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建议

2024-09-27

检验建议(精选10篇)

检验建议 篇1

一、概况

四川德胜集团钢铁有限公司3#1 000m3氧气球罐用于储存钢铁生产所需的中压氧气, 保证氧气输出压力稳定。该球罐球壳板于2009年投用, 球罐的有关技术参数见表1。

二、裂纹的基本情况

该球罐于2010年10月进行首次开罐全面检验。对球罐进行磁粉检测, 共发现七条表面裂纹, 均分布在焊缝热影响区, 长度8~20mm不等。

裂纹位于赤道带与下极带环缝的内表面热影响区。根据裂纹磁痕判断, 该裂纹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为给制定裂纹的修复方案提供更多的信息, 采用超声波方法对裂纹进行了检测。分别采用K1、K1.5、K2的探头对该裂纹进行扫查, 回波信号具有如下特点:回波当量不高, 采用K1、K2探头时回波当量仅位于定量线上4~6dB, K1.5探头回波在定量线上下波动;最大指示长度与磁痕显示长度大体相当;反射信号具有明显的游动回波特征, 在一次波附近和34mm左右深度处回波出现极大值。根据超声波检测情况看, 裂纹自身高度大于12mm, 已超过TSGR7001-2004《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所允许的凹坑深度, 因此必须去除裂纹后对形成的凹坑进行补焊。

用砂轮打磨去除裂纹, 并采用表面无损检测手段判断裂纹去除情况。该裂纹沿深度方向形状发生明显变化并向焊缝延伸, 打磨至距母材内表面下5mm处, 裂纹长度最大, 约25mm, 裂纹中部靠左侧发现一处4mm×8mm的渣状平面缺陷, 裂纹正是在此处向两端扩展, 这应当就是裂纹的发源地。继续打磨至距内表面15mm深处时, 渗透检测表明裂纹消失。

三、裂纹原因分析

07MnCrMoVR钢是多元微量合金化的低碳低合金调质高强度钢, 具有高强度和低裂纹敏感性, 其优点在于焊前不预热或稍加预热而不致产生裂纹, 具有优良的焊接性能和低温韧性。07MnCrMoVR钢调质状态供货, 金相组织主要是板条状的回火马氏体、回火索氏体和贝氏体的混合组织。其所占的比例随板材厚度方向而异, 钢板表面的回火马氏体和索氏体占2/3以上, 因此, 钢材 (特别是表层) 的强度和硬度较高。目前, 07MnCrMoVR钢已广泛应用于氧气、氮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丙烯、乙烯等球罐。

为保证07MnCrMoVR的焊接性能, 将钢的碳含量 (质量分数) 控制在0.09%以下;为保证室温下施焊不产生裂纹, 焊接冷裂纹敏感指数Pcm值控制在0.20%以下, 且控制焊接材料扩散氢含量。07MnCrMoVR钢制设备失效形式的报道来看, 主要为高强钢、高残余应力和特定介质的组合原因产生的应力腐蚀裂纹。同时, 07MnCrMoVR钢的含碳量低 (≤0.09%) , 其高强度是通过钢中加入Cr、Mo、V等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弥散强化以及添加B等淬透性强的元素来达到的。强化元素在满足高强度的同时又涉及到焊后整体热处理产生再热裂纹的问题, 这成为该材料的又一失效原因。

07MnCrMoVR钢产生再热裂纹机理是:钢中含Cr、Mo、V等元素, 这些元素以合金碳化物的形式强化基体, 但在焊接时, 临近熔合线的母材被加热到1 300℃左右, 钢中的合金碳化物被溶解, 焊后来不及析出, 而在随后的消除应力热处理过程中, 这些合金碳化物在晶内弥散析出, 从而强化了晶内, 使应力松弛时的塑性变形由晶界金属来承担。同时, 片条状的碳化物、硼和杂质元素易偏析于晶界, 在拘束力较大的场合下, 加速钢材沿晶界开裂, 这就是焊后整体热处理过程中产生再热裂纹的原因。

焊接是一典型的局部冶金过程, 在制造过程中受到多种热加工, 导致焊接接头强度、塑性、韧性发生明显变化。焊接过程中, 焊接温度场温度由金属熔化温度逐步降低至常温。07MnCrMoVR钢制造时经淬火、回火热处理保证了供货状态的强度, 但球罐安装中因焊接热加工的影响, 焊缝热影响区存在高于回火温度的区域, 使该区域发生相变, 改变了材料供货状态, 导致材料综合性能下降。在高于相变温度以上区域, 由于焊接温度场的作用, 冷却速度不及钢板制造时的速度, 造成晶粒粗大, 形成一些粗大马氏体、铁素体等的混合组织, 塑性和韧性显著下降, 低于相变温度区域, 由于重结晶的影响, 07MnCrMoVR钢金相组织中的回火马氏体明显减少, 导致该部位材料的屈服强度显著下降。

根据07MnCrMoVR钢的壁厚情况, 目前球罐实际安装时采用焊后热处理和不热处理两种方式。目前文献中一些数据表明:无论是否热处理, 这类球罐的残余应力水平都比较高。此球罐裂纹位于赤道与下极板连接环缝上, 球罐组装和焊接时, 该缝为最后装配与焊合部位, 组合质量的不足和焊接变形均需在该部位得到最后的调整;焊后热处理时, 该缝处于温度相对较低区域, 升温、降温速度不均会形成温差应力, 因此该缝较其他部位必然存在相对更明显的残余应力。

本台球罐安装时, 按照GB50094的要求, 100%γ射线和100%超声波检测在焊后超过36h进行, 热处理前进行了100%的磁粉检测, 均无异常情况记载。射线检测所用胶片为T2型胶片, 再次复查裂纹部位底片, 未发现异常。

显然, 储存高纯度氧气的球罐不具备应力腐蚀的条件, 裂纹产生的原因应当是由于材料具有较大的再热裂纹倾向, 焊接热循环使热影响区母材供货状态改变造成性能退化, 加之该部位存在缺陷从而成为裂纹萌生源, 在焊后热处理升降温热应力和无法消除的残余应力综合作用下使该部位缺陷发生扩展, 形成裂纹。由于安装过程中超过设计压力的耐压试验、投用后工作应力波动等联合作用可能逐步扩展, 最终形成定期检验时发现的裂纹状况。

可以说, 该裂纹与标准的不完善有一定联系。《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 (99版) 虽要求“有再热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热处理后再增加一次无损检测”, 但对比例、方法未作具体规定。作为球罐技术标准的GB50094和GB12337, GB50094要求“球罐压力试验后应进行磁粉检测或渗透检测, 复查比例应为焊缝全长的20%以上”。GB12337在热处理后和耐压试验后未进行表面磁粉检测 (包括全部或局部) 的规定。该球罐设计者仅引用了上述标准规范的基本要求, 安装单位压力试验后只在外表面进行了20%的磁粉检测,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具有较大再热裂纹倾向的07MnCrMoVR钢制球罐裂纹在安装阶段未能消除。

鉴于上述分析, 本台球罐裂纹打磨凹坑的补焊, 除按GB50094和GB12337进行施工和验收外, 热处理后对补焊部位再次进行了磁粉和超声波检测, 未发现超标缺陷。

四、检验建议

1.07MnCrMoVR钢具有一定再热裂纹倾向, 焊后热影响区母材供货状态会发生改变, 是焊接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因此该部位应当作为制造和在用检验中的重点。检测方法的选择应以对裂纹敏感的磁粉检测和超声波检测为主, 超声波检测中应重点关注具有游动信号特征的反射回波, 对该类信号采用TOFD超声波检测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 应加强钢板, 特别是坡口附近质量的检查。按照球罐技术标准对球壳板周边100mm按JB4730进行超声波检测, 但Ⅱ级的合格级别允许的缺陷长度和面积较大, 从本案例的情况来看, 允许存在的钢板缺陷指标对保证热影响区质量来说显得控制不够。但有缺陷也不意味着一定会扩展, 因此建议对球壳板周边100mm采用JB4730中C级扫查的方式, 对超过20%的缺陷信号进行首先记录, 球罐最终检验前对位于热影响区的母材有缺陷部位进行表面缺陷和埋藏缺陷检测。

3. 无损检测时机。考虑到07MnCrMoVR钢具有较大再热裂纹倾向, 形成裂纹的原因与焊接残余应力、焊接施工规范、组装质量等多种因素相关。裂纹主要在表面形成, 建议在热处理或水压试验之后进行100%磁粉检测, 对怀疑部位进行超声波检测。

4. 首次定期检验。TSGR7001-2004《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要求使用标准抗拉强度下限σb≥540MPa材料制造的球形储罐应在投用1年后开罐检验, 因此对于有可能存在再热裂纹或延迟裂纹的07MnCrMoVR钢制球罐若需延期检验应持审慎态度。对球罐焊接接头内外表面、工卡具焊迹处等部位定期检验中至少应进行100%磁粉检测。

摘要:分析了1 000m3氧气球罐裂纹的主要原因, 提出为保证07MnCrMoVR制球罐安全的建议。

关键词:07MnCrMoVR,球形储罐,再热裂纹

参考文献

[1]强天鹏.压力容器检验[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8.

[2]袁榕等.对某些CF-62钢制压力容器中的裂纹分析与防止措施的建议[J].压力容器.2003, 20 (2) .

检验建议 篇2

由于担任几份杂志的审稿任务,接触了一些南京军区各医院检验科送审的论文.这些论文虽然不乏优秀作品,但总体上精品不多,录用的.较少.现就个人的感触谈一些看法.

作 者:武建国 WU Jian-guo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检验科,江苏南京,210002 刊 名:东南国防医药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AST CHINA NATIONAL DEFENCE MEDICAL SCIENCE 年,卷(期): 8(5) 分类号:H1 关键词:科技论文   医学检验  

检验建议 篇3

关键词:食品检验报告 食品安全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6-0021-02

前言

所谓的食品检验报告,就是指那些由相关的食品检验机构在进行完食品的检验工作之后,对外公布的一个具有法律效力与专业权威性的食品质量安全证明,是我国食品检验部门为社会大众进行服务的载体。检验报告的质量对于一个产品的销售情况、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与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都有着重要影响。加强检验报告的质量是食品检验部门的职责,也是其提高自己监督能力的重要实践。因此,本文以食品检验报告常见问题及改进建议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1 食品检验报告常见问题分析

1.1 食品检验报告中缺少基本信息

食品的检验报告要包括全面的食品基本信息,食品的名称、规格与型号、商标与批号、生产日期与保持期、质量级别与出产单位、产品的数量与状态、检验的日期与类型等等都是食品的基本信息。对于一位合格的食品检验报告来说,最少要包括以上这些食品信息,无论哪一项信息缺乏,都会使食品的质量受到质疑,影响产品的销售与报告的权威性与法律效力。但是,在实际的食品检验工作当中,并不是所有的检验报告都具有全面的产品信息,在进行检验报告的编制之时,经常会出现漏填与错填的现象。比如说只有产品的生产日期,却没有产品的保持期,产品的生产地址只有厂家没有省市等等。

1.2 食品检验的依据不科学

我国在食品检验方面具有明确的标准,食品检验的依据主要是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产品标准与行业卫生标准。就我国食品检验工作目前的依据来讲,主要有国家、行业、地方与企业四个层级的标准,国家标准在所有的标准中是最有权威性与强制性的。鉴于食品的种类很多,食品的检验标准也不计其数,这就要求食品检验部门加强对所有产品状况的深入了解,选择最适用于每一种食品的检验标准与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检验中,一些食品没有明确的检验标准,这就使得某些食品的检验报告缺少科学性。另外,一些食品检验报告在数据单位与专业技术要求上没有充实的内容,二者的一致性得不到保证,也使得食品检验报告的质量下降。

1.3 食品检验的结论不合理

所谓的检验结论,不仅是食品的质量是否达到标准、合格与不合格。在食品的检验报告中,要明确填写出食品检验的具体依据,从什么样的角度与内容进行判断得出食品合格的结论,从什么样的角度与内容来判断得出食品不合格的结论。食品的检验分为实物质量的检验与标签检验两个环节,但在实际的检验过程当中,工作人员经常出现不正确的操作,造成食品标签中内容不足,一些特殊产品的特殊要求没有得到体现。比如说食品属于转基因食品,转基因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没有在标签中进行体现,就是食品检验工作的重大失误。

2 食品检验报告质量改进建议

2.1 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报告编制制度

食品检验报告编制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对于食品检验报告质量的提高有直接作用。相关部门应当根据食品检验的各个环节制定出合理的编制制度,从检验工作的样品选择到样品的储存、检测与记录、报告的编制等不同的环节进行明确的规定,规范工作人员的检测行为与检验编制行为。对于每一个检测环节行为规范与不同类型食品的检测方法进行明确的规定,使食品检验报告的出具工作可以有规范可依,逐渐走向专业化,提高食品检验报告的质量。

2.2 加强对食品检验报告质量的重视

食品检验工作人员与检验报告的编制人员对于食品检验工作的重视是影响食品检验报告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食品检测部门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动员,使工作人员重视起自己食品检验的工作的意义,认识到其肩上关系食品安全与人民健康的责任,从思想上加强规范力度,提高食品检验工作人员与食品检验报告编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端正工作态度,促进食品检验报告质量的提升。

2.3 加强食品检验报告编制管理

食品检验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检验报告编制工作的管理,通过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实现食品检验报告质量的提高。首先,食品检验部门要加强检验报告质量的考察力度,不定期地进行抽查,了解食品检验报告质量状况明确提出要求。其次,要加强奖罚制度,将食品检验报告的质量与工作人员的薪酬与升职等挂钩,以此来提高食品检验报告编制人员的自律与自我控制能力,提高食品检验报告的质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检验工作关系着每一位社会大众,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食品检验报告的质量高低关系着一个企业与行业发展的好坏,因此,本文对食品检验报告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食品检验报告质量,促进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胡士华,邓协和.产品检验报告述评[J].上海标准化,2001(06).

[2]于慧君.质检工作质量的保证措施[J].品牌与标准化,2009(02).

[3]刘燕.论质检机构如何保证产品“零缺陷”[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9(06).

[4]程雪梅,刘国志,靳艳军.论质检机构“产品”的保证措施[J].企业标准化,2008(Z3).

超导磁体的安全分析与检验建议 篇4

通常按磁体类型对磁共振成像设备进行分类,有常导型、超导型和永磁型三种。磁体的性能直接关系到磁场的强度、均匀性和稳定性,并影响图像质量。常导型磁体用铜、铝线绕成通电螺线管来产生磁场,磁场强度最高可达(0.15~0.3)T。由于常导型磁体的能耗高、场强低和附带的冷却设备复杂等缺点,现在已基本退出了主流市场,只在一些特别的领域(开放式术中磁共振领域)内有一些应用。

永磁型磁共振成像设备的磁体是由两块巨大的磁石组成,磁石用钕、铁、硼等磁性物质制成的磁砖叠加而成,磁场强度最高可达0.5 T。每块磁石的重量数以吨计,0.5 T的永磁型磁共振的磁体的总重量接近40吨。永磁型磁共振成像设备价格便宜,维护成本低,图像质量基本能满足临床需求。但是,它对高端的应用就不能实现了,而且对于珍贵的稀土材料消耗巨大。

超导型磁共振成像设备的磁体复杂,线圈用超导线绕成,磁场强度一般为(1.0~3.0)T,用液氦冷却,利用数百安培的大电流在超导线圈中运行来产生磁场。其优点是较强的主磁场强度,很好的磁场稳定性和均匀性,且匀场区域较大。因其比其它磁共振成像设备具有更高的信噪比、更高的分辨率和更灵活先进的临床应用等特点成为高端医疗诊断设备。在过去我国只能生产永磁型磁共振设备,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完全依靠外资背景的供应商提供。这两年,随着超导磁体生产工艺技术的突破和稀土资源节约意识的增强,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导型磁共振成像设备开始出现。

但是超导型磁共振系统制造工艺特别复杂,运行环境要求特别高,而且超导磁体本身就存在着一些需要仔细考虑才能避免的安全风险。现行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仅仅将超导磁体的安全特性放在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内部进行笼统的考虑,并不能非常有效的促进企业对安全措施的实施和管理。本文将分析超导磁体的关键安全风险点,并且讨论基于型式检验时应进行的试验和认证。

图1是超导磁体的结构简图。超导磁体的主要关键部件,是用于产生主磁场的超导线圈和减少磁场外泄的屏蔽线圈,超导线圈和屏蔽线圈都是由超导线材紧密绕制而成,他们连同支架一起浸没在液氦内,工作在接近绝对零度约-270℃的超低温下。整个液氦容器与磁体壁真空隔离,之间有两层冷屏,用于减少热传导。但是随着绝热技术和真空技术的发展,先进的超导磁体已经减少了冷屏。

冷头连接氦气压缩机,氦气压缩机能产生液化挥发出的氦气所需要的低温,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一个超低温制冷机。液氦的挥发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所以需要一组非常复杂和精心设计的阀门来有效的控制氦气的挥发,用来确保整个磁体内部的压力不超过设计压力。

在某些情况下,超导磁体会失超,会在几分钟内产生大约900 m3的气化氦气,这时就需要失超管路和阀门组的高效工作,将这些氦气高速排出。否则,温度极低的氦气将会冻结一切(包括空气),导致重大人员冻伤亡事件,磁体也会在巨大的氦气膨胀压力下发生爆裂等严重事件,所以超导磁体的安全性应予特别关注。

2 超导磁体的安全性

依据GB9706.1-2007标准规定的医疗设备的安全性要求,我们需要应用通标中的如下一些章节考察超导磁体的安全性:第45章—压力容器和受压部件;第三篇—对电击危险的防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GB9706.1-2007和YY0319-2008对磁体内部的结构应力的考察,以及对于失超时的保护措施试验没有特别的针对性,是原则上的要求。

2.1 失超的安全性

2.1.1 失超的简单过程

所谓失超(quench),就是超导体因某种原因突然失去超导特性而进入正常态的过程。这是一个将电磁能量转换为热能的过程.失超永远是超导磁体的一个严重问题.

超导磁体是在极高的电流密度下工作的,又处于超低温环境,稳定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扰动,包括机械扰动、超导线内的磁通跳跃、电流引线和仪器测控引线等引起的热扰动。当超导线圈受到这些绕动后,磁体内部这些受到扰动的超导线材会失去超导电性,也就是说使原本处于超导状态的这些超导线材有了电阻。该局部电阻的出现,又会使磁体内超导线圈的电流下降、产热增多,从而形成正反馈。可见失超的发生是一个非稳态过程,逆转困难。失超可破坏线圈的绝缘,又可熔化超导体,严重时将破坏整个磁共振成像系统和患者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如果失超所产生的热能在整个磁体内均匀分布,并且合理的加以控制,则它造成的危害并不是很大。但是,一旦失超发生,并局限于局部,则会导致严重后果。

2.1.2 降低非预期失超概率的措施

为了增加超导线圈抵抗热扰动的能力,磁体设计中一般采用附加的稳定方式,来增加超导磁体的可靠性。

总体上超导磁体有全稳定和绝热稳定两种[1],两种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超导线材中铜基体的组份的不同。超导线材的种类很多,医疗磁共振成像设备中常用的是基于铌(Nb)钛(Ti)的二元或三元复合合金组成(也有Nb3Sn,NbZr等合金,但不常见),将NbTi嵌在铜基体上。

全稳定方式常用于贮能在(l08~109)J以上的工业电力储能磁体,其超导线材中的铜基体组分较高。在超导线材中加入足够数量的铜或铝等稳定材料,超导状态时电流在铌钛合金内流动,超导体失超时铌钛合金的电阻和铜的电阻接近,铜组份起电流旁路作用,同时也起散热作用。这样电流不会使超导线材大幅升温,超导线材逐渐降温,最终重新回到超导态。即使局部导体失超,失超区也只会缩小,不能传开。这种磁体非常稳定,但造价却很高。医疗的磁共振成像设备中采用较为廉价的绝热稳定式。这种磁体超导线材中的铜组份比上述磁体要少,因而它只能承受小的扰动,其稳定性能要差些,失超的可能性大。

2.1.3 失超的利与弊

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的磁体的失超大多发生在励磁过程中。处理不好的线圈在线匝之间存在微小空隙,励磁时在电磁力的作用下,这些匝线可能发生突然移动。当励磁过程中线圈整体受到的径向或轴向挤压力,在大到足以导致线圈开裂时,变形能的释放将转化为热能而引发失超,所以励磁时电流要缓慢增加。

实际上励磁过程是磁共振安装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往往是在医院里完成的。在本文后面的论述中我们知道,一台1.5 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失超时,最大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约900 m3的低温氦气,这些氦气如不及时排除(例如磁共振系统因为未完全安装好导致失超管路未能完全就位达标,或者失超管路阻塞),会冲入医院其他病区,给众多医生病人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超导线圈是浸泡在液氦中工作的。如果磁体低温容器中的液氦液面降到一定限度仍未按规定补充,也会发生失超。所以,液氦液面降低的自动报警系统,励磁电流的控制应该是超导磁体监控的一部分,同时也应该成为认证和检测中的一个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失超不是只有危害,失超也是磁共振系统的一种重要功能。每一个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都备有一个可以随时启动的失超开关,用于操作者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关闭超导磁共振的强磁场,解救患者脱离强磁场。失超是最有效的关闭磁场的方法,一般发生失超后,磁场在20 s内就将降低为0 T,而一般的电流引出法的降低磁场的操作需要几个小时。所以一台超导磁体从生产出来到励磁成功,直到正常使用往往会发生一次甚至多次失超。特别是对于我国生产技术还在提升过程中,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失超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所以我们并不是惧怕失超,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使得失超的发生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即使失超发生,整个系统也应都处在完全可控的状态。这就需要进行本文下述一些内容的讨论。

3 压力容器安全

超导磁体在正常工作时,内部压力不大,整个超导磁体更像一个低温容器而不是一个压力容器。一般而言,超导磁体都会装备有一个小于1psi(1psi约为6.9 kPa)的单向阀,用以确保液氦正常挥发,维持磁体内的正常工作压力。由此可见,正常工作的磁体内部虽然是低温容器,但压力不大。但是,一旦磁体失超,超导线圈内部的储能将足以蒸发所有的液氦,这时磁体内部压强大增。

我们可以合理而简单的将超导磁体简化为一个大的螺线管,其存贮的能量可以利用如下一些公式加以简单的定量计算。

其中E是存储在磁体中的能量,L是磁体的电感,I是磁体内的超导电流。

其中n是单位长度磁体线圈的超导线匝数,V是磁体线圈内的体积,μ是磁导力。

其中B是磁场强度。

一般而言,一个典型的1.5 T的超导磁体的电感值为20 H,电流值为600 A。这样我们可以估计出一个1.5 T的超导磁体储存的能量:E=3.6×106J。当然不同的厂家的磁体的近似电感值不一样,但是储能都是在MJ量级。

利用上面的公式可以进行推导:,所以3.0 T的磁体所贮存的能量则可能是1.5 T的磁体的能量的4倍,超过10 MJ。

而液氦的蒸发潜热仅仅为e=2.177×104 J/kg,密度r=0.124 kg/L。这样利用(1)式的结果,一个1.5 T的磁体所储存的能量可以蒸发的液氦为:

可见失超时,线圈的能量迅速泄放所产生的热量,足以使磁体内的数千升液氦在数分钟内剧烈蒸发,一般1 L液氦膨胀到室温下的氦气可以扩大到700升。可见最终的氦气可以达到惊人的900 m3(即:1 333 L×700=933 100 L)作为比较,水的汽化潜热高达2 257 000 J/kg,不难计算出上述磁体的储能只能气化1.6 kg的水,也就只有一个中等可乐瓶的大小。所以氦气某种程度上是容易爆炸的,国际上也有超导磁体爆炸的报道。

由于失超是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可能发生的一种状态,也是允许医生通过启动失超开关来达到一定的紧急避险功能,所以失超状态应该被看成是超导磁体的另一种正常功能的状态。按照GB9706.1-2007中45章的要求,超导磁体应该进行压力试验(水压或者气压试验),其基准压强的选取应参考失超时可能出现的最大压强。一般而言,超导磁体安装有4 psi~26psi的多个爆破片,所以最大的爆破压强可以作为一个最低的基准压力来进行压力容器检验,确保在失超时超导磁体本身不会破裂。

4 机械应力安全

超导磁体线圈本身是一种相对粗短的线圈,在绕组内的磁场不仅有轴向分量,而且有径向分量。轴向磁场产生的电磁力要使线圈向外膨胀,导线材料应该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它的极限强度必须高于线圈绕组内的最大周向应力。通过简单的假设,我们可以采用载流圆导线在磁场中的张力公式来估计超导线材自身张力的大小:

T=RIB≈450 N,其中电流I估计为600 A,磁感应强度B一般为1.5 T,半径R一般估计为0.5 m。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一般超导线材的截面积只有不到8 mm2。在如此小的截面积上,在低温下要保证持续450 N的应力。这也是需要认证的重点之一,建议机械应力的安全系数至少达到GB9706.1-2007中第28章中的要求。

超导线圈往往由多个亥姆赫兹线圈组成,每一个线圈是由几百匝超导线材绕制而成,在磁场作用下,整个线圈由两端向中间挤压,在线圈各个部分内产生轴向压缩应力。利用电动力学,可以推导出载流圆电流在磁场中的力为[2]:

其中电流I估计为600 A,半径R一般估计为0.5 m,已有研究得知磁场变化率最大时高达,那么每两个线圈之间的轴向吸引力高达数吨之巨。所以超导磁体用来固定亥姆赫兹线圈的限位槽的机械强度也应重点加以考察,建议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至少达到GB9706.1-2007中第28章中的要求。

5 电气安全

超导磁体的失超会导致磁体内部出现高压危害。失超后超导磁体内部产生电阻,超导磁体的运行电流一般处在600 A甚至更高,利用欧姆定律可以很容易知道在磁体内正常电阻区可能会产生几百甚至几千伏的电压,这样的电压可能会在磁体内部产生电弧而破坏绝缘。具体而言这些过电压分为以下几种。

(1)最大内电压失超过程中超导磁体内部任意两点之间的最大电压差,有些研究者也称最大内电压为对地电压。该电压对应于磁体工程设计中线圈与骨架之间的绝缘。

(2)层间电压失超过程中磁体内部任意相邻两层之间的最大电压差。该电压对应于磁体工程设计中的层间绝缘。

(3)匝间电压失超过程中磁体内部任意相邻两匝之间的最大电压差。该电压对应于磁体工程设计中的匝间绝缘。

超导磁体对上述的这些电压的耐受力是需要在型式试验中加以验证的,文献[3]提出了耦合磁体失超保护系统的基本要求,并且指出耦合磁体的失超保护系统要保证失超起始点温升不高于350 K,线圈最大内电压低于1 500 V,线圈层间电压低于500 V。这些电压的最高预期值应该成为超导磁体的基本安全性能,参考GB9706.1-2007中关于隔离的要求,测试时应以此为基准电压检验磁体的电介质强度、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6 超导磁体中的安全失超保护技术

利用电子线路的巧妙设计,可以尽量将失超时的能量快速地均分,避免在局部释放过多能量,这样可以有利于保护磁体,降低风险和危害。一般来说,现在常用的电子电路技术有主动防御型和被动防御型两大类,这些电子电路的技术是超导磁体的关键安全措施。

6.1 电子电路技术保护原理

6.1.1 外接取能电阻保护是一种最简单的失超保护方式,其结构如图2所示。

线圈励磁和正常运行时,S1n到Snn打开,电流不流经取能电阻。当检测到失超发生时,S1n到Snn闭合,电流流经取能电阻,部分磁体储能将释放在该电阻上。这种方式是一种主动防御型方式,有效性依赖于失超探测的灵敏度和开关开合的速度。

6.1.2 次级耦合线圈失超保护结构如图3所示。

磁体I2失超后电流降低便会在次级耦合线圈I1产生感应电流,因而R1能吸收超导磁体的一部分储能,从而降低超导磁体内部的最高温升和内部过电压。特别是次级耦合线圈由于感应电流的产生而温度上升,当次级耦合线圈与超导磁体的线圈绕组有良好的热接触时候,可能会引起与其相邻的附近线圈未失超部分失超,从而加速超导磁体内的失超传播,进一步保护磁体。由于这种方式不依赖于电子开关,所以是一种简单的被动防御型方式。

6.1.3 将上述方法加以改进,可以得到线圈分段保护结构电路,如图4所示。

失超后分段保护为失超磁体电流提供了另外一条支路,失超时产生的电势差分流了磁体的电流,从而降低了磁体温度,保护了超导磁体。当线圈某一段失超时,并联在这一段的外部电阻会使线圈此段电流迅速降低,同时产生的电流用来加热其他线圈,引起其他段线圈失超,从而加速了整个线圈内失超传播过程,保护了超导线圈。这些电阻也可以引发分段线圈内新的失超区,加快线圈内失超传播,保护超导磁体。

7 市场准入前的型式检验的相关建议

上述的一些典型的磁体保护电路还需要在应用中考虑如下一些关键点:

(1)选取合适的移能电阻如果使用了该种电阻,那么应该作为安全关键件在检验中记录相关信息。

(2)保证信号线连接和失超保护电路的可靠性,包括长时间的低温下工作,应选取有相关认证的元器件,并且保护电路应该加以实验。

(3)电子重迭保护,做到每个线圈有两路以上保护信号(利用失超传播的特性,保护系统相邻线圈之间还可以互相监视)。这些信息应该作为重要的安全资料加以保留或提交。

(4)备份保护方案,比如利用冷却流体压力作失超信号,这样可以在电子技术不足以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还能利用热力学技术加以保护。这些信息应该作为重要的安全资料加以保留或提交。

(5)突然停电,或者电池电力不足导致的超导保护电路失效,甚至导致紧急情况下的失超启动开关都不能工作。建议在说明书等重要文件中向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用户提示这种风险的存在。

(6)超导开关的错误启动引起的非正常失超,应该在技术上设法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建议在型式检验时,按照单一故障的标准原则加以适当的考虑。

8 失超排气管道的安全措施

超导磁体的失超排气管道的畅通和足够的排气量,是磁体失超时和失超后的安全保证,特别是保证磁体在失超后仍然完好,并通过再次补充液氦和励磁后恢复使用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所以,认证时,应该重点对如下一些关键点加以记录,并考虑备案:

(1)失超排气管道的尺寸,管道长度一般应≤20 m,不得多于2个弯头[4]。

(2)当管道(如果有回收系统,也应包括回气管)穿过RF射频室时,不能形成天线,应该注意互相绝缘。

(3)应该采用合理的风帽结构,防止异物或沉积物的产生。

(4)应安装失超排气管道的自动定时检测系统,可以通过模拟送气并测量气压或流量的方式,定期测量失超排气管道的排气能力。

(5)管道使用的单向阀和爆破片应该有相应的认证。

9 氦气的利用与回收

9.1 氦气应用的广泛性与稀缺性

氦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是最难液化的气体,也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被液化的气体。其熔点为-272.2 oC,沸点为-268.9oC,属于稀有气体,它在地球上的含量只有一亿分之一。氦在大气中的含量也极少,大约只有百万分之五。氦气在有些地区的天然气中含量却较高,个别甚至高达2%以上.因此目前全世界生产的氦气绝大多数都是从天然气中提取的。氦气是一种惰性气体,不易与别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因此氦气在飞船发射、导弹武器工业、低温超导和半导体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用途,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稀缺资源。

中国近年来对氦气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受制于氦气资源匮乏、提取氦气的成本较高(我国天然气中的氦气含量只有0.2%),现在我国MRI中使用的氦气基本依靠进口。每升液氦的价格大约为200元,一台超导磁共振磁体中有大约1 000升液氦,总价超过20万元。

相比之下,美国的氦气资源十分丰富.地球上80%以上的氦资源分布于美国,美国的天然气中氦气的含量高达7.5%。早在1963年,为了不让作为燃料使用的天然气中的氦气浪费掉,美国政府就推行了一项氦气保存计划.经过多年的开发和保存,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氦气拥有国。世界最大的氦气生产商是美国国家氦气储备公司。

9.2 失超产生的氦气应该回收

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的氦气是高纯度(99.9%以上)的氦气,价格十分昂贵,液氦价格昂贵是超导磁共振系统运行费用高的主要原因。所以现在世界上对于氦气普遍采用了回收的方式加以利用。回收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将挥发的氦气收集起来重新加压冷却成液氦。氦气回收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包含收集管路、储气装置和液化装置等。

虽然回收系统复杂,但我们认为随着氦气资源的减少,回收系统不应该仅仅存在于超导磁体制造商的工厂里。一些大型医院里的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很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的老化,氦气蒸发量也会加大,磁共振设备的氦气会多次填充,失超也会发生,所以建议大型的医院也可以安装统一的氦气回收系统。

1 0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于高端医疗装备的需求大幅增长,且随着超导技术的日臻完善,我们正在迎来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全面普及使用的时代。现在全国的磁共振系统生产商都已经纷纷转向超导产品,在不久的将来,超导型磁共振系统不再是国外医疗巨头的专利产品,我国自主研发的超导型磁共振系统也将大量投放市场。但是,如果没有针对超导型磁共振系统的特点和超导磁体的风险点,制定出专门的标准架构,将不利于规范超导磁体的生产。虽然,一般而言超导磁体是安全,但是一旦磁体失超,风险和危害都是巨大的。本文立足于现在的标准体系,考虑到失超,分别从压力容器安全,机械应力安全和电气安全几个方面考察,讨论了超导磁体的风险点,同时也从安全失超保护电路的角度讨论了对磁体的保护措施和单一故障下的风险考察点。最后还提出了一直被忽视的失超排气管路的安全检查措施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赵喜平.磁共振成像[M].科学出版社,2004

[2]YY0319-2008:医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医疗诊断用磁共振设备安全专用要求[S].附录BB

[3]M.A.Green,H.Witte.Quench Protection and Power Supply Requirements for the MICE Focusing and Coupling Magnets[R].MICE Note114,2005,May.

检验建议 篇5

一!旅客携带物检验检疫工作的基本情况

从目前大多数口岸入境旅客携带物检验检疫工作的流向来看!旅检通道现场查验位置布局合理!便于我们受理申报和检查!主要分为前台受理申报和后面行 李提取处查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旅客主动申报的情况很少!检验检疫人员在现场主要是凭经验!通过询问%肉眼观察”开包抽查等方式检查旅客是否携带严令 禁止的物品!检查工作存在盲目性!不但造成严重的漏检现象!而且容易引起旅客的反感!影响通关速度$出入境旅客携带的以贸易性样品为目的的水产品“动植物产品”食品!是我们在实际检验检疫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问题!尽管不属于旅客携带禁止出入境的范畴!但由于是以贸易为目的!有些是来自于非注册厂家的产品!或不能保证这些产品是否是冒用注册厂家的产品!很容易影响贸易的正常开展$ 旅客携带物检验检疫不但是检验检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检疫工作的一个难点!从风险分析的角度来讲!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被查出!进而没有经过检疫进境!因此!携带有害生物的可能性很大$有些是旅客无意识携带禁止进境物!如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有些是为了免办许可!逃避检验检疫故意携带入境!如因科研需要或小面积种植的植物种子!外贸和国内企业绿化工厂环境而带入的外国草地种子”花卉和其他的植物等$由于植物种子体积小!便于携带!检验检疫很难查获!保守地估计有!“#以上的植物种子是通过旅客携带进境$国家法律规定!引进植物种子和繁殖材料必须经过国家行政主管部门许可!并实施有效的检验检疫和监管!方可种植$随着国家进一步的开放和发展!出入境旅客增多!人员成分复杂!旅客入境携带的动植物及其产品的种类多”数量大“疫情复杂!加上通关时间紧!向旅客的宣传不到位!检疫查验措施不得力!旅客基本不主动申报!给禁止旅客携带物查获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对旅客携带物检验检疫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旅客携带物检验检疫查获困难”漏检率高的现状!为加强旅客携带物检验检疫工作!提高检出率!杜绝禁止携带物出入境!防止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和扩散!我们认为应该根据旅客检验检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检验检疫对策并切实施行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引起重视“在旅客携带物检验检疫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旅客对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对我们查获并销毁禁止携带进境物很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宣传力度!告知旅客有关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和申报要求!引起旅客的重视$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出入境旅客检验检疫须知’!在飞机上播放影视资料对旅客进行检验检疫知识和

法律法规的宣传!对导游进行检验检疫知识的培训!让导游协助旅客进行申报等多种形式!让旅客更多地了解检验检疫的有关规定和知识!自觉进行申报$ #”强化队伍素质!提高责任意识“

旅检通道上检出率的高低!与检验检疫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敬业精神密不可分!只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强化爱岗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现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做到手勤%脚勤%嘴勤%眼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现问题!提高检出率$

$”配备设施!提高查验手段“

目前入境旅客携带物的检疫查验主要靠肉眼观察%询问$与海关合作的!光机一机双屏!对我们防止漏查%提高检出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仍显得被动和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漏检隐患$要创造条件!在现场安装检验检疫!光机$而使用检疫犬!是一种快速便捷%查获率高的检验检疫方法!应尽快推广使用$

%”加强实验室检验工作“

在旅检现场查获的禁止入境截留的应检物品!尤其是水果%茄科蔬菜%苗木%生肉等!应及时进行实验室检验或隔离观察后再处理!而不是一味地截获销毁!更不能以情代法!随意放行$

&”加强与食品注册厂的信息交流!确保样品质量“对旅客携带的贸易性样品!要与检验检疫部门主管处室联手!掌握食品注册厂的情况!或送交主管处室处理!齐抓共管!确保样品质量$

”加强后续检验检疫和监管“

对于逃漏检的物品!尤其是植物种子%苗木%花卉等!要结合其他检验检疫工作!利用到生产单位验货等机会进行调查!或调动人力%物力!在种植季节进行普查!一经发现来历不明%或未经许可引进未检疫的植物!立即进行补救性检疫监管!及时发现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加强行政处罚!

对隐匿不报者要进行罚款或警告"对旅客携带种子及繁殖材料%水果%花卉等禁止携带入境物进境!不主动申报!或故意逃避检疫!走私入境!一经查获!应当依法做出相应的行政处罚!达到宣传教育和震慑的目的$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也标志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家庭!国际交流将越来越频繁!国外有害生物无时不在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旅客携带物的检验检疫工作!有效地防止旅客把危险性病虫害带入我国!守卫好我们祖国的蓝天净土$

福建检验检疫局福州机场自实施旅客携带物“人、机、犬”综合查验新模式以来,不断总结新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困难,以最大限度的防止逃漏检的发生,同时不断完善旅检查验程序将疫病疫情挡在国门之外。

自福州空港旅检开验以来,口岸旅检查验模式经历了几次较大改革。根据口岸特点,1983年至1985年,对旅客携带物检疫,主要是与海关开箱查验结合进行;从1986年开始,海关增设X光机,旅客携带物检疫工作则是配合海关现场过机,采用检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即海关过机时,发现携带物有植物及动植物产品,移交动植检现场人员检疫处理;1992年《动植物检疫法》颁布之后,对携带有我国检疫法管理物品名单中所列物品的进境旅客,要求填写“海关进出境旅客行李物品申报单”,向海关申报并接受动植物检疫;1999年空港旅客携带物的检验检疫工作采取前台申报、后台查验的方式,即旅客填写入境检疫申明卡交前台(卫生检疫查验通道),然后经过边检,再通过检验检疫的后台(动植物检疫查验通道),最后通过海关查验通道,发现有动植物及动植物产品,移交检验检疫现场人员检疫处理;2005年5月,检疫犬首次在福州机场正式上岗,对旅客托运的行李进行抽检搜巡;2005年7月海关对旅客重新收取“海关进出境旅客行李物品申报单”对携带有我国检疫法管制物品名单中所列物品的进境旅客,要求向海关申报 并接受动植物检疫。同时,检验检疫台位后移,与海关实行“一机两屏”(即一台X光机,两条数据线,两个显示屏共同显示)。至此,检疫犬、X光机、后台查验相 结合的“人、机、犬”三位一体检疫查验新模式正式形成。

二、检疫查验新模式取得的成果

新模式的实施彻底改变了旅检现场检查方法单一,查验手段落后,没有先进科学查验手段的状况。在采取了新的查验手段的同时,福州机场旅检科进一步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依据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理,结合口岸自身实际,对不同航班、入境人员及其携带物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合理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航班人员及其携带物实施分类管理,区分重点检疫对象和一般检疫对象,对来自疫区、高危人群等实行重点检疫。这种新的监管模式的实施,是对旅检工作的一种有益探索。与海关实施“一机两屏”,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大的减轻了现场工作人员的压力。新模式是在旅检业务改革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初步达到了进一步加强检验检疫把关力度、方便旅客、提高通关速度的目的,为开展与海关、边检、航空公司等多部门有效协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检疫犬的应用,提高了查验的主动性和实际查验率,利用自身优势弥补了X光机目前行李过机率低以及对部分应检物呈象模糊的不足,减少了漏检的发生。新模式的实施已初步达到三个方面的效果:一是提高了把关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常态条件下,对高、中风险的入境人员和携带物加强检疫查验把关力度,对低风险的,简化查验手续,快速验放。二是切实简化环节,X光机“一机两屏”查验模式的实行,变两道查验(检验检疫与海关分别查验)为一次联合查验,减少了通关环节,提高了通关速度。三是有效降低开包率,提高查验准确率和检出率。应用X光机、检疫犬,替代人为、经验式的查验和判断,提高禁止进境物的检出率、准确率,降低了开包率,避免了盲目性,优化了通关软环境。

在新模式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对 于海关与检验检疫都要查验的违禁物,如珍稀动物蹄骨角类如何处理,检疫犬 与X光机同时使用,存在重复查验的问题,造成查验资源的浪费等问题,所以

检验建议 篇6

1 制定适合医学检验技术4年制的教学大纲并 选择合适的教材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拥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能力在各级医院、教育、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医学实验室技术、 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制定出了新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把重点内容放在掌握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程序和方法、掌握药敏试验方法、检验报告的解读、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上。教材暂时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倪语新等主编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第5版,这本教材的重点内容落实在微生物的检验上[1]。目前微生物专家正在积极组织一班人员,编写新的人卫版教材,如果正式出版,内容比较合适的话可以考虑换新的教材。

2 理论教学的创新

2.1 以点带面的教学模式

临床微生物检验涉及学科范围广、内容繁琐、知识点众多,可大纲安排该门课的学时数又不多,理论学时通常在50学时左右,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把教材内容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很多教师讲课喜欢面面俱到, 讲课语速过快,学生思维跟不上,对上课失去兴趣,通常是打瞌睡或低头刷微博。作者所在教研室根据《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特点,同时结合临床需要,选择所要讲授的内容,采取“抛砖引玉”的教学模式[2],也就是在授课过程中,挑选临床分离率比较高的细菌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同一类别的细菌略讲或不讲,由学生课后自学,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来考察学生是否达到自学的目的,由点及面,促使学生能全面掌握该教材的内容。

2.2 围绕病种进行特殊的微生物讲解

大部分教师喜欢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微生物学检验的理论教学,而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以菌种性质来分类进行系统学习,往往偏向医学微生物的基础知识,重复的教学内容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这种按照教科书内容来讲解的教学模式又与临床关联不大。建议把教科书有关联的章节与临床标本结合来讲解,围绕病种进行微生物的检验[3]。以临床大便标本培养肠道致病菌为例,先讲述大便培养的临床意义,肠道致病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大便培养的临床路径:临床症状疑似肠道感染→粪便标本收集→挑选可疑的粪便进行常规筛选→涂片大便常规检查、接种麦康凯平板、血平板、SS平板、CIN平板、CCFA平板、TCBS平板、碱胨水等培养基培养→挑选可疑菌落→微生物的检验→其他特殊检测方法筛查。最后详细进行结果判断,具体分析各种肠道感染菌如沙门菌、志贺菌、小肠结肠耶尔森菌、艰难梭菌、弯曲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的性质、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此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将一种单纯菌株放在那儿让学生来做验证性实验,而是还原了目前检验科微生物室如何将病人大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这一操作过程,将微生物基础知识和临床标本的培养更好地结合到一起,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做微生物的培养鉴定是与病人的标本紧密联系一起的,同一份标本培养的目的不同,所要选择的培养基就不一样,最后鉴定病原微生物的操作流程也不一样。根据病种进行相关微生物内容讲解,一方面把微生物基础知识进行了串解;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达到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成为综合性人才这一目的。

2.3 启发式教学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处于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的状态,教师讲学生听,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受到极大的压抑,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式教学就是采用诱导式办法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营造不断创新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诱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两个“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例如在学习肠杆菌科这一章节时,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肠杆菌与非发酵菌、弧菌科、巴斯德菌的区别,然后再用葡萄糖酸盐和苯丙氨酸脱羧酶两个关键的实验把肠杆菌科区分开,最后鉴定到种,让学生熟悉肠杆菌科鉴定的操作流程,然后把这一流程运用到肠杆菌科鉴定的综合性实验当中,实现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

2.4 加强与临床沟通能力

在医疗实践中,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抗感染治疗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临床医师希望发出的检验报告是一份诊断报告,对临床治疗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从事微生物检验的工作人员和临床医师应该经常进行交流与沟通。重视学生与临床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能力, 是培养一名优秀的临床检验师所必需的素质,就今后医疗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注重是单病种多学科联合会诊中心的诊断、学科之间交叉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从事检验的人员更多参与到临床科室对疾病的诊断当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的交流还远远不够。 为此,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缺少的一方面。通过特殊的培养与临床医师沟通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一方面,教会学生多与抗感染医生进行沟通,与临床医师对于微生物检验相关病例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可以了解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预期判断、疾病的进程以及用药后的疗效。与临床医师沟通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直接参与到病案讨论会诊中,可以就标本取样的时间、取样的部位、需做厌氧培养是否采用了运送培养基等方法与临床医生沟通、也可以在血培养出现阳性报警时就危急值报告与临床医师进行什么疾病、用过什么治疗方法等沟通,这些信息可以给学生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以及后续细菌的培养鉴定提供新的思路。学生就可以快速、及时、准确地把检验报告发送到临床,让临床医师真正认识到学生发送的报告是诊断报告,而不是垃圾报告。

3 实验教学的创新

3.1 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五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转化成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从专业的转化过程来看,今后四年制的学生要重视实验操作技术。而实验技能训练,不仅是基本功的训练,也是科学素质的训练,必须从严抓起。在实验教学中,把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如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细菌的分离培养、各类生化反应结果的判断等,这些基本操作,贯穿微生物学检验学科实验教学全过程,是所有实验规范化操作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基本操作步骤,都应该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化流程来做,特别要强调无菌操作技术,在带教数年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无菌操作概念观念淡漠、学生没有意识到不按照无菌操作技术来做,很可能导致最终的结果错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因此,每次微生物实验时都要强调无菌技术、标准化地操作流程,目的是让学生全面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技能。

3.2 增加综合性实验

无论是以前的五年制,还是今后的四年,《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都没有按照《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的内容来进行实验,实验指导中都是给出某一个具体的菌株,让学生进行验证,实际上就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因为为同一种菌株,所以学生结果都一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 开设的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开设了球菌的鉴定、 肠杆菌科的鉴定、非发酵的鉴定、真菌的鉴定几大板块,每一个实验每位学生的菌株都不一样,要求学生根据革兰染色的结果设计后面的鉴定流程。以非发酵鉴定为例,确定革兰阴性杆菌之后,要做KIA、OF、动力、 氧化酶实验与肠杆菌科、弧菌科、巴斯德菌科区分开, 然后根据菌落、菌体特点设计微量管进行生化鉴定,或者做API 20NE鉴定条鉴定,或到检验科做VITEK 2进行全自动化细菌鉴定,学生设计好方案后让教师过目,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案提问为什么这样做,有问题的方案教师会提出建议,剩下的问题学生自己实施方案进行鉴定。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综合性实验只给出实验目的,学生自己预先设计实验路径,选择实验器材,到达实验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角,提高学生独立设计、独立实验的能力。同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还具有实验内容较为丰 富,实验方法较为多样,实验形式较为灵活等特点,给学生提供了极大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3 “临床标本“进课堂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就地取材,把医院检验科的临床需要做病原菌培养的标本拿来作为实验教学标本。 如:血液、痰、脑脊液、尿液、粪便等各类体液或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这些标本有些是临床病人的标本,有些是带教教师模拟制作的。用临床标本或临床模拟标本进行实验,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传统实验课往往为了减少标准菌株在培养分析过程中因不典型反应带来理论与实验结果不匹配的现象,教师常常对标准菌株增菌分纯培养后再用分纯的单个菌落进行实验,虽然实验结果与课本上的菌株符合程度高,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经常处于被动依赖状态,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现在用模拟标本给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让其有进入临床实习操作的感觉,需要学生思考,考虑应该按怎样的步骤进行,选择什么样的培养基等,使学生的思辨能力由被动变为主动思考,让其思考能力及动手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多动脑勤动手,教师则积极互动,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他们分析当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不符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不是有些菌株在用药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等;使学生尽力发挥自己的理论与实验操作水平,这样既有利于建立学生参与临床的成就感,又有利于增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知识的信心。临床实验标本能使学生快速适应临床实习,由于学生在校时既然多次接触“真”标本,而且是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所以学生记忆比较深刻,故其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能很快地适应工作。

3.4 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

检验专业培养的学生以后是要到临床上工作的, 他们面临的是患者的标本,通过对病人的标本进行处理,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最后把准确的结果发到临床科室,给临床医生提供治疗的依据,要求每一个检验人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对发出的检验报告负责。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安排的内容有限, 并且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责任心不强,缺乏生物安全意识。无菌操作贯穿整个微生物检验实验中,虽然教师每堂实验课一再强调每一步的操作都要有无菌意识, 但学生依旧不以为然,无菌操作意识淡薄,标本不被环境和操作者污染是试验成败的关键,虽然学生最后都有毕业实习,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适当安排学生到医院进行见习,带学生到医院检验科细菌室参观,利用医院检验科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优势培养他们, 向他们展示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及自动药敏检测系统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收获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另外临床上面临的是从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到的病原微生物,学生为自身安全考虑会格外注意生物安全,在课堂上不容易培养的生物安全意识通过见习就轻松的得到解决。临床检验工作人员处理标本时标准化的无菌操作技术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可以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为将来培养优秀的临床检验工作者奠定基础。

3.5 改变实验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中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4:5,今后还有增加的可能性,最好能达到1:1的比例,因此实验课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也应当相应提高。教研室将实验课成绩的比例提高到40%, 在这40%里面,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各占10%,综合性实验考试占20%,平时成绩除包括学生能否按时上课外,还应加上平时在课堂上布置的思考题,以及每次实验课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估[4]。综合性实验考核调整为:给学生一块带有菌落的平板,让其根据菌落特点,自己选择一些相应的实验来判断出该细菌的名称, 教师依据该学生实验选择的正确性、规范化操作水平、 以及最后的结果综合评定该学生的实验考试成绩。通过以上做法,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了责任感,提高了学生观察、发现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沈阳出口检验检疫工作现状及建议 篇7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国际市场严重萎缩, 我国出口大幅下滑。2008年在全国出口增速同比下降8.5个百分点的背景下, 沈阳市出口却创出历史新高, 实现出口总额41.3亿美元, 同比增长24.3%, 增幅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 全国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 一方面沈阳市出口产品结构比较合理, 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达到86.44%;另一方面与沈阳检验检疫局发挥技术优势, 破解贸易技术壁垒, 支持企业出口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密不可分。

(一) 支持企业出口的相关工作

沈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组建于1999年, 由原沈阳进出口商品检验局、沈阳动植物检疫所和沈阳卫生检疫局合并而成, 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辽宁局在沈分支机构 (副厅级) , 在本溪设有工作站, 主要负责出口商品、出入境人员和动植物的检验检疫、发放出口质量许可, 执行国家、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国家局签订的国际协议、协定书,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和检疫协议的实施, 拥有电子电器产品检测和环保微生物菌剂检测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技术水平和业务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内陆城市中名列前茅。近年来, 在帮助企业巩固海外市场, 扩大出口等方面沈阳检验检疫局做了大量工作。

1. 发挥技术优势, 帮助企业克服技术壁垒。

为适应新形势, 该局在帮助相关重点企业培训检验检疫人才、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检验检疫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 适应国际市场对以维生素C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和药品添加剂不断提出新的质量要求, 我国将维生素C系列产品列入法定检验产品, 提高了该产品的质量要求和出口门槛。该局帮助东药集团提高了相关产品的质量检验检疫水平和效率, 在进口国家设置重重绿色壁垒的不利条件下, 2008年仍完成了2.1亿美元的出口额, 同比增长53%, 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针对日本、韩国对从中国进口的熟肉制品新增120个检测项目的新情况, 该局帮助华美畜禽和蒲兴禽业集团研究突破了熟制鸡肉串的检测方法, 并与日本和韩国官方检测机构进行交流, 检测结果获得两国认可, 保证了沈阳市一季度5000多吨熟肉串顺利出口, 使沈阳市肉食品出口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2. 提高通关效率, 降低企业出口成本。

为提高通关效率, 沈阳检验检疫局对全市具备条件的出口企业全部推行检验检疫电子审单、快速核放制度;对出口企业施行分类管理, 建立了一类出口企业“绿色通道”, 其产品可享受优先报检、免于口岸检验、直接换证放行等优惠服务措施。在此基础上, 该局还实行了“5+2”工作制度, 即每周7天工作制, 同时开展预约报检, 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使各品种出口产品检验检疫周期由原来的平均3-5天缩短到2-3天。加大普惠制产地证和关税区域性优惠政策实施力度, 2008年共为沈阳地区进出口企业签发普惠制产地证及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共9883份, 签证金额48965万美元, 按平均优惠幅度5%计算, 出口产品累计获得关税减免2448.27万美元。同时免费为50家重点出口企业代培检测人员, 2008年培训质量自检人员、管理和植保人员400多人次, 为重点企业节约培训费用800万元。

3. 积极帮助企业申请国家认证、免检和国外注册。

该局利用其国家重点电子电器产品检测实验室授权范围广的优势, 使沈阳出口企业不需要到辽宁省 (大连) 局就可以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证, 极大地方便了企业。近年来, 沈阳市取得国家认证的产品由原来的43大类59种扩大到113大类219种, 推动了乐金电子等一大批机电企业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依托国家重点环保微生物菌剂检测实验室, 开展了对出口农产品和食品中的40多种残留物指标项目检验, 保证了出口食品类产品安全。针对一些国家对进口食品须在该国注册的要求, 组织评审专家, 对重点企业进行全面指导, 使沈阳地区获得国外注册的企业不断增加, 目前已有7家企业获得10个国家的注册考核, 为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外市场创造了条件。

(二) 企业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9年以来, 沈阳市出口形势非常严峻, 头两个月, 全市出口严重下滑, 各类企业出口均出现负增长, 全市完成出口总额4.8亿美元, 同比减少17.89%, 比2008年同期降低了35个百分点, 下降幅度比全省多1个百分点, 比全国少3个百分点;3月份由于支持企业出口的相关政策措施开始显现, 沈阳市出口下降态势有所趋缓。一季度, 完成出口总额8亿美元, 下降了11.1%, 但总体下降趋势仍然没有改变。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发达国家出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 美、日、韩等国家相继出台了鼓励使用本国产品的政策措施, 突出体现在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保护加强, 对农产品和药品的检验检疫标准提高, 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规定进口产品前置条件。

如韩国提出进入该国市场必须获得韩有关部门质量许可的要求, 之前沈阳市有113家木质家具企业从事对韩出口业务, 目前能获得质量许可的企业不足40家。

2. 提高进口产品检验检疫标准。

受“毒饺子”、“三聚氰胺”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多种不利因素叠加的影响, 国外对中国出口的食品类产品检验检疫标准非常苛刻。东药集团每月出口维生素C产品1800吨左右, 过去只是抽样检查, 现在从原料到产品批批检查, 受检产品量达1600吨, 出具检验检疫证单150份, 在时间和成本上都给企业增加了巨大压力。由于日本、韩国不断提高进口肉类产品的检验标准, 我国也对相关出口产品从原料到成品增加了4项呋喃代谢物、氯霉素、三聚氰胺等10多个检测项目, 产品检测时间由原来的5天增加到一个月左右。如日本提出对农产品500多项农药残留检测指标, 导致沈阳新北浅食品有限公司前三个月仅出口辣根等133吨, 与去年同比减少了64.2%。蒲兴禽肉集团今年计划出口韩国鸡肉产品5000吨, 头两个月只完成500吨。

3. 检验检疫工作超负荷运转。

随着检测指标、批次增加和检验时间延长, 加大了检验检疫工作负荷, 尽管采取“5+2”工作制, 常年雇佣大量临时工作人员, 但由于检测设备数量和编制人员相对不足, 仍难以适应超负荷的工作现状。

二、关于协调和支持检验检疫工作的建议

(一) 外地相关做法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各地都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鼓励驻地检验检疫机构上设备、创环境、提高服务功能, 支持出口企业取得了一定实效, 值得沈阳市借鉴。

1. 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

广州市根据国家有关对国家级创新型骨干企业出口产品免检的政策, 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产品出口免验。

2. 支持检验检疫机构更新检测设备。

2008年, 苏州市政府向苏州检验检疫局提供了3000万元购置实验室设备补助资金;哈尔滨市政府投入1000万元, 为哈尔滨检验检疫局购置了用于检测三聚氰胺等项目的专用设备。

3. 对检验检疫局超负荷工作给予奖励。

今年初, 大连市政府拨付400万元专项经费, 奖励辽宁 (大连) 检验检疫局加班加点为韩伟集团、瓦轴集团等出口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优质服务。

(二) 几点建议

城市的出口规模和水平是一个城市经济质量的重要标志, 尽管沈阳市年出口值占GDP的比重较低, 但无论从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 还是着眼于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目标, 沈阳市都必须加强出口方面的工作。企业是出口市场的主体, 检验检疫是破解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关键环节, 沈阳市应给予高度重视。为此, 我们借鉴外地做法, 结合沈阳市实际, 提出以下建议。

1. 为落实支持企业出口相关政策措施创造条件。

2009年以来, 全市相继出台了“30条政策措施”和“12条促进农产品出口政策措施”, 将支持企业出口作为保增长的重要内容之一。沈阳检验检疫局结合沈阳市出口企业和产品的特点, 制定了包括缩短检验检疫周期、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规避市场风险、降低企业出口成本, 支持机电产品和食品农产品出口, 积极申请沈阳机床集团产品出口免检等方面的《沈阳检验检疫局帮扶企业二十五条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 涉及环节较多, 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出口企业共同努力。应由市外经贸局牵头与市经委、农委和沈阳检验检疫局等部门建立出口检验检疫工作联席办公会议制度,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协调解决支持企业出口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2. 对沈阳检验检疫局提升技术服务功能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沈阳检验检疫局的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检测设备无论在数量和性能方面都难以适应检验检疫的指标和项目越来越多, 质量和时间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 亟待更新和增加部分关键检测设备, 市财政对其新购置的实验室检测设备, 按购进价格的15%给予一次性补助。该局正在申请立项筹建国家级农产品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建成后, 能够缩短对农副产品农兽药残留项目初筛、检测、确认有毒有害物质、食品添加剂、重金属等检测时间, 提高检验检疫水平, 促进农副产品出口;将有助于沈阳市20万亩水果蔬菜出口生产基地向50万亩规模扩展。预计每年可出口水果、蔬菜、禽肉等食品、农副产品20万吨左右, 货值10亿元人民币, 政府有关部门可比照“30条政策措施”关于“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给予500万元奖励”的政策, 对该实验室建立给予奖励。

3. 建立出口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风险预警机制。

政府有关部门应协调检验检疫局与重点出口企业建立健全出口市场监测预警体系, 密切跟踪国际市场形势, 完善出口产品市场信息反馈机制, 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引导企业不断完善产品质量控制手段, 规避贸易风险, 提高应对国外贸易技术壁垒的能力, 减少和避免出口贸易摩擦和积极开辟新的国际市场。

课题组组长:周凤翱 杜铁滨

检验建议 篇8

关键词:门诊部, 医院,检验报告,建议

据报道美国糖尿病的发展势头开始减缓, 主要得益于早期的干预效果 (早期预防宣传) [1]。本文针对每位患者检验报告的分析及口头问答咨询方面存在不足, 发现部分检验项目不全, 缺乏与医生沟通, 需改进。本文总结对策, 持续改进, 显著提高了患者满意率及检验工作质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云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患者200份检验报告, 统计满意率。

1.2 方法

分析检验报告, 总结出建议并提出对策, 观察该对策在2012年应用后的效果。比较应用对策前后的患者满意率, 观察改进后的效果。

2 结果

2.1 针对每位患者的检验报告进行分析并提供咨询

2010年前, 检验科工作人员不足, 检验科只注重提供检验报告, 笔者对每位患者的检验报告的咨询回答不足, 统计200份报告显示患者满意率为72%。应用对策后:笔者主动提供咨询服务, 2012年满意率为94%。

2.2 发现部分检验项目不全及时与医师沟通改进

2010年前, 检验科对于医生开出的检验项目是百分百执行, 在针对性较强的某种检验项目, 年轻医生偶有遗漏。应用对策后:电话与年轻医师沟通, 补充不足检验项目。应用对策后, 3例重症胰腺炎患者增加淀粉酶检验项目, 3例患者迅速确诊;2例严重冠心病患者增加心肌酶检验项目得到确诊。

2.3 对50岁以上患者关注血糖、血脂、心肌酶检验项目

随着我国老年患者不断增加, 50岁以上患者血糖、血脂、心肌酶显著异常者明显增加, 牢牢抓住关键点, 同时询问患者血压是否偏高, 如果患者存在三高 (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 并心肌酶显著异常, 应引起足够重视, 说服患者尽快到医师值班室进行深入检查治疗。2012年执行此对策后, 杜绝安全隐患, 无1例患者在检验科附近发生意外, 6例高危患者听从检验师建议及时找医师进行抢救治疗避免了意外发生。

2.4

对社区获得性肺炎、腹泻患者建议医师关注血常规、便常规、尿常规检验个别年轻医生过度依赖CT或磁共振 (MRI) , 发现患者肺部有轻微炎症就动员患者到地区医院做MRI, 除价格特贵外, 浪费了医疗高端资源, 导致做MRI的患者排长队, 部分患者意见大。建议医生给患者开据血常规检验, 查白细胞 (WBC) 异常, 结合放射科 (胸部正位片) 和临床症状, 3名成人患者左氧氟沙星胶囊0.2g/次, 3次/d口服[2], 单药治疗7 d后, 患者痊愈, 检查和药物总费用397元。腹泻患者关注便常规、血常规检验, 效果明显。

2.5 建议检验科增加检验报告书建议

医院检验报告书已有结果一栏, 但大部分患者看不懂结果, 需要检验师简单口头回答患者咨询, 如在检验报告书上面设计一栏目为检验师建议, 其效果可能更好 (目前对策是主动口头回答患者咨询) 。例如在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 两对半检验中, 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 检测结果阴性, 建议注射乙肝疫苗, 给患者一个明确的答案。例如:检验报告为血脂较高、三酰甘油 (TG) 较高者, 建议是咨询我院内科医师开具降血脂药物治疗, 低脂、低糖饮食, 多食蔬菜、水果, 定期复查, 适当运动。例如:检验报告书血糖较高, 建议是咨询我院内科医师开具降糖药物治疗, 确保安全下增加运动。例如, 发现患者淀粉酶、心肌酶较高, 或者患者检验结果存在危急值, 应告诉患者尽快到医师值班室, 同时启动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流程。

2.6 高度关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初筛阳性患者的报告及确认

我院位于国境边缘, 部分患者情况复杂, 做好门诊患者HIV初筛阳性患者的报告及确诊关乎国家安全, 应认真检测, 发现HIV初筛阳性患者, 一定及时报告及确认。

3 讨论

分析2011年我院200份检验报告, 患者或家属取门诊患者200份检验报告时对笔者的服务满意率为72%, 应用对策后患者满意率为94%。本研究结果显示, 查找工作不足, 积极应用对策, 持续改进, 可显著提高患者满意率及检验科工作质量。有报道称在美国麻省总医院, 以人为本兼顾患者和员工, 患者和家属可在医院获得基本的疾病常识, 医患沟通渠道多样[3]。诚望本文对国内医院检验科工作持续改进及国内医院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邱健力.永无止境:糖尿病防治任重道远[J].中国当代医药, 2008, 15 (4) :5.

检验建议 篇9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体系,建议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在食品安全事件中, 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仍是世界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加工食品过程中, 病菌常常会随原料的生产、成品的加工、包装与制品贮运进入食品中, 造成食品污染, 影响饮食安全。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对评价食品卫生质量, 保证消费者饮食卫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文从人员、设施、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影响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相关因素, 从各个环节加强控制, 以期完善食品微生物检验体系, 更加高效、快捷地对食品微生物进行检验检测。

1 主观因素

为了保证微生物检验的高质量, 要求检验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能力和检验的高水平。微生物检验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术, 而且还必须具备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作风。确保实验室人员得到及时培训及不断更新知识, 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保存技术人员有关资历、培训、技能和精力等技术业绩档案。

2 设施、环境

实验室应具有进行微生物检验适宜充分的设施条件, 包括检测设施 (专用于微生物检测和相关活动) 及辅助设施 (大门、走廊、管理区、样品区、清洁间) 特殊的设备要在特殊的环境下放置和操作。

2.1 无菌实验室的建设应符合GB19489的规定, 符合无回路的原则。设有人流和物流通道。

2.2 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效隔离各种检测活动。

2.3 为保证检测样品的完整性, 操作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并采取预处理措施。

2.4 无菌区 (检验区) 。

紫外线消毒:紫外线消毒时无菌室内应保证清洁干燥在无人条件下可采取紫外线消毒, 作用时间为30min。人员在关闭紫外灯至少30min后方可入内作业。

臭氧消毒:封闭无菌室内, 无人条件下, 采用20mg/m3浓度的臭氧作用时间应≥30min, 消毒后室内臭氧浓度≤0.2mg, /m2时方可人内作业。

3 设备及药品配置

3.1 培养箱、水浴箱、干热灭菌箱和高压灭菌锅

首次安装时要对温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校准。记录培养箱、水浴锅和干热灭菌箱的温度稳定性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每次经检定合格后方能使用, 并对这些设备的运行温度进行记录。定期清洁和消毒内外壁。

3.2 药品配置

培养基通常采用高压湿热灭菌法, 121℃灭菌15min, 特殊培养基按使用者的特殊要求进行灭菌 (如含糖培养基ll5℃灭菌20min。部分培养基 (如嗜盐琼脂培养基、胆硫乳培养基等) , 只能煮沸灭菌。对热敏感的培养基或添加物应采用膜过滤方法进行过滤除菌。

3.3 器具

湿热灭菌:采用高压灭菌器121℃灭菌20min, 适用于玻璃器皿、移液器吸头、塑料瓶等。在高压灭菌时注意灭菌物品不要相互挤压过紧, 以保证蒸汽通畅, 使所有物品的温度均上升, 才能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干热灭菌:采用干燥箱灭菌160℃灭菌2h, 180℃灭菌1h适用于玻璃器皿、不锈钢器具等。

4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样品的采集必须具有代表性, 要考虑到各种影响样品质量的因素, 防止样品受到外源性污染, 防止样品变质和细菌生长。采样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 所谓无菌操作是指杜绝任何病原性或非病原性微生物进入样品。采样用具及包装物必须是灭菌的。冷冻食品保持冷冻状态;非冷冻食品需保持在 (0~5) ℃中保存。样品的运输和保存应避免日光照射, 必须防止外来物的污染。样品从采样点送达实验室应越快越好, 一般不超过3h, 实验室检测工作应尽快进行, 长时间冷冻可导致微生物死亡, 反复冷冻和融化对微生物也有很大影响必须尽快进行检测。

5 操作

5.1 操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无菌观念, 整个操作均要求无菌操作, 尽量靠近火焰, 动作要迅速, 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到接种, 手法规范。严格按照GB/T4789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中的操作规程进行检验。

5.2 进入无菌室从样品的制备到检验都要为防止二次污染采取必要措施, 如样品及器皿摆放整齐便于操作, 操作过程熟练。

5.3 样品取样时用无菌工具无菌操作取样。

5.4 原始记录要真实准确, 不得随意填写。按照GB/T4789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及结果判定。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遵守职业道德, 严谨科学态度, 注意上述几个环节进行完善工作, 就能使我们微生物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得以保证, 为食品卫生和安全提供可靠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齐小秋.病原微生物检验[J].卫生部病原微生物检验教材编写组, 2009, 02.[1]齐小秋.病原微生物检验[J].卫生部病原微生物检验教材编写组, 2009, 02.

[2]李志勇, 谢均宪, 许龙岩.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检验检疫科学, 2004, 14 (4) .[2]李志勇, 谢均宪, 许龙岩.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检验检疫科学, 2004, 14 (4) .

检验建议 篇10

(一) 出口报检情况。常州地区共有生产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的企业25家, 无一类企业, 二类企业9家, 三类企业16家。出口报检647批, 货值1, 882万美元, 重量724.86万千克, 比2012年分别增加21.16%、5.48%和21.92%。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南非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5家企业中出口总值最大的两家企业是常州瑞联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和溧阳欣荣密胺制品有限公司, 共923万美元, 占总值的49%。全年共抽检报检批50批, 无不合格批, 无输埃批次。

(二) 统计数据对比。常州地区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出口量值年度对比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2013年本地区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呈现批次、金额、数量齐增的景象, 批次比2012年上升了21.16%, 金额比2012年增长了5.48%, 数量比2012年增加了21.92%。 (图1)

2013年常州瑞联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出口数量和金额大幅增长, 一跃成为常州地区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企业排头兵, 全年报检总金额484万美元, 占地区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出口总额的25.72%;溧阳欣荣密胺制品有限公司全年报检总金额438万美元, 占地区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出口总额的23.27%。与2012年相比, 溧阳欣荣密胺制品有限公司出口金额下降27.60%, 原因是企业虽然订单充足, 但用工严重短缺, 造成产能下降。2013年常州地区出口密胺餐具大幅增长, 金额1, 018万美元, 同比增长了42.98%, 出口额占本地区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总值的54%。

二、2013年常州地区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出口质量情况综合分析

(一) 质量状况综述。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生产加工技术门槛不高, 中小型企业是常州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的生力军。常州市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及制品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武进和溧阳两个地区, 其中武进地区出口的产品材质涵盖了PP、PS、PE、PET, 而溧阳则以密胺产品为主。PS和PP材质出口金额占30%, 密胺材质出口金额占54%。产品种类丰富, 用途广泛, 品质高、中、低档都有, 如常州瑞联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壹美元”连锁店, 产品基本上一次性使用;常州市聚丰塑料电器有限公司产品销往南非, 用途是商超的食物冷藏;密胺产品出口韩国和日本用的是A5料 (密胺树脂含量100%) , 出口其他国家用的基本是A3料 (密胺树脂含量70%) 。常州地区全年无退货、召回情况发生。总体而言, 2013年常州地区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总体质量和产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亚非拉市场对密胺餐具消费需求旺盛, 常州地区出口密胺餐具行业优势显著。2013年常州地区出口密胺餐具金额同比增长了42.98%, 究其原因有:一是成本价格优势。由于与石油关联度较低, 密胺餐具主要原料氨基模塑料与石化下游的通用塑料产品相比, 成本价格仅相当于它们的60%~80%, 性价比优势显著;二是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中国的氨基模塑料制造行业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起步。近年来, 国内氨基模塑料年产达到40万吨, 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三是发展前景优势。密胺餐具有不易碎、较高的热变形温度、较强的抗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的特点, 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到其他传统塑料领域, 加之近年美国已研究出氨基模废塑料的处理方法和用途, 从根本上解决了氨基模塑料的环保问题。从发展前景来看, 密胺材质相比陶瓷、竹木、金属等制品, 在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上更具独特优势。

2、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是常州地区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出口量增质升的有力保障。大多数生产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 质量保证能力较弱, 十几个人, 几台注塑机就可以生产, 导致行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存在企业降低成本、恶性竞争带来的产品质量低下的风险。在日常监管中, 常州局以落实分类管理为契机, 结合企业实际, 通过考核前辅导、技术人员培训和现场督察整改等一系列措施, 深入车间一线, 帮助企业查找制约提高质量的关键因素, 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 提出有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 全面提高了常州地区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整体质量。

3、不断严苛的市场准入要求倒逼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生产企业不断提高品质管理。近年来, 国内外市场对产品安卫环要求不断提高, 市场准入要求不断严苛, 加之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涨价的影响, 这给出口小微企业的眼界和意识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最初的被动接订单到如今的主动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从被动接受客户质量要求到主动了解产品标准, 广大企业充分认识到加强品质管理, 全面提高生产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是企业谋求发展的唯一出路。另外, 国外客户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通过验厂、QC跟单、首中末期查货以及第三方检验公司的检验等多种方式严把产品质量关, 这些都促使企业在质量管控上下功夫。

(二) 检验和监管发现的问题

1、PP和PS材质的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常见问题有: (1) 缺料, 由于温度、时间、速度、注射压力不符合工艺要求及喷嘴堵塞形成; (2) 熔接痕, 由于模具排气不良, 浇口位置不合适, 材料干燥不充分引起; (3) 翘曲变形, 由于顶出机构不良、模具温度过高、保压时间过长引起; (4) 飞边, 模具间隙过大或注射压力过高导致; (5) 拉伤, 模具打开速度太快或太慢引起; (6) 色差, 料管温度过高, 色母混杂而产生; (7) 破裂, 由于射出压力大, 树脂温度低, 离型时推出杆变形所致; (8) 颜色不对或者色纹, 因为材料干燥不充分、材料温度过低、注射压力过低引起; (9) 起鳞/表面剥离, 由于保压时间过短、材料干燥不充分、注射速度过慢产生; (10) 气泡、云纹, 原料未烘干, 温度过高, 背压不够等形成; (11) 拉丝, 由于浇口温度过高, 保压时间过短产生; (12) 污点、油渍, 因为模具漏油, 或传送带上有油引起; (13) 浇口尖锐, 模具长时间使用, 磨损严重所致; (14) 塑料盒片材厚薄不匀, 导致产品重量上存在差异。

2、密胺材质的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常见问题有: (1) 甲醛迁移量超标。产品的甲醛迁移有如下来源:一是原料。密胺餐具的原料密胺树脂是三聚氰胺和甲醛的聚合物, 树脂中甲醛的迁移量随树脂热固压制的时间和热固成型后放置时间的延长以及热固压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以100%密胺树脂制成的餐具无毒无味, 耐腐蚀, 严格按照工艺要求生产的产品一般不会出现甲醛迁移量超标;但部分工厂为压缩成本, 在密胺树脂中加入部分脲醛树脂或其他添加剂, 致使产品出现甲醛或是总迁移量超标;二是加工过程。密胺餐具作为日用品, 有市场流通期较长和被重复使用的特点。如果作为主料的醛类树脂的稳定性不足, 产品在出厂一段时间和使用过程中仍会陆续释放甲醛; (2) 三聚氰胺迁移量超标;三聚氰胺迁移量与生产环境的稳定性相关, 特别在高温季节, 加工环境温度的不稳定更易引起三聚氰胺迁移量偏高。

3、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

(1) 仓库物资堆放混乱, 批号不清。 (1) 树脂和色母料包装标签缺漏, 没有标明供应商、牌号和物料号等信息; (2) 化学品改变原包装, 没有贴标签, 堆放在货物上方; (3) 小包装产品堆高后没有缠绕膜包裹。

(2) 半成品及成品防护手段不足。 (1) 车间灯泡未加设防爆网罩, 产品内外发现有玻璃碎屑; (2) 车间没有安装门禁系统, 带来安全隐患。

(3) 卫生状况不良, 卫生管理制度欠缺。 (1) 操作人员没有执行良好卫生的操作规范, 生病时仍进行生产操作, 没有与产品相隔离; (2) 缺少防鼠、防尘、防虫措施, 没有安装纱窗, 门关上后仍然漏光, 密封不好; (3) 没有建立卫生管理责任人制度, 未定期检查卫生状况, 清洁用品没有加以标识和固定。

(4) 包装破损和原料受潮处理缺少相应管理制度。 (1) 原材料进货时和成品入库前没有认真检查、及时处理破损的包装; (2) 材料密封不好, 且没有原料受潮处理程序。

(5) 模具入库管理不到位。注塑部生产完毕后, 没有及时将模具随模具管理卡入模具仓库, 模具保养或维修完毕未及时进行标识。

三、监督管理工作建议

(一) 理顺质量把关链条, 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产品销售过程中, 为吸引消费者眼球, 生产商会使自己的商品拥有各种漂亮的颜色, 这就需要在生产时使用各种着色剂。食品接触制品中使用的着色剂主要分为有机着色剂和无机着色剂两种。部分无机着色剂含有毒性较大的重金属, 特别是汞、镉、铅、铬等。有机着色剂如一些偶氮染料则会裂解释放苯胺、联苯胺之类的致癌芳香胺。食品接触材料或制品在生产过程中若使用了劣质或过量的着色剂, 或由于材料与着色剂本身相容性差, 成品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发生色素迁移, 造成对食品的污染。这些着色剂随食品进入人体后, 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目前, 各国法规均对食品接触材料中的色素迁移进行了限制, 欧盟框架法规 (EC) No.1935/2004规定食品接触材料不得造成食品成分发生不可接受的变化或感官特性的劣变。日本《食品、食品添加剂等的规范标准》及韩国《食品容器、器具、包装材料的规范和标准》均要求不得使用未列入法规要求的着色剂, 除非待测产品经过某种方法处理, 可以防止着色剂溶出或渗沥到食品中。因此, 为避免色素迁移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及防控贸易风险, 建议在对食品容器和器具色素迁移质量把关时, 不仅要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着色剂质量进行控制, 也要指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制造工艺或优化制造工艺, 全面防止色素迁移对食品造成的污染。

(二) 强化产品风险点识别, 加强关键工序监控。出口密胺餐具主要不合格项目、国外通报项目及国内密胺风波的焦点均为甲醛迁移量超标。甲醛迁移量的控制关键工序为模压工序, 而模压过程主要参数由成型温度、成型时间、成型压力构成。目前采用的模压设备基本上为数控机, 工艺参数设定和监控成为影响该关键点的两大因素。参数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到原料流动性和成型的矛盾统一、不同器型产品的排气规程、不同原料批的游离醛差异。简言之, 在满足产品工艺要求的基础上以及确定的成型压力下, 尽可能地采用较低的成型温度、较长的成型时间及充分的排气次数和排气时间, 使原料中的游离醛被充分释出, 保证产品的甲醛迁移量符合要求, 并在每一器型的产品通过首件报备后, 把相应的工艺参数以作业指导书的方式确定下来。

关键工序监控的主要问题在于生产难以实现全程标准化, 如模压工序中称量、预热、上光、去边均为人工操作, 且模压机24小时连续作业, 模压工人加工费用按计件核定, 工人不按作业指导书操作和擅调模压机参数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见, 生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密胺餐具的质量安全, 这也是当前密胺餐具制造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建议:一是加大对密胺餐具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管力度, 引导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密胺餐具的监管主要覆盖如下要素:原料报备核实、首件报备核实、关键工序的监控有效性核查、现场管理人力资源是否与机台数相匹配、车间环境适宜性等内容;二是加大抽检有效性, 重点关注出口敏感国家的高风险批次, 把检测项目集中到高风险的安全、卫生项目上来, 提高送检针对性, 保证出口密胺餐具的质量安全, 降低国外通报案例。

(三) 参照食品标签核查方式, 查验进口餐具标签标识。食品接触产品标签标识是国内外食品生产企业向消费者明示产品信息的基本载体, 也是消费者获知产品信息的有效途径。但是, 目前国内市场上只有20%左右的进口食品接触产品加贴符合我国规定的中文标签, 婴幼儿用食品接触产品中文标签标识较为齐全, 而成人用食品接触产品则很少加贴符合我国规定的产品标识。缺少中文标签或标签不规范, 不仅无法指导消费者正确使用产品, 出现质量问题时, 更是无法追溯。

根据国质检检[2010]683号《进出口食品接触产品检验监管工作规范 (试行) 》2.2.4条规定, 进口食品接触产品或其销售包装上的标签、说明书内容应使用规范的汉字, 但不包括商标, 同时还应标注: (1) 产品名称、材质、生产国家或地区、国外生产企业名称、进口代理商的名称、联系方式以及地址; (2) 限期使用的产品, 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使用期限; (3) 由于使用不当, 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 应当有适用条件、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因此建议:一是参照食品标签的核查方式, 将中文标签作为进口食品接触产品现场查验的主要核查项目, 进口食品接触产品必须在产品或其最终销售包装上加贴中文标签;二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监管和引导, 提醒企业在选择供应商及签订合同条款时, 要将加贴符合我国规定的产品标识作为合格产品采购的基本原则之一, 防止因标签不合格需要整改而延误通关。

(四) 完善风险管理系统, 科学优化检力资源。在传统的检验检疫模式下, 检验监管人员的绝大部分精力是在企业、产品、检测项目的确定上, 常常为查验一批货物而翻阅大量的文件和标准, 为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风险等级评定绞尽脑汁。如今这种人工风险管理模式面临“六难”:一是掌握了解政策不一、执行力度难一致;二是检测项目不科学、抽检频率难掌握;三是风险偏高批批检、查验力量难跟上;四是风险评估定期进行、动态维护难实施;五是人工评估工作量大、结果公平难保证;六是过程监管力度加大、产品监管难跟上。因此, 建议进一步完善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风险管理系统, 让计算机帮助实施数据处理、辅助决策, 把经验判断“升级”到以数据为依据的综合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系统个性化地涵盖企业的诚信程度、质量管理水平、自检自控能力等数据, 经综合风险评估后动态得出该产品相关检测项目的风险值和该产品的风险高低, 系统科学设置检测项目和抽检批次, 同时能对警示通报、新产品、不合格品等一些特殊监控要求, 通过直接布控来确定是否抽批检验。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监管人员主观随意性, 防控廉政风险, 做到尺度统一、全程监管、信息透明、风险可控、监管高效。而且企业的诚信程度、质量管理水平、自检自控能力这些评价指标的高低与否对企业报检批的抽批率影响极大, 从而直接关系到出口产品的检测成本、通关速度和仓储能力, 这就迫使企业不断加强各方面能力建设, 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增强质量主体责任意识, 促进出口企业实现“提速、减负、增效”,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摘要:本文分析对比常州地区2012年及2013年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出口报检情况, 针对2013年常州地区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量质齐升现状, 深入阐述其具体原因, 列举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检验监管中发现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监督管理建议。

上一篇:加强国企党建下一篇:围岩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