一步考察市场地位与内部控制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

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一是基于信任理论, 考察了企业内部控制能否影响供应商信用政策的制定, 这弥补了当前与此相关的规范与经验研究文献的不足;二是考察了经济社会其他类型信任机制与内部控制在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中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三是对于市场地位较低的中小微型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中小微型企业应加强自身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积极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其鉴证信息, 利用内部控制信号传递功能, 维持、增进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信任关系, 进而缓解其所面临的经营性融资难问题。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 内部控制质量与商业信用融资

基于双方购销关系和较高信用基础而发生的商业信用是企业在购销商品或劳务时采取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方式占用客户资金而形成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贷关系。相对于银行等正规金融, 商业信用属于非正规金融的范畴 (林毅夫、孙希芳, 2005) , 在使用者的财务报表中反映为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账款。商业信用的提供可以拓展销售渠道、增加销售额, 而缓收货款丧失良好的投资机会、承担应收款项的管理成本以及发生坏账的损失则是上游供应商在制定商业信用是否给予 (或继续给予) 的政策时需权衡的因素, 其博弈的依据就是长期购销业务形成的交易伙伴关系所带来的信息优势 (Burkart和Ellingsen, 2004) , 包括信用申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行业竞争状况等。内部控制在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 内部控制的核心、首要目标是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确保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真实、可靠, 而财务报告具有为债务契约签订与执行提供必要信息的价值 (Asquith et al., 2005;Bharath et al., 2008) 。Hui et al. (2012) 认为, 上游供应商对下游企业的会计信息也有稳健、可靠的需求。商业信用申请人财务报表中所反映的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可供担保的资产正是上游供应商采用的“5C”信用评价系统即客户品质 (character) 、能力 (capacity) 、资本 (capital) 、抵押 (collateral) 、条件 (conditions) 的重要内容, 所以真实、稳健的财务会计信息有利于供应商进行是否给予商业信用的信任决策。诸多文献已经证实, 内嵌于企业财务信息产生过程中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能够从根本上有效防范财务舞弊的发生 (章铁生、林钟高, 2011) ,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方红星、金玉娜, 2011) ,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董望、陈汉文, 2011;孙芳城等, 2011) 。刘峰 (2006、2009) 、雷宇 (2012) 进一步认为复式记账、会计准则和外部审计使得财务会计信息具有信任功能, 因此内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之中的内部控制体系还具有信任品的特征。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信任度, 进而缓解企业-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提升基于供企信任的商业信用融资能力。

其次,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 便于供应商做出信用决策。能否及时、安全地收回应收款项是供应商在制定商业信用政策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这关系到企业整体营运资金的安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一方面,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 (2008、2010) 规定, 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螺旋上升的财务报告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合法合规目标、经营效率目标及战略目标, 这意味着内部控制已从单纯的财务报告导向转向财务报告与价值创造导向并重的局面, 企业应根据内外环境因素, 构建和实施包含战略控制、管理控制及作业控制在内的战略导向型与系统整合型内部控制体系 (李心合, 2007;池国华, 2009) 。相关文献也已证实, 内部控制能够使企业有效规避财务困境 (李万福、林斌、林东杰, 2012) , 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 (李万福、林斌、宋璐, 2011) 和盈余持续性 (肖华、张国清, 2013) , 对企业经营业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陈丽蓉、周曙光, 2011) , 并最终提升企业价值 (林钟高、郑军、王书珍, 2007;于海云, 2011) 。换言之,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的确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 增进企业-供应商之间的信任度, 便于供应商做出信用决策。另一方面,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缓解债权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增进相互信任, 而信任度的提升则有利于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企业提高债务融资额度与期限 (Schneider和Church, 2008;杨德明, 2011) , 降低债权人与投资者的风险预期, 进而减少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与权益资本成本 (Dhaliwal et al., 2011;Kim et al., 2011;方红星、施继坤, 2011) , 最终缓解融资约束问题 (程小可、杨程程、姚立杰, 2013)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有一定的替代关系, 正规金融市场上较好的融资能力能缓解供应商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忧虑, 进而愿意批准下游企业的商业信用申请。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假设一:

H1: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 越能得到上游供应商的信任, 即商业信用融资水平与内部控制质量显著正相关。

(二) 市场地位与商业信用融资

作为在产业价值链中竞争能力强弱的体现, 市场地位是企业最为重要的特征, 可以归为企业的个性特征型信任 (张维迎, 2002) 。石晓军、李杰 (2009) 认为, 延缓支付货款而产生的机会收益、使用的低成本是下游企业对上游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积极争取的原因。一方面, 企业的议价能力、竞争优势与市场地位正相关, 下游企业可以凭借上述优势采取诸如威胁更换原材料供应商等措施要求供应商批准其商业信用申请;另一方面, 市场地位可以用来表征企业在本行业内的市场份额。市场地位高, 表明企业市场份额大, 具有规模优势, 反映在供应商“5C”信用评价系统中的客户资本 (capital) 、抵押 (collateral) 等指标就会具有突出的优势。再者, 企业具有较大市场份额也折射出与其存在购销业务关系的客户较多, 交易也比较频繁, 供应商在利用“软信息”监督企业方面与银行等债权人相比具有天然的优势。同时, 频繁的交易、长期重复的博弈使企业-供应商之间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不断增进、延续是商业信用发生更为重要的原因 (毛道维、张良, 2007) 。相反, 市场地位较低的企业在谈判能力、信息提供、资本及抵押等方面不具优势, 会引起商业信用债权人的担忧与不信任, 进而做出不予提供商业信用的决策。藉此, 本文提出假设二:

H2:市场地位高的企业, 供应商为其提供的商业信用融资额度也高, 反之, 市场地位低的企业, 其商业信用融资水平也低。

(三) 内部控制质量、市场地位与商业信用融资

经济社会中的各类信任机制常常交互作用, 李琳 (2010) 、Claessens和Djankov (2003) 认为, 在某种信任基础缺失的情况下, 其他的信任基础会受到更多的依赖。林毅夫、孙希芳 (2005) 指出, 信息不透明、抵押担保不充分是市场地位较低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而前文的文献梳理表明,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不仅能够保证财务会计信息质量, 缓解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同时还能使企业有效规避财务困境、提高经营效率与正规金融融资额度、增加企业价值从而使企业偿债能力得以保证, 进而增进供企之间的相互信任。因此, 个性特征型信任在市场地位较低的中小微型企业中缺失时, 其较高的内部控制质量或许可以抵消个性特征型信任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 为企业提高商业信用融资水平。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假设三:

H3:内部控制质量与市场地位在对企业商业信用的获取上具有替代作用, 即对于市场地位低的企业, 较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将显著增加其商业信用融资能力。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模型与变量定义

本文设立模型 (1) 对假设一、二、三进行检验。

模型 (1) 中的被解释变量为企业t+1年度商业信用融资水平, 反映供应商的商业信用政策。银行贷款有“增量”和“余额”两种度量方式 (胡奕明、周伟, 2006) , 考虑到本质上商业信用融资与银行信贷融资都是债权人根据企业财务状况而做出的决策, 因此本文定义了Δcredit、credit两个变量来表示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水平, 前者为t+1年度商业信用融资增量, 后者为t+1年末商业信用融资余额。

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为企业内部控制质量ic。目前可以观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其年报中披露或年报外单独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师鉴证报告。根据信号传递理论,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充分, 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本文采用中山大学、深圳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课题组计算得出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自然对数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变量。杨德明、林斌、王彦超 (2009) 、郑军、林钟高、彭琳 (2013) 、李晓慧、杨子萱 (2013) 等人也利用该指数表征内部控制质量取得了稳健的结果。由于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通过每年 (t年) 年报中披露或年报外单独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判断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 据此得出的结论只能影响下一年度 (t+1年) 的相关决策, 因此本文被解释变量Δcredit、credit为t+1年数据, ic为t年数据, 这样还可控制内生性问题 (刘浩, 2010;余明桂, 2010) 。

本文另一解释变量为市场地位mp, 借鉴张新民、王珏、祝继高 (2012) 做法, 根据企业年度营业收入占本年度行业内所有企业营业收入的比率并与其年度行业中值比较判断。在稳健性检验中, 本文采用了企业资产规模代替营业收入来计算上述比率。

根据刘凤委、李琳、薛云奎 (2009) 、陈运森 (2010) 等学者的研究, 本文设置了如下控制变量:表示企业盈利能力的roa、成长能力的growth、财务状况的bank、lev、size、cash, 公司治理结构的shr1。由于供应商只能根据以前年度相关财务指标判断企业偿债能力, 是跨期决策, 因此上述变量全部采用t年数据。此外, 每年货币政策、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情况都会对商业信用产生影响 (石晓军、张顺明, 2010;陆正飞、杨德明, 2011) , 因此本文还设置了行业和年度哑变量。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二)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原始样本数据来自2009-2012年沪深两市A股, 根据研究目的, 对数据做了以下处理: (1) 剔除金融保险类公司样本; (2) 剔除无内部控制指数的公司样本; (3) 剔除计算相关变量所需数据缺失的样本; (4) 由于计算商业信用增量需用到公司连续的、至少一年的数据, 所以剔除了不满足此要求的样本公司。对连续变量进行winsorize缩尾处理 (1%、99%) , 最终得到4 961个样本。本文所需的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 公司治理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 单变量检验分析

本文将内部控制指数大于样本中位数的企业归为内部控制质量高组, 否则为低组。表2以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行业内市场地位的高低作为分组变量对商业信用融资水平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 对于高质量内部控制组, 无论是年度商业信用增量Δcredit、还是年度商业信用余额credit, 其均值、中位数均显著大于低质量内部控制组。这表明,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的确可以缓解企业-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向供应商传递出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可靠、经营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较高等有价值的信息, 从而增进供企之间的信任关系, 使供应商做出信用授予的决策, 假设一得以初步证实。同样, 行业内较高的市场地位表明企业规模较大、抵押担保能力较强、信誉好, 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这会使供应商信任其偿债能力, 进而比市场地位低的企业获得更高的商业信用融资水平, 本文提出的假设二也初步得到证实。

注:均值为t检验, 中值为Mann-Whitney检验。***、**和*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注:***、**和*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 内为经过white异方差调整的t值。

(二) 回归分析

表3是利用模型 (1) 对假设一、假设二及假设三检验的回归结果。第 (1) 、 (4) 列显示, 在控制其他相关因素后, ic系数显著为正, 即ic与因变量年度商业信用增量Δcredit、年度商业信用余额credit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表明供应商在制定商业信用政策时关注了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 较高的内部控制质量更能博得商业信用债权人的信任, 持续获得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 而企业较低的内部控制质量会引起供应商对其偿债能力的担忧, 进而制定出提前收账、不予授信的信用政策, 致使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水平下降, 假设一得以验证。第 (2) 、 (5) 列显示, 在控制其他相关因素后, mp与年度商业信用增量、年度商业信用余额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由于本文mp为1表示企业市场地位低, 0表示市场地位高, 所以上述结果说明企业的行业市场地位高, 其抵押担保能力、谈判能力、信誉度也就越强, 这能够降低供应商对其债务违约风险的评估, 从而商业信用申请得以批准;与此相反, 市场地位低的企业, 上述融资优势就会较小, 供应商对其不信任感会进一步加剧, 反映在商业信用融资水平上会显著下降, 这支持了假设二。第 (3) 、 (6) 列显示, 交乘项ic*mp与年度商业信用融资水平显著正相关, 表明高质量内部控制带来的高信任度显著削弱了较低市场地位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负面影响, 具有替代关系, 即对于市场地位较低的企业, 如果内部控制质量较高, 这将显著增加其商业信用融资能力, 假设三也得以验证。

(三) 拓展性分析与检验

1.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是否可以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一般来说, 中小微型企业市场地位较低, 大型企业市场地位较高。根据上述研究,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缓解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该结论的稳健性尚需验证:一是虽然佟岩、冯红卿、吕栋 (2012) 认为上市公司整体上具有很好的行业代表性, 但衡量上市公司市场地位高低的理想做法是将其与市场中该行业所有企业进行比较, 即计算年度行业内所有企业营收情况应包括市场中非上市公司, 而不仅局限于上市公司, 但非上市公司数据无法获取;二是将市场地位高的归为大型企业, 而将市场地位低的归为中小微型企业, 该划分是否科学还需检验。

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研究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 根据企业营业收入、资产规模等绝对数指标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类 (其中, 中型企业标准的上限即为大型企业标准的下限) , 该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各类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企业, 是国家制定各类中小企业政策的基础。另外, 该规定划分的16个行业门类与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2012修订版) 能够完全匹配。因此, 本文利用证监会网站公布的2013年2季度最新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与四部委《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分类结果进行精确匹配后①, 根据规定采用营业收入指标计算变量企业类型MSMEtype, 将本文样本中的上市公司分为中小微型企业 (MSMEtype赋值为1) 、大型企业 (MSMEtype赋值为0) 两类②, 采用模型 (1) 对假设一、假设二及假设三重新进行回归检验 (限于篇幅, 控制变量结果略) , 结果如表4所示。对于年度商业信用增量、余额, MSMEtype系数均显著为负, 说明中小微企业在商业信用融资方面的确存在劣势;而交乘项ic*MSMEtype系数显著为正, 这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缓解中小微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提升信任度和商业信用融资水平。本文提出的假设一、二、三均再次得到验证。这也佐证了佟岩、冯红卿、吕栋 (2012) 认为上市公司整体上具有很好行业代表性的观点, 同时也说明本文以市场地位高低表征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是科学的。

2. 目前, 市场地位较低的中小微型企业是否积极运用了内部控制的信号传递功能?

林斌、饶静 (2009)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分析得出, 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企业有动机向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传递其内部控制信息。表5是对不同类型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检验的结果。总体而言, 市场地位高的、大型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显著好于市场地位低的、中小微型企业, 是否可以由此推测市场地位较低的中小微型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概率不高?

另外前文已经证实,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的确可以缓解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那么资本市场中的中小微企业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积极运用内部控制的信号传递功能, 进而反映在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上更大的概率?本文采用Logit模型 (2) 、 (3) 检验了上述问题。

注:***、**和*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 内为经过white异方差调整的t值。

注:均值为t检验, 中值为Wilcoxon rank-sum (Mann-Whitney) test。***、**和*分别表示1%、5%、10%的水平上显著。

模型中,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否披露ic_selfappr (披露赋值1, 否则为0) 、内部控制鉴证信息是否披露ic_audit (披露赋值1, 否则为0) 两个维度进行考察, 解释变量为mp、MSMEtype (定义同前文) 。参照佟岩、冯红卿、吕栋 (2012) 等人的研究, 设置了控制变量:产权性质state (国有为1, 非国有为0) 、盈利与否profitorno (盈利取1, 否则为0) 、审计师是否为四大big4 (是四大取1, 否为0) 、审计意见auditopinion (标准意见为1, 否则为0) 、资产负债情况lev、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hr1 (定义同上文) 、独董比例board (独董数与董事会规模比) 、所在证券市场commite SZ (深市取1, 否则为0) 以及年度行业控制变量 (定义同上文) 。与上文对应, 样本选自2009-2011年沪深全部A股, 剔除金融保险业, 同时删除了 (1) 强制要求内控鉴证的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 (2) 因特定事项 (如IPO等) 而进行内部控制鉴证的公司样本, (3) 相关变量计算所需数据缺失的样本公司。对于在年报或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中仅提及内部控制鉴证而没有对应的审计师报告或审计师报告编号的, 视为没有披露内部控制鉴证信息;对于在年报或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中介绍内部控制鉴证情况并有事务所审计报告编号的, 视为进行内部控制鉴证并予以披露。最终样本量为5 540个。所需的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 公司治理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与鉴证信息披露数据来自上海恒生聚源数据 (Gildata) 终端, 并与巨潮资讯网交叉核对后经手工整理而得。

表6给出了Logit回归的结果。第 (1) 部分中, 对于被解释变量ic_audit、ic_selfappr, 解释变量市场地位mp的系数均显著为负, 这表明市场地位低的企业倾向于不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与自我评价信息, 同时这也说明市场地位较低的中小微型企业尚未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具有向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传递其内部控制质量较高信息从而缓解信息不对称并增加商业信用融资水平的功能。第 (2) 部分中, 对于被解释变量ic_audit、ic_selfappr, 解释变量企业类型MSMEtype的系数也均显著为负, 这再次证实中小微型企业较之大型企业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积极性普遍不高, 同时也再次印证以市场地位高低表征大、中小微企业与以四部委《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划分大、中小微型企业所取得的结论完全一致, 前者具有很高的稳健性。

注:***、**、*分别表示在1%, 5%, 10%的水平上显著, () 内为经过Robust处理的z值。

(四) 稳健性检验

本文拓展性分析与检验部分, 以市场地位高低mp表示大型、中小微型企业, 以四部委《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计算企业类型MSMEtype, 其回归结果都得到了相互印证, 这说明本文结论是稳健的。对商业信用融资水平采用年度增量、余额两种方式计量, 检验结论的一致也表明研究是稳健的。此外, 本文对回归研究结论还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 (1) 借鉴谭伟强 (2006) 、Petersen和Rajan (1997) 的做法, 将变量Δcredit重新定义为 (t+1年末应付账款-t年末应付账款) /t年末总资产, 利用模型 (1) 对假设一、二、三进行回归分析, 研究结论不变; (2) 根据张新民、王珏、祝继高 (2012) 等人做法, 采用企业总资产规模占年度本行业所有企业总资产规模的比率作为衡量企业市场地位高低的指标 (比率低于本年度行业内全部样本的中位数, 即市场地位低, 赋值为1;否则取0) , 重新对假设一、二、三进行检验分析, 研究结论不变; (3) 模型回归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VIF均值小于3, 残差Durbin-Watson值均在2左右, 这也说明研究具有稳健性。

五、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信任理论考察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否缓解企业-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增进双方信任度, 进而使企业获得较高的商业信用融资水平。同时, 本文选择了市场地位作为个性特征型信任, 考察其与内部控制这一制度型信任机制在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影响中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 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 越能得到供应商的信任, 表现为商业信用融资水平与内部控制质量显著正相关;市场地位高的企业能得到供应商的信任, 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额度也较高, 而市场地位低的企业, 其商业信用融资水平也较低;内部控制质量与市场地位在对企业商业信用的获取上具有替代作用, 即对于市场地位较低的企业, 如果内部控制质量较高, 这将显著增加其商业信用融资能力。进一步的拓展研究显示, 较之大型企业, 我国中小微型企业在商业信用融资问题上仍居劣势地位, 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增进其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信任关系, 从而缓解所面临的经营性融资难问题。但就目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而言, 市场地位较低的中小微型企业, 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鉴证信息的概率显著低于市场地位较高的大型企业。这表明内部控制对中小微型企业融资的帮助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加强高质量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并积极对外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 从根本上增强其外部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方红星, 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J].会计研究, 2011 (8) :53-60.

[2]雷宇.财务会计的信任功能[J].会计研究, 2012 (3) ::26-30.

[3]李万福, 林斌, 宋璐.内部控制在公司投资中的角色:效率促进还是抑制?[J].管理世界, 2011 (2) :81-98.

[4]林斌, 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 2009 (2) :45-52.

[5]林毅夫, 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 2005 (7) :35-44.

[6]刘凤委, 李琳, 薛云奎.信任、交易成本与商业信用模式[J].经济研究, 2009 (8) :60-71.

[7]张维迎, 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 2002 (10) :59-70.

[8]张新民, 王珏, 祝继高.市场地位、商业信用与企业经营性融资[J].会计研究, 2012 (8) :58-65.

[9]张勇.信任、审计意见与商业信用融资[J].审计研究, 2013 (5) :72-79.

[10]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信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管理世界, 2002 (5) :95-103.

[11]Raiser, M., Rousso, A., and Steves, F.Trust in transition:cross-country and firm evidence[J].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Organization, 2008, 2:407-433.

上一篇:大学生网络素养论文下一篇:小学英语趣味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