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化效率

2024-10-03

技术转化效率(精选8篇)

技术转化效率 篇1

1 引言

在科技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中,创新效率是联系两者的纽带。因此,创新转化效率是决定创新产出发挥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变量[1]。在经济发展研究中,对变量间互动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经济计量分析中,Granger在1987年提出的协整方法已成为分析非平稳经济变量间数量关系的最主要工具之一[2]。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是研究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方法,在认识经济变量间关系的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股票交易费用、交易政策等因素会导致股价的非对称调整;国家货币政策制度方面原因也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非对称调整行为[3]。对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作用,当前的大量研究已经证明经济增长与高技术产业的投入有较大的正相关性,科研投入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经济增长与科研机构的科研产出的相关性尚有待进行实证分析[4]。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如在交易成本和政策反应的经济分析中,传统的线性协整分析不再合适分析,1997年,Balk和Fomby提出了阈值协整(Threshold Cointegraion)方法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非线性调整机制[3]。阈值协整是对Granger(1987)提出的用来描述经济变量之间长期关系的协整概念的至关重要发展。由于传统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只适用于平稳变量,而辽宁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多数经济变量表现出非平稳特征,因此本文从相对效率角度,利用时序数据考查建立在协整关系基础上的非平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创新效率与转化对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期为进一步完善辽宁省的科技管理政策提供支持。

2 实证基础数据分析与指标选取

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判断序列间的因果关系。由于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可能会产生虚假的因果关系。因此,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之前需对其进行协整检验,而稳定性检验是协整检验的基础。通过时间序列的散点图或折线图可进行初步的平稳性判断。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如果存在一定增长或下降趋势,需对其进行差分处理[6]。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检验模型中根据eviews软件计算的ADF单位根检验值大于临界值,则认为该序列是非平稳序列。只有同阶差分稳定,才可对其进行协整检验[7]。

(1)实证基础数据来源。

本文将技术创新产业的相关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来,通过查阅《辽宁省统计年鉴》(1991-2009)和《辽宁省科技统计年鉴》(1991-2009),将所获得的数据用于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比较科技进步各主要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不同作用。

(2)实证指标选取。

为了体现创新效率各方面要素的基本情况,本文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1991-2009)和《辽宁省科技统计年鉴》(1991-2009)的数据选取辽宁省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与R&D费用比率(KJR)来表示技术创新的基础研究产出率,选取专利申请受理量与R&D费用比率(KJLWB)来表达应用技术产出率,选取辽宁省GDP产值(GDP)衡量辽宁省经济的增长,选取专利申请量(ZLB)衡量专利产出现状。

在本文研究中,实证分析取1991年至2009年辽宁省为样本区间,为了研究方便,分别对数据取对数。

3 实证分析

根据所给出的基础数据,对辽宁省样本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计量统计模型进行分析,所得结果见表1。

由上表可见,lnGDP、lnKJR在1%,5%,10%显著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lnZLB、lnKJLWB在1%显著水平下是非平稳的;对它们进行一阶差分后,ΔlnGDP、ΔlnKJR、ΔlnZLB、ΔlnKJLWB的ADF检验值在5%,10%显著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再进一步对它们进行二阶差分后DlnGDP、DlnKJR、DlnZLB、DlnKJLWB的ADF检验值在1%,5%,10%显著水平下都为平稳序列,即不再存单位根,所以lnGDP、lnKJR、lnZLB、lnKJLWB均为二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检验,经差分修正后的时间序列lnGDP、lnKJR、lnZLB、lnKJLWB,其检验结果如表2、表3所示。

注:*表示拒绝假设为5%显著性水平,括号为标准方差

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上,辽宁省经济增长lnGDP与辽宁省投入科技人员、专利申请受理量与R&D费用比、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与R&D费用比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标准化的协整方程为:

Ln GDP = 16.61+1.86 lnKJR+0.57 lnZLB+0.39 lnKJLWB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辽宁省GDP与辽宁省投入科技人员、专利申请受理量与R&D费用比、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与R&D费用比之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辽宁省投入科技人员、专利申请受理量与R&D费用比、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与R&D费用比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弹性为正值,辽宁省科技人员增长1%可以促进辽宁省GDP增长1.86%,专利申请受理量与R&D费用比增长1%可以促进辽宁省GDP增长0.57%,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与R&D费用比增长1%可以促进辽宁省GDP增长0.39%。

协整检验结果只能说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以解决此类问题。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辽宁省GDP与辽宁省投入科技人员、专利申请受理量与R&D费用比、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与R&D费用比之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辽宁省投入科技人员、专利申请受理量与R&D费用比、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与R&D费用比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弹性为正值,辽宁省科技人员增长1%可以促进辽宁省GDP增长1.86%,专利申请受理量与R&D费用比增长1%可以促进辽宁省GDP增长0.57%,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与R&D费用比增长1%可以促进辽宁省GDP增长0.39%。

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1)LnGDP与LnKJLWB的P值为0.6068>0.5858>0.05,结果是接受LNGDP不是LNKJLWB变化的原因的假设以及LNKJLWB不是LNGDP变化的原因的假设,即两者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即不能简单认为因为辽宁省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与R&D费用比增长导致辽宁省GDP增长,也不能简单认为因为辽宁省GDP增长导致辽宁省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与R&D费用比增长。

(2)Ln KJR与LnGDP的P值为0.3287>0.1552>0.05,结果是接受LNKJR是LNGDP变化的原因的假设及接受LnGDP不是LnKJR变化原因的假设。可以认为因为辽宁省GDP增长导致辽宁省科技人员增长,但不能简单的认为辽宁省科技人员增长导致辽宁省GDP增长。

(3)LnZLB与LnGDP的P值为0.5631>0.505>0.05,结果是接受LNZLB是LnGDP变化的原因的假设及接受LnGDP不是LnZLB变化原因的假设。可以认为因为辽宁省GDP增加导致专利申请受理量与R&D费用比增加,但不能简单的认为辽宁省专利申请受理量与R&D费用比增长导致辽宁省GDP增长。

4 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辽宁省技术创新产出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发展并不协调。技术创新转化效率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成因,与经济增长之间虽然不具备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反之,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技术创新产出效率的协同提高,社会R&D经费投入的绩效水平还处在低增长阶段。

辽宁省科技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不显著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失衡。辽宁省科技创新产出效率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显著。根据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实证分析显示,省内科研资金的利用效率较低,造成科研创新质量不高。辽宁省科技人员增长1%可以促进辽宁省GDP增长1.86%,专利申请受理量与R&D费用比增长1%可以促进辽宁省GDP增长0.57%,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与R&D费用比增长1%可以促进辽宁省GDP增长0.39%,其创新转化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从长期看,创新转化效率并没有与经济增长形成协同效应,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

(2)创新主体还没有真正形成。辽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优势单位虽拥有科技研发成果和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却找不到市场价值途径。这种企业生产与科研相脱节的情况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同时也削弱了高校研发机构的积极性。此外大多数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决策主体,2009年辽宁省拥有规模以上企业多家,其中设有研发机构的不足7%,大中型研发经费占其销售额不足1%,企业的科技创新决策能力与国外企业相比仍大差距。

(3)创新主导观念还有待改善。目前,以国际技术创新先进国家中的韩、日等国企为例,这些国家的企业引进技术主要目的是服务于研发,而辽宁省绝大多数企业是以引进代替研发,造成技术引进后无法进行再创新。此外,在对待科技创新研发风险方面,政府部门和企业在科技投入上往往选择经济回报把握大的项目,而对风险较大的科研项目不愿投资。而且近年建立的省级风险投资机构,也因种种原因运作不理想。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科技资源同其它资源一样都具有稀缺性,如何优化配置现有的科技资源, 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与使用效率,是形成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如何提升区域技术创新效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区域发展所共同面临课题。辽宁省须在保持原有科技投入力度不变的同时,通过技术市场的转化平台,专利成果才能被企业运用到生产过程中,科研成果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此外,还需要辽宁省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公共财政和税收等方式强化产、学、研之间资源的联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构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摘要: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分别对1991-2009年间辽宁省科技人员、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与R&D费用比率、专利申请受理量与R&D费用比率与辽宁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及定量关系进行研究,阐明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及转化效率之间的作用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创新转化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虽然不具备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却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成因,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

关键词:创新效率,经济增长,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COVEY T,BESSLER D A.Testing for Granger's Full Causality[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2,74(1):146-153

[3]朱勇,张宗益.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0(11):92-98

[4]SCHERER F M.New perspectives on economic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Washington D C:The British-North Ameri-can Committee,1999

[5]黎实,雷良桃.开放式基金赎回困惑的Panel-Data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28(8):55-62

[6]周建,李子奈.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适用性[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3):358-361

[7]杨宝臣,张世英.小样本协整检验的神经网络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2004,13(5):34-40

巧用转化思想,提升学习效率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转化思想;系统化;方法

各种数学知识联系十分密切,彼此之间有着很强的逻辑关系,掌握这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时我们就会想到转化法。转化法要求学生依据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转化思想如此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好转化思想,学会运用转化思想呢?下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转化思想的内涵

所有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转化而来的。而转化思想之所以成为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思想,是因为它可以将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化繁为简成几个简单的问题。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转化思想的实例随处可见: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等等。这些很好地运用了几何图形相互转化、运算公式相互转化以及数与数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这可以看出,学会运用转化思想思考问题对于小学生学习问题十分重要,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转化思想的实践运用

(一)在教学新知识时渗透转化思想

例如,我是这样设计“小数除法”这一课时的教学方案

1.将小数除法的问题带入生活情境中,从而引出小数除法这一课题。

2.学生先自我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小数除法。

3.让学生计算并思考各式之间有什么规律,运用了什么性质?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除数必须是整数,商不变。

3.5÷0.7=( )÷( );2.7÷0.003=( )÷( )

5.归纳整理,渗透转化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使其明白这是利用了以往学过的商不变性质,将新知识“小数除法”转化为旧知识“整数除法”。将转化思想的实用性以及重要性渗透到学生脑海中。

6.回顾并反思,使转化思想进一步强化。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的体会和收获。(知识教授后,及时对教学过程回顾并反思,可以进一步提升与巩固转化思想,更加深刻地理解转化思想,进而进入思想的核心。)

(二)在数学公式推导过程中渗透转化思想

例如,推导多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例,教授这两个内容时,通常会将其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公式的图形,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随着教学的一步步进行,转化思想也逐渐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一课时的教学方案如下:

1.设立生活情境使学生明白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2.先给一些时间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尝试计算。

3.给学生平行四边形的剪纸,让他们剪、拼,再示范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面积是不变的。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其高就是长方形的宽。运用转化法,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乘高。

4.归纳回顾反思。

提醒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是由于我们学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将新知识转化为已经掌握的,能够熟练运用的旧知识,从而掌握新知识。在此教学过程中,转化思想随之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则是将其转化为两个三角形,具体教案设计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相似,其他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也是如此。

(三)数学故事中蕴含的转化思想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在六岁的时候,将大象放在船上,在船舷上做下记号,再将大量石头搬运到船上,当船下沉到记号线,停止搬运,最后称出石头重量,就是大象重量。曹冲运用了化整为零、化大为小的转化思想将大象的重量转化为石头的重量,就轻松计算出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转化思想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体会。

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将转化思想运用到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中。在学习过程中要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难题为基础问题,充分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有广泛的转化意识,夯实转化过程的细节,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在后续总结复习时将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所有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网络,使转化思想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中。

海胆状纳米结构提高光伏转化效率 篇3

赋予材料新特性的工艺往往复杂且重复性差, 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 科学家报告的新工艺不仅使用了廉价的原材料, 而且不需要昂贵的设备。

研究人员使用聚苯乙烯小球实现似脚手架的功能, 在多种衬底材料上生长出半导体氧化锌三维纳米结构。他们相信这种有序结构化表面可以被广泛用于电子和光电子器件, 比如太阳能电池、短波激光器、LED和场致发射显示器。

该纳米结构制作过程背后的原理其实很简单。直径几微米的聚苯乙烯微球被放置在导电表面, 微球会自发组成规则图样。聚苯乙烯价格便宜而且使用广泛 (例如包装材料和泡沫塑料) 。

柞蚕饲料转化效率的遗传效应分析 篇4

本项研究主要通过对9906和H043的杂交和回交共6个世代的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进行基因效应遗传分析,探索控制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的遗传模型,分析其杂交优势产生的原因。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2005年秋以9906和H043为亲本材料,杂交得F1,2006年春进行亲本自交,双亲杂交,F1自交和回交,产生P1、P2、F1、F2、B1、B2 6个世代材料,老眠起进行室内罐头瓶单头育,饲以二年生麻栎,同时以10 g鲜叶为对照,5次重复,以记录干鲜叶比,单头记录给叶量,蚕粪量、食下量、全茧量、茧层量,P1、P2、F1分别抽取30粒茧,F2、B1、B2分别抽取90粒茧进行调查,计算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

1.2 统计分析

按照Mather等的方法对茧质性状进行尺度测验,根据Cavalli,L.L.的方法对3种遗传效应值进行估算[5]。

2 结果与分析

以9906和H043为亲本材料,杂交后所产生的6个世代的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F1的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略高于两亲平均值,F2的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与F1比较接近,B1的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昀高于F1,B2的茧重转化率低于F1,而茧层生产率表现出高于高值亲本的现象。

2.1 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的检验

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在数量遗传与作物育种中被广泛应用[6,7],为验证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是否符合这一模型,按Mather等的方法对其进行ABC尺度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两个性状经ABC尺度检验表明,三个尺度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这两个性状均符合简单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

2.2 基因效应值的估计

由于饲料转化效率符合简单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故采用Cavalli,L.L. 1952年提出的联合尺度测验的方法对3种遗传效应值进行估算,结果见表3-5。

注:根据以上试验结果采用最小平方法对3个遗传参数进行估算。

由表3可见,茧重转化率的加性性效应为正值,说明9906含有增效基因,表现出高茧重转化率,而H043含有减效基因,表现为低茧重转化率,而茧层生产率的加性效应为负值,说明在9906中有使茧层生产率降低的趋势,而在H043中有使茧层生产率增加的趋势。另外,无论是茧重转化率还是茧层生产率的显性效应均为正值,说明在杂种后代F1、F2有正向杂种优势,茧重转化率的显性效应较微弱,茧层生产率的显性效应相对较强。也就是说,茧层生率的杂种优势较茧重转化率强。

3 小结

3.1

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两个数量性状均符合简单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基因作用比较简单。

3.2

采用最小平方法得到了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的遗传参数,其中茧重转化率加性效应为正值,茧层生产率的加性效应为负值,而显性效应则均为正值。

3.3

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的杂种优势表现比较简单,主要来源于显性效应,并且茧层生产率的杂种优势强于茧重转化率的杂种优势。

摘要:以柞蚕高饲料效率品种9906和多丝量品种H043为亲本进行杂交分别获得P1、P2、F1、F2、B1、B26个世代材料,利用干量折合法获得6世代的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按照Mather和Cavalli,L.L.等的方法进行基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性状均符合简单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基因作用比较简单,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的基因加性效应作用方向不同,茧重转化率表现为正值,茧层生产率表现为负值,而显性效应的作用方向相同,均为正值,即表现为正向杂种优势。

关键词:柞蚕,饲料效率,遗传效应

参考文献

[1]姜德富,刘佩锋,孙文祥,等.柞蚕饲料转化效率测式方法的研究[C].第三届亚太昆虫学术会议,1997:5-9.

[2]姜德富,刘佩锋,孙文祥,等.柞蚕饲料转化效率评价指标的的研究[C].第三届亚太昆虫学术会议,1997:11-16.

[3]姜德富,刘佩锋,孙文祥,等.春养柞蚕饲料转化效率品种间差异性比较研究[C].第三届亚太昆虫学术会议,1997:18-24.

[4]姜德富,刘佩锋,孟宪民,等.柞蚕饲料转化效率继代表现规律研究[C].第三届亚太昆虫学术会议,1997:40-45.

[5]马育华.植物育种的数量遗传学基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6]柳洪卫.玉米抗倒伏性状的遗传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0:18-20.

技术转化效率 篇5

目前,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和强大动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产业化为整个经济的增长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强大支撑。现今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作用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因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的供需矛盾分析和某一专业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分析研究[1], 对有关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的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 而且测度方法也不成熟, 主要以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成果应用率、科技成果推广率等单一指标来衡量。因此, 构建一套比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是把科技活动的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即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评价是对科技成果转化后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的效果优劣的评价。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提供一种基于熵值法确权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基于上述方法, 地方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可以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来分析该地区在转化过程中的得与失, 为提高我国各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供相关决策信息。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评价是为了对我国各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设定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基于熵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各个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进行定位, 从而为各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指明方向, 为提高转化效率提供依据。

(一)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指在建立评价指标和筛选评价指标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它包括: (1) 全面性原则。所有指标应该涵盖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 依据科技成果转化的科学内涵及性质特点, 反映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 而且每一个指标应尽可能边界清晰, 避免相互包含。 (2) 客观性原则。所有指标应该考虑科技成果转化的客观规律, 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机理, 具有客观的含义, 尽可能的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3) 可比性原则。应注意指标内容、口径、计算方法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可比, 对于不同地区的同一指标计算口径保持一致。 (4) 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以现实条件为前提, 具有可操作性。如果选取的指标过多, 而又收集不到数据, 研究结果也缺乏实际意义。

(二)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1.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评价内容。

当前我国企业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 主要侧重于经济效益的评价[2]。由于外部性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的关联主体和政府主管部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 主要侧重于社会效益的评价;学术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 尽管学术界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展开了大量研究, 但是研究过于理论化, 缺乏实用性。

本文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确认我国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评价应该综合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 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出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后的盈利能力、获利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等方面。 (2) 社会效益。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往往会对某一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带来变动, 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转往往会带来更多的专家学者对该成果转化的研究热情, 会为进一步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3) 科技效益。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评价离不开科技效益, 主要考核技术流向地域合同数、专业技术人员数和科技成果扩散的范围[3]等方面。 (4) 环境效益。任何时期, 我国的经济发展都不应该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 要坚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同样不能忽视。环境效益主要从固体废弃物、废水和废气三个方面考察科技成果转化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依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通过相关性分析, 本文构建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由1个目标层指标、4个准则层指标和12个指标层指标构成, 其中的12个指标层指标的具体含义如下:

(1) 销售利润率 (C11) 是指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的税前利润总额与销售收入之比。比值越大则表示利润率越高, 越能刺激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用公式表示为:

(2) 投资收益率 (C12) 是指成果转化的收益与成果转化的投资之比。其中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包括成果转化后节约的成本、增加的收益以及技术转让带来的收益, 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包括购买技术的价格、开发的费用和投入的投资额, 比值越大表示投资收益率越高, 越有利于投资资金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集聚, 用公式表示为:

(3) 成果转化收入占GDP的比重 (C13) 是指成果转化带来的产业收入在地方GDP中所占的比重, 比值越大说明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的促进增长作用越大, 用公式表示为:

(4)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C21) 是指城镇居民的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居民生活情况, 最主要指标就是居民恩格尔系数。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果最先应用于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较强的城镇居民, 可以选择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来判断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 该比例越小表示该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越好, 居民生活水平越高。

(5) 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数 (C22) 是指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在SCI、EI、ISTP等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 为促进进一步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研究方向[4]。

(6) 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 (C23) 是指各个地区在国内申请的专利数量, 为进一步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支持。

(7) 技术流向地域合同数量 (C31) 是指一个地方在一年内从其他地方购进的技术合同的数量,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促进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高低[5]。

(8) 专业技术人员数量 (C32) 是指一个地方在一年内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所有专业人员的全时劳动量, 反映了该地方在科技方面的人力资源数量。

(9) 科技成果扩散的范围 (C33) 是指某地区转化的科技成果平均被应用于多大的范围或者多大的程度, 该目标的评价标准是: (1) 被多个行业采用; (2) 被本产业普遍采用; (3) 某系列产品广泛采用; (4) 某特定产品采用。

(10)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C41) 是指某地区对包括工业、生活带来的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程度, 能否做到变废为宝的程度, 这是测量一个地区由于科技成果的使用所带来减少固体环境污染的效益指标。

(11) 废水排放达标率 (C42) 是指某地区的达标污水排放量占所有污水排放量的比重, 反映了一个地方由于科技进步而提高了治理污水的环境效益。

(12) 废气去除量 (C43) 是指在所有废气排放量中消除的废气数量, 也是从技术进步、废气治理的角度来测评环境效益的指标。

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综合评价模型

(一) 熵值法原理

本文引入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进行指标确权, 避免了主观赋权法在确权过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 受评价者个人的主观性影响, 造成评价结果的偏差。它是由评价指标值构成的判断矩阵来确定指标权重, 它能尽量消除各指标权重计算的人为干扰, 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 其原理是:在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熵是信息无序度的度量, 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度量, 信息熵越大, 信息的无序度越高, 其信息的效用值越小, 其指标的权重也越小;反之, 信息熵越小, 信息的无序度越低, 其信息的效用值越大, 其指标的权重也越大。

(二) 熵值法确权过程

基于熵值法的评价指标客观赋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采集客观实证数据、对实证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依据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具体的确权步骤如下:

1. 根据采集的客观实证数据, 构建一个 (Xij) m×n矩阵, 表示基于n个评价指标的m个待评对象的判断矩阵, 其中xij表示第i个待评对象的第j个指标值, 而且1≤i≤m, 1≤j≤n。

2. 用极差变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原始的指标数据之间量纲不同而且指标间的数量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因此需要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计算公式如下:在判断矩阵 (Xij) m×n中,

其中, 正向指标是指标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 负向指标是指标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由此得到了极差变换的标准化矩阵 (Yij) m×n。

3. 计算评价指标的熵值Hj:

4. 计算差异性系数gj:

即对于给定的j, xij的差异性越大, 则Hj越小, gj就越大, 则该项指标对于待评的对象的比较, 作用较大, 指标越重要。

5. 权重wj的计算:

(三) 熵值法指标确权

数据来源于2009年、2010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汇总2009年的我国各省、直辖市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依据上述熵值法的确权过程, 得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指标的权重, 结果如表2所示。

(四) 基于熵的综合评价模型

设第i个待评对象第j个评价指标的的评价指标值为uij, 利用熵值法计算出来的权重为wj, 则基于熵的综合评价值则为Ui,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1≤i≤m) , Ui的取值范围为[0, 1]。当Ui趋近于0时, 该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 而当Ui趋近于1时, 该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高。

三、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 评价结果

本文对200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四大效应的12个指标值进行汇总, 运用熵的综合评价模型来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评价, 得到评价值如表3所示。

(二) 结果分析

由表3和知, 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大体可以分为4个类别:

第一个类别的转化效率评分是介于0.75-1之间, 说明该类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非常优秀, 转化的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效益都非常的显著。由结果看来, 没有省市自治区的评价分数位于该区域, 说明我国所有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没有优秀的, 表明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整体水平没有达到优秀, 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

第二类别的转化效率评分是介于0.5-0.75之间, 说明该类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良好, 转化的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效益都比较显著。位于该评价区域的地区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 这五个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迅猛的政治中心和东部沿海城市, 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资源环境和技术环境, 说明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第三类别的转化效率评分是介于0.25-0.5之间, 说明该类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中等, 转化的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效益都还可以。位于该评价区域的地区有天津、河北、辽宁、吉林、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和陕西。这13个地区大部分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 无论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都仅次于东部沿海地区, 需要发挥该类地区的各种资源优势, 相关政策引导, 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第四类别的转化效率评分是介于0-0.25之间, 说明该类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差, 转化的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效益不高。位于该评价区域的地区有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江西、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这13个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无论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力资源还是财力资源都比较缺乏, 需要相关政策偏斜、人才引进等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性。

四、结论

目前, 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综合评价研究定性的较多, 定量的较少。本文依据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从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四个方面入手, 构建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熵的原理建立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评价模型, 对我国2009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评价, 证明了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摘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技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 本文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展开分析。基于熵值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通过构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综合评价, 旨在为科技成果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熵值法确权,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陈伟, 康鑫.基于GEM-DEA模型的区域高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研究[J].软科学, 2011, 4 (25) :24-25.

[2]段捷, 刘勇.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性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6) .

[3]冯尧.基于DEA方法的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J].学术交流, 2011 (3) :102.

[4]刘家树.菅利荣.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10) :114.

技术转化效率 篇6

1 蒸汽转化炉介绍

本装置蒸汽转化炉采用顶烧式, 辐射段炉膛内共有448根转化管, 分成8排, 每排56根;共有144个烧嘴, 分成9排, 每排16个。对流段烟道气入口处有8个辅助烧嘴, 辅助烧嘴后共有8组换热器。E303/2和E303/1为高压蒸汽过热盘管, 转化气废热锅炉产生的高压蒸汽流经两组盘管加热至510℃进入高压蒸汽管网;E304为天然气脱硫加热器, 将原料气加热至365℃, 然后送往脱硫系统, 将硫脱除到10×10-9以下;脱硫系统出来的原料气与蒸汽混合后, 经E303/2和E303/1加热至575℃, 然后进入预转化炉, 高碳烃转化为轻组分;从预转化炉出来的工艺气流经E302/2和E302/1加热至630℃, 然后送入蒸汽转化炉生成甲醇合成气。E305为燃烧空气加热器, 空气被加热至379℃, 然后送往烧嘴。转化系统流程示意如图1。

2 蒸汽转化炉对流段存在的问题

对流段热效率较差, 与设计工况不符。主要表现为对流段出口的排烟温度偏高、E304和E305进口的烟气温度偏高、预转化炉入口工艺气温度偏低、蒸汽转化炉入口工艺气温度偏低。对流段排烟温度高造成E305超温、引风机转速高和振动大、透平轴头泵安全阀频繁启跳等问题, 影响了设备的安全运行;为保护设备, 装置必须减负荷运行, 影响了产量。预转化炉入口和蒸汽转化炉入口工艺气温度偏低, 造成蒸汽转化炉的燃气用量增加, 增加了能耗。

3 转化炉对流段热效率差的原因分析

3.1 烟气偏流的影响

烟气偏流一般是指烟气的流量、成分和温度分布不均。其中, 烟气温度分布不均是造成对流传热效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将对流段各组换热器温度的实际操作值与设计值进行比较, 发现换热效率表现最差的主要是E303/2。据对流段的结构, 我们检测了E303/2前后不同高度下的烟气温度, 见表1。

注:测温位置是指测温点与对流段底部的距离。

测温从对流段顶部开始, 往下依次测量, E303/2前后各测了2组数据 (东侧、西侧) 。序号1对应的温度偏低, 这是因为对流段为负压, 在测量过程中冷空气进入造成的;序号10对应的温度也不准, 因为测量时接触到了保温模块;而序号2~9对应的温度偏差很小, 表明E303/2前后的烟气温度分布很均匀, E303/2换热效率差不是由烟气温度分布不均造成的。

3.2 过剩空气的影响

在实际的燃烧过程中, 由于烧嘴结构造成的空气和燃料混合不均和转化炉炉体的漏气等因素, 实际进入的空气量比理论空气量要多, 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的比值称为过剩空气系数。过剩空气系数过小, 则燃烧不完全, 浪费燃料, 甚至造成二次燃烧;过剩空气系数大, 可以使燃料完全燃烧;过剩空气系数过大, 则会使烟气携带的热量增多, 降低转化炉的热效率, 造成对流段出口烟气温度上涨。本装置过剩空气系数设计值约1.09, 而实际值比设计值稍高, 对对流段热效率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会是造成对流段热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3.3 粉尘的影响

转化炉运行一段时间后, 对流段换热盘管的翅片上会出现一层粉尘, 这些粉尘会影响传热效果, 也会造成对流段的阻力增加, 必须提高引风机转速才能维持转化炉炉膛正常的负压。这些粉尘主要源自转化炉耐火材料的粉化[2,3], 以及烧嘴处燃烧不充分和转化管表面的氧化层脱落。本装置转化炉烧嘴处燃烧并不很充分, 烟气中含有较多的粉尘, 经常会在辐射段转化管上形成非常明显的附着物, 导致转化管形成亮斑, 粉尘随烟气进入对流段后又附着在换热盘管翅片上, 影响传热效率。另外, 由于本装置过剩空气系数控制稍高, 烟气中氧含量较高, 烟气侧高温炉管表面被氧化, 炉管表面形成一层脆性的氧化物, 这层氧化物与母体的热膨胀系数不一样, 很容易脱落[4]。在检修期间对对流段换热盘管进行清理, 能显著改善对流段的热效率, 每次清理后对流段的排烟温度能降低约5℃, 运行约3个月后恢复到原状。通过计算, 此举大约能节省280km3的燃料天然气。

3.4 预转化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原料气在预转化炉中发生吸热反应, 将高碳烃转化为轻组分, 能够降低下游蒸汽转化炉的负荷。在预转化催化剂使用初期, 预转化炉的温降为60~80℃;随着催化剂使用时间的增加, 温降将逐渐减小, 这就意味着预转化炉出口工艺气温度会逐渐上涨, 则对流段的烟气温度会逐渐上涨, 此时装置必须进行调整, 否则会造成对流段排烟温度更高、E305出口超温更严重。在实际生产中, 随着预转化炉温降的减小, 装置的负荷也在跟着降低, 对本装置而言, 预转化催化剂的活性也是影响对流段热效率的重要因素。

3.5 换热盘管换热面积不足的影响

通过对对流段的温度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E303/2入口烟气温度与设计值一致时, E303/2出口工艺气温度偏低, 而出口烟气温度则偏高, 这表明E303/2的换热能力不够。通过设计院模拟仿真, 最终确认E303/2换热面积不足, 造成其出口烟气温度比设计温度高40~50℃, 这是造成所有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如果增加E303/2换热面积, 将转化炉入口工艺气温度提至设计值, 通过模拟计算, 装置能够节能6~8MW;同时, 也能解决E303/2换热面积不足造成的设备方面的问题, 装置能够满负荷运行。

4 结语

通过分析发现, 预转化炉入口加热器E303/2换热面积不足, 是造成蒸汽转化炉对流段热效率低的最主要原因。对此, 公司将进行项目改造, 改造后的节能增产效果将十分显著。另外, 根据对其他影响因素的分析, 通过清理对流段换热盘管上的粉尘、适当降低过剩空气系数、及时更换预转化催化剂等手段也能有效提高蒸汽转化炉对流段的热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志臣.几种先进的低压甲醇生产技术简介[J].化肥工业, 2008, 35 (3) :6~10.

[2]张克铭.陶瓷纤维衰变及损坏机理[J].工业炉, 2006, 29 (2) :44~46.

[3]严云, 胡志华.耐火浇注料衬里自粉化现象的原因初探[J].工业炉, 2005, 28 (2) :43~45.

技术转化效率 篇7

一、转化搭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将其转化为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旧知识,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来。这样不仅搭建起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还能实现新旧知识间的“无缝连接”。

如,教学“小数乘法”时,可以通过与整数乘法的联系来实现对小数乘法的理解与掌握。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例题进行初步感知,从而发现小数乘法的规律。如可以让学生先计算254×12=?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他们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计算出来。这时给出2540×120=?学生就会进行相关的思考,发现两个因数都扩大了10倍,得出积扩大100倍,这时学习的目的已经展现了出来,那就是因数变化时积如何变化。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计算25.4×1.2=?就显得水到渠成。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得出“两个因数都缩小1/10,积缩小1/100”这一结论。由此就可以得出小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即先用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因数中缩小的倍数,将积也缩小到相应的倍数,也就是根据因数中小数的位数的和,将积向左数出小数的位数,点上小数点。

二、转化有利于学生理解运算算理

运算在整个小学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运算的算理,让学生能够领会运算的实质是教师教学运算的关键。算理从具体的运算中得出,并指导下一步的计算,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小数乘除法运算的算理起于整数的乘除法,因此将小数转化为整数,类比整数乘除法的法则就可以得出小数乘除法的算理。

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将除数转化为整数,再根据商不变性质来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法。在组织这一节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复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如460.8÷36=?然后给出46.08÷3.6=?让学生先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很明显就可以看出它们只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同,除数变为了原来的1/10,被除数也变为了原来的1/10。这时引导学生用计算器算一下它们的结果。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由此进行思考和探究,得出结论: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运算时,可以先将除数中的小数转化为整数。这时关键的一点就是除数扩大多少倍,被除数也要扩大多少倍,这样才能保证商不变。

三、转化使知识得到了更深的拓展

转化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了知识,还能够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的提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知识向纵深化发展。小数乘除法不仅要求学生会进行笔算,还要求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由已知的条件,运用规律来直接得出结果,这样也就体现出了转化思想的应用深度。

如,教学“小数乘法”时,在学生已经能够掌握算理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这样的问题:已知25×4=100,那么2.5×4=( ),0.25×0.4=( ),0.25×40=(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了规律,对于小数点的位置就会有更深的认识。

又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可以让学生先计算432÷36,学生很轻松地就可以得出是12。在此基础上,再给出一组题目 :432÷3.6,43.2÷36,4.32÷3.6,4.32÷0.036,4.32÷360,43.2÷3600。学生通过做题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规律,这样再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既提高了速度,又提高了效率。

总之,转化思想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并能在学习中得到大的提升与发展。在这一转化中还能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如此轻松,从而也就能够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同时增强信心。

技术转化效率 篇8

河南大学造纸污染控制及资源化研究所针对国内许多大型制浆造纸厂采用传统碱回收工艺处理造纸黑液、回收烧碱并产生大量二次污染难题, 经过近20年的潜心研究, 合理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 并取得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专利。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在传统碱回收处理造纸黑液工艺条件基础上, 增加一套新的工艺环节并添加绿液处理剂, 与原工艺组成一个新的更科学的生产循环体系。还是用造纸黑液做原料, 可以生产出两种产品“烧碱”和“沉淀碳酸钙”, 不再有废物排放。而这两种产品又都是造纸所需要的重要原料。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即解决了污染问题又解决了原料问题, 还产生了经济效益,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一个一百吨规模的碱回收生产线采用新技术, 一年可新增效益达1500多万元。据中国造纸学会专家推断如果该技术在全国推广, 将会产生10—20亿的经济效益。

2 三次转化情况

2.1 第一次技术转让

1998年, 该技术在湖南某国营纸厂首次实施, 解决该厂传统碱回收处理造纸黑液工艺带来的白泥二次污染问题。合同约定厂方支付专利使用费, 技术方提供技术方案和图纸以及核心技术机密 (绿液处理剂) , 为厂方培训技术骨干, 并指导设备选购、安装调试、大生产试车, 直至生产出合格产品, 并以该厂作为技术方的样板工程来建设, 以便向全国推广, 双方至此开始合作。厂方如约支付了专利使用费, 技术方也按时提供了技术方案及核心技术。厂方得到了核心技术后, 便关起门来自己选购设备安装调试和试生产, 不让技术方介入。厂方还未经技术方同意, 独自以自已的名义将技术方提供的专利技术, 申请获得了湖南省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并进行了成果鉴定, 还申请获得了该省科技进步奖, 把该项技术实施取得的成果权窃为己有, 一点不顾及专利技术的来源及知识产权权属问题, 结果造成技术方建设样板工程的约定无法实现。

2.2 第二次技术转让

2004年, 该技术在武汉某纸厂实施, 由武汉一家私企来投资, 技术方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三方合作。合同约定实施新技术后, 多生产出的碱、节省的石灰原料和原来需要向环保交纳的排污费用归纸厂所有。新生产出的碳酸钙产品该纸厂全部使用, 除去成本利润三方分配:投资方占50%;纸厂占30%;技术方占20%, 经过半年多的设备选购、厂房建设、设备安装调试、工人培训等阶段。2005年初开始试车运行并取得成功, 产品质量完全符合合同约定标准, 生产出的碳酸钙产品直接通过专用管道输送到造纸车间试用, 填充量由10%逐渐增加到80%, 生产出纸的质量完全达标, 用纸客户也没有不良反应。但因为当时是元月份天气凉, 用蒸汽量较大, 纸厂提出要节能降耗;技术方根据纸厂要求进行了工艺改进, 在不影响产品质量情况下使用汽量比原来减少了16倍, 大大降低了成本, 产品质量也符合约定标准, 至此合作三方签署了综合验收成功报告。按照合同约定此后再开车生产, 利润要按比例三方分配。但纸厂此时又提出借口说:碳酸钙产品在造纸生产环节中还存在匹配问题, 要求技术方修改碳酸钙8项指标, 也就是要修改合同约定的标准, 动摇合同的基础。为此三方进行了长时间的拉锯式协商无果, 投资方和技术方均认为纸厂不守信誉, 违反了合同的约定。最后投资方把该纸厂告上了法庭。因为没有继续开车生产, 无法做示范让其它纸厂来学习考察。技术方建设样板工程的设想又一次成为泡影。

2.3 第二次技术转让

2007年, 该技术在河南武陟华丰纸业实施, 建设样板工程;就华丰纸业100吨碱回收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 解决该厂的白泥污染问题。项目分三步走;第一步先把白泥里的碱提干净;第二步把白泥转变成沉淀碳酸钙;第三步把沉淀碳酸钙直接用于造纸。这次项目实施是在河南省内, 得到了省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 特别是县环保局非常重视, 局长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 企业积极配合;从设备选购、安装调试到试车生产, 只用了四个月时间就圆满完成, 并进行了成本核算, 除去节省的原料、排污费和多生产的烧碱不说, 仅白泥转变成沉淀碳酸钙产品这一项就能产生1000多万元纯利润/年, 完全实现合同约定的目标, 经过半年多的连续运行效果良好, 于2008年5月双方愉快签署了综合验收成功报告, 并开始投入批量生产。华丰纸厂由于与高校合作, 得到新技术的支持, 解决了实际污染问题还创造了效益, 被确认为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此技术方建设样板工程的设想最终得以实现。目前许多纸厂纷纷要求到现场考察并要求与技术方合作。

3 三次转化的思考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一项好的技术成果能变废为宝, 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和环保效益, 又符合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理念, 理应转化推广非常顺利。但实际转化过程却困难重重, 只为做一个样板工程前后在三家纸厂实施, 花费了近十年时间, 就其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次转化, 我们没经验, 一心想这么好的环保技术一定很受纸厂欢迎, 转化推广不会有问题, 就到全国各地去推介该项目, 但转了一圈后发现, 所有到过的企业都需要成熟技术, 都要求看到样板工程, 对我们这个没有经过工业化生产的新技术, 企业不相信。因此, 要想推广新技术, 首先要做一个样板工程作示范。

1998年我们与湖南急需该技术并且自己也在研究该技术的某国营纸厂不谋而合走到了一起, 共同建设样板工程。我们非常相信国营纸厂, 毫无保留地把新技术传授给他们, 但没想到该纸厂得到技术后自己关起门来做, 把我们技术方排斥在外, 这是我们意想不到的。分析其原因说明企业渴求新技术, 但需求新技术的出发点与高校研发创新的出发点是有很大区别的, 企业是以占领市场份额赢利为目的, 而高校是以学术、技术价值的体现为目的;企业想垄断该技术, 不想成为样板工程让别人来模仿, 自己独家享用, 阻止该技术推广, 这对企业来说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获得了更大的利益。而高校是想把新技术推广出去, 让所有企业都来使用, 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让整个社会都来分享新技术带来的效益, 体现成果的真正价值。因此如何去找平衡点、求同存异、切磋合作、互惠互利是值得研究探讨的。另一方面该企业高层法律意识淡薄, 缺失知识产权意识, 这对企业经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还有技术市场的规范管理也是重要的环节。通过这次教训让我们意识到:技术成果转化推广要留有余地有所保留, 要把最核心的技术机密保护起来, 不能轻易地都让给企业, 要通过操控核心技术来控制企业直到技术已经推广开了再卖给企业。

第二次转化我们吸取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 核心技术“绿液处理剂”我们自己掌控不卖给企业, 由我们派专人去添加处理剂, 控制试生产, 保证我们能完整地指导试车全过程。通过实践证明我们这种设计确实很有效, 确保了大生产试车获得了成功, 促使合作三方签署了成功验收报告。虽然后来样板工程还是没有实现, 是因为该技术实施成功后没有继续生产, 没法让其他纸厂来现场考察学习。纸厂不生产的原因从表面看是想修改碳酸钙8项指标解决配比问题, 但其醉翁之意不在酒。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完全达标, 在纸机上均成功试用过, 没有必要修改, 也无法修改, 那是国家标准。分析其原因, 纸厂可能是对碳酸钙效益分配不满, 因为他们在该项目中也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却从中获利比投资方少, 觉得不公平, 所以不开车生产。第二次转化给我们的启示是:与企业合作利益分配是最敏感的问题, 必须要合情合理, 要与所做的工作量和承载的责任相吻合, 要让企业得到该得的实惠。另一方面环保项目的实施最好能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因为它关系到社会环境和发展, 政府部门关注了, 企业会更加重视, 会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更有利于新技术的转化和推广。

第三次转化我们总结前两次的经验教训,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考虑的更现实, 专门选择了一个省内村办造纸企业来合作不在找大纸厂, 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分析了合作的利弊;村办企业的技术力量相对较落后, 对技术的需求和依赖性会更大, 对提升自身的科技含量, 通过建设样板工程提高企业在外界的影响力和声誉的迫切性会更高, 合作会更加主动积极和密切。为此我们选择了河南武陟华丰纸业作为合作伙伴来建设样板工程。我们与企业的高层和村委会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同时我们还积极向省科技厅省环保局主管部门汇报, 让他们到现场考察和指导工作;与该县环保局取得联系得到县局的大力支持, 有力促进了该技术转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设样板工程很快变成现实。

4 结语:

(1) 技术成果转化, 建设样板工程非常重要, 是技术成果推广、转化成生产力的第一步, 也是企业关注技术成熟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标志, 不能忽视。

(2) 企业的发展壮大均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 但企业广泛需求的是成熟的新技术, 而高校现有的成熟技术并不多, 绝大多数新技术均是实验室技术, 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 这就需要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慧眼识珍珠。为进一步去开发成产品, 就需要校企之间密切合作。

(3) 、高校与企业合作应建立在诚信友谊基础之上的真心合作, 这种合作是风险和利益并存, 企业要更多考虑风险规避、市场运作;高校要更多考虑技术成熟程度、对企业适用, 双方均要相互支持、淡薄名誉和利益。

(4) 技术市场需要规范和净化, 需要在社会上建立和谐有序合法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运行机制, 这就需要政府工作的引导推进和协调管理。

摘要: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成果尽快转化成生产力, 是实现科学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河南大学一项专为造纸企业控制污染量身打造的专利技术, 为了能尽快转化成生产力, 前后分别在三家纸厂推进转化, 建设样板工程, 历经坎坷花费了近十年时间,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技术成果转化过程的思考。本文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提供借鉴。

上一篇:沥青稳定碎石路面下一篇:财经名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