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研究

2024-07-31

汉译研究(共12篇)

汉译研究 篇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作为社会变化在语言中的必然体现,新词语呈现出加速度增长的态势。所谓新词语是指新近出现的,指称新事物、新现象,表达新思想、新观点的词语,其中还包括被赋予新义和新用法的现有词语。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的主编John Simpson和Edmund Weiner的估算,每年进入英语的新词语达2000条左右[]。可见,作为社会发展变化的镜像,英语显示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在英语词汇这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新词语数目繁多,来源庞杂,构成形式多种多样,成为是语言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首先对近年来出现的英语新词语的构成方式及其来源进行考察,然后探讨其汉译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英语新词语的构成方式及其汉语表达。

一、英语新词构词法

本文对互联网及报纸等媒体上搜集的200条英语新词语进行了考察分析,分析发现,英语新词语的构成主要是依靠传统的构词法。其中,构词能力最强的有以下七种构词法:

1、复合法(Compounding)

复合法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词根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构成新词的方法。如:moonwalk是由两个自由词根moon与walk复合而成的新词,意为“月球行走”。

由复合法构成的英语新词语有很多,如:millenium bug(千年虫)、test-tube baby(试管婴儿)、summerslide(暑假后的成绩下滑)、fangirl/fanboy(女脑残粉/男脑残粉,指那些极度痴迷于某事物或某明星,甚至狂热到失去理智的地步的粉丝)等。

值得一提的是,free-range(散养式的)一词是由free与range复合而成的,该词与其他词语复合,又构成了很多复合词。如:freerange chickens(散养的鸡)、free-range ducks(散养的鸭)、free-range egg(散养的鸡下的蛋)、free-range farm(自由放养的农场)、free-range kids(自由放养、无人监管的孩子)、free-range parenting(给孩子更多自由时间的教养/散养的教养)等。

2、词缀法(Affixation)

词缀法,也称派生法(Derivation),是由词基加派生词缀构成新词的方法。根据词缀在单词中所处的位置,词缀法可分为两类:前缀法(Prefixation)和后缀法(Suffixation)[]。

1)前缀法(Prefixation)

如:ecocatastrophe(eco+catastrophe)(生态灾难)、teleordering(tele+ordering)(电子订货)、defriend(将某人从“好友”名单中删去)等。

2)后缀法(Suffixation)

如:zillionaire(zillion+aire)(亿万富翁/超级富豪)、selfie(self+ie)(自拍照)等。

3、拼缀法(Blending)

拼缀法,又称混合法,是指将两个词的某一部份合并,或者将一个词加上另外一个词的一部分而构成新词的方法[]。如:globesity(全球变胖)是由global(全球的)与obesity(肥胖)拼接而成的。混合法可分为以下四类:

1)取第一个词的首部接第二个词的尾部

如:affluenza(affluent+influenza)(富贵病)、vegelate(vegetable+chocolate)(素巧克力)、stagflation(stagnation+inflation)(滞胀)、cellfish(cellphone+selfish)(自私(selfish)一词的谐音,指那种自私地一直打电话根本不管别人的行为)、lesriage(lesbian+marriage)(同性婚姻,指两个女人结成的婚姻)、shress(shirt+dress)(上衣裙)、infortainment(information+entertainment)(新闻娱乐化,指新闻功能的异化)、Wikiality(Wikipedia+reality)(“维基现实”,指由大多数网民的共识决定的真理)。

2)保留第一个词的原形,删去第二个词的首部

如:webzine(web+magazine)(网络杂志)、askhole(ask+asshole)(爱问鬼,总是不停问各种愚蠢问题的蠢蛋)、tofurkey)(tofu+turkey)(素鸡,豆腐做成火鸡模样)、gayriage(gay+marriage)(同性婚姻,指两个男人结成的婚姻)等。

3)保留第一个词的首部和第二个词的原形

如:hiberdating(hibernation+dating)(指一约会就不理朋友、有异性没人性的状态)、youniverse(you+universe)(极端自我中心,觉得全宇宙只有自己最重要)、autocamp(automobile+camp)(汽车宿营地)、celebreality(celebrate+reality)(“名人真人秀”)等。

4)删去第一个词和第二个词的尾部

如:comsat(communications+satellite)(通讯卫星)、psywar(psychological+warfare)(心理战等)。

除以上方法构成的拼缀词外,近两年还出现了petextrian一词。它是由pedestrian?删去中间部分,加上text构成的,指走路边看手机、编辑信息的人。

4、首字母拼音法(Acronymy)

首字母拼音法是将一些词语的第一个字母组合在一起构成新词的方法。根据发音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类:

1)首字母连写词(initialism)

首字母连写词是按照字母发音的词。例如: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常见问题解答)、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PK(player killing)(单挑)、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电子收费)等。

2)首字母拼音词(acromym)

首字母拼音词是指一些词语的第一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并拼读成一个词。如:APEC(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AP(as soon as possible)(尽快)、BRB(be right back)(马上回来)、IMHO(in my humble opinion)(恕我直言)、RUOK?(Are you OK?)(你还好吧?)、TTYL(talk to you later)(再见,回聊)等。这些新词语造词简洁,输入快捷,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

5、类推法(Analogy)

类推法构词是以某个同类词为模式,在语义上进行联想类比,替换其中某个词素,构成与之相对应或类似的新词。例如:以earthquake为模式,通过语义上联想类比,替换其中的词素earth就构成了与之类似的youthquake(青年动乱)一词。

类推法构词是现代英语新词语最重要的构词方法之一。因为它合乎人们的思维习惯,操作简便,构词范围广[]。由类推法构成的英语新词很多,例如;由air pollution类推出environment pollution、sound pollution、cultural pollution等新词语;同样,由babysitting类推出grannysitting(代人照看老人)、housesitting(代人照看房子);由fastfood(快餐)类推出slowfood(慢餐,指传统饮食习惯)等。

由水门丑闻(Watergate scandal)类推出各种各样的-gate“门”,指“丑闻”、“事件”。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Monica Lewinsky的桃色绯闻为例,英语中出现了诸如Forni gate、Monica gate、Tail gate、Intern gate、Lewinsky gate、Zipper gate等很多新词语。类似的英语新词语还有Billygate(比利门)、Whitewatergate(白水门事件)、Debategate(辩论门事件)、Blogate(博客门)、Camillagate(卡米拉门)、Volkswagen scandal(大众排放门)等。

6、专有名词普通化(Commonization of proper nouns)

当代英语中有大量新词来自专有名词。专用名词普通化可分为以下四类:

1)人名(Names of people)

如:pasteurize(低温消毒)源自法国著名化学家,现代微生物学之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因其发明巴氏消毒法而得名。

2)书名(Names of books)

如:Catch-22(二十二条军规),源自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赫勒(Joseph Heller)根据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创作的黑色幽默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在当代美国英语中,Catch-22已成为一个独立、使用频率极高的词,用来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规定或条件所造成的无法摆脱的困境、难以逾越的障碍,表示人们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或者跌进逻辑陷阱等。

3)商品名称(Tradenames)

如:xerox(复印,影印本)源自美国施乐公司一个著名商标和品牌Xerox.又如:Frisbee(玩具飞碟,飞盘)等。由专有名词转化的普通词具有丰富的文化联想,形象生动,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7、旧词赋予新义法(Adding new meaning to the existing words)

旧词赋予新义法是指将英语中原有的词汇通过添加新义或改变词类形成新词的方法。例如:leggings原意为“(孩子的)护腿套裤”,现在又增加了“(无拉链的女士)紧身裤,健美裤”之义[]。同样,mouse原意为“老鼠”,现在又增加了“计算机的鼠标”之义,virus原意为“生理学中的病毒”,现在又增加了“计算机病毒”之义;Trojan horse原意为“特洛伊木马”,现在又增加了“木马病毒”之义;pad原意为“衬垫”、“便签本”,现在又增加了“平板电脑”之义;surf原意为“冲浪”,现在也增加了“网上冲浪”之义。这种给原有词汇赋予新义的方法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因为它极大地减少了人们记忆新词的负担。

据此,本文将200个英语新词的构成方式总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英语新词语构成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由复合法、拼缀法、类推法、首字母拼音法、词缀法构成的新词居多。当然,英语中也有很多新词语是借用其他语言词汇构成的,如:Dobe(逗比)是日语里用来形容笨蛋的俚语,现在年轻人用它来形容那些荒唐的陌生人或好笑的朋友,feng shui(风水)则是借用汉语的新词语。限于篇幅,本文无法进行穷尽式讨论。

二、英语新词语的种类

考察发现,按照其所属领域划分,英语的新词语主要分为以下五类:

1、科技新词语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发明不断问世,这促进了语言的进化,使英语中出现了大量科技新词语,如:lunarnaut(lunar+astronaut)(登月宇宙航行员)、cyberzine(网络杂志)、nanotechnology(纳米技术)、genetic code(基因密码)、GMF(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转基因食品)、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CCTV(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

2、社会文化新词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直接反映这种社会发展变化的英语新词语也俯拾皆是。如:open-collar worker(开领工人,指那些可以在家里通过使用与工作单位连接的电脑终端远距离工作的人,因为他们不用着装整齐地去上班,衣服可以穿得随随便便)[]、kidult(kid+adult)(老少皆宜的节目)、bungee(蹦极)、sky-diving(高空跳伞)、naked wedding(裸婚)、onlineness(online+loneliness)(指上网上得太多,随时看手机刷微博刷朋友圈,可是却越来越孤独的状态)。

3、经济新词语

经济新词语包括:e-commerce(电商)、B2B(business-to-business)(公司对公司)、bar code(条形码)、infonomics(information+economics)(信息经济)、womenomics(women+economics)(妇女经济,指以妇女为消费群体的经济)、E-tail(电子零售业)等。

4、教育新词语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新的教育理念也应运而生,例如:quality education(素质教育)、appreciation education(赏识教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慕课)、free-range kids(自由放养的儿童)、TOFEL(托福考试)、IETLS(雅思考试)等。

5、计算机领域新词语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很多英语新词,如: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网上论坛)、blog(微博)、networm(网虫)、computerate(omputer+literate)(有计算机知识的人)、cyberfair(网上集市)、app(application)(计算机应用程序)等。

三、英语新词语的翻译

英语新词语的翻译可采用以下方法:

1、直译法

直译是指在符合译语语言规范的前提下,按照新词语字面意思进行翻译的方法。据此,spotlight effect可译为“聚光灯效应”;cyberbullying可译为“网络欺凌”、jetiquette可译为“飞行礼仪”等。

wind rush一词的英语定义为the current high levels of investment in wind power as a source of renewable energy),我们可按照该词的英语意义,同时参照gold rush一词的汉义,采用直译法将其译为“风力投资热”。

2、直译加注法

直译加注法是指将新词语的字面意思译出后,加上注释,来清楚准确地表达原意的方法。

例如:earthrise可译为“地出”,指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从月球的地平线上升起;Facebook可译为“面书”、“脸书”,指美国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data fast“数据节食”,指信息时代的人们为了清闲,有意识地避免与信息、数据接触[]、O2O(online to offline)可译为“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是来源于美国的电子商务用语,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skinship[医]皮肤友情(父母、老师与儿童皮肤交融)。

Flashmob(快闪族),指一群在现实生活中互不认识的人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传递消息,在事先约好的时间地点出现,一起做同一件事情,然后自行散去。由此又衍生了carrotmob一词,译为“胡萝卜族”,或“胡萝卜暴民”,指兴起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的一个倡导环保运动的非营利组织。

3、音译法

由于新词出现后不可能立即出现统一的译名,往往会出现一词多译的现象,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有些英语新词甚至以“原貌”直接出现在汉语语篇之中[]。例如:Tweeter(推特)、OPEC(欧佩克)、bungee(蹦极)、talk show(脱口秀)、El Nino(厄尔尼诺)等。

Skype是一个科技新词语,是一种即时通讯软件,一种网络通话工具。汉语中还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为此,我们可以直接使用Skype这个英语表达方式,例如:“他在skype上与我进行了对话”。

4、意译法

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在形式上有所创新的翻译方法。例如:mompetition(mom+competition)可译为“拼孩”,指妈妈之间的比拼,比谁的孩子看上去更好、更聪明,或比别人的孩子更超前等。slow parenting是在教育领域出现的英语新词语,与上文提到的free-range parenting基本同义。因此,我们可将其意译为“尊重孩子需求的、没有任何物质影响干预的慢育、慢教养”。

对于一些在汉语中没有对应词语表达的英语新词语,将其译为汉语时可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SMUM一词可根据其英语释义“Smart,Middle-class,Uninvolved,Mother”译为:“聪明时髦,属中产阶级,且对孩子撒手不管的母亲”。

四、结语

本文对近年来出现的英语新词语的构成方式、种类及其汉语翻译方法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分析发现,英语新词语并非是全新的,而是将原有的词语通过各种构成法组合而成,其中,由复合法、拼缀法、类推法、首字母拼音法、词缀法构成的新词居多。这些新词语主要出现在科技、社会文化、教育及计算机等领域。其汉语翻译主要采用直译、直译加注、音译及意译等方法。

摘要:新词语是指新近出现的,在语言交际中指称新事物、新现象、表达新思想、新观点的词语。本文对近年来出现的英语新词语的构成方式、种类及其汉译方法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分析发现,英语新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复合法、词缀法、拼缀法、旧词新义法以及类推法等;其汉语翻译主要采用直译、直译加注、音译及意译等方法。

关键词:新词语,构词方式,种类,汉译

参考文献

[1]汪榕培,英语新词的来源与展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7-11.

[2]张维友,《英语词汇学》学习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张维友,《英语词汇学》学习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陈淑莹黎昌抱,英汉新词语的产生途径与构词特点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4):70-73.

[5]韩庆果,英语新词及其汉译研究[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3(6):9-13.

[6]汪榕培,英语新词的来源与展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7-11.

[7]邓天中,英语新词的常见特征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5(5):49-52.

[8]刘明东蒋学军,英语新词及其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汉译研究 篇2

A Study on Fuzziness of Advertising Language 商业广告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

初中英语写作课堂中的教师书面反馈:教师自我评估与学生感知 国际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礼貌策略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一只陷入囹圄的小鸟”——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论杜鲁门•卡波特《蒂凡尼的早餐》中霍莉的漂泊人生 叶芝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丽达与天鹅》,《当你老了》为例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

以姚木兰和斯嘉丽为例看东西方女性意识差异

海明威心中的完美女性――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形象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 高中英语任务型语法教学初探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情景喜剧差异性的原因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论哈利•波特的成功

不温不火,绵里藏针——分析《格列夫游记》的讽刺意义

对比分析苔丝和蓓基--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和萨克雷《名利场》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 论英汉口译中的数字互译 试析翻译中的“假朋友”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英语幽默理解障碍 《红字》中珠儿形象的象征主义分析

《莎乐美》中月亮的意象——从原型批评视角进行分析 分析法律英语的特点 中西方酒文化之比较研究 两性语言差异分析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 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 英语委婉语浅析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动物词汇的英汉互译策略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分析《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的心理历程 浅析广告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aracter of Tess and Jane Eyre 博尔赫斯诗歌中的镜子意象分析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方位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科技英语中名物化的功能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从依恋理论看《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悲剧性格的形成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 William Wordsworth’s Romantic Nature in Daffodils 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 对小妇人心灵成长历程的探索 试论英语中的歧义与翻译

青少年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焦虑与对策

The Functions of Landscape Description in Tess of D’Urbervilles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用功能对等原则分析广告标语的英汉互译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从“房间”意象看英国当代社会悲剧——哈罗德•品特作品解读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中西商务谈判风格差异的文化渊源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论《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 从自私基因论分析《伊索寓言》的寓意 名转动词的中英对比研究 《快乐王子》中的唯美主义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 北京奥运官网英译:功能主义视角

浅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孤单主题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反复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三个女人》中的运用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 浅谈英语颜色词汇的象征意义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 87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 88 英语委婉语之初探

浅析英语典故性成语的来源及汉译 90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层反讽 91 功能对等与商务信函翻译

英汉模糊语言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93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 94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

中英文法律谚语比较及互译技巧 96 浅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 97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要求及赏析 98 浅论《黑天鹅》电影的象征手法运用 99 浅析英汉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成因 100 广告英译汉中的创译原则

任务型教学中策划对高级英语学习者写作任务完成效果的影响 102 从商标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103 论《金色笔记》的多元主题

论《苏菲的选择》中的悲剧性冲突

从《老友记》探究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106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世纪年代的摇滚乐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108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

Pragmatic Failures in Translation of C-E Advertisements 110 《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戴•赫•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鲍尔顿夫人的角色分析 112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113 浅析西部牛仔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114 有关“生命”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 115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菜单翻译 116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 117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和融合

浅析清教思想在霍桑《红字》中的体现 119 分析场独立与场依赖对任务型教学的影响 120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 121 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鲁宾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形象分析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 124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 125 英汉委婉语比较研究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 127 从男权主义角度分析《苔丝》中的人物 128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30 动物委婉语 131 语结与英语长句的翻译 132 “去十九号房”中的自由观

《西游记》两英译本宗教用语翻译比较:读者接受论视角 134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 135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 137 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138 苔丝悲剧人生的起因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 140 比较中美民事诉讼文化的价值取向 141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

浅析《圣经》人物典故在《红字》人物形象刻画上的运用 143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 145 功能对等理论在汉英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47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148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

《儒林外史》中应对文化缺省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15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152 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历程

153 从女性主义角度比较关系张爱玲和简•奥斯汀的婚恋观 154 微笑着流泪——欧亨利小说赏析

155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

156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15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8 论《欲望号街车》中的两姐妹的角色塑造 159 从功能目的论视角分析公共标识翻译 160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

161 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中英文习语对比研究 162 从《远大前程》看狄更斯的家庭理想

163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 164 《麦琪的礼物》中环境语的分析

165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166 修辞手法在TED演讲中的运用 167 英汉白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

168 通过小说《紫色》分析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

169 从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看《推销员之死》的现实意义 170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观—《喧哗与骚动》女性性格分析 171 归化和异化在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172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批评思想 173 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 174 中英书名翻译的对比 175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176

177 英汉双语词典中的语用信息 178 试论法律文本的翻译原则

179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的人格探析 180 美国俚语中所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 181 少儿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182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183 Sister Carrie—A Woman Lost in the Material World 184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 185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186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187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188 旅游景点的汉译英翻译研究

189 An Analysis of Key Elements of Cross-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190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佛教禅宗因素 191 温和的反叛者——论《小妇人》中的女性群像 192 浅议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

193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194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195 A Survey on Western Culture Learning among Non-English Majors 196 汉英身势语的对比研究 197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 198 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

《国际歌》汉译研究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国际歌》 汉译 研究现状

一、引言

《国际歌》自1920年代译介到我国后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并与20世纪中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运动的有效地融合在了一起,对大众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不作专门的提示或介绍,普通中国民众甚至很难将其与中国本土创作的革命歌曲区分开来。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学界针对《国际歌》及其汉译的研究不断增多,并逐渐呈现出三种明显不同的研究理路:纪念式研究、版本考正式研究和翻译与文化批评式研究。梳理和描述这种方法论上的分野,必将有助于我国的《国际歌》及其汉译的研究。

二、以纪念为主的《国际歌》研究

在众多的《国际歌》研究当中,数量较多的一类偏向于探讨鲍狄埃和狄盖特的个人背景、《国际歌》的创作过程、歌曲所传递的思想以及歌曲的艺术形式等,其直接目的就是纪念鲍狄埃和狄盖特。这类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基于某一种或几种《国际歌》汉译本,而展开的大量的涉及译本互文性和译作副文本的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该类研究的研究者在对待《国际歌》的政治立场上保持了惊人的一致。实际上,这些研究不仅完成了纪念鲍狄埃和狄盖特的任务,而且随着时间流逝,他们还为《国际歌》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阐释和再阐释,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为这首外国歌曲在中国的长期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外,自20世纪50年代,这种纪念性研究一直在我国有关《国际歌》的研究中占绝对数量。这正好从侧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及新中国所代表的政治正确性对文艺领域的影响。因而,这类研究在向我们呈现有关《国际歌》创作和汉译的各种叙事的同时,也更容易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国际歌》因此才能在中国长久不衰。但是,这类研究存在大量重复研究的现象;而且,由于多数研究者无法摆脱语言限制,我国目前的《国际歌》研究大多都还停留在将译本作为原本探讨的“隐形假设”上,因而很难有更大的突破。

三、《国际歌》汉译的版本考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有不少研究着重对国际歌的汉译本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分类和文本研究,并对相关译者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比之前一类研究,这种考据式的探讨在《国际歌》的汉译方面更进了一步。它们将歌曲的译本和译者共同置于时空发展的背景下,更加清晰地描述了《国际歌》各汉译本出现及相关译者出现的顺序,并描述了各译本在文本层面的异同。从而也在学界引发了一场有关《国际歌》的“第一个汉译本”和“第一个汉译者”的长期争论。然而,当大量的人力和学术资源长期集中于《国际歌》的版本考究不禁让人开始质疑这种研究状况会不会阻碍人们对这一歌曲的进一步认知。

四、《国际歌》汉译批评研究

《国际歌》汉译本的批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研究数量在20世纪90年代有一定的下滑,然而本世纪初相关的研究又呈现出上升趋势。这类研究的批评对象主要针对早期的《国际歌》汉译本,而其中又以对1962年官方校译本的批评最为激烈。针对官方译本与法语原文不一致问题,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歌》汉译批评几乎一致呼吁对官方译本进行重译,并出现了多个宣称“忠实”的译本。这也是为何这一时期的《国际歌》汉译本均出现在相关的翻译批评文章中的原因,而这种“评译结合”的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新译本的产生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

不可否认,20世纪80年开始的《国际歌》重译活动的确在字词层面给予了法语原词足够的重视,从而成功地“保持了译本与法语原本之间的距离,有效地反映了后者的独特性”(Bensimon,1990:ix-x)。就这一层面而言,这些译本的确揭示了“真实”的《国际歌》。但问题是,这一研究倾向在二十年后却开始受到质疑,译评者逐渐开始正视官方译本在语言层面出现的“瑕疵”,并将《国际歌》汉译的讨论置于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变革潮流当中(绿原,2000;李放春,2008)。这种变化反映了《国际歌》汉译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我们有必要将该歌曲汉译的研究放到更为广阔的历史语境当中,考察当中牵涉到的意识形态、互文性、翻译机构和译者认同等因素。

五、《国际歌》汉译研究现状的反思

上述三种研究方式在揭示《国际歌》本来面目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推动了我国《国际歌》研究的进展。然而,仔细分析后,笔者却发现这些研究其实存在诸多事实性的错误。这不禁使人追问《国际歌》汉译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国际歌》汉译研究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

出于各种政治原因,国外有关《国际歌》的研究材料很少进入我国。由于缺乏足够的参考文献,许多有关《国际歌》及其汉译的实时性问题被部分国内研究者的主观臆断所取代,而这些主观推测很可能与真正的事实并不相符。

其次,《国际歌》汉译研究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法俄汉三种语言文化影响,同时也与其音乐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众多《国际歌》研究者也不得不承认,并非所有译者或研究者都完全具备以上能力,尤其是在音乐素养方面(沈宝基,1957;伍铁平,1982;张成柱,1988),这一境况至今仍未有大的改观。这多或少地会限制他们的研究视界可能,阻碍他们对《国际歌》及其汉译的整体认知。因而,《国际歌》及其汉译的研究在我国虽是汗牛充栋,却鲜有触及俄语转译的问题,纵然《国际歌》俄译本对于这一歌曲在中国的传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此外,众多宣称针对《国际歌》原文的研究,尤其是纪念性研究,其实又大都是基于其汉语官方译本而展开的。这一方面体现了在我国《国际歌》汉译本在其合法性上基本上具有了与法语原本同等的地位,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界对该歌曲原本和译本的混淆,从而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其解释力。

再次,上述的研究方式大都以原文为中心展开。其结果是,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国际歌》歌词汉译的语言或文学特征或文本层面。它们或以《国际歌》法语原本为参照,对早期译本的“误译”展开大量的批评;或止步于对这些译本单纯地描述和文本考究。然而,这些研究却未能有效地将《国际歌》作为一首革命歌曲来考察,关注歌曲翻译的特性以及歌曲翻译过程中译词配曲的问题。虽然诸多研究者详细考察了《国际歌》早期汉译本中的误译情况,也加入相关的争论当中,但却鲜有人关注这些误译和论战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政治根源。

六、结语

以上因素都阻碍了大众对《国际歌》的认知,同时也直接造成了大量的重复研究。而且出于各种认知和政治因素,《国际歌》长期在国内译者和研究面前都只能是一个“静默”的文本,展现在公众面前的《国际歌》及其汉译的研究成果通常是以诗歌或普通文学文本的形式的出现的。《国际歌》在这里也就失去了其作为歌曲的音乐和艺术特性,因而无法显现其全貌。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对《国际歌》的汉译和配曲问题进行从新审视,尽可能客观地描述其汉译和传播过程,关注歌曲及其汉译与各种社会政治因素间的复杂关系。

(基金项目:本文受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项目“话语冲突中的《国际歌》汉译”[项目编号SCWY15-06]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Bensimon,Paul.Présentation[J].Palimpsestes,1990,(4):ix-xiii.

[2]李放春.从les damnés到“受苦人”:《国际歌》首句汉译的历史演变[J].开放时代,2008,(4):32-47.

[3]绿原.《国际歌》集中文本的比较[J].随笔,2000,(1):136-144.

[4]沈宝基.巴黎公社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5]伍铁平.《国际歌》注释和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6]张成柱.《国际歌》的汉译问题[J].外语教学,1982,(4):82-87.

英语定语从句汉译动态思维研究 篇4

在英语表达中, 定语从句使用的频率非常高, 它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语法。然而, 有很多学习者对于定语从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 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究其原因, 主要是译者对于定语从句的特点没有掌握清楚, 对于源语言和译出语的把握也不是很好。因此, 学习者在对句子进行充分理解的同时, 对于翻译的方法也是必须掌握的。

定语从句使用较为广泛, 几乎每年的专业八级考试中的翻译都会出现定语从句, 而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文化背景、定语成分的差异又比较明显。从功能上看, 汉语的定语对中心语只起修饰和限制的作用, 而英语的定语除了修饰和限制的作用, 还能够对句子进行补充说明, 叙述句子之间各部分的关系;从位置上看, 汉语的定语一般位于前面, 并且定语较短, 而英语的定语除了单词外, 其他的定语一般都是后置。因此, 在具体翻译时, 我们要对其句子成分加以分析, 不能一律译成汉语的定语, 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的方法, 即做到忠实于原文意思, 又能够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二、英语定语从句的特点

1.修饰或限定等多功能特点。英语定语从句中, 定语的作用除了修饰和限定, 还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它有时可以当作状语来翻译, 如含有原因、时间、目的、结果、让步等成分的句子。

2.右开放型位置特点。从句子的位置上来看, 英语的定语一般后置, 呈右开放型特点。它的定语按照与主句先行词的关系紧密程度进行排列。如在限制性定语从句中, 若与先行词关系紧密的话就不用逗号隔开;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 定语与先行词的关系不太密切, 通常会使用逗号与先行词隔开。

3 . 套叠式句式特点。套叠式结构是英语的表达优势之一, 凭借这种环环相扣的复杂句式可用来表达丰富繁杂的信息内容。英语定语从句为右开放型, 可以向右扩展成无数个从句, 可以在定语从句中套定语从句, 也可以几个定语从句共同修饰某个先行词, 构成一个套叠式多层面复合结构。这种定语从句的这种特点正是英语主形合、呈“葡萄型”分岔结构的具体体现。

三、英语定语从句汉译的难点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 英语定语从句是英语表达方式中对信息进行层次化处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汉语中没有类似英语中定语从句的结构, 汉语中用来修饰或限定的成分通常是前置的, 不能过长过多, 不能像英语那样随意地不断扩展。而且, 在语言表达方面, 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 在组词成句时, 只是按语义和内在逻辑事理关系连结在一起, 呈一种简单铺排组合状, 带有偏意合、呈“竹竿型”散点结构的特点, 也正是这一结构特点导致了英语定语从句在翻译中困难重重。基于英汉两种语言具备各自不同的句式结构特点, 笔者认为, 语序安排及句式的转换无疑成为定语从句汉译过程中的最大难题。当然, 如果定语从句结构较为简短, 语意较为单一, 前置法是一种最便捷也很有效的手段, 但问题的关键是, 多数定语从句结构复杂, 勉强译为前置定语会“的”、“的”不休, 即使能够略去“的”字, 也同样会由于前置成分过多或信息内容过载而显得罗嗦不堪, 甚至会造成难以卒读的翻译腔。这种翻译往往有失汉语简洁流畅、节奏明快的神韵和气势。由此看来, 如何将定语从句所承载信息重新安排位置, 或者说对原文形合结构进行意合重组是定语从句翻译的难点。

四、英语定语从句汉译动态思维研究的方法

1.前置法。

(1) Such adjectives can hardly distort the reality which theyconcealed.这种修辞改变不了它们掩盖的事实。

(2) That remained so even during a period when the Moslemcalls for prayers from the minarets were neither permitted norheard.甚至在既不允许也听不到穆斯林在清真寺尖塔上召唤祈祷者的时期亦是如此。

(3) People who need to lose weight fast are lining up atdrugstores lucky enough to have the impressive new pill calledPatent LEAN.需要快速瘦身的人正在各家药店门前大排长龙, 他们将无比幸运地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名为Patent LEAN的新药丸。

2.后置法。

(1) We wish to express our satisfaction at this to the SpecialCommittee, whose activities deserve to be encouraged.关于这点, 我们要对特别委员会表示满意, 它的活动应当受到鼓励。

(2) The most ambitious project so far is a transatlantic fiberoptic cable to be built by 1988 that could significantly cut the cost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迄今为止, 最为雄心勃勃的工程是将于1988年铺成的横贯大西洋的光缆线路, 这条线路将大大减少美国和欧洲之间的通讯费用。

(3) For that, use is generally made of correction motorswhich in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technique are complicated, veryexpensive and often do not give complete satisfaction.为此, 通常使用的是校正电动机, 但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 这种电动机结构复杂, 价格昂贵, 且性能往往不尽如人意。

3.复句法。有些定语从句在逻辑含义上相当于让步、条件、原因、结果等状语从句, 这时就应根据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用相应的汉语偏正复句来翻译。如: (1) 让步法:Photographs are taken of stars, the light of which is too faint tobe seen by eyes at all.虽然许多星体的光线非常微弱, 肉眼根本看不见, 但它们的照片还是被拍下来了。

(2) 条件:A country that wishes to become a member ofWTO is to send in its application before a working party is formedby WTO for examination of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the country一个国家, 若想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 须先呈递申请, 而后由世贸组织成立一个小组对该国的具体条件进行审查。

(3) 原因:We know that a cat, whose eyes can take in manymore rays of light than our eyes, can see clearly in the night.我们知道, 由于猫的眼睛比我们人的眼睛能吸收更多的光线, 所以猫在黑夜也能看得很清楚。

(4) 结果:In 1952, London had a very bad four-days smogin which 4000 bronchitis suffers died.1952年, 伦敦曾连续四天烟雾弥漫, 结果造成4000名支气管患者死亡。

( 5 ) 目的: M a n y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h a v e“c l o s e - c i r c u i t”television equipment that will telecast lectures and demonstrationsto hundreds of students in different classrooms.许多大学都配备了“闭路”电视设备, 以便为各个教室千百个学生进行电视讲授和演示。

( 6 ) 时间: C o n g r e s s , w h i c h h a d m e t t o c o n t i n u e i t sprotests to the Crown, found itself raising an selecting GeorgeWashington as its commander in chief.国会先前曾集会决定继续向英皇抗议, 而现在则发展到募集军队并推选乔治·华盛顿为总司令了。

4.融合法。此外, 有些定语从句的翻译也常常采用调整句序或是融合法, 即将原句中的主语和其后的定语从句融合为一个句子。例如: (1) Railroad tunnels which are miles longhave been built through mountains.穿山而建的铁路隧道, 长达数英里。

(2) There are events taking place at this time which dim theirhopes and lessen the prospects.目前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 使他们感到希望渺茫, 前途暗淡。

(3) Let no one nurse the vain hope of exploiting that exampletomorrow, in the negotiations which the question of economictransformation will require.谁也别梦想今后就经济改造问题进行协商之时援例而行。

5.逻辑法。翻译定语从句最后须注意的一点就是, 有时定语从句被别的成分将其与先行词分开了, 这样的句子的翻译方法与前面所讲的没什么不同, 只是翻译的时候必须注意原文的句法结构和逻辑关联。如:A new master will come tomorrowwho will teach you German.教你们德语的新老师明天就到。

6.分译法。The election which has led to your being chosen to preside over this Assembly-a very wise choice indeed-is atribute to your great country, which has contributed to the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free nations a tradition of peace thatserves as an example for the legal community that we constitute, a country which has always commanded respect and admirationfrom all corners of the world.

此句是复合句, 由一个主句和五个定语从句构成。其主句是The election…is a tribute to your great country; 第一个定语从句是修饰主语the election的which has led…over thisAssembly; 第二个定语从句是修饰your great country的whichhas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free nations atradition of peace; 第三个定语从句是修饰a tradition of peace的that serves as…legal community;第四个定语从句是修饰the legal community的that we constitute;第五个定语从句是修饰a country (your great country的同位语) 的which has alwayscommanded respect and admiration from all corners of the world.注意第四个定语从句隶属于第三个定语从句的一部分, 第五个定语从句隶属于同位语的一部分。两破折号之间的a verywise choice indeed是插入语, 用来对The election which has ledto your being chosen to preside over this Assembly作进一步的解释。弄清句子的结构后, 我们对句子的内容也就清楚明白了, 翻译时可采用切分法将之译为:

这次选举你为本届大会的主席, 实是极为明智的抉择, 是对你的伟大国家的敬意。贵国对自由国家的历史发展贡献了一种和平传统, 为我们构建法治社会树立了榜样。全世界一贯对贵国表示尊重和敬佩。总的来说, 英语长句的翻译主要依据原句所表达的意思以及句子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定, 采取的方法就是分译, 必要时须与其他技巧综合运用。

定语从句在英语中应用十分广泛, 要达到准确翻译具有很大的难度。能做好定语从句翻译有助于学习者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从分析英语句子结构的角度, 根据英语重形合、汉语偏意合的特点, 探析英语定语从句汉译时, 应该对定语从句所承载的信息重新安排位置, 或者说对原文形合结构进行意合重组, 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 以符合“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当然, 译者的汉语语言驾驭能力及英汉语言对比与转换意识也是十分重要。此外, 在不同的情境下, 英语定语从句可以有不同的译文, 我们应该充分根据上下文文体风格要求, 酌情考虑。总之, 英语定语从句汉译的方法与目标就是, 分析英语定语从句的句式结构特点并进行语言对比与转换, 运用适当的翻译方法, 选择恰当的译文形式, 使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更为贴切, 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这样才能达到更为理想的翻译效果。

摘要:在对英语定语从句进行翻译时, 我们需要对其源语言和译出语都有一定的了解, 这是做好汉译的基本要求, 本文通过分析定语从句的特点, 讨论汉译动态思维的翻译方法, 将其直观呈现在读者面前, 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或师生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英语,定语从句,汉译,动态思维

参考文献

[1]谢桂花.句子结构视域下英语定语从句汉译方法[J].海外英语, 2012 (21) :141-143.

[2]严尽忠.英语定语从句汉译方式探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3, (1) :93-96.

汉译研究 篇5

摘要:在现代生活中,广告作为经销商宣传产品信息,劝说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一种重要手段。双关语,是为了修饰广告语,能够更好得传达信息,在食品广告的应用中也是越来越广泛。本文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从四个汉译策略方面对食品广告双关语进行了研究,以求达到更好的产品宣传效果,进而提出有效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食品广告;双关语;汉译策略;关联理论

一、引言

毋庸置疑,广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欠缺的一部分。在世界各国中,食品广告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消费模式。成功的广告可以让消费者耳熟能详,印象深刻,广告语自然而然得深入人心。而一则失败的广告会让消费者对其产品和品牌毫无印象,甚至可能会引起反感。因此,人们越来越致力于研究如何撰写效果非凡的广告语。修辞手法是广告中最常用的方法,双关语的运用往往能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因此备受青睐。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商品的互通有无已经是家常便饭了,翻译的重要性也就凸显而出了。中国市场上流通着许多外国品牌的食品,此时这些食品要如何引起中国消费者的兴趣呢?外国食品的翻译不仅要具备中国的思想观念,还要抓住中国消费者的眼球。因此,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向导,从契合译法,分别表意法,侧重译法,补偿译法四种翻译方法对食品广告的双关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让中国消费者听到广告后心情愉悦,留下难以磨灭的品牌印象,产生购买欲望。

二、关联理论与双关语

法国学者斯珀伯和英国学者威尔逊提出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交际者评估听众的认知环境和认知能力之后,以话语形式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听众解码后再运用话语中表达出的信息以及语境假设,推测出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张贵芳2003)。近年来,关联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翻译学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给译者提供了理论框架,对翻译活动进行了有效的解释。关联理论本质上就是要在正确理解语言本身的情况下深入明白跟语言有所关联的东西,推测出说话者真正想要表达的目的。这跟双关语在某种意义上是不谋而合的。

所谓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者语义的条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手段(李中行,1992)。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双关语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题材,然而双关语的翻译却是很困难,这值得探讨。广告双关语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字游戏,一明一暗,从而达到与众不同的产品宣传效果。双关语的使用,在食品广告中,不仅可以美化广告语,给听众幽默感从而美化食品本身,还可以使听者读起来朗朗上口。广告设计者基本上会采用一词多义、一词多音、同形异义等的方法。即发音和拼写一样,意义不一样;拼写和意义相同,发音不同;发音相同,拼写和意义也不相同等。因此,译者也需要根据双关语的特点,在广告的语境下进行翻译,译者的翻译需要做到既保留其原本的意思,又要翻译出其深层意思,既要保留源语言的意思,又要让消费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妙之处。关联理论给译者研究提供了不一样的新的视角,译者一定要先分析广告语源语言本身,其次考虑到听众的认知环境与观念,从而表达出基本信息以及关联信息。

三、汉译策略

由于英语和汉语不是同一种语系,有很大差别的语言特征,加之中西方生活环境,思想观念,消费习惯的不同,在汉语词中一一找到相对应的英语词是不可能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做到完美翻译出食品广告双关语,既保留原意又能让消费者体会到广告的奥妙。恰恰相反,本文总结了四种广告语的汉译方法,让译者有规律可循,要学会推敲和对比。关联理论下的翻译区别于只重视翻译结果的传统翻译,翻译出比原文更恰到好处的广告。

1.契合译法

契合译法是指在译文找到与原文相对应或基本对应的双关语。在双语耦合的基础上,兼顾了广告双关语的内容和形式,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最大限度的相似(汪冬梅,2010)。

(1)Which larger can claim to be truly German? This can.译文:哪种啤酒能称得上地道的德国货?这罐能。

这个larger淡啤酒的翻译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完全体现了契合译法。首先,larger在英文中有更大的意思,同时也是larger这个品牌的名称。译者在翻译时没有把它翻译成更大,而是翻译成了啤酒,这就符合了具体的语境。其次,真正双关的是can这个词,表面是情态动词可以,能够的意思,深层是指装啤酒的罐子。末尾的一个can字既指出了是larger?@罐啤酒,又说明了larger这罐啤酒才是地道的德国货。同时,can也符合关联理论的推理过程,表达了广告设计师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激发了消费者的购物欲。

2.分别表意法

顾名思义,分别表意法就是把双关语分别拆开来表达,以达到更好的食品广告宣传目的。

(2)Try sweet corn.You will smile from ear to ear.译文:请尝甜玉米,包您穗穗开怀,笑口常开。

Ear to ear的双关让我们感到妙不可言。一个是指一穗,是玉米的一个量词。一个是发音的双关,ear即year,一年又一年的意思,在中国的寓意里,暗示消费者吃了甜玉米,能够岁岁平安,这十分迎合中国消费者对美好事物的喜爱的心理。这个译者对中国的习语十分了解,穗穗开怀四个字让中国人感到满满的祝福,充满了人情味,吃甜玉米不仅嘴巴甜,心情舒畅,而且身体健康。

(3)Fresh up with 7-up

译文:君饮七喜,提神醒脑。

美国七喜汽水的广告深入人心。不仅仅是因为广告本身简洁通俗,同时它的译文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7-up直接了当得指出了七喜汽水的品牌,让消费者铭记于心。同时,7在美国人心中,又是一个吉祥数字。这是典型的分别表意法翻译策略,把7-up拆开来,先是直接翻译成七喜品牌,其次up有积极向上的意思。译文翻译成提神醒脑,不仅表达了喝七喜汽水可以使人精神抖擞,也暗含了人会有向上的精神,物质与精神层面都得到了满足。

3.侧重译法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并不是每个双关语都能够完美得表达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暗含意思。往往在这种时候,我们就会采取侧重译法,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突出广告商真正想表达的关联意义。

(4)When the wind has a bite,and you feel like a bite,then bite on a whole Nut.??寒风刺骨而您又想吃点儿什么的时候,请咀嚼全营养坚果。

这句坚果广告语的经典之处就是用了三个bite,一词多义。首先是刺痛,寒风刺骨的意思,其次是宾语,食物的意思,最后是动词咬的意思,同时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原文bite别出心裁的单词在对应的中文中找不到合适的一词三义的词语,在翻译时只能分开成不同的词语,这也是语言的不同所带来的缺陷,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译者只能采取侧重译法,翻译出核心部分。译者所翻译的广告语侧重突出了最后一个bite,重心就是咀嚼坚果。

4.补偿译法

补偿译法通俗点来讲,就是为了防止消费者不明白广告语所表达的意义,译者和经销商借助一些多媒体形式来补救,使得更加直接清楚得表达广告语,达到消费者一看到或听到广告语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这肯定也需要关联理论的指导,充分了解受众者的水平。

(5)Spoil yourself and not your figure

译文:尽情大吃,不增体重

看到这个广告语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卖的是哪种食品。其实这是一种为节食者设计的一款冰淇淋广告语。spoil一词体现了双关所在,是尽兴与破坏的意思,表达了充分享受美食又不会破坏体型,与这个产品的理念是相同的。经过译者的翻译,我们就能够明白这原来是一款热量极高,容易增肥的食物,冰淇淋虽然高热量,容易增肥,但现在我们却能尽情得吃,也不会增加体重。这个思路极大得消除了体重肥胖者的顾虑,正中下怀,极大得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因此也是非常成功的一则广告语。

四、结语

食品广告商为了让自己的产品能够大卖,必须设计出让人过目不忘的广告语。双关语作为食品广告设计者最喜欢的修辞手法,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结合不同种类的食品案例分析,得出在双关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有关联理论的指导思想,不能死板得套用一些方法,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结合听众的认知能力。同时,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契合译法是最能对应原翻译格式的一种翻译,分别表意法看似把双关语都拆开了,其实运用得当也能让消费者感受到广告的吸引力,侧重译法最能直接突出广告设计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补偿译法需要一些图片等媒体手段去修饰广告语使得更加清楚明白。因此,译者不仅仅要灵活运用关联的思想,了解他国文化,还要学会对症下药,使用正确的翻译策略,使广告语让消费者眼前一亮,翻译出最能够激发消费者食欲的广告。

参考文献:

汉译研究 篇6

【摘要】科技文献具有用词准确、逻辑严谨的特点,而科技文献的翻译工作很大一部分是对与所涉及领域的专业术语的翻译。专利申请书作为科技文献的一类,具有展示前沿科技成果的作用,科技术语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遇到专业词典中未收录的科技新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为使译文更加准确进而可读性强,本文将探讨在专利申请书中出现的专业术语的翻译方法和选词策略。

【关键词】专利翻译 汉译日 电子通信 专业术语

引言

现代科技领域中日语专业术语大多以外来语形式出现,其形式又存在差异,对专业术语的翻译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为使译文既能准确表达原词含义、提高可读性,又尽可能符合日本人书写习惯,本文以电子通信领域专利申请书中出现的专业术语范围内的外来语(以下简称“专业外来语”)为对象展开研究,抽取电子通信领域日文专利申请书中的专业术语研究其使用特点,从而探寻中文专利申请书中专业术语的日译方法。

一、日语科技术语的特点

专利申请书是科技文献的一类,涉及电子通信领域的专利申请书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基本都涵盖于科技术语的范畴中。因此,为了研究该领域专利申请书中的专业术语特点,首先应当了解日语科技术语的特点。

狭义上的外来语指的是来源于欧美国家语言的词汇,其中大部分是来源于英美语系的词汇。先前的科技日语中的术语,深受汉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汉语、外来语、和语词相结合的特点,其汉语词的数目又是庞大的。而在现代高新科技领域中,西方文化对日语术语影响深远,另外科技术语的国际语是英语,这也就解释了大多数日语科技术语是英源外来语的原因。

从形式上来看,专利申请书中出现的专业外来语大致可分为“纯片假名”(全部以片假名音译形式引入的外来语)如“全音译”形式的トラヒック(traffic,通信业务)、マルチキャスト(multicast,多点传送)和“缩略语”(片假名对原文进行缩略,并标注原文缩写)的,如マルチキャストサービス(MBMS)(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汉字+片假名”,如データ伝送率(data rate,数据率,资料传输率)、短縮ダイヤル (abbreviation dial 位数缩减拨号,少回路直通拨号)和“纯汉字词”,如参照信号 (Reference Signal,参考信号,基准信号)、通話分数 (voice minutes,通话时长)、公衆通信回線網 (公共通信电路网),这三种形式。

由于以片假名标示的专业外来语只保留了原词的发音特点,且部分词语还在引入过程中为了符合日语发音习惯做了缩音处理,因此这类词语虽然能够借助原英源词传达词义,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义,但为理解造成了困难。而加入汉字的词汇则发挥了其可读性强的优势,但毕竟经过翻译的加工处理,很难保证在由外文转化为汉字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语义的改变。上述例子可以直观反映出三种形式对于词语含义表达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方面的差别,简单来说,词语含义表达的准确性由纯片假名、汉字+片假名到纯汉字词逐渐降低,理解难易度则相反。

二、专业术语翻译方法

由于日语科技术语存在以上特点,中文专利申请书中也存在借助其他语言(多为英源)形成的专业术语,因此在翻译中文专利中的专业术语时也应考虑词汇自身特点以及译文在表意和可读性方面的差异。

一般来说,当译者拿到一篇中文专利书,遇到专业术语时首先应当查阅该专利领域下的专业英日汉词典。但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是涉及尖端科技领域的专利翻译时难免会遇到许多字典中未收录的新词,此时就需要采取另一种方式——先查该词的英文翻译,再查该英文的日译单词。对于一个由英文译成中文的单词,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中文含义,还要参照其英文原意,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尽管以上两种方法可以满足大多数专业术语的翻译需要,但在研究子通信领域日文专利申请书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些特殊情况给翻译造成了一定困难,下文具体说明。

1.部分专业术语存在多种翻译形式。

(1)英文简称译为“汉字+片假名”或“纯片假名”形式。一篇电子通信领域日文专利申请书中有“高データ転送率(HDR,高动态范围图像)”一词,该词的原英文是High-Dynamic Range,简称HDR。在日文专利书中则以汉字+片假名形式出现,并在后面标注了英文简称。而同样是存在英文简称的英语单词,MBMS(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却以マルチキャストサービス,纯片假名形式出现。

(2)词汇的翻译形式不统一。如“远程控制·远程操控·遥控”(remote control)一词,三篇日文专利申请书中的日译形式分别为纯汉字词“遠隔操作”、纯片假名词“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和经过缩约的片假名词“リモコン”。

对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应当事先调查这些翻译形式的使用频率,依据所涉及的专业领域选取频率较高的译法,统一该词在全篇的译法。

2.日文专利书中的专业术语与词典对应词汇存在出入。为翻译中文“有效负荷”,笔者查阅了《最新英日汉通信与信息技术词典》,查到“Active load 有效负荷 アクテイブ負荷”。而同领域的日文专利申请书中,有“ペイロード·データ payload data:有效载荷数据”词义相近。差别在于英文原义,于是笔者简单在网上分别查了二者的解释, 即active load:有效负载;有源负载;有功负荷,和Payload data:有效载荷数据;有效数据;负载资料。进而又查阅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payload的解释为: (technical 术语)the passengers and goods on a ship or an aircraft for which payment is received (飞机,船只的)有效载荷,有酬负载,而并未查到active load的解释。另外,为检查ペイロード·データ与 payload data的含义是否存在差别,查阅网上Weblio英日词典时,发现例文中的近义词“積荷データ”,其日译结果load data(装载数据;加载数据菜单)与原义差别较大。虽是汉字+假名形式,看似可读性更强,但不能采用。因此笔者认为将“有效负荷·有效载荷”译为“ペイロード·データ”更为贴切。

综上,由于新词的产生和词典的出版速度存在明显差别,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翻译方式也不同,因此专业词典虽然便利,但在翻译过程中仍需多方考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妨参考同领域下的日文专利申请书。

三、小结

在翻译专利申请书中的专业外来语时,首先要借助该领域下的专业汉英日词典,遇到难译词汇可借助英文原词。最后不妨参考同领域下的日文专利申请书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形式对个别词进行推敲。虽然日语外来语的三种形式在准确性和可读性方面有不同侧重,但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翻译的准确性,以忠实原文为前提再在保留原义与增强可读性之间取舍。

参考文献:

[1]颜宇翔.科技日语翻译词汇的特点研究[J].才智.2014(35): 328.

[2]岳延红.科技术语构成及其翻译[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7):127-128.

[3]王松园,李洪发.最新英日汉通信与信息技术词典[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2.

作者简介:

崔林格(1995-),女,北京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本科在读、日语专业。

齐海娟(1981-),女,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语言学院讲师。

潘万莉(1993-),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本科在读、日语专业。

汉译研究 篇7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电影片名,意识形态,赞助人,语言风格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与英语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强, 越来越多的英语电影涌入中国电影市场。在大量电影中, 人们如何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 电影片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国人所接触到的欧美电影主要是由大陆, 香港, 台湾三个地区所翻译的,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电影译名也各不相同, 一部电影有几个译名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给人们在选择电影时引起诸多不便。大陆, 香港, 台湾三个地区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 为什么翻译出的电影片名却大相径庭呢?

1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 (Polysystem Theory) 是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已经提出的一种理论。1978年, 埃文·佐哈尔把他发表的论文结成论文集, 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 (polysystem) 这一术语, 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1]

多元系统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 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 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 视作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2]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 它们有的处于中心, 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 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 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3]

此外, 多元系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者英国翻译理论家西奥·赫曼斯认为, 制约作品译介的因素包括“意识形态, 诗学和赞助人”。[4]

2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一部电影多个译名现象

1) 三个地区在翻译电影片名时所侧重的社会符号现象不同

多元系统理论中的社会符号现象, 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 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 这些社会符号在同一个系统里处于不同的地位。大陆在翻译英文电影作品时, 意识形态处于主要地位。意识形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本文采用的是罗特曼 (Yury Lotman) 对意识形态的定义, 即“框架性观念, 它由某个社会特定时期可以接受的思想观点和态度, 读者和译者通过它接近文本。”[5]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严复的翻译理论在中国大陆的翻译界影响最大, 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是如此。[6]因此, 中国大陆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大多数是直译, 重形式, 轻内容。如Taxi 4, 大陆译名《的士速递》;16 Blocks, 《16街区》;Sound of Music, 《音乐之声》。

香港在翻译英文电影的片名时, 经济这个社会符号现象位在中心位置。因此, 在香港翻译的电影片名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诸如“雷霆”, “情陷”, “疯狂”等字眼, 为的是吸引人的眼球, 提高电影的卖座率。如Taxi 4, 香港译名《终极杀阵4》;16 Blocks, 《狙击封锁线》;Up, 《冲天救兵》。台湾翻译英文电影片名时, 可以说兼有大陆译名和香港译名的特点。台湾在翻译电影片名时, 时而意识形态占主要地位, 时而经济起主要作用。如Taxi 4, 台湾译名《终极杀阵:最后冲刺》;16 Blocks, 《冲击封锁线》;Don’t Say a Word, 《沉默生机》;Sound of Music, 《真善美》。

2) 翻译电影片名过程中的赞助人因素

这里所说的“赞助人”, 可以是个人、一群人、宗教教派、皇室贵族、政党、政府机构、民间或政府的协会、学会、出版商、学校、以及报刊和电视。[7]

大陆引进国外电影, 赞助人是行政机构, 主要是为了让国人了解国外文化、教育启发人们。所以片名的翻译更多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较为保守。香港的电影市场则完全市场化, 电影公司作为赞助人, 利润最大化就是他们的目标, 让更多的人走进电影院就是他们的追求。在翻译片名的过程中, 也尽量使用可以吸引人眼球和能引起人想象的字眼。台湾的赞助人则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最早的时候是政府机构, 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电影的商业化, 电影公司成为了赞助人, 于是电影片名的翻译风格也有了转变。如Legally Blonde, 内地:律政俏佳人, 香港:律政可人儿, 台湾:金法尤物;The Firs Wives Club, 内地:原配夫人俱乐部, 香港:大老婆俱乐部, 台湾:第一夫人俱乐部;'The Mummy, 内地:木乃伊, 香港:盗墓迷城, 台湾, 神鬼传奇。

3) 语言风格因素的影响

大陆, 香港, 台湾虽然有相同的语言背景,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差异, 反映到电影片名的翻译上更是如此。大陆在翻译电影片名时, 多用的是四字短语, 并且语言较为正式, 出现口语化翻译的情况较少;香港则正好相反, 大多使用较为口语化的语言, 并且有时在翻译的电影片名中夹杂着一些英语或者富有香港特色的地方语言;例如, 《宝贝小猪啧》 (Babe) , 《超能塞豆窿》 (Baby's Day Out) , 《头奖拍住抢》 (Lucky Numbers) 等。这些香港的电影译名中大量使用方言, 口语。台湾早期对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是在语言上中规中矩, 但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影业的冲击, 现在在电影片名翻译上越来越口语化, 语言也更加直白。除此之外, 台湾的电影片名翻译还有片名与明星固定搭配的习惯。其二, 明星与影片译名形成了固定的指涉系统。例如, 在台湾, 动作明星施瓦辛格因主演《魔鬼总动员》 (Total Recall) 走红后, 他所主演的电影就全在中文译名前冠上“魔鬼”二字。例如The 6th Day译为《魔鬼复制人》, The Terminator译为《魔鬼终结者坎》, End of Day, 译为《魔鬼末日》, Commander译为《魔鬼司令》, 就连他的一部喜剧片Kindergarten Cop也译为《魔鬼孩子王》, 让人不知所云。

3 结束语

电影片名是电影很重要的一部分, 多元系统理论为解释一部电影多个译名的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由于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由于意识形态, 赞助人, 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不同, 造成了电影片名的翻译在翻译标准、策略上都存在差异, 从而造成了这种现象, 这给人们在选择电影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笔者在此希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三地相互交流的增多, 通过各种方式, 互相取长补短, 使这种现象得到改善, 以便以后在三个地区电影片名的翻译慢慢的趋于一致。

参考文献

[1]Even-Zohar.Itamar.Polysystem Studies[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J].外国语, 2003 (4) :59-66.

[3]Even-Zohar, Itamar.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In Paper in Historical Poetics[M].Tel Aviv:Porter Institute, 1978.

[4]Hermans.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 new Paradigm[A].Beckenham:Croom Helm, 1985.

[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第9卷)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101.

[6]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汉译研究 篇8

1 语用顺应论

1999年, Verschueren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

提出了“使用语言就是进行语言选择”的观点。Verschueren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 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做出选择, 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 (variability) 、商讨性 (negotiability) 和顺应性 (adaptability) 。”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为了满足语交际的需要, 灵活地从供选择的语言项目中作出选择的动态过程。顺应要依赖语境, 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 前者包括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后者也称信息通道 (linguistic channel) ,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上下文, 它主要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三个主要方面。语境关系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要与语境顺应, 语境关系顺应是语言顺应的重要一环。就翻译而言, 译文语言的重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到语境的制约。

2 语用顺应论下的影片名翻译

语用顺应论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理论基础, 电影片名翻译的重点在于顺应观众的需要而不是拘泥于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 成功的电影片名翻译要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 灵活处理, 做出动态顺应。

2.1 对语言语境的顺应

1) 电影片名直译与意译的动态语境顺应

根据顺应理论, 要进行动态的考察, 就需要把语言放在其运用的实际语境中, 不仅要研究语言结构对语境的适应, 还要探讨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的相互适应问题, 即动态顺应。这就要求译者除了利用其自身的语言知识外, 还须利用语境所提供的线索。因此, 顺应原片语境, 理解片名的来源, 是成功翻译片名的前提。例如有些电影是根据名着或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改编的, 就可以借助其本身的艺术魅力和轰动效应, 在翻译时采取音译和直译以顺应于源片名。如:Superman《超人》、Terminator《终结者》、Harry Porter《哈里?波特》、Hamlet《哈姆雷特》、The Cassandra Crossing《卡桑德拉大桥》、Pearl Harbor《珍珠港》、The God Father《教父》、War and Peace《战争与和平》、Rain Man《雨人》、Titanic《泰坦尼克》等。由于大陆、台湾、香港分别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 美国进口大片Saving Private Ryne便有了不同的译名:《拯救大兵瑞恩》, 《营救士兵赖仁》和《营救士兵莱恩》。此外, 由于英汉民族在地理气候、社会发展历程、、政治济经、价值观念、伦理风俗、道德习惯等等方面的不同, 造成各自产生的词汇也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很难做到词汇完全对等, 这时片名的翻译就要采用动态顺应的方式进行。如著名的关于家庭伦理的美国电影The Bridges in Madison County, 被意译为《廊桥遗梦》, 译名不仅与影片婚外恋的题材内容相关, 且信息与美感两者兼具, 非常成功。其它还有:Speed《生死时速》、The Piano《钢琴别恋》、Pretty Woman《风月俏佳人》等等。

2) 对语言结构的顺应

根据顺应理论, “使用语言就是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而这种选择有时是有意识的, 有时则是无意识的;选择的原因有的源于语言内部, 有的源于外部;选择可以发生在同一变体, 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变体如社会、地域之间, 还可以发生在各个层次如语系、语音、语义、词汇、句法、形态等等, 因此, 译者在做选择时, 要充分顺应译语的特点, 力求最大程度地达到原文的效果。例如汉语的四字格, 结构对称平衡, 发音朗朗上口, 因此很多中国影片都是以此方式命名, 在翻译外国影片时也广泛采用了汉语的四字格结构,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风流》, 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 The Fugitive《亡命天涯》, Enter the Dragon《龙虎争斗》, Top Gun《壮志凌云》, Nothing《子虚乌有》, Home Alone《小鬼当家》, 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等等。这些电影片名的翻译都采用了汉语四字格结构, 言简意赅, 富有节奏, 易于上口, 而且成功地将影片的内容译出, 做到了译语形式与原片内容的完美统一。

2.2 对交际语境的顺应

1) 对审美情趣的顺应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艺术, 片名本身蕴涵着独特的美学特征, 不同民族对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及周遭事物的不同反映体现了各自不同的审美观。因此成功的影片名翻译必须准确地还原再现源语的美学特征以顺应观众的审美需要。首先, 顺应译语观众审美情趣要讲求用字, 力求音意俱美, 如Leon, the Professional没有直译原片名冷冰冰的介绍性的文字“职业杀手”, 而是“这个杀手不太冷”, 使“杀手”和“不太冷”形成强烈的对比, 暗示了影片内容的温馨感和人情味。其次, 顺应译语观众审美情趣还可以套用现成的诗词熟语, 如:影片Hobson’s Choice《女大不中留》讲述的是主人公Hobson在三个女儿的强烈反对下, 最终把大女儿嫁给了店里的伙计的故事, 由于套用了中国的熟语, 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很容易便获得了中国观众的思想共鸣。套用诗词的如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Ordinary People《凡夫俗子》、My Fair Lady《窈窕淑女》、Big Fish《大智若鱼》、The Seven Year Itch《七年之痒》、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等等, 都是套用现成的诗词熟语, 不用多着一字, 就能贴近观众的欣赏心理。此外还可以通过复制或创造性地使用修辞手段给观众造成审美愉悦。如用比喻法“Gaslight”译为《郎心如铁》, 反义法将“True Lies”译为《真实的谎言》, 反复法将“A Few Good Man”译为《好人寥寥》, 对比法将“the Great Gatsby”译为《大亨小传》等, 都很好地顺应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2) 对文化意识的顺应

翻译不仅要翻译语言, 还要传递不同的文化意识, 世界上不同国家或地区受政治、法律、宗教、语言、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可谓千差万别。因此, 依据民族文化的差异, 影片名的翻译应对一些语言、非语言的信息作出动态的顺应以体现不同的民族风格, 展示影片名源语和目的语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如著名的心理惊悚片“seven”, 被译者用增字法翻译为《七宗罪》, 既突出了影片的宗教色彩, 有效的传递了西方的文化信息, 又点明了故事的内容与主线, 可称为电影翻译中成功的典范。又如玛丽莲梦露于1960年主演的影片Let’s make love讲述普通女孩与亿万富翁之间的爱情, 在两岸三地分别译为《让我们相爱吧》 (大陆) , 《愿嫁金龟婿》 (台) , 《我爱金龟婿》 (港) , 不约而同地回避了“make love”的敏感字眼, 选择了比较温和的翻译, 充分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再如英语影片中有不少含有sex, 为了顺应中国观众, 部分片名的翻译上采取了回避或者是弱化的策略, 如Sex and the City《欲望都市》,

The Sex Monster《性感尤物》, The Sex of Animal Kingdom《百兽

奇趣录》。

3) 对商业化的顺应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 既是一种精神产品, 又是一种物质产品, 同时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众所周知, 电影的制作成本非常之高, 为了吸引观众, 增加票房, 会采用各种手段来宣传影片, 而片名就好像是电影的小广告, 起着商业宣传的作用, 所以片名翻译要顺应于它的商业特点。在当今视觉文化的冲击下, 观众的感官往往是浮躁的、一次性的, 为了引起人们的观看欲望和兴趣, 以获得最高票房收入, 电影片名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抛弃了以往的信、达、雅, 出现了变形与妥协的现象, 对性爱、情欲、凶杀与打斗给予一定的夸张, 出现了如“情”、“血”、“大”、“鬼”、“魔”、“狂”、“王”等字眼, 以迎合观众追求刺激的心理, 也顺应了商业文化语境下的竞争局势, 如Seed people《吸血天魔》、Scream《夺命狂呼》、End of Days《末世浩劫》、The Soldiers《血爆群龙》、Cloud Dancer《云宵大追杀》、The House Shadow《血宅狂凶》等等。有时为了直接能从片名上得到观众的认同, 发行方还会采用模式化的翻译, 如皮克斯动画公司的“Toy Story”被译成《玩具总动员》, 该片大获成功后, 基于商业目的, 此后引进的一系列动画片都以总动员来命名, 如Finding Nemo《海底总动员》, “A Bug’s Life”《虫虫总动员》, Cars《汽车总动员》, The Incredibles《超人总动员》, Ratatouille《美食总动员》等。其实以上片名从直译的角度来说并不难, 之所以采用这种希望观众能先入为主, 爱屋及乌的翻译策略, 更多的是从发行方的商业宣传策略以及后期的宣传效果来考虑的。

3 结束语

片名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本翻译, 电影片名是一部影片的灵魂, 同时也是影片的商标和广告, 片名的翻译不仅影响观众对电影的理解, 进而影响电影的传播, 也直接影响着票房的收入。语用顺应论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可供操作的理论依据。翻译片名时, 译者不仅要考虑如何顺应语境和语言规则, 还要考虑到如何顺应目标读者的文化意识、表达习惯、审美情趣及影片商业特点, 在译语中找到最切近的目的语, 从而再现原语的精华。

摘要:从顺应论角度看, 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语境动态顺应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语言, 电影片名在语言功能方面有其特殊性。在电影片名的汉译中, 译文语言的重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到语境的制约。

关键词:顺应,电影片名,翻译,语境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2000.

[2]Lefevere, Andre.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Routledge, 1992.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对外翻译出版社, 1999.

[4]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 2001 (1) :5660.

[5]周新武.从顺应论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57-59.

[6]陈淑霞.语用顺应论与电影片名翻译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5) :181.

[7]常爱民.顺应论关照下的电影片名翻译[J].电影评介, 2009 (9) :56-57.

汉译研究 篇9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英文电影发展速度快、产量大。其背后隐藏的巨大利润使得不少翻译者为之倾倒。而对电影片名的翻译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不可避免得会媚俗, 不可避免得会犯错误。本文首先提出了译者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普遍存在的两个误区:直译过度和媚俗倾向,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译者在翻译中应遵循的三条原则:表意原则、简洁原则和本土化原则。

二、翻译误区

1、直译过度

2009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被出演The Reader的美国著名女演员凯特·温丝莱特获得。The Reader被翻译成《生死朗读》。这一译本引起了成千上万观众的好奇心。观众不禁会问到“什么是生死朗读”?“为什么朗读跟生死有关”, 从而达到了抓住观众好奇心的目的。然而, 很多人不知道在《生死朗读》这一译本问世前还有另一版本《朗读者》。相比之下, 《朗读者》忠实了原文, 可谓十分直译, 但却过度直译, 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猎取观众好奇心的功用。

2、媚俗倾向

由于电影的市场因素, 译者在翻译电影片名时不可避免的会有媚俗倾向。

本文发现, 大陆的译本强调“忠实”而香港和台湾的译本重视感官冲击, 过分的强调性和暴力。龙千红认为“译者在译著时应保持正确的态度, 不思而译和为利而译都是不可取的。”本文强调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平衡其翻译的“利”与“艺”。这就犹如女人化妆:浓妆淡抹总相宜才是最高境界。

三、翻译原则

1、表意原则

“翻译首先要忠于原文”。译者在翻译电影片名也应如此。译者应首先通过影片片名的翻译为观众勾勒出电影的大意。现如今, 新生电影发展速度之快以至于人们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观赏。因此, 我们可以说电影片名之于电影犹如地图之于旅行者, 它起到了向导的作用。这样一来, 有着不同口味的观众就可以轻松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电影了。

2、简洁原则

简洁原则规定中文译本应当简单、重点突出、易于理解记忆。冗长晦涩的语言会给接受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译者只有将翻译译本高度简洁化、浓缩化, 才能让观众过目不忘。除此之外, 一些翻译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译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四字习语以及不规范但表意明确的四字组合。例如, A Cry in the Dark被翻译成《暗夜哭声》而不是《黑暗里的呼号》;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被翻译成《危险年代》而不是《生活中危险的一年》。

3、本土化原则

当今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汇就是本土化, 诸如饮食本土化、信息本土化。这一现象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同样适用。译者在将英文电影片名汉译时其首要职责就是让中国的观众更容易接受并理解这些国外影片。因此, 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将中国的文化融入到译本中, 观众便能更容易, 更乐于接受这些舶来品。“这便是本土化原则。这也是检测目标语的大众认可度以及翻译译本的适用性的最好办法。” (刘苾庆, 1997:06)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曾于1995年收获6项奥斯卡大奖的著名电影Forrest Gump。电影被译成《阿甘正传》而不是《福雷斯特·甘普》便充分反映出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汇。译本《阿甘正传》借鉴了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阿Q正传》, 指出电影讲述的是某个人物。同时, “甘”又是主人公的名字。而最让人乐于称道的是“阿甘”听起来更像中国人的名字, 令人感到亲切, 便于人们记忆。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英文电影片名汉译过程的研究揭示翻译主体——译者发挥的能动作用。首先提出译者可能遇到的两个误区:直译过度和媚俗倾向。然后给出翻译的三个原则:表意原则、简洁原则和本土化原则。最后, 本文指明任何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都不可能仅仅依照某一个规则某一个定律达到完美, 译者只有在熟知电影内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翻译原则, 力求使其译名完美。

摘要: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许多译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谈论各自的翻译策略、目的以及对译本读者的考虑, 而真正意义上的翻译主体研究只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逐渐凸显, 翻译主体也随之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过程来揭示翻译主体的能动性及其作用, 指出可能存在的误区并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电影片名,主体性,译者,翻译误区,翻译原则

参考文献

[1]刁承俊:《难道这样译就错了吗?——谈格拉斯两部作品的中文译名》, 《中华读书报》, 2006年。

[2]龙千红:《英语电影片名佳译赏析——兼谈电影翻译对译者的要求》,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

[3]李群:《片名翻译对“忠实”的颠覆——电影片名翻译的现状及理论根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

[4]《北美2004年电影库》.http:www.5see.com, 2005.

汉译研究 篇10

在教材翻译高度发达的今天, 国际翻译文化之间既存在相互交流融合, 也存在剧烈竞争。当前国外教材翻译水平已经呈现绝对优势, 在欧洲随着人们对教材翻译的重视, 许多欧洲学者撰写了很多与教材翻译有关的理论著作, 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了教材翻译的意义。然而中国的教材翻译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几乎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从教材发行使用者的角度, 从规范教材翻译质量的角度和从规范教材翻译质量等三个角度, 通过对影响汉译英教材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对教材翻译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探讨, 剖析现在教材发行中翻译领域存在的问题, 汉译英工作者翻译错误的各种原因, 以及如何规范教材发行汉译英, 希望能为教材翻译领域的研究带来些启示。

汉译英质量影响因素的审视

1.从教材发行使用者的角度看

(1) 对学生知识背景和学生能力的审视

新时代背景下, 汉译英教材发行是坚持以打好学生英语基础为主, 还是以增强学生英语能力为主, 还是加强国际交流为主, 还是三者兼顾?教材发行中, 英语基础和英语能力之间关系处理明确, 教材发行的内容就会受到影响, 例如全日制英语教材, 在两者兼顾的基础上, 要偏重于对英语基本知识的培育, 这是因为全日制大学生, 学习时间比较充足, 在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学习, 对英语教学的基本知识的要求比较高, 偏重于培育基础英语知识的教材, 恰恰符合全日制大学生基本英语学习需要, 因此, 汉译英教材发行要审视英语能力的培育;而对于成人教育类, 由于成人英语学习时间不足, 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英语基础知识, 而成人又为了提高工作技能, 不得不学习英语, 因此成人比较倾向于在自愿掌握基础知识之上再接受培训, 提高英语技能。成人英语教材发行, 就必须以拔高性的能力提高以及专业性内容为主。

(2) 对学生英语欣赏力培育的审视

脱离英语欣赏力而单独追求英语使用能力培养的翻译教材发行是失败的, 翻译教材发行中, 学生欣赏能力和语言的使用能力是同时增强的, 英语使用过程中, 对语言的理解往往是建立在语境基础之上, 语言与语境相互脱离, 英语教育是枯燥的, 学习是没有动力的, 学习的兴趣也会随之消失。汉译英教材发行中, 对教材内容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其语言使用能力和内容的欣赏价值, 富有哲理的故事、优美的散文、经典的笑话、浪漫的爱情故事等内容的融入, 丰富了汉译英教材的内涵, 提高了读者的欣赏能力, 提高了英语在学生生活和工作中的语言使用能力。

2.从规范教材发行编辑工作的角度看

对汉译英教材发行的编辑创新工作的审视。汉译英教材发行是一种创新的工作, 编辑素质和技能影响教材质量和教材社会价值的实现。教材编辑工作的过程, 是教材编辑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的过程。教材编辑通过主动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在组稿、选题和策划中, 根据大众英语需求, 选择翻译作品, 使智力成果最终以促进人类文明为根本导向性。翻译教材发行符合市场社会化需求, 促进了人类文化产业的发展, 为知识的传播提供广阔的市场。创新性的教材编辑人才培养, 提高了其敏锐的组稿存稿能力, 表现在组稿内容的发现力、预测力、判断力得到提高。创新性思维的教材编辑要有比作者更高的眼光, 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 预见其背后的发展态势, 从发展、变化的端倪中, 从事物的萌芽状态中预见其发展方向;能够敏感地抓住时机, 把握住适当选题;能从局部的组稿事实中选取对全局发展具有传播价值的稿件, 打造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相互结合的精品教材, 满足市场需求, 营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翻译专业本科和翻译专业人才教学, 极大地推动了翻译专业翻译教材向系统、高水准发展。汉译英教材也同样面临大发展的机遇:冯庆华2008年编著的《汉英翻译基础教程》和贾文波2008年编著的《汉英时文翻译教程》都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英语专业翻译系列教材出版。

3.从规范教材翻译质量的角度看

(1) 对英语词汇控制和语篇真实性的审视

英语教材汉译英过程中, 语言词汇控制十分严格, 新时代英语教材编写中, 原文翻译要注意英语生词密度控制。翻译后的英语生词出现频率, 以及语法结构改变都会影响教材发行质量。学生学习过程中, 大量的生词和复杂的语法结构, 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负担加大, 英语教学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当前情况下, 英语教材翻译和发行中, 翻译对英语词汇控制和语篇真实性关系要正确处理, 建立在严格和合理的实验结果之上, 坚持以课堂教学质量收益最大化为参考目标, 合理控制原版和改编之间的关系。

(2) 对文化信息误解的审视

教材的翻译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文化信息的误解。文化是一个很广的概念, 基于不同的文化, 翻译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根据其定义, 文化是“使用一种特定语言作为其表达方式的那个群体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 (纽马克, 1998:21) 。因此, 很显然, 在教材翻译中肯定也包含着某种浅层或者深层的文化内涵。如果教材翻译的人无法意识到或者误解了这种存在的文化内涵, 那就很可能会对教材翻译造成一定的误译。在具体的语境中, 如果对汉语词语的含义理解不到位, 就会受字面意思蒙蔽, 出错者按照自己的主观印象, 把汉语单词与英语单词对号入座, 以为它们在意义上是对等关系, 致使意义本身出了偏差、错误。

(3) 阅读教材规范性的审视

第一, 简短、直接、生动、非正式语言的规范性。在切合口语化的规范原则中, 第一个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简短、直接、生动、非正式语言原则。在翻译中, 为了更好地被学生理解, 并受学生吸引, 翻译要简短、生动, 最好能具备语言美感。因此, 在翻译时, 要多从学生的接受程度出发, 所做的翻译不能影响学生的理解, 更不能损害学生的审美感情, 不能太张扬也不能太粗鲁。在翻译过程中, 就需要多多创造出一些好的节奏感, 这样的翻译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同时也具有非常好的商业效果和美学效果。

第二, 切合读者的文化习惯的规范原则。在教材翻译中, 要遵循切合读者的文化习惯的规范原则。教材翻译氛围多种, 特别是以增强阅读能力为基础的教材, 教材内容范围广, 涉及到的文化差异性比较大, 更需要从读者的文化习惯出发。由于教材中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与中文是完全迥异的, 教材翻译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作为传媒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翻译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在当今社会, 教材翻译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它不仅可以很简洁直观地介绍不同的文化, 而且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本国的文化传播出去。一般而言, 教材内容都是根据社会生活或者一些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进行创造的, 所以, 翻译教材或多或少会包含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在教材翻译过程中, 就需要采取一些好的策略和方法来更好地符合读者的文化和语言习惯, 促进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秀娟.大学英语教材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编辑之友, 2012 (3) :33-35.

[2]朱耕.新时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原则——以《21世纪大学生实用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编辑之友, 2012 (3) :42-44.

[3]陶友兰.翻译专业汉英翻译教材的建构模式新探[J].外语界, 2012 (2) :12-14.

[4]魏志成.汉英比较翻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5]王树槐, 卫平.发展性翻译教学评价模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 (3) :45-48.

汉译研究 篇11

【关键词】五四时期;西诗汉译;期刊文化;《新青年》

【作者单位】 杜龙鼎,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五四时期西诗汉译流派之诗学批评研究”(项目号:15YJA752015)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诗歌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诗歌的创作和翻译对诗歌的发展同样重要,在翻译的层面上,我们可以把诗歌翻译看作诗歌的二次创作。我国的诗歌翻译涉及两大类,一是中诗外译,二是外诗中译。本文主要讨论外诗中译中的西诗汉译,具体来说指的是把英语类诗歌翻译成中文,包括英文原语创作和他语(非汉语)译为英文的所有诗歌,再具体一些,指的是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其他国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著名诗人(如印度泰戈尔)的诗歌。

西诗汉译在中国文学史上起步较早,从中国与西方国家有对外文化交流开始就涉及西诗汉译。本文只谈及中国西诗汉译史上的黄金时期——五四时期及其与当时历史条件下期刊文化的深层次关系。

一、五四时期西诗汉译的发展

对五四时期的界定,文艺界通常以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主张文学改良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为起点,以1927年大改良失败为终点。这是中国社会挣脱封建思想的桎梏、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和革命思潮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学和文化思潮异常活跃的时期。

在引入西方先进思想的过程中,翻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五四时期,外语学人大量译入以“民主”和“科学”为主题的各类书籍、报纸和杂志。在这当中,诗歌因其阅读性强、言简意赅、铿锵有力和翻译的时间跨度短而颇受译者青睐。五四时期,西诗汉译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可谓是中国西诗汉译的黄金时期。

西诗汉译不仅是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诗歌创作。五四时期出现了大量以自由韵律为特征的新体诗,这正是西诗汉译的直接效应。另外,五四时期活跃的社会思潮使各种文学社团和报纸杂志应运而生,为新思想的引入和传播创造了重要契机并提供了有效载体。它们纷纷投入诗歌翻译活动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构成西诗汉译的第一个高潮。五四时期涌现了诸如陈独秀、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钰毅、任鸿隽和胡善恒等一大批西诗汉译的著名翻译家,他们所译诗作大多来自拜伦、王尔德、丁尼生、惠特曼、雪莱和泰戈尔等世界著名诗人。

二、五四时期的期刊文化

期刊具有出版连续、影响持久、传播量大等特征, 这对五四时期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五四时期社会思潮极为活跃,产生了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期刊,包括《新青年》《少年世界》《少年社会》《曙光》《工学》《奋斗》《黑潮》《新陇》《新四川》《新学报》《新浙江》《新群》《新共和》《之江潮声》等,这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当数陈独秀等人主编的《新青年》。《新青年》一改晚清以来中文期刊传播科学多由传教士把持或国人自办期刊影响力小的局面, 创造了中国近代期刊作用于社会并与时代俱进的一个奇迹。

期刊文化其实就是期刊自身所坚守的一种特定精神。五四时期虽然期刊众多,每本刊物都有其特定的办刊文化,但是它们所共同折射出的文化精髓都是对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坚守。这是时代的主旋律,反过来也印证了期刊文化即时代精神的铁律。以《新青年》为例,它紧抓时代思潮的脉搏,以革新社会思想、弘扬时代精神和助推人文修养为其办刊宗旨和使命。

同时,五四运动使新文学得以长足发展。社团刊物的出现使新文学的传播能够至深至广。西诗汉译就是当时文学传播的重要形式,其背后是思潮的涌动和思想的传播。社团刊物在传播新文学的同时为西诗汉译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也为自己期刊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培上了沃土。

三、《新青年》助阵西诗汉译

《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青年》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宣传倡导科学、民主和新文学。《新青年》与西诗汉译的关系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新青年》为西诗汉译突破语言关

五四时期翻译的西诗从体裁上看,与中国传统古诗可谓格格不入,这给西诗汉译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然而,《新青年》开启的文学革命把白话文转变成文字交流的主要工具。用白话文来翻译西诗,一是在语言上更加合拍,二是促成了汉语新体诗的产生。以英诗为例,现当代英诗都应译为白话体,若强为古体,则必然显得矫揉造作。因此,我们可以说,历史创造了《新青年》,《新青年》又创造了白话文,而白话文的产生和西诗汉译相得益彰。

2.《新青年》为西诗汉译营造社会文化氛围

虽然继《新青年》之后还有很多类似期刊应运而生,然而《新青年》的主导地位却从未动摇。《新青年》是最早介绍外国思潮和文艺的杂志,在1卷2号就登载了陈独秀翻译的泰戈尔诗歌。据统计,《新青年》9卷54号共刊登翻译文学作品约144篇/首,译诗91首,约占其翻译文学总量的63%,由此可见对诗歌翻译的重视程度。在《新青年》的影响及推动下,五四时期各期刊和文学社团掀起了外国诗歌翻译的高潮,而且在《新青年》的带动之下,其他众多刊物也加入了民主和科学的宣传大军之中。它们不仅坚持民主和科学的主旋律,也守望着文学革命的重要成果。当时的《新青年》主要是利用北京大学的精英资源来形成自己的话语权威,并以此推动文学革命。正是在以《新青年》为首的一大批倡导文学革命的刊物所营造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之中,西诗汉译才能得以蓬勃发展。

3.《新青年》为西诗汉译专设“诗”栏

《新青年》的栏目总是紧跟时代步伐,道出时代呼声,满足时代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自第4卷起,《新青年》开设“诗”栏,直到终刊。“诗”栏发表了原创现代白话诗约156首,数量、质量在当时均无其他刊物能及。《新青年》的“诗”栏给西诗汉译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在译者和读者之间开了一扇窗,也在读者与原诗作者之间修了一条路,在当时西方先进思想和中国转型社会之间架了一座桥。

五四时期西诗汉译与当时的期刊之间有说不完的故事,期刊是在西诗汉译活动中具有促进作用的一个重要元素。研究西诗汉译是研究五四时期的一个特殊窗口,而研究《新青年》又是研究西诗汉译的一个重要抓手。当我们把五四时期、西诗汉译、《新青年》串连到一起时,一幅五四时期的特殊图画也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1]王东风. 五四初期西诗汉译的六个误区及其对中国新诗的误导[J]. 外国文学评论,2015(2):218-237.

[2]文珊,王东风. 五四时期的西诗汉译[J]. 中国翻译,2015(4):24-31.

[3]姚远. 《新青年》的经营与传播创造[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41-48.

[4]辜正坤.西诗汉译词曲体略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6(6):81-89.

[5]杜波. 从《新青年》看期刊栏目的设置[J]. 编辑之友,2009(11):100-101.

汉译研究 篇12

1 全盘汉化翻译策略

从唐代景教开始, 《圣经》译者就采取了全盘汉化的翻译策略。当时基督教刚由景教传教士传入中国, 传教士在对景教教义进行阐释时, 为适应强势的汉文化, 采取佛、道、儒三家的话语来传达景教的不同概念。而在景教译作之一的《志玄安乐经》中到处可以看到佛、道、儒三家的话语痕迹。《志玄安乐经》不仅按照儒家经典《中庸》格式撰写, 还多处借用“慈悲”、“果报”、“受戒”等佛教话语。而道教某些教义则被景教用来阐述自己的宇宙观, 尤其是对于《圣经》开篇上帝创造世界的描述。《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创世教义阐述部分便借用了一些重要道家术语来阐释《圣经》教义, “常然真寂, 先先而旡元。窅然灵虚, 后后而妙有。总玄抠而造化, 妙众圣以元尊者, 其唯我三一妙身无元真主阿罗诃欤”[2]。其中“元”在道家教义中指“万物之本”;而“造化”在道家教义中则是指“自然”。由此可见, 为便于传教, 景教传教士用中国读者熟知的经典话语阐述《圣经》教义, 以取得较好的接受效果。

对儒、道、释名称与概念的频繁借用表明, 景教在传入中国后积极寻找与中国文化的契合点以在中国文化中扎根立足。但过量使用儒、道、释名称与概念的景教译经就像儒教、道教、佛教的简单拼接集合体, 景教经典译文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 很容易被人们误解为是佛教或道教的某个分支经典。不加区分地借用儒、道、释名称与概念最终产生了不伦不类的景教译文。

尽管景教在传入中国之初受到唐太宗礼遇, 但是至唐武宗“会昌灭佛”, 景教也被卷入灭佛风潮继而走向没落。纵观景教在中国200余年的传播历史, 景教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微乎甚微“景教对于当时的文化, 无何等影响”[3]。此外, 景教传播范围相当有限, 没有在内地和汉人中形成很大影响, “唐代宽让固有宗教以外的宗教, 然信奉景教的多属波斯人或叙利亚人。从景教碑上看, 从阿罗本、僧首罗含、大德及烈、僧佶和、僧伊斯、僧景净等无一中国人”[4]。尽管景教本土化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是可以说, 经典翻译策略的失误是景教本土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2 适当顺应目标文化翻译策略

明朝末年, 意大利籍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 (Matteo Ricci) 是众多来华传教士中采用顺应中国文化传教策略的典型代表。他自称“西儒”, 并在“起居、饮食、仪节等方面力求中国化”[5]。

来华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令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认识到, 儒家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 利玛窦对孔子有这样的评价, 孔子“既以著作和授徒, 也以自己身教来激励他的人民追求道德。他的自制力和有节制的生活方式, 使他的同胞断言他比世界各国过去所有被认为是德高望重的人更神圣。······中国有学问的人非常尊重他, 以致不敢对他说的任何一句话稍有异议”[6]。以利玛窦为代表的部分传教士开始有意识地向儒家靠拢。虽然这些早期传教士译者并没有系统地翻译《圣经》, 但是他们已经尝试使用佛、道、儒话语解释《圣经》教义。

而与利玛窦同属耶稣会传教士的艾儒略 (Giulio Aleni) 在翻译《圣经》时, 为了让基督教的内容与中国当时的价值观念相适应, 也采取了适当顺应目标文化的汉译策略, 以此来宣传基督教教义。例如:

“Do not suppose that I have come to bring peace to the earth.I did not come to bring peace, but a sword.For I have come to turn"'a man against his father, a daughter against her mother, a daugh⁃ter-in-law against her mother-in-law--a man's enemies will be the members of his own household.Anyone who loves their father or mother more than me is not worthy of me;anyone who loves their son or daughter more than me is not worthy of me.”[7]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8]

“在当时艾儒略的译文中, 译者把它 (指上面这段英文) 删掉了。这种删除表明, 当时耶稣会士对中国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父慈子孝”采取了屈从适应的策略……”[9]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的来华传教士不仅在选取表述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名词上采用了顺应目标文化的汉译策略, 对整个《圣经》的翻译也采取了与儒家伦理相适应的汉译策略。对不符合儒家观念的东西淡化, 从而令《圣经》更易于被当时的中国人理解和接受。这一时期大量而又恰当的经典翻译以及来华传教士的不懈努力促使基督教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见表1:

采纳顺应目标文化汉译策略的《圣经》译文难免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概念相混淆。从阳玛诺 (Emmanuel Aleni) 所著的《圣经直解》一书起, 《圣经》汉译本中出现了一些与佛、道、儒话语明显不同的术语, 如“福音”“人子”等术语。

3 话语独立与适当顺应目标文化翻译策略并存

虽然顺应目标文化的《圣经》汉译策略促进了中国民众对基督教教义的了解, 扩大了基督教的影响。但是对《圣经》原文肆意修改的做法也招致一些在华传教士乃至罗马教廷的不满, 他们认为这是对“天主”的亵渎, 违背了基督教教义。上述观点是早期传教士《圣经》话语独立意识的体现。

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 是最早汉译全本《圣经》的传教士之一。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 从理论层面明确提出《圣经》汉译时要尽量避免使用中国宗教话语。马礼逊曾这样说道:“在我的译本中······我努力避免使用异教哲理和异教经籍中的术语······在难懂的段落, 我用我能达到的最优雅、最终是、最不古怪的词给出教义的通俗表达”[12]。在翻译《圣经》过程中, 马礼逊创制了诸如“天国”、“弟兄”、“使徒”、“福音”等宗教词汇。

马礼逊倡导用通俗易懂的词汇翻译《圣经》。具体说来, 就是在《圣经》汉译本整体风格上结合朱熹式的经典注疏与《三国演义》文体特征。这样一来既能“表现神圣作品的尊严”, 也能”产生一种流畅易读的表达方式”[13]。马礼逊认为:“朱熹的经典注疏常阐发宏大主题, 营造神圣庄重之感。因此, 朱熹的经典注疏与《三国演义》文体, 应该能成为《圣经》汉译的最佳选择”[14]。

话语独立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更好的“忠实”原文, 避免与目标文化宗教同质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目标文化语汇的完全摒弃。事实上, 这一时期传教士译者翻译的《圣经》中话语独立意识和适当顺应目标文化的汉译策略是并存的。马礼逊之后又出现了许多《圣经》汉译本, 郭实腊 (Karl Friedrich Au⁃gust Gulzlaff) 译本中便少量使用了“道化”策略。例如, 该译本首次将圣经中的重要术语“logos”译为“道”。此外, 该译本还将“peach”译为“传道”。而诸如“prophets”、“word”等词在汉译本中都用与“道”相关的词语或短语来表达。《圣经》和合本中则采用了不少儒家经典话语, 如将“divorce”译为“休妻”“rabbi”译为“夫子”。《圣经》汉译本中受“佛化”影响的表达也不在少数。如《圣经》中“the field of blood”被译为“血田”。“血田”是对中国佛教文化意象“福田”的改写。佛教中有“广种福田”的表述, 而“血田”的“血”传达出“血腥”“罪恶”的意象, “血田”一词不仅再现了《圣经》文本所表达的感情, 也令中国信众更易于接受。

马礼逊在提及翻译《圣经》对传教的作用时这样说道:“一个外国人的不精致的书面翻译, 能够使一个当地学生很清晰地理解圣经的思想和汉译, 比口头表达效果要好得多。”[14]马礼逊翻译的《圣经》于1823年出版。根据德礼贤著《中国天主教传教史》记载, 教会统计, 1800年中国天主教徒约有20万人, 1870年为369, 441人, 1889年为542, 664人, 1900年为741, 5462人。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基督教教徒人数的增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采取恰当汉译策略的《圣经》译本客观上也促进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4 结束语

宗教通常是原属地域文化中最深刻的表达方式之一, 它概念性强, 又与原属地的哲学传统、政治模式和生活习俗紧密相连。在异域文化中, 如何重新解读宗教经典, 阐述宗教教义, 如何确保异域信众顺畅阅读经典的同时让他们对外来宗教准确解读, 这些问题是经典翻译策略问题, 更是宗教传播策略问题。景教采取全盘汉化的翻译策略, 不加区别地吸纳中国文化, 丧失了自身独特性并最终导致本土化的失败;明清时期在华传教士采取适当顺应目标文化的经典翻译策略, 促进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扩大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力;近代以来, 来华传教士在翻译《圣经》时, 既忠于“上帝之言”——《圣经》基本教义, 又采取适当顺应目标文化的翻译策略, 促进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恰当的《圣经》汉译策略客观上促成了基督教中国本土化的成功。

摘要:宗教经典翻译是外来宗教在融入目标文化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基督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成功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恰当的《圣经》翻译策略也是基督教在中国成功传播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从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 采取的全盘汉化《圣经》翻译策略到明末清初适当顺应目标文化汉译策略, 再到近代话语独立与适当顺应目标文化相结合的汉译策略。不同时期《圣经》汉译策略的选择不仅令基督教在融入中国文化过程中吸纳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特点还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性, 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客观上也成为基督教中国本土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一篇:在线聊天下一篇:众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