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保障

2024-09-13

风险保障(精选12篇)

风险保障 篇1

高温作业环境有3类:天气影响型——天气造成的室外或室内高温;非天气影响型——工作性质和工作场所为高温环境;两者混合型——与天气无关的环境受到天气影响。

高温作业环境仅是导致健康工人发生热病的因素之一,体力劳动强度及脱水是造成热病另外2个主要因素。

天气影响型高温环境

热量、湿度及日光直射这3种因素是大自然的产物,不受人类控制。在日光直射下工作时,不仅要考虑高温,还要考虑湿度及总温升对工人的影响。

在湿度较低的环境中工作时,人体可耐受温度会高一些,因为汗液蒸发会使身体迅速降温。但随着湿度上升,空气吸湿性变弱,人体通过汗液蒸发降低体温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因此,当作业人员在湿度较大的高温天气中工作时,与湿度较小的环境相比,发生热病的风险更高。

众所周知,阳光直射到物体表面会使其温度升高。同样,阳光照射到人体时,也会使我们的体温上升;阳光直射车辆表面时,车表面的温度也会上升,并且其温度要高于当时气温。与热量从车表面传递到车内相类似,阳光直射人体表面所带来的热量也会通过皮肤传递到身体内部。由于深色物体吸热比浅色物体多,因此天热时穿浅色薄衣服,会减轻热量对身体的影响。

非天气影响型高温环境

非天气影响型高温环境可能由作业产热或作业环境内部温度较高,且无法散热,抑或两者共同作用下所形成。这种环境包括使用发热设备的场所,如面包房、铸造厂等,作业人员(如焊工、危险品处理人员、消防员等)穿着的厚重、不透气的防护服。

对于因工作性质造成的高温环境,需要经常对作业人员进行监测。例如,当工人在巨大高温金属储罐上进行维修作业时,储罐本身产生的辐射热会使作业工人身体逐渐失水。由于在其所穿衣服上看不到大量汗渍,在他人看来,该工人可能不会感觉太热,但实际上其体温可能已经上升到了危险水平,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会很快出现脱水情况。

两者混合型高温环境

如果作业本身会产生高温,并且还需在高温天气下作业,工人很容易发生严重热病。例如,危险品处理人员要全副武装地在室外化学品泄漏场所作业,即使穿上降温背心,工人连续工作时间一般也不能超过30 min:工作30 min后,要在凉爽环境中(通常为空调车内)30 min补水。这样做是为确保在下一轮工作前将热量全部回收掉。

危险品处理人员的防护服形成了一个密闭的、与天气无关的工作环境,身体本身的热量就会给这个密闭环境加热,加之高温天气,会对其造成更严重的影响。因此,如果天气非常热,须减少作业时间。

劳力性热应激

“工作环境”这一词语,本身就意味着需要消耗体力。

做任何工作都需要消耗体力。体力消耗为作业所需的劳力,是导致热病的因素之一。作为一名接待人员,即使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也不大可能遇到严重热病风险;而在同样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则可能面临相关风险。这种体力消耗引入了另外一个热病因素,即劳力性热应激(Exertional Heat Stress,EHS)。

即使环境温度适宜、湿度较低,繁重的体力劳动也会造成作业人员过热。就像运动员一样,体力活动的持续时间会对体热造成影响。体力活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身体产热就越多。所有高温作业环境均应加入劳力性热应激这一风险因素,同时还要对热病进行其他监测,尤其是在非日光直射或湿度较高的环境中作业时,更要如此。

脱水

脱水指身体中水分的流失,主要通过尿液和汗液排出。多数情况下,脱水与热病几乎同时发生。

人体70%的组分为水,大脑的水分含量则达到73%。在不断脱水的过程中,大脑会失去其正常工作所需水分。随着体热的上升,身体会出汗,汗液蒸发后会使体温下降。如果出汗过多就会造成脱水,继而使大脑的功能受到影响,使身体降温的能力减弱,毒素排出量减少,导致钠、钾、氯及其他身体所需矿物质的含量较低,对身体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要想保持身体水分,只需定期饮用清凉流体,最好是水及电解质类型的饮料。补水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对保障作业者的作业安全及作业效率非常关键。

防止中暑

高温环境中,体力消耗、脱水会导致热病,需进行紧急处理。其中,中暑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每个在高温环境中作业的人员都应该了解中暑的表现方式及症状,同时还应懂得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疾病。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当体温达到40℃时就会发生中暑,此时身体无法正常降温,并且体温很可能还会持续上升,如果不立即进行救治,很快会引发死亡。中暑后的前10 min是防止大脑及其他器官受损甚至死亡的最关键时期。降低体温是使中暑人员得以存活的重中之重。体温下降速度越快,大脑及身体其他器官受损的概率就越小。

中暑后,人可能无法喝水,因此还需要进行补水。当体温下降且中暑人员可以饮水后,开始喂食清凉液体。

为使中暑人员体温迅速下降,要将其避开热源,从阳光下转移到阴凉处并立即采用冷疗法。冷疗法是一种降低体温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安全的方式不断将冷的物体,如冰、冰水、冷水、冷毯、冷袋,放到中暑人员身上,或者不断用风扇吹风。简而言之,就是所有可以让中暑人员体温下降的方式均可使用。将中暑人员从热源转移到阴凉处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不是预防或处理中暑的手段。而给中暑人员降温才是预防和处理中暑的唯一方法。

当热应激发展成热衰竭之后,则应呼叫急救人员,并立即在现场进行降温处理。中暑可在无任何热衰竭的征兆下突然发生。作业场所有人发生热病后,唯一且最重要的一个法则是“降温及补水”。

不要等急救人员来实施冷疗法,这有可能会使人致命。在等待医疗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如果现场人员能够了解并实施“降温及补水”措施,则可避免在工作场所发生中暑。

热病

热应激

症状:手、脚、小腿或胃部痉挛;轻微头疼、头晕目眩。

应对措施:降温及补水。

热衰竭

症状:疲劳;呕吐;头疼;口渴;大量排汗;全身发冷、皮肤潮湿,可能还会起鸡皮疙瘩;寒冷、皮肤湿冷;大汗淋漓;肌肉疼或痉挛;轻微头疼、眩晕或昏厥;虚弱;局促不安或焦虑。

应对措施:立即进行医疗处理、降温及补水。

中暑

症状:恶心;呕吐;头疼;局促不安、精神错乱;失去意识;浑身发热;皮肤发干;皮肤发红;出汗过度;心率过快;惊厥;体温较高(达到或超过40℃)

应对措施:立即进行医疗处理、降温及补水,任何延误都可能致命。

本文编译自Occupational Health&Safety 2016年第6期

风险保障 篇2

季小姐本年29岁,当前在一家民营企业上班,每月税后到手的工资为4600元,公司也有为其交纳五险一金。她还为自个采购了一份分红型保险,每年要交一万元的保费,一共要交10年,当前现已交了3年。她的老公每个月工资收入为15000元,也有五险一金。当前采购有一份全能险,每年要交6000元的保费,交了2年。前年开端做基金定投,每月500元,如今账户上有近1万。房子2014年7月交给,每月还贷3100元,当前经过公积金按月还贷,可以掩盖。别的如今租房,房租3000元/月。宝宝刚满15个月,有社区医保,每年150元。有活期存款1万元。每月家庭花费4000-5000元。

理财计划师以为季小姐当前最为重要的是先攒够15万元的装修费用。一起他们还要给自个15个月大的宝宝上孩童险,在保险方面季小姐要考虑到意外以及意外医疗还有孩子终身的重疾险和意外险。在资金富余的状况下,添加一份教育金的保险。此外,两边父母都是五十多岁,身体不错,都有乡村的医疗保险,希望逐渐树立备用金,以备不时之需。麟龙公司还发现季小姐家庭在保证方面仍是有不少的疑问,尽管公积金可以掩盖他们的房贷疑问,但是假如配偶二人发作了啥意外致使身故亦或是工作能力损失,亦或是其他危险事情的发作,这都会给他们的经济状况带来很大的冲击;房贷有些的负债会相对添加、家庭收入会大为削减等,因而补充一有些商业保险是必须的。主张季小姐的老公采购一份金额至少掩盖贷款额的定期寿险,这样能使意外来暂时没有后顾之虑。别的季小姐配偶可各自添加一份重疾险,主张选择储蓄型重疾险,保费以月收入的10%为宜。储蓄型重疾险的长处在于能兼顾出资与保证,在保险期间若有危险发作可以直接获取所保金额,若无危险发作到期后将返还保险金额和盈利。

善用保障规避自驾游风险 篇3

善用车险免费救援服务

节日出行出游期间, 若遇到这些问题,不妨善用车险公司的各项救援服务。比如,平安车险与专业的救援公司合作,首创的“免费非事故道路救援”服务,就能为假期出游客户提供强力后援。

据介绍,凡平安车险VIP客户、平安网销车险客户、电话车险客户,均可在保单有效期内,免费享受道路救援服务,同时不限次数。其内容包括紧急接电、紧急送油、紧急加水、更换轮胎、现场抢修、拖车牵引、吊装救援7项非事故道路救援服务,基本涵盖了非事故情况下车主们可能遇到的所有难题。

而且,平安的非事故道路救援服务为“7*24小时”不间歇服务,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享受百公里免费道路救援。100公里以内、一般施救车辆所能通行和到达的区域,平安都能免费竭诚为车主服务。

据统计,在不久前的北京暴雨中,平安产险共为遭遇困境的车主提供了1867次免费道路救援,用专业贴心的服务,为客户第一时间送去温暖。

提前做好车上人员保障

每逢长假,租车出游、拼车出行,或全家一起自驾出游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但道路车辆拥挤,车上人员集中,驾驶员路况不熟、疲劳驾驶等特点则容易导致长假交通事故频发。

针对这一情况,人保财险上海市分公司提醒,除了基础车险(交强险、车损险和第三者责任险)外,自驾游车辆更要重视一些其他的潜在风险。

其中的一类风险是车上人员安全。鉴于自驾游一般多为家庭集体出游或朋友相约出游,车上人数较多,一旦出现事故,风险非常集中,建议车主出行前可以追加购买驾驶员意外险和车上人员责任险,也可以购买短期的境内旅行意外伤害保险规避风险。

可临时购买盗抢险

另一类风险来自车辆,车辆出省,路况和周边情况都会变得更为复杂,鉴于自驾车有被盗风险,建议车主在前往一些偏僻地区时适当选购盗抢险,以防万一。

当然,长途远行之前,为车辆做一个全面的体检工作必不可少;远行时,车主一定要带好身份证、行驶证、驾驶证以及相关保险资料,一旦出险,方便第一时间向交警出示,也方便车主向保险公司请求道路救援、异地理赔等服务。

相关链接:

平安车险:理赔客户可当“甩手掌柜”

据平安产险车意险理赔部副总经理吴涛介绍,车险人伤案件是车险案件中较为复杂的一种案件,结案周期较长。为切实解决这一理赔难题,平安产险对所有通过95511报案的车险人伤案件,推出“贴心在线,省心调解,安心理赔”的人伤案件服务,主动为客户提供多途径调解服务,帮助客户最短时间内达成有效的赔偿协议,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事故处理纠纷烦扰。不仅如此,对人伤案件,平安产险还将在全国范围内为客户及伤者提供“7*24小时”电话医疗专家在线辅导服务,让客户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关怀服务。

风险保障 篇4

一、树立“法制”思想理念, 培育“诚信”企业文化

(一) 依法治企是时代对企业提出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企就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来治理企业, 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依法治企的基础。依法治企是企业依法作出决策、依法经营管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保障。依法治企是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基础工作, 是企业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 也是促进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维权的重要举措, 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科学管理、推进科技进步、增创经济效益、争做行业一流、实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依法治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现代企业搏击市场的保护伞, 是现代企业抵御风险的防火墙。从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到普通职工都应当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处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法治经济, 走依法治企之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防范风险于未然, 取得改革发展先机, 就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企理念, 坚持走依法治企之路。

(二) “依法经营、诚信守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 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的行为规范。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 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生产单位乃至全体员工所拥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尤其是当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程度也在逐步加深。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法律法规作为法治经济的基础是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的最低行为准则。“依法经营、诚信守约”的企业文化, 在宏观上是企业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的指导, 在微观上是企业各阶段奋斗目标的指引;“依法经营、诚信守约”的企业文化, 可以通过其包含的管理制度和企业道德规范来实现对违法、违规事件的约束;“依法经营、诚信守约”的企业文化, 能够激励职工, 从自身做起, 尽百倍努力, 维护合法守规的企业荣誉、企业形象;“依法经营、诚信守约”的企业文化, 有利于调适企业与环境、与资源、与顾客、与企业、与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的不协调、不适应之关系;“依法经营、诚信守约”的企业文化, 不仅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 对企业员工产生影响, 还能通过媒体传播、公共关系活动等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 向社会辐射。要实现依法经营、诚信守约, 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有效管控企业法律风险是必经之途。

(三) 邯钢构建“依法经营、诚信守约”企业文化的显著成效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 邯钢法律风险防范管理开展较早, 成效显著, 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表率, 特别是企业管理层坚持“决策先问法, 违法不决策”的原则, 将依法经营、依法决策的理念融入于企业文化当中, 延伸到企业规章制度之上, 落实在生产经营环节, 彻底摒弃“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意识, 显著提高了依法治企水平。

邯钢各子分公司、二级单位做到了与法律事务机构密切配合, 以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为指导,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把与生产经营切实相关的, 工作中实际遇到的法律法规、法律问题转变为宣传素材, 采取“关注热点、分析焦点、贴近职工、服务企业、指导运营、防范风险”的策略, 充分利用宣传栏、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介载体, 展开普法宣传, 提升广大干部职工法律素质, 同时结合实际, 与培训部门积极合作, 以季度为周期、以月度为节点, 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讲座、知识讲堂, 并在年底组织全体科级以上干部进行法律知识学习、考试, 以此深化干部职工法律意识, 提高全员依法办事效率, 增强企业防范风险能力。

通过“宣传、培训、实战”三位一体模式, 促使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人人都有防范法律风险的责任, 逐步形成了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 养成了按章操作的行为习惯;企业全员逐步具备了“五个意识”, 即“积极的求知意识、严格的守法意识、主动的自律意识、清醒的风险意识、强烈的维权意识”;在企业营造出了与时俱进的核心理念和文化氛围, 做到了“思想有法, 决策问法, 经营依法, 行动守法”, 形成了“守法诚信是企业第一生命, 违法经营是企业最大风险”的共同价值准则。

二、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规章体系

(一) 建章立制意义重大

制度是执行的基石, 有了健全的制度, 执行才能有力度。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可以保障企业的运作有序化、规范化, 将纠纷降低到最低限度, 降底企业经营运作成本,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体系是制度的框架, 有了完善的体系, 制度才能有保证。完善的、健全的、与时俱进的法律制度, 是企业“依法生产、合法经营”的保障, 通过规章制度的硬约束, 牢牢把各项工作规范于法治当中, 以法治代替人治, 以规章代替规矩,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从而防止管理的任意性, 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同时保证员工行为规矩, 不偏离公司的发展方向。有了完善的制度, 还要有完整的体系作支撑, 将制度放到体系中去, 各司其职, 各尽其用, 环环相扣, 形成有机整体, 才能使体系、制度效用最大化。因此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充实完善规章体系是一个企业经营、发展、强大的重要保证。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不仅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起到了制度化管理的作用, 同时能够进一步挖掘员工潜能, 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 邯钢依法治企制度健全, 体系完整

邯钢经过系统梳理, 法律事务规章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 诉讼、合同、法人授权、法律审核、科技成果、专利、著作权、技术秘密、技术贸易、商标、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清欠等各项专业管理都有了配套制度保证, 填补了相关空白, 使企业法律事务工作迈入了有章可循、科学管理的轨道。

为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邯钢制定了《诉讼管理办法》, 健全了联动机制, 加强了诉讼事务管理, 明确了各方职责, 严格了办案程序;为规范公司合同管理, 制定了《合同管理办法》, 实现了合同的风险预警与控制;为规范公司授权管理, 制定了《法人授权管理办法》, 做到了责任落实到人;为保障公司重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制定了《法律审核管理办法》, 规范了法律意见书形式, 促进了依法决策;为保障公司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开办、变更、注销、年检、检查、备案各环节有章可循、有档备查、减少隐患, 制定了《营业执照管理规定》《组织机构代码证管理规定》;为使清欠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明确主辅办人员责任、快速足额清回外欠, 制定了《清欠工作管理办法》;为规范公司技术贸易管理, 充分发挥公司人才与技术优势, 实现高水平成果、先进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 制定了《技术贸易管理办法》;为规范和加强公司科技成果管理工作, 充分激发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积极性, 提升公司科技创新能力, 结合公司实际, 制定了《科技成果管理办法》;为调动广大职工开展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专利技术在公司发展中的作用, 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抵御竞争风险, 制定了《专利管理办法》;为规范和加强公司著作权管理, 保护公司无形资产, 制定了《著作权管理办法》;为防止公司无形资产流失, 规范技术秘密管理工作, 最大限度维护公司权益, 制定了《技术秘密管理办法》;为加强公司商标事务管理, 树立和维护企业信誉、品牌形象, 制定了《商标管理办法》。

在不断构建体系、完善制度、健全机制的同时, 各主体单位结合现有专业管理制度, 抓规范、抓落实, 切实细化并严格执行管控流程, 通过管理制度来明确各岗位在防范风险中的职责, 共同对法律风险实行全程监控、全面管理。同时坚持与时俱进, 结合自身特点, 围绕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及战略转型道路, 通过法律风险排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形成工作闭环, 构建覆盖全员、全系统、全过程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三、加强法律队伍建设, 为法律风险防范提供组织保障

(一) 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对企业法律机构建设提出新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步深入, 法律保障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国内企业应当向国外先进企业看齐 (法律顾问比例占企业总人数的6‰) , 根据发展需要, 不断加强法律队伍建设, 以提高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能力。

企业法律队伍建设要与自身改革发展相适应, 要坚持把培养专业人才当作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切实更新人才观念, 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促进人才队伍稳步壮大, 保证风险防范有“源头活水”。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持证上岗比率、加快人才梯队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培养一批熟悉资本运作、公司改制、环境保护、劳动就业、知识产权、对外经贸等专业知识的专家型法律人才, 构建一支“善于维权、能够胜诉”的法律队伍, 努力营造企业优秀法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积极推动法律事务工作“五个转型”, 即“由事后救济型转向事前防范型、由事中参与型转向事前参谋型、由内部封闭型转向对外开放型、由专业事务型转向综合管理型、由静态处理型转向动态防控型”。要逐步建立法律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的联动、互通机制, 做到法律人员用管理意识提供法律服务, 经营管理人员以法律思维解决管理问题。

在当前严峻形势下, 法律事务机构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 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 保证每个人都能爱岗敬业、脚踏实地, 勇于担当, 敢于创新, 追求卓越。法律事务工作要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和改革方向, 以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为中心, 认真研究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法律需求, 增强工作的前瞻性, 不断拓展法律服务的新领域, 探索法律服务的新途径,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服务质量, 为企业各项工作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二) 邯钢高素质法律人才引进、培养工作走在行业前列

邯钢在法律队伍建设方面, 走在了行业前列。多年来,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企的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才资本是最宝贵资本”的意识, 大力拓宽选人视野, 任人唯贤, 不拘一格, 唯才是举, 给有专业能力、有管理思想、有维权作为的优秀人才提供施展的空间。在人才的引进上,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评价标准, 多方甄选重点高校的优秀法学毕业生。在人才的培养上, 帮助每名法律工作者制定细致的职业发展规划, 有目标、有计划地实现每个人的自我提升。广大法律工作者通过参加高水平法律公开课、定期集中的法律业务学习和业余的专业知识充电, 逐步实现了专业队伍的发展和行业的发展相适应、与企业的发展相协调, 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发挥了强有力的保驾护航作用。

四、强化法律审核与合同管控, 风险防范关口前移

(一) 法律审核、合同管控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重点环节

重大事项决策风险是企业法律风险管控的重中之重, 是事前防范风险的重要对象。如想“防患于未然”, 就应明确法律审核环节, 落实法律审核职责, 将法律审核制度与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重大决策事项中的专业把关作用, 做到“三未三不”, 即:“未经法律顾问把关的重大决策不上会, 未经法律顾问审核的重大合同协议不签字、未经法律顾问出具法律意见的重大事项不上报”。法律事务人员要以保障重大项目建设为工作重点, 充分发挥专业职能作用, 保障决策依法进行, 即:“做好专职调查、法律风险评估、审核章程决议、办理资质证照、防控合同风险, 切实体现法律把关能动性, 坚决避免法律审核走形式, 走过场”。通过完善制度、细化流程、明确责任、落实分工, 使法律审核把关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硬约束”。

合同风险是企业法律风险的重要来源, 是法律风险事前防范的关键对象。只有合同签订部门、法律审核部门、企业管理部门各方相互沟通、积极配合、形成机制, 才能有效防控合同风险。各主体单位应做好合同管理各项基础工作, 稳步扎实推进, 与先进企业进行合同管理对标, 开眼界、找差距、补不足、求进步。企业管理部门要积极推动合同管控一体化、信息化, 将合同管理纳入ERP等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纳入企业经济责任制考核范畴。法律事务部门要高度重视合同示范文本的质量, 重点做好合同的动态监管, 深入业务部门, 主动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订、审、控”三方相辅相成, 合同风险将得到有效管控。

(二) 邯钢追求管理卓越, 法律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邯钢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关口前移的基本方针, 不断完善制度、规范运行、创新管理, 企业内控自我调节机制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2012年新收诉讼案件较上一年度减少一半以上。

以“月度检查、季度抽查”为抓手, 全过程关注合同运行状态,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一律纳入处务会议专题研究, 随时提出整改意见, 把各类风险点消灭在萌芽状态, 确保了公司经营依法有序运行。全年审查重点合同达一百余份, 修改完善合同版本多份, 满足了法律法规的刚性要求, 事前搭建了法律风险隔离墙。

为公司各项重大活动提供法律保障。在工业区延伸建设、母子公司年审年检、重大事项法律审核、清理遗留问题、处理偶发事项和协调非诉案件等方面, 充分发挥专业团队优势, 高效优选法律实施方案, 确保了公司改革发展顺利进行。

通过提高认识树立理念、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完善规章健全制度、与时俱进增强能力、事前把关风险前移“五措并举”, 构建事前防范先行、事中控制跟进、事后补救收尾的三维体系, 坚持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 通力合作, 企业法律风险将得到更有效控制, 企业经营成果将得到更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怡平, 李红宴等.法律风险防范指引.2012, 4

[2]杨文斌.如何防范与控制法律风险.http://china.findlaw.cn/lawyers/article/d73572.html, 2012-3-15

[3]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4]中国全力打造国企法律风险防范机制[N].法制早报, 2006-5-25

风险保障 篇5

立足职能找风险

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区劳动局首先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入手,结合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全面实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全体工作人员明确了风险概念,树立了风险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动大家立足本职识别、查找风险,特别对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的风险点进行了重点识别,共识别出局级风险点25个,部门级风险点51个,将其全部纳入风险防范管理。例如,在社保基金管理方面,重新梳理了社会保险基金9个入口,22个出口,22条基金通道的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共从工作流程各个环节中查找出56个风险点。

严格管理防风险

在风险点的防控方面,区劳动局从队伍建设、制度创新和监督防范三个重点环节着手,关口前置,着力构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责任网、监督网、评估改进网。在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重新修订作业指导书的基础上,通过行政监督和内部控制的方式,对风险点实行分级、分层管理和防范。例如,对局级风险点的管理实行中心主任、主管主任、部长、工作人员“四级”管理。对部门风险点的管理实行主管主任、部长、工作人员“三级”管理;同时,局基金监督部门运用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手段,对局内涉及社保基金管理的相关部门进行实时监控,对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并跟踪验证整改情况;局长办公会每月听取基金安全运行情况汇报,从而达到有效监督的目的。

针对重点环节查找出来的风险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如:以往在社会保险个人账户补填业务方面,从接收材料、审核材料到补填操作都由一人完成,业务主管和中心主任只进行事后监督,出现人情件、违规件,基金流失的风险和操作者违纪的风险很高。在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时,区劳动局增设了复审岗,实行层级检查;在制度机制方面,严格操作权限,实行闭环管理;在监督管理方面,基金监督办实施行政监督,纪检监察科实施效能监察,并通过奖惩制度和考核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

相辅相成化风险

首先,将廉政建设和业务工作相结合,为风险的化解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将监督管理关口前置,使大家从思想上确立了“风险无处不在,风险防范人人有责”的风险意识,增强了工作人员的廉政意识,从而形成了全员参与的防控风险氛围,大大改善了以前纪检工作和业务工作“你唱你的戏,我种我的地”的状况。在潜移默化中化解风险,营造良好的廉政勤政环境。

其次,将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充分调动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纪检监察、社会舆论等监督管理力量,构建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三道防线,将监督贯穿于业务工作的全过程,优化纪检监察工作抓手,使风险防控工作从无形变有形,从幕后到台前,一步一个脚印,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形成风险化解的坚强合力。

风险保障 篇6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通过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已被越来越多的客户接受和采用,电子银行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渠道。

据统计,我国电子银行业务连续5年快速增长。2014年,个人网上银行用户比例为43.1%,同比增长了7.2%;手机银行用户更是出现爆发式增长,同比上涨了50%。预计2015年手机银行用户比例将达到24%,其中将有80%的用户利用移动终端进行支付,超过4成的用户通过手机银行购买理财产品。

中国银行大力拓展网络金融服务

面对网络金融的大潮,中国银行积极开展电子银行建设,大力拓展网络金融服务,推动银行业务转型升级。

截至2014年底,中国银行的个人网上银行存量客户数达到1.12亿户,同比增长11.30%;交易金额为15.46万亿,同比增长34.95%。网上银行的产品功能全面覆盖传统服务范围。2014年,中国银行的手机银行客户数量达到6460万户,同比增长23.93%;交易金额为2.05万亿,同比大增459.07%。电子交易渠道对传统网点业务的替代率达84.70%。

中国银行以“中银易商”为平台,跨界融合,从“易金融、泛金融、非金融、自金融”等维度全力打造以移动化服务型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网络金融服务,探索建立全新的商务模式,以生活化、虚拟化、个性化及全球化为特点,实现“一个客户,一个银行”。

中行电子银行多重防护,保障客户交易安全

在网络金融业务给客户带来高度便利性的同时,层出不穷的网络安全事件一直困扰着广大用户。网络金融诈骗案件时有发生,客户利益面临严重挑战。

为了维护良好的市场声誉和形象,保证客户利益不受损害,中国银行高度重视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问题,采取了业界先进的多层次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电子银行业务安全管控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业务交易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技术保障

中国银行构建了完善的电子渠道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为客户提供了网络金融业务交易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技术保障。

在交易的事前阶段,实施了安全控件、钓鱼网站监控、多因素身份认证等多种技术控制措施。同时,在业务交易层面,实施了交易限额控制、预留提示信息、会话超时控制、多次尝试登陆保护等多项业务控制措施。例如,交易限额控制是将客户通过电子银行渠道转账、支付的交易金额设置上限,能够有效地防止客户遭受大额财产损失。

在交易的事中阶段,实施了SSL传输层加密、敏感信息硬加密、重要交易签名、IDS+IPS网络防御等多种技术控制措施。在业务交易层面,实施了欺诈交易监控、大额交易客服独立授权、转账密码等多项业务控制措施。

在交易的事后阶段,通过交易追踪协查和应急止付来保障客户交易的安全。中行的电子银行系统保存交易记录并提取客户端有关特征,包括交易记录、客户端IP地址、MAC地址、CPU-ID等内容。这些信息除了用于交易追踪、案件协查外,还可以用于认证、绑定客户端,防范钓鱼网站攻击。在业务层面,制定涉案可疑客户及账户的快速应急止付办法,最大程度降低客户的资金损失。

2、利用多因素认证体系,精准识别客户身份信息

针对电子银行业务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交易当事人的身份难以有效认证的问题,中国银行的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采取了多因素认证体系,对客户身份进行准确地鉴别和保护。

中国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构建了“三道防线”和“九重安全”体系。在进行转账、支付、缴费、还款等重要交易时,电子银行不仅仅通过用户名和静态密码的组合来验证客户身份,还要求客户持有“中银E盾”、“中银E令”两种高端安全认证工具,同时辅以手机交易验证码进行独立通道确认。通过“用户所知晓”和“用户所持有”的两种身份鉴别因素,对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进行综合分析,精准识别客户身份信息,防止欺诈交易的发生。

3、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电子渠道反欺诈,及时阻断可疑交易

近年来,商业银行电子交易渠道的资金欺诈案件时有发生,中国银行建立电子渠道反欺诈系统,主动监控和甄别电子渠道业务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交易,防范电子渠道欺诈行为。

电子渠道反欺诈系统采用贝叶斯算法实现了自学习风险引擎,基于客户行为特征来识别客户的交易行为真实性,甄别欺诈交易。采用智能化的自适应认证解决方案,基于交易风险等级、细分客户、客户签约认证策略灵活处理电子渠道风险交易,可以在降低交易欺诈风险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网路金融服务。

中行电子渠道反欺诈系统实现了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家居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渠道业务的交易信息、客户签约开户等信息进行24小时不间断风险评估和监控,能够事中、准确、主动、有效地分析和评估欺诈风险交易,有效控制电子渠道各种欺诈案例的发生,保障银行电子渠道用户的交易安全。

4、系统高可用架构和负载均衡技术,保障网络金融服务稳定可靠

客户资金及交易数据的妥善保管、网络金融服务的持续提供是电子银行信息安全问题的核心。中国银行电子银行系统通过实施高可用架构和负载均衡技术,最大限度增加系统和数据冗余性,用以保障网络金融服务稳定可靠。

中国银行建立了全球一体化系统运营架构。在境内构建了北京生产中心、北京同城备份中心和上海异地灾备中心的“两地三中心”运营模式,各一级分行通过一级骨干网接入总行数据中心。在海外,中国银行建立了亚太、美洲和欧洲三个海外信息中心,服务范围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700多个分支机构,各海外分行分别接入本区域的海外中心,各海外信息中心通过环球网与国内生产中心相连接。

为了保证网络金融服务的快捷稳定,中国银行骨干网采用全冗余架构,每个网络节点均采用双运营商线路连接,线路之间互为备份,整体网络在每一层面采用双备份架构,整体骨干网络无单一故障点。数据中心所有生产网络设备均采用双机热备冗余设计,确保网络通讯和系统服务不中断。数据不丢失,服务可持续,这是中国银行对每一位国内外客户的郑重承诺。

nlc202309011447

5、使用经国家安全部门认证的国产商用密码产品,核心安全技术自主可控

商用密码产品广泛地应用在客户身份鉴别、逻辑访问控制、敏感信息加密、交易真实性保障等银行业务的核心环节。如果商业银行依赖于国外的商用密码技术和产品,缺少对这一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一旦商用密码产品存在后门或漏洞,可能会导致大量客户隐私信息泄露、巨额资产损失。

中国银行在业界率先开展商用密码技术和产品国产化改造,积极申报国家发改委支持的国产密码应用试点改造项目,选用由国家权威部门认证的国产商用密码产品,以中国银行企业、个人网上银行国产密码应用为核心,完成了认证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实现了国产密码技术在网上银行交易中的全面应用。经过国产密码应用技术改造,中国银行境内借记IC卡、信用IC卡、网上银行系统等核心基础设施都配备了安全可靠的国产加解密设备,运用了国产SM系列密码算法,核心安全技术自主可控,网络金融服务更加安全可靠。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提升安全防护能力

据统计,超过90%的网络金融安全事件是通过电信欺诈、钓鱼网站等手段实现的。犯罪分子或是通过冒充公安、司法等公职人员或银行职员,或是通过群发欺诈短信和电子邮件,诱使客户登陆仿冒银行网站的钓鱼网站,骗取客户银行账户、身份信息、网银密码等隐私信息,进而窃取客户的账户资金。

目前,中国银行的电子银行技术体系已经十分成熟。但仅靠银行金融机构的单方面努力,还是不能保证电子银行交易的安全。客户的信息安全意识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始终是网络金融业务风险事件的主要原因。

对电子银行客户的安全建议

1、妥善保管认证工具,保护个人隐私,防范社会工程学欺诈

作为电子银行的客户,应尽可能少地将自己及亲友的敏感信息暴露到互联网上。需要重点保护的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网银用户名、密码口令、手机号码,以及个人信息包括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常用联系人等。诈骗分子可能利用这些信息对客户本人及亲友进行社会工程学攻击,骗取钱财。诸如“中银E盾”、“中银E令”等认证工具更需要妥善保管,如有遗失应尽快到银行挂失、注销和补办。

2、手机银行的校验信息接收与支付交易功能相分离,防止手机遭受恶意劫持

如果用户同时持有多部手机,那么建议将手机银行交易校验码的接收手机与手机银行支付交易的操作手机相分离。一旦手机感染了病毒或木马,黑客就很容易劫持客户的短信信息,从而获取手机银行交易校验码。若客户使用一部手机进行交易操作,使用另一部手机收取验证码,则黑客就需要同时劫持这两部手机,这就大大增加了犯罪分子的攻击难度,有效保护客户手机银行交易的安全。

3、限制账户支付额度,防止大额资金损失

在使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进行转账、支付交易时,应设置账户支付额度限制,防止大额的资金损失。随着移动支付的迅速普及,各类银行卡快捷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在方便客户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设置了交易支付限额,就可以保证一旦发生电子支付账户被盗的情况,客户的损失不会过大。建议客户把存有大额资金的银行账户保护起来,使用特定的银行卡或小额账户绑定快捷支付,可以有效防范发生大额的资金损失风险。

我国社会保障财政风险防范研究 篇7

社会保障是政府职能的重要部分, 是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 它与政府财政活动密不可分, 社会保障功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财政。

从理论上讲, 社会保障是保证生产力补偿的一种必要手段[1], 它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再分配手段, 是国家对市场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整以保证社会公平。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 本身就是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对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都将产生直接影响。而财政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社会保障分配的总量和结构, 为国家履行社会保障职能、发展保障事业提供资金保证。

从实践上讲, 任何国家社会保障资金的形成和供给都离不开财政的参与, 即社会保障收入和支出都具有财政性。就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模式而言, 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有关社会保险项目都是直接由财政支出;社会保险各项目的基金也是由财政直接或间接的给予支持。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过程中, 财政不仅要注入大量资金, 而且是社会保障资金失衡的最后责任人。因此, 财政应当从宏观上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承担起规范和引导的责任。

二、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的具体体现

所谓社会保障财政风险[2], 是指社会保障体系因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资金或资金使用安排上的重大失误, 致使社会保障的“减震器”或“安全网”功能无法正常运转, 并随之出现社会恐慌, 甚至是动荡的潜在可能性。社会保障由于其自身内在或外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社会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可能遭受严重损失, 最终转化成财政风险。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社会保障财政风险已成为财政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提出, 主要基于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支付直接影响财政分配状况。社会保障在收和支两个方面都可能导致财政风险, 社会保障资金一旦入不敷出, 资金缺口最终都要由财政“兜底”, 增加财政负担, 形成政府的直接隐性债务。

(一) 社会保障筹资制度不完善

1.筹资渠道狭窄。

我国社会保障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企业和个人的缴费, 但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缴费比例看, 个人缴费比例是比较低的, 而国家和企业包得过多。这一方面淡化了劳动者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责任, 另一方面导致国家和企业负担沉重, 增大了财政风险。

2.筹资模式单一。

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 主要采用现收现付制。但据预测, 到2030年, 我国城镇企业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人数之比将达到48.95%, 到2050年, 这一比率将达到55.46%[3]这种模式从管理上看, 其优点在于操作和管理简便, 但难以适应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高峰挑战。

3.覆盖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

比如现行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制度上规定覆盖所有在城镇企业就业的劳动者, 也包括农民工, 但在实际执行中, 农民工参保的比例很低。截至2008年底, 全国参加城保的农民工2416万人, 只占在城镇就业农民工的17%。主要原因是现行城保制度的有些政策难以完全适应农民工的特点。社会保障筹资的覆盖面较小, 影响了基金的积累, 弱化了社会保障统筹共济的能力, 不能在大范围内平衡收支差异, 分散基金风险。

(二) 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缺口不断增大

1.养老保险的支付缺口。

社会保障财政风险主要表现为养老保险风险, 包括转轨成本、个人账户“空账”风险以及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的支付危机。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是在完全没有基金积累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由企业自主支付养老金难以为继的背景下起步的。由于没有基金积累, 出现了社会保险基金的代际转移, 即用现在在职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支付目前已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1995年开始实施的“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模式, 尽管建立了个人账户, 但由于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是合并管理运营的, 现收现支, 个人账户登记并没落到实处。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 统筹基金严重挤占个人账户基金, 个人账户变成有名无实的空账。据统计, 截止去年,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规模已超过7400亿元, 并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在扩大。专家测算, 如果任其发展, 到2033年人口老龄化高峰时, 当期养老金支付缺口将达到4400多亿元, 空账更是高达14万亿元。

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实行“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中人逐步过渡”。 “老人”和“中人”在改革前并无个人积累, 但未来仍需支付其养老费用, 这意味着国家对这部分人负有“隐性债务”。由于金额巨大, 国家财政目前很难一次性拿出资金来补偿对“老人”和“中人”的隐性负债, 这就是所谓养老保险的转轨成本。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估计, 我国1994年隐性养老金债务相当于当年GDP的46%~49%左右, 从2001年到2075年, 中国这一缺口甚至有9万亿元之巨。据劳动保障部预计, “十五”期间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多达4500多亿元[4]。

2.失业保险的支付缺口。

随着 “三条保障线”转变为 “两条保障线”, 失业保险基金也给财政带来一定风险。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 就业压力增大, 失业救济的负担也在不断加重, 据初步估计, 按照目前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和社会新增失业人口计算, 需领失业救济金的人口约为3000万人, 如按照每人年均3600元 (月均300元) 和平均每人一年失业期计算, 一年大约需要救济金1080亿元。

3.医疗保险的支付缺口。

2009年4月6号国务院正式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 最引人注意的内容是三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 每年大约2833.33亿元, 除此外未来三年各级政府还会继续安排和相应增加支持其他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这无形中也会增加财政的支付风险。

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支付缺口[5]。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是国家为救济社会成员收入难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人口而制定的一种社会救济标准, 由各地民政部门会同当地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 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并且随着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这项支出“水涨船高”呈刚性增长, 必然要提高保障金标准;另外, 下岗失业者领取失业保险是有年限的, 超过年限, 便会转向“低保”, 这也将是巨大压力。

(三) 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社会保障基金尤其是养老保险基金一定要保值增值, 这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益率较低, 根据相关测算, 增值率大约只有4%, 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 收益率微乎其微。如果考虑基本养老保险中个人账户实际累积额的收益率, 将远远低于4%, 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那么实际增长很可能是负的。

监管的缺位和不合理, 表现在社保基金理事会一边作为大管家, 选择基金管理人, 一边又自己亲自上阵操盘, 这种尴尬的职能冲突使得社保基金在主体上缺乏风险制衡和防范机制[6]。所以必须加快社保投资基金的立法, 从立法层面明确社保基金的安全投资理念, 明确社保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的比例, 厘清社保基金理事会的职能定位, 并借鉴美国等国家, 将社保基金纳入国家正式的财政预算, 接受人大对其投资行为的监督, 避免社保基金长期在体制外运转。

三、防范措施

(一) 加大法制建设力度

由于没有内容全面的、可统一操作的、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社会保障法》作依据, 使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受到影响。因此, 要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法, 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层次, 增强约束力, 从法律上明确社会保障的目的、原则、方针、权利、义务等, 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化水平。另外, 应加快出台关于社会保险基金营运、投资及监管等一系列的立法, 以确保5100多亿社保基金投资的安全运作。

(二) 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1.开征社会保障税。

社会保障税 (国外也称社会保险税、工薪税) 就其本质而言, 是一种再分配性的目的税, 最终来源于劳动者创造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经过多方讨论论证, 这是我国比较理想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把目前的社会保险统筹收费改为以社会保障税的方式征缴, 既可以增强筹资的刚性, 解决现行以行政手段实现统筹的“软收硬支”问题, 又能使社会保障制度法制化、规范化。所以要从我国国情出发, 在时机成熟、各方面条件都允许时开征社会保障税。

2.变现国有资产, 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国务院1997年7月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立了“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中人逐步过渡”的方案, 但资金来源却没有落实。而目前的国有资产在很大程度上是老职工长期低工资劳动贡献的积累, 所以可以考虑将这部分资产用于他们养老。一方面可以解决“老人”的历史债务, 另一方面减轻现行个人账户的压力。

3.做实个人账户, 建立基金积累。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2009年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继续开展做实个人账户试点, 全面推进省级统筹[7]。

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是国家用来反映各项社会保险资金收支活动的计划。过去, 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由主管部门自行制定政策、自行提取、自行支付, 不受预算的管理和约束, 而入不敷出又要财政兜底, 财政处于被动状态。现在, 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已纳入单独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账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 但仍然游离于国家正式预算之外。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预算, 社会保障收支活动都要经过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监督和决算批复等程序, 有利于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 也有利于准确掌握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支付及管理情况, 更好地保证各项基金的正常给付。

3.切实规范财务管理制度。

如完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制度;推行社会保险集中统一征缴和网上征缴支付办法;实现社会保险信息共享、实时监管、公开透明的基金征收、使用和管理运行的新模式;通过财务管理对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实行检查和监督, 全面建立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制度;进一步完善2002年10已全面启动的“金保工程”[8]。

(四) 规范基金投资管理, 强化监督力度

1.确立安全第一的投资理念[6]。社保基金作为战略性储备基金, 一直被视为老百姓的“保命钱”, 社保基金理应安全重于收益。尤其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风暴洗礼后, 很多国家开始调整社保投资基金的策略, 最大变化就是重提社保基金的投资安全, 大幅度减少在资本市场的投资比例。我国法定的社保基金投资渠道是购买国债和银行存款, 基金贬值的压力较大,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既要解决社保基金闲置的问题, 又要面对股市大幅度缩水的问题。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的出路不在于盲目地海外投资或“静观其变”, 应该选择性地参与一些具有良好盈利前景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加大民生等方面的支出以刺激消费需求, 将部分财政资金释放出来。

2.强化监管力量, 构建主辅分明、多重监管的社保基金监管模式, 逐步形成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机制, 并推进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市场化。首先要加强基金监督的法制建设;其次社保机构需要健全完善, 成立类似于银监会、证监会的社保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 加强监管部门的权责, 保证执行力;最后基金管理部门要定期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基金管理情况, 还要动员社会力量, 包括新闻媒介、工会组织及各阶层代表参与监督。

参考文献

[1]李海飞, 谢颖.社会保障风险的财政分析与防范[J].财贸研究, 2002 (1) .

[2]朱智强.转轨时期中国的社会保障财政风险及其防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4 (6) .

[3]王东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4]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5]邵伟钰.社会保障财政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问题探索, 2003 (4) .

[6]马光远.社保基金理应安全重于收益[N].南方都市报, 2009-05-12.

[7]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中国农业风险的多维保障机制研究 篇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农业风险管理事关农民收入增长和国家粮食安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 农业生产的稳定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 立足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在充分考虑中国农业风险特征的基础上完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 保证农民农业经营性收入的稳定增长, 既是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 也是消除农村贫困、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有关农业风险管理的国内文献较多,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程承坪等认为政府应该根据不同农户的内在需求来制定农业风险管理政策, 并将农业风险管理策略由供给驱动型转变为需求导向型。〔1〕叶明华则利用1978~2010年粮食主产省份水灾与旱灾成灾率数据, 研究发现江淮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灾风险与东北和华北平原的旱灾风险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提出从补贴、税收和防洪抗旱区域协调等视角优化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对策。〔2〕近年来更多的学者从农业保险的视角来研究设计农业风险的管理方案。郭颂平等提出, 农业风险的系统性特征并不完全符合传统可保风险的条件, 应该在完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农业风险的防范职能。〔3〕高涛等研究了农业保险在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建议利用国际再保险市场或者国际资本市场来分散中国的农业巨灾风险。〔4〕张伟等认为, 不同地理区域内的农民面临的农业风险类型和受自然风险的危害程度不同, 因而对农业保险的现实需求也不同, 保险公司应该根据不同农民的风险特征开发出差异化的农业保险品种。〔5〕

综上所述, 农业风险管理方面的现有研究成果颇丰, 涉及农业风险管理中的不同层面, 这些研究为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农业风险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 农业经营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是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 如何构建一套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来管理这两大风险, 已有文献在这方面尚未给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本文将在立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研究构建一种管理农业风险的多层次保障机制, 以期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面临的农业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提供切实保障。

二、农业风险的初级保障:完善以生产和生活救助为主的灾害救助制度

农业生产严重依赖于气候条件的特点导致其先天就是一种弱质性产业, 在三次产业结构中, 农业是经营风险较大、风险防范能力较差的产业类型。农业经营中所面临的自然灾害, 其发生与否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 尚难以对重大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御与控制, 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在灾后被动地进行救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 城市中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多, 进城打工成为农民除务农之外的另一种赚钱方式。而由进城务工所引致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 已经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粮食安全带来了不利影响。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村居民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能力, 是减缓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完善农业灾害救助体系, 构建农业风险损失补偿保障机制, 是保障农民稳收增收的重要前提。这其中, 完善农业灾害救助体系是构建农业风险综合保障机制的首要环节。

农业自然灾害 (特别是重大自然灾害) 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影响范围广、经济损失巨大。表1列出了2008~2011年间中国发生的特大农业自然灾害,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特大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覆盖多个省区, 农作物受灾和绝收面积通常高达几千万亩甚至上亿亩, 而由此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也往往达数百亿元。农业自然灾害求助的目的是通过物资和现金支援, 帮助受灾农民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 同时使受灾地区的农业生产、生活等尽快恢复正常。普通的灾害补偿更多地强调对灾民损失的经济赔偿, 对于时效性并不是特别关注, 而灾害救助的目的是恢复灾民的基本生产生活秩序, 其经济补偿力度较小, 更多地强调救助行动的迅速、救援的即时性和救助措施的有效性。在特大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下, 由于影响区域覆盖多个省区, 而各个省区的经济实力和灾害救助机制存在很大差异, 如果以省级政府为主导进行灾害救助, 可能会因各省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而导致救助标准的不统一。另外, 救助机制完善的省区通常能够给予灾民更迅速有效的救援, 而救助制度落后的省区则可能会出现灾害救助不及时, 导致受灾农民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求助物资。因此, 完善现有的灾害救助体系, 使所有受灾农民都能享受到迅速、高效、平等的救助, 是构建中国农业风险多维保障机制的重要一环。

单位:万亩, 亿元

注:以上数据来自于各主流网站相关新闻数据。

灾害救助是灾后管理的第一步, 也是灾后管理的基础环节。为保障农民在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获取物质支援, 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 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灾害救助体系进行改进和优化。

1.组建国家层面的农业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中心

当前, 我国省际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 进而导致在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 遭受同样灾害损失的农民享有的救助标准存在地区差异, 构建国家层面的农业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中心可以消除灾害救助的这种不平等。农业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中心可作为农业部的一个特设机构, 每年由中央财政拨付专门的救助资金, 救助资金主要用于两个用途:一是当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时, 用于支付灾后的紧急转移安置、倒房重建、过渡性生活救助、遇难人员家庭抚慰和损房修复等与受灾农民生产有关的救助费用;二是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作为物资储备, 在重特大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后迅速向受灾农民发放, 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农业生产, 避免因灾后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导致农民无法复耕的情况发生。

2.完善农业灾害的社会救济制度

相对于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政府财政提供的救助力度十分有限, 在受灾范围较大的情况下, 光靠民政部门有限的人员配备也难以保证救助行动的快捷性。为提高灾害救助水平和救助效率, 可以发动社会公众参与到农业自然灾害的救助中来。一方面, 在重特大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后, 民政部门应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介, 即时向社会公布救灾资金的捐赠账号, 积极筹积救灾款项;另一方面, 应鼓励在各个省、市设立灾害救援志愿者制度, 通过动员民间的力量参与重特大农业灾害的救助行动, 弥补民政部门救灾人员短缺导致的效率低下情况, 帮助将救灾物资第一时间送到灾民手中。

3.完善农业灾害救助的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在灾害救助过程中还普遍存在挪用、贪污和截留救灾款物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一部分上级政府拨付的救灾款项经过层层剥扣, 最后到灾民手中时已所剩无几, 这些不法行为不仅降低了灾害救助的效率, 导致灾民难以迅速恢复农业生产, 同时也严重破坏了政府在灾民心中的公信力。因此, 相关部门必须完善现有的灾害救助监督机制, 坚决打除挪用、贪污、截留救灾款物的不法行为, 坚持救灾标准、救助对象的公开透明, 把救灾资金和物资管理使用置于阳光之下, 保证每一份救灾款物都能按时发放到灾民手中。

三、农业风险的中级保障:构建以农业保险为主的损失补偿机制

农业灾害救助并不对灾民的灾害损失提供补偿。在灾害救助无法补偿农业损失的情况下, 如何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构筑农业生产的风险保护屏障, 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是当前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重大问题。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 农业保险在农业风险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已经与政府救济和低息贷款一起成为了农业风险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照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成功经验, 中央政府于2007年首先在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新疆和四川等省区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通过由政府财政提供部分保费补贴和对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提供部分管理费补贴的方式来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已推广到全国。

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下, 一方面, 政府提供的保费补贴降低了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成本, 激发了农业保险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 政府为保险公司提供的管理费补贴也减轻了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 伴随农业保险市场需求的扩张, 其业务版图和业务规模也逐年增加, 这对于保险公司分散经营风险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农业保险的市场供给也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广一举改变了中国农业保险市场长久以来的供需 “双冷”局面, 直接推动了中国农业保险年保费收入从2007年前的年均10亿元迅速增长到2012年的240.6亿元。截至2012年底, 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为中国1.83亿农户提供了9006亿元风险保障, 向2818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148.2亿元。财政补贴下的农业保险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 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了风险保障, 但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这种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相结合的补贴制度, 导致了农业保险补贴力度的地区差距。东部经济发达的省区财政实力雄厚, 可以为本地区的农民提供更高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保障水平, 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则只能为本地的农民提供有限的保费补贴和较低的保障水平。农业保险补贴力度的这种差异将可能导致不同地区农民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从而影响农业保险补贴的公平性。

如表2所示, 经济最发达的北京和上海两市农民的收入水平最高, 地方政府开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也更为丰富, 为种养业提供的保费补贴比例也最高, 如北京的生猪保险和上海的淡季绿叶蔬菜保险分别由地方各级财政提供80%和90%的保费补贴。而收入水平很低的广西和贵州两省区, 目前开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仅限于列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内的少数品种, 尚无完全由地方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品种, 而且地方各级财政对列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的品种也只提供了30%的保费补贴。黑龙江和吉林两省虽然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政府提供的保费补贴比例并不高, 但从表2中可以看出, 两省的农业保险深度显著高于广西和贵州。出现上述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地处东北平原, 地形条件有利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 机械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取代了小农经济模式下的传统手工农业。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水平更高, 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也更大, 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的农民相比, 他们对农业保险的购买力也更强。

注:最高保费补贴比例不包括中央财政为农业保险提供的保费补贴, 指的是地方各级财政为部分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提供的保费补贴占总保费的最高比例。数据来源于 《中国保险年鉴2012》和 《中国统计年鉴2012》以及各地农业保险实施政策。

缩小农业保险补贴的地区差距, 让不同地区的农民都能享有同等水平的保费补贴和农业风险保障, 是当前中国农业保险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 政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首选, 应该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主要农产品列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的补贴范围, 同时加大中央财政对上述农业保险品种的保费补贴比例, 适当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 使农业保险真正成为农民稳收、增收的重要保证;其次, 考虑到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主要以种植经济类作物获取收入, 这类地区发展农业保险的首要目标应该是保障农民收入增长而非维护粮食安全, 因此,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果树保险、林业保险等能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保险品种, 财政补贴资金更多地向这类保险品种倾斜;再次, 加强对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监管, 保监会就规定所有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均需从保费中按比例提取巨灾风险储备基金, 承保业务规范较大的保险公司还需通过再保险市场分散业务风险, 同时探讨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实施方案, 通过资本市场和国际再保险市场分散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 确保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投保农民能够得到约定的保险补偿。

四、农业风险的高级保障:建立以最低收购价和农产品期货为主的价格稳定机制

农业保险承保的是农产品的产量损失风险, 当农产品因自然灾害的影响其实际产量低于预期产量时, 保险公司将参照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按照保险条款约定的补偿标准对受灾农民提供经济补偿, 农业保险实际上保障的是农产品的产量风险。稳定的产量水平是农民获取稳定农业经营收入的必要条件, 但却非充分条件, 因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不仅取决于农产品的产量, 同时也取决于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在农产品价格不变或者价格上升的情况下, 产量的提升意味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但对于正常商品而言, 随着供给数量的上升其价格会随之下降。事实上, 绝大部分农产品都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 这意味着随着农产品供给量增加所带来的价格下降并不会导致该农产品的需求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 用经济学术语表示就是:农产品价格下跌的百分比大于需求增加的百分比。

如图1所示, 横轴表示农产品数量, 纵轴表示农产品价格, d表示农产品的需求曲线, s1表示农产品的初始供给量, s2表示获得丰收后农产品的产量。由于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 其需求曲线d相对陡峭, 它与农产品的初始产量曲线s1相交于均衡点e1。在点e1处, 农产品的均衡价格为p1, 均衡产量为q1, 农民从出售农产品中获得的总收益为四边形p1e1q10所表示的面积。当农产品获得丰收以后, 其供给曲线向右移致力到s2处, 它与不变的农产品需求曲线相交于点e2。在e2处, 农产品的均衡价格为p2, 均衡产量为q2, 此时农民从出售农产品中所获得的总收益为四边形p2e2q20所表示的面积。由于丰收后农产品价格的下降幅度 (p1-p2) 要大于需求量的增加幅度 (q2-q1) , 因此四边形p2e2q20所表示的收益要小于p1e1q10, 即农产品产量的上升实际上造成了农民总收益的减少。

为保障农民稳收增收, 提升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不仅要提高他们应对自然风险的防范能力, 同时也需要加强农民对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控制能力。农产品的价格取决于市场的供需状况, 通常来说, 产品供给数量的增加会造成价格的下跌, 上文的分析表明, 对于农产品这种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而言, 丰收往往意味着总收益的减少。因此, 要保证农民在农产品获得丰收的情况下其农业经营总收益也随之增加, 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农产品的价格不能因供给量的上升而下降, 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政府对农产品市场进行价格干预, 比如对某些农产品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这种最低收购价通常高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保证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利润;二是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规避价格风险, 如通过农产品期货制度为未来某一时段生产的农产品制定一个约定的交货价格, 无论约定日期的市场价格高于还是低于约定价格, 买卖双方都必须按之前的约定价格来执行合同。最低收购价和农产品期货制度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手段, 它使得农民在未进行农业生产之前就确定了单位农产品的未来收益, 有利于他们做出最优的耕作决定。

目前, 中国政府对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类农产品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 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均有农产品期货交易, 但无论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还是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方面, 都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就粮食最低收购价来说, 依据现行政策只有中粮储具有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的资质, 当市场粮价较低时, 最低收购价政策确实能够增加农民的卖粮收入。但当遭遇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年份, 由于粮食减产而导致价格上涨时, 最低收购价便形同虚设。此外, 由于中粮储垄断了全国的粮食流通, 在国内粮食市场上它具有很大程度的定价权, 这使得农民很难享受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农民的缺位, 由于期货交易对金融知识的要求较高,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农民不具备参与期货交易的知识储备。另外,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目前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品种覆盖面还不够广, 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避险需求。为加强农民对农产品价格风险的管理, 完善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本文建议:一方面, 政府应加快粮食流通体制的并轨改革, 根据粮食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 逐步提高各类粮食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 引导粮价平稳上升;另一方面, 应逐步扩大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农产品期货的覆盖范围, 完善农产品期货的品种结构;对受过良好教育的新生代农民进行期货知识的培训, 鼓励农民通过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

五、结语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每年因洪涝、干旱、雪灾等气象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达数千亿元之巨, 农作物生长严重依赖于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使得农业天然成为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生产部门, 而农民也自然成为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在部分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因灾致贫和因灾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中国社会和经济转型过程中, 农民除了从事农业生产, 还可以选择外出打工等方式赚取收入,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收入的稳步提升,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已逐年下降,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 完善农业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管理政策, 构建集灾害救助、农业保险、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农产品期货于一体的农业风险多维保障机制, 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对于维护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要:有效的农业风险管理是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 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是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也是农业生产者最难以控制的风险类型。根据中国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 本文构建了一个集灾害求助、农业保险、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农产品期货为一体的农业风险综合保障机制, 从受灾农民生活救济、农产品产量损失补偿和价格风险控制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完善的风险保障。

关键词:农业风险,农业保险,保障机制,灾害救助,农产品期货

参考文献

[1]程承坪, 刘素春.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风险管理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08, (11) .

[2]叶明华.粮食主产区“北旱南涝”相关性分析与农业风险管理模式优化[J].保险研究, 2013, (06) .

[3]高涛, 李锁平, 邢鹂.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担机制模拟——以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 2009, (03) .

[4]郭颂平, 张伟.中国农业保险供需“双冷”的经济解释[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9, (04) .

风险保障 篇9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信息系统,风险保障,效果评价

1引言

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作为类似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组织, 在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现实要求下, 通过分析管理机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战略, 认识到管理中心如果想在资金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两个基本职能上有所作为, 必然要以信息化建设作为组织创新的首要途径。成功的信息化建设, 对于管理中心的管理工作以及服务水平的提升, 能够有极大的助力。但是, 信息化建设在实际案例反映出来, 在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 如果在项目建设初就对其进行完整地风险预测分析, 并且制定相应地保障措施, 那么就可以有效地防范、规避风险的发生。所以, 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制定保障措施、效果评价就是管理中心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必有的过程。

2风险

根据管理中心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组织状况, 组织中心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成员和建设实施单位一起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点, 通过研讨可以发现项目中的风险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发展战略目标发生改变 , 从而引发信息化建设失败。随着管理中心内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组织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如果在这个变化的过程里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无法随动配合, 必然有一定的失衡存在, 造成信息化建设与组织战略目标相背离的情况。虽然从管理中心当前的发展状况分析, 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较小, 但作为一种可能性, 也要加以一定的注意。

(2) 新建网上信息基础平台和管理中心当前使用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共享风险。在这两个信息系统之间存在着数据结构、系统架构方面的差别, 新平台系统建设完成后,两个系统间会存在持续大量的信息交换, 所以在建设新的网上平台系统时需要密切关注系统的衔接。

(3) 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根据规划方案 , 要持续长达一年半的时间, 这期间信息技术也会不断发展, 新建的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基础会随之产生改变。

(4) 新建网上信息基础平台与管理中心组织变化的相互影响。随着项目的建设进展, 管理中心会在特定时间窗口调整业务流程, 变更组织机构模式, 以适应系统对业务流程的重造, 而这种变更和再造与新建系统是否相互配合协调, 效果如何, 有待我们持续观察。同时对系统的推广使用也需要管理中心制定周密地计划安排, 并组织人力配置。

(5) 管理中心内部人员有限, 技术力量储备不足, 可能对信息化建设产生的影响。此次系统建设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 如何在有限的技术力量配合下完成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保障运行, 需要引起一定的关注。

(6) 管理中心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与项目建设实施者之间的良好沟通, 决定了信息化建设实施的成功与否。只有系统设计者充分理解管理中心的业务需求, 才能设计出符合管理机构发展目标的信息管理系统。这就要求管理中心调配组织人力资源, 与项目实施方保持良好的配合协作。

通过严密完整的分析, 双方一致认定,(1)、(4)、(6) 这3个风险点是建设中的主要风险 , 要求管理中心和项目实施方高度重视, 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风险发生;(2)、(3)、 (5) 这3项风险属于次要风险 , 通过人员培训、组织交流等手段可以消除。 经过识别风险, 发现风险, 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 就可以防范、规避、控制、降低风险。

3风险保障措施

管理中心通过对风险的认识, 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手段来应对上述识别出来的风险。

(1) 上述识别出的主要风险 , 管理中心实施的措施为 :分期分批建设实施, 并按照实施的难易程度的不同, 先期建设简单易行并且不会阻碍业务工作进行的部分, 而难点和会引起管理中心机构变化的则要认真研讨, 组织好实施步骤和工作计划安排, 力求在不影响工作开展的情况下稳步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组织业务交流会, 及时调整完善。

(2) 至于分析出的次要风险 , 首先要和建设实施单位加强沟通协作, 并邀请业务系统技术支持和网上系统开发人员积极配合, 协助管理中心项目实施; 其次要安排中心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学习, 全面掌握网上业务系统应用知识, 协助开发人员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在项目建设实施的过程中, 按照已经识别出的风险因素,管理中心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制定并实施了风险保障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 持续观察管理中心的发展环境 , 保持信息化建设目标与管理中心的发展方向一致。通过设定“整体规划方案、分期分批建设、 保持业务平稳”的建设策略, 分散可能的风险损失, 这样在万一的风险出现时, 可以减少损失。同时,在系统设计架构时, 对项目实施方开发人员提出要求, 采用适应性高的系统架构技术, 以利于所建设的网上业务系统能够灵活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业务工作需求。

(2) 一切以充分满足业务工作需求为主, 适用而且实用,在此基础上,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满足管理中心一定时期内的工作需要, 并保证系统的完善成熟和较好的性价比。

(3) 组织管理中心全体人员培训学习 , 统一认识。此次项目实施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大力配合以及主动参与, 并且需要各业务部门从业务规范、业务流程、运营组织上提供全面和精细的需求。从中心领导层到具体工作人员都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关系到中心的长期发展需要, 是中心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需要, 是缴存单位和职工的需要, 从而能够在中心内部形成自觉自愿参与建设、提高业务素养、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良好氛围。

(4) 全面优化资源配置 , 提高行动力。在管理中心内部要让领导层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并亲自体验信息化建设工作, 以利于完善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管理组织工作, 从人财物等各方面提高管理控制的力度, 强化系统运行和维护的制度建设, 完善服务管理体系, 定期检查信息化组织建设工作, 对建设实施情况跟踪监督。

(5) 重视提高中心工作人员的信息化运用水平 , 采取定期和不定期、专项和通用等涉及不同应用层面以及工作类型的信息技术培训班的形式, 全面提高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和网上业务系统应用能力, 制定切实有效的人员培训和绩效考核办法, 督促帮助中心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素质,从而全面提高管理中心的整体水平。

(6) 充分保证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和系统运维资金 , 全面规划中心信息化建设各阶段的配套资金, 科学预算、精细投入、杜绝浪费, 确保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7) 项目建设过程中 , 严格按照“整体规划方案、分期分批建设、 保持业务平稳”的保障措施, 按实际工作需求指导信息化建设, 有效规避、防范风险的发生。

通过执行拟定的系统建设实施保障措施, 经过管理中心和项目建设方的共同努力, 管理信息平台系统顺利完成建设,但是, 网上业务系统能否提高管理中心的资金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能否满足管理中心的业务工作实际需求, 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系统评估来得以解决,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就是一种能够把定性的问题通过数学方法转变成为定量的问题来解决难以定量分析事件的信息系统评价方法。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可以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信息系统的组织评价、基础设施条件、系统的实际应用性能、信息系统整体安全性评价、 人力资源影响评价这5个方面的因素, 按照其对于整体评价影响程度的大小, 分别计算综合得分, 并根据得分值判定其建设效果。

在评价体系中, 这5个指标还可以细分出二阶指标来从更精细的角度, 通过综合评分得到一阶指标的分值。对于信息系统的组织评价这一指标可以建立二阶指标, 分别是信息系统建设在管理中心的战略地位、管理中心组织系统成效、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优劣、系统整体预算; 基础设施条件这一指标可以分别建立二阶指标是软件技术、硬件设备、基础设施水平; 系统的实际应用性能指标可以建立二阶指标是门户网站建设水平、数据交换性能、数据标准度、业务处理水平、 数据共享性能、系统建设目标实现度; 信息系统整体安全性评价指标可以建立二阶指标是信息系统安全设备投入比例、信息系统安全措施; 人力资源影响评价指标可以建立二阶指标是工作效率对比、管理机构组织形式影响度、业务流程优化度、组织绩效提高度。 通过专家组的对比评价,可以分别计算出评价体系中每个评价因素的得分, 由此就可以得知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成效, 如表1所示。

经过对比和分析, 计算出的综合评价分值为N1=67.82,N2=75.34, N3=71.56, N4=81.68, N5=71.75。

风险保障 篇10

日前, 克而瑞研究中心公布了2013年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投资前景排行榜的风险榜, 统计范围覆盖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市。其中, 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分列发展前景榜前五位, 另一方面, 风险榜上的前50位城市则几乎清一色为三线城市, 地处西北地区的陇南、武威、酒泉、定西以及鄂尔多斯 (楼盘) 则位列风险排行榜前五。

克而瑞研究中心认为, 三线城市外出务工人口占比较高, 城市常住人口普遍低于户籍人口, 使得市内对新增住房的需求相对冷淡。而经济总量的相对有限, 以及中心区域土地供应的较为充裕, 更使得三线城市供应过量的市场现象雪上加霜, 因此大多城市房地产市场待售存量一直处于增长之中, 整体供求风险较大。

该榜单一经公布, 立即引来社会关注, 根据排行结果, 可总结出其主要规律是自然地理格局决定人口聚集、经济发展, 从而影响房地产开发, 东部平原往西, 地势起伏变大, 房地产市场风险亦随之扩大。全局而言, 东北沿海地区风险较小, 中部部分人口外流城市风险偏大, 西部地区风险偏大, 形成西北风险集中圈。

从区域视角来看, 城市群具有的网络化与规模化效应, 使得人口与经济形成多中心布局, 中心地带房地产风险较低, 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影响甚至决定着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水平。

而就轴线视角而言, 黑河—腾冲一线以西地区较为干旱, 地形较为复杂, 人口集聚能力弱, 城市数量少, 房地产风险较为集中;沿海、沿江T字形发展轴线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轴线, 城市经济以及人口规模较大, 从而降低了房地产发展风险。

从供求角度来衡量, 供求风险在一线城市到三线城市内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而拥有资源优势的鄂尔多斯等城市风险已经浮现。在经济发展与财富聚集的双方面作用下, 行政等级较高的城市无疑拥有更强的市场去化能力, 其供求风险也往往更低。

一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进而对人口的吸附能力较强, 较大的人口规模带来广阔的市场容量。从市场供应角度来看, 由于一线城市较高的人口密度, 导致土地相对稀缺, 人均占有土地居住面积在全国的排名普遍靠后, 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难以打破。从房价角度来看, 一线城市房价增速相对更快, 房价收入比偏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成交仍位于全国前列。考虑到一线城市发达的经济水平、激烈的市场供求矛盾, 高房价所带来的风险仍然可控, 市场风险总体依然较小。

二线城市相对较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政建设, 亦吸引了充足的常住人口, 因而长期来看, 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大, 房地产市场比较稳定, 未来前景可期, 市场风险较小。但是近年来地方政府对城市建成区建设力度的加大, 以及标杆房企的投资热衷, 尤其是商业地产的兴起, 使其商品房市场供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放量现象, 而当下逼近一线城市的房价水平, 更是进一步使得市场短期供求风险显现。

三线城市大多外出务工占比较高, 城市常住人口普遍低于户籍人口, 使得市内对新增住房的需求相对冷淡。而经济总量的相对有限, 以及中心区域土地供应的较为充裕, 更使得三线城市供应过量的市场现象雪上加霜, 因此大多城市房地产市场待售存量一直处于增长之中, 整体供求风险较高。

●保障房弃购事件

最近, 随着保障房竣工量的不断增长, 全国各地保障房的弃购现象也日渐显露。据7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 深圳今年首批安居房项目推出后, 一些申购家庭选择了弃购。购房者放弃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不佳、公共服务配套欠缺。

另据中新网西安7月18日电, 陕西经过连续几年大规模开工建设, 全省已有110个项目37.81万套保障房到了交付使用阶段。截至目前, 陕西已分配入住19.55万套。据了解, 其余18.26万套保障性住房不能分配或入住, 主要原因是市政道路、水、电、天然气、热力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这些项目建在相对偏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不配套的地段, 造成配租困难, 且全省各地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不足。

实际上, 深圳、陕西遭遇的这种尴尬在其他一些地方也并不鲜见。保障房从规划到建设需要各级部门倾力为之, 但是保障房好不容易盖好了, 而且收入较低的老百姓也确实缺房子住, 为什么却要选择弃购呢?

至此, 我们应该认识到, 保障房的完工应该重新定义:房子封顶不算完工, 配套做好了、百姓入住了, 才算真正完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保障房的弃购现象?

为了实现大批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的迫切愿望, 中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建设各类保障房3600万套的目标, 对各地建成数量提出了明确要求, 并要求立下“军令状”, 确保完成。由于时间紧、任务重, 不少地方只顾着完成数量指标, 规划的科学性不够, 配套设施也不完善, 忽视了目标群体的生活成本, 这往往是弃购现象的根源。老百姓一算大账, 买着容易住着难, 不比买商品房划算多少, 所以只好放弃了。

保障房是一项惠民工程。房子入住率低, 意味着有住房需求人群的困难依然没有解决, 也意味着花了宝贵资金建成的房子的空置和浪费。只有让有需要的老百姓能够安心地住进保障房, 才能真正实现保障房的惠民目标。

最近几年, 在中央的大力推进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保障房数量得到大幅增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应注重质量的跟进。不仅要解决有房住的问题, 更要解决住得进、住得好的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反复强调, 2013年要着力加快保障房配套设施建设, 做到配套设施与保障房工程同步规划、同期建设、同时交付使用, 确保已竣工保障房能及早投入使用。

针对保障房质量监管问题, 不妨考虑建立这样的机制:将保障房入住率列入考核机制。例如在有些省市, 入住率不但要考核, 而且是各项考核指标的首要指标。有机制作保障, 才能搭建起有需求人群和保障房之间的桥梁, 让保障房建得好、住得上, 避免弃购现象的不断出现。

收入不稳定家庭如何做好风险保障 篇11

20万元的工程款是拿出来投资好呢,还是用来提前还贷?除了妻子有社保外,家里的其他人都没有任何保险,风险保障该如何规划?

家在南昌的吴云强最近收到了他的一笔工程款,约有20万元。他向《投资与理财》咨询,这笔钱该如何打理更好?

吴云强,江西南昌人士,19 8 4 年出生,早年做过计算机三维画图,月工资只有2 0 0 0元。后来,他跟着一个老乡做起来了工程施工概算,通过努力,慢慢地也跟着接了不少工程。他平时没有任何理财经历,以往的工程款都用来提前还房贷了,这次接到的2 0万元工程款,他想好好规划利用一下。

吴云强的家庭属于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一族”。家中有两个孩子,一个4岁,一个2岁,都由在乡下的父母在老家帮忙照看。妻子丹丹比他小3岁,在南昌上班,有“五险”,元工资2000元左右。2年前,两人贷款在南昌县买了一套9 0平米的房,当时是6 8 0 0元一平米,首付了22万元,商业贷款了40万元。去年,吴云强用他结算的工程款,提前还款了一部分,并修改了贷款方式和时间,目前还欠银行27.5万元,为15年的等额本金,月供将近3000元。再加上日常生活开销,一家6口人,每月的花销在4500元左右。资产方面,除了2万元的银行活期存款,没有做其他任何方面的投资。

吴云强是家里的顶梁柱,收入却不固定,不是每个月都有收入来源,而是项目到了一定程度,才结算一次。这次他收到的20万元工程款,就是他2013年一整年的收入。正因为此,他深深的意识到,自己家庭的风险系数太高,急缺相应的保障。他希望我们的规划师能好好的给他筹划一下风险保障。

“吴先生的家庭负债水平较为适宜,不建议提前还贷,可增加投资。流动性资产规模较低,应急能力较弱,需准备3到6个月家庭开支的紧急备用金。”

贺峰 2010年1月,加盟中意,现为资深业务经理,2013年11月荣获GCFP理财达人及理财星秀奖。

综合理财建议

◎紧急备用金:

吴先生收入是典型的“季结”或“年结”。为保证家庭生活不受影响,必须建立紧急备用金,额度为3-6个月家庭开支,以4500元/月,6个月计,需准备27000元紧急备用金。考虑投资收益,可将该笔款项购买货币型基金,年化收益4%左右,高于一年期以内的定存和活期存款。

◎投资调整:

吴先生目前没有任何投资。建议在准备紧急备用金后的结余(17万-2 .7万=14.3万)中调整出10万元,用作基金定投、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或者国债,以期获得较为合理的投资回报。充分运用资金的杠杆效应,负债比较合理,不建议提前还清房屋按揭贷款。

保险利益说明

65岁前身故,给付累计已交主险保费的105%;65岁后身故,给付累计已交主险保费的100%。

每满两年,给付3000元生存金,直至64周岁;65至79周岁,每年给付7665元生存金;80岁给付累计已交主险保费306580元。

首次罹患35种重大疾病范围内疾病,给付20万元保险金。

65岁之前意外身故,立即给付68万元保险金(50万+18万);65岁之后意外身故,立即给付50万元保险金。

因疾病或意外伤害,经医院诊断必须住院治疗,每天给付100元,最高给付180天。

住院费用及特定门诊手术费用保险金10000元。

智富锁账户单独为吴先生锁定红利及投资回报,用作子女教育费用。

保险利益说明:

◆搭乘普通交通工具,遭遇意外身故,给付100万元保险金。

◆搭乘航空工具,遭遇意外身故,给付200万元保险金。

◆搭乘交通工具,遭遇意外,给付10000元/次医疗费用保险金。

◆满期给付累计已交主险保费的160%,合计23280元。

吴先生和太太的保险方案是在吴云强投保了保险方案后的一个优惠家庭保险方案。

“仅太太一人有社保,保障缺口大。在家庭收入的10%--20%范畴内,建议用3万-4万元/年给家庭全体成员做合理的商业保险规划。”

任立 中德安联人寿保险公司资深业务经理,2004年加入寿险行业,2013年获COT 资格及全国第二名。

情况梳理

吴先生的家庭年收入:22.4万元(20万+妻子2.4万)

吴先生的家庭支出:5.4万元(4500元*12)

吴先生的家庭资产:6 3 . 2万元(房产6800元/平米*90平米,加存款2万)

吴先生的家庭负债:27.5万元(15年的等额本金房贷)

情况分析

◎关于家庭收支:从已提供的资料看,不考虑其他开销,2013年家庭收支节余17万元(22.4万-5.4万)。

◎资产负债情况:仅从提供的资料看,资产负债率43.5%(27.5/63. 2),家庭资产负债率偏高,有一定风险。

具体规划建议

◎留够家庭一年的急用现金5万元。已有2万元,再存3万元。一般急用现金留够半年的即可,但因为吴先生收入不固定,建议留一年的,以便能衔接上。

◎拿出10万元提前还贷。降低负债率和家庭开销成本,减少家庭风险。

◎在家庭收入的10%--20%范畴内,建议用3万- 4万元/年给家庭全体成员做合理的商业保险规划。包括一家四口的大病保险,家庭经济支柱吴先生的寿险和意外险(建议总保额应为家庭年收入的5-10倍)保额应为100万-200万元。两个孩子还应附加意外伤害险和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建议吴先生的保费可占到家庭总保费的一半左右。

◎拿出剩余的3万-4万元做投资理财。若吴先生家属于激进型投资类,可考虑股票或股票类基金等风险高(收益也可能高)的投资;如不喜好风险高的,可选择风险低的债券或货币基金类、保底理财类等方式投资。

具体保险产品设计及说明

◎吴先生:

安联安康逸生两全保险(B款)附加安康逸生长期重大疾病(B款)50万元保额;2 0年交费,保障到70岁,年交保费1414 5元。考虑到吴先生在家庭的经济支柱地位,附加了100万元的联众意外伤害保险(年保费2000元)和50万元的安顺年年定期寿险(首年保费585元)。这样,吴先生的身故保险金额达到200万元,约相当于目前家庭年收入的10倍,可以规避吴先生因人身风险而带给家庭的收入中断风险。再加上附加的安康守护神意外伤害医疗和安康如意住院医疗费医疗保险(B型),首年合计保费17343元。

◎吴太太:

安联安康逸生两全保险(B款)附加安康逸生长期重大疾病(B款)50万元保额;2 0年交费,保障到70岁,年交保费12 2 4 0元。附加30万元的联众意外伤害保险(年保费600元)。再加上附加的安康守护神意外伤害医疗和安康如意住院医疗费医疗保险(B型),首年合计保费13358元。

◎孩子:

两个孩子均通过安联超级随心两全保险(分红型,2 0年交费,保障到2 5岁),附加30万元保额的安康延年重大疾病保险,并附加安康守护意外伤害医疗保险(B型)和安康如意住院费用医疗保险(B型)。两人首年保费合计5311.19元。

综上所述,吴先生通过安联保险专家的建议,首年年交保险费36012 .69元,可以获得全家人一份全面、安心的保障。

点 评

风险保障 篇12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投资风险

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 没有充实的社会保障基金做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只能是一个空泛的制度。但是近年来不断加剧的社会老龄化的趋势, 使社保基金如何实现保值增值的压力增加, 一旦发生不可预测的风险, 社会公共利益将会遭受严重的损害, 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在这样的背景下, 加强对社会保障风险的基本理论研究, 准确地把握不同投资渠道对社会保障风险的影响, 积极探索社会保障风险的防范措施, 对于创新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研究方法、方式, 完善社会保障投资理论体系建设, 促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保障基金及风险的概念界定

社会保障基金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从广义方面来讲, 社会保障基金包括基本保障基金和补充保障基金。从狭义方面来说, 社会保障基金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理解认为社会保障基金就是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部分组成;第二种理解则认为社保基金就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总称。[1]本文研究的是从狭义方面讲的社保基金的第二种理解, 即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这种社会保障基金是可以进入资本市场的, 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投资的, 也就使我们对于社保基金的投资风险的控制研究更加方便。

风险的定义: 风险是指由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损失三者构成的, 对以后发生的事情及事情发生以后造成的损失的不确定性。[2]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是指在未来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及其投资事件发生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

二、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的分析

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政府设立专门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公司, 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进行直接的管理和监督;另一种是将社会保障基金委托给专业化的中介代理机构进行投资, 例如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后面临着较高的投资风险, 按其是否可分散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一) 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又分为不可分散性风险, 这种风险是外部的、客观的, 不是基金管理本身可以控制的, 是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经济形势的变动等因素导致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影响, 其波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风险。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社会大环境不断变化, 国家随即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例如, 货币政策、财税政策等国家政策的变化都会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 使投资收益产生风险。

2.法律风险。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健全, 没有明确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法律法规, 当风险发生时没有相应的法律可以依据, 从而遭受损失。

3.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从国家宏观调控、货币供需平衡、市场物价水平等方面来影响市场利率的变动, 引起的投资收益变动的不确定性。当利率变动使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益没有最低投资收益率高时, 就存在利率风险。

4.通货膨胀风险。社保基金的投资尤其是养老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如何在此期间使通货膨胀的影响降到最低, 减少成本支出或者获得收益增加, 是存在一定风险的。

5.经济周期风险。经济周期的变动过程主要包括衰退期、萧条期、复苏期和繁荣期四个阶段, 这个过程是没有规律可循并且难以预测的, 各阶段经济周期的变动都会使资本市场出现不同幅度的波动, 从而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产生影响。

6.其他风险。由于一些不可抗力的、非人为的因素引起的投资风险, 例如洪水、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社保基金投资。

(二) 非系统性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又可以称为可分散性风险, 主要是由于内部原因所产生的投资风险。包括:

1.经营风险。投资管理者由于业务水平或心理素质、投资经验等对经济形势判断错误、获取信息不完全、操作程序错误等原因导致的收益减少。

2.信用风险。资本市场是社保基金的重要投资场所, 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能为社保基金投资提供信用保证。我国的资本市场的信用环境风险主要体现在政府、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三个主体方面, 任何一方出现信用风险都会使投资收益受到影响。

3.流动性风险。对社保基金而言, 无论是数量上的或时间上的不匹配造成资金收支不匹配, 都会使社保基金出现流动的现象。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为了弥补当期的支出, 就必须低价变卖资产或者举债以支付现金不足, 使基金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损失。[3]

三、不同投资渠道的风险分析

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我国社保基金境内投资主要包括以下形式:银行存款、政府债券、抵押贷款、信托基金、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等。其主要投资渠道按风险程度不同可分为安全型投资和风险型投资, 安全型投资主要包括投资国债、银行存款, 风险型投资主要包括购买股票、企业债券、实业投资等方式。

图1选取了几种常见的投资渠道进行风险对比, 从中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产品中, 其风险性与收益率呈正相关的关系。风险越大, 收益率越高。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 投资于银行是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的最安全途径, 而股票是收益率最高, 风险性最大的投资途径。

四、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防范

社会保障基金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保障, 其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 要想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 关键还在于控制投资的风险。

(一)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保基金管理投资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健全的法律法规使社保基金的投资更加合理和规范, 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公共利益的实现。而现阶段我国在社保基金投资方面的法律建设还相对落后, 具体的投资管理、运营、监督制度都没有严格规范, 当出现风险时就会出现明显的问题, 所以将社保基金运作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法律中,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做到有法可依, 防范社保基金投资风险。

(二) 加快委托代理机构的发展。

由于我国社保基金部门的局限性, 委托代理日益成为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这些委托代理机构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动提供信息服务, 加强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对有关基金营运信息的监督。我国的市场委托代理机构不够发达, 应加快代理机构的市场化改革步伐, 鼓励代理机构的发展, 促使它们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服务质量, 对社保基金投资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三) 建立完善的投资监督机制。

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社保基金被挪用的新闻, 这是由于对地方社保基金的管理监督不当造成的, 因为没有建立严格的收支程序, 信息披露不及时, 使很多地方官员肆意挪用社保基金, 造成一定的损失。建立严格的信息公示制度, 明确标明社保金的收支情况, 按程序运营, 增加社保运营投资的透明度, 从而有效增强内部和外部的监督机制, 完善社保基金的监督机制, 保障社保基金的安全。 [4]

(四) 实现多元化的投资方式。

分散化的投资是保证社保基金投资安全和实现合理收益的有效方式, 通过“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篮子里”的投资组合来减弱非系统风险的影响, 以应对即时支付, 保障社保基金的收益。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总和的比例不得低于 50%, 其中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得少于 10% , 同一家银行的存款不得高于社保基金银行存款总额的10% ; 企业债券、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超过 10% ;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 40%。同时, 海外投资拓宽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 更有助于分散投资风险。[5]

(五) 明确社保基金各部门的责任。

社保基金各部门的协调一致, 是实现基金安全有效率运行的重要条件。然而我国的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密切, 责任互相推诿, 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存在许多的监管漏洞, 应该明确部门分工, 提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运作效率, 优化运作的内部结构。使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责, 根据各地区的发展状况来决定实现怎样的投资, 防范投资风险, 增加投资收益。

(六) 完善社保基金的风险补偿机制。

当社保基金运营机构由于某种原因出现无法持续经营的情况, 而使利益相关者遭受资产损失时, 基金运营机构的负责人必须将自己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对利益相关者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所以基金的投资盈利能力与基金运营机构本身的收益相关联。这样有助于基金运营机构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公司的投资策略, 增强其竞争力, 在确定社保基金投资安全的情况下, 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6]

参考文献

[1].梁平, 张明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 2010, 10

[2].邓大松.社会保障风险及其防范的几点理论认识[J].求实, 2011, 4

[3].杨轶华, 关向红.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风险管理与控制[J].经济论坛, 2009, 11

[4].钟仁耀, 杨莲秀.社会保障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

[5].龙菊.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全球挑战下一篇:草莓采后贮藏保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