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时间(共9篇)
解析时间 篇1
88岁高龄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纪老人多丽丝·莱辛被评论界认为是继意识流创作大师弗吉尼亚·伍尔芙之后西方最重要的女作家。两位优秀的女作家都有着复杂贫困的家庭背景以及不幸的爱情, 同伍尔芙相比, 莱辛的创作更与她早期在南非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社会的政治风云密不可分, 导致她偏爱描写婚姻破裂的女性, 并将其终生关注的政治现实与情感交织缠斗, 虽多产的作品大多被评论界标志为“女性文学”行文中却决然看不出哀怨和女性诗意的情绪, 相反是莱辛式的咄咄逼人和诘问。表现手法上, 相比较与伍尔芙的意识流, 莱辛则更是以主题的多元、独立的女性视角以及大胆的写作试验难懂而著称。
正如其1962年创作的获诺贝文学奖代表佳作《金色笔记》。该小说以反传统的大胆叙事形式成为叙事理论解读的绝佳范文。本文拟以热奈特和里蒙·凯南经典叙事学家们的叙事时间理论为依据对《金色笔记》做出叙事解读, 挖掘其作者良苦用心精心设计的看似杂乱无序的叙事时间与小说主旨之间的相互联系。
热奈特在其著作《叙事话语》中将时况即时间问题分为时序、时距和频率三种。叙事频率, 即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时间在文中叙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在热奈特的基础上凯南又将将重复分列出三种重复的情况:单一型讲述一次发生一次的事件;重复型讲述n次只发生过一次的事件和概括型讲述一次发生了n次的事件。这三种频率在《金色笔记》中都被采用, 但占核心地位也最能凸显小说主旨的当数重复型讲述, 这种重复叙事的频率大量出现在主人公安娜所撰写的笔记本与笔记本中。
某件事在故事中出现的频率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正如凯南所述它能从微观上调节和影响读者对此时间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作家自己最有发言权, 莱辛知道自己一再重复想表明什么。总的来说重复型叙述表明叙述者对读者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感受某件事的强迫式要求。通过重复型的叙述,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主人公安娜不能忘却为之困顿的精神记忆。
首要分析的也是关键性的重复型叙事之一是主人公安娜19世纪40年代和一帮因“特殊战争”而聚集在一起的朋友在非洲的生活经历的回忆, 出现于颜色各异的笔记本中。如在黑色笔记和蓝色笔记中以多次不经意的回忆、梦境、场景等方式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中。黑色笔记作为安娜分裂的“自由女性”之一叙述其作为作家身份的分裂, 本想自我解构患上写作障碍的缘由, 却在重新审视自己所创作最后却被改编成畅销电影的小说《战争边缘》时, 不由自主一次又一次通过场景、梦境、信件、原稿等不厌其烦的困顿在非洲的10年中。1952年正在与两位电影代理人午餐的安娜, 1953年整个上午看着文稿看着文字觉得黑暗得想逃走的安娜, 1955年目睹一位陌生男子无意踢死一只家鸽的安娜, 1956年又梦到关于非洲马雪比旅店的安娜, 似乎安娜有着各种各样充分的理由能自己在“恍惚”间, 在梦中闪回非洲, 让我们也一次又一次的与其一起困顿在与保罗之间无妄的爱, 左派们在马雪比旅馆的周末聚会, 各位形象鲜明的党组织成员们, 一次聚会后猎杀鸽子等等无法忘却的场景回忆中。
作为作家安娜希望自己能创作出充满理智和道德且能营造秩序、提出新人生观的作品, 但悲哀的发觉自己没有能力写出使其感兴趣的那种小说, 而是困顿在上一部终结的小说的创作来源地-非洲中。小说的创作本是想对种族隔离种族冲突和殖民主义的敏锐洞察, 却被前来商谈的人商讨如何将故事“编得更符合有钱人的口味, 使他们掏钱时更少一点懊悔”变成一部符合低级趣味商业爱情故事。患上了写作症的安娜无法“再写一个字”, 困顿沉溺与非洲的回忆, 试图改写自己想要的作品以打破写作障碍。
相比较以详细且大量场景描述为主回忆非洲的黑色笔记本, 蓝色笔记则多以日记和梦境进行重复性叙述。如第二部分的蓝色笔记安娜用了近39页的篇幅记录了1954年9月15日这一整天。从生理到心理, 从起床到崩溃哭泣入眠, 事无巨细。当安娜在生理期时带着隐隐作痛的下腹进入办公室时面对党的两位高层约翰·布特和杰克争论英国共产党时, 愤怒不快的安娜即瞬时将争论的场面与非洲左翼分子们无休止争论商讨的画面重叠, 又将读者们带回非洲的马雪比。
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重复性叙事是安娜的个人情感生活。安娜在蓝色笔记、黄色笔记和《自由女性》中不断重复叙述着。蓝色笔记记录着一个思想独立, 追求“自由”的女性, 在作家和政治理想都惨遭破灭的时候, 转而向内寻求自己所渴望的内心情感的心路历程。日记中, 为追求完美爱情而敢于毅然离婚的“自由”安娜, 因为迈克尔反感安娜的作家身份, 反感安娜的母亲身份, 反感一切会影响两人温存的因素, 所以在面对情人迈克尔时不得不屈从于潜意识观:父权社会对女性的种种要求。作为作家需要独立思考的安娜, 作为母亲需要照顾女儿的安娜, 在与迈克尔相处时不得不放弃这两者的身份, 放弃自己的私人空间, 放弃自我的生活节奏来迎合迈克尔, 淹没在苏格大娘所说的“家庭主妇病”, 淹没于琐碎中。但即使这样的付出, 仍无法摆脱被抛弃的命运。情人迈克尔离别时的调侃“至少还有性” (1) 让付出四年真情的安娜意识到他们结束的是如此残忍且冷漠。
交替与不同分裂着的身份, 安娜也曾不停的自我安慰, 自我暗示与自我劝慰, 于是用黄色笔记虚构一部爱情故事映射自己与情人迈克尔, 也是换个角度换位自我审视和剖析两性之间的情感生活。在黄色笔记中用小说《第三者的影子》开始其痛苦的自我剖析。安娜在这篇小说里详尽客观的写出自己从陷入到消融到崩溃的过程。她用艾拉重塑自己, 用保罗重塑迈克尔, 不同的故事演绎着相同的灵魂, 让读者再次的困顿与安娜的悲哀与分裂中。如罗钢在其著作《叙事学导论》中谈到“重复叙事常用来表现人物精神上的困扰, 如心理上始终被一件事所纠缠, 不能解脱, 致使它在人物的对话、思想以至潜意识中重复地出现”。
不断重复的叙事否定了线性的时间流, 淡化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实践界限, 通过不断重复的叙事映射了主人公安娜的僵局困顿意识, 凸显了主人公安娜心中最为羁绊的种种, 表明叙述者强迫读者再三重复性感受事件重要性的必要, 更是体现多次叙述造成的事件多样性和风格的丰富性。莱辛用大量重复性叙事时间艺术营造出一座奇幻的时间迷宫, 让读者跟随安娜迷失困顿与分裂与崩溃中, 迷失在20世界50年代———一个空前动荡的时代中。
注: (1) 多丽丝·莱辛.陈才宇译.金色笔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陈才宇译.金色笔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359.
[1]Gerald.Narrative Discourse.Trans.Jane E.Lewin.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6.
[2]多丽丝.莱辛.陈才宇译.金色笔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3]蒋承勇等著.英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解析时间 篇2
流光易逝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流年似水 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
年深日久 形容时间久远。
骐骥过隙 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稍纵即逝 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日月如梭 梭: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太阳和月亮象穿梭一样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似水流年 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
跳丸日月 跳丸:跳动的弹丸。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偷安旦夕 偷安:苟且求安;旦夕:早晚,形容时间短。只图眼前的一时安逸。
危在旦夕 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一刻千金 一刻时光,价值千金。形容时间非常宝贵。
光阴如箭 光阴:时间。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间不容砺 谓磨治的时间也没有。形容时间的短促。
间不容瞚 谓眨眼的时间都没有。形容时间的短促。
千金一刻 形容时间非常宝贵。
日不移影 日影没有移动。形容时间极短。
三头两日 三二天。形容时间相隔很近。
少纵即逝 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亡不旋踵 谓迅速灭亡。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形容时间极短。
扬眉瞬目 ①犹横眉怒目。②一举眉,一转眼。形容时间极短。③倾心注目。④沾沾自喜貌。
窗间过马 〖解释〗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间不容瞬 〖解释〗指眨眼的时间都没有。形容时间短促。
日长似岁 〖解释〗一天像一年一样长。形容时间过得太慢。
喘息之间 喘一口气的功夫。比喻时间短。
咄嗟便办 咄嗟:一呼一诺之间,形容时间短。比喻马上就办到。
咄嗟立办 咄嗟:一呼一诺之间,形容时间短。比喻马上就办到。
人命危浅 浅:时间短。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
人生如朝露 朝露:早晨的`露水,比喻存在的时间短。比喻人生短促。
偷安旦夕 偷安:苟且求安;旦夕:早晚,形容时间短。只图眼前的一时安逸。
危在旦夕 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五日京兆 京兆:即京兆尹,古时国都所在地的行政长官。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去职。
桑荫不徙 亦作“桑荫未移”。语本《战国策·赵策四》:“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荫移而授天下传。”后遂谓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亦指时间短暂。
朝种暮获 ①比喻收益迅速。②比喻时间短促。
间不容瞬 〖解释〗指眨眼的时间都没有。形容时间短促。
流光瞬息 形容时间极短
白驹过隙 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解析时间 篇3
在一份针对国际商务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往与礼仪的调查研究”中,北美和欧洲商人在中国所经历的最大困惑行为排名前两位的是:“语言差异”和“守时与时间观念”;对日本商人来说,最困惑的行为排名第一位的就是“守时与时间观念”;而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中国商人的前20种最困惑的行为中没有“守时与时间观念”这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的时间观念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一、中美两国时间观的差异
(一)中国人的时间观
中国人的时间观是环形的。通过观察自然,如日夜交替,月季更迭等,中国人认为时间像个圆,循环往复。相应的,中国人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民族性和交际行为。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不认为时间是上帝赋予的,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许这使中国人不认为时间是神圣的,因此也就不严肃地对待约定的时间。
中国人对守时要求不是很严格。比如,在多人参加的会议上,由于中国人的时间观,大家通常会在开会时间左右陆续到场,认为迟到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没关系。而太多迟到的人往往导致会议不能准时开始,所以有些时候,组织者告之大家的开会时间会比预期中提前,比如通知1点钟开会,其实1点半才打算正式开始。一般来说,迟到的人并不会受到惩罚,而来早的人就需要等待,这就使人们在下次开会时来得更晚,也不怕迟到。在其它场合,尤其是非正式场合,人们更不会因为迟到而受罚。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不见不散”就说明了这个情况。如果一个朋友告诉你他会明天上午来见你,这可能意味着你应该一上午都呆在家等他来,因为他可能早上来,也可能中午才来。
比起未来,中国人更喜欢过去。中国人常常强调过去的经验,要求“以史为鉴”,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未来如何做事。一些中国谚语也能说明这点,如“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未来”、“姜还是老的辣”等等。在中国文化中,经验和年龄象征了权威。总的来说,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属于过去时间取向的。
中国人的时间观还属于多项时间习惯。多项时间习惯指的是一个时间做多件事情,有这个观念的人可以同时、即兴地做多件事情。在多项时间习惯文化中,人们认为时间是分散的,可随意支配的,所以在工作中易分心,被突发事件打扰,却不会觉得恼怒。他们也会约定一些时间,但这里的时间往往只是个达成的目标,并不是一定要完成和遵守的,通常完不成约定时间也不会受到惩罚。他们也会制定计划,但计划也是很容易改变的,“计划不如变化快”是人们对计划的常见态度。在工作中,他们更倾向于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因而他们更关注人和人际交往而非工作本身。准时的要求也会受到对方和自己人际关系的影响。比如,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往往会努力遵守时间约定,反之,领导迟到会被认为是应该的,是显示重要身份的手段。一般多项时间习惯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交际时倾向“一切尽在不言中”,不需要太多解释的信息。
(二)美国人的时间观
美国人的时间观是线形的。根据基督教和犹太教,西方文化认为时间是有起点的,《创世纪》中全能的上帝主宰着时间,创造了时间。因为时间有起点,那么,它应该也有终点,上帝也能决定时间的终点。因此,西方人认为时间有起点也有终点,它是线形的。基督教的原罪说——人之初,因为吃了禁果,犯了原罪,失去乐园,堕落到万恶的现世上来受苦受难——深深影响了西方人。对他们来讲,回头看没有出路,只有努力向前、不断超越才有希望。
美国人认为时间如同一条路,连接着未来,人们是沿着直线走的。他们安排好自己的日程表,强调按照日程表上的安排做好事情。比如,他们因私拜访朋友或者因公拜访陌生人,都需要提前预约见面时间,否则对方就不愿接见。他们去医院看病通常也要提前预约好时间。美国人在约定下一次见面日期时经常会说“I need to check my schedule.” (我需要查看一下我的日程表)。他们认为应该好好规划时间和未来的事情,做成日程表,预约好见面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并按照规划行动。他们认为人们应该计划未来,而不是沉迷于过去。
从上面可以看出,美国人习惯将时间量化,做任事习惯去计算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并且努力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任务。美国人恪守承诺,最后期限在他们眼中是很严肃的。他们认为最后期限没能完成任务是会受到惩罚的。当美国人说到具体的时间“Ill be there in five minutes.” “It will take me ten days to finish it.”(“我五分钟内到。”“我十天能够完成。”)当他们这么说的时候,他们说的时间往往是客观和真实可行的,而不是一个实现不实现都行的目标。总的来说,美国人的时间观是属于将来时间取向的。
美国人的时间观还属于单项时间习惯。单项时间习惯指的是时间的直线性和顺序性,要求一个时间做一件事情。在单项时间习惯文化中,人们把时间看成是可以分隔的,如时、分、秒等,是不可重复的、有始有终的一条线,是以有规则的时间间隔方式流失的连续性事件。单项时间习惯人群珍惜时间,在工作的时候专心工作,不希望被突发事件打扰。他们做事情习惯于提前预约,对时间的约定很认真,按计划行事。比起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来,他们更习惯短期的人际关系,更关注工作本身。一般单项时间习惯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交际中需要详细具体的信息。
二、时间观差异引起的跨文化商务交往障碍及原因
(一)对沟通的影响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本身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哲学家陈嘉映教授认为语言塑造思想,一种语言好比一套道路系统,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很多时候只能无限接近那个目的地,却无法达到完全对应。比如中国的“仁”字就无法被翻译成内涵外延相同的英文。再比如一些单位词,“dollar”和“美元”,到美国购物时,明明知道“2.5 dollars”是“2.5美元”,但中国人仍然习惯把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来考虑这件商品是贵是贱,这是因为“美元”这个词原先并不存在于汉语系统中,对中国人来说,从翻译角度上知道“dollar”这个词对应了“美元”,不意味着从生活经验上知道“美元”是多少,只有换算成有生活经验的人民币价值才能构成意义。这种因双方语言系统不同所造成的沟通困难是较易被忽略的,因而更易引起误会。endprint
一是英汉有些跟时间相关的词汇在对方的语言系统中是不完全对应的,易引起误解。比如,汉语和英语中“昨天”、“今天”、“明天”的意思是有差别的。美国人以凌晨12点作为一天的开始,中国人以日出作为一天的开始。对美国人来说,午夜12点到中午之前都可称之为“morning”;但同样的时间段,中国人会分开说成“昨天夜里”和“今天早上/今天上午”。此外,由于语言系统的差异,英文中用“am.”表示凌晨12点到正午,用“pm.”表示中午12点到凌晨,而在中文中“am.”和“pm.”是无法被简单地翻译成“上午”和“下午”的。而且, “12:00am.”和“12:00pm.”到底是表示正午12点还是表示凌晨12点对中国人来说也是很易混淆的。如果理解了美国人将午夜12点作为一天的开始的思维方式,就更容易理解“12am” 表示凌晨12点。
二是中美对待“老”的态度不同可能会引起日常交流的矛盾。美国人的时间观是属于将来时间取向的,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属于过去时间取向的。在中国文化中,经验和年龄象征了权威,所以中国人习惯在寒暄中询问别人的年龄、工作年限等,因为在中国,越老越值得尊重,“老”是经验的代表;但是在美国文化中,他们认为年龄大不代表有经验,而且年龄等个人信息在美国人眼中属于隐私,询问类似的问题是不礼貌的。比如,英文中的“老年人”更习惯用“senior citizens”、“the elderly”、“the aged”等委婉说法,而不是直接用“old”这种不礼貌的词汇。至于像中文“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这样的表达自己年龄优势的说法,在英文语言系统中也是找不到的。
(二) 对日程安排的影响
中美对待办公时间和私人时间的态度不同可能会引起工作上的矛盾。中国人对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的边界是模糊的,而美国人则十分清晰地区分两者。
一是这种不同表现在工作时间是否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美国人工作时会很认真地制定计划,一次做一件事情,努力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所有工作,并且很少会在工作时间做私事。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人工作时间可以同时做多件事情,甚至 “忙里偷闲”公事私事一起做。比如,中国人跟美国人在办公室会面,认为在谈话过程中接个电话,在下属中途拿进来的文件上签字之类的“插曲”是无伤大雅的,是效率的体现,不会影响会面,但在美国人眼中,这些都是对他的不尊重,因为美国人在专心做一件事被打扰时会感到恼怒。
二是表现在加班的问题上。同日本公司以双倍、三倍加班费来极度鼓励员工加班截然不同的是,美国公司一般不鼓励,也不要求员工加班,并且制度上一般不给主动加班的员工加班费。如果员工自己需要加班,可以第二天申请调休,把加班的时间休息回来。同时,他们认为如果员工一直需要加班才能完成工作,可能是工作能力有问题。所以,容易产生的矛盾是,美国人看到中国员工总是加班的话,他们可能不但不表扬,反而会质疑其工作能力。
三是中美时间观的差异在周日和年假上尤其明显。如果中国人要求已经制定好休假计划的美国人放弃休假来完成紧急的工作,其要求很可能被拒绝。因为美国人的休假计划很早就做好了,他们认为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好好享受,对自己的应得假期和已做好的计划不会轻易放弃。此外,美国是宗教国家,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周日是基督教徒做礼拜的神圣日子,上帝要求人们休息,不能做任何工作。由于大部分中国人没有类似的宗教信仰,很难理解美国基督徒对神的尊重,如果想让基督徒暂时放弃一下宗教习惯,先来处理紧急问题,也容易引发矛盾。
(三)对谈判风格的影响
中国人在做生意时倾向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因而更关注人和人际交往而非工作本身。美国人更习惯短期的人际关系,更关注工作本身。不同的时间习惯在建立人际关系上的差异会影响到商务交往的关注重心。
商务谈判需不需要交友是差异的体现。汉语中“和气生财”、“买卖不在仁义在”说的就是买卖双方对于成交价格进行博弈,虽然买卖没有做成,彼此间的感情还存在,不要为这点事伤了和气。和气才能生财,此次生意不成,或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呢。中国人做生意很多时候要先交朋友,成为朋友以后才跟对方做生意,这已成为中国生意人心照不宣的成功潜规则。中国人认为一旦成了朋友,取得了双方的信任,其它的都不是问题,因为有了问题可以再坐下来谈。美国人开朗,善交际,会很快跟中国人成为朋友,但是在美国人看来,利益比友谊重要,所以在生意确定之前,他们并不愿意花过多的时间去寒暄交际,而一旦签定了合同,美方会要求中方严格按照合同去履行,如果没有遵守合同的规定,美国人是会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来处罚和要求赔偿,没有协商的余地,这时候拿出朋友的关系来请求是没有用的。
交友问题中一个核心观念是“面子”,不给中国人“面子”,朋友做不成,谈判也不会成功。美国的卢西思·W·派伊在著作《谈判作风》中提出:“用帮助中国人得到面子的办法可以得到很多东西。任何时候,如果不给面子,就可能造成损失。”在拒绝的问题上,面子问题更加突出。中国是高语境国家,表达意思常常用暗示的方法,说一半留一半。中国崇尚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美感。中国人在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常常先扬后抑,先称赞某一方面再表达否定意见。中方拒绝对方的时候,怕伤害对方面子和感情,会用“让我们再考虑考虑” 的方式委婉表达拒绝。这些拐弯抹角的话会让美国人产生误会。美国人谈判的时候喜欢直接表明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坚持己见,直接驳斥对方的观点是美国人做事的态度和方式。但这些都跟中国人不愿伤对方“面子”的文化相悖。当美国商人不了解这些文化,直截了当拒绝中方的热情或者提出的要求时,他们伤了中国人的“面子”,就会使谈判陷入困境。
(四)对决策方式的影响
单项时间习惯要求某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情,所以美方通常会提前做好时刻表,将每个问题逐一解决;而中方不会严格按计划进行,在谈判时中方可以同时商讨多个问题。这种差异会影响到决策的方式。endprint
中方做决策时倾向从整体到细节,美方倾向从细节到整体;中方倾向于从整体上先确定是否要确立合作意向,如果通过前期的关系培养,认为双方有信任和合作的基础,才会开始确定细节。前期虽然看起来是在同时讨论多条细节,但其实质是为了确立双方的关系,一旦朋友关系确立,细节都是可以商量的。而美方不会一开始去谈及原则问题,通常带来了一份经法律顾问起草和董事会决定的协议,他们希望按照协议逐条讨论,通过了一条再讨论下一条,直至每条都达成一致,最后确立合作关系。美方的协议内容水分相对较少,作为具体执行人的谈判者通常不会做太大的让步,基本不留给中方讨价还价的余地,这也体现了其大国的做事风格。这样的方式在他们看来是高效省时的方式,但一开始就拿出协议且不让步的姿态往往让中方失望。
在决策速度上中方通常慢于美方。由于中国注重经验和地位等级,所以谈判的决策往往不是谈判的个别人员能决定的,他们往往要在公司内部逐级上报,经过集体讨论,最后甚至需要跟政府达成一致,然后意见再逐级反馈下来,这样做决策的时间往往就会被延长。而喜欢单刀直入的美方人员如果不能理解他们谈判的对象不仅仅是谈判人员,还有背后的高层甚至政府的话,就会以为中方是在故意拖延决策的时间。
三、中国人在跨文化商务交往中的时间观策略
第一,要正视时间观差异,建立跨文化的谈判意识。时间观的差异虽然不像语言的差异那么明显,但如果没有意识到或者忽视这种差异存在的话,往往会增加很多商务交往障碍,因此,首先承认时间观差异的存在,然后去学习和了解差异,将差异的影响减至最小。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时间观也会越来越同国际接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进出口贸易大国,中国商人也应该尽早建立起跨文化的谈判意识,如,摒弃缺乏时间观念、做事缺乏计划等不符合国际普遍商务行为的时间观;在商务交往中可以建立长期的友谊,但不能缺乏法律意识,不能将关系等隐性的东西置于合同和法律之上。
第二,要提前调研,充分准备。在互联网时代,提前调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时间观变得切实可行,因此可以提前做好调研工作,针对对方的时间观和行为习惯准备多套谈判方案和策略,会减少出现交际障碍的频率。比如,针对美国公司,中国公司内部可以提前拟好切实可行的合同;提前与对方沟通制定好谈判日程和计划,并严格遵守,为此可以在谈判人员中安排一名公司要员,并授权做出决策;寒暄时间可以控制在几分钟就进入正题,不需要特意培养感情;在谈判中尽量用务实的语言,不拐弯抹角;对面子问题不要斤斤计较,不要害怕同美方在某问题上直接争执,应努力说服对方,为此应提前准备几套说服的方案;尝试从细节逐条讨论,让谈判先顺利进行,最后再确定合作意向;针对美方重视当前利益的特点提出优惠方案等等。
第三,尊重对方的时间观,善于处理时间观差异。尊重对方的时间观,不仅仅体现在提前了解和调研上,还体现在具体商务活动出现障碍时的谅解和宽容上。但同时,也要不卑不亢,树立正确认识,不能一味贬低自己的文化,认为中国的时间观一无是处。另外,在处理时间观差异上,不能绝对化和一刀切,时间观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慢慢变化中的,而且即使是同一个国家的人,其时间观也会有个人差异的,因此,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诚解释和沟通,找到问题所在,才能顺利解决障碍。最后,应当在商务交往过后总结经验教训,摒弃不合理的部分,学习合理的部分。
解析时间 篇4
《水在时间之下》是作家方方发表于2008年的长篇力作。作品以民国时期出生的女性为描写对象, 通过讲述主人公风雨飘摇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来传达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也以主人公为主体, 通过其历经中国社会发展多个阶段的人生际遇来梳理历史的发展脉络, 展现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也许是文人对往事有一种天然的亲近, 方方把小说的背景重点放在了三四十年代的武汉。众所周知, 武汉是由汉口、武昌和汉阳三个部分组成。三镇各有特点和侧重。武昌是政治文化中心, 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汉阳则是工业中心。作家把故事放在了汉口, 汉口是武汉的经济和商业中心, 早在清嘉庆年间, 就已成为“四大名镇” (其它三镇是景德镇、佛山镇和朱仙镇) 之一, 开埠后, 更是一派畸形的繁荣, 有诗为证:“十里帆船依市立, 万家灯火彻夜明。”[4]它是当时继上海之后的第二大城市, 曾被誉为“东方的芝加哥”。这种富有意味的地理空间的选择突出了一种精神文化空间, 在这样具有浓厚商业气息的地方, “物欲”对人的控制和影响势必就成了作家力图表现的所在。
一.关键场所之一——德明饭店
在小说众多变换交叉的空间地点中, 有一处地方虽然出场次数不多, 但却至关重要, 这就是———“德明饭店”。它是曾经真实存在于老汉口的最繁华的饭店, 正如上海的百乐门一样, 这里代表着奢华和享受。这个由德国人建造的饭店明丽辉煌, 里面衣香鬓影, 曾经有过多少香艳旖旎的故事。在这里, 慧如感受到了不同的人生的不同的活法, 有了离开丈夫, 另觅高枝的念头。在这里, 水上灯有了与陈仁厚在外流浪所不能体验到的安全感与舒适感, 原谅了张晋生在日本人进驻汉口时置她于不顾的无情, 这里是她走入那段物质的婚姻的转折处。这个让人无法抗拒其诱惑的大饭店简直成了物质享乐的代名词, 它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现身, 让人心甘情愿地落入它预先铺设的陷阱里。这饭店, 作家似乎不是把它当成一座房子来写, 而是把它当成了一个诱饵, 一个向往富贵与安逸生活的市民生存理想。在这个俄狄浦斯式的命运悲剧里, 这个地点时刻提示着我们注意到一个和命运平分秋色的关键词, 那就是“物欲”。它无时无刻不显示着它巨大的力量, 它成了拨弄人命运的上帝, 成了君临一切的权威, 它离间着亲情, 消解着爱情, 蚕食着人性。这或许就是作者之所以将这个充满复仇与反复仇的故事放置在汉口这个充满商业气息的城市里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方方近三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 她一直以对人性的解剖见长。她“以小说家的精神和深刻的人生体验, 揭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众生百态、当下的世道人心、实际生活的世界背后的本质、社会文化表层之下的真实及生存于各种潮流和欲望裹挟之下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扭曲与挣扎”[5]。无论是在其成名作《风景》, 还是代表作《落日》与《黑洞》中, 作家无一不让利益的指向成为小说中唯一的魔法棒。在她的诸多小说中, 生存的困境导致亲情的退位与爱情的变异, 其乐融融温情脉脉的幸福画面常常被人性中的自私和冷酷所屏蔽和解构。《水在时间之下》也不例外, 亲情与爱情再次被放置在一个利益的漩涡中去考察人性的自私与脆弱, 这些个在德明饭店中有选择的衡量的境地, 反倒把对人性的质问逼到了角落。
同时, 德明饭店在人物命运转折点上的突现, 以及由之而来的对人物抉择心理的描写:犹豫、痛苦, 以及此后的绝不后悔, 将小说通常的道德批判降到了最低。方方说:“我们经常去谴责一件事、一个人。其实, 每一个恶的背后都有极其复杂的和人相关的东西, 不是简单的善恶问题”, “文学要告诉读者的不是对和错、是与非, 而是这些事情是怎样一团乱麻地纠结在一起的, 人性在这中间担当的是什么角色。”[6]这样, 作家对人性的独特理解, 使得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在小说设置的特定的空间里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二.关键场所之二——“乐园”
“乐园”的原型是武汉著名的民众乐园。在它建成后, 因社会的动荡曾经几易其名。分别叫过新市场、血花世界、民乐园、民众俱乐部、民众乐园等。这里曾是上世纪都市化的武汉最重要的娱乐休闲场所, 里面汉剧、京剧、现代戏、电影、杂耍等等应有尽有。这个日夜不休, 人声鼎沸的地方是老武汉人曾经最为钟情的场所, 也承接着武汉将近一百年的繁华。方方说:“这座城市的本土文化几乎是在这里发育和发展”。[7]她曾多次表示要写一个关于这个历经风雨的汉口新市场 (乐园旧称) 的故事。乐园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作家心目中武汉的代名词, 小说中乐园的兴衰也象征着老武汉的繁荣与没落, 勾勒出这个城市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变迁全貌。
此外, 就像王安忆《长恨歌》里的“弄堂”预示着主人公王琦瑶普通平常的市民身份一样, 《水在时间之下》中反复提到的“乐园”也预示着主人公水上灯汉剧艺人的身份。这是旧时社会里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身份, 为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发展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正是在这个舞台上, 水上灯取得了人生道路上最为辉煌的业绩, 成为红极一时的汉剧名角, 也拉开了在广阔社会生活中命运无穷变幻的序幕。“乐园”见证了水上灯曲折而传奇的一生, 也见证了以她为代表的汉剧文化从繁荣到衰落的全过程。这也正是作者写作这本书的初衷。
三.关键场所之三——“五福茶园”
这是小说中贯穿始末的一个地点。水家就是靠这个茶园发家的, 这是水家的一个标志, 茶园的兴旺意味着水家的兴旺, 而茶园的易主也就意味着水家的败落。水上灯与水家长达多年的尖锐冲突, 最后便是以茶园的易主, 水上灯的意外胜出而宣告终结, 这使水上灯的后半辈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而茶园休闲娱乐的功能, 也使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在这里相聚、相识、相遇, 成为了小说中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
《水在时间之下》里重点描写的场所, 无论是乐园、饭店还是水家的茶园, 都是开放性的公共场所。这就给传奇的演绎提供了条件。因为传奇离不开人物的相逢和奇遇, 而公共性场所则为这些偶然性支配的事件提供了方便。在这里, 通常被社会等级和遥远空间分隔的人能偶然相遇, 也因此衍生出了不同的情节逻辑和人物命运。而小说中叙事空间的快速变换, 也使得人物命运更为多变与传奇。而传奇多变的命运又往往使得人物处于危机中, 一方面释放出了人物惊人的气魄和机智, 证明了其超越平凡生命的潜能的存在,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另一方面“在无数次性命攸关的时刻, 在无数次面临重要选择的时刻, 人们本性中的大善和大恶都因其所面临的这份紧急, 而有了极度张扬的机会”。[8]可见, 方方的创作理念是深入地勘探人性, 着力表现人类心灵深处的曲折与幽微。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华霄颖.市民文化与都市想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64.
[2][3]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293, 297.
[4]方方.生命的韧性[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192.
[5]李俊国.在绝望中涅磐——方方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107.
[6]方方.那些城那些事[M].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9:21.
[7]方方.水在时间之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8:467.
新西兰留学生假期时间解析 篇5
高等院校
不同的学校或课程的开始时间和假期安排都有不同,所以你需要直接与中介或学校沟通。
中小学
正常情况下,学校早上9点开始上课,下午3点半放学(小学下午三点放学)。与国内一样,周一到周五为上学时间,当然部分学校会在周六开设其他课程或体育活动。
根据学校的不同,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有所不同。9到级学生每晚的作业时间大约是一个小时。对比国内中小学的课业压力,新西兰的学校简直是青少年们的福音!当然,随着年级的增高,11到级学生的作业时间也会相对增长。
中小学每学年从2月份开始到12月份中旬结束
一学年有4个学期,每个学期之间有2周休息时间,最后一个学期结束后有长达6周的假期。
第一学期:二月-四月中旬-两周休假
第二学期:四月底-七月上旬-两周休假
第三学期:七月中旬-九月底-两周休假
第四学期:十月中旬-十二月中旬-六周暑假
延展阅读 新西兰课堂人数
中小学
在新西兰小学,每个班有23-39个学生。在中学阶段,低年级时一个班有23名学生,而到了13年级,每个班人数将减少到17人。相比国内,新西兰中学课堂规模较小,因此每位学生能与老师有更多的接触。
高等院校
解析时间 篇6
时间序列预测的主流方法之一是数理统计学[1,2,3,4,5,6,7,8,9,10]。非平稳时间序列“长期趋势+ 季节性+ 剩余的随机波动”的分解,是多领域预测应用中最成功的一种分解[8]。从理论角度看,综合Wold的平稳时间序列分解定理,以及1961 年的Cramér非平稳时间序列分解定理,也会给出这样的一种正交分解[2,5,10]。
对数变换是消除“长期趋势”的经典方法之一[1,2,3,4,8]。对公路短时交通流的预测实践表明,对数变换还能提高“季节性”和“剩余的随机波动”的预测准确率。具体说,就是能够降低交通流预测的均方误差( MSE) ,但会引起平均误差( ME) 的轻微增加。对数变换可以看成一种点对点的滤波,能够有效抑制异常数据不利影响的扩散[11]。对数变换还能明显抑制“剩余的随机波动”的波动幅度,从而提高输入到预测模型的时间序列的( 某种推广的意义下) “信噪比”。直观示例请参见文献[11]的图1和图6。简言之,除了消除趋势作用外,点对点滤波、增加“信噪比”是对数变换新发现的良性作用[11]。
目前,关于对数变换抑制“剩余的随机波动”的波动幅度的定量研究还很少。目前常见的是对数变换消除趋势性的直观说明和示例[1,2,3,4,8]。只有2008 年Cryer和Chan在文献[4]里采用泰勒级数展开的前两项,推导过时间序列Yt经过对数变换log( Yt) 后的近似的数学期望和方差。log( Yt) 泰勒展开的前两项是常数项和线性项,不能有效反映对数变化的非线性作用。本文拟采用log( Yt) 泰勒展开的前四项来分析“对数变换降低非平稳时间序列预测的均方误差,但引起平均误差轻微的增加”的预测效果,并通过预估平均误差来抵消平均误差的增加。即“剩余的随机波动”经过对数变换后的数学期望和方差的解析分析,并用数值实验和公路交通流预测实例加以验证。
1 数学准备
记x,y和 θ 是实数变量; xi,vi,ui,εi是时间序列,i,t,n = 1,2,…,为正整数; a,b是实数参数,并且b > 0; X,Y是实数随机变量,μ,σ2分别是数学期望和方差,下标表示进一步的说明。下文中,为符合相关参考文献的记法,log表示自然对数ln。
1. 1 2008 年Cryer和Chan的近似数学期望和方差
对于实数随机变量Yt> 0,t = 1,2,…,记其数学期望和标准差分别是:
则随机变量log( Yt) 的数学期望和方差是:
式( 1) 由如下的在点的泰勒级数展开式前两项得到:
可见,2008年Cryer和Chan的对数变换的数学期望和方差[4],是从log(Yt)泰勒展开的前两项得出的。该前两项是常数项log(μt)和线性项,且线性项的数学期望为0。因此仅靠前两项不能解释“平均误差轻微的增加”现象,只能解释“降低预测的均方误差”。只有增加到第三项及以上,才能同时解释这两种现象。
1. 2 对数函数的泰勒展开式
实数函数y = f( x) 在x0点展开的泰勒展开式如下:
其中,n! 表示n的阶乘,f( n)( x0) 是在点x0处泰勒展开的微分系数,拉格朗日余项中的 θ 是介于x0和x之间的一个数值。
本文需要的对数函数在x0点展开的泰勒展开式如下:
其中,收敛域,θ 是介于x0和x之间的实数。
1. 3 “趋势+ 季节+ 剩余随机波动”分解以及Wold和Cramér的分解定理
综合Wold平稳时间序列分解定理和Cramér非平稳时间序列分解定理,给定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可以被唯一正交地分解为:
其中,vi是确定性分量,ui是纯粹的非确定性分量,εi~ WN( 0,σ2) 是高斯白噪声。
预测应用中经典的“长期趋势+ 季节性+ 剩余的随机波动”分解中,“趋势项+ 季节项”是vi,“剩余随机波动”是ui+ εi,即非确定性分量和高斯白噪声之和。
在实际预测中,vi和ui可以通过对数变换及其逆变换有效预测出。但是高斯白噪声 εi经过对数变换后会造成一个不大的系统误差,因为E[log( aεi+ b) ] < log( b) 会引起一个小负数E[log( aεi+ b) ] - log( b) 。估计E[log( aεi+ b) ] - log( b) 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这不仅可以解释预测中“平均误差轻微的增加”现象,还可以通过高斯白噪声的分离方法预估这个小负数,进而校正未来的预测值以期消除E[log( aεi+ b) ] - log( b)的不利影响。
2 对数变换的系统误差的理论解释
E[log( aεi+ b) ] < log( b) 会引起对数变换的系统误差( 平均误差) 。这个不大的误差以前被忽略了,包括2008 年Cryer和Chan的著作[4]。在公路交通流预测中,我们发现这个平均误差的绝对值可达0. 5% 以上。为进一步提高非平稳时间序列的预测准确率和稳健性,必须考虑这个E[log( aεi+ b) ] <log( b) 引起的系统误差。
为实际意义明确,同时便于与Cryer和Chan的结果对照,本文采用与他们相同的对数函数的泰勒展开式。为保证对数变换后的数值仍然为实数,这里采用log( a Xi+ b) ,并要求a Xi+ b >0 且b > 0。Xi为原始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其包含一个高斯白噪声εi。
2. 1 Cryer和Chan采用的泰勒展开式
Cryer和Chan所用的log( a Xi+ b) 在点 μ = E( Xi) 的泰勒展开式如下:
其中,收敛域,θ 是介于 μ 和Xi之间的实数。
如果( a Xi+ b) > 0,那么log( a Xi+ b) = log| a Xi+ b |。用log| Yi|代替log |a Xi+ b |,可证log( a Xi+ b) 是收敛的,正如log |Yi|是收敛的一样[12]。在预测应用中, Yi形式的变换不能一一对应地得到| ± Xi|的反变换,所以log( a Xi+ b) 比log| Yi|更便于实际预测应用。
2. 2 对数变换的数学期望和方差
由泰勒展开的前四项推导出的数学期望E[log( a Xi+b) ]是:
因为式( 7) 中余项的数学期望总是负数,所以:
可见,对数变换后,预测的系统误差( 平均误差) 是E[log( a Xi+b) ] - log( b) < 0。假如非平稳时间序列中的高斯白噪声可以分离出,则可通过“对数变换和反变换预测的预测结果+|E[log( a Xi+ b) ] - log( b) |”,即可足够好地消除对数变换引起的系统误差。由于|E[log( a Xi+ b) ] - log( b) |通常是常数( 至少在指定的预测窗口里) ,这个补偿不引起均方误差的变化。
由泰勒展开的前四项推导出的方差Var[log( a Xi+ b) ]是:
综上所述,由泰勒展开的前四项可以充分解释“对数变换降低非平稳时间序列预测的均方误差,但引起平均误差轻微的增加”的现象。取前四项不仅比取前三项更准确,更重要的是前四项的“拉格朗日余项的数学期望总是负数”,可以更合理地估计对数变换引起的系统误差。
2. 3 数值试验
为检验用泰勒展开的前四项推导出的数学期望和方差的近似程度,即式( 7) 和式( 9) 的准确性,这里采用一个由实际的物理设备产生的样本容量为3980 的高斯白噪声 εi~ WN( 0,1) ,直接代入log( a Xi+ b) 进行数学期望和方差的计算。参数a =[0. 1,5. 0],b = [1. 5,50],并且a Xi+ b > 1。这里a、b的范围是根据公路交通流、风电、电力短期负荷预测的实际要求选取的。
图1( a) 是前四项推导出的数学期望,即式( 7) ,随参数a、b的变化; ( b) 是( a) 中的数值和直接采用log( a Xi+ b) 进行数值计算得出的期望之间的相对误差。类似地,图2 是式( 9) 随参数a、b的变化的相对误差。
可见,式( 7) 给出的数学期望,以及式( 9) 的方差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足够精确的。
3 交通流预测
短时公路交通流数据采用的是参考文献[11,13]中数据。对数变换采用log( 3xi+ 20) 。采用五种预测模型进行交通流预测: 三阶AR自回归模型预测方法( AR3) 、一阶移动平均法( MA1) 、二阶移动平均法( MA2) 、一次指数平滑法( ES1) 、二次指数平滑法( ES2) 。某天交通流包含上升、高峰、下降阶段的直接预测,经过log( 3xi+ 20) 后的预测误差的统计见表1,各误差的单位是“辆”。
(单位:辆)
对于该交通流,式( 7) 给出的数学期望是- 2. 5459,其绝对值大于表1 里| ΔME | 的最大值0. 6207。该交通流里包含的高斯白噪声的方差 σ2由双正交小波bior 6. 8 去噪得到,其对应的预测的误差MSE = 6. 5280[14,15,16,17,18,19,20]。
根据式( 1) ,即Cryer和Chan由泰勒展开式的前两项计算得到的数学期望近似为0[4],不能解释 ΔME。
4 结语
对数变换除了消除非平稳时间序列中“长期趋势”的作用外,还被发现可以减小“季节性”和“剩余的随机波动”的波动范围,从而增加预测的准确性( 减小均方误差) 和稳健性。
本文采用对数变换的泰勒级数展开前四项,推导了高斯白噪声经过对数变换之后的数学期望和方差。从而解释了“对数变换降低非平稳时间序列预测的均方误差,但引起平均误差轻微的增加”的预测效果。采用高斯白噪声分离方法,可以预估给定对数变换引起的平均误差,进而在预测结果中有效地挽回这个误差,达到同时降低MSE和ME的效果。
解析时间 篇7
一、“‘引球’后停顿的时间过长”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有的学生可能认为预备动作的幅度越大越好,会出现肘关节过屈和身体过分后仰甚至冒着将摔倒的危险加大“引球”幅度,使“引球”后停顿的时间过长。另外由于力量的欠缺,2公斤的实心球对个别同学来说,完成挥臂动作时起动较为缓慢困难,使“引球”后停顿的时间过长。
(二)客观原因
投掷教学的安全问题极为重要,为保证集体练习时的安全,练习基本都是在教师“预备——投”的统一指挥下进行。而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一般把“引球”作为“预备动作”,会有一定的停留时间,有时其间教师还穿插纠正个别同学的动作,造成主动延时,从而使学生习惯于较长时间的“引球”。
二、“‘引球’后停顿的时间过长”的纠正办法
(一)调整动作的幅度和节奏
由于肌肉不具有完全弹性,而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其时间愈延长力值愈是下降。这就是生物力学中所说的“肌肉松弛现象”。这说明“引球”后停顿的时间过长,被拉长的相关肌肉的力量由于时间上的延缓而下降了。只有有效控制动作幅度,合适的肌肉初长度,才能使“引球”这个超越器械的动作达到最佳效果,否则过犹不及。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再强调挥臂的速度,形成良好的动作节奏,对提高投掷远度才有帮助。在这中间,各部位发力顺序一定要清晰准确,全身协调配合用力,而不能一叶障目只关注上肢动作。
(二)讲究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教师指挥全班分组集体练习时,可以用哨音先提醒:“大家准备”或“全体注意”。当该组同学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后,再发出“预备——投”的口令。纠正个别错误的时机也要掌握好,千万不能“占用”其他同学的“引球”时间。一旦学生“引球”动作熟练定型后,学生的预备动作可变成持球在胸腹前,让整个“引球”动作更加流畅连贯。另外,可以通过投准、投掷高抛弧线等不同的投掷目标;通过投掷1公斤、3公斤等不同重量的实心球;通过讲解、暗示、比赛和测验等不同的方法来不断促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练习,逐渐过渡到自动化阶段。
(三)注重力量的提高和加强
解析时间 篇8
一、试题再现
如图1, 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 椭圆上任意一点到右焦点F的距离的最大值为, 过M (2, 0) 任作一条直线l交椭圆于不同的两点A, B, 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Q.
(1) 求证:Q, F, B三点共线;
(2) 求△MBQ面积S的最大值.
直接呈现精练而冰冷的标准答案, 这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并不少见.尤其在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应考要求高的高三复习阶段, 常出现诸如快速地对答案, 或将答案贴在教室内, 由学生自己阅读思考的现象.可以想见, 这样的复习效果是不可能好的.实际上, 学生需要的不只在于“是什么”, 更在于“为什么”, “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我想不到;为什么我一听就懂, 一写就错”等等.究其原因, 学生需要的是对一个鲜活而生动的、来自于身边的、真实的过程的探究.
二、不同视角
综合性问题的评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 师生双方都要对该题作出独立的思考.学生通过自身努力, 做一些思维上的粗加工, 形成一些哪怕肤浅性的认识与想法;教师则应站在学科知识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 对试题作出理性的分析, 这样课堂上师生的交流, 才是众多个性思维的交流, 才可能在彼此的思维交集处引发共鸣与启示.
1. 教师的眼光
教师的思考与剖析, 旨在把握命题者的意图, 挖掘试题的内涵价值, 找出学生的思维起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为了评说试题, 需要精心设计, 有效展开, 从拿到题目, 经历曲折真实的探索, 直至完全解出的所有环节及每一步骤, 作好充分而深入的准备, 做好评讲的预案.
2. 学生的困境
大多数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运用题中的条件, 求出椭圆方程后证明三点共线偷工减料, 跳步解答;二是求三角形面积的最值, 由于在题设与结果的之间, 找不到有效连接的桥梁, 结果思路无法贯通.学生不能获得解题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1) 学生运算错误, 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出错, 韦达定理写错, 面积计算出错等; (2) 缺乏基本模式的积累与识别, 不少学生没有求面积.
三、追寻试题讲评的价值
1. 一题多解———给学生一个发散思维的机会对高三复习课来说, 由于不再像讲授新课那样
受教学内容的限制, 从而在内容和方法上给师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 因此一题多解在高三复习课的教学中备受师生们的青睐.然而, 要真正发挥一题多解的教学功能, 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合理调控.
师:根据条件得到椭圆方程后如何证明三点共线?
生1:证明直线FB和FQ的斜率相等.设直线AB的方程为y=k (x-2) , 代入椭圆方程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利用韦达定理计算kFB-kFQ=0.
生2:证明向量, 共线.
生3:写出直线BQ的方程, 证明直线BQ经过点F.
师:能否用直线AB方程的其他形式证明三点共线?
生3:设直线AB的方程为x=my+2, A (x1, y1) , B (x2, y2) , 则Q (x1, -y1) .
所以kFB-kFQ=0, 从而Q, F, B三点共线.
师:△BMQ的面积如何求?先求出△BMQ的一边长 (如BQ) , 再求另一个顶点M到BQ的距离, 也许是学生对解析几何运算的恐惧, 放弃了这个很自然的解法.有没有简单的解法?
师:求面积最大值有哪些方法?
生5:判别式法, 由, 得2Sk2-2 k+S=0,
由Δ=4-4×2S2≥0, 得.
所以△BMQ面积S的最大值为.
生6:基本不等式法.
生7: (导数法) ,
当时, g′ (t) >0, g (t) 单调递增;
当时, g′ (t) <0, g (t) 单调递减
所以g (t) 的最大值为.
随着师生、生生不断地“对话”, 展示的解法步步深入, 学生的思维在慢热中逐步变得“灵动”起来, 避免了繁难的解法成为个别优秀生“专利”的尴尬局面, 从而让每位学生都有收获:领悟和把握问题的本质.
2. 类比拓展———给学生一个施展想象的空间
类比推理的结论虽然是或然性的, 但它在人们的认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 类比推理可以启发人的思路, 在进行创新性思维时, 常常用到类比推理.在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类比推理是常用的思维方法, 它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 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 科学史上许多科学事实的发现和科学假设的提出, 都是借助于类比推理.正如开普勒所说:“我珍视类比胜过任何东西, 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 它揭示了自然界的秘密.”
师:点M (2, 0) 是不是一个特殊点?
生8:由于, 提出如下结论:已知椭圆C 的一个焦点为F, 相应的一条准线与x轴的交点为M, 过点M的直线l与C相交于A, B两点, 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Q, 则Q, F, B三点共线 (如图2) .
师:是否正确?生8证明: (我们以右焦点和右准线为例) 设的方程为, 且A (x1, y1) , B (x2, y2) , 则Q (x1, -y1) , 直线BQ的方程为, 所以点F在直线BQ上, 即Q, F, B三点共线.
师:是否有类似结论?
生9:已知双曲线C∶的一个焦点为F, 相应的一条准线与x轴的交点为M, 过点M的直线l与C相交于A, B两点, 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Q, 则Q, F, B三点共线.
生10:已知抛物线C∶y2=2px (p>0) 的焦点为F, 准线与x轴的交点为M, 过点M的直线l与C相交于A, B两点, 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Q, 则Q, F, B三点共线.
证明:略
本节课中, 引导学生由椭圆到圆锥曲线的类比, 猜想出了类似的结论.其实, 结论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这样一种意识———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 从中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 享受获得发现的喜悦和愉快.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挖掘可利用的素材, 让学生通过类比去猜想、去探索, 拓展其思维空间, 提高其数学素养.
3. 反思总结———给学生一个提升智慧的时间
通过一题多解, 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开拓了解题思路.通过类比, 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结论, 拓展了思维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 解题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 由于学生思维的差异, 课后请同学反思完成如下作业: (1) 订正; (2) 整理课堂得到的结论; (3) 课后思考如下问题:
问题1有没有更加一般的有关三点共线的结论?
问题2△MBQ面积的最大值真的是吗?
问题3△MBQ面积的最小值是否存在?
师:这是提升智慧的机会, 请把握;这是享受发现的快乐, 请体验.
第二节课请学生交流得到如下的结论.
问题1有如下三个正确结论:
生11:已知抛物线C∶y2=2px (p>0) 的对称轴x轴上两点M (t, 0) , N (-t, 0) , 过点M的直线l与C相交于A, B两点, 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Q, 则Q, N, B三点共线.
生12:已知椭圆C∶的对称轴上两点M (t, 0) , , 过点M的直线l与C相交于A, B两点, 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Q, 则Q, N, B三点共线.
生13:已知双曲线C∶的对称轴上两点M (t, 0) , , 过点M的直线l与C相交于A, B两点, 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Q, 则Q, N, B三点共线.
问题2的结论:
生14:不存在△MBQ面积的最大值, 原因是△MBQ面积取时, 判别式为零, 直线AB与椭圆只有一个公共点, 不合题意.
师:解题时判别式的检验常常成为虚设, 标准答案也不例外, 虽然说经验证, 但实际上没有验证通过反思, 希望提升思维的严密性.
问题3的结论:不存在△MBQ面积的最小值.
并请学生提出试题修改建议.学生情绪高涨.最后参照高考样卷形成一致修改意见:求△MBQ面积的范围.
解析时间 篇9
1 传统煤矿瓦斯现场解析时间确定方法
在煤矿勘查中, 传统的瓦斯现场解析时间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 (MT/T77-94) [1]由两部分组成, 以贵州省桐梓县洪村坝-大竹坝煤矿大竹坝井田 (R) ZK2004为例:
(1) 钻进开始提钻时刻到钻具提至动水位时刻时间之差 (t1) 的二分之一。
(2) 钻具离动水位时刻到取瓦斯煤样装入瓦斯罐时刻时间之差 (t2) 。
该解析时间确定方法忽略了两个问题:
(1) 钻孔见煤时刻到要取瓦斯煤样钻进回次开始钻进时刻时间之差。
(2) 要取瓦斯煤样钻进回次开始钻进到开始提钻时刻之间之差。
因为:
(1) 钻孔见煤时刻到要取瓦斯煤样钻进回次开始钻进时刻之间由于煤层顶板受到破怀, 煤层处于裸露或半裸露状态, 煤层中的瓦斯气体或多或少要通过煤层顶板的空间从钻孔溢出。这一点从井田勘查过程见到部分钻孔进入顶板时有少量瓦斯气体从井口溢出和钻进至煤层顶板有瓦斯突出而得以证实。
(2) 要取瓦斯煤样钻进回次开始钻进到开始提钻时刻之间由于煤层受钻进机械破碎的影响, 瓦斯气体本身存在于煤层的孔隙中, 煤层受机械破碎后, 很快从孔隙中脱离出而从钻孔溢出。这一点从井田勘查过程中见到打煤钻进回次提钻时从钻杆中见到有大量瓦斯气体溢出而得以证实。
2 本文建议的瓦斯现场解析时间确定方法
鉴于上述原因, 笔者建议煤矿勘查中瓦斯现场解析时间的确定由四个部分组成:
(1) 钻进见煤时刻到要取瓦斯煤样钻进回次开始钻进时刻时间之差 (t1) 的八分之一。
(2) 要取瓦斯煤样钻进回次开始钻进到开始提钻时刻时间之差 (t2) 的四分之一。
(3) 钻进开始提钻时刻到钻具提至动水位时刻时间之差 (t3) 的二分之一。
(4) 钻具离动水位时刻到取瓦斯煤样装入瓦斯罐时刻时间之差 (t4) 。
3 两种方法比较
3.1 传统的煤矿勘查瓦斯取样及汇总计算
3.1.1 钻进提钻到提至动水位时间t1=46分;钻具提至动水位到煤样装罐密封时间t2=22分;根据公式计算出煤样爆露时间Q=45分。
3.1.2 根据瓦斯现场解析记录及煤层气解吸速度测定中得出的每次量管内气体体积读数按公式
计算出V0, 得出瓦斯现场解析气修正量V1等于940.47ml, 表1。
3.1.3 通过表1及煤样瓦斯开始解析一
段内V1与呈直线关系, 即 (式中a, b为常数) , 用最小二乘法公式 (1) (2) :
计算出a等于414, b等于-2767.73, 则, 从而得出瓦斯损失量V2等于2767.73ml。
3.1.4 根据现场解析结果V1, 计算出的瓦斯损失量V2和瓦斯化验分析结果V3、V4、V5, 从而计算出煤层气成分综合结果表2。
从表2可以得出井田ZK2004中煤层中瓦斯主要成分CH4的含量为18.33m3/t, 属高瓦斯。
3.2 笔者认为的煤矿勘查瓦斯取样及汇总计算
3.2.1 见煤到取瓦斯煤样回次开始钻进时间t1等于785分;取瓦斯煤样回次开始钻进到钻进提钻时间t2等于150分;钻进提钻到提至动水位时间t3等于46分;钻具提至动水位到煤样装罐密封时间t4等于22分;根据公式计算出煤样爆露时间Q=180分。
3.2.2 根据瓦斯现场解析记录及煤层气解吸速度测定中得出的每次量管内气体体积读数按公式
计算出V0, 得出瓦斯现场解析气修正量V1等于940.47ml, 表3。
3.2.3 通过表3及煤样瓦斯开始解析一段内V1与呈直线关系, 即 (式中a, b为常数) , 用最小二乘法公式 (1) (2) , 求出a等于811.99, b等于-10883.91, 则从而得出瓦斯损失量V2等于10883.91ml。
3.2.4 根据现场解析结果V1, 计算出的瓦斯损失量V2和瓦斯化验分析结果V3、V4、V5, 从而计算出煤层气成分综合结果表4
从表4可以得出井田ZK2004中煤层中瓦斯主要成分CH4的含量为50.29m3/t, 属超级瓦斯。
3.3 对比结论
从表5可以得出, 与传统方法比较, 本文建议方法的结果中, 煤层气成分中主要成分CH4增加29.82m3/t, 提高了163%;其它次要成分N2增加0m3/t, 提高了0%;C2H5增加0.21m3/t, 提高了65%;CO2增加0.03m3/t, 提高了17.5%;CO增加00m3/t, 提高了00%, 其中N2, CO含量未增加, 主要是因为N2的含量值本身属瓦斯现场过程中空气进入瓦斯罐而造成, CO含量在煤层气中甚微。
4 结论
总之, 本文建议的瓦斯现场解析时间确定方法, 仅仅是笔者在贵州省桐梓县大竹坝井田精查工作实践中探索出的方法, 还不尽成熟, 具体时间多少的确定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总结, 敬请专家、同行作批评和指导。
摘要:煤矿勘查工作中瓦斯现场解析时间确定直接关系到煤层瓦斯气体含量的值, 进而影响煤矿开采巷道和安全防护措施设计, 本文就瓦斯现场解析时间的确定进行煤层瓦斯气体含量计算, 得出与传统瓦斯现场解析时间的确定对比, 本文建议的瓦斯现场解析时间的确定瓦斯气体含量提高了163%, 煤层由高级瓦斯升高到超级瓦斯, 为煤矿开采提供可行的资料保证。
关键词:瓦斯,解析时间,煤矿,桐梓,贵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 (MT/T77-94) 煤层气测定方法 (解析法) .1994年03月18日发布, 1994年07月01日实施。
【解析时间】推荐阅读:
表示时间短的词语及解析05-10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06-17
2023年中央事业单位、中央企业公车改革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完美解析08-27
2017山西中考政治解析解析解析06-15
高考浙江语文卷试题及解析解析11-14
时间,时间作文10-22
解析算法10-14
波谱解析10-14
域名解析10-17
解析方式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