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生的写作训练

2024-12-05

强化学生的写作训练(共10篇)

强化学生的写作训练 篇1

语文教学中, 读和写是其中的两项主要内容。写作离不开阅读, 而阅读又是为了写作, 读与写的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说明在写作中阅读的重要性, 也可以看出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 写是读的一个目的, 也是读的升华。在语文教学中, 如何才能强化读写训练, 提高写作能力呢?

一、加强阅读教学, 打好作文基础

(1) 阅读先行。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读写结合长期进行, 就要一定先做好阅读教学这一步, 而且深入下去, 才能为写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 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 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语文基本知识。比如, 感知语言文字, 从字、词、句、段入手进行教学, 进而理解全篇课文, 归纳本文说了些什么。这个指导过程, 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阅读指导过程。第二, 理解全文的中心之后, 再对文章进行分析, 剖析文章是如何选材的, 如何把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 整篇是如何布局的。这个过程, 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写作指导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会“为什么写”, 而第二个过程则是启发学生认识作者“怎么写”, 这是一个互逆的过程。通过两个过程的学习, 学生真正理解了读写结合的良好效果, 为以后的写作做好准备。

(2) 双基教学。从低年级开始, 就让学生认识大量的字。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在阅读中要认识更多的字, 多积累丰富的词汇, 语法常识也要有所了解, 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要多用, 标点符号运用要正确。教师要多让学生进行一些小型的练习, 比如辨字组词、选词填空、用词造句、解词释义与配搭词语, 以及同音、多音、同义、反义词归类比较。这些练习, 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接下来, 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比如, 对词的性质的理解, 如挑选形容词、比喻句、摘抄课文句段、整理句子, 默写、听写、抄写、朗读、背诵, 答问、复述、分段、归纳段意。然后进行整篇文章的训练, 比如总结中心大意、续写内容等。这些练习要多做,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 形成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这样一来, 在写作中文字关就没有问题。

(3) 学习写作要领。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 都与课后作文训练相联系。教师要领会编者的意图, 把读写相对应的规律把握准确, 在阅读中向学生传授写作要领, 进行适当的写作训练。

(4) 训练书面语言。作文与口头表达是有一定区别的, 所以, 写作时就要进行书面语言的训练。写作文不是口头语言的原始记录, 文章中语言属书面语言, 在表达上应该比现实中的语言更加严格准确, 具有鲜明、生动、准确的特点。所以, 在阅读文章时要留意文章语言, 学习文章中的选词炼句、表情达意的共同要求和各自的风格, 在写作的时候模仿练习。只有这样, 里面的精华才能被学生掌握, 在写作的时候, 才能写得正确、形象。

二、以范文为依托写好例题作文

学生的读写训练要加强指导, 特别是在写作课中, 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精心指导如何读与写。所用的教材中, 有很多文章属于范文, 不要小看范文, 这些范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的例子。特别是在命题作文中, 有的学生缺乏写作经验, 不知道如何审题、如何组织材料, 写起来没有具体的内容, 很空洞。比如, 教师给出一个题目“植树节这一天”。这是一篇记叙文, 一看题目学生就应该明白:本文主要写植树活动经过, 应该把这个部分详细地写。但是, 有的学生往往在写的时候跳过这一重点内容, 只是简单地写了几句“大家有的挖坑, 有的栽树, 有的浇水, 一会儿就干完了”。这种一带而过的做法, 使得文章没有重点。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 引导学生借鉴范文, 鼓励学生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 形成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

三、多进行读写结合的写作小练习

要结合所读的内容, 进行一些灵活多样的写作实践, 坚持读写结合的写作练习。阅读教学不是独立的, 同样作文练习也不是孤立的, 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读与写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但是, 从阅读过渡到写作并不是说说就可以的, 而是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在读写结合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让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写作中去。当然, 在运用的时候, 不要生搬硬套, 而要根据表达的内容进行分析、创新、模仿。写作是一个不断训练的过程, 逐步由生到熟, 融会贯通。读写结合小练笔, 是语文教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法宝。如果经常运用这样的方法, 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提高很快。

四、结束语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要注重读写结合, 多让学生做一些小练笔, 也可以是扩写或者是改写, 慢慢过渡到命题作文。当然, 教师也不能把阅读看成是为了写作而阅读, 学习写作的方法有很多,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读写结合的教学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需要教师认真研究, 强化读写训练,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摘要:运用文献法、实践法, 对运用读写结合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进行论述, 指出要加强阅读教学, 为作文打好基础, 还要以范文为依托写好例题作文, 多进行读写结合的写作小练习, 逐步过渡到命题作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写作,练笔,命题作文

参考文献

[1]韩炳华.强化互动过程实现读写结合[J].江苏教育, 2015 (14) .

[2]周维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J].江苏教育, 2015 (14) .

[3]肖慧.通过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策略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2) .

强化思维训练,提升写作水平 篇2

一、用发散思维来搜寻材料、充实内容

学生写作文,最大的障碍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因此,个人狭小的生活空间(家庭、学校、同学圈)便成了作文中重复反映的世界。眼光、思想受限于此,不论何种主题要求,都由“这些人”“这些事”包揽,或交错替换,或重复出现,缺乏新鲜之意。发散思维是基于联想、想象基础上的沿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的创造性思维,犹如夜空中瞬间爆炸的璀璨烟火,火星四散,耀眼灿烂。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发散思维,围绕审题过程中提炼的主题思想和要求,从生活、社会、历史、文学、世界展开全方位想象、跨时空白由搜寻相关材料,并逐一罗列;再从中选取典型恰当独特的材料进行艺术化处理,即可解决内容空洞、选材俗旧之弊。如,训练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除了写有感于父母之恩、老师之恩、朋友相助之恩外,可发散思维,写社会上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者事迹。诗意地联想到落红有恩于枯枝,峭壁有恩于雄鹰,苍穹有恩于皓月,以及悟空不离唐僧、关羽放走曹操等史事典故。何愁无言可写?

二、用向心思维提炼作文的主题思想

对主题表现不深刻甚至偏题离题是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关键在于未能用心去审材料、看要求,挖掘出材料蕴含的深意。在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中,向心思维训练尤为重要。与发散思维恰好相对,它是从多角度、多方面的材料中分析、概括的求同思维。整合兼并、分析对比材料,由形象到本质的思维训练。重在调动开发学生写作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如,材料一:化学老师说泪水和汗水在构成上同属一种物质,只是排出方式不同。材料二:某地,因天灾而使农作物被摧毁,面临绝收,一农民席地而坐,泪雨倾盆;一农民躬身而作,汗水滂沱。要求学生以材料定话题作文,运用向心思维,分析材料,找出相同之处为“泪水和汗水”,化学成分相同,但在生活中却有不同含义。尤其是材料二借泪水和汗水,蕴含着面对不幸或挫折的不同表现,泪即悲观、消极、颓废,汗即积极、勤奋、希望和成功。并由此挖掘出如何面对挫折或心态决定结果等主题。

三、用逆向思维实现作文思想的创新

成功的作文往往给读者的感觉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尤其是在立意上。逆向思维是克服常态的思维定势,在保证主题正确、积极的前提下,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写作若能彰显“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创新,用逆向思维切入表现新的主题,便可收到不落俗套、别出心裁的效果。这种创新贯穿于立意、拟题、选材等环节中,自始至终都会带着新鲜感和吸引力。如,“感恩”话题作文,可逆向立意,定为“不需感恩”。可从“我帮助了很多人,但我不需感恩”展开,倡导为社会为他人服务却不求回报的风尚。又如,“赞撞钟和尚的敬业与认真”等,如此一来,思想和效果就与众不同。

四、用迁移思维手法美化文章

好作文除给人以事明理、表情达意印象外,还兼具文字形式所传递的艺术美,在语言、构思、谋篇、表现手法等方面具有特色。但平常大多数学生写作,重理论淡手法,习作就显得平俗、无味,只完成了写作训练任务的一半。回忆所学课文、课外读名著杂志,其美文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最好范文。写作构思时可结合主题思想、材料内容进行类比,迁移运用,巧借或化用这些作品中的手法和特色,来装饰和美化自己的文章。亦可受某文启发而自创特色,实现文质兼备。如,需增加情节的吸引力,叙述中可借鉴《羚羊木雕》中插叙法、倒叙法;为表现构思的复杂性,可借鉴《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花儿落了”的双关手法和人花并行的叙事双线;语言生动性方面可借鉴《春》中拟人开头、比喻串中、排比收尾的形式;如要题材、体裁创新,可学习《丑小鸭》《喂,出来》《组歌》(纪伯伦)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习作大放光彩。许多文章皆有可鉴之处,前提是学生要有相当的阅读量。

写作训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品质,形成能力,便可排除畏难情绪,激发写作热情、写作灵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强化周记训练激活个性写作 篇3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周记恰恰成为学生表达情感世界的最美平台, 即用周记的形式训练写作, 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挖掘出源于生活实际的真体验、真感受、真性情、真觉悟, 从而激活学生写出具有个性特质的高分作文。

一、用周记抒写个性生活

生活永远是鲜活的———对于学生来说, 在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环境中,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父子之间、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不可避免地会经常出现或发生这样那样的交往或接触。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有心于生活, 有心于所经历的这些事情, 从日常之中发现独特见解、非凡心境, 学生周记写作的热情就会不断升温。

学生成长的不同生活环境造就不同的生活经验积累, 打上丰富多彩的生活烙印, 这也许是新中国成立后“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不同文学团体风格形成的原因。以个性化的生活环境为抓手, 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内, 极大地发挥他们的写作主观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和创作欲望, 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得以凸显, 形成我们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模式, 不乏为一种创新式探索。

不一样的人物个性, 不一样的生活环境,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无边的写作空间。 《语文课程 标准》规定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珍视 个人的独 特感受……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生活, 写平民生活, 写出生活的“土气息”“泥滋味”, 这正是我们学生得天独厚的个体资源。

二、用周记捕捉个性思想

不同的生活造就了学生不同的性格, 不同性格的学生对世界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认识, 写作风格、写作内容、选材角度等也会存在差异, 这必然造就了学生写作上的异彩纷呈。周记便成为自我表达与交流的一种需求, 完全源于内心的自觉行为, 而不是为老师或别的目的去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 观察、想象、思维、创新的天分从而得到自由发展的空间。

看下面一篇周记:

消费快乐

苏辙在《武昌九曲亭记》中说:“盖天下之乐无穷, 而以适意为悦。”消费快乐, 当如此尔。

当今收藏家得到一件官窑便喜形于色, 待碰碎之日又心痛欲绝, 其状堪比小丑, 惹人哀怜。殊不知, 快乐本为意之所向, 无形, 无迹, 游于宇宙之间而归于一心之内, 即所谓“无所待”者也, 而庸人却寄之外物, 随物而悲喜,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中国历来就有隐忍之德, 忍胯下之辱, 忍十载寒窗, 文人士子皆以忍取悦同类, 赢得口碑。然而, 生活在“忍”字之中, 我们曾辉煌过几千年, 但在近代的一百年间却受尽蹂躏。时代变迁, “忍”已变得不再时尚, 时代呼唤不忍之士!

民国狂士黄侃, 深得章太炎青睐, 经纶满腹而狂狷不羁, 在清“国丧”期间, 二次怒砸虎头牌, 更甚者大写《大乱者, 救中国之妙药也》, 引清廷上下一片惊恐。如此适意, 使他终不失仰山铸铜、煮海为盐之乐, 与恩师共誉“章黄之学”流芳百世。

适意而乐 , 体现的是对内外之分、荣辱之境的辨别, 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最有价值的独立精神与自由品格。

当流连于伤感文学和金属摇滚中, 我们是否意识到这既非适意又非快乐, 而只是一种不敢直面惨淡人生的穷途之哭?山雨来袭, 只有选择面对才能使困难成为过去。虚假的适意而乐将永远只会使时代望而却步, 停滞不前。

贝多芬说 :“我用苦痛换来快乐。”因为适意而为, 他被贵族把玩、朋友背弃而遍体鳞伤。适意而为并非那么美好, 你还要承受独步瑶台的孤独和凄寒彻骨。然而, 时代的骄子们之所以依然为了适意而为无所顾惜, 就是因为适意的结果终究还是心身俱乐、天下大同。

这篇文章写来大气磅礴, 拈古用今, 充满思辨性, 由对当今时代“消费快乐”的认识与界定, 引出观点:“适意而乐, 体现的是对内外之分、荣辱之境的辨别, 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最有价 值的独立 精神与自 由品格。”文章思想之犀利, 再加之语言的犀利, 堪称一妙文矣!

《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独特感受”, 就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真实看法, 是自己独有的、别人没有的感受, 即所谓“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中的作为主体“我”的感受。而这种感受, 又往往是个性化的, 蕴含“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价值。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大力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展示自己独特的思想, 让个性的锋芒展现光彩。

三、用周记抒发个性情感

现在的中学生, 在学习生活中常伴有自卑、迷茫、悲观、闭锁而又烦躁的心理状态, 在周记中往往表现为郁闷、孤寂, 甚至是愤慨、偏激的情绪。这就是如今“成长并烦恼着”的一种精神状态, 同时也是不断诉求突破的一种探寻、释怀状态。周记这种形式可以很大程度上为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提供方便, 让学生乐于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感受。

写作源于生活, 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 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 越感动人。正是源于点滴生活中的母亲的三次“为我哭”, 促成了“我”从“小学生”成长为“家里唯一的男人”, 也促成了“我”由小时“享受爱”到而今的“认识爱”, 乃至将来的“付出爱”的 过程———“母亲对我的爱, 我要用一辈子去尝还的!”

这些生命流动之中的点点滴滴, 只要倾之于周记, 都是最真最美的。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真心地欣赏并由衷地赞美, 以使学生体会生命的悲喜, 更使其获得自信、胆识、正直、激情、关爱……并持续学生在周记里进行个性表达的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时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优秀的 作文要有 真性情, 真情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巴金先生曾说:“我们的写作, 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 有感情要倾吐, 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惟有说真话, 抒真情, 写出独具个性的生活认识, 才能展示生活、生命、人文的高度。

四、用周记激发个性思考

为什么学生作文总缺少个性,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他们不敢自由地抒写心志。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 都特别希望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 内心极敏感。在作文训练中, 他们为了维护自己在同学、老师中的“良好形象”, 往往不愿也不敢敞开胸怀表达自己真实的体会和想法。长此以往, 不单歪曲了生活, 更将扭曲学生的心灵。所以, 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坦然地面对自我, 从而个性地思考, 畅快地倾诉。

1.引导学生敢于思想

周记, 是个体内在思想的外化, 因而, 在训练中, 老师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 彻底脱离因袭的模式, 并设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让学生明白, 周记是自我表达与交流的需要, 而不是为老师或别的什么而写。应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 从而使观察、想象、思维、创新的天分得到自由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找些有争辩性的话题, 让学生去思辨去阐述。对于一些和我们的传统观念不完全一致的观点, 我们也不要一概地用简单机械的“道”去否定学生的“文”, 而应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 去评价, 去做适时的疏导。

2.引导学生写出个性化的语言

现在太多的学生习惯于用华丽的词藻掩饰空疏, 用机械的套话来填补思维的浅薄。而新课标下的作文, 呼唤的是个性化的语言。那么个性生动的语言怎样才能进入到周记中呢?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生活汲取养料, 都说生活处处皆语文。

我们要提醒学生力避机械陈述, 务除陈词滥调。其实我们在周记批改中, 经常是被那么一二个生活味极浓的语句或词儿所感动。这些激活句段的语言, 就是最具个性的语言。生动的个性语言还来自于清晰的思维活动。常说文从字顺, 其实, 倒过来, 思维顺了, 文句也自然就顺了。可不少学生到了高中, 作文仍显得内容混乱、语句不通。在大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他们语文知识与积累的欠缺, 而往往是由于他们思维还不严密, 感悟还不深切。所以在周记评改中, 作为教师不过分苛求语句上的顺畅严密, 而常关注学生行文时思路是否顺达, 情感是否真切。

强化学生的写作训练 篇4

一、创设教学情境,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忽视。因为,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前接触的不多,学了并不马上就用,因而缺乏实践感、紧迫感。在这种心理状况下,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一种文体一种文体地从格式到写法地讲下去,势必造成“一听就会,一写就错”、“学得越多,会得越少”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创设情境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1.从学生实际写作能力出发,上好绪论课

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时机首先是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在讲绪论时,不要空洞地讲应用文写作如何重要的大道理。如果根据平时从学生们的请假条、“海报”及各种“启事”、“通知”中对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的了解,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检验他们的写作能力,再让他们自己从中发现问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假设昨天有位同学的钥匙丢在篮球场上,请同学们替他写一份寻物启事;或者,原定下午的会议取消,改在下周同一时间,请你在黑板上写一个通知。在这样的情境中,同学们跃跃欲试。学生一边写,教师一边检查,找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格式规范和不规范的,语言得体和不得体的,内容完整和不完整的。然后请同学们自己来评议、修改,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启发,使同学们从中体会到学好应用文写作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写作中出现的错误也使他们认识到应用文写作并不是一学就会的简单技能,引起他们思想上的重视,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由厌学转为乐学,同时也促进教师乐教,原来枯燥乏味的课堂也就会变成活泼有趣的学堂。

2.针对文种特点创设情境

应用文缺少趣味性,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教师只有根据各个文种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情境,才能使学生始终置身在乐学、爱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获得能力。

讲新闻时,书上的例文对学生来说早已没有了新鲜感,教师可以在近日的新闻中选出一条要素齐备、结构完整、内容有趣的新闻,用播音员的语调、语速将其读一遍,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出来。然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印象和已有的新闻写作知识将这条新闻写出来。写完之后再与原文进行对照、比较,学生的新奇感、求知欲被完全调动起来。在对照比较中,教师将新闻写作知识系统完整地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主动求知的状态中较好地掌握新闻的要素、结构及写法。

3.结合专业情况创设情境

情境的创设如果千篇一律,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要不断变化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才能使之常用常新。结合专业情况来创设情境会使学生产生现实感、实践感。

例如给市政专业的学生讲公文中的报告,可以根据市政专业特点作这样的假设:毕业五年后,王同学是某市政工程公司总经理,张同学是市政工程公司下属的某工程队队长。张的工程队在完成了公司交给的一项施工任务后,需要向公司作出书面报告。这样再研究这份报告该如何写,用什么样的语气,包含哪些内容时,同学们置身在这样一个生动的情境中,就显得趣味盎然,这节课的内容也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报告的写法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掌握。

4.运用典型病例创设情境

在应用文教学中,有时单从正面去讲应该怎样写,总有一种平铺直叙的感觉,给人的印象平平淡淡。如果从反面去讲不应该怎样写,反倒会使人顿悟。因此教师平时应注意积累典型的应用文病例。课堂上不妨用病例来创设一个活泼有趣的情境,使同学们从对病例的分析中归纳出写作理论。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同学们平时接触比较多且有一定认识的文种,如计划,社交书信等。

二、强化写作训练,重在提高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对应用文写作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言,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不但要自始至终地贯穿这根主线,而且还要加大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强化训练,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训练的内容可以分两大项。

1.语体训练

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喜欢并偏重于文艺语体,侧重于形象思维,其语言具有主观性、情感性、形象性。而应用文写作采用的是事务语体,其思维方法是抽象思维,语言具有明确性、简要性和程式性的特点。因此要写好应用文,首先就要使学生完成由文艺语体向事务语体的转变,树立“实用意识”,学会直陈其事,直述其理。

该项训练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题材相同而分别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的不同体裁的几篇文章,着重体会事务语体与其他三类语体的不同,使学生对事务语体有感性认识。然后启发学生比较、分析、归纳出事务语体的特点,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步是选出三四十个事务语体常用词,在进行简要解释说明后,让学生用这些词造句,熟悉这些常用词并会在文中使用它们。事实证明,这样的强化训练确实可以收到实效。

2.文种训练

说到底,应用文的学习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文种的写作上来,因此必须重视文种的训练。对于应用文的诸多文种,我们不必样样都进行训练,可从中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和学习联系密切的,应用比较广泛而且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的文种来进行重点训练。比如社交书信中的求职与应聘信、新闻、总结等。为达到训练目的,动笔写作时,绝不能满足于学生交上来,老师写几句评语就算完事,而应该多批多改,几批几改。首先教师要紧扣要求来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析,指出问题所在,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意见修改。修改后,老师再评,学生再改,如此反复,直至学生熟练地掌握这种应用文的写法。

强化学生的写作训练 篇5

一、汲取传统教学精华, 贯穿现实教学始终

传统教学中有许多的教学方法已被实践证明, 是具有科学性的, 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是能够使学生大受裨益的做法。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传统的教学着重于让学生熟读成诵, 充分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美, 而不是过早地让学生了解其意义。汉字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符号, 还积淀了很丰富的文化。因此, 在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欣赏传统对联, 猜谜语、读童谣, 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中国文字的美, 在朗诵中初步感悟语言的含义。

传统写作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朴素真实, 心有所想, 意有所抒。从低年级开始, 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想什么就说什么、写什么, 要说真话, 说自己内心的话。在习作指导中主要先从内容入手, 少讲写法, 侧重于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

二、强化综合性基础训练, 夯实作文基础

现在我们不少学生的写作直到高年级还存在这样的毛病:书写潦草、语病多、文章无条理, 心中虽有物, 下笔却无词语等。分析起来, 除了读书少、背诵少的缘故外, 也与我们对基础的训练重视不够有关。而往往当学生升到高年级时, 仍然错别字多, 语句不通, 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衔接不自然, 语言贫乏苍白, 再想补过已来不及了。因此, 笔者从新生入学伊始, 便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强化各种训练。那么, 如何开展训练呢?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阶段性的针对性训练。

在小学阶段, 识字、写字、造句都是基本功, 笔者对此进行了有意识的针对性训练。

在低年级, 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古人说:“字如其人。”小学阶段的写字教育关系到学生的一生!笔者针对部分学生写字质量滑坡、错别字增多的情况, 采取强化训练方案。如通过小小书法家、分组带动、互评互纠等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自评、互评, 互帮互助, 狠抓书写。笔者不仅要求学生写准确, 还要求写得美观。

对于识字, 针对学生提笔忘字的现象, 笔者重视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让学生学得有趣, 记得牢。如教学“灾”字, 我告诉学生:“上是房, 下起火, ‘灾’是房子着了火。宝盖头就是房子, 房子下面起火了就是大灾呀。”教学“休”字我告诉学生:“左是‘人’右是‘木’, ‘休’是人在树下歇。”

对于遣词造句, 笔者在训练中注重运用比较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 侧重于对动词、形容词等描绘性词语的品味及练习。

例如:我和小明有点矛盾, 我瞪了他一眼, 我瞥了他一眼, 我瞟了他一眼, “瞪”“瞥”“瞟“三个动词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例如: (1) 春天来了, 花开了。 (2) 春天来了, 花醒了, 揉揉睡眼, 笑了。这两个句子哪句更好?

重点让学生体会丰富的词汇与句式变换, 让学生明白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 不同的感情色彩需要不同的表达, 因为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想象, 会使语言更美丽生动。训练的结果, 是使学生感受到了汉语的丰富精彩, 从而真正喜欢上了祖国的语言文字, 变得爱上语文课。

此外, 笔者还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训练, 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对话, 捕捉、引导、培养学生能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能听出讨论的焦点, 发表的意见有针对性。这种训练对学生日后的写作将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2. 整合型的综合性训练。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十分强调观察对于写好习作的重要性, 他说:“初学者, 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对身边的事物保持新鲜感, 做到别人没注意的自己能看到, 别人只知大概的自己观察得很仔细, 同一个事物, 每次观察都能有新的发现。如蚂蚁怎么捕食, 蜜蜂的舞蹈有何含义, 小鸡如何出壳等。

整合型训练的最终目标是“三会三能”, 即会观察、会筛选、会阅读, 能应用、能组合、能创新。应用是基本的技能, 在生活中使用字、词准确地表达意思, 这就是应用的基本表现;组合是应用的拓展, 在不同的情境中整合一系列应用, 这是应用的提高;创新是应用的外延, 利用学生的思维, 随机捕捉创新灵感, 建构创新话题。在这一层面, 整合型训练的成效得以凸显, 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三、强调读写结合, 多读多写,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朱子云:“熟读而深思, 大抵观书, 必先熟读, 使其言皆出吾之口, 使其义皆出吾之心……然后可有得矣……”熟读方能深思, 熟读才能有得。可见, 读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 除了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丰富积累外,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和改进读写教学, 在读中悟写, 在写中用读, 体现读写结合, 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1. 读中悟写, 写中用读。

没有广泛的阅读与借鉴, 写作必成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阅读的目的一是为了积累, 二是为了借鉴。如郑振铎的《燕子》和高尔基的《海燕》, 两文都是描写燕子却各有侧重, 前者描写燕子的可爱, 后者歌颂海燕的坚强勇敢。侧重点不同, 写法就有所区别。前者笔法细腻, 意境优美;后者淋漓豪放, 气势磅礴。若将两文放在一起, 更能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选择诸如此类的文章, 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 可使学生认识各种表达形式的不同作用, 懂得恰当地选择写作方法为写作内容服务。这样既能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也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2. 好书大家读, 建立图书库。

一人有好书, 大家共分享。笔者从一年级开始就发动学生充实班级图书库, 由提供者用简短的语句在扉页介绍书的优特点并署名, 期末评出最受欢迎的书。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提供优秀书籍的兴趣, 图书库得到不断更新, 学生的阅读量大增。由于提供者必须认真阅读才能写出简介, 因此读和写就可以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3. 量化读书法, “比、学、赶、帮、超”。

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量, 我根据不同年级定出了阅读写作计划, 如三年级的“四个一”计划。组织学生课下进行交流, 通过比一比、勤学习等活动形式, 在班级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4. 妙语大家记, 定时常交流。

每周安排一定时间, 由学生汇报之前阅读的好词、好句或精彩片段, 或是通过板报、手抄报等形式交流积累的好词、好句。这种交流和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涨, 语言表现力极强,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强化英语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篇6

一、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 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 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 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 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 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 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 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我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 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 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 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 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 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二、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 构建良好的语言直觉框架

所谓语言直觉框架, 是指直觉的语言知识, 它包括语音、词汇和句法。英语语言直觉框架的构建, 必须以坚实的基础知识为基础。结合英语教学实际, 语言直觉框架的构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加强英语语音与听力的教学, 构建良好的语音框架。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应提供大量听音、模仿和实践的机会,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 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语音规律, 形成良好的语音直觉框架。要增强语感, 必须多创设英语听说环境, 使学生时时沉浸在英语的海洋中。首先, 教师上课必须尽量用英语, 让学生专心听, 然后学着说。这种方法对创设英语氛围、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大有益处。其次, 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运用多媒体等创设英语听说情景。再次,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 创设更多的英语环境,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能力。平时鼓励学生课后多听磁带, 多看英语电视节目;课间,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谈尽量用英语进行;多参加英语角活动, 内容有自由会话、趣味游戏、英语讲座、听力比赛或小品表演等;每学期还组织演讲比赛, 英语歌曲演唱比赛等等,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使用英语, 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 使学生接触地道的英语, 增强了语感。

2.注重句法, 词汇知识, 构建稳定的语言直觉框架。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不要单纯讲授词汇知识, 而将单词融入句法去体会它的词性、成分、意义会更形象、生动, 有利于构建稳定的语言直觉框架。通过分析, 逐步引导学生注意迅速指向有关信息, 抓住问题的本质, 熟悉背景全面而深入地把握信息内容, 从而构建起稳定的语言直觉框架。

三、加强阅读和写作训练, 提高语感

多阅读是学生增加外语接触外语语言材料、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增长智力的一种途径,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理解力、增强英语感的好方法。

1.坚持课文整体教学。课文整体教学是提高语篇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环, 它可以避免学生在理解文章时断章取义.通过整体教学, 培养学生完整全面的理解的思维能力, 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扩大学生阅读面。平时让学生接触各种题材的文章, 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 使学生知识面不断扩大。

3.重视写作训练, 发展语感。多读和多写有助于语感的发生和形成, 好英语, 培养英语语感, 就要多写英语。写作的好处 , 就是对读、听、说的最好的反馈。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写作, 日积月累, 就会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四、运用音形结合的方法, 适时进行音标教学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音的现象, 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 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 不利于创造英语语境。学生说出来的英语, 汉语味很浓, 听起来别扭生硬, 严重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 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开始学单词时, 可以结合单词教学进行音标教学。教师可经常运用彩色粉笔, 用同一种颜色的粉笔分别写出单词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音标。这样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 以加强音形联系。要求学生在需要注音时必须用音标, 而不能用汉语。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音标教学, 学生不仅能顺利准确地给单词标注音标或根据音标读准单词,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听到读音或能说出、想起读音的情况下, 准确写出或头脑中马上就能反应出该词的拼写形式, 并能够准确读出单词, 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

论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训练的强化 篇7

一、声乐心理概述

声乐心理即以心理学的各项原理来对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上的各类活动进行有规律的研究。它是在声乐艺术的不断实践当中产生的,但又为声乐实践所服务,是开展声乐教学的心理基础。同时,声乐教学中学生的声乐心理活动的本质决定了其性质。唯物主义辨证论认为,人脑的各项机能即是心理,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我们要想对心理、人脑、声乐教学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理解,就必须秉着科学研究、实事求是的态度,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对当前我国声乐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出科学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全面认识声乐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的实质以及发展规律,以根据学生当前声乐心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生心理训练强化的详细计划。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训练的重要意义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十分有必要对声乐心理这门学科的知识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对声乐教学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声乐课涉及面较广,它不仅包含简单的声乐演奏技能、知识,还包含了对学生整体声乐素养的训练和培养。而声乐心理学业正是以此为目标,从声乐教学的本质以及对声乐人才进行培养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声乐知识结构的改善、知识深度的增进、知识广度的拓宽,来为高素质声乐人才的培养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提供充足的支持。评价学生声乐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其声乐基础能力的好坏即对歌唱声音的长短、强弱、高低、响亮等的感觉以及对节奏、音色、音量等的控制,还要看其自身对声音的感受能力即在声乐表演时对情感的表现、情绪的反应及审美。而这些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人的心理特征,这也就说明了声乐包含了多方面复杂的心理素质。由此可见,对学生的声乐心理进行训练和强化,对于声乐教学而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训练的强化策略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人们开展一切活动的不竭动力,要想对学生的声乐心理训练进行强化,首先就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自身的器官,以科学的方法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表现情感、感受音乐的方法,使聆听者和表演者都能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注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设计,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在对知识的探索中不断前进,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合理的评价,增强授课的针对性,以防止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波动情况,使学生能够时刻保持一颗稳定的心态,积极地投入到对声乐的学习中来。

(二)提升注意力

对于心理来讲,注意力是其对某种动作的集中和指向。在声乐教学中,无论是学生对自己发声效果的判断,还是对教师示范动作的学习,都需要学生集中自身的学习注意力,否则就难以通过声乐演唱技巧的应用发出理想的声音。在对学生的声乐学习注意力进行提升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既要将学生的心理从无关的对象身上驱离开来,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还要通过在课堂中设置与学习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将学生的注意力成功地转移到声乐教学中去。

(三)培养意志力

强化学生的写作训练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语文文化基础

一、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在强化语言知识基础训练的同时, 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实践证明教学中每一成功的取得都源于学生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里所选的一些课文, 尽管大多数师生认为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然而, 课外阅读作为扩大知识范围、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补充必须高度重视, 一些自选的课外阅读书籍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文情境能够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这是教育界同仁所关心的普遍问题之一。在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 教育专家与心理学家都提出, 构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学生与老师平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 正确理解教师知识传授的接收效果和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的培养的相互促进关系。小学阶段是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孩子们想象力和勇于创新的最佳阶 段, 是唤起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期。语言方面创造力的启发和培养, 指的是为小学生创设能够即时被鼓励, 有效促进他们的形象思维发展空间的形成,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有利于挖掘学生富于创造性的语言表达智慧, 打破传统教育教学影响模式下的教师完全给予, 而学生只是认真听课、被动接受的局面, 进一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最关键的问题是在语言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文化修养充分利用教材中文学语言的魅力, 从心灵深处感化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实事求是,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掌握语言的实际情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这样才能教得实, 学得更实。

二、加强课外语文教学资源的挖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通过创新发展的教学行为体现, 包括语言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语言、有效学法的指导和教学效果检测反馈等, 这一切都需要有充满人文情趣的课堂教学环境实施。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学生与老师平等, 尤其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才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实效。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今后成长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 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评价应该更关注实际效果, 其评价标准应该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目标, 主要考虑教师能否有效引导学生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看教师能否充分把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更加关注小学生语言自主表达能力的提高, 看每一个班级的整体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是否得到提高, 探索创造性的语言教学实践活动, 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而不断努力。大量实践证明, 教师对小学生所作的评语、尤其是在课堂上当众作的评价会对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影响, 教师一定要慎重对待。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不要以为面对的是小学生, 就随便批评, 不注意用语的准确性, 不讲求评价的科学性。

三、重视阅读教学中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加强现代阅读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积极地建构先进阅读教学模式, 逐步改变传统认知结构和审美价值观,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夯实语言基础, 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为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要一切为学生的未来着想, 指导阅读应该不仅仅顾及眼前的考试成绩, 更不当混饭吃的职业先生, 那样不仅仅是职业道德的问题, 必将受到良心的谴责。教师应该在观察、了解、研究学生心理的基础上, 结合语文教学实际, 认真指导小学生阅读好的课内外作品, 时刻想着小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收获了什么。其次要通过阅读培训, 实施有效阅读, 通过苦练基本功等途径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文化修养, 尤其是驾驭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实事求是, 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进行阅读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系统工程中的最基础工作者, 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 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真正把通过阅读获得知识的方法科学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在考虑完成每一项阅读教学任务的同时, 更要考虑学生能学到多少, 有什么受益, 不要只考虑自己为小学生讲了多少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精神文化作用, 运用文学的感知力和审美价值观,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并且指导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阅读教学活动。

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化审美意识

教师必须明确,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让小学生简单地学习文章语言结构等内容, 而且要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特别是有效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文化审美意识, 强化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逐步充实自己, 勤于锻炼思维。语文课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的十字真经;紧扣“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的八字要诀, 扎扎实实上成“语文”课。这种种运用离不开必要的训练。语言训练中的“训”是教导, “训”是教师的事, “练”是习练, 是学生的事。语文教学尤其如此, 教师把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作为知识传授的重点, 需要精讲细读, 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进行教学辅导。高效率的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通过创新发展的教学探索体现, 包括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积累、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兴趣培养、审美体验和文化熏陶等因素。

强化学生的写作训练 篇9

一、冲破思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多方向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从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大多数学生知识写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的事,往往千人一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作文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作文来。例如:“在学雷锋的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五子登科”(抱孩子、让位子、捡包子、扶瞎子、推车子)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作文时,可启发学生思考:

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以上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题材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个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二、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从选材来看,反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响写家庭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与事、景与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从立意来看,可以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文章的时候,先让学生自选材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过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快乐。显然,这样的立意缺乏“美”。后来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为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一个比一个深刻。那么,立意深刻是否可以写自己和家庭呢?为避免学生产生立意深刻只能写大事而不能写小事的错觉,老师在指导时强调:写自己过生日,通过写礼品的丰富、亲人的欢聚,可以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这样的利益同样是深刻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素材,使学生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

三、启发相关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有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并通过同一材料多种立意的训练,来克服学生作文思维单一,不善于变通的痹病,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

①通过计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定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河山的赞美“。

②受《在山的那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的去努力“。

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又如,有一位老是在指导学生写《“滥竽充数“的读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不应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

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要强。

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多年的根本原因时“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

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竟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着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强化学生的写作训练 篇10

一、把思维的结果颠倒过来进行思考

把思维的结果有意识地颠倒过来, 往往会产生新的认识。例如, 在学习《电磁感应》这一章之前, 重新演示奥斯特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奥斯特实验表明电能生磁, 那么, 反过来, 磁能否生电呢?在学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之前, 可先复习一下奥斯特实验, 小磁针偏转表明有力的作用, 反过来, 磁体通过磁场对电流是否有力的作用呢?这类设问, 可安排在上新课之前, 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把新课改理念落实到物理教学中。

二、用相反方式进行思考

1. 借助逆向思维, 优化解题过程

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能开阔学生的思路, 从而优化解题过程, 提高解题效率。例如, 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经3s后停止运动, 那么, 在这连续的3个1s内汽车通过的位移之比是多少?本题可用处理匀减速直线运动问题的一般方法来解决, 但方程求解较困难。由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匀变速运动, 故我们可巧妙地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即看成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来加以处理。我们知道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比是1∶3∶5∶7…2n-1。将“时间反演”, 则上述运动就能视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于是, 汽车通过的位移之比为5∶3∶1。

2. 借助逆向思维, 加深概念和定理的理解

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容易出错, 原因就是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不透彻,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对结论进行反问。例如, 由功的公式W=FScosα, 可知合外力等于零, 合外力所做的功也为零, 反过来, 合外力所做的功为零, 合外力一定为零吗?这是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在讲动量守恒时, 要有动量不守恒的反例;在讲匀变速直线运动时, 要有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反例。这种教学方式,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物质与它所具有的性质有着对应的关系, 所以, 我们可以从某种性质去识别某种物质, 或从某个特点去寻找某种规律。例如, 根据太阳和行星的运行规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反过来, 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去寻找其他星球。在教学中, 若经常引导学生用相反的方式进行思维, 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而且能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认识物理规律, 从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三、从相互矛盾的条件上去思考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人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进行思考, 往往能认识事物的更多方面, 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例如, 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 如果高于这个电压就会发生触电事故, 在学习测电笔的使用方法时, 就可以这样问:为什么在使用测电笔时一定要让手接触笔尾金属点呢?在学习《热传递》这一章时, 我们知道棉花是热的不良导体, 为什么冬天可以用来做棉衣, 夏天可以用来包冰淇淋?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很好地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 但是, 在解释原子是稳定的时出现了矛盾, 波尔正是逆这个矛盾提出波尔理论, 这就是矛盾条件的逆向思维。在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能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逆向思维其实就是数学中经常所用的反证法, 它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论证原命题。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 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上一篇:文学传统研究论文下一篇:会计专业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