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精选12篇)
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 篇1
摘要:中国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责任, 也是教育的义务。我们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保家卫国思想、自强不息思想、荣辱思想和和谐思想等。中华传统文化对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我们可以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启示和中华民间传统游戏的启示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对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的意义, 这样不仅有助于个人和群体发展, 还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建设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与发展的根系所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责任, 也是教育的义务。教育更应该从孩子最小时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们认为,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保家卫国思想、自强不息思想、荣辱思想、和谐思想等[1]。下面我们分别就上述思想予以简述, 并举实例说明之。
1. 保家卫国思想
中华民族是一个屡遭外敌侵犯的民族, 所以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及其思想。例如孟子的不怕威胁利诱的“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观点;岳飞的精忠报国观点;谭嗣同的为了民族而慷慨就义的事例。这些人物都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了民族正气!还有抗日战争时期, 7岁的小英雄王二小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 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 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最后, 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 小英雄王二小却英勇地牺牲了。中华民族在屡经外敌侵略的时候都能够依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保家卫国思想 (抑或爱国思想) 的力量在起根本作用。
2. 自强不息思想
中华民族如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成为世界强国是无数中华儿女的世代梦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卧薪尝胆”对于当代人面对困难、挫折时如何处理提供了很好的建议。诸如此类实例数不胜数。它们的思想可以激活现代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提高当今社会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3. 荣辱思想
荣辱思想是关于是非、美丑、善恶的看法。我国古代的荣辱观对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这句话当中就能切实体会到荣辱观对于我们国家和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把这些思想贯穿到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儿童的思想品德素质。
4. 和谐思想
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认为人要保护自然、爱护环境, 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示我们在经济发展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要以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认识客观世界。也提示我们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也应该注重和谐相处, 共同繁荣。这可以教育儿童从小就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 也促进儿童能够在与人相处过程中有个和谐关系。
在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共性之外, 也存在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我国蒙古族就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2]。在蒙古族生活文化方面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住宅文化、骑射文化等, 在蒙古族文艺、技艺文化方面有蒙古族民间文学、音乐和舞蹈, 以及蒙古族医药学、蒙古族的工艺文化等。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中有春节 (大年和小年) 和那达慕大会等。在其他少数民族当中也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二、幼儿园课程资源借鉴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对于为什么要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 我们是基于下列两个“为什么”的思考。一是中国人为什么崇尚洋文化却忽视本土文化, 另一个是为什么当代技术越来越发达, 人的素质却没有显著提高呢?[3]。
1. 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崇拜洋文化, 而忽视本土文化呢?
在中国有许多中华传统文化资源, 但是却不被现代人所关注。例如:现代人, 特别是年轻人对西方的洋节非常着迷, 对洋节、洋风俗的过度热衷!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 我们是轻视外国文化, 而忽视本土文化, 抑或热衷本土文化, 忽视外国文化?可以看出我们对中外的文化都应该吸收和借鉴。既不能对外来文化视而不见导致闭关锁国, 也不能过度崇洋媚外, 忽视本土文化。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 也应该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忧虑感、紧迫感。我们要对孩子从小就进行中华传统文化, 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使我们的文化走出被湮没的危险, 使孩子熟悉本民族文化, 这才是当今教育的本质目标。
2. 为什么当今科技越来越发达, 然而人的素质却没有显著提升呢?
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现代科技成果给大众带来高科技的享受, 但与此同时人的素质却没有与之对应的提升。与西方崇尚的“爱智”的教育目的相对应, 中国古代有着无可替代的人文素养培育优势。例如:我们经常看到在许多场合人们都在看手机, 而忽略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忽视了他人, 忽视了长辈。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孝道的论述就可以对当今有所启示。当游子回到家了帮助父母做家务, 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 父母会非常开心, 也能够体会到天伦之乐的场面。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就可以在儿童小时进行培养, 以提高儿童的人文素养。
三、中华传统文化对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的启示
基于上述思考, 我们认为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中很有必要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学前教育的内容中应该反映中华传统文化。只有从小灌输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使学生形成中国独有的文化情怀。这样对于个人、群体成长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启示
中华文明造就了中国色彩纷呈的节日文化, 诸如春节、清明节、中秋、端午、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丰厚文化遗产, 对中华民族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 所以我们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4]。在幼儿园课程中引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可以抵御外来文化入侵, 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可以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孩子身上得以传承, 让孩子享受到节日的氛围;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5]。在选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课程内容时, 我们也应该借鉴国外和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活动的设计[6]。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继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 也应该在不失掉传统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做到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平衡起来。认真研究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活动对于我们时代具有所需要的意义, 是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选择。
2. 中华民间传统游戏的启示
民间游戏深受儿童喜爱和满足儿童需要的个体差异性, 它是人们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的新的中华文化形式,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引入中华民间传统游戏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间传统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性成长;中华民间传统游戏是儿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7]。生态化的幼儿园课程才是有生命力的, 而中华民间传统游戏在特质上符合生态化的幼儿园课程理念, 可以为幼儿园课程的生态化提供理论借鉴;妙趣横生、种类繁多的中华民间传统游戏是儿童喜欢的经典游戏, 它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生态化的幼儿园课程注重儿童的多元化发展, 注重儿童的独特性, 而种类繁多并且有趣的中华民间传统游戏为儿童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中华民间传统游戏是幼儿园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
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 不仅有助于个人和群体发展, 还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
参考文献
[1]许中华.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案例[J].教学与管理, 2008 (34) :51-53.
[2]白玉香.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蒙古族幼儿园的文化课程[J].家教世界, 2013 (18) :15.
[3]姚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性研究”过程概述[J].学前教育研究, 2004 (Z1) :83-87.
[4]郭静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1) :121-122.
[5]张申平, 彭晓玲, 佘敏.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建构及其意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4) :195-196.
[6]李姗泽.学前教育应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论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05) :31-35.
[7]余丹, 牟映雪.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J].文学教育 (中) , 2011 (05) :155-156.
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 篇2
摘要:考虑到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让幼儿能够从小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也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可持续续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探究了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中如何有机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和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大量优秀经典、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形式,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幼儿时期就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可以丰富了幼儿教育内容,让感受、欣赏和体验传统文化,巧妙地将优良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结合幼儿自身情况进行应用,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最合适、最经典、最具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一、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开发
本文对“教育资源”的概述,是从教育资源、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出发,探究其在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中的应用。本文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如何将优良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与管理中,又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帮助幼儿培养学习兴趣、鼓励幼儿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优良传统文化等。
(一)国学经典将语言、文字、艺术、哲学、伦理融合为一体
幼儿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可以从中感受语言的美、发现生活的美、体会和谐的美。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一系列经典诵读的活动,对于幼儿良好心智的培养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是有必要的。通过积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可以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有所领悟,以后他们必将受益匪浅。对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园内可以通过组织幼儿欣赏、诵读经典,逐渐形成幼儿教育中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丰富幼儿学习生活。
(二)民族文化最具有文化特色
不同民族地区有着不同姿态的生活方式,了解民族可利用资源,在理解和尊重各个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符合幼儿喜好、促进幼儿发展的优良传统文化资源,列入幼儿课程体系中,并开展一些趣味盎然的娱乐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加,使其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完整人格。
(三)中国的民间艺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多彩
民间艺术是中华独特的一种传统艺术,是历史劳动人民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发掘出的,用来修身养性、丰富生活内容的活动。今天,民间艺术仍然被保留、传承和发展,足以表明民间艺术的价值。在幼儿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民间艺术,展开不同形式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娱乐的需求,又让她们从中认识、了解到有趣的传统文化,并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幼儿教育中民间艺术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及幼儿学习水平,所以,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对于幼儿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四)民间工艺是劳动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它是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中发明出来的,自发制作的具有简洁实用、朴素审美意义的艺术品。这些民间工艺进入幼儿课堂,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文化知识,还培养了幼儿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可称得上是经历一场精神洗礼。在幼儿教育课程中设计民间工艺学习环节,通过给幼儿展示一些工艺,激发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兴趣,然后让孩子们了解这些工艺的历史开始,从了解到熟悉,循序渐进激励幼儿动手做小小工艺品。在愉悦轻松的课堂中,孩子们既欣赏了工艺品、也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工艺品,或许还学会了团结合作。因此,开展民间工艺活动在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项目,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第一,中华经典文化诵读在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应当受到重视。在选取内容时,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接受知识的能力,适当选取内容列入课程体系,如《论语》《三字经》《古诗》《经典成语故事》等,这些内容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可以巧妙地融合一些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根据幼儿的`喜好设计课堂环节,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经典诵读的内容潜移默化的根植于幼儿的思想,使幼儿无形之中学到了文化知识,又回归到幼儿生活中。园内可以多多组织开展一些有关经典诵读的活动,以不同的方式设计活动,吸引幼儿们积极主动参与。
第二,组织有关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方式,设计新颖的内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活动中和幼儿一起讨论民间艺术作品、民间工艺品、传统节日的文化,耐心地为幼儿解决她们的疑惑。将优良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课堂中,以生动有趣、新颖独特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具体化,降低理解的难度,让幼儿在开心快乐的课堂互动中收获知识。如:课余时间让幼儿欣赏色彩鲜艳的民间艺术作品,教孩子们学习折纸,或者和她们一起合作探讨,通过让孩子亲自尝试、操作,他们会发现用不同的折纸法又会变化出不同的花样。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和兴趣,为幼儿以后的发展和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第三,采取自主参与的方法,鼓励幼儿积极主动探索。贪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他们的权利,我们可以在不剥夺孩子们玩耍的权力上,设计一些有趣的教育教学环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体验、学习传统文化。比如:在有具体活动内容系列活动课程中,安排幼儿在园内以符合主题的形式进行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创编动作,独立地对活动主题以绘画进行创作,或者,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除此以外,也可以在幼儿的理解范围内,设计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孩子们课下主动去了解关于节日文化,不但帮助他们掌握了课堂学习的内容,还让他们了解了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青.挖掘教育资源,传承民间文化——谈传统民间游戏对幼儿社会化教育的价值[J].中国校外教育,(13):152.
[2]汪新宽.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J].大舞台,(5):177-178.
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 篇3
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我们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背景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多视角、多方位让幼儿了解和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了幼儿尊重民族文化的意识、激发了幼儿对传统文化兴趣。它包括: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服饰、传统美食、茶文化、酒文化、古典文学、书法家字画、以及我们的民间传统游戏(斗鸡、推鉄环)等等。
对孩子而言,爱国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具体化就是爱家乡、爱父母,爱老师,爱身边的人,因此,我们在主题教学大的框架设计上着重渲染本地区传统的文化特色。开封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享有钟灵毓秀北方水城的美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它可以和汉唐文化、明清文化相媲美,因此,我们利用这些神奇的本土特色资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选择,智慧设计,引用到了幼儿教学活动、大型活动、环境创设之中。在主题的引领下,各领域知识相互渗透、有效迁移、相得溢彰,交相辉映。
1 家园合作,利用有效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一直是古人津津乐道的善行。因为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如果这种情感被唤醒,那么以后它就会被迁移放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直至整个社会。因此,让孩子感父母之恩、报父母之德,绝不仅仅是培养一种家庭的美德,更是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人格意识。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太阳”,父母宠,外公外婆爱,爷爷奶奶亲, 所有人只为他一人而动,单方面由家庭实施这种感恩教育,可行性不大。需要家园合作,幼儿园主要负责教,家庭主要负责实施,这样才能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幼儿园开设了“感恩经验你我共享”专栏,老师和家长经常互相交流、探讨。在家园合作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或利用三八节、母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强化孩子们的感恩意识。母亲节活动日,我们把孩子的妈妈请到幼儿园,让孩子为妈妈送上节日的祝福,给自己的妈妈唱首歌,献上自己用小手做成的稚嫩的礼物,一句感恩的话语,让妈妈们流下了幸福的泪花。
人常说,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将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让孩子们从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做起,对他们善加引导,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的责任。
2 巧设民族文化环境,让幼儿感受民族文化氛围
环境是“无声的教材”,环境的潜移默化和渗透作用对幼儿意识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无论在实施任何的主题活动,都把环境创设作为先头兵。从幼儿的视角的吸纳为切入点,使他们抬头能见,侧耳能听,触手可摸,具体形象,冲击着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在我们幼儿园的大厅的一角,我们布置了一个美丽、漂亮、又充满民族文化的民族村,在这里有彩绘,绘制了许多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族经典故事,有“司马光砸缸”,“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等,民俗村的墙上悬挂着各种京剧脸谱,地方特产,印花布艺、十二生肖、中国结等等。稻草木门、竹节栅栏,细微之处无不渗透着民俗民风的浓郁气息。每每孩子从这里通过,都能一一道出这里的故事。成语、名称、土产、传统文化就象一棵神奇的种子,悄悄的埋在了孩子们的心中。在幼儿园的走廊的吊饰区,教室的墙饰、窗饰也都是悬挂布置的。这些利用废旧物品,教师和孩子共同合作的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物品,大红的灯笼,木版年画,门神、宫灯、手绘彩灯,名人字画,民族乐器、服饰、版画秋菊、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即丰实了孩子的知识又揭开了幼儿对美的感受。
3 言传身教,培养幼儿的优秀道德意识
老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应率先做到。只有言传身教,不搞“双重道德标准”,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家庭和幼儿园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生活中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家长要从自己做起,做好楷模,决不能在言行上造成一种“孩子要诚实守信,而大人却可以不诚实守信”的印象。我们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讲《孟信不卖病牛》的故事。还讲了曾子杀猪为一“信”字,孔明接受托“孤”为一“诚”字。从而使幼儿受到了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
4 开门请艺人,让幼儿感受传统饮食文化
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 篇4
一、幼儿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 幼儿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从小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近百年来, 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 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人们丧失做人的准则及基本的道德底线, 在很多的时候, 人们已然失去了根本的信仰, 丧失了做人的准则及基本的道德底线。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从幼儿抓起, 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教育, 用优秀的民族文化构建新一代人的道德体系,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幼儿的心灵之中, 彻底改变人的精神面貌, 让优良传统重新回归。
人类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在零至三岁时形成的, 这是人生中可塑性最高, 施教最容易的阶段;幼儿四岁后, 慢慢地学会了应用语言表达情感, 此时是孩子记忆力最强的阶段, 应培养孩子端正的心性及行为习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等良好习惯的养成, 需以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为主要教材, 以历代优美古文诗词等为辅佐教材, 教导幼儿反复熟读、背诵, 使幼儿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 从而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秀的传统美德。
2.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为幼儿未来发展奠定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
从幼儿开始学习传统文化, 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 增强记忆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改善孩子的思维能力。
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 儒家文化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对学生进行人格陶冶, 其教育根本是修身, 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 其实正是学习如何做人。从幼儿期孩子行为习惯初养成的时候开始学习, 会让孩子从小具备良好的自我控制力, 思想上形成大格局, 看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同于普通孩子, 能为孩子的未来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当今幼儿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1. 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对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
幼儿期的孩子自控力很弱, 此时的教育全依赖于家长的引导, 高科技产品对于幼儿来说, 是一把毒箭!现代孩子身上出现的诸如多动症、注意力缺失、感统失调、面部抽动症、阅读困难症等状况, 无不跟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有关!
2. 政府推广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却忽略了幼儿群体
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显示, 教育系统正在校园开展此方面的学习。但是在幼儿园里面却几乎找不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确切的说, 幼儿园小朋友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限于“鹅鹅鹅”“床前明月光”这样简单的诗句, 像《弟子规》《道德启蒙》《孝经》等这些可以树立幼儿良好品格的传统文化都不见踪迹, 甚至出现幼儿老师对这些都闻所未闻的现象, 真是令人可惜。
3. 家长对培训班过于依赖, 导致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无法得到践行
在目前幼儿园内没有相关课程的情况下, 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国学培训班, 这些机构的出现, 对于幼儿学习传统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大多数家长对于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够, 很难使孩子的学习做到知行合一, 所以出现在培训班里, 孩子们鼓起小脸认真背诵“父母呼, 应勿缓”, 而回到家里, 面对家长的招呼, 孩子们却使出各种方法和伎俩, 甚至在地上打滚抗议的现象。
三、对于幼儿如何学习传统文化的几点建议
1. 以家庭学习方式代替幼儿单独学习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幼儿学习传统文化, 除却家庭教育外, 家长要跟私塾、培训班老师及时的沟通学习内容, 跟幼儿同步学习, 在家庭中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针对不同的经典进行针对性的实践, 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更能促进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践行。
2. 重视幼儿的德育教育高于一切
现在很多家长没搞清楚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孩子最需要什么教育?是知识还是智慧?是技能还是品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归纳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这些才是家长应该注重培养的孩子的优秀品格。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并不注重道德的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现在的教育可以说是“缺德”教育。在当今社会, 各类学校仍然是过分倚重知识的传授, 而对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是非判断标准、价值观念的教育却是缺失的.“马加爵事件”、药家鑫的极端残暴行为……所有这些, 无不折射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回顾反省人的一生, 大家莫不深切同感“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我们可以肯定的说, 人生最难化者唯习性, 良好的习性一旦养成, 则终身受益不尽, 反之将祸害无穷。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格教育和道德观的培养, 是笔者认为的对孩子的根本性教育, 这种教育以做人为基础, 而不是以技术能力为基础。
3. 从幼儿期开始大量诵读, 为孩子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孩子在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 将人类数千年智慧结晶而成的经典文化系统学习、反复诵读、照单全收, 先储存在生命和灵魂的深处, 而后随着年龄增长, 阅历增加, 理解领悟能力逐步增强, 理性分析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的时候, 就会开始对头脑里的海量知识储备进行“反刍”, 每天研磨、分解、消化、吸收。不知不觉, 日积月累, 年复一年, 这些蕴涵高能量的文化营养就逐步被孩子所内化、理解、领悟, 体悟得越来越透彻。
4. 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要做到知行合一, 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行为准则
对幼儿而言, 学习国学参悟“诗书礼易”中的哲理, 绝不只靠在“私塾”诵读“之乎者也”的朝夕培训之功, 家长的言传身教, 学校的教学相长才是第一课堂。摒弃家中为孩子买的《喜洋洋》《熊出没》, 以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换之, 每天坚持为孩子朗读, 慢慢的到带孩子朗读, 最后到孩子自己朗读, 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 还能无形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笠翁对韵》……每天半个小时, 久而久之, 也许一年、也许更多的时间, 你会发现, 你和你的孩子都有了细微的变化, 人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道德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语言表达能力变得很好, 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也会慢慢养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 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现在的人们无论思想共识的形成、精神力量的汇聚, 还是社会风尚的引领、文化繁荣的发展, 都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就让我们在历史潮流已然来临之际, 从自我做起, 从家庭做起, 从幼儿学起,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武装自己的灵魂, 把西方思想文化糟粕赶出我们的头脑, 让我们每个人都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 使我们的社会回归本位, 回归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状态, 这也许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但只要从此刻做起, 我们就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摘要:本文提出学习传统文化应从幼儿抓起的观点, 并就目前的学习现状, 提出了幼儿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建议。
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 篇5
——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9月29日,贵阳花溪河畔,十里河滩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孔学堂内群贤汇聚,光明日报与贵州省文明委在这里联合召开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
会上,来自国内的知名学者和专家与我省的学者和专家、教育工作者,围绕总书记讲话中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论述,结合实际、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国梦等,为我省宣传思想工作把脉、出主意、献计策。本报采撷了与会者的发言精彩片段,以飨读者。
中国精神是支撑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科院教授陈瑛
几千年以来我们中华民族虽然历经磨难,但是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始终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关键之一是拥有中国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是中国精神最简单准确的概括。
什么是自强不息?“自强不息”这种称之为强的钢的精神就是勤劳俭朴,不停地生产劳动,实践创造,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恪尽自己的社会责任。自强不息也包括在改造客观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战胜自己的贪欲和虚荣,保持自身的俭朴生活和本质。
什么叫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本质就是仁爱和谐,其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爱国爱民。它不但是指亲情,而且要泛爱众,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尤其是要爱弱势群体,通过爱人、利民与他人社会一起构成融洽和谐的社会关系。
数千年我们中国精神一直建立在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在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础上,不但凝聚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共识,而且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历史辉煌。今天当我们面对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时,我们更加认识到中国精神不能丢,不能变,更应当自立于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有了它我们就有了精气神,就能够团结,就能够充满干劲和希望,就能够奋进,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李翔海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深度结合的问题,可以说是学界多年来关注的问题,总书记的讲话当中很鲜明地强调了我们要凸显理想信念,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主义;同时强调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异,但在根本的理论观点上,两者都有贯穿之处,都强调人归根结底可以自我作主,而不归于外界的上帝,都相信通过自立奋斗而使得人自身得到德行与能力的提升,都体现了思维的辩证性,试图从社会这个层面来规定人的本质,都更为注重主体和人的实践价值。我们从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双重纬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两者显然不构成华夏礼仪的对立,中华文化之所以五千年不衰,重要的原因,是海纳百川的心胸和气度,虚心吸纳外来文化的长处。由于种种的机会,现代中国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汇聚之地,这无疑为中国文化面向未来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十分丰厚的思想资源,当然要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理顺,而不使之失调,那是要很费力气的,今天我们就在这个过程之中。
在全球化的时代,人类历史上划时代意义的先进思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文化变革,对充实和升华中华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度结合是中国文化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回归传统坚守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黄朴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源远流长,适合我们国家,适合我们党,我们党几代领导人都是非常珍视和重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习近平同志的“8.19”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并对中国文化借鉴基层关系做了非常全面深刻的阐述。
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我有几个观点:一是要去除诈伪。实际上去除诈伪贯彻了我们讲诚信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里面强调君子以诚胜如,就是强调诚信与真实。如以功利为上,失去诚信,我们的社会就会失去敬畏之心,失去感悟之心,因此,在今天讲诚信具有重要的价值;二是要讲正气。讲正气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方面,“士不可不弘毅”、“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强调的都是正气,有了正气我们对西方腐朽的东西才能有勇气、有力量抵制和反对,这是我们今天所崇尚的文化精神;三是要讲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就是和谐;四是要担责任,担责任,就是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承受,这个也是中国文化里面很重要的精神;五是要懂方法,有时候好心会办坏事,有时候南辕北辙但事倍功半就是因为方法上有问题。古人给我们很多智慧,《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不光是讲权谋的,《孙子兵法》讲谋略,更讲实例。
认真学习深领会 全力贯彻谱新篇
中共贵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帅文
总书记“8.19”讲话统筹全局意义深远,是指导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贵阳市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自身特色,努力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首先,要深入挖掘、突出特色,大力弘扬具有本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贵阳传统文化种类繁多,他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要将贵阳本土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实现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然后,要因势利导发挥优势,大力宣传普及生态文化。贵阳市为推进全国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发挥着示范作用。下一步贵阳将大力发挥生态优势,在此基础上大力宣传生态文化,通过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大型活动,提高贵阳生态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后,要固本强基,加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培训、举办研讨会等方式,加大对人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
此外我们还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宣讲清楚,解释明白中国特色的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是全面性的文化
贵州大学中华文化书院院长张新民
怎么样重建秩序,是中国古代战乱年代里,众多学派都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这种道德秩序的建立,也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它倡导重建秩序,人与人要和谐相处。这种文化理念包括建立一套文化体系,包括制度性的安排。而且这个文化是活泼的,崭新的往前发展,它永远有崭新的生命,不断推陈出新。中国文化是全面性发展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首先,谈到人的发展,离不开发展经济,因为要让人家吃饱穿暖。另外,人要相处,人要组成社会,所以它要发展一套道德性、伦理性。儒家文化就是学习的文化,要谦虚,要和自然相处。所以中国文化是全面性的,我们不仅鼓励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上面还有文化生活、艺术生活、道德生活、伦理生活、宗教生活、信仰生活。我们不仅可以接受西方文化,而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是非常对的,因为文化要对应山川大地、气候等地域环境来发展,因为有地流性,有本土性,文化才有特色性。
假如人需要全面发展,就意味着社会要全面发展;假如社会要全面发展,就意味着文化要全面发展。因此,在发展动态的文化发展中,我们要把握一个公道的智慧。中国是用中之国,用中就是智慧,我们要调整。经济过热了我们要调整,文化薄弱了我们要发展文化,信仰产生危机了我们要重建我们的信仰世界,要调整,在经济信仰、经济文化中把握一个中道来发展,处理世界上的事情用中道智慧来处理。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润泽人生
贵阳市第十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邱勇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众多先贤不仅用翰墨书写着仁、义、礼、智、信,也常常用生命践行着这种理想追求和精神高标,这是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的原因。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接续中华文脉,必须重视和加强以经典为核心的国学教育。用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丰富内容,润泽和滋养今天的莘莘学子、培养具有文化气质和内涵的青少年,是我们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教师,要依托课堂、立足教材、整合学生心灵,引领素质教育向更新的高度迈进。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去影响学生,去教出体现主流价值观思想的学生。“育人”是教育的根本,我们应该以孝悌对待家人,以诚信对待朋友,以道义对待取舍,以仁爱对待社会,以厚德对待万物,并以“慎独”之心保持其质朴的生活态度。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理论应成为我们教师的行为准则,教师把自己这个“人”字写好,这是教出好学生的前提,也是更好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
会通古今,兼容中西,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吴光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来“四个讲清楚”,强调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四个讲清楚”就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讲清楚。而文化软实力中最有影响力的东西是文化精神与核心价值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精神包含四大基本精神:一是以人为本以德为体的道德人文精神;二是经世致用,济世安民的政治实践精神;三是开放兼容,和而不同的多元和谐精神;四是实事求是,务实创新的精神。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个深厚的历史渊源就是以儒家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为远大目标,以“一道八德”为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人文主义价值观。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其中“富强、文明、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六个字是来自于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另外八个字“民主、自由、平等、法治”来自于西方文化传统的自由主义价值体系;而“民主、平等、公正、法治”这八个字也是属于传统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二十四个字的三个思想来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吸收和综合了全人类的智慧,中华的传统文化就是这个价值体系的主要思想来源。
文化自觉与贵州文化自觉
贵州省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顾久
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中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也就是要看清自己找到方位,适应世界,自主前进,这就叫文化自觉。
贵州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而且哲理深厚。苗族同胞有一个蝴蝶妈妈的故事:枫树倒下飞出一只蝴蝶妈妈,妈妈跟水泡泡结婚生了十二个蛋,人类只不过是十二分之一,还有其他的各种动物,它这个故事想要说明的是,天下一体万物本是一家,这是多伟大的情怀,是值得我们珍惜的贵州人的民族文化。
贵州不仅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还孕育了很多值得自豪的灿烂文化和历史名人。王阳明在贵州成就了伟大的学说——以道德为信仰的弘道力行的大丈夫精神;北大创始者贵阳人李端棻,一生清正耿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忧思筹谋,70岁被发配贵阳,还在讲培根,讲孟德斯鸠,在他弥留之际还把家里所有的五千银元赠给学校,他身上那种爱国创新民族自由的精神,值得每个贵州人自豪。还有企业家华之鸿先生,谨遵父亲遗嘱,开办书局,虽一直赔本,仍坚持赔钱也要印最好的书,而自己每一顿饭都不超过三个菜,因为他牢记父亲的遗言:贵州这块地方离开了文化就不可能翻身。华先生这种重德修文、善于经营的品质,就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精神力量。贵州应该多打造这样的精神支柱,形成自己的贵州精神文化。
总之贵州人只有做到了文化自觉,才能够看清自己,找到方位,适应世界,自主前进。
以博大的胸怀传承振兴中华文化
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含精神复兴,包括思想、文化、道德、灵魂方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在经济上的独立可以通过物质和技术的手段,但一个民族在精神上的贫瘠很难在短时间里面得到根本的治疗。
不论在中国还是外国的历史上,千百年来都涌现出数不胜数的文化大家,他们在创造文明成果方面,有非常伟大和灿烂的成就。这些成果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传承,到近代,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忧患意识相互交织,成为我们抵御外部、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碰撞交融中,中华民族接受了科学、民主、法治、竞争、契约价值观念核心的部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建设,使我们传统的东西和外来优秀核心价值相互整合,推动了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昂扬在世界民族之林。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
贵阳市省府路小学校长杜鹃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作为校长,我发现很多礼节逐渐被我们的老师、学生所淡忘,这让我坚定了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融入校园生活的决心。只有让有着丰富积淀的国学经典真正走入课堂,融入教学,才能沁入孩子的心田。
为此,我们编写了“传统美德系列教材和应用”四套书,低年段是传统礼仪,高年段是传统文化。精选七个礼节,从入座、站立、行走、见面、交往、饮食、拜贺七个礼节入手,从一年级时就开始让孩子们有礼仪之心,做文明的小使者。
中华饮食文化精神 篇6
古圣今贤如此立论,芸芸众生亦照此实行。故《礼记》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因为“礼”的原则之一就是强调“让”,而在有群体参加的饮食生活中,例如“乡饮酒礼”等都以礼让为先。人们能够在同乡或亲族相聚宴饮中都可以学习到礼。
天人合一的饮食关系
古代所说的“天人关系”,不仅祭祀中有所体现,还表现为中国人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阴阳五行”的思想,使我们把味道分为“五味”,甚至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纳入“五谷”。“中”“和”的思想也成为烹饪的概念。因此说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
中国的饮食习惯里又包含着很多的思想精神的。
古代所说的“天人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讲“天道”与“人道”,从而把“天人合一”看作是讲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实际上古人说的天人合一往往是指“天”有意志,它通过天子支配人事,人要顺“天”以感动天意。祭祀是人感动天的手段之一。中国人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同等待遇。
战国时齐国的淳于髡见一农夫拿着一只猪脚、一杯清水祭天,祈求五谷丰登、积谷满仓。淳于髡加以嘲笑,认为农夫企望太高,而供奉太薄。祭祀中人们感到祭品(主要是食物)是人和天的联系物、甚至认为它是鬼神曾经光顾过的(鬼神食后的剩余),因而把祭祀食品神圣化。直到清代,满人仍然把“祭于寝”的白煮猪肉称之为“福肉”,亲贵大臣以能分到一块而为荣耀(叫做“吃克食”),当然这只体现了浅层次的饮食生活中的天人关系。许多民族的童年时代都会有此奇想。
适时而食的饮食习惯
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在《礼记·郊特牲》记载“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的中华饮食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什么叫“中”?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 “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篇7
注:“选”指选择题, “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备考时, 注意把本专题知识与第一单元文化的作用、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
2.考生要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中, 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中, 从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领会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感悟中华民族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考生要关注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 学会运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考点指津】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和史书典籍。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规模大, 存留丰富。
(3)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其中, 我国的文学艺术, 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古代,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②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各地文化各具特色又互相交融。③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 即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 即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而且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历久而弥新。
(2) 中国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②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 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 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5.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2)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6.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辅相成, 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2) 无论什么时期, 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 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 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拥护祖国统一,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 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7.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 民族精神是不断发展的。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 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①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具体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②新中国成立之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有:改革创新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主要措施) :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考点拓展:
弘扬民族精神为什么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所以, 弘扬民族精神, 就要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者相互依存。民族精神只有反映时代精神, 才能使一个民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时代精神只有与民族精神相结合, 才能生根, 转化为催生民族向上的不竭动力。
③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 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 弘扬民族精神就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统一起来, 并转化为我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高考回眸】
1. (2011·福建文综卷·27) “双百”人物 (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用自己的言行, 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 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历久弥新
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 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 指引方向
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凝聚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中的关键词“传承”“升华”可知, 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历久弥新, A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D两项表述错误;C夸大了中华美德的作用, 表述不科学。
2. (2011·江苏政治卷·21) 历史上, 东北流行二人转, 南方流行越剧, 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 如南京的白局, 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 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 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 相互吸收 ②求同存异, 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 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 渐趋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知识, 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中, “南剧北唱、北戏南演, 文化市场异彩纷呈”等信息, 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各具特色以及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和繁荣, ①③④符合题意;②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为C。
3. (2011·山东文综卷·19) 2011年, 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活动, 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 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将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向世界, 增进世界对我国文化的了解, 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①④正确;②表述不科学, 且与题意不符;③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4. (2011·海南政治卷·15)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④说法错误。答案为C。
5. (2011·全国文综新课标卷·39)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 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 (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 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 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 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 船工渔夫越来越多, 妈祖信仰越传越广, 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 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 (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 , 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 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 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 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 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 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 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
(2) 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 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
解析:本题是综合考查文化生活知识的主观题。第1问, 考生可从文化对人的作用以及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等角度结合材料组织答案。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 要求考生提出建议,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 妈祖文化影响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 满足其精神需要。促进了文化交流, 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2) 挖掘妈祖文化蕴涵的传统美德, 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 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 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赋予妈祖文化新的时代内容, 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纽带作用。
【创新设计】
1.《中华世纪坛序》中写道:“大风泱泱, 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 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 千古未绝者, 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 与日月同光。”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中华文化
A.包容并蓄 B.与时俱进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2.2011年8月1日下午, 辽宁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援疆志愿者出征仪式在沈阳举行。来自全省40余所高校的125名赴新疆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 响亮提出“到西部去, 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 正式开始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征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
①能促进青年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②直接提升了青年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 ③能够快速改变西部贫穷落后的面貌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3. (广东) 岭南文化是指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它以本土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 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 逐渐形成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岭南文化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不同地区的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4.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于4月14至16日在海南召开, 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 共建和谐亚洲》的演讲。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
(1) 结合材料, 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2) “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被誉为助人为乐的道德楷模、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的郭明义, 是鞍山钢铁集团矿山公司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管理员, 他“把雷锋的道路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 把雷锋的境界作为自己的人生梦想”。“30年来, 我经历了很多, 但我的信念一直很明确:一个共产党员, 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是天经地义的, 不需要任何理由!”在鞍钢工作的20年里, 他始终把自己承担的每一项工作都看做是为党、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心力的机会。在工作中他总能顾全大局, 甚至不分分内分外, 心里始终装着集体、社会和国家, 先公后私, 公而忘私, 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公德大义。同时在工作中他总是锐意进取、孜孜不倦、与时俱进, 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请用文化生活知识, 分析宣传郭明义的事迹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参考答案:
1.D 提示:“文明圣火, 千古未绝”“和天地并存, 与日月同光”, 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B 提示:②不符合题意, ③说法错误。
3.B 提示: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由岭南文化的形成过程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A、C、D不符合题意。
4. (1)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包容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又要博采众长、交融发展。
(2)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世界各国的发展既是不平衡的, 有自身特色和历史传统, 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世界各国在差异和包容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
5.①“一个共产党员, 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是天经地义的, 不需要任何理由”, 这充分体现了郭明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具有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高贵品质。宣传郭明义的事迹, 有利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②始终把自己承担的每一项工作都看做是为党、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心力的机会, 同时在工作中与时俱进, 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等, 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操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宣传郭明义的事迹, 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③宣传郭明义的先进事迹, 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④宣传郭明义的先进事迹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有利于鼓舞千千万万的人们, 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篇8
1. (2012·天津文综卷·2) 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 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 把“熊猫”叫“猫熊”, 把“公共汽车”叫“公车”, 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 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特点的有关知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大陆和台湾对于同一事物的称谓有明显的区别, 表明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 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在试题中表现出来就是“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所以选择C。
2. (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21) 在澳门, 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 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 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1) 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2) 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3) 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4) 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及包容性。澳门不同宗教的和睦相处, 建筑、婚礼、饮食等方面的中西借鉴、交流,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体现了澳门文化的多样性, 也说明澳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本题 (1) (4) 符合题意。 (2) 表述错误, (3) 的说法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3. (2012·天津文综卷·11) 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 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 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关系的知识。A虽然正确表达了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但并不是《云南映象》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原因;B虽然表述并无明显错误, 但与题干强调的相反, 如果强调“巨大的反差”, 就说明澳大利亚观众不能接受我国文化, 更谈不上引起共鸣;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 可能得到世界认可, 也可能得不到世界认可, D排除。答案为C。
4. (2011·广东文综卷·3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 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 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 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3) 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4) 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传统文化能因时而变, 故 (3) 错误。优秀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 落后、腐朽文化则阻碍经济的发展, 故 (4) 错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生生不息, 有顽强的生命力, 故 (1) (2) 正确且符合题意, 选A。
5. (2012·安徽文综卷·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 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1)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2) 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3)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4) 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等知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 故 (1) 错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故 (2) 错误。“中国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独特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之一, 故 (3) (4) 正确。答案为D。
6. (2012·江苏政治卷·22) 《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 通过它, 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 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 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
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
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感动中国》中的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 都体现了民族精神, 评选的目的是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故选C。题干没有体现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道德评价体系, A、B、D不选。
7.[2011·福建文综卷·39 (1) ]郑和下西洋, 祈“和顺万方, 共享太平之福”, 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 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 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 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 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 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 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 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 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解析:本题设问的规定性十分明确, 要求考生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做答。首先回答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 然后根据材料中郑和七下西洋, 祈“和顺万方, 共享太平之福”, 答出和睦相处, 求同存异;根据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答出兼收并蓄, 借鉴、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参考答案: (1)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 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求同存异, 建设和谐海洋,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 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 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8.[2010·北京文综卷·40 (3)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 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 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 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 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 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 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 全国人民心手相连, 奋力救灾, 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 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 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解析:本题通过中华民族历经灾难而不屈的事实, 要求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及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参考答案: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 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强大力量;在战胜灾难和困难的每一次过程中, 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成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
【考情分析】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近三年来, 全国文综新课标卷、广东文综卷、江苏政治卷、福建文综卷、天津文综卷等, 都有考查中华文化特征的客观题和主观题, 题目一般以历史史实或当年的时事热点作为背景材料。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近三年来, 全国文综新课标卷、安徽文综卷、福建文综卷、天津文综卷等, 都出现了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的题目。题目一般以当年的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 角度涉及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从考查趋向上看, 将会侧重于以当年重大的时政热点为载体, 或结合名人名言来考查。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意义
近五年来, 全国文综新课标卷、北京文综卷、江苏政治卷等考查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而且本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经常出现在主观性试题这种分值较高、又能拉开考生成绩的题中。如2012年江苏政治卷以《感动中国》十年历程为载体考查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2010年北京文综卷以汶川、玉树特大地震为载体考查了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
【考点精讲】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从历史看)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汉字与史书典籍。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丰富的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从内容看) 。
(1) 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独特性。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 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 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注意:中华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是共性与个性,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简单认为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 也不能理解为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3)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 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辅相成, 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 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爱国主义既有共同的要求, 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 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拥护祖国统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意义
(1)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意义)
(1)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是中华民族之魂。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 当前,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 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3)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4)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5)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途径)
(1)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去, 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3)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 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4)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汲取各民族的长处, 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5) 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相辅相成, 相互支撑, 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新题速递】
1.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要“加强写字教育”, 要重视当前存在的“汉字书写文化没落”现象。之所以要“加强写字教育”, 是因为
(1)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2)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 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 (4)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决定作用
2.中国菜如今有了官方标准英文译名。如“红烧狮子头”的标准译法为Brais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 而不能译成Red burned lion head (红烧狮子脑袋) 。“如果外国客人看到菜单中有狮子的脑袋, 一定会向动物保护组织投诉的。”这体现了
(1) 中西方文化具有趋同性 (2)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3) 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4) 中西方文化在竞争中共同发展
3.2011年4月15日,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胡锦涛提出, 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
A.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B.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C.左右着国际政治格局
D.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4.岭南文化是指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它以本土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 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 逐渐形成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岭南文化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不同地区的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5.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是一个以各国人民为师, 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汉朝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 唐代的玄奘到“西天”取经, 明代的郑和下西洋, 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特色文化。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D.继承性是中华文化的最大优点
6.2011年9月16日至12月29日,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跨出国门, 赴古巴、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等拉美四国, 执行代号为“和谐使命-2011”的出访暨医疗服务任务。微笑服务, 视患如亲, 全船官兵深怀对拉美人民的深情厚谊, 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和谐使命”的深刻内涵。从《文化生活》角度看, 材料体现了
(1)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2)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的大旗,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 中华民族以崇尚交流著称于世, 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4) 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赢得世界人民广泛赞誉
7.2012年3月14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大会发言人的邀请, 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在谈到台湾问题时, 温总理说:“只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 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的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这是整个中国人的骄傲。”材料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是
A.爱国主义B.勤俭节约
C.英勇顽强D.风雨同舟
8.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完成手控交会对接, “蛟龙”号下潜首次突破7000米……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 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课题、新挑战, 世界总能从中国人身上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 那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精神
(1) 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 (2) 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 (3) 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4)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9.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是汉族与各兄弟民族文化交融演化的历史产物, 在长期的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中演进发展, 从而不断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历史过程中, 有着56个民族的中国, 却始终保持着国家统一, 民族和睦。国家不断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进程, 使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极大增强。
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 简析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具有牢固纽带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故 (1) (2) 正确。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应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故 (3) 表述错误。数千年来,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不能夸大为决定作用, 故 (4) 表述错误。
2.C材料列举了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表明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也说明了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必要性。 (1) (4) 不符合题意。
3.B金砖会议上, 胡锦涛强调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好和平精神。
4.B从岭南文化本身看, 文化带有区域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但从岭南文化的形成看, 它既以岭南地区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 又吸取和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 这体现了它的包容性。
5.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见证是史书典籍, 中华文化的最大优点应是它特有的包容性。
6.C“和平方舟”号跨出国门, 执行代号为“和谐使命—2011”的出访暨医疗服务任务体现了 (1) 。微笑服务, 视患如亲, 深怀对拉美人民的深情厚谊, 体现了 (3) , (2) (4) 均为《政治生活》角度。
7.A勤俭节约、英勇顽强、风雨同舟均不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准确表达。符合题意的答案为A。
8.A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拥护祖国统一, (4) 表达错误。
9. (1) 经济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 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文明能够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 团结统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它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整体意识在全民族的普遍认同和升华。
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 篇9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及作用。国情教育是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教育任务主要在九年级完成。北师大版九年级教材为完成这一任务, 共设置了四个单元。本站所在的第三单元振兴民族文化, 紧承“感受时代脉动”和“踏上兴国路”这两个单元之后, 在学生对当前世界与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在今天这样一个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中的社会中, 遵循民族交往应当遵循的规则, 进行更高意义上的交往与沟通。在此基础上第四单元引导学生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由此可见第三单元承上启下位置非常重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站, 本站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 为认同中华文化, 铸就民族魂魄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本站重点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结合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地位、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心理特征, 笔者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 感受中华文化,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上培养和产生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的情感。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通过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比, 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在不断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 成为团结整个民族的重要力量, 并且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各民族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难点 :民族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之中。
二、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时期, 身心发展快, 成人感进一步增强, 他们往往会把对未来前途的关注和对人生意义的探求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 培养学生对国家, 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民族的使命感, 在完善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法 :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推进式教学法。
3.学法 :感悟体验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三、课前准备
将学生按兴趣分成三个小组, 第一小组查找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 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及荆楚文化的文化特色及贡献 ;第二小组查找我国著名的几种方言语系, 并尝试着学说一句 :谢谢你 ;第三小组查找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或典型的地区服饰。各小组成员先分头查找, 再汇总给各小组组长, 条件具备的话, 可以做成3~5分钟的PPT, 并准备好解说词。
四、说教学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当前世界各地林立的孔子学院和“汉语热”, 也说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了解中国文化。笔者立足于这一现状, 创设了一个中学生给他的外国朋友作导游, 为外国朋友介绍中华文化的情境, 并将此情境贯穿全课。
1. 说导入。 (本环节用时2至3分钟)
情景导入 : (视频) 播放2014年青奥会开幕式片断, 并提问 :这些画面是从哪节选下来的?你从这组画面中得到中华文化哪些信息?
在学生自主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点拔 :外国朋友安娜也从网上观看了这一画况, 她被开幕式的精彩场面深深震撼了, 觉得中华文化太神奇了, 从而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想更深入、更全面地进行了解。假如你是安娜的中国网友小华, 你将怎样向安娜介绍中国文化呢?由此导入对新课的学习中。
2.说教学过程。本站观点很明晰, 看似很简单, 但中华文化的每一特点都有其深厚的内涵, 内容非常丰富, 学生不容易理解。学生只有完全理解了这些内涵, 才能把握本课的重点 :各民族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理解了中华文化的特点, 自然而言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就能把握本课难点。所以理解中华的特点是强调本课重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点。为完成以上教学任务, 笔者采用先面后点, 先整体感知后重点突破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浓浓的情景氛围中感受文化的美好, 领略文化的魅力, 落实教学目标。笔者通过两个板块, 五个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
【板块一】:感知中华文化的特点 (本环节用时25至30分钟)
活动一:文化画廊话特点
多媒体播放 :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乐中展示一组组中华文化的图片 :先按时期分别展示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隋唐时期、明清及近代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 再按类别分别从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方面介绍中华文化的突出成就。
设问:
(1) 五彩缤纷的文化、优美的旋律让我们沉醉其中。在这些文化当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能列举每个朝代的代表性文化吗?
(2) 你知道中华文明起源有哪些吗?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发展到现在它经历了哪些演变?你还能列举哪些中华文化的象征吗?你知道它起源于什么时候吗?
(3) 你知道中华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吗?
(4) 请你归纳中华文化的特点。
设计意图:
开展本活动的最主要目的, 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文化的特点。但是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再让学生归纳文化的特点, 就更抽象, 更难, 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笔者力图通过先带领学生漫步中华文化画廊, 领略中华文化的无限风光, 再从各个层次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现有知识, 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相互学习, 多角度感知中华文化, 从而初步认识和归纳出中华的特点: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活动一:
从整体把握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整体的共性上把握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还表现在各地区明显的地域特色。这种各具特色的文化风情是各民族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见证, 是理解本课重点的钥匙。为强调这一重点, 笔者设计了感受地区文化特色和体会身边文化情趣两个活动。
活动二:体会身边文化情趣
(1) 多媒体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片断, 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地区的特色饮食吗?《舌尖上的中国》中除吃的食物是我国的国粹外, 吃饭的什么工具也是我国文化的象征?
(2) 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还有哪些是我国所独有的, 是我国文化的象征?
(3) 通过大家的交流, 你对中华文化有什么新认识?
本活动让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 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进行自主交流。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决定, 可能会出现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而无话可说的情况, 这时教师应适当点拨, 引导学生学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应用于学习。也有可能会出现学生的答案超出教材及教师的思路, 教老师应及时鼓励。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活动, 使学生理解文化并不遥远, 它体现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 是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组成部分, 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一种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内容, 是我国区域文化独特性的表现, 这就为学生理解下一环节的观点打下基础 ;同时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实现了学习生活化, 落实了新课标“德育生活化”的要求。
安娜感觉自己不仅在吃饭, 更在接受文化洗礼。小华告诉她, 中国风格迥异各地饮食文化, 只是各地文化特色的一方面。小华邀请安娜深入到对地区文化的了解学习中。
活动三:感受地区文化特色
活动方式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根据学情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学生交流结束后, 教师再提问 :通过刚才的交流, 你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再认识?
设计意图:
学生在查找资料和交流的过程中, 一是可以锻炼合作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 二是增强对祖国各地区文化的了解, 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交流结束后, 在教师的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由对具体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 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也突破了本课重点 :各地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 而且源远流长。之所以能源远流长, 是因为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对民族起凝神聚气的力量,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显示出强大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在学生已经通过第一个活动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 笔者对教材进行整合, 把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特点的认识和价值的认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板块二】:感受中华文化力量 (本环节用时10至15分钟)
感受中华文化力量, 体会中华文化价值, 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笔者通过两个活动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活动四:风格迥异的古今文化
多媒体播放埃及、印度、巴比伦古今文化的照片,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 教师点拨 :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 历经磨难, 仍薪火相传, 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其能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更进一步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呢?这让安娜更困惑了。她们刚好来到湖北, 正赶上端午节。在屈原的故里姊归, 安娜亲眼目睹了端午节的盛况。在对屈原文化的探究中, 她找到了原因。
活动五 :感受中华文化力量
活动步骤 :
(1) 学生自主探究:我知道的屈原。
(2) 多媒体播放视频 :屈原故里秭归的端午习俗。
(3) 教师提问 :1从视频中你了解到屈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2你在生活中应用过这些格言和谚语吗?你能通过一个故事来阐释这些格言谚语的含义吗? (多媒体播放 :吃一堑, 长一智 ;车到山前必有路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等)
(4) 教师归纳 :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文化首先是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文学 ;屈原文化还是一种节日习俗, 包括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叶菖蒲等。现在屈原文化还包含爱国、正直、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等传统美德。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端午节蕴含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共同尊崇的精神追求。我国在2008年把它作为国家法定节日, 既是为了弘扬这种文化习俗, 更是为了弘扬这种传统美德。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是中华文化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的原因。
设计意图:
学生对屈原和端午节也很熟悉。以屈原为载体进行教学, 体现了湖北的本土文化特色。以屈原高尚的爱国情操为突破点, 深度挖掘文化的影响及作用, 凸显中华文化价值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五、反思
文化是个抽象概念, 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广义上讲, 除纯自然环境以外, 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成为文化。说课正是从这一含义出发, 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 选取学生身边最常见的最熟悉的最典型的事例, 来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的概念, 认识文化的力量, 达到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把艰深的理念形象化的目的。具体说来, 本说课有以下特点:
1. 对教学内容的探究生活化。本说课把抽象的文化概念寓于具体的事物中, 实现德育概念实例化, 说理生活化。陶行知说 :“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针对学生生活的教育, 才能引发学生的关注 ;结合学生生活的教育, 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更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本说课由《舌尖上的中国》说起, 说明无论是我们吃的食物还是吃饭的工具, 都是中华文化的国粹。并由吃说开去, 引出我们的衣食住行,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传统文化的印迹, 与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是文化的一部分 ;用端午习俗以及举国上下对端午节的隆重庆祝来说明中华文化已成为对我们民族起凝神聚气的重要力量,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源泉。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寻找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热点,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 寻找有利于教学的切入点, 符合“课堂教学要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标要求, 既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便于学生的理解。
2. 善于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如引导学生学习荆楚文化, 既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也有力说明了各地区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对学生熟悉的本土资源的利用, 既挖掘了本土资源的教育价值,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入“真学习”的状态中, 投入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
3. 教学情境设置故事化。课堂教学内容被活化在不断变化的生活情景中。这种设计既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引发学生有效、积极的思考和探究, 也使所有教学环节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体现了设计思路的完整性和整体性。这种故事化的课使课堂生动起来、活泼起来, 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提升了能力、升华了情感, 促使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生成。
本说课切实落实了新课标“德育生活化理念”, 使原本空洞抽象的文化充满了“生活味”, 为学生理解教学目标, 把握教学内容找到了较好的着力点。
摘要:国情教育是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教育任务主要在九年级完成。北师大版九年级教材为完成这一任务, 共设置了四个单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站, 本站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 为认同中华文化, 铸就民族魂魄打下基础。
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 篇10
自2008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鸿宾楼在西城区委区政府和西城区文委的关心指导下,在聚德华天控股有限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鸿宾楼饭庄为保护、传承和发扬全羊席制作技艺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加强传承人培养积极挖掘菜品
(一)在面积极其紧张的情况下鸿宾楼克服困难腾出了场地成立了鸿宾楼全羊席工作组专门装修了一间工作室,在原有购置图书及菜品光盘基础上又添置了相关书籍13册,费用1100余元,全年共开展“全羊席”菜品挖掘研讨活动十多次,成功试制推出了全羊菜中的两道经典菜品“天庭方肉”和“烩百子囊”。
(二)积极开展培养传承人活动,自鸿宾楼全羊席制作技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 鸿宾楼积极培养青年厨师,对他们中较为优秀,表现突出、热爱烹饪事业的三名厨师着重进行培养,并让他们参加全羊席的研制和日常销售全羊席的生产制作过程。在2009年鸿宾楼选派的这三名年轻一代厨师参加第六届中国烹饪大赛,经过激烈的较量三人全部取得了金牌并得到了锻炼,其中两人进入了总决赛并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烹饪名师,这三名青年厨师年龄在25-27岁从业7年以上。
(三)由总经理带队两名传承人参加的赴扬州举办的美食节活动, 通过考察向同行学习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四)积极参加在王府井举办的清真美食节活动宣传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广播电台都市之声及北京电视台等栏目介绍“鸿宾楼全羊席”, 广泛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五)积极开发全羊席销售市场, 挖掘全羊席传统文化价值打造中国第一寿宴品牌, 通过店内宣传张贴画及鸿宾楼网站介绍全羊席饮食文化。全年共销售全羊席9席。
二、在传承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
(一)通过建立鸿宾楼全羊席制作技艺工作室,鸿宾楼吸收了一批企业技术骨干成立了研究小组,让更多的厨师了解全羊席的魅力,增加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同时通过制定研究课题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从而尽快找准研究方向,然后共同围绕需要解决的难点进行挖掘试制使之少走弯路。
(二)制定工作制度和工作目标,鸿宾楼全羊席的挖掘和整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因此要做到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工作与鸿宾楼全羊席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加以保证,做到分工有协作;任务有人管;责任有落实;工作有目标;活动有时间;资金有保障。通过技术小组的活动不断挖掘和整理全羊菜,同时将这些成果尽快应用到企业的经营中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在保护中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三)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通过参加烹饪大赛和参观各地方组织的美食节展示活动以及聘请当代烹饪大师来店献艺,从而博采众人所长开阔自己眼界提高技艺增长知识,为深入理解全羊席的文化价值和菜品的挖掘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四)通过对全羊席的挖掘鸿宾楼遇到的最大难点是尽管全羊席的菜谱记录非常详细,但是因为真正展示鸿宾楼全羊席风采的不光是简单的照菜谱做菜品似的翻版复制,那样就不会领略全羊席本身的文化内涵,鸿宾楼也失去了挖掘整理全羊席的真正意义。如:“红叶含霜”这道菜,菜谱记录是用鲜羊肝切成薄片炸制成微红色,再在羊肝上撒上精盐,看上去仿佛立秋早上带霜的红叶。以“红叶含霜”命名这道菜令人拍案叫绝。可是如果仅仅只是照菜谱简单模仿翻做,用热油炸羊肝立刻羊肝颜色发黑,如果将羊肝冲洗干净再炸则颜色又是白的根本找不到“红叶含霜”的文化意境。
三、对非遗工作及老字号保护工作的建议
(一)重点解决清真老字号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体现和谐社会优越性和人文北京理念。在网点规划、财税政策、人才引进、品牌发展方面重点加以扶持。
(二)在城市规划中,将餐饮老字号企业网点分布给予重点考虑。结合道路、街巷改造等,建设包括餐饮老字号在内的特色商业街。
(三)希望通过行业协会等平台,加强行业内饮食文化交流活动,为政府出谋划策。
四、下一步保护传承工作的思路和计划
(一)完善全羊席工作室的制度并制定年度目标;
(二)每月活动两次以上并有记录;
(三)研制活动要有课题目标切忌活动形式化;
(四)由研发人主笔形成季度汇报制度汇报研发中进展情况及所需经费的申请和以往经费使用情况。做到专款专用,合理使用资金;
(五)进一步做好全羊席的营销工作,由于全羊席的生产制作工艺繁琐准备时间较长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全羊席的销售。
今后要更好的建立和落实营销方案,安排专人成立全羊席传统文化的研究,建立多套服务形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面对商务宴会时服装、礼仪、语言等方面。
2、利用好慈禧60大寿用全羊席祝寿的影响,打造中国第一寿宴的品牌,设计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寿宴形式,包括服装、礼仪、语言、摆件等方面着手。请专家协助共同完成。
使其服务形式与全羊席的制作技艺形成一系列的配套方案,使其有机的融合形成一体,是全羊席得到更好的发展。是传统的技艺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弘扬中华文化 重树文化自信 篇11
论坛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西北大学、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共同承办,旨在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区域文化、文明形态进行梳理、整合、研讨,实现推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际传播局局长赵建国,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桂,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千军昌,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主任杨占文等出席论坛开幕式。
论坛议程包括主题演讲、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并形成了《对话中华文明西安宣言》。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担当文明交流重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际传播局局长赵建国在论坛致辞中表示,很高兴在金秋时节,与大家相聚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省西安市,共商文明对话之道,共襄文明对话盛举。
赵建国说,就在此时此刻,在这个美丽城市的另一个地方,“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正在举行。今天在这里参会的嘉宾,基本都参加了昨天研讨会的主论坛,聆听了劉奇葆同志的主旨演讲和有关部门领导以及有关专家的意见。今天上午进行的智库分论坛、媒体分论坛、企业分论坛,再加上这里举行的“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可以说,当下的古城西安,正在进行着文化、思想和智慧的盛宴。我们浸润其中,倍受感染,倍觉受益。
赵建国说,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重要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主根脉和悠久厚重的好资源,铸就了陕西人民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今天,“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在此举办,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这块热土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独特魅力,也使我们体会到陕西人民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的使命担当、积极搭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对话交流新平台的开阔胸襟。相信通过对话交流,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赵建国指出,丝绸之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历史事实表明,多样性是世界闻名的一个基本特质,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就如同生物多样性是生命在地球上得以延续的根本。每一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积淀,每一种文明形态都值得尊重,每一种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
赵建国说,古老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还告诉我们,人类文明以多样化形态存在,在交流互鉴中创新,在兼收并蓄中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就是在不断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精髓、在与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中走向繁荣昌盛的,并在这种演进中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和特有品格。今天,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更需要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的举办,是顺势而为、意义深远之举。
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桂在致辞中说,经过近一年的紧张筹备,“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在我们的共同期盼中拉开了帷幕。这个论坛是“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西弘扬中华文化、重树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
梁桂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我很欣赏这个论坛名称中的“对话”两个字。“对话”内含的基本法则就是平等、尊重、开放、包容,这是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始终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密码”,也是我们对待世界各国文明的基本姿态。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了交流互鉴,文明的生命力就会停止。我们举办这个论坛,目的就是搭建起中华文明与丝路沿线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让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文明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梁桂说,陕西是中华文明的会客厅。大家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外文明的重要交流交融之地。公元前一百多年,中国汉代的张骞就是从这里出发,开启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在向西域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引进了葡萄、石榴、苜蓿等西域文化成果。到了唐代,这里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七十多个国家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佛教传入中国后,就是在这里生根发芽,后来衍生出八大流派,其中有六个的祖庭在西安。玄奘法师也是从这里出发西行取经,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历经重重困难,把印度的佛教经典引入中国,在经过长期演化和融合发展后,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所以我们说,了解中国要从陕西开始。
梁桂说,今日的陕西并没有止步于对过往辉煌的记忆,我们和中国其他省份一样,正在主动融入 “一带一路”战略,埋头苦干、追赶超越,推进现代文明进程,正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各民族先进文化,一个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新陕西正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坚信,陕西有责任、有能力、有信心,继续担当起文明交流的重任,把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建设得更加辉煌。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主任杨占文发表主题演讲指出,站在人类文明高地回望历史,中华文明的长河源远流长、波澜壮阔。两千多年前,秦人变法图强、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创建了中华统一文明。秦王朝推行的郡县制,更是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文明。汉承秦制,历经百余年的调整与融合,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得以定型,为中华文明的千年延续奠定了基础。
杨占文说,我们秦汉新城就位于中华文明形成定型时期的“故土”之上。当年气吞山河、规模宏大的秦咸阳宫,至今仍能在这里找到巨大的夯土高台;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十一位皇帝中,有九位都长眠于此。你随意俯身捡起一块瓦砾,都能讲述一段周秦汉唐的故事;帝陵下每一方泥土,都封存着历史的记忆。这也是我们以“秦汉”来命名新城的原因。
nlc202309081549
中华民族崇尚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等精神在中国一脉相承。西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从长安城出发,穿沙漠,越葱岭,开辟了欧亚大陆贸易交流的丝绸之路,开启了东西方文明两千余年的交流长河,长安城从此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枢纽。
杨占文介绍说,我们秦汉新城自成立以来,就树立了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秦汉历史文明集中彰显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雄心。今天,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东西方文明曾经相互辉映的中国古都西安,我们与西北大学共同承办此次论坛活动,从中华文明的源头,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为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交流搭建平台,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几年来,我们大力弘扬秦汉历史文化,探索基于文明对话成果转化背景下的全新大遗址保护、开发与利用新模式,提出了把秦汉新城打造成中华文明会客厅的宏伟目标。我们要通过打破文化、科技、互联网边界,打破文化交流、产业互动、政治磋商边界,打造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展示、研究、转化和创新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汇聚、孵化各类创新因子,最终打造一个可以联通各地的资源整合配置中心,营造能够自在演化的文明交融价值生态系统。
杨占文说,在以秦咸阳城遗址为中心的大秦文明园区项目中,我们将汇聚中华文明各分支的主要精神标识和符号,通过建筑、创意文化作品、文化交流活动和相关衍生业态布局,运用最新科技成果,着力从瞻仰、警示、教育、交流、孵化等功能层面,打造形神兼备、虚实结合的中华文明会客厅。以渭河北岸九座西汉帝陵为核心,在104平方公里的遗址保护区内,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通过建设欧洲城、波斯城、中亚风情小镇等,打造人类文明的展示中心、交流中心、研究中心,最终实现共建人类文明会客厅的目标。
创新视角方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古丝绸之路遗址见证了“一带一路”的文明交流,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纽带。
论坛上,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发布了西北大学中华文明研究成果展示报告;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阿穆尔丁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王建新共同对中乌合作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进行深度发布。
《大秦帝国》作者、西北大学中国文明史研究院院长孙皓晖以《中国文明的本质架构及其基本点》开启了论坛主旨演讲。
随后,英国威尔士亚伯大学历史学教授、雅典派迪昂大学客座教授亚历克·格鲁菲兹·琼斯演讲《从文化外交到全球文化经济—建设未来丝绸之路》;中国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学术部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邹重华演讲《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华文明复兴》;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长江学者李浩演讲《文明互鉴六论》;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西部文艺研究会会长肖云儒演讲《丝路精神及其中华文明内涵》;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大学教授乌都别克演讲《中亚青铜文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开玺演讲《把握新机遇,创建新格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与现实思考》;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阿穆尔丁演讲《古代长安与撒马尔罕》;中国科学院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阿富汗分部主任易绍良演讲《兴都库什-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的保护与发展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韩经太演讲《思想中国的核心价值问题—“一带一路”视阈下的中华文化阐释路向》;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演讲《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构成:尚道》;日本岛根大学东亚太平洋历史文化中心教授冈村宏章演讲《百家争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平等包容的价值本位》;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研究所所长阿克拉莫夫·伊诺莫维奇也发表了即兴演讲。
主题演讲之后,由孙皓晖主持的互动交流环节开启“沙发论坛”时间,以《中华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主题,法国卢浮宫东方文物部专员菲利普·马奎斯、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正中、西北大学艺术系教授岳钰、商务印书馆太原分管总编辑李智初、陕西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研究院副理事长王林森等参与互动。
论坛最后,与会嘉宾就论坛形成的《对话中华文明西安宣言》建议案进行审阅并一致通过,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打造文化文明会客厅,努力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新贡献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钟顺虎在论坛闭幕式上进行了总结发言。
钟顺虎说,“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企业论坛、企业合作倡议的发出,“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媒体分论坛、媒体共识的发布,“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智库分论坛、智库宣言的发布,再加上《对话中华文明西安宣言》的发布,“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及其系列活动落下帷幕,“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在此,我代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敬意。
钟顺虎说,这次论坛高效务实、成果丰硕,传递的速度、形式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开幕式上,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梁桂同志等领导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和致辞,会上发布了《中华文明研究成果展示报告》、中乌合作《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来自丝绸之路沿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31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明重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對话交流,对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发表了《“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西安宣言》,这些成果凝聚着各方的智慧和共识,必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钟顺虎说,“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三年来,沿线各个国家积极响应,今天“一带一路”研讨会媒体分论坛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说“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成败,取决于我们的民心相通,尤其取决于能给“一带一路”下的人民带来什么,也就是说草根对他的关注和共识,以及草根的参与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成功的关键。继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各国智库的通力合作、增进共识、加快发展,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领域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悠久厚重的文化资源,铸就了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再次站在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为新的铸梦空间的战略起点。
nlc202309081549
钟顺虎说,这次论坛是一个新的起点,为我们开展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一带一路”对话交流与合作,展示了中华文明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提供了推动历史和现代交相呼应、传统和时尚完美融合的陕西样板。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我刚刚提到的,今天刚刚开幕的《第12届北京-东京论坛》开幕式上,中宣部副部长、国新办主任蒋建国同志提出的四点建议:第一就是开动智库研究这个脑,第二用好媒体传播这张嘴,第三迈开企业合作这条腿,还有一条,握紧交流人员这双手。”钟顺虎说,我想把这四句话,也留给今天我们参会的各位嘉宾,让我们一起共勉,“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我们要积极主动站位担当,深化沿线各国合作,打造文化文明会客厅,努力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新贡献。
对话中华文明西安宣言
两千多年前,贯通亚欧大陆的古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东西方友好往来、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
今天,来自丝绸之路沿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相聚中国古都西安,出席“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以中华文明为讨论对象,展开国际对话交流。
作为“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的全体与会专家、主办单位及组委会成员,我们在会议期间对中华文明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诸多世界关注的中华文明基本问题,并进行了具有启迪性的有益讨论,达成了相对一致的共识。我们提出的基本问题及与之相应的基本理念是:
一、我们发起中华文明讨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文明是一个多元化体系,任何一个民族与国家所创建的文明都具有平等的地位。
二、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创建的一种独立文明形态。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余年波澜壮阔的生成发展历史,一直不间断地延续到今天,是世界文明之林中惟一在本土范围保持连续生存发展,并进入现代国家行列的文明形态。对中华文明进行世界性的研究与探讨,既是世界各个文明国家了解中国及与中国和睦相处的必要路径,也是中华民族达到深刻的文明自觉的必要路径。
三、中华文明是一个架构非常均衡的多元性文明体系。这种多元均衡的文明体系架构,赋予了中华文明几经波折、绵延至今的内在生命力。
四、中华文明是高度融合多元性文明而在历史实践中锤炼出来的统一文明架构。多元而统一,是中华文明绽放于世界文明之林的独立性所在,也是中华文明最本质的特征所在。
五、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要增强文化自信,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
了解与理解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是從中华民族与中国国家行为的历史实践出发,去发现问题,去回答问题。讨论中华文明的一系列核心问题,既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需要。
我们热切地希望,以“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论坛为依托,在中华文明形成统一时期的都城所在地打造中华文明会客厅,举办“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搭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载体,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倡议,做出积极探索和贡献。
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 篇12
感悟之一, 文章对公司实行“现代医药商业模式”运行实践后对文化的思考, 提出一些很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感悟之二, 文章对文化是雷允上 (西) 超越发展的灵魂, 价值取向是文化的灵魂, 尽管还没有明白的提出, 但在文章一开头就有这个意识, 这是很了不起的;感悟之三, 文章强调“一把手”应是文化的第一推动者、第一责任人、第一宣传者, 把文化作为“一把手工程”而形成文化领导力;感悟之四, 文章是对中华老字号现有成就本源的追溯, 源于对创新孜孜追求。在实践中形成推崇创新的观点:不创新是老字号最大的风险, 许多老字号墨守成规创新不足, 要生存发展必须创新, 这是对创新的肯定;创新的动力, 既来自实际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原因, 又同时来自反击“废医存药”错误观念的需要, 创新观念很重要, 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动力来源问题, 为中华老字号提供了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创新内容重点在技术和管理上, 重中之重是中华老字号要从传统管理跳出来, 推进文化管理这一观点回答了在什么地方创新;在创新方法上, 文章主张有重点, 集中力量, 各个击破。主张团队作战, 不赞成个人英雄主义。这一观点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方式, 集中有限力量为确保创新的成功提供了方法。文章的很多观点, 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是不可能提出来的。
“‘中华老字号’曾经是伴随每一个中国人成长的儿时记忆。它温馨、美好, 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是每一位中国人脚下的鞋、身上的衣、口中的糖, 回味悠长。然而, 曾几何时,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那些曾令人向往的老字号已与我们渐行渐远, 有些甚至已经湮灭在市场的尘埃之中, 成为往昔沉重的背影。
老字号是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何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品牌, 是每一个老字号传人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也是振兴民族工商业的重要任务。对于这一点, 相信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市场实践中, 面对新兴的市场主体和世界名牌名品的竞争, 很多老字号却显得力不从心, 进退维谷;在不断兴起的时尚潮流冲击下, 更是无所适从, 几无招架之力, 又无遑论腾飞与发展之见!
本文试从老字号经营的共同境遇和实践经验中, 寻找破解发展瓶颈的途径, 借以抛砖引玉, 共同实现中华老字号的伟大复兴。
老字号的传承, 其核心在于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弘扬
1989年, 位于上海南京西路719号的上海中药店找出尘封已久的“雷允上”店招, 把在“文革”中被更名的老字号店牌重新挂了出来。就这一挂, 很快为该店带来滚滚客源:许多老顾客慕名前来, 只为寻找那样一种感觉;留洋已久的华侨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瞻、体验, 也只为找回童年的回忆;而好奇的欧美游客留连于中草药和百眼橱前, 则惊叹医药文化的古老和神奇。为满足顾客的怀旧情感, 同时也是为了恢复“雷允上”的经营特色, 对店内外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布局, 并专门开设精品饮片柜, 恢复“用料必求其精”的配方传统;请来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坐堂。这一系列恢复, 令“雷允上”老店顿时声誉雀起, 销售倍增, 连续多年成为沪上中药单店销售的冠军。
回顾当年“雷允上”复牌成功, 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回归的成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根植于社会泥土的文化魅力及其生发出来的巨大能量。中医药在传承和弘扬品牌文化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例证, 还有北京“同仁堂”, 它无论在其药品内在质量, 还是对品牌文化的策划宣传, 都显现出一脉相承的厚重底蕴, 散发出浓烈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的力量, 才是真正能够感染和影响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力量, 其作用与现代广告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 每一个老字号的背后, 都有一段品牌发展的奋斗史, 都有一些动人的故事或传说。这些故事和老字号的牌子血肉相糅、相映生辉, 对传播、推动老字号发展具有极强的社会功效。远非现代广告银弹轰炸可比。但可惜的是, 能够把老字号文化精髓融入产品或服务成为内涵, 又能以现代媒介给以发掘和宣传的企业少之又少, 更多企业还处于没有找准发展定位, 或在企业发展根本问题上缺乏统一认识, 从而造成老字号普遍陷入不能发展的困境。
当然, 造成老字号发展困境的原因, 决不止一个文化传承那样简单。正如去年发生在北京前门大栅栏老字号小吃店集体败走的原因, 很多就是文化以外的因素所导致。我们在这里所要探讨的, 主要是老字号企业的发展问题, 如果连生存立足都成问题的话, ……本文暂不做讨论。
应该说,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老字号的传承发展都倾注了极大心血, 给了前所未有的关心和支持。但归根结底, 在商海里游泳的是企业自己, 任何来自外界的帮助和支持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企业自身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老字号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改观。在这里, “我是谁”重点在于认识自我, 把握特征, 明白优势;“我从哪里来”重点在于把握文化脉络和发展渊源;“到哪里去”则要解决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策略问题。方向和策略, 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发展脉络剖析的基础上, 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才是抓住企业发展的牛鼻子。就如“同仁堂”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原则。“雷允上”尊奉“药香九十国唯质量奠基, 店老十万天乃诚信为本”的祖训一样, 在这些制作和服务信条的背后, 真正主导企来发展的就是文化的本原。
老字号的发展, 关键在于产品和经营的不断创新
说到文化, 不能不提及另一种文化, 这就是对老字号形成重大冲击的时尚文化。前不久在一次商业研讨会上, 听到一位全球最大奢侈品企业集团的中国区营销总监的发言。他对中国时尚的变迁作了精辟的分析, 基于时尚品牌对人的研究、对人的观念研究提出“流行无国界”、“时尚是一种感受, 不在洗脑筋而在得人心”、“成功在于保持新鲜’等等, 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唯独对他认为“老, 只能进博物馆”的说法很不认同。因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 任何文化都有其本原的内核, 这种内核经过时间的洗礼不断丰富、精致, 始终是延续文化发展的源动力。例如巴黎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是世界的时尚之都一样, 所不同的是, 不过是把贵夫人裙下的鲸鱼骨变成现代女孩的花样文胸罢了。任何把老字号与时尚对立起来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今天的老字号, 哪一个不曾是当初的时尚?我们的错误, 在于观念的老旧, 在于继承者的顽固不化, 没有不断给予老字号品牌以时代发展的新内涵、新立意、新表现, 所以才使老字号显得老态龙钟。从抱残守缺的角度看, 也就难怪时尚代言者要把我们的“老字号”送进历史博物馆了。
谈起创新, 很多业者感到无所措手足, 不知从何处下手。就象毛泽东同志曾经讽剌的那样:我们一些同志得到一把宝剑, 只知道拿在手中不停的赞叹:好剑!好剑!却不知道该如何去用一样。现在很多老字号的继承者只是一味强调继承而不懂得创新, 殊不知我们的老祖宗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才打磨出一块块光彩的品牌。全聚德的烤鸭为啥好吃?六必居的酱菜为啥出名?我们沪上更是不乏各种响当当的品牌。仔细考察他们的历史, 无不是在激烈竞争中下苦工出奇制胜, 靠躺在老祖宗牌子上想吃遍天下, 恐怕永远是痴人说梦。老字号品牌, 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家业, 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创新精神、一种文化传承。如果不了解这一点, 那我们拿在手中的, 就只能是一块毫无生气的牌子, 可就真的只能进历史博物馆了。
在创新方面, “雷允上”近年来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虽不敢说成功, 但对我们的经营工作和思路, 都有一定的启发。大家知道近年来上海掀起“膏方”热, 每到冬令时节, 膏方进补成为一种时尚, 也成为沪上各家中药店争相上马的经营项目。但随着膏方定制业务量不断扩大, 传统的加工方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一是顾客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二是行业之间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三是规模化生产对人员、技术、工艺、场地等条件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死抱住传统工艺不放, 一则难以满足顾客需求, 二则要丢掉市场。经过反复调研分析, 决定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 按照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制订膏方加工质量标准, 为“雷允上” (上雷牌) 品牌注入规范化、集约化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元素。通过标准制定过程, 我们把‘雷允上’积淀数百年的传统工艺, 经过采集、分析、提炼、筛选, 运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检测, 得出最佳工艺方案;在不影响膏方品质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 以全面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2010年7月, 在经过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及各方专家严格论证后, 雷允上 (西) 《中药膏方定制技术标淮》终于诞生, 受到市行业协会高度肯定和赞扬。经过去年冬令以来生产实践, 按照新标准制作加工的膏方, 不仅产量大幅提高, 而且品质更有保障, 口感、色泽、疗效均超过以往, 受到消费者热烈欢迎。通过制定膏方标准给我们以启发, 只有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前人的局限, 不守旧、不怠惰, 敢于创新, 才是真正的科学传承和有效传承, 才能赋予老字号品牌以鲜活的生命力。其实, 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国外老字号的生存之道, 也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君不见可口可乐仅凭一张配方走遍全球, 虽然它的口味保持不变, 但仍不断推出新品;在它每年的创意广告、包装上, 更是融入了超前的时尚元素, 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法, 千方百计剌激你的味蕾、唤起你的感觉, 始终吸引和保持着一大批真实的消费者。
老字号重生, 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扩张与飞腾
众所周知, 我国的老字号之所以形成目前的困难局面, 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 还有一个与外国企业最大不同之处, 那就是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 所有老字号无一例外, 都遭遇了人为的经营传统的断层。而这一时期, 正值全球工业化发展的高潮, 各种全新的经营思路和手段层出不穷, 工商业资本积累以几何级数增长, 等到我国的老字号重新走上竞争舞台, 世界早已是面目全非。我们所面对的, 不仅仅是经营思想的更新与学习, 还有着资本实力上的巨大悬殊, 很多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法的应用, 被捉襟见肘的资金所限制, 更不用谈发展与扩张了。那么老字号究竟应该怎样实现自已的发展和腾飞呢?我们认为:除了把握和弘扬企业的文化精髓, 不断创新经营思想和方法外, 还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 借助现代发达的资本市场机制, 为企业注入发展动力。在这一方面, 北京“同仁堂”药业为众多老字号带了一个好头。他们在充分整合企业的文化资源和经营资产基础上, 利用上市融资这一资本手段, 迅速实现了在全国中药市场的扩张布局, 同时进军海外, 兼顾在养生、美容市场的适度发展, 较快实现了依靠单一资本积累所难以实现的发展布局, 为企业进一步成长、壮大乃至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推荐阅读:
幼儿园礼仪文化07-12
幼儿园多元文化08-31
幼儿园企业文化05-10
幼儿园文化墙申请报告08-30
幼儿园特色文化建设07-14
幼儿园安全文化建设10-07
幼儿园文化与环境建设06-21
幼儿园园所文化06-16
龙台镇中心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05-31
幼儿传统文化教育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