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协同效应(共9篇)
经营协同效应 篇1
一、引言
美国学者Ansoff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提出协同理念。协同是公司与被收购企业之间匹配关系的理想状态, 是指一个公司通过收购另一家公司, 使得公司整体业绩好于两个公司原来的业绩的总和, 即2+2>5。Sirower (1997) 认为协同效应必须放到竞争的环境中去考虑, 它应该是合并后公司整体效益的增长超过市场对目标公司及收购公司作为独立企业已有预期之和的部分。Chatterjee将协同效应划分为三种: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以及财务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也称为营运协同效应, 是指并购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效益。营运协同效应的一个最主要来源就是规模经济。建立在营运协同基础上的理论假定在行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 且在并购之前, 公司的经营活动水平达不到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在要求。R觟ller (2006) 认为, 这种规模经济可分为短期规模经济与长期规模经济。一个企业, 无论规模大小, 总是会发生一些固定的支出, 这些固定支出并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当公司合并后, 一些重复性的固定支出会被减少, 这是短期规模经济的体现。同时由于合并前两家公司进行生产的边际成本不同, 当公司合并后, 企业可以将边际成本高的企业生产的部分产品转移到边际成本低的企业进行生产, 这样会降低整个集团企业的生产成本。长期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当公司产量很低时, 公司只能投资技术含量较低、边际成本高的资产, 而当公司合并后, 随着产量的增加, 企业会投资技术含量高、边际成本低的资产, 这样, 降低了整个集团的成本。R觟ller认为的合并导致的规模经济影响如图 (1) 表所示。
二、航空运输企业合并经营协同效应
(一) 合并带来幅员经济与密度经济
黎群认为, 航空运输企业合并的规模经济主要表现为运输网络的幅员经济和运输密度经济。所谓运输网络幅员经济, 是指在网络上的运输密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与运输幅员同比例扩大的运输总产出引起平均成本不断下降的现象。航空公司合并的幅员经济主要体现在:一方面, 航空公司的合并扩展了新集团的航线网络, 增加了服务的城市对数量。由于合并前两家航空公司所占领的市场和航线网络各不相同, 合并后, 新集团的航线网络便得以扩展。特别是当前许多航空公司都建立了枢纽辐射式航线结构系统, 拥有自己的航空枢纽, 对于枢纽辐射式航线结构系统而言, 当与枢纽相连的辐条数为N时, 系统内所服务的全部城市对数量为N* (N+1) /2。因而, 随着航线网络的扩展, 随着辐条数N的增加, 系统内所服务的全部城市对数量就会发生成倍的增加。这时, 航空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选择最优航线。另一方面, 航空公司的横向合并, 带来了平均航线里程的增长, 而平均航线里程越长, 单位成本越低。David以加拿大航空公司为样本, 分析了大型航空公司与小型航空公司的载运率、RTK (客运、货运的收入公里) 、总成本以及RTK与总成本的比率, 结果发现, 大型航空公司在这些指标上明显优于小型航空公司。Cavest (1984) 收集了美国航空公司1976年的资料, 将这些航空公司按照规模分为大型航空公司与小型航空公司, 通过分析这些公司的RPM (收入客公里) 、平均航程、总成本等数据, 分析发现大型航空公司这一数值的均值分别是150.1亿美元、14.2亿美元、685英里, 而小型航空公司这一数值分别是15.2亿美元、2.0亿美元、197英里, 如果用总成本除以RPM客运收入, 大型和小型航空公司的这一比率分别为0.095、0.1316, 可以发现, 大型航空公司的单位成本明显低于小型航空公司, 规模经济得以体现。所谓运输密度经济是指, 当运输网络在幅员上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运输产出扩大引起平均成本不断下降的现象。当两家航空公司合并后, 在某些航线上, 合并后的新集团便拥有了合并前两家公司的客流量, 旅客载运率当然得到提升。而客座率的提高, 可以大大减少空座位的人公里数, 降低了单位成本。据Boyer (1997) 测算, 客座率每提高1%, 单位成本可降低2.64%。
(二) 买方力量增强导致购买经济
许多学者研究认为, 当公司横向合并时, 买方力量会随着规模的变大而增强, 这种买方力量的强大会迫使上游企业压低价格, 从而使购货方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以比同行价格更低的水平购买, 获得购货方的购买经济。所谓买方力量, 按照OECD (1981) 的定义, 是指购货方在产品或服务的买卖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或者由于其规模或者其他特征占据优势的, 从而能够从购货方手中获取相比其他买家更多优惠条件的状态。Roman认为, 企业合并会增强买方力量, 产生购买经济, 这主要是由于:第一, 由于供货方规模大, 采购数量多, 如果购货方拒绝购买, 或威胁向别家购买, 会导致供货方存货闲置, 资金周转下降;第二, 如果供货方拒绝购货方降低价格的要求, 购货方有可能会向该行业的新入行者购买, 而新入行者的价格往往有可能比较低, 购货方与新入行者的订单, 会让新入行者在整个领域站稳脚跟;第三, 由于规模很大, 购货方会更了解供货来源渠道, 这也会让购货方有利可图同时, 购货方有可能还会采取一些其它的更有利可图的采购方法, 比如拍卖等。Fee和Thomas (2004) 研究发现, 当下游企业逐渐集中时, 购货方的经营利润存在显著下降。Snyder (1996) 通过研究发现, 购货方的合并会促使销售方之间的竞争加剧, 从而导致价格的下降。Lustgarten (1975) 和Schumacher (1991) 的研究发现, 购货方集中与供货方的利润存在显著负相关。Roman认为, 当居于下游企业的购货方规模很大, 迫使供货方给予更多折扣时, 这时供货方会向其他规模小的购货方挤压, 从而产生水床效应。Bhattacharyya和Nain (2006) 通过收集1984年至2003年的所有进行合并的公司的资料, 结果发现, 当下游企业的购货方横向合并时, 企业的购买力量显著增强, 这会影响那些依赖购货方的供货方。那些依赖下游企业生存的供货方在买方合并后的三年内, 其利润与销售价格存在显著下降。
(三) 合并导致节约共同成本费用
Arrow (1975) 认为企业横向兼并时, 由于销售网点和职能部门的合并, 降低了成本, 而纵向兼并的成本降低是通过谈判成本和交易费用的减少来实现的。R觟ller (2006) 认为, 一个企业, 无论规模大小, 总是会发生一些固定的支出, 这些固定支出并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而当公司合并后, 一些重复性的固定支出会被减少。当两家航空公司合并后, 一项被节省的重要成本便是销售费用。由于两家公司共用一个品牌, 合并前两家公司都需要列支的广告开支便会被部分节省。同时, 公司的合并带来了两家公司原来各自销售网络、销售渠道的整合, 一些重复的销售网点和渠道会被减少, 销售费用得以节省。另一项被节省的成本是维修及仓储成本。航空公司的合并, 增加了机队规模, 而飞机的维修及零部件数量与机队规模成反比。有数据表明在只有一架客机单独使用时所需储备的零部件数量相当于飞机价值的50%, 而当拥有10架相同客机时所需要储备的零部件数量仅相当于飞机总价值的10%。
三、法荷航合并经营协同效应案例分析
(一) 合并后的营运能力
法国航空公司在合并前是欧洲最大的航空公司 (根据运载旅客量) 、全球第3大客运航空公司、全球第4大货运航空公司、全球第二大飞机维护公司, 每天可提供的航班数量达到1800个。尽管销售业绩不错, 但由于受到国内TGV的冲击, 法国航空公司在一些短程航线上失去了市场, 无奈之下, “飞得更高更远”成了法航的战略选择。而荷兰航空在合并前运营状况始终不佳, 由于受油价上涨、成本上扬、客源不足的情况影响, 荷航的财务危机日甚一日。因而, 法航与荷航的联姻, 双方一拍即合。2004年5月, 法国航空公司以8.33亿欧元 (9.9570亿美元) 获取了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89%的控制权, 组成当时全球收入最大的航空公司。法荷航合并后, 新集团营运能力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 从飞往城市来看, 企业飞往的城市从合并前的189个提高到225个;第二, 从每天载运旅客人数来看, 每天载运旅客人数从43.7百万提高到64.1百万;第三, 从飞行航班来看, 每天飞行航班从合并前的1800个迅速扩张至2350个, 第四, 从营运收入来看, 由于合并前的法航的航线主要分布在欧洲、非洲以及南美, 而荷航则在北美及亚洲地区具备优势, 两家公司仅在30%的国际航线上有重叠业务, 因而, 两家公司合并后, 新集团在跨大西洋地区的营运收入提高很大, 合并前法航在北美地区的销售收入仅为1850百万欧元, 而合并后迅速增长至2939百万欧元, 增长比率为58.86%;选用了可利用客公里 (ASK) 、收入客公里 (RPK) 、客座率这三大指标来反映合并前后营运能力的变化, 如表 (1) 所示。从表 (1) 中, 可以发现:第一, 公司合并后, 新集团无论是从可利用客公里还是收入客公里来看, 都发生了显著增加。从可利用客公里 (ASK) 来看, 合并前法航的可利用客公里 (ASK) 总额为134444客公里, 其中长途97137, 占了总额的72%, 。由于航线网络的扩展, 可利用客公里增长很快, 在合并后的第一年内, 可利用客公里迅速增长至214606, 增长比率为60%, 而在合并后的第二年、第三年, 这一指标持续上涨, 到合并后的第三年, ASK达到245066客公里, 相比合并前, 增长几乎一倍。从收入客公里 (RPK) 来看, 合并前收入客公里 (RPK) 总额101644客公里, 其中长途77682, 占了总额的76%, 而在合并后的第一年, 这一指标迅速增长至168998客公里, 增长比率达到66%。第二, 长途在总的可利用客公里与收入客公里中的比重均发生了增加。合并前, 长途在企业收入客公里中的比重仅为76%, 而合并后, 这一比重上升到了80%, 显然, 法荷航合并后, 集团公司“飞得更高更远”。而飞机航程越远, 平均单位成本越低。第三, 就客座率来看, 无论是长途, 还是中短程, 合并后集团的客座率都呈逐步上升趋势, 从合并前的76%上升到合并后第三年的81%。合并后的运输密度经济优势得以体现。
单位:百万
(二) 合并后的成本费用
按照Roman等的观点, 当两家航空公司合并后, 尤其是两家大型航空公司的合并, 购货方的力量显著增强, 这时会产生购买经济。航空公司合并的购买经济主要体现在增加在购买飞机及原材料上的买方谈判力量。航空运输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在航空公司的总资产中, 固定资产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而在固定资产总额中, 飞机又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固定资产。当两家大型航空公司合并后, 购买飞机的需求量会发生增加, 这时会增加买方的谈判力量, 从而导致企业以更便宜的价格购买飞机。航空公司合并带来的另一项成本的节约便是销售费用的节约。当两家航空公司合并后, 由于两家公司共用一个品牌, 合并前两家公司都需要列支的广告开支便会被部分节省。同时, 公司的合并带来了两家公司原来各自销售网络、销售渠道的整合, 一些重复的销售网点和渠道会被减少, 这样, 整个集团的销售费用会被节省, 规模经济得以体现。表 (2) 列示了法荷航合并后各项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及变化情况。从总成本占总收入中的比重来看, 法荷航的合并给集团公司带来了三大成本的节约, 其一是销售费用, 合并前, 法航的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为8.52%, 而在合并后的第一年, 这一比率下降到7.33%, 而在合并后的第二年、第三年, 这一比率继续下降, 而在合并后的第三年, 这一比率下降到了5.21%, 这与预期的合并带来的销售费用的节约预期一致。其二是企业折旧。合并前企业的折旧占销售收入的比率为9.6%, 而在合并后这一比率也持续下降, 在合并后的第三年下降到了7.72%, 由于在航空公司固定资产的折旧中, 飞机折旧占了固定资产折旧的绝大部分, 由于法荷航的合并增强了买方的购买力量, 企业购买飞机的成本得以降低, 相应折旧得以减少, 企业合并后, 采购成本确实得到了下降。其三是工资。公司合并后, 工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持续下降很大, 从33.06%下降到28.99%。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合并后, 人员得以精简而引起的。
(三) 合并后的盈利能力
企业营运能力的提高与平均单位成本的下降, 必然导致企业的整体的盈利能力的上升。如表 (3) 所示。从盈利能力的绝对数来看, 合并前, 法航的净利润总额为93百万欧元, 销售收入为12337百万欧元, 而在合并后第一年, 法荷集团创下了净利润1710百万欧元的记录, 而销售收入在合并后的三年内却逐年升高, 到合并后的第三年达到23077百万欧元, 尽管在合并后的第二、第三年随着航空业整体形势的严峻, 净利润有所下降, 但就绝对数而言, 仍然远远高于合并前。从相对数指标而言, 合并前, 企业的权益净利率这一核心指标仅为2.3%, 资产净利率为0.72%, 而在合并后的第一年, 权益净利率上升到28.41%, 资产净利率达到7.37%, 增长10倍还多。因而, 无论相对数还是绝对数, 合并后集团的盈利能力都有非常大的提高, 协同效应得以体现。从上面的分析中, 可以发现, 航空运输企业间的横向合并确实存在经营协同效应。这种经营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横向合并所产生的航线网络的扩展, 由此带来的运输网络的幅员经济和运输网络的密度经济, 以及由于规模的增加形成的买方力量的强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这些都会导致企业共同成本的节约以及平均单位运输成本的下降, 从而导致企业营运能力以及盈利能力整体的成倍的提高, 经营协同效应得以形成。
参考文献
[1]黄兴孪:《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 《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
[2]刘志强:《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吉林大学学报》2007年。
[3]黎群:《航空公司战略联盟的网络经济性分析》,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4]Caves, Douglas W.Economies of Density Versus Economies of Scale:Why Trunk and Local Service Airline Cost Differ.Rand Journal of Econmies, 1984.
[5]William M.Swan.Aircraft Trip Cost Parameters:a Function of Stage Length and Seat Capacity.Transportati on Research Part E, 2006.
[6]Bhattacharyya Sugato.Horizontal Acquisitions and Buying Power:a Product Market Analysi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0.
[7]Inderst Roman.Retail Mergers, Buyer Power And Product Variety.The Economic Journal, 2007.
[8]ChenZhiqi.Buyer Power:Economic Theory And Antitrust Policy.Law and Economic, 2007.
经营协同效应 篇2
财务协同效应及其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兼并活动已从单纯的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发展为混合型兼并,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企业纯粹混合兼并有可能是为了谋求财务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就是指在企业兼并发生后,通过将收购企业的低资本成本的内部资金,投资于被收购企业的高效益项目上,从而使兼并后的企业资金使用效益更为提高。那些发展时间较长,已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企业,往往有相对富裕的现金流入,但是苦于没有适合的投资机会,而将资金用于股利的发放。长此以往,企业发展前景会更加暗淡,逐渐走向衰落,所以其管理当局希望能从其他企业中找到有较高回报的投资机会,从而形成资金供给。与此同时,那些新兴企业增长速度较快,具有良好的投资机会,但是其内部资金缺乏,而外部融资的资金成本较高,加之企业负债能力差,获取资金的途径非常有限,因此特别需要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兼并在供求之间搭起了通道。两种企业通过兼并形式形成一个小型的资本市场,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资金的效益,另一方面得到了充裕的低成本资金,可以抓住良好的投资机会,使得兼并后企业能够更科学、合理的使用资金。这也正是财务协同效应的意义所在。
例如1987年飞利浦·莫利斯公司对大众食品公司的收购。飞利浦·莫利斯公司是从事烟草经营的企业,但是烟草业规模由于“无烟社会”运动的发起而逐渐缩小。因而将其资金投向食品工业,这为食品公司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对于食品公司而言,新产品的开发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来源。这一成功的兼并使资金流向了更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在合并后的企业中形成了显著的财务协同效应。
经营协同效应 篇3
协同商务是一种企业内部、企业与其业务伙伴之间或贸易区的参与者之间协同交互的基于Internet技术的新型商务模式。协同商务的概念自1999年由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1]提出来后, 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协同商务的理念就是将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起来, 通过整个商务链的信息共享, 增强伙伴企业之间在产品设计、制造资源、销售、市场、客户等方面的全方位协作能力, 提高企业各种业务活动的效率和实现企业网络的正反馈而获得协同效应, 从而创建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2]。协同商务已成为信息技术的主流应用, 然而由于商务链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许多企业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易协作, 而没有真正实现内部与外部的协同合作, 没有产生领先的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因此, 对协同商务链中的协同效应作出科学的评价, 对于充分发掘其协同效应, 有效地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共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协同效应的研究还不多, 各种协同效应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相对而言, 财务效应具有较好的度量性与可操作性, 本文将主要对财务协同效应进行分析, 并探讨相应的衡量指标与评价方法。
1 协同商务的财务协同效应
1.1 协同效应的含义
协同商务的本质是协同。协同扩大了资源的使用范围, 资源不仅仅是企业所拥有的有形与无形资源, 也包括企业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因此, 可以对协同效应理解为:协同效应是指商务链在基于Internet技术的商务平台上, 各企业整体性协调后, 由链内各部分的功能耦合而成的商务链整体性功能, 这种整体功能就称为协同效应。它远远超出企业内部各组成要素的功能之和, 简单地表示为“1+1>2”, 即商务链的整体价值大于各企业节点的价值之和。广义的协同效应包括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3]。协同效应是商务链固有的优势, 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而且, 商务链可以说是取得协同效应的最佳载体。
1.2 财务协同效应的表现
协同效应包括了信息协同、财务协同、生产协同、销售协同以及技术的协同等类型[3], 在协同商务链里, 财务协同主要体现在企业经济效率与效益的提高、财务能力的增强等。即通过不同业务之间的协调管理, 企业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发挥已有的资源优势, 并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财务协同效应的表现如下:
1.2.1 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多个业务协同运作的总成本小于单个业务各自分别进行的成本总和。对于企业内部表现为交易成本包括搜索成本 (企业寻找交易伙伴的开销) 、合约成本 (中介机构费用、谈判与签定合同相关的开销) 、协作成本;企业外部表现为经过协同后成为动态联盟, 减少了交易环节, 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 节约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品销售等费用。
1.2.2 提高自由现金流量的利用率
自由现金流量是指营业现金流量扣除所有内部可行投资机会仍有剩余的现金量 (即净现值>0) 。协同商务平台在企业之间搭起一条通道, 为多余现金流量的低增长企业与缺乏现金流量的高增长企业提供合作机会, 来实现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的协同即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
1.2.3 利润最大化
协同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商务链上产品的开发周期缩短、各企业资源利用率增强, 所达到的财务效果即利润增长的提高。利润的增长是企业进行其他投资项目的保证, 也是流动资金可以顺畅周转的重要影响因素。
1.2.4 风险能力的提高
通过与不同企业进行合作协同, 使个体的资产和经营分散化, 以此降低单一经营所面临的风险, 增加企业资本的安全性, 保证了收益的稳定性。商务平台上运营速度的提高降低了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 使企业可以快速积聚资本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
1.2.5 管理水平和业绩的提高
管理水平的提高、营销能力如市场份额的扩大、产品结构的优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整条商务链利润率提高的重要表现, 也是实现资源共享后竞争力、创新力提升的表现。此外, 品牌效应、商誉、员工的结构变化等无形资产的重组和利用将弥补过去只强调短期的财务成果评价, 而忽视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做法。
2 财务协同效应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能够有利于客观、科学地评价协同商务链的财务协同效应, 有利于企业发现自身的不足, 为提高商务链的协同效应提出整改方案。对商务链进行财务协同效应评价, 可涉及的指标繁多。除了传统的财务指标, 还应从商务链的特点及其对企业的潜在影响等非财务方面进行考虑。
2.1 财务协同效应指标因素
2.1.1 财务指标因素
(1) 盈利指标。
反映企业的盈利指标主要有:净利润增长额、销售利润率、投资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比率、IT投资报酬率等。销售利润率是评价的首要指标。销售利润率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 实现协同商务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利润率, 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投资报酬率是某投资项目所获得的报酬与企业的投资额的比值, 反映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净利润增长额与成本费用利润比率都是从成本与费用的变动来衡量企业盈利的能力。在协同商务中, IT投资报酬率是实施协同商务后的重要体现, 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效益将是极大的投资报酬额。
(2) 经营指标。
主要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现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年收益成长额等。总资产报酬率是企业实现多元化组合, 合理利用内部资产的表现。协同商务平台为不同企业实现资源互补提供沟通作用, 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现金周转率指的是销售收入与现金平均余额的比值。企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资产和资金的周转能力, 商务链上资金的流动不再是有形的, 是通过无形的资金流在不同的协同企业中流动。存货周转率衡量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回收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协同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互相了解合作伙伴的产品销售渠道、方式及主要顾客等情况, 真正做到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进而加快存货的周转, 实现网络供应链上增值。
(3) 成本指标。
主要指标包括:产品成本变化率、销售成本变动率、运输成本变动率、信息成本等。商务链的绩效是经过资源共享后, 由企业成本的变化来体现的。其中产品成本变化率、销售成本变动率、运输成本变动率都是未实施协同商务前的成本与实施后的成本比值。信息成本的核算可以看作是企业根据需要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它所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投入、物质的投入等也归入信息成品的核算中。
(4) 成长性指标[4]。
这方面的指标主要有销售收入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业务利率增长率。销售收入的成长性是决定企业整体成长性的最主要因素;营业利润是正常经营活动的总利润, 由于已经扣除了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可以反映经营效率。
2.1.2 非财务指标因素
(1) 信息化能力指标。
包括信息利用率、信息变动率等。信息利用率、信息变动率都体现了在改变信息化投入、管理和控制措施的条件下, 实施协同商务对企业整体效益的正向促进能力。
(2) 创新能力指标。
指的是新产品贡献率、研发项目成功率、研发新产品时间变化率、技术创新能力等。新产品贡献率指的是新产品收入总额占总收入的比率;研发项目成功率体现的是实现知识共享后, 利用网络平台来加快项目的研发速度。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投入技术创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或是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技术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长期与战略性目标实现的关键而又非财务性因素, 其评价是衡量商务链财务表现的重要指标。
(3) 企业市场指标。
指市场占有率、市场地位、品牌效应、网络分销渠道利用率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市场地位与销售利润率具有正相关关系, 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带来销售量的增加, 必然更多地分摊固定成本, 达到了降低成本的财务效果。企业的品牌效应对于企业来说是难以描述的。对于协同商务的企业来说, 通过网络商务平台使企业为更多的客户所了解, 其为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将是提升品牌效应的重要渠道。网络分销渠道利用率指的是利用Internet技术, 在网络平台上通过与分销商、代理商等结合成合作伙伴关系缩短产品到客户之间的距离, 来改善分销渠道管理的效率。
(4) 管理能力。
包含有管理科学性、流程优化、资源利用情况、风险承担能力等。管理能力的提高实质是通过对资源合理利用、业务流程重组、组织结构的优化等因素更有效达到目标的过程, 进一步实现价值链上的增值。
(5) 发展能力。
包含有知识更新率、创新机制、合作水平提高、竞争能力等。知识的更新率指的是经过协同后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研发能力, 引起其知识水平变化的速率。基于协同商务环境下的知识交流、知识共享必然导致创新机制的完善, 知识管理为创新机制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平台。竞争力的强弱是企业能否生存的重要因素, 决定了企业是否具有长期获利的竞争优势。
(6) 应变能力。
指变革能力、市场柔性、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变革能力指的是企业管理手段、组织结构是否能根据需要而作出变化的能力。柔性能力指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能快速做出反应, 其可以包括生产设备的应变能力、企业组织结构的应变能力等。协同商务平台上的企业通过信息流的共享, 可以快速根据需求变化而做出决策, 节约了时间资金成本。
(7) 社会效益。
包括信息平台利用率、社会贡献率、环境效益等。社会效益体现的是在协同商务网络平台上产生的财务协同效应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信息平台利用率是通过信息门户企业内部信息、产品开发信息、市场信息的获得程度。社会贡献率是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 它反映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 可以用来衡量整条商务链对社会作出的绩效。
2.2 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财务协同效应的评价是一个多目标的决策问题。指标体系既存在定量指标, 也存在定性指标, 因此本文采用综合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尽量消除主观因素所带来的影响, 使评价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和实用性。具体步骤如下:
2.2.1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
因素集u为多层指标的集合, 第一级指标集u= (u1, u2, …, un) , n为第一级指标的个数, 且必须满足:u=u1∩u2∩…∩un, 同时, 对于任意的i≠j, i, j=1, 2, …, n均有ui∩uj=Φ。第二级指标集对第一级指标集分别有ui= (ui1, ui2, ui3, …, umi) , i=1, 2, …, n, mi是可变的数, 其值依赖于其下级指标的个数, 如有更多级的指标依此定义。
2.2.2 给定各级指标层权重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可采用层次分析法或由专家确定各指标层的权重。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来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由判断矩阵得最大特征值λmax和特征向量V=[v1, v2, …, vn]T, 并作归一化处理, 得到v′=[v′1, v′2, …, v′n]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权重) 。
2.2.3 确定隶属关系,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该步骤即建立指标到评价集V的模糊映射。评价集是对各评价指标所给出的评价集合, 设分为l个等级, 则评价等级论域为v={v1, v2, …, vl}。一级指标有n个, 可以确定n个评价矩阵Ri, 第i个指标的单因素评价矩阵为
rijk表示最后一级指标对评价集{vk}的隶属度, 对于隶属度的确定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种情况。
(1) 定量指标的隶属度[5]
成本型评价因素计算公式如下:
效益型评价因素计算公式如下:
区间型评价因素计算公式如下:
上述3个式子中:f (x) 为特征值, sup (f) , inf (f) 分别为对应于同一个指标的所有特征值的上下界, 即是同一指标特征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a, b]为区间型指标的适度区间。
(2) 定性指标的隶属度
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非财务因素主要是定性指标, 可以采取定量化方法。对于某一定性评价指标u, 由n个专家在评价集V上打分, 设mi为对评价指标u做出Vi评价的专家人数, 可得隶属于V的隶属度r:
r={m1/n, m2/n, m3, n, …, ml/n}
2.2.4 根据权重和评价矩阵逐级计算, 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
Si=wi·Ri= (Si1, Si2, …, Sil) R= (S1, S2, …, Sn) T
S=W·R= (s1, s2, …, sl)
2.2.5 最后, 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给出评价等级的判断。
3 案例分析
建筑行业是一个由建筑公司、材料供应商、劳务分包队、合约方、设计院、银行、政府部门等众多合作单位组成的复杂联合体, 协同的内容包括了[6]业务流程、项目施工、物资采购、劳务、市场预测、市场经营的协同等。因此, 建筑业的财务协同效应可从流程整合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工程管理的完善、物资采购协同的低成本效应、项目协同后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等因素来考虑。本文收集了某建筑行业的相关资料作为案例背景, 运用模糊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3.1 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注:括号内为各指标的权重)
3.2 建立评价集
评价集为v= (v1, v2, v3, v4) = (好, 较好, 中, 差) 。
3.3 根据AHP方法确定权重
例如, 一级财务指标的判断矩阵为,
求出特征向量并归一化后, 得到WA1= (0.423, 0.391, 0.070, 0.116) , 即为一级财务指标相对于财务指标因素的权重。同理可以得出其他所有因素的权重, 如表1所示。
3.4 隶属函数 (隶属度) 的确定
3.4.1 定量指标的隶属度
定量指标为财务因素指标项的各子指标, 根据隶属函数得出隶属值。
3.4.2 定性指标的隶属度
3.5 综合评价
根据表3的层次结构, 由B层开始分配权重并进行该层的综合评价, 直至计算到第A层。以RB1=WI1·R1为例, 得出
同理,
再计算RA1=WA1·RB1-4, 同理得出RA2
RA1= (0.3528, 0.6231, 0.0241, 0.000) ,
RA2= (0.2253, 0.1944, 0.4636, 0.1163) ,
最后算出S=W·R= (0.3103, 0.4803, 0.17040, 0.0390)
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 0.4803为最大且对应v中的“较好”,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实施协同商务以后该建筑公司的财务协同效应较好, 可以符合经济评级要求。
4 结束语
协同商务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 对于协同商务的协同效应评价还没完全应用到实际中。本文试图从协同商务的内涵和过程对财务协同效应进行分析, 根据影响因素建立指标体系,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定性与定量指标建立隶属度, 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 的多目标决策评价策略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本文在建立指标时对延伸到商务链外部的财务效应考虑较少;在对指标评价时, 确定权重的主观性还比较多;隶属度的确定如隶属函数方法还可以采取对比排序法、采用线性插值法、综合加权法等等来提高准确性。这些都是以后进一步研究工作中考虑的问题。
摘要:随着全球协同商务的快速增长, 协同商务越来越被重视, 并视为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而对其所产生的协同效应进行衡量就成为协同商务成功应用的关键。本文以协同商务理论为基础, 阐述了协同效应的内涵, 并对财务协同效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建立了一套财务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指标进行评价。最后结合建筑行业进行了实例研究。
关键词:协同商务,财务协同效应,AHP,模糊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Conn.Stamford.Gartner Group identifies“C-Com-merce”supply chain movement:An emerging trend in collabo-rative web communities[EB/OL].http:∥citebm.business.uiuc.edu/emba/references/c-commerce.html, 1999-08-16
[2].Derrick Bartel.Collaborative Commerce:A StrategicPerspective[M].Rickhard Ivey School of Bussiness, 1999
[3].姜凌.电子商务战略联盟及其协同效应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 32
[4].吴芹.财务协同效应理论与企业并购的财务整合[J].世界经济情况, 2006, 21
[5].刘冬林, 王春香.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J].物流技术, 2006, (4)
简述体育教育的协同效应研究 篇4
[摘 要]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如何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也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事情了。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与德育、美育和智育都有着交叉,好的体育教育,离不开与这些因素的融合和接洽,所以说,要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的作用,做好与德育、美育、智育之间的协同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通过对体育教育的协同效应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体育教育协同效应内容的加以具体的介绍和分析,并藉此对其优化和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企业协同效应评估浅析 篇5
一、协同效应的来源分析
协同效应是由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共同创造的, 而这一效应的具体来源是什么呢?协同效应通常可以从成本节约、收入提升、工艺改进、财务策划和税收优惠等方面来考虑。
(一) 成本节约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易预测的协同效应, 常被称为“确凿的协同效应”, 即取得该效应的可能性极大。通常, 它源于企业合并后削减不必要的工作岗位、机器设备和相关的开支以及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当目标企业和并购企业处于同一国家, 从事同一行业时, 成本节约的空间尤为巨大。
(二) 收入提升
由于有时候并购双方中的某一方拥有广泛的分销渠道, 而另一方可以提供品质更好或具有互补性的产品, 这个时候并购方和目标方通过合并可以取得较单个企业都高的销售增长率。但由于收入提升包含着许多管理层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 所以其预测非常困难。正因为收入提升具有不可预见性, 某些企业甚至不将其列入产生协同价值的因素, 也有些企业将其作为“有弹性的协同效应”, 在计算其协同价值时采用较高的贴现率。
(三) 工艺改进
减少重复建设和批量采购可以节约成本, 企业优势互补可以提高收入, 而通过管理层实现先进的企业运作方式和核心技术在企业间的转移则可以帮助改进工艺, 这一改进可以节约成本, 同时提高收入。先进的企业运作方式的转移可以是双向的, 并购方可以因为目标企业某一方面尤为优异而采取并购行动相反地, 并购方如果掌握某项核心技术, 也可以迅速提高目标方的业绩。
(四) 财务规划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规划所带来的协同效应, 主要表现为企业并购整合后的资本成本降低效应, 资本收益率相对提高所带来的效应和合理避税而节约的现金流量。
(五) 税收优惠
最常见的是将商标和知识产权转移给税率较低的附属公司, 其他潜在的协同效应包括在税收优惠地区集中采购再分散使用, 将负债转移到税率较高的附属公司, 争取合并后的税收优惠等。
二、协同效应评估应考虑的关键因素分析
在协同效应评估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但其最关键的因素为效应的大小、取得效应的可能性、取得时间等。这些因素对协同效应的产生和消失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协同效应的大小
协同效应=NPV+并购支付的溢价, 故协同效应的大小是通过对净现金流的预测来加以量化的。根据协同效应的来源, 协同效应的产生主要由四部分变化导致:营业收入的增加, 产品成本的降低, 税收的减少和资金成本的降低。预测的每个组成部分, 尤其是每个组成部分的增加和改善, 都应该严格地进行评估。然而, 长期而言, 协同效应的关键因素在于营业收入的增加和产品成本的降低。
(二) 取得协同效应的可能性
企业并购预期会产生多项协同效应, 有些很可能成功, 另一些则不然。例如, 与目标企业董事会有关的管理成本, 其被削减的可能性几乎是100%;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达到一定的销售目标是很难确定的。
(三) 取得协同效应的时间
虽然并购只是一场交易, 协同效应的取得却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并购的价值和并购是否成功, 与能否根据预期时间表取得现金流的增长密切相关。任何整合措施的延迟都可能推迟现金流的取得, 从而降低并购的净现值。
(四) 协同效应的正负性
两个企业的并购在带来正面协同效应的同时也难免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作用。
三、协同效应的评估
评估并购中的协同效应价值是以对将来的预测为基础, 含有主观和不确定因素, 在实际中很难估算, 需要更丰富和完善的辅助方法。对于不同类型企业, 价值评估方法也多种多样, 其中以贴现现金流量法较为成熟。本文依据这一方法及合理的假设条件对企业并购协同效应进行预测, 并对模型中关键变量的选取进行详细定性分析, 以期对指导企业并购有所借鉴。
(一) 价值的衡量标准———净现金流量
净现金流量, 也称自由现金流量, 是指公司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 (资本性支出和营运资本增加) 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 这部分现金流量是在不影响公司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分配给公司全部资本提供者 (包括债权人和股东) 的最大现金额。
(二) 模型预测的重要假设前提
假设并购双方企业均是持续经营的, 如果不符合这一条件, 出现企业清算或长期衰退, 对其估值需要另外的假设和评估程序。双方企业在并购整合一段时期后收益持续稳定地增长。并购决策是企业的一种战略投资, 一般涉及大量的货币资金, 对买卖双方造成长期影响, 只有在企业整合后有很稳定的收益和持续增长的情况下, 才适用贴现现金流量法。因此, 协同效应的评估也必须符合持续经营这一前提。
(三) 模型参数的确定
贴现现金流量法采用多期折现法, 基本思路是把预测时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并购后前几年的净现金流分别进行预测, 第二阶段是对第一阶段以后的现金流的终值进行预测。基本公式如下:
其中:PV为并购后企业现值;dn为并购后企业第n年的净现金流;i为贴现率;m为第一阶段预测期;g为并购后第二阶段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增长率。
第一阶段预测期m的确定:第一阶段预测期m应该足够长, 以便反映并购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对成熟行业的已成立企业, 一般可以相对准确地预测7年到10年的经营情况, 10年后现金流的变化对现值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 m根据具体并购双方行业情况可取7年~10年。
贴现率i的确定:贴现率i, 即资本成本或要求的投资回报率, 反映的是投资风险, 由市场决定, 通常为市场利率。
长期可持续增长率g的确定:根据模型假设:双方企业在并购整合一段时期后收益持续稳定地增长, 所以长期可持续增长率g的选取对并购后企业现值PV会有重要影响。为了合理确定增长率g, 必须考虑下列因素影响:一是总体经济环境;二是企业所处行业的成长性, 包括企业的客户所处行业的成长性;三是并购可能带来的协同效应;四是企业的历史成长率;五是在一定的竞争条件下, 包括技术、产品线、市场、定价和市场营销方面, 管理者对未来发展的预期。
(四) 协同效应大小的计算
协同效应=PV-并购前两企业价值之和。
本文以并购双方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 对生产协同效应的五种形式进行了探讨, 并进一步对影响协同效应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基于协同效应的企业价值多阶段预测模型, 并给出模型中关键变量的确定方法, 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协同效应大小的计算公式希望对企业进行并购决策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斯蒂芬A·罗斯等:《公司理财》,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陆正飞、朱凯:《高级财务管理》,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经营协同效应 篇6
一、协同效应的概念
协同效应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经济学家解释企业并购的著名理论之一, 从专业的角度解释, 协同效应 (Synergy) 是企业在兼并后, 两个企业的总体效益 (价值) 大于两个独立企业效益 (价值) 的算术和, 即通过并购双方的资源共享、能力和知识的转移来提升并购后双方的综合价值。还有一种普遍的解释是:协同效应就是指企业生产、营销以及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简而言之为1+1>2。
二、合理整合企业资源
企业资源可划分为实体资产和隐性资产两类, 实体资产是指不能同时用于两个价值增值活动的, 并且使用后不能再生的资产;隐性资产是指能够同时用于两个以上的价值增值活动中并且不发生损耗可以重复使用的资产。协同效应就是在实体资产得到充分利用的基础上, 通过整体隐性资产的相互共享和重用, 使整体和个体提高了对实体资产的利用效率而产生的效应, 其本质是一种质量上的提高, 是通过对整体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隐性资产的利用, 而使单位实体资产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2006年, 中国蓝星公司对法国安迪苏集团实施了“里程碑式的跨国并购”, 使中国蓝星拥有了蛋氨酸生产的技术、装置、研发队伍和全球销售网络, 并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蛋氨酸生产商, 在蛋氨酸领域首次打出了中国品牌。
中国蓝星和安迪苏集团的结合, 产生了巨大的协同效应。安迪苏集团CEO表示, “收购是个双赢的举措”, 蓝星在化工方面具有深厚的基础, 同时在国内拥有强大的销售网络和分销渠道, 而安迪苏集团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优势, 其优秀的管理、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与中国巨大的市场以及蓝星强大的国内网络相结合, 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安迪苏集团的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又有利于中国蓝星加快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中国蓝星的所有海外收购必须有协同效应”, 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任建新认为, “就是能够使两地企业产生协同效应, 用中国的人力成本、原料成本及辅助成本的优势把海外企业的成本降下来、盈利升上去, 在产业转移到中国的同时, 也填补中国的市场空白。”在营销网络建设上, 中国化工追求的也是“全球营销”。像安迪苏和罗地亚公司均属世界知名的老牌公司, 这些公司的销售网络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蓝星则通过整合销售网络资源, 使其更好地发挥销售的协同效应, 通过全球营销网络和平台, 让更多的中国产品走向世界。这就是说, 实现协同效应是集团公司提高企业整体价值的有效途径。
三、协同创造价值的方式和效果
企业集团协同创造价值的方式有三种, 即业务行为的共享、资源的共享和整体形象的共享。
业务行为的共享, 指分摊职能业务成本, 这些职能包括价值链上的设计、生产、销售、送货及服务。它获得协同效应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价值链中哪些环节最容易在企业集团内部形成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每一个环节在价值链成本结构中的重要性等。
资源的共享, 包括对有形资源的共享和对无形资源的共享。对有形资源的共享主要是对基础设施及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的共享等。对无形资源的共享则主要是对知识、信息、技术和技能等的共享。
整体形象的共享, 指在企业集团内部, 任何一个企业在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等方面的信誉 (良好的或低劣的) , 都会对其他的成员企业及集团企业产生影响。
中国蓝星下属企业济南裕兴化工与广西大华、中蓝义马依托系统合力把协同竞争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许多企业亏损的情况下, 三家企业均实现了利润的增长, 取得了竞争中的先机和优势, 实现了集团公司行业协同作战的目的。
济南裕兴化工和广西大华同是钛白粉生产企业, 济南裕兴化工始建于1919年, 是“生生”品牌的老字号企业, 中国钛白粉第一品牌, 具备很强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广西大华化工厂始建于1965年8月, 原是生产常规兵器配套产品和工业火雷管的地方军工企业。广西大华在国家实行“军转民”后发展成为一个跨行业、跨部门、多品种的国家大型 (二档) 企业, 是“全国500家最大化工企业”之一, 但由于市场和管理方面的原因, 公司曾连续亏损达一年之久。
2008年3月份, 济南裕兴化工携手广西大华在原料采购、生产管理、工艺技术、人力资源、市场开发、销售网络、项目建设等各层面进行充分交流和协作, 积极推行精细化管理, 扎实开展生产经营工作, 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公司生产经营状况持续好转, 3月份当月实现销售收入1700万元, 使分公司在连续亏损一年多之后第一次实现了当月盈利;截至2008年8月底, 广西分公司已完全弥补年初两个月造成的600多万元的巨额亏损, 累计实现利润5万元, 成功实现了“扭亏脱困”目标。截至9月底直销广西大华产品1700吨, 销售深加工产品约1900吨。协同合作以来, 广西分公司产品销售价格由协同前的8000元/吨提高到目前的10500元/吨, 且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月产量最高达2844.35吨/月, 月销量最高达3508吨/月。
在市场营销上, 通过协同对以前的弱分销网络、不平衡的产品系列等方面加以改善, 使企业集团利用优势资源取得行业的战略优势, 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的控制力。3月份从济南裕兴化工引进两名优秀销售人才任出口部经理和国内市场销售员, 提高了出口部管理水平, 出口量与去年同期比增幅大达290%, 成功开发河北、深圳等国内市场客户, 填补了钛白粉在该市场的空白, 为下一步提高销量打下好的基础。依托济南裕兴化工的营销团队、销售渠道、品牌效应, 扩大了产品销量, 减少库存压力, 保证了广西大华钛白粉在市场需求不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产品销售价格由8000元/吨猛增到10500元/吨, 高出同行业300~500元/吨, 且销量逐月飞速提高, 实现了与济南裕兴化工在供应、销售人员、客户资源的共享。
产品成本的降低。企业集团通过协同实现了规模经济, 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由于加强了对原材料供应来源和产品销售渠道的控制, 从而降低了材料采购费用和产品销售费用。产品成本控制方面, 借鉴济南裕兴化工的成本控制模式, 实行具有本公司特点的“一周一算”, 通过每周一次的生产成本核算, 及时发现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 确保成本在控制范围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工作, 对工艺管理的核心水解工序, 严格控制水解前黑钛液6项指标并进一步压缩控制范围, 严格控制晶种操作、水解操作的温度、时间及每一步操作细节;加强工艺纪律日常检查力度, 派专职工艺技术员每天对分厂巡回检查, 并及时总结制定整改措施, 保持中控指标的稳定;及时对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和环节与济南裕兴化工进行交流, 派人前往裕兴就成品、中控分析方面及质量管理方面进行学习, 进一步提高中控人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产品应用性能也有了较大改善, 水分散性、电阻率明显提高, 部分产品达到济南裕兴化工要求。济南裕兴化工通过与广西大华在业务行为、资源和整体形象的共享上保持创新和竞争活力的源泉。通过资源共享, 协同作战, 不仅使集团内部企业间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自身资源, 还能利用更多的非自有资源, 从而产生一种“结构竞争力”。
金融控股公司协同效应分析 篇7
遗憾的是, 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我国还未曾作出确切的规定, 而比较权威的定义是1999年国际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国际证监会组织、巴塞尔银行监委会、国际保监会联合颁布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原则》中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在同一控制之下, 主要开展金融业务, 并至少明显在两种以上的银行、保险、证券行业中提供大规模的服务, 同时每类业务的资本要求不同。
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效应, 主要源自金融行业理财的综合性以及客户的同一性。基于此, 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业务和管理的协同效应
首先是理财的综合性和服务的交叉性。我国商业银行一般都拥有众多的营业网点, 因此具备了良好的客户基础和广阔的营销渠道, 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则一般不会设置很多网点, 所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各公司之间可通过交叉营销扩展各自的销售网络并提高营业额;其次是管理能力的提升。在日常管理领域商业银行家和投资银行家的技术和才能具有十分广泛的适用性, 这就为管理能力在不同金融子行业中的传输奠定了基础。金融集团如果重视子公司的交流来促进管理才能在各公司之间的传输, 就会提升公司集团的管理能力。
2 信息技术的协同效应
目前, 在金融行业中, 专业技术系统和信息的作用正在日益的显著。然而在专业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方面需要投入很多的财力人力, 这笔不小的成本对单个的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沉重负担。而金融控股公司则很方便地将下属各个公司组织起来, 负责一起开发专业技术系统和网络通讯系统, 也可以建立共用的数据库, 方便各子公司的数据共享的, 同时也通过这些系统的共享达到降低系统建设和维护成本的目的。
3 产品研发和创新的协同效应
客户需求是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的最终动力来源。首先, 客户对各类非传统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其次, 客户对通过一家金融集团得到更多金融产品的需求加大。这都为金融产品创新和研发提出了要求, 也为金融集团统一牵头下属金融机构进行研发提供了足够动力。金融集团可以将下属各个金融机构优秀的相关研发人才集中起来, 成立金融集团创新与研发交流中心。而且, 合作研发可以将研发产品的目标定位于向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超市的服务, 从而提高了金融集团的市场竞争力。
4 品牌和信誉的协同效应
金融行业是一个高收益同时又有着巨大风险的特殊行业, 因此客户对金融机构的品牌和信誉非常看重。一般商业银行都拥有良好的信誉和金牌效应, 控股的金融集团可以借此吸引更多的忠实客户, 来提高下属证券、基金和保险公司的证券、基金及保险等产品的销售规模。一般而言, 资产规模较大的金融集团其信誉和品牌都要远优于那些资产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所以, 中小型金融机构应该尽量通过二级市场融资、发行公司债券、收购兼并等方式成立金融集团, 进而扩大资产规模, 并可提高其信誉及品牌价值。
5 财务的协同效应
5.1 成本的降低
通常成本降低在合并后的金融控股集团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融资成本的降低, 金融控股集团可以利用其信誉方面的优势以更低的成本向其他银行借款或发行金融债券;二是日常开支费用的减少, 金融集团可以撤销不必要的岗位设置以及削减与岗位重复设置相关的费用开支。
5.2 收入的提高
一般来说, 金融集团的规模比合并前任何一个单独的金融机构都要大很多, 这就使其有机会参与之前没有能力参加的大型贷款或投资项目, 因此可以帮助金融集团的收入大幅上涨。
5.3 税负的节约
金融集团税负的节约是根据不同子公司税率不同通过资源整合而实现。税负节约表现在以下两方面:最常见的避税方法是将公司集团的知识产权与商标等转移到低税率的金融机构;另外, 在合并财务报表时下属各金融机构的收入和成本互相冲抵而实现合理避税。其他一些潜在的协同还有根据不同和行业税率的差异合理控制各金融机构规模, 以被兼并金融机构亏损为由争取税收优惠等。
参考文献
[1]张士柏.论金融控股公司[J].证券市场导报, 2001, (3) .
[2]夏斌等.金融控股公司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3]熊波, 王志强等.金融控股公司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4]陆建明, 孙自立.金融控股集团的协同效应[J].浙江金融, 2002, (7) .
并购协同效应计量模型探析 篇8
企业并购一直是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热点。自19世纪末以来, 全球历史上经历了5次兼并浪潮, 尤以美国的兼并特点最为显著。于是国内外学者开始了热衷于对并购的相关研究。各种集团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将协同效应作为并购决策的核心内容, 决定着并购是否达成, 虽然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将并购效应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但是由于各种学者持有不同意见, 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理论并没有达成一致。尤其在协同效应的计量方面, 学术界尚没有取得一致性的计量方法。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协同效应计量的研究成果, 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国内的实际情况, 提出一种新的计量企业并购中协同效应的定量模型。
2 并购协同效应的含义
2.1 企业并购的定义
企业并购即企业兼并和收购。兼并通常是指某一企业以货币资金、股票、债券或其他形式 (如债务承担、利润返还等) 进行投资取得企业的产权, 使得其他企业丧失了对另一家企业的法人资格或改变了另一家企业的法人实体, 并取得对另一家企业经营决策控制权的一种投资行为。收购是指某一企业用货币资金、股票、债券等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 以获得该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的一种投资行为。
2.2 协同效应的含义
协同效应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融经济学家用来解释公司并购的合理性、收益性的著名理论。目前为止, 国内外对协同效应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即静态协同效应和动态协同效应。
(1) 静态协同效应。
在静态协同效应理论中, 企业并购中的协同效应就是“2+2>5”的那种效应, 即通过企业并购, 并购后企业的效益总和大于并购前两公司的效益之和。
假设A公司并购B公司, 并购前A公司的价值为Va, B公司的价值为Vb, 并购后形成的新公司的价值为Vab, 则协同效应S为:
S=Vab- (Va+Vb)
仔细研究此公式就会发现, 这一定义有失偏颇, 因为根据这一公式计算的协同效应不仅包括了由于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 还包括了并购前的双方企业本身就具有的增长潜力, 也就是说企业并购后表现出来的业绩增长能力, 所以协同效应被高估了。
(2) 动态协同效应。
动态协同效应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并购问题专家马克L·赛罗沃提出的。他认为企业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是合并后公司的经营业绩应当比并购前两家公司独立存在时所产生的经营业绩和预期经营增长能力的水平高;他还指出, 在企业并购后出现的业绩改进, 如果这些业绩改进是并购前两家企业独立存在时已经预期到的, 就称不上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
假设把超过原先预期经营业绩水平的想法引入到每股收益 (EPS) 的背景中来, 可以把协同效应表述为如下公式:
并购后未来的每股收益=并购前的每股收益+并购前的每股收益×预期增长+协同效应
从以上公式中, 可以看出, 并购前的股价已经在预期的未来经营业绩的增长和盈利提高中得到体现。而公式中加上的协同效应, 即为并购后要创造出的并购前不存在、也不在预期之列的价值。只有创造出不在预期之列的价值, 才是真正实现了协同效应。
通过两种定义的对比, 可以看出马克L·赛罗沃对并购协同效应的动态协同效应的解释考虑到了并购前双方原有的增长潜力, 比通过静态协同效应对并购协同效应的解释更为合理。
3 协同效应的计量
3.1 异常收益的基础上计算协同效应
由布雷德利等人提出的在异常收益的基础上计算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 并购协同效应可以理解为被并购公司股东与并购公司股东所拥有的财富变化总额, 用公式可以表述为:
ΔΠ=ΔWT+ΔWA
其中, ΔΠ为并购协同效应;ΔWT为被并购公司股东财富变化总额;ΔWA为并购公司股东财富变化总额。
首先, 基于市场模型法估算出企业收购产生所异常收益以及累计异常收益;然后, 分别计算被并购公司和并购公司的股东收益:
ΔWTi=WTi×CARTi
其中, ΔWTi为被并购公司股东拥有财富的变化总额;WTi为第一个出价公司宣布收购被并购公司的公告日前6天被并购公司的股票市场价值;CARTi为第一个出价公司宣布日前5天到成功并购公司宣布交易成功之日后5天累计的被并购公司异常收益
ΔWAi=WAi×CARAi
其中, ΔWAi为并购公司股东拥有财富的变化总额;WAi为并购公司宣布日前6天并购公司的股票市场价值;CARAi为并购公司宣布日前5天到宣布并购成功之日后5天并购公司的累计异常收益
首先, 假设并购协同效应收益以百分比表示, 协同效应的收益CARC是CART和CARA的加权平均值;然后, 计算CARC, 可以构造了一个价值权重的投资组合, 以被并购公司和并购公司的公司价值为权重, 即上述公式中的WTi和WAi;最后, 本次并购的协同效应ΔΠ就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ΔΠi= (WTi+WAi) ×CARCi
此后, 许多学者在异常收益基础上对协同效应的计量中, 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方法的改进。不过, 这些改进只是集中在如何定量计量异常收益的方面, 并没有涉及到该方法主要的计量模式。
3.2 业绩改变基础上计量协同效应
由保罗·亨利等人提出的在业绩改变基础上计量协同效应的理念, 首先, 比较并购前和并购后公司主要财务数据, 比如现金流量、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的变化, 了解公司并购前和并购后经营业绩是否发生变化, 这是计量并购效应的基本方法;然后, 定量计量协同效应, 基于以上基础, 将预期增长的因素代入协同效应的计量考虑。其主要计算公式如下:
并购后公司经行业调整后的现金流=α+β×并购前公司经行业调整后的现金流+η
其中, α为由并购引起的并购前后现金流的异常变化;β为公司行业调整后现金流的长期变化。由于基于业绩改变基础计量的协同效应考虑到了现金流变化的长期性因素, 此方法优于只比较并购前后现金流数量变化的模型。
同时, 在比较公司并购产生的其他数据变化时, 也可以利用如上计量现金流变化的思路进行回归, 在除去各种财务数据的长期变化的影响因素之后, 也考虑并购是否引起财务数据异常的变化。
利用业绩改变思想计量并购协同效应, 财务数据的长期变化是并购前预期的变化, 根据对动态协同效应的定义, 财务数据除去由长期变化带来的异常变化后就是并购引起的协同效应。
3.3 内部计算模型
根据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的来源, 协同效应是由四个数据变化带来的, 即营业收入的变化、产品成本的变化、税收的变化和资本需求的变化。由以上叙述可知, 由并购协同效应引起的现金流变化用公式表示为:
ΔCF=ΔR+ΔC0+ΔT+ΔCN
其中, ΔCF为协同效应的现金流变化;ΔR为营业收入的变化;ΔC0为产品成本的变化;ΔT为税收的变化;ΔCN为资本需求的变化。
对于协同效应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变化值, 首先, 估计出并购后企业的存续期和存续期内各年的净现金流变化值;然后, 选取适当的折现率r, 将存续期内的净现金流量变化值进行折现并相加, 即可得到以净现金流的现值计算出的协同效应值。
4 对三种模型的评价
异常收益基础上计量协同效应, 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定量计量, 不适用于非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其不足之处在于, 首先, 用异常收益法计量协同效应, 必须存在一个前提, 即资本市场必须是强式有效市场, 并且市场股票价格可以充分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然而,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属于弱势有效市场, 大多数公司股票价格没有准确的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其次, 企业并购后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 高低反复不能再短期内评价企业价值, 由于并购所创造的价值变化可能需要长期观察才能确定, 而异常收益法只考虑考虑了短期内并购前后几天股票价格变化, 所以不能充分的评价并购的成败, 更不能准确的计量协同效应产生的价值。
业绩改变基础上计量协同效应的方法虽然克服了异常收益法计量模型仅限于上市公司的局限性, 但在我国国内仍然不适用。首先, 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会计上的国际趋同, 但是相应的会计法律法规依然不够健全, 采用业绩改变法对我国国内企业并购产生的产生同效应的研究效果的准确性并不明显。其次, 由于样本的选择存在缺陷, 比如样本覆盖年份不够长、时间过于老化、数量不够大等原因, 使得对于样本分析作统计显著性检验, 不利于实证研究, 因此业绩改变法也难以推广。
内部计算模型虽然适用于我国国内市场的特点, 但不足之处依然存在, 此方法在计算过程中须要大量的预测数据, 如果对这些数据的预测不够准确或者对人为导致的重大误差不能进行进行合理的处理, 那么内部计算模型也难以为并购协同效应的准确计量提供适当的计量方法。
总的来说, 以上三种模型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 即大量数据须要依据过去的并购经验作出估计, 而市场是不断变化, 并存在一些难以预计的异常变化, 这些适合过去的计量方法对于能否在未来计量并购效应的结果并不能得到确定。此外, 这些模型都需要对公司并购后的现金流及增长速度进行预测, 这些预测的客观性、合理性难以定论。再者, 这三种模型都是对并购行为产生后或者说并购决策之后计量并购的协同效应, 也就是说偏重于并购事后的测评, 然而并购的协同效应更应该在并购前计量出才有利于并购决策的作出以及并购的顺利进行, 所以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太适用于事前的管理与预算, 也不能为公司并购决策的制定和并购行为的顺利进行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5 结束语
由于协同效应的计算本身涉及内容众多、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以及参数值确定的难度较大等, 所以现今的这些计算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某些缺陷, 这也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协同效应的计算方法或模型能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原因。所以, 在对并购协同效应计量在未来的研究中, 应该更加关注其对其内容的整合、重大影响因素的确定、参数的准确估计, 才能对并购事前进行指导作用。只有更好的做好事前的预测, 了解此项并购协同效应的大小, 理解此项并购的协同效应的收益属于正收益、微弱正收益还是负收益, 才能决定并购的执行。
参考文献
[1]唐建新, 贺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协同效应的实证分析经济评论[J].经济评论, 2005, (5) .
[2]刘乐荣.论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J].上海会计, 2005, (5) .
[3]吴江龙, 高燕燕.谨防企业并购南辕北辙——浅谈协同效应发挥对企业实施并购的影响[J].会计之友, 2006, (7) .
[4]肖振红.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评估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7, (1) .
[5]马克·L·赛罗沃.协同效应的陷阱——公司在购并中如何避免功亏一篑[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0.
[6]约瑟夫·克拉林格.兼并与收购:交易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协同效应与并购整合价值创造 篇9
协同效应的实现对并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实现协同效应, 就意味着双方的资源、能力没有实现共享, 就意味着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 基于并购战略的公司整体战略肯定会受到不良影响。
本文将马克·L·赛罗沃 (MarkL.Sirower) 和J·F·威斯通 (J.F.Weston) 对协同效应的定义综合起来, 以马克·L·赛罗沃 (MarkL.Sirower) 定义的概念为基础, 把协同效应分为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三种, 进而分析其影响价值创造的机理。
二、协同效应创造价值的机理
对于协同效应的实现会产生价值创造及其价值创造的来源, 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 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Larsson (1990) 采用美国商务委员会对并购的分类, 分析了与各类并购相关的正协同效应的来源。
在这些来源中, 主要是有规模经济性、经营效果、纵向一体化、市场力量和经营多元化等。在金融学的领域内, 他们把并购协同效益的来源归结为财务协同, 即通过现金流从一个企业向另一个行业 (或企业) 的转移而实现的资本的重新分配过程。H·伊戈尔·交索夫认为从理论上讲, 所有协同效应的表现和来源都可以用四种变量来描述:增加了的销售收入、降低了的运营成本、压缩了的投资需求以及各自的变化速度等。柴特基 (Chatterjee, 1986) 将并购协同效应分为合谋的、经营的和财务的协同效应三类。鲁梅尔特 (Rumelt, 1974) 将协同效应分为则务的和经营的两类。综合上面各种协同效应的来源, 我们把协同效应的来源分为以下几种: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 并深入分析协同效应的这些来源, 从而剖析协同效应创造价值的机理 (见图1.1) 。下面通过协同效应的来源分析协同效应创造价值的机制。
1.经营协同效应
经营协同效应理论主要指并购企业经济上的互补性、规模经济等。并购通过将并购双方公司一体化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因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效益。
2.财务协同效应
财务协同效应指并购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的种种效益, 可以表现为并购后并购资金在并购企业间有效配置, 使并购后的企业资金使用效益更为提高。
3.管理协同效应
管理协同效应理论认为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具有决定作用, 认为企业间管理效率的高低是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如果两个公司的管理效率不同, 在管理效率高的公司兼并另一个公司之后, 低效率公司的管理效率得以提高, 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协同效应。
4.税收协同效应
税收效应是指利用不同企业及不同资产税率的差异, 通过并购实现合理避税。一方面政府为了鼓励某些行业的发展, 通常对不同行业采用不同的所得税率, 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组合, 再运用合理的避税手段, 可达到减少纳税的目的;另一方面, 由于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存在差异, 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也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
5.无形资产协同效应
无形资产协同效应是指由于无形资产所具有一些不同于有形资产的特殊本质和机能, 在并购中通过输入无形资产, 可以提高被购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从而使并购后两企业的总体效益得到增加。其主要表现为品牌协同效应、文化协同效应和技术协同效应。
三、协同效应影响价值创造的原因
在近几年的公司实践中, 很多企业的经理人员过分看中了协同效应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 追求协同效应而结果适得其反, 从而影响了企业的价值创造,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忽视协同效应成本
协同效应的取得是存在成本的, 而且成本可能很高, 恰恰很多并购企业忽视了这种成本的存在。协同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种成本:①协调成本 (Cost of coordination) ——为了共享资源, 并购后新公司内各业务单位必须在作业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及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协调, 从而产生时间、人员、资金等方面的协调成本。②妥协成本 (Cost of compromise) ——共享一项活动时要求按某种一致的方式运作, 而这种方式对所涉及的任一业务单位都不是最佳的方式, 因而产生妥协成本。③刚性成本 (Cost of inflexibility) ——共享使某一业务单位出于与其他业务单位的关联, 而对竞争对手的变化难以作出快速反应, 因而产生刚性成本。
2.过高估计协同效应而在并购时支付的溢价
影响价值创造的重要指标是并购时付出的溢价, 它代表了公司对并购协同效应的要求。如果收购方在收购目标公司后可以取得期望收益, 那么收购战略的净现值就可以用下式表达:
收购净现值=协同效应-所支付的额外费用 (溢价)
由上式可见, 并购时支付的溢价导致了并购价值创造的减少, 而过高的估计并购整合的协同效应是导致并购支付溢价的直接原因。
3.没有准确把握产生协同效益的机会
应用上面的等式:
收购净现值=协同效应-所支付的额外费用 (溢价)
依据等式, 并购后并购企业间的协同效应越大, 并购后价值创造就越多, 反之, 两企业间的协同效应越小, 价值创造就越少。
四、并购正向协同效应产生的条件
1.马克·L·赛罗沃协同效益产生的基本条件
马克·L·赛罗沃认为协同效益产生的基本条件有权利和文化、经营策略、战略背景、系统整合和溢价。这些要素的差别会影响协同的产生, 而这些要素的互补和融合为协同产生提供了基础, 而溢价可能成为收购方股东的损失总额。
2.并购时适当降低协同效应估计
错误地估计并购协同效用可能为企业营业额增长带来的好处, 期望通过战略并购获得不同领域全新的客户和渠道, 这样导致了并购交易时溢价支付过高, 从而影响并购后价值创造。因此, 应适当降低协同效应的估计。
3.认识负协同效用
负协同效用有时是因为并购方对于管理一个更大的企业自身执行力不够, 有时是因为期望通过并购而降低费用却适得其反。
4.现实考虑时间因素
协同效应的发挥受时间因素影响的。一些协同效应只是暂时的, 而不是长期的, 所以要注意考虑时间因素。
5.引入适合的管理者
协同效应主要产生在并购后的整合阶段, 而并购后整合是由企业的管理人来领导的, 管理者的能力反映为对整合过程中潜在问题的认识能力, 从而可以进行有效的整合, 进而通过协同效应的实现为企业创造价值。
6.并购后有效的整合
并购整合是为了实现预期的协同效应从而创造价值。预期的协同效应是企业整合的目的。
我们上面分析了协同效应影响整合价值创造的原因, 相反的, 并购整合的成败又反映为协同效应产生的程度。他们虽然是不同的概念, 但互相之间相互影响, 从而共同表现为价值的创造。有效整合并购企业的文化、战略、人力资源等可以更大程度的实现协同效应, 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
摘要:并购整合可以创造价值, 但是整合过程中价值创造的产生是受协同效应这个因素影响的。本文针对协同效应对价值创造的正反方面的影响, 提出了通过协同效应正向促进价值创造的建议:适当估计预期协同效应。认识负协同效益及协同效应成本、考虑时间因素、引入适合的管理者、进行并购后有效的整合等。
关键词:企业并购,协同效应,并购整合,价值创造
参考文献
[1][美]马克.L.赛罗沃.杨炯译.协同效益的陷阱—公司购并中如何避免功亏一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2]方祖一.管理整合:企业并购中的管理创新和管理革命.北京商学院学报, 2002, (2)
[3]范征.并购文化整合的过程、类型与方法.中国软科学, 2000, (8) .
[4]宋耘.并购绩效的整合模型—协同效应实现观及影响因素探析.学术研究, 2004, (9) .
[5]马刚.企业竞争优势的内涵界定及其相关理论评述.经济评论, 2006, (1) .
[6]彭玉冰, 戴勇.中国企业购并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学术研究, 2005, (8) .
[7]黄伟东, 琳敦.文化整合从并购前开始.中国企业家, 2005.
【经营协同效应】推荐阅读:
财务协同效应05-11
企业并购协同效应10-19
协同效应:组合结构09-25
企业并购协同效应分析06-17
BAT的协同效应06-20
供应链协同效应09-10
企业管理的协同效应论文09-03
协同开发07-15
专业协同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