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动力

2024-12-09

企业发展动力(共12篇)

企业发展动力 篇1

“创新”一词最早由著名美藉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1年提出, 把创新活动分为:1、生产新产品;2、引入新的生产方法;3、开拓新市场;4、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5、采用新的组织方式。创新活动可使进行创新的企业获得高额的利润, 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所在。著名学者索罗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成立需要两个条件, 即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当一种新的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后, 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程序, 就是创新。

以企业资源管理为载体, 打造信息化管理新模式。从管理流程、管理手段上进行突破, 注入精益管理等新理念, 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成本更低的生产经营模式, 实现管理创新。以资源管理建设为重点, 打造信息化管理平台, 创新内部管理流程, 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

要大力提倡节约意识,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国有企业作为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 也是资源耗用的大户, 在我国资源紧缺的情况下, 实施精益化管理, 降低资源消耗,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企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通过精益化管理, 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如果一个人小富即安、不思进取, 是不具备开展创新活动的思想基础。众所周知,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 但日本人积极进取、不断创新, 挤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电视机不是日本人发明的, 但他们在其它国家发明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融入他们的智慧, 日本人生产的电视机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销售量也是最大的, 如他们生产的“索尼”、“东芝”、“松下”等在全球家喻户晓, 成就了日本彩电大国的地位。“保守意味着落后”, 如果不树立发展的观念, 积极进取, 企业的面貌就不会根本改变, 在发展的潮流中消失殆尽。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也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一要创新文化理念。突出人本思想, 坚持“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协调”, 在积极帮助职工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 引导他们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融为一体,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具备更快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培育起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一是要在安全生产、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等指标上依靠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把节能降耗作为优化规划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加以考虑, 通过在节能经济调度, 提高生产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提高管理系统的科技含量上实现创新。二是密切关注与行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结合设备系统的实际, 实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 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可靠性。

企业发展动力 篇2

“学习力”一词最早出自于1965年美国人佛睿斯特写的一篇文章。他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非常具体地构想出未来企业的思想组织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咨询化、系统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习力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的一项前沿的管理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和应用。对学习力的理解,国外有学者解释为“一个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动态考量一个组织和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强弱的真正尺度。学习动力来源于学习目标、兴趣、动机,这是学习的动力源。学习毅力来源于学习精神、心理素质、智力、意志和价值观等,这是学习力的核心。学习能力来源于学习方法,是学习是否具有成效的关键。

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力是企业制胜的利器,正如彼得〃圣吉强调的“未来唯一竞争优势是比你的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因此,企业应提升学习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学习力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是企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一个企业的学习力是企业最本质的竞争力,真正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是那些善于学习的企业。因此,对于一个优秀企业而言,学习力是其最重要的能力。学习力由三个要素组成,分别是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毅力反映了学习者的意志;学习的能力则来源于学习者掌握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一个人或组织是否具有很强的学习力,完全取决于这个人或组织是否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意志和丰富的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

一、提升学习力,要解决好认识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对学习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充分认识,就难以做到重视学习。所以,要做学习型企业必须首先解决好认识问题。

认识先导首当其冲。企业要针对职工中存在的“不用学习、无时学习、无心学习”等错误思想和行为,转变员工观念,强化“处处学习、时时学习、事事学习”。“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竞争成败的关键。”“为了今天的成就,每天做好8小时工作;为了明天的成就,每天坚持两小时学习。”的思想认识。宣传、引导和鼓励,在所有员工中营造了争当学习型干部、学习型职工的浓厚氛围。

当你有了学习目标和意志,但缺少学习能力时,仅能知道“应学”;当你有了学习目标和学习能力,却缺乏意志时,只说明你“能学”;而当你既有学习能力,又有学习意志,但是还没有找到学习目标时,你只是处在“也许能学”的状态。只有将三者集于一身,你才能真正地拥有学习力。

据统计,二十世纪70年代的世界500强企业,到了80年代已有1/3销声匿迹,到上个世纪末所剩更是寥寥无几。国外大企业平均寿命为40年,而我国企业平均寿命较短为5年,其中,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有2.9年。当今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结局优胜劣汰。研究表明,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200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的总和。因此,目前国家与国家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已不再是“人才”的竞争,而是“学习力”的竞争,谁具备了较强的学习力,谁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信息,谁就有充分的创造力,从而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获胜;否则,谁就在竞争中被无情而残酷地淘汰。在1999年世界管理大会上有个学者做出了这样一个理论,如果将一个企业比做一棵大树,学习力就是大树的根,也就是企业的生命之根。“树根理论”告诉我们,评价一个企业是否有发展后劲和持久竞争力,不是单看这个企业取得了多少成果,而是着重看这个企业有多么强盛的学习力。这就好比我们观察一棵大树的生长状况一样,不能只看到大树郁郁葱葱和果实累累的美好外在现象,因为再美好的外表,如果大树的根已经枯烂,那么眼前的所有繁荣景象很快就会转头空。所以,学习力才是企业的生命之根,企业一定要培植自己的根,让自己的根越来越根深蒂固,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后的风雨中矗立不倒。

二、要正确理解学习力

学习力也是生产力,是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原动力。学习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快速全面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不管你是否愿意,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接受各种新信息、新知识的冲击,每时每刻都面临新的变化。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信息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时代,未来学习主体惟一具有的持久优势,就是有能力学习得更快更好。谁对变化的反应更快,谁就掌握先机,谁对变化把握的全面,谁就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所以学习力的首要方面就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2、适时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更新观念的能力。观念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支配其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作为企业,惟有不断地注入新知识、新文化、新观念,企业发展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3、符合实际的有利于推动企业发展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支撑一个企业不断获取竞争力的核心。学习需要创新,管理需要创新,科技需要创新。我们要善于用新的视角观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观察市场发展变化的形势,用创新的思维分析解决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同时创造性地研究探讨符合企业改革发展要求的,符合公司现实情况的工作思路。

三、提升学习力的方法探讨

1、建立一套长效机制。提升学习力的是企业发展的长效动力,需要企业领导肯定和大力提倡,为此,企业要建立必要的运行保障机制,在提升学习力推进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经费扶持,使创造学习型企业的机制在政策、人力、资金等方面得到有力保障。

2、建设学习型的企业文化。锻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培养了员工积极性的动力,是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根源,它能够将全体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望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积极向上的、奋进的企业文化激励着企业所有成员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超越自己,这样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形成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所必须的环境。因此,企业应锻造奋发向上的组织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系统学习和在干中学打造旺盛学习力的学习团队。

3、全员参与原则。学习型企业是指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将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精神需要。建设学习型企业就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员工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学习型企业要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求发展。在建设学习型企业的过程中,要运用创新的手段组织学习,跳出传统,呆板和简单的学习框架,创新学习的模式,内涵和载体。并将学习联系实际,将学习与绩效挂钩,充分强调学习与工作的结合关系;将学习与管理并轨,通过学习后的反馈作用真正使学习行为出经济

效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且要善于运用正确的激励机制,从人性化的角度合理调动广大员工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一个人真切地感受到作为组织成员不断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良性转变。

4、要注意学习方式。美国哈佛大学把学习力解释为学会学习的能力,学历代表过去、能力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未来。只有学会学习的人,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只有在快乐中学习,我们才能学得更聪明。衡量一个人的学习力的高低,并不是看他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他掌握了多少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

5、要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和工作并不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也是工作,因为工作的本质,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的关键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相长。正如中国一句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不会耽误工作,反而会使工作越干越好。作为企业员工,就是自觉地把工作当学问做,把工作的过程看作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把学习研究过程当作工作一样要求,真正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终身拥有一颗学习之心,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去学习实践,去研究探讨,以谋求最大最好的工作效果。

为企业发展寻求不竭动力 篇3

以市场形势教育为切入点构筑企业发展的思想平台

一拖集团公司作为一个国有大企业、老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先天不足。而二铁厂又作为一拖集团公司大院里的毛坯生产厂,产品长期与公司内的主机厂配套,企业对外部市场的风云变幻感觉非常迟钝,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极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立足这一基本厂情,二铁厂近几年来始终把市场形势教育作为主题教育活动的第一道工序来抓,并用重锤敲响。为此,厂党委以学习《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为抓手,及时在全厂开展了“是我们适应市场,还是让市场适应我们”的主题教育。他们设立“市场形势大看台”,印发年度“形势任务明白卡”,使职工了解配套主机产品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了解二铁厂实现扭亏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教育职工丢掉幻想、直面市场、奋起自救,并发动每个职工每周立足自身岗位查找不适应市场要求的“小毛病”,查找观念、管理、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差距。这次活动,引发了职工对市场经济认识上观念的革命,并有效把市场差距转化为知耻后勇的奋进动力。当年,该厂产量首次突破20000台大关。2002年,企业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持续飙升的市场要货和“十五”设备技术改造在时间上发生严重碰撞。为保市场寸土不失,保技改一次成功,厂党委在职工中开展“企业发展我受益、我为企业创效益”主题教育,引导职工认清抢占市场与生存和保证技改与发展后劲的重要性,动员职工为利益而搏、为发展而拼。利益点的高度融合、激发了职工无穷的创造和热情。干部、职工废寝忘食、忘我拼搏,创造了连续3个月造型20000箱的历史记录,和40天时间优质完成上百项技改项目的“二铁速度”。2003年,由于公司内主机市场严重下滑,厂内效益大幅下跌,企业陷入进退维谷的生死边缘。为使职工清醒认识到依赖主机厂生存就永远摆脱不了依附地位,必须走出大院自谋发展、自我壮大,该厂在职工中积极开展“生死时速抓机遇,依靠产品求发展”主题教育,教育职工坚定不移闯市场,不惜一切代价开发新产品。全厂上下一致,卧薪尝胆,用短短3月时间取得产品结构调整和对外市场开拓的突破性进展,产品由湿式为主向干式缸体扩量转变。

以产品质量为着力点心铸造精品工程

主题教育活动不同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其特点在于教育性与活动性的有机融合。它以活动为载体,动员职工广泛参与,既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又以活动直接推进企业的生产经营。

作为生产主导产品为缸体、缸盖的二铁厂,由于铸件几何形状复杂,强度高,壁薄(缸盖最薄处仅3mm),铸造难度大,他们的短板是产品质量。投产初期,缸盖废品率曾一度高达60-70%,产品质量长期以来一直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針对企业存在的“没有市场盼市场,有了市场又未必能完全适应市场”的困惑与现状,二铁厂响亮的喊出了“把精品工程进行到底”的口号,以质量为着力点在全厂上下广泛深入地开展“让市场放心、让用户满意”主题教育活动,使职工思想观念与市场接轨。他们号召动员职工尤其是科技人员进行质量攻关,共攻克难关79个,有效解决了缸体芯子结疤、砂孔、气孔、裂纹、定位不准等质量难题,杜绝了批量事故的发生,并全年为厂节约创效169万元。技术改进、质量攻关正成为企业效益增长的主流。

2003年,该厂又根据市场格局变化、铸件由过去公司大院内加工变为直接进入汽配市场,用户对质量要求愈来愈苛刻、一次通过率低的实际,开展“用精品打造实力,用精品谋求发展”主题教育,组织规模较大的精品、成品对比展,并当众砸掉一批过去观念上的成品铸件,使职工的质量观念、质量标准发生质的飞跃,产品由过去一次精品率40%跃升为70%以上,产品具有了在更高层次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

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创新 篇4

一、什么是创新

创新, 也叫创造。创造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 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 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 (精神的、社会的、物质的) 的认知和行为活动。

二、创新的特点

1. 新颖性。

新颖性包括三个层次: (1) 世界新颖性或绝对新颖性; (2) 局部新颖性; (3) 主观新颖性, 即只是对创造者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2. 具有价值。

这个特点与新颖性密切相关, 世界新颖性的价值层次最高, 局部新颖性次之, 主观新颖性更次之。

三、创新的分类

提起创新, 人们往往联想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其实创新的种类远不止这些。创新主要有七种: (1) 思维创新, (2) 产品 (服务) 创新, (3) 技术创新, (4) 组织创新, (5) 管理创新, (6) 营销创新, (7) 文化创新。

思维创新

这是一切创新的前提, 任何人都不要封闭自己的思维。若思维成定势, 就会严重阻碍创新。有些政府部门或国营企业提出, 不换脑筋就换人。就是这个道理。有的公司不断招募新的人才,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期望其带来新观念、新思维, 不断创新。

产品 (服务) 创新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 是产品创新。对于金融服务而言, 主要服务创新。手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已从模拟机→数字机→可视数字机→可以上网的手机。手机的更新演变生动地告诉我们产品的创新是多么迅速而高级。

技术创新

就一个企业而言, 技术创新不仅指商业性地应用自主创新的技术, 还可以是创新地应用合法取得的他方开发的新技术或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创造市场优势。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是整合国际资源, 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不在于自己拥有多少技术力量, 而在于能够整合利用多少技术力量。

组织创新

一个企业如果是有序的组织结构, 这个企业就是稳定的、有活力的, 但它若是无序的组织结构, 肯定会陷于混乱。典型的组织变革和创新是通过员工态度、价值观和信息交流, 使他们认识和实现组织的变革与创新。组织创新能使企业内部充满活力。

管理创新

前面提到, 世上没有一个一成不变、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环境情境作为自变量, 管理作为因变量。正如唐钢目前使用SAP信息系统, 需要把原来已有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进行废弃, 采纳新的思路与流程。这些对企业来讲很困难, 因为要亲手破坏掉原来那些可能已经习以为常的流程。

营销创新

营销创新是指营销策略、渠道、方法、广告促销策划等方面的创新。20世纪50年代, 默克采取一种策略:在产品成为低利润率的普通商品后, 故意让出市场占有率, 迫使自己创造发明, 获得增长和繁荣。摩托罗拉也运用过类似“创新或死亡”机制, 加上废弃占销售比重高的成熟产品, 迫使自己用新产品增补差额。

○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指企业文化的创新。海尔文化要使每个成员都成为创新的SBU, 把企业的战略与员工紧密联系起来。

四、如何创新

首先, 树立全方位创新理念,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前面介绍的七种创新, 缺一不可, 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 不可偏废。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

其次, 企业具备鼓励创新的开放系统, 倡导学习和提升个人工作技能。营造集思广益的氛围, 中高层以上管理人员鼓励并善于采纳下属意见, 员工普遍习惯于采纳同事的意见。许多跨国公司都建立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

第三, 公司在资源配置上要倾斜。创造本身需要投入, 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更需要大投入, 国外公司的产品研发费用每年动辄数亿, 数十亿美金。

最后, 加强创新方面的训练, 提升创新技能。创新能力并不是天生的,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训练。

五、结语

企业发展动力 篇5

2007-9-27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 作者:计哲

企业发展“源”动力——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是企业的“灵魂立法”。企业文化反映了一个企业内部隐含的主流价值观、态 度和做事的方式。企业文化可以使公司产生凝聚力并且提供竞争优势,但过时的企业文化,包括核心价值观和管理原则及习惯,也可以扼杀一个企业。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关键因素之一。

企业文化的定义在网络上一搜至少有一百多种。我们可以不与理会,我们关心的是企业文化现象的体现,我认为现在大体有六类现象:

1、价值观念;

2、思维方式;

3、行为准则;

4、习惯氛围;

5、工作作风;

6、人际关系。重中之重是习惯和环境氛围。总之企业文化现象都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而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由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普遍享用,而不是企业中某些人特有,并且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这样的企业文化现象任何企业都有。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形成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当问题成功解决之后,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开始演变成一种思维定式和标准。这些思维定式和标准被用来解决企业未来发展中出现的新的类似的问题,从而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这些思维定式和标准曾经被证明是成功的,我们因而倾向于对所有新出现的问题都使用同样的思维方法,但危险的是这时环境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是企业可以扼杀一个企业的原因。

既然凡企业都有文化,我们还倡导企业文化干什么?她有什么作用?她又怎样与企业的CIS战略联系?怎样创造能够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这些看似复杂的问题,我认为只要解决一个主要问题去操作,其他就迎刃而解了,那就是去培养员工的良好习惯和创造和谐有效的工作氛围。有了这个什么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作风、人际关系等等现象在良好的习惯和氛围中熏陶和改善,也就创造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内增聚力,外树形象,是企业潜在的生产力,是员工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力量。那么,如何使企业文化成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强势的企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这应该是一个具体操作问题,而不是一个学术理论研究问题。我认为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全面导入企业CIS战略系统,特别强调是建立MIS理念识别系统和BIS行为识别系统,而不仅仅是VIS视觉识别系统。二是从老板开始一切制度规范以“培养员工的良好习惯和创造和谐有效的工作氛围”为目标。通过营造良好的习惯氛围,让企业文化深深扎根于员工心灵深处,变成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和永恒的发展动力、源泉。

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灵魂是MIS和BIS,企业文化的创意可以从MIS和BIS开始,他是员工的理念和行为的统一准则,他不是一句好听的口号,而是可以记忆、可以执行、可以考量,是生态的企业精神支柱。

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个活动的、发展、动态的概念,也是一个敞开的系统。一旦停止企业文化的发展和补充新的内涵,停止了开发,那就可能在市场上被其它的企业文化所取代。

海尔的文化理念是“集众愿为大公”,把员工发展的欲望转化成推动公司发展的动力,通过满足市场的外需推动满足员工内需的实现,再用满意的员工去赢得更多满意的客户。是靠“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构成的管理体系。这一体系运行的具体模式是“提出理念与价值观;推出代表理念与价值观的典型人物与事件;在理念与价值观指导下,制定保证这种人物与事件不断涌现的制度与机制”。正是最后形成的制度与机制,保证了员工对“理念与价值观”广泛接受并认同。他的根本也是培养员工的良好习惯和创造和谐有效的工作氛围,一度成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的典范。

有人说,企业文化即是“老板文化”,我认为说对了一半。企业文化总是反映了某个企业老板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领导风格,不论这个老板是私有企业的真老板还是国有企业的假老板。不论科学与否或颇有争议,但有一点是无可辩驳置疑的,老板必须当好企业文化建设推动者这一角色,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是需要老板的习惯和作风来引导和推进的,否则就可能形成官僚主义最高“境界”太极拳,不好工作氛围表现为:不重结果而是重过程和形式,不愿主动承担责任,相互推诿,本位主义盛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部门之间割裂,缺乏配合。在联想集团有一个很经典的官僚主义典故:有一位经销商要退换一个电脑包装箱,他按照一般程序走下来,不记得经过了多少人多少关,当最后终于搞定时,他发现,箱子已经磨烂了!从另外一种角度的描述企业的工作环境: “做一件事太难!”这个难并不是难在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的沟通,而是难在内部的沟通上。企业内组织关系分立,汇报关系层层,等级森严,各部门间遇事推诿,互相制衡,经理们都喜欢选出名见效快的事情来做,那些费力但能给公司带来好处的事情,却谁也不愿承担,为达到上级的要求,他们一般会选自己熟悉的事去做,或干脆把自己没信心的事情推出去,这种衰减随汇报层数而递增,再加上中间有目的的加工,到最后有些实际上已经面目全非了,可能因为老板只看结果,对那些推诿延误的事件从不处理。

竞争情报: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篇6

[关键词] 竞争情报企业发展动力源泉

竟争情报在国际上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继人才、资金、技术后企业生存发展的第四大要素。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日趋加剧,竞争情报在国内日益受到重视。竞争情报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企业要想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开展竞争情报已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

一、竞争情报的概念

国际著名竞争情报专家普雷斯科特把竞争情报定义为,竞争情报是一种监视竞争环境的持续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以合乎职业伦理的方式,收集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策略的信息,并根据客观事实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将具有可操作性的情报及时传递给企业决策者,为其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二、竞争情报的特征

1.目的性。竞争情报的话动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通过对竞争对手情报的搜集、研究、分析,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协助企业制定战胜竞争对手的战略、策略,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2.对抗性。这是竞争情报与一般科技情报工作的显著区别之一。竞争情报主要是分析竞争对手并追踪竞争者的情报话动过程。其主体是竞争对手与竞争者,双方为了自己的市场与利益。互相对立,各不相让。因此,竞争情报的搜集,一般都是在对方不协作、互相封锁、甚至反对的情况下秘密进行的。这就使竞争情报具有了很强的对抗性。

3.公开性。主要是指所搜集的内容信息是为公众所知的、公开的或是持有人未加保密措施,他人可轻易得到的信息。

4.商业性。竞争情报产生的背景是全球商战的加剧。专家认为,在全球商业竞争加剧的环境下,一般的传统情报工作和市场研究已难以满足这种需求,以竞争情报为主题的情报活动被推上了历史舞台,有效竞争情报分析能够带来商业利益。

三、企业开展竞争情报的现状及原因

我国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已经初具规模,国家投资建设的“国家经济信息网”等全国性公用信息网络为企业逐步实现信息化提供了条件。据国家信息中心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已有8万余家企业加入互联网。如海尔集团、首钢、汽车集团公司、长虹集团公司等著名企业,它们不仅有内部的信息系统,而且还连接了国内外的信息网络,但是大部分上网企业还仅仅停留在网络广告与网络宣传促销上,而严格意义上的竞争情报开展的并不理想。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对竞争情报从认识到操作仍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广泛引起企业界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企业竟争情报的应用率很低。企业对于竞争情报的反映能力还不够,大多数企业对竟争情报的作用、特征、意义及运作知之甚少。

1.政府重视不够。我国不少政府部门并没有认识到竟争情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对企业竟争情报活动重视不够,影响了企业竟争情报的发展。

2.观念相对落后。大多数企业没有正式成立企业竟争情报部门,企业竟争情报工作仅仅被看作是其他服务工作的一部分,甚至没有专门的企业竟争情报人员。不少人认为“情报”工作就是“间谍”活动,这种观念既妨碍竟争情报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会限制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竟争情报工作。

3.竞争情报产品质量不高。我国从事企业竟争情报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是科技情报人员和高校情报专业教师,他们普遍缺乏市场竟争的实际经验和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缺少对企业竟争情报需求的了解,不擅长市场分析,导致我国竟争情报的应用研究成果少、水平低,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使得企业管理者对竟争情报工作的信任度较低。

4.竟争机制不完善。我国企业的竟争机制还不完善,不少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还没有真正参与到市场经济竟争的大潮中,对企业是否开展竟争情报仍处在观望、排徊当中,企业竟争情报工作机制也不完善,使得竟争情报部门难以留住优秀人才。

四、企业加强竞争情报工作的策略

一个企业要想使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并占有优势,除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外,还要充分利用竞争情报研究国际市场竞争策略,包括竞争对手企业的价值观、战略、体制和机构、经营技巧和风格等产品策略,包括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水平、使用价值等,国际市场营销和促销策略,如方式和价格、营销量、营销额、市场需求变化、市场占有率等,还要了解国际区域市场、国际信贷和外利市场,熟悉过境贸易、转口贸易,选择国际目标市场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实施占领国际主导市场的策略。只要对国际市场竞争因素充分了解把握,就能逐鹿市场,稳操胜券。

1.依靠政府的重视支持。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加上不平等竞争因素的客观存在,靠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自己觉悟,在市场竞争与对手的较量中,感悟到竞争情报的重要性恐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要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情报意识,政府部门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它的推动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从长远看,为保证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工作能得以顺利开展,政府必须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透明的信息环境,使企业获得可靠的、高质量的经济动态信息,了解国民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并且政府应利用其所拥有的特殊条件为国内企业收集和传递国际经济技术情报,并及时向企业提供,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决策依据。

国外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日本政府在竞争情报活动中可以说充分发挥了其作为信息提供者的作用。成立于1958年的日本贸易振兴会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内企业收集海外经济技术情报,充当国际经济技术的监听站。美国利用其海外大使馆收集所在国的经济情报,每周发布一个商业报告,为本国企业提供海外国家的宏观经济和重要企业情报。

2.提高竟争情报产品服务的质量。积极探索竞争情报开展的科学方法和合理流程是提高竞争情报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关键。企业竞争情报部门应将工作重心放在产生重要结果上,以提升企业的销售业绩,制定竞争情报发展计划,促进竞争情报产品产出流程制度化,实现竞争情报过程的可见性、可评估性。在情报搜集过程中,寻找有效信息源,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企业内外资源,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渠道和策略,侧重收集整理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果的信息,但不局限于国内情报和情报源。选择合理的分析工具,根据企业需求,围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研究进行分析综合,并对竞争情报进行包装,探索开发并利用高效的服务形式,以最便捷方式向服务对象提供类型合适的情报产品。另外,在竟争情报流程中应注意情报流的连续性、及时性、系统性,以合作的方式提高流程的合理性、科学性。利用组织知识仓库、行政机制、组织体系、思维模式,将情报活动融入组织,培养情报组织文化及与政府机构、咨询组织、学术团体、图书情报机构等社会中企业各类情报源的联系,增强情报获取和情报感知的时效性,提升竞争情报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3.加强竞争情报人才的素质培养。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人员的素质灵感对企业获得有用的竞争情报至关重要。近年来,高素质的竞争情报人才正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或组织十分抢手的专业人才。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都十分重视竞争情报人员的培养。美国西蒙斯学院、印第安纳大学等开设了大学本科竞争情报课程;美国波士顿大学和匹茨堡大学也在MBA硕士的教学中设有竞争情报分析和系统建设的课程,为社会各界培养高素质的竞争情报专门人才。我国竞争情报研究资深专家包昌火先生指出,一个高素质优秀的竞争情报人才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二是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如掌握对情报进行搜集分析的技能。三是本专业方面的知识,如食品、化工或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等。此外,一个合格的竞争情报人才还应具备5个方面的基本素质:(1)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相关知识。(2)情报搜集、分析和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3)从事竞争情报服务的主题领域专业知识。(4)组织协调和公共交际能力。(5)有关法律和竞争政策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做好竞争情报工作。

4.建立竞争情报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信息决策机制。一条有效的信息可以使企业起死回生,可以为企业带来滚滚则源。抓住信息,做出切合实际的决策,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应重视人才,建立“因才施用,各扬其长,人不误职,职不屈人”的人才使用机制,是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实力的关键。此外,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也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结束语

当今的世界正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竞争无处不在。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得先机,全面、准确、及时的掌握竞争情报,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也才能在激烈地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冷吕华:当前企业情报信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现代情报,2005 (1)

[2]高峻:竞争情报能力对构建企业核心能力的作用.经济师, 2006 (12)

[3]吴风华:企业竞争情报的获取途径及方法.企业活力—管理实务,2006 (11)

[4]王知津马旭玲:基于情报流程的企业情报能力研究. 中国信息导报,2005 (11)

诚信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7

商业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不仅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所决定, 而且也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 对商业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它的基础诚信。可是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很多商家往往对此熟视无睹, 不闻不问, 以至于很多商家都变相而且是轻松自在的玩起了“狸猫换太子”的游戏。

长期以来, 中国的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平等, 所以造成了许多中资企业在海外免税岛等地注册, 然后资金再汇回国内, 享受所得税的或减或免等超国民待遇。以至于这种企业以功利为宗旨, 视诚信为儿戏, 两头吃、多头占。

比如, 今年3·15晚会曝光, 长期以来, 苹果手机在中国市场实施着与国外不同的售后政策, 在中国宣称的“以换代修、整机交换”并没有真正更换整机, 通常沿用旧手机后盖, 以逃避中国手机三包规定。另外, 我国三包规定要求, 笔记本主要部件保修两年, 但苹果Ipad整机只保修一年, 对此, 苹果售后工作人员回应称, 这是因为Ipad并不是电脑, 不能按电脑三包执行。然而,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官方网站赫然显示:美国苹果公司在中国CCC认证时, 多款i Pad的产品名称都标注为“便携式电脑”。

除了苹果, 大众、江淮、网易、周大生等其他多家遭曝光的企业对于问题的回应都显得诚意不足。这些其实都是利欲熏心的一种价值符号。

■根在信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确立了一套如何做好人的标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先有“修身”, 才有其他。“修身”指个人的道德修养, 首先得把自己修炼成有道德修养的人, 才能做成其他事业。“修身”的标准则是“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最低标准是“独善其身”, 自己做一个好人, 最高标准则是要“兼济天下”, 承担“社会责任”。各地方的商人无论是否读过儒家的书, 都按这一标准要求自己, 并努力实践。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 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 它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重要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更为重要。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大量而广泛的实践证明, 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 但是企业诚信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万古长存的, 它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而塑造和坚持企业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对形成支撑企业健康发展的独特文化特征, 推动企业从优秀迈向卓越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因为市场经济中, 企业诚信具有经济学价值, 是对企业在道德、法律等方面价值的肯定, 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市场流通企业比喻成“舟”, 那消费者就是“水”, 载舟覆舟, 根在信用。市场流通企业的真诚服务将直接决定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满意度, 而消费者的忠诚度、满意度也直接决定着市场流通企业的发展前景。

所以不难发现,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 是构建诚信基础的保障, 它在传统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人的因素, 不仅对企业经营业绩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每一个想获得持续发展的企业, 必须都应该行之有效清晰可见的价值理念, 并作为其每一步发展进程中共同遵守的精神指引。

■利在德行

任何社会都需要底线, 也就是一种类似禁忌的基础生活秩序。这种基础的社会秩序由道德信念、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非正式或正式的基础制度混合构成。如果在道德信念上无法“固守根本”, 就由于对商业利益的贪婪追逐, 很多企业屡屡突破道德底线, 难免会有很多突破底线的事情发生。商业贿赂的存在, 就大多与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失范有必然联系。所以, 重建职业荣誉感, 加强职业道德约束, 是抑制商业贿赂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故此,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但同时也是道德经济。法治和道德都是行为的规范, 法治用以治坏人, 成本很高, 道德却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约束, 它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且不需要什么“执法成本”。就连被称为“经济学鼻祖”的亚当·斯密, 写过著名的《国富论》, 他之前还写过一本重要的《道德情操论》。

西方管理者强调“制度高于一切”、“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正是因为公平的制度可以抽离掌权者人性本能对于企业运作的不利影响!

比如在著名的思科公司, 绝不存在任何特权阶层, 掌权者也必须接受制度的规制。他们无论员工级别高低, 其办公室面积相差无几;办公地点不设高级管理层专用车位, CEO约翰·钱伯斯一样得自己到处找车位;所有员工出差乘飞机, 一律坐经济舱, 要享受商务舱的舒适, 只能自己掏钱补足差价;谁用完会议室谁负责清理, 总裁也不例外……

因此, 要诚信生产和诚信经营相适应的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 一方面使诚信经营的企业有法律的保障和支持;另一方面使失信企业无空可钻, 对其失信行为的惩处有法律的依据。

创新:企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篇8

一、坚持技术创新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立于不败之地, 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创新, 提高核心竞争力。多年来, 喜丰公司采取“人平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奇”的差异化技术创新战略, 一直处于省内乃至国内同行业的领跑者地位。

一是大胆招聘人才。喜丰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业”的理念。早在上个世纪8 0年代中期就开始面向社会招聘人才, 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同时, 组建科研所和技术处, 选能力强的科技人员充实其中。通过科研所和技术处的平台, 强化了专业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

二是主动与科研单位联姻。喜丰公司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是吉林省内第一家与科研单位开展联姻的企业。上个世纪80年代, 喜丰公司主动与吉林省塑料研究所联合, 成功移植了该所人参专用膜、无滴蔬菜大棚膜新技术, 产品的科技水平一跃成为国内农膜行业第一流。这两个产品荣获国家飞龙奖、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 被同行业称为无滴膜开发鼻祖。尝到甜头后, 喜丰公司又与20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 通过购买、租赁、合作研究开发等方式, 收获颇丰。先后开发出PVC防雾膜、PVC高效无滴膜、EVA高效保温膜、防尘膜、可控双降解地膜、除草地膜、紫光膜、流滴地膜、果树专用膜、西瓜专用膜、HPO涂覆农膜等一系列农膜产品, 从而占据了行业科技开发的领先地位。尤其是HPO涂覆农膜, 克服了普通农膜使用寿命短、流滴持效期只有3—6个月的弊端, 使用寿命及流滴持效期均达到2年以上, 既降低了农民的使用成本, 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是加强品牌培育。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没有品牌的企业就没有竞争力。喜丰公司坚持树立“喜丰”农膜的品牌形象, 通过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 进一步扩大了“喜丰”品牌的知名度。2004年“喜丰”农膜荣获国家免检产品, 2005年“喜丰”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2007年“喜丰牌”农膜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

二、推进制度创新

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 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根本保障。多年来, 喜丰公司积极推进制度创新,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进行股份制改造。1992年, 喜丰公司顺应改革大潮, 对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通过股份募集, 打破了企业原来资本结构, 产权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动, 随之而来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了。在此基础上, 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定, 架构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开始向富有活力的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为转换经营机制, 公司对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形成了决策、监督、执行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管理格局, 打造了决策快捷、操作有序、执行严格、制度明细、监督有力、灵活高效的具有喜丰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

二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了谋求企业更大的发展, 公司领导层经过反复研究, 并经职代会充分讨论, 于2003年8月, 喜丰公司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将公司总额为5584万元的集体净资产予以量化, 按比例分到每个员工个人名下。具体步骤是:

1、解除职工劳动关系予以经济补偿实现身份转换。

根据职工的工作年限, 每年工龄按职工本人2002年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给予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 不足一年工龄的按一年计算。公司在册职工1016人, 共拿出1057万元净资产作为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 占量化资产的18.9%。

2、提取离退休人员养老基金保证其老有所养。

企业从可分配净资产中按10%提取养老基金, 计558.4万元, 折股后 (188.9万股) 作为离退休人员的共有股份, 由企业工会代表离退休人员持有, 分红收入主要用于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特困补助。

3、剩余可分配净资产全部量化给在职职工。

公司将剩余可分配净资产3968.6万元, 按职工的职务、技术职称、贡献大小和厂龄等全部量化给在职职工, 让每个喜丰员工都成为企业的股东。产权制度改革给公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为公司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加强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根本保证。为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喜丰公司不断强化企业管理, 加强管理创新。

一是注重成本管理。喜丰公司借鉴邯钢管理经验, 创造性地实施“极限成本管理”新模式, 严格执行“三定、三降、三提高”定额计划。“三定”, 即对车间人员实行定员, 对每小时产量实行定额, 对低值易耗品实行定量;“三降”, 即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 降低差旅费, 降低招待费;“三提高”, 即提高设备利用率, 提高资金周转率, 提高生产效率。在原材料采购中实施“三比三同”的采购方法, 即同样产品比质量, 同样质量比价格, 同样价格比信誉。对岗位实行定编定额。对低值易耗品实行归位管理。

二是实施全员管理。喜丰公司从公司总部到车间各工段成立了四级管理委员会。其目的是实行民主管理、全员管理。工资、奖金分配直接与产量、质量、管理等项指标挂钩, 并通过各级管委会认真评比执行。通过“利”的激励来强化广大职工“责”的意识, 形成了人人被监督, 人人监督他人, 人人自我监督, 人人关心企业, 人人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质量管理。喜丰公司以“人品铸产品”为经营理念, 产品质量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1997年在农膜行业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并完成了质量程序文件修改和换证工作, 使质量保证体系更加适合本企业的实际。2003年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 强化过程控制, 上马电视闭路监控系统, 使质量问题能够及时发现, 及时解决, 确保产品任务零缺陷。

和谐是企业发展动力之源泉 篇9

1.1 企业和谐力的概念

企业和谐力是由企业内外部的和谐所带来的合力。它是一种促进企业全面进步的积极力量, 并通过这种力量来激发企业活力, 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形成更大的合力, 从而带来更加高效的发展。

1.2 企业和谐力含义

企业和谐力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即企业内部和谐;企业与外部相关利益者的和谐;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企业内部的和谐, 是企业和谐力的基础, 它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企业与外部相关利益者的和谐, 是指企业与企业有经济关系的所涉及的群体的和谐, 它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是指企业与企业的地理、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环境和谐。外部环境的和谐是企业的长期战略问题, 这种和谐力也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力量, 它同样决定着企业可持续发展。

2.企业的内部和谐

企业内部和谐是企业和谐力最基础和最核心的部分, 它主要包括:管理者的和谐、团队的和谐、企业文化的和谐、企业管理和谐四个部分。

2.1 管理者的和谐

2.1.1 管理工作中要统筹协调平衡。

提高管理者的统筹协调能力, 是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好的管理着, 要学会十个指头弹琴, 统筹协调善于平衡, 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2.1.2 管理工作中要适当授权分权制衡。

要达到企业的和谐管理, 身为管理者, 既应防止下属越权、擅权、又不能将权利紧紧握在自己的手中, 而要有限度的将权利分授给不同的下属。适当授权可以发现人才、利用人才, 调动人才积极性, 使管理工作充满生机。

2.1.3 管理工作中要灵活多变。

要达到和谐管理的目的, 就要求管理者在处理各种事务中灵活多变, 做到凡事适度, 不偏不倚。和谐管理不是保守, 更不是一成不变, 它是在动态中寻找平衡支点。

2.1.4 管理工作中要增强责任做事到位。

管理者要达到使员工自我管理的目的, 实现“不管而管", 就必须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当员工建立起自身的责任感时, 就会自动、自发地工作, 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员工只有在他的工作的确有意义的时候, 才能够产生责任感和自豪感, 才能够发 挥出个人能动性去努力工作。

2.2 团队内部的沟通、信任、尊重、宽容、激励、双赢是构建和谐的桥梁保障。

沟通, 消除内耗, 提高效益。调查显示95%企业的和谐力缺陷是因为组织内部沟通不畅所致。沟通不利直接影响企业目标的执行力, 企业对外的反应速度和竞争力。因此, 企业要做大做强, 就一定要建立一个顺畅的企业内部的互通信息、传递资料、交流感情的沟通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让员工清楚知道企业的方针、政策和所处的形势, 并且逐步建立起全员沟通的理念, 创造人人能沟通、时时能沟通、事事能沟通的良好氛围。

信任, 治国, 民无信则不立, 同样, 治理企业, 员工不信则无管理。相互信任, 是企业的无形资本, 也是企业的“财富”。作为一个企业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是使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主要支撑。

一个企业的发展, 互相信任是合作的基础, 是管理者成功的出发点。管理者从根本上相信员工的行为是对企业有利的, 在管理者信任的基础上, 员工能够放手工作, 并以良好的工作成绩赢得管理者的更大信任。

尊重, 在日常工作中, 任何一个人, 无论处于什么地位, 都希望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尊重。尊重让人产生尊严感, 从而主动地去遵守规则并自动自发地为企业着想, 和谐就此产生, 效率因此提高, 企业发展也就水到渠成。

宽容, 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 宽容是基础。宽容是团队合作中最好的润滑剂, 它能消除分歧和矛盾, 使团队成员能够互敬互重、彼此包容、和谐相处。宽容管理的最大成功在于它是赢得人心的管理, 它是一种充分尊重人、关注人性的管理, 正所谓“宽则得众”。

激励, 和谐的薪酬体系。构建和谐企业, 管理者要更加注重企业薪酬分配的公正、合理。薪酬分配是企业内部和谐的物质基础。尽管人的需求中生存需要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 但生存的需要却是人的最根本需求。薪水是员工生存的基础, 是其自身价值得以体现的一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员工的自身利益, 处理得好, 能够大大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否则, 员工会怨声载道, 消极怠工, 致使内部矛盾增加, 工作效率下降。

双赢, 让员工与企业一起长大。如果把员工比喻为一粒种子, 那么企业则是培育种子的土壤。人的成长依赖于他所处的环境, 员工所在企业的管理环境不同, 造成了他们成长结果各异。反之, 企业是船, 员工是水, 员工的成长又是企业成长的本源。没有员工的努力与支持, 企业的发展与辉煌也就无从谈起。所以, 企业与员工, 实现的是一种双赢的模式。只有让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 企业才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3 企业文化和谐的打造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行为规范上, 无论是形象上还是在载体选择上, 企业文化都随时影响着和谐企业的发展与构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提升系统思考能力的有效手段, 它运用各种方式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促进企业全面协调持续有效发展。和谐的企业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人的和谐, 员工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财富, 也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如何启动员工的兴奋点, 开发员工的创造性, 发挥员工的积极作用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环节企业在推行文化管理方面, 一定要始终把“以人为本”的原则作为基本出发点, 尽可能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建立起顺畅无障碍沟通渠道, 培养“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团队精神, 努力把和谐基因孕育到员工潜能开发的各个积极因素中。

2.4 企业管理和谐的打造

2.4.1 营造情感和谐氛围。不同的企业因为规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 管理方式也截然不同。但是, 不管企业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 他们都希望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 那就是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工作效率, 使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企业兴衰成败在任何时候都是和员工分不开的,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合理的管理途径, 也是和谐管理的体现。许许多多世界优秀的企业正是将人性化管理和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够长盛不衰。

2.4.2 建立共同的愿景, 和谐管理不但要达成管理者与员工在人际关系上的和谐, 还要建立共同的愿景, 以期实现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愿景就是组织未来发展目标、任务、使命的景象, 是组织全体成员共同发自内心的愿望或意愿, 是组织凝聚力的核心。共同的愿景可以唤起员工们的一种希望, 特别是唤醒他们内心的共同愿望。共同的愿景具有强大的驱动力, 在追求愿景的过程中, 组织成员就会激发出巨大的勇气, 去做任何为实现愿景所必须做的事。

2.4.3 在管理中融入柔性。

如果管理者只是制度的严格执行者, 那么管理者在企业中就只能作为一个监督者和控制者的形象出现。为了实现和谐管理, 管理者要和员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就需要管理者根据不同的管理情况, 采取不同的策略, 在管理制度中融入柔性化管理理念。很多企业的运行已经不仅仅是程序化的生产活动, 而是需要发挥人的创意和潜能的创造性活动。企业的管理制度即使科学, 也不能控制人的思维和意识, 所以, 管理者有必要在制度中融入柔性的管理方式, 通过感情上的沟通和交流, 实现员工的自主管理, 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4 和谐的流程管理, 企业都十分重视组织的协调。从古到今, 组织的协调, 始终贯穿在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要做到组织的和谐, 管理者就要重视人的因素及其组织未来发展中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企业流程管理最终决定着企业价值和目标的实现, 决定着企业资源配置的绩效, 决定着企业的实际收益。因此, 企业流程管理应是企业管理的基石。和谐管理必须要有优秀的流程管理, 就是要兼顾人和人、人与物的融合;就是考虑组织内部的协同, 兼顾组织与环境的适应;就是关心组织系统观念、操作和行为的匹配, 考虑和谐主题随环境变化及其对结构和流程、制度和对工作认知、激励和行为的同步调整。说到底, 和谐的流程管理其实管的还是人的和谐。企业要真正做到和谐的管理流程, 就要控制人的不确定性, 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实现人与企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企业外部利益和谐

3.1 和谐竞争、互利共赢。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 竞争的目的, 是为了赢得市场, 创造更大的利润, 求得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谐竞争就是企业与竞争者结成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 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在竞争中实现“共赢”。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孤立的, 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 就必须超越单纯的竞争, 构建良好和谐的竞争环境, 它是企业对外具有竞争力, 对内具有凝聚力的关键所在。企业需要加强与外部环境的紧密协调, 顺应相互依存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要求, 打破单纯竞争观念, 实行资源共享, 通过和谐竞争, 实现竞争与合作双赢的和谐。

3.2 竞争协作, 提高效率。

一个企业既要讲竞争, 又要讲协作。有时, 协作比竞争更重要。“协作”不仅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强心针, 同时也是调节企业竞争的镇静剂。成功的竞争协作, 能够“革除樊篱, 解放思想”, 开阔发展思路;成功的竞争协作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 实现规模经济, 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有利于企业间的优势互补, 形成综合优势, 还有利于处理专业化和多样化的生产关系, 促进产品销售, 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名牌战略的实施。

3.3 资源共享、持续升级。

企业的发展策略并不是基于全部资源而做出, 而是根据其最具价值的核心资源制订并实施。所谓核心资源, 就是商业价值最大的那种或少数几种资源。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 其核心资源是有限的。因此, 相对于企业的发展策略而言, 总是存在着资源的“缺口”。以企业自身已有的资源为支点, 撬动其他企业资源杠杆, 通过集中借入、使用、融合等手段来弥补资源缺口, 实现资源持续升级, 资源的优势互补是解决企业资源状况的重要手段。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在我国已经受到很多企业的重视。优势企业与弱势企业或弱势企业之间通过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联合起来, 就能发挥合作双方的能动性, 变弱势为优势。资源互补性共享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集中使用, 从而达到资源分配和谐的目的, 提高企业竞争力。

3.4 诚信守诺, 相与为谋。

诚信对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谁丧失它, 谁就会失道寡助, 谁恪守它, 谁就会得道多助。企业要想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与他人协作竞争, 要想在行业里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需要企业在整个社会中建立起自己的诚信形象。重信守诺是宝贵的商业道德, 是合作的基础, 是企业合作的生命线, 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诚信是和谐的基础。

3.5 服务到位, 顾客满意。

现代企业应树立与顾客“双赢”的理念, 以“和”结盟顾客, 实施顾客满意工程, 与顾客和谐为道。

“让顾客满意”是颇有经济头脑与市场意识的做法。这要求管理者要提高对“顾客满意”的思想认识, 把思想观念转变到“顾客满意”度上来。一是要把顾客当做“上帝”, 并把它作为贯彻始终的经营理念, 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企业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 成为企业的经济哲学。

4.企业外部环境的和谐

4.1 营造和谐的经营环境, 与外部环境保持同步。企业需要与外部环境保持同步, 即应该保持对外部环境的观察和研究并随时从环境出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改造和制定决策, 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影响, 适应市场的开发和应用。要构建和谐型企业, 使企业与社会和谐一致, 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以诚信为本, 真诚服务社会。2、以科学态度, 面对资源与环境。3、以奉献精神回报社会。

4.2 与地理环境保持和谐, 地理环境或自然环境是企业生存的自然条件, 它通过企业的实践活动成为企业存在的构成要素, 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和谐的地理环境能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反之, 会制约企业发展的进程。因此, 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环境布局对于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决策、企业的经营绩效有很大的关系。地理环境对企业来说, 不是一种简单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而是一种包含着企业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的有机系统。企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良好的地理环境可以让企业科学、合理地运用自身优势, 提升企业精神境界。

4.3 与地方政府保持和谐, 地方政府是国家行政管理机构, 是企业的管理和监督部门。对企业来说, 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 就可以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动向, 及时获取有用的信息, 就可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政府的积极支持, 通过政府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 调整其他外部关系。多与地方政府互动, 就能及时了解更多、更新的政策, 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降低市场风险, 让企业在严格健康的轨道上发展。在新形势下应积极处理好企业与政府共融、共荣的和谐关系, 要尊重和服从地方政府的管理;要严格依法纳税, 旅行应尽的义务、责任, 同时要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与合作。

4.4 打造良好的人脉资源, 构建和谐型企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企业就会发展顺利。和其他组织、供应商、批发商、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是比金钱更有价值的资产, 因为好关系是企业用钱也买不到的一笔无形资产。一个成功的企业唯有不断奋斗, 坚持到底, 辛勤耕耘人脉的沃土, 才会构建广泛的人脉资源网络, 实现“振臂一挥, 应者云集"的理想人脉境界。

总之树立和谐理念, 用和谐理念统领企业发展, 迅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使企业走持续、健康、稳定的良性发展之路。

摘要:本文围绕企业和谐力概念、含义及企业内部和谐、外部利益、外部环境和谐等方面综合阐述企业和谐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篇10

从生产力的角度,要不断地扩大自身的参与程度,更好地利用中国的资源,研发即产品的开发是可持续循环进行的,我们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非常先进的研发技术力量。我们认为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就需要投资与研发,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中国资源。

我们不仅是要看生产力,更多的还要看我们的创新能力,在IPR方面,当进行技术创新时,首先我们要找到中国的合作伙伴,这样可以共同满足中国新兴市场的需求,基于研发成果更快地变成实体的产品,提高竞争力。我认为不仅能够让中国的市场受益,还有利于全球市场。这也是我们所关注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是我们如何使这个生态系统更加完善,我们有全球的合作伙伴,可以建立比较健康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北电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过去两年里,我们的责任就是加入生态系统当中,参与到创新当中,这种创新是以客户为导向,既取得客户的欢迎,又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我们把自己看成是全球化的公司,同时也是当地的公司,我们与当地的公司一起共同面对今天的挑战,这是我想与大家分享的观点,希望我们在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对话。

文化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篇11

培育效益型文化,把发展作为工作中心

实现企业经营观念和思维模式的转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前几年,农机市场持续疲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常柴在发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针对实际情况,公司党委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调整战略,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认真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以效益为中心的新的发展观念和思路,提出了“立足农机,做强动力,进军汽车行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了”效益销售、有序收缩”的经营管理思想。

为了实现干部员工思想观念的创新和转变,我们以打造全新的管理链、资金链、供应链为手段,努力营造以效益为中心,严格管理、注重效率的文化氛围,深化制度改革,推行“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教养)管理,开展质量攻关活动,严格考核制度,并加强舆论引导,在公司干部大会上反复强调“效益第一”的管理理念和工作要求,干部员工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

围绕“二次创业”的战略,我们提出了全员强化效益意识的经营方针,把有效完成年度经营目标,确保实现盈利作为企业压倒一切的重要工作,要求干部和员工时刻绷紧效益弦,开源节流,想方设法生产销售盈利产品,全力以赴打好经济翻身仗。观念和文化的创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经过几年的改革和调整,常柴重新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公司资产质量在有序收缩后得到提高,产品结构性调整得到了突破性进展,产品盈利能力得到了增强,效益销售得到了充分体现。

2005年,面对常柴经济稳步提升的大好局面,我们牵头组织,成功运作了“中国名牌产品”的争创活动。去年,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名牌推进委员会首次将柴油机列入“中国名牌产品”申报目录,公司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将单缸机申报“中国名牌产品”,通过申报工作,全方位宣传体现公司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全面提升常柴形象。经过近半年时间的紧张奋战,终于获得了首批单缸柴油机“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并在去年9月1日从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回了证书和奖牌。

培育学习型文化,建设高素质团队

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及其团队,高素质的团队是企业的重要经营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几年,我们从培育学习型文化入手,加强企业团队建设,提高团队与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常柴脱困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1986年开始至今,常柴坚持20年办干校,并把干校学习作为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近几年,我们先后组织中层以上干部系统地学习了《企业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把团队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来抓,确定了以提高干部学习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为主题的学习内容,将每月第一周的星期六定为常柴的“学习日”。今后几年还要在组织干部培训学习的基础上,与有关高校联合开办系统规范的专业培训。从营造常柴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优势角度出发,我们把加强干部学习培训作为中层干部考核任用、后备干部考察选拔的重要指标,把建设学习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作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良好内部运行机制的有效载体,作为领导干部转变观念、强化干事创业责任感的提高过程,使学习型干部队伍成为企业重要的经营管理资源。

为了重塑企业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技管人员骨干队伍、技术工人队伍,我们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载体,加大了人力资源的培训力度,倡导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文化氛围,把学习自觉导入管理之中,全方位地开展了班组长岗位和业务培训、“导师带徒”、“150工程”、“金色蓝领工程”,以及先进技术和技能培训,推行了EPR(企业资源计划系统)、“5S”管理、看板管理等先进管理手段。通过搭建新的学习架构,倡导新的学习理念,有效提升了团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了一大批经得起困难考验、善打硬仗的人才,这些高素质的干部员工成为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优化经营的有效保障,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创新能力在企业的经营成果中得以充分体现:近几年常柴在原材料和配套件价格全面上扬的情况下,期间费用逐年下降,由2001年的5.68亿元下降到2005年的2.18亿元,平均每年下降21.49%;公司下属的四大制造厂在实行内部市场化运行后已连续三年实现盈利,公司工业增加值逐年上升,资产负债率和应收帐款逐年下降,应收帐款的净额已从2001年初的13亿多元下降到2005年底的2.67亿元,资产负债率从66.5%下降到50.90%,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今年上半年,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常柴干部员工坚定信心,表现出了坚强的拼搏精神和创业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保持了中国小柴第一品牌的地位和优势,共销售各类柴油机57 .6万台,其中销售多缸机3.8万台,同比增长30.05%;实现销售收入10.46亿元,实现利润3432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97%、94.04%,企业经济保持了较高的运行质量。

培育人本型文化,凝聚员工人心

企业的生命在管理,管理的核心是文化,而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近几年,我们注重用企业文化融合员工的凝聚力、创造性和责任感,坚持多管齐下,引入机制,运用载体,形成了良好的人本型文化氛围。

为了建立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们借助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实行了全新的分配考核制度,并在定岗定编中组织了全公司岗位描述,将员工的岗位前景和个人愿景与企业发展愿景紧密结合起来,给舞台、严考核、重效益,全员竞聘上岗位 ,优化内部环境,激活人力资源。而且,实行了技术职称评聘分开,对具有助理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员工,实行了保底年薪,鼓励人人参与技术质量攻关,坚持每年从优秀人才中评选星级员工,使广大员工的创新成果和工作业绩在为企业奉献中体现出来,让创新成为全公司共同的风尚。

为了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全员素质的提升,为“二次创业”、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人才创业的发展平台,公司党政联合提出并实施了人才工程的三年规划。在实施人才工程、提倡全方位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注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把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新型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工程、促进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的主要方面,作为支撑企业发展的良好“软环境”,努力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共同学习、创造知识、开发技术信息、不断创新的良好氛围,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敢于挑战自我、勇于创新的新时期企业文化,并通过一系列舆论宣传,推行新的政策制度,让每个员工知道公司主张什么,实施什么标准、规范,鼓励什么,反对什么,让员工切身感受到公司在人才工程上舍得投入,让人才切实得到尊重,收入得到提高,使广大员工自觉把企业作为实现个人发展和奋斗的舞台。

民营企业内外发展动力问题初探 篇12

一、奠定坚实的内在基础动力:企业自身的变革

1. 加快经营理念的创新, 积极转变经营理念

民营企业经营者不仅要自立自强, 树立市场、竞争、质量、服务和效益观念, 还要强化新的经营理念。一是依据信息进行决策的理念。民营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高度重视对国内外情报信息的捕捉、获取、分析和利用, 以助于形成快速、科学的经营决策。二是超前创新理念。民营企业发展到现阶段, 只有在观念创新的基础上, 引入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 才能再上新的台阶, 民营企业应放眼市场, 要有超前思维和构想。三是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即加速人力资本积累, 依靠人才上水平。目前, 锻造一批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管理者队伍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 还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以增强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

2. 正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制定适宜的经营发展战略

面对风云多变的国内外市场, 民营企业必须正确认识自我, 明确自身的优、劣势所在, 扬长避短, 借以制定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一是边缝战略。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在规模上不占优势, 为避免与大企业发生正面冲突, 可将自己的全部资源集中于一个非常狭窄的市场缝隙中, 从事专业化生产和服务经营, 并将营销网络做大, 力争在某一特定的市场缝隙中坐上头一把交椅。二是“小型巨人”战略。一部分拥有专利技术的高科技民营小企业, 应以此为生长点, 走上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并不断形成进一步的创新源和生长点, 使自身茁壮成长, 从而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三是特色经营战略。可以利用独特的资源或技术优势, 开发出特色经营项目或产品来吸引消费者, 还可以独特的传统工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四是组织发展战略。即根据发展的客观需要, 通过企业外部的组织化或建立协作关系, 改变在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弥补企业经营资源的不足, 确立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3. 转变传统管理方式, 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其自身管理水平, 依靠管理上效益。

民营企业必须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要通过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向管理要生存、要效益。一是提高认识, 权衡利弊, 尽快实现经营管理方式的现代化。民营企业应该超越自己, 尽快实现由家族式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的转变, 在此基础上完成制度创新, 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二是切实抓好基础管理工作, 提高基础管理水平。要按照“先进、准确、齐全、配套、接轨”的原则, 以强化管理为重点, 从严管理;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监督机制, 把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 保障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三要建立健全生产、质量、财务、安全、营销等专项管理体系, 不断提高专项管理水平, 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合理高效运转, 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秩序化等。

4. 通过多种途径, 提高企业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的高低,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民营企业要想实现发展与提高, 必须通过多种途径, 抓好企业领导层、管理层、职工队伍的素质建设。一是企业领导层及下属管理层应注重相关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创新能力等。尤其是企业主, 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总体效益有着较大的影响, 因而更须注意学习和掌握系统知识, 以使自己早日具备现代企业家的素质。二是要重视员工队伍建设及其思想建设。民营企业应把职工队伍建设及其思想建设全过程、全方位地贯穿到专业管理中, 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三是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要逐步形成与现有家族、地域等传统观念脱钩的人才优选制度, 要善于发现人才, 合理配置人才, 同时, 健全企业人才的利益激励机制, 留住人才。

5. 实施名牌战略,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创优质名牌产品。

实施名牌战略, 创名牌产品要抓住“质量”这个关键问题。一是要以名牌理念为指导, 树立质量意识, 加强质量管理。民营企业要把质量为先意识贯穿到企业经营的全部环节当中去, 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与控制, 狠抓生产的规范化操作, 改进产品质量, 扩大品牌影响。二是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设备进行技术革新, 依靠科技上档次。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要坚持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 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协作力度, 使企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三是努力培育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实施名牌战略的工作中, 要有整体的观念, 要明确名牌不应仅仅是产品实体的完善, 而应是综合形象和声誉, 要将树立企业形象和创立名牌产品紧密结合起来, 使名牌产品更具有深厚的底蕴。

二、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动力:外部环境的营造

1. 政府环境的营造

实践证明, 政府环境的优劣, 对一个地方民营企业的发展关系极大, 营造政府环境, 离不开各级政府对自身下大力度进行的改革、优化。一是建立有限政府, 增强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意识, 提高综合服务效率与水平。二是结合各地实际, 抓好政策落实,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策是引导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抓好政策落实的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抓好现有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激励政策,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有功人员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相应的待遇和奖励。三是建立或充实相应的执法监督机构, 加强监督力度, 杜绝执法不严、执法不廉现象的发生, 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2. 法制环境的营造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法制环境是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营造健全的法制环境, 一是完善地方性配套法规。各地区应加快立法步伐, 在尊重国家各项基本法的前提下, 制定、完善一些地方性的配套法规。二是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法律基础。要充分利用日常管理等各个环节, 采取多种形式, 经常不断地开展面向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 增强其法律意识, 引导其依法经营。三是明确在法律、法规之外, 地方政府不得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等方面为民营企业设立其他附加条件, 使政府行为与民营企业发展相互适应和彼此配套。

3. 经济环境的营造

良好的经济环境是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一是要强化民营企业的“国民”地位, 降低登记、审批等进入门槛, 创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二是开办民营企业培训辅导机构, 对其进行广泛的经营管理培训和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指导。三是建立政府向民营企业定期发布政策与有关经济信息的制度, 帮助民营企业进行观念创新、内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人员素质提高, 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四是鼓励各家银行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加快地方商业银行建设, 使其与地方性民营企业能相互配合, 共同发展。五是健全信用体系, 减少民营企业经营中的信用风险。六是采取多种手段鼓励高层次人才到民营企业就业。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为民营企业穿针引线, 铺路搭桥, 提供条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从外部引进急需的专业人员。

4. 社会环境的营造

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社会环境的大力支持。一是要运用多种宣传手段, 大力宣传典型人物和典型企业, 提高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人士的社会地位。要通过大造舆论, 向全社会展示民营经济的价值、意义和巨大贡献, 促进广大群众传统观念的更新和现代观念的树立。二是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扩大舆论导向的影响面。各级政府要通过政策宣传, 使政策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从而引导广大经营者消除顾虑、放心大干, 同时激发富余人员从事民营经济的积极性。三是培养和完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政府应逐步引导建立完善的、健全的、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企业发展提供诸如培训、教育、咨询等各种形式的服务, 已经建立起来的服务机构, 需要进行必要的业务规范, 逐步实现法制化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开放和竞争有序的社会服务, 来配合企业运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高翔:《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强化政府职能作用》, 《经济与管理》, 2007.9

[2]周启鹏:《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考》, 《现代经济探讨》, 2006.8

上一篇:消费者物价指数下一篇:公平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