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转变

2025-01-26

新课改下教师转变(共12篇)

新课改下教师转变 篇1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转变角色, 让学生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愉悦地学习已成为必然趋势。那么,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转变角色呢?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必须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 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不能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 要真正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是发展教学的内因,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教学的外因,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主体意识, 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己探索、实践、求知。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尊严, 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需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让学生自由地发展自己, 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 尊重学生切忌停留在口头上, 落实不到行动中。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更需要教师的呵护与尊重。教师只有真正尊重学生, 才能构建良好、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教师要变成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新课改非常重视合作学习, 学生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指导。随着合作学习的推广, 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 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确立, 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被激发出来。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有的教师把合作学习当作一种点缀和形式, 学生没有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 不会合作, 课堂几乎失控, 一片混乱。有时学生虽认真投入到学习中了, 但学习效果很一般。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全程参与、组织和调控, 并深入到小组中去, 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识的过程, 及时地指导学生。

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应侧重考虑学生需要什么, 如何去引导他们。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可以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然后由大家去总结结论。在整个合作过程中, 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出现“冷场现象”。这时, 教师要巧妙帮助学生认真分析, 从而总结其中的问题, 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学习方法, 同时不断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抵抗挫折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学习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生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起到促进者的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新课标下教师的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促进者, 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各种条件, 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首先,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多元的学习策略和技巧。其次,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丰富的教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 帮助学生制订一个适合于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 并规划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采用发现式教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 能不拘泥于课本, 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 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问题、新方法等。

五、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长期以来, 广大教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帮助, 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灌输”, 有些教师只知道传授知识和自己的见解, 并没有认真思考怎样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学习、去探究。这样使学生学习时感到无从下手, 尽管学得十分努力, 而收效甚微。因此, 教师应改变过去的观念, 努力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认真思考怎样采用好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更易听懂, 更易理解, 更好地学习知识。比如, 讲到一个问题时, 我们可以站在不同层次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怎样去解决, 然后提出适合不同学生学习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总之, 教师角色转变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切忌为了转变角色而转变, 以免陷入转变教师角色的误区。只要加强学习, 妥善运用恰当的方法, 教师角色才能真正转变, 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新课改下教师转变 篇2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 刘辉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及全球科技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新一轮的课改,在这种情形下稳步铺开。我校在晋升为省示范性高中的过程中,注重了课程改革各方面的调整,尤其是针对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改变。在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教师的积极配合下,学生的主动学习下,已初具一定模式。

一、教师是促进者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模式也在改革中发生了循序渐进的变化和改革。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不再存在。教师“一言堂”已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信息时代的科技发展。尤其在课改下倡导的“高效课堂”。学生是新时代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学习中初步形成。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强迫他们灌输知识的“奴隶主”。只根据教学实际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前教师为“主宰”,对知识讲解。学生只“看花”,从来也不“绣花”。理论和实践严重地脱节。造成了课堂秩序好,而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远远不够,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督促,例如,当我们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体育的重要性》的探究中。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让他们自己找资料,做讨论,写调查,去展示。我作为教师,我的角色不是包办代替,而是促进者。我可以对学生的调查给予支持,对学生的结论给予补充,对学生的展示给予指导……学生自己参与动手,动脑,合作的成果,他们记得牢,而是能够有创新。在展示报告会上,学生自己的组织有序,编排恰当。对于不足之处,教师指出提升空间,发展方向和总体思路。整个过程学生学习积极踊跃,而不是乏味被动。教师是促进者,不意味着教师放手不管,听之任之,那就失去了促进者的意义和功能。对学生的指导失误,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失误。所以,作为教师,“教”的目的是“不教”。如何把正确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才能做到的。

二、教师是引导者

学生是将来的生产者,是未来的各行各业的主力。如今,他们人生的规划,专业的选择,和将来所从事的行业,都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引领,教师不仅仅是教授各科文化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学习的意识”;“合作团结的品质”……所以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这要求教师本身要具有这样的优良品质和素养。如今的社会结构和人口组合已不同以往。独生子越来越多,孩子的个性越来越强,如何在班级与同学与教师进行正确的交流合作是每个学生面临的心挑战,也是教师研究的新课题。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各种各样,人生遇到的情形也变化多端,孩子如何以一个平衡的心态对待“不平衡”的问题?教师就是这些问题解决的引导者。例如:在我们班级,一个学生的母亲过早去世了,我就关注他,安慰他,更鼓励他,告诉只有活的人生存得更好才能让去世的人安息,妈妈总是注视着孩子的生长。只有积极阳光地对待生活,生活才会以热情和明媚回报你。这位同学逐渐调整了状态,全身投入学习中来。其他同学得知此事,也以此为例,更加珍惜自己的父母,能够有意识地孝敬老人。

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让学生学习体育技巧时,我也注重教师的“引领”作用。创设鼓励轻松的情景让学生模仿,先让他们模拟老师讲解的动作要领:“因为……所以……”,再让他们发挥填充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样,逐渐即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锻炼了他思维组织能力,更使运动技能和智慧结合起来。这样的学习往往能达到“高效”。我校的改革中,推出“20+20”的教学模式;也推出了“三全六学”的教学模式,目的都是让学生有要展示自己。就我教授的体育学科也如此,让学生有语言输出和语言积累,再转化为体能演练。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东西。“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需躬行”。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做主人,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教师的.角色转变需要教师是一名“引领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师是主导者

曾经在某篇文章上读到这样的内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上课时教师是站着的,学生是坐着的,实质上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学生是跪着的”。()这话体现了教师的权威性和专制性。如今的教学课堂不在是这样的模式了。因为这样的模式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舞台上学生是“演员”,剧情的展现由“演员”来完成。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往往把一部分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点播,在课改推行过程中,我校推行了“学案”导学。在学习新课前把重点难点,由导学案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完成导学案,在课堂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逐一进行展示。教师对于学生扩充的知识给予认可或改正。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指定学习的任务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分体现了学生展示自我,充实自我,成就自我的理念。教师是主导者,也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撤出来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和知识获得的成就感。这样的课堂是活跃充实的课堂,这样的学习者是民主自由的学习者。

教师在课改下的角色转变是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所以教师不仅转变的是“角色”更是“观念”和“意识”。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往往收获到更好的效果,与其紧紧扼住他们的喉咙,不如让他们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必要适时的,不能出现“管得过死”或“完全不管”的两个极端。

尽管我是一名体育老师,但我也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和科学做法。在我校示范课中马舒怀老师所讲解的“时态练习”给予的指导就十分适当。这节课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她首先以习题为授,让学生讨论完成,再由学生归纳总结,分成类别,学生表述,不精练的地方,由教师点拨指导,在精讲精练总结后,再由学生运用总结的“口诀”处理相对的难题。整个过程,学生的参与占了很大的比重。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积极地投身到学习中去。我想体育学科的发展空间会更大,因为我教授的都是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天性好动。学习体育技能的热情原本很高。如果引入竞技元素,他们会在竞技中获得德育目标。

四、结束语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师的转变 篇3

【关键词】 教学方式 教学角色 自身能力 评价方式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22-01

目前,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期盼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正以崭新的教育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学教育重要学科的数学,特别是高中数学,更要适应形势的发展,进行深化改革,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类人才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以往的高中数学课堂,很多教师将数学知识的传授和数学技能的获取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他们把数学知识技能分解,有组织地呈现部分和整体,反复做出示范,而学生基本上是按照“听讲——死记硬背——大量练习——再现数学知识”这一模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式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对数学问题缺乏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以至于竞争能力差、实践能力弱、知识面窄、技能单一、丧失个性。

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针对原有单一被动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师应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基础上,加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重视他们判断能力的培养,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让他们会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多种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比较轻松愉快,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

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角色,即教师由传统的数学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下的数学知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

高中课程改革,更强调了这一转变。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将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局面,强调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内容的垄断者,而是和学生平等地参与学生数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由简单的知识传递者向知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让学生真真正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这样不仅调动起课堂气氛,整堂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做课堂的主人,而且也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到知识的由来且认识到它的使用价值,提高了他们运用数学的能力。

三、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过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甚至连怎么讲授都作了详细的说明,但这次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则强调教科书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参考,只是一种文本,加上现行的教科书就有6种版本,这就要求教师要经由文本来“教”书,而且会“编书”。也就是说,对教师能力上的要求提高了,教师不仅要随时增加自身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还要具备一定的数学课程设计能力、开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自己在课堂上能当好一位组织者、引导者。

此外,除了专业知识,教师还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因为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它和各科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要掌握这些联系,适应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须打破掌握单一的数学知识结构这一局限,拓宽知识面,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我国已经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作为这次数学课程改革的十大基本理念之一。有很多难学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如函数的图象变换,曲线的坐标变换等知识点,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处理,如计算机的演示,可以帮助学生观察现象、理解概念,熟悉知识的形成过程,领会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及方向的转变

随着改革的进行,知识的应用价值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性,现在学习数学不再是只为了学习其理论,更重要的是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怎么用这些知识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打破以往用纸笔测试,给学生分值,用成绩评价学生的传统形式,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课堂提问、学生报告等途径给予学生评价。既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对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给予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而且,教师不应只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应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过程,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给高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之提供了新机遇、新挑战,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研究,破除以往陈旧的教育观念,结合以往的数学经验和现代的理论指导,创造新的适合课程发展的数学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新的理论知识,力求向“专家型”教师转变,以跟上课程改革前进的脚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创造出崭新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文化。

[ 参 考 文 献 ]

[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数学课程与教学轮.徐斌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 北师大出版社,2004.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4

一、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 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也有不懂的问题, 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 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 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二、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而不仅仅是指导者, 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教法, 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 让学生发挥潜能, 敢于动手, 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主渠道。

三、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新课程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作为参与者, 教师的任务就是经常深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了解学生的需求, 倾听学生的需求, 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中的一员, 愿意没有拘束地在一起讨论,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 教师就可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 教师就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 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同时也正是在这种参与中, 教师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新东西, 在参与中学习, 在学习中指导。与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快乐, 一起分享, 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 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四、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 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 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 而且要交换信息, 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 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五、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 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 而成为应战者。例如, 在学生自学盐类的水解这一节内容第一课时时, 学生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1.不同的盐溶液为什么能使指示剂呈现不同的颜色?2.强碱与弱酸组成的盐的溶液为什么会呈现碱性?3.强酸与弱碱组成的盐的溶液为什么会呈酸性?4.强碱与强酸组成的盐的溶液一定呈中性吗?5.酸式盐的溶液一定呈酸性吗?6.弱酸与弱碱组成的盐的溶液显什么性?7.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8.如何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等等, 教师就应从学生板演到黑板上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 和学生一起共同归纳、综合, 筛选出带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异创新价值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 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 启迪他们的思维, 才能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筛选问题的过程, 是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培养迁移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这应战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 引导学生去思考, 去作知识归纳综合。如果这一步处理得当,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调动, 新知识和重点、难点也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六、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即合作交流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 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做课堂的统治者, 而是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 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 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做“裁判”, 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查找资料、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和动手实验的时间。”人思如涌泉, 浚之愈新。”针对上面筛选出来的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讨论实验方法以及让学生亲手实验试一试等, 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通过让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答的问题去探寻、讨论和动手实验, 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 他们的好奇心、成功欲就能得以极大满足, 就会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求知识;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与亲手实验的验证, 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这既改变了满堂灌的陋习, 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但教师要注意克服最易犯的“毛病”:教师为赶教学进度, 让尖子生回答问题, 而使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 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怕打乱课堂秩序, 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或动手实验, 忽视了学生个人、集体的智慧和“全体”二字, 使问题不能被真正理解;教师作为旁观者, 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 没有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 没能抓住学生“盲点”, 于无疑处生疑。

总之, 教学应以启动、联动、能动和创新为主线, 以学生的探索活动为主体, 以教师点拨为主导, 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 以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动脑为核心, 进而辐射到动口、动手、动笔等诸多互动因素,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 强调交流提问、变式探究等教学环节,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知。

摘要: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师认清自己的角色的转变, 强调教学的立足点要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 让学生发挥潜能, 敢于动手, 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主渠道。

浅谈新课改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5

摘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为了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在第一线的教师均需不断地研究新课改,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本文从数学教师角色转变的准备、方向、要求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中学数学教育以及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教师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关系着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这些都要求数学教师转变观念,尤其是转变教师角色。

一、数学教师应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

首先是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为了适应教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数学文化课的开设和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工作。

二、数学教师角色转变的方向

1.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在新课改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用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本职工作,面对新时期的挑战。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应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各种便利;建立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探求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等。

2.由单一的注重结果、学会向多向的注重过程、会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知识的结果,把大量结论性的内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记忆下来,学生只能单一地从教师这一条信息途径获取知识;而现代化的教学则要求教师转变为要学生注重过程方法,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因为“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生除了从教师这条传播知识的途径获取知识外,还可以从网络、书籍、社会和其它方面多条途径获取信息。把传统课程和现代课程归纳比较如下:

传统课程(应试教育):知识结果——授之以鱼——给学生真理(知识)——量——记忆——结果——学会——教师的方法——单向信息传递

现代课程(素质教育):过程方法——授之以渔(网)——给学生钥匙(方法)——质——思维——过程——会学——师生合作的方法——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传递

3.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师道尊严、居高临下是陈旧的教育观念所遗留的产物。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我们必须明白,新课程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根本变化。教师将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将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4.由单一型教师向综合型教师转变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三、数学教师实现角色转变的要求

1.不断提高施教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一些用处不大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先要了解删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力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对新内容进行分析,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2.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者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已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能设计出好的教学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用好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3.善于做好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最主要是看教师素质,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于新课改是在不断实践、大胆创新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哪个环节还有问题,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是否有遗留问题等。研究记录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对课堂上随机出现的灵感,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及时回忆、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还要注意了解和分析自己在同行中的同一领域处于什么水平,有哪些不足。通过观摩课向别人学习,对比反思,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充分提高自己。总之,反思有助于

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6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转变;思考

许多教师把教材理解为教科书,认为教科书就是教材的全部,并常与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等概念混淆。《中国大百科教育卷》对教材的解释是:(1)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教材时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代言人,盲目地依赖教材,被动而又消极地肢解教材,简单地复制教材;二是把自己当作教材的唯一主宰者,不分青红皂白地彻底否定教材,任意妄为地改变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其中“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针对教材使用问题而提出的两种观点,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该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角色转变。以下是新课改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几点思考: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促进探究性学习

新教材注重探究性实验,许多内容都是以探究性课题的形式出现,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例如,旧教材中对影响酶活性因素内容的呈现,直接给出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规律;新教材则是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的形式呈现。因此,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充分利用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教学时采用“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模式组织教学,效果较好。这样组织教学,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又打破了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方法,大胆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学时注重图表资料分析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运用图表的形式记载和描述生物学知识是生命科学经常采用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每一年生物高考中也有大量的图文转换和图表转换题。这种题型不仅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更因为图表曲线中能够隐含相当多的文字叙述未提及的信息,因而在解答这类试题,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学科综合能力,从而达到考查学生能力的目标,因而成为考试的一种热门题型。分析近几年来高考题可以发现,图表题所占比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例如,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第29题;201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第29题;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第4、29、31、32、39题。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表,注重学生识图、析图、述图、用图、绘图的训练和培养,不仅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总结、提炼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正确处理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强调吃透教材,这就引出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的讨论。教师教教材,其结果是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知识是一种死知识,只能把学生教成只知道读书的书呆子,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清楚,要留点问题给学生讲,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要学会驾驭教材,而不是唯教材是从。

四、教师要灵活多变地处理突发事件

教师在备课时总是非常认真的,希望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地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求与自己预设的一样。但事实并非如此,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切忌不理不问,或故意回避。确立为师生共同探索的问题,应共同研究,进而增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对于那些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绝不要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来搪塞。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不知道并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而是很正常的事情,有时反而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综上所述,新课程实施以后,高中生物教育更强调素质教育、探究教育,如何实现这一点,给高中生物教师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以上几种方式,能使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作为新时代的生物教师,应该时刻保持学习,认真钻研现行新课标教材及课程标准,时刻准备着,随时迎接时代变革的挑战,我们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匠,只有多多进行研究,深入研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7

教改制度的变革, 特别是新课程的改革,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说, 课程环境的转换, 不仅为传统教师角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而且进一步拓展了教师角色的发展空间, 新课程需要新型的教师, 需要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需要教师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那么, 教师角色该如何转变呢?

一、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传统的看法中,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把学生置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境地, 老师俨然成了知识的权威, 在多数情况下, 非但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 某种程度上还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与学习期望。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二是实现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而不仅仅是传授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 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从控制者到引导者

在传统的课程环境下,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 同时也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 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教师的控制, 失去了思考和想像的空间。而新课改中, 学生发展是最重要的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开放的、动态的、充满活力的, 学生不仅是自己学习的主人, 而且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人,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 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激活。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 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取向。

三、从权威者到合作者

传统教学中, 老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 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话, 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 教师几乎垄断了课堂里的所有话语权, 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而新课程则把教学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教师应树立新的师生观, 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 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教育学的合作者, 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既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学习共同体”的一员, 也是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交往的本质就是师生通过平等对话交互发生主体性, 各自发挥人的本质力量, 师生间人格平等。

四、从教学者到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呈现的是不确定的、动态的课堂, 在这种情况下, 教学的内容、目标、方法及评价都处于不停变化中, 这需要教师不断进行研究、反思, 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而在传统教学中, 教学与研究是相脱离的, 教师鲜有可能参与教学研究。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不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能解释和应付的, 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 教师自己就应该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是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 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 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 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五、从教材的执行者到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新课改下教师理念转变的两个方面 篇8

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 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 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 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 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 或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 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 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重新认识语文教学

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 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 师生不仅是平等的, 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 教师首先是参与者, 与学生平等交流, 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 学生应畅所欲言, 自主互动, 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

论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转变 篇9

不断学习, 做一个学习型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同时, 教师也应不断学习。新课程提倡各科知识的互相渗透,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通过多读书来拓展知识面、丰富底蕴。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民主、开放, 学生可畅所欲言, 很多问题是无法预见的, 这可能会让我们教师措手不及。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 我们在课堂上才会得心应手, 课堂才会精彩纷呈。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要求我们多读有关教育理论和精彩案例的书, 因为你的教育行为往往由你的教育思想所支配。要向同行学习, 择其善者而从之, 在学习中提升自己。要向学生学习, 学生思维的灵活、独到之处, 常常是教师预想不到的, 这种互动时迸发的思想火花, 最为绚丽;这种教学相长, 也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不断充实自己, 不断超越自我, 改变并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不断思考, 做一个反思型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很多教师都感叹越来越不会教了。所以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 一定要学会反思, 并努力做一名反思型教师。其实反思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 可以是教学随笔、教育故事等, 可长可短, 文体不限, 重点在于总结、反思。上完一节课, 我们总有些感受, 可以反思一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没有?学生有没有收获?收获了多少?课堂的气氛是否活跃?如果不活跃,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能否从教师的角度进行改变?课堂的哪个环节处理得最好?哪个环节还有待提高?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 如何改进, 等等。这样回忆教学流程、检查教学得失, 既有利于自己的提高, 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时, 听了同事或名师的讲课后, 总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也可以把它写下来,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一下他们的成功之处。只有不断地反思, 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不断探索, 做一个合作型教师。在新课程的形势下, 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转变, 就是合作。语文教师要学会合作, 要善于合作, 要在互动中合作, 在合作中互动。互动的合作是多方面的: (1) 与学生合作。最重要的是信任学生, 允许学生就学习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 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好的教师不是以僵硬的教条去限制学生, 以教师的权威压抑课堂, 而应以民主的精神、开放的态度, 合作的方式, 宽松的环境进行课堂管理,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土壤; (2) 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一个人的知识面是有限的, 每位教师研究领域都各有侧重, 个性与特长也有所不同, 若每个教师采取独立作战, 都不能发挥优势, 也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只有教师间加强合作, 探索交流, 取长补短, 拓宽知识面, 才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 与家长的合作。别忽视家长的作用, 条件允许要做家访, 与家长建立密切关系, 共同把教育办好。

不断开拓, 做一个创新型教师。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教育素材,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教师还是让学生在自己预先设计好的圈内打转, 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都会受到影响, 思维的独特性会受到约束。反之, 教师如果给予鼓励和肯定, 往往能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使学生体会到思维创新成功带来的愉悦。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驳问, 培养创新思维, 还要促进学、思、疑、问、悟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发展求异思维, 对学生因势利导, 不仅要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0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使用教材时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代言人, 盲目地依赖教材, 被动而又消极地肢解教材, 简单地复制教材;二是把自己当作教材的唯一主宰者, 不分青红皂白地彻底否定教材, 任意妄为地改变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其中“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针对教材使用问题而提出的两种观点, 在新课程改革中, 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应该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角色转变。以下是新课改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几点思考: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促进探究性学习

新教材注重探究性实验, 许多内容都是以探究性课题的形式出现, 有些问题, 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例如, 旧教材中对影响酶活性因素内容的呈现, 直接给出温度、p H对酶活性的影响规律;新教材则是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的形式呈现。因此,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充分利用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 教学时采用“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模式组织教学, 效果较好。这样组织教学, 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 又打破了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方法, 大胆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学时注重图表资料分析获取信息,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运用图表的形式记载和描述生物学知识是生命科学经常采用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每一年生物高考中也有大量的图文转换和图表转换题。这种题型不仅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更因为图表曲线中能够隐含相当多的文字叙述未提及的信息, 因而在解答这类试题, 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学科综合能力, 从而达到考查学生能力的目标, 因而成为考试的一种热门题型。分析近几年来高考题可以发现, 图表题所占比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例如,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纲卷) 第29题;201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第29题;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第4、29、31、32、39题。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表, 注重学生识图、析图、述图、用图、绘图的训练和培养, 不仅能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又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提高学生总结、提炼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正确处理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 强调吃透教材, 这就引出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教教材, 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的讨论。教师教教材, 其结果是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知识是一种死知识, 只能把学生教成只知道读书的书呆子, 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 什么都讲清楚, 要留点问题给学生讲, 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带着问题出课堂。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 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 要学会驾驭教材, 而不是唯教材是从。

四、教师要灵活多变地处理突发事件

教师在备课时总是非常认真的, 希望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地执行下来, 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 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求与自己预设的一样。但事实并非如此, 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 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 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 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 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 切忌不理不问, 或故意回避。确立为师生共同探索的问题, 应共同研究, 进而增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对于那些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 绝不要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来搪塞。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不知道并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 而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时反而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新课改下教师转变 篇11

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尽管新课改已推行了几年,但农村教师的角色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如何转变农村数学教师的角色呢?

一、从思想上转变自身的角色

农村教师尤其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由于思想上没有足够的准备,现教学模式与原教学模式的不一致性,很难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也就很难完成新课标要求的教学任务。由于原来一直是知识的传授者,只顾传授知识,关注考试成绩,研究如何让学生多读书,苦练习,才能做一名好教师。但作为一名新课改浪潮中的教师,不但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如何有效的传授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将自己的经验同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学会如何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就要求我们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和空间,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二、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科学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技能技巧;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探求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等等。

三、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将自已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激励、启迪。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把圆等分成16份,然后进行图形转变,通过自己剪拼,发现圆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又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2πr÷2×r=πr2,这样同学们自己就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既学会了方法,又引导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与合作交流的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平台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老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体会到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如在教授《折线统计图》时,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发挥想象,以同桌为一个小组,一个收集数据(自己本学期的考试成绩或近几天的气温变化等),一个绘制统计图,最后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增加了课堂气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让学生真切的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让学生分组动手,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合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合作中,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探究合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问题给与个别解决。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学到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也会把教师当成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教师探讨,互相交流,推心置腹,真正体现师生的平等关系。

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智力的开发者

新课改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新的课程标准,也不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要注重学生开拓的视野和辐射式教学方法。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新课标下,这已远远不够,教师要有长流水,教师还要经常“洗脑”、“换脑”不断的“充电”,在教学中不断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放手让学生在快乐中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去创新,去实践。

论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2

一.语文教师应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

首先是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为了适应教学, 语文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 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语文文化课的开设和综合课程的开设, 要求语文教师要了解语文史, 了解语文文化的教育价值, 了解语文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 语文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 还要扩大知识面, 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 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工作。

二.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方向

1.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在新课改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用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本职工作, 面对新时期的挑战。

教师作为促进者, 其角色行为应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各种便利;建立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探求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等。

2.由单一的注重结果、学会向多向的注重过程、会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 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知识的结果, 把大量结论性的内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记忆下来, 学生只能单一地从教师这一条信息途径获取知识;而现代化的教学则要求教师转变为要学生注重过程方法, 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 因为“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生除了从教师这条传播知识的途径获取知识外, 还可以从网络、书籍、社会和其它方面多条途径获取信息。把传统课程和现代课程归纳比较如下:

传统课程 (应试教育) :知识结果———授之以鱼———给学生真理 (知识) ———量———记忆———结果———学会———教师的方法———单向信息传递

现代课程 (素质教育) :过程方法———授之以渔 (网) ——给学生钥匙 (方法) ———质———思维———过程———会学———师生合作的方法———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传递

3.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师道尊严、居高临下是陈旧的教育观念所遗留的产物。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我们必须明白, 新课程的课堂上, 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 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 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 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 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根本变化。教师将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 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 但与以前不同的是, 它将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4.由单一型教师向综合型教师转变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 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 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 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 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 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 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 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 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成为综合型教师。

三.语文教师实现角色转变的要求

1.不断提高施教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 删减了一些用处不大的内容。与此同时, 增加了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 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先要了解删去什么, 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 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力度, 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对新内容进行分析, 应分析为什么引入, 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 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 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 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2.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者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已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 能设计出好的教学脚本, 能使用常见的语文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能评价课件的好坏, 有能力用好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验。通过实践探索, 使学生体验语文家的思维过程, 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3.善于做好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 最主要是看教师素质,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 他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于新课改是在不断实践、大胆创新中进行的, 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 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 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 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 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 适时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教学目标, 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 哪个环节还有问题, 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是否有遗留问题等。研究记录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特别是对课堂上随机出现的灵感, 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及时回忆、整理、归纳, 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还要注意了解和分析自己在同行中的同一领域处于什么水平, 有哪些不足。通过观摩课向别人学习, 对比反思, 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 充分提高自己。总之, 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 有助于研究教学过程, 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综上所述,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我们作为中学教师, 应该认清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新期望, 积极主动地做好角色转变。这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更有利于年轻教师扮演好新时期新教师的角色, 最终站稳讲台、教书育人, 为祖国、为人民培育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小班教学条件下一篇:推进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