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背景高职院校(共12篇)
行业背景高职院校 篇1
校园文化是广大师生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文化积淀和精神品格, 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具有引领学校发展, 熏陶师生情操, 反哺社会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著名学府都要经过数十年, 甚至百年的洗礼, 才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格调。而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仅二十余年, 大多学校由中专升格、成人院校转型而来, 基础薄弱。目前, 大多学校将硬件建设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 校园文化发展存在真空或千篇一律的现象。基于此, 如何根据行业背景和专业特色, 建设适合学院发展的特色文化成为许多高职院校思考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有其独特的特征。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范畴, 必须具备高等院校所具有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内涵。另外, 它又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 其目的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应用性比较强的人才, 与行业、企业有着密切联系。这就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具有自身特色。因此,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 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尽可能多地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我国高职教育大多依靠行业部门举办, 服务于行业发展, 办学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由于其历史传统、学科优势、教学科研等方面突出的行业特点, 形成了一个相对较为独特的高校群体, 即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要培育其独特的校园文化, 需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一、体现行业特色, 凝练行业品质
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是依托各自的行业发展而产生, 对于特定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类院校大多以行业需求为主线, 科学研究主要针对行业中的基础性技术研究, 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特定行业。这决定了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具有独特的一面。
一是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拥有特定领域的就业市场。培养的学生主要满足相关行业对一线管理、技术人才的需要, 高职院校同时承担大量培训工作, 在行业竞争中有巨大优势。二是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明确, 特色优势明显。此类院校大多在原行业部门的体制下成立, 学科结构比较单调, 但与原行业结合比较密切, 发展水平较高。在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下, 学科优势基本转化成为了学校特色和品牌。
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中都具有着各自的行业品质。这种品质是在长期行业发展需求中磨砺、升华的一种性格, 直接反应此行业的特征。以现代服务业为例, 它以其较快的增长速度, 巨大的就业潜力和最大的经济稳定体被人们誉为最有希望的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运动形态出现, 是实物和服务相互结合的过程。因此, 服务行业最大的特色莫过于服务, 服务行业的从业者都应具备一种服务精神。这种精神与现代企业的服务文化和职工的服务态度有着密切联系。在“人人都是服务员, 行行都是服务业, 环环都是服务链, 个个都是文化者, 处处均显文化味”的新经济时代, 这种行业导向应成为其行业的核心价值导向。建设高品位的服务文化不仅应该成为政府和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最佳选择, 而且也应成为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
二、反映区域特征, 对接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要有现代气息, 而且要有本土情怀, 不仅要探寻现代校园文化的共性, 而且要挖掘行业、企业文化的差异性和亮点。
高职教育具有与区域和行业对接的办学特征, 这是高职教育的使命和目标, 要从地区和行业的实际需求出发,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 这是地方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学校所在区域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特色。以辽宁为例, 传统文化是以新乐文化、满清文化和民国张氏文化、抗日爱国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特点的文化体系, 而当代, 则是以老工业基地为背景的文化。以服务业为例, 又具有打造临港临海服务产业集群和以沈阳为中心的生产服务业集群区的现代战略构想。校园文化的发展要紧紧依托地域特色和行业背景, 同时也要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校园文化的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要借鉴和吸收优秀合作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和管理理念等, 要将企业文化贯穿于高职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将企业的诚信观念、创新意识、服务理念等渗透到教风、学风中去, 将大学精神与企业文化相互结合, 将校园文化建设成一个包容开放、自由创新的文化。
三、继承优良传统, 彰显学院特色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体现“职业”特征的同时还要立足于校情。一所学校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定有其自身独特的成长历程, 沉淀在教职员工心中的情感体验, 精神实质都有所不同。因此, 校园文化要面向校史, 挖掘整理, 提炼升华, 才能使校园文化扎根师生心中。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前身为成人大专和职业中专, 由于社会变革、经济转型、文化转轨, 两所学校发展一度困难重重, 濒临倒闭。学院重新分析形势, 抓住机遇, 接受挑战, 才迎来了再次的振兴与发展。在以后的教育改革变迁中, 这种挑战依然存在, 艰苦创业精神也依然是促进学院发展的内部动力。这种精神文化对职工的影响最深, 激发共鸣效应最为明显。因此, 校园文化要面对历史, 认真总结提炼。
四、创新活动载体, 提高文化品位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目前面临非主流文化的影响, 面临重视职业培训而忽视文化育人的误区, 校园文化丰富多样, 但缺乏深度和联系。要改变这种“快餐文化”现状, 要从物质、制度和精神等文化层面入手, 创新活动载体, 提升文化品位。
建设高职特色物质文化要在校园规划设计, 广场、道路命名等方面精心设计, 赋予校园物体以文化涵义, 让校园的一景一物、一墙一角都有教育和启迪作用。制度文化建设要与国家精神相符, 包含校内教育教学, 行政后勤保障管理和对外校企合作, 毕业生就业创业等方面, 赋予制度以灵魂。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校训校风等, 是学校对于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哲学思考, 是一所学校的办学风格和经验结晶。三种文化载体相互依存, 相互关联, 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只有将三者相互贯通, 校园活动才不会空洞和单调, 文化育人的功效才能最大化。
基于行业背景办学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校园文化建设的时间短, 积淀少, 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 认真梳理, 自主创新, 打造具有民族精神、时代特征、本土情怀, 及企业文化和自身特征的优势文化。
行业背景高职院校 篇2
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但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却出现了与之截然相反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学生也同样存在这种问题,这种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必将严重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社会调查研究表明,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子。教育科学研究认为,对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技能培训,不仅有利于顺利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体育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理念。为此,本文试图通过研究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这一课题,以期为提高我国高职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整体水平起到抛砖引玉的积极作用。
一、新课改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知水平
我们随机对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共67名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有76.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教学技能培训,有13.6%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教学技能培训。仅有9.6%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教学技能培训。上述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职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知尚处于一个较低的层级。因此,在新课改实施的进程中,探究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无疑为增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知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
(2)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技能水平。因此,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训练技能培训无疑是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是在体育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要想达到体育新课改所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标准,进行职后教育培训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了。可见,在新课改背景下,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技能培训能够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有助于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形成学习型团队营造良好的环境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是一种有效的职后教育形式。积极开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技能培训能够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教学训练技能培训,体育教师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有助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形成学习型团队。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
所谓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是指以提高和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为目标,以教学训练技能培训为载体的一种职后教育形式。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主要特点有:①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相互交融。在对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培训过程中,既显示出动作技能的具体行为表现。也彰显出智力技能的调节和完善作用,这两种教学训练技能始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由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个性特征及行为习惯等,因此,即便他们在接受相同的教学训练技能培训时,每个体育教师将会感受到不同的体现,他们所获取的教学训练技能也将是有差异的,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⑧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在对高职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技能培训中,一般会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为了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效果;其二,是因为教学训练技能本身具有多样性特征。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分类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分类情况,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结合对我国具有丰富教学训练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的访谈基础上,认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六种:①教学训练目标设定的技能培训。教学训练目标设定技能是为了实现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期望,体育教师所设定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易于观察和测量学生行为和心理变化的一类行为方式。它是体育教学的灵魂,亦是评价体育教学的依据。因此,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目标设定培训就显得必要迫切;②交流与沟通技能培训。交流与沟通技能是指体育教师在特定的沟通与交流环境下,选择适宜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合理地准备和组织沟通与交流信息来实现沟通与交流的一种行为方式,交流与沟通技能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基本素质,也是组织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③讲解技能培训。讲解技能是体育教师通过语言,对体育运动技术动作、技战术等进行描述、解释、分析,以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所学习的体育基础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讲解技能是体育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技能,它几乎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可以认为体育教师的讲解技能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高低;④直观演示技能培训。直观演示技能是体育教师通过各种传媒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运动技术动作的表象、过程、要领等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直观演示技能是体育教师常用的教学技能,因此,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师这类技能非常必要;⑤反馈强化技能培训。反馈强化技能是体育教师以学生的练习行为为载体,通过观察、分析、判断来对学生完成的技术动作情况进行诊断或强化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反馈强化技能是改进学生动作技术技能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体育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因此,也需要进行培训来加以提高;⑥变化技能培训。变化技能是指体育教师通过教学训练过程中的语言信息传递、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运动量与练习方式的转换、改变对学生身心的刺激等,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变化技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了变化技能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在新课改下,对体育教师进行变化技能培训无疑是必要的;⑦控制技能培训。控制技能是体育教师在遵循体育教学训练规律和教学训练原则的基础上,有目标、有计划地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调控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控制技能实质上是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教法手段、练习负荷等各个方面的调控能力。这种能力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控制技能培训可以确保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预期目标地实现;⑧结束技能培训。结束技能是指在体育课结束部分时,体育教师通过反复强调、概括、总结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上述教学训练技能均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与训练的必备技能,因此,强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这些教学与训练技能的培训,无疑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理论基础
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目前对体育教师或教练员教学训练培训的理论基础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1)传播学理论。
体育教师的教学训练行为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过程,第一步,要准备所要传授的信息;第二步,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把信息内容转换成可以传递的信号,如口头语言、动作示范等,将各种信息传播出去,使其作用于学生;第三步,学生把所接受的信号还原为信息内容,并通过加工处理理解内容,再将其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之中。从上述体育教师教学训练行为的整个过程的阐述中,不难发现,体育教学教学训练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
许多研究者利用传播理论的概念及相关模型对教学训练过程进行诠释,并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学训练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式,为体育教学训练技能培训奠定了理论基础。譬如,哈罗德·拉斯韦尔(1984)认为,传播的过程就是谁(控制分析),说什么(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分析),对谁(受众分析),取得什么效果(效果分析)。拉斯韦尔的这种“5W”模式,说明传播过程是一个具有目的性的行为过程。
(2)行为学理论
行为学理论早已运用到体育教学训练实践之中。在体育教学训练中,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其他相关行为理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体育教学训练行为学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青睐。研究体育教学训练领域中引导人的行为的方法和技术,可以有效地指导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利用行为学理论,解析体育教学训练的复杂现象和有关规律,可以有效地学习、运用和控制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使体育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训练行为准则和教学训练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应用适宜的行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行为学研究表明,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行为学研究成果也很快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并有效地促进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改进。
(3)学科理论
行业背景高职院校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职院校 发展
进入21世纪,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影响着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并且满足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等一线实际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的复合人才。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
高校信息化建设通过整合高校的软硬件资源,将教学教务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大量数据信息化、网络化,实现对数据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院校各部门之间进行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如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深化教学改革离不开优化教学设计。
(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式教学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实验等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第一,该模式突出了高职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高职教学的效果。 第二,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发展高职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该模式从创建教学环境入手,明确了网络、实验、教师、图书资料等在探究式教学中的作用,优化了教学结构,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该教学方法成为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作为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并有助于充分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在许多职业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得到引进与运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却表示,采用项目教学法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实现所设想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有时教学效果不佳,即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与实际教学结果有一定距离。通过实地观察职业院校所进行的“项目教学”的全过程,可以发现以下现象:教师未将教学目标告知学生;教师给予学生的自主空间不足;教师的教学指导方式不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架构;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失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基本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对完善项目教学的教学过程提出以下建议: 教师应结合学生日后可能的职业特性明确地告知学生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在教学指导中,教师应更多地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架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在教学评价方式上,应根据实际需要引入相应的评价指标。
二、利用信息技术,完善教学管理
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的生命在于质量,质量的关键在于管理。引入教学信息化,可以减轻管理者的工作量,从而很大程度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质量。建立科学完备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是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种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各类适用于网络的信息整合类计算机软件系统大规模涌现。作为现代信息化培养人才的摇篮和信息化技术应用最重要的场所,各高校由于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办公信息化等要求,建立属于各自的信息化平台势在必行。
高校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信息化对高校教务管理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也都带来了新的冲击,同时也对高校教学管理的体制、方法和手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构建并完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是摆在当今教学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高校招生体制的改革,使高等学校的学生规模空前扩大,这就对校级教务管理者的有效管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一级教务管理模式已无法与之相适应,故其管理权限需下放,充分发挥二级院系教学办公室教务管理功能是必然的选择。在此环境下基于学校整体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开发适合各自学校特点的二级教务管理信息是一条适合的发展路径。作为教务管理的核心部分,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是迫切并且必须进行的重要任务。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教务管理的整合已成为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只有抓住机遇,适时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维堂,张淑梅.关于高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职教论坛, 2013(17).
[2]王洪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12(32) .
行业背景高职院校 篇4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作为高职院校本身就更不用说了, 而有着国土资源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也不能例外。因此, 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着力研究国土资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适时调整本身的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合理的、可行的就业工作机制必然提上国土资源行业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议程。
当下国土资源行业对人才需求状况及国土资源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机制如何呢?本项目组就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国土资源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
根据《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未来几年国土资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到2015年, 国土资源系统人才总量达到34万人左右, 比2009年增长5%左右。地勘行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1.5万人, 比2009年增长30%左右。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的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建设, 在2016年《国土资源人才发展报告》中提出了国土资源人才发展的“四新”要求, 即人才要有“新结构、新质量、新动力、新环境”, 指出“十三五”时期国土资源人才战略应从服务国土资源事业中心发展和国土资源人才自身发展两个战略维度出发, 致力为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培育、聚集规模和能力素质相匹配的、高绩效的可持续人才队伍, 全力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环境和平台。为此, 国土资源行业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适合其需要, 建立人才需求与供应相匹配的就业工作机制, 是当下应当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目前国土资源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机制现状
按常理, 基于国土资源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 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势必与别的高职院校有所不同, 学生的对口就业领域也会有所不同, 由此, 国土资源行业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机制如何?它的就业工作机制是否与别的非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是否不一样呢?为了获得一手资料, 项目组成员以直接走访或电话访谈的形式调查了湖南、湖北、江西、云南4个省份4所有国土资源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以及长沙本地的4所非国土资源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调查中发现:国土资源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本世纪初由地质或国土类中专与职工大学合并升格而成, 主体专业或特色专业行业背景就业特色明显, 即学院中与国土、地质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都在地勘单位或国土资源厅属下的相关企业工作, 但近年有下降趋势。而且这类专业只是该类学院所有专业中的少数, 学院整体上没有形成就业指导并与行业对接, 没有形成校企合作就业指导模式。因此, 项目组调查的两类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机制没有明显的差异, 也就是说国土资源行业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其就业工作并无鲜明特色, 或者说特色不够明显, 没有真正根据国土资源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而定制相应的就业工作机制, 没有充分发挥行业背景在就业工作的优势, 从而使得其难以彰显行业特色。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总体看来, 国土资源行业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与非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机制没有明显特色, 其存在的问题与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没有充分发挥行业背景在就业工作的优势
如上文所提到的, 国土资源行业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在成立之初, 其主体专业或特色专业与国土、地勘行业结合比较紧密, 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大都在地勘单位或国土资源厅属下的相关企业工作。但是,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该类行业背景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并没有与行业对接, 没有形成校企合作就业指导模式, 更没有形成行业—企业—学院三者的就业指导联动机制, 随着国土、地勘行业的发展, 其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发展中, 使得毕业生要行业的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二) 没有建立完整就业指导机构
目前, 很多国土资源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也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但一般是与招生处合署办公, 其主要精力是放在招生工作上。教学系部也形成了相应的就业指导小组, 但这些组织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合力, 即学院—处室内-系部没有形成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格局, 使得所有的机构只是完成日常管理中的数据上报链接, 而没有形成真正的就业工作指导机制, 更谈不上形成就业指导合力。
(三) 就业指导与专业教学没有形成联动反馈机制
就业指导中心不只是没有形成完整的具有执行力的就业指导机构, 同时, 就业指导工作没有与专业教学形成联动反馈机制, 使得就业指导与专业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即学院在招生环节似乎使出了“洪荒之力”, 却在后面的培养环节中“后劲不足”, 凸显了高职院校的招生环节与培养环节尚未成为有机整体。简言之, 即一方面是就业指导中心本身因为师资不足而指导有限, 也没有及时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毕业生工作状况反馈给专业老师;另一方面, 专业教师没有把自身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前沿科技与学生的就业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也没有把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情况及时反馈到就业指导中心。这样, 招生产—就业—教学形成双向信息传导与反馈机制, 从而影响了就业指导的鲜活性与针对性。
(四) 没有稳定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湖南省教育厅把就业指导纳入大学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每年都有考核, 对就业指导的内容、课时及师资都提出相应的要求。但是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一直是一个困扰教学的老大难问题, 特别是国土资源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目前, 此类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大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或辅导员兼任, 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任课教师获取相应资格者也不多。由于师资的不足, 大班授课形式比较多, 有的学校纯粹开设网络课程代替课堂教学, 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
(五) 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从项目组调查的情况来看, 国土资源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中仅有一两所高职院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比较完善, 大多数学校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大纲、开设课时、分阶段教学安排是比较笼统的, 可操作性和评价性不强, 也就是说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没有进行分类式、层进式指导, 只有宽泛的、理论性的就业指导, 有的甚至还停留在就业政策解读及咨询层面, 使得就业指导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行业背景高职院校 篇5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的是以快为主的即时利益,这并不能够为企业带来长足发展的效用。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引入“工匠精神”,这样才能在长远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在其他企业不断圈钱、做死产品、推陈出新、圈钱的时候,拥有“工匠精神”的企业,不断改进产品、不断完善,将产品做成精品、艺术品,最终在近乎严苛的标准下生产的产品成了用户的骄傲。iPhone4S就是这样一个经典的存在,它倾注了乔布斯的心血,将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得到了积极肯定一致认可的极好的口碑,而后代的苹果手机由于“工匠精神”的缺失,导致人们对它越来越失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工匠精神”在奢侈品品牌中也是极为重要的存在,而奢侈品的利润远远高于其他同类产品,例如一块瑞士金表和普通的手表,利润相差百倍有余。没有精细的打磨,没有刻苦的钻研,没有积极的设计创新如何能够打造出奢侈品牌?而这全部都在“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中,可见工匠精神对比如今的快餐经济,其效益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代企业又拿什么不重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对提高企业利润,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口碑,延长企业寿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3.2打造“工匠精神”对学校的意义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无论其存在为何,育人都是终极目标。既然是育人场所,那么教育出什么样的人,对学校的影响十分深远。而人们会以微妙的改变对待这些表现不一的学校。例如在同一个城市中,有各个高中,有的高中就能得到更加优质的生源并为家长叫好,而有的高中则让人们一听就觉得其中的学生只不过在混日子罢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因为人们看到的只有被其教育走出来的学生的样子,学生优秀,其学校就优秀,反之亦然。对高职院校而言,培养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仅要培养其技能更要培养其为人,而“工匠精神”正好兼具两者。“工匠精神”讲究以高度热诚的态度对待产品,这同样也能作用到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全方位培养学生,令其存在也像其产品一样不断完善。
3.3打造“工匠精神”对个人的意义
这是一个快餐般的社会,即使再美的风景也没人有时间驻足观赏。在快与更快的对决中没有人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此时人们应该沉静下来,以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每日的忙碌奔波并不会带来更高的效用,反而占用了大量资源而无所作为。“工匠精神”以静为动,做一个项目必然要细细打磨,即使在最细微之处也要妥当处理。这样虽然使得表面上所做的事务变少,实际上做一事精一事,比急急忙忙做完之后又要补救快得多。可见“工匠精神”对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也有着很大的意义。
在快餐经济盛行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这样的道路行不通,最后路会越走越窄,只有重拾“工匠精神”,以专业专一的态度对待产品,以精益求精要求自我,才能让企业更加长足健康地发展。“工匠精神”绝不过时,只要人们对完美的追求还在,“工匠精神”就能永远闪亮。
参考文献:
[1]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 10.
[2] 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16- 20.
行业背景高职院校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英语 行业英语 衔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81-01
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入学的英语成绩来看,大多数高职学生的英语成绩处于相对较为弱势的地位,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往往低于了其他院校的学生。特别是这些学生对于基础英语学习的兴趣更低,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应该逐渐转变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英语的力度,从而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的教学由基础英语转向行业英语,从而提升高职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和实效性,让高职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较为充实的学习过程和相对流利的口语交际能力。
1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英语作为一门实用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更好地使用英语。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从目前教学的现状来看,可以看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使用之前相对较为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同时在教材的选择过程中尽管已经出现了很多专业英语,但是较多的老师认为,学生只有学好基础英语才能够更好地学好专业英语,所以当前高职院校中对于英语的学习往往还处于一种相对较为落后的局面。2008年教育部所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就指出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可分为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两个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基础英语可与行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实现自然衔接,或将行业英语阶段的教学内容渗透到整个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另外还应该清楚地看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也在逐渐进行着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的改革,就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来说,还没有能够达到教育部的要求,这些方面可以看到,主要的因素来源于教师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了解相对较低,还没有认识到高职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面,需要培养的是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能够服务于生产、劳动、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这些高技能人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能够使用一定的专业英语词汇,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能够进行一定的交流和交际。所以说,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还存在着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空间。
2 高职院校基础英语向行业英语教学转变可行性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除了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以外,还需要掌握实用性的英语,即在未来工作中能使用到的“职业英语”。实践表明,高职英语教学中只有基础英语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融合,才能体现出高职英语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高职基础英语教学与行业英语教学转变的角度来看,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的培养目标和最终的培养效果是一致的。他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都是让高职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和专业英语的使用能力,通过英语的教学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达到熟练掌握使用英语口语的能力。通过日常的高职英语教学来看,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基础英语课程和行业英语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内容脱节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现在了大多数学生对于基础英语学习的规律相对熟悉,但是高职学生对于行业英语的学习处于一种相对陌生的状态,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在基础英语学习过程中,及时有效地掌握一定的行业英语的知识,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今后学习行业英语的过程中,更好地融入到高职行业英语的学习当中。
另外基础英语作为学生提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基础,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先进行基础英语的学习往往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通过一个阶段的高职基础英语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学生的英语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在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再进行行业英语的教学,这样就能够增加学生学习行业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学生对于行业英语的理解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还能够加强和巩固对于行业英语学习的效果。
3 高职院校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衔接的措施
对于高职院校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教学的衔接措施而言,首先需要的就是要改革之前原有的英语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以高职院校基础英语为主体,到以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改变高职院校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学计划,在高职英语教学当中增多行业英语教学的课时数量,从而保障高职行业英语教学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基础。
其次就是需要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鼓励高职院校基础英语教师能够更多的投身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队伍当中去,从师资力量提升的角度来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教师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主体,高职院校还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双师型”、“复合型”人才。最后就是要加大对于高职院校行业英语和基础英语开发的力度,让那些能够兼具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的校本教材能够脱颖而出,这样才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衔接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魏金玲.普通英语与行业英语融合的高职英语教改模式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2-53.
[2] 高洁.浅谈高职高专公共英语与行业英语的承接[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88-91.
[3] 苏耀丽.浅谈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之行业英语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37.
[4] 江文国.对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7).
[5] 赵颖.谈高职经贸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17-18.
[6] 尹美娜.谈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7-78.
[7] 唐红霞.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7):189-190.
行业背景高职院校 篇7
1.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的类型及其特征
1.1 类型。
目前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占我国高职院校总数的半数以上。具有行业特色的现有高职院校分以下几类: (1) 由政府机构主管类型, 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所属高职院校;该类型为主流类型; (2) 由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主管类型, 为企业所属高职院校; (3) 由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部门共建类型, 为教育和行业主管部门双所属高职院校。
1.2 特征。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的特征明显: (1) 专业布局体现行业特点。专业结构相对集中, 一般都是紧密联系行业产业链而设置。 (2) 整合行业资源能力强。与行业联系的历史源远流长, 服务的行业范围长期相对不变。行业内可资利用的校友人脉丰厚, 与行业开展合作的基础坚实。 (3) 实行双重的管理体制。学校的人事由行业主管部门管理, 教育部门负责教育业务的管理和指导[2]。
2.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形势分析
2.1 先天优势。
因行业类高职院校的类型和特点所决定,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的先天优势明显。
2.1.1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能及时把握行业发展脉络
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法律法规等一般都是由行业主管部门起草, 需要对当时的行业现状及企业的技术需求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基于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天然联系,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较易获得其支持, 迅速准确地获得本行业的前沿发展信息、科技需求及人才招聘信息等, 起到对行业发展的动态把握, 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作用。
2.1.2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内企业联系密切
基于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内企业的天然联系, 其服务的内容固定, 服务对象固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学生实习就业、“双师”人才的培养及企业世纪科技需求的解决、人员培训等都需要双方紧密联系, 相互合作。长久的合作, 更容易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形成良性循环。
2.1.3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有资源共享和整合的需求
学校与企业的资源配置方面具有互补性, 如高职院校具有各专业的实训场地、相关专业实验设备等, 而企业具有良好的实践场所、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人等, 这有助于双方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共享资源、共同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有助于双方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
2.2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存在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行业特色高职院校逐渐加大协同创新的力度, 支撑行业发展, 但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2.2.1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外部支撑力不强
根据国内外相关的经验, 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一般都需要强大的外部支撑力, 如国家相关政策, 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中介机构作用的充分发挥等各方汇集成的强大的外部支撑力。但目前国内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所需的外部支撑力较弱, 主要原因是公共服务不完善, 例如担保机构少、融资服务缺失、中介服务机构不规范等。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的开展缺乏相应的合作平台支撑,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规模偏小, 缺乏深层次长效稳定合作。
2.2.2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内部动力不足
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需要主管部门、中介机构、龙头企业和行业特色高职院校各主体的积极参与, 但是目前各主体之间协同创新的体制尚不完善。目前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以“点对点”居多, 行业内企业间竞争关系的存在, 企业间互信基础薄弱、共赢意识淡薄、协同创新动力不足。对于行业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而言, 职称评定是他们关心的核心问题, 论文、专著的产出是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而把科研成果通过企业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的科研动力不足。
2.2.3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人才机制不完善
2012年3月, 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简称“2011计划”) 。“2011计划”提出的协同创新中心, 有一个主要特点是:人员来源多元[2]。这与现行的行业特色高职院校内的各种实验平台和研究中心等沿用的人事制度不同, 中心内的研究人员可以来源于多个协同单位, 采用因项目而设的人事聘任制度。但是,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聘用大多采取依附于岗位本身的终身聘任制, 学校与企业之间互聘科技人员的机制不流畅, 以课题或项目为牵引而聘用创新人才的机制不完善。
2.2.4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建立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能够顺利开展, 建立科学合理、各方主体都满意的利益分配机制必不可少, 其中知识产权及相关的经济利益的分配机制尤其重要。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开展科研合作涉及知识产权相关主体的责任和权利等的认定不够细化, 各方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建立, 加上各方主体对科技合作协议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在实际的科技合作中容易发生摩擦, 影响各方产学研协同创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3.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3.1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网络主体主要包括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为代表的中介机构、龙头企业和行业特色高职院校等, 各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互动、协调构成协同创新网络。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核心协同层各主体之间的互动网络, 通过知识在各主体之间流动, 助推形成协同创新成果, 是各主体之间的技术、人员和装备等集成协同的结果。外围协同层主要包括地理、历史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及社会文化、习俗和规范等[3]。行业通过介入学校的教育决策咨询、建立全方位评价机制、行业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多方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实现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的协同创新, 实现多赢成效。
3.2 协同创新网络中行业特色高职院校的作用。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是行业内专业技术的创造、传承、传播机构, 可以为行业内各企业提供最新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承担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咨询、员工培训等工作[4]。行业特色高职院校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参与协同创新活动:一是利用校内资源 (图书馆、科研平台) 等为行业内企业提供各种便利等, 从而参与协同创新活动中;二是通过培养学生, 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三是与企业开展产学研项目创新合作。
3.3 协同创新网络中行业的作用。
3.3.1 行业政府主管部门
在协同创新网络中, 行业政府主管部门是发动者, 亦是协同创新的重要参与方。作为具有行政管理权限的机构, 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可以以行政命令、抽查督查和政策引导等多种方式发挥协同创新作用。第一, 以行政命令形式打破地方利益保护主义, 有利于企业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二, 在制定相关规则后, 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可以以抽查督查形式介入。第三, 行业政府主管部门还可以设立政策引导基金, 引导协同创新的开展。
3.3.2 行业中介服务机构
行业中介服务机构是行业内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一方面, 由于中介服务机构的穿针引线, 集聚创新网络中的各种资源, 规范创新行为, 从而实现低成本低风险交易, 实现协同创新, 从而在促进行业特色院校与行业融合模式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和发展方面, 发挥着一种正向催化剂作用[4]。另一方面, 中介机构可以为各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 如创新有关知识、创新项目的选择、策划、创新项目方案的设计、法律、财务、营销等[4]。
3.3.3 行业内龙头企业
所谓行业内龙头企业是指在某领域为地区或国家作出较大贡献的企业, 一般在领域内对其他企业有较强的号召力和示范引导效果[5], 即指行业中的中流砥柱企业。该类企业是协同创新的主体方, 也是协同创新网络中行业另外两方发挥作用的落脚点。一方面龙头企业示范与导向作用明显, 其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具有带动效应。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对技术研发、转型升级、协同攻关创新的需求最迫切。
4. 相关政策建议
4.1 出台法律, 在制度层面为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保障。
目前为止, 国内尚未出台相关规范行业类组织的法规, 只有有关部委出台的几部行政规章。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国内行业协会难以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故以法律形式对国内行业协会参与行业教育过程的权限方位、法律效力和具体程序等详细规定, 将会极大地提高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和责任感, 更好地加快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工作的步伐[6]。此外, 法律权威的凸显, 法律手段的运用, 有助于形成科学制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 保证行业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4.2 建立全方位评价机制, 为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提供科学保障。
在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的过程中, 应建立全方位的评价机制, 如对协同创新开展情况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协同创新效果的评价: (1) 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互评, (2) 学校与教师互评, (3) 学校与学生互评, (4) 行业与老师互评, (5) 行业与学生互评等。在该评价机制里应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价机构合适, 二是评价指标明确, 三是评价方法恰当, 四是评价效果合理。同时, 评价机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4.3 行业参与学校的教育决策咨询, 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中央、省 (直辖市) 政府、地方政府与职业院校四个层面构成了国内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体系[6]。其人员组成多为职业教育体制内人员, 行业内人员参与力度不大, 易造成学校决策与行业发展脱轨。故应该新增相关行业内代表比例, 让行业在职业教育重大事宜决策咨询时发挥应有的作用。
4.4 行业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 面向行业, 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在相关改革方面, 2012年末, 《教育部关于调整和增设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 (教职成[2012]9号) [7]颁发。该文件对行指委的主要职能、指委主任委员聘任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建议各行指委,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纵观国内外行业课程和人才培养体系标准, 打造一个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相衔接的课程和人才培养体系标准, 兼顾学生专业知识和行业岗位技能两方面, 并做到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良好互动, 共建实训中心、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等。
4.5 行业参与学校师资队伍培养, 多角度融合,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目前行业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分三部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及新入职教师。对这三部分教师的培养, 行业应该积极跟进, 分类培养。第一, 积极主动地推荐选聘兼职教师进入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从行业对口合作企业人员内选聘满足条件、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做兼职教师;第二, 强化专职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考核力度。专职教师除了满足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最基本条件外, 还应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 并将挂职经历纳入年底考核、职称聘任中;第三, 行业应和高职院校一起做好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新入职教师要加强教学技能、实践技能的培训工作, 鉴于生产一线的技术更新不断加快, 新入职教师应多参加行业协会的活动、多到企业生产一线去, 不断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
摘要: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其所属行业关系密切, 协同创新是双方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全面分析了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的形势与不足, 论述了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及网络中的各方作用, 并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职院校,行业,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1]P.A.Gloor.Swarm creativity: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王华锋, 韩忠培.行业特色高职院校融入产业集群的科技服务模式[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2) :24-27.
[3]王帮俊.高水平行业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联结机制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4 (1) :23-29.
[4]王文龙, 张猛, 史乾.行业特色院校与行业融合模式协同创新机制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 2015, (7) :35-37.
[5]龙头企业[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5729.htm
[6]石曼, 胡斌武.行业与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机制探究[J].职教论坛, 2013 (28) :21-24.
行业背景高职院校 篇8
随着中国铁路在海外遍地开花的发展趋势和我国“高铁走出去”的重大发展战略, 对海外本地技术人员的培训需求日益凸显。“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铁路行业的援外培训, 可以在向外输出技术与设备的同时为发展中国家传授科学的铁路管理知识和先进的铁路科技产业技术, 是援外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何为中国铁路企业做好“产品走出去, 培训跟上来”的培训服务工作, 成为铁路行业高职院校发展中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以非洲为例看中国海外修建铁路概况
坦赞铁路项目于1970年10月开工, 全长1860.5公里, 由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援建, 于1975年6月全线铺通并投入试运行, 1976年7月正式移交坦、赞两国政府。全长1344公里的安哥拉本格拉铁路重建工程于北京时间2014年8月13日全线完工, 是中国铁建采用中国标准在海外一次性建成的最长铁路。阿卡铁路于2011年开工建设, 并于2016年7月正式运营通车。该项目线路全长1315公里, 由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与尼日利亚签署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肯尼亚蒙内铁路由中交集团总承包, 中国路桥承建, 连接东非最大港口蒙巴萨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铁路全长约480公里, 采用中国国铁一级标准进行设计施工, 计划于2017年7月投入运营。蒙内铁路是肯尼亚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兴建的最大基建项, 根据远景规划, 这条铁路还将连接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和南苏丹等东非6国。亚的斯亚贝巴城市轻轨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1月开工建设, 2015年9月正式通车, 线路总长34公里。作为非洲大陆首条正式投入运营的现代化城市轻轨, 这条轻轨的开通将大大提高亚的斯亚贝巴居民的出行效率, 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海外铁路修建需要大量本地技术人才
中国大规模的海外铁路承建以及高铁设备的输出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让世界开始审视中国铁路带来的价值。我国已经掌握了涵盖设计施工、装备制造、系统集成、运营管理等技术在内的高铁的成套技术。海外国家从中国大量引入设备操作、基础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外, 但专业性的铁路人才“溃口”也越来越大。据统计, 在坦赞铁路项目实施期间, 我国曾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5万人次。近年来, 我国在世界各地的铁路修建及运营方面, 懂中国铁路标准的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更为突显。
从国内派遣的工程技术人员, 存在成本高、风险大、不能长期固定、地域语言文化困难等问题, 而当地人又急需工作机会, 还因此造成中国企业在国外开展项目建设受到当地民众反对的困境。
三、铁路行业高职院校“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世纪责任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章昌裕在《国际发展援助》一书中, 将援外培训归入了技术援助中, 指出“双边及多边技术援助是指技术先进的国家或地区, 向技术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提供有关智力、技能、咨询、资料、工艺和培训等放的有偿或无偿援助”。铁路行业的高职院校, 其职业化、专业化、培养适度够用开放性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特点, 正可以为海外企业培养拥有相关技能的中国铁路标准的专业人才。2016年8月8日, 在肯尼亚内罗毕铁路培训学院, 102名肯尼亚学员被授予铁路技术培训结业证书。这102名学员正是接受了来自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9位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 成绩合格后在蒙内铁路实习, 并为其投入运营做好前期准备。据了解, 该项目还有大量的本地技术人员将分别作为车、机、工、电、辆等铁路各个工种的储备人才接受来自中国优秀铁路行业职业院校的培训。
四、铁路行业高职类院校援外培训的趋势与挑战
随着我国海外铁路援建项目的日益增加和完善, 更多掌握中国铁路标准知识及技能的当地技术人员的培训需求也将更为凸显, 但铁路海外培训模式还尚不成熟, 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培训有待系统化
多数铁路“援外培训”是作为企业援建铁路项目中的补偿项目, 而建设铁路与运营铁路的单位在大多数情况下, 属于各自独立管理, 因此使培训缺乏系统规划, 企业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而导致一流的设备和建设因缺乏人才储备, 在管理、维护、运营等各个方面处于被动状态, 未达到规划中的预期效果。近年来, 这个问题得到了企业的重视, 如由中交集团总承包, 中国路桥承建的肯尼亚蒙内铁路, 先后组织多次培训可行性研讨, 通过与国内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学校的对接, 不断完善近期及远期培训计划, 为蒙内铁路的运营和扩建打下了良好的技术人才储备基础。
(二) 培训面临“师资不足”问题
当前的铁路行业“援外培训”有两种基本模式, 一种是培训走出去, 另一种是培训请进来。由于后者受培训人员数量受限, 且成本较高, 并面临管理组织等各方面的困难, 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走出去”的培训模式。海外铁路行业“援外培训”市场广阔, 但真正要满足需求, 无论对于哪一所高职院校来说, 都面临师资匮乏的挑战。“援外培训”需要被派遣的教师具有一线的工作经验、精湛的教学组织能力、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强大的抗压能力及心理素质。而学校的专任教师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或管理岗位, 且女性教师所占比例较大, 如需抽调优秀师资到海外进行培训, 一旦学员数量大、培训周期长、培训频率高, 都会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铁路行业职业院校在“援外培训”这个承载国家责任和巨大市场潜力的项目上,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各院校急需研讨的课题。建议由有“援外培训”经验的学校牵头, 与企业建立互利互惠、互信互帮的长期合作关系, 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标准、培训内容及培训监控体系, 成立独立的机构专门处理援外培训组织与沟通, 建立由学校内部教师、合作院校教师、现场一线师傅和全职及兼职的翻译团队组成的援外培训教师库, 对教师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交流和技能比武、考核, 将援外培训做精、做细、做成品牌, 做到有任务时“有人可用”、任务启动时“随时可走”的服务, 形成与企业共赢共成长的可持续性长效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邸燕华.高铁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培训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3.
[2]章昌裕.国际发展援助[M].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93.
[3]曹永国.北交大是如何服务于轨道交通发展的[N].光明日报, 2015-3-24.
[4]翟帆.企业“走出去”, 期盼职业院校跟上来:透视“一带一路”战略下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云南教育 (视界综合版) , 2015 (9) .
行业背景高职院校 篇9
一、高职院校自身能力提升要素分析
在当前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为了持续推进校企合作,行业高职院校自身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有以下五点。
(一)主动服务企业意识
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其对地方经济、行业、企业发展起到的助推、引领、支撑作用。作为人才供给方,面对需求,行业高职院校首先要有“主动”态度,改变依附行业、从属企业的惯性,倡导主动服务。在主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敏锐捕捉行业、企业发展过程中急需破解的难题,将其作为学院能够有所作为的“服务节点”,通过优质的服务使得行业、企业发展困局得到疏解,学院师资、人才能量得到释放。
(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从原来单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转变为高素质的创新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快速响应这一人才需求变化,针对当前高职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一方面注重应用型师资能力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完整的高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创建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开设系统的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等措施,切实开展高职创新教育,增强高职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水平,满足社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变化,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也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自身的内涵建设。
(三)准确做出合作判断
院校领导的决策力是影响高职院校作出合作判断的重要因素。企业大多将行业高职院校领导的办学理念、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等综合素质作为影响其与院校开展合作的首要因素。为了准确作出判断,行业高职院校除了进行充分调研、规范决策程序外,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分析行业企业需求,把握合作方向、制定合理的合作方案。
(四)注重提升执行能力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决策执行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中层管理人员,二是教师。教师应注重应用型师资能力的建设,学校要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双师型培养,参与企业的专业技术工作;通过激励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多引进行业企业的优秀工程师作为学院的专任教师,改善师资现状。中层管理者是学院战略决策得以良好执行的基础。中层管理者的能力提升应从加强中层管理者时间管理、有效授权、建立完善的会议和报告制度等方面入手,最终实现高职院校整体执行能力的提升。
(五)全面革新管理机制
行业高职院校的管理结构多为金字塔形,职能部门各级之间相对独立,信息沟通不畅,教学部门的校企合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教学部门内部资源与信息共享不够,制约了当下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所以应该建立完善管理机制,从而提高校企合作执行力。
二、完善内部政策导向
具有导向作用的绩效工资分配、人事聘任等内部政策应更多向有校企合作贡献的教师倾斜,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推动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进。
综上所述,行业高职院校要在校企合作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快速做出反应,加强决策力和执行力,取得与行业企业的持续有效合作,形成行业指导下的“校企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的校企长效深度融合机制,从而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融入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的特色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望,童孟良.行业高职院校对接产业园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职业时空,2016,12(2):5-8.
[2]张元军,饶国清,成洁,等.基于行业性向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3):5-6.
[3]刘建明,张元军,饶国清.基于行业性向的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5(21):181-183.
行业背景高职院校 篇10
1. 高职院校与企业都有意识进行文化融合
南京职业技术学院现阶段已经认识到文化融合对校企合作效果的重要作用, 开始有意识地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与此同时, 企业也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 使学生有在校的熟悉感。由此可见, 现阶段实行校企合作的双方都开始注意到文化差异对学生的影响, 已经有进行文化融合的意识。
2. 高职院校与企业对文化融合的重视程度不同
虽然校企双方已经产生文化融合的意识, 但是其重视程度却并不同步。由于学校和企业的性质不同,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目的也并不完全一致, 高职院校的文化融入积极性要远远高于企业。企业作为经济主体, 以利益最大化作为一切行为的主要宗旨, 而校企合作的文化融入并不能够直接对企业产生经济效益, 所以现阶段企业对文化融合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甚至连基础的物质层面都未达到。
3. 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缺乏政策引导和支持
现阶段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仍处于探索阶段, 文化融合并没有完备的理论依据或准确的实践指导, 只能根据经验进行尝试性的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部门由于对校企文化融合并不重视, 参与程度非常低, 只是单纯地重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企业的税收情况, 并没有为搭建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而做出政策上或是经济上的扶持, 这使文化融合缺乏强有力的推进力量。[1]
4. 忽视了校企文化融合的特色建设
由于校企文化融合没有完备理论依据作参考,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文化融合所采取的方式具有趋同性, 真正结合企业与高职院校文化而进行的创新型融合方式非常少, 大多都以表面化、形式化的融合代替真正的文化融合。只将文化融合限制在形式上, 是现阶段校企文化融合的通病。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文化融合的有效方法
1. 加强校企之间的物质文化融合
物质文化融合是精神文化融合的前提, 也是实现精神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企业可以将能够展示企业文化的实物以静态的形式放置在校园中,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企业文化宣传标语、代表企业特色的雕像等, 增强学生对企业的熟悉度。[2]
2.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企业文化大多是提取和升华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基本要求, 所以对在校学生加大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加深对企业文化了解的有效办法, 而且为企业节省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 这对于以经济效益为主要发展目标的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是让学生从内心走近企业文化的有效办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自己未来企业生活形成自己的规划, 并提升对个人的要求, 将身为学生的自己与身为企业员工的自己进行有机的结合, 而且课堂授课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模式, 所以其对校企文化融合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3. 积极应用企业文化精神对校园文化作补充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最大差异就是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规范的管理手段, 所以学校在进行校企融合过程中, 要着重为学生提供接触这两方面的机会, 例如, 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 让学生感受竞争环境下个人的巨大弹性, 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课程, 使学生对企业管理有系统的了解, 通过搭建多渠道的校企文化交流平台, 为学生争取更多了解企业文化的机会。
通过对南京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背景下文化融合现状分析, 发现现阶段高职院校虽然仍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 但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已经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进行有效融入,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自然地向学生灌输企业文化精神, 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后并不会感觉陌生, 而是以企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使学生更加适应企业生活。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 为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更加符合现阶段企业的需求, 展开了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 但如何在此过程中充分将校企文化融合, 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以南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背景下文化融合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找到校企文化融合的方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仲吉昊.旅游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4.
行业背景高职院校 篇11
摘 要 大数据技术的嵌入提高了智慧校园的发展速度。智慧校园在校园内的迅速发展,可以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人才管理,改变学校传统的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 大数据;智慧校园;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5-0048-02
1 智慧校园的概念与内涵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黄荣怀认为,智慧校园能够识别学者的学习情境和个体特征,并且能够提供完善的网络通信,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开展评价、丰富教学环境、多样化教学内容。常青认为,智慧校园通过虚拟现实、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改善各个校园教师与各个校园交互方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等资料,提高交互的灵活性和明确性,进而实现校园的智慧化服务。其他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智慧化校园以校园管理为基础,以校园服务为核心内容。
笔者认为,智慧校园是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对校园数据有效整合,并通过内容的整合、数据的分析,采用现代化的互联网工具建设的智能化、数字化的综合服务管理体系。
2 智慧校园的架构
智慧校园的技术架构 在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校园以数字资源共享技术、互联网技术、学习情境识别技术等为技术支撑。在智慧校园逐渐发展过程中,通过云技术、虚拟化、物联网等技术,将云、物联网完美结合起来,使智慧校园的网络系统更加完善,营造一个智能感知的教学环境,校园内的教学设备在环境感知技术下得到实时监控和控制。通过RFID和Wi-Fi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识别和定位跟踪固定物体和移动物体,形成完善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结合UPS技术和Smart Thing技术,能够实时检测感知仪器的运行状态,并且能够实现对其远程操控;通过开发iOS和Android客户端,使师生能够随时随地对校内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教师可以实现移动办公教学,学生可以实现移动学习;通过WSN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设备能耗,实现对教学设备的智慧化管理,构建绿色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的管理系统架构 智慧校园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是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体,主要可分为智能化教育管理系统、智能化教学环境系统和智能化校园应用系统。其中智能化教育管理系统又分为数据服务系统、网络通信系统、智能终端系统;智能化教学环境系统分为校园建筑智能化、智能安防系统;智能化校园应用系统分为手机一卡通、节能减排系统。这些共同构成智慧校园系统。
3 智慧校园的应用与服务
教学与学习环境 智慧校园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智慧教学环境能够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感知学生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便利的互动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并通过对学生学习动态的关注,阶段化测评其学习成果,之后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方案。如通过学生对某一教学视频的鼠标停留时间来判断学生对该教学资源的关注度,并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对比,能够间接发现该学生在该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后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也可以通过观察、统计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反应,总结出在教学中应该多次重复的知识点以及教学方式等,加深学生印象。
在智慧校园生活、学习环境下,教师是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学生的学习行为,准确地分析出各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智慧校园背景条件下,学生能够自主进入教学平台进行课程学习,自主选择参加平台内开办的活动,以自己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在智慧校园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随时获取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能够根据自身学习特征,定制优质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使学习过程更加轻松、高效。
科研协作与创新 智慧校园背景条件下,教师能够通过大数据开拓教研平台。该平台的建立结合了所有教研人员的智慧,并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分享、交流,从而达到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除此之外,智慧校园还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科研平台,科研人员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加强与国内外专业人士的交流,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
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 校园的管理系统是智慧校园的最重要部分,智慧校园的基础为大数据,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实现校园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
1)分校区之间协同合作。在智慧校园内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工作人员的手机等简单的移动终端上安装相关的业务管理软件,使每个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手机等简单的设备来工作。校内重要的新闻、通知等都可以通过短信的形式简单、迅速地发送到各个校区的工作人员手机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
2)人员智慧化管理。高校通过在校区内建立智能终端检测系统,在师生相关证件上贴上特定的电子识别标签,当师生携带特定的标签经过终端检测系统时,电子标签会被识别器自动感应,并发送到信息管理中心,信息经过处理后会转发到标签上,从而实现高效的信息管理和身份识别功能,并可以监测师生在校园内的行动。
3)校园硬件智慧化管理。在校园硬件系统运用RFID技术装入传感器与执行器,并通过互联网来对校园内的传感器和执行器进行控制和监测。这样一来,校园内的学生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来查询各个教室的使用情况以及实验室的开放情况,提高校园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远程操控来控制办公室、教室等场所的空调、多媒体、电灯等设备,节约能源;管理人员通过传感器能够从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检测到教室、寝室等场所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为全校师生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4)实现家校互通。学生在校园内的日常行为数据,学校可以通电子学生证来记录,电子学生证系统能够自动生成学生的活动统计图表,图表直观地显示学生的成长记录,这些记录数据能够帮助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同时,学生家长可以在校园网络中查到自己孩子在校园内的活动记录,进一步了解学生在校园内的成长经历。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推动了智慧校园的发展,推动了学校的教研与管理的发展。大数据的技术特性以及其潜在价值,必将成为智慧校园的引擎,促进校园的智能化发展。在大数据背景条件下产生的智慧校园,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校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势必成为发展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王轩,张贵.基于物联网技术结构的森林火灾监测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5):26-27.
[2]李爱超.物联网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初探[J].才智,
2012(1):50.
[3]程曼,王让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地理信息世界,2010(5):22-28.
行业背景高职院校 篇12
高职院校教学中行业英语的性质
斯特雷文斯 (Strevens) 提出ESP的四个区别性特征: (1) 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 (2) 内容上与特定的专业和职业相关。 (3) 词汇、句法和语篇学习以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的活动中的语言运用为主。 (4) 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目前,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中正在实施的“行业英语”, 指的是专门为接受职业教育、将来面对的职业岗位群为职业技术领域的学生量身打造的一类英语, 与上述ESP的四个区别性特征是相吻合的。因此, 行业英语应属于ESP教学的大范畴。
“行业英语”和我们通常所谓的“专业英语”的区别何在呢?国外学者曾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对ESP进行了分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来自德国巴伐利亚工学院的职教英语专家托瓦拉 (Towara) 在讨论国际视野下职业院校应该教授何种英语时给我们提供了ESP分类图解 (见下页图1) 。
从下页图1可以看出, 行业/职业英语 (EVP) 指的是为满足目标岗位群为职业技术领域的学习者的需求而进行教学的一类英语, 是与专业英语 (EPP) 和商务英语 (EBP) 并行的一类职业目的用途英语 (EOP) , 在大的框架下隶属于ESP的范畴 (1) 。也就是说, 学习EVP并不是学习EPP的必然过渡阶段, 尽管EVP的掌握运用有利于EPP的学习。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将来同一或相近行业背景下所面对的目标岗位群不同。举例来说, 如果一个人想要成为医生、律师、建筑设计师, 我们建议他学习专业英语, 而一个人若要成为护士、法律秘书或建筑现场的一般施工管理人员, 我们建议他学习相应的行业英语。从大的方面讲, 高职行业英语教学做这样的定位也符合高职教育“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教学总原则。按照托瓦拉教授的解释, 行业英语就是要帮助学生习得日后在工作中要面对的典型职业场景中的英语技能和水平。接下来, 我们将讨论如何做到让英语教学与职业相关。
高职院校行业英语的教学模式
托瓦拉提供了两种在职业院校中将通用英语学习与行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 模式A以EGP为主线, 在教授普通英语的同时加入与行业相关的词汇及常用专业术语的表达方式;模式B以行业英语为主线, 选取某职业岗位群中的典型工作场景, 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来安排学习单元的顺序, 同时伴随通用英语的学习, 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规范的语言。
对于这两种模式我们作如下理解: (1) 两种模式都没有脱离EGP教学, 这是由目前高职生源普遍英语基础偏低决定的。ESP课程常常是为中高级英语水平的学习者设计的, 高职学生大多没有达到这一水平。因此, 高职院校的行业英语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既要尽快使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一定层次, 又要让学习内容尽量与职业相关。 (2) 模式B体现的是英语学习与专业 (行业) 的相对较深的融合。在学习者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 (如认知3000个英语单词以上) 的前提下, 建议各院校根据自身的专业情况开设相应的行业英语。然而, 当学生的英语水平过低、需要入校后通过补课达到一定层次时, 或者当学院分配给公共英语的课时非常有限时, 我们采用模式A, 在进行普通英语的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学习专业词汇及其用法来突出英语知识和技能在专业中的应用, 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3) 上述两种模式仅是我们进行行业英语教学的一种参考。在一个动态、开放的职业教学环境下, 从来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 有的只是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
高职院校行业英语的教学原则
行业英语教学属于ESP的范畴。因此, 它必须遵从ESP教学原则, 即真实性、需求分析、以学生为中心。布林顿等人 (Brinton et al.) 认为, 有效的语言教学应该将学习者当前的语言能力与他们的学习经历、学科知识以及学习环境相结合。基于ESP教学的三大原则以及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在行业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课程设置前要做好需求分析, 并根据需求分析设计教学大纲需求分析是ESP课程设置的出发点, 它从实践上将ESP和EGP彻底区别开来。获取需求分析的信息就要进行实际调查, 既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进行目标情景分析, 又要从学生学习意愿的角度进行目标情景分析, 还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感受进行学习需求分析。前两者针对的是结果需求, 后者针对的是过程需求。教学大纲是关于教学内容的简要说明和介绍性文件。制定教学大纲首先要对学习者的基本情况 (年龄、通用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英语基础、学习动机等) 进行调查和分析, 并结合需求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运用需求分析理论来指导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制定, 对于改变目前高职行业英语教学偏离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本土化, 在“实用”和“够用”两方面下功夫“实用”的要求与ESP教学真实性的原则相吻合, 它要求我们要选取真实职业场景里的典型语言素材来组织教学内容;而“够用”原则主要是指教学内容和活动中难度的控制, 这要求我们必须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一本好的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意义之大不言自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打造的“新职业英语”系列教材体现了“工学结合, 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 将语言学习放在以职场内容为依托的大背景下, 是目前高职院校采用比较多的一本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的德国版Matters系列教材是在德国职业院校中运用比较成熟的一种教材。但无论是哪种教材, 都面临本土化的问题。因为职业教育要为区域经济服务, 体现的是院校所在地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特色, 时刻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需求。好的教材可能会通过选取“泛职业场景”来增加它的普适性, 但无论多好的教材到教师手中都需要一个“增、删、改”的本土化过程。以“新职业英语”系列中行业英语教材《土建英语》为例, 其中的多项教学内容及任务设置与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对应, 与当地的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需求不对应, 可以说既不“实用”, 也影响了“够用”。最理想的做法是通过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密切合作, 在深入调研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开发出实用的校本教材。
采用交际教学法, 听说领先, 兼顾读写如前文所述, 高职的ESP教学是EVP (行业英语) , 不是EPP (专业英语) 。周登超认为, 一般来讲, 专业英语 (EPP) 的教学是Reading Based Approach, 且对该专业表述得很专、很精、很细, 阅读是教学的重点;而行业英语 (EVP) 只对该专业进行提纲挈领的、基础性的表述, 重点偏向于听和说。因此, 鉴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的特点, 我们应该选择适合各行业的英语教材, 且由熟悉语言教学规律的英语专业教师来教会更好。而目前情况是, 由于受传统“语法翻译法”等传统教学法的影响, 我国的英语教师阅读情结和语法情结很深, 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在指导阅读和讲解语法上。这样一来, 更能体现交际能力培养的听说教学就处在很不利的地位。仍然以“新职业英语”系列教材为例, 阅读被放在每个单元最显著的位置上, 配套的练习也多是根据阅读课内容设置。相反, 如果我们能面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需求, 做到课堂活动多样化, 以互动性强的听说任务为主, 同时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教学效果势必会大为增强。
遵从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行业英语既然属于ESP教学的一个分类, 就必然遵从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大包大揽地在课堂上传授一切知识, 他们的主要任务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霍勒克 (Holec) 的自主学习观点,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交际环境, 帮助他们发展语言能力;教学生如何学习,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提供学生学习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相对于本科院校, 多数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加之学习基础薄弱, 高职教师在这方面的任务可谓任重而道远。
拓宽教师专业知识面, 提升专业素质ESP的性质、教学原则以及教师角色构成了ESP教学理论体系与师资培养的主体架构, 三者之间互为条件, 不可分割, 无论缺少那一部分都无法有效地实施真正意义的ESP教学。因此, 作为ESP教学的一个分类, 行业英语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语言素质外, 还要求教师对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对我国多数为纯语言专业背景的英语教师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在语言学习与专业深度融合方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可供我们借鉴: (1) 教师按任教专业分组; (2) 到专业课堂听课; (3) 到企业参观、座谈、调查; (4) 到企业实践、顶岗; (5) 企业人士来校作报告; (6) 建设行业英语资料库。
综上所述, 作为ESP教学的一个分类, 高职行业英语 (EVP) 教学除了遵循ESP的一般原则外, 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这些都需要从事行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准确把握其定位、深刻领会其内涵, 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 才能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同时加深其职业素养, 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为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总目标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 要让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师资培养和培训变得非常关键。教师不仅要进一步学习ESP教学理论和方法, 而且要加强相关专业的学习和进修,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摘要:高职院校的行业英语 (EVP) 属于专门用途英语 (ESP) 教学的大范畴, 因此遵从ESP教学的基本原则。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 (EPP) 同属于ESP的一个分支——职业目的用途英语,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学习者将来在同一或相近行业中所面对的目标岗位群不同。文章论述了高职院校开展行业英语教学的模式以及根据ESP教学原则和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开展行业英语教学时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业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专业英语
参考文献
[1]Brinton D M, M A.Snow, M B Wesche.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M].New York:Newbury House, 1989.
[2]Dudley-Evans T.St John M J.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3]Holec, Henri.Autonom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1981.
[4]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5]Strevens 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A].In M.Tickoo (ed.) ESP:State of the Art[C].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 1988.
[6]Towara W.Success Matters–Teaching English At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Matters"Books[R].宁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五届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高级论坛, 2011.
[7]马俊波.面向“十二五”的职业英语教学:改革深化与趋势分析[R].无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全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讨会, 2011.
[8]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82-86.
[9]束定芳.德国的英语教学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发[J].中国外语, 2011 (1) :10-14.
[10]王艳.探析ESP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ESP研究, 2010 (1) :114-120.
[11]张惠.国内近五年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实践研究文献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1) :20-22.
【行业背景高职院校】推荐阅读:
医药行业市场背景05-12
土木工程行业背景09-26
院校整合背景05-2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我国高职院论文10-21
高职护理行业英语教学06-07
会计行业发展与会计高职教育论文07-29
入学背景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