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形势

2024-10-13

风险形势(共12篇)

风险形势 篇1

所谓考试安全是指国家统一考试在保密、平稳情况下举行。考试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试题本身的安全, 二是社会稳定。国家考试的严肃性、安全性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当前, 各种考试作弊手段趋向组织化、高科技化, 严重威胁着人事考试的安全。本文拟从人事考试的现状, 分析当前考试面临的安全形势, 进一步探讨防范考试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认清形势, 提高规避风险的认识

当前,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在实现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化的同时, 还要完成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总体性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多元化社会的转变, 旧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控制机制、整合机制正在趋于解体, 而新的体系与机制尚未完善并充分发挥作用。转型时期社会自身具有的脆弱性, 使我国面临诸多社会安全隐患, 如贫富差距过大、社会越轨和犯罪激增、传染病控制难度加大、道德失范、信任危机等。

由于我国是考试的发源地, 各种考试名目繁多, 是名副其实的考试大国,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考试承载了太多的社会功能, 考试功利性特点十分突出。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 一向具有较高公信力的国家统一考试, 已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社会风险和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一是考试作弊之风越演越烈。在考场上, 夹带、抄袭、交头接耳等传统作弊方法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且方法和手段还在不断翻新, 同时手机、商务通、扫描与无线传输、网络甚至间谍器材等高新技术手段也竞相登场, 一些网络枪手、助考公司还明码标价, 有恃无恐, 开展五花八门的所谓“考试服务”。二是失密、泄密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 尽管各级考试机构采取了各种措施, 但是失密泄密现象还是屡屡见诸报端。如2007年进行的国家司法考试、卫生专业资格考试以及一级建造师考试等。三是部分考试工作人员丧失原则, 参与作弊。这是近年来威胁国家考试的重大安全隐患, 少数工作人员直接参与作弊, 滋生了新的“考场腐败”。

当前, 考试作弊呈现新的特点:一是人员复杂化。作弊者既有考试工作人员和参考人员, 也有社会其他人员, 有的作弊者之间彼此并不认识, 仅仅存在利益关系, 以金钱为纽带。二是环节多样化。从命题、制卷、试卷保管到考试报名、领卷、组织考试、监考、评卷、考试信息发布等一系列程序化的运作过程中, 都存在着作弊的空间。三是工具现代化。作弊工具从简单的考场传抄发展到现在普遍使用手机、对讲机、针孔摄像机等, 真可谓五花八门, 手段更加隐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于2005年5月28日向媒体透露:防止作弊光靠教育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矛盾双方的对抗手段也早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四是方式群体化。作弊方式由个体作弊、共同串通作弊逐步演化为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利用现代通讯工具群体性、团伙性作弊, 对社会的危害性也更大。五是目的功利化。考试作弊的目的表面上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 而成绩的背后则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将考试作弊作为生财之道。每逢国家考试之前, 就有一部分不法人员公开出售作弊笔、针孔摄像机、微型无线隐形耳机等作弊工具, 且销路不错;有的在高校校园或者公共场所张贴广告, 明码实价公开招聘或者应聘“枪手”, 甚至在一些城市出现了专找“枪手”的“中介公司”, 有的中介机构通过网络、QQ等形式明码标价包考试过关, 包获得考试真题或考试标准答案等。上述借考牟利的情况, 形成了看似繁荣的畸形“考试经济”, 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分析成因, 提高规避风险的信心

当前大规模考试面临如此严峻的安全隐患, 绝非偶然, 有其深层原因。

(一) 考试的高利害性是考试作弊的根本动力

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 考试其实就是一场竞技, 带有非常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考试成绩及格与否或通过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奖励与惩罚, 正是考试的高利害性, 使得一部分人敢于铤而走险, 甚至孤注一掷。

(二) 人情社会是考试作弊滋生的温床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 人们习惯于建立各种人情网、关系网, 通过人情或关系办事, 这为考试作弊的滋生提供了沃土。有些考试工作人员或丢不起人情面子, 或经不起利益诱惑, 最后就会纵容、包庇甚至参与主导考试作弊。

(三) 缺乏有效的监督为考试作弊提供了空间

考试作弊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对各种形式的考试作弊缺乏有效的监督。当前考试管理中, 由于缺乏监督机制, 或机制不健全, 或机制可操作性不强, 或监督水平和技术跟不上作弊的水平与技术, 或考试监督不力, 使考试作弊有机可乘。尤其是考试工作人员作弊现象更加突出, 近年来出现的多起试卷泄密事件都是因为考试管理机构内部制度不健全, 监督制约机制疲软乏力, 致使监督上盲区频现, 给作弊者以可乘之机。

(四) 狭隘的考试观念助长了考试作弊之风

教育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认为, 考试作弊事实上已经构成泄露国家秘密罪。在我国许多法律条文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法律依据。他说, “对于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 业界内外人士, 大多没有敬畏之心,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或者说, 考试法律责任的主体包括考试机构工作人员、考生及社会人员还没有从法律层面去认识考试作弊和考试作弊对社会的危害性”。大多数人法律意识淡薄, 对考试作弊不以为意, 认可同情考试作弊者。有的人甚至视考试作弊者为弱势群体。正是这些狭隘的考试观念助长了考试作弊之风的蔓延。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在回答记者和网友提问时说, “我们不应把考试作弊者当做弱势群体看待, 如果不对他们进行严厉处理, 对社会、对大多数人是不公平的”。

(五) 法规建设的相对滞后使作弊行为的处理缺乏刚性

由于我国尚未制定统一规范各类国家级考试的《国家考试法》, 人们对国家级考试中的作弊行为通常仅视为违纪行为。作为考试机构对考生及考试工作人员往往只是停留在考试诚信教育, 并进行必要的道德约束, 对考试作弊行为的处理也只是行政约束, 还远远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 更谈不上涉嫌犯罪。虽然各级考试管理机构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及部门条例, 但由于法律效力较弱, 约束力不强使得对作弊行为的处理缺乏力度。

(六) 考试作弊风险成本过低让作弊者无所畏惧

多数考试作弊, 尤其是团伙性作弊均以营利性为目的, 作弊者所获得的利益往往大大高于作弊所付出的成本, 作弊者被抓后充其量受到考试纪律的处理, 仅伤其皮毛而未动其筋骨, 从而使作弊者无所顾忌。与此同时, 还带来一种令人倍感忧虑的情况, 即平时诚实应考的考生眼看作弊者屡屡得手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 感到自己“吃了亏”, 久而久之也会自觉地加入到作弊的行列之中。如2007年“西安研考作弊案”, 这是一起涉及国家级考试的重大作弊案件, 但西安雁塔公安分局却以“治安处罚法和刑法没有明确条文”为由, 拒绝受理此案, 8名作弊者被释放。此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法制日报》还开辟专栏对“研考作弊案”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其实, 这些年来, 不光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 其他国家级考试也常有类似情况发生。

三、强化对策, 加大规避风险的力度

长期以来, 我国的考试制度一直在严格的行政纪律约束下平稳地运行, 对考试报名、命题、制卷、试卷保管、监考、评卷、成绩核发等一系列程序化的运作始终强调加强纪律, 以防止和杜绝作弊。但是由于国家级考试作弊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 考试安全形势日益严峻, 因此, 我们必须标本兼治, 软硬兼施, 重点加强考试管理制度建设、法制建设、技术建设, 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打造诚信考试,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级考试安全、平稳有序地进行。

(一) 加强法制建设

据统计, 目前我国涉及考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有3000多部, 其中绝大多数是部门规章和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 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难以有效遏制肆无忌惮的考试作弊行为。国家考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也是关乎每一位参考人员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大事。而考试作弊造成考试不公平, 并破坏整个社会的公平, 已经成为一种公害。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和处理考试作弊问题, 将其纳入法律规范。一方面国家考试既要强调纪律层面和道德层面的规范, 更应当重视将其纳入立法的视野, 既要依赖于纪律、规章等制度的约束, 更需要法律的刚性规定。道理很简单, 考试纪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约束参考人员和考试工作人员, 却往往对考场之外的疯狂作弊者无能为力。因此, 单纯依靠行政纪律或规章制度管理和规范考试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由于考试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获取较好的考试成绩或者经济利益, 总有一些考生和社会人员不惜铤而走险。而我国的考试立法严重滞后, 对治理考试作弊和解决考试纠纷缺乏可诉性的法律依据, 考生的合法权益常常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司法救助。传统的行政干预在解决严重的考试作弊和考试纠纷时往往捉襟见肘。因此, 从国家考试事业发展的长远要求考虑, 应尽快出台覆盖面更广、更有针对性的专门《考试法》, 通过立法和司法手段, 规范国家级考试的设立及运作, 提升考试的质量, 维护考试的公平与公正。

(二) 强化制度建设

考试工作是一项涉及众多环节并有众多主体参与的工作, 必须规范考试工作人员和应试人员的行为:一是必须严肃工作纪律, 严格工作程序。考试工作中的重要工作程序包括:考试命题工作程序、报名资格审查程序、试卷印刷程序、试卷运送与交接程序、考试施测程序、评卷与登分程序等。二是应制定相应的行为规则。包括试卷保管规则、报名工作规则、考试实施规则、考点考场设置规则、考场规则、监考人员守则、巡视人员守则、违纪处理规定、评卷登分规则、保密责任书等。三是建立相应的制度, 包括岗位目标责任制、保密制度、监督机制、回避制度、应急处理机制等, 明确行为失当应承担的责任, 并加大人事考试责任事故追究力度。

(三) 重视技术建设

1. 提高考试的技术设计水平。

通过对答题卡和试卷的设计和分配, 可以阻扰甚至切断抄袭者和被抄袭者之间的信息联系;在电子考试实施中, 基于大容量的电子题库, 通过为不同的应试人员生成内容不同的试卷, 可以杜绝应试人员之间的直接抄袭。

2. 提高考场的技术建设水平。

加强考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标准化考场, 提高考试管理的科技含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考场进行监控, 可以创造一个“无法作弊”的考试环境。通过计算机随机编排考场、自动生成考场和准考证号与座位号, 可以将应试人员在一定范围内打散, 切断熟识人员之间的信息联系;将照片、指纹等身份信息数字化并进行采集, 可以逐步消除考试过程中的替考现象;利用视频联通, 建立统一的国家和省级考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实现大规模考试网上巡查、应急指挥、考务综合管理、视频会议、考生服务、网上考试和诚信档案等功能;启用无线电信号监控巡逻车在考点外巡查, 可以及时查处可疑信号源;通过在考点实施电子屏蔽, 可以有效防止手机短信作弊等。

3. 进行考后技术分析。

随着客观题在大规模考试中的应用和光电阅读机在信息采集中的使用, 可以采集到客观题答题信息, 为考后对考场抄袭情况的分析提供信息基础。

4. 加大试卷保密室硬件建设。

运用网络、传输、存储、摄像集成技术, 建立试卷保密室远程监控系统, 做到试卷保密室一举一动均记录在案, 既能即时检查试卷保密室情况, 又可以随机抽查保密室24小时全程情况, 堵死一切可能发生试题泄密的源头。

(四) 狠抓队伍建设

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密的工作程序要靠人来实施、落实。尤其在我国当前考试法规还不甚健全的情况下, 更应发挥人的作用, 加强队伍建设。

在监考教师队伍建设中, 必须把好“三关”:一是把好选拔关。选拔那些责任心强、敢于坚持原则、廉洁自律、作风正派、业务熟悉的教师担任考场的监考员, 建立监考人员监考业绩档案库。二是把好培训关。强化对监考老师考风考纪教育和业务培训, 建立考务工作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对其进行严格的法制意识、管理知识和考试专业知识训练。三是把好奖惩关。运用激励机制, 增强考试工作人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把教师监考工作的业绩与各种人事政策挂钩, 对认真履行监考职责的监考员, 要给予表彰奖励, 在晋升职称、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

近年来, 在处理各类国家级考试作弊案件中, 有一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即相当数量的利用假证件作弊以及试卷泄密等案件都与考试机构工作人员有或多或少的牵连。国家级考试考务工作的实践也证明, 只有加强对考试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管理, 增强其法制意识、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细化每一个工作环节的规范管理和操作程序, 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替考等严重考试作弊案件的发生。因此, 要有针对性地在考试工作人员中创造性地开展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警示教育和业务培训, 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 鞭策他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经得起人情关和金钱关的考验, 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五) 加大考试风险成本

所谓“风险成本”是指人们采取某种行为的危险程度和可能付出的代价。如果某种行为的风险成本很低, 而可能得到的效益很高, 就会有很多人选择这种行为。风险成本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行为路径与方式。国家考试作弊的风险成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作弊行为人实施作弊行为之后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可能性的大小。二是考试作弊行为人被查到之后所受到的法律追究和惩罚的严厉程度。

面对日益猖獗的作弊之风, 必须使用法律手段, 同时建立经济惩罚制度, 用高风险成本加大对考试作弊的惩处力度, 即在依法制裁的同时, 从经济上遏制考试作弊。

风险形势 篇2

资金清算由过去单一的行库往来方式转换为行库往来、支付系统往来、国库内部往来和同城票据交换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多渠道资金清算方式;从一个相对封闭、相对间接的资金清算体系转变为一个开放的、直接的资金清算体系。国库部门直接参加资金清算,风险点增多,风险的隐蔽性更强,防范风险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央银行国库部门应该如何适应新的要求,防范风险,保证国库资金安全运行,笔者就此作一些探讨。

一、国库资金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

(一)领导不重视形成的组织风险。具体表现在有些行领导对有形的货币发行库安全很关心,经常过问、检查,对人员配备和安全设施的投入也相对倾斜。而对国库则相对关注、重视不够,以至于在决策考虑工作时对国库工作研究过少,在人员配备和设备投入上,存在职数偏少、素质偏差、投入不足等现象。新的国库业务操作流程需要人员间相互制约且分工较细,思想上的麻痹必然会造成组织上的分工不合理和业务处理上的差错风险。

(二)内控执行不到位形成的管理风险。具体表现在业务不熟悉难于管理和风险意识不强疏于管理两方面。如会计核算和操作制度设置不严密、不规范或不符合会计核算要求、要害岗位不进行轮换,内控监督机制不完善,未进行分级审批、重大会计事项报告制度,未进行会计事后监督或事后监督制度未严格执行,部门领导、会计主管未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度是否严格执行,使内控制约出现真空地带。

(三)规章制度不完善形成的制度风险。一是制度建设滞后。随着金融电子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库业务中。对业务运行中出现的电子信息、电子票据如何进行安全操作与管理,至今还没有一项正式的切合实际的制度来加以规范。使国库业务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风险隐患;二是某些制度可操作性差。如:国库对延压税款问题的制约上,从《国家金库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到《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以及《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代理国库业务管理办法》,只对金融机构有监管处罚措施,而对当前经常延压税款的征收机关只有明确的监督要求,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制约措施,使国库资金不能及时入库,形成风险;三是某些规定不切实际。如:《国库会计管理规定》第十六条要求:国库会计需设置资金清算、明细核算、综合核算等16个国库会计岗位,同时第十八条对岗位分工提出了五条具体要求,规定各岗位可实行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但其中六个岗位相互不能兼任,三个岗位不得参与会计账务处理。在实际工作中,即使按照“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的要求设置岗位,会计核算和资金清算至少也需要8—10人的编制,再加上财政国库改革的不断深化、强制休假等因素的影响,国库会计核算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对人员的配备要求更多。显然,各级国库部门现有编制是达不到要求的,特别是县级支库和代理支库人员编制较少,必然造成这些支库为完成日常核算工作任务,无法按照此项规定的要求进行岗位的合理配置,以至于不按要求兼岗,出现违反规定交叉业务的现象。

(四)制度执行不严格形成的操作风险。国库业务人员在业务操作过程中有章不循,违反制度规定办理业务,如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帐务处理混乱;各岗位人员不严格执行职责,凭证审核不严,会计帐务处理“一手清”;各项检查走过场,形式主义严重;不认真审查更正凭证,存在汇总更正、对帐不认真等。这虽不是故意犯罪,但主观上已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的机会,导致国库资金出现被盗被挪的风险隐患。

(五)信息技术薄弱形成的网络风险。由于银行全方位、全开放服务体系的确立和电子银行的开通,使金融电子化系统更具有开放性,使各种金融网络的互连程度进一步提高,网络管理更加复杂,网络上的金融信息传输、金融服务的安全受到更大威胁。目前各级基层国库,特别是县乡级支库,由于计算机等设备投入的限制,存在国库核算操作系统与人民银行局域网没有从物理上进行隔离的情况,给国库资金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国库核算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安全措施比较薄弱,网络技术的选用及其安全可靠性成为影响国库资金安全的重要环节,任何一个漏洞只要被他人利用进行攻击,均会造成系统毁灭性的打击或重要数据丢失。

二、防范措施和建议

新形势下农信社信用风险防控探析 篇3

信用风险加快暴露

——资金链趋紧下的企业诚信受考量。近年来,一些企业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贪大求全,盲目扩张,陷入非理性的“多元化发展”。在经济下行期,整体市场环境、产业政策乃至行业发展要求等发生变化或剧烈波动时,企业资金链条断裂风险最终不可避免。在此情况下,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将无从考量。企业财务信息失真,使农信社传统上依靠客户财务数据所构建的各种信贷风险预测预警机制都将一定程度上失灵,对信用风险的有效防控形成了巨大挑战。

——“形式合规”中的信用风险潜伏。目前,农信社对抵质押担保均有明确规定,以便在第一还款来源无法落实时更好地保障农信社债权。但部分基层社为迎合上级审贷标准及自身利益,往往只关注担保手续的有无,而不关注实际担保补偿能力,导致担保有名无实、担而不保,个别担保操作方式甚至成为各方都心知肚明的行业“潜规则”。

——“激励错配”使风险信息判断延误。多年来,农信社业绩考核年年加压、层层加码,压力责任往下走、收入报酬往上提“倒金字塔”式的激励机制错配,使基层社为竞争到客户,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审批,或不经任何尽职调查直接对客户的信贷需求进行承诺或者放款;甚至故意隐瞒企业真实经营情况及风险状况,从而延误对风险的及时准确判断和处置。

——治理机制缺位导致失信成本较低。农信社信用风险的不断暴露,追根溯源还在于其治理机制改革不到位,风险管理技术及风险管理方法的创新不够,未能构建涵盖教育、征信、惩处的全方位、全区域完善的信用体系,导致恶意失信、恶意逃债的案例时有发生。

提前介入防患未然

——抓住风险源头,强化企业趋势分析。一是要紧密结合信贷业务的经营管理实际,强化行业、产业、政策、企业趋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尽可能减少在企业危机来临前的“接盘行为”。二是要注重担保保障,尤其是要突出借款人信息和担保的可实现性。要始终将借款人的管理以及对借款人的监测、分析和评价作为第一要务。三是要对诚实守信企业在充分的趋势分析基础上,开展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差异化支持。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标准、属于技术改造升级、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项目的合理信贷需求,在商业上可持续、风险可控和手续齐备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以此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提升信贷资产盈利能力,降低信用风险。

——加大风险排查力度,全面掌控风险隐患。一是常态化、多角度、连续性地加大风险排查力度。彻查企业关联架构、经营真实性、融资状况、担保圈风险以及诉讼查封信息等,摸清风险底数,及时准确发现和掌握风险动向。二是超前采取防范措施。对到期贷款提前开展风险排查,对存在逾期可能性的贷款提早介入,进行定点跟进与全程督办 ;按月调整高风险客户名单,对全社高风险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定期跟踪监测;按月调整不良信贷资产客户名单,对全社每月末不良客户及瑕疵贷款客户的风险状况及处置情况进行定期跟踪监测。三是适当调整处置策略。对涉及外部诈骗风险、股东贷款风险、股权及仓单管理风险、客户综合风险、非正规金融活动风险等重点领域进行排查。

——完善风险评级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一是创新管理理念。要坚决摈弃以往新官不理旧账的消极意识,农信社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各职员都要进行理念培训、信用风险管理培养。要突显农信社合规文化的引导力,让每个员工在合规经营文化的影响下,积极主动地学习风险信用管理知识,从知识、技术双重角度提升自身素养。二是建立操控性强的评级模型。要突出强化信贷业务流程尽职管理,调查环节必须做到“现场”“面签”“验证”,审查环节必须去“形式化”。做到让客户资料、市场数据导入模型中即可获得信用评级结果。不仅可以降低评级工作量,还能体现评级体系客户管理的针对性、风险管理的预见性、信用评级的真实性。三是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针对风险实际,一案一策,分类施治,既要对恶意逃废债务的失信企业严厉惩处,也要为暂时出现困难但有市场、有效益的诚信企业开绿灯慷慨解囊,更要对经营无望的“僵尸企业”亮红灯尽快处置。

——创新联动机制,积极探索风险管理新模式。一是完善激励机制。要从推动改革激励机制入手,形成权、责、利对等的激励约束体系。坚持业绩与风险考核并重,人不在岗,责必到人。同时各营业网点还应充分利用金融联络员人熟地熟,信息撑控全面及时的优势,积极探讨举报奖励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对“失信者”形成高压态势。二是夯实长效机制。要认真组织,对每个案例风险暴露原因、处置情况、经验教训进行梳理。严格责任追究,建立远期风险暴露责任追溯机制,加大对上、对高管的责任追究力度。三是建立联动机制。要与金融同业加强横向合作,完善大额授信联合管理和债权人联席会机制,形成大额授信管理和风险处置中的行业信息共享,实现银行业“抱团取暖”“抱团维权”“抱团发展”。四是探讨“连带责任”新模式。建议积极与公检法等政府职能部门加强联动合作,探索以家为单位,建立诚信档案,对企业高管、中小微企业主、个体私营者实行“一人失信、全家连责”的问责机制,加大失信打击面及惩处力度,大幅度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者无资可转、无处可逃、无路可跑,让信用真正成为企业和企业家的生命线、农信社员工的声誉线。

浅析新形势下应收账款风险防范 篇4

一、应收账款风险的影响

(一)从狭义上来看,应收账款风险对本企业的影响,可以从如下几点:

1、加大企业日常的经营压力和机会成本

企业要想持续稳定健康运行,离不开源源不断的资金链,如同人身体里的血液,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将濒临破产。因此,保持健康持续的资金链,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过多、账龄过长,不但会增加企业为管理应收账款而设立专门机构所付出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加大企业的资金压力,无法进行其他更多投资活动。举例来说,一个商业管理公司如果长期无法收回租户的租金和物业费,则公司也无法有足够的资金去开展大力度的营销推广活动、不断美化商场购物环境,维护保养大型设备以确保顾客安全,自营更多有品质的品牌来满足顾客的需求等等。

2、会导致企业面临信誉危机

信誉破产,是一个企业真正的破产。如果企业应收账款过高,为了维持日常经营不得不再向其他单位借款,一旦企业无法及时还清欠款,企业的信誉就会大大降低,进入“失信黑名单”,以后融资难度更大,在这个越来越注重信誉的时代,将很难找到合作伙伴,后果可想而知了。于此同时,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如果企业有大量应收账款未能收回,就不得不缩减生产规模,从而导致销量锐减,面临被淘汰的威胁。

3、加大坏账风险,减少企业收益

如果大量应收账款无法收回,会大大减少企业的收益。所以,坏账会对企业产生最直接的危害,是影响企业资金链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二)从广义来看,应收账款风险对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

2016年国内经济的大环境预计很难回暖,如果这时市场上的应收账款过多,产生了大量的三角债,各种跑路现象频频发生,无疑会造成国内市场的混乱和市场信用的缺失,人人自危,市场交易谨慎又谨慎,这种环境将很不利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不良影响十分深远。

二、应收账款风险成因分析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第一、权责不清晰,催款责任人不明确,催款过程中互相推诿扯皮,导致很多账龄很长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第二,缺乏规范有效的欠款催缴流程。从应收账款产生的最初环节即销售环节介入,明确相关部门的欠款催缴职责和权限,由专人对每笔应收账款实时跟踪,对客户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行之有效的催缴。第三,缺乏监督和考核机制。相关的考核机制不健全,应收账款清欠指标没有纳入一把手的考核指标,应收帐款长期挂账,无人过问,没有奖惩,导致了坏账产生和最终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失。

(二)企业盲目使用赊销扩张,售后服务又跟不上

当前经济环境低迷,一些风险型偏好的企业为了尽可能地拓宽销路,开拓市场,不仅没有更力加谨慎的使用赊销的销售方式,反而扩大了赊销销售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这种销售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面对当前经济环境的妥协,但是过高的应收账款风险又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同时,企业的售后服务又不能另客户满意,客户满意度降低也是导致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销售人员考核制度不健全

目前很多企业对销售人员的薪资奖金考核依据销量,而并没有对售出商品款的回收率进行约定。基于此种考核机制下,一些销售人员迫于销售指标的压力,往往会增大赊销销售进而达到企业的销售指标,从而拿到更多的薪资奖金。

(四)催收手段落后

很多企业的催收方式过于落后且没有科学性,没有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催收方式,往往只是采用电话催收或者函件催收的方式,在催收未果后企业也没有更加有效的方法进行跟进。

三、防范改进建议

(一)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详细的欠款催缴流程,明确相关责任人,辅之以相应的绩效考核措施,通过制定有效的奖惩措施,发挥出清欠责任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加快应收账款的清收和资金回笼,进而减少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另外,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估。

(二)严格把控赊销行为,完善销售人员绩效考核标准

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政策,建立赊销审批,应对赊销客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根据客户信用情况确定能否采取赊销方式。若对方信用等级较低,此单销售效益又非常可观,可以约定客户若不能偿还欠款,销售方有权收回商品,或进行有担保的赊销。

另外完善对销售人员的业绩考核标准,不仅仅以销售额作为销售提成的评定依据,可把售出商品款的回收率也作为考核依据,从而激励销售人员对于售出商品款的清收积极性。

(三)新形势应收账款风险防范的针对性措施

新形势下,改进日常经营和销售模式是帮助企业渡过艰难时期的重要手段,制定新形势下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针对性措施有利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率。

首先,企业应该对现有的赊销政策进行改进。在过去,企业为了扩大销路抢占市场占有率会选择激进的赊销销售策略,目前我国经济在新形势下经济活跃度出现了明显放缓,这时候如果还使用像以往一样的销售模式会加剧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企业经营的第一要务是求稳、尽可能避免过大的经营波动,所以企业应当调整其销售策略,如采取适当降低销售业绩目标、减少赊销销售比例、缩短销售链避免产生过多的附加成本、主推明星产品放弃瘦狗产品、增加现金折扣政策鼓励客户尽快还款、缩短赊销信用期等。

其次,在调整赊销策略的基础上,企业在当前新形势下应当采取积极的收款政策,同时要尽量避免应收账款账龄过长的应收账款发生,对超出企业收款政策的应收账款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手段加快对欠款的追讨工作,降低产生坏账的可能性。虽然采用积极的收款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收入、增加收账成本,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它有助于企业降低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降低烂账发生率。在当前形势下,作者认为企业采取较为稳妥的收账政策更有利于在当前大环境下更好地进行日常管理、降低应收账款风险。

再次,对于当前人人自危的经济形势,企业更应该加强对客户相关信用指标的评估。在此,可以通过引入信用评估5C法和信用评分法对客户进行一个前瞻性的了解。我方企业可以通过了解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条件对客户还款意愿和能力进行定性评估。通过对客户的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企业间进行交易过程降低应收账款收账风险也有利于我国信用机制的建设。

然后,要加强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应收账款多来自于销售合同,而销售人员是销售业务最主要的负责人。当前新形势下提高销售人对应收账款风险的认识,规范销售人员的赊销行为,建立以应收账款回款率为基础的奖惩制度帮助企业更好的防范应收账款风险。具体来说,要做的规范销售人员的赊销活动,对每一笔赊销业务,销售人员要向领导层提请赊销销售申请,在领导层部门审批通过后方可向客户提供赊销销售,销售人员要对每一项赊销业务的数量、价格、发货情况、客户反映、回款情况进行完整有效记录,并定期向领导层汇报,领导层对赊销业务的回款情况对销售人员做出相应的奖励或惩罚,并把回款率汇入销售人员薪金提成的量化标准,使销售量与回款率同时成为薪金提成的标准。

最后,企业应当强化库存管理。对于一项健康的应收账款,其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增加了流动性风险,企业因为无法及时收款账款而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维持日常经营开支,通过强化库存管理,强调以最小的库存成本的获取最大利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降低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所造成的经营风险。对于生产销售型企业可以依靠库存管理系统,时时了解库存信息,将库存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降低日常库存存储成本,在经济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多采用去库存的销售战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在当前新形势下,市场竞争激烈且商品大多都已经同质化。良好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对普通销售企业来说是市场竞争的第二战场,这是一个更深层次、更高要求、更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竞争,售后服务的优劣不仅有助于企业挖掘长期合作伙伴也有助于企业尽快收回账款。第一,要做好对销售产品的跟踪服务,通过电话或者派专员上门了解客户对产品的评价,帮助客户更好的了解产品,并提供定期维护服务。第二,要学会收集客户有价值的信息,倾听客户的诉求,真正做到了解客户需要什么。第三,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理解客户,先做到真诚道歉,保持与客户的情感联系,之后再向客户提出一个能让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案,尽一切可能让客户满意。

(四)应收账款风险其他预防措施

去年至今,国内企业的收款压力持续增大,一旦不能及时归账,就很容易使得很大一部分的可使用资金被淹留在客户手里。在经济环境恶化的时候,在健全企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对基础上对应收账款进行保理和购买信用保险对于大量进行赊销销售的企业是很有必要的。

1、健全收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应收账款对收入贡献的重要性,通常企业往往采用营业收现率等指标并赋予权重对企业的收入质量进行考核,当然这种方式对企业来说太保守,如果能采用良好的应收账款风险防范措施,将更客观的进行企业绩效评价,对公司来说意义重大。所以,本文建议现在企业在新形势下应利用比率分析法,对企业的业绩与应收账款的关系通过应用统计工具,如检验分析,相关性分析,平均值分析,和简单的百分比分析对业绩收入业绩进行科学考核。

首先,运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这两项指标分别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对企业的流动性进行评价,一般来说0.5和1:1分别是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最佳状态,企业在此基础上对近几年企业相关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进行对比,确定一个合适本企业的指标范围。

第二,对营运资本周转率、赊销销售比率的指标分析对企业的日常销售经营效率进行评估。通过计算净营运资金周转除以销售净营运资金的比例和其与销售收入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企业销售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对企业的赊销销售比率进行有效控制,以50%的赊销销售比率作为企业的标准,防止流动性问题。

第三,对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收款期对企业应收账款质量进行考核,将相关指标与销售收入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应收收款对收入的贡献进行评价,并通过平均收款期对企业应收账款质量进行分析。

最后,对上述指标的平均值和变化趋势进行统计,然后通过它们的相关性做出科学的应收账款业绩考核评价标准。

2、合理使用信用保险

一些企业遇到府收账款拒付或者延付的情况往往只能坐以待毙,无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坏账造成的损失,信用保险则可以帮助一些催款能力较差的企业挽回一部分的损失。对于销售企业,在交易发生前合理进行赊销信用保险可以对买方的信用进行投保,在企业投保后如果遇到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时候,保险公司会按照企业投保时所约定的赔付比例将一部分保险金赔付给企业,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风险,保证了交易能顺利进行。

3、应收账款保理

应收账款在企业收入构成中比例过大,极易造成流动性风险,从而提高企业营业风险。企业把一部分应收账款由合法形式让与给银行等第三方是对应收账款保理基本方法。保理可以说是一种权利的转移,在进行保理后,该笔款项的债权人就由企业变为了保理初构,保理机构会按一定的比率向被保理方支付交易对价以购买被保理方的应收账款,并通过直接收取应收账款的方式收回其支付的交易对价。应收账款保理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有效帮助企业提高资金周转率,防止应收账款长时间法回笼而造成的流动性风险。在当前新形势下,合理使用应收账款保理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流动性短缺的燃眉之急,使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获得及时的喘息机会。[1]

参考文献

风险形势 篇5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纳税人维权、行政监察及司法监督力量日益增强,对税务机关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效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成为摆在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正确认识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是税收执法过程中潜在的一种风险,是指因为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作为和不作为可能使税收管理职能失效,以及这种作为和不作为行为致使国家利益或税收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需要承担或被追究有关责任的可能性。理论上讲在税收执法的任何岗位都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领导干部和执法管理一线的关键岗位,岗位风险尤为突出。

(一)税收执法风险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客观性。执法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决定风险的各种因素对于风险主体来说是独立存在的,不论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只要风险的诱因存在,一旦条件成熟,风险就会导致损失。风险的客观性提示我们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不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每个岗位、每个人都面临潜在的风险;而且,职务越高、责任越重、风险越大。而且,损失往往与风险相随,风险的危害会引发连锁反应,造成连锁性损失。

二是隐蔽性。风险都是以一定的概率存在的不确定性危险,因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能够准确预见从而有效控制的危险,就称不上是风险。税务人员之所以容易忽视身边的风险,在风险发生之前掉以轻心或心存侥幸,就是因为风险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即隐蔽性。在国税工作中,执法和管理风险也潜藏在日常工作的大量细节中,从萌芽、发展到演变成显性问题,往往都有一个过程,但很容易被人忽视。如在一般纳税人认定环节,审核把关不严就埋下了被不法分子钻空子的隐患,这一隐患未必一定爆发,但一旦爆发就与此管理疏漏直接相关,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是可控性。尽管风险是客观的,但它是可控的,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程序对风险进行事前的识别和预测、事中的防范和事后的化解,可以借助科学的方法、有效的风险防范工作程序,分析风险的性质、产生条件,辨别可能导致损失的因素,为控制风险提供前提。可以根据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和概率统计,建立各项风险的技术参数,为控制风险提供技术手段。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体系,规范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而把风险纳入制度控制的轨道。

(二)新形势下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重大意义

一是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有利于推进依法治税,实现税收工作的根本宗旨。依法治税的过程,既是实施法律赋予的税收管理职权的过程,也是实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工作宗旨的过程。防范执法风险的根本,在于通过制度建设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税收违法行为,降低税务人员受到法律追究的机率,促进税收管理的法治化和规范化,从而深化依法治税。

二是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减少涉税争讼的发生。加强税收执法风险防范,可以通过明晰税收执法各环节存在的执法风险形式及其法律后果,警示税务人员时刻遵循法治原则,正确履行税收管理职责,树立良好的税收执法公信力和执法形象,减少各类涉税争讼的发生,营造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

三是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有利于正确履行税收管理职责,促进税收事业健康发展。随着民主与法治的进步,公民维权、行政监察以及司法监督力量日益增强,潜在的执法风险演变为现实法律责任的机率增大,能否准确判断、识别、预防并有效抵御各种执法风险,不仅关系到税务人员的切身利益,更关乎税收事业的长远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可以减少税务人员的执法压力,激发其工作潜能,保证税收法律制度的正确施行,更有助于提升税务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有益于税收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是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有利于提升征管质量,适应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需要。管理是税收工作的基础,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决定着税收执法风险的大小,二者之间呈反比关系,即:管理水平越高,管理漏洞越小,税收执法风险也越小;反之,执法风险也就越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理念是“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建立建全风险内控机制,合理化解税收执法风险”,因此,专业化管理对税收执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唯有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

二、新形势下税收执法风险的成因

(一)内生性原因

一是税收立法本身的缺陷会导致风险。税收法律中很多要素不确定,一旦把握不准,则存在“渎职”的风险。同时,对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相应的税收征管配套政策出台不够及时,税收管理难以及时跟进到位,会埋下引起争议的隐患,税务机关将不可避免地承担由此造成的执法风险。

二是“行政本位”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会导致风险。目前“行政本位”的管理理念在税务机关比较突出,但过多地强调“行政本位”往往与法治的理念相左,可能会形成执法风险。比如有些基层税务人员为了片面追求考核指标的正确率,不顾客观实际,人为弄虚作假,甚至有干部代替纳税人办理纳税事项,为税收执法埋下了隐患,从而带来了执法风险。三是系统内缺乏风险管理机制会导致风险频发。近年来,各地税务机关都开始关注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也积极探索建立了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但很多税务机关及税务干部的法治观念依然较淡漠,风险意识比较薄弱,从整体上讲风险管理机制的实践成果有限,再加上多数是零散的经验和做法,不足以抵制各种复杂的执法风险。

(二)外部原因

一是日益完善的监督机制带来的压力。众所周知,执法风险与执法行为及结果受到监督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社会整体对税收执法行为的关注度越高,监督力度越大,执法风险由潜在转变为现实的可能性也越大。与此同时,纪检监察与司法机关加强了对税收执法与执纪

行为的监督检查,新闻及社会舆论也成为较强的监督力量,使税收执法过程中潜在违法行为转变为实际法律责任的机率增大。

二是日益增强的公民维权意识带来的压力。税收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行为能力日益增强,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依法行政的要求越来越高,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也在寻求法律赋予的权利。通过法律途径,包括复议、诉讼、控诉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已为越来越多的纳税人所接受和采用,纳税人逐渐从人际关系维权转化到法律维权,给税务人员的依法行政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是组织收入工作带来的压力。一些地方政府为推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大力推行招商引资,并为引进项目,留住客商投资,制定出台一些与现行税法规定冲突的税收优惠政策,导致税务部门难以应对,出现问题税务机关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给税收执法带来风险。其他有关部门配合不力,管理和监控的失位、缺位也给税务机关执法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建议

税收执法风险的内容及表现决定了税收执法风险在税收管理过程中将始终存在。然而,防范执法风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当务之急,是在全面、彻底、深入地落实好现有工作制度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长效机制,将依法治税工作推向深入。

(一)建全税收法律,提高税收执法依据的统一性

完整的税收法律体系是规范税收执法和降低执法风险的前提和基础,要进一步提高执法制度建设质量,增强执法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首先,严格执行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规定,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充分揭示和反映税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要求,避免文件、制度与上位法相冲突;制定的制度要具有操作性,防止脱离实际或超出执法人员承受能力,既要避免制度陷阱,又要防止制度泛化,不成熟或者不必要的制度不宜出台。其次,坚持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矛盾冲突或者内容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制度,要及时修改或废止。再次,深入推行税收政策评价反馈制度,并探索建立涉税规范性文件及管理办法实施效果评价制度,促进税收管理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提高队伍素质,增强税收执法风险意识

一是强化法制观念。税务人员对于新形势下的税收执法环境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知法、懂法,树立法制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正确对待和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谨慎执法,克服执法行为中的侥幸和麻痹心理,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使自己的执法行为不偏离法律的轨迹运行。二是转变执法方式。要改变习惯的、传统的工作思维和征收方式,屏蔽求简单而忽略程序,求快捷而忽略方式的现象,避免和减少执法过程中的拖拉和随意性。要在税收管理理念、税收服务意识、税收征收习惯、职业道德观念等方面与时俱进,提高对事务的判断力,提升处事经验,尽可能减少风险的发生。三是加强税收业务培训,提高税务干部的执法水平。税务部门是政策业务很强的部门。因此,一定要把税收业务培训放在重要位置,要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使干部主动学习钻研税收业务,提高执法水平,鼓励干部报考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等,按照人员的不同层次或工作需要,安排干部分期分批接受专业培训或知识更新教育,为干部应对和防范风险打下基础。

(三)规范执法程序,健全各项执法管理制度

一是优化分解税收执法业务流程。要进一步梳理流程,对运行制度过于复杂、操作手续繁琐、要求不切实际、超出职责范围的项目予以调整;对执法权力过于集中、难以有效制约的部位适当分权控制,同时,要避免执法监督的交叉重复,使各部位、各项执法监督制度、流程、职责相互配套、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二是加强具体执法事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税收执法的质量和水平。坚持依法治税和依法管理,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熟练掌握履行管理职责所必需的法律依据、执法权限、方式方法、时限等内容,全面、准确、适当地实施执法活动,依法履行管理职责。三是重视涉案证据的搜集和论证。真实、合法、有效的税务涉案证据能够有效降低执法风险。加强对基层执法人员有关证据收集、认定和适用规则的实务培训与实地指导,提高执法人员收集与制作证据的能力与技巧。四是进一步发挥税收执法检查的功效与作用,通过日常、专项和执法检查,查摆问题,纠正错误,加强整改,消除隐患。同时通过落实执法责任制度,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依法履责意识和自我控制、自我纠错能力,降低风险概率。

(四)强化内外监督,完善目标考核体系

一要坚持全面落实税收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以岗位设定为基础,依岗定责,明确具体岗位的执法内容与执法程序,减少不作为、慢作为或任意作为等行为。二要切实发挥税收执法检查的功效与作用,通过日常、专项和执法检查,查摆问题,纠正错误,落实责任,并加强整改工作的跟踪问效管理。三要健全完善评议考核与执法责任追究制度,采用计算机考核与人工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税收执法质量,增强评议考核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四要进一步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同时要积极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群众举报制度,全面推行政务信息公开,重视人大、政协、司法等部门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及时处理。

(五)加强部门协作,形成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合力

风险形势 篇6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渐增强。2005年汇改之初到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达到了18%。2010年6月19日,央行启动“二次汇改”,人民币对美元小幅、渐进升值,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涉外企业被推到了汇率风险的前沿,汇率风险已经成为一种系统性、长期性、常态化的风险并影响着企业的日常运营。

另外,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存在外汇风险暴露的企业,暴露头寸愈来愈多;加之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已处于明显的升值周期中,我国企业更是面临着较大的汇率风险。然而,经历了汇率改革和国际金融危机洗礼的中国涉外企业,在二次汇改中能否经得起考验?本文在分析我国涉外企业面临的新形势、汇率波动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涉外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策略。

一、我国涉外企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速放缓

2010年下半年以来,虽然当前全球经济正在复苏,但是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全球经济从由政策拉动的“快速回升期”步入到“低速增长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失业率的居高不下、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仍将使全球经济处于调整期,外部需求难以迅速恢复,国际贸易不活跃。2011年前两个季度,美国经济分别增长0.4%和0.1%,个人消费支出分别增长2.1%和0.1%;欧元区经济分别增长0.8%和0.2%,个人消费支出分别增长0.2%和0.1%;日本经济分别下降0.9%和0.3%,个人消费支出分别下降0.6%和0.1%。2011年,中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64万亿美元的金额,贸易盈余下降了14.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发布《世界经济展望》称,全球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危险阶段,预测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10年的5%以上降至4%左右,全球贸易(包括货物和服务)增长率将从12.8%降至5.8%。

(二)国际贸易保护政策重新抬头

由于各国的经济复苏进程不一,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日益显示出自顾倾向,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在逐渐升温,我国正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的主要对象。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除了遭受普通贸易保护主义外,还将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遭受到额外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27日,去年我国遭受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调查案共计67起,涉案金额59亿美元,被调查产品主要涉及钢铁、机电等领域,涉案产品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步向高科技产品扩散。就在2012年1月30日,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裁定我国违规限制9种原材料出口,预计今年各种形式的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外贸环境将更加严峻。

(三)人民币步入升值周期

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等西方国家出于各自政治的需要,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大做文章,对中国汇率施压,逼迫人民币大幅升值,各主要国家汇率博弈将加剧。此外,许多国家还利用本币贬值手段来促进出口以提振经济,这也给人民币带来了巨大的升值压力,企业的汇兑风险和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2011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达到5.11%,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也升至107.97,创下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并没有就此打住,目前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经进入“62”时代,人民币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升值压力。

(四)生产成本和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国际市场上能源资源、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国内生产要素成本持续增加,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考虑到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没有根本消除,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涨压力还会长期存在:一是能源原材料成本,2011年1月至9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4%;二是劳动力成本,2011年上半年,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18个地区上调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到22%;三是融资成本,2011年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明显增加,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更大,不少企业通过地下钱庄等其他渠道融资,利息很高。同时,国内也面临着较大的通胀压力,物价稳定仍面临流动过剩、农产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输入性通胀压力等诸多挑战。巨大的通胀压力会传导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上,这对于涉外企业微薄的利润构成严重威胁。

综合来看,以上的新趋势不利于我国涉外企业的涉外经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涉外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有加大的趋势,必须及早着手,练好“内功”,应对可能来临的汇率风险造成的损失。

二、影响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因素分析

(一)GDP因素

人民币汇率上升速度与中国GDP增长速度趋于一致,2006年、2007年快速增长后,2008年、2009年保持较平稳的状态,2010年再次快速升值。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投入4万亿刺激经济恢复并收到良好的效果,美国受冲击严重,投资和消费增长乏力,GDP增长率自2008年三季度开始6个季度持续下降,至2009年四季度才恢复为正增长,而2011年全年GDP增速为9.2%,创两年新低。除了金融危机后人民币盯住美元的一段时期外,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比率与中美GDP增率差保持了良好的协同性,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升值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

(二)国际收支因素

2000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及金融项目长期保持顺差,这为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成为欧美等国家施压人民币升值的依据之一。但是进入2011年以后,我国顺差的局面发生了变化,2011年我国全年贸易顺差1551亿美元,同比下降14.5%,经常项目和资本及金融项目环比出现大幅下降,非直接投资项目呈现逆差。此外,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的欧债危机正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也势必影响我国的涉外企业,未来几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仍有可能继续缩窄,从而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三)国内通胀因素

汇率是调控通胀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人民币的升值,一方面可以增加我国进口的动力,降低基础货币投放;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我国进口的成本,抑制物价上涨。近两年,为了抑制通胀的进一步恶化,央行先后出台了多种货币政策,如上调存款准备金,连续加息等,在抑制通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由于经济增速放缓、货币资金难以全面放松、猪肉价格回落等现象的判断,预计接下来我国通胀水平会有较大幅度的回落,这可能使得我国央行暂时不需要借人民币汇率升值来抑制通胀水平。

(四)热钱投机因素

国际热钱在各国间的快速流动可以反映出汇率的趋势。人民币升值将吸引热钱大量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再加上美国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利息不断降低,中美利差的倒挂增强了热钱流入中国的动力。自2010年3月后我国外汇出本增加额与国际热钱的差额减小,表明外汇储备的增长可能主要是热钱的投机流入引起的。国际热钱的投机资本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加剧了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同时可能会加大汇率波动的幅度。

(五)境内外官方博弈因素

近几年来,欧美国家为了解决经济复苏、刺激就业增长,纷纷把矛头指向世界出口大国——中国的汇率体制,指责我国操纵汇率。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央行目前为人民币选择了“政治性”升值方向,这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稳固人民币汇率。因为一旦人民币汇率形成贬值预期,可能会引发购汇热潮,可能会导致人民币汇率过度贬值,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第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升值的保证有利于人民币与其它币种的货币互换,并且激励一些国家直接使用人民币交易;第三,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改善中美之间贸易摩擦。

三、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规避策略

(一)企业内部风险规避策略

1.交易的定价策略。涉外企业可以在签订合同时对产品价格采取一定措施以规避汇率风险:(1)选择合适的结算货币。汇率风险的大小与结算货币的币种存在紧密的关系,收付货币币种的不同,企业所承受的汇率风险不同。企业结算时尽量采用收硬付软、直接用本币或者软硬币搭配的折中方式。(2)采取保值措施。企业在合同中设定外汇保值条款是一种直接简便、可行实用的汇率风险规避方法。债权金额以某种比较稳定的货币或综合货币单位保值(如黄金、硬通货等),结算时按支付货币的当时汇率予以调整,效果取决于企业对汇率走势预测的准确性以及交易方对销售价格变化的接受程度。

2.调整企业进出口策略。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企业的出口因价格劣势而削弱,出口比例很大的涉外企业应该考虑调整其出口产品策略:第一,开发及出口高附加值产品,从粗放的低价竞争转向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第二,努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以减轻原出口地贸易量减少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第三,增加进口比重,根据进口付汇的时间和金额保留相应金额的外汇,尽量使得收汇和付汇相平衡。

3.外汇收付时间选择策略。外汇头寸的暴露时间是汇率风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企业在签订进出口合同时应在外汇收付时间上留有调整余地,通过改变汇率波动的时间结构来实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当结算时,在合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提前或延期收付货款,通过更改外汇的收付日期来规避外汇风险。例如对于进口商来讲,当结算货币汇率呈上升趋势时,企业应在合同规定的履约期限内尽可能争取提前结汇。当汇率呈下跌趋势时,应推迟发运货物,或向外方提供信用来延长出口汇票期限。

4.市场多元化策略。按照投资组合理论,在风险资产中加入与资产负相关的资产可以有效地降低组合风险。在企业防范风险的过程中,若公司的涉外对象分为不同的市场,且这些市场使用的货币存在负相关,同样也能达到对冲风险的目的。因此,企业可以尽可能的使购、销市场分散化,只要各市场的汇率不总是沿着一个方向变化,公司可以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

(二)运用外部金融交易的汇率风险规避策略

1.利用期汇市场交易避险策略。即期外汇、远期外汇和掉期交易,合称为期汇市场交易。如果企业在未来预定时间内要交付货款或偿还外币债务,可以选择即期外汇交易来改变企业持有的敞口外汇头寸的大小,也可以在进出口交易合同的基础上再做一笔买入或者卖出该货币的远期交易,也可以将即期外汇买卖与远期交易组合(掉期)。当外币贬值时,企业应用该方法可以规避一定的损失,但是当外币升值时,企业则会错失一定的收益,该方法是一种较为稳妥的汇率风险规避手段,适合较为保守的涉外企业使用。

2.利用外汇期货交易避险策略。与期汇市场交易避险策略不同,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针对其将要收付的外币币种,在外汇期货市场上展开“对冲”交易。交易后企业可以持有一个与将来在现汇市场上准备交易现汇相同数量和相反交易位置(卖或买)的期货合约,这样就可以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3.利用外汇期权交易避险策略。在汇率风险防范上,外汇期权交易具有较强灵活性和主动性,是一种选择权合约,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期权买方有权在合约期内按协定汇率向卖方购入或卖出一定数量外汇,同时卖方收取期权费。如果行市对买方不利,可以不行使权利,使其到期作废,损失的只是预付的期权费。涉外企业在签订合同后,可根据结算币种特点购买相应的期权,若汇率的变动对企业有利,则在合约到期时不执行期权合约,从汇率变动中获得好处;相反,则在合约到期时执行期权合约,避免风险损失,但其缺点是购买期权支付的费用往往要比远期交易高很多。

[1]魏爱东.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对策[J].南方金融,2006(3):46-48.

[2]赵玉平.涉外企业应对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的适应性分析[J].经济问题,2009(7):59-62.

[3]吴丽华.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企业汇率风险防范 [J].中国经济问题,2009(2):3-10.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经济风险分析 篇7

一、负债风险

高校负债风险是一般指由于资金供需情况、各种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条件等因素发生变化, 使高校因负债的原因给发展和正常运行带来不确定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规模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支柱, 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 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后, 造成了严重的负债问题, 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后果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忧虑。

1. 高校扩招扩建带来的贷款债务风险

1999年高校扩招后, 很多高校的基础设施, 如教学用地、实验室和校舍图书馆等配套设施无法满足扩招后的教育教学需要, 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高校去扩大办学规模、建设新校区、改造基础设施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等工作。但我国增长缓慢的教育投入, 无法满足高校规模扩建的巨大资金需求, 因此国家允许高校向金融机构贷款。部分高校通过过度举债来盲目扩张、“举债兴教”蕴含了巨大的负债风险。根据统计, 截止到2007年3月末, 全国高校贷款余额已达2679亿元, 贷款已成为各高校基本建设、设备添置、改善环境等筹措资金的最重要渠道, 但高校根本无力偿还巨额负债。仅以吉林大学为例, 该校债务高达30亿元, 负债率为55%, 财务困境从2005年开始逐步显现, 每年支付的银行利息高达1.5亿元, 现已接近2亿元, 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

2. 离退休人员增多带来的未来债务风险

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年龄段分布中, 56岁~60岁人员比例较高, 这部分人是已经或者或即将退休的人群, 而再过10年后, 41岁~45岁年龄段的人将要退休, 紧接其后的是36岁~40岁年龄段群体, 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数均处于较高状态。未来,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减少, 高校招生规模也将不断缩小, 办学规模相应减小, 而高校离退休人员的比例随着越来越大, 高校事业发展过程中, 因退休工资发放而背负的巨大经济包袱将日渐明显, 这一笔庞大的开支, 是潜在的一笔未来债务, 拿什么来支付?如何来应对?己经成为众多高校思考的难题。

二、产业风险

1. 校办产业运营风险

我国高校校办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不强;高校产业整体负债率较高, 因此经济风险相应也较大;高校办产业的收益率较低, 投资回报率较低;据统计, 占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总数0.25%的企业收入却占据了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总收入的76%, 表明大多数企业的收入甚微。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 我国的高校校办产业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纵观我国的高校校办业, 只有少数由从前的校办工厂发展而来, 大多数则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创办的, 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 高校产业的发展已经走上了两极分化的道路。一种情况是依托自身的雄厚技术力量和各种高素质人才, 拥有高新技术项目和市场、资金优势, 成为高校产业中的佼佼者, 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交大昂立等著名等企业。另一情况则由于技术、人才、体制原因, 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债务负担重, 处在苦苦挣扎之中;更有些校办产业不能适应市场竞争, 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面临淘汰的危险。高校校办产业中, 总的亏损额不太大, 但亏损面很大。因此, 整个高校产业时刻面临着严峻的经济风险。

2. 后勤服务产业运营风险

随着近些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大高校后勤服务企业正在以市场主体身份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但是在这一进程中, 很多高校对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认识不足, 使高校财产受到了经济损失。

我国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民法通则》第36条是这样规定的:“法人是具有民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按照《民通则》的规定, 高校后勤服务集团只有注册为法人, 才能具有独立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能力, 才能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加市场竞争。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后勤集团还没有进行法人注册, 故只能作为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或附属产业, 没有独立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行为能力, 相应高校才是真正的法律主体, 后勤集团所从事所有法律行为的后果都由学校来承担。因此, 后勤集团运营过程中的活动就有可能导致高校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风险。

3. 投融资造成的经济风险

普通高校投融资风险是指高校在自身资金运用过程中, 资金的使用不能达到预期效益, 从而影响高校运行发展的风险。此处所说的投融资主要是指高校通过对资金在市场上的运作而实现的。

随着我国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 高校对外投资和向资本市场及社会融资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据了解,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已有60多家上市公司与高校结缘, 其中以高校校办产业制的企业或者以高校为大股东的企业就有近千家, 共筹资487多亿元。就大多数高校而言, 在市场中的投融资行为效果不甚理想, 其中存在的问题如不重视和解决, 不但不利于投资活动的开展, 还会给高校造成财产损失, 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市场投资行为中收益小, 问题多, 造成高校大量资产的隐性流失。在过去几十年高校财务管理上, 很少涉及投融资问题, 现今大多数高校也是在拨款体制改革后迫于经济压力, 将投融资做为一种缓解当前资金短缺的手段, 只考虑当前利益, 短期行为明显, 长远发展后续发展考虑不足。

三、资产风险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 截止到2006年, 我国普通高校固定资产总额为6952.260694亿元, 其中属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为1424.075755亿元;截止到2008年, 我国普通高校固定资产总额为9031.482186亿元, 其中属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813.587746亿元。高校的巨额固定资产, 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旦管理不善, 出现资产流失或过度损耗, 都会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高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 高校资产管理的任务就是代表国家对高校资产进行管理和控制, 使其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并为高校创造合理的经济利益。

1. 高校资产重组过程中的经济风险

首先是国有资产流失。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 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学校与后勤集团之间没有明确的产权界定, 学校后勤集团在不具备产权资格的条件下履行并承担产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从而导致学校后勤集团利益实体不明, 学校后勤集团缺乏独立经营的资格和条件。后勤集团社会化是管理机制的彻底改革, 后勤集团实体脱离学校母体的过程中, 划归给实体的资产产权不清, 权属关系不明, 不完全的成本核算, 导致经营实体的核算不实, 不仅无法反映其真实经营成本, 有关资产收益的财务指标也难以考核, 高校对国有资产的控制会变得更加弱化, 很难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的完整与保值, 极有可能加速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

权责不对称, 容易使后勤服务实体消极经营, 实施短期行为, 负盈不负亏, 国有资产难以增值保值。另外, 还要注意防止后勤服务实体为减少资产占用量突击报废固定资产和库存的流动资产。校办企业改制的过程中, 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 资产采购、处置过程中的经济风险

首先是资产账实不符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现象, 是因为现在的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存在有账无物和有物无账的现象。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房屋建筑完工后如期投入使用, 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不能通过有关部门的验收, 导致财务不能决算, 也就不能人固定资产账, 这样造成房屋使用多年还是账外资产。

在资产损坏、丢失、报废时未能及时履行审批手续, 注销和调账, 有的部门一些陈旧设备和家具自己不用了随意放置,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还有的在资产增加时不入账, 如接受捐赠, 自制设备等情形。

再者就是经济腐败问题。近年来, 高校腐败案件时有发生, 此类案件多由基建、采购、校办产业等方面引发。高校采购仪器设备价格高昂, 采购过程中如果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力, 很容易出现个人谋取私利而去损害学校经济利益的腐败行为;高校资产在重组过程中, 国有资产以较低的价格出售, 个人从中谋取好处, 给学校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学校房屋、设备租赁给校外企业, 不收费或收取很低的租金, 不计取折旧和损耗, 这些行为都给学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3. 仪器设备利用率低、重复购置带来的资金浪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用仪器设备总值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截止2004年底,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用设备总值已达到891.39亿元。

我国高校仪器设备相当一部分是来自财政无偿拨款, 存在无计划购置、盲目购置、重复购置的现象, 出现了一方面资产闲置, 另一方面还要重复购置, 再加上日常管理维护不当, 造成了大量资产的闲置和浪费。根据世界银行调查, 我国部分高校教室、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使用率仅为60%;另据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统计, 我国高校的仪器设备中有近20%处于闲置状态;高校国有资产多头管理, 无人负贵, 存在很多明显的管理“真空”与“漏洞”, 造成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

另外调查显示, 截止2002年我国贵重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也仅为15%左右, 一方面是仪器设备投入任务重、压力大, 另一面是已投入仪器设备综合效能低甚至是闲置, 利用效率低归根结底就是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损失, 这类经济风险多为隐性的, 然而带来的后果却是使原本教育资源紧缺的高等院校教育雪上加霜。

我国高校办学条件总是一方面投入不足, 另外一方面重复购置或闲置的状况下循环, 设备配置缺乏认真论证, 买了后才发现选型不符或暂时用不到, 有的不顾实际需要而片面追求高、新、精, 多花钱却使许多功能得不到利用, 造成闲置浪费。

参考文献

[1]程曦.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与防范[J].审计与理财, 2008 (12) :5-46[1]程曦.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与防范[J].审计与理财, 2008 (12) :5-46

[2]郭玲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校办产业赖以生存的必由之路[J].经济师, 2003 (10) :103-104[2]郭玲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校办产业赖以生存的必由之路[J].经济师, 2003 (10) :103-104

[3]何文龙.经济法的安全[J].法商研究, 1998 (6) [3]何文龙.经济法的安全[J].法商研究, 1998 (6)

[4]胡建波.关于构建高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11) :172-175[4]胡建波.关于构建高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11) :172-175

[5]黄英维, 朱平.高等学校最佳负债结构分析与风险拉制[l1.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5 (5) :70-73[5]黄英维, 朱平.高等学校最佳负债结构分析与风险拉制[l1.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5 (5) :70-73

[6]黄秀芳, 张宁.高校负债规模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0) :75[6]黄秀芳, 张宁.高校负债规模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0) :75

[7]胡小林.对十年高校“货款风险”论的回顾与批判[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2) :55-58[7]胡小林.对十年高校“货款风险”论的回顾与批判[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2) :55-58

新形势下投资担保公司风险控制 篇8

一、投资担保公司风险控制面临的问题

(一) 市场风险

投资担保公司面对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国家政策的变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等都会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甚至有些中小企业会倒闭。国家政策随着市场发展情况而改变, 在经济低迷情况下, 政府必然会实施宽松的的货币政策以复苏经济, 银行贷款利率相应会下降, 审核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也会有所宽松, 这会对投资担保公司业务的开展带来一定冲击。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 我国的投资担保行业起步晚, 相关引导投资担保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行业制度不规范, 尽管存在和投资担保业务流程或业务范围相关的法律法规, 并没有涉及到具体的实施细则。这样当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在开展业务过程中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 没有具体的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二) 客户风险

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诟病, 导致投资担保公司在对客户信用资质进行评价时处于劣势地位, 难以对客户的运营情况作出真实判断。客户层面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一些客户为了能满足银行申请贷款的条件, 伪造实际经营状况和财务报表数据, 以此骗取银行和投资担保公司的信任, 成功从银行贷款。在对客户信任资质进行审核过程中, 投资担保公司没有发现中小企业伪造信息的不诚信行为, 即使投资担保公司发现了伪造数据信息的客户, 但是伪造数据信息的客户和相关部门串通起来欺骗投资担保公司篡改数据, 这样直接加大投资担保公司查证数据信息真伪的难度;二是投资担保公司面临客户贷款逃跑的风险, 客户从银行成功贷款后, 由于经营不善、市场低迷或者遭遇经济危机等影响导致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此时投资担保公司作为客户的信用担保人要对银行贷款负责, 因为投资担保公司没有正确判断客户的信用水平, 在客户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时就需要投资担保公司负责, 一旦客户消失, 投资担保公司要对银行贷款承担全部责任。

(三) 自身运营风险

投资担保公司在运营过程也会因为自身发展的问题导致风险, 包括:第一公司自身管理不力, 在《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之前, 整个投资担保行业的管理是杂乱无章的, 不管是财务制度、进入壁垒、企业规章制度等都没有规范建立, 在一些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成立初期, 由于公司章程不完善, 使得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行为都不规范, 这会打击员工士气, 影响公司运营的效率, 阻碍公司文化建设的进程, 不利于公司业务的开展。第二, 投资担保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自2006年起我国投资担保公司数量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截至2013年, 我国投资担保公司数量达到8186家, 中小企业融资性贷款总额达到1.28万亿, 投资担保行业总体资金规模不断扩大, 业务量直线上升, 导致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 规模大、有实力的投资担保公司凭借品牌效应获取更多客户, 瓜分市场份额。第三规模小, 我国市场上大多数投资担保公司规模比较小, 无法达到银行的信用要求, 投资担保公司在和银行金融机构申请合作时必须对投资担保公司的信用进行审核, 硬性条件是投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是否超过1亿元, 而且要求注册资本必须是实际缴纳, 这样就限制了很多投资担保公司的发展。

二、投资担保公司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 规范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

新形势下, 投资担保公司要不断完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层的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 通过培训和学习加强业务人员对担保业务流程的把握, 紧跟国家政策的方向, 树立新的风险防范观念, 通过案例学习、同行业人员交流等形式增强业务实际操作能力, 丰富员工的工作经验, 提升业务人员风险防范水平。此外, 要加强业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开展投资担保公司的业务。在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时, 增强自身责任意识, 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 客观地对客户信用进行等级评价判断。强化业务人员风险意识, 可以通过积极开展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工对风险的敏感程度, 提高员工对风险的警觉性。

(二) 引导风险投资方参与担保业务链条, 建立合理的资金补充制度

投资担保公司在开展担保业务过程中可以引入风险投资, 让风险投资方也参与到担保业务中来, 完善担保业务链条, 在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之间搭建起桥梁。风险投资方应该对客户作出承诺能够满足客户从银行机构贷款的资金需要, 风险投资方同时可以入股客户, 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这样可以维持中小企业正常的运营发展。风险投资方参与到担保业务链条, 对银行、投资担保公司来说都是有利的, 降低了银行坏账损失风险几率, 保障银行资金安全, 避免了投资担保公司代偿贷款的风险, 还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开展投资担保业务。

(三) 建立投资担保风险预警机制

现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 投资担保公司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系统建立客户风险预警系统, 除了将客户的房地产作为抵押物之外, 还要尽量将不易损坏、不易变卖的、成套的生产设备或者生产线作为抵押物, 甚至是把股权纳入到抵押范围内。一旦中小企业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投资担保公司可以处理或销售这些抵押物弥补贷款的损失。投资担保公司在建立担保风险预警机制时要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原则,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比如, 中小企业的信用值是上一年度的数值, 属于静态数据和定量数据,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则是随着本年度的实际经营状况不断发生变化的, 是动态数据。投资担保公司在建立投资风险预警机制时, 要充分考虑中小企业各种经营因素, 通过对比建立科学符合实际的预警值, 以此作为投资担保公司开展日常业务的警戒线。

(四) 紧跟国家政策的实时变动, 积极拓展投资担保业务

最近几年在国家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 我国对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型企业预算支持的力度逐步提高, 倡导企业加强产品研发、提高创新能力、加快企业管理改革, 实现创新驱动。对于刚刚成立的中小型企业以及一些高新技术性企业, 需要资金支持自身发展。国家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支持, 投资担保公司可以拓展这方面的业务。当前国家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引导投资担保公司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投资担保公司应该抓住这一政策机遇, 积极拓展投资担保业务。

参考文献

[1]李敏, 李欣, 冯娟.投资担保公司风险控制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15, 07:55-56+103.

[2]张朴.投资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研究[J].现代商业, 2012, 11:161-162.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

一、前言

近些年以来, 随着现代金融的不断发展,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风险形式也随之出现了诸多变化。加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对其自身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而当前商业银行却普遍存在着越来越突出的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比如风险管理技术滞后、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束缚及制约, 所以, 商业银行必须尽快的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 积极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此来解决信贷风险问题, 从而为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及组织有待完善

当前,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情况不容乐观, 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 信贷风险管理的流程及环节无法得到有机的梳理和衔接, 信贷风险管理流程额框架不健全, 导致商业银行从整体上无法确切的把握及测量信贷风险状况, 并且在制度方面没有真正的把操作、计量、分析信贷风险切实纳入日常管理中。该方面的表现具体包括, 独立的信贷风险报告缺乏, 使得经营管理层无法及时、全面、准确的把握信贷业务风险, 在分析信贷风险的手段和方法上依然停滞于以往的比例参数分析层面, 不能准确及时的处理大量的信贷风险数据, 无法适应信贷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

(二) 银行信贷投放领域及行业较为集中

从整体上来看,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投放存在着相对较强的政策性, 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制造业、房地产以及通讯等方面的投资得以迅猛增长, 并且对银行的信贷资金加以吸引, 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价格并未在宏观调控下切实回归至正常水平。按照国际行业数据与经验, 通常个人房产信贷暴露风险的周期为3年至5年, 但是当前商业银行的多数房地产信贷业务有5年的正式运作时间, 尚且处在隐藏风险的爆发时期, 在市场调控下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逆转, 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个人信贷便会增加风险, 这便会加剧房地产行业的信贷风险。

(三) 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在管理信贷风险上有待妥善,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欠缺所造成的。从某种层面上而言, 行为是由意识所决定的, 因而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意识则决定了信贷风险管理行为, 风险管理意识与银行的各个职工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信贷风险的大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有待加强的表现主要包括: (1) 通常商业银行过度的注重开展信贷业务, 而对信贷风险管理造成极大忽视; (2) 商业银行一味的追求短期利益, 没有充分的认识到长期效益; (3) 信贷风险管理停留在信贷发生环节, 未认识到发生信贷行为前后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三、强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 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不应当仅仅重视发生信贷业务的过程, 而是应当在整个信贷业务流程中加以贯穿, 在贷前、贷中及贷后等阶段进行信贷风险管理范围的扩大。在信贷业务发生以外, 风险预测及充分调查客户的还款信用, 在贷中严格控制贷款的发放额度, 在贷后及时监督跟踪客户的还款, 对客户信用的变化加以及时掌握, 从而在整个信贷过程中实现贷款归还和发放的严格监控。

(二) 实施风险责任考核及激励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所实行的普遍是绩效考核体制, 为了加强员工的信贷风险防范积极性, 那么就应当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责任考核制度及风险激励机制, 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促进他们抗风险能力的提高。责任考核制度的实施以及风险激励机制的建立,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 对信贷风险问题的解决有着极大的帮助, 因此必须提起高度的重视。

(三) 加强信贷风险防范意识

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 应当充分的估计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把信贷资产安全性的提高当成是首要任务, 并且对信贷资产的营利性与流动性加以兼顾。要深入的探索、研究和学习信贷业务风险的控制、发生、防范及扩散等相关规律, 提高对银行信贷风险认识能力及理论水平的提高, 尽快的摒弃以往的简单比较、依赖经验和同业跟随等评审方法, 高度关注信贷业务过度集中的投向, 合理的控制箱房地产行业投向的信贷规模。结合当前国外市场需求萎靡和外贸出口受挫的现状, 应当对信贷业务中所存在的出口押汇行为加以严格控制, 以便于更好地规避信贷风险。

(四) 重视银行内部审计, 防范及诊断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内部审计, 通常而言, 在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中内部审计占据着较为独立的地位, 因而其审计结果是不可或缺的。在当前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操作模式下, 防范信贷风险的首道防线是前台业务经营单位及部门, 而第二道防线则是后台的业务复核, 第三道防线便是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对舞弊环节、操作风险及其它错误行为有着突出的作用, 其独立性可以检查各道防线的信贷风险控制结果, 还可以实现信贷风险防范功能的提升及改进, 商业银行应当对内部审计提起高度的重视, 从而更好地防范和诊断信贷风险。

四、结束语

探析新形势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分析,规避,财务风险

一、引言

风险管理就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 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在这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越来越多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渐进入了以财务管理为导向的新型企业管理阶段。而风险管理始终贯穿于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所以, 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企业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 它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及损失性等特征, 它的存在会对企业生存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过去, 有很多企业由于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 风险管理意识不到位, 最后导致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甚至破产倒闭。因此, 如何客观地分析企业财务风险,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 对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 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 风险管理意识不到位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它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然而, 目前仍有许许多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他们认为只要按规定用好管好资金, 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由于风险意识淡薄, 未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 也没有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预测、控制和防范系统, 致使不时发生财务风险。

(二) 企业内部管理不善, 应收帐款缺乏控制

目前在我国, 主要是以消费者居于主导地位的买方市场, 很多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情况。这些企业为了减少积压库存, 盲目内销, 只管销量不管回款问题, 终致应收账款余额大幅度上升。同时, 又因为缺乏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对客户资信管理不严格, 造成大量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 终致成为坏账, 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 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 将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减少

在财务管理中, 以存货等非货币性资产的形式存在的流动资产是具有偿债能力的。但是, 无法及时变现的大量积压存货, 将导致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下降, 不但使企业增产不增收, 而且使其支付能力下降。大量资金沉淀, 还会增加企业的储存成本, 降低企业利润。同时对长期库存, 企业还要承担保管不善及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等损失, 这些, 都将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四) 经营决策缺乏科学性, 影响预期收益的实现

获利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只有获利才能使股东资本得到积累, 良好的获利能力是企业偿还债务的强劲后盾。但是, 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 经营决策充满着经验主义和主观臆断, 缺乏科学性由此而导致的经营决策失误时常发生, 最终不仅投资项目不能实现预期的收益, 无法按期收回投资, 甚至产生巨额的投资损失。

(五)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监督制约机制缺失

当前, 很多企业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 进行分析和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不全面, 企业内部缺乏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经营管理机制, 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预见、识别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因素, 因而, 也无法及时加以防范和控制风险的产生。

三、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客观存在于企业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财务风险, 不断地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防范并化解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是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具体来说, 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内容。

(一) 强化风险意识, 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

树立风险意识、正确评估风险是建立有效风险防范机制的前提。因此, 现代企业决策人员及财务管理人员应认清风险发生的根源, 对风险不能漠然视之, 要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警惕, 不断寻求化解财务风险的最优办法, 将风险防范意识渗透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二) 加大应收账款清收力度, 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赊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产品促销销售手段。但是, 赊销在扩大销售, 减少库存压力的同时, 也使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迅速扩大, 增加坏账风险。一旦发生坏账, 则可能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 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 调整资产和资金结构, 减少和降低不合理的资金占用;审慎进行资信管理, 定期分析应收账款账龄, 紧密跟踪其还款情况, 并合理制定收款政策, 最大限度控制风险, 减少坏账的损失。

(三) 合理安排存货库存结构, 提高存货周转率

企业在确定长期战略规划的前提下, 应及时制订各个具体时期的经营目标, 并根据各期经营目标, 确定合理的存货库存结构,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最大限度减少产品囤积、提高存货周转率。

(四) 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水平

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经营决策中, 企业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的投资原则, 统筹安排使用资金, 使资金投向结构配置合理, 避免过分集中或分散情况。同时对投资项目及时进行综合评价等效益分析, 避免财务决策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的可能。

(五) 完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要立足于市场, 就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规避机制。首先, 要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明确各部门在财务管理中的权力及职责, 使他们权责分明、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其次, 要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实施这种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实现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全过程监控。

总之, 财务风险管理不仅是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已成为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只有企业全员、全方位重视财务风险管理, 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 把风险管理提高到企业管理的高度, 面对风险时, 时刻准备着采取各种防范措施, 发挥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能, 才能有效地规避企业各种风险, 将企业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 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屏, 王.财务工程学: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具及运用[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7.[1]蒋屏, 王.财务工程学: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具及运用[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7.

[2]李志霞.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J].发展, 2011 (6) [2]李志霞.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J].发展, 2011 (6)

风险形势 篇11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 债务融资 信用风险 PPP模式

2015年3月,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处理好债务管理与稳增长的关系,创新和完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

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从发债企业来看,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发债企业的亏损面有扩大之势,各行业经营效益分化导致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也出现明显差异。中央政府对地方债务的规范将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债券品种、债券规模产生影响。以下本文将从行业视角对发债企业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分析。

2015年企业整体信用风险分析

(一)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分行业来看,2014年,在重点监测的30个大类行业中,上游资源类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各月销售利润率相较2013年同期均出现下降,中游部分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月度销售利润率出现反复。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游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跌幅巨大的背景下,发债企业较多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销售利润率自2014年以来逐月回升,2014年6月以来更是超过上年同期。贴近消费及投资需求方向的部分下游行业(如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行业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销售利润率增幅较大。但从行业利润总额数据看,上游行业的持续低迷有向下游传导之势,后续销售利润率的回升幅度或将低于往年。

从近3年企业利润率走势看,需求低迷、产能过剩导致上游原料供给过剩的状况在不断恶化,同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大幅下跌,从而严重影响了相关行业的盈利能力。短期内,高位的库存为企业盈利改善增加了不确定性;从长期来看,能否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有赖于相关改革政策的尽快出台和有效实施。对于下游行业而言,盈利改善部分得益于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下降,部分则受益于持续推进的微刺激政策措施,然而其盈利的持续性亦将受到上游行业经营状况恶化的考验。因此,从整体来看,尽管企业收入规模将保持增长,但利润状况不甚乐观。预计2015年工业增加值为8%左右(见图1、图2)。

图1近年来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走势(累计值) 图2 近年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资料来源:Wind资讯 资料来源:Wind资讯

(1.请在两图的左轴上方各添加一个“%”;2.去掉两图中的“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累计值”、“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

(二)企业信用风险分析

2015年,我国经济结构性调整仍将持续,各行业经营效益分化加剧,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也将出现明显分化。随着调整的深入,部分发债主体的信用风险可能会逐步显性化。据联合资信统计,在披露了2013年年报的3069家已发债非金融企业中,有148家企业利润总额为负,亏损面为4.82%。2014年,企业整体经营效益明显恶化。2014年上半年,在披露了半年报数据的2743家已发债非金融企业中,有323家企业利润总额为负,亏损面为11.78%;在披露了2014年三季报数据的1950家已发债非金融企业中,有213家企业利润总额为负,亏损面为10.92%。随着2014年四季度部分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下游需求释放推迟,部分企业亏损加深,亏损面也有扩大趋势。预计2015年市场信用风险存在上升压力。

从大类行业看,在上游资源类企业中,受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社会库存不断增加的影响,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的盈利能力持续下滑,部分企业亏损严重,整体债务负担上升明显;但电力行业受益于煤价下跌,表现良好。从中游制造业企业来看,化工、工程机械、造船等行业竞争激烈,产能过剩严重,企业财务杠杆高企,经济增速下降导致债务负担继续上升,偿债能力不断弱化。部分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类行业电价附加收入补贴政策执行较差,企业偿债能力亦不乐观。从下游企业来看,受消费升级,供求关系转变的影响,医药、电子信息、传媒等行业盈利能力表现稳健,偿债能力较好,整体信用风险相对较低;而由于出口增长缓慢,导致与外贸相关的航运等行业信用风险明显上升。另外,由于中小企业区域及行业集中度高,业务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在经济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企业信用风险上升较快,出现信用事件的概率明显上升。

各发债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发债企业集中的行业看,不同行业存在的问题各异,企业信用风险分化程度也不同。

(一)城投企业

城投类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盈利主要依赖土地出让、盈利能力较差或偏弱、对政府补贴收入依赖度高、回款受财政资金拨付影响较大、经营性现金流波动较大、建设投入大、短期债务偿付面临一定压力等。地区之间财政状况差异明显,企业间经营和财务状况分化也较大。从收益率的角度看,各种增信措施的市场认可程度不高,对债项的提升作用有限。

(二)建筑施工

本行业民企居多,整体竞争较为激烈,盈利水平一般,工程款收取进度受业主资金状况影响大,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波动较大。部分企业的保障房及代建收入占比较大,应收账款占比高,资产负债率高,短期负债占比较高,存在一定资金压力。垫资行为导致企业应收账款较多,及时有效地收回应收账款是保证企业稳健经营的重要因素。2015年以来,在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尤其明显,建筑业的发展前景也不乐观。在预期房地产调整持续、基建投资保持高位的情况下,建筑施工类企业的信用风险将会分化。其中,专业性较高的企业将保持较好的信用水平,而专业门槛较低企业的信用风险将有所上升。另外,政府类项目较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可能比城投类业主企业更早遭遇信用风险。

(三)水泥

本行业属于周期性行业,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的风险。水泥行业的市场地域性分割特点较为显著,且市场竞争激烈。该行业投资规模大,企业债务规模扩张快,部分企业存在亏损现象,短期偿债压力上升,债务结构有待优化。国内水泥需求已经进入低速增长期,水泥价格的淡旺季波动更为明显。尽管2014年四季度以来投资审批不断加速,但行业需求整体疲软,预计2015年供需仍将处于弱平衡状态。在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累积的作用下,水泥行业的并购重组将进一步深化,企业信用风险亦将分化。

(四)煤炭

本类企业流动比率较低,煤炭业务毛利率持续走低,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下滑,部分企业亏损严重。企业在建规模大,面临一定投资压力,资产负债率上升快,债务压力增加明显。煤炭行业短期内调整压力依然巨大,部分企业所发债券市场估值偏差较大,反映出投资者对于该行业整体呈规避态势。

(五)钢铁

本类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毛利率偏低、经营性净现金流无法覆盖项目建设资本支出、未来面临较大外部融资需求、短期债务负担重、对外担保多、融资空间有限。受益于价格成本差距的扩大,钢铁行业的盈利状况在2014年前三季度出现明显好转。但从长期看,国内需求低迷,靠出口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并非长久之计,钢价低迷、行业微利、长期面临运行压力将是钢铁业的新常态。

(六)化工

本类部分子行业产能过剩(氯碱、氮磷肥、聚酯等),公司成本控制压力大(原料、电力),产品价格下降,盈利持续下降,在建项目所需投资规模较大,短期债务压力大。进入门槛较低的化工子行业均已出现产能过剩,原料保障面临较大压力,下游的议价能力偏弱使得整体盈利能力一般。要提升化工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唯有延伸产品价值链,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差异化来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七)农林牧渔

本类企业经营对象包括生猪、肉鸡等,因而可能会面临食品安全、疫病灾害等不确定性风险。行业周期性波动较大,原材料成本上涨,产品价格、经营性现金流波动较大,存在一定资金压力。2015年以来,猪肉价格大幅波动,而不时出现的禽流感疫情也对农林牧渔业类行业产生较大冲击。从猪肉价格行情来看,2014年4月份以来,22个省、市猪粮比价震荡走高,截至2015年1月底,依然低于6倍的盈亏平衡点,且生猪存栏量约为4亿头,处于近5 年的低点。预计后续猪肉价格将小幅震荡走高,相关企业短期经营环境保持良好。

(八)医药

医药行业为抗周期波动风险较强的行业,在宏观经济景气度较差的阶段表现尤其明显。尽管有的企业存在部分业务亏损、债务扩张过快、投资支出压力增大等问题,但行业整体风险水平保持稳定,业绩前景保持乐观。

政府债务管理政策及未来债务融资形势展望

基于不断上升的信用风险,全社会的去杠杆、降风险将贯穿于2015年的整个经济工作中。

在过去5年间,为支持经济稳定增长,我国社会债务水平持续上升。2014年底,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约为122.86万亿元,较2009年底的51.18万亿元增长140.05%。随着债务规模的扩大以及债务风险的陆续累积和暴露,政府及机构加强了对债券市场的规范和管理。2014年,我国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企业债券风险防范的若干意见》和《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相关政策的出台旨在规范政府融资行为、防范债务风险。

随着地方建设力度的加大,项目收益类债券及永续债等新债券品种将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类企业债券发展的重点方向。同时,受前期规范管理文件出台的影响,城投债的发行速度有所放缓,且短期内发行利率明显上升,城投债的后续发行情况还需待存量债务清理甄别结果出来后才能较为明朗。此外,由财政部牵头的2015年地方政府债的发行工作,将在进一步规范的基础上,稳步扩大发行范围及发行规模。

在优化债务结构方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和扩大股权融资规模将成为降低债务负担、优化债务结构的重要举措。2014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融资模式,寄望于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2014年9月,财政部发布《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将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开展项目示范。2014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方式,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实施有关问题的通知》确定了天津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设施网络等30个PPP示范项目,总投资规模约1800亿元,涉及供水、供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综合整治、交通、新能源汽车、地下综合管廊、医疗、体育等多个领域。此外,财政部还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规范了政府、社会资本和其他参与方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移交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在当前投资增速下滑、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较大的背景下,推广PPP模式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增加公共产品供给,该模式或将成为后续融资的新渠道。从政府的推广力度来看,在PPP示范项目成功之后,该模式还将大范围推广,后续有望成为公用事业类项目的主流融资模式。

2014年下半年以来,股市表现靓丽,股权融资活跃。2014年A股股权融资共7701.56亿元,为历史第三高,仅次于2010年的9859.85亿元和2007年的8043.61亿元。其中,IPO首发募资786.56亿元,再融资额达7032.68亿元。随着股指的上涨,上市公司增发热情较高。2014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发布了1007份增发预案,预计募资1.42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预计2015年股指表现依然乐观,融资规模将保持高位。因此,尽管企业收入利润可能表现一般,但权益的增加将改善企业资本结构,后续上市公司及其集团公司存在信用基本面改善的可能。

另外,国企改革的推进将进一步促进国企之间的资源整合,从而对发债主体产生不同影响。具有优质经营性资产的划出单位可能存在风险上升的压力,而划入单位则存在资产质量改善的可能。民企之间的整合也存在类似的风险分化。

作者单位: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新形势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思考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断确立与完善,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向着更为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大步迈进。此种情况之下, 国内企业都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提升空间, 在经营效益方面都有机会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增长。但是也正是由于市场的逐渐扩大和不断规范, 市场对企业的挑选也更为严苛, 同时市场当中的同类型企业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质量上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所以企业在迎来发展空间提升的同时也逐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与生存压力。当前企业如果想要实现合理化经济效益再提升, 仅仅依靠过去那种一味扩大投资、人员数量以及产品服务种类和数量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当前发展及未来发展需要。现代企业想要切实提升经济收益和市场占有率就必须将粗放式、外放式的经营管理转变为集约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将经营管理的重心向内部管理工作质量提升转移。而在企业的各种内部管理工作当中, 财务管理工作又是各项工作的关键与核心, 因为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及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有效支持, 所以财务管理尤为重要。但是只要存在着资金运作及财务活动也就必然伴随着相应的财务风险, 在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如何有效的抵御风险也就成为了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所以作为现代企业的经营者、决策者以及管理者来说, 如何在新形势下准确把握财务风险的新特点, 积极研究新的财务风险管理手段就应该成为当务之急。

1 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方面仍然存在着意识不足、重点不明、具体内容模糊不清等问题。其次在管理手段方面也显得陈旧落后无法适应当前信息化发展新局面从而让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一直无法获得有效提升。此外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当中未能建立属于自己的风险预警机制, 让财务风险管理无法突出重点与关键点从而难以实现管理质量的在升级。

2 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质量的思考

前文我们分析了当前形势下企业所可能遭受到了一些财务风险, 这些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不能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但是风险存在不代表就不能进行人为控制, 所以为了最大限度消除财务风险所可能给企业造成了实际经济损害, 我们应该加大风险管理的工作力度, 全面提升风险管理具体质量。

2.1 转变管理意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企业都处于相对平缓的市场发展与自身发展当中, 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的不够科学、不够完善以及规模不够大等问题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意识也相对简单与粗糙。众多企业管理者都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扩大投资规模、人员数量和资金投入方面, 对于内部管理尤其是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直接提升的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但是当前形势下, 企业无论是从发展方向、市场需求还是同行业竞争方面都出现了更多新问题与新挑战。所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正确意识树立就显得更为重要的。将传统的财务管理意识转变为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意识不仅是要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起财务管理工作, 同时还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具体内容的学习与掌握, 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和决策者应该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学习, 这样才能够确保站在全局的高度有效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铺展而摆脱概念化、口号化的问题。同时还要明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决策的重要支持, 是一项主动性工作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出纳等被动性工作所能比拟, 树立这种意识才能够正确看待现代财务管理工作的转型与职能转变。总之, 正确的意识才能够指导正确的行为, 想要切实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质量就必须首先转变思想。

2.2 有效改革管理手段

管理工作想要得到切实的质量提升就必须不断加强管理手段的改革与提升。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财务管理工作都是相对被动和单一的, 在具体工作方面也更多倾向于实务性会计工作内容。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也相对封闭未能与其他部门建立有效联系。但是进入新时期以后, 随着资金使用面不断扩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发展方向的不断转型和调整, 财务风险发生几率大大提升, 此种情况之下, 就必须不断加强资金的有效管理。所以新型的财务管理必须掌握新型的管理手段。而加强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提升就是必经之路。信息化管理手段不仅是指各种电子设备和办公自动化设备, 更加是指管理模式上的信息化, 企业应该针对当前财务风险管理及日常财务管理的具体特点进行财务管理软件的研发与购置。管理软件的选择一般来说可以分为直接购买与专门定制。直接购买市场中的成品软件能够大大降低软件购置成本和其他方面的管理成本, 而且如果作为一般生产经营性企业来说, 大多数成品软件也能够满足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 但是如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或者财务管理工作相对特殊的企业, 进行专门定制虽然眼前成本会有所增加, 但却能够获得更贴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优质管理软件, 能够从功能设置及模块设计方面更好的适应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实际要求, 所以作为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应该综合市场因素、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因素以及未来发展需求因素等来进行综合考量, 切忌跟风。最后信息化管理手段升级还应该重视企业内部网络的开发与建设, 加强网络建设能够提升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交互和数据传输的速度与质量, 能够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 能够帮助财务管理部门更加及时有效的进行数据信息收集, 从而实现对关键控制环节的全天候监控, 提升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追踪能力与应对能力。总之,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信息化管理手段是否足够科学、合理与有效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能否健康有序开展。

2.3 加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除了日常管理手段以外还要特别重视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 风险预警机制应该包括常规风险监控、突发事件应急以及风险等级评估和管理成效分析等四个部分。在常规风险监控方面, 首先要通过数据库建设的方式将企业经营历史当中曾遭遇的各种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分类, 同时要加强对市场当中同类型企业常规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手段的分析与学习, 从而让常规风险数据库能够成为风险防控的第一道关卡。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当中, 应该首先在诸如物质采购、设备采购、固定资产购置等环节进行防控关键点设置, 并实行24小时资金动态监控, 从而实现对资金异常或者管理混乱问题的及时反应。在管理成效分析工作当中, 应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风险监控管理研讨会的召开来进行阶段性的工作总结, 寻找问题和发现新变化, 从而调整下一步的管理思路与具体手段。总之, 财务风险管理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来逐渐推动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冯科.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N].南方都市报, 2012-04.

[2]王延春.出口企业的寒冬来了[N].经济观察报, 2012-11.

上一篇:水稻秸秆全量还田下一篇:Child-P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