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修为论文

2024-07-19

基本修为论文(共5篇)

基本修为论文 篇1

1.教师的人性自修注重专业元素的注入。人性、智慧和德性是同构的。人性是智慧和德性的基础, 智慧和德性的修养恰是丰盈人性的基本途径。因此, 作为教师, 不仅要通过“居敬穷理”、“静心养气”等自修之路提升自己的人性修养, 还必须在这些过程中渗入专业因子, 强调通过具有教育专业性质的学习、自省和研究,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教育德性, 以此不断丰盈自己的人性。

2.教师培育注重人文情怀成长。教师的人文情怀渗透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人文的敬重, 最主要地体现为教育“爱”。在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育的过程中, 不仅要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关照, 关注其生存状况、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实现, 而且要加强对教师人文知识底蕴的培育, 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展示其人文特性。

3.改善教师人性修养的条件。要改善教师的人性修养条件, 就必须客观审视教师“新经济人”的本性及其表现, 并给予合理引导。首先, 承认教师的“有限理性”, 保护他们合理获取利益的需要与权利。其次, 引导教师的教育行为利益核算, 付出什么样的教育成本, 收获什么样的教育利益, 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时必然权衡的问题, 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业行为。第三, 合理规约教师的机会主义倾向, 既尊重并保证教师利益的正当性, 又引导其合理分析、自觉抵制不合理的求利行为。

4.改善教师职业环境。教师利益是教育制度的利益背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当道德规劝和戒律不足

以抵挡教师的各种非道德欲望时, 要走出教师行为失当的困境, 就应该在制度上合理把握教师的“人性”, 赋予他们获取正当利益的合理性, 建立适恰的利益机制。教育制度应当体现一种合理的“利己”价值观, 保障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为他们的道德自律提供宽松的空间。

书学的修为 篇2

学习书法的人, 首先要明白书法作品的好与不好。这其实是书法审美的问题。书法审美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初学者的标准往往与高水平鉴赏家的标准不一样,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举个例子, 初学楷书的人往往认为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等唐代书家的作品要比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漂亮, 随着学书阅历的增加, 才能慢慢体会到魏晋时期书家的格调。

再举个例子, 某机构提出了这样的书法创作评价标准:

书法创作的内容要与时代合拍, 要健康、积极向上, 富有哲理、诗意, 格调要高雅;书法形质要新颖、有所突破, 包括用笔方法、字形结体、章法布局等方面要有所创新;作品具备个人风格, 能给人以新的感觉、新的视觉冲击, 给人心灵产生共鸣和震动。

怎样理解这样的标准?不同层次的人是不尽相同的。要准确解读这样的标准, 就必须对历史上的经典作品有所理解。从碑学到帖学, 经典作品构建了整个书法体系的审美标准。只有对经典作品理解透彻的人, 才能建立起准确的审美标准, 而且它的区分度也能精细起来。因此初学者临帖要专一, 读帖要广博。

选择怎样的书写内容往往能够体现书家的人生境界, 虽然与技法无关, 但却是作品格调的构成部分, 影响着鉴赏者的审美情感,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价值。书法艺术不单纯是视觉艺术, 它还有很强的文化性。这种文化性不仅体现在技法审美上, 还体现在内容审美上, 直接影响着鉴赏者情感的共鸣。

书法的形质包括用笔方法、字形结体、章法布局等。

用笔方法是基础, 是关键。尽管历代的经典作品面目千变万化, 碑和帖也各有讲究, 但用笔规律是不变的, 所谓“用笔千古不易”。我们要善于从这些经典作品中总结出用笔规律, 为我所用。评判一件书作的优劣, 首先看它笔法是否有来源、有意趣。笔法不能凌乱, 乱则失法, 随心所欲而不凌乱才是高手。

字形结体要自然, 或平稳、或险绝, 看着总是协调, 不碍眼。平稳中贵有变化, 险绝处贵不突兀。

章法布局包括字距、行距的疏密, 墨色的浓淡, 用笔的枯湿, 留白的运用等等。具体到作品, 是没有完全一样的章法布局的。评判章法布局的优劣, 主要看它是否合理。平时读帖就要注意章法的变化, 以便灵活地运用。

对于个人风格的评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有时甚至很不一致, 所谓曲高和寡, 都是正常现象。

二、入帖的几个步骤

(一) 临摹能力的训练

临摹是学书的基本功, 也是提高书写水平的基本途径。换个说法, 临摹是一种学习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书才变成可能。临摹法帖其实就是还原书家的书写过程, 要求与原帖作者一一对应。从笔法到结体、章法, 都要仔细体察。笔画的粗与细, 转折的方与圆, 间距的处理, 墨色的变化, 等等等等。虽然不能百分之百接近原帖, 但作为一种追求目标, 应该是越像越好。通过不断纠错, 越来越接近原帖。书法作品的优劣往往在毫厘之间, 没有逼真的模仿是体会不到的。

(二) 单一体系的技巧练习及记忆

有了临摹的能力, 就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法帖进行练习。初学者切忌乱换帖, 朝三暮四, 好高骛远。熟练掌握一种体系的书写技巧可视作入门, 入门不易, 需要持之以恒。每天选择三五个字, 每字练习几十遍甚至几百遍, 直到清楚记住、默得出来为止。汉字虽多, 一般人只要记住三四百个字头就可以了。否则浅尝辄止, 终究不得门径。如果偶然有几天觉得枯燥, 可以变几种临摹方法来练习, 包括摹、描红、对临、背临、意临、集字等等。

(三) 熟练运用

通过临摹, 其目的是熟练掌握一种体系的书写技巧。熟练到什么程度呢?字帖里有的字当然要写得像, 就是字帖里没有的字也要得其仿佛。换言之, 就是能随便抄书。这时候, 什么行间距的疏密、墨色浓淡的变化、篇幅的贯气等等当然不在话下了。

三、出帖的方法

能“入帖”很不容易, 做到这一点, 就已经是不错的写手了。要想成为艺术家, 那就要“入而能出”。入帖不易, 出帖更难, 但凡事总有办法。

(一) 类比法

把一种法帖写得像了, 想走出来, 不妨学一学跟它风格相近的一些作品, 起一点变化。有了自己的理解, 慢慢形成一种风格。风格的形成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不要刻意去搞怪。一种风格既要有独特性, 又要符合审美的要求。只是与众不同而不美的东西是搞怪, 不是风格。搞怪容易, 形成自己的风格却难。

(二) 对比法

如果学风格相近的法帖起不了变化, 有时也可考虑学一学风格迥然不同的法帖。每个人的特点各不相同, 不能用死方法去强求。当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有一天豁然开朗了, 那就是你自己的东西。

(三) 其他途径

我们从古代书论中可以看到很多有关顿悟的例子。据说张旭观公主与担夫争道而悟笔法, 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始得其神;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而师之;雷简夫闻“江声”而悟笔法;文同见蛇斗而草书长进;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说, “元祐间书, 笔意痴钝, 用笔多不到。晚入峡, 见长年荡桨, 乃悟笔法。”这些是书本上的说法, 因人而异, 也不可全信。苏东坡曾批评说, “世人见古德有见桃花悟者, 便争颂桃花, 便将桃花作饭吃, 吃此饭五十年, 转没交涉。正如张长史见担夫与公主争路而得草书之法, 欲学长史书, 日就担夫求之, 岂可得哉?”

四、字外功夫

编辑修为的最高境界探讨 篇3

一、“杂家”说与“专家”说的概念

基于编辑的专业结构来讨论编辑的定位, 学术界有“杂家”说、“专家”说以及“专与博相结合”的复合型三种观点。笔者认为, 一名好编辑应该是既有广博的知识面, 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复合型编辑。

专家型人才主要指在基础科学或应用科学领域中某一分支有突出成就的人, 这类人才的智能值非常高, 在某个专业的领域中具有较高的造诣, 但是并不一定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杂家型人才具备较广的知识面, 可以进行相应的融会贯通, 应用较多的知识来描述内容, 但是并没有深度。由此可以看出, 片面强调其中任意一点对于实际编辑工作来讲是不够科学严谨的。

二、“杂家”说与“专家”说的比较

“专家”说有失偏颇之处较易理解。编辑的工作是审阅、编辑书稿, 而书稿的内容丰富, 涉及各学科各领域, 要求编辑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 尽可能多地熟悉、了解和掌握多学科知识。编辑负有把关的重任, 漏过的任何差错都会与读者见面, 轻则闹出笑话, 重则酿成重大责任事故。尤其在当前强调经济指标及编辑部专业分工模糊化的大环境下, 固守“非自己专业书稿不编”的理念, 对于刚入行的年轻编辑来说是不现实的。

对于“杂家”论, 近代以来, 不少老一代编辑人均表支持。叶圣陶即指出编辑应成为杂家, 吕叔湘也有一些相似的说法, 但是主要强调编辑自身需要具备一点专长。在二十世纪80年代, 一些学者提到“编辑家”的理念, 同时认为他们是精神文明的建造者, 有政治家的洞察能力及其组织能力;编辑家在精神产品的鉴定中具备很高的能力, 具备评论家的眼光;编辑家主要负责编辑工作, 需要具备企业家一样的头脑。这给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是并没有本质改变。

“杂家”这一个理念却并没有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 同时也无法找到适当的教育理念来培养出杂家。“杂家”说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编辑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 同时在培养新时期编辑方面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作用, 一方面模糊了青年编辑的职业规划走向, 使得一些编辑并不知道自己将做什么, 不敢在自身的领域上追求高端, 不敢精益求精, 甚至对于自己作为一名编辑而没有信心;另一个方面, 一些人一直对于自己了解多种知识而感到自豪, 很多人以“通才”、“杂家”自命, 一般对于各种专业性比较强的文章能够信口开河, 但是却没有真知灼见, 或班门弄斧, 以致贻笑大方, 最终荒废专业。自认为什么都懂, 但最终什么都不懂的“万金油”。

所以说, 学者一定要从广博知识的角度要求编辑, 却没有去认真分析应用“杂家”来当做衡量编辑的标准, 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不管是《吕氏春秋》还是《淮南子》, 这些作品都属于杂家类代表作, 但是并不是一般人所作, 而是一些门客的群体知识表现, 将其规定为一个人的知识是不正确的。事实上, 任何人知识结构的建立, 都需要从杂到专, 否则对于事物的认识只是会单纯的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并没有一个理性的提升。近代编辑大家邹韬奋, 可以说拥有广博的知识, 但其最为擅长的是政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欧阳维诚说:“任何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毕竟是有限的, 要一个编辑什么都懂一些, 而且能在编审书稿时真正发挥作用, 事实上是难以办到的。准确一点说, 世界上只有奇才, 而不可能有通才。在新学科知识的产生有如爆炸状态的今天, 更是如此。”其在《编辑知识结构的界定与评判》中指出:任何一个编辑, 不管他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面如何广泛, 但仔细分析, 总不外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起根基作用的知识, 可以称之为基本域;另一部分是枝叶一类的知识, 称之为生成域。一切生成域的知识都可以以基本域的知识为基础, 通过查阅工具书、向专家请教等方法较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强化和补充。而“杂家”说只讲杂不讲专, 只讲博不讲约, 从而使编辑知识结构的底层被期许得过于宽大, 以致无暇顾及专门性和高层次知识层的建立, 故说其缺乏科学基础。

三、“杂家”说与“专家”说的关系

杂与专不是对立的, 而是辩证统一的。“杂”是就广度而言, “专”是就深度而言。杂可以寓于专, 专也完全可以体现于杂。每个人知识结构的建立, 都要先杂再专、由博返约。因此, 作为刚入行的编辑, 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 应首先学习成为一个杂家。从主客观因素角度来讲, 编辑都应该先学习做一位杂家。首先把作者当做老师, 甘当小学生。在编书的过程中, 是真诚地请教, 可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其次, 要把握各种进修机会, 聆听智者及前辈的教诲。再次, 要花时间去浏览各类专业期刊, 参加各种讲座和学术活动。多逛书店, 做一个爱读书的编辑, 博采众长, 广泛涉猎。学习不一定非要抽出时间去捧着书埋头苦啃, 学习的机会其实无处不在。修改稿子、倾听别人睿智的话语, 以及在参与活动都是一种学习。

提升领导干部人生修为的思考 篇4

一、领导干部人生修为的基本内涵

领导干部人生修为是指在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 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思想境界、道德操守、价值观念、执政理念、公仆意识、法治精神、人生态度、生活情趣和行为取向的综合表现。领导干部人生修为集中反映着领导干部的整体政治素养状况和水平, 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和态势。客观地讲, 领导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继承者和领路人, 他们的人生修为不仅关乎个人成长, 从根本上更是关乎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人民群众的福祉, 同时也是衡量领导干部能否真正履行“三严三实”的根本标志。

二、新时期领导干部应注重人生修为的提升

(一) 良好人生修为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和健康成长的垫脚石

领导干部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 不断加强个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修炼。否则, 领导干部的人生修为一旦出现偏差, 必然会误入歧途, 导致政治偏废、信仰迷茫、理想缺失、道德堕落、价值扭曲、生活腐化和情趣低俗。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政, 珍惜名誉、坚守节操, 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修身立业的压舱石, 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修为, 良好的人生修为既是检验领导干部是否真正履行执政为民、干事创业的标杆, 也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健康成长的垫脚石。

(二) 良好人生修为是检验领导干部履行“三严三实”的试金石

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领导干部是治国理政的领军人物和关键力量, 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对自己必须高标准、严要求,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凡事身先士卒, 率先垂范, 尽情施展聪明才智、实现共创伟业之志, 做遵纪守法的楷模, 做求真务实的典范, 做开拓创新的先锋。事实上, 领导干部良好的人生修为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如何修身、如何用权、如何律己, 以及怎样做人、怎样谋事、怎样创业等, 是检验领导干部履行“三严三实”的试金石。

三、当前提升领导干部人生修为的路径

(一) 坚持“严”字当头

1. 坚持严以修身, 崇尚立身之本

学习是党员干部加强修养、履行职责、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是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二是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即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三是要切实做到学以致用。领导干部要学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事实证明, 学习可以坚定人的政治信仰、坚守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 成就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才能抵挡住各种诱惑和腐朽思想的冲击, 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2. 坚持严以用权, 恪守为官之本。

纵观历史, 治事理政贵在一个“公”字, 难在一个“正”字。一是要敬畏权力。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必须要服务于人民。如何对待权力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权力具有两重性, 既能锻炼人, 也能腐蚀人, 如果把权力当作捞取个人名利和聚敛财富的工具, 迷恋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 就必然会背离党的宗旨, 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领导干部要敬畏权力、依法用权, 时刻警惕权力所带来的各种诱惑, 在权力面前自觉筑牢预防腐败的“防火墙”, 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二是要有公仆情怀。“掌权不忘责任重, 位高不失公仆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 各级领导干部时刻牢记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 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光明磊落、行为有矩, 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三是要走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真正理解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才能真正做好群众工作。群众利益无小事, 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政策和工作目标, 都要充分考虑和科学统筹好不同群众的利益, 绝不能违背群众意愿, 同时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多办一些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3. 坚持严以律己, 履行立业之本

要做到廉洁自律。腐败是损害我们党肌体健康的“毒瘤”,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贯穿于党的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历史课题。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市场行为不规范的过渡时期, 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腐败行为的滋生和蔓延已严重影响到党的形象。为政清廉是我们党赢得民心的重要法宝, “廉”方可生“威”, 要抓好慎始, 防微杜渐, 方能以己正人。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 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时刻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秉公用权、廉洁用权, 违背原则的事情要坚持做到对上级不开“口子”, 对同级不破“例子”, 对亲友不讲“面子”。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 严格落实“八项规定”, 克服“四风”问题, 增强自我净化的能力, 有效预防和坚决遏制腐败问题滋生蔓延的势头, 做到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 才能不断增强思想上的免疫力, 提高战斗力, 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为政环境, 做政治上合格的领导干部。

要敢于接受监督。有权力的地方必须有监督,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最终都会动摇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基础。在新时期, 领导干部敢于真诚接受监督不但是一种胸襟气度, 也是一种必备的执政素质和文明素养, 更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和政治现代化的一大标志。随着党中央对腐败的零容忍, 各种监督日益走向常态化, 呈现全天候, 领导干部只有自觉守住做人的“底线”, 不越做事的“红线”, 敢于自觉接受监督, 勇于创造有利于监督的社会环境, 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顺应民情民意, 方能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与拥护。

(二) 坚持“实”字为本

1.坚持德才兼备, 确保做人要实

坚守以德为先。孔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局其所, 而众星共之。”做人是做官与做事的基本前提, 也是做官和做事的根本保障。只有做好了人, 做事才能有正确的动机。只有思想上一尘不染, 才能行动上一身正气。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的修炼, 做到为人谦虚谨慎、真诚正直, 处事秉持公道、胸怀坦荡, 关心群众、体恤民情。陶行知先生指出:“私德为立身之本, 公德为服务社会和国家之本, 私德不讲究的人, 每每是妨害公德的人。”做到“有功劳时不伸手, 有苦劳时不计较, 有疲劳时不抱怨”, 勤奋工作, 甘于奉献。

厉行慎独精神。领导干部要自警自律、慎独慎微, 勒紧心中的“紧箍咒”, 做到在“名利上要有满足感, 能力上要有危机感”, 特别是要管住自己的“嘴”, 不该吃的饭坚决不吃, 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管住自己的“腿”, 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管住自己的“眼”, 要看准人, 善于识才用人;管住自己的“耳”, 兼听善明, 善于和敢于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 博采众长, 集思广益, 闻过则喜,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管住自己的“心”, 要秉公办事, 保持宽广的胸怀。

2.坚持求真务实, 践行谋事要实

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和根本途径,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格。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 恪守为民之责, 多办利民之事, 坚持求真务实, 做一个干事创业的人。

践行谋事要实。在社会利益多元化、诉求多样化的形势下, 解难题、破制约, 必须加快转变领导方式, 让领导干部练出一双洞悉大势的“火眼金睛”, 练就一身干事创业的“硬功夫”, 在其位, 谋其政, 不摆花架子, 不做表面文章, 认真履行职责, 坚持率先垂范, 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 凡是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各级领导干部要像焦裕禄那样“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像孔繁森那样“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尽心尽力, 多为民想实事、办实事、办好事, 在人民群众中树起不朽的丰碑。

3.坚持开拓创新, 做到创业要实

培养创新精神。尊新必兴, 守旧必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必破旧, 破旧方立新。第一, 要克服一个“老”字。有的领导干部做事因循守旧, 面对新问题跳不出旧思维、想不出新办法、拿不出新举措, 奉行“拿来主义”, 总想用老办法、老经验、老套路推进工作。第二, 要克服一个“怕”字。有的领导干部怕冒风险, 怕出乱子, 怕担责任, 故步自封, 因循守旧, 不敢越雷池一步, 拒绝创新, 畏惧创新。第三, 要克服一个“懒”字。有的领导干部碌碌无为, 无所事事, 不了解新形势, 不学习新知识, 不研究新问题。第四, 是要克服一个“浮”字。有的领导干部奉行本本主义, 唯书、唯上, 就是不唯实, 脱离实际情况, 往往是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创新的动力源自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 创新的本领源于真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实践,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胆略、创新的思维来谋划工作。

历练创业能力。正确的路线确定以后, 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负重爬坡的发展关键期, 深刻的变革中, 矛盾困难在所难免。领导干部要当好群众的表率, 不要立志做大官, 而要立志做大事,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要胸怀“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的创业激情, 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忠心耿耿, 恪尽职守, 奋发有为, 一切以事业为重, 一切以发展为先, 有效凝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 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总之, 各级领导干部决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 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自觉按照党章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增强提升人生修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坚持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做人、用权律己的基本遵循和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 对照“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 堂堂正正做人, 干干净净做事, 清清白白为官, 争做履行“三严三实”的好干部。

摘要:良好的人生修为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和健康成长的垫脚石, 是检验领导干部履行“三严三实”的试金石。当前, 提升领导干部人生修为, 首先要坚持“严”字当头, 即做到严以修身, 崇尚立身之本;严以用权, 恪守为官之本;严以律己, 履行立业之本。其次要坚持“实”字为本, 即做到:德才兼备, 确保做人要实;求真务实, 践行谋事要实;开拓创新, 做到创业要实。

基本修为论文 篇5

一、少年学艺

霍殿阁, 字秀亭, 是清末直隶沧县南小集人。霍殿阁幼年就酷爱武艺, 可惜家庭贫困, 无钱聘请武师。霍殿阁14岁时, 恰巧同村一个张姓的大户人家请武师教儿子练武强身, 霍殿阁借陪人家练武之机, 才得以跟一位李姓武师学得二郎拳、四郎宽拳、溜腿架等基础拳路和少许轻功。两年后, 这位李姓武师将当时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八极拳名师“神枪”李书文推荐给张家。李书文, 字同臣, 是清末民国时期河北沧州盐山县王南良村人, 李书文不仅精通八极拳, 尤其擅长六合大枪, 一杆大枪被他练得出神入化, 所以江湖人称“神枪”。李书文一生为人光明磊落, 疾恶如仇, 而且他打破了传统武术门派的限制, 一生致力于传播八极拳和枪法, 门徒弟子遍布全国, 深受人们的爱戴。同年, 张家将李书文聘请到小集教拳, 霍殿阁终于得以跟“神枪”李书文学习八极拳、六合大枪等武术技艺, 为霍殿阁今后的武术修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霍殿阁天资颖慧, 而且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武机会, 昼夜苦练, 勤奋刻苦, 短短一段时间之后, 就在众多的孩子中脱颖而出, 深得“神枪”李书文的偏爱, 一年后, 霍殿阁被李书文收为入室弟子, 正式学习八极拳和六合大枪, 寒来暑往, 一晃就是12年。12年中, 霍殿阁将李书文视作亲生父亲一般, 李书文也将霍殿阁视如己出, 将毕生绝学悉数传授给霍殿阁。李书文教授技艺非常注重实战和胆量, 甚至有些严格苛刻, 有些时候, 李书文在半夜里领着霍殿阁去坟地转悠, 练习胆略。为了锻炼霍殿阁的反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李书文在练习中常常随时出招测试霍殿阁, 不是突然击来一拳, 就是突然扎来一枪, 常让霍殿阁猝不及防。在老师的精心指点下, 霍殿阁勤学苦练, 不避寒暑。霍殿阁练习枪法时, 为了增强准头, 常常是练习用大枪扎香头、扎镜子, 并且要达到触而不伤、随心所欲的境界。霍殿阁在练习靠桩功时, 用力即可将碗口粗枣树震死, 功力可见一斑。霍殿阁力量奇大, 压地用的石磙子放入一人深的土坑里, 七八个小伙子都抬不出来, 霍殿阁双手用力即可将磙子抱起, 轻松地抛出坑外, 就这样经过12年的勤学苦练, 霍殿阁终于练成“神枪”和八极拳的绝技。此后, 每逢到乡里集会上进行表演, 压轴节目总是由霍殿阁表演用六合大枪扎苍蝇。众人先将一面穿衣镜放在场地中央, 镜子上涂满鸡血, 霍挺枪便刺, 但见苍蝇纷纷落地如花瓣一般, 停枪看时, 镜面却安然无恙。霍殿阁技艺大成后, 李书文带着他到北京、天津闯荡, 进一步磨炼他的技艺。几年后, 霍殿阁的技艺大精, 渐入化境。1910年, 霍殿阁随李书文赴天津任中华武士会的教习, 与李书文一同表演六合大枪, 一鸣惊人, 深受京津武术界的赞誉, 遂艺惊津门。

二、名震东北

四年后, 霍殿阁已经名满津门, 李书文就让霍殿阁行走江湖, 遨游天下。1914年, 李书文将霍殿阁推荐给当时黑龙江的军阀许兰州。见面后, 许兰州非常钦佩霍殿阁的武艺, 也非常敬重他的为人, 就让霍殿阁作为自己的贴身侍卫, 同时兼任军校的武术教习。1917年9月, 许兰州赴奉天投奔奉系军阀张作霖, 霍殿阁也随其前往。

一次, 张作霖设宴款待许兰州, 在席间无意谈起霍殿阁, 许兰州说霍殿阁武艺超群, 人品敦厚。张作霖听后也很感兴趣, 但是对霍殿阁的技艺将信将疑。于是, 让人将霍殿阁请到大帅府。当时, 奉系的众位达官贵人在酒席宴上团团围坐, 许兰州便授意霍殿阁一试身手。霍殿阁盛情难却, 只得展露技艺。霍殿阁在场中间一站, 众人见他貌不惊人, 衣着普通, 就都议论纷纷, 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说时迟、那时快, 霍殿阁暗中运足丹田之气, 大喝一声, 随即双脚用力踏地, 只听“咔吧”一声, 脚下铺地的薄石板就应声而裂, 众人一见, 无不惊骇, 偌大的酒席宴上霎时间鸦雀无声。霍殿阁接着练了一套八极拳, 但见拳法精湛, 招数惊奇, 赢得众人的一片掌声。随后, 霍殿阁又练习了十八般兵器。他演练剑术时, 将宝剑凌空掷出, 随即纵身一跃, 施展出八步赶蝉的轻功绝技, 在空中将宝剑抓在手中。最后, 他练了一趟六合大枪, 但见他招数惊奇, 步伐轻盈, 长枪在他手里如同游龙一般, 忽然, 他使出一招“苏秦背剑”, 随即一拧腰窜出一丈开外, 安然落地, 静寂无声, 收招之时, 霍殿阁气不长出, 面不更色, 这让在场的达官显贵以及众位武师无不拍手称赞, 霍殿阁的技艺也渐渐在东北的达官贵人间流传开来[2]。

三、武学修为

霍殿阁的眼光异于常人, 分外明亮, 走路时犹如踩踏到弹簧上一般, 格外轻快, 好像豹子一样机警敏捷, 内行人一见, 就知道霍殿阁八极拳中的虎形拳已经达到非常高深的境界。霍殿阁站立如松, 稳坐如钟, 身材魁梧, 步伐轻盈, 而且力大无比, 下盘稳健。他抱膀而立, 任凭弟子随意进攻, 依然纹丝不动。他双手食指支在地上, 可以轻松将身体撑起, 如同少林功夫的一指禅。他将手指伸出, 徒弟们发力掰撅, 霍殿阁也毫无反应, 而当霍殿阁出招反击时, 只是稍稍用力, 对方就疼痛难忍, 蹲坐于地。霍殿阁行拳极其自然, 无丝毫努劲, 更无丝毫露相, 外行人根本看不出一点有费力的感觉, 但挨上一招时却感到疼痛难忍, 透骨入髓, 他将八极拳讲求的“挨、膀、挤、靠”, 见缝插针, 有隙即钻, 不招不架, 见招打招等特点都发挥的淋漓尽致[3]。

霍殿阁当了溥仪的武术教习和保镖之后, 可谓名声在外, 树大招风, 很多武林高手纷纷慕名前来, 切磋技艺。有一次, 一位武师来拜访霍殿阁, 语气非常傲慢, 霍殿阁内向谨慎, 不愿意与来人交手, 以免伤了和气。可是来人执意不肯, 非要与霍殿阁较量一番。霍殿阁无奈, 只得露出绝技。来人是骑马来访, 霍殿阁就趁机露一手千斤坠的功夫, 霍殿阁抓住来人的马尾, 让来人策马拉拽, 这位武师对着马连打数鞭, 马匹疼痛难忍, 奋力拖曳, 可是霍殿阁纹丝不动, 这位武师被惊得心服口服。当时, 天津有位武术名家, 技艺高深, 而且年长于霍殿阁。他闻名而来, 要与霍殿阁切磋技艺, 而且面露藐视之色。两人比武之时, 霍殿阁只发一招, 就将其击出几丈之外。这位武术名家深以为耻。于是, 怀恨在心, 阴图报复。一次, 他乘霍殿阁练习拳路之时, 从后面偷袭霍殿阁, 想借机将霍殿阁打翻在地, 一雪前耻, 哪知道, 霍殿阁反应神速, 回身使出一招“撩阴腕”, 将其打昏于地。这位拳师羞愧难当, 遂离开天津。

四、时代影响

霍殿阁性情性格刚烈正直, 疾恶如仇, 尤其非常重视武德修养和江湖义气, 他要求自己的门徒弟子要谨守门规, 修养身心, 不许争强斗狠, 更不允许去别人的武馆踢馆。

当时, 日本人为了进一步控制溥仪, 多次给溥仪派驻保镖和武师, 但都被霍殿阁一一击败。日本人十分不满, 不惜从日本本土选出优秀的剑道、空手道、柔道高手来找霍殿阁比武。有一次, 日本军方派出三个空手道高手向霍殿阁挑战, 并且厚颜无耻地说, 日本空手道的规则要求不许出拳击打, 所以这次比武要按照日本空手道的规则进行, 也就是让霍殿阁不许出拳击打, 日本人的无耻行径和卑劣嘴脸可见一斑。对此, 霍殿阁毫不在意, 慨然应允。日本人心中窃喜, 以为霍殿阁必败无疑。双方比武之时, 霍殿阁放弃八极拳拳法不用, 施展出轻功绝技, 步履轻盈似鹰行豹旋, 又好似落叶一般, 虽然不出招, 三位日本空手道的高手却连霍殿阁的衣角都碰不到, 最后, 霍殿阁看准时机, 伸出手指轻轻一按, 对方三人应手而倒, 疼得大汗淋漓, 阴谋遂告失败。日本人让溥仪当皇帝, 完全是利用溥仪的名声, 而对溥仪经常呼来唤去, 日本人进伪皇宫, 从来不打招呼, 也不通报, 根本无视溥仪的存在。有一次, 日本人将轿车直接开到溥仪办公楼前, 正于下车之际, 霍殿阁纵身上前, 使出神力, 将轿车的底部擎住, 轻轻提起, 轿车的后轮悬空, 进退不得, 窘态百出, 这才有所收敛[4]。1937年6月, 霍殿阁让自己的弟子在长春的大同公园借机与日本士兵发生打斗。事件之后, 日本人恼羞成怒, 乘机解散了霍殿阁的护军弟子, 霍殿阁本人也遭到撤职的处置, 从此霍殿阁决意仕途, 隐身世外, 一心授徒。1942年, 霍殿阁因病去世, 时年五十七岁, 灵柩同年发回沧州小集故里, 一代八极拳师赫然长逝。

总之, 霍殿阁作为八极拳的一代宗师, 虽然身任伪职, 但是满怀爱国热情, 一生致力于八极拳的传播发展, 认真研究霍殿阁的人生经历和武学修为, 对于深入探究八极拳的发展历史, 促进中华传统武术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霍殿阁, 人称“康德第一武师”, 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杰出人物, 八极拳的一代宗师, 更是一位爱国武术家。他个性正直, 武艺精湛, 对后世武学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霍殿阁,后世武学发展,影响,窥探

参考文献

[1]孙生亭.八极名师霍殿阁遗像由来[J].健身科学, 2004-12-1.

[2]阎伯群.李瑞林.中华武士会人物录[J].搏击, 2012-11-2.

[3]鞠长辉.李金阳.神枪李书文[J].精武, 2009-8-1.

上一篇:文学教育理念下一篇:数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