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因素障碍

2024-11-04

非语言因素障碍(精选10篇)

非语言因素障碍 篇1

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障碍有很多表现形式, 有些障碍是由于语言因素造成的, 比如学生自身语言基础的贫乏或语言积累的薄弱, 这些阅读中的障碍往往需要一个较为长久的语言丰富与能力提升的过程来改善。然而, 也有一些非语言因素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 这些因素很容易被教师忽略, 但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带来的影响却很直接。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非语言因素, 在探究学生阅读障碍实质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克服障碍的教学策略。

一、跨语言文化及背景知识的缺乏

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的一些问题或者困境有时候并不是语言积累的贫乏所致, 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生认识阅读篇章中的所有词汇, 能够读懂句型、句意, 但是真正到理解篇章含义的时候却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偏差。这其实是非常典型的由于学生在跨语言文化和相应背景知识缺乏所产生的问题。这个非语言因素在很多阅读障碍中都十分常见, 这也反映出了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丰富学生对跨文化的认识与积累的重要性。对于这个问题, 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其存在的普遍性, 几乎所有学生都会在阅读中或多或少面临这一问题, 改变这个问题需要学生丰富积累, 要让学生对于跨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一方面,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融入一些跨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环节, 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实例, 一点一滴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另一方面, 学生也应当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的文化积累, 可以在课下多阅读一些课外读物, 或观看一些原声影视作品, 这是丰富学生跨文化背景知识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讲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英语小故事, 或是开展英语系列比赛, 让学生主动去研究发现知识。另外, 也可培养学生对其他课程知识的积累, 如地理、历史等学科都会从各方面对英语的背景知识做出相应的补充。这样不仅减轻了英语教师的教学压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学生对于跨文化的认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克服诸多障碍, 这也会让学生在进行其他形式的英语练习时 (如在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时) 有更好的表现。要学习一门外语, 多了解其文化背景本来就应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内容, 这也是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各种障碍的一个直接手段。

二、文本阅读动机的缺失

阅读动机是另一个非常典型的学生阅读障碍产生的非语言因素, 这个问题在学生群体中也十分普遍。简单来讲, 就是学生缺乏对阅读材料的兴趣, 这会让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 难以进入阅读文本阐述的内容中, 容易在阅读理解时产生一些错误判断。学生缺乏阅读动机问题十分普遍, 尤其是在读到一些不感兴趣的题材, 或者是难度较大的文本时, 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更稀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以及培养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教师可以首先从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或者文本着手,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阅读文本进行探究的乐趣, 这样学生阅读的信心会慢慢增强, 阅读的动机也会更强。

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对阅读理解的材料选择上, 可以多选择一些讲述学生喜欢的歌手或明星故事的阅读材料, 增加阅读理解故事的吸引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可以采取设置悬念的阅读教学方式, 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也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这种阅读教学过程需要教师把握好悬念点, 适时地抛出问题和悬念,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让大家积极地参与到讨论和分析中去。培养与增强学生的阅读动机, 不仅是化解阅读理解教学中一个典型的非语言障碍的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信心的过程。

三、不良的阅读习惯

不良的阅读习惯是学生阅读效率低下, 在阅读理解中未能真正读懂文章的一个造成因素, 这也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非语言障碍。即使是进入了高中阶段, 不少学生在阅读中还是留有一些不良习惯, 阅读时望文生义, 对文章含义似懂非懂, 等等, 这些现象都十分普遍。不仅如此, 学生在阅读技巧的掌握上也有所缺失, 一些非常实用的文本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并不熟悉。这使得学生在阅读理解时不仅效率很低, 还很容易出错。因此, 教师要从这个层面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加以更正, 那些不良的阅读方法和模式一定要及时纠正, 并且要加强对各类实用的阅读技巧的教学, 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素养慢慢有所提升。

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一些小方法、小技巧的灌输。例如, 略读法和寻读法在很多文本阅读中都可以用到。这两种方法的目的都在于让学生跳过不重要的描述和细节,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阅读,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目的, 从而达到解决非语言障碍的目标。此外, 猜测、推断、搭桥构词法也是阅读中非常实用的技巧, 这些方法是针对学生阅读时喜欢一词一词地查找意思而提出的, 强调在理解全文之后对生词含义的猜测以及分析。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不仅要致力于更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 也要加强学生对这些实用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会让学生阅读的整体效率得到提升, 这样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对文本的把握能力也会更强。

非语言因素障碍 篇2

浅谈影响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非语言因素

教学实践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语言因素对写作能力的影响,而影响写作能力的`非语言因素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情感因素、认知能力等是影响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重要的非语言因素.

作 者:张小宁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外语系,河南,新乡,453000刊 名:河南教育(高校版)英文刊名:HENAN EDUCATION年,卷(期):“”(2)分类号:H3关键词:影响 写作能力 非语言因素

非语言因素障碍 篇3

一、文化因素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感觉到英语课文中承载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追问:“为什么这句话要这样回答,不能够那样回答呢?”教师若能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学生将能进一步地了解英语知识,以后学生将能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应用英语语言。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How are you?”这一课为例,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的环节问学生:“老师考考你们,你们平时看见两个人打招呼的时候会说什么话?”一名学生说:“我爸爸和陌生人打招呼的时候,会握住对方的手说‘你好!你好!”……教师说:“我们知道了中国人打招呼的方法,那么外国人怎么打招呼的?我们一起看!”教师放多媒体片段。学生看到两人见面的时候会互相打招呼:“How are you?”另一人会回答:“Im fine.”有一名小学生问:“为什么外国人打招呼的时候会说‘你好吗?却不像我们中国人一样问‘你吃了饭没?‘你最近在忙什么事儿?”教师首先表扬了这名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然后向学生说明缘由。教师对学生说明:西方人不喜欢别人干涉自己的生活,如果追着问他生活细节方面的问题,他会很反感,那么要对西方人表示关心时,只需要问问:“How are you?”对方如果愿意说自己近期发生的事儿,就会详细说明。否则对方会回答:“Im fine. Thank you!And you?”自己只要很礼貌地回答“Im fine too. Thanks!”就完成了一个打招呼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学生才能理解自己学习的英语句子应用的情境。

二、心理因素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英语时,会发现很多学生不愿意积极地学习,学生消极学习的态度与心理因素有关,教师要找出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困难,学生才会愿意积极地学习英语。英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学生记住词汇、语法、句型等知识,小学生不喜欢抽象的英语概念,英语教师必须要用学生能教受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知识。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How are you?”这一课为例,当学生已经了解了How are you?的用法以后,教师可打开多媒体播放器引导学生学唱英语歌曲Hello!How are you!这首英语歌曲有:“Hell,How are you,Goodbye!”等英语的文明礼貌用语。英语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边打着节拍一边唱,学生觉得唱英语歌曲很好玩,他们唱着唱着就记住了这些英语单词。

部分教师可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抱有疑问,这些英语教师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和引导学生学习语法知识、学习句型知识有什么关系呢?这些教师要意识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喜欢具象的、有趣的事物,他们不喜欢抽象的、复杂的语法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唱英语儿歌时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就会记住“How”后面就是“are ”、“I”后面就是“am”。小学英语教师应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学习英语,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英语语法知识的恐惧心理,使学生能以轻松的心情学习英语知识。

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因素,然后针对这个心理因素找到适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能以轻松的心情学习英语。

三、习惯因素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习惯因素包括思维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西方人的习惯与中国人的习惯差异很大,这导致很多学生即使学会了英语知识也不能顺利地把它们应用在生活中。比如,有些学生在生活中不能自然、大方地向他人问候一句:“How are you?”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新的习惯。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How are you?”这一课为例,教师可结合童话《狐狸和乌鸦》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英语的情境下,狐狸会怎样和乌鸦打招呼?学生经过思考,觉得狐狸刚开始的时候会对乌鸦说:“Hello!”可是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所以不说话;接下来狐狸会问候“How are you?”可惜乌鸦继续不理它,于是狐狸只好继续想鬼点子。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别表演狐狸和乌鸦这两个角色,让学生在表演的时候揣摩角色的心情。教师引导学生玩角色扮演游戏以后,学生将能理解到人们最常使用的打招呼的语句为“Hello!”若要进一步地表示关心可用“How are

you?”

小学英语教师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说话的习惯,让学生进入某种情境以后就能准确地应用学过的英语句子。

总之,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到非语言因素对小学英语的影响,然后针对这些非语言因素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引导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裴正薇.英语语音成功者与不成功者使用策略的差异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03).

[2]谢谜.频率作用对英语语音纠错的影响:关于纠正[v]/[w]不分的一项微变化研究[J].外语研究,2009(01).

非语言因素障碍 篇4

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技术性和应用型人才。而《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要,应用为目的”的教学,充分体现了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学校英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实用能力,满足社会的要求。

然而,随着社会上对“哑巴英语”“应试式英语”的反思,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应该在听、说方面加强训练。与此同时,许多高职护理学生认为英语阅读尤其是传统文本阅读,对今后职场工作(护理)没有实际的作用。由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减少阅读时间,忽视阅读训练。但事实上,在外语学习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应该说是举足轻重的。尤其是在中国这个以英语为外语(非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中,阅读是学习者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是最重要的语言输入方式,学习者能通过阅读增加词汇量,增强语感,从而提高语言水平。

此外,传统的英语文本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五年制护理高职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由于世界性护理人才的缺乏,我国的护理人员今后会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就业市场,这就要求今后的护理人员有良好的英语素质,这其中比较过硬的阅读能力是不可缺失的一环;其次,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护理水平,掌握国际先进的护理知识和理念,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这就必须要大量阅读,尤其是相关的英语专业知识书籍,所以今后的护士就必须要有良好的传统文本阅读能力;其次,在护士的实际工作中,护士需要有大量的阅读,(比如病历,药品说明,技术指导和案例分析等)。而他们想要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文本阅读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传统文本阅读能力,对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适应国际化要求的(护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五年制护理高职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方面遇到了很多障碍。当然,这种现象的形成有语言方面的因素:比如学生为初中毕业生,原有基础薄弱,单词量很小;而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公共英语之外,还会学习大量的医学专业单词,这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是很大的障碍。同时,学生还缺乏必要的阅读技巧、母语干扰严重,这也对他们的阅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经过长期观察以及问卷调查,笔者认为,五年制(护理)高职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欠缺与学生的阅读心理及情感因素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英语阅读缺乏兴趣,产生焦虑情绪,没有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低下。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经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或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轻松,更迅速。但是,有的职业学校,由于学生基础薄弱, 单词量小,不能流畅有效地进行文章阅读。而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学生因多次考试不理想,会产生畏难情绪,并产生焦虑心理。外语学习焦虑,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不能克服障碍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是外语学习中最普通的、最明显的一种情感因素,与紧张不安、失意、自我怀疑、忧虑等不良感觉有关。而外语阅读焦虑,是外语学习中形成的焦虑,表现为学生对自己外语阅读交际能力的过低评价。一旦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焦虑情绪,就会恶性循环,阅读效率会非常低。而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学生更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认为英语与他们未来的职业(护理)没有什么关系。而与普通高中相比,因为没有高考的指挥棒,他们也缺乏学习的目标。学习动力研究者Gardner曾用下列公式表示 动力的成 分 :Motivation=Effort+Desire to Achieve a Goal+Attitude(动力 = 努力 + 目标愿望 + 态度)。而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产生阅读焦虑情绪,也没有相应的学习目标,缺乏正面的学习态度,不愿意付出努力。因此,在五年制高职(护理)学校,学生若缺乏学习动力,必然会影响阅读的效果。

(2)跨文化意识的缺失。跨文化意识阅读能力提高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学家Nuttal指出:阅读是“an interactiv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交流的互动过程)”,并将外语阅读描述为“ac- tive interrogation of a text (对语篇的积极探询)。由此可见,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进行交流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交际。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进行编码(coding)和读者解码(decoding)的心理语言揣摩过程(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是读者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和作者进行交流的互动过程。因此,读者如果想要尽可能正确获得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 就要对作者所处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人文背景有所了解。所以,学生想要正确理解阅读材料,就必须要了解英语社会的语言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观,要具有跨文化意识。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现在有的学生由于受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背景知识及所涉及的文化、历史、宗教、风土人情等方面缺乏了解, 不能真正读懂文本的内涵,影响了他们的阅读输入效果。

(3)超文本阅读方式及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随着现代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一种新型阅读方式———超文本阅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颠覆了人们的传统阅读方式。《牛津英语词典》对超文本(hypertext)的解释是:“一种不是以单线排列、而是可以按不同顺序来阅读的文本,尤其是那些让这些材料显示在计算机终端等的读者,可以在某一特定点中断对一个文件的阅读,以便参考文本或图像,这些文本或图像是以相关内容的方式相互连接的。”超文本不仅包括文字信息,也涵盖了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阅读不再是单一线性的过程,而是多点互动。对于学生来说,超文本阅读方式与传统文本阅读相比更生动有趣、更直接、更方便。他们可以通过电脑、电视、手机等快速、多维度地欣赏原来印刷在白纸上的一个个铅块字。超文本阅读的这些优势,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而有些老师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氛围,也乐于运用超文本阅读的方式来授课。甚至有老师,在讲授经典文学作品的时候,播放一部相关的电影了事。诚然,超文本阅读有灵活、丰富、便捷的优势,但是如果过度依赖这种跳跃式的超文本阅读方式,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进行超文本网络阅读的时候,学生更多的是在视听享受,而缺少思考。这种阅读方式是快餐式的浅阅读,会导致思维退化。因为在这种浅阅读的状态下,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理性思考和想象的空间,阅读效果差。还有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依赖各种翻译软件或者在线翻译论坛,而这,对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害的。

三、提高五年制高职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应对策略

由上文可以看出,五年制高职学生在传统文本阅读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非语言方面的心理因素,给阅读教学带来障碍。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出发,结合学生未来职业特征,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在职业学校学生对新颖有趣,与时事潮流结合紧密的话题比较感兴趣;他们也希望能学习到一些与自己未来职业有关的知识,希望在人生规划上获得指导;与此同时,他们希望学习材料能够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对于五年制高职生的阅读训练,选材不能过难,过于生僻,不能简单地挪用高中阅读材料或者大学教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能力,注意语言的梯度。如果是统一教材,教师要学会做选择和删减,选用最合适的材料。最好是能开发适用本校本专业学生的校本教材,把阅读材料和学生的未来职业相结合。以护理类学生为例,最好为他们选择介绍护理工作、医学法规和道德方面的文章。“如果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在真实的环境中有意义地运用目标语言时,是有利于学习第二语言的。” (Karashen SD)所以,老师应该尽量让文本和实践相结合。比如,当学生学习了关于心脏及心脏病的文章之后,可以模拟病房查房,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环境中复习文本材料涉及的心脏病的症状及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这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让他们知道阅读和未来职业也是息息相关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跨文化意识。因为当今国际交流日益深化,国际市场缺乏护理人才,他们很有可能走出国门,进入国际护理市场,或者在国内也会遇到来自全球的各式各样的病人。而护理工作不仅仅要求护士要有过硬的诸如打针挂水等技术,更要求他们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而要做好这些工作,就必须要有跨文化思想。因此,在缺乏语言环境的职业学校中,就要通过大量阅读对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习俗等进行充分了解。而在上文中也提到,有效的阅读必须要有跨文化意识。因此,老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单词、语法,看懂文章的表面意思,还要帮助学生挖掘文章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都是很有用的。

(3)合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阅读。现代化技术是把双刃剑,前文已经提到了:如果滥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完全依靠超文本阅读,会给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高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如若反之,能正确合理利用,则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老师可以利用微博发布阅读任务;课后, 学生在网上搜寻某一主题的相关话题信息;然后,学生在qq群或者公共社区,发布对某一阅读材料的读后感,等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着自主学习,还能加大阅读量,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监督。

非语言因素障碍 篇5

【关键词】阅读效率 非语言因素 对策

英语阅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思维方式、阅读技巧、背景知识等非语言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本文旨在对影响英语阅读理解的非语言因素进行研究,就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给出相应的对策,探讨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

一、克服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

指读,读者阅读时为了使注意力集中,常常用手指、笔、尺子指着字一个一个读。实践证明,这种指读法不仅会减慢阅读速度,而且会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错误的地方,即注意力不是集中在作者所要阐明的思想内容上,而是书页上每个字的位置。矫正办法:读者在平时阅读时,不断提醒克制自己把指字的手或其他物体放离桌面,通过一段时间训练即可克服。

声读,读者在阅读时念出每个词的读音,读音很轻,近乎喃喃自语,但又不是朗读,这种出声阅读会使阅读速度受到说话速度的约束,不仅阅读速度慢,而且不利于理解文章内容。实践证明,正常的默读速度要比说话速度快两倍。矫正办法:阅读时提醒自己紧闭双唇,用牙齿咬住舌尖即可。

心读,是一种难以察觉的出声阅读形式,即阅读时在读者内心里始终自言自语,清晰地发出并听着每个词的读音,心读既影响阅读效率,又影响阅读理解上的深度和广度。矫正办法:有意识地使阅读速度加快或超过讲话速度,这样在阅读中就无暇顾及心读了。

心译,就是读者在阅读英文时,每读一句,都要译成母语去理解,这是学外语常犯的毛病。矫正方法:读者要认识到它的害处,在平时阅读训练中尝试用英语思维,即直接意会理解,随着英语水平提高,这种心译习惯会渐渐消失。

复视,就是读者顺着一行字阅读时,眼睛常往回看,这证明读者正在读一个词或短语,而还是理解全句,复视是阅读能力差的表现,复视次数过多,会影响阅读效率。矫正方法:找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材料,克服这种不良习惯,从宏观上把握从“句—段—全文”的理解,不要死抠某个词、短语。阅读中始终强迫从左至右,义无反顾。

逐字阅读,就是阅读时一个词一个词往过数,不是按意群去扫视,造成阅读速度慢、理解文字迟缓。矫正办法:学会给句子划分意群,然后按意群去阅读,尽量扩大眼睛扫描的范围。

滥用词典,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不适时地、过分频繁地使用词典,不仅使阅读速度减慢,而且极不利于文章整体理解。矫正办法:学会掌握猜词的几种技巧。即常用上下文分析法(同义、反义、定义、解释、因果、推理等)和构词法(词根、前缀、后缀)。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必备条件,阅读时如果能平心静气,专心致志,集中思维,不仅能读懂文字表层意义,而且能领会作者思想、意图、态度,理解率就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读者水平。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行有效阅读的保证, 教师不可忽视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龙泽武久就曾经指出: “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 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当中,或成为刺激或成为障碍。”因此, 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应营造一个轻松有序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保持心情愉悦, 乐观地对待阅读中的错误并总结经验; 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阅读, 紧扣主题与作者写作意图; 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

三、多了解英美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上的许多现象,必须从文化背景方面来理解,才能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才能折射出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不了解说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就不能掌握一些词语句子的引申意义、联想意义、社会意义及语用规则,就不能真正读懂某些英语文章,仅从表面意义出发会造成诸多误解。

四、掌握阅读技能和策略

(一)熟知常见的几种阅读技能

略读,即粗略地阅读全篇,掌握文章大意梗概。跳读,即寻求特定的某些细节,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细读,仔细逐行阅读,分析语言现象,准确把握语篇意义,弄清句与句之间的照应关系,关联词的语篇纽带作用等。

(二)正确使用阅读策略

因阅读目的不同,阅读可分为学习性阅读和交际性阅读。学习性阅读包括语音、语调、语法、词汇等方面阅读;交际性阅读包括信息阅读、研究阅读、欣赏阅读,依据需要采用合适的策略。每一阶段,每种阅读对速度要求和理解要求都要有具体规定。

(三)阅读方式多样化

阅读效率取决于目的是否明确,方法是否得当,为避免阅读的呆板、单调,可采用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课内读与课外读相结合,相互补充,相互发展。

篮球比赛中的非语言行为因素分析 篇6

言语和人的各种非语言行为是交流和感知信息的两大主要方式,它们相互作用,互为补充,以完成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例如,人们在见面或谈话时大约有38%用语言来表达,而55%的内容主要是靠非语言来表达[1]。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在体育领域中信息的85%是通过各种非语行为来表达的,只有15%的信息交流量是由言语本身承担的[2]。而在篮球比赛过程中,作为参赛主体的运动员与裁判员和教练员之间有着频繁的交流活动,他们之间的相互沟通以及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来进行的,其中,非语言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本文从篮球比赛中非语言行为的分类、特点以及作用出发,系统地论述其在篮球比赛中的作用。

2 非语言行为相关概念的界定

人类的非语言行为是伴随着言语交际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传播信息的符号体系的总称,在交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体育非语言行为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界定,狭义的体育非语言行为是指在体育运动中,能传递信息的人类身体或肢体动作,如眼神与表情、形貌与服饰、身姿与动作等。广义上的体育非语言行为还包括环境与色彩、时空与距离、音响与标志等[3]。

3 篮球比赛中非语言行为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篮球竞赛中的非语言行为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本文根据篮球比赛中非语言行为发出者的不同,把非语言行为分为以下几类:

3.1 观众的非语言行为

观众的非语言行为包括各种动作、手势以及喇叭声、鼓声等,它是观众情绪宣泄、鼓励球员、支持球队的一种重要方式。

3.2 运动员的非语言行为

运动员的非语言行为包括运动员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特定表情、动作等,它是运动员用身体的特定部位所做出的特殊动作,例如手势、目光、头部动作、面部表情以及各种肢体动作等。

3.3 教练员的非语言行为

教练员既是指挥整个球队的指挥员,也是整个比赛信息的中转站。比赛中教练员通过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动作、表情等)与裁判员、工作人员等进行交流;通过习惯性的非语言行为与运动员进行信息的传递、交流,传达指令,指挥比赛。

3.4 裁判员的非语言行为

裁判员的非语言行为主要是指裁判员的手势语,而篮球比赛中裁判员的裁判手势主要包括得分、时间、号码、违例、犯规和其他等几大类。

3.5 工作人员的非语言行为

篮球比赛中的工作人员主要有计时员、记分员和其他记录员,他们使用的非语言主要有符号语和副语言。工作人员通过合理、恰当的非语言行为配合裁判员以保障篮球比赛的顺利进行。

4 篮球比赛中非语言行为的特点

从比赛中非语言行为的应用效果来看,篮球比赛中的非语言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4.1 隐蔽性

在篮球比赛中,为了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运动员可以用眼神或表情等非语言行为向队友传达战术配合要求,这样既不容易被对手察觉,又能让队友心领神会,从而确保完成一次成功的战术配合。

4.2 即时性

即时性表现为非语言行为往往在运动员未尽思考就做出条件反射式的传播,例如,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在突破上篮时突然遇到对方严密的防守、甚至会被封盖而及时把球传给位置更好的队友,运动员在场上表现出的这种应变就是非语言行为“即时性”的集中体现。

4.3 快捷性

快捷性是指非语言行为可以简洁、快速的传递信息,有助于主体的表达。例如,在比赛中当裁判员判定一方犯规时,裁判员就用简洁的手势语项纪录台汇报,同时其他人员也可以通过观看裁判的手势语准确了解判罚情况。

4.4 差异性

在篮球比赛中非语言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它是篮球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比赛中,非语言行为因为其使用的时间、地点以及对象的不同,却往往产生较大差异、甚至截然相反的结果。例如,比赛中一个队员打出了一次漂亮的进攻,本队的队员上前击掌以示激励,相反,如果对方的队员此时过来与其击掌,则极有可能被误解为挑衅,甚至有可能引起双方队员的冲突。

5 篮球比赛中非语言行为的作用

在篮球比赛中恰当地使用非语言行为可以弥补言语的欠缺和不足,因此,我们根据在比赛中使用非语言行为所达到的效果,对比赛中非语言行为的作用进行阐述。

5.1 激励、鼓舞作用

激励和鼓舞在篮球比赛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有效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斗志,激发队员创造力。然而仅仅依靠语言来激励、鼓舞运动员是不够的,我们要充分利用非语言行为自身优势,弥补言语的不足,努力去营造一个充满激情、交流、积极向上、亲密无间的氛围,在球队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例如,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战术配合,此时,队友表示鼓励的激励性动作、教练员的表情以及观众的掌声等等,都会在运动员心中产生积极作用,这种非语言行为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增强团队的战斗力。

5.2 迷惑、干扰作用

篮球比赛是一个斗智斗勇的体育项目,因此,篮球比赛不仅是运动员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战术的较量,而且还是运动员智力的比拼。为了取得力量的比赛结果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善于把握和利用各种机会斗智斗勇。非语言行为的迷惑、干扰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比赛中运动员根据场上形势,利用表情以及身体的假动作来吸引和诱骗对方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获得有利机会获得利益。其次,运动员使用恰当的非语言行为干扰和打乱对方,以实现己方目的。最后,运动员利用适当的非语言行为迷惑、干扰裁判员,给裁判员造成一定心理暗示,致使其作出有利于己方的判罚。

5.3 补充、替代作用

补充、替代作用是非语言行为的一项重要功能。第一,补充作用。非语言行为是对言语的有效补充,比赛过程中教练为了更好地解释某一战术往往边说边用手语来补充,以弥补语言表达存在的不足或欠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替代作用。在比赛中,当语言环境受到阻碍时队员常常用非语言行为来替代言语。例如,组织后卫在控球的同时,用另一只手向同伴传递战术信息,队友迅速理解手语的含义,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战术配合顺利完成。

5.4 简捷、形象作用

非语言行为简捷、形象的作用在比赛中能得到很好地体现。第一,裁判员的判罚方面。作为比赛场上的执法者,裁判员应力求做到观察仔细,判断准确,手势正确果断,尽量避免误判、漏判,用简捷、形象的非语言行为来诠释比赛、引导比赛,保证比赛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第二,教练员临场指挥方面。教练员作为比赛中的指挥官,他的动作、表情会感染和影响场上的运动员,因此,教练员要善于观察比赛的变化,并通过自己多变的非语言行为来引导和调度场上的队员,以引导和控制场上队员顺利完成比赛。第三,队员相互交流方面。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当语言交流环境破坏时,可以运用恰当的非语言行为进行交流沟通,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6 结束语

非语言行为是篮球比赛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对语言的有效深化和补充,它对于促进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以及观众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的沟通以及情感的表达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现在篮球比赛竞争的加剧,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非语言行为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维祥.非语言行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6):110.

[2]傅志刚.对体育教学中非语行为的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06,23(3):62.

非语言因素障碍 篇7

1. 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

非语言因素是一种非语言类信息交流中起到媒介、表意作用的因素, 通常是指通过身体四肢和表情姿态等, 表达对某种具体或者抽象事物的态度, 进而起到信息交流的作用, 具体包括眼神、表情、手势和身体各个部位的姿态动作。人们在交往过程中, 正确使用体态语言, 有时能收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

广义地讲, 体态语还应该包括衣着服饰等其他仪态要素, 也是交往礼仪的一部分。得体的仪态, 有时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阅历和修养, 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的非语言因素, 除了板书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客体非语言因素外, 还包括一些和教师自身密切相关的主观性非语言因素。比如适度把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正确运用副语言要素, 得体的仪表, 以及恰到好处地使用手势、表情、眼神等身体语言等。不同的教师可以通过上述非语言因素的使用,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风格对课堂气氛有不同的影响, 而不同的课堂气氛将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教师所传达信息的效果, 也影响接受知识的质量。因此, 非语言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非语言因素在课堂中的使用

2.1 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把握

在人际交往中,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将微妙的位置关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 个人距离, 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2]。人际交往中不同的位置距离, 意味着交际双方不同的关系, 也给交际双方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师生间不同的距离, 潜在地体现着不同的情感性质, 也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掌握与学生的不同空间距离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时, 产生了一种社交距离或公共距离, 这样的距离不能产生可以维系感情的交流[3]。换句话说, 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有可能忽视正在卖力讲课的教师而并不会感觉到无礼, 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也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走下讲台, 适度地走近学生, 缩短这种使人陌生的距离, 学生会感到受到重视, 教师也会产生责任感, 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认真听课, 并且积极与老师配合。

2.2 体态语言的使用

教学的过程, 就是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随着科技的进步, 辅助教学的手段越来越多, 比如幻灯片、动画等非语言手段。这些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 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非常好的效果。其实每个教师都有与生俱来的非语言教学手段, 却常常被有些教师所忽略, 那就是体态语。

体态语是以人的动作、表情、界域及服饰等为工具, 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整套非言语符号体系, 是以形达义的无声语言[4]。在课堂教学中, 体态语言可以大致分为动态体态语和静态体态语两类。动态体态语是指教师通过手势、面目表情等身体要素来传递信息, 帮助学生理解的有形体态语言;静态体态语是指教师通过仪态气质等间接影响学生, 并作用于学生的体态语言。特定的体态语言可以强化、支持或否定交流双方的语言行为, 有时也可以部分地替代语言行为, 发挥独特的表达功能。有时又能表达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我想就是这种体态语言在诗词中的升华, 使人体会到单纯的语言所不能达到的那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这种能够表达教学情感的体态语言, 用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们的情绪大部分由教师支配,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不同的身体语言, 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手势、动作来抓住学生的思绪, 比如向上高举的手臂传递一种高亢的情绪, 敲击黑板可以提醒学生板书之处的重要性。积极的手语对学生会产生积极作用, 而有些不当动作会适得其反。例如我校一位老师授课时极其喜爱用手指捋顺额前、鬓角的头发, 动作频繁, 还伴有低头、自顾浅笑等不适合课堂教学的附加动作。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这位老师很害羞、不自信。于是学生对这位老师的教学产生不自觉的怀疑:她确定清楚自己在讲什么吗?她能感受到和她一同体验知识的是一群怎样的学生吗?她另有心事?……不能信任自己的老师之后, 她所讲的一切就不能激起学生们求知的兴趣, 学生反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索性在她的课上睡起大觉。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 因此她所带的班级该课程成绩在年级排名最低。

这位委屈的女老师一直不理解问题出在哪里, 而我们也确实已经厌烦她频频出现的小动作。这就是在环境中出现了不合时宜的行为, 影响了学生情绪的反面教材。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即人的面部表情也是体态语言之一, 是修饰整体仪态的画龙点睛之笔。调查显示, 大多数学生喜爱满面笑容, 春风化雨般的老师, 在“最不受欢迎的教师”排行榜中, “不会笑的老师”名列前茅。对学生面带微笑其实并不影响老师的威严形象, 发自内心热爱学生的老师会更加赢得学生的爱戴。

2.3 教师的个人仪表

仪表指人的外表, 包括人的仪容、服饰等。教师仪表是教师整个风范的内容之一, 也是自身文化修养、风度气质的外在体现。教师仪表的得体与否, 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 从而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甚至影响他们上课的效果。所以, 教师的仪容、服饰等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客体语言。

我校举办过一次评选“明星教师”的活动。因为评选是不设候选人的, 被提名次数做最多的老师就当选相应的奖项, 所以当选票在手的时候, 学生几乎是凭借第一感觉把跳出脑海的老师写了上去。统计观察后发现, 被学生选取的老师大多拥有较为得体、舒展的个人仪表, 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良好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满意”、“为人师表”的印象。

教学是老师展示知识储备与个人风采的舞台, 在这样一个舞台上, 老师是导演也是演员。得体的仪表是充分发挥演技的有效载体, 自信、舒展的仪态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就是演技的内容。

2.3.1 服饰得体。

教师的着装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的着装不一定要时尚, 但是一定要协调。正确的着装既让教师有良好的教学心情, 又让学生们赏心悦目, 感到尊重。在一次校内的调查中, 一位化学老师讲课风格被列为“觉得拘谨, 让人浑身感到不舒服”的行列。询问原因, 许多学生表示, 不是因为内容深奥, 难以理解, 而是她常常穿着紧身T恤和裙子, 紧邦邦的, 给人以不适的感觉。当教师的着装不当时, 会在潜移默化中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将老师不愉快的着装体验转移到学生身上, 影响听课质量。

2.3.2 仪容清新大方。

随着时代的变革, 有个性的老师越来越多, 有不少女教师带妆上课。教师自然适度地化妆能表现出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 以淡雅清逸的面貌出现在课堂上, 也是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浓妆艳抹、矫揉造作都不适合教师身份, 必定会招来学生的猎奇心理。其实老师染成鲜艳颜色的头发, 过于修饰的发型, 都可能会招致学生的议论。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仪容、仪表都有严格的要求, 那么学生会想:“凭什么我不可以做的事情老师就可以?”“老师为什么可以享有特权?”当出现这样的想法后, 逆反心理会支配学生做出不听从老师的举动, 既影响学业, 又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 结语

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 其实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分支。人际交往要掌握的规则, 在课堂教学中更加不可以忽视, 不仅要重视语言交流作用, 还要注意非语言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面对未成年的中学生的时候, 其关系更加微妙复杂。非语言因素作为教学语言的辅助工具, 有时候起到语言起不到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等非言语交际手段, 做到仪表大方、目光敏锐、表情和蔼、动作优雅、距离适当, 对于组织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涵.非语言因素在日语教学中实效性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0, 8, (4) .

[2]颜晓平.从非语言交际行为看不同文化的差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7, 24, (5) .

[3]魏婷.空间距离也可以说话———从跨文化角度谈体距离[J].甘肃科技, 2009, 17.

非语言因素障碍 篇8

一、学习动机是高中英语有效学习的“导火线”

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动机是高中英语有效学习的“导火线”, 它决定着学习者是否参与某项学习任务、学习者在这项任务中投入多少精力、学习者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动机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它由多种成分组成:对成就、成功、好奇的需求, 学习者的内驱力, 对英语学习刺激和新经验的兴趣等。这些成分对英语有效学习都具有影响作用。

1. 对有效学习英语的内在需求

学习一门语言的基本动机是因为语言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沟通交流的手段。如果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内在交际需求他就会极有可能认真学习该门语言。这种语言交际需求的程度取决于学习者生活的社会环境的性质。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 要努力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是今后处理日常生活需要的一种正常的、必要的延伸。当英语学习成为学生内在需求时, 他们的学习就会表现得强烈而坚定。

2. 对有效学习英语的肯定态度

当学习者对所学英语持有肯定的倾向时, 就可能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持有肯定态度的学习者渴望与英语相关的环境有更密切的接触, 因此, 肯定态度强化了学习动机, 学习者认识到英语交际的需求。当高中生试图用英语进行说话方式的表达时, 他们就会主动地丰富英语知识、开拓英语学习的视野、强化英语的交际需求。反之, 英语学习过程将成为不满、怨恨、徘徊的根源, 从而产生英语学习的内部阻碍, 而外部强制英语学习的效能是不理想的。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成功的学习者发展了肯定的态度, 而肯定态度又激发了更大的成功。

3. 对英语学习刺激和新经验的兴趣

动机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综合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具有综合动机的学习者往往对英语学习抱有真正的兴趣, 这种兴趣来自于有效的英语学习刺激与新经验的激励。要让学习者了解学习英语是为了今后与相关的人更顺畅地进行交流, 为了获取与那个社会更亲密的联系以及了解那个社会的文化。工具性动机推动了学习者对如何使英语成为实现其学习目标的有效工具手段更感兴趣, 这样的目标可以是获取必须的升学期望、改善就业前景等。作为教师, 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大多数学习者都是受到综合动机和工具性动机的共同推动。

二、学习机会是高中英语有效学习的“发动机”

高中生具有学习英语的良好动机, 是他们进行高中英语有效学习的发动机。教师能否尽可能地创设每一个高中生平等的学习机会, 将是影响他们英语学习与运用熟练程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学习机会主要包括:使用英语的机会、英语学习情境的体验以及英语学习可接受的方式等。

1. 对使用英语机会的尽量满足

语言习得多数情况是通过自然的学习过程而发生的。在自然学习情景中, 学习者自然地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英语的运用应该在自然交际的情景中, 这种真实的交际情景对课堂学习者尤显重要。在许多情况下, 使用英语的机会和交际需要常常难以真正分离开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 应尽可能地创设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需求和通过使用英语而带来的学习机会。这需要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产生对英语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和语言本身进行深度了解的积极态度, 从而促进和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成效和机会。

2. 对英语学习情境中的成功体验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学习者常常在一种被忽视、从属的状况下回答问题或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状态衍生出学习者的无助感受。学习者不得不在课堂中表达他们不熟悉的英语。当表达不够恰当时, 他们就很有可能被当做评论和改正的对象。因为课堂的活动常以教师为主导地位, 而大多数的学习者尚不具备清晰表达自我想法的语言能力。为此, 教师在促进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时, 要努力促进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情境的成功体验, 建立一种学习英语的友善环境。英语学习友善环境的构建能够使学习者体验一种安全感, 从而愿意接触与学习新语言。在课堂学习环境中和善的教师合作的班级学习氛围对英语语言学习亦起到支持效果。

3. 对英语教学方式的可接受程度

高中生的语言结构和成人的语言结构通常不尽相同, 他们的词汇使用范围较有限, 包含较多的重复语句, 与说话情景的联系较密切。高中生的思维更注意眼前所发生的情景, 他们接触的语言与具体事物的联系密切;而成人学习语言常常要去理解那些复杂、抽象的话语。因而在英语教学中为了让他们更容易理解, 就应该关注他们学习英语的可接受度, 关注英语教学的理想语言输入, 如易理解和领会的、与兴趣相关的、不太复杂但严格划分结构层次的语言输入。学习者的自然习得机制在接触到此类语言输入时就会运转良好。这种现象可以说明为什么学生在自然学习环境中学习语言要比成人更有成效、更为轻松。

三、学习能力是高中英语有效学习的“助推器”

本文的“能力”是指使人比他人学习更优秀的因素集合, 它不仅包括认知因素, 还包含个性等因素, 以及学习者所运用的积极的学习策略, 这些将对高中生有效学习英语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1. 认知因素的有效运用促进英语有效学习

伽德纳 (Gardner) 的早期研究证明了人的智力和语言学习能力相关。学生的所有学科平均成绩是预测其语言学习取得何种成就的良好指标。然而, 英语学习的成败不仅和认知能力有关, 还和被称为“语言性向”因素有更密切的关系。语言性向 (或语言天赋) 是一种目前尚无法解释清楚的现象。最有名的语言性向测试是“当代语言性向考试” (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 , 它主要测试四个方面的能力:辨别和记住声音的能力、记忆单词的能力、识别单词在句子中语法功能的能力、从实际例子中归纳语法规则的能力。

智力和语言性向一般与学校强调的学术语言技能 (如阅读能力、语法考试的表现) 最有关系;而态度和动机似乎与人际交往中语言使用能力联系在一起。一般而言, 语言性向和以积极态度为基础的动机是预见成功学习的主要因素。语言性向和积极的动机对语言学习具有更大促进作用。因此, 成功学习英语需要对语言表达进行及时合理的总结。这样的总结是归纳经验有效策略手段。研究发现听力和模仿句子的熟练程度与学生的“场独立性认知风格有关系即学习者的学习不受背景资料的干扰和影响而能够识别出所需的语言条目。这种“场独立”认知能力有助于在大量语言容量中找到所需要的词句。

某些认知能力的差异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在某些学科中是优势, 也可能是弊端。有些学习者更多地依赖视觉刺激进行学习, 当所要学习的内容以书面表达为主要呈现形式时, 他们要比其他学习者取得学业成就的可能性大。另一个重要的认知差别就是演绎学习法 (从规则应用于实例) 和归纳学习法 (从实例上升为规则) 。认知特点的不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就会形成学习成果的差异。

2. 个性因素的恰当激励促进有效英语学习

和认知因素一样, 学习者的个性也是影响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因素。外向个性的人被认为适合学习语言。外向性格的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更多的与外向个性的某些品质有关, 像果断、勇于尝试新事物。无论学习者的实际学习能力水平高低, 外向个性的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总有一定的学习优势。他们更有可能融入社会活动之中, 吸引更多教师的注意力, 当要求他们展示自我学习成果时, 他们很少扭扭捏捏。无论他们使用哪一种语言交流 (母语或外语) , 他们都表现出足够的自信心。

自尊程度 (self-esteem) 和语言熟练程度成正相关。高自尊的学习者用一种陌生的语言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与他人交流时, 要比低自尊的学习者的畏惧感轻得多。他们有信心去试新语言, 不怕犯错误。语言考试中对模棱两可的内容忍耐度高的学习者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如果学习者能够忍受材料中的不确定性而不会感到困惑、迷惑并继续学习的话, 当他们学习另一种语言时面对大量陌生而奇怪的学习资料时, 感到不知所措的几率相对而言要低得多。

具有高移情能力的学习者至少在语言听力方面要比其他人更容易提高。高移情能力是指对他人思想和情感的欣赏和赞扬。一个人说话的方式与他对世界的判断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他人的认同帮助学习者迈出自己的判断范围, 进而能够采纳一种新的学习行为方式。尽管目前的研究结果很大程度上是非结论性的, 但个性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得到普遍认同。个性和其他因素以某种复杂的结合方式共同作用和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

3. 积极的学习策略促进英语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运用积极的学习策略能够促进英语学习有效性的提高。英语学习者除了自身的能力、外部条件的优势之外, 还有的就是他们善于并乐于应用大量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策略, 积极的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成功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之一。

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习者当他们听到新的语言时, 会默默地主动重复这些内容;当教师向其他人提问时, 他们会考虑同样的问题, 并把自己的答案与老师的答案进行对比;当进行语言交流时, 他们积极用外语思考并注意语言的真实含义;利用一切机会与他人探讨, 课外争取每一个沟通的机会, 如与外国人对话、收听广播、读报纸等。越来越多的教师试图在课堂内创设一种类似课堂外真实交际的情景, 来拓展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性。课堂内的交流越接近现实情况, 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越容易发生, 自然学习和正式课堂学习之间的界限就越模糊。

需要说明的是, 以上对影响高中英语有效学习的非语言因素分析, 并不是影响英语学习的全部非语言因素, 而是摘取了一些要素加以分析。学习能力主要为内在因素, 学习机会主要为外部因素, 而学习动机介于内外因素之间。外部因素常可以得到更直接的调控以提高学习效果, 而内部因素的影响就不那么能够直接控制。总之, 英语教与学过程中不存在哪个单一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或哪个因素比其他的因素更有效, 成功的语言学习一定是多种学习因素以复杂的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Levin, L.Comparative Studies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Stochhol m:Al mqvist&Wiksell, 1972.

[2]Heyde, 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and the Oral Produc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D].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9.

[3]Gass, S.M.&Selinker, L.Second Language Acquistition:anIntroductory Course[M].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94.

[4]钟启泉.“双语教学”之我见[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2) :26-28.

非语言因素障碍 篇9

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除了对积累词汇语法等有要求外,对非语言因素也有要求,原因是非语言因素对帮助学生建立好的阅读基础非常重要。非语言因素主要包括阅读习惯、阅读心理、阅读技巧以及文化背景。研究非语言因素的目的是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效率,获得大量文章里蕴含的信息。对于中学生来说,已经具有相当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功底,但是对于英语阅读还常表现出力不从心,通常是认识词语但是有时候当各个词语串在一次就无法理解那个意思、那种情景。所以,阅读理解能力还会受到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制约。

二、影响学生英语阅读的非语言因素分析

1.阅读习惯因素分析。一个好习惯对人的影响甚深,阅读习惯的好与不好也会对英语阅读有一定的影响。每个学生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都不一样。经调查后发现,学生常有的不良阅读习惯如下:声读、心读,逐词读和回视等。学生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更能抓住词汇的意思,便用手指、尺子、笔等工具指着词语一个一个地读,这样的阅读习惯只会使学生的视野缩窄,拖慢阅读速度,更别说意群理解阅读。有些学生担心遗漏文章的细节,便进行回视阅读,这样会使阅读失去整体性和连贯性,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

2.阅读心理因素分析。心理因素也能直接影响中学生英语阅读的效率。倘若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之前有着明确的目标并且具有十足信息,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时英语阅读的效果最佳。但是,实际情况中,多数中学生对英语表现出厌倦的情绪,缺少兴趣,对于一篇较长的阅读更是一见就怕,更不用说是进行深层阅读。例如,在考试的过程中,时间的紧迫性会使学生处于紧张的情绪下进行阅读,效果可想而知。因此,稳定的情绪才能有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发挥。

3.阅读技巧因素分析。许多英语老师认为学生只需要明白词性、词义,再通过语法进行分析,就能对句子、文章有清晰的理解。毋容置疑,学生能够认知的词汇数量的多少对巩固英语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对这一方面的过度重视使得其缺点也随之被放大。例如:太着重弄明白词汇的意思就会让学生一词一句地去辨认,使得对文章的理解局限在句子的成分上。除了达不到英语阅读训练的目的之外,还拖慢了阅读的速度,影响了学生的语言思考能力。再者,强调一个个独立的句子进行理解,使得句子与上下文脱离,那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难以体会其中的情景和逻辑关系,对理解文章有阻碍作用。

4.文化背景因素分析。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也会受到英汉文化差异影响。阅读能力受到思维的影响,而思维又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在现实中,不难地观察到学生习惯地将词句翻译成汉语去理解,而不能直接用英语去体会其中的意思。多了心里翻译的这一个环节,加上英语和汉语的语序不一致,阅读效率自然就会降低,并且其中的差异也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三、针对非语言因素改进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首先需要改正的是声读和一词一句的心读,这要靠学生进行自我控制,有意识地让自己在进行英语阅读时不要发出声音,不要读词,不要用嘴巴尝试这个词的发音或者这个句子的语调,因为这些都是在进行第二遍阅读(细读)所要做的。在此基础上,学生还有有意识地让自己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文章,明白文章中心思想。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的时候,可以将文章划分为几个意群以达到扩大阅读视野的目的。这样还能提高阅读速度并有助于理解。

2.培养自信心。鉴于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对时间限制的要求有所担心,有所畏惧,看到陌生单词的时候又心生紧张情绪,导致没有信心读完文章或者只是草草结束阅读。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采取短篇的英语文章,或者向学生推荐较为简单、便于理解的外国文学原著,在轻松的环境下更能融入文章中的情景,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英语阅读。待阅读量增多之后,无论在语法方面,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具有了一定的自信心。之后,再应对长篇阅读就会有一定的信心,更能把精力和心思集中在阅读上。

3.加强文化因素的融合。除了上文提及的阅读外国原著可以了解外国文化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一些英剧美剧或者一些经典电影,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氛围。再进行阅读时更能体会句子其中的意思,尤其是故事性文章。或者,教师在课堂用5分钟的课前实践来对外国趣事、政治紧急或者文化历史进行介绍,久而久之,聚沙成塔,学生对外国文化知识也会有一定的储备量,辅助于英语阅读。

4.授予阅读技巧。一改以往的声读和指读,改成掠读。掠读是查阅资料和日常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阅读技巧,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在进行掠读的时候,学生没有必要进行细读,只需要对全文进行浏览,了解文章的主要话题和大概内容。在进行第二遍阅读的时候就是细读,这时需要学生进行细节阅读,需要跳过不重要的情节,注意文中的高潮、开头结尾等内容,找出文章结构和理解深层意思。这是一个快速阅读的一个技巧。

综上所述,找出中学生平时进行英语阅读时的非语言因素带出的“毛病”,找出“病因”,就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帮助学生解决英语阅读中的困扰,增强语言学习能力,发挥应有的水平。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都会注重词汇、短语以及语法的教学,因为这些都是进行英语阅读的关键与基础。但是对语言因素的过分强调往往会对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忽略。因此本文主要分析非语言因素在中学生英语阅读中的影响,并对教学策略提出几点相对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英语阅读,非语言因素

参考文献

[1]肖莹.影响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非语言因素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03).

非语言因素障碍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 国家与国家在各个领域的接触越来越频繁, 在这时, 跨文化商务交际就显得非常重要,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语言当中的词汇更是能够准确表达出人们想要说的含义, 而且词汇还能够真实反映出现阶段社会的生活状况以及人们潜移默化的思想方面的变化。人们想要表达某种想法或者与某人进行交谈, 就会先选择恰当的词汇, 因为词汇表达的含义有两个层面, 一是字面的意义, 也就是我们在字典当中所看到的意思。另一个层面就是词汇的内涵意义, 这也是一个词汇的文化内涵, 由于人们在学习外国语言时往往都会去注重理解词汇的字面含义, 并没有深刻理解词汇的内涵, 所以就会出现一些错误的理解, 这也是跨文化商务交际出现失误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之一。对于词汇的指示以及内涵意义来说, 主要包含三种情况:

第一, 指示的含义与内涵意义基本上是相同的。在了解各国语言文化的过程当中, 我们会发现不同文化之间有一定的相通性, 而且思维方式也有很多比较相似的地方, 对相同的动物也会产生相似的理解, 比如汉英两种文化当中, 鸽子 (dove) 都是和平的象征;而人们常说的狐狸 (fox) , 在汉英两种文化当中都是寓意着狡猾的意思。

第二, 指示的含义相同, 但是内涵意义不相同。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差异, 使得同一事物可能会蕴含不同的含义, 有的是差异较大, 有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概念。比如在大多数说英语的国家中, 他们认为猫头鹰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鸟, 也是智慧的象征, 在他们那里如果听到有人说:"The man looked owlishly at something。"就是说这个人非常聪明。但是在中国却不是这样, 在中国猫头鹰被人们称为不吉利的鸟, 认为它会给人们带来霉运。再有就是美国人在看到moon这个单词时会想到宇宙飞船, 从而联想到浩瀚的太空, 美国人表现出来的就是未知的探索欲, 而中国人在看到moon时则会出现思念亲人的情绪, 会想到一些文学方面的句子, 此刻中国人表现出来的是温婉情感欲。

第三, 指示的意义与内涵的含义都不相同。不同文化当中的语言会运用指示含义不同的词来表达内涵意义也不同的事物, 比如在中国,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 它也是中国皇室的象征, 而在英语当中龙只是一种会喷火的神话世界中的动物, 龙在英语中的内涵含义是凶猛。可见两者在表面意义和内涵意义上都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 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含义和内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空间所呈现的画面是具有相似性的, 但更多的方面则是带有差别的。

2 语言交际当中的失误

在语言的交际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 这些失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当中尤为明显, 而比较常见的失误就是语用失误, 也就是说将句子当中的母语表达方式移到了目的语的范围之内, 没有充分考虑到语句是否符合交际准则, 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交际失误。

第一, 问候言语行为。在交际语进行之前, 问候语和招呼语是所有交际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开始性话语, 也就是说它的正确使用与否会直接关系到交际的成功或失败, 从而反映出一个人的语言表达的功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问候语也是有较大的差异的, 比如中国的问候语其实有很多就已经出现了程式化的趋势, 也就是说问候语字面的意思与说话人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致的, 在中国比较常见的问候语有你吃了吗?或者是你上哪去啊?等等。但是我们要是把这类句子直接译为英文去问候一个外国人的时候, 那么问候语所表达的意思就会与外国人所理解的意思有很大的偏差, 因为在外国人眼中, 这种词语的出现并不是为了问候别人, 他们会理解为一种询问, 比如说你吃了吗?这句话他们就会认为你要请他吃饭, 这种差异性也就使得原先想要表达的意思与现阶段的意思出现分歧, 也就使得交际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第二, 邀请言语行为。在西方的文化当中, 邀请的行为在出现之前, 首先双方要经过坦诚的协商之后, 才能够实现互相的邀请, 这是他们西方国家普遍的方式, 也是人际关系最为基本的平等原则, 因为所谓的邀请实际上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被邀请人的时间, 也就是说侵扰了被邀请人的个人自由时间, 再加上面子问题, 被邀请人不得不去参加, 有的时候是被邀请人欣然接受邀请的, 而有的时候是迫于面子才去的。而在中国就没有这种形式, 因为在中国的邀请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准则的, 大多数情况都是邀请方在确定好时间地点之后再通知被邀请人的, 中国的邀请是邀请方好意诚心的表现, 邀请的意识越强烈就说明被邀请人的地位和在邀请人心中的影响就越深,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邀请人具有良好的素质。

第三, 赞扬言语行为。在跨文化的商务交际过程当中, 赞扬始终是人们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言语交流手段之一, 它能够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一般赞扬所使用的范围是在朋友、师生、邻里、夫妻以及相对特定的场合与陌生人之间的赞扬, 赞扬在欧美国家使用比较普遍, 因为他们赞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交谈, 而在中国, 中国人并不善于赞扬别人, 因为一旦赞扬的话就会被人们说成是阿谀奉承, 讨好他人的感觉。中国人有着谦虚谨慎的优良美德。所以对于赞扬这一方面就不是很擅长。对于跨文化商务交际来说, 这一环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相互了解相互学习才能更好的融入, 避免大量的语言在交际中的失误。

3 非语言交际因素

语言在人类的交际当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但并不是说语言是唯一的交际工具。人们在实际的交际过程当中, 不仅仅是运用语言来传播信息, 还会运用自身的动作、表情、服饰等其他的手段来表达所要说的信息, 那么在语言之外的这些交际手段, 我们统称为非语言交际手段, 它是指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 语言因素之外的对接受者提供的具有较高价值信息的其他因素。这些因素一部分是人为形成的, 还有一部分是根据实际环境出现的。

3.1 身势语

它是指人们在实际的交际过程当中有意或者无意运用自身身体的部位进行相应的动作来表达某种意义的无声行为。身势语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 其中较为常见的是身体动作、头部动作、目光、面部表情等。身势语在非语言交际中所占据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也有的人会把它当做是整个非语言行为的基础。因此身势语也是人们进行交流感情, 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有些身势语是与生俱来的, 也有一些是需要我们经过后天的努力而学来的。

3.2 身体接触与身体距离

身体接触是指借助身体与身体之间的接触来传递或者表达某种信息的一种交际的行为, 它也是人们比较重要的交际方式之一, 而且它的使用频率是整个非语言交际中最为多的。因为身体接触是最敏感的, 因此也非常容易的就会产生敏感的反应, 但是就目前来看, 身体接触这一语言交际行为在英汉两种文化当中的差异性还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内容。

3.3 手势语的文化对比

手是整个人体当中最为灵活的肢体之一, 它也是人们经常用来表达情感的器官之一, 手势能够直截了当的传递信息, 每一个手势动作都能够准确表达想要表达的含义, 因此它也被人们称为是较为特殊的语言。

由于各个国家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习俗等因素的差异, 使得手势语在不同地区的含义也是不同的, 随着跨地区民族的长期交际往来, 现阶段已经有很多的手势语所代表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了, 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手势语存在较大差异, 相同的手势语所表达的意义却是不同的, 有可能我们到达一个地方对一种食物进行称赞利用手势语时, 这一手势语在一个地方是好的意思, 而在这一地区的含义却是无聊、粗俗的意思, 这种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 因此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当中也要时刻注意这一方面的问题, 最好在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就要对这一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也为跨文化交际的良好交流奠定了基础。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和非语言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沟通的钥匙, 而且在这一领域将取得重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定乐, 彭春萍.商务跨文化交际[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障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新型班干部下一篇:农村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