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教育

2024-10-11

科研教育(通用12篇)

科研教育 篇1

一、科研之难:想说爱你不容易, 何时让我真心待你

在一所高中担任教科室主任, 直接面对的就是教育科研。说起科研, 教师们心里犹如打翻的五味瓶, “爱悠悠恨悠悠”, 且爱少恨多。不少教师在遭遇论文评比“寒冬”之后, 向笔者抱怨, 要不是评职称才不去受这份罪。也有的老师说, 他教书这一辈子也许就是“挤”了两篇职评论文了。写论文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 一个字:愁;三个字:愁啊愁。笔者总结了老师们几种对待科研的态度和做法, 姑且称其为“科研情绪论”。

其一, 科研“无用”论。有老师诘问:“不要说全国, 就是一个市教师一年发表或获奖论文知多少, 有多少科研是货真价实的?更可气的是, 还拿它来卡职称。”尽管提及的问题触人深思, 但这显然是一种轻视科研的论调。

其二, 科研“天赋”论。不止一位老师跟我说:“会不会写论文是天生的, 有的人生来就会写论文, 就像你写论文和老母鸡下蛋一样容易, 而有的人却不会, 像我半天也挤不出几个字来。”显然是把科研当作少数人的游戏, 当作“奢侈品”。

其三, 科研“副业”论。教师的主业是教学, 科研充其量只是个副业;而且还有人认为搞科研会挤占教学时间和精力, 影响教学成绩, 所以会把一些经常有文章发表或获奖的教师看作不务正业。显然这是将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多少还有点“酸葡萄效应”作祟。

其四, 科研“挤出”论。经济学上有个“挤出效应”, 不少教师为“生计”忙, 把课务、家务、杂务当做挡在科研路上的三座大山;有些教师即使在学科上有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面对现实的压力, 还是选择了放弃。是的, 在讲求物质利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 教育领域也毫无例外地受到冲击。相比之下, 科研没有什么经济效益, 最多也就是个虚名。舍名取利, 争取更多的“面包”更有吸引力。

于是乎, 写论文成了速食的快餐。在收取教师们的论文时, 笔者发现真正通过自己认真思考而撰写的论文很少, 绝大多数与其说是写, 倒不如说是“攒”:网上摘抄些、书上借用些、自己补充些, 最后整理一下, 论文就这样拼凑成了一只“纸老虎”。更有甚者, 直接复制加粘贴, 而这些人常常以“走个过场、何必认真”规劝于笔者。

我想, 写论文其实跟谈恋爱是一样的。你不爱她、敷衍她, 甚至厌烦她, 偏偏要求她爱你、对你好, 这个要求恐怕有些过分了吧。爱她、真心待她, 也许就是在困境中突围的正确选择吧!

二、科研之重:拿什么奉献给自己, 有多少实力可以打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深思:一是“爱岗敬业”的“敬”作何理解, 二是“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和”表明什么关系。我想“敬”应当是敬畏, 就是担心、害怕。担心、害怕什么?犯错误、走弯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专业化的要求决定了教师应当避免犯错误。为了不犯错误、少犯错误, 怎么办?只有走科研之路, 不断改进。“和”表明教育教学与科研同样重要, 都是教师的必备素质。教不研则浅, 研不教则空。钱伟长教授说:“教师必须搞科研, 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他还说, “不搞科研, 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 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 不会选择内容。”可见, 科研不是教师个人想不想、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而是做教师的一种必须的责任和义务。

1. 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孵化器”

科研除了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外, 还有一点就是, 相对于教学成果因整体性和模糊性导致难以标准量化, 科研成果则带有“个人烙印”, 比较清晰, 容易量化, 因此教育科研成为评职评优不可或缺的砝码。

科研对于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而言存在较大差别。我省一位资深教研员曾经对本省60名45岁以下的优秀教师成长规律进行了调研, 76.2%的人认为有效提高自己能力的途径是科研, 73.8%的人认为继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科研能力。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是, 有没有科研的追求和能力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重大区别, 科研能力是优秀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获得新知、成就新事、塑造新人。获得新知是因为研究要发现行动与行动结果的关联, 这是一个修正和更新、完善和丰富教师原有认识的过程。教师原有的知识背景、知识内容、知识结构都将随之改变;成就新事是指做事的手段和方式有了新的突破, 并由此产生新的实践效果;塑造新人是更新自己、超越自己, 追求理想的生活。人总是生活在理想之中, 总是向着“可能性”前进。科研可以改变教师的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 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陶冶教师的性情, 使教师保持健康心境。并且, 科研可以使教师少一些浮躁, 多一些沉着;少一些轻狂, 多一些稳重;少一些肤浅, 多一些深刻;少一些偏激, 多一些理性。

2. 科研是学生学业成长的“减震器”

实践的合理性根植于信仰和理念的合理性。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需要以对教育的合理认识和理解为基础。科研就是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教学实践, 为学生成长奠基。概括起来, 科研的直接意义是能够提供更加合理的教学, 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 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如我校一直倡导“优质常态课”的理念与实践, 从常态意识、常规意识、质量意识与轻负意识四个维度来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科研的间接意义在于使教师潜移默化或直接影响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形成。本人认为, 科研素质归结起来主要就是眼界开阔、思维活跃、逻辑严密、观点深邃。

3. 科研是学校品牌发展的“维稳器”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也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关键。对学校而言, 教育科研起着三大作用:连接教学的调控思想体系和学科教学前沿地带的“纽带”作用、参与管理学科教学业务的“指挥棒”作用、研究学科动态并引领教学理念的“导向”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也有利于学校品牌的塑造与维护。学校品牌都是在教学改革和教科研实践中诞生和成长起来, 在科研中提炼和升华的。由此可见, 科研既是“身体力行”, 又是“锦上添花”。

三、科研之美:像外行一样思考, 像专家一样实践

思考与实践始终是推动教师教育科研的两个轮子。像外行一样思考就是克服“当局者迷”, 立足“旁观者清”;像专家一样实践, 因为教师如同律师、医生、会计一样有专业性, 不是谁都可以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

1. 科研之美, 美在过程

陈大伟先生在《研究——教师的根植与取向》一文中提出把研究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把研究的过程作为人运用理智改善工作和生活的过程, 把研究的过程作为有意识定向关注、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的过程, 把研究的过程作为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追求的过程, 把研究的过程作为投射教育理想于教育实践的过程, 把研究的过程作为及时反思和调整的与时俱进的过程。[1]

科研过程之美, 与5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1) 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理论不是大学教授的“专利”, 中小学教师要相信只有自己才能真正“解放自己”“发展自己”, 一定能而且一定要建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 否则会导致“逾淮为枳”“水土不服”。

(2) 求真务实: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 以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审视教育教学。一句“问题的提出”, 要求你既要埋头书本又要直面社会, 还要“sogou”已有的知识和思想资源;一句“研究的现状”, 让你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下求索,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3) 四心合一:用心学习, 留心观察, 潜心研究, 恒心助阵。因为各学科教育教学理论、模式、方法、策略有着相通之处, 所以, 不应当局限于本学科本专业以及自己擅长的领域, 在守住“自家门”的基础上, 适当“串串门”。

(4) 道友论谈:与“科研男”“学术女”一起探讨、交流甚至不惜争辩。美其名曰:“我爱我师, 我更爱真理”。

(5) 精益求精: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出来的文章应放一放, 沉淀一下, 这一点似乎有点“陈年的酒更香”的道理。

2. 科研之美, 美在追求

那些“科研男”“学术女”甚是成了一些教师眼中不那么聪明的人。然而不聪明未必就不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他引述爱因斯坦的看法时说, “爱因斯坦说过, 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 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 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 他就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可见,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源泉。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在研究中有了真正的发现和创造。教师因为研究而生活在希望和理想之中, 体会到自己“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想别人所先想, 做别人所未做。思想超前方能无中生有, 甩掉金科玉律方能出奇制胜。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于个人的观点得到认同、思想引起关注。无意间看到网络、讲座中引用自己的名字以及某个观点, 或者核心书刊转载自己的某篇文章。这倒不是说自己有多少“含金量”, 而是自己起到了问路之“石”、击水之“石”、引玉之“石”的效用。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炼就科研的情怀与品质。静下心来学习, 潜下心来研究。幸福是一种感觉:一杯白开水也是“甜”的;幸福是一种状态:珍爱自己, 栽培自己, 教海无涯, 科研不止;幸福是一种追求:研, 然后知美。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科研教育 篇2

一.教研目标及主要工作

1。教育科研目标:紧跟新课改,立足课堂学改、切实有效研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营造“校兴科研”的良好氛围,创建学习型学校。

教研目标中最重要的二点:一是学改,二是创建学习型学校。学改是指“学习改革”。教育领域已经或正在发生极其重要的转移,即由“教”向“学”转移,由“被动”向“主动”转移,由“重复过去”到“面向未来”转移。世界教育正在朝向由传统的“三中心”向“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具有生命力的教育改革必须以研究学生的学为前提。教学工作只有教师教的积极性,没有学生学的积极性,其教学活动肯定是低效的。可以说,教育科研只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不研究学生学习策略的转变,这种研究最终只是“公鸡成果”。因此,有生命力的教育科研工作要立足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学习的研究和改革。

十六大报告已经吹响了向“学习型社会”前进的号角,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率先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而培育终身学习的土壤就是学习型组织。我们要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习型老师为目标,积极探索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们要立足课堂学改,创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

2.具体工作及工作思路:

(1)。建立学校型组织工程。学习型学校的创建必须建立在学习型教师、学习型备课组、学习型年级组等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创导一种“少一点钻营与投机,多一点书卷气”的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从自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2)。夯实新课改实施基础。新课程改革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我们要边实践边总结提高,迅速走出新课程改革的困惑期、渡过新课程改革磨合期走上新教育改革的前例。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变化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要求我们的教学走向自主、合作、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来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①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②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习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方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③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工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④ 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是在为 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⑤ 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成果汇报、学习拾遗、几点补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总之,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常规教研克服“流于形式”、“疲于应付”的顽症,加强以“三次实践、三次反思”的案例研究和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本要切实开展研究课与磨课活动的实施,倡导行动研究使教育科研“研有所得、研有所获”,培育教师的成功体验、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教育科研激情。

(4)。倡导人文关怀,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搞好教育科研内外的舆论宣传。

(5)。倡导校本特色的教育行动研究,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我,成为理想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鼓励和帮助教师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实现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竞赛成果有新突破。

二.主要措施和要求

(一)。整体措施和要求

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围绕其要求运用“三次实践、三次反思”的教研策略,做实事、重实效、创实效。

1. 弃技术型教师观和胜任为本的教师发展观,提倡反思型教师观和教师教育运动。

我们要立足学情和校情,采用以研代训,加强校本培训。我们要以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为着眼点,立足课堂,实施教育行动研究,在研究状态下教学。

2. 教研周会坚持“轮流主讲,众人评议”制度。

教研周会要切实按要求进行活动,每次要根据学校安排认真研讨。教研周会要为本周本组创造性的活动开展做好计划,并认真做好活动内容的详细记载。研讨内容与记载内容要与制度的计划和重点统一。

3. 进一步开展“传帮带”活动。

促进新老教师们之间成立“师徒结队”,开展“一对红”评比活动。青年老师要拜师学艺,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适应新课程和新岗位。

(二)。具体措施和要求

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1、营造书香校园。对教师、孩子的成长来说,读书至关重要。学校的学生在一年中,要读满20本书,还必须背诵一本《中华经典读本》。教师要研读教育经典,并组织相关读书研讨活动。

2、师生共写随笔。老师和孩子一起写随笔(日记),内容是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师生对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

3、聆听窗外世界。让学生在一年中听10场报告,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请不同的成功人士谈创业的经历,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一种创造的激情。

4、熟练应用双语。注重引导学生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与中文,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表达能力。

5、建设数码社区。让学生做“电脑玩家”,建立个人主页,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6、特色创造卓越,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培养与发展学校、教师、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班级比特色,师生比有个性的技能。

立足课堂学改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几种特色课堂教学模式要求:

1.“自学——辅导”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培养自学能力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教学程序为:

自学教材→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精讲或示范→演练深化。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阅读指导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2.“情境——陶冶”模式或“创造性”教学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发展个性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教学程序分别为:

⑴创设情境,带入情境→参与活动,感受情境→陶冶性情,总结转化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陶冶法等。

⑵创造性教学模式——“三基一强化五阶段”,即 三基:基本前提,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训练。一强化:强化训练。五阶段:①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情境和气氛;②创造性感知;③创造性想象;④思想流畅性、灵活性训练;⑤创造性解决问题。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教育思想家朱永新教授说:让我们享受教育,心怀阳光,播种快乐;如果我们把校园当成追求卓越的教育梦工厂,我们时时刻刻都会听到花开的声音。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幸福的花朵处处开放!让我们立足课堂搞学改,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学习共同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与新课程一同成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教育思想家朱永新教授说:让我们享受教育,心怀阳光,播种快乐;如果我们把校园当成追求卓越的教育梦工厂,我们时时刻刻都会听到花开的声音。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幸福的花朵处处开放!让我们立足课堂搞学改,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学习共同

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与新课程一同成长!让我们把校本教研网站当成我们追求自己教育梦想的地方,每天都上来聊聊,听听那花开的声音,我们也会惊奇地发现:教育科研的花朵处处开放!

教育科研应传承博雅教育 篇3

教育科研就应传承博雅之风,热心于人才培养,专注于提升教育质量,致力于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只有这样,教育科研才能在世俗和喧嚣面前保持一份清醒与超脱;只有这样,教育科研才能立足于实际,根植于实践,才能成为教育沃土中的源源清水;只有这样,教育科研才能不为流俗,不为功利所困。为了我们后继有人,为了民族与国家强大,为了文明与理想的传承,高举科研大旗,实现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

博雅的拉丁文本意是适合。众所周知,适合是最好的。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适合的教育科研,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那么,什么是具有博雅精神的教育科研呢?

第一,教育科研必须与问题研究结合起来。问题即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科研过程;解决问题的结果,则是教育科研的成果。对于学校而言,有教的问题,也有学的问题;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更有家长的问题,等等。可以说问题铺天盖地,而那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就是我们教育科研视野中的课题,只要我们找准切入点,抓住问题的实质,我们的研究就会有价值,就会有成效。

第二,教育科研必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教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任何一项课改的实施,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体现都离不开教师。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课堂角色的变化,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正是我们教育科研亟须解决的问题。

第三,教育科研应该与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科研工作者应保持科学、高尚的追求,应树立大科研观、大教学观、大人才观。长春市实施的大学区教育为科研、教研、师培的有机结合创造了条件,汽车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净月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教育行政体系非常利于以科研为引领的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校长培训的有机结合。

第四,教育科研必须与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结合起来,必须与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起来。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育科研成果,来自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实践。教育科研成果的体现形式多样,或是论文,或是教育教学案例,或是教育叙事报告,等等。但不论形式如何,不管层次怎样,都是经历了多年艰苦的探索而得出的宝贵经验,体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才干。这些成果,需教育科研的努力,将其系统化的归纳和理论提升,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使得来自局部某一地区的科研成果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工作方针中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赋予了教育工作者极其神圣的使命。教育科研工作传承博雅教育正是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科研教育 篇4

我国的高等学校要求教师承担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也有高校还要求教师承担一定的行政工作量),教师们对此普遍不存异议,但在教育科研及其成果价值“大”“小”的认定问题上,却存有认识上的分歧和不同的行为导向。就目前的情况看,高校主流的做法是将科研价值的大小与科研课题层次的高低、研究项目的重要程度、发表论文刊物的级别和出版著作出版社的社会排名直接挂钩。认为科研课题和研究项目的层次越高,刊载教师成果的刊物和出版社愈是声名显赫,就越能显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教师的学术水平。此种价值判断标准,对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或以科研为第一要务的科研教学型高校来说,无疑是必要的,也是无可非议的。但对教学科研型高校,尤其是对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天职的师范院校而言,却未必完全适用。现实的情形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主要指人才培养质量)往往并不一定与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和层次成正比例关系,部分写作高手科研上的业绩不俗,但在教学上却很平庸,甚至是无法立足七尺讲坛,形成鲜明的反差。类似的现象并非只有极少的个案。与此相反的是,部分高校教师尽管教育科研上没有什么惊人的大动作或动辄数十万字的大部头,但其教学却受到学生的肯定和普遍欢迎。这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于如此矛盾的现实,师范院校究竟如何权衡并做出取舍呢?可行的做法是:不在教育科研的问题上贪大,也不与一些科研教学型高校相互攀比,而是紧紧围绕教书育人的实际需要搞科研,努力实现教学、科研的互动互促和同步提高。

对教育科研及其成果价值大小的认定,取决于人们信奉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什么。毋庸置疑,一般情况下,“级别层次高低”和“范围覆盖大小”是衡量教师教育科研及其成果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之一。可以肯定的是,教师承担了级别较高的科研课题或研究项目,并如期完成;在极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了有分量的学术论文;由上了层次的出版社出版了科研作品;获得了官方授予的较高层次的成果奖等,无疑是对所在学校和教师自身的最好肯定和宣传。由此而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是完全必要的。这为鼓励教师冒尖、提升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和知名度所必需。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对教育科研及其成果价值大小的认可与认定,往往与受益的对象密切相关,即“谁受益对谁有价值”,因而科研成果的价值往往具有相对性。一般而言,那些来自于教学、管理一线,真正解决了学校办学、教学、科研、管理实际问题的科研成果,其发表的载体或予以认定的单位(部门)的级别一般都不太高,但此类成果对所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或效益,可能远远超过了教师承担的国家级教育研究课题给学校发展带来的回报。我们还应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是“产出决定价值”,究竟有几斤几两,由市场说了算。教师教育科研及其成果价值的大小,最终还是用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来衡量的。如果教师的科研成果不能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那么,成果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乃至分文不值。而在这方面,高校的许多教育科研课题在欢天喜地的结题之日,往往就是成果束之高阁之时。对如此循环往复的现象,人们已大多见怪不怪。就其现实性来说,躺在抽屉里睡大觉的教育科研成果,就算级别再高,其价值也无法体现出来。

看来,简单的用“级别层次高低”和“范围覆盖大小”作为衡量教师教育科研及其成果价值大小的尺度是不够全面的,也是值得商榷的。那么,衡量教学科研型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科研价值大小的尺度究竟应该是什么呢?从师范院校发展的客观现实看,主要的衡量标准应当是以下三个:一是对学科(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有多大;二是给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带来的好处有多少;三是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给予的支持有几分。凡对这三类问题的解决越有利、有益、有用的科研成果,其价值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这一价值判断标准,符合师范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标准要求师范院校一以贯之的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在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中,努力实现教师教学品位的不断提升和学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教学科研型高校教师教育科研及其成果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显现在教学与科研的最佳结合中。由此,“围绕教学搞科研,科研为教学服务”,既应是教学科研型高校教育科研的基本导向和价值实现途径,也应是教师自觉的行为方式。在我国,社会期待高校是创新的发动机。教师应当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己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到教学和科研上,就是教师必须有叩问教材、超越教材的意识和勇气,必须有超越前人、超越他人的学术品格和教育智慧。学习、借鉴、质疑、批判和创新,应贯穿于大学教学过程的始终。在高校,如果教师缺少学术思想和教育智慧,是很难在教学岗位上真正立足的。由此,教学科研型高校的教师应“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将教学与科研真正地融为一体。

既然高校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教师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那么,高校教师如何将教学高度和科研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呢?从贴近实际,讲求效益的角度出发,把学生、教材和教学作为研究的对象,不失为一种经济而高效的选择。一些高校教师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们,如果教师带着问题、带着课题准备教案,以质疑、批判的眼光审视教材,以研究的视野、独特的风格贯穿课堂,那么,教师的教学、科研品位就会与日俱增。教师如何实现这种与日俱增?至少对于文科教师来说,完全可以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有代表性的教学专题,把教学专题加以整合后转变为学术著作。具体来说,就是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把握,把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教学专题,每个教学专题由三个左右具有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价值的问题构成。教师备课以教学专题为线索广泛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构建知识和认识体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在对问题的分析、探讨、拷问中,借助资料的搜集和整合,各家观点的对比和借鉴,教师个人的理性反思和知识生成等方式,完成教案写作的初稿。博采群英,应是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特点。这一阶段,既是教师精心备课的过程,更是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过程。缺少了这一过程,教师的教学就缺少了含金量和视听冲击力。谁都明白,缺少了个人的独立思考,或是充斥了“下载”和“粘贴”的成分,教师的教学必然平淡无味,也会被眼光日益“挑剔”的学生所抛弃。进行到上课环节,教师可以更多的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但这不能成为教学方式的唯一),在师生双向互动和问题逐层解析中,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为学生提供范例;另一方面是由于对问题的逐层分析和探讨,为教师展示教学风采和教育智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教学来看,教师的教学应“既在书本中(知识框架以教材为基本依据),更在书本外(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引入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使学生的视野更高、更快、更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用最简练的词句,记录那些曾经呈现于课堂上的几乎是无法复制的教学精彩,即教师信手拈来、即兴发挥的神来之笔和学生的智慧在某一瞬间的闪光。课后,教师要反思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并在第一时间充实、调整教案。无疑,教案总是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在电脑上备课就成了最经济、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选择。教师的任何奇思妙想,随时可以通过电脑反映出来,这省去了教师在备课本上改来改去、不能清晰再现的烦恼。教学是一个充满悬念、充满未知、充满挑战,且充满变化、生成和创造的过程。经过备课、上课、反思、修订教案几轮反反复复的折腾,教师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可能日渐成熟和完善,这时,只要对教案稍加斟酌与调理,教师的教育研究论文就应运而生了。教师把某一教学专题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转化成教育研究论文,既是教师的教学成果,也是教师的研究成果。如果再把各个教学专题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加以排列组合,同时根据需要加以修订,料理好各专题之间的起承转合,行文时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一部学术著作的诞生也就指日可待了。这就是说,教学即研究,教师的教学高度和科研价值,是完全可以统一于教学过程始终的。在这样的统一中,教师的教育科研课题来源于教学,其成果又反过来服务于教学,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教育科研总结 篇5

2008---2009学第一学期

本学期我校的科研工作秉持科研先导原则,以课题研究为核心,以校本科研培训为主线,在上级部门的引领下,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体总结如下: 一、十一五课题研究工作

我校十一五立项课题“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之精彩一问”是全校教师共同参与,以提高教师课堂教育教学水平为宗旨的一项集体性研究项目,因此,具有学校参与面广,与课堂及教师发展联系紧密的特点,所以,我校的科研及教学、校本培训等工作都以此为核心开展工作。本学期,科研工作进入了又一个新的阶段,我校在总结前两阶段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大胆对课题研究内容精确化,对研究方法细致化,进行了课题研究变更,使课题研究更具实效性。

二、校本科研培训工作

本学期的校本科研培训工作努力做到两点,一是更具实效性,让科研不成为教师的负担而是教师的助手,二是与教学联系更紧密,科教不分家,相辅相承,相互融合。具体包括两大方面的培训:一为理念培训,较之前不同的是,从前的理念培训,我们注重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强调科研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们虽然意识到了其重要程度,但由于自身繁重的工作量加之工作方方面面无法兼顾,因此,科研只能处于抓紧了搞搞,抓松了放放的位置。在本期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理念培训上,我们将会把重点放在,科研是让工作更有效率,让自己更有成就的一条轻松之路这一主题,让教师明白,做科研,可以让他们的教育之路之轻松,更顺畅,排除畏难情绪为主。二是方法培训,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捕捉研究点,如何开展研究,如何撰写材料等,让教师们有理念之外,更能有法可依,在前期培训过程中,我们以模式化为主,先帮教师们构建研究模式,总结模式等,在未来,我们将会把如何深入研究作为重点。

三、骨干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科研工作得以扎实推进的基础,而骨干教师则是其中的核心力量,重视骨干教师的成长,自然可以带动整体教师队伍的快速进步,这是我校开展科研骨干队伍建设后最深刻的体会。本学期,我校在区科研骨干教师潘明华老师的基础上,先后发展了三位青年教师为校科研骨干教师,四位教师分别承担了四项子课题的主持工作,有了骨干教师的加盟,使得科研工作开展起来更有力度,更具实效性。

四、持续完善制度与常规

持续完善,说明一直存在缺陷,但不断进步。我校科研工作制度存在几大问题:一是不够完善,因此,我们秉持不断向兄弟学校学习的态度,多次向中心校及其他兄弟学校取经求教,弥补制度中的漏洞,具体表现为,一是探索符合自己的科研工作量化考核标准,使得考核更加公平公正透明。二是完善成果征集过程,日常资料积累过程等,使得科研工作有章法可依。

我校的科研工作不断在摸索中前进,几年的时间,我们经历了一无所知,然后自以为知,好高骛远,再到后来迷惘茫然,直到现在脚踏实地,一切从实效出发等一系列过程,总体来说,起点很低,问题颇多,自认还不成熟,可发展空间巨大,但事贵在恒,我们会将科研进行到底。

穆棱镇中心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总结

2008---2009学第二学期

一、认真制定教科研计划,有序进行教科研工作

开学初,结合学校科研重点和主攻方向,通过有计划的、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提高教育科研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效益,从而唱响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主旋律,把我校的教科研提升到新的高度。

二、积极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增强教育科研活力

如何增强教育科研的活力?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不仅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科研工作能有计划、有步骤、持续、稳定、深入地进行,而且易于把广大教师组织起来,一起搞科研,增强教育科研的吸引力和群众性,使教育科研充满勃勃生机。为了使教科研更加正规,我不仅与本校教师互相沟通,还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科研交流会,认真听取教师的经验总结,取长补短。我致力于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而不仅仅把精力放在“播种”与“收获”上。课题在期初都必须有学期研究计划,在期中有课题研究活动,在期末有学期研究小结。这样,几个研究课题都能在每学期有量的积累,从而为最后质的飞跃即课题研究的结题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吸取别人先进的科研经验,大胆探索,积累经验,提高科研能力。

三、教师学历是教师文化素养、业务能力的一个标志。为了更好的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本人积极参加进修,除此以外,我还继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进程,并通过学校教育网站,拓展教育空间,拓展信息渠道,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

四、严格抓好课堂教学研究,夯实教育科研基础

课堂教学是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我将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活动,形成重视课堂,研究课堂的热潮。

1、认真学习“标准”,找准“标准”

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做到心中有标准,心中有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严格管理,优化过程

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构建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丰富生动的教育环境。通过各种课堂教学的尝试与探索,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渗透思维策略训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时效。上好“特色课”、“研究课”,多出“示范课”。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力争今后进一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加强亟待解决和教育教学前沿问题的研究,与时惧进,务实创新,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把教科研工作做得更好。从而真正实现历史性跨越。

穆棱镇中心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总结

2009---2010学第一学期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生产第一线,教学工作是一个学校的中心工作,要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就必须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究,以理论衡量、评价实践,指导实践。本学期以来,教学研究工作得到了学校分管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高度重视,五个系部各自订立了教研活动计划,分头开展了活动。现将该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为了保证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首先我们抓了学校和系部两级教研活动计划的制定。在开学初,教科室根据省电大有关文件要求的精神,制定了学校教研计划,要求各系部按照学校的安排,再结合本系部的特点,制定出自己的计划。有了计划安排,教研活动的开展就有了依据。当然,本学期由于临时性任务比较多,学校和系部在实施过程中对计划都做了比较大的调整,但是计划毕竟起到了规定任务、指引方向的作用。

其次我们认真抓好每次教研活动的考勤。按照各系部开课情况,编排好教研活动分组表,发到系部。考勤工作由教科室和教务处联合进行,每一个周二的下午四点,都到各系部查看,对照分组表清点人数,做好记录。由于考勤工作抓得扎实,各系部基本上杜绝了无故缺席的现象。

再次,各系部能够按照狠抓质量、注重提高的原则妥善安排教研活动内容。教研活动研讨的内容有下列几项: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备课上课的研究、听评课活动、研讨课程改革、教科研课题的研讨。这些内容的安排,兼顾了日常工作实践和提高理论水平的两方面要求。

二、一些好的做法

在本学期里,各系部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任课教师的实际需要,踏踏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

1.认真学习有关资料,提高理论水平。通过教研活动,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这是因为时代变化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标准、规格有新要求,如果我们搞教育工作的人不学习,就很可能把力气使错地方,造成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拼命做的糟糕局面。在抓学习方面,文经系经法组、计算机系、工美系做得比较好。他们能够在教研活动时间里专门安排理论知识学习,如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的讲话、省电大开放教育项目有关文件、教学改革有关理论、教科研知识等等,这对于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很有帮助。

2.加强教学工作研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包括下列方面:听课、评课活动,开设公开课,进行考试方法改革的尝试等。

3.把教科研工作纳入教研活动之中。文经系经法组在教研活动时间里研讨了本学期课题研究问题,组织申报集体课题,明确了个人课题;工美系布置有关人员阅读资料,再互相交流,集中集体智慧确立自己的课题。这种做法对推进我校研究风气的形成大有好处。

三、值得注意的一些倾向 1.教研工作缺少方向和计划性。对于我们学校的教研工作应该以什么为重点,通过教研体现什么思想和价值观念,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目标等等问题,我们还没有理出一个头绪来,所以在计划安排上不是变得太多,就是繁杂琐碎,缺少章法。

2.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自觉性和学习的深度还不够。我们从各系部教研工作总结中可以看到,安排了学习活动的只有三个系,学习的内容范围也不大,特别是没能利用已经上网的有利条件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开展素质教育的号召,在我们这样的学校里,从学生的状况看既有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从管理体制看又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很大空间,现在我们缺少的就是素质教育的理念、思想和欲望,所以更需要学习。但是我们还没能把学习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只是当成教研活动的点缀,这是很不够的。

3.跟学习不够相关联的是教学研究工作还停留在传统模式的推广和完善上,抓教案的规范化,抓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搞公开课展示等等,对学生的研究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还谈不到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谈

谈不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总体看还缺少教育教学改革的迹象。这与我们所处的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氛是很不相称的。

4.个别系对教研活动应该如何搞思路不清,表现为活动安排缺少层次和条理,总结也很凌乱。把很大精力放在教案的规范化上,可以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学期应做好教育科研工作计划,努力加以避免,把我校教研工作提升一个层次。

穆棱镇中心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总结

2010---2011学第二学期

一年来,在教育局制定的学校发展规划蓝图指引下,教育科研工作根据本学期拟定的工作重点(校本培训工作、“自主学习分层达标”课题纵深研究、教科研工作的常规管理),时刻遵循“科研兴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注重校本研训,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创意科研途径,全力为实现构建诗意校园,提升办学品位的办学目标扎实探索。

一、利用各种校本培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坚持我校传统的校本培训方式,加强对培训过程的评价,并积极采取措施,搭建多样成长平台,全面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

1、继续强化了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拓宽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2、坚持假期培训时的中考题研做,提高教师研究水平和业务技能的成长。

3、坚持理论学习制度,评选学校优秀成果。本学期教科研考核评价结合教育科研成果评学活动进行,充分利用我校的教师读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期末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教育教学成果并将这些优秀成果推荐参评高级别的评选或刊物发表。同时,允许教师已发表的成果参评。

4、坚持“教师论坛”交流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能力辐射功能。本学期“教师论坛”继续让学校不同层面的教师登上论坛,让学校的骨干教师做“专家讲座”,交流学术;让青年教师在谈成长,谈体会。论坛主题涵盖了班主任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和师生关系等内容。魏云娟老师结合外出学习心得畅谈了班主任管理工作策略,刘大威老师结合暑假远程网络培训的实例谈了自己的收获,赵传春老师声情并茂地给大家讲述了自己与学生们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他们的发言使老师们深受启发。我校的教师论坛活动真正实现了搭建平台,资源共享的目的。

5、坚持开放各项教学基本功的比武平台,让教师在切磋中成长。学校继续要求每位教师建立并认真建设好自己的教育博客,关注自己的“两字一话”训练,培育良好的教学修养,以及操练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于12月份对以上教学技能进行技术比武,全校共有63件课件作品和44位博主参赛,通过评委仔细甄选,评选出课件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博客一等奖10名,二等奖11名。

6、坚持师生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本学期的“书香教师”评选在博客评选中体现,没有单独进行评学活动。

7、加强新老教师的师徒结对工作,启动“青蓝工程”。为使新教师能尽快实现由学生向教师的身份转变,并迅速成长为教育教学一线的新秀,我校组织了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帮扶活动,启动教师发展“青蓝工程”。制订了结对帮扶计划,并先后召开新教师动员会、骨干教师论证会、新老教师结对联谊会,为每一位青年教师慎重甄选了指导教师。组织学习了青年教师(指导)教师职责、学校办学理念、规章制度、课堂教学改革精神等,并要求通过指导教师、青年教师双方精诚合作,互帮互助,三至五年内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10月组织指导教师示范展示课,要求所有指导教师面向青年教师乃至全校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8、2010年暑假,科学规划各种教师成长平台为老师们充电培训,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学校组织班主任老师参加在了深圳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培训与展示活动;织全体英语教师在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接受了来自美国四位外教的半个月的全天浸入式培训;派出屈智敏还老师参加了济宁初中英语骨干教师为期十天的培训,接受了来自英国的约克圣·约翰大学6位外籍专家有关英语教学法、英语语音和英国文化的培训学习。过后,所有参训教师以演讲的形式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汇报;我校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十七名教师参加了山东省初中教师远程研修;王玉贞校长率我校师生一行25人再度赴新加坡交流。

二、总结、提升子课题研究成果,深入推广成果应用。我校的中心课题“自主学习分层达标”研究经历了理论学习、教研组实践、全校推广、撰写学案、“123”模式探讨等一系列艰苦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已作为曲阜市“因学施教三三达标”研究中最具说服力的子课题进行了总结性结题。今年6月份,本项课题经过山东省教研室的充分论证,批准立项为省级重点课题,我们将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开启新一轮的深入研究和推广。

1、深化调研教学中自主学习实践经验,整理推广,理论提升。开展师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情况的调研:十月份分别在八九年级开展问卷调查,形成了调研报告。

开展自主学习经验交流:利用班会、演讲、展示等形式在八年级进行自主学习经验交流主题活动,收集整理成功经验进行宣传推广。

2、关于“分层研究”情况进行滞后,学校还没形成成熟的分层操作模式。只是在收集整理有关分层教育的理论,推荐学习方面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三、科学、规范科研常规管理,全力服务教育教学。

1、坚持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科研行为。一是完善、严格科研工作规章制度,二是严格执行促使教师参与研究的制度,切实为各项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重视加强课题的日常管理工作。强化课题的过程管理和资料的收集、整理,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取得实效,组织课题承担者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不断探索,循序渐进。强化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强化个体研究与集体研究的有机统一。2009年立项的四项济宁市级课题继续根据计划进行研究,德育处申报立项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诗意校园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与研究”继续与德育实践结合循序开展。新立项的三项省级课题开学后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要求课题负责人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制定计划付诸实施,扎实开展,定期总结,确保研究落到实处。

3、宣传影响:继续以校报、校园网为载体,宣传报道教科研动态。

4、认真做好教育论文、案例、叙事等的发动撰写、初评和送评工作。本学期教科室仍将继续做好各类科研服务工作,及时转发各类论文评比通知,做好各级、各类论文的初评、送评工作,鼓励投寄,争取录用、发表及获奖。

5、教师文集编撰:教师文集二卷出版发行。其作为“自主学习分层达标”科研成果,对我校师生三年来进行“自主学习分层达标”课题研究的总结,从理论到实践对我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注重教学目标的分层落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全面描述,集结了广大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和心得,成为弥足珍贵的研究成果。本书设计共分为理论认识、课题精神、自主学习、学案导学、课堂模式、教学反思、诗意课堂和教学设计共计八个主题93篇文章。

四、下步打算。

1、利用青蓝工程平台关注青年教师成长,同时加强全体教师的理论学习,正视因职业倦怠而导致的教师懒于学习进步,单从教师写作积极性和写作质量上就可见其严重性。

2、在结合这几年课题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更系统、规范的做好新立项为省级课题的“自主学习分层达标”工程。潜心研究诗意课堂的成功案例,通过校本研修,培养推出课改骨干教师,培养推出品牌学科,3、更加切实的甄选骨干教师外出学习,真正达到学习效果,用收获指导、改进自己的工作。

4、积极创建平台介绍、推荐教学成果,让权威声音成就自己的改革效应。

5、强化“问题即课题”的“草根科研”意识:草根科研——教研会话题新主张。

穆棱镇中心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总结

2010---2011学第一学期

回首过去的一学期。我校教科研工作以新课程改革要求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学相长,把教科研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确立问题即课题、成果即成长的意识,开拓进取,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

一、业务学习方面,立足校本研究,科研教研一体化。

只有将教研与科研结合在一起,才能将科研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只有从学校的教育教学现象出发,为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而研究,才能使教师们对教科研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去掉教科研工作的神秘感,使教师们走近教科研,喜欢教科研,投身教科研,强化了教研组工作职能,同一教研组的教师在上公开课、示范课时,也要体现教研组研究的课题特色,听课评课时,要求老师们紧贴课题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和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基本素养迅速提高,专业水平也得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应该说,教育科研活动在加速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每周三下午坚持组内研讨,做好单元集体备课并开展好业务学习活动。紧紧围绕专题,扎实单元备课,以课例为载体,做到“一课三讲”,探究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韩艳老师主讲的是第三单元教材解读,所选择的课例是课文《我们成功了》,通过一课三讲,总结交流,不断完善自己,在最后一讲中充满激情,让学生重温了当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那激动的场面。杨静老师主讲第四单元,所选择的课例是看图写话《观猴山》。指导学生如何写好看图写话的格式,以及有层次的观察画面,观察时,注意一定的顺序,详略得当,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主讲的是第五单元,所选择的课例是识字课《识字五》,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认识生字,学习谚语。最后的扩展,培养学生积累、搜集谚语的好习惯,把语文课堂向课外延伸,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在集体教研中学校领导和年级组长经常组织老师们阅读教育教学书籍、观看教学光盘、录像资料,交流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水平。

二、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工作仍以“有效教学”为核心,继续深化开展市级课题《指导小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

低年级语文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识字教学。每一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要想真正掌握一个汉字,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太容易的。汉字是一字一诗,一字一画,一字一个故事。只有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学生才能够很好的记忆生字,运用生字,喜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往学生只习惯于“加一加”、“数笔画”、“减一减”这些简单的识字方法,到了二年级,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识字方法,还能够根据字的音、形、义来编字谜,编顺口溜来记忆生字,使识字的效率大大提高。如:“熊”,小熊小熊真能干,流了四滴汗。结合了熊字的音,能干的意义,还有它的偏旁“四点”。“雷”,大雨浇麦田,雷声隆隆响。“理”,里边有一个王,等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够把一个生字,用多种方法记忆,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我们在识字教学中还尝试了让学生把这节课的生字连成一句话,看谁能够用上的生字多。这个教学环节,不仅巩固了生字,运用了生字,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效果很好。

三、专题研究

1、专题的提出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能正确地口述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我们组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语言训练规律,在上个学年的基础上,本学期制定了“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专题研究。

2、实施过程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心理学界所公认的,如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计的问题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它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好奇而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当然,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智能水平并遵守教学原则。所以我在进行问题情境教学时尽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既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又能完成教学任务。另外,我们本学期还指导写了5篇看图写话。教研组长精心挑选图画内容。从图片的数量上来说,有单幅图、两幅图、多幅图的。从图片选材上来说,有描写景色的,如《秋天》;有观察动物的,如《观猴山》;有动脑筋想办法的,如《帮助小白兔过河》;有培养好品质的,如《贪玩的小猪》;也有关于生活常识编故事的类的《小猴开饭店》。每次看图写话的指导,教师都在详细指导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避免千篇一律。学生的看图写话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理论学习,是教师汲取精神食粮的必要途径之一,先进的理念,支撑着整个学校,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更能支撑起我们每个教师的精神世界。为了更好地推进校本培训的有序开展,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和丰富文化积淀,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丰厚文化的底蕴,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五、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让书香飘满校园。

理想的教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打造“书香校园”工程,让教师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用阅读引领成长,让师生亲近书籍,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对话,与博览同行,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积淀文学底蕴,提高文学修养,在教师中掀起浓郁的读书氛围,让书香飘满校园。我们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的原则,不断推进课改的实施,建立立足于校本的学习型组织,激发教师自学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重视教师的读书工作,假期中,校长鼓励每位老师为自己买100元的书籍,这个学习认真研读,要求认真做好读书摘抄,随时记录心得体会,期末写读书总结。倡导每一位教师“让读书成为习惯”。

六、严抓落实常规,完善教学任务

本学期,我们组一如既往地以教学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规范教学行为,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形成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的良好学风。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学有所得,真正做到向40分钟要效益。

七、创新检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把《续编假如》作为一项创新能力培养的检测题目,学生在创编诗歌中锻炼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同学在日记中都提到,喜欢上这样的创新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多尝试,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收获与反思

通过一系列教科研活动,老师们参与教科研活动的意识得到加强,也明确了自己参与活动的义务,参与主动性得到很大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课堂教学研究水平得到很大提升。老师们注重反思积累,相信教师们随着教科研活动的参与,必将得到不断发展。

科研教育 篇6

一、要明确的三个问题

一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功能有哪些?

学校教育科研:是在先进理念指导下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其功能就是“求善”的功能:即改善教育现状;解决教育现实问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任务有哪些?

制定管理政策和制度;编制发展规划与计划;确定重点和方向,组织科研工作;管理科研经费,提供科研物质条件和信息、文献资料;组织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课题立项、结题检测、评审鉴定;指导培训科研队伍,评选表彰,推广教育科研成果。

三是学校教育科研的特点是什么?

学校教育科研的特点:它是一种“草根”研究。

“草根”的含义:群众的、基层的;乡村地区的;基层的、根本的。所谓“草根化”也就是平民化、大众化等,但更突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顽强,代表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二是广泛,遍布每一个角落。学校教育科研更突出这两个特点。

二、要懂管理、会管理

可以说,学校科研处主任要抓的工作有很多,如要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谋划与设计;要负责对全校教师的科普培训和指导;要负责全校师生甚至家长和社会的信息咨询和信息服务;要负责科研经费的筹措、管理和支配;更要负责学校科研工作的规划和管理等等。在这众多的工作中,要重点抓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理念

观念制约着研究者的态度、情感、毅力和成就。当前,影响学校教育科研改革与发展的不良观念有:“教育科研神秘观”,即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对于中小学是“高不可攀”的;“教育科研恐惧观”,即怕影响升学率,怕影响教学质量,怕担风险,不敢开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名利观”,即认为搞科研写文章是“不务正业”,或说是“个人图名图利”;“教育科研无用观”,即认为教育科研“可有可无”,搞不好无关大局,照样办学教书。对此,学校科研处主任要采取有效办法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改变其对教育科研的不良心态,引导教师力求弄清四个关系,树立四个观念:一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振兴教育的关系,树立“科研兴教”的观念;二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改革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科研须先行”的观念;三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四是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主力军”的观念。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应真正形成这样的共识:没有教育科研意识的领导,不是开拓创新的领导;仅仅会教几节课而不会搞教育科研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二)要营造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

学校科研处主任应十分重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进而为学校营造出浓厚的科研氛围。如,在课题立项之初,科研处最好组织全体教师围绕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展开交流与讨论,具体讨论在学校现有发展水平上,还存在哪些不利于三方发展的因素,并力求找出要害所在,然后以此为突破口,确定研究的主题,制定研究计划,落实研究人选,下达研究任务,落实研究指标。这种在研讨中产生的课题,不仅体现了科研工作立足校本、源于校本的指导思想,更有利于教师集体达成共识,鼓励全体教师为之献计献策,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攻克难关,从而克服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现实科研工作中,有一些学校课题确立完之后,课题组成员摸不着头脑,不知为何研究以及怎样研究,这种情况下,怎样发挥教师的研究热情和研究潜能呢?所以,我们在立项之初,就应该让教师入心,入心方可用心,进而用情。

(三)要进行规范的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应包括很多方面,如科研制度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设备管理、课题过程管理、课题档案管理等等。这里重点强调的是课题过程管理和课题档案管理两方面。

1. 如何做好课题的过程管理。课题的研究过程主要体现在三大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因此,科研处应重点抓好三大阶段的管理工作。

(1)课题准备阶段。科研处首先要组织好课题的选题立项工作。课题选好后,要组织教师对课题进行科学、深入的课题论证,使教师明确课题的原有研究基础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进而,明确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价值所在。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指导和帮助研究者设计并撰写出科学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并填写相应级别的课题立项评审书,向相关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在课题正式审批前,可以组织研究者成立课题组,选定实验班,并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筹备课题的专题辅导材料。接到课题立项书后,即可适时召开课题开题大会。召开开题会时,科研处应组织并邀请校内外的相关专家和领导以及本校教师出席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课题组长宣读课题开题报告;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对课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课题组代表作表态性发言;一般情况下,还有课题组相关人员进行的课题专题讲座与辅导等。会后,还要组织课题组围绕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研究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至此,可以说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课题准备阶段的各项研究任务。

(2)课题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课题组认真并创造性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落实研究设计,通过对课题设计的操作与实施,不断向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发展。

例如,在本人承担的省级“十五”课题“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方案中设计了如下创造性教学的基本过程和模式:一是创设情境;二是问题定向;三是多向求解;四是突破创新;五是验证反馈。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课题组组织专家组亲赴各所实验校,要求并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创造性地体现着五个教学基本环节,每节课后都要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学校和教师都颇为受益。

课题的实施是需要实实在在的按照研究方案的设计去操作的,否则,就无法衡量和评价课题研究是否有效果,是否有意义。

nlc202309031943

然而,只按部就班地去落实课题设计还不行,为了展示和激发教师的研究智慧和研究热情,推动课题深入发展,还需要组织课题组开展一系列研究性活动,如进行课题的检查、评价与指导,组织专题培训和辅导,敦促并积极参加课题组组织召开的课题专题研讨会,组织现场观摩,召开成果交流、展示会,进行典型和先进的表彰等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为教师搭建成长和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更能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拓宽教师的研究思路,开发教师的研究智慧,也更为课题的研究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3)课题的总结阶段。课题的总结其实应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如果课题周期比较长的话,应包括学期总结、学年总结和终结性总结。这里重点讲如何做好终结性总结。

终结性总结要做的重点工作有:

(1)组织召开一次课题总结工作的研讨、指导、部署会。具体研讨、指导和部署总结哪些成果?怎么总结?谁来总结?

应总结哪些成果?一般来说,课题的成果主要围绕这几方面加以总结:课题的操作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其次就是相关理论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我们的研究因为多数都是基础性实践研究,因此研究成果重点应指前三个方面。

对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应该怎么总结?在这方面要重点研究讨论成果的体现方式。这些方式包括:影视资料、课件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文本资料(包括论文、报告、著作等)、实物或作品、现场观摩等,可能还有其他的形式,在这个环节都应设计出来。

最后要明确部署由谁、采用何种方式、负责哪些方面的总结,任务要落实到个人。接下去的工作就是各负其责,落实到位,督促检查、升华提高。

(2)填写课题鉴定评审书。

(3)申请课题鉴定验收。待一切准备就绪,就可向相关部门申请课题的鉴定验收了。鉴定验收一般有现场验收和通讯验收。前者要求比较高,准备也比较复杂,但成果展示比较到位,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一般要求有成果的现场展示、课题档案的展示、课题负责人宣读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进行现场答辩、专家评议、专家宣读评审意见等环节。后者,一般只提供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及相关的申报材料即可。

(4)努力实施成果推广,实现科研成果的共享。现在的课题研究有一种普遍现象,即普遍重视课题的立项与实施,但是对于自己费尽心血搞出来的成果却不甚珍惜。课题只要通过了鉴定验收这一关就算完事大吉,然后又另起炉灶重新立项研究新的课题。其实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事情。说到此为止,课题研究的使命只能算完成了一半。因为无论任何课题的研究,最终的使命绝不只限于完成了课题的研究任务,达到了课题的预定目标,而是你精心打造的研究成果能否得到进一步推广,让更多的学校受益,让更多的教师受益,让更多的学生受益,甚至让社会和更多的家长受益,这才是课题研究成果的最终归宿。

因此,科研处主任应充分认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加大学校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的力度,及时召开成果推广交流大会或成果发布会,并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扩大成果的应用范围,实现成果的实践化和最大效益化。

至此,课题的过程管理应该说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使命。

2. 如何做好课题档案管理。规范的科研管理,除了实施严谨的过程管理外,还要重视一项管理,那就是课题资料档案的管理。课题研究资料可分为:学习资料、过程资料、成果资料等,要将其及时整理建档、入档。力求把过程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活动,甚至每一点感悟都应详细记录下来。到课题结束的时候,能够清晰明了地展现出课题的研究轨迹,并将对课题的总结提供重要的参考素材,也是提高课题研究可信度的重要依据。档案管理最好有电子档案和文本档案。

(四)要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评价一所学校的科研工作如何,最终的落脚点应该说还是要看是否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前面的三大方面工作,即要形成正确的科研理念、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要进行规范的科研管理都是为这个方面服务的。因此,作为科研人,最终的努力方向就是要力求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成果进行有效的推广、转化和延伸,最终实现成果的最大化。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方兴未艾。但是,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科学管理尚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来,教育科研管理的职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其正常的运行机制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需要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教育发展科研先行 篇7

与兄弟城区相比,我区学校在硬件配备上相对完善,但是在教育发展的软件建设方面相对滞后。这一现状的存在,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区域教育软件建设方面多下功夫,直面问题,想方法破解难题。

我认为,教育中的关键因素是“人”。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推学校优质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教育科研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能够推动普通教师更快地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教育科研是培养研究型教师,提升教育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开展教育科研,能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激发教师发展的内趋力和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区将“科研兴教”作为整个区域的教育发展战略,期望通过教育科研,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

为了更好地落实科研兴教战略,在“十二五”开局之时,我担任课题负责人,全程参与市级重点课题《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服务水平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2012A082)》的研究过程。

通过研究,课题组建构我区教育科研“IAGEF”服务模式,即“调查—分析—指导—评价—反馈”服务模式。

这一模式的最大突破口是反馈环节。学校在接受教育科研服务后的变化与反馈能引发学校的办学反思,形成新一轮的需求反馈。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在教育科研机构建设、教师培训经费投入等方面较为忽视。大多数学校对未来发展的定位也缺乏科学的分析论证。于是,我们在机构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上进行了强化。

首先,完善学校教科研机构,提高课题研究的参与度。

所有学校建立了“校长———教科室———课题组”三级教科研管理,有专职教科室主任具体负责,教科室有独立的办公室。机构的设立大大提高学校课题研究的参与度。我区学校申报立项的省、市、区各级规划课题共计20项。结合121项市、区级教师个人课题,做到了校校有课题,处处皆研究。

其次,加大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与培训支出。在课题研究经费实行1:1:1拨付的基础上,我区另设每年600万内涵发展经费,用于学校申报的内涵发展项目建设。

其三,将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学校年度绩效目标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常规管理、过程落实和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情况。

其四,在全区推行例行研讨制度,并通过全区教育科研联合下校视导对学校课题过程化管理实行监控。

在这里,我将着重介绍一下我区的学校内涵发展项目。

内涵发展项目的产生源于教育科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思考。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通过什么方式激活他们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使它们突破自身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呢?

2013年6月,我们开始了3个多月的深入学校调研、座谈,征求基层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了《武汉开发区学校内涵发展项目管理办法》和《武汉开发区学校内涵发展项目经费使用规范》等相关管理文本,成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

同年10月,经过专家实地考察和审定,确立了19个项目。结合全区教育科研联合视导,对各校内涵发展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并及时反馈,为学校答疑解惑。教育局每年都会组织专家团队对项目实施情况把脉问诊,予以具体指导。内涵发展项目实施三年共投入1850万元。

项目实施之初,也有一些阻力。某些校长要么不明白怎样实施,站在原来的思想框框里不肯走出来;要么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欠缺深入的思考。

通过三年的扎实推进,各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建设、课堂建设或课程建设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成长,成果喜人。

神龙小学、三角湖小学、开发区一初中、开发区一中等学校通过项目研究,正在完成学校的后品牌建设,而普通学校也在向自己的品牌建设之路前行。

就拿我区最为薄弱的军山小学来说吧。2013年,军山小学45名教职员工的平均年龄46.5岁,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校结合校情,确立了以课程开发为内涵发展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研制了军山小学第一部校本教材《情系军山》,并在全校开设此课程。近两年,学校又开发出《怡阅》等系列校本教材。实现了校本课程的多元化,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内涵发展项目的研究,让军山小学的教师在科研中提升了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师心态上的积极变化给学校注力了新的活力,校园焕发出勃勃生机。2015年,军山小学被评为区级素质教育特色校。《情系军山》校本教材已经成为传承军山地域文化的载体,当地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播。

一个学校的变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变化。军山小学的变化印证了这样一句话:教育中的关键因素是“人”。只有激活教师的研究热情,愿意迈出科研的一小步,就会成就学生成长的一大步。

回顾“十二五”,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生产力的作用,使教育科研能在教育教学上落地生根,从而使教师、学生和学校都得到了发展,校际之间的差距逐渐变小,大大提升了区域教育发展软实力。

目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汉南区正在进行两区融合,城乡二元结构再次凸显。面对新的问题与挑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同时对未来也充满信心。

教育科研兴教随感 篇8

几年来, 我写了《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初中生对对联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农村学生写作水平的途径》三篇论文, 先后发表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和《现代教育科学》上, 又承担省级科研课题《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这是我在教育科研上迈出的可喜一步, 取得了一些成绩, 这里谈些经验教训。

一、搞教育科研, 教师不能“各自为战”, “单打独斗”, 而应当与同事团结合作, 相互帮助。

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 教师常常自己单独钻研业务, 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 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是教研活动的一大“瓶颈”。这种行为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想使教育科研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教师一定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家彼此信任, 视对方为心灵的伙伴。这样在研究某个课题时, 大家才能畅所欲言, 群策群力, 毫无保留地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办法, 从而丰富彼此思想, 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在讨论中获得自学所得不到的东西, 在交流中, 掌握大量信息, 丰富自己经验, 为研究某个课题提供保障。在教育教学研究中, 获得一些可喜成果时, 广大教师一定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把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当出现问题时, 我们要寻找原因, 探讨症结所在,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时, 尤其需要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请教, 希望他们提出指导性意见。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

二、教师在教育科研中, 一定要脚踏实地, 实实在在去做, 而不能弄虚作假, 隐瞒欺骗、堂而皇之, 搞假、大、空。

我在论文《提高农村学生写作水平的途径》中提到的积累材料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多读法, 要求学生读《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母亲》等名著, 我对所教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掌握他们读书的数量, 并且出一些语段来考查他们读书的质量。通过这些手段来掌握学生读书的情况。第二种方法是调查访读法。介绍植物、动物和建筑类有关的文章, 需要采用这种方法。如果写动物“猪”就要求学生去访谈养猪专业户。如果写建筑类“桥”的文章, 比如:介绍我镇东大桥, 就要求学生向建造这座桥的师傅进行访谈, 了解这座桥的修建过程和情况。我还亲自带领学生到我镇东大桥参观, 了解这座桥长、宽、高和形状, 以及这座桥的建筑特点, 还要求学生在网上查找有关桥的知识。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们掌握了建筑这座桥的第一手资料, 这为写好作文做了充分准备。正是采用稳妥、实在、行之有效的做法,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也应验毛泽东所说的:“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待在象牙塔里凭空想象是搞不出好东西的, 不去实践, 就无法从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三、从事教育科研工作, 只有实干精神是不够的, 还要有科学的数据, 准确的判断, 严谨的、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我在研究《快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时做过这样的实验:我教两个班的语文, 这两个班同学整体语文水平大体相当, 我安排一个班在一小时内做一套语文阅读题。结果有70%的同学答完卷, 得分率为85%。另一个班同学, 我给他们讲了快速阅读的方法, 比如, 怎样速读;在阅读中对文章题目要进行深入探究:题目表达什么内容、记叙怎样一件事、题目是不是文章线索、题目能否体现文章主题等。例如《七根火柴》这个题目, 既表明一件事又是文章线索;《反对自由主义》这个题目, 既表明作者观点又是文章论点。分析题目能尽快地把握文章内容;对文章的重点段落, 更要反复阅读分析, 很好地领会文章主题;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要着重阅读, 开头和结尾是怎样呼应的, 开头怎样引起下文, 篇末是否点题, 等等。讲解这些快速阅读知识后, 也让这个班同学在一小时内答完同样的题, 结果发现有90%同学答完卷, 得分率为92%。通过比较得知, 这些快速阅读的方法, 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是一种便捷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 这种阅读方法还需要巩固和完善, 才能加以推广。

科研教育 篇9

一所好学校, 首先必须有一批好的教师。我们于2010年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2011年成功申报“根植于明道文化的教师发展学校实践研究”省级立项课题。依托这一平台, 我们强化“三贴”服务, 即以贴心服务帮助教师学会关心, 帮助教师学会上课, 帮助教师学会研究。秉承“教学研训一体, 明育人之道;学思行创合一, 明成人之道”的办学思想, 致力构建根植于明道文化之上的教师发展机制, 引领教师, 磨炼教师, 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 使得教师在智慧型教师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教育科研从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切入,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保障机制:营造书香校园, 引导教师读书;立足课堂实践, 提升教学水平;确立微型课题, 促进研究深入;倡导个人反思, 提速教师成长;实施各级培训, 丰厚教师素养。

一、营造书香校园, 引导教师读书

一个没有书香的学校, 是没有灵魂、没有高尚志趣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努力引导教师读书, 使得读书成为教师的行走方式, 像呼吸一样自然。在读书引导上, 学校分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层面是“点的突破”, 也就是建立特约教科员队伍, 引领他们购好书、读好书, 开读书交流会;第二层面是“线的延展”, 以学科组为单位, 一起读书研讨,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譬如语文组先后研读了叶圣陶、钱理群等教育专家的书籍, 并撰写了大量的读书随笔;第三层面是“面的铺陈”, 就是将所有的教师都纳入到读书场境之中, 在读书中思考、成长。为了引领教师真正实在地读书, 杜绝网上下载“舶来”, 应付了事, 我们研制了“明道教师读书摘记卡”, 分为基本观点、精彩语段、心灵幽会等栏目, 便于沙龙研讨交流, 也便于学校行政检查督促。

为了推进教师阅读思考的深度, 拓展教师阅读思考的广度, 培养教师的读书热情, 学校还特地编排了一份月刊《明道憩园》, 分设“时文精读”“好书荐读”“轻松链接”三个栏目, 将学校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暗蕴其中, 使得教师们在不经意中得到熏陶和启发。

二、立足课堂实践, 提升教学水平

光读书, 不实践, 可能只会培养出空谈家和理想主义者。因此, 在鼓励教师读书的同时, 我们更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 让教师在“真刀真枪”的磨炼中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立足课堂,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注重团队合作, 进而促进教师教学技艺的提升。我们通过三个“航”来引导教师的教学实践:试航, 即让学校的所有教师都对教材进行独立的思考, 并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 上好自我推介课;领航, 即让学校的教学骨干上示范课, 谈教学思考, 给青年教师作示范带头;竞航, 即引导教研组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智慧。

近年来, 我们努力建构走向对话的明道课堂, 着力追求“两有一高”的教学目标。“两有”是指有道德、有智慧。有道德意味着心中有人、诗性对话、毫无保留;有智慧意味着合乎目标、顺乎规律、心智碰撞。“一高”指高质量, 着力于学习性质量,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着力于发展性质量,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着力于生命性质量, 为学生的活泼成长奠基。为了凸显课堂的对话特质, 我们在教科室的筹划下, 坚持每周推出一至两节研讨课。课后进行“无权威”性研讨, 努力引导教师说实话、说真话, 切实听到教师内心的声音。教科室还面向全校教师进行了“课堂规则和提示语”征集, 在此基础上进行研讨, 形成了明道“课堂规则及提示语”的教学交往方案, 并付诸实施。

三、确立微型课题, 促进研究深入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实践而不加以思考, 不进行变革, 那么其教学水平只会原地踏步, 而不能有所进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在繁重的工作中找到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就得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

因此, 学校积极倡导“为自己设定更高些的目标, 在能力的极限边缘工作”, 鼓励教师以课堂教学为抓手, 以课例为载体, 积极开展研究, 在工作中发现真问题、做真研究、出真成果, 切实提高每位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我们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研究:一条腿是自上而下的研究, 即以学校的主课题为抓手, 分解为若干子课题, 然后由各科室部门认领、承包, 学校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整体推进;另一条腿是自下而上的研究, 即以自身的微型课题为中心, 进行草根式研究。在学期初, 引导教师申报微型课题, 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立项;在学期中, 组织教学骨干对微型课题进行中期督查, 并提出建议;在学期末, 进行微型课题验收, 对于顺利结题者下发结题证书, 并进行成果展示。

四、倡导个人反思, 提速教师成长

叶澜教授很早之前就说过这样一句充满哲理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 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 我们倡导教师坚持写教学日记, 随时记下自己的成功、失败。

在反思的内容上, 可以是读书反思, 可以是教学反思, 也可以是活动反思。在反思的对象上, 我们引导教师学会反思自己, 反思同伴, 反思学生。在反思的方法上, 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三点:其一, 思之有目, 不胡思乱想;其二, 思之有物, 不空洞苍白;其三, 思之有据, 不空穴来风。

我校曾以“叶圣陶教育思想”为主线, 引导教师读书、实践、反思,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首先, 学校给每位特约教科员发放《叶圣陶教育文集》, 初步通读全篇。其次, 在阅读的基础上考察叶圣陶故居, 举办沙龙研讨叶圣陶教育思想。再次, 撰写活动反思, 相互交流。接着在第二学期进行更细化的“叶圣陶读书推介”活动, 进行摘抄和研讨, 最后, 综合大家的思考形成活动手记——《“真实”读书, 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五、实施各级培训, 丰厚教师素养

许多教师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是先天不足的, 因此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后天的培训。通过培训, 教师一方面可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明道小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学研训一体, 明育人之道;学思行创合一, 明成人之道”的办学思想, 其中培训也是成长路径之一。一方面在学校内搭建培训平台“明道讲坛”, 既邀请外面的专家来校讲学, 又鼓励本校教师走上讲坛, 从课题引领到教师专业发展, 从课堂教学到课堂管理, 从办学思想到学校文化, 从名师成长到名校建设, 发表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切实有效地拓宽了教师的视野。这种草根式的讲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善于阅读、钻研的教师。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各种机会, 敦促教师参加更高平台的培训, 使教师了解最前沿的教育信息, 享受到最优质的培训资源。几年间, 我们组织教师先后赴宁波、丹阳、杭州、南京、苏州、北京、广州等地参观学习, 教师培训覆盖率达100%。

《中华教育科研文丛》征文 篇10

一、征文对象:各类各级学校的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 (大、中、小学及幼儿园) , 硕士、博士研究生等。

二、征文内容:

有关学科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经验与实践;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理论探索;学校管理与发展方略;德育教育;班主任工作体会;教案、说课稿、课件制作等。

三、征文要求:

1.稿件要思想健康, 立意新颖 (杜绝抄袭) ;2.来稿字数在2000字以内为宜, 文后请附8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3.请在论文题目下方写明作者单位、姓名、邮编及电话号码;4.来稿最好打印或用方格纸工整抄写, 请自留底稿, 文责自负;5.请在邮件 (用E-mail发的) 或信封上注明“科研文丛”字样。

四、其它说明:

1.收到稿件后, 我们将组织教育界专家对来稿评审, 一经入选即发“录用通知”;2.此书入编者均有资格参加优秀论文评奖活动, 届时将评出一、二、三等奖, 并颁发证书;3.此书将由国家级正式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订书自愿, 文章入编有稿酬;4.本教育研究中心长期征稿, 分卷出版。欢迎为之组稿, 有意组稿者, 请来电来函联系。

五、来稿请寄:100070北京市科学城邮局61分箱教育专题部杨老师

电话:010-6372600883671575传真:010-63726008

电子信箱:bjwlchx@163.com

摆脱教育科研的误区 篇11

校级课题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研究者的要求并不高。学校可以通过重视校级课题,使学校的科研工作呈现“全面开花”的局面。学校若能以“全面开花”的校级课题为基础,那么学校的高级别课题必然会越来越多——教师的素养提高了,科研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对教师而言,通过科研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随着视野的开阔,上课的水平会随之提高。一般来讲,学生都普遍喜欢旁征博引的教师。若教师再有点幽默感,相信肯定会深受学生的认同。此外,随着思想观念越来越有穿透力,对教育的认识也会越来越到位。此时再写几篇文章,就是小菜一碟了。总之,科研工作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确实有重要意义。尝试着做点科研,或许会有不同的感觉——原来,科研不是那么面目可憎,对自己还是有很大帮助的。科研的误区,不仅存在学校管理中,也存在教师的观念中。学校管理若能变得灵活一些,教师的思想素质若能再提高一点,学校科研就会更容易开展,也更容易取得成效。

让教育科研走向生活 篇12

“教育科研”是一种简说, 完整的说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是什么?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教育科学的研究”, 一种是“教育的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 就中小学教师参与的教育科研, 理解成“教育科学的研究”更加具有合理性和实践意义。

当我们把教育科研理解成“教育的科学研究”的时候, 科学的研究方法其严格的规范和要求约束着我们, 比如强调实验方法的运用, 追求数学式的精确和研究结论的可验证, 程式和手段上有开题论证、前测、控制、后测、数据处理、对比……神秘而繁琐, 教师难以把握, 也很难有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研究的幸福。另一方面, 教育的特殊性却在这种模仿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中简单化, 神秘而复杂的教育被肢解成可以控制的单个要素, 教育的事实和现象被简单归因和确定, 教育科研与实际教育生活的距离愈来愈远。

把教育科研理解为“教育科学的研究”, 首先需要认可教育因其生命性而具有丰富性 (多种要素和因素) 、复杂性 (要素和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流动性 (教育的各种事实和现象) 和整体性等特征。在研究中尊重教育的难以控制和难以把握性, 以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其次, 需要破除研究的神秘性, 我们认为, 研究就其本质而言, 是利用理性和行动结合的力量认识和改造生活的过程, 其基础是发现生活中各种事实和现象间的关系和意义。对教师而言, 最重要的教育现象和事实就是自身的行动和行动效果以及采取教育行动的依据和假设。教师的教育科研就是发现“教育行动的依据”、“教育行动”、“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 在新的关系定位中理解新的教育意义, 并用对教育和生活意义的理解来指导未来的教育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走向生活有了可能和基础。

一、研究目的:创新生活

教师做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改造生活, 创新生活。这种创新又主要体现在新知、新事、新人三个方面。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中的行动研究者, 研究首先是要发现行动和行动结果 (效果) 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比如教的行动和教的效果, 学的行动和学的效果, 并由此反省自己的行动依据和假设。研究的结果, 是获得其间关系和联系的认识, 得到关于自己、关于学生、关于教、关于学、关于教科书等方方面面的新的认识。这是一个修正和更新、完善和丰富研究者原有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研究者原有知识背景、知识内容、知识结构都将随之而改变, 并得以重新建构。这是一个新知产生的过程。

对教育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联系和关系的深刻洞悉和把握, 有利于认识、理解和预测教育事实和现象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从而对其进行更有效的促进或调控。这样, 有了新知的基础, 研究者新的实践也就有了可能, 也就是产生了新事。新事首先是做事的手段和方式有了新的突破, 其次是由此产生了新的实践效果。它是推陈出新的新, 超越既往的新。这种改变、突破和超越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和体现, 是美的创造和展示。依据自身的研究体会, 我们似乎可以对《学记》这样补说:“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研然后知美。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知美, 然后能自乐也。故曰, 教学研相长也。”“美”和“乐”带来了研究的幸福。

新知和新行动的出现意味着新人的诞生。从终极意义上, 研究意味着人的新生, 或者说新人的创生。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认识和研究自己。研究自己是为了更新自己, 超越自己, 追求理想的人的生活。人的生活, 其最根本特征就在于, 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 总是向着“可能性”行进。为了超越现实的规定性, 我们不仅需要改造世界, 更需要改造和更新自身。我们认为, 由于缺乏对自身的研究, 缺乏新人的创生和超越, 教育科研始终外在于教师的生活, 教师也就很难从科研中体会快乐, 很难对教育科研产生认同感。

新知、新事、新人, 最后的结果是人与周围的环境更加协调, 人在环境中获得更多的自由。和谐和自由带来的是生活舒适, 从这种意义上看, 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适, 更加幸福。

二、研究问题:源于生活

一个善于研究的教师一定是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十分在意的教师, 一定是十分善于观察自己现有生活状态的教师, 一定是十分渴望理想生活的教师。

对现有生活状态进行考察, 我们总会发现生活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追求理想生活的过程中, 我们又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影响了生活的质量, 为了改善生活, 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这些问题就是我们的研究课题。比如, 上了一节课, 你对上课的感受满意吗?你对教学的效益满意吗?你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生活得愉快和幸福吗?你想让自己的课上得更愉快吗?有了这些问题和是否满意, 你就需要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例, 教师的教学研究就是让自己上课的感觉更好, 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更有收获。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更有收获, 成长进步则更快, 这本身就能带给教师舒适快乐的教学感受。

选题需要考虑问题的价值、新意和可行性。我们认为, 只要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 对教师而言都具有研究价值。你想, 不解决这样的问题, 你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就要受到影响, 难道你不该去研究解决?这样的问题研究难道对你没有价值?这就是所谓的“问题即课题”。从创新性的角度, 我的问题对你来说可能不是创新, 但就我自身的情况来说, 就可能是一种创新, 它能给我带来新知、新事、新人的效果。

基于这样的理解, 中小学教师做教育科研不要怕课题能否得到认同或是否在某一级立项, 而是应该“担心”所研究的问题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距离有多远, 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三、研究方法:融入生活

行动研究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我们认为, 行动研究本质上是对自身生命活动的研究和改造。为行动研究 (目的) , 对行动研究 (对象) , 在行动中研究 (方式) , 主要依靠行动者自身的力量研究 (研究者) , 和实践中的教育教学生活紧密结合是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

深度融入生活的研究方式包括叙事研究。叙事的意义首先在于“坐下来, 再次审视自己的生命, 复习一遍, 端详生命的肌理和细节”, 从而使自己“再活一次”。其次, 通过叙事让过去的故事和历史照亮前程, 引领未来, 用故事再造人生。这样, 一方面是人创造故事, 另一方面是用故事再造人生, 使人能更合理地创造新故事。要实现用故事再造人生, 叙事研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叙事”的水平上, 而是要对故事进行研究。研究意味着思考, 在叙事研究中, 不仅需要有“获得经验之思”, 而且需要“改造提升经验之思”。

上一篇:政策管理下一篇: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