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关系

2024-08-06

教研关系(共3篇)

教研关系 篇1

一、背景简述

一次, 在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时, 园长组织教师讨论:关于结合幼儿园特点和自身优势开展何种方向为主体的园本研究, 教研室瞬间变得鸦雀无声。为了避免冷场, 园长只好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 从头到尾的“一言堂”使一次教研活动变成了一场彻彻底底的行政会议。

二、策略陈述

在园本教研活动中, 行政管理者与教师关系调整策略。

行政管理者, 由于她们身份特殊, 在园本教研活程中, 她们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会因为管理因素的影响而变得十分微妙。因此, 处理好行政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幼儿园顺利、有效开展园本教研活动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 教师自主型

1.寻求理论支持

针对上述问题, 一种想法应润而生:与其让行政管理者在园本教研活动中带来阻碍, 还不如让行政管理者退避三舍。园本教研活动也许会因为没有行政管理者领导权威的干涉而产生更好的效果。

2.开展教师自主型园本教研活动

这次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时, 园长主动回避, 教师就上次开展何种方向为主体的园本研究继续展开讨论。果然, 没有领导在场大家心情放松, 气氛活跃许多。刚开始, 大家围绕科研选题进行讨论, 可是意见很分散, 东一言西一语, 再后来, 有的教师在轻声闲聊, 有的教师在看报纸, 大家只为等到时间一到各自回班。

评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园本教研活动园长主动退出, 教师的积极性确实得到较大提到。但活动开展由于缺少凝聚力, 教师的自主性反而成为不利因素, 整个活动开展流于形式, 其结果无疑与我们组织园本教研活动的初衷背道而驰, 大相径庭。

(二) 行政管理者引导下教师自主型

1.寻求理论支持

通过两次不同组织教研活动的方式, 我们可以看出:行政管理者的作用太强或过弱对于园本教研活动的开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如何在园本教研活动中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形成一致合力避免内耗来实现园本教研活动的稳步持续发展呢?

2.开展行政管理者引导下教师自主型园本教研活动

通过多方讨论, 精心组织, 再一次的园本教研活动开始了。这次教研活动仍然围绕确定研究主题的内容展开, 历时一个月。

第一次教研活动:宣布园本教研制度。

行政管理人员在教研活动中正式宣读园本教研制度, 教研制度中明确规定园本教研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及考勤奖惩制度, 强调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评析:“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通过规范的园本教研制度, 为园本教研活动开展提供强有力依据, 也为如何构建管理者和教师关系打下基础。

第二次教研活动:教师自主参加教研小组的讨论。

教师们自愿报名参加不同教研活动小组的讨论, 而教研活动小组的类别由行政管理人员和幼儿教育专家事先确定。每个教研活动小组有相应人员作好讨论记录, 得出相关讨论结果并选举一名教师代表在集体面前发言。

评析:注意到教师积极性﹑参与性调动得如何是园本教研成败的关键。让教师自主参加讨论,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为园本教研不断注入活力, 提供智力支撑。从而保证教研活动行之有效的进行。

第三次教研活动:确定园本教研主题及开展步骤。

结合幼儿年龄特征和教师不同专业优势确立了两大教研主题——早期分享阅读和幼儿爱国主义教育。根据科研实际和时间长短确立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将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具体的科研步骤。

评析:可以看出这几次园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以如何处理管理者和教师关系为切入点, 积极促进园本教研预期目标的达成。教师在园本教研活动中自主性得到较好发挥, 行政管理者的角色得到成功转换, 两者之间形成初步的民主平等关系。

三、提升总述

园本教研活动是幼儿园得以发展和前进的强有力动力。这次园本教研活动在历经两次困境后得以成功开展主要在于:在园本教研活动中尝试构建了一种新型管理者和教师和谐关系即行政管理者引导下教师自主型关系。

(一) 形成规范的园本教研制度是构建新型管理者和教师和谐关系的保证

园本教研制度规定教师每人每半月至少参加一次园本教研活动, 每次时间为一小时。制度还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教师的积极性为动力, 以教师的实践创新为核心, 以行政管理者的民主参与为形式, 以提高教师教研水平来促进全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总的宗旨等。

(二) 制定科学的园本教研计划是构建新型管理者和教师和谐关系的载体

1.科学的园本教研计划应该含有构建新型管理者和教师的和谐关系。园本教研活动中有管理者和教师的普遍参与, 管理者和教师关系的合作、发展应是园本教研计划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

2.构建新型管理者和教师的和谐关系能有效促进园本教研计划的科学制定。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集思广益, 园本教研计划的制定才能更加全面、科学和合理。

(三) 落实严密的园本教研步骤是构建新型管理者和教师和谐关系的途径

管理者和教师新型和谐关系的构建离不开在园本教研活动中的尝试和摸索。也只有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和谐关系, 园本教研才能一步一步深入下去, 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园本教研是幼儿园发展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力量, 构建一种怎样的管理者与教师关系对于园本教研本身乃至幼儿教育发展而言, 意义重大。我们试图去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管理者和教师关系, 虽然初见成效, 但是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随着园本教研活动的不断深入, 这种新型的管理者和教师和谐关系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以适应新的需要。

摘要:园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乃至幼儿园在整个社会中的竞争力。而如何处理好行政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又成为园本教研活动顺利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一次园本教研活动在历经两次困境后得以成功开展的记录与反思, 发现在园本教研活动中尝试构建一种新型管理者和教师和谐关系, 即行政管理者引导下教师自主型关系, 是园本教研顺利开展的前提。

关键词:园本教研,和谐关系,管理者,教师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

[2]王浦-.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3]幼儿教育 (教师版) .2005, (12) .

[4]幼儿教育 (教师版) .2006, (4) .

[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研关系 篇2

结题报告

——秭归县屈原镇中心学校

课题负责人:郑群

课题组成员:屈原镇中心学校全体教师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挖掘教师资源优势,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素质持续生成、转化与不断构建、提升的最重要的手段。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如何把准教学改革脉搏,营造校本教研内质,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相当有效的突破口。

我校于2005年参与省“自修——反思式”校本培训模式课题研究,当时共有在校18名教师参与,2009年春季接着参与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的课题“校本教研与学校发展关系研究”的课题研究,人员扩大到50多人。经过实验研究,我们从中受益匪浅。在近几年的中会考中,我校的成绩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09年中会考,更是取得了近五年来的最好成绩,中会考成绩均进入全县前列;在2005年、2008年县进城教师招考中,我校分别考入了8人和5人,分别占到当年招考总数的近20%;学校的办学条件、学生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极大地规范,总体看来,学校无论是教育质量的提升,还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校本研究的落实。经过全体实验教师的辛勤努力,至今已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任务。现结合我校的实际,谈谈我校校本教研的主要做法:

一、以制度建设为前提,让校本教研落实有保证。

学校成立教科研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建立“教科研领导小组——教研组——课题组——教师”的管理体系。制定了系列教科研规章制度,对校本教研的规范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建立学科教研制度。

间周安排一次教研组研讨活动。开学初各学科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详细安排一学期的各教研组活动的时间和活动的内容,如时间的安排为语文组每间周一下午半天;数学组为间周二上午半天;英语组为间周二下午半天;理化组为间周三上午半天;综合组为间周三下午半天,活动的内容由各组在每开学第一次研究活动时结合学校实际、教师情况祥细确立,这样有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各学科能协调安排,从计划到落实由专人负责,活动开展得井然有序,卓有成效。

2、建立研究活动中心发言人制度。

学校每次教研组活动均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的基本上做到“定中心发言人”的研讨制度。中心发言人是本次研讨活动的组织者,他在已定的专题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发言,总结本专题的研究成果;或组织学习其它学校在本专题研究中的一些好的做法;或组织组内教师讨论我们在本专题的研究中应怎样做。活动中各教师都积极参与,每一次研讨活动情况都有书面的文字材料,并交教研组存档,学期末学校集中组织对各位教研活动进行总结评比。我们根据学校教师实际情况,先安排有经验教师在前面作为中心发言人,年轻教师在后面发言,逐步实现教师专业的梯级发展模式,努力把教师由“维持型”推向“成长型”、“成熟型”及至“能手型”教师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业务更专业,年青的教师专业成长更迅速,学校教师整体素养得到极大提高。在县2008年第三届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中,我校原骨干教师郑群、冀学选顺利再次当选,年青教师李琼也在全县骨干评选竞争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县语文第三届骨干教师。

3、建立教师教研成果梯级推荐机制。

我们在抓教师务实课题研究,深化课堂教学的同时,更是重视教师的教研成果物化工作。每学期末学校都要将本期每个教师的教研成果进行总结,并按一定顺序编辑成册。一方面是为教师的教学积累广泛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将教师的优秀成果积极地向县及以上教育科研机构推荐,以展示我校教师的教研成果。这一举措,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成效极为显著。2008年,我校有2篇教师教学论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发表,2009年,我校共有3篇教师论文和话题讨论中被省级教研刊物选登,2010年有两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中小学数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上发表,2011年我校已有四篇教师论文分别在《教育界》《班主任之友》《新课程学习》上公开发表,有两篇文章在《三峡日报》上刊登出来,另有十多篇文章在秭归《教学研究》上发表出来。

二、以常规教研为基础,务实校本教研过程。

1、务实常规教学“四查”教研监控机制。

所谓“四查”教研监控机制,是指我校在常规教研管理中,为切实了解各位教师的教研情况,在常规教研管理中我们坚持教研组有周查,教导处有月查,学校每期末进行期查,每年认真迎接县教育局年查。“四查”的主要内容是常规教学情况:包括教师的备、教、批、辅、考等环节和常规教研情况:包括听讲观议情况、教研活动参与情况、教学反思落实情况、课题计划执行情况、教研果成物化情况等。通过检查,对教师常规教学教研中拥现出来的好的做法我们及时推广,对各教师在活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对问题较大的限期进行整改。经过我们几年来连续的监控,教师的教研意识提高了,教研能力增强了,教研过程较规范了,教研活动也有成效了。

2、常规教研活动我们重点强调做到“二抓”。

第一是抓好每周一课。每周一课是我校常抓不懈的一项校级教研活动,每周学校提供一节研讨课,通过授课教师说课,同学科教师议课,分管领导评课的形式进行。每期每学科每周一课都确定有不同的研讨主题和形式,比如2010年春季语文学科确定的主题是口语交际,2011年春季政史地等综合性学科确立的主题是“小组合作学习”。采取的形式是同课异构,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能很好地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第二抓好教学反思。学校提倡实行教学反思天天有,反思既可以是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也可以是对他人授课的评议,既可以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也可以是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既可以是对某节课的评析,也可以是对某阶段的教学的回顾。教师通过反思,有效地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3、每期坚持“同课异教”的公开课制度。

鉴于每个学期教师至少要上一节公开课,结合学校的实际,我们每期都以教研组为单位扎实开展“同课异构”公开课研讨制度。年级备课组或学段组一次备课,备课组成员共同商讨用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点进行设计,各自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在本年级各自的班级完成授课与听课活动,听完课后集体进行分析研讨。通过深入比较、分析不同的教学设计和学生学情,“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优化课堂结构,改进学习方式,然后指定一位教师做全校汇报课。

“同课异教”的公开课活动能有效地开发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 扬长避短,各取所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校校本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课程资源。该活动在我校已坚持三年,它真切地帮助我校教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水平。近几年我校派出去的教师参加各学科竞赛,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9月,我校教师参加的国家级说课竞赛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各一名;2009年有郑群等七位老师的说课稿在国家级说课竞赛中获奖;2010年有十五篇说课稿在国家说课研究中心中获奖;2011年已有十四篇在国家说课竞赛中获奖。每年我校参与 “三优”评比、学科优质课竞赛中,教师的参与热情更高了,取得的成绩也更好了。近四年,学校参与“三优”评出的数量分别达到26篇、21篇、22篇、31篇,2010—2011年度还有七篇文章在市级及以上竞赛活动中获得奖励,创我校历年来成果数量新高。

三、以课题实验为依托,发挥校本教研优势。

学校不仅立足于校本教研,而且重视参与省、市、县级课题研究。我们在研究中将这些课题与校本教研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接合点,巧妙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直指课堂教学实际,周期短,难度小,见效快,的重点,秉承问题即课题的理念,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既解决了实际教学问题,老师们都热衷于此,乐此不疲。又使课题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活动更有成效。

一是数学组省级课题 “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引导与培养”。

自2007年9月在我校开展以来,全体数学教师紧紧围绕课题方案,认真开展研究,积极参与课题组活动,及时上交相关课题材料,在2011年5月13日县级结题鉴定。通过本课题实验,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明显增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

二是省级课题“自修——反思”校本培训模式研究。

本课题我校是从2005年参与实验的。该课题与“校本教研与学校发展关系研究”极为相似,我们正抓住这一特点,在此基础上将两课题进行整合,发挥我校已研经验,为本次校本教研的全面开展打好了较扎实的基础。

三是小学语文组县级课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自2007年秋季立项以来,小学语文教师紧紧围绕课题潜心研究,抓实每一个研究环节,学科质量大大提高,于2010年12月31日顺利通过秭归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结题验收,现正在推广运用。

四是物理化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课题成果推广运用。

我校于2004年顺利通过了物理化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课题揭题验收,验收组充分肯定了我校在此课题上的先进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并认为该课题有很强的推广价值,我校便发挥其早年实验研究的优势,交将它与校本教研结合起来,在学校物理、化学组中广泛推广,效果较好。

五是政史地等综合性学科市级课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于2011年4月开始立项,现正在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内比教学”为契机,全面展开研究。教师积极相互听评议课,逐步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四、以专家引领为平台,提高校本教研水平。

1、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引领作用

主要是我们在教学教研活动中抓住一切时机,请县各位教研员到校为课题研究进行指导,让研究活动少走弯路,让课堂教学理更有实效。如在2010年县教学工作大检查时,我们特请县各科教研员在工作之余为全校各科教师进行相应学科教学专题辅导。这样的活动针对性强,教师乐于接受。其次是选派各学科教师到外地参与县、市、省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回校后坚持上汇报课或进行专题介绍讲座等来发挥其辐射作用。这些措施都对我校的教研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重视骨干教师的作用。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挖掘骨干教师校本教研的潜能,学校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会,同时每期还安排各位县级骨干教师展示一次示范课,这样来带动和

培养其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投入到教科研中去。

3、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在教研中,老师们遇到难题,可以通过电脑网络,获取所需信息,进行学科教学和网络资源的整合,提高教研的科技含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每期也对各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设备资源上课的情况进行通报,同时纳入到教师个人考评的细则之中,以鼓励各位教师积极利用现代教育设备。在现在班班通设备基本配齐的情况下,学校要求1-6年级的教师每期自制白板课件不少于学期课时总量的30%,7—9年级的教师每期自制白板课件不少于学期课时总量的40%,在每月月查和教师例会上通报各学科教师使用情况,并将此纳入每期教师的综合考评当中。各教师的运用热情高涨。

五、以协作区活动为载体,丰富校本教研内涵。

我校与郭家坝镇中学为一个教研协作区,我们两校每年坚持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协作区教研活动。2008年春,我们学校的所有语文教师到郭家坝中学,深入浅出语文教学课堂,参与听评课,向同行学到了不少教学教研经验,活动中县信息中心语文教研员向元茂老师还进行了专题讲座,这些都成了我校语文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2009年春,郭家坝中学、文化中学化学、生物教师到我校进行化学、生物中会考复习备考专题研讨,活动中提供的两个观摩课、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教研员的指导为我校化学、生物复习备考指导明了方向;2011年春、2011年秋我校派生物、物理专职教师赴郭家坝文华中学参加生物和物理学科教学研讨会,他门带去了自己的想法、设计,带回来兄弟学校的别致的教学经验。校级协作区活动以课例研讨为载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校际间教师交流搭建起了教研平台,实现了协作区学科教学间的“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互动交流机制,极大地丰富了我校校本教研的内涵。

通过前期的研究,我们意识到校本教研是学校生命的血液,是一项需要长期发展和研究的问题。我校校本教研在完成既定计划的基础上,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努力探索,我们坚信,校本教研只要深深扎根于学校教学这一实践的土壤中,有我们广大教师的努力实践并不断完善,终究会结出更多丰硕的果实。

教研关系 篇3

只有一线教师充分认识到教研组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研组的教师专业发展价值才能够实现。那么, 一线教师怎样认识与评价教研组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关系?教研组对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发展有着怎样的贡献?怎样才能使教研组更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发展?本研究运用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以一线教师为研究对象, 了解他们对教研组专业发展价值的认识与评价, 了解教研组活动对教师教学专业知识的贡献情况, 综合两类数据进行讨论, 给出提高教研组教师专业发展价值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2006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课题“语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对上海市9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课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其中, “教研组与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发展的关系”是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第23、24、26题调查了教研组对学科教学知识中的课程知识、教材知识、方法知识贡献情况, 有124名教师作答, 占调查人数的96.1%。

为了更进一步具体了解教师对教研组活动的看法, 本研究运用分层目的抽样的方法在129名参与研究的教师中选择了5名教师做了访谈:陈老师 (教务主任, 高级教师, 教龄30年) 、余老师 (副校长, 特级教师, 教龄18年) 、王老师 (语文教研组长, 高级教师, 教龄18年) 、教师A (中学中级, 教龄6年) 与教师B (中学初级, 教龄2年) 。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1. 教研组活动是一种制度化与常态化的专业活动, 对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发展具有较大贡献

从表1可以看出: (1) 在本学年中, 教师参加教研组活动的次数2~3次/周的教师占64.9%, 2~3次/月的教师35.1%, 这两项加起恰好100%。从数据上判断, 这9所高中的教研组活动已制度化与常规化。 (2) 16.7%的教师认为教研组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作用“非常大”, 接近半数 (42.9%) 的教师认为作用“较大”, 两者合起来为59.6%, 多数教师对教研组的专业发展价值持肯定性评价。 (3) 教研组对课程知识、教材知识、方法知识三类教学专业知识的贡献都比较大。从选择“非常大”与“较大”这两类肯定性评价的百分比之和来判断, 59.7%的教师认为教研组对自己课程知识发展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64.5%的教师认为教研组对自己如何处理教材具有较大的帮助, 56.4%的教师认为教研组对获取方法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三个百分比与教师对教研组专业发展价值的肯定性评价 (59.6%) 基本一致, 综合两类数据, 教研组的确对教师教学专业知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相比较而言, 教研组对教师学习如何处理教材的帮助更大一些, 也就是说, 多数教师是在教研组活动中学会如何处理教材的,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处理教材的经验是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王老师介绍了教研组活动的情况, “在上每个单元的前一周, 由主备该单元的老师来说课, 说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材是如何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然后大家一起再讨论每种体裁课文处理的方法与具体每篇课文该如何处理, 重点应该在哪里, 用哪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2. 各个教龄阶段的教师对教研组的教学专业知识发展价值具有较高程度的认同

χ2检验用于分析教龄因素是否影响到教师如何看待教研组对课程知识、教材知识、方法知识等三类专业知识发展的重要性。

(1) 四个教龄组χ2检验值分别为课程知识 (χ2=15.936 df=9 p=0.068) 、教材知识 (χ2=14.726 df=8 p=0.065) 、方法知识 (χ2=5.920 df=9 p=0.748) 。可以看出, 在0.05水平上, 四个教龄组教师对教研组贡献的评价在人数分布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换句话说, 教龄的长短并不显著地影响他们如何看待教研组对这三类专业知识发展的重要性。

(2) 从四个教龄组教师对教研组贡献的评价情况看, 教师对教研组的整体评价很高, 最大值4.53, 最小值3.41, 分别超出中间值3达1.53、0.41, 描述性统计的均值再次说明, 教研组对教师课程知识、教材知识、方法知识的发展相当重要。同时, 四个教龄组教师在教研组对每类知识发展贡献评价的平均值比较接近, 不存在较大差距, 这与前面的χ2检验结果基本一致。

3. 在教研组活动中, 青年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得到很大发展, 尤其是处理教材的知识 (经验)

(1) 在教研组对三类知识贡献的评价上, 初任教师 (1, 3) 的评价均值分别为4.53、4.27、4.00, 明显地超出中间值3。可以认为, 这种常态的专业活动对初任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 初任教师在教研组对教材知识贡献的评价均值相当高 (4.53) , 持肯定性评价 (选择“非常大”与“较大”之和) 人数的百分比达93.3%。以上结论清楚地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初任教师更多的是在参加教研组活动时从有经验的同事那里学习如何处理教材的。为了帮助初任教师尽快获取处理教材的知识,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研组活动时应有意识地给他们传授更多这方面的经验与知识。

(2) 教龄 (4, 6) 教师的评价均值分别为3.53、3.94、3.41, 也超出了中间值3, 教研组对这个教龄阶段的教师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而对教研组在教材知识的贡献上评价最高, 肯定性评价人数的百分比为76.5%。这说明, 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获取教材处理方面的经验 (或知识) 最多。综合以上两点, 教研组对于青年教师获取教材处理知识或经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教材内容 (教材里所呈现的内容) ”与“教学内容 (教师课堂里所教的内容) ”并不完全对等, “教材内容”是教师选择、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如何处理教材”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和重组, 从而使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实现。一项调查研究也表明, 教研组活动中讨论的内容处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对新课程理念解读 (75.6%) 、教材的解析 (68.9%) 、考试问题评析 (37.8%) 。52.7%的教师对教研组活动的需求是解析研讨教材。[10]

三、总结与讨论

“这种 (教研组, 研究者注) 相互促进的环境不仅对集体行动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同事关系, 这种同事关系对个体发展状态是有效的。”[11]可以说, 教研组是每个教师专业生活的“家”, “家”和万事兴, “和谐、团结、进取”是这个“家”的底色。为了使这“家”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研究将根据教师反映的实际情况作进一步讨论, 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 充分认识与挖掘教研组的教师专业发展价值

调查问卷数据表明, 教研组对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 良好的专业生活“场景”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提供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研组中度过的, 正如一位老师所说, “我天天与你们在一起呆的时间比与我老婆呆的时间长。所以我要热爱教研组, 我要把教研组搞好, 教研组让我能够开心。”只有开心、愉快的教研组才能更有利于教师之间平等交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第二, 实现资源共享。虽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但事实上, 一个教师将整门课程的资源开发出来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第三, 学习共同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求教师个体的成长, 更要求教师群体素质的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学习生活大部分发生在教研组活动之中, 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的协作与帮助是教师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余老师谈了他的认识, “语文组有一位老师说过一句顺口溜:‘在中国, 最好的地方是上海;在上海, 最好的地方是漕河泾;在漕河泾, 最好的地方是附中;在附中, 最好的地方就是三楼朝北的那间16平方的办公室, 那就是语文组。’我听了特别有感触, 在我学习教学的过程中, 教研组的帮助非常大。一个学校整体的好坏对个体的教师影响是大的, 但一个教研组氛围的好坏往往对一个教师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2. 建立“和谐、团结、进取”的教研组文化

好的教研组应该是和谐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对于初任教师而言, 能否得到有经验教师的帮助与指点对教学专业知识发展至关重要。同时, 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也非常重要。陈老师谈了她的经历, “我刚到学校时, 由教研组长或老教师指定大家读什么书, 读完之后要交流, 讨论完之后其他教师也去读。有时大家一起研究一篇文章, 有时讨论学生的作文, 研究气氛是很浓的。青年教师之间也形成了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切磋的风气。互相听课, 取长补短, 这样大家很快都提高了。”

教研组和谐进取的关键是要有积极进取的“带头人”———教研组长。同时, 多数教师要具有积极主动的心态。从学校层面上讲, 教研组“带头人”的遴选非常重要。教学水平与理论水平都比较高, 且有较强的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利益观, 谦虚、热心、乐于助人, 是“带头人”应有的品质。从教师个体角度讲, 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教研组之中。这两者关系是辩证的。在现有的高考评价机制下, 教师之间因“分数”而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 再加上许多学校实行教师末位淘汰制, 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缺乏合作的竞争, 导致教师相互交流不畅从而影响了资源共享。因此, 教研组和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 教师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

3. 初任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融入教研组

对青年教师来讲, 如果教研组团体的“传帮带”功能没有发挥, 那么, 他们就会成为一个个孤独的“奋斗者”, 这非常不利于他们的专业成长。教师A的经历说明了这一切, “教研组长要退休了, 他的心思不在教研组, 整个教研组就像散掉了一样。我们是各自干各自的活, 一个人单打独斗, 我觉得很孤独。一个年轻教师上到高三后, 让他单独搞一套教学方案是搞不出来的。如果教研组里分工, 每个人搞一块, 大家分工合作, 那年轻教师就能作了。”教师B是一个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初任教师, 他渴望在教研组活动中得到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我们教研组活动的质量不是太高, 有点单打独斗, 所有的东西都是靠我自己来摸索的。我确实很需要、也很渴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我是“嗷嗷待哺”的!”在调查问卷的开放题部分, 部分教师也反映了教研组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初任教师的失望感最强烈。有两位初任教师说:“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少”, “缺乏课件的积累与分享, 难以形成合力。”

“这一时期 (入职初期)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12]而能否获得教研组资深教师的专业帮助是“关键期”的关键。有些初任教师很难融进教研组之中, 从长远来说, 这可能对他们专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即使勉强维持自我专业发展, 也只是具体教学方法的量上增加, 而没有实质性进步。”[13]因此, 在实际的专业发展过程中, 初任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这种专业活动对自身专业知识发展的意义, 积极主动地融入教研组。

参考文献

[1]李继良.普通高中基层弹性教研组织的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9) :33~37.

[2]熊焰.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4) :63~67.

[3]谢尔.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教研组建设[J].广西教育, 2006, (6) :25~26.

[4]李雪寒.中学教研组的作用、功能、地位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2) :70~71.

[5]王海仔.加强教研组建设的调研与思考[J].江西教育, 2006, (5) :28.

[6]柳夕浪.走向共生的学校教研组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 2006, (8) :5~9.

[7]牟映雪.教研组协作文化构建与教师专业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9) :83~86.

[8]王建军.我国城市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效果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08, (3) :17~18.

[9]柳夕浪.教研组活动应聚焦于学科教学知识[J].中小学管理 (京) , 2008, (1) :28~31.

[10]叶娜.教师对教研组活动期望的调查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5) :63~65.

[11]Bruce Joyce, Beverly Showers.教师发展——学生成功的基石[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128.

上一篇:肥料处理下一篇:闲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