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

2024-10-17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精选12篇)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 篇1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对公民承担的一种义务和责任。而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社会保障的二元结构, 以及社会保险基金匮乏等基本国情, 决定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系统的工程。

医疗保障问题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看病难、看不起病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作为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 看病更难, 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也随之显得更加突出。

一、农民工社会医疗保障问题的现状分析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 城市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 文化程度与城市常住人口相比普遍偏低。由于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以及缺乏专业技术和技能, 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主要集中在厂矿、建筑、装修、市政建设、经商、饮食娱乐等服务行业, 基本涵盖了城市各行业的所有苦、脏、累、险的工种。而农民工的低收入却和高劳动强度以及一再延长的工作时间形成强烈反差。为了把更多钱带回农村老家, 大部分农民工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因为城市边缘区的生活成本较低、城市管理相对松懈, 所以大部分进城农民工集中居住在城乡接合部, 居住环境脏、乱、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二、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制度分析

(一) 政府政策角度

政府对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不够重视。农民工进城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 也带来了城镇就业、住房、公共设施、交通、教育环境等各方面的负担。特别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 城市下岗职工增多, 贫困人口增多, 城市居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成了政府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再为外来农民工提供生活保障就必然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所以, 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就难以被提上日程。虽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 但执行情况并不理想。目前存在的问题有:

1. 户籍障碍。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城乡严重分离, 其消极作用已显而易见, 它造成了城乡严重不平等, 使农业滞后, 农民收入低下, 并进一步影响到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 以及传统户籍制度的改革,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必将会被一元的居民社会所替代。“农民工”这个概念也必将成为历史, 当然, 也就不会存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了。当前户籍制度改革迟缓, 已影响到我国工业化进程, 对企业发展、社会安定和城乡关系都产生负面影响。

2. 保障制度的涵盖面不够。

目前, 我国尚有一些困难企业、乡镇企业、集体企业没有参保, 使得在这些企业就业的职工得不到医疗保障, 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就更困难了。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无法解决农民工的看病住院问题。根据有关法律, 每个公民都有健康权。因而, 社会保障权, 应是全体公民的保障权, 而不应成为少数“市民”的专利。

3. 监督力度不够。

对不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 劳动保障部门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加以纠正。管理手段跟不上、网络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改进。

4. 政府责任意识薄弱。

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 症结不在于经济实力, 而在于政府能力。农民工长期游离于医疗保障体制之外, 这首先是政府的一种失职。作为一项社会福利, 农民工医疗保障应当获得国家的扶持和资助。现在, 许多地方政府总是热衷于搞一些“形象工程”, 在医药卫生领域也是如此。

(二) 企业方面

由于雇主需要为单位职工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险, 因此, 吸纳农民工进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受到雇主的阻力。目前, 许多企业, 包括国有企业大量雇用进城务工人员, 甚至将原来一线工人全部弃之不用。直接原因就是企业大量使用临时工而不为之办理社会保险手续, 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 获得高额的经济回报。

(三) 农民工自身方面

农民工参保的意识不强。农民工群体以青壮年为主, 疾病风险较低, 他们普遍缺乏保险意识。另外农民工多数从事一些收入比较微薄又较繁重的工作, 家庭负担较重。较低的收入只能让他们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要, 无暇顾及疾病风险, 到发生重大疾病时才意识到参加医疗保险的重要性却为时已晚。另外, 农民工一旦变换工作地点就必须退保, 统筹基金不予退回, 不利于保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连续性, 也制约了他们更换工作地点后续保的积极性。所以, 流动性的工作性质加大了其参保的难度。有些农民工明白参加医疗保险是件好事, 但在参保的过程中手续繁琐, 加上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 多数城市根本没有续保服务, 有这项业务的其办理过程也是相当困难, 这些处理不好有可能会成为农民工求职的障碍。

(四) 其他方面

1. 传统影响。

在我国传统的农村,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多数, 老由儿养, 生病后没有能力治疗, 能拖多久拖多久, 较低的文化水平, 制约着他们对医疗保障体制的认识。

2.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主要是政府服务水平的负面影响。农民工对医保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和稳定性缺乏了解, 对医保普遍存在疑惑心理。由于身处弱势, 再加上工作的流动性和前途的不稳定性, 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漏洞难免又会人为地侵占农民工利益。这一切, 更加重了农民工对医保的抵触。

三、农民工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建构政策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实情况是既不能满足农民工的需要, 也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紧迫的是, 在人权保护日益完善, 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的国际现实面前,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远离国际劳工标准将给中国的国际贸易带来极大障碍。因此, 我们有必要遵循和按照国际标准来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使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与国际接轨。在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上, 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 农民工医疗保险应能全国“漫游”

农民工由于流动性大, 在医疗保险转移上增加了许多麻烦, 特别是农民工在参加医疗保险中遇到许多人为造成的现实困难。有些农民工参加的是所在地农村医疗保险, 在城里生了病怕花钱, 只有赶回农村治病, 有的甚至因此而耽误了治疗, 小病变成了大病。

(二) 突破户籍制度

第一, 以劳动关系为基础建立医疗保障关系。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关键是必须解决好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监察力度, 促使用人单位与农民工健全劳动关系。第二, 加强法制建设, 将农民工的卫生服务纳入法制轨道。

(三) 提高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障可靠性

可根据农民工的特点提供适当的卫生服务补贴, 比如, 采用代金券。另外, 要重视民营医院的作用。现阶段, 民营医院刚刚起步, 在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在百姓中的公信度不如公立医院。如果把消费群体定位在农民工, 走平民医院路线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四) 建立贫困农民工医疗救助制度

要重视农民工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并逐步将他们纳入到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之中。重视妇幼保健领域, 要在有限的资源中, 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

(五) 对农民工开展宣传教育

让他们了解自己在劳动过程中应该享有哪些权利, 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解决, 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的注意事项等基本常识是很有必要的。

农民工问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的, 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这不仅仅关系到上亿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而且也关系到用工单位、用工城市和城市居民的利益。所以, 这项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改革, 要靠党和政府, 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来推行。要制定一套解决问题的总体规划, 出台若干政策和措施。可选择若干个城市进行试点, 取得经验后, 再向全国推广。“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解冻和消融也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 篇2

为此,农工党中央提出重视加强农民工健康和医疗保障的若干建议

重视农民工健康,建立覆盖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体系,不仅是制度构建问题,也是关注民生的政治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国中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农民工健康教育,增强农民工对自己健康的保护意识。农民工输入地的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中心,要加强对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强化对农民工健康教育,切实落实国家关于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特定传染病的免费治疗政策和农民工子女计划免疫的接种工作,并将农民工获得健康教育的程度和农民工子女计划免疫接种率以及传染病免费隔离治疗治愈率纳入各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中心工作考核内容。

2、加强对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坚持“低标准、广覆盖、可转移”的原则。要将留在城镇的人员与城镇社会医保制度接轨,直接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将返回农村务农人员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衔接,将流动到其他城镇人员的医疗保险实行转移,统筹考虑农民工医疗保障。

3、探索试行医疗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有效对接,保证农民工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由于社会保险基金区域统筹与农民工跨省流动存在尖锐矛盾,现阶段必须解决好农民工就地医疗和异地就医报销难、比例低问题。可采取将农民工的医疗服务委托打工地“合管办”或医疗保险机构代为管理,就地医疗费用由原籍地按政策报销,确保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障。

4、修改《失业保险条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公平是社会保障的首要原则,社会保障的功能定位是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网底功能,因此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应予修改。尤其要将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一年后失去工作的同等享受城镇职工的失业保险待遇。此外,我国缺乏农民工享受社会福利的实体法,现有社会福利立法基本上停留在民政福利,尚无法律法规对农民工的福利予以规范。因此建议《劳动法》应增加有关条款对农民工的劳动福利予以补充和规范。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 篇3

[关键词]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完善

农民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使其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他们不仅就业不稳定、劳动强度大而且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落后。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加突出,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对接问题也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医疗保障对接的主要问题

1.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制度立法层次过低

自进入20世纪的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加强建设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对于建设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却因为低水平的农村收入和飞速上涨的医疗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长期止步不前。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诞生了农民工这一被视为“边缘人”的特殊群体。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的坚实基础,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医疗保障却一直处于真空地带。直到近年来,国家开始加大重视农民工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国务院及其部委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如2006年国务院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的通知》,2013年国家计生委出台的《关于做好201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以及2014年出台的《关于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等等一系列政策。为落实上述通知,地方的一些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具体的办法,例如江苏省2006年开始施行的《关于认真做好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意见》、2008年天津市施行的《天津市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综合保险办法》,2011年浙江省温州市施行的《温州市区农民工医疗保险方法》,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规定了农民工与深圳户籍职工享受同等条件的医保等,国务院出台的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办法极大促进了农民工医疗保障的进一步发展,然而距离全国统一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的目标依然很是遥远。而且现有的政策、办法上下不统一,各区域的政策也没有实现协调。所以樊小钢认为,我国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最大障碍并不在于城乡分立的二元户籍制度,而根源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发展落后2。医疗保障制度与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可谓息息相关,是每一位公民依宪法享有的基本人权,国家应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做出规定并通过法律等途径保证其实施。显然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立法目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立法层次过低,仍然缺乏一部体系完整、内容全面、覆盖社会全体公民的社会医疗保障法律3。关于农民工医保的现有法律保障仅仅停留在中央政府发布的一些意见和决定,如2003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13年出台的《关于做好201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等等此类意见和决定,都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仍然缺少一部全面调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医疗保障对接的法律或法规。前面提到的意见和决定都是充斥着强烈行政管理色彩的由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政策性文件,总之,当前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制度立法层次过低,且缺乏相应的有效监督机制。

2.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时的接收程序混乱

首先,由于我国采用的是以户籍为分类标准的二元医疗保障体系,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分别实行城镇居民(或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方面,农民工务工地点虽然在城镇,但是受户籍限制,无法享受城镇市民的各种医疗保障的待遇,另一方面,新型农村医疗合作要求参保者回原户籍地接受治疗才能报销。这种二元体系导致农民工要么掏路费赶回老家看病,要么自掏医药费就近治疗,无论作何选择,都无疑加重农民工的经济负担。因此,大量的农民工不愿参加新农合。但是,用工单位为追逐利益最大化,不愿为农民工缴纳城镇职工医保的保费,加上农民工认识到自己就业不稳定,常在城市与农村流动,即使办理城镇职工医保,也会因为保险账户不能跟着自己一起转移而放弃参加城镇职工医保。

其次,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生活水平、人口结构等存在很大差异,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在参保方式、缴费比例、账户管理、费用支付等方面也各有不同4。而农民工的就业具有形式多样、时间不确定、收入不稳定、流动频繁性等特征,同时各地政策的互不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时接收程序的混乱。

3.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中各方责任不明确

首先,农民工自身参保意愿不强,主要原因在于:(1)农民工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体,他们的工资收入微薄,生活过得俭朴,不是生重病都不愿去医院治疗或者因为经济能力支付不起昂贵的医药费,而不得不硬撑着,当然也就不愿为此缴纳医保费用;(2)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的宣传不到位,部分农民工因缺少信息来源,缺乏对国家医疗制度的理性认识,从而对报销产生怀疑甚至抵触情绪;而想参加医疗保险的部分农民工,因不了解办理医保的具体程序和有关条件而被排斥在医疗保险的大门之外。

其次,政府在农民工医疗保障對接中的主导责任不明确。从法理学的角度而言,一切法律责任的前提是一定的法律义务的存在5。由于医疗保障是社会公共服务,对稳定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发挥其在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中积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是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根本和前提,国家理所应当承担起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主要责任。然而, 在目前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医疗保障对接制度中,政府并没有真正实现其主导作用的发挥,不仅政策上支持不够、资金投入上不足,而且信息公开不充分,缺乏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有效监督。

nlc202309021120

最后,用工单位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惜牺牲农民工利益,想尽办法逃避为农民工投保医疗保险的责任。为职工办理医疗保险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我国劳动法等规范性法律文件都明文规定,城镇用人单位包括国有企业单位、国有事业单位、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用人单位应该为与之订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在各个省市地方也有相应的规定,例如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外地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强方用人企业在与外来务工的弱方农民工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为其办理基本医疗保险。但是,仍有不少的用人单位尤其是私营性质的个体企业,利用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的主动优势,拒绝为农民工投保医疗保险。

二、提升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制度立法层次

1.国家出台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基本法律法规

为了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国家应在制度设计上把农民工医疗保障纳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之中,通过立法规定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包括医疗保障对接的内容、范围、程序和适用对象、医疗保险的类型、医疗保险费的筹资途径、个人医疗保险帐户的转移、医疗保障对接的监督、医疗保障对接的服务以及政府、单位和个人的在医疗保障对接过程中的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为农民工参加各类医疗保险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国家可以通过出台基本法律法规,例如制定《医疗保险法》、《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法》《农民工医疗保障法》等一系列基本法律,在立法层面实现利益的统一分配和制度的相互协调,克服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提高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制度立法层次,在法律上弥补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真空地带,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从而逐步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发展。

2.地方制定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详细实施办法

在没有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基本法律规定的前提下,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以及政府也可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民工经济承受能力,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对接制度先行制定具体的试行办法。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城乡统筹、全民覆盖、自愿选择、相互协调、属地管理等基本原则;规定包括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险类型;规定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辖区的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职责;规定符合参保条件的用人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期限内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手续;规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办法及医保账户管理和流动;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对接政策和程序;规定缴费年限、统筹基金承担以及责任追究等。

3.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监督机制

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对于实现医疗服务体系正常运行和满足农民工基本健康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项制度本身十分复杂,牵涉多方利益主体。当然,凡涉及权力、公共财产的管理与运用,必须有监督机制的存在,否则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因此必须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运行进行严格的监督使其在阳光下发展。尽管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监督内容复杂,监督手段也多种多样,但在各种监督手段中,我觉得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监督机制的重心应放在发展参保农民工的监督,让农民工自己对保险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实施监督6。因此,政府及其相关管理机构应该把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实施情况和管理事务及时公布于眾,以便于农民工参与监督,实现农民工参保知情权和信息权的保护。目前,很多地方都建立了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的网站,但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还很低,农民工上网率也低,而且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对网络接触少,所以网络监督的方式目前并不适合大部分农民工参与监督医疗保障对接的实际情况。因此,为了加强对管理机构的监督,我们应采取适合当前我国农民工的方式。如事务公开栏、举报电话、投诉接待站等农民工较为熟悉和信赖的方式,管理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应通过这些方式将工作情况公开化,定期报告医疗保障运行中各项事务的具体情况,以方便农民工对他们的监督。当然,除健全参保农民工的直接监督外,还要发挥其他监督机构的积极作用。例如,人大作为最高层次的监督机关,应积极组织成立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并保证其成员中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工代表;审计部门应该把农民工医疗保障基金列入省级专项审计的范围。

三、细化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内容和程序

1.规定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医疗保障对接的具体内容

第一,要增加政府对农民工医疗保障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绝大多数农民工都应当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然而在三类基本医疗保险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是最高的。目前,我国农民工工资收入微薄,而农民工的工作单位多是在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类企业的利润与用工成本紧密联系,如果企业的用工成本太高,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自然就会减少,最终损害的也是农民工的切身利益。社会保障作为公共服务产品,必须保证政府对农民工医疗保障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从而减轻农民工和用人单位的医疗保险缴费压力7。

第二,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最终实现城乡统筹。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处于弱势低位的农民工群体的医疗保障水平,最终实现农民工缴费比例较低,但依然享受与城镇居民基本相同的社会医疗保险待遇,从而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社会保险法》的立法宗旨在于实现人权至上,维护公民基本人权,逐步实现全社会的实质公平,禁止公民因身份、职业、地区的不同而导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悬殊,但现实中尚未建立起体现资源共享的机制8,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明显落后,为实现农民工权益保障,彻底消除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体制带来的巨大差距,应该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同时缩小医疗保障待遇也有利于缩小贫富的两极分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第三,加强农民工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农民工作为一个低收入群体,最在意的莫过于医疗费用的高低,医疗费用过高与农民工工资水平过低的矛盾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参保比例。为解决这一问题,深圳市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一条的内容9,规定政府加大对农民工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以及资金投入,并为农民工医疗保险购买医疗服务,并。通过逐步建立与农民工利益相关的定点医疗服务机构,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引导了基金的流向,也减轻了用人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压力。

nlc202309021120

第四,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异地就医机制。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遍属于原籍统筹,因此参保农民要回到原户籍地才能报销,这对于那些常年在外的农民工来说,显然极其麻烦,所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异地就医机制也是势在必行。然而,就医的医疗价格可能与原户籍所在地医院的医疗价格不同,这种情况下,达到统一报销标准实属困难,这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可供选择的定点医院的范围。因而构建异地就医结算机制也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得比较好的地区有深圳等外来务工人员城市,例如,2014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规定了农民工与深圳户籍职工享受同等条件的医保等。目前大部分城市都通过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允许参保者在统筹区域内自由选择就医机构。

2.明确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时的接收程序

实践中,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各异,具体政策和细化制度呈现很大区别,加上配套措施的不完善,致使农民工医疗保险转移接续水平依然处于滞后状态,特别是在不同统筹区域之间的转移手续尤为繁杂。因此,在解决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的医保关系转移的同时,还要解决跨统筹区域流动时的手续问题。具体说来,将农民工现行的大病医疗保险转续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时,可考虑将其之前连续投保的时间折算为城镇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同时针对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经常流动的特点,可建立相应的账户中断与复效制度:非个人原因(如失业、岗位变换等)出现保费中断而未缴的农民工,可先保留其医保关系一段时间,等到其补缴保险费后再办理医保关系的接续或转移;实现医疗信息的一体化联网,并设立个人账户,发放具有产权性质的“医疗保障卡”,流动后只需凭身份证等进行登记,就可调转信息,从而逐步实现农民工个人账户可以跨地区接续或转移使用10。

3.保障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医疗保障对接的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管理与监督,必须借助先进的科学的信息化手段,加大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使信息公开透明,加强计算机网络化管理,逐步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完善,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11。而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牵涉到多方利益主体,关系到资金统筹和利益分享,尤其是社会保障的真正落实。该制度的完善关系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实现医疗保障对接的信息公开,克服局部地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目前网络信息统一管理制度下,兼容各区域的医保信息,有利于农民工及时了解相关医疗保障对接的政策和信息。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将工作状态和进展情况及时公开,通过定期的报告呈现医疗保障运行中基金的实际状况,以方便农民工对其进行监督。

四、明确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中的各方责任

1.强化农民工的参保意识

农民工由于收入水平低下以及对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不了解不信任而参保意愿不强,所以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帮助其了解有关医疗保障对接的政府政策和法律制度,使其有意识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履行自身的法定责任。农民工流出地和流入地的政府相关部门都应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险提供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通过宣传教育以提高农民工医疗保障的法制意识和参保意愿,激发农民工的参加医疗保障的兴趣,提高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障的比例。

2.明确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中的政府责任

政府作为国家社会保障的代理实施者,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首先,要完善相关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对接问题,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实现农民工的公平待遇;其次,尽管卫生部、人社部、财政部在2009年12月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但是具体到不同统筹区,仍未互认医保的缴费年限。对于流动频繁的农民工而言,仍旧不能得到保障12,所以,必须通过成立城乡统筹医疗保险衔接的领导小组,实现统筹规划,组织并协调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问题13。再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基金的人财物的投入。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以求全面惠及农民群体,缩小城鄉收入两极化大带来的医疗服务利用率之间的差距14。最后,政府应行使监督职责,实现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

3.强化用工单位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作为农民工群体的直接受益者,应承担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主要缴费责任,要认识到农民工医疗保障与劳动力资源之间的密切关系,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一方面农民工个体承担一定比例的参保费用,另一方面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投入,从而减轻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目前,用人单位利用自己在劳动市场的主动优势,拒绝为农民劳动者办理基本医疗保险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做法不仅剥夺了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而且破坏了社会实质的公平正义。政府有义务不断强化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意识,加大惩处力度,同时,明确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确保劳动者的利益。此外,各地政府还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实施用人单位减税、政府扶持等优惠措施,鼓励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医疗保险。

总之,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完善关系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以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整构建,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农民工群体自身的特殊性,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完善可谓任重而道远。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实行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配合,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汲取经验,摸索新途径,逐步实现城乡医疗对接和提高统筹层次。通过制定城乡医疗对接的相关立法,加强监督,公开信息,完善手续,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从而不断完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医疗保障对接制度,实现农民工权益保障,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注释

1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医疗保障制度对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310354020)的成果之一。指导教师为欧阳仁根教授。

2樊小钢:《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最大障碍》,《农村工作通讯》2004年第9期

3常传领:《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与完善》,《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6期

4于垲:《新医改视角下我国医疗保险的改革与展望》,《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5张闯,亓晓鹏,梁珊珊:《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的政府法律责任》,《阑州学刊》2014年1月

6李向东,王春林,顾宏然:《新型农村医疗合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设》,《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第1期

7张建武、陈书伟:《〈社会保险法〉对农民工的影响及政策建议》,《法制与经济》2011年第4期

8万幸:《〈社会保险法〉中有关农民问题的几点瑕疵》,《中国保险》2011年第3期

9《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一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管理服务的需要,可以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签订服务协议,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10龚文海:《农民工医疗保险:模式比较与制度创新》,《人口研究》2009年第4期

11朱民田,娄志华,梁旭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2月

12谭恩,张步振,谭钰嫔:《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之道》,《中国医疗保险》,2012年第1期

13郑恩同:《外省籍农民工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衔接问题研究》,《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0卷第3期

14邹维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借鉴》,《农村经济》2013年第3期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 篇4

目前,我国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城镇各类用人单位;二是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具有本市城镇户籍的各类城镇居民。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主要覆盖对象是农民。

1 现存三种模式差异比较

1.1 面对人群不同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主要面向城镇各类企业。城镇居民医保主要面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以外的本县城镇户籍居民,包括未满十八周岁的居民(未成年人),中小学生、未享受公费医疗的大中专及技工、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等。“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主要面向的是农民。

1.2 缴费来源不同

城镇职工医保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不享受政府补贴。城镇居民医保缴费标准总体上低于职工医保,在个人缴费基础上政府给予适当补贴;新农合基金统筹方式为:参合农民个人缴费,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中央财政补助。

1.3 医疗保险待遇不同

城镇居民医保由于筹资水平较低,医疗待遇标准总体上略低于职工医保。新农合的医疗待遇最低,报销的范围也最小。

1.4 缴费要求不同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设立最低缴费年限,达到缴费年限(男25年、女20年)的,退休后不再缴费即可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不设立最低缴费年限,必须每年缴费,不缴费不享受待遇。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当年购买,次年生效享受报销待遇,其最低档费用为20元/年/人。

2 现阶段农民工医疗保障实施状况

2.1 农民工是我国二元结构的夹缝中产生的一种特殊阶层

农民工生活在城市中,但其户口却是农村的。他们在城市中属于被边缘化的一类群体,享受不到城镇企业职工的医疗待遇。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以后“新农合”又不能为其提供有效率的医疗保障。在他们受到病痛侵扰时,多是拖延病情而不及时就医,所以“新农合”对他们来说名存实亡。

2.2 现阶段所能覆盖到农民工的各项医疗保障政策太少,满意度太低

一些农民工不参加“新农合”主要是基于“新农合”的保障水平低,更重要的是农民工在城市工作,而且一般都为青壮年得病率低,所以不愿意投保,即使愿意投保,得了病还得回农村报销,参加和理赔程序太繁琐等。

3 农民工投保意愿调查

调查发现,由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在执行上是相互独立的,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以后无法享受原籍地的合作医疗,所以合作医疗对他们来说名存实亡,而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又覆盖不到他们。所以52.8%农民工希望一种确实可以保障他们利益的医疗保障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险模式。另外,现有的保障范围太小,并不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利益,大多数农民工希望保障范围扩大,调查显示,49.10%的单位认为对农民工应该大小病都保,所以在制度建设上,可以考虑扩大农民工的医疗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保证农民工对基本医疗的可及性。

4 基于城乡统筹下的模式选择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四种模式供农民工这个群体参加医疗保险。

第一种模式是单独为农民工设立一种医疗保险模式,设立单独的账户,由专门的组织负责管理,单独保障农民工的切实利益。由我国发展目标是和谐发展城乡,可知这种单独为农民工设立的模式是与现实目标相违背的,所以不能采取。

第二种模式是让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把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与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一视同仁。但是农民工的特征是流动性大,流动于不同城市间,在不同地区参保只能保证当期,所以只保住院的医疗保障制度对大多数青壮年农民工来说,医疗保险没有吸引力。

第三种模式是让农民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把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加入到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范围内,保障农民工的利益。根据农民工的流动性大的特征,可以得出这种模式也是不适合农民工的。

第四种模式是,建立一种全面统筹的,把现有的三种医疗保险模式相结合的一种医疗保险模式,实现城乡医疗保险模式的有机统筹发展,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统筹城乡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指明了方向。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应该选择能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使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的衔接以及城乡居民合作医保、城镇职工医保的转化中实现三大系统间关系互动和演化均衡。根据分析得出,这种模式应该是第四种模式,即把现有的三种医疗保障模式相结合的一种模式,这是最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需要的,它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摘要: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阐述了我国现存的医疗保障模式的现状,并从农民工投保意愿角度着手,探讨了建设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选择研究。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侯文若.社会保险[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版.

[2]杜薇.浅谈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及实现途径.河北农业科技专题论述,2009年9月.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 篇5

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我市是全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之一,从2004年10月1日起开始在全省率先进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工作。一年来,我市坚持“一切为了农民,一切服务农民”的原则,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为构建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突出政策宣传,切实提高农民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一是通过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上开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栏进行宣传。全年共开辟专栏15期,直观而便捷地向农民介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最近,市合管办将从大病救助资金中拿出万元对100名参合住院农民进行首批大病救助,单个最高救助金额达8000元,通过在电视上滚动播出,在广大农村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申报工作进展顺利。二是出动宣传车、刷写永久性墙体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全年共出动宣传车30余次,在乡镇主要干道、路口刷写固定墙体标语和过街横幅800多条。三是印发宣传资料,逐户宣传。共印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单40多万份,印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试行)》2000多册,印发《合作医疗简讯》5万多份,分送到村组农户,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四是及时发布参合农民收益动态消息,利用补偿典型进行重点宣传。一年来,全市共有24位参合农民获得1

万元以上的住院补偿,重点对丰乐镇龙泉村的商前锋、胡集镇周岗村的鲁学勤、郢中街办高庙村的张辉和柴湖镇石营村的李少龙等4位享受了万元住院封顶补偿的参合农民典型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使广大农民了解并接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了他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突出运行机制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严格执行“农税征收、财政专户管理、网上银行监督、卫生使用”的财务管理机制,协同市财政局建立了资金跟踪管理制度及年度审计制度,对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计;督促全市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建立了农民住院补偿公示制度,并定期对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基金使用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合作医疗基金按照“筹钱不管钱,管钱不用钱,用钱不见钱”的封闭模式运行。一是严格实行“收、管、用”三分离。在市农业银行设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

金财政专户,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财政监督。开设了“××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政补助专户”,接收上级财政下拨的专项补助资金;开设了“××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核算本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及乡镇财政收缴的农民自筹资金;开通了网上银行,便于上级管理机构及时对我市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与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二是严格基金支付程序。为方便农民看病,对参合农民住院费用报销采取定点医疗机构预先垫付补助资金,在农民出院时现场报销。对农民家庭帐户基金由农民凭医疗证就诊时直接核销,然后由市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审核汇总,制作报销文件,向财政部门开具申请支付凭证。财政部门接到申请后,按照规定进行审核并通知银行直接将资金划拨到定点医疗机构,保证基金安全运行,形成了定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财政部门和银行四方面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

三、突出业务监管,切实控制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增长速度。一是推行百分制考核制度。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服务合同,将定点医疗机构的政策宣传、政策执行、业务管理、社会效益四个方面的13项具体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对考核评分在75分以下的一律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采取适时评估、突击抽查、定期考核、动态监管的办法,重点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效率等方面的监管。二是实行“联片大检查”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合作医疗工作“联片大检查”,组织不同乡镇合作医疗专职管理人员与市合管办管理人员一起开展突击检查,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工作进行一次综合评估和考核,并将考核情况及时通报全市。全年共发考核检查通报6期,对有关单位乱用药、乱涨价、违规操作等行为进行了及时纠正。三是建立“月分析”制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建立了每月分析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主要内容

是每月以乡镇和定点医疗机构为单位,分析不同乡镇、不同定点医院的补偿比例及变化趋势,分析不同单位、不同病种的费用上限,分析各定点医院的平均住院费用、药费所占比重、检查费所占比重、自费药品所占比重,分析各定点医院剖宫产、顺产比例及费用情况,分析各乡镇、每月/季门诊基金支出总额、结余额和住院基金支出情况、每人平均补偿额和合作医疗受益率等。通过分析,及时掌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情况和参合农民受益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实加强对合作医疗运行情况的掌控,保证参合农民利益最大化和合作医疗基金安全。四是坚持实行“严管重处”。针对少数定点医疗机构不合理检查、用药、治疗和收费行为,严格审核把关,全年共审核扣减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不合理费用万元,做到农民看病就医,不合理费用由医院“买单”。同时,采取重点处罚与通报批评相结合,分别对市直某医疗单位、某镇卫生院住院部

主任、某村卫生室等单位和个人给予了全市通报批评、暂停定点医疗机构资格3个月和一定的经济处罚。五是建立“四公开两公布一公示”制度。每个定点医疗机构都向社会公开了《参合农民的权利和义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服务项目、手术结算标准》、《合作医疗费用报销流程》;向社会公布合作医疗参合及补偿相关政策,增加工作透明度;每月向社会公示一次本单位、本乡镇合作医疗补偿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六是建立约束机制。针对合作医疗费用报销、诊断、治疗、用药、大型检查、转诊等制订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实行了入院通知、住院告知、费用先知的“三知”制度,即合作医疗患者入院时,门诊医生须开具入院通知单到本单位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住院后定点医疗机构须告知患者合作医疗相关政策及权利,施治过程中每天的治疗、检查、用药必须告知患者;每天的费用情况须及时告知患者,并由

患者签字确认。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加强了对合作医疗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监管,避免随意放宽入院标准、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治疗、滥收费、超标准收费等不规范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保障了参合农民利益。

四、突出“两个确保”,切实抓好合作医疗实施方案的修订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是确保参合农民得到最大实惠、确保合作医疗基金不出现透支风险的关键。在试点工作中,我们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听取有关领导、专家、广大基层干部和参合农民的意见,积极探索两者有机结合的途径,做到既确保参合农民利益,又确保合作医疗基金不崩盘。年初,根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基金充足和部分参合农民要求调整报销比例和药品的情况,及时组织专家调查,上报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迅速调整了《××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将市乡(镇)两级用药目录进行合并,使

乡镇卫生院增加可报销药品百余种,让农民小病不出乡,直接在基层医疗单位诊疗,最大限度地方便了老百姓就医用药。目前,参合农民在乡镇医疗机构就医率由年初的30%已上升到53%。通过调整市人民医院的补偿比例,使参合农民在本市内可任意选择市级定点医院诊疗,并能够得到同样的补偿,在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得到实惠。两项措施的调整,使全市参合住院农民每个月从合作医疗基金中多受益万元,住院补助率也由年初的%提高到现在的30%(全市平均补助率为%),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乡镇卫生院住院补助率已达到33%。本着对参合农民负责的态度,报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批准,今年9月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健康体检,对参加2005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未发生住院费用补偿的农民给予免费健康体检,为农民家庭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免费健康咨询。目前已经体检了万多位参合农民,为农

民家庭建立健康档案万多份。

五、突出制度建设,切实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发展。一是健全管理制度。为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及工作人员的行为,制定了××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批管理制度、住院病人督查制度、市外转诊审批管理制度、基金审核结算管理制度、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例均住院费用警戒制度、结算员工作职责等制度,以制度规范行为。二是完善审核制度。在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内部实行了资料审查、业务审核、财政稽查、主任审批、申诉拨付、信息反馈等内部约束控制程序,环环相扣,相互监督。报销审核上,实行定点医疗机构、乡镇合管办和市合管办三级审核制度;费用补偿上,实行“出院即报”制度,一个窗口办理出院结算,另一个窗口办理合作医疗补偿,现场为参合住院农民报销住院费用。三是实行社会监督。乡镇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每个月向社会公布一次本单

位或本辖区内的合作医疗补偿情况,市合管办向社会公布举报咨询电话,畅通监督渠道,随时发现和及时处理问题。

六、突出实惠与效果,切实为构建和谐××做贡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质就是“你帮我帮大家帮,健康致富奔小康”,目的是构建村安人和、社会稳定的和谐新农村。正是在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配合,把政策交给群众,把实惠送给老百姓,受到了群众好评。截止2005年10月底,全市共有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覆盖了全市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和管理区的499个行政村;农民筹资总额为683万元,中央、省、市三级财政共配套补助资金908万元。一年来,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受益134344人次,补偿总金额为万元,其中门诊受益119038人次,补偿金额万元;住院受益15306人次,补偿金额万元,住院补助率为%,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浅析 篇6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民工;劳动力市场效应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风险分析

社会保障是一种强制性的国民收入转移支付制度,它是通过经济资源的个体风险损失的安全保护,属于经济安全的范畴。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现代工业社会的雇佣工人更容易由激烈的社会竞争,并且遭受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和社会风险造成的损失。原因是:尽管农民有土地保护,但人均占有土地不能提供完整的保证,非农业就业市场存在风险。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障更为重要。在这里,乡-城迁移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风险进行了农民工收入风险的分析。

农民工收入的风险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不高限制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二,缺乏正常的工资收入增长机制。农民工收入的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1)整体人力资本水平低的农民工,农民工大部分从业人员从事技术含量很低,甚至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农民工主要都是小学初中文化,由于文化程度低,从事体力劳动和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作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资收入增加。专业结构的低水平有一定限制农民的工资收入的增长。(2)农民工劳动合同关系中处于弱势。从农民工的角度维护劳工权益,农民工与企业之间工作状态的差异,这使得农民工没有力量增加农村收入水平。从农民工劳动权益的角度维护、高机动性的特点使得农民工农民工组织程度低,很难形成一个工资集体谈判制度,缺乏有效的劳动力平衡机制。因此,在集体工作模式中,农民工工资的影响更小。(3)造成的非均衡发展路径选择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使农民工群体的收入水平没有显著增长。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克拉克奖章获得者Acemoglu增强劳动和资本增强技术进步的研究发现:从长远来看,标准化的经济平衡增长模式基于劳动增强技术进步为先导,劳动收入占相对稳定。在转型的路线将产生资本增强了技术进步,元素会发生变化的。(4)劳动力市场制度的部门,工业部门的重要原因是农民工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我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具有明显的特征。城市劳动力市场部门分为正式和非正式部门,大部分的农民工在非正规部门就业,例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分割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农民工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进入电力、金融、证券、石油等行业的高薪收入。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障覆盖面窄。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发出一系列措施,对于大多数农民工社会保障提供了政策依据。但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农民工的人参,大多在新的农业保险,新农民为主,不愿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农民工在城市和城镇的农民工工伤事故,一旦生病治疗享受不到相应的待遇。

(二)保障水平低。农民工养老安全分析。中国的养老保障水平远远低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关数据显示,《国际劳工组织公约》对当前监管、社会保障最低标准的最低养老金替代率是0 55% ,78%的国家有超过60%,替代率为40%,只有六个国家。这表明,中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不仅远低于最低社会保障标准约定最低替换率的55%。

(三)保障体系中的各制度之间衔接性差。碎片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参与养老保障、养老保障体系带来了系统之间的衔接问题。根据不同的身份组织建立不同模式的养老保险,它是分裂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建立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开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2011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国家权威机构养老保险制度。

(四)主要保障项目缺失。主要缺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简化,不满足农民工的需求的多样性现实,错误的供给和需求,适应性差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从现有发布,各种法规和政策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偏重社会保险、忽视了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住房和社会救助体系的维护三个急需的项目存在,缺乏供应。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供给结构简化和非平衡特征。社会保险计划是基于稳定劳动关系设计员工的就业特点,作为支付社会保障项目的一部分,适用于农民工在正式部门稳定就业的一部分。

(五)一些保障制度安排不符合农民工就业特点。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参与行业和专业类别,各种各样,包括女服务员、保姆、水电、家用电器的维护维修,安全、清洁、绿化、从业人员医疗保健和其他社会服务,还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使用临时劳务人员、袭击和自雇人士。由于人事结构的复杂性,而且没有固定的联系,流动性很强,想找出他们的基本信息,如参保信息是非常困难的。

三、相应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科学的农民工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增加保险覆盖面。工业化给整个社会带来劳动者养老,残疾,疾病,失业等新问题无法继续通过传统的家庭,社区团体、慈善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其他方法来有效解决,因此,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化和标准化已经出现,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针对工业社会的风险,并逐步建立。是否从风险程度的角度看各种风险,相比之下,传统的农村社会,乡-城移民使社会和农民工群体所面临的经济风险有扩大和增加的趋势。

(二)消除劳动用工的制度性歧视提高保障水平。社会正义是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公平和生活条件的标志,是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公正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公正(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只有消除这种歧视才能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

(三)深化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确实提高衔接性。城乡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实现农村劳动力永久性的乡-城迁移的许多障碍,城市和农村人口制度分割的户籍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在我国,尽管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制度变迁,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二元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分裂的户籍制度,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仍然属于二元经济系统中的薄弱环节的变化,仍处于的阶段部分调整和修改政策,附着在户籍制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权利,儿童福利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比如教育。因此,,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城乡福利差异使农民工的迁移成本的上升,降低了预期回报迁移,在某种程度上有负面放缓的过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处理保障缺失项

目。立法的滞后是制约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社会保险法》已经实施,尽管法律的形式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总体框架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程序作出了详细规定,但涉及到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内容仅仅是监管的原则,区域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的内容指导不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各领域,因此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农民工社会保障探索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筛选经验、问题和具体措施,促进修订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尽快。

(五)安排符合农民工就业特点的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的优化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机制,适应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和不规则的趋势。主要问题集中在:社会保障关系转移过程复杂,成本高,增加工作负载的经办机构;信息系统建设滞后,部分的期限根据要求不完整转移的关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根据2012年的特别调查数据的政策转移养老保险,业务全面,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员和信息系统,一个新的传输过程会增加工作量的经办机构。一些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传输量大,与其他地区,还需要电话沟通的时间成本和资源成本很高。根据这些情况定点实行优化政策,安排符合农民工就业特点的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 蔡防,都阳和王美艳.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181一253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 篇7

关键词:多元治理,农民工,医疗保障,医疗互助

温岭市地处浙东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户籍人口116万, 外来农民工48.7万, 其中男性29.9万人, 女性18.8万人;在接受调查的外来农民工中, 18-35岁之间的占84%, 35岁以上的占16%;从收入看, 月收入低于800元的占4.4%, 800~1 500元的占86.2%, 1 500元以上的占11.4%;女性农民工月平均支出约400元, 其中6%用于医疗支出;男性农民工月平均支出550元, 其中4%用于医疗支出。近年来, 一个日益壮大的农民工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 应当主要由各级政府统筹考虑并制定实施, 渐次与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对接, 进而实现全国统一的医保目标。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如今农民工医疗保障仍处于城乡医保体系的夹缝和真空地带。一方面, 因体制性障碍制约着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 致使他们享受不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市民待遇;另一方面, 因农民工外出务工, 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 他们不可能因参加了家乡的“新农合”一有病就返乡治疗。当下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和地区试图对解决农民工医保问题作一些尝试和探索, 但大多效果差强人意。比如, 上海、北京、重庆等城市现都已初步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民工医保制度, 但低参保率、低报销率、高结余率的“两低一高”现象成为农民工医保制度的软肋。如果农民工医保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政府的包袱会越来越大, 社会矛盾会越积越深。不仅严重损害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而且极易割裂城乡协调发展, 加剧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此背景下, 浙江省温岭市自2006年年底以来, 从农民工的实际出发, 通过多元治理的途径, 开展了适合农民工特点的非公企业医疗互助保障活动, 秉持“小病能受益、大病得补偿”的宗旨, 有效地缓解了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成为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实选择, 虽不能解决农民工离厂、退休后的医保问题, 但毕竟也能填补医疗保障的一些空白, 其实用价值得到了政府、企业和农民工的认可, 为全面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1温岭市建立非公企业医疗互助保障制度的实践探索

非公企业医疗互助保障制度, 是不同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一种职工医疗互助互济制度。该制度具有贴近职工需求、互助金交纳标准低、手续简便、补助及时等特点。互助保障活动遵循“小病能受益, 大病能补偿;无病我帮人, 有病人帮我”的原则, 按“职工出一点、企业拨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 实行上级工会牵头, 党政重视支持, 企业统一筹集, 职工自愿参加, 各方协调配合。医疗互助金设银行专户, 由职工选举产生的理事会行使管理权, 建立台帐, 确保定额补偿、专款专用、收支平衡, 财务账目每季度公布一次, 并接受上级工会的监管。职工出资一经捐纳, 不再退还, 公司则按照不低于职工捐纳总额的标准, 拨出一定数额的款项, 从而为互助活动的正式启动提供保障, 并为今后的作用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1.1 医疗互助机构的建立

根据市总工会要求, 凡参与医疗互助的企业都必须建立医疗互助理事会, 理事会由企业负责人、工会干部、一线职工 (人数比例不得少于50%) 组成。会长在理事中选举产生, 一般由企业工会主席担任。理事会的主要职责:一是制定和修正公司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二是负责公司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基金工作的组织实施。理事会设办公室, 其主要职责是: (1) 做好对参保人的承保、补偿等具体业务; (2) 执行理事会制定的管理办法和各项规章制度; (3) 对参保人住院进行登记和管理; (4) 定期公布公司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基金的收支情况; (5) 做好参保人员的档案管理、统计、财务报表等工作; (6) 经常与定点医院了解有关患者医疗情况。理事会每届任期三年, 特殊情况可提前或推迟。理事会受市总工会、镇 (街道) 工会、镇 (街道) 工办的指导和监督。

1.2 医疗互助资金的筹集

根据市总工会的《章程》规定, 企业职工按每人每年60元交纳, 企业出资不低于职工筹资总额, 政府按人均每年15元进行补助, 企业从福利基金中适当支出, 另外可以接受社会各界的赞助。

1.3 报销范围及手续

企业职工报销范围:一是已参加医疗互助保障并捐资的职工;二是持企业规定的定点医院正式发票及病历单的职工。对于符合《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温岭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的医疗费用, 可列入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基金补偿范围: (1) 参保人在定点医院门诊所 (或各乡镇以上医院) 发生的医疗费用; (2) 参保人在定点医院住院 (或各乡镇以上医院) 期间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以及临时出差在外突发疾病, 就地医院急诊抢救的住院医疗费用; (3) 恶性肿瘤,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透、腹透治疗, 重大器官和组织移植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友病, 精神分裂症等特殊病种门诊医疗费用。

1.4 就诊途径和补偿流程

实行定点医院首诊制度, 即职工生病应首先到公司定点医院看病;因要求在本地其他医院或外地医院就诊的, 必须接受资格核准, 由理事会会长审批后方可;因急诊、抢救的, 家属须在第一时间通知厂方, 并在住院后的5天内, 由病员家属持住院证明到理事会办公室填写《医疗登记表》, 经理事会审核签字后交办公室备案;除急诊抢救的情况外, 其他需住院者提前在公司申请登记, 凭工作证、身份证及医院相关证明在理事会办公室领取《医疗登记表》作为原始凭证之一归档;转院者须提供由医院负责人或业务分管院长审核签字的转院证明。

参保人因病需要到医院就诊或住院时, 应携带身份证和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证, 到理事会办公室办理登记手续。除突发病急诊、抢救者可在住院三天内补办登记外, 其余不及时办理登记手续的, 不予补偿。参保人患病治疗痊愈出院后, 应及时 (三天内) 携带出院手续、住院费用明细汇总清单、原始 (或复印件) 发票, 到理事会办公室办理补偿手续。参保人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 按照参保年度结算, 跨年度住院的, 按照参保年度 (以年度末的最后一天为准) 分次结算。

1.5 互助金的管理与监督

互助金设立银行专户, 单独建立台帐, 实行专款专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和移用。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基金依照全年统筹, 年度内积余的基金及利息自然转至下一年度;如基金当年入不敷出时, 应由资方进行弥补, 确保基金收支平衡。基金由理事会管理, 实行公开、民主理财, 财务账目每半年公布一次。财务人员必须遵守财政纪律和财务制度, 严格财务手续, 除接受公司董事会的督察外, 还要接受上级工会监督。

2对非公企业医疗互助活动的绩效评价

温岭市非公企业医疗互助保障活动自2006年下半年开展至今, 全市自愿参加活动的企业已达35家, 参与职工达4.1万人, 筹集互助资金660多万元。若按职工可报销38%的比例计, 可以为职工节约医药费在170万元以上。

2007年为非公企业实施医疗互助保障活动的第二年。在这一年里, 非公企业不仅顺利开展了医疗互助活动, 而且除了给付一定的保障金外, 尚有一部分资金滚入下一年的互助基金中, 这就为使企业医疗互助基金保持良性运转, 打下了基础。我们可以从表2中看到, 农民工除了在患大病时能够得到援助外, 他们还能够从门诊中受益, 基本上缓减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于已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工来说, 他们不单从医疗互助中受益, 同时还可从新农合医疗保险中报销部分医药费, 两者相加, 报销比例高达60%~70%。

对于政府来说, 其每年从财政里拿出少许的资金来补助非公企业的医疗互助, 除解决了农民工看病难的问题之外, 同时也给予企业很大的帮助。从而实现了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格局。

对于企业主来说, 医疗互助金有单独的账户, 这是他们可以看得见的、摸得着、守得住的钱, 当然乐意来办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农民工的事, 对企业追求和谐发展、奉献社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农民工来说, 一年拿出五、六十元钱并不算多, 花这点小钱却能保他们一年的健康平安, 还是很划算的。一定意义上说, 不仅解决了农民工因经济拮据支付不起医疗费的问题, 而且还提高了他们对参加社会保险的认知和积极性。

3开展非公企业医疗互助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目前温岭市非公企业医疗互助工作己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总体上还不尽如人意。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还很多, 有些问题还十分突出。

3.1 医疗互助范围有限

截至2008年底, 全市参加医疗互助的职工只有4万多人。从结构上看, 医疗互助保障主要覆盖对象是一些大型非公企业的职工, 大量的中小型非公企业职工, 效益较差的非公企业职工, 以及灵活就业的农民工等大都徘徊在医疗互助保障活动范围之外。

3.2 医疗互助保障涉及方方面面, 各方配合欠佳

工会积极推动非公企业医疗互助保障活动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但要把好事办好, 单凭工会唱独角戏, 是不行的。特别是税务、财政等有关部门如能有效配合此项工作,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根据上级工会有关规定, “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可以不缴所得税, 但财务和税务部门不认可, 必须有红头文件才行。

3.3 医疗互助保障工作尚缺乏有经验、业务水平高的工会干部

作为一名工会干部要想把医疗互助保障工作做好, 除了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心肠外, 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 这是做好非公企业医疗互助保障工作的重要条件。例如, 职工互助补充保险需要调研和科学测算, 方能制定出可行性方案。只有制定出“实施细则”, 才能有章可循, 具体操作。

4对建立农民工医疗互助保障制度的进一步思考

4.1 积极扩大非公企业医疗互助的参与面

为吸引更多的企业、农民工参与其中, 有力扩大活动的影响面, 各级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 按照活动要求, 制定活动章程, 为活动开展提供基本依据, 使广大职工知晓活动的方式和途径。要由工会牵头, 指定专人负责, 参照试点企业的做法, 以点带面, 逐步推开, 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农民工参与其中, 使他们从中获得更多的实惠。要有效利用工会组织的网络资源, 依托各联合工会和行业工会, 扩大活动的覆盖面, 并努力实现非公企业医疗互助保障活动的全覆盖。

4.2 确保非公企业医疗互助保障活动落到实处

推广非公企业医疗互助保障活动, 是政府在充分考虑现有条件、考虑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基础上做出的决策。这一决策能否实施好、落实好, 农民工能否真正得益, 关键是要加强领导和精心组织实施。要坚持和完善“工会组织牵头, 党政重视支持, 企业统一筹集, 职工自愿参加, 各方协调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特别是要加强镇 (街道) 一级领导组织建设, 形成适应非公企业特点的运行机制。各基层政府要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明确责任, 配备专人负责, 统筹安排, 统一部署。要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不断充实, 不断完善;各有关单位应加强协调配合, 充分发挥积极作, 推动该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 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非公企业积极探索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措施,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3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

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探析 篇8

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

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描述农民工的医疗保障现状。第一,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无法有效的防范和化解农民工的医疗风险。在以“保大病”为目标的医疗保险制度中,普遍比较年轻的农民工得大病的几率比较低,往往无法体会到医疗保险带来的福利性,因此对制度缺乏信心,甚至产生怀疑,不利于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仍处于试点阶段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为从城市返回农村的农民工以及以后将回到农村的农民工解决医疗保障问题奠定了制度,但其参保方式、保障内容和水平以及服务提供方式显得并不适合大多数流动性较高的农民工群体,同时,农民工群体的存在及其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第三,农民工的实际参保状况显著地受到企业所有制、工会组建情况以及劳动合同签订状况的影响,扩大覆盖面存在来自企业的抵触。公有制企业、建立了工会的企业和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参保状况相对较好。农民工由于自身技能有限,往往集中在产品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利润主要就来源于低劳工成本,因此雇主具有强烈的逃避参保的动机。

在观察农民工现象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农民工基本上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虽然许多大中城市为农民工制定了一些医疗保障政策,但都存在种种弊端。农民工现象既是我国传统户籍制度与现代化进程相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显著标志,农民工在务工过程中,社会保险明显不足,疾病医疗更是影响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并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为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二、困扰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冲突分析

农民工医疗保障关系到其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其工作和生活,但是目前,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却游离于社会医疗保障体制外,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协调,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软肋,主要有三大冲突困扰农民工医疗保障的顺利实现:

(一)收入水平底与医疗保障费用高的冲突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有约1.3亿城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5000万职工享受公费医疗,1.5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但是,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十分有限,绝大多数农民和农民工没有医疗保障,他们作为困难群体,收入水平底,经济条件有限,常常应就诊的不就诊,应住院的不住院,结果“小病磨,大病拖”,酿成很多悲剧,所以农民工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不怕穷,就怕病。”

在许多用工企业的概念中,农民工与廉价的劳动力常常画上等号,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着又苦又累的工作,但收入水平非常低,各地农民工的收入大约只相当于本地城市职工平均收入的1/5至1/3。虽然与进城务工前相比,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与城镇职工以及城镇消费水平相比,农民工的收入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在收入水平的严格约束下,农民工往往对高昂的医疗费用望而却步,大多数农民工在生病时选者“去街头小医院”、“自己买药”或“先忍忍,不得已再去医院”。这一方面意味着即使是小病的花费也会对农民工的即期收入产生较大影响,而大病则可能使农民工因病致贫或返贫。另一方面,较低的收入水平还意味着农民工群体参加医疗保险制度的缴费能力有限。根据现行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限制度,个人账户用于支付门诊费用,而个人帐户资金又主要来源于个人缴费。

因此,农民工较低的收入水平和以门诊为主的医疗需求,决定了现行的制度体系不适合该群体,我们有必要通过制度调整或设计专门的制度来解决农民工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

(二)职业危险性高与医疗保障意识低的冲突

农民工从事的行业和职业危险程度较高,根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的调查,农民工主要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往往干着最累、最苦、最脏、最危险的工作,由于缺乏平等的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机会,农民工往往只能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这里工作强度大,劳动环境差,对农民工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农民工职业危险性高的职业特点对他们的生活和人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但较低的医疗保障意识使他们承担了一些不必要的医疗费用,造成额外负担,基于此,在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程中,政府有必要通过公权介入,提高医疗服务的透明度,保障农民工的知情权,提高他们的医疗保障意识。

(三)流动性特征与医疗保障体制的冲突

农民工往往处于流动状态,这种流动状态首先表现在部分农民工仅仅是利用农闲时间进城打工,他们穿梭与城市和农村之间;其次,部分农民工仍在寻找合适的打工城市,他们穿梭于不同的城市之间;再次,部分农民工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城市里寻找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穿梭在不同的企业和职位之间。

目前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险的体制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是户籍障碍,过去参加社会保险的对象多规定是城镇职工。二是执法障碍,对不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部门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加以纠正。三是管理上的障碍,管理手段跟不上,网络体系不健全,一些管理方法亟待解决。

三、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冲突问题的建议

对农民工疾病医疗现状及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而引起的困扰农民工医疗保障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从宏观层次方面来说,应将农民工的疾病医疗保障问题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来考虑,体现到农民工医疗保障的重要性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升级。健康的身体是劳动力投入的基本条件,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中的主力军。如果农民工的身体素质全面下降,那么既会对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又会延缓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农民工的医疗问题将直接决定我国“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之目标的实现。“以人为本”,“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消除人们的疾病恐惧是确保国民正常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因此,农民工医疗问题的妥善解决将成为实现该项目标的关键所在。

从政治发展战略的角度看,解决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是维护公民基本权益的必然举措,长期的城乡分割使我国的市民与农民的权利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市民独享了很多的特权,这种局面不应当继续延续。医疗保障权是一项基本的社会保障权,因此也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是宪法赋予每个人的平等权利,解决好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就等于保护和实现了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是对流动人口的公民权利予以尊重和维护的体现。

2、进一步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减轻农民工门诊费用负担

现行的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方案,都是以解决农民工的“大病”风险为基本目标的。在农民工支付能力有限、年龄相对比较轻的情况下,这种思路从目前来看是正确的,但从长远来看,也必须探索降低农民工门诊费用负担的有效方式。现阶段大部分农民工希望医疗保险制度可以小幅度降低保障水平的情况下既保大病又保小病,现行的城镇医疗保障制度通过个人帐户支付门诊费用的方式显然是不适用的。根据我国农民工的个体情况,解决农民工门诊费用负担要大力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并以合理的价格将门诊疾病解决在基层社区医院,并允许农民工用统筹帐户资金支付部分门诊费用的方式,还有就是要进一步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通过在药品市场采取通过政策引入竞争机制等方式,不断降低药品价格;通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明确公立医院的非营利性质,使农民工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3、监督用人单位建立和完善职业安全卫生制度,预防农民工疾病风险的发生

建立和完善职业安全卫生制度是用人单位的法定责任,它不仅可以有效的防止农民工遭遇疾病风险,也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维持健康和谐的劳资关系。尤其对于农民工群体而言,他们集聚的很多行业存在严重的噪音,粉尘,有毒气体等职业安全卫生问题,如果不及时改善劳动环境,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则必将对农民工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损害,并进而为理疗保障制度带来更大的压力。在监督用人单位建立和完善职业安全卫生制度方面,政府,工会,社会公众都应当起到各自的作用。

4、加大对农民工医疗保险宣传教育力度

农民工在医疗保障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不能好的实现自己的权益,针对这种状况,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宣传教育力度,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提高他们的参保意识;二是强化医保机构对农民工的服务意识,扩大农民工参保覆盖面;三是增强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提高农民工对医疗保险的认知和要求。

5、根据农民工的流动性的不同特征,分类解决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

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调查研究 篇9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支新生的劳动大军, 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这一群体主要从事建筑业和制造业等高危险性行业, 各地积极探索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大部分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仍处于一个缺失的状态, 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在参阅了大量文献基础上, 课题组在河北省秦皇岛、唐山、保定、石家庄进行了实地调研, 与农民工进行了接触访谈, 了解情况。自行研究设计了“农民工医疗保障调查问卷”, 在全国范围内发放问卷427份, 其中有效405份, 有效率为94.8%, 运用Excel软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础上, 完成此文。

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

随着近年中国对于农民工问题的重视, 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是还存在问题。调查显示:参加人数最多的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达到64.6%, 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针对农民工医疗保险的都为6.8%, 8%的农民工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13.8%的人口没有参加任何医疗保险。

首先, 参加人数最多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达到64.6%。这与新农合自身的特点与中国政府的大力推行是分不开的。新农合是一项以政府资助为主, 针对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农民投入少, 受益大。截至2008年, 全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县 (市、区) 数达到2 729个, 已经覆盖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 (市、区) , 参加新农合人口8.15亿, 参合率为91.53%, 当年基金支出662.3亿元, 补偿支出受益人次5.85亿[1]。新农合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 农民工参加人数多。然而, 新农合以县为统筹区域, 农民工医疗保险报销地与工作所在地距离远, 新农合对于农民工最大的困难就是不能解决异地就医问题。

其次, 8%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6.8%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而中国现有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只适用于与城镇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 由用人单位代替农民工申报, 并要提供劳动合同或形成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而调查显示:50.7%的农民工未与劳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另外,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缴纳, 但是保险关系不能转移, 退保只能退个人账户的部分, 社会统筹部分则留在当地。

最后, 各地虽然纷纷出台了针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 然而在城市级别较低的地区, 这项制度还不够完善。调研数据显示, 各地的参保率普遍不高, 而且随着城市级别的降低而降低。资料显示, 农民工就业地分布在直辖市的务工人员仅占9.6%, 省会城市占18.5%, 而地级市以下的农民工占绝大部分, 为71.9%[2]。通过以上数字, 不难看出农民工参保率较低, 各地针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并没有切实解决问题, 尤其是地级市以下地区的农民工。

通过以上对于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状分析, 我们将其总结为以下几方面:第一, 大多数农民工参加了新型农村女合作医疗制度, 这部分群体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异地报销;第二, 参加城镇医疗保障的农民工主要是与城镇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 而这部分群体面临的是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问题;第三, 参加针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例低, 尤其是地级市以下的农民工。

二、农民工医疗保障困境的原因分析

农民工医保困境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民工自身特点以及政府和体制方面的原因。

1. 农民工的低收入与医保高消费之间的矛盾。调查显示:

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的比例达到92.4%。由于受教育程度低, 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 他们很难迈入高收入、高层次工作的门槛。农民工进城所从事的大多是一些非正式职业或边缘职业, 如建筑业、服务业等, 调查显示, 年均收入15000元左右, 而这部分收入通常要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 如子女教育、住房等, 他们难以拿出多余的钱参加医保。

2. 农民工的流动性决定其参保困难。

农民工外出寻求工作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一般从事技术含量低容易进入的行业, 工作稳定性差。我们对农民工务工计划的调查中, 30%固定在原城市长期打工, 70%几乎处在流动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使得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查、宣传、制定、管理等异常困难;另一方面, 医疗保险是具有一定延续性的制度, 由于不同流入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巨大差异, 使得农民工的高流动与社会保障地区的小统筹产生矛盾。

3. 政府方面的原因。

政府及体制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是产生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根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城乡严重分离, 户籍制度将人民分为“城市人”和“农村人”, 造成城乡严重不平等, 农民工受到歧视, 享受不到应与城镇职工相同待遇的医疗保障。第二, 政府对于农民工的信息掌握不够, 导致监管力度不够, 造成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更拒绝为其缴纳医疗保险, 以降低生产成本。第三, 宣传力度不够。在对农民工关于各种医疗保障制度了解程度的调查中, 71.2%的人表示不了解, 在没有参加任何医疗保障的农民工中, 有41.9%的人表示缺乏这方面的信息, 不知道怎么办理。

三、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对策

根据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和困境分析, 我们提出了以下六点建议:

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根据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及流动程度不同, 可将农民工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职业稳定, 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工, 也就是30%在原城市长期打工的农民工, 这部分与城市居民差别不大;第二类为职业不稳定, 也无固定收入的农民工, 此类一般流动性较强。针对第一类, 应该尽量降低户籍壁垒, 将其纳入城镇医疗保障体系。

2. 以新农合为基础构建中国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可以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筹资高, 政府补助多, 农民受益面大, 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 已深得民心, 我们进一步的工作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可行性更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 》规定, “允许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简化到县域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 探索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目前新农合以县为统筹区域, 由定点医疗机构组成医疗网络, 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网络链接, 以户籍所在地的账户作为报销账户。运行的过程中加强部门合作, 做好监督工作, 逐步形成以新农合为基础, 全面覆盖农民工的医疗保障网络。

3. 探索基本医疗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模式。

基本医疗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是解决流动人口医疗保障问题的长远措施, 也是中国未来基本医疗保障发展的必然趋势。

跨制度主要是指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 而第一大障碍就是城乡居民在获得医疗保障质量与水平上的差距, 政府应加大卫生资源在投入中向边远山区倾斜的力度, 只有城乡差距缩小, 医保的衔接才具有可行性。在此基础上, 探索城乡医保衔接的有效模式。

跨地区则主要指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建立农民工可转移、可折算的永久性个人账户, 当农民工流动时, 个人账户随之转移到新的城市, 按流入地的标准将缴费额和缴费年限折算后转入当地农民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4. 加强对于农民工基本信息的掌握。

中国流动人口的“弱势”既来自于户籍制度, 又源于流动人口的频率迁移。国外没有“户籍”的概念, 流动人口问题大多源于跨国迁移, 而跨国迁移人群存在“国籍”问题, 与移民国本地居民的福利待遇可能存在差别, 比如说, 是否给外国人提供医疗保险, 本国人可以获得免费服务的公立医院是否也对外开放等等。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都是对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有一个很好的掌握。

与中国目前的状况相比, 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并没有掌握足够信息, 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对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也不能进行有效管制, 导致企业未能履行为农民工缴纳医疗保险的义务, 这不利于农民工医疗保障的长期发展。因此, 应该尽量掌握农民工的基本信息, 尤其是在地级市以下的地区, 掌握这些信息的部门应该与卫生部门、社会保障部门通力合作, 推动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良好运行。

5.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工参与医疗保障的积极性。

农民工的观念相对滞后, 医疗保障意识薄弱。农民工是医疗保障的责任主体, 他们的认识关系到医疗保障的实施效果, 必须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参加的重要性。但由于农民固有的传统观念, 当务之急是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工参与医疗保障的积极性。

6. 同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降低医疗费用。

在农民工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必须探索降低门诊费用的有效方式。除了要通过大力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并以合理的价格将门诊疾病解决在基层社区医院, 降低农民工医疗的支付费用, 还要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科学管理, 推进医药分离, 管办分离, 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通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降低医疗费用, 使农民工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是一切医疗保障能够顺利推行的前提, 只有医疗费用下来了, 医保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9.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3.

[3]房莉杰.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 2006, (5) .

[4]刘苓玲.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衔接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5]简伟研.国外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管理[J].海外传真, 2008, (2)

[6]王如冰.农民工医疗保障模式与制度构想[J].今日南国, 2009, (3) .

关于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透析 篇10

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状

迄今为止,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城镇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在试行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但对于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 他们大多数还游离于医疗保障体系之外。

1. 农民工很少参加城市所提供医疗保障

在一般情况下, 城市的医疗保障政策往往忽略了农民工群体具有极强流动性这个特征, 把农民工当成可长期在同一个城市居住的人来对待, 因而显得很不合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 上海的参保率极低, 即使他最早推出外来劳力综合保险, 目前参保的只占外来劳力总数的五分之一, 参保率极低。截至2003年11月底, 江苏省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估计为80万, 占总数的15%;到2003年9月底, 深圳市非深圳户籍员工参加住院医疗保险80.36万人, 参保率为28%;成都市2004年农民工综合保险的参保率为34%。因此, 总体来看, 该项政策不能算是成功的。

2. 农民工不愿参加农村所提供的合作医疗

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 建国初期为农民提供的医疗保障已不复存在, 现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兴未艾。据卫生部统计, 截止到2004年10月31日,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333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约覆盖10691.09万农业人口。在新型合作医疗的国家级试点地区湖北公安、省级试点地区山东泰安, 当地政府出台了有关新型合作医疗实施的办法都明确表示, 受益对象包括具有当地户籍的外出打工农民。而且两地的试行办法均规定, 农民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时要做到一家一户为单位参加合作医疗, 家庭成员必须全部参加, 要“户不漏人”。然而, 两地同时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几乎所有的农户在参加合作医疗的报名之初, 都没将家中在外打工的成员姓名写入“合作医疗证”。也就是说, 出外打工者实际上根本没有参加合作医疗。

二、农民工医疗保障缺失的原因

尽管我国目前出台了一些关于农民工医疗保障的试行条例。但总的来说, 实际效果并不乐观。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二元医疗保障体制的影响建国后, 我国以户籍为标准, 在全国分别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的医疗保障制度。农村是集体保障为主, 国家适当扶持, 城市实行的是国家——单位负责制。由于国家在城乡医疗保障中承担的责任不同, 加之改革开放后, 尤其是近些年来,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导致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城乡之间、农民工与市民之间二元割裂的状态。因此, 尽管全国很多地方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 但并没有真正改变农民工因传统体制造成的医疗保障缺失问题。

2. 医疗环境问题严重我国的三医问题极为严重。所谓“三医”问题是指医疗 (卫生) 问题、医药问题和医疗保障问题。医疗问题又可进一步分为医疗卫生体制、医疗费用、医院管理和服务等问题。其一,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其二,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其三, 医院收费高, 服务和管理水平不尽人意;其四, 药品价格“虚高”久攻不下;其五, 城镇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 87.4%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由此可见, “三医”问题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自然会产生直接影响。

3. 医疗保险制度显失公平根据2004年12月零点调查和指标数据网与哈佛有关机构合作完成的《中国居民评价政府及政府公共服务研究报告》显示, 我国卫生资源分配中的不公平不仅仅体现在医疗保险覆盖率上, 在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也是存在的。城镇内部不同群体占有的卫生资源是不一样的。大量的医疗补贴给了少数富人而不是城市中的贫民。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在规则设计上存在着内在的缺陷, 使得利益分配、成本分摊、风险负担等方面都欠缺公平性, 资源分配极不合理。这就使得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失去了作为财富再分配的最重要方式与手段的作用, 甚至还成了分配不公平的放大器。对于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而言, 当然无法以平等主体的身份享受医疗保障权益。

4. 农民工医疗保障观念相对滞后在我国, 医疗保障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近十年的历史。目前以年轻人为主力军的农民工群体, 他们是在以家庭保障为主要形式的农村保障体制下成长, 有的对城市没有归属感, 不信任城市的医疗保障政策;有的由于少数官员经常挪用医疗保障费用, 对政府倡导的政策冷漠视之;有的因流动性强, 在异地生病得不到及时的回报, 不愿参加医疗保障。因此, 农民工并没有在心目中及时确立现代意义上的医疗保障观念。这是造成农民工医疗保障缺失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主要途径

构建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 而且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 是体现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的需要。它既是一个经济问题, 又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 我国政府应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与经济承受能力, 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其主要途径如下:

1. 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如果将农民工进一步细化,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长期在城镇居住的农民工;第二层次是短期在城镇生活, 到一定年龄返回农村的农民工;第三层次是农闲时在城镇打工, 农忙时又回到农村务农的农民工。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民工, 应建立内容完整而层次不同的医疗保障。第一层次的农民工在身份上已较接近城镇居民, 应将他们的医疗保障与城镇市民的医疗保障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管理;第三层次的农民工, 重心仍在农村, 其医疗保障的内容应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一致;而第二层次的农民工, 他们的情况与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农民工不同, 所以他们的医疗保障既不能套用城镇市民的医疗保障, 又不能套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需要建立一整套介于两者之间的、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总之, 面对农民工的不同层次, 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

2. 扩大基金来源渠道, 设立个人账户并保值增值资金是医疗保障体系运行的“血液”, 没有充裕的资金, 医疗保障制度就无法运行。但目前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基金来源要想全靠政府财政支出也不现实, 这就要求农民工自己筹建以个人资金为主、国家财政为辅的医疗保障制度。按照平等性、统一性的原则, 针对城市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 要实行社会保障统筹账户的全国统筹, 以利于社会保障关系的全国性转接。为增加资金可考虑:一是个人缴纳;二是政府财政拨款;三是发行福利彩票;四是社会慈善机构的捐款等。此外, 在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还可以去购买政府债券、公司股票、投资农业或存入银行等, 以保证资金的保值增值。

3. 加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由于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宏观上归入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因此首先要加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权威的农民工医疗保障管理机构。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已经不是一些临时性的、地方性的办法和措施所能解决的, 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执法力度, 将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我们要着眼于医疗保障事业的长远发展, 并针对目前农民工流动性强、工资水平低等特点, 制定规范、合理的社会保障法规, 明确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的责任, 惩治那些消极对待或逃避为农民工提供医疗保障的雇主, 强制用人单位和相关的业务主管部门协同作业, 确保农民工医疗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突出社会组织对医疗保障的监督作用政府对医疗保障的管理一般是粗放的, 而且事实证明多数是事后采取措施。因此, 在切实保障农民工医疗权益方面, 可以依靠其他多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农民工生活在城市的底层, 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比较低, 使其劳动空间的拓展、职务的提升受到很大制约, 从而影响自身经济和地位的提升。当权益受到侵害时, 他们的意见也很难通过正常有效的渠道表达出来, 因此, 突出社会组织对的医疗保障的监督作用, 是促进医疗保障措施到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总之, 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是一项讲究效率、兼顾公平的伟大而又艰巨的工程, 我国党和人民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 一定会为农民工提供一道医疗保障“安全网”。

摘要:农民工是当代中国正在崛起的一个庞大的新型阶层,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他们大多数还游离于医疗保障体系之外。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 又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 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体系, 为农民工提供一道医疗保障“安全网”,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设计探索 篇11

农民工是我国特定历史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农民”指户籍,“工”表明职业。综合有关农民工的定义,农民工是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人群。农民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其严重缺失的社会保障与他们创造的社会财富却有极大反差。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保险的范围看,医疗保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医疗保险又称健康保险,不仅包括补偿由于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也包括补偿疾病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甚至包括疾病预防、健康维护等;狭义的医疗保险仅是指医疗费用保险。

1 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现状

1.1 农民工生存状态

中国社会保障网于2006年4月发布的国务院《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04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达1.2亿人左右,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约2亿人。他们以青壮年为主,16至30岁的占61%,31岁至40岁的占23%,平均年龄为28.6岁;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占66%);与用人单位签合同的仅占53.70%;收入大多为500至800元,近10多年农民工工资收入基本上没有提高,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为负增长;能基本按时领取工资的占47.2%,每天工作大多超过8小时;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很低,医疗保险参保率在10%左右。大多数农民工采取“两栖”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积蓄后就返乡的农民工比例占39.07%,计划在原城市里长期打工的占8.13%,视工作情况定夺的占37.48%,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去其他城市工作的占15.32%。

1.2 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决定了农民工现象的必然性,并在相当长的时期是以流动就业为主。随着20世纪8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劳动力供给总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农民工的规模将会继续扩大。长期以来,由于一系列制度的不完善,农民工成了徘徊在城市和乡村边缘的“亦工亦农”的群体。按照现行的医疗保险模式,他们处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断层。户籍不属于输入地,或者不是长期在一个地方务工,就很难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强调户籍和就业状态,导致了他们在福利待遇、防病治病、保险保障水平方面的严重滞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到管理成本、经济条件、政策差异、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并不能有效地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外出打工,使得他们即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却因为种种限制而难以享受到优惠,如:城乡卫生服务价格不同,消费水平有很大差异;参保关系转接困难;报销手续烦琐等。

1.3 农民工医疗保险已开始得到国家重视

我国的福利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经济与福利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社会医疗保险需要有对弱势群体保障的网底功能,作为健康权益保障的底线。否则,长期忽略他们对公平待遇和享受保险及医疗保健的希望,将会长期给社会治安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因素。我国致力于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医保覆盖面,农民工的医疗保险被提到了议事日程。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迅速开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各地都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2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设计思路

农民工比较典型的特征是年轻,身体好,疾病风险低;流动性强;工资收入低。因此,为保证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顺利、有效的实施,在设计上要照顾到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不能简单地照搬已有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鉴于农民工在城市之间及农村和城镇之间的流动性,设计方案时要尽量考虑农民工参加医保与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确保参保农民工在流动之后依旧能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

2.1 与其他社会医疗保险的衔接

其他社会医疗保险主要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应能够和它们顺利衔接,这样才能尽量减少因为流动带来的管理困难和保险补偿困难。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运行平稳的格局。

适应农民工区域流动特点,减小医疗保险关系异地转接的障碍,提高基金的抗风险能力,维持收支平衡,略有节余,需要实现统筹区域间、城乡之间的医疗保险统一化管理。这就要求尽量将农民工医疗保险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中。同时也要加强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衔接,避免产生这样一种不利于农民工的现象:在青壮年、低疾病风险时,在输入地缴纳保险费用,而在年龄大,处于高疾病风险时返乡,此时,要么保险关系已经中止,要么就是输出地承担补偿风险。一般来说,农民工输入地的经济发展往往优于输出地,如果在输入地缴纳保险费,却要输出地承担补偿风险,显然是不合理的,这种情况的出现无疑在经济上显得不公平。所以需要考虑在民工返乡后,将其在城镇结余的款项转回农村,以保持各地的收支平衡。

2.2 农民工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就医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比较

各地在实施农民工参加医保专项扩面行动时,也遇到一些尴尬,如:农民工不愿去打工城市规定的定点医院就诊。大多数农民工认为自己身体很好,基本不会有大问题,常采用自行买药治疗或去邻近的小诊所就诊。定点医院遭到农民工冷遇的原因:一方面,定点医院虽然医疗水平和就诊环境都很好,但是对于农民工而言,级别高的医院,收费也高,即使医疗保险按照比例给予报销,农民工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仍高于其在非定点小诊所就诊的花费。另一方面,农民工不仅担心医药费,更担心因为看病而产生的误工费。定点医院数量少,前往就诊在路上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并且级别高的医院病人流量也大,看病排队等待的时间会耽误他们出工。

因此我们选择定点医院时,需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农民工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就诊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进行比较。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直接成本是农民工直接支付的医药费用、误工带来的费用损失、看病直接产生的其他相关费用等。效益包括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直接效益指节省的卫生资源和健康的改善,健康的改善可以用意愿支付法衡量;间接效益指减少其他方面的经济损失,如农民工早日康复后节省的费用和恢复工作所创造的财富等;无形效应是指减轻病痛及康复后的愉悦。应分别调查农民工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及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中此类疾病的治疗费用,也需要对农民工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获得的医疗服务满意度和治疗费用承受能力进行调查。只有这样选择的定点医院才能被农民工乐于接受。

2.3 就医经济风险测量

应把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额两方面结合分析就医人群的经济风险状况。其基本方法是把就医人群按每次产生费用的高低分成若干组,分别测量各组段的就医人次和就医费用的绝对数和相对值;同时计算各组段的累计就医人次和累计费用的绝对数和相对值;把就医人群按门诊和住院分组,比较两组人群在不同费用水平的就医人次和就医费用分布,分析接受不同服务项目的人群在各费用水平的概率分布和费用分布。人群中,就医者和未就医者,就医的经济负担是有和无的关系。对整个人群而言,其就医经济风险,也就是就医者潜在的经济负担。每个人均有患病就医的可能,如果一个人患病就医的话,则需承受一定的经济风险,而风险程度则视疾病类型和享受的医疗服务类型来确定。根据风险损失额的分析可以进行保险费率测算,为医疗保险方案提供补偿比并为费率计算提供实际数据,以保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一般情况下,门诊风险概率大于住院,而住院次均风险损失额远大于门诊就医。门诊就医虽然频率较高,但一次费用不高;而住院费用有些数额较高且常在短时期内支付,难以应付,成为就医经济风险的主要原因。而就医经济风险测量这一方法为农民工医疗保险“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以用人单位缴费为主”的原则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

3 结论

农民工医疗保险因为农民工的特性,和其他医疗保险相比,设计和实施更加复杂。而借助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相信农民工医疗保险会设计得更合理、更科学。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 篇12

这本书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作了科学的回顾和展望, 以“制度探索期” (1994-1998) 、“制度建设期” (1998-2010) 和“制度完善期” (2011-2020) 谋篇, 描述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走过的历程和对今后10年的展望。从战略高度提出, 只有明确改革的原则、目标、重点、步骤和举措, 才能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 才能使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这种归纳真实、准确又富有新意, 既反映了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客观规律, 又阐明了我国改革开放大局对社会政策建设的要求。

在这种归纳之下, 这本书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当前, 从制度上, 我国的医疗保障已经涵盖全体国民, 民众已经从这项改革中享得实惠。先辈前贤“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梦想正在变为现实。在国际上,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成果也很引人瞩目。一项世人公认的艰难之事, 在我国取得初步的也是明显的改革之效。《历史跨越》以大量的例证, 从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把握社会制度建设规律、把握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规律的高度, 说明了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

书中围绕“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 从制度谋划、政策设计、推进方略、平衡运筹、管理功效、服务理念等方面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作了深入分析。如果把书中有关“四大板块”、“保障水平”、“三二一”、“基金主要功能”等方面的论述集中起来, 可以看到作者对重要原则的把握都寄予了实务的承载。也是从这一点出发, 作者对遵循“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又一重要经验, 作了全面的梳理。

《历史跨越》一书, 对“人人享有”进而为“人人公平享有”的求索, 也表现得系统深刻。“推进公正和谐医保建设, 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公平与正义, 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千年不变的追求, 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 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体制保障, 是社会成员愉悦幸福的基本条件, 是现代文明的显著特征”。围绕这一宗旨, 《历史跨越》以实证的方式对过去两个阶段取得的主要成果作了透彻的解析, 也对今后10年的改革作了热情的展望。作者的这些论述说明了改革须有高尚的情操。保持这种情操才能把握改革的方向, 探索正确的方法, 才能使涉及民生福祉的改革永续。这也是中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重要经验。

改革, 屡克难关, 奋往前路。作者以科学的态度总结经验, 点明关键, 脉络清晰, 令人信服。这是《历史跨越》一书的一大特色。

《历史跨越》通篇渗透对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医改之难, 世人共知。多少国家、多少人, 衔命而动, 激情冲刺。结果有的空有承诺, 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有的寅食卯粮, 成了“无底洞、高压锅”。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怎样才能避免这些危象?作者分析比较了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供求的相关数据, 以数议事, 以数论理, 说明了“需求”与“可能”之间的关系;解析了“政府、单位、家庭、个人的责任”, 讲清了“政府主导”和“责任分担”的关系;讲请了坚持社会保险基本原则的重要性。指出“不能把基本医疗保险异化成纯粹的社会福利”, “‘有限’才能‘有效’, (政府) 无限责任产生出的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社会服务”。这些精辟的理性论述, 说明了不能把“社会保险制度误读为社会福利制度”这个重要但在实务中又常常被忽视的道理。说明了“坚持公平性、普遍性和可及性”, 坚持“以化解疾病 (费用) 风险为目标取向的适度保障”的重要。

对第二阶段中的重要举措“三个统筹”, 作者从破除城乡二元格局的高度说明了当前城乡统筹要“早谋”“早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从统筹级次的适度, 说明了地市统筹的必须;从发挥基层卫生服务和医保经办服务两个平台的作用, 说明如何开展有限度的门诊统筹。这样的论述有理有据, 既有克艰破难的锐气, 又有冷静理性的思考, 轻重缓急精心拿捏。

在推进改革的方法上, 作者提出在大力推进改革时, 既要积极, 又要稳妥, 从国情、目标、当前条件等多方面考量, 注意“稳中求进”。要保持“临渊履薄, 居安思危”的心态, 防止“心浮气躁”, 在“办好事”的语境下, 出现忽视规律、超越发展阶段和能力的倾向等等。

在“八个关系”的论述中, 作者透彻地阐明必然趋势与顺势而为的道理。对于制定国家层面的规定性文件的意见, 更是深刻地提出, “制度失去了规范性, 公平性更无从说起, 势必危及制度的稳健运行和永续发展”。

在诸多问题上, 作者联系实际, 深入浅出, 讲述了“道法自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的意见, 展示了作者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观念,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精神风范。

改革, 旌旗如画, 捷报频传。作者既热情讴歌成就, 又理性剖析难题, 梳理对策, 引人向前。这是《历史跨越》一书的又一大特色。

《历史跨越》还是一部文才骈俪的集子, 学问功底见于对制度建设的生动论述之中。作者长于文工, 61篇文章中, 或援国际经典, 或借先贤哲言, 或引伟人名句, 或采坊间俚语, 无不恰到妙处。论改革大业, 气势恢宏, 说排兵布阵, 理智见著。论政事, 不落俗套, 议难题, 一语中的, 篇篇皆有点睛之笔。每篇文章虽各有主题且思之深邃, 但全书读毕, 令人深为作者思考的连贯、完整而感佩。创建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 需要这样的著述来凝聚研究之力。

上一篇:方向过流下一篇:联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