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视角

2024-10-11

安全生产视角(共12篇)

安全生产视角 篇1

粮食安全一直是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实现耕地资源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障。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的与耕地资源及其利用有关。耕地资源对粮食有效供给能力起着最根本的约束作用, 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尤为深远。因此, 从粮食安全角度审视我国耕地资源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安全的关联

1.1 粮食安全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影响

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是“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这说明我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 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这句话从侧面反应了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巨大压力, 同时也反映了粮食安全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压力。粮食安全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影响可以通过粮食安全所处的状态来分析。当粮食供给处于安全状态时, 粮食价格稳定, 耕地资源所受的压力得到缓解, 同时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培肥地力, 提高耕地质量, 降低对耕地资源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从而提高了耕地资源的安全程度;当粮食供给不足, 出现较大缺口时, 粮食处于非安全状态, 粮价上涨, 政府和市场就会加大对耕地资源的各种压力, 导致耕地资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等后果, 最终造成耕地资源处于非完全状态。

由于耕地资源的比较效益较低, 受经济利益驱使, 农户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不再满足于解决温饱, 他们对生活的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 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失, 流向城市从事二三产业。而从事粮食生产群体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 劳动者的耕作技能整体不高。因此,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期望大幅度的提高耕作技术以达到增产的可能性不大。在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必须保有一定规模的耕地资源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惟一有效途径。

1.2 耕地资源安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评价一个国家是否粮食安全, 很大程度取决于粮食产量是否处于安全态势。耕地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 对粮食产量高低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总体上, 耕地数量变化与粮食产量呈现两种不同的特质:一是耕地数量年变化率对粮食产量年增长率有明显的相关性;这种约束作用表现在二者呈现一致性的变化趋势;二是耕地数量年变化率与粮食产量年增长率的变化并不同步, 出现耕地面积减少而粮食产量反而增加的情况。这并不意味着耕地资源数量不再是粮食产量的根本约束因素, 由于农业科技进步不仅抵消了耕地面积减少所导致的粮食减少, 而且使粮食产量呈现增长的势头。在没有大的技术变革时, 耕地面积对粮食产量起强约束作用, 表现为粮食总产量随耕地数量变化而变化, 反之亦然。但是当物质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时, 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约束作用被弱化, 二者变化可以不完全同步的变化趋势, 此时耕地面积的作用居于次要地位。但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在短期内难以有重大突破。因此, 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仍是稳定粮食产量的重要保障, 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始终是粮食安全的基础。

同时, 耕地资源的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状况也对粮食安全有重要影响。虽然目前我国关于耕地质量内涵的理解仍有待商榷, 且没有建立公认的质量体系来衡量耕地质量, 但现有的一些关于耕地质量等级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耕地质量安全变化趋势, 且相关研究表明, 耕地质量等级直接影响到粮食产量的高低。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耕地生态环境恶化容易导致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下降;二是农产品有害物质含量的提高给粮食安全的健康供应造成威胁, 最终危害人类健康。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耕地生态环境安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会更加凸显。

2 粮食安全视角下耕地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2.1 建立涵盖耕地保护责任的地方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长期以来, 对地方政府考核的主要指标就是经济指标, 因此, 许多地方为了发展地方经济, 吸引建设资金, 不惜压低门槛, 大量牺牲耕地。如果将耕地保护纳入政绩考核范围, 就能有效减少耕地的流失。

2.2 建立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

所谓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 即是由部分经济发达、人多地少的地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过多承担了耕地保护任务的地区进行经济补偿, 以协调不同区域在耕地保护上的利益关系, 从而达到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耕地非农化的合理需求, 又能在总体上最大限度地保护有限的耕地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的目标。为了保障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的有效运转, 必须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开展耕地资源价值评估, 核查区域耕地赤字和盈余情况, 建立占用和保护耕地申请制度、补偿专项基金管理制度以及检查和监督制度等。

2.3 建立耕地利用经济约束机制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 , 到2020年耕地面积确保不低于18亿亩, 坚决守住这条不可逾越的界线, 就必须要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 严格控制城镇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首先, 要转变城市摊大饼式的外延发展模式, 走内涵挖潜集约式的城市拓展模式, 要建立有偿使用的经济约束机制, 改革现行的农地征用制, 运用市场价格杠杆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耕地。其次, 建立科学耕地价值评估体系, 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提供依据。再次, 要建立耕地流转登记、调控制度, 防止耕地无序流转。

2.4 推进基本农田整治, 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鉴于当前基本农田内部高产稳产标准田较少, 中产、低产田较多, 基本农田内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不配套、抗灾能力较低的现状, 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推进基本农田整治, 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修复及维护, 提高基本农田质量, 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 确保基本农田旱涝保收。

2.5 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粮食核心生产区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和支撑。目前, 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包括冀、豫、黑、吉、辽、鄂、湘、苏、赣、内蒙古、鲁、蜀、皖13个省 (区) , 这13个省 (区) 粮食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均占全国60%以上, 产量占全国70%左右, 粮食商品量占全国95%以上。因此, 国家必须要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建设, 积极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土地综合整治, 大规模启动核心生产区中低产田的改造工程, 切实提高核心生产区抵御自然灾害和粮食稳定生产的能力。国家要把在粮食核心生产区实施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充分调动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让核心生产区农民安心务农、乐意务农, 从而确保粮食核心生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摘要:耕地资源安全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根本约束。分析了粮食安全与耕地安全的关联与作用机理,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 提出耕地保护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耕地安全,粮食安全,区域补偿

参考文献

[1]朱洪波, 论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安全[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 27 (3) :161-164.

[2]石玉林, 中国宜农荒地资源[M].北京:能源出版社, 1985.

[3]中国农业持续发展和综合生产力研究组, 中国农业持续发展和综合生产力研究[M].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 1995.

[4]乔地, 许为钢, 推进粮食生产向现代产业化发展[N].科技日报, 2008-03-13 (6) .

[5]马丽, 张敬松, 谈耕地保护主体与保护耕地的措施[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11-12.

[5]王利敏, 欧名豪, 粮食主产区农户耕地保护现状及认知水平分析—基于全国10个粮食主产区1198户农户的问卷调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 (3) :14-19.

[6]杨俊峰, 我国现行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制度的法律分析[J].河北法学, 2013, 31 (4) :103-110.

安全生产视角 篇2

专业论文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河南省木本粮油生产能力研究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河南省木本粮油生产能力研究

【摘要】 木本粮油生产能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容之一,也是促进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站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视角,阐述了河南省发展木本粮油生产的经营状况,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区域实际出发研究探讨了提高木本粮油生产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 河南省 粮食安全 木本粮油

粮食安全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立足国内解决中国吃饭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动摇,党中央、国务院把粮食(油料)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幅度提高了粮油供给能力。党的十八大强调:“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实现了“九连增”。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127.72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工业化、城镇化不可避免地占用了耕地,进而影响粮油生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增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油料安全供给问题日益突显,我国植物油对外依存度达65%。面对粮油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很大压力。河南省地处中原,发展木本粮油优势明显,深入研究并着力提高木本粮油生产能力,对于促进粮食(油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省木本粮油生产状况

木本粮油是指从木本植物上采摘可代替粮食或榨油的果实、种子。如枣树、板栗、柿树等树木的果实,其可提供优良的食品;核桃、油茶等可提供优良食用油,这些树种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近年来,随着木本粮油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粮食安全形势的变化,不少地方开始重视木本粮油生产。《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组织实施以及林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业有关政策的完善落实,对核桃、油茶等木本粮油生产发挥了有效的引导作用,一些乡村结合山区生态体系,开展治沙造林、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选择适宜树种较大规模的栽植,全省木本粮油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

河南省的木本粮油树种主要有核桃、板栗、大枣、柿子等。核桃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三门峡、济源、安阳,板栗主要分布在信阳的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大枣主要分布在新郑、内黄、灵宝,柿子主要散状分布在豫西、豫北的山区。据初步统计,2012年全省木本粮油总面积增加到612万亩,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8.12%,木本粮油总产量达到84.21万吨,其中木本粮食68.93万吨,木本油料15.28万吨,年总产值62.6亿元。板栗、大枣、柿子的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85万亩,12万吨;110万亩,10.1万吨;32万亩,19.8万吨。2010年,登封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目前该市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其中万亩乡镇7个,千亩专业村27个。内黄县地处黄河故道,因黄河而得名,县域面积1161平方公里,该县通过农枣间作,不但达到了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效果,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农业稳产高产,群众形象地称农枣间作模式为:上有摇钱树(枣树),下有聚宝盆(花生),中间夹着粮食囤(小麦)。近几年,枣椒套种面积也迅速扩大,形成了“双红一白”(红枣、尖椒和小麦)新的种植模式,亩均效益在3500元以上。

二、河南省木本粮油生产的影响因素

河南省发展木本粮油的基础条件较好,农民群众有生产经验,但木本粮油的生产能力不够高,在国家粮食(油料)安全大格局中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河南省发展林粮油还存在以下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一是木本粮油生产的政策扶持不力。木本粮油生产财政专项投资少、项目投资标准低,没有享受粮食生产各项补贴政策,影响农民的积极性。二是木本粮油的产业化程度不高。木本粮油多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管理粗放、加工处理滞后现象比较突出;重栽轻管、树势弱、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产量和效益。由于生产经营分散、产销衔接不力、加工贮藏滞后等,造成木本粮油增产不增收,规模效益低。罗山是河南省板栗主产区,但是该县板栗贮藏加工能力不足总产量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0%。大河网2013年9月报道,信阳板栗丰产栗农增收不高愁销路,表明产销衔接不力。济源市所产核桃90%以上由外地客商购买,本地只是进行去皮、烘干等粗加工,附加值低。三是科技保障能力不强。木本粮油研发科技力量薄弱,栽培的良种化、标准化水平不高。本土优良木本粮油树种繁育滞后,栽植的品种混杂,主栽品种不突出,低产林面积较大,核桃盛果期亩均产量只有全国示范基地丰产标准亩产的59.8%。

三、提高木本粮油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

因地制宜、遵循规律,大规模发展木本粮油,不仅能减轻粮食(油料)安全对耕地的依赖程度,而且可以提高粮油综合生产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对于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提高木本粮油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下。

1、转变思想观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粮油思维。木本粮油是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结合最为紧密的产业,是富有活力、前景广阔的绿色富民产业。因此,河南省应正确判断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认识发展木本粮油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油安全中的重大作用,切实把发展木本粮油作为推进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事关大局、事关长远的一件民生大事、要事来抓。二是要区别不同情况,落实目标责任。发展木本粮油是合理利用土地、维护粮油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兴林富民的有效途径,是优化膳食结构、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现实需要。山区、沙区发展木本粮油应与传统的粮食生产一并落实工作责任,增强工作推进的合力。三是建立木本粮油生产激励机制,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对木本粮油发展快的县(市、区)及贡献突出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实现优势特色产品供给持续增加,木本粮油产业综合实力、富民增收效果和粮油安全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2、科学规划布局

木本粮油已作为林业十大支柱产业的主要内容列入了《全国林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十项重大行动之一。河南省应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结合《中原经济区规划》、《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年)》,制定木本油料产业专项规划,并与河南省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处理好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生态与经济、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关系,提高规划布局的协调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避免规划决策失误,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坚持统筹兼顾、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科学编制木本粮油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商品生产加工基地,逐步淘汰非适生区树种、品种,使木本粮油生产向适宜区集中;参照《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建设一批优质高效的木本粮油商品生产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在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以及黄泛区故道区,建成具有较大规模、较高效益的木本粮油示范基地、产业集聚区。

3、完善扶持政策

木本粮油生产季节性、区域性强,受自然、市场等因素影响较大,目前各地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迫切需要从实际出发,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扶持引导。一是要增加资金投入。各级财政应视财力状况把木本粮油生产列入支出预算并与农业投入统筹兼顾、同步增长,主产区应探索设立木本粮油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增加信贷支持。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渠道不乱、各计其功”的原则,把涉农资金整合一部分用于木本粮油生产。木本粮油生产应同样享受粮食生产良种、农机具等补贴政策。二是要完善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发挥科技进步对木本粮油生产的支撑作用,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围绕科技“最后一公里”,改革创新,组建技术服务网络,利用多层次、多形式加大林农的丰产技术培训;提高林业科技人员科研攻关的积极性,增强技术服务的针对性,并集中技术力量和经费解决新品种培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加强有害生物防控、科技推广、质量监测以及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服务能力。三是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立生产经营保险制度。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便捷规范的木本粮油保险制度,提高生产经营的抗风险能力。

4、推进规模经营

适度规模经营符合木本粮油产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一是积极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增强木本粮油发展活力的客观要求。应完善“专项资金”、“投资奖励”、“金融服务”、“以奖代补”等扶持激励措施,建设木本粮油示范基地,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典型带动作用,调动农民等经营主体发展木本粮油的积极性。二是提高木本粮油产业化程度。针对木本粮油生产较分散的现状,要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地依法合理流转;加大对木本粮油生产经营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着力培育信阳油茶、板栗,三门峡、济源、登封核桃以及新郑、内黄和镇平大枣等木本粮油龙头企业;大力支持省级和跨区域、辐射带动功能大的大枣、油茶、板栗、核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销联合体,引导其建立形式多样的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及行业协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加强市场预测分析,搞好贮藏加工,适时为经营主体提供生产、销售信息,化解市场风险,增强其发展能力,实现木本粮油增产增收,在发展区域经济、增进民生福祉中发挥更大作用。

(注:项目来源: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部分内容(编号:122400420035)。)

【参考文献】

[1] 赵树丛:木本粮油产业关乎国家安全[N].学习时报,2011-12-26.[2] 张永利:扎实推进经济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13-09-09.[3] 国家林业局:发展现代林业促进绿色增长[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4] 杨朝兴:推进木本粮油产业化构建粮食安全新格局[J].创新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科技,2013(5).(责任编辑:张琼芳)

安全生产视角 篇3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烟草企业;安全文化;思考

加强对烟草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是建立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的夯实了烟草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基础。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视角下进行百色烟草的安全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是一种传承和精神,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所在,而烟草企业构建安全文化则可以说是对精神文明的推动,是企业获得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构建烟草企业安全文化的必要性

构建百色烟草安全文化,学习《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开展的意见》的相关规定,推动烟草企业生产走向法治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一是构建烟草企业安全文化,对于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维护了广大员工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等合法权益;二是构建烟草企业安全文化,有利于增强安全生产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质量;三是构建烟草企业安全文化,有助于构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人机物法环”生产要素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四是安全文化建设本身是烟草企业内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安全文化的企业文化是不完整的,也难以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烟草企业安全文化对于构建烟草企业和谐文化,营造安全氛围具有导向作用。

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视角下构建安全文化策略

(一)创新管理模式,应对管理盲区

要想突破对管理盲区的管理,就要认真梳理企业有哪些管理盲区,区分对待。一是实行规章制度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落实奖惩结合、绩效管理的人才管理机制;二是优化工作流程,摆脱空谈空想,坚守生命的红线,严格监管责任,突出重点环节领域,彻底整治安全隐患,强化保障措施。

(二)突出工作重点,落实标准化建设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工作涉及范围广内容繁杂,在推进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遵照实效行动原则,找准突破口,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一是深入进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工作,力求把事故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横向联合机制,整体推进信息共享互通。鼓励员工以班组为单位集思广益,广泛搜集控制危险源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二是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整治,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和“全覆盖、零容忍、严执行、重实效”的要求,花大力量整治作业现场,尽量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加快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三是强化行业专项整治,不断建立起完善制度体系,自上而下严格执行,将制定好的行业规范和制度下发到基层一线,组织全员学习并实地检查。

(三)加强安全文化氛围,培养安全人员队伍建设

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好坏。笔者认为安全生产管理层是承载整个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安全文化队伍建设,一是定期开展对全员的安全知识培训,重点学习新《安全生产法》、《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及岗位危险因素和应急措施等知识,并组织考核,将考核成绩纳入到工作人员的晋升评定因素中;通过培训,要使员工达到会检查、会排险、会自防自救的专业职业技能,要培养具有高度安全生产意识、掌握安全生产管理手段的后备人才,在安全生产人员队伍建设中,发挥模仿榜样的力量。二是推成出新,不断改进管理机制。三是重视安全生产标准化宣传,使安全生产标准化深入人心。

(四)发展文化建设,构建安全生产文化涵养

企业文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生命线,对于构建企业内部的核心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而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大量的实践表明,企业文化的建设需经历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触类旁通才能得到员工们充分理解和高度共识,这是提高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的重要体现,是企业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另外,要定期开展围绕安全文化主题的思想汇报工作,提升全体工作人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度;开展多种形式的烟草企业安全文化活动,比如组织员工参加安全小知识的有奖竞赛活动、生产安全演讲朗读大赛等等。总之,企业要借助文化建设的浪潮,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有效、长远落实。

三、结语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或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丰富发展,这样才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只有企业形成有效的安全文化,企业的员工才能注重安全生产,企业才能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发展,也才能让企业做大、做实。也只有企业管理层能充分认识到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高度重视,制订周密的规划,形成强有效的运行机制,着力创建富有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才能推动企业安全文化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范胜东.关于烟草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7):6-7.

[2]刘均庆.如何构建烟草企业安全文化的和谐性[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11):18-19.

[3]马千里,付光,付明等.基于系统论的企业安全文化模糊层次(AHP-Fuzzy)综合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1):106-112.

[4]汪军民.以安全文化促烟草企业安全基础管理[J].发展,2012 (4):116-117.

安全生产视角 篇4

近年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高度重视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开展了冶金行业安全标准对比研究 (安监总厅管三函[2013]129号) 、冶金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工作标准 (安监总管四[2014]17号) 、冶金行业安全监管分类标准 (安监总厅管四[2014]29号) 、标准体系及重要标准研制工作 (2008-2010年全国安全生产 (部分工业领域) 标准化发展规划) 。相关学者围绕冶金行业标准体系展开了研究, 如苏宏杰[1]在分析了国外安全标准体系基础上, 总结了安全卫生标准体系国内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7个分体系、2006年由安全生产信息研究院提出的6个分体系、苏宏杰提出的5个分体系的相关研究;王志、陶婷婷[2]分析了中国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结合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发展规划, 提出了纵向产业链生产诸单元和横向关键生产工艺环节 (工艺) 安全生产标准的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邬开发、刘锋等[3]将中国及国外冶金行业标准情况并进行了比对, 分析了中国冶金标准与国外标准的优势和不足, 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上述研究多从标准制修订的视角构建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本文拟从应用的视角, 基于学者研究成果, 构建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

1 现有标准体系存在问题

1.1 标准体系需不断完善

冶金及有色金属行业安全标准安全体系已基本建立, 并在逐步完善。但安全标准细分不足, 部分专业标准缺失, 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

1.2 标准体系中标准交叉重复

目前, 涉及冶金行业安全生产行业标准之间、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的地方。

1.3 标准体系中部分标准未及时修订

相关标准内容无法满足新形势要求。有些标准数10年没有修订, 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不能适应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现状, 同样也不符合安全生产实际。

2 标准体系编制原则

2.1 应用性原则

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应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

1) 满足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需求;

2) 满足冶金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需要。

2.2 针对性原则

标准体系的构建应当定位并限制在冶金行业、安全生产两个方面, 避免体系过于庞大, 针对性不强, 影响标准体系的应用性。

2.3 规范性原则

标准体系的构建应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遵循系统性、层次性、协调性、先进性等原则, 做到层次分明, 结构清晰, 提高标准体系的科学性。

3 标准体系编制依据

按照《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 (国发[2011]40号) 文件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法律制度体系”相关要求, 借鉴现有研究成果, 参考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冶金部分) 》及相关标委会《安全生产行业标准项目计划表》, 借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开展化学品冶金等行业领域安全标准对比研究成果, 制定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

4 标准体系设计思路

本文基于应用视角的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设计主要考虑标准层级选择、标准涉及领域两个方面。

4.1 标准的层级选择

中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个层次, 从应用的角度而言, 冶金行业标准体系的标准主要收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不包括企业标准。在实际的标准应用中, 冶金行业地方标准仅在本省适用, 因此标准体系中地方标准仅作为应用的参考, 但在各省应用冶金标准体系时, 应高度重视对应的相关省地方标准。

4.2 标准涉及领域

冶金行业安全管理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面广、管理幅度大, 生产工艺复杂、管理难度大, 高温、高压、有毒有害及易燃易爆等危险因素多、管理风险大等特点。经过总结分析, 从应用的角度, 冶金行业标准主要涉及5个领域, 分别是:1) 以术语、分类标识为主的基础标准;2) 以设计、施工、生产、包装、储存、运输为主的技术标准;3) 以卫生防护、事故应急与调查、环境保护为主的管理标准;4) 设备设施标准;5) 检验检测标准。

5 标准体系框架构建

根据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制定依据及设计思路, 提出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框架, 如图1所示。第一层次共5个模块, 包括基础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设备设施标准、检验检测标准。其中基础标准包括术语标准、分类标识标准;管理标准包括管理通则标准、安全防护标准、事故预防与处理标准、环境保护标准;技术标准包括设计标准、施工标准、生产作业标准、包装储存运输标准;设备设施标准可分为特种设备标准、通用设备标准。

6 结束语

本文从应用的角度设计了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框架, 通过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的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理清冶金行业各子系统的分类和各子系统相互关系, 制定出最能解决实际问题、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的标准。

参考文献

[1]苏宏杰.国内外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4 (4) :132-134.

[2]王志, 陶婷婷.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 36 (6) :3-4.

安全生产视角 篇5

关于社会资本视角下对于社区社会安全的研究我们从普特南对意大利的研究说起。他的研究发现公民性强的地区的集体生活比较轻松,因为人们可以期望别人遵守规则。在公民性弱的地区,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别人会破坏规则。普特南发现,在那些具有深厚社会资本的地区,制度绩效良好,那里的人们关心公共事物,关心社区事务,相互信任,遵纪守法,社区鼓励团结、公民参与、合作与诚实的品质,而在制度绩效差的地区,人们极少参与社会生活。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依稀瞥见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安全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社区犯罪率作为社区社会安全的一个方面,相对较早引起学者关注,有学者通过各种抽样调查和实验方法获得了大量的截面和时序数据,对社会资本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进行了计量检验,指出社会资本可以降低犯罪率。2001 年,寇特和黑里对美国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社区内人们互不熟悉,缺乏对青少年的监督以及集体活动的参与程度很低,那么很可能会发生较多的犯罪和暴力现象。2001年,哈尔波恩分析了“芝加哥社区人文发展项目”的调查数据,他发现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邻里间的利他行为是解释社区之间犯罪率差别的关键因素。

社会安全与社会治理存在很大联系,学者在社会资本的视角下,对于社会治理的研究成果比社会安全研究更多。袁振龙在研究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治安案件高发现象时,在该文中,规范、网络和组织被视为社会资本的三大要素,如果一个社区的社会资本要素增加,其治安形势就可能趋于好转。综上所述,社会资本理论提出后,学者们

从不同角度讨论过社会资本与违法犯罪的关系,也就是体现了社会安全中社会治理的一个狭小方面,但国内只有少数学者采取了初步的研究与分析,还没有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成果。在《社区与社会资本:互惠、分离与逆向———西方研究进展与中国案例分析》一文提出了社区与社会资本之间既有互惠发展,也有相互分离的状态,以及双方的负面影响,将社区与社会资本联系起来看,没有进一步思考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安全之间的关系。目前关于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公民社会安全感知的关系研究非常少,关于社区社会资本主要是与社区的治理联系到了一起,而将其与社区公民的安全感知联系在一起研究很少。这也是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的方法将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公民社会安全感知联系起来,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目的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社会资本与社区治安的相关研究综述》袁振龙

2、《社区与社会资本_互惠_分离与逆向_西方研究进展与中国案例分析》张大维

3、《社会资本与社会安全---关于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增进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安全的研究》袁振龙

关于安全与安全感的文献综述

一、安全:

《现代汉语词典》对”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英文的safety和security两个单词可以与汉语的”安全”一词相对应。在这里,与社区安全联系的”安全”一词,是security。在国外,阿诺德#沃尔弗斯(Arnold Wolfers)在其于19》2年出版的《冲突与合作》(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中指出:”安全,在客观的意义上,表明对所获得价值不存在威胁,在主观意义上,表明不存在这样的价值会受到攻击的恐惧。”[1](P.27)李少军.国际安全警示录[M].北京:金城出版社,1997.(图书馆:索书号:D81《.《 Z2五楼不可外借》)。何 雨认为一个完整的安全概念必须包括两个层面:即身体与心理均免于威胁。(城市居民的社区安全感及其多元影响因子——基于南京市玄武区的调查数据)

二、安全感:

1、概念:

马斯洛在《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当中把安全感分为自我安全感、情绪安全感、人际安全感。(maslow AH,Hirsh E, Stein M ,Honigmann L A clinically derived test for psychological

security-insecurity Joumal of General Psychology,1954,31:21)国外得到较多学者认同的安全感的概念是Sundeen和Mathieu在1976年提出的:“那些正在成为被害的人的忧虑和关注的度。”刘跃进认为安全是主体的一种客观属性,是客观存在;而安全感则是对主体客观属性一种浅层次的意识,是一种主观感觉。但它同样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主观状态, 他认为安全感可以说是安全主体对自身安全状态的一种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吴宗宪主编的《法律心理学大词典》中“安全感”这一词条中列出了两种解释:

1、个人或群体在摆脱危险处境, 消除恐惧心理,身心不再受到威胁时所体验到的一种平安舒畅的感觉;

2、特指人们对消除违法犯罪分子造成的恐怖情境之后的身心健康有保障、家庭财产不受侵犯的良好的社会气氛的感受。对于安全感概念的争论林荫茂总结了一下主要的几种:

1、安全感即犯罪恐惧感。

2、安全感是公民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3、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信心、安全和自由。

4、安全感是潜在被害人的忧虑和关注。美国学者孙丁(Sundeen)和马修(Mathieu)在19765、年提出的安全感的概念是“那些正在成为被害的人的忧虑和关注的度”

6、安全感是团体归属感和自我归属感。

7、安全感是身体、心理危险的预感。

社区安全感”是市民对所处居住地区治安保障的感受,是他们对社会治安的破坏力和控制力的动态平衡状况的主观认知,是一种群体意识。(迈向福利——上海市民安全感研究高峰朱于国)

2、评价指标:1988年公安部“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课题的安全感评价体系主要由五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社会治安综合评价、执法公正情况评价、对公安工作的满意程度、敢于作证的比重、敢走夜路的比重。

3、影响因素:高峰朱于国等人认为影响居民社区安全感的因素可以从感到安全的因素和感到不安全的因素两大类。即对居住地感到不安全或者安全的因素。

王大为 张潘仕等在研究中考虑了影响安全感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因素:

主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要素:个人境遇:自卫能力。

客体因素:管理控制;违法犯罪与灾害侵害;环境秩序;社会活动。(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

安全生产视角 篇6

一、引言

城市社区公共设施安全问题覆盖面较大,种类较多,作为城市管理者,应借助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尽量减少社区层面各种公共设施问题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障城市社区公共利益,维持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近年来,学界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从脆弱性评价方法模型及应用、管理模式、系统、应急体系、安全规划、安全设计、监管策略等角度,研究分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问题[1-5]。脱离开城市基础设施情境,社区公共设施脆弱性研究的场域是不同的,具有自身特点,已有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城市社区公共设施安全,研究对象过于狭窄[6-11],且对于脆弱性的内涵、成因和治理策略方面,缺少应有的关注和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二、社区公共设施脆弱性内涵

脆弱性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对自然灾害的研究领域,此后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并衍生出不同的表述。从自然系统看,脆弱性主要是指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差、变化机率高、幅度大、抗干扰能力差、敏感性差、向不利于城市生存发展的方向演化,以及受到冲击后的恢复能力等;侧重于从社会系统的角度进行表述。脆弱性是指各社会群体或整个社会因灾害等造成的各种潜在的损伤及应对能力;侧重于从经济系统进行表述。脆弱性是指在各类灾害的侵袭下,人口、建筑物等承灾体受损带来的经济价值损失等。社区公共设施的脆弱性可以定义为城市社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公共设施,在受到威胁因素冲击下,暴露于不利影响及灾害的可能性、受致灾因素扰动系统产生变化的可能性和程度,是暴露性、敏感性、应对力一系列相关概念的集合。

社区公共设施暴露性是指社区公共设施处于旨在因素的作用范围之内,自身缺少相关的保护措施,从而易受到致灾因子的冲击,主要体现社区公共设施在自然存在下的暴露性和维护不力下的暴露性。自然存在下的暴露性,例如处于地质条件脆弱区域的城市社区,以自来水管线设施为例,社区管线长期暴露于地质变化的影响下,对水管造成挤压导致的爆管;维护不力下的暴露性,例如电气线路磨损、腐蚀等因素带来的自然老化现象非常严重,即使没有外力或外来因素的破坏,也有可能因为老化而失去使用安全功能,长期暴露空气中所发生的火灾。

社区公共设施敏感性是指,社区公共设施对于外界自然冲击或人为扰动下,自身基于规划设计、建设质量、运营维护综合考量下的结构损坏或功能损坏的可能性。

社区公共设施应对力主要表现在公共设施受到冲击后,其自身所设置的自我保护装置的预测预警能力、应急能力、恢复能力等综合能力。以较为常见的社区煤气管线破裂引发的火灾为例,在智慧社区的建设中,城市社区煤气管线安全控制从管线自身管控系统角度而言,应可以检测到不安全因素的出现,并出现系统预警,显示泄漏的具体位置,进行智能处置,结合后期人工处置,及时控制泄漏量和范围;从家庭的角度而言,应安装智能检测及预警终端设备。从这两个角度而言,是否具备了检测预警设备,设备是否日常维护,保持正常运行,检测时间和预警后智能处置的事件间隔,都代表了该设施对外界扰动的应对力。

三、社区公共设施脆弱性源流

社区公共设施脆弱性源流是对社区公共设施安全可能具有潜在危险的客观存在。结合社区公共设施脆弱性的内涵界定,其脆弱性的根源主要有:自然灾害的冲击角度、规划建设运营角度、社会情境破坏角度、消费使用角度等四类。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自然因素冲击

引起社区公共设施脆弱性的自然源流主要是指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自然致灾因素不同,包括暴雨、冰冻、台风、海啸、地震、泥石流等,这些都会对社区公共设施产生较大的冲击,影响社区公共设施安全。以地震为例,天津作为国家重点地震防御城市,地下隐伏断裂较多,对于社区内的配电室及其电器设备、水泵室、消防设施、燃气、电、热、生活用水管线、污水管道、电梯等地表或浅地表的公共设施而言,均具有潜在的冲击性。

(二)自身质量因素

社区公共设施脆弱性的自身质量因素主要是指公共设施规划设计不合理、建设施工质量不合格、运营维护不到位引发的设施损坏。

第一,社区公共设施规划设计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各类设施所涉及的专业防灾规划自行其是甚至自相矛盾;社区所在自然环境的评估分析不科学,实际设计中不符合安全规划规范。

很多社区在公共设施规划设计之初,没有全盘考虑到自然因素的冲击,也没有预见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后期发展中周围设施的密度和安全间距,即使是在公共设施规划设计之初通盘考虑了潜在的威胁因素,而从实际规划操作而言,存在规划间的不协调,现有的防灾规划对于多数设施都未制定统一的脆弱性与风险评估标准,导致社区综合防范规划的可操作性有限。

第二,社区公共设施的建设质量不合格,突出体现在建设实际偏离规划设计,以及建设过程中材料或工艺不合格引发的抗灾能力不足,导致脆弱性加大。以社区管线设施为例,从广义上讲,社区管线设施的本身结构完好,但是易受到周围其他管线的设施影响,也可以视为自身脆弱性的体现。

第三,社区公共设施维护不到位,维护和更新基本停留在最基础性的、简单的破损维修上。如果维护及时到位,那么就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设施自身通过智能研判并智能切断,发挥自动响应的能力作用。

nlc202309080907

(三)社会情景破坏因素

社会情景破坏因素主要是指人为因素对社区公共设施构成潜在的威胁。在未能对引发人为破坏行为发生的诱因排查处理,未能进行事先防范的社会情景下,一些恶意破坏因素加重了社区公共设施的脆弱性。

(四)消费因素

消费因素主要是指社区公众在使用社区公共设施的过程中,因缺乏安全意识,人为改变了设施的本体,造成设施功能的降低。以社区电路设施为例,很多社区普遍存在私接乱改公共电路设施的现象,造成火灾隐患。

四、社区公共设施脆弱性治理路径

第一,从组织与管理的角度而言,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担负着对所辖区域公共设施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职能,应形成以街道办事处为主导,驻区单位、行业部门、社区公众为代表的共同参与的社区公共设施管理工作运行机制。 第二, 从工程性防灾的角度而言,针对社区不同类型的公共设施,对于社区及周边潜在致灾因素予以分类分析评估,对应具体的致灾因素,明确社区相对应类型公共设施的脆弱性程度。以社区周围危化品安全规划中的安全防护距离为例,我国目前对于不同类型的危化品安全距离的界定尚未制定统一标准,应加快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推进社区周围危险因素排查工作规范开展并切实推行下去,防止社区周边危化品爆炸或火灾对社区公共设施的破坏。

第三,从非工程性减灾的角度而言,转变社区公共设施安全管理方式,加大对社区居民公共设施安全和思想教育,把维护公共设施安全作为经常性的社区安全教育内容,普及和提高社区居民对公共设施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自觉性,以国家和社区公共设施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各主体的行为。

第四,建立并严格社区公共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相应的质量和安全检验制度,定期检查维护,保持完好、安全、有效。对所属公共设施存在隐患的,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公布于社区公众,对限期整改的工程性或管理性措施及整治后的效果要及时公布。

第五,在工程性减灾措施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应急能力,针对性地予以评估不同公共设施现有的承灾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社区各类敏感度较高的公共设施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天津市以红桥区为主导,联合天津市测绘院,依托该院的技术优势,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工作,走在了很多城市安全社区建设的前列。

第六,严格社区公共设施责任监督和追究制度。依据强化理论,以任何理由、行为破坏社区公共设施,危及公共设施安全的,应实行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并以社区公共设施管理制度给与责任追究和惩治。监督与追究的基础在于法律的完善。发达国家在城市基础设施风险管理方面的立法起步早且较为完善,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法律制度经验的基础上,加快社区公共设施相关立法工作。

参考文献

[1] 何寿奎. 基础设施公共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J].生态经济,2009(4):186-189.

[2] 周军学,易立新.网络重要基础设施脆弱性评估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1):72-77.

[3] 李鹏,易立新.重要基础设施脆弱性计算理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1):154-160.

[4] 王宏伟.完善我国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应急管理模式: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视角[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4,16(2):68-74.

[5] 曹华阳.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模型与安全机制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

[6] 李刚.长期服役电梯安全评价技术及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7] 张小良,叶圣军,陈莲勇. 在役公共体育器材安全保障模式研究[C].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学术年会, 2013

[8] 张哲. 社区电子服务网络安全监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西北大学,2010

[9] 王明慧,王亚丽. 浅议对某社区高层建筑消防设施功能的改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28)

[10]仝晔.智能社区的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 2015

[11]刘守成. 社区现场施工安全监督管理与对策[J].安全:健康和环境, 2011(1):53-54

(责任编辑:李静敏)

安全生产视角 篇7

一般来说, 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原因可归为内因与外因两大类。内因是指劳动者的技术、心理活动等方面出现了与企业要求不相协调的情况;外因是指设备状况、预防措施、防护用品及劳动环境的条件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 (王国平, 2010) 。人不仅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主体, 同样也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以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为主的行为科学是现代管理的内容之一。传统安全管理侧重追究人的责任, 而行为科学在安全管理领域的运用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发展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因而, 安全行为管理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常用的控制事故风险的重要手段, 得到众多大型企业的推崇, 在我国也逐步得以推广和实施 (孙爱军, 刘茂, 2009) 。因此, 本文也从安全行为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小企业安全管理问题。

一、中小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企业人员规模、资本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 与大企业相比, 安全生产管理无法与大企业一样强调“大而全”, 应针对其本身特点, 着重提高针对性和效能性。目前, 中小企业安全管理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 安全意识淡薄。

对安全生产缺乏足够的认识, 存在着重效益轻安全的倾向, 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忽视安全发展。由于规模较小, 企业负责人在主观上不重视安全, 将安全管理视为成本的负担, 多数企业的安全管理处于无序状态。一些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是迫于责任压力, 为了应付地方政府部门的检查, 而不是主动地重视, 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有实质性的推进和监控作用。

(二) 安全生产投入不足。

中小企业因其规模较小、资金不足等, 不能投入足够的资金, 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上, 往往采取消极被动态度, 对于企业内机械已到报废期, 电线线路已经老化等现象, 不愿投入经费进行更换和配置, 从而给安全生产留下了许多安全隐患。

(三) 劳动者素质偏低。

中小企业中, 劳动者文化素质和安全操作水平普遍较低, 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导致事故多发。中国当前仍是城市与农村二元劳动力市场, 就业机会稀缺, 使得许多事故风险较高的企业依然可以招收到大批劳动力。很多劳动者缺乏安全知识和意识, 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过程中, 由于习惯性违章、疏忽大意和过度自信的过失情况严重。此外, 中小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极易导致职工超时加班;为了多出产品而有意或无意忘记穿戴劳动防护用品具;有时甚至为了方便维修而拆除一些机器上的安全联锁装置等, 增加了事故风险。

(四) 安全生产制度不健全。

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有的即使有基本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 也是停留在应付检查、做表面文章, 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各级、各类人员如果认真履行职责, 绝大多数生产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正因为缺乏监督检查机制和奖惩手段。对安全工作“严不起来, 落实不下去”, 存在“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出了事故再要”的现象, 侥幸心理严重, 对事故隐患不能认真进行整改, 导致事故不断发生。

二、中小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行为科学的必要性

大量的事故统计分析表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多数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所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因管理不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与违反劳动纪律 (即不安全行为) 所造成的事故要占事故总数的70%以上。通过对中小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可知, 我国中小企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在于人的因素, 而由于人的因素导致的不安全行为恰恰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 加强行为安全管理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预防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因此, 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性, 有针对性地引导人们避免不安全行为已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安全行为科学是建立在多学科的基础上, 以认识、分析和研究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因素及模式, 掌握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安全行为的规律, 实现激励安全行为、防止行为失误和抑制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应用性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安全活动中各种与安全相关的人的行为规律的揭示, 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地建立科学的安全行为激励理论和不安全行为的控制理论和方法, 并应用于指导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等安全对策, 从而实现高水平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

安全行为科学首先可应用于深入、准确地分析事故原因和责任, 可科学、有效地控制人为事故。同时, 安全行为科学可应用于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安全宣传、安全文化建设等, 也可以为提高安全专业人员和职工的素质服务。

三、行为安全管理理论简述

行为安全管理理论是基于工业过程中的人的可靠性分析, 认为现在生产过程中的绝大部分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美国杜邦公司内部统计认为在所有伤害事故原因中, 不安全行为占96%。事故调查证明, 在工作场所发生一次伤害事故之前, 其实已经发生了数百次的不安全行为, 大量的不安全行为增加了重大事故发生的概率。而要避免伤害事故发生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控制、避免和消除所有的不安全行为。

行为安全管理方法 (BBS, Behavior Based Safety) 是一种以安全行为为基准的观察行动方法, 通过确立危险行为与安全行为之间的区别, 在生产作业现场进行观察行动并处理员工行为, 增进员工主动应对能力, 发展与员工有关安全行为的共同作用, 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培训安全行为, 提高安全绩效的管理方法 (袁雄军等, 2011) 。

行为安全管理的核心是针对不安全行为进行现场观察、分析与沟通, 以干扰或介入的方式, 促使员工认识不安全行为的危害, 阻止并消除不安全的行为。行为安全管理的着眼点是人的“不安全行为”, 即通过对工作场所中职工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现场观察、监测和统计分析, 按照“观察———纠偏———再观察———再纠偏”的顺序, 逐步避免或消除职工的不安全行为, 从而达到控制事故风险的目的。行为安全观察由于管理方法较为简单、容易推行, 并且成效显著, 成为当今国际上比较推崇的人本安全管理方法。

行为安全观察管理方法通过对不安全行为的研究, 建立了一套基于员工行为的、系统的、改进安全绩效的机制。中小企业因具有员工规模小、管理结构扁平、负责人影响力高等特点, 其工作机制可包括:一是建立行为安全管理机制;二是识别关键行为;三是安全行为观察与记录;四是行为安全交流、培训与校正;五是形成安全文化和安全行为习惯, 完善生产活动环节安全行为。

四、中小企业安全行为管理对策

安全行为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安全活动中各种与安全相关的人的行为规律的揭示, 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地建立科学的安全行为激励理论和不安全行为的控制理论及方法, 并应用于指导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等安全对策, 从而实现高水平的安全生产。中小企业应充分运用行为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一) 中小企业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中小企业因规模小, 作业环节相对简单, 有实现行为安全管理的优势。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应该自觉地承担起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保证生产安全经费的投入。企业须确立安全管理理念。中小企业管理基础薄弱, 安全管理理念大多未建立。行为安全管理的实施要求企业必须确立相应的安全管理理念。确立安全管理理念, 才能统一员工的思想, 为行为安全管理的实施打下基础。

(二)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持之以恒加以贯彻落实。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健全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企业发生安全事故, 其原因大多是因为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技术规程、规范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如生产经营活动的作业场所不符合保证安全生产规定, 设备、设施、工具、器材不符合安全标准、存在缺陷, 未按规定配备安全防护用品, 未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职工缺乏安全生产知识, 劳动组织不合理, 管理人员违章指挥, 职工违章冒险作业等。要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完善安全责任制建设, 要形成这样一个认识: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条件必须予以纠正;伤害、事故和事故苗子必须进行调查。

(三) 运用行为科学理论分析导致中小企业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和产生过程。

大量的事故统计分析表明, 事故发生的原因多数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所致。生产中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为失误原因是复杂的。在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时, 对于心理、主观的原因, 主要从人的内因入手, 通过教育、监督、检查、管理等手段来控制或调整;对于生理或客观的原因, 除了需要管理和教育的手段外, 更主要的是环境方面进行分析。为此, 在分析事故责任者的行为时, 要全面分析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情况。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人的动机入手, 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处理。

(四) 运用行为科学理论指导安全宣传与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

中小企业员工人数少, 文化水平低, 为了保证行为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 必须做到全员参与, 最终实现全员参与行为安全管理和全员提高安全意识的目标。

摘要: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本文结合行为管理, 从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出发, 提出了中小企业运用安全行为管理、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安全管理,中小企业,行为管理

参考文献

[1].袁雄军, 朱常龙, 葛秀坤.基于行为安全方法的中小企业安全管理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2].王国平.安全行为科学与电力安全生产管理[J].科技视窗, 2010, 10

[3].孙爱军, 刘茂.行为安全管理理论在我国实践困境及其解决途径[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9

[4].李振明.中小民营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调研分析[J].企业活力, 2008, 3

食品安全报道的科学视角 篇8

1 抓眼球效应导致媒体的科学“失明”

不可否认, 当前的媒体竞争异常激烈, 有人甚至将其比喻为“立体战争”。从媒介上说, 有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从属性来说, 有面向大众的, 也有面向行业的。所以, 把媒体之间的竞争比喻为“立体战争”其实并不为过。这种竞争就导致了媒体必须要想方设法抓住公众的眼球, 自然, 如果将抓住眼球作为媒体的第一要务, 那么, 科学性自然就会退居其次。

我们就以今年所谓的“毒黄瓜”为例, 来看看“抓眼球”是如何导致科学“失明”的。

今年5月底, 德国等欧洲国家出现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感染的病例。一时间,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这个词红遍了媒体。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 公众自然迫切想知道是什么导致了疫情的发生。5月26日, 德国汉堡卫生研究所宣布, 在西班牙生产的黄瓜上发现了大肠杆菌。这一发现并未得到德国联邦研究机构的认可。随后, 这一消息得到了广泛传播, 西班牙黄瓜遭受重创, 该国蔬果种植业已经遭受了“无可弥补且不公正的伤害”。 (西班牙环境、农村和海洋事务大臣阿吉拉尔语)

现在, 西班牙人说起黄瓜来, 可能会恨得牙痒痒, 实在是不明白:未经确认的信息为何会传播如此之快?

西班牙黄瓜的冤案, 看似好像和媒体没有多大关系, 其实不然。如果媒体能够秉持科学的态度, 坚守科学精神, 也许西班牙的黄瓜就不会那么惨。

百度一下“毒黄瓜袭德致14人死亡”, 可以看见相关的结果近9.5万条, 打开链接, 就可以看到这是大多数媒体报道这则新闻时采用的标题。不过, 细读全文, 以此为题的文中明明就有这样一句话:目前依然无法确定此次疫病的传染源, 为何非得在标题中让黄瓜带“毒”。为什么媒体编辑会对如此重要的一句话视而不见呢?

不少人, 尤其是一些媒体人士认为, 当今是一个读题时代, 所以标题就一定要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这本无可厚非, 大家的时间都很有限, 能通过标题了解新闻的大概内容就可以了。但如果片面去追求吸引读者的眼球, 而不去考量标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那读者读完之后, 得到的只能是错误的信息, 久而久之, 就会对媒体产生不信任感, 媒体的公信力就会遭受很大的损失。

公信力是媒体的生命线, 要提高公信力, 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就应采取审慎的态度, 坚持科学精神, 把准确性置于首位, 而不是过分追求“新、奇、异”。

2 记者的科学素养也很重要

根据第八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 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 我国公民整体的科学素养不太高。这个不高, 在媒体中同样有表现, 就是不少的媒体记者缺乏严格的科学训练, 在新闻报道中自然就不太关注科学的问题。

就拿今年议论最多的食品添加剂来说说。

在百度百科里, 食品添加剂是这样定义的:“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 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从这个定义, 可以看出食品添加剂应该是食品品质改善的有功之臣。

不过, 让人意外的是, 食品添加剂在国内的遭遇却有些坎坷, 不仅当不上有功之臣, 在一些人的眼中, 食品添加剂反而成了洪水猛兽, 他们头脑里甚至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不含添加剂=食品好, 含添加剂=食品不好。一些产品的广告中, 你也可以看到在暗自推销“食品添加剂不好”的理念, 诸如“纯天然”、“本品绝对不含任何添加剂”频频现身广告语。尽管专家一再科普:我们打击的是非法添加, 而不是食品添加剂, 但为何科普的效果总是不理想呢?

笔者以为, 食品添加剂在国内的遭遇, 与西班牙黄瓜的冤情有相似之处。相似的原因就在于, “冤案”的产生, 传播者多多少少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作为传播者, 媒体的记者编辑很有必要加强学习, 对自己不懂的问题, 先学透了, 再去给大家传播。

3 食品安全报道的科学路径

食品安全报道做得好不好, 对公众的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片面地去炒作问题, 不能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客观报道, 容易加剧公众的恐慌心理, 产生“吃什么都不安全”的心理压力;反之, 如果只说好话, 又会让一些违法者觉得有机可乘。因此, 食品安全报道必须把握好这个动态平衡。要把握好这个动态平衡, 就得走科学的路径。

1) 媒体必须坚持职业操守, 把食品安全报道的科学性置于首位。的确, 当今的媒体竞争异常激烈, 靠科学、理性或许很难赢得读者的关注。但尽管如此, 媒体还是应该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 在面临坚持科学和吸引眼球的选择时, 不要产生困扰。作一个负责任的媒体, 其价值比一时的吸引读者眼球要有意义的多;

2) 媒体必须加强对记者编辑的业务培训, 尤其是科技培训。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我们的生活已经与科技密不可分, 作为社会人, 提高科学素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更何况我们媒体的这些新闻记者编辑们呢?就培训而言, 方法知识的培训固然重要, 但如果能够通过培训, 树立起媒体记者编辑的科学观点, 培养好他们的科学精神, 则会是更大的收获。

当然, 说到容易做来难, 但如果大家都这样做, 竞争的环境好了, 或许就没有问题了。期望那一天早点到来。

参考文献

[1]刘垠.大众科技报.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落后发达国家20年, 2010-11-26.

[2]新华网.国际时评:“毒黄瓜”事件折射社会管理复杂性.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6/12/c_121525221.htm.

安全生产视角 篇9

1 民航空管内涵

当前,我国的民航空管系统所实行的管理体制为三级管理体制,包括民航局空管局、地区空管局和空管分局。具体的民航空管运行组织形式则包括机场、进近和区域管制三级。民航空管的主要任务包括,必须对国家制定的方针、法律法规以及民航局所制定的指令、决定等予以贯彻执行。同时,民航空管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民航情况拟定相应的标准,确定管理程序,对民航局所制定的空域使用发展建设规划坚决实施。此外,民航空管要能够对全国的航班时刻作出恰当的协调,使空域资源以及容量等均能够得到优化配置。对于航行情报、气象、通信导航等均需要密切监控,亦要对资产、信息、建设项目、财务、工资、人事等按照规定规范管理[1]。

2 民航空管安全管理建设的意义

2.1 有利于减少人为失误

民航对空管安全管理系统进行建设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加严格的对民航空域安全作出严格的控制与管理,能够有效的防止多个航空器之间出现意外相撞的事故,亦能够防止在机动区内航空器与障碍物的相撞,保证航空器具有比较平稳的运行状态[2]。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状态下,民航空管所使用的安全管理设备亦在不断更新,因而相关的管理制度亦要作出完善,以便减少由于人为原因而造成安全管理事故的发生。

2.2 有利于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民航空管进行安全管理系统一般会在管理设备维修单位、空管单位、机场、航空公司等多个场所设置相应的工作试点。每个试点均会委派相关专业的人员对与民航空管相关的所有人员作出安全管理培训和教育,以便使其能够从根本上了解航空安全以及民航空管的重要性。通过培训和教育,亦能够营造良好的民航安全文化氛围,促使相关人员能够对安全文化手册、组织规章制度、安全管理程序等作出详细的、具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方能够更加切实的进行民航空管安全管理。

3 安全视角下民航空管安全管理建设策略

3.1 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民航空管不仅仅需要专业的管制员,更需要应用监视、导航与通信等技术。由于现今时代的科学技术更新换代十分迅速,民航空管亦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并且要制定技术安全管理战略。应用全新的管理技术,会使民航空管的诸多设备在安全性与可靠性方面得到提升,将能够提高民航空管的质量,更加有效的保障航空安全。与此同时,民航空管的管制员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适应全新的管理技术。此时便需要民航空管对所有管制员进行培训,包括新管理技术的基础知识、使用注意事项等多方面内容。在新管理技术与减轻管制员管理工作压力的情况下,将能够促进我国民航具有安全性和有序性。

3.2 丰富空管人员文化生活

民航空管工作需要专业的管制员予以支持,大部分管制员均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与社会方面的接触较少,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到民航安全管理工作中。在长期并不正常的工作状态下,管制员缺少良好的精神生活,并不利于其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对民航空管安全管理体系作出完善,能够相应的丰富管制员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凝聚力和创新力,减缓精神与工作压力,促使其在工作当中能够将工作内容与心情放松进行良好的融合。由此,更加能够促使管制员自身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深入且顺利的开展民航空管工作。

3.3 促进空管人员心理健康

传统的民航空管属于程序化的管制,但是在先进科学技术以及设备的影响下,当前我国的民航空管已经逐步转变成为了自动化的雷达管制[3]。但是,即便科学技术水平比较高,却仍旧需要管制员通过脑力劳动进行科学技术与设备的控制。加之管制员民航空管工作性质的影响,使其难以具有比较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据此,民航空管必须要重视对管制员的内心健康状态作出观察,尽量帮助其减轻精神压力,培养管制员能够自主进行心理素质的调解,避免由于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民航空管相关工作以及航空安全状态。若管制员具有比较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在面对比较复杂或者难以解决的安全问题时方能够冷静分析和解决,促使民航空管工作更加顺利的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民航空管必须将安全作为其管理的核心目标。为了更加有效的保障航空安全,促进航空事业的稳健发展,民航空管应该重视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建设与完善。在此方面,民航空管可以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此同时要能够丰富空管人员文化生活,并且促进空管人员心理健康。民航在具备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设备,再配备优秀的、专业的、高素质的管制员后,方能够提升民航空管的质量与水平,减少人为失误,并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凸显民航空管的重要安全管理与保障作用。

摘要:民航安全对与保障人身健康,促进民航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民航空管必须将持续安全作为基本管理理念,对相关的管理体系作出完善,以便减少人为失误,营造安全文化氛围。鉴于近年来民航发展十分迅速,有必要进一步建设民航空管的安全管理系统。本文便在了解民航空管的主要职能后,明确了民航空管安全管理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了几点基于安全视角的民航空管安全管理建设策略。

关键词:安全视角,民航空管,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原辉.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2(3):194.

[2]路洪洲,杨高升.基于建设工程项目视角的安全管理人员政治技能探究[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5,01(8):88-92.

产业安全视角下新疆棉花产业优势 篇10

一、新疆棉花生产

棉花是新疆的特色优势农业资源, 也是新疆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以“一黑一白”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主要基础之一。在经过“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将近14年的科技攻关和基地建设, 新疆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棉花种植基地, 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产量和调出量连续十几年来都是全国第一。棉花产业已经成为新疆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植棉收入已经占到全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为推动全国棉花生产和国内纺织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促进新疆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从产业安全角度看新疆棉花产业优势

一般认为, 产业安全指的是在开放条件下, 一国产业抵御外来干扰或威胁并不断获得持续发展的状态,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本国产业的主导地位与竞争力, 是一国产业综合素质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集中反映。产业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较强的产业控制力;较强的产业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有助于提高本地区的国民权益。

1.棉花产量、播种面积不断提高, 原棉对外依存度较低, 产业控制力相对较强。新疆作为中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优质棉生产基地, 对稳定全国的棉花供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九五”到“十一五”期间, 新疆棉花产量和全国棉花产量都在不断增加, 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棉花产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由“九五”的29.68%增加到“十一五”的38.85%。从对全国棉花的增长贡献率来看, “九五”到“十五”, 新疆棉花的增长贡献率为35.49%;“十五”到“十一五”, 新疆棉花的增长贡献率为66.37%。从棉花播种面积来看, 新疆对于稳定全国的棉花供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与全国棉花进口量基本上呈现这样一种趋势:即随着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增加, 全国次年的棉花进口量会相应减少。据相关数据显示, 从2001年开始, 全国棉花需求量每年都在增长, 增长速度都在10%左右。需求的急剧增长并没有引起进口的急剧增长;在进口量超过百万吨的年份, 2006年棉花进口量达到了最高值364万吨, 但随着2007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 这一数值迅速回落, 2009年降到了153万吨。从全国各省区的棉花播种面积来看, 期间只有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相对稳定, 棉花产量稳中有升, 填补了棉花需求的部分缺口, 因而没有造成进口量的急剧增长。棉花需求缺口主要是通过国内市场来满足的, 新疆在这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棉花产值、播种面积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棉花产值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在全国棉花产业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新疆作为中国最大的原棉供应基地, 其棉花产值在全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 新疆棉花产值不断增加, 在全国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强, 棉花供应基地的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由于棉花产值是以1990年的不变价格为基础计算的, 所以产值的比重跟棉花产值的比重大体相当。可以通过产值贡献率来看一下新疆棉花产值对全国的贡献:2001年到2009年, 全国棉花产值增加558.12亿元, 增长106.47%;从新疆来看, 棉花产值增加259.07亿元, 增长206.38%, 对全国的增长贡献率为46.79%。新疆是国家最重要的耕地后备省区之一, 全区宜农后备土地资源达7300万亩, 占全国的30%左右, 其中棉区拥有后备土地资源5010万亩, 且土地平坦、底层深厚、土质疏松, 具备了大规模种植棉花的条件和能力。从现有棉花种植面积来看, 2001—2009年, 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每年都要占到全国的20%以上, 最高的2003年, 占到了全国的30%;除2008年, 棉花每年的播种面积都在1000千公顷以上;从新疆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构成来看, 棉花种植面积所占比重非常大, 都维持在25%以上。

3.注重品牌战略, 提升了新疆棉花的区域及国际竞争力。棉花作为新疆农业的主导产业, 在新疆的经济发产业优势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抓棉花产量的同时, 新疆也在积极扶持棉花企业的发展, 创建新疆的特色棉花品牌。在过去近10年的时间里, 为了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竞争力, 新疆本地的棉花企业一直在寻求技术突破和企业改革创新, 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到目前为止, 新疆已经拥有了锦牌、银辉、叶尔羌、沙枣花、凯欣等17个全国知名棉花品牌, 其中“锦牌”棉花在2000—2005年连续5年荣获全国知名品牌棉花金奖, 被称为“中华第一棉”。

4.棉花作为新疆的特色优势产业资源, 增加了农民收入。新疆自治区约有50%的农户 (其中70%以上是少数民族) 从事棉花生产。近十多年新疆棉花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 除了国家重视和政策支持以外, 发展棉花生产有利于摆脱贫困奔小康, 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是极为重要的经济因素, 也是支持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素。新疆的棉区主要集中在南疆地区, 棉农主要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发展新疆视角下新疆棉花的棉花产业, 不但是全国的需要, 也是提升新疆区域经济的战略地位, 增加棉农收入、特别是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重要产业。2006年新疆农民人均收入中的近一半来自于棉花生产。新疆南部一些贫困县的地方财政, 也因棉花收入而实力增强。种棉花已成为新疆农村的首选产业, 全疆86个县 (市) 中约有60个种植棉花。

三、结论

安全生产视角 篇11

关键词:电力生产企业 信用评级 信用风险

电力生产企业信用评级概况

(一)主体信用级别较高,尚未发生违约事件,债务偿还情况良好

本文选取了103家已公开发行债券的电力生产企业为样本,时间跨度为2007—2014年。从信用级别分布情况来看,电力生产企业的主体信用级别较高,AA级别占比最高,共占发行家数的33.67%,其次为AAA和AA+,分别占发行家数的31.63%和22.45%(见图1)。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首先,由于我国电力生产企业私有化程度很低,其大部分为中央或者地方国有企业,企业获得外部支持程度相对较高;其次,在发债企业中,大部分为五大电力集团1、五大电力集团下属子公司、省级或地方电力能源投资企业,企业规模较大,自身财富创造能力较好,融资能力很强。这些因素使得电力生产企业主体信用级别较高。截至目前,电力生产企业尚未发生违约事件,债务偿还情况良好。

(二)直接债务融资规模继续扩大,短期债务融资工具成为主要直接融资方式,发行债务企业很集中

2014年,电力生产企业融资需求较大,直接债务融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电力生产企业共发行了152只债券,发债总额为5466.3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40.74%和15.88%。从发行债券的种类来看,短期债务融资工具是电力生产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全年短期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总额达到3920.90亿元,占总发行额的71.73%。其次为定向工具、中期票据(见图2)。

从发债企业来看,主要集中在行业内大型企业,其中以五大电力集团为主。2014年,五大电力集团共发行债券2830.40亿元,占总发行额的51.78%,发债企业很集中。这一特点也与行业集中度高的特点相一致,截至2013年末,有关数据显示,全国约有3352家电力生产企业,其中五大电力集团的总装机容量占全国6000万千瓦装机的47%,行业高度集中。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已经发行债券的电力生产企业再融资能力很强,依靠滚动发行短期债务融资工具,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但是流动性风险也更加凸显,一旦资金链出现困难,那么企业有可能转向较高融资成本的债务工具,如私募债券等。预计未来电力生产企业仍将需要依赖借新还旧的方式来实现资金的运转,债务发行的规模将维持相对平稳的水平。

电力生产企业主要风险特征

(一)资本密集,资产周转慢,投资回收期长

电力生产行业具有进出壁垒较高、投资规模很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在我国属于寡头垄断行业。电力生产企业在建立之初需要大规模的资本投入,投产后需要较大规模的资本支出来维持运营,之后又需要不断的提升技术水平来节约运营费用,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由于投资规模大,电力生产企业的资产主要以非流动资产为主,其中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规模较大,流动资产占比相对较少。从已发行债券的电力生产企业2013年末2的财务数据来看,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平均为51.68%,非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甚至高达80%以上,而流动资产仅占总资产的19.22%。我国电力生产行业每年的投资规模还在不断增加,2014年1—11月我国电源工程投资完成2887亿元,发电新增设备容量6706万千瓦,投资规模仍然较大。因此,电力生产企业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偏低,2013年电力生产行业平均速动比率为53.8%,低于国有企业平均75.0%的水平3。

电力生产企业承受着高额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对资产和资金的占用,而其又不同于一般生产经营性企业能够在短期内实现资金投入的有效经济价值回报。电价受到监管,长期保持较为平稳水平,提升空间有限,导致电力生产企业盈利性较低,表现出资产周转慢、投资回收期长的财务特点。2013年电力生产行业平均总资产周转率为0.3次,低于国有企业平均0.5次的水平。

(二)高杠杆经营,存量债券期限结构较为集中,负债结构有待改善

电力生产行业规模的持续扩张、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导致电力生产企业普遍具有较高的负债水平。2013年末,五大电力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均超过了80%。较高的负债水平使得电力生产企业面临利率上涨时会付出较高的财务费用,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同时,减小了企业融资空间,降低了企业财务弹性,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2013年末,历史数据相对完整的51家已发债电力生产企业的财务费用高达1605.40亿元,财务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值平均为12.76%。如果考虑资本化利息的规模,假设电力生产企业的融资成本为6%,以2013年末有息债务规模估算,电力生产企业的利息支出约为2000亿元以上。当企业的变动成本和销售价格等因素发生不利变化时,电力生产企业高额的固定成本和利息将会放大这些不利因素对利润的影响,侵蚀企业的资本,从而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扩大财务风险。

从融资方式来看,电力生产行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借款是电力生产企业债务融资的主要来源,直接债务融资占比较小。在间接融资方面,2013年末,51家电力生产企业平均长期借款占有息债务的55.84%,平均短期有息负债占有息债务的28.71%,负债结构以长期有息债务为主;部分企业的短期有息债务占比较高,有6家企业的短期有息债务占比超过了50%,最高占比达到了73.81%。在直接融资方面,51家电力生产企业的应付债券占有息债务的12.42%,占比较小。从存量债券的情况来看,截至2014年末,仍在存续期内的电力生产企业共有86家,债券余额为8315.96亿元,共计388只债券,其中1年内到期的债券为48.83%,占比较大,债券集中偿付压力较大(见图3)。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未来电力生产企业应积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财务压力。从目前已发债电力生产企业来看,这些企业绝大部分为中央或者地方国有企业,表现出了较强的融资能力,但是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有待提高。企业通过发行短期债券进行债务融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长时间的短债长用也导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负债结构有待调整。

(三)盈利水平受经济周期和时间周期影响较大

在电力行业的下游行业中,有一部分是具有强周期性的行业,例如,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这些行业的电力需求会因经济周期波动而波动,从而导致电力生产行业出现波动,表现出一定的经济周期性。从1980年至2013年我国GDP增长率及电力消费增长率的情况来看,电力消费增长率与GDP呈正相关性。我国近十年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4均值为1.12倍,200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跌到最低值为0.58倍。

行业的盈利水平也随着经济周期而波动。当宏观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全社会用电量将普遍下降,因此电力生产企业的盈利水平受到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富创造能力和偿债能力。而当宏观经济出现过热时,国家可能会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导致利率上升,电力生产企业的成本增加,继而影响电力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2014年,受我国经济形势影响,电力需求增长放缓,同时受新能源装机比重不断提高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同比下降235小时,为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电力生产企业的周期性风险有所上升。

电力生产行业的供给和需求同时又表现出较强的时间周期性。从需求角度而言,用电量随季节、年度等表现出较强的时间周期性;从供给角度而言,水力和风力发电受发电能源的自然特性所限而存在季节性。虽然随着水力、风力发电技术的改进,这种季节性波动有所降低,但在一定时期内,电力生产仍会表现出时间周期性。对于水电企业而言,运行和发展对水电站上游来水波动的反应比较敏感,干旱导致水电站上游来水偏枯将对水电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发电量的减少势必对水电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带来不利影响,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企业盈利减少也将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特别是对于资本实力不够雄厚的中小水电企业,来水不佳时很容易产生信贷风险,尤其是对较为依赖公司经营现金流的短期负债而言更是如此。对风电、太阳能企业而言,其运行和发展完全依赖于当地的风能以及太阳能源,风能、太阳能等一次能源的稳定性影响着发电稳定性,从而导致企业的盈利水平出现波动。

总体而言,经济周期和时间周期都会导致电力生产企业的盈利水平出现波动,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财富创造能力和偿债能力。

(四)盈利能力面临政策性风险

电力是重要的基础性能源产品,也属于基础公共服务范畴,各国政府对电力生产行业监管非常严格,行业对政策和制度比较敏感。电力生产行业的产业政策、下游用电行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一些导致利率水平变动的政策都会使电力生产企业面临风险。

针对电力生产行业和高耗能下游行业的环保节能政策、紧缩银根的政策等都会对企业的偿债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环保节能和电源结构调整等政策将使电力生产企业运营成本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环保政策对下游高耗能行业的影响也会间接传导至电力生产行业,将使电力需求萎缩,从而导致电力生产企业盈利减少。

电价对电力生产企业的盈利水平至关重要,也是影响电力销售收入水平的直接因素。在我国,电价水平由政府监管,电力生产企业是价格接受者。我国电价处于长期稳定的状态,这使得电力生产企业难以转嫁劳动力、煤炭等资源价格上涨、周期波动等经营环境不利变动造成的成本压力,因而削弱了其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2011年,电力行业经营形势严峻,受到了电煤价格上涨和财务费用双重不利因素影响,而电价水平却维持相对平稳水平,导致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当年,累计亏损的电力生产企业达到821家,累计亏损额为543.61亿元5。2011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为疏导电价矛盾上调了上网电价,缓解了当时电力企业的经营困难。电力生产行业的累计亏损额下降到323.20亿元,净资产收益率由2011年的2.6%提升到2012年的3.8%。6而2012年以来,煤炭价格一直呈下行趋势,国家发改委又在2013年9月和2014年8月下调了上网电价,电力企业的盈利空间有所减少。

信用评级视角下电力生产企业降低信用风险的主要途径

在信用评级过程中,行业的主要评级要素是根据企业的风险形成因素与信用评级的逻辑关系推导出来的。针对电力生产企业的风险特征,信用评级在评价企业财富创造能力时分别从规模因素、管理因素、业务结构和成本控制来衡量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富创造能力。因此,降低电力生产企业信用风险也需要从这几方面出发。

(一)适度扩张规模

电力生产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生产成本以固定成本为主,折旧成本较大,规模较大企业能够有效地摊薄固定成本,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行业中规模较大企业能够通过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同时,规模较大电力生产企业融资渠道比较畅通,能够提高财务的灵活度,降低财务风险。此外,规模较大企业议价能力较好,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规模较大电力生产企业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在经营覆盖区域所占比例较高,在维持当地用电稳定性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具有较好的议价能力,也能提高发电燃料供应的稳定性,维持盈利水平的稳定性。

(二)提升管理质量

管理水平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正是由于电力生产企业固定成本高、负债率高的特点,企业的管理能力特别是财务管理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企业对债务扩张、资金使用、战略管理等方面都应该有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一个高管理素质的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企业经营风险导致的财务危机。一个具有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电力生产企业能够缓解目前短期负债规模大导致的流动性风险。一个善于利用财务风险控制工具的电力生产企业能够通过多种财务工具来实现财务危机预警,消除潜在财务风险。此外,集团化的财务管理能够使得电力生产企业的资金效率有所提高,实现更好的资源配置。

(三)实现多元化发展

电力生产行业通过多元化电源结构和上下游业务的协同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受供给和需求的时间周期性波动影响。电力的需求在一定时期内是较为稳定的,火电、水电、风电等能源供给相互调剂,能够缓解企业营业收入的波动性。其次,通过发展上下游的协同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例如,煤电一体化的发展,能够缓解电煤价格所带来的不利因素。

(四)做好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由于我国电力生产企业长期处于寡头垄断经营的格局,成本控制意识较为薄弱,风险管理意识有待提升。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电力市场将会逐步开放,电力生产企业最终将不能依靠寡头垄断来赚取利润,到时成本的影响将会增大。另外,电力生产行业属于公共服务类,所产生的产品无差异性,同质性很强,电力生产企业不可能采取产品差异化来实现竞争的策略,这样就更加突出了成本控制的意义。此外,由于电力生产行业是价格接受者,电价水平由政府监管,企业提升竞争力需要通过成本控制来实现。

综合来看,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产业,在保障民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公共服务。从国外对电力生产企业评级的情况来看,受政府监管的电力生产企业整体信用级别较高。我国的电力生产企业历史信用记录较好,行业信用风险较低。结合电力生产行业的特点,企业可以从上述四个方面来提升抗风险能力和偿债能力。预计未来我国电力生产企业的信用水平将整体维持相对稳定,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电力市场的开发,大中型电力生产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将会有所增加,一些中小型电力生产企业将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参与到直接融资方式中来,信用级别分布将会逐步扩展。

注:

1.五大电力集团是指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2.样本选取了历史数据相对完整的已发债券的51家电力生产企业,如母子公司同时发债的,仅取母公司数据。

3.数据来源:Wind资讯2013年电力生产业企业业绩评价标准值。

4.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电力消费量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5.数据来源:Wind资讯电力生产企业经济绩效指标。

6.数据来源:Wind资讯电力生产业企业业绩评价标准值。

参考文献:

[1]关建中:《大公信用评级原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2]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课题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信用风险研究及相关建议》,载《理论视野》,2014(11)。

[3]许甲强、李慧:《我国电力行业的财务风险预测和防范》,载《中国证券期货》,2012(11)。

[4]张兴亚:《宏观调控下的电力生产企业现状及发展》,载《经营管理者》,2008(11)。

作者单位: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清洁生产视角下的绿色施工 篇12

所谓清洁生产, 即在工业领域中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 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其目的在于减缓资源的耗竭, 降低工业活动全过程对环境的风险, 其内容在于“节能、减排、降耗、高效”, 其核心在于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控制。

清洁生产的理念引入我国是20世纪90年代, 而在建筑领域进行推广则是近10年以来的事情[1]。

2 建筑行业实行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十分严重, 污染加剧、能源短缺、资源不足等因素造成的社会压力日趋严峻。面对这样的局面, 通过在工农业生产中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唯一选择。另一方面, 对于企业来说, 行业竞争不断加剧, 生产成本不断上涨, 公众环保意识日益强烈, 政府对企业的环保措施要求日益严格。在这样的形势下, 推行清洁生产不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 更是企业自身增强以管理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在我国, 建筑施工的资源、能源消耗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2014年, 建筑业钢材耗用量达到破纪录的3.6亿t, 占全球钢产量的22%;全国水泥产量为25万t, 占全球产量的60%;全年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达到125亿m2。此外, 新建建筑物对土地资源的侵占, 建材的加工、建筑使用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声、光、水等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和影响更是无法估量[2]。

3 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2005年10月, 国务院出台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文件首次对建筑从设计、施工到使用、拆除等各个阶段给出了实行清洁生产的参考原则。《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提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如何使“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成为可能?如何真正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共融?除了规划伊始的设计理念, 建筑施工的过程控制更是重中之重。

2007年9月, 原建设部向各地方建设主管部门印发了《绿色施工导则》, 进一步定义了“绿色施工”的内涵, 指出对“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6个涵盖了绿色施工基本指标的要点进行说明,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 从而指导了策划、采购、施工、验收各阶段的绿色施工。

《绿色施工导则》的颁布为绿色施工的全面实行开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但《绿色施工导则》是个阶段性的产物, 它只是单纯以体系化、标准化的视点对施工过程进行分解、罗列、定性, 并没有完全体现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是我国在建筑业推行清洁生产的一个不足之处。

《绿色施工导则》颁布之后, 从2010年开始, 建设部陆续颁布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JGJ/T 229—2010)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GB/T 50640—2010) 等11个绿色施工相关的设计、评价、施工标准及规范, 迅速将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起来。这其中, 对于施工企业实行绿色施工的指导性标准文件, 是《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 (GB/T50905—2014) 。

应该指出,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 (GB/T 50905—2014) 的内容, 是在《绿色施工导则》的范畴内, 对建筑工程各分部分项的施工过程提出具体要求, 是对《绿色施工导则》的进一步细化。《绿色施工导则》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 (GB/T 50905—2014) 中依然存在。

4 建筑行业清洁生产原则

在我们建立、运行建筑企业环境管理体系, 与创建绿色企业、实行绿色施工等要求接轨, 充分实行行业可持续发展时, 除了参考《绿色施工导则》与《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 (GB/T50905—2014) 中的条文以外, 还有必要纳入如下原则。

4.1 绿色施工全局观

贯穿于清洁生产始终的全过程控制, 包涵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所以这里的全过程控制, 指的是从原料的提炼到产品产出、产品的使用直到报废处置的各个环节所采取的控制措施。

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中, 建筑施工主要处于生产到产出这一阶段。考虑到建筑施工使用的大部分原材料同时属于其他工业门类的产品, 则建筑施工也同时处于这些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的使用到报废处置这一阶段[3]。

可以看出, 绿色施工的规划应当至少包含对如下2方面的考察: (1) 施工过程是否是环境友好, 包含对人, 对生态是否有害, 是否符合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符合环保的其他原则; (2) 工程原料的利用是否有效、合理, 原料本身是否是环境友好, 包含原料是否有污染, 原料的生产过程是否污染密集。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有必要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的背景下以工业生态学的理念对绿色施工的指导思想进行考查; (2) 在规划阶段就必须对各项拟制定和实施的目标、措施进行成本、效益的综合分析, 以此来指导绿色施工的实际运作。

4.2 绿色施工的因地制宜

推行清洁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在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范围内实现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工业生态系统与生物圈兼容并存。从这个角度来说, 施行绿色施工不能单纯从本部门或本地的视点出发, 不能盲目制定一些超出企业当前技术水平或者需要耗费过高成本才能达到的目标, 使之成为能真正指导实践的原则。

从这几年《绿色施工导则》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 (GB/T 50905—2014) 相继发布以来的情况看, 各类期刊上的相关论文反映了一个趋势, 即有些施工企业把绿色施工作为又一个需要完成的无关实际任务来看待, 所施行的措施并没有以清洁生产的原则为依据。这导致了有些资金、物资的投入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甚至成为无关实际的“面子工程”。这是我们最需要警惕的。

4.3 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

推行绿色施工, 应该以企业成员充分的道德认知作为基础。我们的出发点, 应该是通过本行业的努力, 真切地实现清洁生产。我们要推行的绿色施工的内容应该是能够提高工效、降低成本, 取代非环境友好型的材料或工法, 弥补不得已造成的环境破坏, 从而减轻对环境的危害, 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需要看到的是, 推行绿色施工不单需要施工企业的努力, 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机构尽快推行建立绿色施工的社会承诺保证制度, 促进市场各方主动落实责任, 建立、完善有关激励机制,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真正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的理念在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中得到充分理解和应用, 这才是施工行业全面推行绿色施工的真正前提。

摘要:回顾进入21世纪后建筑行业推行清洁生产的过程, 并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和绿色施工的一些原则做了阐述。绿色施工的关键, 在于建立推行绿色施工的社会承诺保障制度, 促进市场各方主动落实责任, 建立、完善有关激励机制。同时, 政府应发挥其导向作用, 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规划层面就开始落实。

关键词:建筑施工,清洁生产,绿色施工,环境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利民, 姜伟立.清洁生产与ISO14000[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2]钱易, 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上一篇:感受作品下一篇:公路桥梁上部结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