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机制

2024-09-30

成因机制(精选11篇)

成因机制 篇1

(一) 农村金融体系面临着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资产质量差, 财务包袱重、风险补偿能力低、法人治理不完善、案件高发等问题, 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服务“三农”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是农村金融资金和金融产品供给不足。近年来, 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投向“三农”的信贷资金占其全部贷款的比例逐年下降, 业务品种单一。

二是农村金融改革整体进展缓慢, 远远滞后于城市高速改革。对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改革没有协调推进, 商业性金融供给逐步渐弱, 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供给能力没有得到加强, 使部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出现了真空。

三是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分工边界模糊, 业务市场定位和服务对象不明确。农业发展银行同时经营商业性业务, 农业银行仍负责发放扶贫性贷款, 合作金融并没有成为村镇社区银行。

四是城乡之间信贷市场的分化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信贷投入的不足。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弱质性特征更加明显, 农业的比较收益低而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较大。

(二) 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明显异化

合作金融组织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欧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日趋普及, 20世纪70年代成立了“信用合作社世界理事会” (World Council of Credit Unions, INC) , 该机构现有86个会员国和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金融业的高速发展, 合作金融组织无论在组织形式还是在内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异化具体表现为:

一是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制度异化具有明显的行政化特征。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长期受其他体制改革“惯性”的作用, 使农村金融体制长期成为政府或其他经济体制的附属物。

二是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和制度的变迁具有强烈的形式主义。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和制度的变迁均是法人地位和权利的易位, 而非组织结构形式的变动以及金融产权主体的让渡。也就是说, 都是形式上的变化, 而非经营管理模式以及金融效率提高等实质上的变革。

三是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相悖。1979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两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都采取了自下而上的诱发性变迁方式。这两次变革使农村经济主体的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 而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变迁则使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产权关系更加模糊不清。这两者制度变迁路径的相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民间非规范化借贷的产生和发展。

四是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过程的渐进性。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改革之所以选择渐进性制度变迁的路径, 原因在于渐进性制度变迁可以把制度创新所带来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在时间上、空间上分散开来, 为社会化解和消化制度创新风险和成本提供一个缓冲区。认识上的渐进性决定了改革实践的渐进性, 改革策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时的知识和信息。因此, 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改革的目标往往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修改和调整。

(三) 缺乏系统性风险分散处置机制

系统性风险是指由基本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无论经营者采取何种措施都无法化解的风险。一是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 从种植到收获, 市场价格可能发生很大变化。二是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三是在农村信贷中缺乏有效的抵押品。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农民承包的集体所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 乡 (镇) 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 可以做抵押, 除了这些, 其他的都不能作为抵押品;农民的房屋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 难以用来作抵押品, 农民住房的宅基地不能做抵押;农户的生产性财产, 比如果树、奶牛等也不能作为抵押品。四是农村借款人地理分布分散, 生产规模小, 财务和会计制度建设薄弱, 信息透明度低, 企业内部治理不健全。因此, 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比较严重。五是农户既是一个生产单位, 又是一个生活单位, 既需要生产性借款, 又需要生活性借款, 比如盖房、教育、医疗、日常支出等。生活性借款的偿还缺少保障, 很容易出现偿还难问题。

(四) 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弊漏严重

一是产权制度不科学, 缺乏坚实的制度支撑。长期以来, 县域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在表面上是明确的, 但法人产权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 究竟谁是所有者不明确, 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不明确, 出了问题究竟由谁来承担经营管理的责任不明, 从而使得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金融风险化解、经营管理改善以及相应扶持政策等, 缺乏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是管理上“缺位”、“越位”现象突出。长期以来, 农村信用社多由国家金融机构管理。然而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 极为分散, 国家金融机构人力、手段都有限, 难以真正管理好。体制上的管理者却成了观众, 管理者的“缺位”, 导致经营者“越位”管理。

三是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控乏力。多数农用信用社尚未建立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审机构, 内部稽核、监察力量配备不足。

四是农村信用社发展困难重重步履维艰。目前, 县域农村信用社借合作金融之名而集商业银行、政策银行于一身, 其发展经常面临多元目标的冲突, 成为影响其运行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是信贷管理缺乏制衡和约束机制。多层次的管理组织结构之间的权力制衡和约束机制不完备;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 各部门自成体系, 各自为政, 缺乏协调。

(五) 制度压抑下农村金融改革缺乏内生力

内生力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张力和内在驱动力, 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当前, 农村金融制度压抑使改革缺乏内生力, 造成政府的农村金融改革步履艰难。

一是农民对金融改革缺乏主体动力。农民是农村金融的主体, 金融改革的强大内生力必须从农民身上产生, 但是, 当前许多地方的农民经营观念还停留在小农阶段, 缺乏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强烈需求, 制约了农村金融改革内生力的产生。农村普遍存在的小农经济对农村金融缺乏依赖和信任, 他们对农村金融改革的需求缺乏强烈的意识, 抑制了农村金融改革的内生推动力发展。

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对金融改革缺乏主动性。农村金融机构是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强大内生力, 但是, 农村金融机构由于一些商业银行在农村内逐渐退缩, 乡镇只剩下了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所。三家单位各有优势, 但缺乏竞争。三家机构生存威胁不是很大, 竞争并不激烈, 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愿望不大。特别是进行法人改革以后, 在中央银行的支持下, 信用社有效地改变了资金结构, 缓解了自身的金融危机, 对于金融改革主动性大大降低了。

三是地方政府对金融改革缺乏领导热情。我国农村金融的监管是银监会, 银监会的统一管理制度严格而十分敏感, 地方政府无法插手地方金融事务。在金融管理上, 中央政府的金融管理权利十分集中, 地方政府对金融缺乏控制力, 在地方政府管理权力与改革义务不对等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很难在农村金融改革上寻租而获得经济利益, 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改革缺乏热情。

四是民间金融的内生力不能正常发挥。农村金融改革受到民间金融的热烈欢迎, 特别是国家允许建立村镇银行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等政策, 深得民间金融的拥护。但是当前我国法律和金融制度对民间金融持否定态度, 民间金融不能正常发挥其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内生力。当前政府对民间金融的制度安排, 压抑了民间金融作为第三方力量的改革推动力, 使他们不能成为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内生力正常发挥作用。

这是当前县域农村金融机制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针对这些问题, 国家与金融机构应该找到合适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

成因机制 篇2

怒江公路管理总段 和华聪

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2010年纠风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指出:‚继续深化治理公路‘三乱’。有序推进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严格落实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政策;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提高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通行效率;以规范治超站(点)为重点,加大源头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治理超限超载执法行为,坚决纠正乱收费、乱罚款、以罚代管等突出问题;严格规范公路设站检查行为,严禁没有权限的部门在公路上设站或者上路检查车辆,加强各类已设立公路检查(收费)站的管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已开展二十年,公路三乱专项治理工作已经开展十年,由此可见公路‚三乱‛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本文初步探讨建立一个治理长效的机制前,有必要先分析一下公路‚三乱‛产生的原因。

一、公路‚三乱‛产生的原因

公路‚三乱‛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可以说是历史、社会、思想、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受封建剥削思想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影响,认为做为一个握有一定权力的机关,不上路、不摆威风就显示不出来权力的存在,倒臵了权力与服务的关系,这是思想方面的原因;

二是由于当前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于发达国家低下,某些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老是觉得自己的收入不够,要享受,要发奖金,要有自由支配的资金,上级不给,就要去乱收费,乱罚款,到公路上乱设卡。一些干部领导干部和部门受利益驱动的结果,这是经济上的原因。

三是行业队伍素质不高,人员业务技能差,不能很好地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就想办法到路上乱罚款,乱收费,而不在提高人员

思想水平,提高业务水平上下功夫,这是组织上的原因;

四是制度不健全,特别是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健全,使得那些想乱收费、乱罚款的人好部门有空可钻,有机可乘,而出现问题后,又会因为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处理的不到位,不能有效地监督制约管理‚三乱‛现象的再次发生,这是制度方面的原因;

五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某些政策在导向上产生了偏差,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公职人员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使一些人产生了唯钱、唯权的思想,这是更深层面的原因。

二、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应树立五个意识

一是大局意识。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实际工作,认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把治理工作统一到经济建设的大局上来,统一到社会稳定的大局上来,统一到党的前途命运的大局上来;二是群众意识。群众是我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有工作必须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是基础,是基石,要坚决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其他利益之前;三是责任意识。不能把治理工作当作普通的工作来干,要充分认识到治理公路‚三乱‛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治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兼顾意识。对公路‚三乱‛的治理不能处罚了事,要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以‚纠‛为辅,以‚建‛为主,坚持把建立良好的监督制约机制做为治理工作的重心,从根本和源头上防止公路‚三乱‛的产生;五是大案意识。对治理公路‚三乱‛的认识要提高到讲政治的高度上,提高到维护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高度上,认识到公路‚三乱‛无小事,把治理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点来对待,对出现的公路‚三乱‛案件当作大案要案来抓,从而达到抓杀一儆百的效果。

三、建立纠建并举的长效治理机制的措施

公路‚三乱‛是乱设卡、乱罚款、乱收费,其根本就在一个‚乱‛

字。专项治理工作达到既要治标,又要治本,才能达到既长期,又有效的目的。

1、建立健全条块结合,点线结合的治理格局。在过去十年的治理工作中,我们已经建立了领导责任制等相关的制度,但还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点线结合的治理格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比如与人事部门,与劳资部门的结合还不太紧密,要让发生公路‚三乱‛的人员与职务的升迁,与工资的调整进一步挂钩,影响其多方面的工作;

2、加强治理公路‚三乱‛人员的配臵,充实治理人员力量,增强治理人员办案的独立性。在目前社会大环境下,治理人员在办案过程中所受到的干扰是多方面的,而又尤其以关系、人情的压力最大,所以,给办案人员以充分的权力,建立一种使办案人员能较少受到人情、关系压力的环境非常有必要,办案机关独立于地方政府,进行垂直管理显得极其必需;

3、加强对相关部门领导和人员的教育。公路‚三乱‛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人主义、部门利益至上的思想还存在,所以,有必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其中尤其应该加强对相关单位领导的教育,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的公路‚三乱‛是在单位领导的直接授意或默许下进行的,有的甚至是领导亲自参与。单位的领导就是关键,抓住这个关键,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4、拓宽监督的范围,扩大监督的思路。当前是信息传播十分迅速的时代,各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不断被运用到工作中来,对于治理公路‚三乱‛工作来说,目前单纯的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肯定是不完善的,也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应该组建公路‚三乱‛治理网站,开通网上举报,设立电子举报邮箱,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网上的举报资料。网站的建立可以和其他纪检监察工作结合起来,以便充分发挥网上举报的作用;

5、更新举报电话。虽然在各种媒体、通过多种方式公布了举报电话,但是我们的举报电话一般都是平时的办公电话,受害当事人难

以记忆,再加上公路‚三乱‛发生地点的不确定性,给及时举报公路‚三乱‛现象带来了困难。我认为有必要在全省甚至全国设立一个统一的,易记的免费特服电话号码,为及时举报和查处公路‚三乱‛案件提供最及时的信息。

6、用人制度上进行完善。目前我们的用人制度已经建立了由纪检监察部门对提拔人员把关的制度,但这种把关一般只限于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而在现实中,绝大部分的公路‚三乱‛现象都发生在股级以下的‚小干部‛身上,这就有必要将纪检监察部门对人员任用的监督范围扩大到股级人员,规定凡是任用人员,都要经过纪检监察部门的审查,对是否出现公路‚三乱‛行为严格把关;

7、对处理人员的相关处罚实行动态的监督。在以往的工作实际中,有些被处理人员特别是一般人员工资、人事等相关处理的监督往往不太及时,造成的后果就是处理的结果停留在文件上,起不到预期的治理效果,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督工作对这一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成因机制 篇3

一、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成因分析

“激励”即激发、鼓励。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是指持续激发个体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个体在某些内在或外在刺激与诱因的影响下,对某种活动持续维持一种兴奋状态。管理心理学中所谓“激励”,是指调动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的过程就是管理者运用特定的手段,促进工作群体或个人产生有利于管理目标的行为过程。纵观高职院校教师激励现状,大都与普通高校相同,没有形成高职院校鲜明特色,主要缺陷有几个方面:

1.信息沟通不畅,参与管理决策能力不强。高职教师具有普通高校教师高成就及高精神追求的需要,他们希望工作中得到认可和参与民主管理。但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对学院制定的政策及制度了解不充分,尤其是年轻教师,对学院管理还存在“畏惧”思想,没有完全溶入到学院建设发展当中,因此难以完全激发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2.激励措施单一,激励时效滞后。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奖励基本以物质为主,虽然也有评优评先活动,但也只有形式而没有创新的内容,最后也是以物化形式表现,没有充分发挥精神激励的主导作用,形成物质与精神同步激励的机制。而且,奖励往往是等待“教师节”或学期结束总结后统一进行,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不利于强化教师行为。

3.激励措施缺乏针对性,没有高职特色。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即教师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实践指导能力。而目前的激励措施如学习进修等制度,主要还停留在学历提高及课程进修方面,在“实践”环节方面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

4.缺乏激励长效机制。目前,高职院校的激励政策更多关注的完成某一项任务后的激励,是一种短期激励行为,没有形成持续激励链条,这种方式使教师容易出现“激励审美疲劳”,久而久之,激励措施只有保健作用而起不到激励作用。

二、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对激励作出过专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没有激励,人的潜能只能发挥20%-30%;如果加以激励,人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要充分调动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积极性,挖掘教师的潜力,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1.了解教师需要,树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一样,在社会地位及收入方面与前几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职业也成为社会上门槛高的一个热门职业。教师是一个较特殊的群体,作为管理者,要想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必须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理念,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围绕这个主题。”以教师为本“,即,要把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和促进教师健康成长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他们干事业、支持他们干成事业、帮助他们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是否能够真正贯彻落实”以教师为本“的理念,集中表现在能否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成长环境,不断完善人才管理的有效机制,不断增强学校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以教师为本“,就要充分了解新时代教师有哪些需要,只有充分了解新时代教师有哪些需要,并针对这些需要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真正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才能取得教师信任,进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实现学校与教师个人的目标。

2.营造公平和谐环境,构建物质精神同步激励机制。教师群体本身特点有着高成就、高精神追求的需求。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基础上,一个公平和谐,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更能吸引和激励人才。因此,在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同步激励,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工作环境。如:在涉及教师利益的岗位津贴分配、教师发展及职称、职务晋升等制度建设上,要充分听取和采纳教师的意见,使教师在工作当中感觉到时时刻刻都能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在执行政策过程中,要力争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评优评先方法和手段上要有导向性,与时俱进,真正选出先进代表并大力宣传,树立“品牌效应”;在生活上要从关心青年教师子女入学、中年教师家庭和睦、老年教师身体健康细处入手。实践证明精神激励比物质激励作用更加长久。教师只有时刻感觉到学校对他们的人文关怀,才能真正激发他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精神。

3.立足高职特色,促进教师发展。一是搞好在职培训。由于高职院校近几年来的不断扩招,大批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又走进校门从事教学工作。有数据表明,目前高职院校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40%的比例。因此对新增加的教学人员,应首先进行规范性的岗前培训。使他们更快掌握高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尤其是了解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使他们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及教学环境,掌握高职教育的特点,激发他们对高职教育的热忱。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工业化时代,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社会发展给高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高职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为了保证高职教师知识与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结合学院发展目标,把学历提升、科研基金、国内外高级访问学者等纳入统一规划,进而作为一个激励教师的制度来执行。二是加强双师技能培训。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在高职教育中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取得相应行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行业特许的职业资格,又经常性地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并取得良好业绩的专业教师。由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更注重“实践”性,因此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素质要求与普通高校教师也不同。目前在全国开展的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评估活动中,就对“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出了不低于70%的目标。从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情况看,虽然“双师型”教师都基本达到评估的要求,但总体上看,基本还停留在“双师型”证书层面,真正拥有“双师型”内涵的教师还不多。尤其是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更缺乏实践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制定一些措施来保障及调动高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利用实践基地、职教集团等现有资源,每年选送优秀教师到集团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工作,或在职教集团内企业兼职;定期到挂牌的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培训;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及社会实践等。通过这些制度实施,一方面教师可以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前沿及发展动态,提高专业知识,激发专业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教师个人的发展,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突出高职导向,完善职称评聘。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条件基本沿用普通高校的办法,没有建立高职的模式。在现有模式上,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教师教学任务普遍较重,很难有太多时间撰写论文;另一方面在申请较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及横向课题上,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无论是能力还是机会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职称的评定还应该立足于现状,并针对高职院校特点,尝试另外一些评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应该是能充分展现高职特色,有利于培养高职人才,同时又是高职教师本身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不断进取。比如除强调论文及科研外,还可以考虑:从实践作品、发明、专利、服务社会效益、动手能力、相关专业的企业兼职、指导学生实践创造等方面进行评定。各项目之间按重要程度设定不同分值,相互之间可以进行互换,最终只要达到一定的分值即可评定相应级别的职称。在这种模式下,既有利于加强高职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也更具有高职的特色,更明确高职教师的努力方向。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指标一时还难以衡量和细化,但可以就某个较成熟项目进行尝试。

5.制定教师职业规划,打造激励长效机制。高职院校教师是拥有较高素养的知识型员工,许多人才在选择学院时,更多的是看重事业发展的空间、自我价值实现的环境因素及可能性。结合学院发展目标,制定教师个性化职业规划,使他们看到只要自己不断努力,学院会全心全意提供不同的上升和发展空间。这种精神和事业的激励是高层次的激励,所起到的作用也更加持久,同时也更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

邻避冲突的成因和缓解机制探讨 篇4

一﹑邻避冲突的概念及困境

20世纪70年代, 邻避冲突在西方国家已经出现, 当时被称为“不要在我家后院”, 英文“Not In My Back Yard” (简称NIMBY) 。邻避冲突是由邻避现象或邻避效应导致的集体抗争行为。邻避现象是在现代化与都市化的进程中许多集体消费的必要公共设施与非集体消费的生产设施, 均面临因设施的外部性扩散, 引起设施周边居民反对与抗争的现象[1]。也就是说, 在现代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过程中, 为了发展经济必不可少地会出现一些有污染威胁的设施, 比如垃圾焚埋场, 火力发电厂, 变电所, 核能电厂等, 这些公共设施从社会角度考虑有其必要性, 但周边居民或所在单位因担心对身体健康, 以及对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故而对此类邻避设施产生厌嫌情绪, 必要时会发生强烈抵制甚至集体抗争行为。

邻避冲突是周边居民或单位对公共设施的负外部性产生的厌恶情绪而反抗的行为。政府陷入多重困境, 使解决邻避冲突的难度加大。首先,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一方面, 公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政府不得不兴建一些公共设施如垃圾焚烧厂等来满足大众的需求, 此举措人人都会拥护, 另一方面人口不断地增加, 人均单位空间骤减, 人口居住密度越来越高, 不论邻避设施建在哪里都会受到附近居民的排挤, 必不可少地会污染到周边的居民, 人人都不想让具有污染的设施建在自家附近, 产生了“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 既如此, 邻避设施可以建在哪里?如何做到让公众和附近居民都满意的帕累托最优, 这是困境之一;其次, 政府面对各地频频爆发的局部邻避冲突事件甚至群体性事件不断阻碍设施的建设及运行, 而我国一直在倡导和谐社会, 崇尚“以人为本”的理念, 威权主义留下的暴力镇压方式也不能并且不可能完全解决冲突, 单纯的金钱补偿也收效甚微, 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邻避冲突, 这是困境之二。

二﹑邻避冲突的成因分析

面对邻避冲突的如此困境, 首先要追根溯源, 寻找引起邻避冲突的原因何在, 才能对症下药。笔者认为邻避冲突的成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设施本身不可避免的危害性。

在黄汇娟[2]的广州番禺区垃圾焚烧厂的个案中, 当地居民考虑到垃圾焚烧会产生大量的高致癌物质二噁英, 尽管当地政府强调焚烧技术的成熟性, 但依然难以消除居民心中的恐惧和担忧, 最后引发当地居民集体到广州市政府门前“散步”请愿;在朱宏峰[3]L市里畈水库的建设案例中, 项目建设涉及房屋拆迁及土地征用的居民按照当时的政策只得到了房屋的合理补偿, 耕地和山林征用地的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 这样的补偿金显得微不足道, 由于该水库对当地居民造成一些不便和经济的损失, 一些单位进行了长达10年的抗议活动;在娄胜华, 姜姗姗[4]的澳门美沙酮选址中的案例中, 当地居民和学校考虑到美沙酮是一种麻醉性戒毒药物, 会对当地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我们关心戒毒人士, 他们 ( 议员、戒毒人士、官员等) 有否关心我们的小朋友?”, 随后也举行了逾500名居民在澳门回顾日的抗议游行活动。综合看来, 各种邻避冲突均直接起源于居民对邻避设施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 资产贬值和心理恐惧造成威胁。

(二) 不对称的收益——成本分配结构。

上述已经谈到邻避设施对周边的居民产生身心及财产的损害, 也就是说邻避设施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 (Negative Effect) , 而这种负外部性和距离邻避设施的远近成反向关系。距离邻避设施越近, 受其危害影响越深, 距离较远时, 危害可能会下降。根据奥尔森的成本集中, 利益分散的模式, 邻避设施提供普遍的社会利益, 而这些设施所衍生的成本却要求设施周围的人负担, 这也就是少数人担负了大部分人的“集体利益”, 其余的大部分人就像“搭便车”一样。受害群体感觉自己付出的成本比大部分的要多, 结果得到和其他人同样的利益, 形成利益的不公平感, 担负成本的群体相对剥夺感就会较高, 这种不对称的收益——成本结构使受害的少数人团结起来, 为共同抵制邻避设施的有效运作提供了必要条件。另外, 这些成本负担者一般都处于一个共同的, 相对狭小的区域内, 这些都为共同的反抗提供可能条件, 从而促使他们团结起来, 共同抵制, 导致邻避冲突。

(三) 公民权利意识的提升和群体心理的影响。

市民社会的兴起、公共话语空间的不断扩大和公民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 政府对居民的控制能力减弱, 使得原来在西方国家流行的邻避现象在中国也越来越普遍;群体心理学认为, 群体中的成员都会存在从众心理, 容易受其他成员的情绪所感染, 个体往往容易受到暗示, 屈从于群体的意见。在面对邻避设施的民众, 那些潜在的行动者就会被动员起来。参与冲突的民众奉承着“法不责众”的心态, 以群体成员的身份容易使个体丧失责任心, 不再考虑法律的约束, 在群体的庇佑下激化矛盾, 从而导致冲突升级。

(四) 对政府的不信任危机。

邻避冲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决策过程的不公正和不透明, 选址决策过程中并没有利益相关人的参与。在广州番禺的案例中, 垃圾处理设施选址决策过程中, 往往只有政府参与或政府聘用的机构和专家参与而缺少公众的声音, 这种缺乏居民参与的垃圾处理设施必然遭到居民的抗议[5]。在澳门美沙酮服务站的事件中, 在选址规划阶段, 政府主要依据专家意见进行封闭式决策, 挑选出他们认为的最优选址, 然后以别无二选的姿态对外公布[6]。选址决策的不透明使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 这也是导致广州番禺区垃圾焚烧厂和澳门的美沙酮服务站受到抗争的主要原因。郭巍青, 陈晓运[7]在广州李坑垃圾焚烧厂的案例中, 业主经过调查发现当地政府官员, 专家与厂商之间存在相互联盟之嫌, 政府邀请的专家要么是焚烧的厂商、要么是焚烧技术的专利拥有者, 利益关联使得专家在技术的安全论证上前后矛盾。地方政府的种种行为使得民众难以相信政府的各种决策和承诺, 同时我国的权力是自上而下的压力型政府, 一旦有紧急事件发生, 中央政府就施压于地方政府使之稳定, 公民便形成“大闹大解决, 小闹小解决, 不闹不解决”的心态, 公民在受到利益侵犯的基础上, 民众便诉诸于集体行动, 期望引起更高一级政府的注意, 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三﹑邻避冲突的缓解机制探讨

诚然, 邻避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积极的意义, 在社会现实中, 邻避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 有助于纠正行政和技术精英的决策失误或不良偏好, 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这种草根的民主参与对公众的权利表达和政府决策的民主性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邻避效应而拖延甚至取消公共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弊大于利, 笔者主要针对邻避冲突的不利因素方面提出一些缓解之道。

(一) 信息公开是缓解邻避冲突的首要前提。

无论从澳门美沙酮事件还是从广州垃圾焚烧厂的案例分析, 都体现了政府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不公开和不透明。邻避冲突发生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邻避设施给周边居民带来危害并且是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兴建的。在公共议题执行之前使各利益相关人有充分的知情权, 体现了对公众民主参与最起码的尊重, 得到他们的认可之后, 并辅之以专业的论证, 在以后的执行实施过程中有利于得到更多的拥护;再者, 决策之前信息的公开, 让政府各官员的行为都“晒出来”, “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 让民众成为监督防范的主体, 可有效地防止政府决策人员的官商勾结, 以权谋私的现象。

(二) 扩大公众参与, 缓解邻避冲突的重要手段。

在邻避设施建设过程中, 不能单纯地追求“效益最大化”原则, 而应该遵循“最小阻力”原则。在信息公开之后, 通过公众参与的形式实行民意调查, 群众访谈, 召开公听会收集居民意见, 发挥业主委员会的动员作用, 大力宣传政策议题, 广泛征询周边民众的意见, 尽量让每一个利益相关人都参与其中, 减少周边居民的反对程度。通过民众, 政府官员和专家的相互沟通, 可大大降低冲突的可能性, 促成矛盾的化解。在决策过程中, 可采用自下而上的决策模式, 扩大社区居民对选址决策过程的参与和对设施建设及运作的参与和监督, 这对增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至关重要, 使政府决策更加合法化和合理化。

(三) 引入第三部门, 缓解邻避冲突的重要保障。

在参与主体上, 除了政府部门主导和公众的参与外, 还需要引入第三部门参与。首先, 利益取向对立的双方之所以发生冲突, 往往并非因为专业知识的不足, 而是信任的缺乏。引入一些具社会公信力、专业性强、且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 ( 如专业团体) 参与, 加强决策的可信度, 有利于在技术性判断上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其次, 发挥第三部门在技术上的优势, 在邻避设施选址﹑风险预测﹑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各环节的技术难题, 为公众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 以便更好地决策;最后, 第三部门具有协调沟通的作用, 是基层民众的代表, 在政府和公众矛盾加剧的情况下, 可以缓解紧张局面, 加强政府和公众的政治对话的有效性。

(四) 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协调可促进矛盾的“软着陆”。

公众要求的是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 平等地享受公共设施带来的服务, 政府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无条件地牺牲少数人的利益, 这是自私的表现。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对待邻避冲突, 加强沟通, 防止矛盾的再升级。何艳玲[8]把民众对待邻避设施的反应按认知和行动的高低分为隐忍者, 无知者, 从众者和抗争者, 在处理邻避冲突时可从受损利益人的切身利益出发, 宽容对待民众的集体抗争, 实施一对一的谈话机制, 了解民众的具体要求, 为民众理性的分析选址及决策的合理性, 使一些隐忍者消除疑虑, 无知者拥护此政策的实施, 从众者从抗争者而犹豫进而退出抗争, 抗争者软化思想, 用适当的补偿来缓和反抗意识。

(五) 改变单一的传统补偿方式, 补偿更加人性化。

在损失不可避免的情况下, 补偿是平衡失衡心理, 转移受损程度的重要手段。受益者对利益受损者的补偿, 可增加利益受损者的可接受度。传统的补偿方式仅为金钱补偿, 更加人性化的补偿应该是金钱和非金钱补偿方式相结合, 并且视情况决定以某个补偿方式为主。金钱补偿是对邻避设施周围居民实行现金补偿和赋税减免的方式, 非金钱补偿包括在邻避设施附近兴建游泳馆, 图书馆, 公园, 各种游乐设施, 额外的医疗保健服务等, 邻避设施的周边居民可以免费或优惠使用这些公共实物补偿设施。笔者认为在经济发展较低的地方应以金钱补偿为主, 实物补偿为辅, 在经济较发展, 公民自主性意识较高的地区, 可实行实物为主, 金钱为辅的补偿方式。当然, 补偿并不能完全解决邻避问题, 还要配置以其他的手段结合使用。

四﹑结语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代中国, 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邻避冲突也日渐突出, 目前突出的主要是垃圾焚烧厂的邻避现象 (例如广州垃圾焚烧事件) , 笔者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权利意识的不断提升, 邻避冲突的范围会逐渐地扩大, 用西方国家的一套方法来解决中国的邻避冲突就会“水土不服”, 中国式的邻避冲突应该富有中国特色。在缓解邻避冲突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分析邻避冲突的成因, 通过成因的分析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注重信息的公开, 广泛地动员公众的参与, 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 使邻避设施的建设更具合法性和合理性, 加强官民的沟通和更加人性化的补偿是弥补邻避设施带给利益受损人的损失, 从而使邻避冲突能有效地缓解。

参考文献

[1].谭鸿仁, 王俊隆.邻避与风险社会:新店安坑掩埋场设置的个案分析[J].地理研究, 2005, 4

[2].黄汇娟.邻避情结与邻避治理——番禺垃圾焚烧厂设置的个案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

[3].朱宏峰.公共设施的邻避冲突及对策——以里畈水库为例[D].华东政法大学, 2011

[4].娄胜华, 姜姗姗.“邻避运动”在澳门的兴起及其治理——以美沙酮服务站选址争议为个案[J].学术论坛, 2012, 4

[5].黄汇娟.邻避情结与邻避治理——番禺垃圾焚烧厂设置的个案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

[6].娄胜华, 姜姗姗.“邻避运动”在澳门的兴起及其治理—以美沙酮服务站选址争议为个案[J].学术论坛, 2012, 4

[7].郭巍青, 陈晓运.风险社会的环境异议-以广州市民反对垃圾焚烧厂建设为例[J].学术月刊, 2011, 1

成因机制 篇5

新年开市四天,四次启动熔断机制,中国版的熔断次数和熔断速度在让股民唏嘘不已的同时也在拷问监管层:为何熔断机制在中国如此水土不服?

熔断如同保险丝,如果你家的保险丝一天断两次,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该换根粗点的;如保险丝四天断四次,那必是电路出问题了,很显然,熔断机制未能达到监管层所预期的维稳效果。

相反,在市场静默一段时间后又成了股指加速下滑的助推器,并大大加剧了市场流动性的丧失。

夏季的股市巨震突出的表现为流动性危机,而作为应对股市巨震的熔断措施又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危机。我们认为,在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中,熔断机制设计不合理、散户占比过大及有关方面应对不足是造成中国版熔断机制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熔断机制仍是在保留涨跌停板的前提下实行分档熔断,这与国际上涨跌停板与熔断两者取其一的做法相悖。此外,由于推出时间过于仓促,5%、7%的熔断阀值并不合理,而且在制度设计中并未考虑期现联动的后果,

沪深股市在已有10%涨跌停板这一“熔而不断”的基础上,再加上5%和7%的两档熔断夹层,有叠床架屋之嫌。国外熔断机制的引入是和T+0制度所共存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涨跌停板的作用。

而我国的这种设计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4日的熔断测试表明熔断并未成为市场情绪的冷却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恐慌情绪。

据统计,20全年沪深300指数有15次涨跌幅度超过5%,而在万亿杠杆资金并未清除、经济持续下行以及注册制推出的预期下,股市仍会震荡前行。

成因机制 篇6

关键词:互联网;女性;网购成瘾

《美国精神病学期刊》曾刊登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家劳林·克兰教授的研究,美国有1000多万人经常昼伏夜出疯狂网购,而这些人大部分是女性。她们购物上瘾就像酗酒或赌博成瘾一样,经常无法控制地购买一些并不实用或价格不菲的物品,陷自己于困厄之境。有些人甚至需要以抗抑郁药物来改善自己的行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1年曾经发布关于团购的数据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团购用户数为4220万,半年用户数量增长高达125%,网民中有8.7%的人使用团购服务。团购用户中女性占比更多,占整体团购用户的53.9%。有数据显示,2012年“80后”女性在京东的消费超过了百亿元。

种种迹象显示,网购已经成为如今广大女性不可或缺的行为方式,不管有没有购物需要,每天浏览购物网页已经成为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遇到有秒杀、促销则全力抢购,抢到后心理出现满足感,这其实是网购成瘾的一种表现。

网络购物成瘾者的临床表现多具有以下特征:网络购物成瘾者多为青年女性,有理财能力,知道过度购物的严重后果;有难以控制的上网购物的冲动,不能自制,通过网络购物来逃避现实;把上网购物变成消遣和缓解压力的唯一方法,购物时间较长、频率极高。

一、女性网络购物成瘾的成因

1.网络购物成瘾的内在心理机制

(1)异常的人格

临床发现,在购物成瘾患者中,有59%的人具有各种人格异常,这些人格异常的人大多具有高孤独、高焦虑和高抑郁的人格特质,因此可以认为社会性分离和人际关系的冷漠是导致网购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Lee在研究不同人格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时也发现高强迫性人格、低自尊和爱幻想的消费者倾向于强迫性购物。成瘾的人还往往伴有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这也是导致成瘾行为容易反复的原因之一。

(2)消极的情绪

Faber 在实验中发现:情绪为消极状态时,患者倾向于购物;而在积极情绪状态时,购物行为明显减少,Miltenberger也发现当个体面临持续而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时倾向于购物。

2.女性特殊心理特点

(1)从众心理驱使

与男性相比,女性消费具有更为感性、喜好攀比等心理特征,容易受到周围人群的感染和影响而放大购物欲,偏离了正常的消费目的。女性是感性大于理性的动物,特别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购物时的环境、气氛甚至是别人的意见也能左右女性的决定。很多商家正是抓住了女性的这种心理状态,采取老客户介绍新客户有奖励的营销策略,用有购买经历的女性来帮助他们促销商品,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

(2)女性购物时更容易出现贪便宜的心态

研究发现,大部分女性由于网购价格便宜所以频繁网购。女性购物时爱砍价,即使是几毛钱,也要跟商家争论不休。一旦砍价成功,对于多数女性来讲不亚于打了一场胜利战役,特别有成就感,并且能得到精神上的短暂满足。

(3)女性更容易将购物作为宣泄压力的一种方式

现代女性承受着多重压力,如职场压力、家庭问题、人际冲突、事业和家庭的矛盾等,每个人会寻找不同的渠道为自己解压,购买行为会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这种物质能让人产生兴奋感。所以,一些女性的网购行为其实是为了享受购物过程,而非实际需要。

(4)女性网络购物多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

大多数女性的网购行为源于内心的空虚感和无价值感,而网购能够带来强烈的自我满足感。快节奏的生活让不少都市女性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网购过程带来的满足感令她们难以自拔。

二、网购成瘾给女性带来的危害

1.网购成瘾不利于女性的身心健康

长时间在电脑旁保持一个姿势,不仅对视力不好,也会导致颈椎和腰椎方面的疾病,甚至会出现“鼠标手”现象,长此以往,对身体的危害可想而知。网购成瘾不仅对身体有危害,它对女性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网购行为不是一对一的交流,是缺乏沟通的一种单线条的个人行为,一旦网购成瘾,必定会影响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丧失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网购带来的满足感很容易使人陷入其中,不少女性为了不断地获得兴奋感而不停地购物,不管自己是否需要,就如同吸食鸦片一样上瘾,最终浪费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买了一堆无用的商品。

2.网购成瘾影响女性的正常工作

网购容易给人带来兴奋感,时间长了会引发网购强迫症。不少女性上班工作时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打开购物网站的网页浏览,只要发现了中意的商品就会全力购买,并且分享给其他同事。这种网购强迫症会分散工作的注意力,影响工作效率。频繁的网购行为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不仅容易带来个人经济负担,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有人会抱怨工资太低,进而影响对工作的态度和热情。

3.网购成瘾给女性的婚姻和家庭带来危害

在面对压力与焦虑时,男人女人会自然选择不同的释放压力渠道。男人会选择抽烟、喝闷酒,女人则更多会选择逛商店与密友倾诉,这几种行为都可能产生成瘾依赖。就像我们经常会耳闻目睹的“烟虫”和购物狂一样,甚至倾诉都可会成为祥林嫂似的说套话、见人就说的成瘾行为,其实在社会中是一种并不罕见的现象。但是网购成瘾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让女性沉迷于网上购物带来的满足感和兴奋感,这种感觉让人欲罢不能,频繁的购物和信用卡消费可能会给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仅如此,不少女性心系网购,把用来关心、照顾家人的时间都用来网上购物,疏于照顾家人的感受,导致出现了婚姻危机和亲子危机。

三、女性网购成瘾的心理干预机制

1.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大部分女性都有冲动购物的特点,看到喜欢和便宜的商品就想在第一时间买下,而不考虑这件商品是否真正有用。针对这种心理,建议在购物前先列表把想买的商品分成3类——想要但不需要的、可能需要的以及我真的需要的,只买所列的东西。对于喜欢网上购物的女性,建议把中意的商品先放在购物车里,等考虑清楚了再决定购买,这样能够大大减少冲动购物的次数。

2.少用网银购物

女性青睐网上购物的原因之一在于购物时用网银消费方便快捷,不使用现金消费会给人形成一种买东西没有花钱的错觉,导致过度消费。因此,应该减少或者停止使用网银和信用卡,培养现金购物的习惯。

3.减少上网的时间

尽量减少上网的时间,少接触电脑,一旦有购物的想法就找点事情做,比如做运动等。如果时间比较充足而又无事可做,不妨打电话约朋友一起去旅游或者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尽量不一个人待在家里。

4.关爱职场女性

职场女性遇到压力很容易用购物来解压,目前我国女性特别是白领女性压力很大,针对这种现象,政府和社会应该引导公众树立尊重女性、关心女性的理念,对职场女性给予适当的关爱,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5.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针对网购成瘾严重者,建议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学针对购物成瘾者常用的方法是认知行为治疗,即让其认清过度消费带来的恶果,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对内心的冲动,通过不断的练习熟悉过度消费和负债的关系,给行为者心理冲击。

综上所述,女性购物成瘾不仅仅是心理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随着电商的发展,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政府、社会和个人都应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陈剑梅,蒋波.网络购物成瘾的临床症状、形成机理与心理干预[J].前沿,2010(3).

成因机制 篇7

1.1 集团企业的基本概念以及特征分析

所谓集团企业指的是存在有多个企业在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前提之下, 进行相互持股, 并在原材料、产品供应销售、技术指导以及融资支持等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同时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合理的调配, 在这种关系之上所构成的企业团体。总而言之, 在本文中所研究的集团企业指的是在一个母公司主体控制的背景之下, 通过投资、融资、生产经营等方式与多家企业构成的一种高级企业形态的组织模式。母公司作为集团企业的资金实力强者, 往往对整个集团公司有着发展战略的决策权、财务控制权以及生产投资经营权等。在设立相应的子公司或者构建企业集团的时候, 母公司往往都是会对其他公司有着一定的股权控制, 并利用股权大会对集团公司有着核心控制权。

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情况之下, 集团企业往往是以一种非常高级的经济组织形态出现, 是当前企业为了更好地增强综合竞争力以及垄断优势所进行了组织模式尝试, 集团企业总的来说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特征:

一是集团企业的母公司对整个公司往往具有高度的控制权。

二是集团公司通过资本投入这个纽带对一些子公司进行股权控制, 并通过股权大会进而对整个集团公司进行核心控制。

三是集团公司在强大的战略合作背景之下往往都会不断进行国际化、全方位的经营战略模式。

四是集团公司往往都只是在资金实力雄厚、战略手段高超的母公司推进下不断形成的[1]。

1.2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概念以及特征分析

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指的是集团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的财务运作中, 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难以预测以及有效控制的因素, 而这些因素可能对集团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财务等方面带来不可预料的影响, 导致现实结果与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 最终导致集团企业经济效益损失。可见,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对企业的管理以及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集团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 在财务风险方面有着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往往都是具有一定的单体性特征, 由于集团企业是有多个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构成的, 因此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往往都是通过某一个单体企业发展而来, 在财务风险单体性特征的基础之上导致集团企业的风险具有投机性、综合分散性结合、客观性以及可控制性等特征;二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与单独的个体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由于集团企业所涉及的企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即便是具有单体性财务风险特征, 但是某一个企业的财务风险往往会对集团内其他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导致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动态复杂性、系统连贯性以及鞭子效应等相关特征[2]。

2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 当前我国集团企业开始不断加强在项目建设、固定资产以及并购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集团企业在这种背景之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 集团企业在实际收益方面却一直处于低位状况, 且整个集团企业的资本结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资本总额中有相当一大部分都是来于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 集团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往往都是非常高的,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都是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以上, 较高的偿债风险对集团企业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威胁。除此之外, 当前我国存在着诸多的集团企业往往都是选择较为单一的融资模式, 导致集团企业可使用资金严重不足, 因此, 集团企业只有选择通过短线资金来支持长线资金的空缺, 现金流的支持空缺给集团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危机[3]。

同时, 在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方面, 许多的集团企业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健全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 没有对集团总体资金现状以及长期发展进行有效的管理, 导致集团企业资金利用率低下、集中性差等问题, 给集团企业的财务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集团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由于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所涉及的企业相当之多, 没有有效地对各个子公司财务进行科学的控制, 与此同时, 整个集团企业内部文化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意识缺乏, 导致了我国多数集团企业处于高危的财务状态。

2.2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纵观当前我国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以及发展状况, 可以知道影响我国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成因如下:

一是我国集团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与发展速度背道而驰, 给集团企业财务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我国多数的集团企业发展速度与管理水平脱节, 导致集团企业内部诸多的管理系统以及财务控制机制等与当前企业发展的情况不一致, 从而导致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困难。

二是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复杂使得财务风险控制难度系数增加, 集团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控制权分配缺陷、风险预警机制缺陷以及控制方法滞后等问题, 使我国集团企业财务控制难度系数增加。

三是集团企业缺乏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由于集团企业从一开始便没有对公司治理结构给予应有的关注, 因此, 使财务风险控制缺乏一个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支撑。

四是集团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当前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因此并没有真正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控制。

五是集团企业缺乏系统性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以及方式, 由于集团企业没有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进行应用的技术投入以及资金投入等, 我国集团企业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还处于较为弱势的状况[4]。

3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集团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控制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合来说, 在集团企业内部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

(1) 在集团企业内部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可以更加方便企业各个利益方的决策。一个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可以对财务风险进行科学及时的分析, 并向集团企业相关利益方发送警报信息:财务预警机制对集团企业的财务监管部门来说可以根据财务预警信息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检测管控, 对集团企业所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进行有效把控;对集团企业相关子公司而言, 可以根据财务预警信息及时调整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方式, 将财务风险及时消除或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对于集团企业母公司而言, 可以根据财务风险预警信息对整个集团公司的战略进行有效的挑战, 优化集团企业运行模式;对于与集团企业利益相关的银行来说, 可以根据财务风险预警信息提醒对集团企业进行风险分析, 从而更好地为集团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决策[5]。

(2) 在集团企业内部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可以更好地优化集团企业的竞争机制体系。集团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体系中的盈利性组织, 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不断地实现资产增值。集团企业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发展才能生存下去, 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对集团企业的生存发展来说有着致命性的影响作用。因此, 集团企业需要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护, 从这个角度来说,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3) 在集团企业内部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实现集团企业各个利益方的财务监督。由于集团企业是有多个子公司以及母公司共同构建而成, 因此,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对各个子公司的财务风险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 进而为整个集团企业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财务发展以及财务风险控制战略措施, 及时将集团企业内部潜在的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4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保障集团企业在理想的财务状况之下健康运作,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4.1 对集团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完善

集团企业可以根据集团企业内部运作情况以及市场发展情况进一步优化完善治理结构, 将公司的组织结构分为两大块:一是实现集团公司的三权分立, 让集团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股东大会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监督的关系;二是实现集团企业董事会与集团企业执行团队在决策权等方面的分离, 并设置相应的机制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监督和平衡制约。上述各大模块实现相互制约监督的情况之下, 可以保障集团企业各个利益方的利益得到可靠的保证, 有利于各大利益方制定出合乎集团企业健康发展的科学决策。

在完善集团企业治理结构的同时, 还需要有效协调好企业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 集团企业母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对此, 集团企业可以对子公司进行决策参与与指导, 对子公司的风险进行主动意识与控制, 同时, 委派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对子公司进行监督控制, 大大降低集团企业子公司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6]。

4.2 通过集中式管理, 有效控制集团企业财务情况

集团企业可以在制度化、规范化、一体化等方面的管理要求之下, 从资金、信息以及人员配置集中等方面着手构建集团企业集中式的财务管理机制。在资金集中式管理方面, 集团企业可以构建整个集团的资金结算中心, 将各个子公司的冗余资金集中到母公司资金池中, 对资金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 从而最大化提升集团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在集中式的财务核算方面, 集团企业可以制定一个统计的财务核算系统, 并对子公司的财务核算体系进行统一的指导培训, 对整个集团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统一管控, 实现集团企业财务信息的及时查询和有效监控, 有效控制各个利益方的财务风险;在集中式人员管理方面, 集团企业总部将对所有的子公司进行统一的会计人员调配。

4.3 进一步强化集团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 构建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集团企业应将内部控制制度融入到各大子公司的日常管理建设中, 结合子公司的具体情况, 制定统一的生产经营、销售管理、财务结算以及企业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内部管理制度, 有利于通过对子公司进行全方位的潜在风险把控。与此同时, 集团企业应该不断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 对企业之间的交易进行及时的检查, 从而有效降低集团企业由于内因引发的财务风险。

4.4 实现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

实现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可以充分提升集团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监控、决策以及有效控制的执行效率, 因此, 集团企业应该强化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构建, 从母公司、子公司的财务信息一体化着手搭建一个财务信息集中式控制平台。同时, 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支持保障财务信息集中式控制平台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对集团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及时的分析、反馈以及科学决策等, 将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集团企业基本概念以及特征, 并分析了我国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现状以及产生原因;然后从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集团企业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最后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集团企业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成因,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嘉莉.中小企业如何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J].财会研究, 2007 (12) .

[2]李梅.对建立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思考[J].西部财会, 2009 (12) .

[3]许璐.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12.

[4]张艳玲.浅析生产制造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问题[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8) .

[5]陈婷华.对我国公交公司财务管理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 2012 (12) .

成因机制 篇8

1 高填方路堤沉降变形模式

1) 填料压实度不足。

路基施工时, 天气太干燥, 局部路基填料粉碎不足, 致使路基压实度不均匀;暗埋式构造物处因构造物长

度限制使路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 致使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有些超车道与行车道拼接段不同步施工, 且拼接处理得不好;在路基施工中, 当路基施工到一定高度以后, 路基边缘土体往往存在压实度不足问题。这些情况都会导致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由于压实度不足, 往往导致填方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变形 (见图1) , 路基两侧出现纵向裂缝。

2) 地基中存在软弱土层。

软弱土层本身力学性能差, 在具有一定厚度的条件下, 在附加应力作用下, 会发生固结沉降、次固结沉降和侧向塑性挤出, 导致明显的沉降变形。

某高速公路A段和B段发生明显的不均匀沉降变形和破坏, 其地基中存在软弱土层, 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能差, 填筑土路堤之下具有天然含水率高 (大于塑限, 接近液限) , 天然孔隙比大 (>1.0) , 压缩系数高 (>0.5 MPa-1, 属高压缩性土) , 抗剪强度低 (快剪:C<27 kPa, ϕ<58) , 承载力低 (标准值小于907 kPa) 等特点。非填筑区的地基软土, 其物理力学性能比填筑区的同类土更差, 这可能与填筑区的地基土经历了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中在外部荷载 (填筑体和车载) 作用下的压缩固结过程, 其性能有所改善有关。

一般来说, 土层的天然含水量越高、天然孔隙比越大, 则压缩系数越大、承载力越低, 则路基的沉降量和沉降差越大;抗剪强度和承载力越低, 则侧向塑性挤出甚至局部坍滑的可能性越大。

该段地基土体中软土层还具有厚度、埋深、填筑土高度和宽度都大的特点。在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上, 除A段ZK10和B段ZK21, ZK22三个钻孔因位于原基岩裸露区未见软土层外, 其余钻孔的软土层的顶板埋深6.90 m~12.80 m, 底板埋深14.9 m~28.5 m, 厚度为5.5 m~17.60 m (一般都在8 m以上) 。软土层埋深较大, 但经计算, 均在压缩层深度范围以内 (从填筑土层底部算起) 。

比较这两段沉降量等值线图和淤泥质黏土等值线图, 可见, 淤泥质黏土厚度大的地方, 沉降量一般都比较大。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 该两段路堤填筑区即是沟谷谷地所在区。这些部位在筑路前就是地势低洼、地面平坦、坡降较小、积水严重的地方, 当地人在这些地方种植水稻时都需要扁担或谷草垫在其上才能载人, 俗称"烂板田"。在路堤建设初期, 多采用碎块石堆填、碾压、局部夯填进行处治。路堤建成后就开始出现沉降变形和路基土挤出等现象。筑路后地表水只能从断面很小的涵洞向谷地下游排泄, 雨季必然排水更为不畅, 地下水则更难以自然排泄。近期的勘探发现, 路堤填土层之下的路基土层均位于地下水位之下, 处于软塑、局部流塑状态, 至今仍继续沉降变形。这说明, 地表水和地下水自然排泄困难, 地基土未能固结, 是地基土产生过强沉降和沉降差的重要原因 (见图2) 。

碳酸盐岩地区, 路基下有时分布有岩溶洼地或漏斗, 其中的沉积物松软, 在行车动载的作用下, 沉积物压实, 侧向流动和下陷, 造成路基沉陷, 如图3所示。在昆明—瑞丽公路K2415+800 m段有一处属这种类型。

3) 路基刚度差异显著。

很多情况下, 单从施工控制角度来说, 地基处理满足要求, 路堤压实度也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在路基及地基均匀时, 路基沉降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要求, 而且也不会导致路面开裂。但是, 如果沿路基纵向或横向路基综合刚度相差过大, 在路面动载等作用下, 也会引起明显的差异沉降, 导致路面裂缝。属于这种情况的有:桥头与路基交接处, 挖填交接处, 填土厚度明显变化处, 路基中埋设构筑物 (如涵洞) 处, 地基性质差别较大处。结构物刚度差异诱发的沉陷结构物的刚度不同是形成差异沉降的基本原因。桥台属刚性, 沉降量极小, 路基属柔性, 沉降量大, 刚柔之间必然存在沉降差。这是诱发桥头明显沉陷的客观原因。

2 高填方路堤失稳变形诱因

2.1 工程地质与地形

当路堤穿过沟谷时, 沟谷中心往往填土高度最大, 向两端逐渐降低, 在路堤横断面上, 往往迎水面填土高度小于背水面。这样也将由于填土高度不同而可能产生不均匀下沉, 使路堤纵断面方向路面中间低, 两头高, 横断面方向的路肩一侧高一侧低。原地基承载力差、土质天然密实度低, 加压时具有较大变形和可压缩性。一个平均高度为20.0 m的高路堤, 填土密度为2.20 g/cm3, 地表层单位应力为431 kPa。再加上车辆的换算荷载, 地表层的平均应力还要大一些, 这样就使原来那些认为是优良地基的部分也变为不良地基, 造成路基沉降。

2.2 水文与气候

如降雨量过大、洪水猛烈、干旱、冰冻、积雪或温差过大等, 都可能使路基填土 (土石混合料、填石) 中的细粒料流失, 产生不均匀下沉。路基和路面的第一大损坏因素, 是水的侵入和冲刷造成的损坏。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秋季暴雨集中、强度大, 对高填方路堤施工非常不利。因此在冬、春季形成的高填方路堤, 由于少雨、缺水难以保证最佳含水量, 难以达到压实要求, 土的孔隙大。等到路槽形成时, 又多在夏季和秋季, 必然要遭受强暴雨的冲刷损坏。即使是路面形成后, 当路面排水不善时, 雨水侵入路堤, 造成土路基浸水和软化, 局部下沉塌陷, 导致路面早期损坏。

2.3 路基填料自身原因

对于采用土石混填路堤, 因土石混合料中土石比的不同, 其工程性质相差甚远, 如果土石混合料中土石比例不合适, 将导致其强度降低, 压缩性增大, 在路基施工和运营期间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若土石混合料中混入了种植土、腐殖土或泥沼土等劣质土, 或土中含有未经打碎的大块土等, 由于这类土中有机物含量多、抗水性差、强度低等特性的作用, 路堤将出现塑性变形或沉陷破坏。生产土石混合料或填石的岩石性质不一、级配不匀或就地爆破堆积, 造成填料空隙率增大。这样, 在一定期限内 (例如经过一个雨季) 可能产生局部的明显下沉。

2.4 路基防护工程不同步和防护工程不完善

高填方路堤路槽形成的时候, 也是其最脆弱、最容易受暴雨毁坏的时候。对于填高5 m以上的路基, 施工期间一般至少要经过一次夏季暴雨冲刷过程, 而现在的高填方路堤一般施工方法均是超宽填筑, 再刷坡, 然后再防护, 加上填筑土质易被冲刷, 由于防护和路基施工的不同步, 造成土路堤暴露, 被暴雨冲刷。

3 结语

高填方路堤失稳变形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路基不均匀沉降变形和边坡失稳, 其失稳变形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路基填土压实度不足, 填土的先期固结压力小于自重应力, 填土将在自重作用下, 继续沉降, 直至先期固结压力等于自重应力。2) 地基土体中存在饱和软土层时, 由于渗透固结和次固结需要一个较长时间, 在公路通车后的一个较长时间内, 沉降会持续进行。地基由于处理不当会导致不均匀沉降, 引起路面病害。3) 路基刚度差异, 在车载等动态荷载下, 在路面结构内可能造成较大的附加不利应力, 导致路面破坏。刚度较小的路基也可能因车载作用发生明显沉降。4) 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时空变化特征表明:一般沉降中心及附近处, 不均匀沉降持续发展, 沉降变形随时间的发展有三种类型, 即渐趋稳定型、等速发展型和加速型。

摘要: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影响路基沉降的诸多因素, 归纳了高填方路堤沉降模式, 对这几种基本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且阐述了高填方路堤失稳变形诱因, 以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

关键词:高填方路堤,沉降变形模式,失稳变形

参考文献

[1]栾茂田.关于岩土工程中若干基本力学问题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999, 39 (2) :309-317.

[2]龚晓南.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J].岩土工程学报, 2000, 22 (2) :238-242.

成因机制 篇9

1 成矿地质背景

额尔古纳地块处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蒙古-兴安造山带内, 蒙古-鄂霍茨克断裂与得尔布干断裂之间, 成矿区带属于得尔布干Ⅲ级成矿带。该区自元古代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 但以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

额尔古纳地块具有太古宙和元古宙结晶基底, 古生界和中新生界的火山沉积岩系构成了额尔古纳地块上的两套盖层。其中额尔古纳隆起区的结晶基底由古元古界兴华渡口群和青白口系佳疙瘩组构成[1], 上黑龙江拗陷区的结晶基底岩系为古元古界兴华渡口群, 盖层为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2], 而满洲里-克鲁伦浅火山盆地的结晶基底为青白口系加疙瘩组和震旦系额尔古纳河组, 盖层岩系主要为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3]。

区内构造以北东向和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为主。额尔古纳地块的西北部有跨越俄蒙两国的蒙古-鄂霍次克大断裂, 该断裂附近有达腊宋、巴列依、克留切夫等大型金矿床产出;地块东南侧以北东向的得尔布干断裂与中生代的火山岩盆地划分开来。得尔布干断裂是该区重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控制着绝大多数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床的分布。

受控于蒙古-鄂霍次克断裂的闭合作用以及晚中生代的板内伸展造山作用, 额尔古纳地块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 中酸性岩体的侵入作用不仅带来丰富的成矿物质, 同时也是热液运移的重要驱动力, 造成了区域上大规模的成矿作用。

2 金矿床类型及时空分布

额尔古纳地块上的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造山型金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同时有部分砂金矿床, 具体矿床分布见图1。

砂金矿床和造山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额尔古纳隆起, 而且造山型金矿床应为砂金矿床的补给来源, 但由于森林覆盖严重, 迄今仅在隆起区内发现了较多的砂金矿床, 岩金矿床很少。造山型金矿的形成与蒙古-鄂霍次克洋的闭合作用或闭合后的陆-陆碰撞有关, 蒙古-鄂霍茨克洋盆在早中生代自西向东闭合, 造山作用应自西向东始于三叠纪-早侏罗世, 而这些金矿床的形成集中于三叠纪-中侏罗世[4], 为燕山早期。而由于地壳抬升, 额尔古纳隆起区长期以来不断遭受风化剥蚀, 使得区内形成了密集的砂金矿床, 这些矿床几乎全部为现代河谷冲积型, 其形成时代为第四纪。但由于岩金矿床为砂金矿床的补给来源, 因而两者在空间上应有一定的依存关系。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则主要分布于上黑龙江盆地, 其产出受得尔布干断裂控制, 矿床产于中生代火山断陷盆地内的基底隆起边缘或隆起区边缘的次级火山断陷盆地中, 矿化与火山活动晚期的次火山岩和斑岩关系密切, 其成矿时代应为燕山晚期。

3 金矿床地质特征

由于额尔古纳地块上的金矿床主要有造山型金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两类, 前者与陆-陆碰撞造山和后碰撞阶段形成的中酸性岩体、韧性剪切带和逆冲推覆构造关系密切, 而后者与中生代板内岩浆活动形成的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及斑岩有关。造山型金矿床的分布明显受控于韧性剪切带, 矿体分布对围岩没有选择性, 可为成矿前的任何地层或岩浆岩, 蚀变类型为中-高温。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则受控于火山机构, 赋矿围岩为中生代火山岩, 蚀变类型为中-低温组合。下面分别以小依诺盖沟金矿床和四五牧场金矿床为例对两种类型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对比, 见表1。

4 成因机制

造山型金矿床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来自于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后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 矿体多产于韧性剪切带或者其派生的次级断裂中, 矿床形成于压性或者压扭性的造山环境中。

造山型金矿床中金元素的主体应来自于含金矿源层, 如国外很多大型-超大型仅矿床的形成与太古宙绿岩带有关, 这些绿岩具有很高的金丰度值, 是金矿床形成的初始矿源层。区域上较富金的地层为古元古界兴华渡口群, 岩性主要为一套低角闪岩相变质的陆源碎屑岩和少量基性火山岩。这些含金矿源层受韧性剪切变形影响发生脱水、脱硫、脱碳、脱氮等作用并形成低盐度的构造超变质流体。而韧性剪切作用和岩浆活动造成流体对流, 使得深部含矿流体向上运移, 与浅部的大气降水或沉积建造水混合, 形成混源的成矿流体, 成矿早期以变质热液为主, 晚期以大气降水热液为主。由于静岩压力的作用, 成矿流体最终就位于韧性剪切带旁侧的次级断裂构造中沉淀成矿。

与造山型金矿不同,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形成于中生代板内伸展造山作用有关, 矿体多产于火山机构或其旁侧的派生断裂构造中, 含矿断裂性质常为张性或张扭性。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深源, 即岩浆本身, 部分可能来自于围岩。矿床分布受火山机构的控制作用明显。中生代大规模的火山-岩浆活动带来了丰富的成矿物质。在火山活动的晚期或间歇期形成大量的含矿热液, 这些热液发生强烈的沸腾作用, 可冲破围岩向上运移, 因而往往形成隐爆角砾岩。运移的火山热液与地壳浅部的大气降水混合, 形成混合成矿流体, 但在成矿晚期热液系统以大气降水为绝对主体, 因而矿床形成时的温度和盐度均较低。最终含矿热液在火山机构或火山机构的派生断裂中沉淀成矿。

5 结论

5.1 额尔古纳地块上的原生金矿床主要有两种类型, 分别为造山型金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此外还有大量的砂金矿床分布, 其中砂金矿床与原生金矿床有密切的依存关系。

5.2 该区造山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额尔古纳隆起区, 而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则主要分布于中生代火山岩盆地中。成矿时代前者主要为燕山早期, 后者为燕山晚期。

5.3 该区造山型金矿床的形成受控于韧性剪切带, 矿石类型以石英脉型为主, 对围岩没有选择性, 蚀变以中-高温蚀变为主;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形成则受控于火山机构, 矿石类型以蚀变岩型为主, 围岩主要为中生代火山岩, 蚀变类型为中-低温蚀变组合。

5.4 造山型金矿床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来自于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后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 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壳浅部的含金矿源层, 成矿流体为变质热液与大气水热液的混合热液。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矿物质来自于深源, 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本身, 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与大气水热液的混合热液, 但成矿晚期热液以大气降水为主。

参考文献

[1]内蒙古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

[2]王晓勇, 赵春荣, 王振宇等.大兴安岭北部金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J].黄金地质, 2004, 10 (2) :10-54.

[3]双宝.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预测[D].长春:吉林大学, 2012.

[4]Parfenov L M, Popeko L I, Tomurtogoo O.Problems of tectonics of the Mongolia-Okhotsk orogenic belt[J].Geol of Pac Ocean, 2001, 16:797-830.

成因机制 篇10

一、“小金库”的表现形式

1. 中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关于

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 (中纪发[2009]7号) 文件中列举了“小金库”七种主要形式。并对“小金库”进行了界定:“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 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 未在本单位财务部门列收列支或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种资金。是单位为了逃避国家经济监督, 采取隐蔽手段将预算内、外资金, 偷偷转移账外, 由少数人掌管并支配的一种违纪行为, 其具有保管隐蔽性、使用随意性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侵占、截留、私存私放的各种违规资金只有未在本单位财务部门列收列支或纳入预算管理的才属于“小金库”。

具体表现为:一是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如利用执法权力, 用自制非法票据向企业、个体工商户、学生等收取资金。把应纳入预算管理和应上缴的符合规定的收费、罚款等, 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予以隐瞒、截留。二是用资产处置收入、租赁收入及社会单位实物赞助设立“小金库”, 钻资产管理漏洞的空子, 把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出租出借国有资产收入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三是个别单位从行政账簿或业务账簿上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四是对外有偿服务收入、经营收入等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或是采取财政收费票据收费, 而未全部入账方式, 设立“小金库”。五是从法定账簿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如有的编大计划, 造假预算, 编假合同,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虚列支出, 虚假冒领, 把报回来的预算经费打入“小金库”, 化大公为小公, 甚至化公为私等等。六是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按正常手续报销, 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以假发票列支未实际发生或超范围、超标准的餐费、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虚报人头, 利用从劳务公司开具的劳务发票套取现金工资、奖金、福利等。为了逃避国家税收, 部分事业单位的所属企业经营者利用虚假发票列支与经营事项相关的成本、费用, 套取资金设置“小金库”。七是上下级隶属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 频繁往来长期挂账设立“小金库”。如把该收上来的经费留在下属单位 (部门) 作为“私房钱”。以支付会议费等名义将资金拨付到单位的后勤中心、宾馆等, 或以项目合作的名义将财政资金转移到关联、下属单位, 并在关联、下属单位开支、报销应由上级单位承担的支出。

以上形式有的可以在被检查单位的会计账簿中发现一些线索, 通过对有关经济业务核实来查证, 是通过查账可以发现的, 需要有查账经验和技术方法。还有的“小金库”如果单纯就账查账是不会发现的, 需要检查人员根据被检查单位的业务职能、机构设置、内部管理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2.“小金库”的存放方式。

一是现金形式;二是银行存款形式;三是有价证券形式;四是股权和债权形式;五是固定资产形式;六是其它形式。

3.“小金库”支出用途。

一是以为职工谋福利、留住人才为借口乱发奖金、补贴;二是拉关系走后门进行请客送礼或为有关部门付账;三是用于出国、旅游等支出;四是购置不便公开的商品;五是少数几个人私分;六是用途不便公开或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七是其它形式的支出。

二、“小金库”的成因

1. 遵纪守法意识淡薄。

有些单位, 特别是行政单位主要领导遵守财经纪律观念淡薄, 思想意识不到位, 有令不行, 有禁不止。有些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并未认识到其举动构成了私设“小金库”行为, 尤其对将资金列入其下属单位或账户的行为, 认为只是账务处理问题;还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小金库”是为集体谋福利, 是为了本单位干部职工利益, 大不了查出来再改。将一些不合理、不合规的财务收支放在账外, 私设“小金库”。还有一些单位对截留收入抱有幻想和侥幸心理, 想方设法私设“小金库”。更有一些人将“小金库”化公为私、侵占私分、中饱私囊。事实上“小金库”的开支不存在任何“正当性”, 属于一种个人和集体侵占公共财务、侵吞公共资源的违法行为。

2. 内部制约不到位。

有关职能部门监督乏力、处罚偏轻。各种形式的“小金库”之所以存在, 与财务管理不严、审计监督薄弱、纪检处理避重就轻有直接关系, 单位财经制度落实不彻底、内控制度不执行、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管理上的漏洞, 给小金库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私设“小金库”一般都是单位主要领导等少数几个人知情, 尽管各级党和政府的政策要求单位财务要公开、一把手不分管财务等, 但目前的体制机制等原因导致政策与现实存在很大差异。财务人员及分管领导必须听从主要领导, 这样内部管理无法制约, 财务监督形同虚设。单位主要领导为了开支方便和逃避外部监督, 费尽心机, 巧立名目, 账外设账。在对“小金库”的处理中, 普遍存在着重经济处罚, 而轻对有关责任人追究的现象, 往往是对性质较重、金额较大的“小金库”处以罚款收缴了事, 而很少追究直接责任人和单位领导的责任。财务检查或审计监督有时对单位来往账目没有起到监督和把关作用, 对“小金库”的存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 外部监督乏力。

各级政府对查处“小金库”由来已久, 大都雷声大雨点小。在查处过程中, 往往是轰轰烈烈地统一组织, 抽调人员, 组成联合清查组, 任务分解到各组。这种组织方式, 实为责任不清, 各自做好人, 形成走过场的现象。此外, 对查出私设“小金库”行为处理不够严格, 一般情况下只是收缴而已, 很少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威慑力不强, 难以起到遏制作用。

4. 正常公用经费不足。

由于各地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财政状况不相同, 政府财力有限, 公开、合理、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尚在不断完善之中, 不跑没项目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跑项目过程中及应对考核过程中不合规支出, 从正常经费中无法列支, 单位公用经费保障上有一定缺口, 不能满足单位正常运转需要, 致使一些单位不得不各显神通, 广泛筹集各种资金, 以弥补经费缺口。但资金来源渠道不正, 又不能光明正大在单位账上反映, 只好通过“小金库”支出满足这种需求, 设置账外账。

5. 国有资产管理不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国有资产苦乐不均, 产权不明晰, 单位有处置的权力, 资产管理、经营及处置目前还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重购置、轻管理”, 出租、出借、处置的审批手续不严格。因此, 有的单位自主经营隐瞒经营收入, 有的单位未经批准擅自将资产进行处置且收入不纳入单位财务管理, 或者直接以支抵收等形式私设“小金库”。

三、“小金库”存在的危害性

“小金库”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是违纪违法腐败行为滋生的土壤。国务院和中央三令五申严禁私设“小金库”, 一是说明“小金库”现象难以根除, 二是说明其危害甚大。总的来说, “小金库”具有以下危害性:

1. 使国有资产流失, 损害国家利益, 削弱部门财力。

从近几年纪检、司法部门查处的案件可以看出, 近年来, “小金库”的数额越来越大。有的“小金库”数额已上万, 甚至上千万。“小金库”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单位各种收入的截留或转移, 执法部门“小金库”的存在, 致使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被侵蚀, 给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小金库”就是化大公为小公, 资金大多用于所属单位少数人的个人消费, 很少用于单位发展, 这必然会挤占部门经费损害整体利益, 削弱部门财力, 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2. 滋生腐败, 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腐蚀领导干部, 损害干群关系。

“小金库”的存在为少数领导者违规使用资金提供了条件, 也成为贪污挪用或集体私分的对象, 导致某些部门单位腐败问题层出不穷。有的领导者将“小金库”视为私人钱袋, 一些纯属私事的开支也在此支出;有的“小金库”方便了公款吃喝和公款行贿;而有的领导者建立“小金库”就是为了贪污挪用或者集体私分。由于“小金库”的存在, 少数党员干部凭借“小金库”进行请客送礼、侵占私分、贪污挪用等不法行为。“小金库”是依据少数领导干部出于某种不光明的目的搞出来的, 可以随意开支, 不受监督和制约, 一些人就拿着手中掌控的“小金库”将公家的钱转换成联络感情、拢络人心、捞取“政治前途”的筹码, 造成群众对我党和党的领导干部发出种种猜测、议论和不信任, 损害了政府与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形象, 一旦被揭露, 容易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这种损害领导干部公仆形象的行为, 同样也严重损害了干群关系。

3.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小金库”的收入、支出均不进入单位的财务系统统一核算, 长期体外循环, 自收自支, 在公开的账面上反映不出来, 属于监管的盲区, 由此造成了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失真。

4. 干扰社会经济秩序。

个别单位想方设法建立“小金库”, 违反财政和财务管理制度, 致使出现“两本账”、“多本账”, 甚至假账的现象。“小金库”的资金逃离财务、审计监督之外,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影响单位经济决策, 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经济秩序。它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四、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小金库”的设立严重损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其危害是巨大的。要整治和杜绝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这一现状, 如何制定相应政策, 才能使其不再发生或少发生?只有多管齐下、抓住关键解决问题, 采取标本兼治的策略和措施才能见效。

1. 提高认识, 增强法纪观念。

产生“小金库”问题, 实质上是一种领导行为, 单位主要领导不同意、不默许, “小金库”就难以产生。要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财务人员的财经纪律和法规教育, 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增强法制观念, 加强职业道德, 提高其遵章守纪的自觉性。通过案例剖析和对国家财经政策法规的培训, 使广大领导干部和职工深刻认识“小金库”的危害性, 增强自觉维护财经纪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切实从思想高度上解决问题。

2. 完善制度, 规范管理。

不健全的规章制度给“小金库”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要针对产生原因, 积极探索和建立避免“小金库”出现的长效机制。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和部门预算管理等制度, 进一步增强单位财务管理和资金收支的透明度。一是根据“收支两条线”的有关规定, 做到各项收入及时足额进账、各类收入统一核算。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 从制度上、机制上、管理上堵塞漏洞, 从源头治理, 用制度来保障。

3. 加强警示教育, 构筑思想道德防线。

增强廉政教育的经常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会计法》和有关财经知识的学习。机关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正本清源”, 充分认识“小金库”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自觉抵制“小金库”的产生, 同时也要培养财务人员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坚持会计诚信原则,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遏制个别人滥用权力私设“小金库”的违规行为。

4. 加强票据管理。

小金库收入往往利用正规收费票据使其合法化。应对收费票据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重点加强对票据领用、缴销环节的监督, 实行票款分离, 确保票据收入全额入账。同时在单位对收费票据、收费项目、标准和使用票据种类等进行公示, 对违规使用收费票据实行有奖举报制度, 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

5. 强化监督, 加大处罚力度。

要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纪检、监察、审计、银行、财务等部门互相支持, 协调配合, 综合治理, 要把治理“小金库”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经常性的工作, 常抓不懈, 一抓到底。建立一套各执法部门能相互利用检查信息的有效机制, 充分发挥各监督部门的作用, 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 加大处罚力度, 对查出的“小金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同时还要追究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 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彻底扭转过去那种只对单位处罚、不对个人处罚, 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的现象。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制度, 把“小金库”问题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目标之一, 通过增强党委依法理财意识, 从源头上预防“小金库”的形成。要加大对“小金库”有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 并及时曝光, 以教育广大职工, 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决不能手软。只有严厉惩治, 提高违规成本, 才能刹住这股歪风, 才能给“小金库”一种威慑力量。

高平市东故关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篇11

关键词:滑坡,发育特征,成因机制

0引言

山西省高平市地质灾害发育, 尤以滑坡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最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滑坡灾害的发生带来的直接损失多达数十亿元。近年来, 东故关滑坡的持续变形不仅威胁到东故关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也威胁到了207省道和二广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营。为此, 论文选择东故关滑坡在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工程地质测绘、遥感解译以及统计学的方法和手段, 对东故关滑坡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研究既可为减灾防灾提供参考, 也可为探讨该类滑坡稳定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1地理位置概况

东故关滑坡位于高平市神农镇故关村南, 总体呈北南向展布, 滑坡中心点经纬度为N35°54'34″和E112°59'31″。滑坡中心点距离高平市14.4 km, 滑坡西侧为西坡上村和席家村, 北西侧为许家村, 北东侧为北营村, 南东侧为G207国道和G55二广高速。与G207国道的垂直距离为610 m, 与G55二广高速的垂直距离为950 m。在滑坡北西侧约3.1 km处坐落有羊头山炎帝文化风景旅游景区。滑坡下方左右两侧有乡间小道延伸。

东故关滑坡地理位置见图1。

2滑坡发育特征

东故关滑坡空间形态上总体呈一簸箕底形, 坐落在向南倾斜的单面斜坡上。根据野外调查实测, 滑坡南北最长约70 m, 东西最宽约80 m, 平均厚约5 m~7 m, 体积约33 600 m3, 属小型滑坡。滑坡表面总体呈多级阶梯状, 其中可见多级缓坡平台, 形成多级次级滑体, 主滑体中部“向上”鼓出平面。具体表现为平缓, 下部次之, 中部较陡, 滑坡体平均坡度约18°。从地形和地貌形态分析, 东故关滑坡为一现代滑坡[1]。

滑坡前缘裂隙发育, 形态以垂直裂隙为主;最长约1.2 m, 最宽约20 cm, 裂隙向下逐渐尖灭 (见图2) 。滑坡体上可见数条排水沟, 形态顺地形蜿蜒, 最深约30 cm (见图3) 。

3滑坡成因分析

1) 地形地貌。

该滑坡位于太行山南段西侧, 地貌类型为剥蚀堆积黄土丘陵区, 地形切割较弱。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粉土、粉质粘土及上更新统粉土, 滑坡所处地段地势总体北部高南部低, 最高点位于北部滑坡后缘, 标高为海拔990.89 m, 最低点位于南部滑坡前缘处, 标高为969.01 m, 最大相对高差21.88 m。

地形地貌是滑坡形成的主要条件之一。滑坡发育在斜坡地段, 地形北高南低, 前缘临空;滑坡两侧冲沟发育, 坡体突出, 在临空面增大的同时, 两侧与前缘的侧向阻力减小。坡脚和沟谷两侧应力集中, 在重力作用下极易发生滑坡。前缘临空和两侧冲沟的发育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地形条件。

2) 地层岩性。

该滑坡被第四系上更新统粉土及中更新统粘土覆盖, 随山势下降, 松散层厚度逐渐增大。下伏地层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二叠系下石盒子组, 岩性为砂岩、页岩, 岩层产状为230°∠15°。具体为:

第四系上更新统 (Q3) :分布于山顶, 岩性以褐黄色亚砂土、粉土为主, 垂直节理发育, 孔隙度较大, 层厚0 m~30 m。

第四系中更新统 (Q2) :主要分布于山坡角, 岩性以紫红色亚粘土为主, 层厚不一。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 :区内广泛分布, 露头良好。岩性以杏黄、黄绿色砂质泥岩、砂岩为主, 夹少量紫红色粉砂岩、泥岩, 以K8砂岩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分界, 呈整合接触。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 (P1x) :以K8砂岩为底与下伏山西组分界, 以“桃花泥岩”为顶与上石盒子组分界。底部为浅灰色中、细粉砂岩, 中下部以深灰色泥岩为主。该组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接触。

东故关滑坡地质剖面图见图4。

东故关滑坡为岩—土质滑坡, 滑体上部为第四纪松散的粘、粉土, 土体结构疏松、裂隙发育, 成为降水的渗透通道和天然的储水空间。滑体下部的泥灰岩, 本身在水的作用下, 容易溶蚀, 再加上该地区泥灰岩风化强烈, 与水相互作用的程度进一步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雨水的作用下, 该滑坡体内的地层岩性又发展为滑移面甚至滑移带, 最终形成滑坡的趋势。

3) 地质构造。

东故关滑坡的地质构造为一单斜构造, 岩层产状为230°∠15°, 滑坡的坡向与滑体内岩层的倾向一致, 且坡脚小于倾角, 这是一种比较容易发生滑动的结构组合方式。

高平位于华北地台吕梁—太行断块的东南部, 主体构造格架是沁水断块南端东侧的NNE向晋获褶断带。晋获褶断带南起山西省晋城市南、北达河北省获鹿, 延长数百千米, 影响宽度几千米至十几千米, 褶断带总体走向为NNE20°~25°, 呈明显的线状延伸, 主要由褶皱和断裂两种构造类型组成。东故关滑坡主要受F1 (张家庄—宋家山背斜) 、F2 (高平隐伏向斜) 、F3 (路家山—界牌岭隐伏背斜) 的影响比较明显[8,9]。

东故关滑坡的地质构造为一单斜构造, 岩层产状为230°∠15°, 滑坡的坡向与滑体内岩层的倾向一致, 且坡脚小于倾角, 这是一种比较容易发生滑动的结构组合方式。

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第三纪以来, 本区内新构造运动明显, 总体遭受剥蚀, 呈上升态势。区内从第三纪开始处于凹陷带, 沉积了洪积、坡积黄土。上更新世以后隆起, 由于水流的切割造成不同的冲沟形态。据王文君等[9]研究, 高平在喜马拉雅运动期, 表现为先下降沉积而后又上升隆起的构造运动, 在区域上属次级上升区。本区新构造活动强烈, 形迹明显。

东故关滑坡处于地震活动带之间, 有感地震较为频繁, 但强震次数较少, 属相对稳定区。有感地震较为频繁, 但强震次数较少, 属相对稳定区[8]。

自有记载以来 (1177年—1969年) , 大于4级的强震几乎没有, 而小于4级有感地震曾发生数十次[8]。而周边地区武乡、黎城、和顺、修武、焦作都发生过强震, 其震波或强或弱波及本区, 对区内产生过一定的破坏作用。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2001) , 高平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根据《中国地震综合等震线图》 (1991年) , 本区地震烈度为6度。

5) 气象与水文。

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冬长夏短, 春季干燥多风, 十年九旱, 夏季炎热多雨, 秋季天高气爽, 阴雨稍多, 冬季寒冷少雪。据高平市气象局1956年—2002年观测资料, 年均气温9.8℃, 一月最冷, 平均零下5.5℃, 七月最热, 平均23.2℃, 极端高温38.6℃。无霜期180 d, 平均冻结天数100 d, 最大冻土深度56.0 cm。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 482.34 h, 年均降水量617.1 mm, 最大降水量1 117.6 mm (1954年) , 最小降水量426 mm (1978年) , 最大日降水量为128 mm, 最大时降雨量为55 mm, 年蒸发量1792.6 mm, 年均风速2 m/s~3 m/s。

本区属黄河流域丹河水系小东仓河支流[8,9,10,11]。小东仓河发源于长治市关头村, 流经高平市神农、团池、三甲、城头等乡镇, 在高平市区东北汇入丹河。高平市境内长16.55 km, 流域面积107.6 km2。河床平均宽6.47 m, 年平均径流量450万m3。

水是诱发滑坡最活跃的因素, 包括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的下渗、地下水的渗透作用等。水是天然的润滑剂, 降水入渗能浸润滑带, 使抗剪阻力下降[2,3,4,5,6,7];地表水的侧蚀和下蚀, 进一步造成坡体前缘、侧缘 (主要是两侧沟谷) 临空;地下水对泥岩、灰岩的溶蚀, 均对滑坡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同时由于降水贮存于滑坡体内, 与岩土体结合, 增加了土体自重, 也提高了下滑力。特别是雨季连续降水或暴雨的情况下, 东故关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6) 人类工程活动。

对滑坡发生产生影响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有制砖、道路及房屋修建。在坡脚处砖厂的挖土, 改变了滑坡体的应力状态, 应力得到重分布, 坡脚应力集中, 极容易诱发滑坡的发生。同时修建道路和房屋取土对滑坡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4结语

1) 东故关滑坡的发生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气象与水文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共同影响, 其中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水文是东故关滑坡形成的最重要条件。

2) 前缘临空和两侧冲沟的发育为东故关滑坡的发生准备了地形条件;滑体上部岩土松散, 结构疏松、裂隙发育, 成为降水的渗透通道和天然的储水空间, 而滑体下部风化的泥灰岩则为滑带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水作为天然的润滑剂, 使抗剪阻力下降, 同时降水增加了土体自重, 也提高了下滑力。

上一篇:教育迁移下一篇:高三数学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