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爱情观

2024-09-27

大学生的爱情观(共12篇)

大学生的爱情观 篇1

摘要: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为当代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加强爱情观教育, 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选择, 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爱情心理教育,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爱情社会性教育, 增强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能力;通过爱情与事业关系教育, 激励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业的积极性;通过爱情与婚姻关系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承担责任的能力;通过爱情动机和行为方式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与习惯;通过爱情曲折性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爱情观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 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部分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 缺乏健康爱情观的指导, 在恋爱中出现不少价值取向扭曲和道德缺失等问题, 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 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爱情的真谛, 摆正爱情在人生道路上的位置, 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 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强爱情观教育, 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选择

1. 加强爱情观教育, 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 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的日趋成熟以及大学校园生活的全新变化, 使大学生恋爱成为一种潮流。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我们对大学生非常敏感、关注的爱情生活领域的关心和教育的欠缺以及开放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使许多大学生在爱情问题上产生误区和盲区。从恋爱动机到恋爱过程、恋爱结果, 大学生往往只注重爱情的自然属性而忽视其社会属性, 物质至上、见异思迁、责任缺失、道德弱化等。又引发诸多的心理问题, 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也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知识群体形象, 甚至是学校的安定团结大局。因此, 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 帮助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与特征, 及时处理恋爱过程中的问题, 培养大学生正确表达爱、接受爱、用心爱、维护爱的能力, 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 不仅能引导大学生获得真正的爱情, 而且还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加强爱情观教育, 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过分突出社会性、政治性, 缺乏主体性和人文性, 教育内容远离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 教育效果不尽人意。而从爱情观教育观入手, 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 人生有两次出生:头一次是在开始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则是在萌发爱情的那一天。“对青年来说, 恋爱更多的是一种涉及到生活全貌和人格整体的事情。[1]大学生爱情观的状况及发展水平, 将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对爱情生活的选择与追求, 并构成决定其人格状况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也直接对校园文化和社会文明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渴望爱情, 需要爱情已是普遍的事实, 培育爱情、体验爱情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从爱情观教育入手, 担当起爱情教育的责任, 会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贴近大学生的生活, 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价值取向、情感需要和发展愿望, 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和人文性,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显著提高, 育人功能得以充分的体现。

爱情观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1.通过爱情心理教育,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生活理想, 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 并渴望成为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2]爱情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 是性爱和情爱的统一。其复杂性和深刻性要求恋爱者要有成熟的生理和心理。大学生是从学校到学校, 生活经历、社会阅历不丰富, 思想还比较幼稚、单纯, 对问题的认识常显偏颇, 缺乏理智调节和控制能力, 易走向极端。爱情是以具有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 它要涉及到人的心理、社会、人格和伦理行为等方面。因此要通过爱情观教育, 引导大学生以健康、科学的态度认识和把握爱情, 正确应对恋爱、失恋等问题, 把握住自己的择偶标准和道德准则, 找准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 感情专一, 经受爱情的考验。同时学会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积累生活经验, 增强自信, 加强自我修养、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也要理解爱情的内涵与特征, 掌握性心理卫生知识, 增强自我调控能力。爱情心理的培养过程, 就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

2. 通过爱情社会性教育, 增强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能力

人类爱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社会性。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 “首先他得能生存下来, 其次才有可能去谈情说爱。不可能这样设想, 一个人束住脖子不吃饭, 却还要去高谈爱情, 尽管他的爱情十分高雅。既然如此, 当然就离不开物质条件”[3], 离开一定物质条件的爱情是不存在的。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一直处在父母、家人的呵护下, 已形成了依赖的习惯。大学校园尽管为他们提供了独立的条件和机会, 但他们在经济上依赖父母, 连恋爱上的开销也要父母的埋单, 将导致情感也必然受父母的影响和制约。“真挚的爱情不仅是获得, 更是给予。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体贴, 思想上互相帮助和鼓励, 使双方在热恋中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 唤起内心的力量和潜藏着的才能, 投身于伟大的事业。”[4]独立的情感是建立在独立的经济之上的, 没有独立的生活、经济能力, 何谈生活上的互相关心、体贴, 思想上的互相帮助和鼓励。因此, 大学生要把爱情需要作为动力, 激励自己学会独立的生活、学习并培养独立的情感, 并在恋爱的过程中, 主动增强独立意识和能力。

3. 通过爱情与事业关系教育, 激励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业的积极性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人生主题和主要任务是学习, 大学生活的重要意义在于接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陶冶品德操行, 掌握获取广博的知识, 汲取各种新的思想和学术成果, 不断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把自己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才。爱情是完整人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只有同理想、事业、学习、劳动结合起来, 才能得到充实丰富的社会内涵, 才能取得永恒持久、不断发展和日益更新的生命活力。人不能“只是为了爱, 盲目的爱, 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5]所以大学生摆正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 要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习、恋爱与集体、恋爱与道德等关系。使爱情的力量转化为大学生学习的动力, 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和创造活力, 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 促进学习, 陶冶情操, 丰富精神生活, 不断地培养他们为人处事的能力, 增加生活阅历, 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而学习的成功又会使爱情得到巩固和发展。

4. 通过爱情与婚姻关系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列宁指出恋爱最重要的还是社会的方面, 恋爱具有社会关系, 并产生对集体的责任。“恋爱的目的就是培养建立男女双方的真正爱情, 为未来将要开始的婚姻、家庭奠定牢固的心理素质和感情基础。”[6]要引导大学生把恋爱婚姻当成人生大事来认真对待, 要用相对稳定的择偶标准和比较成熟的恋爱观来指导自己的择偶恋爱实践, 要了解对方赖以建立爱情以及进一步结成终身伴侣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只有经过认真的审视和全面的了解后, 方可决定是否建立和发展恋爱关系。经过严肃思考和理智审视而建立了爱情关系的男女双方, 要忠于爱情, 保持稳定专一的感情定向, 要共同承担由于爱情关系确立而包含的各种责任以及随着这一关系的发展而必然产生的其他责任。这种爱情不仅可以培养男女双方忠实履行爱情义务的道德责任感, 而且可以调动他们履行社会义务的历史责任感。

5. 通过爱情动机和行为方式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爱情是纯洁的情感, 纯洁是爱情伦理规定性的最高标准。大学生应以追求纯真的感情和美好的婚姻为目的。只有保持爱情的纯洁性, 不被任何个人的私欲杂念所支配, 才能树立正确的择偶和恋爱观, 指导自己的恋爱和爱情生活顺利发展。纯洁的爱情不仅需要纯洁的动机还需要文明高雅健康礼貌的情感表达方式。“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 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7]大学生只有坚持纯洁的恋爱动机与文明行为的统一, 才能把握爱情的实质, 才能感受到爱情的甜美和幸福, 并逐步养成高尚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不断完善自己、升华自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具有高尚情趣和健康方式的爱情, 能使人从中发现新的引人入胜的东西, 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6. 通过爱情曲折性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人格

由于大学校园的有限性和大学生自身的不稳定性, 决定了失恋成了经常发生的事。能否正确地对待失恋是一个人恋爱观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恋爱使人幸福, 失恋使人深刻。失恋虽然很痛苦的, 但它会丰富一个人的阅历和情感世界, 充实一个人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因此, 要帮助大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失恋, 要进行失恋的“理性思考”, 对自己和对方采取宽容的态度, 尊重对方的选择。不能因失恋而否定自己的价值, 不能因失恋而失志、失德, 也不能视对方如仇人, 肆意诽谤, 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伤害对方。要把爱情挫折当作对自己的一次考验与磨炼, 当作人生的一个转点。关注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通过忘我地学习和劳动, 不仅能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从失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而且还能够稳定感情和心理, 升华情感并提升人格。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 将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自重、自爱、自尊, 理性处理好各种心理问题, 获得一份真正值得一生珍惜的感情和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日) 大西诚一郎等.现代青年的性意识[M].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 1988:144.

[2]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105.

[3]章欣.恋爱.婚姻.家庭[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0:20.

[4]郑云珍.爱情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15.

[5]鲁迅全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121.

[6]王登勤, 张代芹, 纪政文, 王中强.幸福的人生——恋爱、婚姻、家庭心理探幽[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1999: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20.

大学生的爱情观 篇2

爱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字眼,也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情感,象征着纯洁、忠贞、美好和神圣。是男女在内心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最热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当代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虽然基本成熟,但性心理还有许多不足,人生观不够稳定,学习基础不够牢固,但大学生迫切渴望爱情,但不能正确理解恋爱的含义。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是简单的、快速的。社会在快节奏的生活,大学生的恋爱也开始简单化,从思想上没有了以前固有的“审时度势”,恋爱观简单了起来。男生们已经不喜欢欲言又止,欲进又退的恋爱花招,他们想爱就爱、想恨就恨,嘴上不明说,行为却很直接,遇到心仪的女孩,他们就会很快表示自己的爱意。女孩子们也没有了以前的“矜持”,当感觉还可以,不怎么讨厌的时候,便开始了恋情。要稳住心神,不急于恋爱。因为四年大学生活毕竟短暂而简单,且工作没着落,经济不独立,而毕业后分不到一起又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所以盲目恋爱一定是空中楼阁,只能带来无尽的烦恼与惆怅。莎士比亚曾说: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上的。我们不要为了摆脱青年人特有的孤独感而恋爱;不要为了害怕别人的嘲笑而恋爱。请相信,天涯处处有芳草,不愁他日无知音。

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时,往往考虑的问题都比较片面,只考虑两个人在一起时的事情,如何让彼此的感情得到升华,而没有考虑到家庭、社会、周围事物的影响。在一时的冲动下,不顾及后果和影响。有的大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爱情则羡慕不已,自己也要寻求一份爱情,但想法都是片面的,都表现出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不成熟、做事不计较后果的心态。如果学生对未来事业和婚姻家庭有认真的考虑,在共同学习、生活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爱情,并且双方能驾驭各自的感情,把爱情和学习统一起来,双方就应排除各种困难和障碍,终成眷属,修得百年之好。因为真正的爱能够鼓舞人,能够唤醒内心沉睡着的力量。为了这刻骨铭心的爱、付出多少代价都是值得的。

当代大学生恋爱更多注重的是感情上的愉悦,追求现实的快乐感,在两个人交往期间,往往把每个节日排成了时刻表,互相送礼物是稀疏平常的事情,在校园里,经常看到男生跪拜在女友的前边,红色的鲜花数量及求爱的方式让人触目惊心。但在浪漫的同时,恋人对爱情的成功却并不看重,甚至认为恋爱和结婚是两码事。

当代大学生在其心理总有一种理想的恋爱模式,在思想上表现出理想化,在恋爱上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寻找对象,在交往的过程中也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进行交往,如果有一点与自己的模式不想符合,恋爱就即将失败,但往往在交往和寻求对象的过程中,有许多实际的因素,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不成熟,过于理想化,则忽视了实际的现实情况。最终导致不符合实际的恋爱。

大学生的爱情观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爱情观;原因;误区

爱情是人际之间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一、大学生爱情观的特征

随着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作为前卫群体,恋爱问题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人生态度等各个方面,大学生谈恋爱已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但部分学生不分场合卿卿我我,无法平衡好学习和爱情的关系,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格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爱情观具有观念开放化、爱情动机多元化、恋爱方式多样化、恋爱自主性进一步加强等特点。此次舆情报告进一步探讨爱情观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对策及建议。

二、大学生恋爱误区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生理具已进入成熟阶段,必然会萌发出爱情,并在其整个精神世界占据突出地位,一旦出现合适条件,便会迅速进入恋爱实践,而大学生陷入爱情误区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种:

1、从恋爱动机方面。首先是因为寂寞而恋爱的,部分大学生因为校园生活的孤单,心灵空虚,从而寄望于通过情侣来寻求精神安慰,消遣孤独;其次是因为无聊而恋爱。大学生活空余时间较多,对于课余的时间,有的学生倾向于通过恋爱来消磨时光,寻求暂时快乐。再次是因为好奇而恋爱。大学生的生理基本成熟,心理趋于成熟,渴望与异性有更深的接触,恋爱恰巧满足了部分大学生对异性的好奇心。还有因为功利而恋爱。部分大学生以恋爱的名义获得来自对方的经济支持,以满足自身的花费。最后一种是因为跟风而恋爱。有的大学生因为周围的好友相继恋爱,从而也加入了恋爱大潮。

2、从恋爱道德方面。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以游戏态度对待恋爱,对自身与他人不负责任,倾向于三角恋、多角恋、性行为等;其次公德意识淡薄,一些学生不分时间、场合,在大庭广众下作过分亲密的举动,有损社会公德,也是对纯洁爱情的亵渎。

3、从恋爱行为方面。恋爱过程闪电化,部分学生持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态度去对待恋爱,频繁地更换情侣。恋爱周期短,对爱情不够尊重。同时将恋爱地位神圣化,部分大学生将恋爱作为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导致影响了学业。在心理方面,恋爱心理脆弱化,一些学生不能忍受恋爱过程中的摩擦与失恋带来的伤痛,精神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4、从外界原因方面。学校教育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校更注重学习成绩的教育模式致使有些大学生因为人际关系,考试,就业等让大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从而对信念价值把握不定,從而产生茫然,沮丧,故通过恋爱找人分担,从而缓解压力摆脱孤独。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许多孩子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怀,或者受父母长期在外,吵架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寻找恋人作为情感寄托。中国性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多数父母的“谈性色变”未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使得大多数好好从青春期步入大学的大学生因为对性的好奇而产生恋爱动力或行为。

三、大学生恋爱存在的误区

1、部分学生盲目跟风,为了排解寂寞而谈恋爱,恋爱动机不纯,盛行“包养风”,把爱情物质化,把男(女)朋友当作取款机。

2、部分学生对爱情认识不清,往往误把友情或者感动当爱情,轻易就陷入爱河,无法自拔,混淆恋爱与学习的主次关系,将恋爱作为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

3、一些学生公德意识淡薄,不分时间、场合,甚至在课堂上有过分亲密的举动,对老师和同学不尊重。

4、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积极想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爱情童话,妄图找到自己的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期待有一番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

5、一些学生不能忍受恋爱过程中的摩擦与失恋带来的伤痛,恋爱心理脆弱,精神萎靡不振,于是自暴自弃。

6、部分大学生以游戏态度对待恋爱,责任意识淡薄,对自身与他人不负责任,倾向于三角恋、多角恋、性行为等。

四、大学生爱情观走出误区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明确恋爱方向。恋爱是为了寻求志同道合、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是双方在有共同兴趣、共同的生活态度、共同的人生理想的前提下所产生的两心相悦。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明确爱情是一种责任。

2、培养良好的恋爱道德观念。真正的爱情是与高尚的道德融为一体的,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没有纯洁的爱情。因此,大学生恋爱也要遵从道德规范的约束,应当具备恋爱的责任感、义务感和忠贞感,以高尚的情趣、理智的行为与对方相处,受道德维系的爱情,才更具有稳定性、高尚性和纯洁性。热恋中的青年都会产生性的冲动,在内心深处经受理智与情感的煎熬,如何取舍全靠自己把握。无论做出何种选择,一定不可违背道德,对于可能导致的后果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要勇于承担责任,切不可因一时放纵而自毁前程。

3、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大学生非常清楚学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但是面对爱情的诱惑,很容易表现出“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的不正确认识。大学阶段的爱情有时像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当,就可以成为双方学业上不断进步的无穷动力,如不能理智地把握则会终日沉溺于卿卿我我之中,荒废学业。因此,大学生既要珍惜这份美好的感情,更不可辜负自己的青春,要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毕竟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参考文献

[1] 闫军秀.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误区与教育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2010.

[2] 付华.当代大学生恋爱误区[J].社会心理科学.2015.12.

[3] 林建安.大学生恋爱中的不良倾向与和谐校园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11).

[4] 邓验.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9.

[5] 陈飞,林远平.当代大学生恋爱观误区、成因与对策浅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4).

大学生的爱情观 篇4

爱情教育本质上是培育学生健康的人生观, 把握爱情的心理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爱情观。通过歌曲讨论的方法可以挖掘大学生对爱情的认知, 在团体动力关系中改变不合理认知, 树立科学的爱情观。

一、通过歌曲讨论发现爱情的片面认知

在一次爱情歌曲讨论时, 老师播放了一首歌曲《斑竹泪》和《爱是你我》, 下面是播放完后的对话:

治疗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斑竹泪》的创作的背景故事, 相传上古之时, 舜帝南巡狩猎, 且为百姓辛苦治水, 劳累过度又中瘴疠之毒, 驾崩于苍梧之野九嶷山。其二妃, 尧帝之二女娥皇、女英闻此噩耗, 千里而寻至湘江之滨。湘山上雾霭中南望苍梧, 二妃不禁悲痛欲绝, 抚竹而泣, 血泪点点, 泪珠洒于竹木上而化为斑痕累累。泪尽力竭后, 二妃投入湘水而尽, 曰为“湘夫人”, 而斑痕之竹又名“湘妃竹”

治疗师:大家对《斑竹泪》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呢?

成员一:我认同里面对爱情唯一性的观念, 和为了爱可以付出一切的思想。我希望我和我所爱的人能够忠贞。

治疗师: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背景故事产生的年代, 当时对爱情的崇尚观念有哪些?

成员:上古时期。崇尚的是贞节和殉情。

治疗师:时代发生了变化, 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不会改变, 但是对于爱情观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他成员如何看待爱情?是否可以为了爱情付出我们的一切?值不值得为此付出我们的一切, 包括我们的生命?

其他成员:对于爱情观念进行探究。得出的结论是爱情是唯一的, 爱情不仅是自然生理需求的冲动和相互需要, 更是两情相悦, 不能够为了爱付出一切, 为了忠贞去殉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 爱情观是有变化的。远古时期的爱情观与当代的爱情观自然是不同的。

治疗师:大家听《爱是你我》这首歌曲有什么感觉呢?

成员二:爱情就是两个人心灵的沟通。

成员三:爱情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感情。

成员四:爱情需要患难与共, 只有共享乐, 不能共患难就不叫爱情。

成员五:爱情是一种阳光, 如果失恋了, 有一段时间会情绪低落, 但是过一阵就会好, 说明缘分未到。

治疗师: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 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心爱慕, 并且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

成员们:思索自己对爱情的认知, 得出结论是, 自己对爱情认知存在片面性, 甚至有错误的认知, 并且对待失恋, 没有任何心理上的准备, 尤其是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失恋或者是单相思。

正确地认识爱情, 认识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 是建立正确恋爱观的基础, 也是大学生谈恋爱心理准备的前提。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恋爱中的挫折, 大学生在处理恋爱问题时, 要正确对待失恋和单相思的问题。当得知对方并无感情付出时不必痛苦, , 如果不幸失恋, 虽是青年时期严重的挫折之一, 应认真冷静地分析失恋原因。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和事业上, 努力实现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

认真探索大学生爱情教育的方法, 提供切实有效的爱情教育策略, 是帮助大学生培育良好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的关键。

二、通过歌曲讨论探究爱情观

音乐是最能表现人的情感的, 也是最能影响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以情育人, 用音乐的手段、方法有助于探讨大学生的感情。

歌曲讨论是接受式音乐治疗的常用方法, 接受式音乐治疗是聆听音乐以及由聆听音乐所引起的各种生理心理体验。歌曲讨论可以由治疗师或来访者选择歌曲, 在聆听后对音乐以及歌词的含义进行讨论。此方法的目的在于:

(1) 引发小组成员之间的语言和情感交流。成员选择歌曲能透露出其想法和情感状态, 以及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想法和情感的意愿。这些都是引发核促进语言交流的好的契机。

(2) 帮助治疗对象识别不正常的思维和行为。通过小组讨论, 治疗师与其他成员可以对不正常思维进行澄清和纠正。

(3) 治疗对象对某一种音乐风格、形式, 或某一首歌曲或乐曲的喜爱和认同往往反映出他的深层心理需要或人格结构特点。[1]

在爱情歌曲讨论中, 讨论主题有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你会如何面对失恋?通过交流和沟通, 成员们得出爱情是唯一的, 但不能为了爱情付出一切, 甚至殉情。因为我们除了爱情还有亲情和友情, 我们还有其他的理想, 不值得我们为了爱情去殉情。

通过团体中大学生对歌曲体验表达的对比, 投射出不同的人对爱情的态度和信念, 在音乐和音乐治疗师的帮助下, 大家分享和交换思想和情感, 交流和沟通的干预给予成员之间对歌曲内容或某种思想、认知等方面进行信息交换。在音乐治疗师的引导下共同探究, 发现自己对爱情的态度, 通过他人反应、建议、引导, 引发每个人探究科学的爱情观。最后通过音乐或音乐治疗师的支持、肯定和鼓励, 使团体成员树立科学的爱情观。

爱情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由于受不同的经济条件, 社会制度, 及思想文化状态的影响和制约, 有着不同的内容, 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爱情是人生的重要内容, 但又不是人生的全部。

大学里缺乏这样一门关于爱情婚姻的学科或系列讲座, 然而这却是大学生必需的人生课程。这一课程的缺失, 无疑对大学生成长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利用歌曲讨论的方法, 对大学生心理上的错误爱情认知予以纠正, 引导大学生科学地、全面地认知爱情, 团体的教育和支持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爱情观。

参考文献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篇5

大学生恋爱会丰富彼此的生活体验,促使双方在心理上的趋于成熟。处于恋爱中的大学生总是精神愉悦,充满爱心,这种美好的情感使他们乐于承担责任;恋爱中的大学生为获得恋人的爱,总是力图完善自己,爱成了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但是,恋爱中的感情纠葛也会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影响,是人陷入痛苦,处于空虚甚至绝望的状态,处理不好会对以后的恋爱和婚姻生活造成消极的影响。所以,当代大学生就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俄罗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教导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以为着奉献,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缔造幸福。”这样的爱情才高尚、纯洁和美好。大学生正处在各种观念的成形时期。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了解爱的本质。真正的既不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也不是纯粹异性间的心理吸引。爱情的本质是给予,是责任的承担,而不是索取和战有。其次,必须树立正确的恋爱动机。恋爱动机是保证恋爱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恋爱建立在相互了解、志同道合、感情投入、心灵相契的基础上。再次,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一方面,恋爱是建立在平等自由得基础上的;另一方面,爱情应当追求持久永恒。

最后,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我们要看到尽管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要处理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给爱情一个恰当的位置。

此外,还要处理好恋爱与集体的关系。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人,才会真正给予自己所爱的人以深沉、坚实的爱。

总之,对于大学生谈恋爱,既不必可以克制,也不必刻意追求。大学生首先要树立高尚的恋爱观,把学业放在首位,使爱情服从于学业,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爱情之花爱能开的艳丽、长久。

学生时代的爱情 篇6

淋湿我羞涩的你

何时变孤寂

躲在墙角里偷偷的哭泣

我憂郁的你有谁会懂你

爱是什么我不知道

我不懂永远我不懂自己

爱是什么我会不知道

谁能懂永远谁能懂自己

穿过运动场让雨

淋湿我羞涩的你

何时变孤寂

躲在墙角里偷偷的哭泣

我忧郁的你不许谁懂你

爱是什么我不知道

我不懂永远我不懂自己

爱是什么我还不知道

谁能懂永远谁能懂自己

把百合日记藏在书包

我纯真的你

我生命中的唯一

李建一把清透的嗓音,把我带到了《中学时代》,想起教学楼、寝室、操场、草坪、室友、同学和那段青涩的爱情。

从踏进大学校园的那天起,我就认定我在这里必须做三件事:恋爱、人际、学习。虽然回过头来看,学生时代的爱情绝大多数都成为肥皂剧,但在那个经典的时代,人人都相信经典的爱情,也坚信自己的爱情会成为经典。年轻时,我们不相信肥皂剧!少男少女对爱情的渴望一如面对一座山,总想爬上去看看山的那边有什么,风景是不是更美丽。往往爬到山顶才发觉,原来什么也没有,山那边不过是山的另一面,除了视野开阔点没什么特别,不过如此。或者山的另一面一片荒芜,杂草丛生,比站在山下看到的风景更糟糕。但至少,要看过才知到。那时节,怎么能忍心不相信爱情呢!

那时的爱情简单而纯粹,青春萌动的情愫却是那般美好,爱情初体验也是那么美妙。曾经那么笃定的以为,这份爱会一直延续到地老天荒,会牵着那个人的手,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只是我们忘了,我们还太年轻,爱是什么,我们真的不知道。我们不懂自己,更不懂永远。

多年以后,人事纷繁,沧海桑田,才知道原来爱情不只一种色彩,人生不止一种状态。纯真的我,纯真的你,一些懵懂的憧憬,如何经得起平淡的流年?感觉自己用了一个轮回的时间,不过是观看了一场烟花的表演,不过是度过了一段微不足道的人生路上的经历。

学生时代的爱情,也许没有使我们遭遇幸福,却为我们的校园生活增添了色彩,也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历。也许,校园里的爱情,是很多人走向成熟的必须。就算那个人没有成为生命中的唯一,但那种感受,永远是生命里的唯一!

“90后”女大学生爱情观探究 篇7

1时代背景

中国第一批“90后”大学生从2008年开始跨入大学校门。他们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他们正处在人生的青春期;手机、电脑、品牌、服饰……他们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同样是独生子女, “90后”和“70后”“80后”相比显出诸多不同。这批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 玩着网络游戏长大, 唱RAP, 跳街舞……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 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虽然还没有真正登上社会的舞台, 还处在被呵护、被教育的阶段, 但由于变革中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 这一代孩子普遍地早熟, 他们从一开始就乐意成为消费社会、技术时代的宠儿。如今超过一半的城镇儿童家中有互联网连接, 不同阶层、家庭的孩子之间的分化现象较前面几代人更显著, 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更趋多元化, 在各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特点。

2相关文献检索

针对大学生的婚恋观或爱情观这一问题已有很多人做过相应的研究。以中国知网为例, 以“大学生婚恋观”为主题进行检索可以检索到109篇文献, 以“女大学生”为主题在检索结果中再次检索可以检索到21篇文献, 而以“90后”为主题再在检索结果中第三次检索没有检索到相应的文献;以“大学生爱情观”为主题进行检索可以检索到32篇文献, 以“女大学生”为主题在检索结果中再次检索可以检索到3篇文献, 而以“90后”为主题在检索结果中第三次检索没有检索到相应的文献。由此不难发现, 虽然关于大学生爱情观或婚恋观的研究为数不少, 但是针对“90后”女大学生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

3研究主题的确定

爱情是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也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它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理想、人生态度等各方面。而爱情观是人们对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爱情, 爱情的本质, 及爱情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位置, 择偶标准等等。爱情观是人生观的反映,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由于受不同的经济条件、社会制度及思想文化状态的影响和制约, 它有着不同的内容, 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嫁就嫁给有钱人”“没房没车你谈什么恋爱啊”“我爱你, 宝马”此类流行于大学校园的“女大学生爱情语录”让人们欷歔不已。如今, “90后”的女大学生已渐入人们的视野, 她们是如何看待爱情的?她们到底持有什么样的爱情观?她们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有无差别?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女大学生在爱情观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对此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 研究对象是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009级1990年后出生的女大学生。首先从该校的10个教学系中随机抽取了三个系, 从三个系的每个专业中又随机抽取了50名女大学生, 共抽取250名。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 收回有效问卷203份, 无效问卷47份。有效问卷中城市学生为80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39.4%;农村学生123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60.6%。施测前征得被试同意, 施测时不记名, 以确保被试如实回答。其次, 从这三个系未参加问卷调查的“90后”女大学生中各随机抽取10名同学进行了个案访谈。最后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并对农村和城市大学生的爱情观进行了差异性检验。

2研究工具

(1) 自编问卷《90后女大学生爱情观调查问卷》, 问卷共包括20个题目, 涉及人口学资料、初恋年龄、爱情与金钱的关系、对爱情本质的认识、对网恋和婚外情的认识等。每题都是按三级评分:回答“是”计1分, 回答“不是”计2分, 回答“不确定”计3分。

(2) 自编个案访谈提纲, 属于半结构化访谈。访谈提纲共包括五个问题: (1)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 越来越多的人对爱情产生了怀疑, 对此你是怎么认识的? (2) 你身边的同学有网恋的吗?对网恋你是怎么看的? (3) 在越来越开放的今天, 婚外情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请谈谈你对婚外情的看法。 (4) 请概括说明你所持有的爱情观。 (5) 对爱情的有关话题, 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三结果与分析

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 “90后”的女大学生依然期待并且看重爱情的天长地久;依然承认爱情的本质是付出, 并能客观地看待金钱 (或物质) 与爱情的关系;她们虽然是网络的自由穿梭者, 但并不相信网恋的可靠, 也不支持网恋, 对婚外情持有否定态度。具体分析, “90后”女大学生所持的爱情观主要如下:

1爱情就是天长地久

在对“你喜欢天长地久还是过把瘾就say goodbye”这一问题的调查中, 选择“天长地久”的比例, 农村为69.1%, 城市为68.8%, 选择“喜欢过把瘾的感觉, 但最终会追求天长地久”的比例, 农村为27.6%, 城市为31.3%, 持有“只求曾经拥有, 不求天长地久”, “让我一次爱个够”, “明天你将成为别人的新娘”的“杯水主义”爱情观的比例, 农村为3.3%, 城市为0.0%。可见农村和城市女大学生在这一问题上虽然有差异,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这一结果表明, “90后”的女大学生虽然普遍早熟, 也被认为是“物质的一代”“金钱至上的一代”, 但是传统的爱情观念依然对她们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部分人在此时此刻会向往“游戏人生”, 但她们最终会为自己的将来负责。对她们来说, 依然追求的是爱情能天长地久。

2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奉献, 爱情的本质依然是付出

在对“你会为自己所爱的人而牺牲个人利益吗”这一问题的调查中, 选择“会”的比例, 农村为42.3%, 城市为30.0%;选择“不会”的比例, 农村为8.9%, 城市为5.0%。选择“很难说, 要看具体情况”的比例, 农村达到了48.8%, 城市达到了65.0%。显示出农村和城市女大学生在这一问题上虽然有差异, 但也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90后”的女大学生对这个问题更加客观、理智, 思想比较成熟, 她们大多不会盲目地为了爱情而付出, 不会被爱情冲昏了头脑。

在对“爱情的本质是付出, 你赞成这样的观点吗”这一问题的调查中, 赞成这一观点的, 农村达到了46.3%, 城市达到了58.8%, 虽然比例并不是特别大, 但考虑到她们还处在不懂得爱情真正内涵的年龄阶段, 对在“6+1”家庭结构中已经习惯于同享六份爱的她们而言, 基本已经懂得了爱不仅仅是索取, 还意味着奉献和付出。

3金钱不等于爱情, 但爱情也不是空中楼阁

在对“没钱就没有爱情吗”和“有钱就能赢得爱情吗”这两个一题两问的问题中, 回答“是”的农村女大学生分别达到了8.9%和3.3%, 城市女大学生分别达到了21.3%和3.8%;回答“不是”的农村女大学生分别为66.7%和71.5%, 城市女大学生分别为48.8%和47.5%。农村和城市女大学生在这两个问题上的回答差异达到了极其显著性水平, 显著性系数分别为p=0.014和p=0.002。

在对“如果给你100万, 你会出卖自己的爱情吗”这一问题的调查中, 选择“会”的农村女大学生为4.1%, 城市女大学生为6.3%, 选择“不会”的农村女大学生为82.9%, 城市女大学生为67.5%。可见农村和城市女大学生在对待这一问题上也有显著性差异, 显著性系数为p=0.036。

问卷分析和访谈结果表明, 农村女大学生更看重纯粹的爱情, 而城市女大学生更看重金钱对爱情的重要性。尽管如此, 不论是农村女大学生还是城市女大学生, 当面对神圣的爱情时, 她们绝大多数人不会把它物质化、庸俗化, 更不会把它当成一个交换甚至是交易的手段。她们虽然承认爱情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金钱, 却认为爱情与金钱无关;金钱虽然能够买到婚姻, 但却买不到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在对“你相信脱离了物质基础的纯粹的爱情吗”这一问题的调查中, 选择“相信”的农村女大学生为17.9%, 城市女大学生为26.3%;选择“不相信”的农村女大学生为82.1%, 城市女大学生为73.8%。农村和城市女大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回答虽然有差异,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90后”的女大学生也会感动于纯粹理想化的爱情, 但是她们深知爱情只是人们生命的一部分, 只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方面。谁都向往纯真的爱情, 但不食人间烟火式的爱情在现实社会中本不存在, 即便存在也不能长久。所以, “90后”的女大学生是更有理性的一代。

4坚决反对婚外情和网恋

虽然“90后”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 是玩着网络游戏长大的, 但在回答“你身边的同学有网恋的吗?对网恋你是怎么看的?”这一问题时, 农村和城市女大学生几乎没有差别。她们普遍认为网恋不实际, 因为网络的空间本就是一个虚拟的空间, 而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才能遇到真正的爱情;同时认为由网恋所产生的爱情也绝不会持久, 因为生活是在柴米油盐、日常琐碎中度过的。

在问及“在越来越开放的今天, 婚外情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请谈谈你对婚外情的看法”时, 68.3%的农村女大学生和78.8%的城市女大学生选择了反对的态度, 27.6%的农村女大学生和21.3%的城市女大学生表示理解, 对婚外情抱有宽容的态度。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90后”的女大学生基本已经把握了爱情、婚姻、责任、义务之间的关系。而在对待婚外情的问题上, 农村女大学生比城市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理解和宽容, 但二者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这可能与农村家长对子女爱情和婚姻方面的教育不足有关, 也可能与农村落后的婚姻观和女性歧视有关。

5对爱情的安全感较低

人们追求爱情, 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寻求安全感, 避免孤独感。然而, 调查结果显示, 针对“你认为爱情会给你带来安全感吗”的问题时, 选择“不会”的农村女大学生为8.5%, 城市女大学生为12.5%;选择“会”的农村女大学生为56.1%, 城市女大学生为43.8%;选择“不一定”的农村大学生为35.0%, 城市女大学生为43.8%。二者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90后”女大学生对爱情的安全感较低, 可能是由于现代人“快餐式”的爱情和婚姻给“90后”女大学生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甚至导致不少的“90后”女大学生不再相信爱情。尤其是城市女大学生对爱情的安全感更低, 这可能与城市人的婚姻状况更不稳定、离婚率更高有一定关系。

四教育建议

虽然调查结果表明, “90后”女大学生的爱情观的主流是积极的, 但是也不能忽视那些持有消极爱情观的学生;同时, 此调查只是一种态度方面的调查。虽然态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行为, 但是态度并不等于行为, 为了让“90后”的女大学生能更正确地把握爱情, 让它成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催化剂, 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如下教育、引导工作。

1引导女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恋爱是婚姻的准备阶段, 大学时期的恋爱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为学生未来顺利进入婚姻和经营好婚姻提供心理准备。艾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论也阐明了这一点, 即成年早期 (从18岁到25岁) 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并体验爱情的实现。由此可以推断, 大学阶段是恋爱的黄金季节, 家长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重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而不是以大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和经济不独立为由而予以干涉。

(1) 高校可以在大学新生中开设有关爱情婚姻的选修课。通过知识的传授, 让大学生弄清楚爱情的本质, 正确区分爱情与友情, 正确对待爱情与金钱, 使女大学生在金钱面前保持一定的爱情纯度。另外, 有人类就有爱情,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无论社会如何变迁, 无论当代女大学生对性问题的观念开放到何种程度, 爱情的含义和本质却是不会改变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女大学生洁身自好。

(2) 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 要摆正爱情和学业的关系。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女大学生懂得, 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 更非生活的全部意义, 还有许许多多事情值得我们去追求、去投入, 还有很多东西等待我们去倾注感情, 比如社会、生活、学业等都值得人们去付出情感。

(3) 提升自我素质, 培养正确的性爱观。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正是一个大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激发创造力的准备期, 女大学生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段美好的时光, 努力学习, 掌握知识, 锻炼能力, 提高素质, 为肩负起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创造条件。同时, 高校应该进行恰当适度的性道德、性健康教育, 提高当代女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和性道德水平, 形成正确的性爱观。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健康恋爱心理

由于身心两方面原因, 大学生需要爱情但又并不完全懂得爱情。许多大学生在准备恋爱或恋爱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困惑、矛盾和冲突, 这就需要高校重视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1) 要坚持正面引导。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以妇女工作的视角和积极心理学的角度, 针对“90后”女大学生开展专题讨论、个案分析、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月等, 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赢得美好爱情的前提和条件, 以此提高女大学生爱的能力, 以及女大学生对爱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及时消除她们在恋爱心理与行为中的种种障碍。

(2) 要做好个别辅导。大学生在异性交往和恋爱中常会遇到诸多情感性爱所产生的问题, 引起内心困惑、矛盾和冲突, 有些问题不宜在公开场合讲述, 这时个别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熊吕茂, 肖瑛, 祁淑静.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及现象透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3 (12) .

[2]张秋陵, 肖光宏.当代大学生恋爱调查与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7 (4) .

[3]李聪明.试论大学生的爱情观教育[J].黑河学刊, 2005 (7) .

试析大学生的爱情教育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爱情教育,弗洛姆,内容,途径

爱情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主题。大学生作为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年龄一般在18—24岁,正处于由异性向往向恋爱择偶期的过渡时期,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形成和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和热烈的追求。长期以来,高校的爱情教育仅限于思品课和事发后的处理,缺乏对学生爱情观的教育和引导,缺乏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爱情观的相应措施。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必不可少。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和哲学家埃利希·弗洛姆(1900—1980)在其著作《爱的艺术》中阐释了有关爱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一些理论对大学生的爱情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难道只有那些能帮助人们猎取到金钱和名望的东西我们才考虑去学?”爱是需要学习的,这是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的,一般人的爱,关注的是如何找到一个可爱的对象,而很少注意对象本身及爱的能力或可能性的理论认知。“尽管有不少人明显遭到了爱情的失败,但极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在这本书中,弗洛姆批判了对爱的三种误解;其一,把爱理解为如何得到别人的爱;其二,认为爱是简单的,与生俱来的;其三,认为爱只是爱的对象而不是能力。他还指出,“要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正如生活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如何去爱,就得像学习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和工程一样去开展行动”。如果一个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没有基本的文化修养、爱情道德、传统美德,人格就是不健全的。要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就应把爱情教育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弗洛姆关于爱的构成要素

弗洛姆对爱是这样界定的:“爱是指热烈地肯定他人的本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和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由此可以看出,爱既是人处于克服孤独的需要,追求与他人结合,又是各方维护自我、保持个性,不把自身消融于他人之中。爱是一种活动,一种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双方平等、各自独立、相互肯定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结合。弗洛姆把爱分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兄弟之爱、母爱、性爱、自爱和上帝之爱。为了不使爱变得抽象,弗洛姆提出了爱的构成要素:给予、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

首先,爱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给予不是在物质领域,而是在人文领域,给予人的整个人格或生命,把他一生中最宝贵的生命活动、兴趣、理解、知识、幽默、欢乐、悲伤等无私地奉献出来。通过给予,“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足、我的能力”。

其次,爱意味着关心。这在母爱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就没有爱。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爱自己的劳动成果,人们为所爱之物而劳动。

再次,爱是责任。“责任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需要的响应”。负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需求予以响应。

最后,爱是尊重。就是承认对方的自由和独立性,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对方独有的个性并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缺乏尊重、责任心会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的另类心理。

弗洛姆把爱看作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一种情感体验,从精神上界定爱,指出爱的本质是给予。弗洛姆的这些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大有裨益。

二、爱情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素质是描绘个体条件和能力全貌的综合性概念。对未来研究极具权威的罗马俱乐部总裁佩西在《未来一百页》的报告中指出:“无论从哪个角度揭示未来,有一点是首肯的,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又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按素质系统划分,即具有良好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而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则关系到培养人、塑造人的问题,教育学生怎样走好人生路,是高校教育必须担负起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说过:跟青年男女个别地直接谈有关爱情的事情是很有益的。跟十七八岁的青年直接做没有掩饰的谈话,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需要的———需要教导青年来谈爱情。

首先,爱情教育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人从出生到成熟直至死亡,各个阶段都有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也就是说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明显的年龄特征。人在一生的发展中既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又表现出了连续性,心理学家们都把人的一生分为阶段来研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0—1.5岁是婴儿期,人格发展是信任对不信任;1.5—3岁是学步期,人格发展是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3—6岁是儿童早期,人格发展是主动性对内疚;6—12岁是小学期,人格发展是勤奋对自卑;12—18岁是青少年期,人格发展是认同感对角色混乱;18—24岁是成年早期,人格发展是亲密对孤独;25—65岁是成年期,人格发展是繁殖对停滞;65岁以后是老年期,人格发展是自我完善对失望。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至24岁之间,正好属于埃里克森所划分的成年早期,这一阶段人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体验爱情的实现。发展亲密感对顺利地进入社会健康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由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可以看出,情感是人的生存的必然需求,这个时期心理发展特点表现为需要获得别人对自己的亲密感,恋爱是这个时期人的成长过程较为显著的特征。如果人为地阻止大学生这种心理成长,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健康成长。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对真正爱情的含义、爱情的本质及所包含的全部内容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很容易出现不健康的爱情观。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学习的。爱情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爱、爱的价值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使学生明白爱情产生的生理、心理因素,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如何被爱。

其次,爱情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能正确驾驭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家庭,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应该使学生对人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婚姻、爱情、家庭。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的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才产生了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才开始了人类的发展史。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爱的需要。

最后,大学生中出现的爱情问题需要教育引导。不同学者对我国大学生恋爱的情况都作了调查,尽管调查年限、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调查所得数据不同,但是从这些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恋爱已是大学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显示,有56.4%的大学生谈过恋爱。笔者2000年对西北边远落后地区大学生恋爱情况进行调查,有恋人的大学生占28.3%;2006年对宁夏师范学院大学生恋爱情况进行调查,正在谈恋爱的学生中05级占29%,04级占32%,03级占38%。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恋爱表现出下面几个特征:

(1) 年龄低龄化。它是当今大学生恋爱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往大学生恋爱以高年级或毕业班居多,而现在许多学生入校不久便加入恋爱大军。

(2) 方式公开化。我们知道,大学生的爱情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改革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谨慎严肃期(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学生被禁止谈恋爱,谈恋爱处于地下;开放突破期(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文化的交融引发了社会观念和大学生自身观念的变化。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行为有了相对宽容的态度,大学生的恋爱方式日渐开放,由地下转入地上;网络条件下的速成期(2000年至今)。现在的大学生谈恋爱不在乎别人的注目和议论,在校园里形影不离,大庭广众之下卿卿我我已较为普遍。

(3) 爱情表达方式缺乏修养。表现为恋爱行为不检点、不约束、甚至放纵。

(4) 恋爱动机简单化。只恋爱而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不少恋爱者的动机只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或虚荣心的需要,消除内心空虚,寻找精神寄托,充实课余生活,满足好奇心,随大流等。

当然大学生爱情观的主流是健康的,认为爱情应该在学习和工作中,在相互学习中建立。但是我们也看到,在一部分学生中,爱情观不成熟,表现为爱情至上,把爱和被爱视为人生的第一目标,终日沉溺于爱情之中;游戏人生,一些大学生谈恋爱奉行的是“只求现在拥有,不求天长地久”,消除寂寞,打发时间;恋爱中缺乏责任,他们对于生活、对于未来没有一个清晰构架,对于未来家庭生活中需要担负的责任,还没有心理准备,爱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时候只是在脑海里闪现的一种拥抱的冲动而已。从大学生恋爱中表现出的特征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谈恋爱的时候,不理解爱情的真谛,不理解什么是爱,不能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道德、恋爱与性等的关系。

如前所述,爱是一种能力。爱情不仅仅是一种瞬间强烈的性爱激情,还是一项挑战和意志抉择,一项生命本质追求的价值判断,一个人生历程的切实承诺与实践。爱情是意志行为,是个体人格成熟发展的需要,爱情的指向是自我独立意志的主动抉择,是人类成熟个体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拥抱爱人的生命,是以自己生命的本质去体验爱人的生命真谛。爱不是无师自通的情感,面对大学生的恋爱现状,教育工作者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大学生的爱情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要引导大学生善待自我和他人的情感,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了解自我,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爱情观,为拥有完整和谐的人生做准备。

三、大学生爱情教育的内容、途径

大学生爱情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形成健康和谐的爱情观,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以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不是鼓励学生谈情说爱。鉴于此,爱情教育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爱的本质,爱的道德教育,爱的情感教育,爱的艺术教育,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教育,失恋教育,爱情与性的教育,生理教育,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关系的教育,法纪教育等。爱情教育的核心是爱情的道德教育。卢梭说:“道德的美必然增添爱情的美。”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爱情能使理智有助于感情,能向感情注入道德力量,使内心活动在道德上趋于高尚,而不使人去盘算他所爱的人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好处。只有当感情和思想融合成人对人的道德责任感,爱情才会是高尚的。”

大学生爱情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下:

首先,加强爱情的理论学习。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艺术。爱情实践的基础是爱情理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情教育首先要解决爱的理论问题,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是什么,爱情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处理恋爱中的各种关系,等等。可以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推荐有关爱情的名著如《情爱论》、《爱的哲学》(瓦西列夫)、《爱的艺术》(弗洛姆)等,提高大学生的爱情理论水平。

其次,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开展同伴教育,发挥群体效应。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指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互相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既表现为具有独立性、有主见、不盲目服从,具有变通性和灵活性,又因其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喜欢参照和效仿,同时渴望认同和学习,希望得到支持和肯定。团体辅导的功能可以满足和适应大学生的这一需要。通过同辈群体的互动,助人自助,面临同样问题的学生能一起分享爱情问题中的烦恼与挫折、喜悦与欢乐,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的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爱情问题的认识,培养健康人格。

再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一个具有良好的校风的学校环境和一个温暖融洽、团结和谐、好学上进的班级环境,给学生以健康向上的精神感染和思想熏陶,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恋爱心理活动和行为。

最后,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大学生恋爱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弗洛姆著.赵正国译.爱的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4.3.

[2]张成山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6.8.

[3]黎文森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8.

[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11.

[5]张向红.我院学生恋爱观探析.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 .

[6]刘涛.近十年我国大学生爱情教育研究综述.江西教育科学, 2007, (11) .

[7]王守纪等.爱的艺术与爱的教育——弗洛姆爱的理论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4, (5) .

[8]潘清泉.对大学生进行爱情教育的思考.柳州师专学报, 2005, (4) .

大学生的爱情观 篇9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90后大学生恋爱观现状,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恋爱消费以及恋爱受挫能力等恋爱现状进行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 收回1365份, 选取其中1200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如下。

1.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34%的学生认为谈恋爱是一种两厢情愿的情感体验, 所占的比重最大;22%的学生认为恋爱是为了排遣心中的寂寞;12%的学生谈恋爱的动机是为了寻找配偶;11%的学生认为谈恋爱有助于学习和交往;8%的学生是出于跟风;还有12%的学生谈恋爱是为了积累经验, 体验人生。

2.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上, 认为品德与修养最重要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 为22%;把性格是否符合、是否对自己好作为选择恋爱对象标准的学生比例相同, 所占比重位居第二, 为18%;13%的学生比较注重对方的学历和能力, 其他三个标准所占比重几乎相等, 总和占29%。由此可见, 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方面还是很理智和客观的, 恋爱观较成熟。

3.对于恋爱的归宿, 只有16%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谈恋爱, 最后结为伴侣的比率较高;39%的学生认为较低;23%的学生认为很低。可见, 绝大多数学生都不看好大学期间谈恋爱的结果。

4.在消费问题上, 58%的学生认为钱不必分得那么清楚, 谁身上带了钱谁付, 两个人的钱一起花;34%的学生则认为两个人的财务要分清楚, 大部分时间AA制;只有6%的学生认为主要应由男方支付, 女方消费;2%的学生觉得应由家境富有的一方支付, 无论是男是女。新时代的大学生追求经济独立, 绝大部分学生不再坚持传统的消费观, 认为男生和女生在一起, 就应该由男生付钱的习俗。推崇西方的AA制或者双方各处一部分钱的方式的学生占92%。

二、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特点

通过本次的问卷调查, 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的爱情观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恋爱年龄低龄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谈恋爱大多发生在高年级, 年龄都在二十来岁;而现在刚刚踏进校园的90后大学生有些已经有过恋爱的经历, 有些正准备步入爱情的殿堂。

2.恋爱过程简单化。当代大学生想爱就爱、说分就分, 遇到心仪的对象, 他们很快就会表达自己的爱意, 没有了以前的“矜持”。

3.恋爱中片面化。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时, 更多注重的是感情上的愉悦, 很少考虑到家庭、社会等其他因素, 在乎爱情的过程而不考虑结果, 把爱情与婚姻相脱离, 甚至认为恋爱和结婚是两码事。

4.恋爱中理想化。当代大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理想的恋爱模式, 但往往在寻求和交往的过程中, 有许多实际的因素。由于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尚不成熟, 过于理想化, 大学生往往会无视现实, 最终导致不符合实际的恋爱。

5.恋爱比例扩大化。国家教育部门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政策最初是文明禁止, 后来是“不提倡, 不反对”。2005年, 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行为准则》, 取消一些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 这就意味着达到法定年龄的高校大学生可以结婚。因此, 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恋爱不仅公开化, 在比例上也扩大化了。

三、教育工作

针对90后大学生的爱情观现状,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因势利导, 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1.正确处理感情与学业的关系。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对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然而它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鲁迅说:“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 而将别的人生道义全盘疏忽了, 人必生活着, 爱才有所附着。”歌德说:“爱情如果不生根于对社会共同的信心与事业的志趣上, 那是浮萍的爱, 极易随风而去, 而单纯靠感情冲动的爱, 则象建筑于泥沙上的塔一样总要倒塌下来的。”目前, 部分学生在陷入爱河后不能正确对待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认为爱情是高于一切的, 从而荒废了学业。对大学生而言, 爱情必须以学业为基础, 学习是爱情的动力, 只有建立在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之上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2.正确对待爱情和婚姻家庭的关系。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以及适当的性教育。大学生确立恋爱关系应该是在建立共同组建家庭的愿望的基础上。那种单纯以排解寂寞、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交往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只是一种感情泛滥、自我放纵的表现, 最终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两个人在一起, 不只是因为相互吸引、相互信任、相互尊重, 最重要的是能给对方带来快乐, 带来安全感, 带来“未来”。

3.正确看待爱情与责任。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要记住, 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 首先意味着献给, 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 为他 (她) 缔造幸福。”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的爱就意味着不离不弃, 无论对方处于顺境还是逆境, 都要自觉地为对方担当责任。

此外, 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所开设心理课程、德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观赏优秀影视作品, 对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演讲辩论, 通过文艺表演、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校园QQ群、辅导员博客、领导与学生在线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普及活动, 对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及时排解学生在恋爱中的困惑, 让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们在面对爱情时能够多一分从容, 少一些迷惘。

参考文献

[1].刘瑞复、李毅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大学生的爱情观 篇10

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心理学界, 是将爱情作为一种特别的密切关系[1]而论的。而恋爱就是把爱情转化为现实行为的实践过程[2]。一般而言, 恋爱观就是个体对恋爱和爱情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而本研究主要是指个体对爱情的认识、态度, 以及基本观点。纵观已有研究, 国内关于大学生恋爱的研究很多, 但是真正开展理论研究却并不多, 特别是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的相关研究则更少。大多数研究均停留在“是什么”的现象描述上, 与研究或探讨“为什么”的理论研究或实证研究还有很大的距离[3]。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 (Sternberg) 于1984年所提出的爱情爱情三角形理论[4]是一个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极大的现实应用价值的理论。该理论认为, 爱情包括三种成分, 即亲密成分 (Intimacy) 、激情成分 (Passion) 、决定/承诺成分 (Decision/commitment) , 三个成分分别作为三角形的顶点, 并按照成分的多少组成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当前, 中国的社会心理学界还很缺乏关于爱情交往方面的理论研究, 而对该理论的深入研究及其实践应用探讨, 对于促进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人际吸引理论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拟在爱情三角形理论的视域下, 以爱情三角形理论为基础, 编制一份具有测评性质的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 以备将来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恋爱观, 推动爱情三角形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为本土化的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2. 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分析

依照斯登伯格爱情三角形理论的基本原理, 确定一级维度。按照爱情三角形理论, 爱情分为三个成分, 即亲密成分、激情成分、决定或承诺成分。三个成分按照不同的关系组成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表示爱情的多少, 三角形的形状表示爱情的三种成分之间的相对关系。此外, 斯登伯格还提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 即行动三角形。行动三角形指的是“爱情三角形”转化成“行动三角形”, 也就是说用相应的行动来表达三种成分。本研究经过分析, 将行动三角形界定为表达或表白。基于此, 本研究将问卷的主要一级维度确定为四个, 即亲密、激情、承诺、行动三角形。

2.2 理论构架及其操作化

分别就四个一级维度的根本涵义拟出每一个维度所包含的主要内容。通过文献分析和仔细的论证, 我们认为每一个维度所包含的内容, 其实就是最能表现维度涵义的各种行为表现。分述如下:

亲密属于情感体验部分, 正如斯登伯格所说, 亲密也可以在普通朋友之间获得。是一种引起亲近、连属、依赖等体验的情感。表现出如下内容:关注、快乐体验、分享、相互理解情感支持、相互沟通等。

激情, 指驱力, 这些驱力能引起浪漫恋爱、体态吸引、性完美及爱情关系中其它有关现象。表现出以下内容:渴望共处、共处快乐、身体接触、性的刺激等亲密行为。

承诺, 包括做出爱的决定与维持关系的保证。虽然这两个方面不一定同时具备, 但仍然可以作为表现承诺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理性与感性、认知与行为、情感与意志等方面的表现。

行动三角形, 主要包括认知与行为、专一性与持久性、自控与他控等方面的内容。

2.3 建立条目库

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 结合当前大学生恋爱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在每一个亚维度下编制适当的问题 (即条目) 。条目数量以“全面反映亚维度内涵”来确定, 有的条目多, 有的条目少, “适当”为止。编制或选取条目的原则是:以理论框架为蓝本, 依照维度与亚维度内涵, 参考相应的理论成果, 引用国内外有效量表中的个别条目与根据需要自行编制相结合。另外补充一个测谎条目、一个择偶标准条目、一个理想与现实的评价, 以及一个对一级维度的自我评价条目。

2.4 试测过程

以课题组成员为主试,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试测。试测方式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施测, 被试无须填写姓名, 只要真实即可。

第一次试测:课题组在广泛查阅文献后, 以4个维度为基础, 共同编制出初测条目60余个。在贵阳某高校随机选取学生60名, 获得有效问卷60份。经过对数据的仔细分析, 结合施测时学生的反应, 以统计学指标为主, 进一步筛选条目、进一步精炼条目内容。反复修改, 最后删掉16个条目, 余44个条目。

第二次试测:将筛选出来的44个条目, 先按照随机原则打乱维度顺序, 然后以混合螺旋式排列条目。并完善好问卷的诸如性别、学校等等基本信息。在贵阳某高校随机另找382人进行施测, 返回有效问卷382份。

3. 结果与分析

按照四级评定法, 即“1-2-3-4”或“4-3-2-1”计分法, 对每一份问卷进行得分计算, 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如下。

3.1 关于自编问卷的信度检验

检验信度的方法为分半法和克龙巴赫法。即对四个维度计算克龙巴赫α系数和分半信度, 结果见表1:

注:**在.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表1可见, 各维度分半信度系数都比较好, 均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本问卷的信度符合要求, 具有比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另外, 克隆巴赫α系数检验结果也同时表明, 每一维度的α系数值均在0.70以上, 符合一般探索性研究的信度要求。总之, 本问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都是值得肯定的。

3.2 效度

3.2.1 内容效度

从各维度到各条目的编拟, 都是根据斯登伯格爱情三角形理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亲密成分、激情成分、承诺成分, 以及行动三角形四个维度的基本内涵的确定, 是反复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而定的, 同时也进行了预测与修订。应该说, 本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3.2.2 结构效度

根据测量学的基本原理, 用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程度来表达结构效度, 并检验结构效度, 检验结果见表2。

注:**在.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表2结果显示, 各维度之间相关系数全部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标准, 说明问卷结构合理, 测量结果是有效的。

3.2.3 区分效度

区分性主要考察了对性别的区分, 即对所调查对象的性别 (男142人, 女240人) 进行差异比较, 以考察问卷对于不同性别学生恋爱观的区分能力, 结果见表3。

注:***在0.001水平 (双侧) 上差异显著。

表3:数据表明, 在亲密、激情、承诺、行动四个维度的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检验发现:在四个维度方面均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同时也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性别区分效度。

4. 讨论

4.1 关于《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各种心理测量学的指标问题

4.1.1 信度

信度指的是被试在不同时间重复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所得结果的一致性, 也可以理解为稳定性[5]。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测量工具, 其测量的结果必须是可靠和稳定的, 即可信, 这就是信度的内涵。在心理测量学领域, 信度是衡量一个测验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编制的问卷是否可信, 当然必须考证其信度如何。按照心理测量学的一般原理, 我们选用当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来检验问卷信度, 即分半信度和克龙巴赫Alpha系数, 两种检验方法互为补充。克隆巴赫系数是一套常用的衡量心理或教育测验可靠性的方法, 它能克服分半法的缺点, 是目前社会研究最常使用的信度指标, 它是测量一组同义或平行测“总和”的信度。检验结果显示, 4个维度的分半信度值均在很高的水平上达到统计学意义;四个维度的α系数值均很高, 全部在0.70以上, 说明各维度之间具有比较高的一致性, 所测内容基本一致。两个方面的信度检验结果很一致, 这充分地说明, 在整体上来看, 本问卷的各维度的信度均达到测量学要求。

4.1.2 效度

效度, 是指测量工具测出其所希望测量的特质的程度[6]。简而言之, 直尺测量人的身高是有效的, 测量的结果就是身高的数据;但是, 如果用直尺测量人的体重, 测出来的是长度单位, 而非质量单位, 测量的效度当然是很低的。测量人的心理特质, 情况更为复杂, 稍有不留意, 条目的反应结果就背道而驰了。考证测验效度的常规方法有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校标关联效度等等。结合本问卷的特点, 我们首先分析问卷的内容效度。本问卷是在斯登伯格爱情三角学理论的指导下, 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 编制出最初的测条目60个。试测后修改, 最后保留44个条目。同时, 对每一个条目反复论证, 确保每一个条目表达准确、精炼、无歧义。应该说, 本问卷的内容效度是很好的。

其次是结构效度。我们计算了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矩阵, 以此来考证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 从而论证结构是否有效的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各维度之间相关性都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这个结果可以直接证明, 各维度之间所测内容的一致性远远大于差异的程度;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中关于量表编制的一般要求, 说明问卷整体结构效度良好。

再次, 考证了问卷在性别上的区分效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说, 男女大学生在恋爱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从男女生在各维度上得分的均值比较结果看, 在亲密、激情、承诺、行动四个维度的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检验发现:在四个维度方面均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这个结果符合前人研究中关于男女大学生恋爱观存在性别差异的结果。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也表现出男女大学生恋爱观方面的显著性差异。比如:择偶标准存在男女差异;女生更看重亲密成分, 男生则更看重激情成分与承诺成分。本研究认为, 相对而言, 女生在大学里面对的压力普遍高于男生, 从而导致对待恋爱的认识出现差异。另外, 男生更倾向于用相应的实际行动来表达亲密、激情和承诺三种成分, 而女性则更内敛, 这个结果与大学生实际情况完全符合。出现类似结果的研究有李明建 (2010) [7]、历玉英 (2005) [8]等人的相关研究。综上所述, 本问卷的区分效度是良好的。

4.2 关于《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的编制说明

第一, 研究动机来源于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的需要

斯腾伯格所提出的爱情三角形理论, 是社会心理学界为数不多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关于爱情结构的理论。不仅仅构建了爱情这一心理学现象的基本框架, 同时为研究爱情现象提供了一个可以量化的引子。将该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编制适用于中国个体的调查问卷, 显得势在必行。不仅如此, 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 该理论还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有助于大学生妥善处理爱情中遇到的困惑于不解, 更有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咨询工作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二, 本次问卷大体上属于心理量表中的自陈评定量表的范畴。但是, 也有区别, 因为本问卷的目的是反映大学生的恋爱观, 各维度之间的得分不具备可加性的特点, 所以不能计算总的得分。同时, 我们为了避免大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取中间值”的倾向, 每一个条目都采用4级评分的方法, 即完全符合、符合、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四个选项, 大学生必须做出判断。

第三, 斯登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指出, 每一个体的爱情三角形包括现实中的三角形和理想中的三角形, 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同。另外, 有“己对人”的爱情三角形, 又有“人对己”的爱情三角形, 还有“社会三角形”和“自我三角形”之分[9]。本次研究, 没有涉及这三个方面的探讨, 相信后续的研究必将进一步探讨上述三个方面的主题。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恋爱观的基本含义及其基本结构, 编制了一份信度、效度均良好的《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共包含4个维度、44个条目, 主要的维度有:亲密、激情、承诺、行动。编制过程科学而且规范,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等各项指标均符合心理学测量学的要求。

摘要:目的:编制基于三角形理论的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构建符合爱情三角形理论的调查问卷的基本维度, 编写问卷题目。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多次预测, 并检验问卷的信度、效度。结果:各项指标显示, 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关键词:大学生,爱情三角形,恋爱观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版:72-73.

[2]蔡融.当代大学生恋爱观观现状及恋爱观教育[J].社会心理科学, 2005年 (3) :78-82.

[3]李朝旭.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述评[J].社会心理研究, 1996, (3) :59~63.

[4]余水.二十年来我国在校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的内容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年 (7) :269-272.

[5]戴海琦.心理学测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30-31.

[6]戴海琦.心理学测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44-53.

[7]李明建.90后男女大学生恋爱观对比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 (12) :35-37.

[8]历玉英.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5年 (4) :56-57.

大学生的爱情观 篇11

但是这种回避与禁锢的作法,并没有停止学生对爱情的兴趣,相反却刺激了学生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我们偷偷在电视电影收录机的声色图画中,在书籍报纸杂志的片言只语中,在与异性交往的害羞敏感中,捕捉爱情的感觉和爱情的痕迹。中学生早恋、网恋现象早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面对学生这种朦胧的青春期躁动,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用什么方式对待?性教育一早引入《生理卫生》和《生物》的课本中,那爱情观教育呢?

我认为对中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是必要。

首先,这是生理心理的需要。古语云:豆蔻梢头二月春。现在在校的中学生,初一的十二三岁,初三的十五六岁,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他们都比过去的孩子要早熟得多了:第二性征突现,身体成长速度快,能量代谢频繁,性开始萌发甚至走向成熟,他们进入了青春期。随着生理的成熟,伴随而来的是对异性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 德国大文豪哥德在其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少年怀特的烦恼》中说: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校园内外越来越多的“早恋”和“网恋”现象说明了,少男少女们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追求,都渴望了解和品尝“神秘”的爱情。

青少年心中激荡着的朦胧爱意与冲动,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一种美丽,虽然她美得幼稚,但她属于这个生命阶段,我们没有理由去制止她的发生。事实说明,光用“压制”和“掩盖、回避”的方法,是不行的。压制,只能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他们有可能做出“过激”反应;回避,会让“爱情”变得更加神秘,使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出现错误;这对他们的成长都不利。需要我们做的是,通过我们的教育使这份情感保持她天然的美丽和天然的纯洁。而爱情教育,就是保持这种美丽和纯洁的最佳的方式。

其次,这是时代的要求。现在,影视、网络、书报等传媒哪一样不涉及爱情?仅是电视台,每天热播中的港台日韩偶像剧,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但很多影视作品中所宣传的主题,并非健康和光明的。因为信息博杂,缺乏正面引导,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尚未形成,而鉴别能力又比较低,这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无疑是具有负面影响的,不少孩子形成了不正确甚至是畸形的爱情观念,对爱不负责任,追求物质,寻求刺激,游戏爱情、蹂躏情感等。

因此,在当前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与其让学生们在“黑暗”中摸索,在背地里谈论,从那些影视、小说中去“学习”,不如让我们解放教育思想步伐,坦白地、真诚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去认识健康的、光明高尚、纯洁的爱情。

再次,对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有助于他们养成真善美的性情,进而达到人格升华,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爱情,作为人类以外的任何生物都不具备的独享的一种十分美好而崇高的情感,作为人的道德、伦理、审美等诸多意识因素给予人类生理和精神上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并不是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具备的,它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才能形成。而且,对它进行启蒙的意义不仅仅只局限于人们所通常认为的男婚女嫁、男欢女爱,更现实、更深远的是在教育一位中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现在,许多中学都将“做人”奉为校训,那么,爱情教育不正应该名正言顺地纳入“做人”的教育范畴中去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一个中学生由习惯于接受父母师长的关心、爱护与照顾发展到如何去关心、爱护与照顾另一个与他(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异性,同时引发他(她)学习与异性交往的方式,把握感情的分寸,进而给双方带来智力、个性上的互补,这实际上也是心理认知和生存能力上的一种成长。而且,被爱和爱人,同样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情感心理体验。这种体验经过理性的教育往往会随之升华成一种对同学、朋友的责任,对人生幸福的理解乃至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这可以说又是一个人人格修养上的进步。

再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的基础教育可以进行亲情教育、友情教育,却惟独不能进行爱情教育,那么你怎么指望他长大后能懂得爱?而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他将来又会有什么高质量的婚姻生活?而当“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流行旋律在杜会畅通无阻的时候,你还能指望他忠于爱情,忠于婚姻吗?应该承认,我们的社会教育,在爱情教育这一方面是欠缺的,甚至没有爱情教育。从初恋到结婚成家,我们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当今社会上失败的婚姻数不胜数,诸如结婚、离婚“闪电战”,“试婚”,“婚外恋”,“包二奶”等一系列婚姻家庭的心理、道德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虽然有着许多客观原因,但难道与我们过去基础教育阶段缺乏重视和进行爱情这方面的启蒙教育没有一点关系吗?没有正确的、健康的爱情观,我们又怎么能最终获得爱情婚姻的幸福呢?因此,爱情观的形成,也需要教育。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A·阿德勒说:“爱情,以及其结果的婚姻,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它表现在心心相印,身体的吸引,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爱情和婚姻都是合作的一面------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幸福,而且是为了人类的利益。”( 阿德勒著作《自卑与超越》)

基于以上原因,把爱情启蒙教育引入中学生的课堂,不容置疑是十分必要的,甚至是刻不容缓的。教育要与时俱进,要解放思想,不能让陈旧的制度缚住头脑。

语文老师应该怎样在课堂上开展爱情观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坦然面对爱情题材,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孩子的思想是异常活跃的,现代的传媒又如此发达,电影电视网络充斥着爱情,因此过去那种靠堵、靠躲、靠骗的方式已经行不通的,我们该做的只能是紧紧地跟上,自然面对和接受爱情题材,引领学生一同坦然翻开语文课本上的爱情篇章。还要给予学生必要的理解、尊重、信任,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青春期是叛逆的,板着脸孔的说教,只能让学生反感。只有在美丽和谐的人文教育、人本教育氛围下,学生才会乐于和老师一起探讨他们切身的敏感话题。学生让你走进他们的内心了,才能更好地利用优美的爱情篇章去教会学生感受爱和了解爱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情教育,最终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平等的爱情观。

其次,要理智地挖掘爱情教材的内蕴,驾驭教材。确切地说,这要取决于语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对爱情的理解。教师的理解如何?能力如何?则直接影响学生对“爱情”的理解。老师必须完全驾驭教材,不能让教材牵着鼻子,也不能在具有开创性的爱情教材前迷失了方向,学生还指望着教师去指引呢。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各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心中都一个“爱之神”。但其中的高下之分也是明显的。从教师的现实素质来看,并不排除教师中存在着不良的“爱情观”。只有当教师的心中有了美好地“爱情思想”,才会带领学生走向爱情的真谛。

大学生的爱情观 篇12

一、导入

台湾作家席慕蓉说过:“幸福的爱情都是一个样子, 不幸的爱情各有各的成因”。虽然造成不幸爱情的具体原因有很多, 如性格不合, 第三者插足, 异地恋等, 但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爱情观不正确、不科学, 而树立正确爱情观的第一步是把握爱的真谛。上一节课, 我们一起来学习了爱情的含义, 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 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 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2]而仅仅了解爱情的含义对把握爱的真谛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个基础上, 应进一步认识和学习爱情的基本特征。爱情的特征有很多, 同学们认为爱情有什么特征?尤其是和亲情、友情比起来, 爱情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 老师进行总结:爱情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分别是平等互爱性, 强烈持久性, 专一排他性和纯洁无私性。今天先来认识和了解爱情的第一个, 也是首要的一个特征——平等互爱性。

二、正文讲解

正文讲解主要分两个方面, 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互爱的基本内涵, 其次要重点给学生讲解何为爱情的平等性。

1.何为互爱性

关于互爱性, 我想大家比较容易理解, 上节课我们讲解爱情含义的时候就说过, 互爱是产生爱情的情感基础。爱情是以男女双方的平等互爱为前提, 以结为终身伴侣为目的。爱情基础的本质内涵就是互爱。简单的理解就是男女双方自愿的相互倾慕, 各自既是爱者, 又是被爱者。莎士比亚说过:“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 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 不是轻绵的眼泪, 更不是死硬的强迫, 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上的。”[3]这里所说的“共同的精神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情感基础, 爱情的双方两情相悦, 彼此爱慕。革命导师恩格斯也说过:“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 应该成为高于一切的婚姻的基础。”[4]也就是说, 不管恋爱还是结婚, 都必须以互爱作为基础。

但在部分大学生中流行一种观点:恋爱的时候要找个自己喜欢的人, 对方是否喜欢自己无所谓, 关键是享受追求对方的过程。结婚的时候就别这么傻了, 一定要找个喜欢自己的人, 你是否喜欢对方无所谓, 因为对方喜欢你, 所以会心甘情愿的为你付出, 照顾你, 呵护你, 你尽情的享受爱情就可以了。同学们觉得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让学生思考, 回答。老师总结:这种观点是极端错误、极其危险的, 真正的爱情应建立在互相爱慕的基础上, 单方面的爱恋是不会结出爱情的硕果的, 相反只会伤害彼此。大家想想, 古今中外, 多少可歌可泣的经典爱情故事, 它们之所以称为经典, 流传千古, 经久不衰, 就是因为男女主人公是彼此深深相爱的, 无论经历多少磨难, 遇到什么障碍, 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不能让他们分离。如西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乱世佳人》, 中国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等。所以无论在哪个年代, 无论你是谁, 要想拥有真正的爱情, 必须建立在相互爱慕的情感基础之上。

2.何为平等性

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何为爱情的平等性。所谓平等, 指的是爱情的双方无论外在条件有多大差异, 不管长得是美还是丑, 家里是贫穷还是富有, 社会地位是高还是低, 既然相爱了, 那么双方在人格和尊严上是完全平等的, 平等的享有权利, 平等的履行义务, 没有任何高低贵贱之分, 谁也不需要依附于谁, 谁也不是谁的附庸。正像诗人舒婷在《致橡树》里描述的: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想这几句诗很好地向我们诠释了爱情的平等性。

再举个例子, 《简•爱》这部经典的爱情小说, 大家应该很熟悉, 出身贫寒、相貌平平的的简和出身贵族、地位显赫的庄园主人罗彻斯特相爱了。但在这份爱情面前, 简爱地很坚定, 对方却顾虑重重, 于是简对她爱的男人说了一段话:“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 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 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我走过坟墓, 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5]这段话可以更好地让我们感悟爱情的平等性, 既然相爱了, 就不要顾虑爱情之外的这些差异, 要不然爱情注定会离我们远去。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爱情平等性的理解, 接下来让学生欣赏视频:《失恋三十三天》片段。之后让学生思考交流一个问题:女主角黄小仙的男友移情别恋, 爱上了女主角的闺蜜, 导致这样的结局, 是不是责任全在男方呢?女主角黄小仙自身对造成失恋的最终结局负有什么责任?老师点评总结:男方在这场爱情中已失去爱的平等性, 重复视频中黄小仙的男友说的话:“我每一次都像狗一样的舔着脸去找一个台阶下, 你每一次都是趾高气昂, 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你每一次都是高高在上, 我要站在底下仰视你, 我仰视够了, 我受不了了, 我仰视的脖子都快断了, 你想过吗?全天下就只有你一个人有自尊心吗?我想过, 要么我就一辈子仰视你, 要么我就带着我自己的自尊心, 开始我自己新的生活。……”从这段话中, 我想同学们可以理解黄小仙的男友移情别恋的原因了, 当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面前爱的没有任何尊严的时候, 这个女人也就成这个男人投向另外一个女人怀抱的推手, 因为这场爱情已经失去了平等性, 所以双方都应为这场悲剧的爱情负责。

三、总结提升

最后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加深对爱情的基本特征之平等互爱性的理解:女大学生当街跪求男友谅解。[6]老师先介绍事情的大致由来:女生做了对不起男友的事, 男生要和女生分手, 他不爱这位女生了, 但女生还深深爱着男生, 为挽留对方, 她长跪不起, 纠缠半天后, 男生拂袖而去, 女生依然跪在地上。让学生讨论交流:大家如何看待这件事?为爱下跪该不该?结论:女生不应在众目睽睽之下, 下跪乞求一个已经不爱他的男生, 因为爱情必须有情感基础, 必须两情相悦, 而且爱一个人不能失去人格和尊严。当女孩在男生面前下跪哀求的时候, 她已经爱的失去了人格和尊严, 他们之间的爱情已失去了平等性, 也不再是两情相悦了, 没有了情感的基础, 这样的爱情注定是失败的。

通过今天的学习, 同学们一定要记住:没有感情基础的爱情不叫爱情, 失去人格和尊严的爱情不叫爱情。真正的爱情是两情相悦, 真正的爱情不因长相、身份、地位、学历、财富、社会地位的差异而有任何的高低贵贱之分。

结尾

布置课后小任务:如果你不幸失恋了, 你爱的人不再爱你了, 你还会纠缠不休, 死缠烂打, 甚至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吗?为什么?答案就在今天的讲解中, 希望同学们回去认真思考, 总结和领悟。

在爱情的基本特征之平等互爱性的讲解中, 首先要运用问题导入的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内容讲解的过程中, 综合运用案例教学、视频赏析、交流讨论等多种方法, 增强学习的生动性、趣味性的同时,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充分参与,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结提升中, 通过案例讨论法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作业的形式, 让学生课后对所学知识及时总结、思考和领悟。

参考文献

[1]王晓丹.当代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及原因调查[J].社会心理科学, 2015 (06) :19.

[2]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129.

[3]岁月如刀.婚姻的温度冷暖自知[J].婚育与健康, 2013 (08) :37.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84.

[5]魏丹丹, 魏彩虹.《简·爱》中的人物性格与精神分析[J].语文建设, 2014 (17) :31.

上一篇:农村保险市场下一篇:人源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