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态

2024-08-18

关系型态(共7篇)

关系型态 篇1

一、引言

理性决策模型假定决策主体精于判断和计算, 是完全理性的, 并且假定决策目标是单一的: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然而, 这两个假设与消费者决策的事实不相符合。西蒙指出决策主体是“有限理性的”。第一, 决策者对决策状况的信息掌握是不完备的。“按照理性的要求, 行为主体应该具备关于每种抉择后果的完备知识和预见, 而事实上, 对后果的了解总是零碎的”。第二, 决策主体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只能被视为一个具有学习及适应能力的体系, 而不应被看作是一个绝对理性的体系”。信息的不完备和主体认知能力的有限使得效用最大化往往不可能实现, 而在有些情境下, 即便效用最大化可以实现, 决策主体也不愿意把它作为单一标准应用于决策背景。例如, 决策成本过高, 追求效用最大化带来的利益相对较低的情境下, 决策主体倾向把降低决策产生的负面情绪作为目标。显然, 一个多元的目标体系更好地解释了多数决策情境下决策者的行为。这个多元目标体系存在着优先次序, 决策元目标会随着消费者决策型态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识别不同决策型态消费者心目中占主导地位的目标是有所助益的。

二、决策元目标

决策元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 基于心理情感和认知导向, 决策主体期望优先实现的一种满足状态。它与具体目标不同, 决策元目标影响着整个决策过程, 而具体目标是决策主体为实现决策元目标而设定的具体路径。

决策者的各种选择是为了达成不同的目标 (Bettman, 1979) 。多数情况下, 基于心理情感和认知导向, 决策主体有着优先选择即决策元目标。Bettman等人 (1998) 的关注点在于决策元目标的具体分类。

一是使效用最大化。在这个目标的驱动下, 消费者有强烈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欲望并积极地付诸实践行动。效用最大化是指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下, 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现实决策情境中, 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的行为就是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表现。

二是努力规避风险, 减少损失。知觉风险是在产品购买过程中, 消费者因无法预料购买结果的优劣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感。消费者是能动的, 一旦知觉到某种风险的存在, 必然会想办法来减少风险。典型的行为表现如从众购买和习惯性购买。

三是使由困难交易引发的消极情绪和压力降到最低或者追求一种良性情绪的体验。由于有众多选择可以加以比较, 消费者感觉到权衡变得令人烦恼。消费者会倾向简单化处理, 以降低消极情绪感。

四是追求象征意义, 使之与消费者标榜或期待的身份相一致。典型的表现是对品牌的热衷。品牌的象征性能够帮助消费者联想到他所希望归属的社会群体, 扮演的社会角色或者想要表现的自我形象 (park, 1986) 。

三、消费者决策型态

消费者决策型态又称消费者决策风格, 是“以消费者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方法为特征的心理定位”。它在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时具有消费者不能意识到的心理强制作用, 这种心理强制作用会从根本上支配消费者的决策行为。

Stone (1954) 把消费者划分为经济型、个性化型、民族认知型和冷漠型。这种划分存在着消费者类型维度单调的缺陷。Sproles和Kendell (1986) 在消费者决策型态划分领域做出有益突破, 首次提出了多维消费者决策型态。此后各国学者检验和比较了不同地区与文化背景下CSI的可推论性。我国学者宋思根以上海市学生、员工和社区居民为样本对消费者决策型态8因素模型在中国城市的适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并且分析了人口统计变量与部分消费者决策型态因子的显著性相关关系。这8种消费者决策型态分别为: (1) 完美主义型—多为35岁到45岁的消费群体。这类消费者追求高质量产品。 (2) 品牌认知型。这类消费者倾向国际知名品牌。 (3) 新潮时尚型—多为非在职的消费群体。这类消费者十分关注消费新时尚和新潮流。 (4) 休闲娱乐型—多为女性、大学专科以下消费群体。这类消费者认为逛街是一种享受, 逛街于他们而言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5) 忠诚习惯型—月收入多在6000元以上的消费群体。这类消费者常去固定的商店购买商品。 (6) 困惑不决型—多为45岁—59岁的消费群体。这类消费者面对关于产品的大量信息会感到困惑, 难以抉择。 (7) 粗心冲动型—多为2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这类消费群体会尽可能地缩短逛街时间, 他们不太关心产品的性价比。 (8) 经济实惠型—多为在职男性、已婚、45岁—59岁。这类消费者常会追求低价位商品, 努力使购买物超所值, 他们会在不同商品和品牌之间进行细致的比较。

四、消费者决策型态和决策元目标之关系分析

决策元目标会随着消费者决策型态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二者存在着相关关系。

完美主义型和经济实惠型的消费者决策时, 占主导地位的目标是实现效用的最大化。两种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路径有所不同。完美主义型消费者偏重产品高质量, 经济实惠型消费者偏重商品低价格。两者分别从质量和价格两个维度进行信息搜集和选择评估。他们决策时付出较大精力, 期望实现物有所值, 高性价比。

忠诚习惯型的消费者决策时, 占主导地位的目标是努力规避风险, 减少损失。这类消费者依据过往经验, 选取有过良好体验的商店并对之形成一定的忠诚。他们通常不会去没有体验过的商店, 因为那会增加他们的知觉风险。根据美国学者T.Roselius的研究, 形成忠诚和习惯性够买是消费者应付购买风险的常用手段。

休闲娱乐型、困惑不决型和粗心冲动型的消费者决策时占据主导地位的目标是使不良情绪尽可能降低或者追求良性情绪。Richard和他的同事用认知评价理论解释人们面对压力事件时产生的应对策略, “当某种情境被评为有压力感时, 认知评价的下一步任务就是评价对这种情景的应对策略以降低有压力情景所造成的负性情绪体验”。由于大量信息产生压力情景, 消费者倾向采取措施降低不良情绪, 而把逛街作为享受的女性显然是在追求一种良性的情绪体验。粗心冲动型消费者对购买商品并不很关心, 他们的决策行为是为了避免购买带来的消极情绪。

品牌认知型和新潮时尚型的消费者决策时, 占主导地位的目标是追求象征意义, 从而标榜自己的身份。性价值反映了潜在的社会认同、自我表现、交际与自尊需求, 是消费者能流露在外的并得到他人认可的外显价值。商品的象征性价值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独特性价值, 消费者通过使用产品的品牌或者形象显示自我与其他消费者的不同于独特性, 新潮时尚型消费者在此方面有显著性表现;二是社会性价值, 消费者通过使用产品的品牌或形象表现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生活品味和社会认同等。品牌认知型消费者在此方面有显著性表现。很显然, 无论是追求时尚、表达自我的消费者还是追求名牌、标榜身份的消费者, 他们决策时占据主导地位的目标都可归结为第四类目标。

五、结论和启示

本研究分析了消费者决策型态和决策元目标之间的关系, 发现不同决策型态的消费者决策时占据主导地位的目标存在差异。完美主义型和经济实惠型消费者最关注效用的最大化。忠诚习惯型消费者最关注降低决策风险。休闲娱乐型、困惑不决型和粗心冲动型最关注获取积极地情绪或者降低不良情绪感。品牌认知型和新潮时尚型最关注商品的象征意义。购买著名品牌是消费者规避风险的方法之一, 但支配品牌认知型消费者行为的元目标更应是获取品牌的象征意义。不可否认, 不同情景下, 主导目标会发生偏移, 但是本分析的结论符合大多数消费者决策的情景。

消费者决策型态和人口统计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关系, 企业可以基于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变量进行市场细分。同时, 识别支配不同决策型态消费者的目标对于引导消费、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H.A.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说[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2]H.A.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8.

[3]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4]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5]宋思根.中国城市消费者决策型态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 2004 (18) .

碳交易的型态 篇2

根据碳交易的3种机制, 碳交易被区分为2种型态。a) 配额型交易 (owance-based transactions) , 指总量管制下所产生的排减单位的交易, 如, 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的“欧盟排放配额” (European Union owances, EUAs) 交易, 主要是被《京都议定书》排减的国家之间超额排减量的交易, 通常是现货交易;b) 项目型交易 (Project-based transactions) , 指因进行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单位的交易, 如, 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排放减量权证”、联合履行机制下的“排放减量单位”, 主要是通过国与国合作的排减计划产生的减排量交易, 通常以期货方式预先买卖。

台湾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体制分析 篇3

2014年11月进一步公布《高级中等以下教育阶段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实施条例》,将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的办学体制提升至法律位阶,也让台湾教育体制改革开启了新的里程碑。本文采用文件分析法,主要依据法规与文献分析台湾的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体制与发展现况,内容包括沿革、个人实验教育、团体实验教育、机构实验教育、结论与展望五部分。

一、沿革分析

本文将1990年森林小学成立至2014年实验教育三法公布的25年划分为三个时期:体制外时期、法律授权时期与法律直接规范时期。

(一)体制外时期:1990~1999年

1989年人本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台湾第一所实验学校是人本教育基金会于1990年设立的森林小学。在此期间成立的机构还包括种籽学苑(新北市)、雅歌小学(新竹县)、慈心小学(宜兰)、苗圃蒙特梭利小学(彰化县)、沙卡小学(台南县)、全人中学(苗栗)等(康宗浩,李雅卿,陈念萱,2006)。这些学校在当时被称之为“体制外学校”,是相对于一般学校体制而言,由于其教育理念与方式不同于主流学校,也相当于美国所称的另类学校(alternative school)。

(二)法律授权时期:1999~2014年

经历上述体制外学校阶段与教改运动的要求,本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授权各县市政府订定办法:1999年修正公布的《国民教育法》第4条增定第4项规定,为保障学生学习权,“国民”教育阶段得办理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其办法由各县市政府订之。

第二个阶段是授权则改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订定准则:2010年1月修正公布《国民教育法》第4条规定,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之内容、期程、范围、申请条件与程序及其他相关事项之准则,由台湾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会商直辖市、县(市)政府后定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乃于2011年6月发布《国民教育阶段办理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准则》,使得各县市之间有较为一致的做法。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在同年7月依高级中等教育法第13条规定发布《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办理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办法》,使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向上延伸至高中,以贯穿整个中小学12年教育。

(三)法律直接规范时期:2014年以后

2014年11月公布《高级中等以下教育阶段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提升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的法律位阶,台湾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再依《实施条例》第15条规定,于2015年6月发布《非学校型态机构实验教育评鉴办法》。

《实施条例》沿用2011年《国民教育阶段办理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准则》与《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办理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办法》,将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依据学生人数多寡分为个人实验教育、团体实验教育与机构实验教育三类,如图1所示。

《实施条例》第1条规定,该条例之立法目的有三:(1)保障学生学习权;(2)保障家长教育选择权(方式与内容);(3)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教育基本法第13条)。该条例第3条界定所谓“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以外,非以营利为目的,采用实验课程,以培养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之健全“国民”为目的所办理之教育。

二、个人实验教育体制分析

20世纪初期以后,欧美各国纷纷立法普设公立学校,施行免费与强迫的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虽然保障学龄儿童受教权利,但在因材施教、重视个体发展上,却往往力有未逮。由于强调表面形式平等,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方面难以满足个别学生的需求。1960年代开始,在家教育逐渐获得支持,并成为合法的教育型态(秦梦群,2015)。

个人实验教育始自台北市1997年发布《台北市国民小学学童申请在家自行教育试办要点》,1999年《国民教育法》修正公布第4条后,称为“个人实验教育”。因此,“个人实验教育”也就是通称的“在家自行教育”(homeschooling)。

(一)实验计划内容与申请

该条例第6条规定,申请人应填具申请书,并检附实验教育计划,每年四月或十月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实验教育计划的内容包括实验教育之名称、目的、方式、内容(包括课程所属类型与教学、学习评量及预定使用学校设施、设备项目等)、预期成效、计划主持人及参与实验教育人员之相关资料。

实验教育计划期程应配合学校学期时间,小学教育阶段最长为六年,中学教育阶段最长为三年,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最长为三年。

(二)实验计划审核

该条例第10条规定,主管机关应组成“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审议会”,进行审议,审议会置委员9~15人。第12条规定,审议会审议实验教育计划时,应考虑三方面因素:(1)学生学习权之保障及家长教育选择权之落实,并尊重家长及学生之多元文化及信仰;(2)计划内容之合理性及可行性,并应符合第8条第1项规定(课程与教学规划);(3)预期成效。

(三)实施规范

该条例第8条规定,个人实验教育的实施规范主要有三:

1. 实验教育之理念:

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之多元文化、信仰及多元智能;课程、教学、教材、教法或评量之规划,应以引导学生适性学习为目标。

2. 师资:

实验教育之教学,应由实质具有与教学内容相关专长者担任。

3. 课程与教学:

实验教育之课程与教学、学习领域及教材教法,应依主管机关许可之实验教育计划所定内容实施,不受课程纲要之限制;学生学习评量,应依该许可之实验教育计划所定评量方式实施。

(四)毕业证书之取得

中小学学生方面,依该条例第8条规定,申请个人实验教育之学生,其修业期满成绩及格者,由设籍学校发给毕业证书。

对于高中生方面,依据第16条规定,拟同时取得高级中等学校学籍者,应依《高级中等学校多元入学招生办法》之规定入学,并由其法定代理人就课程与教学之实施、成绩之评量、校内活动之参与、学杂费之收取及其他有关实验教育之事项,与该学校拟订合作计划,经主管机关许可后进行合作。学生修业期满,成绩及格者,由设籍之高中发给毕业证书或修业证明书。

(五)年度报告与访视

该条例第20条规定,办理个人实验教育者,应于每学年度结束后二个月内,提出学生学习状况报告书,并于实验教育计划结束前一个月内,提出成果报告书,报主管机关备查。

该条例第21条规定,主管机关应于每学年度办理实验教育之访视。访视结果不佳者,应予以辅导,并令办理实验教育者限期改善,届期未改善者,废止其办理实验教育之许可;访视结果优良者,得作为许可续办之参考。

(六)现况分析

1997年有4人申请个人实验教育,1998年有8人,1999年有14人,2000年有34人,2003年有347人,2004年有429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小学学生,初中生约10人(曾俊凯,2007;刘凤云,2010)。表1为台湾地区2011~2014年个人实验教育学生数,依据该表提出2项要点:

以总人数言,2011年为940人,2014年增加为1,262人,增加322人,增幅为34%。

以学校层级言,均以小学学生数最多,其次是初中,高中学生数最少。高中阶段学生在家自行教育自2011年以后才开始(丁志权、张哲彰,2012)。

在县市别分布方面,以2004年为例,该年申请个人实验教育429人中,台北市150人为最多,占35%,其次是台北县的95人,桃园县的59人(曾俊凯,2007)。由此可知,仍为北部或城市地区个人实验教育人数较多,中南部地区的人数较少。

单位:人

注:采自教育统计(页212),2015年版。

申请个人实验教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曾俊凯,2007;刘凤云,2010;Leppert,M.&Leppert,M.,2008):

1. 给予儿童适性化的发展:

学校的大班级无法因材施教,而个人实验教育可以提供子女较有弹性的课程与学习环境。

2. 避免学校负面的影响:

学校学生的组成分子较为复杂,在学校中较容易受到不良行为学生的影响,甚至遭受校园霸凌与侵害。

3. 宗教信仰:

学校无法满足心灵教育与宗教教育的需求,个人实验教育可以提供子女认识信仰的环境。例如:所谓“中华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协会”宣称是以“巩固婚姻、合一家庭、教养敬虔后代”为使命,相信教养子女是神托付给父母的天职,而不应由政府或学校负担所有(“中华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协会”,2016)。

4. 特殊需求:

个人实验教育有利于需要培养特殊专长,或身心发展无法适应学校的学生。

个人实验教育的优点主要有:(1)尊重家长教育选择权;(2)实施个别化的学习;(3)教育与生活相结合;(4)增进亲子关系(曾俊凯,2007;刘凤云,2010)。但也面临以下问题:(1)教育资源相对不足;(2)家长教学能力受质疑;(3)学生人际互动机会较为不足;(4)学习成效不易评量(秦梦群,2015)。

三、团体实验教育体制分析

前述个人实验教育常被批评会导致儿童缺少群体生活经验,而团体实验教育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其加以补充。团体实验教育的法源与个人实验教育同为《高级中等以下教育阶段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实施条例》,因此,实验计划内容、申请与审核规定,实施规范、毕业证书取得、成效评鉴规定等,均在个人实验教育基础上稍加补充。

在申请书应检附资料方面,依据第6条规定,增加教学资源相关数据、教学场地同意使用证明文件、学生名册、计划经费来源及财务规划、其他申请人同意参与实验教育之声明书等五项资料。实验计划审核、毕业证书取得等规定,均与个人实验教育相同。

其次,在实施规范方面,团体实验教育除依第8条实验教育理念与课程教学规范外,并须依据第7条有关场地与建筑规范。在访视规定方面,依据第20条规定,团体实验教育“应于每学年度拟订实验教学计划,于每学年度结束后,提出年度报告书,并于实验教育计划结束后一个月内,提出成果报告书”。

在现况方面,表2为台湾地区2011~2014年团体实验教育学生数,依据该表提出2项要点:

以总人数言,2011年为154人,2014年为681人,增加527人,增幅为3倍。由此可知,增加速度比个人实验教育、机构实验教育快。

以学校层级言,仍然是小学学生数最多,其次是初中,高中学生数最少。高中阶段团体实验教育也是从2011年以后才开始(丁志权、张哲彰,2012),且2012年以后,高中阶段团体实验教育学生数有减少趋势。

单位:人

注:采自教育统计(页212),2015年版。

表3为台湾地区2014年34个团体实验教育名称,根据该表提出2项要点:

县市别方面,台北市8个团体为最多,其次是台中市7个、高雄市2个,其余7个县市均只有1个。

招生对象方面,单招小学学生者14个团体,单招初中学生者2个,单招高中学生者2个。同时招收小学、初中阶段者11个,同时招收初中、高中阶段者1个。

现以台北市同心华德福共学团体与宜兰县不老部落原根团体实验教育为例,简介如下:

1.台北市同心华德福共学团体

由台北市华德福教育推广协会于2013年成立。其核心理念是:培养有自发能力,开拓自己生命目标及方向,也就是一个自由人的能力。课程分为主课程、副课程。主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自然、社会四个领域。副课程包括外语(英、日语)、音乐、表演艺术、舞蹈(肢体律动)、视觉艺术、木工、体育(游戏)、有机农耕、自然日(露营)等。1~6年级,学生约25位,教师9位。每学年分为四个学期,每学期10周。目前借用台北市华江小学之教室(台北市同心华德福共学团体网站,2016)。

2.不老部落原根团体实验教育

2015年宜兰县大同乡寒溪村的不老部落,运用自给自足的资源,再加上外聘老师的指导,让部落青年能够在既有的工作上学到技术,更学到知识。原根职校的青年共有9位,分为农耕、手工艺、建筑、餐厅四组,平均年龄18岁。

注:全台实验教育单位总览(页126~127)。张静文(2015)。亲子天下,2015年9月号。

四、机构实验教育体制分析

与前述个人实验教育与团体实验教育比较,机构实验教育学生数较多。依据《实施条例》第4条规定,“国民”教育阶段机构实验教育学生数可多达250人,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可多达125人。

依据第6条规定,申请办理机构实验教育者,应增加检附的资料有7项:法人及拟聘实验教育机构负责人之相关资料、实验教育机构名称、实验教育机构地址及位置略图、实验教育理念、教学资源及师资之相关数据、教学场地同意使用证明文件、计划经费来源、财务规划及收费规定。

其次,在实施规范方面,第7条规范机构实验教育之场地与建筑物。第9条规定,机构实验教育应维护学生基本人权,积极营造友善之教育环境,并应遵守之事项,例如:学生申请退出实验教育者,不得拒绝。再者,依据第14条规定,对于机构实验教育之筹设、立案证书、机构名称等,亦有所规范。

在成效评鉴规定方面,除每学年度应拟订实验教学计划,提出年度报告书与成果报告书,以及主管机关访视外,第22条规定,主管机关应于机构实验教育计划期满三个月前,对机构实验教育办理成效评鉴。依据《非学校型态机构实验教育评鉴办法》规定,评鉴内容包括7项:(1)实验教育计划之执行;(2)学生权益之维护;(3)学生学习之发展;(4)财务之透明健全;(5)相关法规之遵循;(6)实验成果之发表;(7)其他主管机关规定之事项。评鉴结果分为通过、待改善及不通过三种。

在现况方面,表4为台湾地区2011~2014年机构实验教育学生数,依据该表提出2项要点:

以总人数言,2011年为557人,2014年为817人,增加260人,增幅为47%。

以学校层级言,均以小学学生数最多,其次是初中,高中学生数最少。2011年时初中学生数多达373人,2012年骤减为114人,有可能是学生转入一般学校就读,或部分学生在2012年升入高中就读。

单位:人

注:采自教育统计(页212),2015年版。

表5为台湾地区2014年14个机构实验教育名称,根据该表提出2项要点:

在县市别方面,台中市5所为最多,其次是高雄市2所,其余7个县市均只有1所。

在招生对象方面,单招小学学生者2校,单招初中学生者1校,单招高中学生者1校。同时招收两教育阶段者5校,同时招收三教育阶段者也有5校。

现以新北市森林小学与云林县飞天艺术实验机构为例,简介如下:

1.新北市森林小学

由人本教育基金会于1990年设立,是台湾最早设立的体制外小学。其对象为6至11岁的学童,目前全校65位学生,每年级10人,师生比为1比5,住宿。其教育目标,亦即培养能充分实现自我,自我调适以适应社会,进而发挥影响力,促进社会进步的个人。一年学费加住宿费30万元台币(含食宿、交通、保险及所有教学、旅游教学、教材费用)(森林小学网站,2016)。

注:全台实验教育单位总览(页126~127)。张静文(2015)。亲子天下,2015年9月号:126~127。

2.云林县飞天艺术实验机构

由云林县传统教育教育基金会于2011年设立,招收高一新生50人,分舞蹈、美术、音乐3组。办学宗旨为提供系统、完善、精华的艺术课程,优质的中学学科教育,以及完善的人格教育。每年学费杂约11万元(云林县立茑松国民中学暨高中艺术实验班网站,2016)。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促进教育多元化,提供家长更多的教育选择权:《实施条例》的非学校型态教育增加个人、团体与机构三种教育形式,排除强迫入学条例的规范,大大扩展中小学办学体制的形式,让家长有更多选择。

2.指出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的目的与实施方针:在目标方面,以培养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之健全国民为目的;在实施方针方面,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之多元文化、信仰及多元智能;课程、教学、教材、教法或评量之规划,应以引导学生适性学习为目标。

3.对于团体与机构实验教育的审查,增加教学场地与财源规划二项:在教学场地方面,应有足够的空间与教学设备,依规定,可利用一般学校的闲置空间;在财源规划方面,应秉持“非营利”之规定。

4.高中阶段学生应依招生办法规定:高中阶段非属义务教育,其学生若要取得学籍,应依入学招生办法之规定入学,并由法定代理人与学校拟订合作计划。

5.主管机关的监督包括事前的审核、年度成果报告的审议、每学年的访视等三方面,对于机构实验教育另增加成效评鉴。第一批受评鉴的实验教育机构应该是2017年的初中、高中实验教育机构(因为其实验计划期程是3年)。

6.三类实验教育学生总数,2011年为1671人,2014年增加至2760人,3年间成长65%。个人实验教育成长34%,团体实验教育成长342%,机构实验教育成长42%。

7.以教育阶段别言,小学阶段最多:2014年统计小学阶段1907人,其次是初中阶段641人,高中阶段只有212人。依规定,小学阶段实验教育计划最长6年,初中、高中阶段最长3年。

8.机构实验教育中,大多兼办两教育阶段:在14个机构实验教育中,10个机构兼办两教育阶段以上,其中更有5个机构兼办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教育阶段。

9.华德福教育理念的团体与机构最多:在34个团体实验教育中,有9个华德福教育团体;在14个机构实验教育中,有3个华德福教育机构。其中以台中市最多。台湾的华德福教育始于1995年,强调全人发展,包括意志、情感与思考的平衡发展(林玉珠,2016)。

10.政府无补助:不论是个人、团体或机构实验教育,均为民间出资,政府均无补助。

(二)展望

1. 优质师资是实验教育的关键:

一位优质的教师应兼具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教育学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与专业精神。在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教师资格条件并无教师证书之限制,例如:数学系毕业生,是否就是一位称职的数学教师?再者,如果教师较无工作保障,也可能影响教师的工作投入。

2. 学生个性与群性的均衡发展:

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学生数少,个别差异受到充分的尊重,但学生人际互动不足则是伴随而来的问题,特别是在个人实验教育中。缺乏与不同社经背景同学互动的机会,群育的陶冶较感不足,然而个性的发展却也需要在群体中完成。

3. 学生数变化值得观察:

参与学生数的增减,是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是否受到家长接纳程度的指标。近3年来,增加速度最快的是团体实验教育,而增加速度最慢的是个人实验教育。以美国为例,2012年5~17岁学生在家教育学生数占3.4%(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14)。若以此标准计算,台湾小学在家教育学生数应该超过4万人。

4. 访视与评鉴的实施:

依规定主管机关应每年对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进行访视与评鉴。首先,访视与评鉴应着重于学生学习权的保障,亦即学生的学习成效。其次,由于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的方式本来就比较另类,访视与评鉴指标应与一般学校有所不同。若无妥善规划,访视与评鉴的结果可能会产生争议。

摘要:台湾的实验教育始于1990年的森林小学,当时被称为“体制外学校”。经过二十几年演变,2014年公布《高级中等以下教育阶段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实施条例》,将个人实验教育、团体实验教育、机构实验教育纳入法律规范,提供家长更大的教育选择权。本文采用文件分析法,内容包括沿革、个人实验教育、团体实验教育、机构实验教育、结论与展望五部分。

关键词:实验教育,个人实验教育,团体实验教育,机构实验教育

参考文献

[1]丁志权,张哲彰.中小学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法规评析[A].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2年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2:263~281.

[2]林玉珠.全人教育:头、心、手的教育[J/OL].http://www.leichuan tc.edu.tw/Curriculum Programs/2016-02-24

[3]秦梦群.教育选择权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4]张静文.全台实验教育单位总览[J].亲子天下,2015,(9):126~127.

[5]曾俊凯.台湾地区在家自行教育制度规划与学生学习成效指标建构之研究[D].台北:国立台北教育大学,2007.

[6]康宗浩,李雅卿,陈念萱.另类教育在台湾[M].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台北市教育部.教育统计[Z].2015.

[7]刘凤云.台北市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方案目标评鉴之研究[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10.

关系型态 篇4

1 临床资料

2010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48例支气管哮喘病人, 其中存在睡眠型紊乱者10, 男7例, 女3例, 年龄45-83岁, 平均64岁, 病人入睡困难2例, 间断睡眠3例, 易醒、早醒4例, 睡眠倒置1例, 以上睡眠时间均为4-5h/d, 并出现精神萎靡、疲乏无力、焦虑等现象。10名病人经护理和治疗后, 平均每天睡眠时间由4.7h延长至6.9h。

2 护理

2.1 在病人的护理过程中, 首先应设置预期目标: (1) 1周后病人能够对失眠的原因有所了解并且认识了解一些治疗失眠的常规方法; (2) 2周内病人家属也可以参加病人的护理; (3) 3周内患者的睡眠质量有一定改善。

2.2 睡眠型态紊乱的患者中, 焦虑、压抑、恐惧是引发睡眠型态紊乱的核心症状。护士应多与患者接触, 在发作间隙期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沟通交流, 同时嘱咐家属最好能够守护在患者身边, 与患者多进行沟通, 鼓励患者与疾病作斗争。此外, 护理人员应以和蔼的态度去指导病人合理用药及良好作息, 对患者介绍与疾病相关的知识, 恰当的引导患者对一些相关知识的了解, 与此同时, 护理人员可以指导病人如何更好地睡眠, 提高睡眠质量, 并且对患者进行心理引导, 进一步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压力, 使患者能够主动的配合治疗。

2.3 老年人睡眠特点为入睡困难, 易醒、早醒等, 护士应将护理工作尽量集中在白天完成, 根据每位病人的实际情况, 制定日间活动量, 并在白天安排老年人活动, 尽量减少日间睡眠时间。同时, 做好晚间护理, 保持衣物床单整洁, 皮肤清洁;指导病人睡前活动量要注意控制, 不要喝浓茶和咖啡;可以喝一杯热牛奶, 睡前热水泡脚, 听轻音乐等;对长期服用安眠药的病人, 可循序渐进地给予减少或使其停服;也可适当给予暗示疗法。

2.4 支气管哮喘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 呼吸性呼吸困难, 胸闷, 咳嗽等症状, 常在夜间与清晨发作[2]。哮喘发病突然, 病情变化快, 复发率高, 易发生猝死。这些症状直接影响病人的睡眠, 睡眠不足、休息不好也是哮喘发作的诱发因素。因此, 对于家属, 护理人员应该使他们明白并且认识到失眠对疾病的治疗所造成的困难, 使他们也积极参与到护理当中, 并告诉家属, 病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家属积极配合与支持, 家属应给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同时还要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控制疾病的发作。

2.5 对于新入院病人, 护士在入院时做好环境介绍及入院宣教, 让病人进入角色, 注意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和流通, 每天开窗通气并尽量减少病室内过敏原的存在, 如不铺地毯, 不放花草, 避免使用陈旧被褥, 棉被、枕头、衣物勤洗, 并在阳光下暴晒, 保持干燥, 房间清扫时采用湿式清扫。患者呼吸困难时采用舒适卧位或半卧位, 使病人上身尽量前倾, 有利于呼吸机运动和膈肌的扩张, 嘱病人衣着要尽量宽松、保暖。同时根据病情轻重尽可能安排不同病室, 让病人通过相互交流,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减轻心理压力。

2.6 健康教育和指导, 对患者和家属介绍能够改善睡眠的方法;同时让他们了解睡眠规律的因素有哪些, 并且能够使患者对这些知识也有所了解, 并且在平常的睡眠过程中能够较好的运用这些方法。

3 小结

只有对病人发生睡眠型态紊乱的原因做出正确评估, 对每个患者能够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 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护理, 提高病人的睡眠质量,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郑修霞.护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1998:89.

金融经济型态不确定性的规范分析 篇5

金融行业内的风险计量模型都是以有效市场理论为研究基础的, 认为市场未来事件完全用概率分布描述, 未来与过去事件具有遍历性特征, 因此等同于面对未来各种状态都是可测量的风险, 过去的回报率分布会给未来的回报率提供一系列风险且可通过方差来体现, 当选择多种资产组合投资策略以规避风险时, 各类资产的特有风险因为没有相互关联而彼此抵消。然而, 全球范围内一系列不断在升级的金融危机揭示了经济理论研究没有对经济运行趋势的不确定性引起足够的重视, 过分强调风险计量模型的适用领域, 没有考虑到在宏观经济环境中, 某些影响因素无法用风险计量模型解释。在应用风险计量模型时, 由于忽略了风险时间路径上可能出现的惯性和相关性, 在经济繁荣与崩溃时尤其突出表现的典型特征, 正如格林斯潘所说的, “如果不把恐慌期包括在内, 主要或者仅仅通过经济周期而预测出来的概率分布会低估极端价格波动的可能性……而且, 不包括恐慌期在内的联合概率分布预测也会低估恐慌期时资产回报之间的相关性”。格林斯潘对风险计量模型失灵的解释同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不仅仅是数据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问题, 更应该是模型设定和应用的局限性问题。不应当把可测量的风险计量模型应用到不可测度的趋势不确定性领域, 如将寿险、财产险、意外伤害险等精算模型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的保险相类比的错误。更有甚者, 保险业务扩展到无法精算风险的领域——法律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名誉风险等等。使不可测度的不确定性趋势及突发情况纳入进“风险”这一概念的内涵当中, 不免带有虚假的精确性, 也许给予市场些许慰藉, 但理论基础却十分薄弱。当宏观经济形势波动过于剧烈时, 经济计量模型陡然失效, 仅仅依靠历史观察的数据而缺乏对时下经济实践的紧密关注, 面对经常发生的羊群效应, 模型解释乏力。

本文试图对不确定性做出规范的解释, 以说明金融经济运行更应当对不可测度的不确定性给予充分的关注, 研究如何使金融经济运行趋于平稳, 规避不确定性对经济稳定运行所造成的损害。

1 金融风险分析范式与金融实践的差异

1.1 风险计量模型与经济实践之间的差异

马柯维茨 (1952) 对风险问题进行了正规描述, 说明分散投资降低风险的缘由, 提出期望 (均值) —方差投资组合理论 (mean—variance portfolio theory) 。威廉·夏普、约翰·林特纳 (John Lintner) 和简·莫辛 (Jan Mossin) (1964) 在投资组合理论的研究基础上, 提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CAPM) , 其关于资产在均衡条件下的定价使得资产的收益、风险以及二者的关系能精确描述;史提夫·罗斯 (1976, 1977) 提出资本资产套价理论, 布莱克 (F.Black) 和斯科尔斯 (M.Scholes) (1973) 提出了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上述理论模型对收益采用期望均值简化, 对风险的测度用方差描述, 并做出无偏估计;可测度风险测量如果服从正态分布, 数学期望是有意义的, 方差是有限的, 在此情况下一定会得到均衡解。

可测量风险是对未来预期利用统计方法测算出经济变量的分布概率, 具体来说, 对未来的预期用回归分析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问题在于利用历史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参数并将其作为常数, 即便考虑到参数的时间变化路径, 但所得到的计量模型对未来做出预测并不具有充分性。并不能说明模型对经济预测功能具有普适性, 总会因经济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做出修正或改变, 因此模型的建立具有更多随意性。此外, 总有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不能用统计概率的形式加以简化的, 这样做只会导致精确度的降低。当对未来预期有更多的支持依据, 而且所依赖的依据又不可量化或量化成本太高时, 对趋势不确定性的分析判断尤其要认真考量。

例如:经济系统运行过程中制度规范性程度越高, 制度执行力越能得以保证, 经济活动越有秩序, 那么经济活动的未来可预测性越强;相反经济系统运行和趋势不确定性之间具有更强的关联性。2008年以来, 商品价格下降的趋势或许会给非商品生产者带来微薄的收益, 却因在金融风暴中遭受的损失导致投机者对经济前景信心的挫伤, 很快把这些微薄的收益淹没了, 结果是对未来需求预期的严重不足挤破了金融资产泡沫, 交易商和投资者抛售了手中的金融资产, 这正是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前后金融资产价格下跌如此迅速的原因, 金融创新所带来的不仅是新“风险”, 更可能是对未来经济趋势的判断的不确定性。

1.2 模型假设条件、检验与经济实践的差异

金融风险计量模型包含了两项基本假设, 即交易者的完全理性和完全市场假设, 描述观察数据足够多或趋向无穷时, 其概率分布为正态分布, 具有稳定的均值和有效的方差, 且以无偏的方式设定其主观概率的, 而经济实践与上述假说的成立差距太大, 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 假设交易者的完全理性, 但完全理性又要以确定性为条件。经济活动实践中, 社会人所获取的信息具有非完备性, 故其理性也具有非完全理性的特征;市场本身因外在输入性干扰因素而具有不确定性, 如创新所引起经济发展趋势的不确定, 社会制度变迁、消费倾向和习惯的衍变都具有不确定性。

第二, 计量模型检验的缺陷。法玛 (1991) 提出:完全市场的有效性不可直接进行检验, 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 研究者选择不同时期、不同市场的数据并选择不同的风险计量模型, 结论却自相矛盾。此外, 现有金融分析方法无法验证金融计量模型的正确性或市场的无效性。仅仅用金融行业数据来检验金融计量模型, 却忽略了整体经济对其行业的影响, 这本身就陷入了形而上学的逻辑错误。一些经验证明, 在现实的金融市场运行会由于制度约束、信息约束和交易成本等诸多因素而受到极大的限制,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 基础风险 (fundamental risk) :与股票的基本价值相关的风险。CAPM理论模型中的市场线的截距 (无风险利率) 本身由于货币政策的改变而存在可测量的风险。

(2) 噪声交易风险 (noise trade risk) :噪声交易使价格在短期内进一步偏离内在价值的风险。社会人在实施投资策略时, 并不是根据经济基本面分析, 而是基于大众心理预期采用行为博弈方式进行交易, 从而加大了资产的价格波动和偏离, 并削弱了市场效率。

(3) 模型风险:即使价格偏差已经出现了, 仅仅依赖于计量模型也未必能确定其是否真正存在, 因而模型的使用在关键期失去其作用。

(4) 时间跨度:短期内价格偏差有进一步扭曲的风险, 而长期将导致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

预期收益E (r) 的客观概率与可测度的风险行为模式的主观概率非一致性, 从而导致认知的偏差, 也割裂了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判断准则。实际的市场运作过程中, 由于群体性的认知偏差使得价格变化并不是完全独立, 故主观概率是有偏估计量。另外, 市场势力、市场惯性也会引起价格扭曲呈现惯性趋势。

信息不对称无法解释导致经济危机的不可测度的不确定性原因, 这些风险计量模型都假设市场参与方, 如信贷客户、投保人是持有完全信息的, 但在危机发生过程中, 却发现我们处于一个毫不确定的世界中。人具有理性但信息不完全, 即有限理性, 但这种有限理性假设的基础却从未认真探究过, 用“有限理性”解释所有的“非正态”分布, 无疑显现出理论基础架构的薄弱程度, 正如格林斯潘所说的:“今天这场危机是百年一遇的, 我们无法解释它, 大多数时候市场还是按照完全理性的方式在运行”。这样的解释过于牵强, 更没有触及问题的关键, 不可测度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被排除在外。另如, 保罗·克鲁格曼 (2009) 对理性人假设、完全市场假设的批判性思考, 对不可预测危机的审视, 均说明风险计量模型中的假设条件与经济实践偏差太大。

1.3 有效的风险监管与经济实践的差异

1999年, 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修正案对金融行业中银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相关限制的取消, 金融行业趋向于混业经营。相应地, 监管方式采用宏观审慎的监管措施, 对所有银行加强监管, 对公司治理提出更为严格的规定, 对银行提高资金要求。然而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 “监管套利”现象仍然存在, 而且商业银行与金融监管体系之间的“博弈”仍然是当前常态, 例如新巴赛尔协议中对资本金的更高要求, 但银行的资本与资金界限的模糊化, 使得资本金要求可能陷于无效的尴尬境地。监管部门和银行继续依赖金融数学模型计量风险, 而这些模型能否更加真实, 而不是精确地描述经济实践?经济系统中每一个经济变量相互耦合 (而不是叠加) 或多或少紧密组合成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 因此, 这些模型能否真实地描述经济系统的运行, 这一点是值得怀疑的。

2 不确定性概念的诠释及分类

凯恩斯之前的经济学理论框架中有四大概念:稀缺性、货币中立、均衡思想和假设的不现实性, 之后的新古典经济学对市场未来事件完全用概率分布描述, 认为未来与过去事件具有遍历性特征, 因此等同于面对未来各种状态都是可测量的风险, 回避一般情形下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认真对待不确定性具有深刻的意义, 它涉及怎样理解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 有利于解释人类行为所遵循的规则与习惯。正如当前全球经济大收缩背景下, 实体经济危机是市场运行管理不善的正常反应。对金融经济运行不确定性系统分析, 目的在于使市场变得更安全, 使市场能够良性运作, 让金融经济运行更为安全。

2.1 经济系统及金融业的不确定性

不是整个经济系统完全不可知或是不确定, 只有当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社会人对未来做出判断时, 不确定性才成为经济分析的一个分析方向。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由于复杂的相关关系, 而且又耦合了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其结果必然导致经济系统运行方式、方向的不确定性。并且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经济系统运行的影响是特别要予以关注的一类变量, 这一点恰恰更加增多了经济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

金融经营者从事金融活动时面临的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主要表现有:一是金融储蓄与实际投资、金融领域与实际经济的分离决定金融价值与实际资产的错综复杂和不确定性关系, 可能导致金融泡沫现象;二是科技进步的先进性和预期的不确定性, 决定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同时伴生相随。可见, 经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其不确定性必然存在于金融行业内。威廉姆森 (Williamson, 1985) 把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定义为机会主义和行为不确定性。哈蒙德 (Hammond, 1987) 把与经济系统本身运行的相关不确定性定义为内生不确定性, 与此相对应地, 将经济政策等方面中表现出的不确定性称为外生不确定性, 外生不确定性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次性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的环境导致了经济运行中行为人行为的不确定性, 这种行为不确定性又构成其他经济行为人所面对的不确定性环境, 并交互形成循环反馈。按照彼得斯 (Peters, 1999) 的说法, 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不能被消除, 它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根本性特征。

2.2 不确定性分类

关于不确定性分类, 奈特的分类方法最具启发意义。奈特 (Knight, 1921) 认为, 风险是一种能够推导出结果的概率分布状态, 故可对此状态进行保险或再保险。而不确定性是一种并不存在概率分布的状态, 或者说无法用概率来度量, 奈特所说的不能以概率度量的不确定性, 简称为“奈特不确定性” (无特别说明时, 下文中所出现的“不确定性”均是指“奈特不确定性”) 。

是否存在这个分类所未包括的不确定性, 根据相关查阅的文献, 本文发现不少学者对不确定性加上了多种限定性词汇, 表示所理解的不确定性不能完全用奈特“不能用概率度量”的不确定性来界定, 甚至与奈特“不能用概率衡量”的不确定性完全不同。凯恩斯 (Keynes, 1936) 使用“非常不确定” (Very Uncertain) 词汇并非是指“或然性很小” (very improbable) 。阿尔奇安 (Alchian, 1950) 在《不确定性、演化与经济理论》中使用“完全不确定性 (Complete Uncertainty) ”。沙克尔 (Shackle, 1972) 认为, 经济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是“万花筒式不确定性 (Kaleidic Uncertainty) ”, 这表示如果承认人的记忆力有限性, 则未来状态可能会在我们的记忆状态集之外。罗斯比 (Loasby, 1976) 指出行为人在做经济决策时, “当某人说他不确定时, 他的意思是指他既不知道每一种产生的机会, 也不知道有哪些产生是可能的, 他甚至一点也不能肯定所面临问题的结构”。萨皮亚 (Zappia, 1996) 更明确地提出真正的不确定性 (genuine uncertainty) 词汇。他说, “真正的不确定性必然意味着企业家不能预测到其行为的所有可能结果”。面对“真正的不确定性”, 概率方法不仅不能度量, 而且是完全无意义的。

温 (Wyrnne, 1996) 提出, 完全非确定性 (non-certainty) 可划分为“风险”、“不确定性” (uncertainty) 、“无知” (ignorance) 与“非决定性” (indeterminacy) 四种类别。其中:“风险”是指了解系统的行为和可能后果, 且可用概率表示;“不确定性”是知识系统的主要参变量, 也是知识可能的后果、范围, 但出现某种后果的概率无法被准确地定量化;“无知”指人们甚至不能确定系统的一些主要参变量及一些可能结果, 即特征是“we don’t know what we don’t know (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 ”。温特别指出, “无知是不同于不确定性的另一种‘不知道’, 简单地当它是极度的不确定性并没有抓住这个概念的要害”。

由上文有关“不确定性”概念的介绍, 经济学文献中常出现的“不确定性”概念, 严格意义上应表述为“不完全确定性”, 且包含可以用概率测量的风险型不确定性;然而, 从多值逻辑关系上, “不确定性”所对应的各种命题应包含以下各种命题: (1) 风险型不确定性, 即能够推导出结果的概率分布的状态; (2) 奈特不确定性, 即“不能用概率衡量的”不确定性; (3) 无知 (ignorance) , 即不确知系统的一些主要变量, 以及一些可能的结果; (4) 完全不确定性, 即不清楚所有可能结果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经典集合论表示法如图1所示。

微观经济学讨论的不确定条件下的优化行为 (optimization under uncertainty) 只是用数学期望和方差不变的正态分布来统计确定的风险, 而奈特意义下不可预测的不确定性所出现的信息模糊当前仍然没有公认的方法予以测度, 这涉及到在微观经济模型中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思考。

3 金融经济型态下奈特不确定性规避策略与转化路径

代表虚拟经济的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部门相互融合, 使得宏观经济从商品经济向金融经济型态转变的过程中, 风险是其重点关注、防范的领域之外, 奈特不确定性的规避与转化更是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范畴。对这一问题较好的解决可以保证金融经济系统运行趋于平稳, 有利于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升。

哈耶克认为不确定性本身并不意味着不稳定, 不确定性可以表现出不稳定, 也可以表现出稳定, 关键问题并不在于不确定性, 而是在于不确定性的创新过程, 即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联结的要素组合机制, 后者是决定不确定性表现出稳定或不稳定的决定性因素。不确定性不是一种可回归的经济学性质, 只会将经济运行状态从一阶段推向另一阶段, 称为演化的经济发展过程, 是经济运行内部自发产生的, 而不是外力冲击和刺激的作用所致, 以交易制度为基础的金融经济制度, 是从自身发掘出动力来推动自身发展。金融业与实体经济部门的结合深度、融合水平的差异, 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或者说三类发展状态, 金融经济系统性演化趋势如图2所示。

第一, 金融经济发展初级状态——金融服务更多参与实体经济部门的运行。在此状态下, 金融业与实体经济部门尚未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 仅仅是联系日益紧密, 因此其奈特不确定性较高。

第二, 金融业与实体经济部门发展处于动态平稳状态——金融经济发展形成初步系统结构的系统类型, 金融业在宏观经济系统内核心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

第三, 金融经济自适应系统状态——系统集成程度最高状态, 即自适应组织型态。由于社会人的行为选择与经济环境衍化的不确定性, 系统集成程度越高, 要素联结机制越复杂, 其维护成本越高。

总的来说, 对于社会人行为选择和经济环境衍化的不确定性规避与转化须依赖于制度变迁, 而对于金融经济系统结构和技术集成的不确定性须依赖于创新的方式以规避其的不利影响。

3.1 不确定性创新转化, 经济运行趋势阶跃式渐近稳定特征

不确定性的结果必然是创新, 这需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企业家人力要素和金融信用机制。企业家人力要素应该是一个团队, 团队具有的特殊能力只能在组织运作及实践过程中才会存在;金融信用机制包括金融市场、金融信用机构及金融信用制度等广义的金融机制, 是社会生产要素转移的中介机制。该中介机制是将企业家人力要素功能应用到实际经济活动中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支持性机制。金融机制的效率影响到企业家人力要素发挥作用, 企业家人力要素在金融信用机制支持条件下充分发挥作用, 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公共知识应用到具体经济活动中, 形成产品, 实现利润, 这也正是不确定性理论在具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意义。

凯恩斯认为不确定性是影响企业家进行生产与经营性活动具有破坏性的因素, 是资源优化配置与要素高效利用的干扰因素。与凯恩斯的观点不同之处是, 熊彼特强调企业家因素在应对不确定性时的作用, 是从积极乐观的角度分析不确定性, 他认为不确定性蕴含着机遇, 关键能发现机遇并加以应用的企业家素质是否存在于静态的经济均衡中。熊彼特在不确定性因素中引入企业家才能, 这是不确定性理论的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金融信用机制是创新必要的环节之一, 特别说明的是, 熊彼特论述企业创新的信贷是“Betriebs Kredit” (经营信贷) , 社会经济运行只有在金融信用机制作用下组合其他生产要素时, 企业家才能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体现出应用价值。金融信用机制是企业家人力要素和社会经济其他要素组合机会的平台, 是不确定性能够被企业家正确做出反应的联接机制, 金融信用机制一方面联接着企业家人力要素, 另一方面联接着具体生产要素, 有效的金融信用机制成为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

作为一种交易制度, 金融信用机制本身也有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金融信用机制过度膨胀或过度紧缩, 从而使企业家人力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带来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引发经济偏离经济实际所能运行的路径, 经济不可避免出现波动。故金融信用机制应该在要素新组合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相互协调, 否则创新不可能持久。在估计实际要素组合不确定性的同时, 也要充分考虑能带来创新金融信用机制内在的不稳定性;在面对不确定性时, 创新需要社会经济相应的制度进行配合;金融信用机制在一定范围内支持创新, 若内在不确定性增大时, 创新的实际过程将被阻滞, 即使是有利的且实际的要素组合也是可行的, 也会因为金融信用机制的不确定性影响而不能实现。金融信用机制本身又内含于经济的运行之中, 一方面为不确定性提供某种传导的制度设置, 另一方面因作用的有限性及自身作为一种交易制度的原因, 金融信用机制一些内生不确定性会影响到由实际要素组合过程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引发的创新。

金融经济系统性演化过程在金融信用机制条件下, 通过创新实现不确定性转化与不利因素的规避;而其系统运行趋势将呈现阶跃式渐近稳定特征, 从最初状态向自适应系统状态存在三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如图2所示。

3.2 创新:不确定的技术进步与系统结构优化

普雷斯科特和基德兰德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有关不确定性的讨论, 将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引入到经济中, 将技术的不确定性可以看作因制度的变化而引起的生产率变化, 不确定性有了正面的积极作用, 将经济内部的协调性和异质性与不确定性相联结起来, 建立从经济系统内部的交易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因果联系。只有把不确定性看作是经济系统内部衍生出来的过程性无意识“波动”, 才能更好地理解不确定性如何与经济活动进行的交互作用过程。理解不确定性不能假设或预设, 必须置于一个过程中, 从与其交互作用因素的相互因果联系分析。

不确定的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技术进步 (Technological Change) 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 技术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技术进步包含两个重要的动态特性, 一是创造性毁灭, 摒弃已有的技术, 并投资于创意的过程;二是技术的累积性, 发展特定技术而形成的组织内的语言、惯例会产生“锁定”现象, 使得转移费用非常高昂。

不确定的技术进步并非不确定性的本质, 不确定性在交易前无法预设或预期, 只能在交易过程中发现。但是, 不确定性可能并不是以波动性变化的方式影响经济活动, 很可能以平稳随机过程的方式作用于经济活动, 从而使经济系统运行体现出某种稳定性与一致性。技术进步演变存在着不确定性, 但不确定性并不必然导致经济波动, 很可能使经济系统运行更加平稳, 之所以称之不确定性, 因为只有在过程中发现、在事后理解的认知状态, 而在事前, 理性根本无法把握和预期。阿罗的“干中学”技术进步理论充分运用不确定性在经济活动中积极作用而提出的技术进步理论, 说明不确定性的某些本质特征。阿罗认为:技术进步是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的副产品, 特别是投资引发提升资本生产率的副产品, 该副产品在投资前根本无法预知, 只能在投资生产过程中出现, 这种副产品的形成就是一种不确定性。然而, 该副产品对经济系统的作用结果非必然形成周期波动。该副产品实际上还可能消除引起经济系统运行波动影响, 从而使经济系统运行更加稳定。

首先, 阿罗“干中学”技术进步理论直接指出技术进步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副产品,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家人力要素发挥作用的结果, 企业家人力要素是将不确定性应用到经济系统运行过程中, 并带来价值增值的核心因素;其次, 经济系统运行要素集合的良好有效率的金融体制是实现要素新组合不可获取的中间联结机制, 是企业家人力要素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该副产品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创新环节, 才能变成产出增加、价值与利润增加的技术进步, 即实现了不确定性的经济价值。

3.3 制度变迁:社会人行为选择与经济环境不确定性规避

制度是“被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固定的思维习惯”, 是节省社会人理性计算成本的机制, 是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的契约关系, 该契约关系依赖某些行为规则来维持的, 其功能在于设置社会人行为约束的信息, 涉及社会、政治与经济行为。从性质判断上可分为四种类型: (1) 界定社会人在社会经济系统中“责任”的规则; (2) 界定社会人行为选择“许可”或“禁止”的规则; (3) 界定“惩罚”的规则; (4) 界定“价值判断”的规则。本文所指的制度包括正式的规则如商业规则、经济政策和政府管理规则, 也包括非正式规则如习惯。

关系型态 篇6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天津市3所健身俱乐部中进行健美操锻炼的54名成年女性为受试者, 她们的平均年龄为35岁, 其中12人有一年的健身锻炼史, 42人无健身锻炼史。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方法

对54名受试者进行13周的健美操训练, 每周3次课, 每次60分钟, 整个过程不间断的进行。

2010年6月与9月分别对受试者 (54名女性) 进行身体形态指标 (体重、胸围、腰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 的测量。通过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采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的差异性进行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受试者体重变化情况

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

注:**表示P<0.01高度显著性差异

由表1可知, 实验前受试者的平均体重为59.58kg, 通过13周健美操锻炼后, 平均体重降为56.58kg, 经配对T检验, 呈高度显著性差异 (P<0.01) 。

实践证明, 健美操运动能够有效地减轻体重。

通过54名受试者试验后体重数据可知, 体重降低程度存在差异, 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4人体重降低1 kg以下, 占总人数的7%;7人体重降低1~2 kg, 占总人数的13%;31人体重降低2~4 kg, 占总人数的57%;9人体重降低4~5 kg, 占总人数的17%;3人降低了5 kg以上占总人数的6%。有的受试者体重明显下降, 而有的体重下降并不明显。原因分析如下:

(1) 不同体质的人对中等强度的运动刺激反应不同。 (2) 注意饮食的科学性。

注:*表示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

2.2 受试者胸围变化情况

由表3可知, 经过13周测试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原因分析如下: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由于胸部运动负荷不足, 肌纤维增粗不明显, 没有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 在今后的锻炼中, 应在编排动作中多加一些如两臂上举、扩胸之类的动作。

2.3 受试者腰围、臀围变化情况

实验前受试者平均腰围是76.81 cm, 通过13周健美操锻炼后平均腰围是74.05cm, 腰围平均减少了2.76cm。经配对T检验, 呈显著性差异 (P<0.05) 。实验前受试者平均臀围为94.96cm, 实验后平均臀围为92.28cm, 减少了2.68cm。经配对T检验, 呈显著性差异 (P<0.05) 。原因分析如下:

健美操运动动作充满青春活力, 音乐鲜明强劲, 练习者在这种强节奏、快频率的气氛中进行练习, 往往使其心情愉快, 忘却疲劳, 在不知不觉中消耗了脂肪, 塑造了体形。

2.4 受试者上臂围变化情况

由表4可知, 实验前受试者平均上臂围是30.74cm, 经过13周健美操锻炼后平均上臂围是30.35cm, 前后变化了0.39cm, 经配对T检验,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上臂围变化不大的原因分析如下:虽然随着体重的下降, 上臂皮褶厚度减小, 但是针对上臂的专项练习使肌纤维增粗, 肌肉的体积变大。实验证明, 健美操运动可以增加瘦体重的比例, 使练习者上臂肌肉线条更加健美。

注:*表示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

2.5 受试者大腿围、小腿围变化情况

由表4可知, 实验前平均大腿围是55.76cm, 经过13周健美操锻炼后平均大腿围是53.28cm, 前后变化了2.48cm, 经配对T检验, 呈显著性差异 (P<0.05) 。实验前平均小腿围是36.69cm, 经过13周健美操锻炼后平均小腿围是35.01cm, 前后变化了1.68cm, 经配对T检验, 呈显著性差异 (P<0.05) 。大腿围和小腿围在实验前、后变化均明显, 但是大腿围的变化 (2.48cm) 远远大于小腿围的变化 (1.68cm) , 分析其原因是: (1) 在进行腰腹及弹跳类练习时, 大腿运动负荷高于小腿运动负荷。 (2)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 大腿的皮褶厚度比小腿厚, 脂肪易于减除。实验证明, 健美操运动可以消耗练习者体内大量的能量和脂肪, 对塑造健美腿形有积极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试验后全体受试者平均体重下降显著, 呈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健美操运动能够有效地减轻体重。

3.1.2 试验后全体受试者平均体脂百分比较实验前降低了3.46%, 呈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经常参加有氧运动的女性可以使体内利用脂肪的能力增强, 有效消耗体内脂肪, 使女性体形更健美。

3.1.3 试验后全体受试者平均胸围缩减了0.32cm, 无显著性差异。腰围平均减少了2.76cm, 臀围平均减少了2.86cm, 均呈显著性差异。表明, 健美操锻炼可以降低腰围和臀围, 发展腰腹肌力, 塑造健美的体型和良好的体态。

3.1.4 试验后全体受试者上臂围变化不明显, 无显著性差异, 但受试者上臂肌肉线条较实验前更加清晰、健美。大腿围和小腿围前后变化较大, 均呈显著性差异。表明, 健美操运动对塑造健美腿形有积极作用。

3.2 建议

3.2.1 由实验可以看出受试者胸围变化不明显。因此, 在今后的健美操运动中要多增加一些发展胸部肌肉的运动, 充分体现身体的全面发展性和均衡性, 从而使身体形态更加健美。

3.2.2 成年女性在健美操锻炼中要注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科学的饮食。切忌运动后暴饮暴食。

摘要:本文通过对天津市3所健身俱乐部中进行健美操锻炼的54名成年女性进行科学系统的健美操训练, 依据测验结果所获得的身体形态指标进行系统研究, 进一步了解大众健美操对受试者身体形态的影响。

关键词:健美操运动,身体形态

参考文献

[1]马桂霞:健美操普修课教程,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张文英、吴步阳:高校健美操文化刍议,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6, 18 (4)

关系型态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100例, 其中剖宫产55例, 自然出生45例。母亲产后无并发症, 乳房发育正常, 可供正常哺乳。新生儿胎龄37~42周, 体质量≥2 500g, Apgar评分8分以上。

1.2 新生儿吸吮母乳行为形态及判断标准

以下5种形态是根据巴恩斯对新生儿吸吮母乳行为形态的定义, 结合临床观察婴儿吸吮母乳10次以上的综合行为为判断标准。 (1) 迫切型:此型新生儿一靠近母亲乳房便立即迫切地含住乳头及乳晕, 开始有力地吸吮, 直到满足才停止; (2) 兴奋型:此型新生儿由于太激动, 致使其不能很好地含接乳头而大哭, 母亲此时也常常不知所措; (3) 休息型:此型新生儿吸奶数分钟即需休息数分钟才肯再吸, 不强迫他快吸常能吸得很好; (4) 品尝型:此型新生儿常需含住乳头并先尝一点乳汁后才肯开始吸吮, 假如强迫他快吸反而会使他生气而大哭; (5) 延迟型:此型新生儿在出生最初几天显得对吸吮母乳毫无能力及兴趣, 被动地等着奶水入口才吞吐下去。

1.3 母亲进入执行期标准

根据Rubin对“母亲进入执行期”的定义, 即母亲恢复活动, 注意力从自我扩大到新生儿, 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 可独立进行自我照顾活动, 经常口述与新生儿的关系, 开始寻找有关新生儿护理知识, 努力学习哺乳技能, 但有时缺乏自信心。

1.4 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根据新生儿吸吮母乳的行为形态, 由专人观察记录新生儿初便时间、胎便排尽时间、每天体质量以及母亲进入执行期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00例新生儿, 迫切型61例占61%;兴奋型11例占11%;品尝型6例占6%;休息型10例占10%;延迟型12例占12%。5种形态新生儿生理反应及母亲行为反应见表1。

注:与休息型比较, *P<0.05, #P<0.01;与延迟型比较, △P<0.05, ▲P<0.01;与品尝型比较, ☆P<0.05;与兴奋型比较, ★P<0.05

3讨论

3.1 新生儿吸吮母乳行为形态不同其生理反应不同

本研究发现迫切型、兴奋型新生儿初便时间早, 休息型新生儿初便时间最晚;迫切型新生儿胎便排尽早, 而休息型、延迟型新生儿胎便排尽晚;新生儿第3天体质量下降平均值, 迫切型最小 (82.82g) , 而休息型最大 (188.5g) 。这是由于迫切型、兴奋型新生儿对乳汁需求迫切, 表现明显, 吸吮乳头次数多, 时间长, 摄入量多、频繁的吞咽运动促进消化道蠕动, 故出现初便时间短, 胎便排尽快, 体质量下降不明显;而休息型新生儿吸吮数分钟需休息, 往往使母亲和护理人员误认为该婴儿已吃饱, 延迟型新生儿对吸吮母乳毫无兴趣, 故这2型婴儿均因消化道蠕动慢而初便时间延长。休息型新生儿最容易被母亲和护理人员忽视而造成喂养相对不足, 致使体质量下降最明显。

3.2 新生儿吸吮母乳行为形态不同对其母亲行为影响也不同

本结果显示迫切型与休息型、延迟型新生儿的母亲各自进入执行期时间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这可能是迫切型和兴奋型新生儿与母亲接触更频繁, 母子间交流较多, 促进了母亲角色转变;同时频繁的哺乳, 也增强了母亲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所以此型新生儿的母亲进入执行期时间早, 其他几型的母亲进入执行期时间相对较晚。

3.3 护理对策

通过对新生儿吸吮母乳行为形态进行观察研究, 提示护理人员在指导母乳喂养工作中, 要因人而异, 充分尊重婴儿的个性行为, 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护理人员在帮助兴奋型新生儿吸吮母乳时应充分尊重婴儿的感受。当其哭闹时不强行喂奶, 先将婴儿抱起, 与其面对面, 或贴近自己的身体, 也可以用手轻拍婴儿背部或轻抚其头面部, 让婴儿感到舒适和被关爱, 待其安静以后再行喂奶。当母亲感到不知所措、焦躁不安时, 护理人员可用安慰的语言、善意的表情和娴熟的动作鼓励和帮助母亲耐心喂哺, 通常2~4d母亲和婴儿便能相互适应。

对迫切型新生儿, 应指导母亲及早开奶 (产生30min内) , 喂奶次数应多些, 持续时间应长些, 以满足婴儿的需要为原则。

对延迟型新生儿的母亲, 因新生儿对吸吮乳头无能为力或不感兴趣而最易丧失信心, 护理人员应给产妇讲明此现象是暂时的, 只要母亲坚持让婴儿反复吸吮母乳, 并用手挤出少许乳汁到婴儿口中, 让婴儿品尝到乳香, 可逐渐适应并产生兴趣, 婴儿通常需要用勺或哺乳器添加库奶, 3d左右常能有效吸吮母乳。

品尝型新生儿在母乳喂养时, 不能盲目催促婴儿。除指导母亲耐心喂哺以外, 重点应教会母亲如何引起婴儿吸乳的兴趣, 可让母亲先挤些乳汁在奶头上, 再用奶头去碰婴儿的鼻尖和嘴唇;如果没有母乳, 可在乳头上滴几滴库奶。当婴儿闻到或尝到奶香后, 就会突增兴趣而主动吸奶。

休息型新生儿, 喂奶时间应稍长些, 还应防止婴儿因休息时间过长而入睡, 其母亲误以为婴儿已经吃饱。应指导母亲在喂奶过程中适时刺激婴儿, 使其保持清醒而坚持吸够乳汁。同时要严密观察婴儿的大小便和体质量情况, 以防婴儿入量不足。由于喂奶时间过长, 母亲容易疲劳, 应指导产妇与婴儿同步休息。

摘要:目的观察新生儿吸吮母乳的行为形态对母婴的影响。方法100例新生儿按吸吮母乳行为形态及判断标准分为迫切型、兴备型、品尝型、休息型和延迟型, 观察5种形态新生儿生理反应及母亲行为反应。结果迫切型与兴奋型初便时间、胎便排尽时间及母亲进入执行期时间均早于休息型和延迟型新生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结论护理人员在指导母乳喂养工作中, 要因人而异, 充分尊重婴儿个性行为, 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以收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母乳,行为形态

参考文献

上一篇:启蒙运动的发生与影响下一篇:经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