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利(共5篇)
区域水利 篇1
大量的调研分析表明, 中国水价的确定和执行中明显存在五大问题:一是供水成本核算不实。二是经济承受能力制约了水价作为经济杠杆对水资源的配置作用, 使现行的水价既不能节约水资源, 又不能保证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三是缺乏一套严格规范和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使价格杠杆对水资源配置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四是水价构成不合理、不完整。水价构成中不考虑资源赋存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五是供水管理体制缺少激励, 中间环节多, 造成终端水价高, 水管单位渠水价低, 水费实收率低, 而中间环节多, 层层加价等。
一、供水成本核算规则缺失是合理水价形成机制的制度障碍
(1) 供水成本核算的基础规则有缺陷。 (2) 成本核算的办法和内容不准确、不完整。 (3) 供水成本费率取值不严密、不明确。
二、区域平均供水成本替代单个工程供水成本的必要性
由于现行的供水成本核算规则存在明显的缺失和水利工程实行的是按单个工程核算成本、确定水价的方式, 因此, 在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核算工作中, 一方面存在着成本项目不全、成本核算不实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水管单位管理水平低下, 人员膨胀, 工作效率不高造成的成本扩张现象, 由此而形成在同一区域类型供水成本差距很大, 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物价部门、用水户和社会舆论对水管单位核算的供水成本不信任。
从理论上讲, 消除现行“成本核算办法”的制度障碍有两种方法, 一是重新制定“成本核算办法”;二是以区域平均供水成本代替单个工程供水成本。从基本属性分析, 水管单位虽说都定性为事业单位, 但却有不同的财政支付形式, 如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从运行机制上看, 有事业单位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从水利工程的社会属性上看, 有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经营性水管单位。现实中水管单位的复杂性使得重新制定适用于各种水管单位的成本核算办法在技术上难度很大。而采用区域平均供水成本代替单个工程供水成本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此, 用区域平均供水成本代替单个工程供水成本是消除现行“成本核算办法”制度障碍的有效途径。这种替代至少有三个优点:首先, 体现了消费公平。即同一区域内, 用水户同样的支付能获得相等的水服务, 体现了公平原则。其次, 约束了水管单位成本扩张的倾向, 为水管单位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控制人员、降低消耗等提供了有效激励。最后, 有效地解决了由于成本核算规则中存在的制度欠缺而造成的同一区域不同的水价, 或同一类型的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核算结果不同的现象, 提高了供水成本的社会可信度。
三、区域平均供水成本主要核算原则
(1) 区域 (类别) 公平的原则。 (2) 可持续运行的原则。 (3) 有效激励的原则。 (4) 区别对待 (分类核算) 的原则。
四、推进区域平均供水成本替代单个水利工程供水成本的建议
推进区域平均供水成本替代单个水利工程供水成本的工作难度大, 涉及面广, 技术问题多, 涉及到会计课目的调整、费率取值范围的确定、实行不同会计核算制度的水管单位之间的协调、区域类别、规模等级划分与界定、物价部门的认同与支持、核算软件的开发与推广运用等, 因此, 必须稳健推动, 分步实施。 (下转141页) (上接106页)
1. 选择试点, 稳健推动。
中国幅员广阔, 水资源赋存和开发条件差别很大, 因此, 应选择东、西、南、北、中各一个省进行试点, 主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1) 按照共性和个性兼顾的原则, 充分考虑工程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工程所在地水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和行政管辖的因素, 将一省划分成若干区域 (类别) 。 (2) 在区域内选择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实行不同会计制度的典型水管单位进行深入调研。从成本科目设置、取值标准等制度性问题入手, 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把合理的、一致或相对一致的成本科目、取值标准确定下来。对合理的、有一定差距的内容, 采用确定取值范围或比率的方法予以明确;对不合理的科目或核算办法予以纠正, 做出取舍的明细表, 并进行充分的说明。 (3) 按照“成本核算办法”的核算原则, 在调查、分析、整合的基础上, 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平均供水成本核算模型。在此过程中, 一要把握好区域平均供水成本的构成要素的全面性, 二要注意各种资产、费用分摊的公平合理性, 三要保证各种合理定额和费率区域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区域平均供水核算模型并编制软件。 (4) 在区域内的每一个水管单位原则上都可以在模型中找到适应于本工程的系列参数, 并核算出供水成本。但任一个模型的设计都涉及前提条件的假定、参数的设计和取值范围, 只有通过实证检验, 修正系数和模型, 才能更好地贴近水管单位的实际情况, 从而核算出相关利益者都可以接受的供水成本。
2. 分步实施, 全面推广。
在试点省工作的基础上, 邀请相关各方的专家学者咨询和论证, 形成公共政策, 然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 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供水成本核算规则, 为合理水价形成机制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浅析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 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区域经济;影响
建国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于水利领域的研究还处于一种较为偏颇的地位,为了促使这一局面的转变,现阶段,我国应该从抓好具体的水利工程研究开始,逐步建立对水利工程带动经济增长面给予科学化的调整,从而有利于加快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快速发展。目前,针对这一趋势的状况,我们只有把握好水利工程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为重点进行科学化的探讨,才是关键。
作为一项国家重视的事业,我们更应该给予高度重视,这不仅仅是为了有利于我国的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还在于经过一系列的科技投入,从而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这才是化解水利工程问题的关键所在。其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情况,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才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益有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只有沿着一定的发展效益作为我们进一步搞好水利工程的目标,才是做好水利工程的科学化施工。具体体现在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这种效应在于通过一些生活设备来证明,主要体现在经济、生态环境效益方面和环境保护方面。
(一)经济效益
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水利工程可以发现,当前的水利工程还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这主要在于通过一些具体的实施办法来达到有效地减少水利工程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通常情况下,主要在于将一些能够改变现实投资环境的工程给予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带来经济效应。例如,我们修建的水利工程可以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便利,从而推动农业的发展,其带来的经济效应主要在于给予我国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提供有利的供水保障。
(二)社会效益
我们在进行实际的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水利工程能够带给社会发展有益。这主要在于通过一些具体的水利工程可以迅速的转变我国的社会发展面临的水源供应不足的问题,从而可以加快我国用水事业的科学化管理,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将为我国的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环境效益
环境效益,主要在于修建的水利工程能够及时的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还要注意其修建过程对我国的环境会产生那些危害,这是作为树立工程修建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重点问题。我们不能够牺牲环境代价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我们在研究水利工程效益的同时,要结合实际,注重抓好水利工程是否能够带来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人文环境都受益的方面进行科学化的设计,从而保障我国经济建设水利进行。水利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效益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投资持续性。我们在研究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时,一定要把握好投资的大小和持续性。应为水利工程在具体的修建完工之后,主要看其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大小,不能够盲目的进行投资,且投资还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来进行,做到持续不断。
(二)经营的自然垄断性。水利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总是由政府主导、投资、经营。其经营方式和资源开发模式都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性,突出表现为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一般不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确定,而是随着工程建设地点的选定而随之确定。
(三)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水利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预测与决策是建立在已有数据基础上,无法对未来某时期的水文状况进行十分有效预测,因此,投资活动在一开始便有了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另外,水利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建设周期越长,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的机率就越大。
由此可见,水利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益在发挥方式、时效、衡量指标等各方面都与其他产业有很大区别,很难单一片面地衡量。但是,我们可以从多方面促进水利对区域经济增长。
三、关于促进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效益的分析
(一)加强水利工程体制管理
合理进行工程造价、可行性方面的评估,结合当地实际经济状况及自然环境制定最优方案,使工程符合当地人民的实际需求。优化水资源配置及工业生产水费制度。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透明招标,科学施工。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二)科学规划减少负面效应
工程建设必然会对当地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要结合工程建设前期严格做好规划,认真全面分析当地生态与自然环境,尽可能协调与当地其他产业的关系,做到因地制宜。
(三)关注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规划过程除了关注其固有的水利作用,也要考虑其生态、景观方面的影响。比如利用水体发展养殖,利用工程周围空置土地强化当地林木环境,借以发展旅游观光等。促进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综合效益的提高等。
《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可见,水利工程与经济效益从来就是紧密联系的,水兴则民富,民富则国安。新的时期,新的形势,我们水利人应从历史的视角,以科学的素养,怀着继往开来的精神,理性、务实地开拓水利事业,这将会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这篇文章结合实际,主要研究分析了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笔者希望能够给予读者一些借鉴。
区域水利 篇3
在我国各行各业长足向前发展时, 经济社会不断向前进步, 推动了我国水利方面也有了较大进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水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解决, 水利规划工作成为了工作重点, 在水利规划工作不断优化的过程中, 国家出台了优化水利规划方案, 以此来引领和推动我国水利行业向着稳定科学和谐的方向发展, 使水利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 协调统一, 步调一致, 有效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提供持续、优质、完善的支撑和保障。真正发挥水利规划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最大作用。
2 区域水利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2.1 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我国各行业间经济发展存在着制约和竞争的关系同样, 行业间, 水资源浪费和短缺现象, 也同样存在, 究其原因主要有; (l) 延续使用传统的水利规划方法。 (2) 水利规划方案不健全也不完善; (3) 水资源短缺造成行业经济发展落后。
2.2 区域水利建设规模规划不当
区域水利建设规模规划, 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发展, 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就会出现偏小或超量的情况。在进行区域水利规划过程中, 规划人员由于缺乏经验和责任心, 往往对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把握不准, 对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 水利资源的需求和利用情况、规划不够到位, 严重制约了区域水生态环境的发展, 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协发展。
2.3 水利现代化规划面临的问题
水利现代化建设, 能体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所占的地位, 而正确认识水利现代化对区域, 水利规划的要求是一项长期的, 复杂的工厂段时期是无法完成的一项工程, 那么在实际规划时我们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1)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现水利现代; (2) 分类实施。全面探索和研究水利现代化的意义; (3) 满足要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 满足水利现代化建设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2.4 区域水利防洪除涝规划工作不到位
我国区域水利规划工作过程中, 存在可或多或少的问题, 尤其在防治除涝工作中还不完善, 工作力度和理解还有待改进。导致洪涝现象的出现有很多种。主要是极端天气的影响、发生洪涝灾难或直接影响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和影响。
2.5 整体规划体系不够完善
在区域水利规划上整体规划体系不够健全, 从长远来看, 受到影响和制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传统的水利规划方法不够科学, 水利规划只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 不利于区域水利的长远发展;第二, 各地区间自然环境的差异, 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发展战略的不一致给区域水利规划带来很多难题;第三, 规划结构不完整, 各类专项规划衔接不协调, 而且存在重复投入等问题, 这些问题, 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我国区域水利的长远发展。
3 区域水利规划的优化方法
3.1 合理制定区域水利建设规模
区域水利建设是我国在经济建设中提出的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是造福于各行业和人民的重要举措, 科学合理的规划区域水利建设规模, 可以减少财政开支, 协调各行业需求。在对区域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前要充分做好以下准备工作:第一, 对居民和各行业在区域水资源需求上进行全方位统计, 综合考虑群众和各级财政的承受力;第二, 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方案。通过对治理开发对象条件和要求进行调查, 运用合适的调查方法, 进行合理规划;第三, 注重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对调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判断和处理, 做到规划零失误, 第四, 充分考虑未来水资源需求的发展情况, 合理预测和规划水利工程规模使区域经济稳定发展。
3.2 优化整体规划体系
在进行区域水利规划前, 水利规划人员一定要做好调查、分析和研究。针对我国自然环境的不同、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有重点地进行规划, 要结合各行业发展状况、周边地理特征、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分出主次, 根据改善民生, 实现经济发展, 改变传统水域水利规划理念,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远大目标, 从而达到和实现体系健全、结构完整的区域水利规划体系结构。
要改变传统的区域水利规划理念,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实现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城市水利发展与农村水利发展相协调的目标。要用现代化的水利规划理念和方法指导水利整体规划体系的制定和优化, 这就要求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运用系统论、运筹论、控制论等科学方法。最终达到水利规划体系的科学合理。
3.3 适当提高防洪除涝安全标准
在进行区域水利规划时, 规划人员就要做好相关的防洪标准测定工作。因为, 防洪工作是一项保障民生安全, 保证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这就需要: (1) 合理考察, 制定规划策略。对区域经济现状存在的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洪防涝措施; (2) 划分等级, 确定防洪标准。根据区域实际地理特征对易发洪涝区, 确定治涝防洪标准; (3) 综合指挥, 建立控制系统。为加强区域防洪应急能力, 进一步做好防洪减灾工作, 建立洪水预警预报, 以及抗洪救灾等防汛信息的综合指挥控制系统。是防洪除涝工作, 更加科学合理; (4) 正确处理区域水资源治理和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避免水利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避免水利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有效防治因生态环境恶化而造成的洪涝灾害。
3.4 在区域水利规划过程中, 要做到科学、合理地编制水利现代化规划方案
实现规划目标, 就要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1) 本着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编制水利发展实施方案, 确定区域现代化水利发展的目标, 解放思想,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创新本国工作任务; (2) 充分考虑国情结合地域发展情况, 确定分阶段目标, 并能按期完成; (3) 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和标准还处于研讨之中。所创造的经验和说法只能作为参考, 不能照搬照抄, 要制定本区域发展的水利现代化标准。
3.5 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
在对区域水资源进行分配时, 要充分考虑生态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 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系统的特征。真正达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在进行区域水利规划时, 要保证经济发展对防洪、除涝、供水以及灌溉等方面的要求, 充分考虑到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和生态环境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行发展。
摘要:目前,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在水利建设方面, 取得了一些实效和成果, 但随着人们对水利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水力规划工作被提上日程, 特别是区域水规划。在具体工作中, 还存在着问题和不足, 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向前发展。文章就优化仅供参考。水利规划的深远意义, 阐述了区域规划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提出优化方法。
关键词:区域水利规划,常见问题,分析,优化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海亭.区域水利规划工作要点[J].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0 (5) .
[2]白桂林.坞兰察布盟农区三级区域水利规划概要[D].水利规划, 1994 (8) .
推进区域水利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篇4
对区域概念的界定,有两种定义最具有代表性,一是《牛津地理学词典》[1]的定义:“区域是指地面上的任何一个单元,它以自然或人文特征而有别于周围的环境”;另一是胡佛[2]的定义:“把区域概括为一个整体的地理范畴,因而可以从整体上对其进行分析”,“把区域作为一个集合体,且这一集合体对于管理、计划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必须的”。最实用的区域划分应当是行政区划的疆界。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区。区域必须具有能够组织、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它不可能单独组成一个区域。经济意义上的区域首先考虑的是在区域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这种连续的、不间断的经济联系是区域划分的首要条件。由于这种密切的经济联系,区内经济活动显示出地域性特征,具有区域的同质性。虽然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而同质性涵盖差异性。这种区内的同质性与区际间的差异性,表现为区际间的分工与专业化。这样,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结成密切的经济联系,又构成了区域相对完整的发展体系。
水利现代化是指在水利领域用现代的思维转变人类传统的水利观念。广泛采用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工艺设施、新型的仪器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网络化的信息系统装备和管理水利,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建立供需协调的发展机制,决策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体制,实现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形成了东、中、西三大板块经济区。东部经济板块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11个省、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是全国人口密度和经济存量密度最大、经济实力雄厚、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中部经济板块包括黑、吉、晋、豫、鄂、湘、皖、赣8个省,是全国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西部经济板块包括川、重庆、贵、滇、藏、陕、甘、宁、青、新、桂、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是全国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三大经济板块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
2 推进区域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我国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新的治水方针,不断调整和转变治水思路, 以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为方向,以发展水利生产力和提高水利科技含量为目标,以解决洪涝威胁、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和水土流失四大问题为切入点, 依靠管理体制和科技手段的创新, 建立起一套人水和谐、洪旱无虞、配置优化、供水安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管理高效、信息畅通、运行可靠的水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化水利建设与管理体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
根据我国自然特点和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我国水利现代化应分区推进。以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为轴线,以东北、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等地区的水利现代化建设为重点,以西部大开发水利建设为新的增长点,逐步形成全国水利现代化建设保障体系。巩固提高东部,稳定发展中部,加快发展西部,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全国水利现代化。分区推进的策略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继续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水利建设的重点以巩固和提高为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中部地区要发挥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水利建设以提高和发展为主,2020年部分地区或部分领域的发展水平基本达到现代化的指标要求,2030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西部地区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水利建设以开发和保护为主要目标,加快水利建设步伐,2030年部分地区或部分领域的发展水平达到现代化的指标要求,2050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届时全国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4]。
3 推进区域水利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区域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因此,现代水利发展不能一哄而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结合各地实际,走不同的发展道路,积极创造条件,分步实施。东部及沿海地区,鉴于改革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比较快,有些地方已经初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因此,水利现代化的发展可以快一点;中部地区正在崛起,水利现代化可以起步,首要任务是尽快地实现水利化;西部地区相对来说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形地貌也比较复杂,要求尽快实现水利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尽管各区域条件各不相同,但是在推进水利现代化过程中,应该融入以下几方面的共同原则[5,6,7]。
3.1 人本原则
a. 以人为本。水利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实际要求出发,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的需求。
b. 人与自然和谐。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既要发挥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也要进一步重视水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既要充分考虑规划方案在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改善水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利用效益,也要充分考虑采取必要而有效的措施,妥善解决移民、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避免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c.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人本原则的保证。公众参与是民主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控制人这一行为主体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础。有所为是人这个主体建设水利现代化的主观行为,有所不为是尊重客观自然所作出的限制性保证,两者必须贯彻到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各个环节。
3.2 可持续原则
a. 水资源可持续。以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科学合理配置生态用水、环境用水、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及经营用水。既要考虑现状用水,也要为将来用水留有余地。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实行工程措施、行政措施、经济措施、科技措施并举,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
b. 流域规划可持续。水资源的流域特征决定了各种水事活动应基于以流域为单元展开。因此,要坚持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是水资源问题本身技术复杂性、市场经济局限性和政府宏观调控必要性三者协调运行的客观要求,是推进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环节。
c. 多目标开发可持续。坚持防洪、供水、生态、环境、发电、航运、旅游等综合开发协调发展,妥善处理近期与长远、上下游、左右岸等水事关系,达到多目标开发的可持续。
d. 生态环境可持续。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未来水利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走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和保护的技术策略是我国水利发展的唯一选择。
3.3 创新原则
a. 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水利现代化是在传统水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水利必须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吸收和引进各种先进理念、技术。
b. 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既要进行水利技术创新,又要在坚持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基础上,创新水利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水利创新的“软硬”结合。
c. 理论创新与改革实践相结合。创新治水理论,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治水理念和治水经验,紧密结合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理论。
4 构建区域水利现代化的特色指标
a. 水旱灾害损失率与区域GDP总量匹配。水利现代化的最终行为之一是减灾行为,即容许水旱灾害的发生,完全意义上的除灾是不经济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各个区域GDP所占的份额不同,确定的水旱灾害损失率也有区别。
b. 用水效率与区域水资源丰裕程度匹配。由于区域水资源赋予程度的差异,不应该以统一的生产用水效率综合指数来评估区域水利现代化的节水程度,而应该体现出差别。如东北区域的辽宁省人均水资源是815 m3,同区域的黑龙江省人均水资源为1 802 m3,而西部板块的云南省人均水资源量则达到5 120 m3,如此水资源赋予程度的差异,在制定区域水利现代化目标时必须得到体现从而加以区别[8]。
c. 防洪能力与经济社会质态匹配。防洪能力对人的生命安全是区域平等的,防洪能力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应体现区域差别。就农业而言,东部沿海经济区农业产出达6万元/hm2以上,而中部内陆经济区农业产出仅为1.2万元/hm2,如果要求有一致的防洪标准显然是不科学的,应根据区域特点而定。
d. 生态用水保障程度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匹配。水利现代化的最小生态用水指标导向是控制水环境恶化,而水环境恶化的基本成因是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因此,对于不同的经济区,水污染程度是有差别的,水土流失程度也是不同的。区域水利现代化的推进必须反映这些特点,并有所侧重。
5 区域水利现代化的推进模式
研究区域水利现代化保障措施,必须结合区域特点,分析区域水利现代化的推进模式。笔者提出四种模式,即经济发展需求型水利现代化模式、生态环境约束型水利现代化模式、综合发展推动型水利现代化模式、城乡统筹单元型水利现代化模式。
5.1 经济发展需求型水利现代化模式
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解决贫富悬殊、人口剧增和为治理环境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从而为逐步实现现代化创造条件。离开了经济发展,其他一切发展和需求以及包括解决环境问题在内的一切问题也都无从谈起。
经济发展对水利起着推动作用,表现在:首先,经济越发展,水利越重要。水利保障经济发展,经济支撑水利建设,水利使命与经济发展完全融合为一体。其次,经济发展的模式决定水利发展的模式。在经济发展线性阶段,数量增长是主要形式,因此,水利发展应注重规模。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不仅追求经济发展的数量增长,而且重视质量增长,因此,节约、集约性水利模式应得到重视。第三,水利发展受制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决定水利发展阶段,超越经济发展而片面追求水利的跨越式发展是不现实的。水利现代化要与经济现代化同步推进。为此,经济发展需求型水利发展模式是区域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基本模式,是依次推进的基础。经济发展需求型水利现代化模式,较多地适合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
5.2 生态环境约束型水利现代化模式
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但不是唯一要务。区域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但当出现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时,经济发展应让位于环境保护。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以此为立论,对于环境脆弱区域推进水利现代化,应立足创新,构建生态环境约束型水利现代化模式,着力发展生态水利。
反思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发展的过程,存在一个重要环节是掠夺式发展导致水问题,寻求解决水问题方略,才能更好地推动水利发展。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初衷。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制约,只重视经济高速增长而牺牲生态环境,最终会阻碍经济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求增长。为此,生态水利应运而生。生态水利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立足生态角度,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以水利可持续发展作保障,从根本上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对于环境脆弱区域推进水利现代化,应立足创新,构建生态环境约束型水利现代化模式,着力发展生态水利。生态水利建设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兼顾人与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生态水利建设突出以下问题:①突出水资源保护;②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③以节约用水控制水利建设规模的扩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良性循环创造条件。
在生态脆弱的西部区域推进生态环境约束型水利现代化模式,既是创新,更是现实发展的必然。
5.3 综合发展推动型水利现代化模式
经济发展需求型水利现代化模式立足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从水利发展过程分析水利与经济发展的共融,提出经济发展推动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这一模式适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生态环境约束型水利现代化模式立足生态脆弱的西部区域,是从区域内优势因素互补的角度,分析依次推进水利现代化的突破方向。
作为综合发展推动型水利现代化模式,是介于经济发展需求型水利现代化模式与生态环境约束型水利现代化模式之间的一种模式,比较适合次发达的中部板块。主要有以下原因:①在中部板块,水资源综合系统已经在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水利现代化建设已经在强化水利基础设施(防洪、供水、环境保护)过程中,融入了生态环境因素,依靠水利工程设施已经能够实现区域内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发展的方向是提高保障标准,但与东部区域相比,保障能力尚显不足。②现有经济发展格局是立足存量,以挖潜盘活为主要方向。水利服务经济建设来自两个方向:一是在城市水利建设方面,主要立足城市河道治理,减轻水污染,提高城区供水、排涝标准,在重要城市区域,水土生态问题得到重视;二是在农村水利方面,主要立足传统的防洪、抗旱、农业灌溉等水利项目,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中心,提高保障标准,因此,只能因地制宜,结合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推进水利现代化,逐步完成从单一型水利建设向综合型水利建设转变。③从区域发展的产业布局分析,应体现产业差别,避免区域产业“同化”。区域推进水利现代化,同样应避免模式“同化”。对于中部板块,经济基础相对于西部较为稳定,水利发展的自身条件也较为成熟,选择综合发展推动型水利现代化模式更符合实际。
5.4 城乡统筹单元型水利现代化模式
对东、中、西部地区而言,统筹城乡水利发展,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利规划体制的分割。现行水利规划体制的分割,主要是由行政体制管理造成的,这种分割广泛地存在于东、中、西部地区,主要表现为城乡水利分割、水利行政分割、水管理部门分割3个方面。个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统筹水利发展的实际问题,如城乡水土资源配置问题、城乡水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匹配问题、城乡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城乡水管理公共服务建设问题等互有差别。
针对东、中、西部板块的实际,东部地区应选择城乡一体的水利规划模式。这种规划模式,要求在尽可能情况下实现城市水利与农村水利的结合,在经济上,尽可能实现以“城水”带“农水”,在水资源供给量上,尽可能实现以“农水”补“城水”,城乡水利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达到城乡之间以水资源为纽带的社会、经济、空间及生态的高度融合。中、西部板块,除少数城市发达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城乡水利统筹发展,需要采取城乡协调的规划模式。
通过上述水利现代化模式的分析可知,经济发展需求型水利现代化模式,适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生态环境约束型水利现代化模式适于生态脆弱的西部区域,综合发展推动型水利现代化模式适合次发达的中部区域,所有区域在依次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应该按照城乡统筹单元型水利现代化模式推进。
摘要:从区域水利分工角度,对区域水利现代化的内涵作了界定,针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板块水利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大的现实,提出了推进区域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立足于东、中、西部三大板块的资源特点和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探讨了区域水利现代化特色指标的构建方向,进而提出了推进区域水利现代化的几种模式。
关键词:区域,水利现代化,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梅休.牛津地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54.
[2]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M].郭万清,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20.
[3]翟浩辉.关于水利现代化问题[J].中国水利,2002(6):11-19.
[4]顾浩.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4(1):27-30.
[5]刘树坤.中国水利现代化和新水利理论的形成[J].水资源保护,2003,19(2):3-7.
[6]冉连起.对水利现代化体系建设的思考[J].北京水利,2003(1):10-11.
[7]毛广全.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及相关问题探讨[J].北京水利,2001(2):12-14.
区域水利 篇5
一、甘肃省民乐县大堵麻灌区农村水利的现状
甘肃省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 河西走廊中段, 童子坝河、大堵麻河、洪水河、海潮坝河、酥油口河纵贯全县南北。每年全县境内地表水径流量4.2兆立方米, 大气降水和冰雪融化是我县径流的主要补给方式, 大堵麻灌区地表水资源总量为0.16兆立方米 (如图1) ;大堵麻灌区现有大堵麻、海潮坝、小堵麻3条主河流, 柳家坝、黄草沟、丰乐泉沟3条小支流, 大气降水和冰雪融化是大堵麻河流经区域径流的主要补给方式, 该区域土地总面积1251平方公里, 养育人口约8.6万, 有效灌溉面积32.2万亩, 该水域与农民的生活用水、牲畜饮水、农业灌溉用水都息息相关。
甘肃省民乐县属温带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 温差波动大、降水量少、极干旱, 平均降水量约300毫米。因此兴修水利、战胜自然灾害、促进全县农业经济, 一直是全县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 大力促进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努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是21世纪赋予水利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笔者以大堵麻河流经区域为例, 就此河道水利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未来民乐县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二、甘肃省民乐县新农村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㈠病险和隐患工程急需加固
一是20世纪民乐县建设的基础水利工程部分已经老化, 旧标准的水利基础设施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农村水利灌溉要求。二是受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些病险水库、病险水坝、病险水闸严重影响了新农村水利灌溉的效益, 制约了民乐县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有的病险工程甚至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㈡水资源污染急需治理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盲目的围湖造田、滥损植被、过渡放牧、水土流失严重, 地下水位下降, 曾经农村居民饮用水源 (湖泊、涝池、机井等) 日益减少, 绝大多数已经干涸, 水资源变得日益匮乏。二是人们过渡的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 使土地板块化, 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 白色污染严重, 水资源受到深度污染。三是个别小型工厂将一些携有三致 (致畸、致癌、致突变) 的污染物的有害废水, 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下水道, 严重污染了地下水资源, 威胁到了人们的饮用水和农作物的产品质量, 进一步破坏了民乐县的生态平衡。四是着力落实居民的饮用水安全责任制。所以, 保护居民重要水源的工作需要高度重视, 属于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 此任务刻不容缓。
㈢新农村水利建设工作开展难度大
农民作为新农村水利建设的主力军。一是近年来受干旱等灾害的影响, 农村人均收入较低, 农民为了养家糊口绝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 可发动水利建设的群众多为妇女和老人。二是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 经济作物减产, 人民的经济效益较低, 极大的削弱了人民参加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农村水利建设任务繁杂、涉及范围广、工程资金投入高、任务难度重制约了农村水利建设。最后, 地方财力有限严重制约着工程竣工后的维修和养护工作。
㈣新农村水利建设中的矛盾亟待解决
响应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号召, 民乐县实施了“三农”普惠政策, 农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调整, 果树、蔬菜、花卉、药材已经开始种植, 塑料大棚引进技术已经覆盖各个乡镇, 这样传统的灌溉模式就会与新型的灌溉理念发生冲突, 小农经济与集体经济相矛盾给农村水利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此外, 农村灌溉用水浪费严重, 农民无节约用水意识淡薄, 渠道上游的农民会有“深浇满灌”的现象, 水资源的利用率低, 严重的时候会发生纠纷事件。
三、民乐县新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的方向
㈠继续落实新农村病险和隐患工程的加固工作
21世纪以来, 大堵麻河流经区域的群众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下, 开展了多项水利工程 (修渠、筑坝、整地、节水、自来水普及) 。民乐县对新农村水利政策是病险和隐患工程要切实做到防微杜渐, 彻底落实病险工程的加固和改造。经过多次改建并修建了中、小型水库三座, 渠道总长约200公里, 初步形成了“渠、路、林、田”相配套的灌溉体系来适应新农村发展中水利建设的趋势与要求。
㈡加强新农村水利基础建设
一方面, 政府应该发动群众开展农村水系治理, 河道清淤疏浚, 水污染治理, 将新农村水利治理和新农村水利建设二者结合起来, 建设生态清洁型的小流域[2]。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要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专款专用、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农村的水利建设[3]。引进、示范推广农业基地的节水技术, 并开展宣传农村水利科学技术, 逐渐引导和落实农产品开发区的喷灌、微灌、滴管、管道等高效率节水灌溉技术, 努力建设健全的节水灌溉服务体系, 深入开展农民节水灌溉意识, 真正做到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种植效益[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引进新一代水利志愿者服务于新农村水利建设, 并加强基层水利队伍的管理和培训, 促进农村基础水利建设、信息化建设,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㈢加强新农村水利建设的监管力度
水利建设在政府各级领导支持的同时, 要进一步保证地方水利建设的资金和经费的补给。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 落实领导责任, 加强监督管理制度,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其水利工程的质量和效益。水利工程完成后要增加监管力度, 及时维修和有效管理, 确保工程水利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新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要公开竞标, 明确的分工, 落实工程运转费用, 鼓励和引导农民参加工程的施工, 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的力量, 各级领导要不定期的对工程进行督查, 狠抓工程的验收。验收后要按照“谁使用, 谁管理”的原则, 明确管理主体和制度, 明确管辖范围和管理义务。项目建设管理严格实行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的“四制”管理制度。
㈣加强新农村水资源管理和土地整治力度
有效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保证新农村饮用水安全是水利建设的重要部分。确立完善的新农村水质检测制度来维护人民饮用安全水的权益, 定期检测水质的各个指标。许多农村的生活污水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 可行有效的污水处理措施急需实施, 如微生物法复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5],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并从民乐县县情实际出发, 严格控制小工厂废水指标参数, 树立群众监督保护环境的意识,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障农村经济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民乐县水利最大的变化土地流转给承包大户, 种植连片、节水、便于耕种, 鼓励农民种植不同作物, 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市场需求。对于农村水资源的节约问题, 继续发挥“水价经济的杠杆作用”, 计量给水, 公开水价, 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并推广高效节水技术, 计划改造农村大中型灌区的配套设施, 河道整治等工作, 并鼓励融资。
四、结语
对于新农村水利建设要加强政府投入力度, 从大局出发, 以长远利益为主, 逐步的完善新农村水利管理制度, 全面加强新农村水利建设进度, 注重群众的意见, 贯彻党的精神——“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 将新农村的水利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目前, 民乐县新农村水利建设重点是整修渠道、节水灌溉, 水资源保护, 水污染治理。以农民为主导, 节约人力和物力的同时, 深入村镇农户, 耐心的引导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让群众自愿兴修水利。同时, 要在工作中总结经验, 学习和引进新型的灌溉技术服务“三农”。
摘要:农村水利建设是保障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本文作者较为详细的阐述了甘肃民乐县目前的新农村水利发展现状, 新农村水利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从实际出发, 就新农村水利建设发展前景作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并提出了新农村水利建设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1]肖新国.农村水利工作新思路[J].江西建材, 2015, ⑶.
[2]马文品.浅析民乐县农田水利建设[J].甘肃农业, 2014, ⒁.
[3]邢昱强.东阳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
[4]姜洪超.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思考[J].中国水运 (下半月) , 2015, (1) .
【区域水利】推荐阅读:
水利工程下农田水利10-26
区域次区域07-27
水利论文水利水电工程论文11-03
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全解析)10-27
水利闸门07-16
水利基础10-17
水利期刊05-09
水利防渗05-13
水利工作05-16
水利旅游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