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教学生活化(共12篇)
思品教学生活化 篇1
新课程改革已经较彻底地改变了原来教材中哪些“繁、难、偏、旧”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教师教学的模式却没有发生多大的变革,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考试的形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考核评价的方式却没有变”仍然是看学生的“考分”。所以,目前的教学模式依然是局限在抽象的课本知识里,围着“分”打转,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仍在枯燥乏味的讲解中学习,得不到生活的真实体验,割裂了现实生活世界与课本知识的联系。这种现状长期发展的弊端就会让学生的学习心理畸形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那么,他们今后怎么能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社会、面对人生呢?因此,我们思品课教师应率先打破鸟笼子似的教学模式,让课堂真正体现生活化。在思品课教学中通过激情四溢的社会生活案例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是鲜活的。
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目的。将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融入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让他们在行动中学到生存的本领,在体验中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不断提升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严育洪老师写过这样一段话:“知识源于生活,具有生活原味,但知识又高于生活,具有知识品味。这两种滋味是不同的,前者是直接的、具体的、感性的,后者是间接的、抽象的、理性的。但这两种滋味又是融合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炼。我们不仅应让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知识的活力,而且应让生活知识化,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这种学习才会风情万种、营养丰富。”[1]
一、何为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指的是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即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简言之: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社会生活的内容,将抽象的理论或概念与相关的生活案例联系起来,化为直观易解的道理,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教学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认知世界,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3]这就是说生活与教育教学是密切相关的。将社会生活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去理解教材知识,在生活案例中去学会解决问题,学会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既可以得到能力的锻炼,又可获得情趣的体验。
二、如何在思品课中进行生活化教学
(一)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4]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人是生活中的人,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离不开生活的,他们对品德的理解要从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开始。即要把学生的眼睛从书本中解放出来去做事情、去操作、去实验。把学生的头脑从听而不思中解放出来,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让学生学会说话。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走进生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学生的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也才能让思品课变得鲜活。
示例:我在讲“学会合理消费”(九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第七课第三框)是这样做的。这一课题的重点是让学生要懂得什么样的消费是合理的,同时懂得学会理财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回归生活”。即设计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着手,学习研究知识点,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的场所,这就是从生活到教学。然后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从教学到生活。
学习过程:
1. 消费面面观”生活导入、体验反思。
先设计一家三代人买衣服的一段场景,由学生表演。“我”说:这件衣服款式新颖,480元也不贵。妈妈走上前去看了看衣服的质地和布料,说480元太贵了。奶奶说:这件衣服像啥,领口那么低,腰又那么高,还要480元。“我”说:明星也这么穿,街上那么多女孩不也这样穿吗!何况才480元,“我”执意要买。妈妈没法,“我”如愿以偿。
问题:三代人的服装消费观念有哪些不同,分别是什么心理引发的?这些现象在你周围的同学中存在吗?你怎样看待这些行为?怎样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学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2. 学会理财、合理消费——感悟生活、形成观点
在教学中,学生在谈体验与感悟时,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将生活的体验与教材知识相结合,从而得出结论。人们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影响。(1)从众心理引发消费”盲目消费。(2)求异心理引发消费。(3)攀比心理引发消费。从而得出,我们在消费时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攀比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3. 回归生活——实践探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
(二)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师的责任是在教学生学,而不是在于教。我们要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学习是人的主观精神的活动。人要获取知识,就得积极使用并协调自己的各种感官,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方案。比如:“情景探究”、“案例启示”、“故事引导”、“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加强课堂教学的开发性和实践性,力求做到内容和活动融为一体,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扩展知识技能,增强情感体验,提升生活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品德追求。
示例:我在讲“心有他人天地宽”(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九课第二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时,我就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因为课程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关爱他人。我设置了以下情景:
情景一:小刚是一名腿部残疾人,他需要什么?
先让学生模仿残疾人进行有声有色的表演,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残疾人的痛苦,从而懂得尊重他人。
情景二:刘爷爷是一名生活贫困的人正需要别人的帮助,他心里在想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情景三:由课堂转入生活,怎样帮助他人。
凑巧,讲此内容之前,我镇白岩沟那个地方的八户人家因一场大火,全部化为灰烬,并有人员伤亡。我就让那附近的学生将他们看到的惨景,描述给全班学生听,听完后,让学生围绕“帮困”进行讨论。学生在交流自己的意见过程中,同时也积极行动起来,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融入到集体之中,感受被人关心的温暖和关心他人的乐趣。从而懂得了如何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道理。
(三)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提升学习的能力
所谓活动体验,是指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访问、谈话等形式亲自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受生活,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活动体验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师首先要确定一个活动主题,然后拟定出活动计划;再进行分工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学习小组,每小组将自己完成任务的所得进行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展示成果。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自主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形成知识技能。
示例:我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第四课第二框第二节“功在当代,利在当秋”时,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本地少数人为了眼前的利益,滥伐树木的现象。我决定以“保护林木是我的责任”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五个学习小组,制定调查计划(如调查时间,调查对象,调查方式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第一小组深入实地,观察了解林木砍伐的情况(包括砍伐树木大小、品种、毁坏程度等);第二小组负责拍下照片;第三小组走村串户,调查村民对砍树的看法;第四小组负责收集林木毁灭后给人类造成灾难的有关资料和信息图片;第五小组负责画出模拟图片(滥伐树木”森林消失——植被破坏消失——风雨浸蚀土地”土地流失、沙化”风沙肆虏等)。活动结束后全班座谈,总结交流体会,写出调查报告,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既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也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
三、对思品课进行生活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使用好教材搭建的生活平台
思品课教材编写的内容当中,有许多与学生有关的生活案例,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它,利用好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新课程》中所说:“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
2.教学中引入的生活案例要有代表性和实效性
教学中引入生活案例,是拓展延伸教学的需要。为了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问题。那么,引入的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实效性,是学生易懂的,与教学知识相关的,对学生有教育价值的,绝不能胡编乱造一个故事。
3.引导学生做好社会调查活动
思品课中的社会调查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搞好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可以发现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必然引起学生去思考,他们会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适时正确引导,他们就会获得成功,这就是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融合。
4.加强教学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学方法改进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对思品课生活化教学进行反思,更有利于进一步探讨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总之,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思想品德课正是塑造学生高尚品德的阵地,而干瘪的理论讲解是远不及将生活化教育引进课堂的,只有课堂生活化,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社会,感悟社会生活。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思想品课学习的目的,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也才能真正的引领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摘要:文章从生活化教学的意义谈起,分析了思品课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并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思考
思品教学生活化 篇2
文 章来源w.5 Y k J.COm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爱国教育,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一年级思品与生活教学计划。全班共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17人,他们大部份都是独生子女,受到家人的百般呵护,在各方面都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教育是件不容易的事。
1、教学内容········· 全书共有五个单元,包括我上学了、上学路上、我的同学和老师、家里的我、大自然真美丽。每个单元又分为三个主题,其中第四单元有四个主题。1)知道生活、学习中常常会有不顺心的事,有困难,不要怕。2)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3)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知道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危险,知道最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4)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5)感受身边环境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教学工作计划《一年级思品与生活教学计划》。1)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恒心和毅力。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
思品教学生活化 篇3
[关键词]生活化理念 依托学情 贴近实际 现代手段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63
强化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关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学生展开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引导学生在反思自我的超越过程中不断体悟、健康成长。小学思想品德课不仅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知识性,更要在教学中融合较强的趣味性。由于学生受到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因此要想实现生活化的自主学习具有较大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课堂教学的这一个“点”,带动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生活的“面”。课堂教学应该充分挖掘和运用这些生活元素,创生出与生活充分链接的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体验。
一、依托学情,践行生活化理念的基础
1.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认知
喜爱玩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儿童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自己应有的享用休息和玩耍的自由和时间。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出与其年龄契合的游戏活动,并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中,提升生命自觉,获取理性认知。
如教学《我的课余生活》时,教师并没有纸上谈兵,而是将学生带出教室,走上操场,让学生以活动的方式表现自己业余生活的真实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充分释放,很多学生展现出在课堂中完全不一样的自己。当学生再次走进课堂后,他们对业余生活的选择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2.在观察体验中汲取教益
小学生的自主知觉情绪较为鲜明,他们的注意力常常被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所吸引。这就决定了学生要想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就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出契合学生认知需要的内容,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在生活资源的浸润下,实现课堂与现实生活衔接。
如教学《食物的来源》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小麦如何制作出面包的过程,教师依照教材内容出现的顺序图,要求学生在家中进行一次面包制作。
二、贴近实际,践行生活化理念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一旦丧失了兴趣,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学生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只有产生强烈的情感欲望,才能积极而主动投入到活动中。
如教学《春节与圣诞》时,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储备:怎么会有春节的?过春节时,全国都具有的共同习俗有哪些?介绍某个地方是如何过春节的?面对这些问题,有的学生向家长了解,有的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还有的学生与友好学校“手拉手”的同学进行书信沟通,获取第一手学习资源。这就为课堂交流储备了较好的教学资源。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落实,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三、列举实例,践行生活化理念的延伸
正所谓“小中见大”,往往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能够凸显人物的品质,体现现象的本质。在思品教学中,学生对于道理的甄别并非难事,但事实上是很多学生讲起道理信口开河、高谈阔论,而一旦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却口是心非,成了名副其实的“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窘境呢?笔者认为,将相应的道理联系学生的实际,选择对应的小事改变学生的行为。
如在学校中我发现班上有些学生用完水之后常常忘记关上水龙头。教师并没有当面批评训斥,而是利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这一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浪费水的行为,并让学生探讨不关水龙头的危害。从此以后,学生的这一现象就得到有效的改观。
这个案例,教师将现实生活中的小事与教材内容结合,让学生在明理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足,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现代手段,践行生活化资源的保障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为思品课堂教学服务。”这就为思品课堂教学与生活的高效链接奠定了技术手段的基础。多媒体技术手段就能在思品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出这样的认知情境,提升学生的认知效益。
如教学《隔海相望》这一课时,教师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台湾的风光、人情、资源的图片,学生在欣赏形式多样的图片资源时,对台湾形成了自己的感知理解。在整个课堂中,学生因为多媒体技术的便利条件,在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更形成了心灵的认知体验,教学效益鲜明。
浅谈思品课教学的“生活化” 篇4
一、依托生活, 激发情感
情感的沟通是心灵的桥梁, 教育教学只有在情感上打动学生的心, 才能引起他们的理性思考。没有感情的说教, 再好的理论也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若要在情感上打动学生, 就必须依托真实的生活事件, 挖掘最丰富的生活资源,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与学生展开丰富的交往活动, 使学生消除心理屏障, 打开心扉, 主动接受教育。
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 晓之以理。在融洽而平等的交流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学生, 使其提高认识, 自觉指导自己的行动。坚持将情和理有机结合起来, 以情为先导, 以理促升华。“做到情中有理, 理中含情, 情理交融, 以热情点燃学生的生命, 用哲理启迪学生的智慧。”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教育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使教师与学生在民主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双赢”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 创设情境
在思品课教学实践生活化教学过程中, 要开发生活资源, 创设真正“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要使教学情境真正“源于生活”, 要着力于以下几点:
1. 生活情境易于体验
教学情境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生活, 再现生活, 就对教师创设情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放下姿态, “俯下身来”站在学生的视角上关注他们的生活, 以学生的眼光去发现问题, 尊重他们的身心发育特点, 不回避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 挖掘真正符合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的生活素材;教师要与时俱进, “跟上节拍”了解学生因社会生活变化而带来道德认知和判断需求, 使思品课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贯通, 真正切合学生的内在需求, 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2. 生活情境富有意义
挖掘学生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教师对于教学情境的设置要“精挑细选”, 多挑选能够让学生有积极生活体验的情境, 过有意义的学习生活, 避免过多负面消极情境对学生的影响。
3. 生活情境再次加工
生活情境的再现是简单的“重现生活”, 教师按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加工改造, 使之能赋予学生已有经验。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反映学生的心声, 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三、拓展生活, 丰富形式
1. 拓展教育空间, 注重渗透教育
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 倡导并要求各门课程承担思想教育的任务与职责, 形成课堂教学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渗透到学校环境和校风校纪中。校园环境是学生接受品性教育的“隐性课程”, 良好的环境对塑造学生的品格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应着力从学校的硬环境即校园建筑特色设计、公共场所的文化设计和学生住宿环境的人文设计等和学校的软环境即学校传统、课堂教学、教职工的思想品行、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等入手, 让学生受到教育和熏陶;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2. 拓展教育渠道, 挖掘教育资源
充分调动家庭、社区等各种社会资源的隐形教育导向作用,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 与家长相互配合。加大家校沟通力度, 提倡教师通过家访、电话联系、面谈、家校联系本、短信等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学校可组织学生走进社区, 开展各种参观、访问、调查活动, 感受生活。与此同时, 利用好网络资源。开辟形式多样的网上教学、推动校园文化网上行活动;加强校园网建设, 对热点、难点问题, 在网上开展讨论, 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通过微信、微博、贴吧、QQ空间、个人主页等, 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电子邮件、BBS等各种沟通方式, 充分发挥网络的交互作用, 淡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界限, 增强教育的亲和力等等。
四、引导生活, 内化行为
古人云:“履, 德之基也。”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道德不仅来源于实践, 更贵在实行, 需要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这是思想品德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学校既重视课堂道德教育, 又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在引导青少年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 大力开展各种道德养成的实践活动, 培育学生践行道德的自觉精神, 使他们把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为品质和习惯。例如:因地制宜, 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探究辩论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公益性劳动。在新授七年级下册《不以规矩难成方圆》时, 可引导学生讲故事、举事例、谈感想, 例举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不讲规则秩序带来的危害。选取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现象围绕“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展开讨论辨析, 让学生畅所欲言。
力所能及的提供各种机会, 组织、引导学生由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强化了主题意识、生活意识, 激发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从而促使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
摘要:在思品课教学中实践生活化教学, 就是要依托学生生活, 挖掘生活资源, 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上, 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情境, 拓展教育渠道, 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使学生在思品教学中, 明理导行,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思品教学生活化 篇5
当前初中学生很多不喜欢思想品德课,都说思品课枯燥、乏味,说教的意味很浓,从心底里非常抵触,导致《思品》课教师很是头疼:一方面学校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试中却考得一塌糊涂。我认为导致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课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从而使思品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思品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因此,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无法引起内心的共鸣,产生不了思品教育应有的效果,这就导致当前思品教育缺乏实效性。一场“课堂回归自然,回归常态化”的话题,在品德教师队伍中开始热议。我认为:课堂应该回归“常态”。因为,常态课是一种平日教学中常见的课,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课,也是一种最讲究实效的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课堂、体验活动、课堂资源、课堂评价等方面展开常态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才能感受到智慧灵动的课堂。笔者根据多年的思品课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贴近学生生活体验,让“生活课堂”常态化
“回归生活”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品德教育的灵魂,也是新课程的生成点。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力求让初中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其回归生活的过程。鲁洁教授也曾用“回归生活”来概括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品德教师潜意识里有“生活课堂”的理念,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还原成“生活”。生活是课程的本源,学生的常态生活更是教学的主要资源,只有走进学生生活常态,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品质。
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让学生生活贴近常态生活。如:在上《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节日》时,我面对的是一所乡镇初中,民工子女较多,学生来全国七、八个省,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与本地的学生相比就有所差异。然而,老师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没有认真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到:正月初一“拜年”活动,正月初五“接财神”活动„„。课堂上,有的学生坐在位置上发呆,只听老师在涛涛不绝地讲过年的快乐和喜庆。可同学们仍然很纳闷,原因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本地的这些过年习俗。这样,学生没有生活的经历,没有贴近孩子的生活,他们怎么会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呢?事后,老师进行了深刻反思。原来,老师讲的已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课后,老师进行了补充教学,在另一个班教学时就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让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课堂上让学生再来说他们家乡的春节是如何过的?同学们自如地说:过春节家家户户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服,向长辈拜年,有压岁钱,扭秧歌,跟父母去赶集的都有,到正月十五还有“猜灯谜”“闹元宵”活动呢?在发言中,学生就感受到春节的喜悦快乐。
再比如:在学习《我爱我家》一课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活动一: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多?(父母的生日和属相、爱好兴趣、喜欢吃的菜、上班所需时间、父母最担心的事等一系列内容);活动二:说一说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都为你做了些什么?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有些学生能说出一部分内容,有些学生说得很平淡,在此时播放Flash动画歌曲《母亲》,用生动形象的视听作品来感染、教育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感恩的理解,以此总结父母的优点,达到比泛泛说教好得多的教学效果。活动三:生活体验:播放公益广告片《洗脚》,让学生谈自己给父母洗脚后的感受。生动的画面,真实的材料,使学生如临其境,形成直觉的 1
情感体验,从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谈给父母洗脚的感受,叙述得很真实,也很感人,给那些没有给父母洗过脚的同学上了生动的一课,比老师说教的效果好得多。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既避免了思品课过去单调枯燥的理论说教,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堂实践,我感悟到:生动直观、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
因此,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而不能是书本的简单讲解,更不能回归成人的生活。只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常态生活,让课堂源于生活,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
二、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社会课堂”常态化
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特征,活动是品德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宜活动的环境和条件,组织开展活动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发现、探究,从而获得认识、情感和行为各方面的发展。如在教学《消费者权益》一课时,老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做好课前调查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同学们走进超市,有的购买学习用品,有的购买生活日用品,有的购买蔬菜等等。在课堂上,同学们将自己购物的经历和经验进行交流和分享。有的同学说,我在购物时注意到尽量购经济适用的物品,有的同学还介绍了购物时还要注意食品的营养。当老师提问到:购物时还要注意什么?“安全”——不购“三无产品”。师紧接着问:“什么叫‘三无产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无产品名称及生产厂家的厂名和厂址,无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的,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就是‘三无产品’。”同学们通过走进超市,把教学内容和要求融进了实践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教学七年级《规则》一课时,老师要求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和设施,了解安全常识,注意交通安全,懂得上学放学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学会自己保护自己,在收集交通标志的过程中了解交通常识。课前,老师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到街道上观察、体验、感知。学生通过听、看、学、收集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应如何过马路才安全。在课堂上,学生还当起了“小交警”,告诉同学们过马路时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要识别红绿灯的作用,行人应靠右行走等教学内容。如果这节课就按原本叙说,那么坐在教室里的学生怎么也感受不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而在课前课中,学生通过“认识交通标志”、“学做小交警”、“唱儿歌”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知识,落实了行为。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真实地感知到什么是规则及规则的作用。这种感知不是由老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主体参与体验获得的。
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参与欲,让学生真实体验,回到自然生活,感悟常态生活,让学生真正感觉学习的快乐。
三、善于捕捉课堂资源,让“真实课堂”常态化
《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上好常态课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但也不能重用教材,照本宣读,一节课书不离手。应该挖掘生活资源、学生资源,捕捉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及时捕捉到了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就会让品德教学焕发生活的气息、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捕捉课堂“意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让课堂充满活力。如,在教学《关爱生命》一课的“说说你的心里话”环节时,黄××同学泪流满面,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流泪”感到不知所措。立即走到他身旁,用手温柔的抚摸着他的头说:“这
位同学刚才听了我的心里话,肯定有感人的肺腑之言要和大家分享。”黄××含着泪向大家讲述了老师和同学帮助他一家度过难关的真实而感人故事。原来,他的爸爸是镇某企业的一名优秀员工,由于常年劳累过度,积劳成病,得了重病去世了。学校组织了一次“关爱他人”的捐款活动。老师听了他爸感人的事迹,并对黄××同学说:“孩子别难过,困难是暂时的,坚强些,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成员会伸出温暖的手来帮助你的。我要向你爸爸学习,你爸把自己的一身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真伟大!”话音刚落,我拿出一张百元钞票,递给这位同学。课堂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一场感人的一幕,一次意外的收获。老师巧妙地用好身边的资源,正是因为运用了真实而独特的教学资源,才有了学生发自肺腑的话语,才激发出他们心灵深处最真挚的爱。
四、善于评价学生表现,让“发展课堂”常态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评价就是要变“淘汰性课程评价”为“发展性课程评价”。课标中明确指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有的课堂,老师评价的声音“虚”而“浅”。甚至,学生间相互评价也“少”,有的评价过于形式化。还有的课堂不管学生做得多么漂亮,说得多么精彩,老师送给孩子的只是“好”“不错”“你真棒!”的评价,没有启迪和激励的话语。这样有失常态课的要求,更无法激活课堂的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如,教《男生女生》一课,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的优点。有个男生找了四个优点,教师一边高兴地说:“祝贺你找到这么多优点,我真为你高兴!”一边伸出双手与学生热情相握,学生此时相当激动,很郑重与老师握手。接着,又有一个女生说找到了八个优点,这时教师先也是笑容满面,然后却出人意料地说“怎么样,来个拥抱,祝贺一下?”随后师生亲切拥抱,顿时,教室里掌声、笑声汇成一片,不知不觉中,一个课堂高潮就这样生成了。此外,课堂上老我还经常用“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你是敢于探索的好学生”、“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学生”„这样的赞赏和评价,激发和保护了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真实而感人评价,让课堂充满了活力,焕发了生机。
初中思品课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篇6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教学;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主要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的结合,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感知不仅仅是停留在课本上,而是能够和生活化的例子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进行生活实践的时候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迁移出去。而在初中思想品德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就是指教师需要让学生能够通过生活化的例子或者生活实践来增强对思想道德的理解,学生在进行生活实践的时候,就会看到自己道德水平的不足之处,然后就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优化,从而使得自己的思想水平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
一、构建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改变教学的氛围,使得教学氛围能够变得生活化起来。传统的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时候,并没有注重生活化的案例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知识让学生来进行一些作用不大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来对一些概念和含义来进行背诵,比如让学生来对“道德”的概念进行背诵,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学生被对这个概念了熟于心,学生的道德水平也不会得到提升。因此就需要在课堂中引入情境教学,让学生通过模拟情境的方式来增强对具体知识点的感受,使得学生的道德水平能够真正得到提升。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成长的烦恼”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来来模拟自己和父母之间生活的一些小场景。比如父母早让自己而自己赖床的情景,在饭桌上父母询问自己成绩的场景,以及自己和父母之间就因为衣服颜色问题和父母吵架的场景等,这些场景对于每一个初中生来说都是熟悉的,教师来对学生描述这些生活化的场景的时候,学生会觉得很亲切,然后教师让学生来对这些场景来进行模拟的时候,学生就会积极地去模拟。刚开始的学生学生就是带着一种好玩的心情去参与情境模拟的,但是学生具体处于那个环境中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反思,去思考自己有了成长的烦恼的时候应该去如何解决,而自己和父母之间应该以怎样的一种关系来进行相处,自己在和父母说话的时候的语言是否存在问题。总之,通过模拟的过程,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改变,从而使得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参与
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结合起来,教师还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模拟情境的教学方式固然是正确的,但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多,因此不便于经常实施,因此就需要让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来将一些生活化的例子引入进来,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增强对知识点的感受,多媒体教学方式也比较容易实施,因此就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顺境与逆境”这部分的内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观看一些感动人物的视频,比如2013年的感动人物何玥,这个12岁的小朋友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脑瘤的时候,并没有绝望,而是乐观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并且将自己的器官进行捐献。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同样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自己却有这么好的条件来进行读书,而别人却早早就经历了生命的磨难,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遇到这样的人生灾难的时候应该会怎样做。通过这样的对比思考,学生就对苦难又有了深一层的理解,困难并不能够打败一个人,苦难只会让一个人更快地成长起来。学生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的例子,学生在以后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能够用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来打败。
三、丰富课外生活,增强学生感悟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还需要让学生能够深入到生活中,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明白现实生活是怎样,而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行,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来对自己的思想品行来改进,最终使得学生能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学生在进行生活实践的时候,需要有目的地来进行,这样学生在记性生活实践的时候有针对性地来进行,而不能够过于在乎形式而忽略了实践教育的意义。
比如学习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中“保护自然”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自己周围生活的环境来进行了解,就可以让学生去到生活的四周来进行郊游,然后学生在郊游的过程中就会看到大量的烟囱和被砍掉的树木,看看到到处是垃圾的街道以及被污染的河水,看到自己四周的雾霾,学生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例子就会了解到自己周边的环境在慢慢地遭到破坏,而不再是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文字讲解上。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人类的行为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反思,反思应该如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改正,使得自己周围的环境得到改善。学生具备了这样的思想之后,学生就会对自己的父母、同学以及朋友来进行宣传,来使得自己周边的人都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约束,为改善环境质量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学生通过这样的生活实践,学生的就会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对于环境的责任,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约束,使得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提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重视起来,不断探究二者结合的教学方式,最终促进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行。
【参考文献】
[1]范秀红.构建高效思品课堂的几点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04)
[2]蔡琴.如何激活思品课堂[J].吉林教育.2014(Z2)
[3]崔颖.巧用教学方法.激活思品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03)
初中思品课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篇7
一、构建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改变教学的氛围,使得教学氛围能够变得生活化起来。传统的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时候,并没有注重生活化的案例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知识让学生来进行一些作用不大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来对一些概念和含义来进行背诵,比如让学生来对“道德”的概念进行背诵,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学生被对这个概念了熟于心,学生的道德水平也不会得到提升。因此就需要在课堂中引入情境教学,让学生通过模拟情境的方式来增强对具体知识点的感受,使得学生的道德水平能够真正得到提升。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成长的烦恼”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来来模拟自己和父母之间生活的一些小场景。比如父母早让自己而自己赖床的情景,在饭桌上父母询问自己成绩的场景,以及自己和父母之间就因为衣服颜色问题和父母吵架的场景等,这些场景对于每一个初中生来说都是熟悉的,教师来对学生描述这些生活化的场景的时候,学生会觉得很亲切,然后教师让学生来对这些场景来进行模拟的时候,学生就会积极地去模拟。刚开始的学生学生就是带着一种好玩的心情去参与情境模拟的,但是学生具体处于那个环境中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反思,去思考自己有了成长的烦恼的时候应该去如何解决,而自己和父母之间应该以怎样的一种关系来进行相处,自己在和父母说话的时候的语言是否存在问题。总之,通过模拟的过程,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改变,从而使得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参与
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结合起来,教师还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模拟情境的教学方式固然是正确的,但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多,因此不便于经常实施,因此就需要让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来将一些生活化的例子引入进来,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增强对知识点的感受,多媒体教学方式也比较容易实施,因此就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顺境与逆境”这部分的内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观看一些感动人物的视频,比如2013年的感动人物何玥,这个12岁的小朋友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脑瘤的时候,并没有绝望,而是乐观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并且将自己的器官进行捐献。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同样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自己却有这么好的条件来进行读书,而别人却早早就经历了生命的磨难,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遇到这样的人生灾难的时候应该会怎样做。通过这样的对比思考,学生就对苦难又有了深一层的理解,困难并不能够打败一个人,苦难只会让一个人更快地成长起来。学生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的例子,学生在以后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能够用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来打败。
三、丰富课外生活,增强学生感悟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还需要让学生能够深入到生活中,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明白现实生活是怎样,而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行,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来对自己的思想品行来改进,最终使得学生能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学生在进行生活实践的时候,需要有目的地来进行,这样学生在记性生活实践的时候有针对性地来进行,而不能够过于在乎形式而忽略了实践教育的意义。
比如学习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中“保护自然”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自己周围生活的环境来进行了解,就可以让学生去到生活的四周来进行郊游,然后学生在郊游的过程中就会看到大量的烟囱和被砍掉的树木,看看到到处是垃圾的街道以及被污染的河水,看到自己四周的雾霾,学生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例子就会了解到自己周边的环境在慢慢地遭到破坏,而不再是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文字讲解上。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人类的行为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反思,反思应该如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改正,使得自己周围的环境得到改善。学生具备了这样的思想之后,学生就会对自己的父母、同学以及朋友来进行宣传,来使得自己周边的人都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约束,为改善环境质量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学生通过这样的生活实践,学生的就会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对于环境的责任,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约束,使得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提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重视起来,不断探究二者结合的教学方式,最终促进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行。
摘要: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提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重视起来,不断探究二者结合的教学方式,最终促进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行。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思品教学生活化 篇8
近两年来, 在接手新的班级授课时, 我第一节课的主要工作不是介绍教材的结构, 而是专门给学生讲过去一段时间本地区、国内及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 并且告诉学生这些事与我们紧密相关, 思品课程就是教会学生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交往的课程。以后的教学我们时时刻刻都不要脱离生活。思品课程于是也被学生们戏称为“焦点访谈”。课堂教学活动的特色就是“用事实说话”!
“用事实说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寻找事实;第二是围绕事实发表看法, 进行剖析、点评, 提出建议等。
先说说“寻找事实”这个环节。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自己课前搜集素材, 课内展示, 让学生分析解题。这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因为很多时候学生觉得素材不真实, 是教师为了让学生做题编的材料。“寻找事实”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 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搜集信息的能力?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 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的意识, 增强教学活动的直观性。比如学习“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时, 让学生看看家乡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问问家长“种粮直补”是怎么回事, 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等。
第二, 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兴趣和习惯, 让学生的视野扩展到本地区乃至全国的范围, 学会关心国家大事。有些学习内容仅仅让学生看身边的事, 说服力已显得不足, 这就需要放宽眼界。比如, 学习“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 我给学生提供了2008年奥运会我国皮划艇项目以及刘翔获得世界冠军背后的训练经过的新闻报道, 学生读后深深体会到国家为个人成才创造的条件。在学习“我国的环境形势”时, 我给学生提供2011年长江流域和我国五大淡水湖的旱情的相关报道等文章进行阅读, 学生真正感悟到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读报习惯主要有两个方法:一是教师直接把自己搜集到的书报交给学生阅读, 或者教师提供书刊、报纸的名称、出版时间, 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或阅览室搜集;二是教给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哪些文章与学习关系最密切, 以节省时间。
第三, 教给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的方法。有些知识在书报中不易集中寻找, 而网络则显示了其优越性。比如, 在学习“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 让学生上网搜集“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鲜活的事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奉献精神!
北京市和平里中学教师黄冬蛟等人研究发现, 在现行教育模式下, 最容易成为学习成功者的学生类型是视觉优势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能够独立地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特别注意对直观感性知识材料的观察, 重视把看到的东西用笔形成文字来记忆, 善于把新知识整合进入自己的记忆系统, 运用网络图的形式进行有意义的记忆。如果说“寻找事实”是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社会、搜集信息的过程, 而围绕事实结合教材的“说”, 则是一个分析、综合、判断的认知过程, 是一个将社会规范内化成信念的品德形成过程, 是一个交流、合作、分享的过程, 是一个培养勇气、自信心的心理素质磨炼过程, 也是一个对社会规范由知到信乃至践行的桥梁。
学生“说”的范围有两种:在小组内交流和在全班交流。为了方便教学, 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我根据学生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因为搜集的资料有时较多, 需要小组成员分头去找, 然后汇总, 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做好本职工作。
学生“说”的内容有三类:其一是对老师或同学提供的材料进行点评, 形成一定的观点;其二是根据一定的要求举例加以说明;其三是根据生活中存在的某一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或自己的行动打算。
学生“说”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语言表达, 包括讲述、讲解、讨论等;二是书面表达, 如写小论文、总结单元学习收获等;三是举行活动, 如主题班会、诗歌朗诵会、宣传活动等。
新课程要求教师把学生学习、探索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用事实说话”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 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让思品课教学焕发了活力!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创设生活情境, 优化思品教学 篇9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优化
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它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 扩展知识技能, 完善知识结构, 提升生活经验, 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实施新课程以来, 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通过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并认可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将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师生在课堂上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并最终给学生现实生活以教育。
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它因人因时而异, 同时也要依靠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来选择。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形成开放的课堂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多角度并分散的。生活也是各种知识存在的方式, 它有别于教科书上结论式概括性的知识。思品课堂假如是单纯的理论性知识结论的堆砌, 学生必定会觉得兴趣索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活化的情境素材去分析说明教材理论知识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又能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要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思品课堂教学之中,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如在进行“勇担过错”教学时, 我针对当前出现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2008年9月以来, 三鹿奶粉事件震惊全国, 此事件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种种漏洞。事件发生后, 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分别就‘问题奶粉’发表道歉声明。蒙牛承诺, 将不合格的婴幼儿奶粉全部召回, 由此产生的所有费用由蒙牛公司承担。”三鹿奶粉事件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 当然也和我们的同学密切相关。谈到这一问题时, 很多同学义愤填膺, 纷纷发言进行谴责。甚至有同学套用网上的话进行调侃:“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了, 中国人喝牛奶结石了”;“外国人的口号:一天一杯牛奶, 强壮一个民族!中国人的口号:一天一杯牛奶, 震惊一个民族!”这些话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但是同学们对蒙牛公司的做法又都表示了肯定, 认为在错误发生之后最能考验一个公司责任感的就是对于错误的反省, 事故发生之后能够站出来勇担过错无疑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通过教学, 学生对“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确实, 思想品德课应该从单纯的结论式的教材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实而千变万化的生活, 使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从“分离”回归到“整合”, 指导学生关注生活的细微处、关注新颖而变化的时代, 关注丰富而多彩的社会,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发现问题, 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从而加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形成理性的课堂
理论是源于生活的。但是以往的思想品德课由于注重抽象化理论概念的传授, 忽视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 而落得被学生忽视的下场。理论知识, 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思品课堂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教育, 就必须合理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在活动中应用、扩展、深化所学知识, 使学生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理性地分析问题。
如在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交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生活化情境:30年前凭票买年货, 20年前过年花千元, 15年前边吃边看春晚, 如今春节怎么过?接着在课堂上展示一个相关的调查数据。春节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对于现在的春节怎么过也很有认识和体会。但是教师展示的春节过法的变迁及春节活动安排和花费调查情况中, 学生体会到了30年来我国人民在生活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民生活的变化依赖于我国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而这一切巨大变化都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从中学生可以真正理解30年来我国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又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时, 我选择了每年的春运期间民工的“乘车难”问题进行分析。材料显示, 53%的被访者认为买票难、回家难是春节最让他们头痛的事情。“乘车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这些都是引起“乘车难”的主要原因。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教材的难点就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中, 和在学生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中自然而然地突破了。
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引起了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了他们揭开谜团、了解真相的欲望, 对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 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的素材, 从探寻现象中感受并认同、理解教科书上的理论观点, 到生活中去应用、验证所学的知识,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样做也使沉闷的思品课堂既有激烈的争论也有冷静的思考;既有相对开放的素材选择又有统一的理论观点的形成, 整个课堂热烈而又充实。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强化学生责任感, 引导学生践行生活, 形成高效课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 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生活是丰富的, 是教学的源泉, 但又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生活中处处是教学, 生活中时时有教学。生活中的课程有时是消极的, 会给思想品德课教学带来负面影响。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通过学生个体的实践对生活不断提升的过程。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应该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在生活中积累经验。
如:在进行七年级思想品德“身边的诱惑”教学时, 我设计了一场人生AB剧———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生活化的情境:王亮亮今年刚上初一, 他在学校中学习成绩较好, 平时喜欢上网。一天, 他听说同班同学家有部二手电脑想转让, 价格很便宜, 王亮亮想要求父亲买下来。但是老王夫妻俩忙于生意, 所以他一直没有如愿。有一天, 他在上学路上捡到一个钱包, 钱包里面有上千元钱。
针对这一情境,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在王亮亮的身边存在哪些诱惑?2.请你设计一下王亮亮捡到钱包后的情景。3.如果你也想买一台电脑, 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本课从学生喜爱的模拟实践活动对学生产生强烈的诱惑开始, 围绕学生身边的现象发现诱惑的广泛存在, 到诱惑概念的讨论、分析, 感受诱惑的不同分类, 最后到用这一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进行践行作进一步深化认识, 一系列环节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 从故事的真实性来说, 我当时觉得让学生读内容还不如让学生当场表演, 表演能使学生得到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且我当时也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因丢失钱包而焦急的失主角色, 表演收到良好的效果。
类似的活动, 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学生进一步明确所要承担的责任, 表示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从而实现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使本课程也实现了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活与社会化。
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 它要求思品教师跳出“教师教教材”的框框, 跳出学科的束缚, 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屏障, 为学生开辟一条与生活世界交互作用的渠道, 让他们在广阔的生活世界中提升自我, 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让他们在关注、体验、改变生活的过程中变得更成熟。它更要求我们思品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 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 锤炼高超的教育艺术, 给学生创设贴切的生活情境, 让他们去观察、辨别、思考、判断, 为自己在复杂的生活世界中打开一扇成功之门。
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回归现实生活, 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会相得益彰, 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听之入耳, 用之入心。
参考文献
[1]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时绮等.教学行为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3]方长明.回归生活感悟生活.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7 (2)
[4]林崇德.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
[5]楼江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6]牛学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7]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思品教学生活化 篇10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生活
从参加工作以来, 我一直从事小学品德教学工作。在品德课堂上, 我经历了从刚开始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到随着新课改的热潮, 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 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再到新课标修订之后, 我对品德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通过学习新课标, 让我认识到品德课堂教学要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 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 通过“增补—删减—拓展”等方式, 重组教学内容, 力争使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以活动为主线、以育人为主旨、重视道德行为的践行、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寓教育于活动中, 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感悟做人的道理。
基于此, 我在平时的品德课堂教学中, 积极研究、努力探求一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道路。课堂中我紧紧围绕“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多角度、多方位地深入研究课程、教材、教学, 使之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生活, 引领和发展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充分发掘本地区的教育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学习。
一、源于生活
在每节课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 我不拘泥于教材, 而是在理解教材设计意图及其承载的价值和目标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活用”教材, 从而沟通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生活、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 使课堂教学对学生具有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例如, 在教学《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课时, 教材第二版块中提到各种商品包装袋上的学问很多。 (出示电子书) 如果让学生———分析每一类商品的包装, 那么学生会混淆不清, 更何况有的商品, 学生并不熟悉, 为了能更好地教学本版块内容, 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购物经验, 我了解到学生对食品包装袋最熟悉, 所以在教学中我以食品包装袋为例, 让学生充分了解包装袋上的信息及用途。然后“以点带面”, 辐射到了解其他包装袋上的学问, 这个知识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二、引领生活
小组合作学习, 实现资源共享。教学中以一个个活动串联起整个课堂,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交流中学习。
例如, 《规则有什么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生活中的各种规则, 重点了解学校规则,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了解规则的意义及作用, 并能学以致用。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准备时, 用相机拍下了平时学生在校的生活照片, 有正面题材的, 也有反面题材的, 在上课的时候, 我没有一味地以本为本, 而是充分利用了现有学校的资源, 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 从生活实际中找到规则, 然后小组合作学会给规则分类, 了解每条规则的制定都是有其作用的, 因为是从学生身边找到的规则, 所以学生接受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事实证明, 通过本课的教学, 学生开始意识到在学校应该积极遵守学校制定的各类规则, 这样助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快地养成, 从而引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也能做遵德守礼的好公民。
三、深入生活
让学生亲历生活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通过探究性活动,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 使学生获得知识, 提升能力, 突出“做中学”的目的。
在教学《走进盲人》时, 上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体验活动:把学生分为两组, 一部分学生观看, 然后找11个学生上台体验, 其中6个学生蒙眼, 5个学生分别搀扶着蒙眼学生, 剩余1个蒙眼学生没有人搀扶, 请所有上台学生绕教室走一圈后, 我分别采访了被蒙眼的学生、搀扶的学生、自己蒙眼走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 通过亲身体验, 我们听到了学生最真实的心声:被蒙眼的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不便, 心里很恐慌;搀扶的学生感受到当引路人也不容易;自己蒙眼走的那位学生在谈感受时说着说着竟然哭了, 因为他害怕、无助。而观看的学生的感受是很想去帮他们一把。
看!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体验活动, 我们的教学目标就达成了, 没有过多的语言, 学生的内心自然形成了对盲人的同情, 真心愿意去帮助生活中的残疾人。
四、回归生活
以生活为本, 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平时的生活实践中,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使品德教学回归日常生活。
在教学《通信连万家》一课时, 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 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 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了关于通信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 我主要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展开, 活动中我采用了递进式、分层次的教学方式。
首先, “简单文件的传递”, 同一份文件, 在不同的条件下, 为了突出一个“实效性”, 也就是本着花最少的钱办高效事的原则, 让学生快速、恰当、合理地做出选择。
其次, 从生活中列举了三个事例:第一个突出电信通信的快。第二个突出邮政的便利, 弥补了电信通信的不足。第三个是突出在面对可以同时有多种选择的通信方式时, 教给学生高效办事的方法。———突出方便、实用、快捷的特点。
最后, 设计了一个拓展, 那就是从个人事到国家事的选择。联系生活实例, 当大家同时面对一件国家大事时, 我们应如何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与之联系。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做出恰当的选择。
课堂最后师生互留联系方式, 也是想让学生回到生活中, 让学生感觉到这些通信方式就在我们身边, 它一直被我们使用着, 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便利。
对小学思品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小学思品;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94-0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要依据新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思品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要求我们要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教学从学生生活取材,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使品德养成教育成为小学生的自觉要求。
一、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和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1、活动的内容源于学生生活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是思品课的首要理念。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把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课堂活动的主题。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细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2、关注生活,细节入手
相信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儿童化”,一切工作都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天时地利人和”并非可以信手拈来,只要有一点时机的不成熟,都会导致失败。正确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品德培养中最基本的,与其做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人,不如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乐观地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
3、活动的形式贴近生活
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样做既能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春节里不休息的人)一课中,我请同学合作表演情景剧“爸爸春节又加班”,让学生通过观看表演,组织学生讨论一些问题:如果这些人都不上班,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从而引发学生们内心的一种感动,并分组制作小礼物、写慰问信、做祝福卡等,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心和感激之情。
二、突显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全面性、全程性,培养生活小主人意识
1、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常常出现很多的童话形象,这些教学内容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世界里。例如,在保护小动物的课堂上,我让每一个学生都扮演成小动物,并给小动物们分组,每组带上不同的头饰,成为“小蚂蚁”队、“小蜜蜂”队、“小鸡”队…。课堂活动以组为单位,人人参与,孩子们情绪高涨,个个争当课堂学习的小主人,让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
2、体验生活,在活动中自主感悟
激发情感育情悟理是思品课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情”从何处来,“理”在何处明?课中,我们应在把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以教材或师生提供的道德素材为凭借,引导学生对道德素材中的道德范例(典型的生活人物或典型的社会事物)进行深刻的价值分析和心理体验,激发其道德情感达到悟理的教学目的。
如在执教《尊敬老人》这一课时,可以教材中“伟伟自觉敬老助老”的道德典范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价值分析和情感体验。(1)课文写了伟伟孝敬自家奶奶哪些事?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2)老人受到伟伟细致人微的照顾时,心情怎样?她会怎么想?又会对人说些什么呢?(3)伟伟听到老人、家人或是街坊邻居对他的夸奖,心情又会怎样?通过抓住伟伟这个生活范例,引导学生对其行为结果和行动动机,进行深刻的合情合理的,分析和心理体验,激发了学生对老人的同情心和善待情。
三、评析生活,拓展生活
升华认识思品课教材提供的道德素材,虽然来原于生活,但都是通过编者进行了认真筛选并进行适当加工处理的人和事,毕竞是典型的,高境界的,甚至是较为理想化的教育材料。为了让学生明理更深刻,行为取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社会效应,在课尾环节,我们应让学生多列举和评析生活中的实例,多质疑生活中的“两难”问题,使思品课教学更具有生活化气息,以达到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道德认识的目的。
思品教学生活化 篇12
一、紧扣学生思想实际, 开展引导促进健康成长
一是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从进入初中校园的第一天起, 学生就步入了中学新时代, 不同阶段的不同角色定位要求也各不一样, 初中学习节奏更加紧凑, 各方面的能力要求也更高。教师可以结合初中思品第一课《我是中学生了》, 对学生强化角色方面的引导, 让学生从身体、思想上全面进入中学生角色, 并对中学生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义务, 所需要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以最佳的状态迎接崭新的初中生活。
二是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自信。在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应试教育理念导致部分学生, 尤其是学困生存在着自卑封闭心理, 自信心不足, 难以融入到整体氛围之中。针对这一状况, 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辨证、全面地认识自己, 如在《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一课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一个小活动, 要求学生向班级其他同学简单介绍自己的特长。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更加客观地看待同学, 消除“分数决定一切”这样的片面观点, 让每一位学生增强自信心, 明白每一个人都有所长, 也有所不足, 以更加饱满的状态进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三是帮助学生消除青春躁动。初中生早恋现象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家长头疼的问题, “堵”的效果远不如“疏”, 教师应当结合思品教学工作, 让学生揭开早恋这层神秘的面纱, 让学生的交往回归正常的状态与定位, 如《相逢在花季》教学中, 笔者组织了男女同学之间关系这一主题讨论, 通过交流讨论, 让学生明白, 班级的每一位学生之间, 都应当是兄弟姊妹般亲密无间的关系, 消除了学生的神秘感, 在班级营造了一股积极向上的正气。有效避免了一味地“堵”带来的逆反效应。
二、紧扣校园生活热点, 培养健康向上人生追求
一是强化勤俭节约教育。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当今社会却受到了挑战, 一些学生之间盲目攀比物质条件, 以物质生活条件好为荣, 过于追求物质方面享受。对待这一点, 笔者高度重视并在教学中予以兼顾, 如在教学《积极的生活态度》时, 笔者将勤俭节约的生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对学生提出要求, 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 让学生明白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中学生, 注意力应当放在学习上, 应当以学习勤奋刻苦为荣, 物质生活条件只要满足基本生活即可。
二是强化意志品格教育。优良的意志品格是青少年不可多得的美德, 当前, 初中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 加之会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 部分学生的意志品格出现了滑坡。针对这样的现象, 笔者在《优良的意志品格》一课的教学中, 专门罗列了当前青少年在意志品格方面出现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 对照相关条款, 自我分析, 相互点评, 共同进步, 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观点, 也帮助学生寻找出了自身的差距,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改进。
三是强化诚信道德教育。做诚信公民, 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核心要求, 诚信道德建设要从小抓起, 初中阶段更是重要的环节。笔者在《承诺的分量》一课的教学中, 特地选取了古今中外一诺千金的典型案例对他们进行教育, 让他们明白做人讲诚信的道理, 以及个人诚信在打造整个诚信社会、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要求他们时刻以诚信标准约束自己, 做新时期的优秀青少年。
三、紧扣社会关注焦点, 纠正偏激错误思想关键
一是纠正消极片面思潮影响。当前, 社会思品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 部分群众生活质量有所下降, 针对这样的状况, 部分学生认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失败的, 退步的, 加上受网络上片面的观点影响, 对社会主义进程产生了怀疑。针对这样的状况, 笔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课教学中, 通过数据、图表、视频对比的方式, 以本地区改革开放前和现代群众收入水平、生活状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逐一对比, 通过鲜活的画面、详实的数据,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以事实纠正了学生的片面观点, 让学生内心容易接受。
二是正确处理代沟隔阂问题。当前, 全社会都在关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问题, 因为沟通不畅导致的惨痛事件时有发生。为了让学生消除与父母长辈的代沟隔阂, 笔者在《和父母平等沟通》这一课教学中, 要求学生回忆父母平时是如何关心自己的, 接下来, 笔者要求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理解父母的处境、心情, 教会他们怎样与父母进行平等的沟通, 这样的教育活动成效非常明显, 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后变得更为懂事了, 和父母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了, 叛逆现象大为减少。
三是提高自我控制教育能力。青春期的学生易冲动, 容易盲目讲义气, 受不良诱惑的影响隐患较大, 教师在思品教学中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教育引导, 要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凡事想一想能不能做, 该不该做, 以及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在思想上位学生筑起一道防护墙。如《面对诱惑, 学会说“不”》这一课教学时, 笔者组织了主题讨论, 要求学生分析和总结当代中学生面对的主要不良诱惑是哪些, 并列举出重点区域, 如网络游戏、不良书刊、视频作品等等, 让学生对初中生面临的诱惑具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思想上重视起来, 并积极抵制它, 在全班开展“抵制不良诱惑我能行”主题签名活动, 将教育效果推向高潮。
【思品教学生活化】推荐阅读:
一年级下册思品与生活教学计划10-04
情景教学——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生活化10-29
拼音教学生活化08-30
地理生活化教学06-05
作文生活化教学07-02
教学过程生活化09-27
生活化教学策略10-22
生活化教学理念11-01
教学生活化带给政治课教学的启示08-11
把作文教学生活化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