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风险

2024-10-20

营改增风险(共12篇)

营改增风险 篇1

摘要:“营改增”是大势所趋, 亦是断不可逆之潮流, 当前, 关于“营改增”问题的著述如漫天飞雪, 纷至浩繁, 角度不一, 观点迥异。然而, 统观众文章, 鲜有涉及“营改增”的风险问题, 故此, 以风险的视角对“营改增”条件下可能存在的诸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营改增,财政风险,财政幻觉

引言

自2012年1月1日上海市率先进行“营改增”试点, 时至今日我国“营改增”已经运行2年多, 试点范围不断扩大。2014年“两会”更是明确提出, 至2015年, 我国要全面实现“营改增”。“营改增”无疑带来了诸多好处。据统计, 我国“营改增”减税额累计达2 203亿元, (1) “营改增”结构性减税效果初显。

当前, 我国关于“营改增”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营改增”对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的影响, 即在“营改增”过渡期结束以后如何重构地方主体税种,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 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安全。第二, “营改增”对相关行业税负的影响, 在当前“营改增”环境下, 绝大多数行业的税收负担是下降的, 但是部分行业如交通运输、物流等行业其税收负担却是上升的, 对此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解释, 提供了不同的应对策略。第三, 部分学者对“营改增”后税收征管机构改革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众多学者认为“营改增”会对税务机构设置产生重大影响。通过以上对我国“营改增”问题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出, 尽管当前不同学者对于“营改增”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 但是却鲜有涉及“营改增”的风险问题。有鉴于此, 本文欲以风险的视角对“营改增”条件下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我国进行的“营改增”的税制改革, 存在直接风险与次生风险。在直接风险方面, 包括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安全性与稳定性的风险;在次生风险方面, 因“营改增”引致的社会、政治风险亦是不容小觑。

一、直接风险

我国进行“营改增”改革, 在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方面均存在风险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中央财政收入方面, 看似“营改增”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在长期来看无疑会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但是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会使得中央财政收入过度依赖于增值税这一单一税种。以2011中央税收收入各税种占比来看, 增值税一枝独秀, 其所占比例为37.58%, 而当期地方政府营业税收入为13504.44亿元, 如若二者合计则增值税在中央财政收入单一税种中所占的比例将达到58.41%。 (2) 毫无疑问“营改增”使得增值税这支“独秀”更加艳丽, 然而, 冷静思考会发现就单一税种而言, 中央财政收入过度依赖于增值税, 甚至某种程度上讲增值税已经不是一枝独秀了, 而是一朵“奇葩”。鉴于此, 中央财政收入风险暴露无遗。首先,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最基本、最浅显的道理, 然而很明显, 中央财政收入将过多的财政收入来源放在了增值税这一个篮子中, 所存在的风险不言自明。其次, 中国经济在保持了多年高速增长以后, 其增长速度正在衰退, 并且这种衰退是不可逆的, 中国经济的衰退必然会导致税源的减少。最后, 当前我国经济高度依赖于第二产业, 而第二产业又是增值税收入的主要来源,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治污环保力度的加大, 第二产业势必会经历巨大变化, 而基于第二产业的增值税也必然深受影响。

在地方财政收入方面, 因“营改增”而导致的财政风险更是不言自明的。首先, 在“营改增”之前营业税是地方财政的主体税种, 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实行“营改增”无疑剥夺了地方的主体税种, 断了地方政府的财源。尽管当前将“营改增”之前征收营业税的收入仍旧划归地方财政, 但是这只是过渡期的政策是大家心知肚明之事, 一旦过渡期结束,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自何方, 无疑是萦绕地方政府心间的一大疑云。其次, 从2014年我国地方政府披露的审计报告来看, 当前, 我国地方政府过度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 据东部各省披露的审计数据显示:以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占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的平均比重为46.58%, (1) 天津市更是以64.56%高居榜首。实行“营改增”在剥夺了地方财政收入主体税种的情况下, 无疑会加重地方政府还债压力, 迫使地方政府更加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 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最后, 尽管当前我国消费税改革研究在“营改增”的倒逼下, 正在紧张进行, 并且众多学者呼吁将消费税划归地方, 将消费税与房产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 但是应该明确的是我国当前的消费税是范围较大的有限型消费税, 即便将其划归地方, 对于消费税小省而言也是无法弥补“营改增”对其财政收入所造成的“创伤”, 其财政风险仍会有增无减。

二、次生风险

“营改增”的次生风险是指因“营改增”所引致的风险, 具体表现在社会政治风险, 在分析“营改增”所引致的社会政治风险之前需要对“财政幻觉”理论进行阐述。“财政幻觉”理论最早产生于意大利, 由意大利财政学家普维亚尼提出。普维亚尼的“财政幻觉”理论是基于垄断的视角进行的论述, 而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布坎南则以民主的视角对“财政幻觉”理论进行了修正。具体而言, 所谓“财政幻觉”是指, 假设公民是按照税单规模来衡量政府规模的, 那么, 要扩大政府规模, 由于公民不愿意自愿纳税, 立法和行政部门必须在公民无法察觉他们已经多付税, 或者在下一次选举中不会显示出不悦的前提下, 才可能增加税收负担。假如税收负担能以这样的方式伪装, 公民就有政府比事实上的更小的幻觉 (布坎南, 1967) 。“财政幻觉”理论看似与我国当前的“营改增”的关系不大, 但是要知道我国当前的财政收入, 不论是中央财政收入还是地方财政收入, 均主要来自于间接税, 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在“营改增”以后, 其增值税所占比例十分庞大, 而间接税最大的特点便是隐蔽性极强, 负税人很难察觉, 间接税是政府实施“财政幻觉”理论绝佳的税种, 毫不避讳的讲, 我国当前的税制结构完美的践行了“财政幻觉”理论。

然而, 正如前文所分析, 我国经济增速必然会逐渐趋缓, 增值税一家独大的局面终将被打破, 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终将受到冲击, 而在此种情况发生下“财政幻觉”的“面纱”终将会被揭开。一旦“财政幻觉”破灭, 一方面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来保证庞大的政府开支, 另一方面“财政幻觉”破灭会使得纳税人更加关注自己的税收负担。而当前我国公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社会上“无代表不纳税”的呼声正在不断高涨, 一旦税收负担不合理很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甚至爆发政治动乱。统观中外历史, 不难发现历次革命、历代王朝的覆灭均与赋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甚至有些革命的直接诱因便是赋税改革。怀古思今, 我国当前的以“营改增”为起点的税制改革亦必须重视税制改革潜在的次生风险,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三、结论

当前, 我国“营改增”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形势利好, 但是亦存在直接与次生风险。中央财政应适时调整收入来源结构, 降低对以增值税为首的间接税的依赖, 改革所得税制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制, 使得所得税为代表的直接税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逐渐扩大, 进一步探讨开征遗产赠与税、房产税等财产税, 逐渐分散中央财政风险。地方财政方面, 在近期内不断完善与改革转移支付制度, 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与安全;在长期内开辟新税源构建与地方事权相匹配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 并逐步将土地出让收入纳入全口径预算之中, 防范地方财政风险。

在次生风险防范方面, 第一, 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有效识别, 防患于未然;第二, 增强政府开支的透明度, 让公民更多享有民主参与、监督权;第三, 降低公民税收负担, 甚至在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时可以考虑个人所得税的指数化变动, 即根据宏观经济的景气状况征收个人所得税, 使得个人所得税灵活性与合理性共舞;第四, 引用布坎南在其《民主财政论》立宪态度中的一句话, 即“只有通过改进产生结果的制度, 才能够改进配置或结果, 而只有意识到了并理解到了制度在整个民主过程中的适当作用, 才能够改革制度。”该表述无疑深层次诠释了我国对于防范、化解“营改增”风险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M].穆怀朋,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69-150, 350.

[2]张馨, 杨志勇, 郝联峰, 袁东.当代财政学与财政学主流[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95-96.

[3]彭冀鸣, 韩晓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研究的文献综述[J].税收经济研究, 2012, (6) :8-12.

[4]葛长银.“营改增”的功过评说与建议[J].财会学习, 2012, (6) :43-44.

营改增风险 篇2

关键词 “营改增” 建筑企业 专用发票 风险 防范

按照国家部署,从2016年5月1日起,一直缴纳营业税的建筑业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由于增值税与营业税两种税制的原理有着天壤之别,常年作为营业税纳税人的建筑企业多数未接触过增值税,对增值税的税务风险特别是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风险缺乏认识与管理,极易引发税务风险,酿成企业危机。本文拟从增值税专用发票着手,研究建筑企业“营改增”可能面临的发票风险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加强专用发票管理的必要性

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专用发票是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提供应税劳务或者应税服务开具的发票,是购买方支付增值税额并可按照增值税有关规定据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凭证。目前,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凭证主要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以及税收缴款凭证等,以下统称“增值税发票”“专用发票”或“发票”。专用发票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双重作用,它既是记载交易双方经济业务的一种会计凭证,同时又是记载交易双方销项税额、进项税额的合法证明。

由于专用发票的“链环”作用和扣税功能,发票自身也像印有国库印迹的现金一样,具有真实的货币价值。作为现金等价物,发票极具诱惑力,容易引起不法者的觊觎之心、飞蛾扑火,同时也使管理者提心吊胆、如履薄冰。建国以来,我国出现了不少利用虚开、伪造、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行为实现偷、逃、骗税的大案要案。以票控税,将发票和税收相挂钩是我国税务机关在开展税收征管工作的根本点和普遍共识。发票作为税务稽查的重点,税务机构在深入开展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工作中,基本是“查账必查票”“查案必查票”“查税必查票”。增值税是唯一涉及《刑法》的税种,因增值税发票管理不当,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企业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应将发票管理作为税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将专用发票视同现金进行规范管理。

二、“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可能面临的发票风险分析

“营改增”后,绝大建筑企业都是初次接触增值税,专用发票也将是陌生的“新鲜物”,发票潜在的风险也将使建筑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可能面临的发票风险进行全面分析。

(一)取得不合规发票的风险

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企业取得虚开的、伪造的、作废的、失控的发票,以及发票开具方未报税的发票,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营改增”后,由于经办人员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不熟悉,加上以前获取营业税发票的习惯,很可能取得上述不合规发票,使企业因不得抵扣而遭受损失,甚至可能触犯刑法,以犯罪论处。同时,在利润比较大的项目中,可能为了增加成本或降低税负主动“买票”,有动机地虚增虚抵进项税额,也有可能在出口退税业务中出现接受虚开增值税发票等行为。

(二)不得抵扣业务的风险

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接受应税劳务或者应税服务,取得了专用发票,并将其进项税额进行了抵扣之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又改变了用途,用于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项目的,或者发生非正常损失的,仍比照可以抵扣事项多抵扣了进项税额,未作进项税额转出。“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改变货物、应税劳务或服务用途或者发生非正常损失的情形并不少见,但由于财税人员信息不对称或未进行有效沟通等原因,容易忽视将用于不得抵扣业务的进项税额转出。

(三)逾期认证的风险

除《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逾期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50号)规定的客观原因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自开票日起180天内进行认证,并在次月予以申报抵扣,逾期未进行认证的不得抵扣进项税额。“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可能由于供应商为取得款项而“压票不给”、经办人员传递耽搁等各种原因而形成“超期发票”,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四)专用发票开具的风险

建筑施工企业在提供建筑业应税服务或兼营销售货物、提供应税劳务时,应按规定向购买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可能会出现如合同主体和实施主体不一致导致对外虚开发票、代开发票等利用发票套利的违法犯罪行为,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极有可能触犯刑法,使开具方和接收方遭受损失。同时,可能由于业务人员专业技能、道德素质、风险意识薄弱、公司内控系统存在漏洞等原因,造成错开发票、虚开发票、甚至套打发票的风险。

(五)发票保管的风险

“营改增”后,建筑企业还可能由于保管不善,造成发票丢失、被盗、毁损等风险。作为抵扣凭证的发票丢失、被盗或毁损可能使企业丧失进项抵扣,而空白发票丢失或被盗则可能被用来虚开发票,比现金丢失或被盗的危害性更大。

(六)推行电子发票的风险

自2009年,我国第一张网络发票在广东省开出以来,税务机构借助“互联网+”,积极推动“以票控税”向“信息控税”转型,被称作企业信息化建设“最后一环”的电子发票,已基本具备了实施条件,开始向主流角色推进。如此之大的变革对于即将“营改增”的建筑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电子发票将实现彻底的无纸化,较传统的纸质发票更容易查询和保存,发票领用手续化繁为简,显著减少了发票的流转时间,还可以使发票流与信息流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对增值税尚未熟悉,对专用发票的掌握程度有限,“营改增”后尽快适应增值税下的发票管理已属不易,若再面临全面推行电子发票的变革,建筑企业的业务水平和信息系统的压力可想而知。

三、建筑企业发票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一)建立健全税务机构,完善内部控制流程

增值税发票涉及领购、开具、认证、审核、保管、缴销等多个环节,其中领购、保管与开具不能为同一人,开具与盖章也不能为同一人。“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应建立健全税务机构,足额配备业务人员,确保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同时,应制定严谨的内部控制流程,明确审批权限,落实岗位职责,从源头把控潜在的风险。

(二)修订发票管理办法,促进发票规范管理

建筑企业应启动修订增值税发票管理办法,对增值税发票的领购、开具、取得、认证和抵扣、传递、缴销、保管等各环节中的操作要点和职责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同时制定增值税发票的检查与责任追究机制,促进各业务部门对增值税发票的认识和管理,推动发票管理规范化。

(三)充分借助信息手段,创新发票管理手段

今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建筑企业应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积极研究、探索、推进“互联网+税务管理”,通过财务共享中心或其他平台,建立发票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全面监控企业资金往来和发票开具情况,加强货物流、资金流和发票流信息的监控和比对,深挖数据分析应用,形成发票管理的“闭环管理”,杜绝虚假发票,防范税务风险。

(四)加大内部自查力度,从容对待外部稽查

建筑企业应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发票自查工作,挖掘在实务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发票管理问题和关键风险点,并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编制整改要点,及时解决问题,将潜在的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不断完善发票管控体系。通过加大内部自查力度,做到心中有数,有效地降低了外部税务稽查的风险。

(五)加强员工业务培训,提高发票管理水平

发票反映了财务部门和各业务部门的税务意识和业务水平。“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发票管理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面临的发票风险也空前繁杂。建筑企业应当加强宣传培训工作,通过组织讲座、开通线上教学、仿真演练、定期考核等方式,提高员工对发票管理的认识,降低取得不合规专用发票的可能性。同时,还应特别加强税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杜绝内部人员利用职权便利进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危险行为。

(六)顺应电子发票趋势,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根据国家税务总结的最新规定,电子发票试点成功后,将尽快全面推行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电子发票,建筑企业极有可能在“营改增”的同时实现全面推行电子发票。因此,建筑企业应主动顺应趋势,加快研究电子发票应用,提前做好人员培训和信息系统改造的准备工作,促进财务思维转型,以减少“营改增”和发票改革同步进行对建筑企业造成的冲击。

四、结语

营改增风险 篇3

【摘 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日前发布,自2016年5月1日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从北上广等九个省市试点扩展为全国范围。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全部营业税纳税人,纳入试点范围,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不仅要求公司的财税进行相应的调整,也给公司的法务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营改增”;企业;法律风险

营业税,是对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营改增”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国家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在合理纳税的同时降低税负。比如以前可以冲账但不抵扣进项税的会议费、咨询费、广告费等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因而降低了会议、咨询、广告及其他应税劳务、无形资产或不动产的成本。

“营改增”虽然降低了企业的税负,但也给企业的合同管理带来了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同中未明确对方纳税人的纳税资格的风险

营业税是价内税,价内税的税金包含在商品价值或价格之内,税金不单独体现在发票上。增值税是价外税,价外税税金不包含在商品价格内,税金将单独体现在发票上。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作为商品、服务、无形资产的提供方,其应纳税额等于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这不同于之前的营业税应纳税额按照收入乘以税率计算。如果在合同签订时,未明确对方的纳税资格,对方若是小规模纳税人,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则进项税额不存在,企业的应纳税额将增加。

因此,在合同签订时,首先应明确对方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其是否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税率是多少?再分析对方报价是否合理。同时,应要求增值税纳税人除提供公司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外,还需在合同中注明纳税人识别号、开户行、账号信息等给商品、服务、无形资产的提供方。

二、合同中未明确付款时间的风险

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为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那么,在先开具发票的情况下,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开具发票的当天,此时无论收入是否实际到账都要缴纳增值税,企业如果没有注意到此类纳税义务发生时点的调整,则可能带来商业或涉税风险。

因此,商品、服务、无形资产的提供方应修改合同或签订补充协议,尽量明确付款时间和开票时间,按照有利于己方的原则,要求在对方支付款项后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以避免在实际收取款项之前开具增值税发票,导致纳税义务提前发生,影响企业现金流。

三、合同中未明确发票开具的种类的风险

增值税税率一般较营业税税率高。如果一份合同在“营改增”前约定,商品、服务、无形资产的提供方开具营业税发票给购买方,在“营改增”之后商品、服务、无形资产的购买方未要求提供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购买方将无法抵扣进项税额。

因此,在““营改增””之后,商品、服务、无形资产的购买方应及时修正未履行完毕的合同,与对方当事人协商,尽量要求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便抵扣进项税额。同时,增值税专用发票要求在180天之内进行认证,超期将无法抵扣。因此,应对相应合同条款进行修订,可在合同中约定销售方及时开具并邮寄合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购买方,以免耽误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抵扣期。

四、合同中未对不同税率应税项目分项核算的风险

在实务中,有时会出现一个合同标的涉及不同纳税项目和税率的情况,能否抵扣以及抵扣多少会有差异,因此,对于对于这类情况,应在合同中将不同应税项目分别列出,以便在开具发票时,区别项目和税率,分项核算,避免税务风险。

五、合同履行过程中,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风险

为了防范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形,国税总局曾出台规范性文件要求“三流一致”即 “货物/劳务/应税服务流”、银行收付款凭证“资金流”、“发票流”必须是同一受票方。因此,商品、服务、无形资产的购买方在接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应认真审查发票是否按照“三流一致”的原则开具,否则,商品、服务、无形资产的购买方将承担无法抵扣进项税的风险。

对于实务中存在的分批交货的情形,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应在合同中约定商品、服务、无形资产的提供方分批次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为解决增值税专用发票作废、重开、补开、红字开具的情形,合同中可事先约定遇到上述情形的处理。

营改增风险 篇4

在“营改增”的税负分析前,首先引入税负平衡点的概念,其指在不同条件下企业的税收负担达到相等程度的临界值。税负平衡点分析就是在不同条件下找出企业税负相等的界点,以此来确定税负边界从而判定各不同情况的税负大小,从而为企业“营改增”税务筹划提供理论指导。

1.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平衡点理论测算:

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销售额×增值税税率-可抵扣项目额×增值税税率=(销售额-可抵扣项目额)×增值税税率=增值额×增值税税率=销售额×增值率×增值税税率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销售额×增值税征收率

注:以上均为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率=(1-可抵税进项占销项税额比率)。

当两类纳税人税负相等时,满足以下等式:

销售额×增值率×增值税税率=销售额×增值税征收率

从而满足:平衡点增值率(A0)=增值税征收率÷增值税税率×100%

当实际增值率A=A0时,一般纳税人税收负担与小规模纳税人相等。

当实际增值率A>A0时,表明一般纳税人税收大于小规模纳税人,选择小规模纳税人身份对企业更为节税;反之,选择一般纳税人身份对企业更为节税。

2.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平衡点测算。

营业税是价内税,增值税是价外税,因此测算税负平衡点时首先注意区分销售额是否含税。“营改增”之后,试点行业企业将由原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由于税种和税率的变更,相应的计税方法也将改变,那么其税负又怎么改变呢?借鉴前面的理论,仍从税负平衡角度分析:

增值税税额=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率×增值税税率

营业税税额=[不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营业税税率

当税负平衡点满足增值税税额=营业税税额时,即有:

增值率×增值税税率=(1+增值税税率)×营业税税率

以交通运输业为例,原营业税率为3%,改为11%的增值税,将税率代入公式:平衡点增值率=(1+11%)×3%÷11%=30.27%,即达到税负平衡时,可抵扣的进项税金占销项税金额比重需达到69.73%。以上海为例,“营改增”试点的各行业税负分析见下表1。

从上表看出,要使“营改增”企业不增加税负,则收取的进项税份额至少要达到税负平衡点时对应的进项抵扣占销项税比重,如交通运输业需达到69.73%,研发和技术服务等则需要达到11.67%。收取的可抵扣进项税越多,比重越高,企业降税越为明显。同时,如果进项税额抵扣不足,“营改增”不仅不能减负,反而会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需引起企业的高度关注。

3.“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平衡点选择分析。

小规模纳税人,“营改增”后企业的增值税征收率为3%,但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其税负分析方法和现行增值税制度下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处理方法一致。

平衡点为:增值率×增值税税率=(1+增值税税率)×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税率。

通过测算,税负平衡点时相关临界值见表2。

由上表看出,从纯粹考虑税负角度,企业如何选择成为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主要看其收取的进项增值税比重有多大,只有在进项增值税比重超过税负平衡点所占比重时,选取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才能减负,如交通运输业进项税额比重需超过69.73%,研发和技术服务等则需要达到47%,否则还不如成为小规模纳税人。

收取的可抵扣进项税额越多,比重越大,企业降税作用越明显。但是,对增值税纳税人的类别选择,并非由企业主观决定,国家税务总局对一般纳税人有明确的界定,应由企业本身的性质和规模决定其所属类别。

目前,“营改增”一般纳税人应税服务年销售额标准定为500万元(含本数)。但如果小规模纳税人会计核算规范健全,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为一般纳税人资格。因此,处于500万元左右销售规模的相关企业,可根据预计收取的进项增值税比重大小,合理选择增值税纳税人类别:收取的进项税金足够多,则可选择申请成为一般纳税人,否则为小规模纳税人。这是纳税筹划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

二、实践总结中的“营改增”税务风险管理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对于试点企业,“营改增”能否给企业减税的关键是如何获得足够比重的进项增值税。只有获取超过以上临界平衡点的进项税金,企业才能真正减税,否则将增加税负,这也并不符合国家“营改增”的初衷。那么,作为企业管理层,尤其是税务管理人员,如何做好相关的税务风险管理?笔者结合上海地区各相关试点行业的实施情况,尤其是本企业试点改制过程中的管理经验,给予以下建议:

1. 高度重视“营改增”工作,加强业务学习与应对宣传。

“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广泛,要求企业的经营合规性和综合管理能力更高,在收入确认、成本确认、分包管理、设备材料采购、固定资产、办税环节等一系列环节都相继有新的变化,绝不能简单将其认定为税务会计的事情,需高度重视。

税改对相关业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应结合本行业的特性,从实际出发,认真组织各部门学习新颁发的各项政策制度,多渠道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公司各级人员,如高层管理者、财税管理人员、采购人员、资产管理员等开展增值税专业知识培训,增强员工对增值税的理解与认识,积极配合“营改增”,培养在采购材料、项目分包、日常购销环节索要专用发票的意识,及时出台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增值税管理办法以及“营改增”应对措施,以确保在税制改革过程中顺利对接。

2. 完善经营合规,加强发票管理,甄选分包商,合理控制公司税务风险。

由于增值税是按环节流转征税,因此上下游环节均须做到合法合规,管理有序,企业才能合理进项抵税,最大地减少本环节征税。在原缴纳营业税前,由于纳税环节不严密,有些企业合同管理不严,经营行为随意,发生经济纠纷时拿不到合法票据还可以勉强应付。但“营改增”后无法再应付,其无法获取合法票据来抵扣,企业就必须为此买单;如果收取的进项发票本身有问题或随意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则容易被认定为偷税漏税,增值税的严密管理体制将可能使企业出问题,此类情况在原增值税体系中就发生不少。

当然,企业应以“营改增”为契机来完善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如合理设置核算单位和内部经营结构,规范细化核算项目和记账科目设置,完善设备材料采购制度,建立更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等。

在对外收取发票的环节,需加强对供货商的管理,尤其是对大额的工程分包商以及材料供应商的甄选。对于不规范、不合格的供应商,综合考虑后严格淘汰。在试点地区,应选取具一般纳税人资质的合格供应商,以保证抵税;在非试点地区,开具营业税的服务分包商业可按照销售额直接差额缴税,即允许从销售额中扣除其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价款再计算销项税金,这类政策需要充分利用起来,并在会计核算、收入成本确认、纳税计算、税务申报的各相关环节做好对接,具体的会计核算可参考财政部文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企业会计处理规定》,具体的纳税申报,则在纳税申报表《本期销售额减除项目金额明细表》中相关项中填报。

3. 通盘筹划纳税期间,充分获取资金时间价值。

由于增值税是差额缴税,当月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的差额即为次月缴税额,但是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往往难以做到同步,因此应尽量提前收齐本期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发票并认证,合理谨慎确认本期的销售额并开票,保证本期销项税额对应的进项税额发票已完全抵税。

4. 加强对不合格的进项税额的转出处理,保证操作规范,降低税务风险。

对于已纳入试点的企业,其营业范围并非全部属于“营改增”范畴,可能还存有部分业务目前仍未纳入“营改增”项目,仍需缴纳营业税,因此,对于属于营业税业务收取的进项税额发票,则需要剔除,不能纳入抵税范围。对于混合经营收取的发票,如日常办公用品类进项税额发票,其部分用于增值税项目生产,部分用于营业税生产,则需将属于营业税部分的进项税款转出。那么该如何操作呢?可以先全部进行进项税额认证,再按照增值税与营业税的分配比重,对属于营业税部分的进项税金进行转出,以保证抵税合规,降低税务风险。以前很少有企业进行这种操作,但“营改增”后税局往往将此作为偷漏税项检查,在此特别予以提醒。具体的转出比例,可在符合税法规定的前提下,由各企业根据实际业务情况予以确定。

5. 纳税申报表填报,对个别特殊项填报需引起关注。

“营改增”后,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进一步复杂,相应增加了“营改增”相关项及附表,因此纳税人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过渡期间仍开具营业税发票。上海地区在试点期间前3个月,由于各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况复杂,选择执行过渡方案,既可开具“营改增”的增值税发票,也可开具原营业税发票,但均按照增值税来计算销项税金。这样在税金计算和报表填报就容易存在疑惑,具体的解决办法是:税金按照增值税税率将营业税发票额反算出不含税销售额和销项税金,并填报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一)》的“普通发票”项下“销售额”和“销项(应纳)税额”栏内。

(2)“营改增”以前的进项待抵扣税金。不少企业“营改增”以前,期末留有待抵扣进项税金,但“营改增”后此部分进项税金只能用于原有的货劳项抵扣,并不能直接抵扣新增的“营改增”项目。因此,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需要检查并注意。

(3)对于收取的非试点地区的、属于“营改增”范围内的营业税发票。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发票,按规定可直接抵减销售额,需登记在申报表《本期销售额减除项目金额明细表》、《本期可抵减税额明细表》中,以扩大本期进项抵税额。

此外还需特别提醒,企业的会计处理与纳税筹划管理应具有一致性,凡涉及相关“营改增”的特殊税务处理,其对应的会计处理也需在账面及时完成,如允许从销售额中扣除其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价款的,税务中虽然是直接扣减销售额,但纳税申报中最终体现为减少销项税金,则对应的会计处理也应增加“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科目,并由此借记来减少本期账面上的应缴增值税。

6. 如因“营改增”导致税负增加,可按规定申报财政补贴。

对于现代服务企业,由于发生的主要成本为人工,进项税额发票收取很少,“营改增”后企业的税负不降反升。这从税负平衡点分析也可以看出。基于此,国家下发专门文件《关于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的通知》,予以财政资金扶持。试点企业实际税负确实有所增加的,可向财税部门申请财政专项资金扶持,但从客观上要求试点企业核算规范准确,证据充分,申请及时,方能获取资金补贴。

参考文献

[1].汪士和.“营改增”利空预警建筑业如何应对?.建筑,2012;18

营改增风险 篇5

为了解掌握物流企业“营改增”的税收管理及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区局税收风险应对,在第二季度重点对物流企业进行了风险识别和税收评估,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营改增”后物流企业受其经营模式、会计核算方式、税收征收方式的影响,容易形成利益驱动的洼地,导致不法现象出现,产生涉税风险。国税在征管和组织收入方面也存一定的执法风险。笔者针对营改增后物流企业存在的涉税风险,对加强行业税收管理、防控税收风险,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一、营改增物流企业范围及有关概念:

物流企业是指从事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是独立于生产领域之外,专门从事与商品流通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的企业,是在商品市场上依法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具体来讲,物流企业是以物流为主体功能,同时伴随有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此次“营改增”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的两档税率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根据物流企业所涉及到的不同方式,其应纳税率可分为11%、6%和17%三个不同的税率档,一般纳税人的物流企业采用抵扣制度,即用于生产经营的外购燃料、外购设备和外购劳务等取得的进项税额允许抵减销项税额,企业“应纳税增值额=应税销售额×税率-抵扣额”。小规模纳税人,即采用“应纳增值税额=应税服务的销售额×3%”的公式计算应纳增值税。

二、“营改增”后物流企业存在的涉税风险:

(一)少计收入少缴税款,违法现象有所抬头。

调查中发现:国税政策与货运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很大的差距,如:企业不能完全做到“车辆统一调度”,不能完全做到“全部收支统一核算”,仅仅就开票部分申报收入,物流企业有利用部分散客不需要货运发票的机会,在财务核算时少计经营收入、少计应缴税款。存在漏报应税劳务收入,漏缴申报税款现象。企业有补税:100%,滞纳金:每日0.5‰罚款:50%~500% 的税收风险。基层国税部门面临被检察机关追究失职渎职风险。

(二)人为提前或推迟收入,引发行业管理隐患。

物流企业签订定期运输合同所约定的服务期限通常是跨会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会计核算时应依照会计制度的规定正确划分劳务收入所属的会计期间,即在同一会计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应当在完成时确认收入;若劳务的开始和完成时间分属于不同的会计,在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完工百分比法(完工进度或完成的工作量)确认相关的劳务收入。然而在这次纳税评估中,我们发现:有些物流企业人为提前或推迟计税收入。仅以当期开具发票的金额确认当期实现的劳务收入,不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收入,存在提前或推迟计税收入的涉税风险。

(三)企业经济行为复杂,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有待提高。

现有税法大都采取属地征收的原则,即纳税人在经营行为发生地缴纳应纳税款;但就物流企业从事运输业务的纳税人而言,其应当向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很明显,这一规定禁止了经营性货运车辆的异地开票行为,忽视了经营性货运车辆在返程途中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比方说,机 构所在地为长沙的某物流企业承揽了从长沙至上海的单程货运业务,将货物运抵目的地后,为了降低车辆空驶率,通常会在当地货运市场承接返程货运业务,此时,该物流企业作为承运人因其不能开具发票而会给托运人造成损失,但如果承运人愿意提供一定价格上的优惠并能与托运人达成协议,就可以选择以现金方式进行价款结算,从而获得账外收入。目前,在物流业多以现金方式进行款项结算就是很好的佐证。物流企业将其返程途中产生的经营收入置于账外,而相关成本却在账内核算,这种财务核算方法使企业不但逃避了增值税及附加税(费),而且偷逃了企业所得税。

(四)企业税收遵从度低,混淆不同税率较普遍。

“营改增”政策对提供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规定了不同的税目税率。《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明确,货物运输业务属于交通运输业,适用11%增值税税率;货运代理、仓储、装卸搬运、港口码头服务等物流业务属于物流辅助业,适用6%增值税税率。两者的税负存在差异,而物流企业在核算应税收入时,也乐于用低税率应税所得。如我们在这次对物流行业纳税评估中大多数企业都存在实为交通运输服务。不按货运交通运输业11%征税,而按运输代理业6%征税,引发涉税风险。就我们这次评估对8家企业就此问题企业补交税款达300多万。在评估中还发现物流企业运输主业和辅助难以区分,政策执行难度较大。运输服务和仓储装卸服务在本质上紧密相连的,人为划分不仅不适应运输行业一体化运作的需要,而且增加税收管理的难度。

(五)“低征高扣”引发“骗税”,财税改革有待持续推进。“营改增”后物流企业争相攀比,都想适用低税率,有些企业还花很大力气在经营上作调整,并做一些税收筹划,申报按物流辅助业的货物运输代 理服务,适用6%低档税率,而抵扣税款接受受托运输企业开过来11%的专票,形成了低征高扣的现象,实际上这种操作不规范。如果企业确实为货物运输代理服务,存在虚抵进项的风险,受托运输企业提供交通运输服务应对委托运输企业开具11%税率的货运专票,而不是对货代企业开具11%税率的货运专票。其次我们还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个别企业因采购物资和设备都是17%的税率,这意味着企业在进项上抵扣的税多,而在销项上征收的税少。这种“低征高扣”的情况,导致一些企业形成大量留待抵扣的进项税,自己的“抵扣指标”用不完,有些企业就会借此对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让“下家”企业进行抵扣,从而产生税收漏洞,造成国家税款流失。低征高扣现象的存在,也造成了不公平抵扣,使环环相扣的增值税链条不完整、不科学,留下了骗税的空间,必须加以封堵。

(六)企业所得税隐患凸显,税收管理压力加大。

“营业税”改为 “增值税”后,物流企业的会计核算相对更加复杂。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一时难以适应新的政策要求,从税收管理上,物流企业的运营模式、开票方式与税收政策规定存在冲突,国税部门难以了解企业运营业务收入的真实性。物流企业费用支出方式主要是现金,费用支出不规范,难以按照现代货运物流企业财务规定,准确核算每辆汽车运输的吨公里成本、费用和利润。大量现金支付费用,成本费用不实,国税部门无法核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出现收入与利润不匹配现象。据对 “营改增”后2015年区局国、地税23户共管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负测算,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仅为千分之零点三。行业利润率仅为百分之零点一二,远低于正常的行业利润率。

(七)代开虚开现象增加,发票违章隐患较普遍。

一是物流企业营改增后,部分企业由于税负提高,便千方百计地取得没有实际业务的扣税凭证,达到少缴或不缴税款的目的。例如某一企业2014年增值税进项税额50多万元,全部是品名为成品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方为某市石油公司,经询问,该企业运输线路很少经过某市,明显存在买票抵扣嫌疑。二是物流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填写的要素填写不全,漏填或者误填,不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填写要求予以填写,有些符合自开票纳税人基本认定条件的物流企业,不顾自开票纳税人在“未提供货物运输劳务、非货物运输劳务及由其他纳税人(包括承包人、承租人及挂靠人)提供货物运输劳务”三种情况下不得开具货物运输业发票的规定,为其他纳税人开具货运发票。有的不法分子利用低征高扣政策虚开发票,有的借即征即退、营业税差额扣除等优惠政策骗取税款,有的为骗取财政补贴资金虚开发票,这些都需要提前预防。

(八)经营模式杂乱隐蔽,财务核算不够健全。

物流企业业具有分散性、流动性和隐蔽性特点,挂靠经营普遍,实际车主和名义车主往往不一致;车籍所在地、企业注册地和实际经营地也往往不一致。受人员素质等制约,很少有纳税人按规定全面、准确核算。运输企业对挂靠车辆的经营难以全面掌控管理,无法做到按实核算收入和成本。营业税的征管相对落后,而增值税征收方式和手段都比较先进,采用发达的“金税工程”信息系统和严密的专用发票管理办法。在具体的税务实践中,物流企业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完善账务资料,加强信息化建设,避免税务风险也是国税部门面临的工作难点。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对“营改增”物流企业会计人员的办税辅导。

“营改增”物流企业原来由于核算简单,营业税大都按差额征收,会计大多是兼职做帐,“营改增”后企业会计核算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增值税进销项核算,办税流程也有很大不同,建议企业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和办税流程、纳税申报的培训,逐户过关、一户不漏。

(二)加大对“营改增”物流企业的法制宣传。

物流行业税收难征易漏的根源之一是从业人员不知法,对有关物流行业税收政策不理解,被动纳税。如何才能让物流行业的业户由被动纳税转变为主动纳税?根本的一条路子就是把税法宣传辅导工作做到经常化、精细化,让物流行业的业户真正地懂法,提高企业税收纳税遵从度,税务机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企业管控风险至关重要”。

(三)清楚增值税优惠前提,避免税务风险。

“营改增”后,物流企业可能会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可能是减免增值税,也可能是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不管哪种方式,必须要弄清楚享受这些优惠政策的前提条件,只有弄清楚这些前提条件,才能避免税务风险。首先,物流企业要比照规定的具体内容,看看自己是否符合税收优惠的范畴和情形,如果不符合的话,企业为了享受税收优惠采取的一些靠近政策性规定的做法,可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政策风险。其次,如果物流企业符合增值税优惠的范畴,企业就应该按照主管税务机关的规定和业务流程履行必要的程序和备案手续。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对于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项目,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四)严厉打击虚开发票。

“营改增”给物流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涉税风险。首先,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这是“营改增”之后对物流企业的财务日常管理带来的新要求,因为专用发票在增值税征纳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这给企业带来不容忽视的涉税风险。在平时管理中,要加强对上述可能存在代开虚开的纳税人进行责任提醒,对“以身试法者”进行法律严惩,坚决打击虚开货运增值税专用发票,骗取政府奖励的违法行为,保证货运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统一物流业各环节增值税税率。

建议将“货物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统一执行6%的税率。此举不仅符合国务院“物流国九条”基本精神,有利于物流业一体化运作,体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而且符合“营改增”试点中“改革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的指导思想,有效解决了试点中交通运输业税负大幅增加的问题;同时,减少了操作层面的麻烦,有利于降低征管成本,适应物流业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的特点。建议设立“综合物流服务”税目,对运输、仓储、货代、配送等物流业务各环节实行统一税率、统一发票。

(六)把握关键,强化会计核算。

货运业物流企业一般纳税人应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设置各类账簿,加强凭证管理,确保准确核算收入、成本费用。货运企业收入、成本费用以完成单个合同(作业项目)为单位核算,分别填制会计凭证,并将相关票据附在会计凭证后。收入、成本费用以一台车辆(单车)为单位设立收入、成本费用明细账。尚未实现收入的成本费用按月分车核算。成本费用必须是该车实际发生,并与该车取得运输收入的行车路线一致。大额运输款项和油卡购油、大宗购油、大宗购气等采购业务应使用向税务机关备案的金融机构账 7 户转账结算。发票应按规定时限如实填开,属于自有营运车辆或租赁车辆发生业务的,按自有营运车辆或租赁车辆车牌号码填开;属于转包运输业务的,应备注转包运输字样。票面内容应填写详实,“起运地、经由、到达地”、“车号”等项目必须填写齐全。

(七)加大税务征管信息软件的研发力度。

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与步履姗姗的税务征管之间的不适应,不仅仅体现在物流一个行业,而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与税务征管科技之间的矛盾。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物流经济中蕴涵的税源,亟待需要有相应科技含量的税收征管手段来保证。

(八)强化分析,加强评估稽查。

电信“营改增”阵痛 篇6

在此之前,从最早传闻的2013年9月1日,到2014年的1月1日和4月1日,电信业“营改增”已从“业界预估时间”第三度推迟。

这一次,或再无悬念。

推迟

作为本届政府税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突破点,“营改增”一直受到高度关注。

铁路运输、邮政服务已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全面试点。

此前,财政部在提交2014年全国“两会”审议的预算草案报告中提出,将抓紧研究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范围的政策,力争4月1日实施。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2014年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

但4月1日已过,靴子仍未落地,而在业界,电信业“营改增”施行的时间点,再次被设定在6月1日。

坊间有消息说,相关文件已经下发至运营商,但直到本期《财经国家周刊》发稿时,此消息仍未获得证实。

即便如此,这也已经超出了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最早明确表态的最长时限。

2013年8月1日,楼继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说,“择机将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目前财政部正会同国家税务总局抓紧完善这两个行业试点方案,争取今年底或明年年初实施。”

纠缠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三大运营商围绕“营改增”后如何不增加电信企业的实际负担,和财政部进行了多轮“谈判”,这成为电信业“营改增”试点不断延后的重要原因。

根据试点方案,营改增后的增值税税率分为6%、11%、13%、17%四档。此前,三大运营商都希望适用6%的税率,但是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则认为11%更加恰当。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的一份报告则显示,电信业实施营改增后,增值税的价税分离,将导致运营商营业收入下降。如果不能通过提价等方式实现税负转嫁,运营商现有收入中,将有约10%转变为销项税,这将直接导致收入指标下降。

此前,业界盛传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适用11%税率,但根据现有税负,实施一定比例的退税。但即使如此,仍将对三大运营商的业绩产生影响。知情人士透露,在2013年,工信部曾力推网间结算调整,其原因之一,可能也在于希望通过结算杠杆调节运营商利润,以对冲以上业绩影响。

另一种则是对电信业实行两档税率,基础电信业务适用11%增值税税率,增值电信业务适用6%增值税税率,以缓解营改增带来的税负和利润压力。

但是,这种方式需要直面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当前电信业务营销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的格局下,对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的营业额划分将成为一个让人头疼的技术难题。

目前,电信业“营改增”最终将采用何种方案,仍未有定數。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谈判”已经有了结果,电信业“营改增”试点具体方案,“会在这几个星期内出台”。

促使谈判不沦为拉锯战的原因,则是中央政府在“营改增”推进速度上的整体诉求。“如果电信业‘营改增’试点继续拖下去,会导致其他行业‘营改增’转变的进程也往后拖,财政部的原定计划就会受到更多影响。”知情者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阵痛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三大运营商的财务部门和市场部门,已经对“营改增”所带来的影响,做了诸多预案,基于对“营改增”转变对其销售和采购进行调整。

不过,整个行业对这一政策的影响,普遍认为阵痛难免。

此前有分析机构测算认为,如果增值税适用11%税率,三大运营商收入指标下降将达9.8%。

毕马威税务合伙人彭晓峰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电信业‘营改增’的具体细则没有出来之前,会给运营商带来多少影响,还不能明确判断,但它首先影响的问题就是固定资产的采购。”

根据彭晓峰介绍,营业税和增值税是完全不同的税种。营业税是根据销售额征收,而增值税还涉及采购部分。“固定资产的采购并非日常性的,尤其是对于基础运营商,大量的固定资产采购,可能是两三年才有一次。”彭晓峰分析说,这就导致过渡期的问题更多。

他认为,财政部和税务部门可能会和运营商协商,通过测算,看看是否有更为合适的税率确定,来稍微缓解运营商在短期内的负担增加。

但这仍然无法缓解运营商的担忧。目前传出的消息说,电信业“营改增”,将导致运营商税率从当前3%的营业税,调整为电信基础业务的11%和电信增值业务的6%。但到目前为止,这一切仍然是“预测”,而非最终结论。

按照这个可能,前文提及的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报告曾有预估,对照2013年三大运营商的实际经营情况,中国移动税前利润变动幅度不大,联通甚至将因此而出现利好空间,中国电信则将受到明显影响,下滑幅度有可能降低5%?12%。

不过,三大运营商在私下场合却均表示,“营改增”将会明显导致2014年度业绩收窄。其中,中国电信认为这将导致其2014年度净利润下滑幅度高达25%,中国移动也表示至少会导致7%的净利下滑。

专业人士大多不愿点评这些观点,但他们认为,从长期看,“营改增”的目标仍然是促使整个社会的税率体制更为规范化,并且“至少不会明显增加企业的负担”。

“我并不能做太多揣测,只是从税务专业的角度看,退税手段的可能性仍不能排除。”彭晓峰说,运营商现在已经作了很多预判性的预案和准备,但最终还是只能等待政策出来,再确定预案的可执行性,以及判断是否需要再度调整。

回归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电信经济学家杨培芳认为,单纯地考虑“营改增”对运营商的“利空”程度,可能存在对运营商乃至电信业的“社会职能”定位的偏差。

“基础电信运营商首先应当是社会基础服务者,而不只是市场化的企业。”杨培芳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杨培芳在担任原信息产业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期间,就曾经批评过基础电信运营商陷入“泛市场主义”境地。

“从整体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层面,‘营改增’这样的一揽子方案,应该得到拥护。但另一个方面,不能放弃对整个电信业社会基础设施的认识高度。”杨培芳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认知问题。”

他认为,围绕电信业“营改增”试点,应该同步进行的,仍然是决策层对电信业的态度。“‘营改增’这个具体问题上,对运营商利润产生的影响,多点少点,其实并非核心。核心仍然是,如何在每一个政策出台时,对周边政策的调整和完善。电信行业作为基础性行业,是否应该有一个相应的税收优惠,也是应当考虑的问题。”

杨培芳认为,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应当回归到“公共企业”的范畴内,而当前运营商更多体现出来的市场主体性质,导致因国资委考核而过度追求利润,并非好的结果。

杨培芳的这一担忧,反映出舆论过度关注“营改增”导致运营商利润短期内会受到明显影响,而忽略了运营商作为基础设施提供者的主体性质。

营改增风险 篇7

此次新增试点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等四大行业涉及纳税人1100多万户, 比前期试点的590多万户增加近一倍, 营业税占原营业税总收入的比例约80%, 改革涉及面更广, 意义更大。

一是基本消除了重复征税, 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二是将不动产纳入抵扣范围, 比较完整地实现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三是优化产业结构, 为整个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

“营改增”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税种和税率的变化, 它对企业税负、会计核算、税收筹划、财务管理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 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营改增”之后, 对于应税服务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改变, 收入由由价内税形式调整为价外税形式, 在原有的定价体系没有改变的情况下, 开票方收入降低, 利润减少, 受票方成本降低, 利润增加。有些企业的纳税人无法取得大量可抵扣的进项税, 可抵扣进项税的支出占所取得收入的比重较小。若供应商大部分为小规模纳税人, 可能会造成抵扣困难, 从而使税负增加, 即使供应商是一般纳税人, 可以取得抵扣发票, 但仍要看是否能够取得合法的抵扣凭证, 若对方无法提供合法的凭证, 也会造成税负增加。如鉴定服务行业“营改增”之前该实行5%的税率, “营改增”之后该税率为6%, 由于该行业成本主要为人力成本, 而人力成本无法取得进项税发票进行抵扣, 所以会导致该行业税负增加。有些企业可以取得足够的进项税发票, 整体来说税负降低了。

(二) 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由于增值税税制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对企业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 原增值税政策和“营改增”政策并存, 原增值税业务 (货物、劳务) 适用《增值税暂行条例》, “营改增”业务 (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 适用2016年财税36号文。其次, 多档税率和征收率并存。如税率有17%、13%、11%、6%几档, 征收率有3%和5%, 另外还涉及很多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 如:免税、即征即退 (按比例和超税负) 、先征后退、先征后返、3%减按2%征收等。, “营改增”实施之后, 企业的会计科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目的设置上新增了很多明细科目。最后, 计算复杂繁琐。一般计税方法和简易计税方法并存、扣额法和扣税法并存。

(三) 对税收筹划的影响

“营改增”后需要特别注意2016年4月30日前的不动产和2016年5月1日后的不动产、对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的三个时间点、纳税人身份和计税方法的选择、特殊销售等, 都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 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实施“营改增”后, 必须要有严格的内控制度。对合同的管理、发票的管理、抵扣链条的管理及人员的管理等都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

三、全面实施“营改增”后企业税务风险控制措施

(一) 完善内部管理的预警机制

首先, 必须要在全公司范围内加强“营改增”政策的宣传, 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 提高他们应对“营改增”政策的业务能力。由于增值税的税目繁多, 计算方法复杂繁琐, 还存在很多不可以抵扣的项目及事项, 所以就要求企业的人员能够熟练的操作, 从而为企业增收节支做出应有的贡献。如混合销售、老项目和新项目、哪些项目可以扣除、哪些项目不可以扣除等, 这些都会对企业的税收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次, 加强内外信息沟通。业务人员在涉及到发票获取时, 一定要及时与财务部沟通, 将最新的财务政策灌输给每一位人员。企业的财务人员应与当地税务机关和其他相关单位保持有效、及时的沟通, 主动咨询并快速了解“营改增”的最新政策, 及时收集和反馈相关“营改增”的信息, 并能够在全公司范围内定期对其他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 从而降低税务风险。

最后, 要建立税务风险预警机制。在公司内部建立预警机制的控制制度, 经公司高层领导的批准行文, 下发到各部门严格执行。预警机制必须覆盖公司的涉税事项处理和税务风险管理各个环节, 明确各部门的责任, 从而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 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 加强合同的管理

合同是税务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 对于“营改增”后, 发票的获取程度直接影响到增值税的负担情况。因此, 在合同中对相关发票条款进行约定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

1. 合同双方名称的规范性要求很高。

增值税体系下对服务提供方开具发票将比营业税更为严格。在原有体系下并不需要特别提供纳税人识别号信息, 但现在服务接受方需要把公司名称、纳税人识别号、地址、电话、开户行、账号信息主动提供给服务提供方, 用于服务提供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2. 合同中应当明确价格、增值税额及价外费用等。

“营改增”以后, 需要在合同价款中注明是否包含增值税。鉴于采购过程中, 会发生各类价外费用, 价外费用金额涉及到增值税纳税义务以及供应商开具发票的义务, 有必要在合同约定价外费用以及价外费用金额是否包含增值税。

3. 合同中对不同税率的服务内容应当分项核算。

对兼营的不同业务, 此时一定要在合同中明确不同税率项目的金额, 明确地根据交易行为描述具体的服务内容, 并进行分项的明细核算, 以免带来税务风险。

4. 合同签订过程中还要明确发票条款。

企业向供应商 (承包商) 采购货物或提供劳务, 应当在合同中明确供应商 (承包商) 按规定提供发票的义务、明确提供发票的时间要求、发票的类型和税率。

(三) 加强发票的管理

为了加强发票管理, 财务部门要及时的与企业采购和管理部门及时沟通, 检查发票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对合同中的发票条款进行管控, 并且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尽量选择规范的一般纳税人企业进行合作。

企业应加强对于发票的开具、空白票的管理以及纳税申报的管理。严格管理增值税发票的开具, 防止伪造和虚开增值税发票。

为了防范虚开增值税发票, 国税总局曾出台规范性文件要求“三流一致”。所谓“三流一致”, 指资金流 (银行的收付款凭证) 、票流 (发票的开票人和收票人) 和物流 (或劳务流) 相互统一, 即收款方、开票方和货物销售方或劳务提供方必须是同一个法律主体, 而且付款方、货物采购方或劳务接收方必须是同一个法律主体, 如果三流不一致, 将不能对税款进行抵扣。

财务部必须让公司的领导和员工知道的增值税发票刑法的相关规定。有的刑罚甚至到了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这些严厉的处罚无疑给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敲响了警钟。

(四) 做好税收筹划工作

税务筹划是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开展, 选择合理的税收筹划措施, 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盈利目标。

一是要了解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点、申报缴纳的时间、利用不同地区的区别税率进行税务等级划分, 在常规的商品销售与提供服务业务的经营活动过程中, 新税制根据具体的销售与服务类别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增值税税率。由于项目类别不一样, 增值税率也不一样, 所以企业要根据项目内容进行分别核算。

二是可以通过改变纳税人的规模和管理模式来进行税收筹划。由于小规模纳税人比一般纳税人的税率低些, 在无法从供应商那里取得更多的抵扣发票时, 可以通过改变纳税人规模, 方便企业以最低税率缴税。从而使其能够适应增值税改革的要求, 降低企业的税负。增值税改革之后, 设备类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进行抵扣, 因此,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一定要从投资的多方面进行考量, 从而扩大抵扣范围, 降低税负。

三是调整税务管理方式。通过相关的约束政策, 对税收的每个环节的风险点进行控制。从税收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来进行有效的管理。

四、结语

“营改增”推行过程中, 肯定存在很多困难。企业要在这个转型阶段, 认真学习税收政策, 合理控制税务风险, 克服困难, 争取能够在短时期内步入正轨, 真正实现节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彦利.“营改增”后的税务风险与税务筹划[J].时代金融, 2014 (01) .

[2]张际萍.“营改增”对企业的运营的影响及建议[J].商业会计, 2014 (12) .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的税务风险研究 篇8

1. 1 营改增和企业实际税负

营改增的落实,对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据调研,营改增之后的小规模纳税人普遍起到了降税的效果。基本原因是营改增之后,许多小规模纳税人,如物流辅助、鉴证咨询、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行业以前缴纳营业税的税率为5% ,营改增后缴纳增值税征收率为3% ,税负减低2 个百分点。[1]而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营改增的落实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税负,特别是一些金融行业和运输物流行业等。从总体上来说,营改增极大地推动了小型企业的发展,但对于那些规模相对较大的一般纳税人来说,营改增实施,加大其所承担的税负,并带来了负面影响。

1. 2 营改增和企业税收优惠

营改增对于税收的优惠,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 一是避免征收增值税; 二是即征即退增值税。作为营改增企业,在享受营改增带来好处的同时,企业也需要注意在营改增之后的税务风险问题。营改增之后,企业的税务风险方面会出现很多具体的问题。[2]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自己是否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判断有时会增加难度。营改增后,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获取税收优惠,很多企业利用一些账务技术手段,达到享受优惠政策的目的。营改增的税收优惠政策有: 免税、即征即退等政策。例如,规定对于安置残疾人的企业可以即征即退增值税、对于有形动产租赁也可以即征即退; 能源类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可以免征增值税等。对于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有时会制造一些虚假资料,从而享受这些减免退税的各种政策。这都会加大企业的税收风险。[3]二是后续资料较多,加大了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难度。企业虽然满足了享用税收优惠的资格,并不等同于企业已经获得了相应的优惠,因为,企业还需要向相关税收部门提供一系列的资料,例如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的概念等,而这些资料的收集,往往十分困难。三是企业对于难以实现准确、科学的核算应税项目以及免税项目。四是对于免税项目和增值税专用发票之间潜在的关系,缺乏必要的认识等。以上内容是在营改增背景下,我国企业税收优惠所潜在的风险。

1. 3 增值税专用发票

由于,增值税存在税收折抵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导致在新旧政策交替之际,部分企业乘机钻空子,采取少纳税而多获取增值税发票的现象。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在使用增值税发票等问题上,相关企业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缺乏对增值税相应法律法规的了解,使得在能够获取相应合规扣税凭证的情况下,没有取得相应的凭证,而是获取了普通收据,导致企业丧失了折抵扣税的机会。[4]二是企业对于能够抵扣进项税的业务不清楚,在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后,依旧通过抵扣事项多抵扣了一些进税额,笔者认为,相关企业应当着重注意能够实现抵扣的进项税的种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折抵的时间和范围。三是违反法律,通过虚开发票等方式套利,从而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1. 4 增值税的申报时间

增值税的申报时间应当保持在适当的时间范围内,既不能提前,也不能靠后,如果相关企业违背了增值税的申报时间,势必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如果相关企业提前进行增值税的申报,可能会使企业面临国家税务机关的相应罚款,给企业资金的调剂带来巨大的压力。当然,如果企业推迟增值税的申报时间,也会使企业面临风险。现阶段,我国有一部分小规模服务企业的纳税人在申报增值税的时候,往往推迟纳税,并根据客户的要求,为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面临的补税风险较大,导致企业所申报的增值税款将难以退税。

1. 5 企业财务核算

与增值税相比,营业税的计税通常比较简单,而营改增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由于增值税属于折抵纳税的模式,所以,纳税申报的复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不仅如此,很多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人员在营业税之下还担任该企业的会计人员,而在营改增背景下,这种单纯的兼职会计已经越来越难适应日益提高的会计工作要求了。除此之外,由于会计人员缺乏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了解,导致在营改增背景下,会计核算工作难以实现全面的开展,偷税漏税现象频繁发生,长此以往,势必会给企业带来被税务部门稽查的风险,甚至还有可能给相关责任人带来刑事风险。

2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措施

2. 1 加强企业内部战略调整

营改增背景下,我国相关税收企业可以逐步调整进税项的支出在企业所获得收入中的比重,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避免纳税人进项税支出内容存在不可抵扣的现象,从而减轻在营改增背景下企业所承担的税负。不仅如此,企业还应当同供应商进行协商,尽可能的获取合法的抵扣凭证。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还应当尽可能地避免选择那些不能够为企业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总而言之,企业应当争取更多可以抵扣的进项发票,从而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2 全面把握各项优惠政策

在营改增背景下,部分大中型企业可能面临着税负增加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应尽可能申请财政资金,降低税负。以上海市为例,为了推动营改增的顺利推进,政府进一步增加相关企业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但是,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对财政资金的扶持情况不太了解,即使部分企业了解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但是由于不太了解申请流程的因素,导致其与财政补贴失之交臂。不仅如此,在营改增背景下,我国很多的营业税的优惠政策都已经停止,全新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得以落实,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应当密切关注我国财政部分的政策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将相关政策动态同自身的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将优惠政策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税负。

2. 3 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税务风险时时有之,并不是短时间出现、短时间消失的问题。在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一段时间内,在营改增的大环境下,我国绝大部分企业都面临着税负增加的问题。正因如此,笔者认为,相关企业应当做到未雨绸缪,定期或不定期的实现税收负担率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申报的税负变化表,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建立更为广泛的预警平台,如果发现企业可能面临税务风险,应当迅速采取措施,有效降低企业损失。

2. 4 完善会计核算工作

营改增之后,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和计税、报税的方法与以往缴纳营业税的时候都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对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发票开具和认证抵扣以及会计核算管理方面,都会有更高要求。[5]企业应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调整会计核算管理制度,降低营改增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3 结论

营改增的落实,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需要相关企业给予高度的重视,采取多种办法,切实降低营改增背景下企业税负和企业风险,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整个税务体制改革的全局。上海是我国营改增的试点之一,随后逐步应用到各大城市,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企业在营改增落实之前,缺乏对增值税的了解,导致给以后的增值税实务操作存在埋下了较深的隐患,这些隐患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改变上述现状,笔者认为,我们应当深入了解和分析营改增所存在的税收风险,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办法,全面、客观地评价税务风险,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营改增,税制改革,税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玉兰,许可,李雅坤.“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能力——以沪市上市公司为例[J].税务研究,2014(7):94-97.

[2]余秀珍.企业在营改增背景下的税务风险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51.

[3]李鹏.营改增背景下融资租赁的税务处理[J].新经济,2015(14):63-64.

[4]张克兵.“营改增”背景下税务风险的防范探讨[J].中国市场,2015(27):213-214.

营改增风险 篇9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行为有关税收问题的公告》 (国税函[2010]13号) 之规定, 如果融资租赁企业开展售后回租业务, 在购买承租企业的设备时将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但按照“营改增”相关文件规定, 融资租赁公司向承租企业收取租金时, 又要按照本金加利息的全额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一方面, 融资租赁企业全额计提销项税额, 无进项税抵扣;另一方面, 承租企业通过此运行模式实现了对同一资产的两次进项税额抵扣, 在企业之间形成了税负的不平衡。为此, 一些租赁企业通过“纳税筹划”的方法与技巧, 将承租企业开具的收据作为出租方差额抵扣税款的合法凭证, 私自采取差额纳税方式。这种做法存在着非常大的税务风险。

笔者认为, 作为融资租赁企业或行业协会应建议国家财税主管部门尽快完善融资租赁的相关税收政策, 明确在“营改增”之后的相应具体规定, 将“营改增”对企业经营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而不能采取所谓筹划或“想当然”的方式规避自身的纳税义务。否则, 将面临税务机关纳税评估或税务稽查的处罚风险。

二、改变经营业务性质产生的税务风险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 (财税[2011]111号) 之规定:融资租赁业属于有形动产租赁, 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但是, 对经人民银行、银监会、商务部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 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应该说大大降低了融资租赁企业的税负。

而对经营租赁企业而言, 由于按5%税率缴纳营业税改为按17%的税率缴纳增值税, 税负变化很大。虽然增值税税负具有转嫁性特征, 接受方和提供方可以共同分担增加的税负, 但这取决于企业间最后的商业谈判。所以, 一些经营租赁企业采取人为调整经营业务性质和改变账务处理的方式, 比照超税负返还进行虚拟的融资租赁业务, 从而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这样的做法同样存在很大的税务风险。税务机关一旦发现, 企业有可能被认定为偷逃税款的行为。

实际上, 租赁企业不应采取此种办法降低税负。根据“营改增”试点相关文件规定, 各试点省市都制订了专门的优惠政策, 如明确了“营改增”试点过渡性财政扶持性政策, 规定了采取“超税负返还”的扶持政策模式。财政扶持资金一般按照“企业据实申请、财税按月监控、财政按季预拨、资金按年清算、重点监督检查”的方式进行管理。

三、企业索取不合规票据形成的税务风险

根据“营改增”相关文件规定, 对销售额的界定是“试点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 按照国家有关营业税政策规定差额征收营业税的, 允许其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扣除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价款后的余额为销售额”。所以, 允许从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中扣除的项目, 必须符合国家对营业税实行差额征税的文件的要求。而融资租赁虽然属于营业税差额征税范围, 支付给非试点地区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可以作为销售收入的扣除额, 即扣除成本费用后的差额作为销售额。但支付给试点地区或者试点地区以外 (能取得扣税凭证的) 的全部价款和费用不能作为销售收入的扣除额, 按优先抵扣的原则, 不能同时扣税又扣额。

例如, 由于融资租赁企业在采购二手设备时取得的是4%减半的普通发票, 不能作进项税额抵扣, 开展融资业务时收取的所有租金都需按照17%的税率计算缴纳增值税, 企业增值税税负明显增加。因此, 开展类似业务的融资租赁企业都在急寻是否有合理的涉税处理方法, 进行“纳税筹划”。有些人片面强调, 将上述应税行为分两种情况处理:即收租金时本金部分开具4%减半的普通发票, 利息部分开具17%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仅就利息部分申报缴纳增值税。但是, 这一处理明显违反现行“营改增”相关文件的规定和《发票管理办法》的要求, 存在较大的税务风险。

营改增风险 篇10

一、“营改增”税制改革的重要性探讨

1. 当前“营改增”的概念及意义

增值税相较于营业税来说能起到调节和健全税制的作用, 现如今的“营改增”就是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 这样不仅能减少重复征税的漏洞, 还能缓解间接税种对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营改增”的一般纳税人适用于一般计税法, 将纳税巾的的项税额分为三个档次进行计算, 依次为6%、11%、17%.而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小规模纳税人则适用于简易计税法, 增值税= (不含税〉销售额X3%。依据国家目前“营改增”的改革政策与会计准则, 使得“营改增”后企业在会计处理中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2.“营改增”税制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营改增”税制改革, 实行了较为合理的差额征收税金的体制, 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做法减轻了企业所承当的税收负担, 能够提高企业提高的经济效益。如何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一直是在我事业单位企业在发展中所而临的困难。因此, 我国实行的营业税改增值税税是属于国家实行的减税税措施, 这对企业的发展相关提升了动力。

3.“营改增”税制改革还有利于杜绝在征税过程中所存在的重复征税现象

以往的税收管理工作, 重复征收营业税的现象时常发生, 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税收制度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营改增”税制的出现是我国税收制度发展不断成熟和完善的体现。解决好重复征税的问题, 就能够降低企业的实际纳税额, 这不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他康发展, 而且也是推进我国税收征收制度不断完善的措施及策略实施。

4.“营改增”税制改革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格局的转变

“营改增”税制改革有效的推进了我国第三产业的服务, 扩充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友展提供了税收政策的支持与保障。在我国对社会专业分工和第三产业科学融合大力的扶持与发展之下“营改增”税税制的改革不单解决了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 还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格局的转变, 使我国的第三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之中, 这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二、当前我国地勘单位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分析

随着“营改增”税制改革在我国的全面开展, 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部随之调整了计划和步伐。笔者就以地勘单位为例, 简要地分析当前地勘单位这次在“营改增”税制改革中所涉及的税务风险及应对策略。

1. 改革时间短促, 应付不暇

因为“营改增”税制改革在我国实施的时间并不长, 地勘单位缺少时间进行充分的准备与调整, 还不能很好地应对“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企业带来的变化, 只能够仓促的应对改革后的制度, 要想应对自如还需要一定时间学习, 在这次“营改增”税制改革的过程, 地勘单位不但需要调整自身的财务与税务方面的工作, 而且还要进行其它业务系统关系的调整。如果没有充分的进行调整与准备, 地勘单位则很难适应营改增带来的效益, 进而影响到自身的健康发展。

2. 缺乏平稳过渡, 面对不能"软着陆"的风险

由于增值税具有较繁杂的申报程序以及较为严格的纳税管理办法, 地勘单位面临着的是一套陌生的纳税体系, 这就需要不断的去调节适应, 并要求专业人员能够正确严格的执行纳税的程序。增值税从申报体系到发票体系再到征管模式式以及管理要求等各方面都要与以往的营业税截然不同。因此提高税务人员职业技能的要求, 是当前地助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当前地勘单位应对税务风险的策略办法

“营改增”税收改革的目的是消除普遍存在的重复征税的现象, 以此减轻单位税务负压, 但是要想达到实际的理论效果, 还是需要地勘单位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的施的, 只有克服各种限制, 有放的应对税务风险才能够是地勘单位取得真正义上的发展。

1. 地勘单位需要加强纳税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学习

地勘单位的纳税人员应该是对税制改革最敏感的核心人员, 因为单位需要纳税人员与纳税机关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 只有纳税人员全面掌握税制改革的措施, 才能正确的调节应对方法, 使得地勘单位在税制改革的过程中有序的健康的发展。因此, 地助单位的纳税人员要时刻掌握税收政策的变化, 以及纳税的流程和要求, 避免纳税过程中出现问题, 纳税人员只有不断加强对税收制度的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施展业务能力, 积极地应对税收政策的新变化。

2. 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与应对风险的能力

地勘单位应该有科学合理的内内部管理模式和应对风险的综合能力, 这样不论面对什么风险都有应对的方法。比如, 管理者在勘探设备的购买过程中, 可以通过不同的供货商, 进行货比三家, 确定最合适层的购买方案;通过改变结算等方式, 完善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通过对地勘单位内部情况的与考察与研究, 制定出适应本单位新的财务管理、纳税管理办法, 从而产生一系列, 只有本单位特色的管理水平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提高管理水平, 强化内部控制的能力, 在“营改增”税制改革过程中做到有效的税务风险规避。

四、结束语

综上诉述, 在我国的税收政策不断地改革在发展完善的背景下, 国内现行的税收制度中仍然存在的一定的弊端和问题“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全面洛实, 规范了我国的税收制度, 无论从政策方针上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 都不断地促进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只有正视税务风险, 做好预预期计划的应对措施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后继发展工作。

“营改增”税制改革作为我国税制改革历史进程中一项重要举措, 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同时也仔在一定的风险, 这就要求地勘单位与相关单位进行积极配合, 利用好这次“营改增”税制改革带来的优惠政策, 与时俱进的调整自身的发展, 进而提高地勘单位的自身经济放益以及不断地促进单位持续健康的发展。

摘要:“营改增”是目前我国的税制改革的重点, 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深化, 细化,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2013年5月24日发布的《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何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3:37号) 中规定自2013年8月1日起, 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 这将对参与改革试点的企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基本达到了消除重复征税, 降低企业税负的改革初衷。

关键词:税制改革,税务风险,地勘单位,税务风险, 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徐博.我国共享税与分税制改革初探[J].财会月刊:理论版 (下) , 2011, (3) :44-46.

[2]刘佐.专家热评“营改增”[J].国际务商务财会, 2012, (3) :30-31.

[3]杨志勇.大势所趋下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J].资本市场, 2012, (1) :18-19.

“营改增”难收官 篇11

目前,仅剩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四个行业未纳入试点。而此前中央已经明确要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营改增”改革。也就说2015年将是“营改增”的收官之年,营改增是事关整个财税体制的重大改革,还有诸多未尽事宜需要解决。带着营改增相关疑惑,记者采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学诞、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

金融业:税负平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几乎所有人和企业都是金融服务的消费者,推进金融业增值税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世界很多发达国家金融业广泛采用增值税并把它当做主体税种,在金融危机后,增值税成为发达国家应对本国财政危机的重要政策工具。由此可见,营改增在金融业的重要性。

张学诞认为,金融业营改增可实现增值税链条中关键环节的贯通,有利于金融业及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他指出金融业营改增的好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有效改善金融企业目前的重复征税的问题。由于目前金融企业征收营业税是按照营业额来征收,造成金融企业服务购进货物所承担的进项增值税不能抵扣,从而造成金融企业既要全额负担增值税,同时又要承担营业税。一旦实行营改增,只对新增的环节增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减少企业负担。二是有效化解营业税的扭曲效应。营改增后,消费者购买的金融服务中不再包含营业税,即使金融企业将税负转嫁,也能够减轻最终消费者的税收负担;金融企业营改增后对下游企业而言,也是利好消息,如建筑业、房地产业等相关行业。

对于金融产品,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多数国家对核心金融业务都采取免税法。之所以对金融业增值税实行免税法,是因为在欧盟增值税是消费型增值税,是对消费征税,不属于消费的不征税,而金融服务不是消费,是投资或融资,因而不应纳入征税范围;其次,由于金融核心业务是隐性业务,隐性业务在增值计算和征收管理上都有较大的难度,不宜采取征税办法,所以采取免税。对金融业征收增值税的难点在于金融业的进项税额抵扣如何确认。如果在价格后征税,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基金、期货期权、认股权证等金融衍生品的收益率很难确定,即使到期也难以计算实际增值额。银行还提供各种无形服务产品,没有发票、收入,甚至都难以确定是是否纳入计税范畴。

如果开始实行增值税,目前银行开展的贵金属销售业务,按照税率采用“一般计税法”纳税,但银行从个人手中收购黄金时,因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进项税额,导致业务无法开展,只能采取黄金生产经营单位或典当行代理的模式。

张学诞表示,就目前的情况看,应该不会采取免征增值税的方法。从国家财政能力,以及金融利润水平来看既不现实,也无可能,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把增值税看成是生产经营税,也就是说凡是有生产、有经营活动就要征税,从而把我国金融服务纳入征税范围;一般普遍认为金融业目前是高利润行业,有理由征收税负;金融业在整个国家的税收当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是国家财政的重要基石之一。对于离岸金融业务可采取免税或零税率,与国际金融业平等竞争,以鼓励和促进离岸金融业务发展。

建筑业:抵扣链条不完整

有人说营改增后,最受伤的要数建筑业。目前建筑业主要采取内部承包的经营模式,即总公司将工程项目以承包的形式分派给分公司,总公司仍是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主体。在这种形式下,总公司仍是名义上的纳税人,分散在各地的项目部不是独立经营的主体,也不属于分支机构。

营业税采取的是劳务发生地原则,纳税人可以向应税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而营改增后采取的是机构所在地原则,根据营改增试点实施办法,固定业户应向其机构所在地或居住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因此应由总公司向其机构所在地申报缴纳包括所有项目公司在内的建筑业收入。由于营改增后的税收收入仍属于地方收入,项目实际发生地改为机构所在地,将会影响地方税收收入。

多数情况下,建筑总公司会提供建筑所需的大部分建筑材料。营改增后,总公司提供的建筑材料进项税额将无法抵扣。由于材料的发票是给施工方而不是建筑公司的,因此营改增后建筑公司无法抵扣这部分材料的进项税额。营业税下纳税人提供建筑业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

对于砖瓦、白灰、砂石、土方等地方料以及部分小五金等零星材料,建筑施工方自行购买,多数是就地取材、当地采购。采购时所面对的供应商,一般均为小规模纳税人,甚至是个体户,建筑公司难以及时取得抵扣凭证,因此也无法抵扣相应进项税额。这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是极其普遍的客观现象。

这样一来,企业的税收筹划管理将更加复杂,企业所有的采购专用发票抵扣全部汇总到总公司在当地进行抵扣。对大型建筑企业来说,由于工程项目数量多,分布在全国各地,工作量巨大,一般建筑行业的施工时间长,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因此营改增后对税负将有很大影响。

张学诞建议,建筑业可以采取总公司和子公司相对独立的运作模式。总公司的进项税额有总机构汇总进行申报抵扣,子公司发生增值税部门在工程项目所在地进行抵扣。

房地产业:税负减压?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涉及到的上下游产业多,自身行业又具有经营复杂性。房地产行业的成本构成中,土地成本占比最大,土地成本的抵扣问题是房地产企业税负增减的核心。土地的取得方式从宏观上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取自于政府,包括“招、拍、挂”、无偿划拨等;另一种是取自于市场,包括转让、并购等。现在房地产业的营业税是5%,营改增之后,适用的税率还没有确定,如果是11%,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将上升,利润率会下降,房地产企业或转嫁税负给购房者,如果可能有足够的进项抵扣,即使税率提升到11%,对于一些房地产企业来说,不一定会造成大规模的税负增加。

nlc202309011405

建筑业主要是为房地产业提供服务,可以说建筑业是房地产业的上游,两者上下联通,相辅相成。只有两者联动改革,将上下游一起改革,才能形成完整的抵扣链。

另外,在建筑和房地产行业当中还存在一个“过渡期”的问题,很多项目可能持续时间较长,跨越了营改增的试点时间,如何处理这些跨期项目的增值税销项和进项问题,也会对建筑和房地产行业当下顺利推进营改增有影响。

对于税率,张学诞的看法是,增值税是中性税率,增值税率的兼并,货物和劳务的税率逐渐统一,这是国际税收实践的大势所趋。营改增是结构性减税,如按照原来营业税税负评议的原则,当前的改革试点新增6%和11%加上原来的13%和 17%的税率累计达到4档,将来如果把服务行业纳入试点,可能还有更多新的税率。可以说4档税率违背了中性税率的原则,会引发企业分项目寻租的危险。对于政策制定来说,税率设计要考虑不同的行业,比如说交通运输企业,可以分陆运、航运、水运、应该设置一个坚固各方的中间值。

生活服务业:降负最直接

生活服务业主要包括餐饮业、住宿业、医疗教育、家政服务业、洗染业、美发美容业、沐浴业、人像摄影业、维修服务业和再生资源回收业等服务业态。这些行业经营者分散、单店规模小、但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是其主要特点。

过去的营业税有重复征收的部分,营改增的目的是使税赋更加合理,从原理上来说,由于原本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的营业税率是5%,而营改增之后,由于简易征收法规定的增值税率为3%,从减税结构上来看,营改增最大的受益人来自于小规模纳税人。

以上海为例,有64.1%的受访企业税负减轻或基本不变,24.2%的企业税负下降超过30%。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全部实现减负,其中48%的企业税负下降超过40%。小规模纳税人企业成为“营改增”最大受益群体。

“企业税负减轻的主要原因是小规模纳税人企业营改增后实际税率下降。一般纳税人企业税率虽有所调整,但由于营改增使本企业可抵扣进项税增加以及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使可抵扣进项税增加,实际税负也明显减轻。”胡怡建表示。

央地关系重构

作为地方政府掌握的主要的主体税种,营业税收入大致占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一半以上。随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地方政府掌握的唯一的主体税种便进入到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序列,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一半以上将进入共享税收入范围。

尽管目前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的收入“还给”地方政府,但在体制上,地方政府的财源仍被“挖掉”一块。失掉了这一大块税收支撑,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基础将可能被打破。

张学诞表示,在营改增之前,如2011年营业税收入占地方本机税收收入的比例为33%,营业税实际上是省级政府的主要税种,按营改增的进度安排,在2015年底完成营改增的任务,到时,地方政府将会失去主要税税收来源。尽管在实施方案中规定: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增值税后仍然归属试点地区,税款分别入库,因试点产生的财政减收,按现行财政体制由中央和地方分别负担,但这毕竟是过渡性措施,未来要么开设新税种,如开征零售税等,要么改造现有税种,使之成为省级政府主体税种,要么调整财政体制。

但开征新税种在当下可能会遇到一定阻力,短期内调整财政体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比较现实的选择恐怕只能是对现有税种进行改革后作为省级政府主体税种。从现在税种来看,各方面比较而言,消费税就是一个可选的税种,但必须是经过改良后的消费税。张学诞认为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改良,即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提高税率和调整征收环节。扩大征收范围和提高税率,一方面起到对消费的一定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也能使消费税收入具有一定规模。而调整征收环节,一方面为克服在生产环节征收的缺陷,也为消费税作为省级政府主要收入来源创造了条件。

在营改增全面推行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应当如何改革,从而符合“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的要求。

1994年我国建立了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在这期间虽然部分税种有过调整,比如所得税收入分享的调整,就整个税收分配来看,仍然维持着1994年分税制框架。随着营改增大幅度的税制调整及税收分配的变化,原来分税制中,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成呈现出很多不适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税制改革的障碍,恰逢此时,是时候考虑中央与地方间分配关系进行适度的改革与调整。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具体来看,对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理顺和优化收入划份上,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结合营改增改革,对增值税收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进行合理调整。

税收体制是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税收分配的制度安排,也是税收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现行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税收体系是20年前分税制时确立的单一集权体制,在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方面,存在地方政府缺乏独立税收立法权保障,收入划分不稳固,收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2012年由上海试点进而向全国推进的营改增,既是消除产业重复征税,合理税法支付,减轻企业税负,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税制改革,又是倒逼现在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应构建以保持中央和地方税收分配格局总体稳定为前提,以优化整体税制结构为基础,能够稳定地保障各地方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支出需要,这样有益于加强地方性税源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建立地方税收体系。中央、省和市县三届政府收入划分的原则是,一是注重改的系统性、完整性、协同性,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合理引导地方政府行为;二是以效率、公平、征管便利和收入充足为依据,合理划分地方税种和税收。将收入周期性波动大、具有再分配作用、税源分布不均衡、税基流动性大、容易转嫁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具有明显受益性、区域性,对宏观经济运行不产生直接影响的税种划给地方税,实行省、市县两级进行分级,彻底分级;三是尽量减少共享税,增加各层级的专享收入规模,支持地方税体系建设。

各级税制改革应给予地方政府适当收入自主权,构建地方收入体系。按照财力和事权相适应的原则,通过地方税源的界定、地方体系税种的确立和税种结构的优惠,完善地方税体系。胡怡健表示。

营改增风险 篇12

一、“营改增”背景下对企业的影响

(一) 对于小规模的纳税人:一般情况下税负降低, 至少不会上升。

(二) 对于一般纳税人, 按其行业不同其税负也相应不同:

1.交通运输业:其税负总体而言是上升的, 但是其中有小部分企业可能也会税负下降, 如2012年东方航空税负就非升而降。

2.现代服务业:除有形动产租赁服务可能会增加税负外, 其余产业例如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等五个现代服务业整体税负都有所下降。

(三) 融资租赁:税负增加。

(四) 电信行业:中国移动预计短期利润将受到较大负面影响;中国电信预计经营利润短期将受到重大影响;而中国联通则表示“营改增”对公司资金流有正面影响。

除了对纳税人的税负有影响, “营改增”还对财务核算有所改进, 变得更加复杂具体化;同时对于发票也有一定影响, 对于一般纳税人的两种发票, 即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税务部门有了明确规范, 其二者发票限额也是不一样的;对企业结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提升了企业管理。这些都有利于最终企业的发展进步。

二、“营改增”背景下的涉税风险

“营改增”的确可以给企业带来长久的收益链, 但其中也蕴藏着不可估量的风险, 这值得企业重点防控, 例如以下几个风险:

(一) “营改增”税收政策风险:由于“营改增”政策的调整, 部分纳税人未能深入理解其中政策的变化, 对其中改革内容的误解或者操作不当, 还有一部分省市先试运营“营改增”政策, 不能及时适应新改的政策, 甚至某些执法机关未能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均有可能造成涉税风险。

(二) “营改增”政策下发票使用不当引起的风险:1.企业在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 例如:在开专用发票时某些信息填写不全, 如漏写信息, 开发票人员操作不当致使所开发票不规范, 不能正常使用, 或者纳税人不按规定索取合格的扣税凭证, 甚至未能及时办理相关发票证件等均可导致涉税风险;2.虚假发票可能引起风险。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虚开, 这是发票管理办法和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严厉禁止的行为, 不少企业负责人的涉税犯罪均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有关。

(三) 因分不清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可能导致的涉税风险:如果忽略了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或者未能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等, 则很有可能面临滞纳金甚至罚款的危险, 对于一些大项目的工程, 其损失是巨大的。

(四) 因所享受的优惠条件可能导致的涉税风险:“营改增”政策实施扩大了一些免税项目, 这使得某些纳税人因不了解新政策而未能享有该优惠, 或者某些企业存在偷税漏税的现象。其中增值税的应税项目和非增值税的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或个人的税务均有可能混淆, 造成进项税抵扣的风险。

(五) “营改增”背景下因核算财务不健全而导致的涉税风险:“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其增值税的计算要比营业税的计算复杂的多, 如果核算过程中出现不合规, 不规范, 则该企业就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这无疑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其中拿混业经营为例。混业经营是在“营改增”新政后提出的, 意思是企业在经营销售不同税率和征收率的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同时还要提供相应的应税服务。企业很有可能因计算偏差, 或者不能准确核对销售额而造成不必要的涉税风险。

三、“营改增”背景下涉税风险的相应应对措施

(一) 针对“营改增”税收政策风险:为避免涉税风险, 建议企业及纳税人及时掌握新政策的法律法规, 深入的学习了解“营改增”的相关政策, 将新增的政策予以注明, 提前制定好相应改革措施, 尽可能减少人为失误, 全面识别及评估, 避免其风险发生。与此同时各企业要加强与主管税务机关的交流沟通, 明确“营改增”新政策的发布时间以及相关政策的内容及办理时间等等。企业应多多开展“营改增”试点政策的互动培训, 尽可能的多接触新政策, 各企业间互相交流, 互相借鉴, 总结经验教训, 制定好企业公司内部政策。

(二) 针对发票使用不当引起的风险:1.对于信息填写不全, 这需要纳税人准备好充分的证件资料, 例如开户银行和账号等, 避免受票方认证困难;同时纳税人应熟悉办理发票相关流程, 在规定时间内办理规范化发票, 严格按照新改政策实施。2.对于虚假发票问题, 应从“售票”和“开票”两个方面加以管理。这要求纳税人明确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重要性, 在完善内控的同时增强防范意识, 加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 严查发票真伪, 杜绝虚假发票, 如有发现, 应及时对其查证落实后严格处理, 完善制度不足;

(三) 对于因税务发生时间而产生的涉税风险:当纳税义务开始后, 经营者的行为就必须严格按照纳税的申报期限和方式来处理, 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处理相关事宜, 在合规和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享受权益。

(四) 在享受税收优惠时, 企业要加强防范, 明确优惠政策的范围, 在符合“营改增”政策的基础上依旧个人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核算方式和相关手续, 处理好免税项目与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关系。对于不同的进项税金应予以仔细区分, 明确该项目是否可以抵扣当期销项税。

(五) 对于核算不健全存在的风险:要求企业依据本公司自己的销售情况, 正确分析经济状况, 制定适合的税率, 在财务上分别核算不同税目销售额, 确定应缴纳的税款。尤其要注意混业经营, 兼营行为, 避免因会计核算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减少税收风险, 降低税负, 达到节税目的。

除上述几点外, 企业要对一般纳税人进行身份确定, 必须依法办理相关事务, 明确企业境内提供的应税服务原则, 合理区分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制定企业自己的建议计税方法等等。这些都需要企业加以重视, 防患于未然。

四、结语

随着“营改增”政策的相应落实, 不少企业已经加强了其方面的管理, 并从其中体验到了一些切实相关的利益, 但是在巨大利益的面前也存在着不少的涉税风险, “营改增”企业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上述的几条, 还有更大是风险存在, 因此为了有效的应对这些涉税风险, 企业应认真研究“营改增”中包含的政策, 对于每一条都应深入透析, 切实掌握其精髓, 而财务人员要具有长远目光, 可以提前谋划、全方位考虑, 在符合企业发展的情况下制定好相关政策, 提前预测, 做好充足准备,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涉税风险, 做到有条不紊, 从容面对, 使企业在“营改增”的道路中不断前进。

摘要:营改增是指原来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 这样保证了纳税人不会重复纳税, 将产品和服务一并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这项改革于2013年8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涉及交通运输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项领域息息相关, 通过此政策减轻了部分纳税人的重担, 带来了“结构性减税”但与此同时也会有虚开增值税等各种涉税风险, 这需要企业及时做好风险评估, 制定切实相关的政策, 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 这已成为“十二五”计划以来各个企业纳税人税务管理时的着重点。

关键词:营改增,涉税风险,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苏强.“营改增”背景下纳税人涉税风险管理及应对策略[J].涉税广角, 2013 (08) .

[2]任海宁.营改增后企业涉税风险及应对措施[J].企业天地, 2016 (07) .

上一篇:执行功能下一篇:呼吸系统疾病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