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共12篇)
好的教育 篇1
最好的鞋子不是那双价格最贵的, 也不是那双款式最时尚的, 而是那双穿着最合脚的。同理, 最好的教育就是最适合孩子发展规律的教育, 是孩子感觉最好的, 而不是我们作为教育者以为最好的。这是教育的常识, 但却往往被我们过于“功利”的眼睛所遮蔽, 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常常好心做了“坏事”。教育, 该让孩子经历的, 就让孩子去直接面对。省略了对孩子的磨砺过程, 就省略了真正的教育。说到底, 教育, 就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一段特殊经历。我以为好的教育应该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能让孩子有愉悦感。令人愉悦的活动, 总能吸引人, 甚至让人乐此不疲, 乐而忘返。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习活动有5个层级:愿学 (学习动机) , 乐学 (学习兴趣) , 好学 (学习情感) , 勤学 (学习意志) , 独立学习 (学习性格) 。由此可见, 孩子的学习内因源于对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若孩子从一开始就觉得学习是一件苦不堪言的活动, 那么无论学习多重要, 孩子都会敬而远之。然而, 我们的教育, 一开始就要求孩子学习要用功, 一味地要孩子勤奋、刻苦, 常常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激励孩子。孰不知, 这是比较高的学习层级, 没有前面的愿学、乐学、好学, 又怎么能让孩子做到“勤学”呢?减轻孩子过重的课业负担, 不是简单地控制作业的时间, 少做几道题, 而是要从改善孩子的学习情感做起, 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让每个孩子都能愉快地学习, 从而渐渐地爱上学习。这样的教育变革, 才可能为孩子所喜爱。学习, 需要刻苦, 但绝对不要痛苦!
二是能让孩子有进步感。愉悦感是一种情感动力, 进步感则是一种持久的内驱力, 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成功、渴望进步。孩子亦然。所谓进步感, 是孩子经历学习之后, 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收获, 看到了自己所具备的学习潜能, 久而久之, 便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相信自己, 才能超越自己。这似乎触及到了教育的真义。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既了解别人, 也了解自己。陈国安先生说得好:知人者方能体慰他人, 自知者犹可坚守自己。一个能“知人知己”的人, 就是一个文明人!学习, 正是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智慧潜能, 就是要创造条件, 将孩子的智慧潜能转化为各项实践智能。然而, 我们的教育往往过度拔高了对孩子的评价标准, 是以90分来评价、衡量孩子, 而不是60分。由此, 教育呈现的不是孩子的潜能与进步, 而是孩子的问题与缺点, 制造了无数个“失败者”。从孩子的起点出发, 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每天那么一点点的进步, 才是教育应该具有的情怀。这样点滴的进步, 对于孩子来说, 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可能需要他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好的教育, 一定会用足够的时间, 让孩子慢慢长大;一定会有足够的耐心, 静待花开的声音;一定会坚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会的可能。
要知道:迟开的花, 一样鲜艳!
好的教育 篇2
百泉庄小学李萌
7号下午,北京教育学院的张红老师为我们作了题为《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的讲座。张老师的报告没有高深的理论,她通过我们身边具体的案例向我们娓娓道来教育工作者在沟通中要注意的问题,沟通的技巧,怎样跟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好的关系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问题。张老师的讲座引起我思想上的一次又一次共鸣。
一、亲和力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粘合剂
以前,我总认为一个学生不害怕的老师是教不出好成绩的,所以,我信奉“严师出高徒”,经常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式,板着脸孔教学,师生关系有点紧张,自然学生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新课改倡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个没有亲和力的老师是永远也不能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怎样做一个有亲和力的老师呢?首先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做法,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不要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应平等与学生交流,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其次,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怎样对待优等生,就应该怎样对待后进生,教师不能戴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样才能树立老师的良好形象。再次,教师应与学生经常沟通。经常与学生沟通的老师能增加亲和度。
课下,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把学生看作自己的知心朋友,经常走到学生中间,以和善、风趣、幽默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交流学习,交流生活,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其乐融融。课堂上,我用微笑面对学生,以亲切鼓励的目光注视学生,对学生的回答我总是给予充分的肯定,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个手势、一句赞许,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同时,我还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学生学习累时给他们讲故事,讲笑话,唱唱歌赢得学生的喜欢,课堂成了学生最喜欢的地方,老师也就成了学生最喜欢的人。
二、严爱相剂是师生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
教育事业是奉献爱心的事业,爱是教师的灵魂,一个没有爱心的老师学生是不会喜欢的。我首先做到尊重学生,做到不讽刺,不挖苦,不体罚。其次要关心热爱学生,对发展暂不理想的学生要有耐心,从激发其自信心入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特困生和单亲孩子要有爱心,从克服其自卑心理入手,多关心,多照顾。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热情为学生服务,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爱学生,还要严格要求学生。一个管理松散,视学生缺点与不顾的老师,在学生中是没有威信的。对学生严格要求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懂得批评的艺术,懂得批评的方法,在严格要求中增进师生感情,加强师生关系。
面对,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应该做到:
一、爱学生,要了解学生。
不了解学生,不熟悉自己教育的对象,就像在黑夜里走路。因此要重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爱好和才能、欢乐和忧愁。不仅要观察他们的表情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而且要窥探孩子心灵的奥秘。使每个学生的力量可能性发挥出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爱学生,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严是有标准的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严,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严,决不是无规律、随心所欲的严,更不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严。诚然,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学生或随意指责学生,而是应该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爱之,而不是敬而畏之。严格之水只有渗透情爱之蜜,才能成为爱的甘露。
三、爱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不但要爱聪明、活泼、可爱的学生,更要爱差生、特殊生、顽皮捣蛋生、一般生。特别是对毛病较多的学生,更要亲近他们,了解他们,热忱地关怀、帮助他们,控掘他们心灵深处埋藏的良好品质,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只要学生稍微有进步,我就肯定表扬,课堂上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适当多提问,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回答问题,得到更多的鼓励和帮助。一段时间下来,有些学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步。
四、爱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闪光点”即优点、长处。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问题生”更不例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只要细心观察,最终
都会淘尽黄沙始得金。实践证明,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问题生”也是可以教好的。
五、爱学生,要尊重和信任学生
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下学会了自尊,学会了做人。如果教师对学生不尊重、怀疑、讽刺、挖苦,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心灵,挫伤他们的自信心。相反,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便会主动亲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使师生心灵沟通。这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什么是好的教育? 篇3
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当前教育改革中,各种教育理论纷呈出现,生命教育、创造教育、闲暇教育、赏识教育、超越教育等,以及完全由西方引入的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新概念、新名词陆续涌现。
被冠以各种新名称的教育改革实验在各地纷纷兴起。诚然,全新的理论活跃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当前教育弊端的反思,丰富了他们的理论视野,也切实从教育实践层面上推进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但是,当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否就是最适合的教育理念?从西方引入的教育话语能否解决我们自己的教育现实问题?
任何教育理论都有其适用的针对性和局限性,纵观教育史上各种教育思潮和流派,没有哪个称得上是普遍有效和绝对正确的。自赫尔巴特创立独立的“科学教育学”以来,各种理论派别缤纷呈现,各种思想流派轮番上场,从自然主义到传统教育学派,从进步主义到要素主义,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世界教育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躁动的发展进程。但是,教育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因此照搬别人的理论,带来的只会是实践运用上的“不适症”。我们的教育思想,应该根植于自身的传统与现实。西方的话语可以给我们以启发,但绝不能作为我们现代教育理念创生的基础。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一定带来好的教育(实际上也不存在所谓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只有适合于某个时期、地域的合适的教育理论),而是只有最适合的教育思想才能催生出好的教育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化教育就是好的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整个人类世界,也引发了教育的革命。信息化教育带来全新的教育观念,形成了新的学习理念,如教育对象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空间的拓展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现代信息技术甚至被称为是通向教育现代化大门的制高点。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各地中小学纷纷追求教育的信息技术化,把信息技术看作是对传统教育的彻底革命,为信息技术教育高唱凯歌,把它当作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关键标准。
诚然,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技术保障,对提高教育效率、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是否就是好的教育呢?其实道理并非这样简单。现代信息技术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发展带来许多负面的因素。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带来许多不期而至的问题,如网络、电脑是教育的手段还是教育的替代品?在网络课面前,教师是否消亡了?模拟时空课堂可以代替传统的真实课堂吗?事实上,网络、电脑只是教育的手段而不能成为其替代品。
拥有“气派大楼”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当今,在我国先富裕起来的一些地区,甚至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地区,校园建得大气、楼盖得气派的学校并不少见,建“大楼”,引“名师”,花费上亿元打造一所学校也不是鲜有的现象。但是,置身经过精雕细琢的充斥着钢铁、玻璃的现代化校园,似乎感觉一种教育的核心东西——学校文化的式微。一所优秀学校吸引人的地方,首先在于好的学校文化,而不在于校园之多大,大楼之多高。许多成功学校办学成功之处在于有特色,特色是学校强劲的生命力。教育的精髓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传播先进文化,而校园建筑设施只是其外在条件。过分追逐其外在条件建设,有可能让教育的本真意义失落。
教育在追求其建筑的高大、设施的奢华中,不仅可能会失去教育的本真意义,而且更可能导致教育不公平。在当今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现实国情下,教育资源不足,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加上长期以来教育投入不足以及各地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还不算发达,各地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好的教育不能简单地用“一流”标准来衡量,豪华、奢侈的教育不能带来高质量的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教育不等同于理想的教育。好的教育实质上是合适的教育,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行之有效的教育,是具有理想性,同时也具有实现可能性的教育,也是恪守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原则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叙事 篇4
这是一部让人心有所系、心有所念的书, 看似非学术性的品鉴, 恰恰是缘于它的教育叙事特征。在作者敞开的教育叙事的空间, 我们也得以进入其中, 心有所系;在作者沉浸于移步换景的沉吟与沉思时, 我们往往会似有摭拾, 心有所念。
教育是实践的, 教育的最高智慧是实践的智慧。在教育领域, 逻辑、理论、科学的进路固然重要, 但其功能和作用也十分有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景, 更多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实践的情感、智慧、经验、思想的表达与阐发, 积累与分享, 更多要依靠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的叙事和反思。叙事和反思之所及, 并没有规范的逻辑体系进行自我划界, 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知的“学科”形态。但是, “一个并没有特定界限的领域仍然是一个领域” (伊哥坦语) 。这个领域是情境——体验的、生活——实践的, 其边缘地带往往是模糊的、迟疑的, 或者干脆有时就是敞开的。窦桂梅在这部书中呈现给我们的域外访问的“教育视界”, 就是这样的“没有特定界限”的领域——正如她在序言中说的:“‘视界’有多大, 世界就有多大。”
本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窦桂梅域外教育考察过程中写下的随笔性的文字。她在考察之后总是会很快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体现了作者优良的职业习惯和优秀的职业素养。她在序言中写道, 曾经带学生前往欧洲演出, 因为“忙于照顾学生”, “当时的一些见闻和感受, 也没有时间及时记录, 似乎没有留下什么, 现在提笔有些时过境迁了”。“时过境迁”的感受, 也从“反向”看出这部书生动地反映了教育叙事和反思的特征、要求:情境与故事, 不是外在的研究对象, 作者在情境中体验与反思, 作者是故事本身的参与者。
正是作者能够沉浸于她的“教育视界”, 才有了真实的感性“沉吟”与理性“沉思”。
这部书中, 作者绝不贸然地去抽象概括什么, 对场景与细节有着感人的教育热情和教育敏感。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访问, 因为学生快要放学了, 但“我们”还在提问, “校长非常着急……再看她的脸, 红到了脖子根儿。但出于礼貌, 校长还是没有打断我们”。校长对孩子们的惜护之心跃然纸上。显然作者也深深感动了, 将“校长的脸红了”作为小节的标题。作者问一位进修中文的女孩在学校6年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女孩想了想, 没有做出回答, 但是这种无声的回答更让我们感到真实”。其中, 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教育情境的细节精微而可贵的教育理解。
作者域外教育访问的叙事中, 不时有她所任校长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接应, 有与国内教育教学的比较和思量。在具体情境的观察、体验中, 作者对许多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有了深一层的感悟和思考。《让好教师留在课堂上》一文, 是作者考察了英国教师的专业要求, 并与《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要》中教师专业要求相接应后的所感所悟。在这种相互映照中, 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教师这个职业中, 我们永远修炼!”这样的叙事过程中的理性“沉思”, 在文本中有深有浅, 有隐有显, 时时生发, 让人不禁凝神驻足。感知和考察国外学校安全意识及措施时, 对我国学校在这方面欠缺的忧思隐然可见。在考察日本教师负担时问出:“对比中日教师, 负担都重。只是, 我们疲于奔命所承担的那些, 有价值吗?”
本书几乎没有学术性的结论, 但常见给人启示的“格言式”的吉光片羽;没有逻辑链条串起的论证, 但常见让人跟着感悟、跟着感动的生动细节以及真诚、真实的赞叹、疑惑和感慨。“事”与“思”自然地连接在一起, 有不少近乎是“事”、“思”和“诗”的融合了。尤其是第三辑“乌克兰教育随笔”, 作者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字里行间都能触得!
这是一部优秀的教育叙事作品, 是一则教育工作者教育反思的范例。当作者都能在梅西百货采购时从打折里看到“道德教育元素”的时候, 我们看到什么是教育者的生活, 什么是教育者的教育生活。过一种教育生活, 是教师职业性的真正体现。叙事与反思, 是通往教育生活的一条需要教师自己踩踏的山径, 这条路总是有花草相伴、溪流相随, 总是在这里或那里给予我们新的景象, 就像作者在本书中给我们打开的“教育视界”一样。
好的教育方法 篇5
1、具有严峻惰性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功课不完成或抄袭,造成考试交白卷或作弊,糊口散漫。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以平时的家务事开始练习,不要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其次是匡助孩子制定计划,并加强督促检查。三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事事起表率作用。四是要从孩子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上培养勤劳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坚持练习。
2、对长辈教育抱无所谓立场的孩子。此类孩子对父母,师长的教育,充耳不闻,当耳边风。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师长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教育,消除他们的“敌意”,使他们愿意服从教导.第三要给孩子以说话的权利,让他说原因,说理由,哪怕是不准确或不真实。第四要多一点宽容,教育之后,还会做错事,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要耐心,要等待。第五是教育孩子的语气要坚定,父母两人说话口径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不认为意,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各唱各的调,这都不利于教育。
所以,父母和家庭教育孩子是最重要的,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坚持和仔细观察,不断开导和引导,不要为了方便把孩子放到学校管理自己就觉得什么事也没有了,这样是错的,家庭和父母是孩子第一启蒙老师。
好的教育 篇6
什么是好的教育叙事?我们当然可以用学术话语去给予论证和解释,但总不免用他人话语说自家心思的“隔”。也许,叙事行为和作品本身的援引,反倒能让我们在“家族相似性”(维特根斯坦语)的参详和感悟中有所领会。窦桂梅的《我的教育视界》一书给我们思考和回答了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组意蕴丰富的叙事案例。
这是一部让人心有所系、心有所念的书,看似非学术性的品鉴,恰恰是缘于它的教育叙事特征。在作者敞开的教育叙事的空间,我们也得以进入其中,心有所系;在作者沉浸于移步换景的沉吟与沉思时,我们往往会似有摭拾,心有所念。
该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窦桂梅域外教育考察过程中写下的随笔性的文字。她在考察之后总会很快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体现了作者优良的职业习惯和优秀的职业素养。她在序言中写道,曾经带学生前往欧洲演出,因为“忙于照顾学生”,“当时的一些见闻和感受,没有时间及时记录,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现在提笔有些时过境迁了。”“时过境迁”的感受,也从“反向”看出这部书生动地反映了教育叙事和反思的特征、要求:情境与故事,不是外在的研究对象;作者在情境中体验与反思;作者是故事本身的参与者。
正是作者能够沉浸于她的“教育视界”,才有了真实的感性“沉吟”与理性“沉思”。
这部书中,作者绝不贸然地去抽象概括什么,对场景与细节有着感人的教育热情和教育敏感。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访问时,因为学生快要放学了,但“我们”还在提问,“校长非常着急……再看她的脸,红到了脖子根儿。但出于礼貌,校长还是没有打断我们。”校长对孩子们的惜护之心跃然纸上。显然作者也深深感动了,将“校长的脸红了”作为小节的标题。作者问一位进修中文的女孩在学校6年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女孩想了想,没有做出回答,但是这种无声的回答更让我们感到真实”。其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教育情境的细节精微而可贵的教育理解。
作者域外教育访问的叙事中,不时有她所任校长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接应,有与国内教育教学的比较和思量。在具体情境的观察、体验中,作者对许多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有了深一层的感悟和思考。《让好教师留在课堂上》一文,是作者考察了英国教师的专业要求,并与《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要》中教师专业要求相对照后的所感所悟。在这种相互映照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我们永远修炼!”这样的叙事过程中的理性“沉思”,在文本中有深有浅,有隐有显,时时生发,让人不禁凝神驻足。感知和考察国外学校安全意识及措施时,对我国学校在这方面欠缺的忧思隐然可见。在考察日本教师负担时问出:“对比中日教师,负担都重。只是,我们疲于奔命所承担的那些,有价值吗?”
该书几乎没有学术性的结论,但常见给人启示的“格言式”的吉光片羽;没有逻辑链条串起的论证,但常见让人跟着感悟、跟着感动的生动细节以及真诚、真实的赞叹、疑惑和感慨。“事”与“思”自然地连接在一起,有不少近乎是“事”、“思”和“诗”的融合了。尤其是第三辑“乌克兰教育随笔”,作者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字里行间都能触得!
这是一部优秀的教育叙事作品,是一则教育工作者教育反思的范例。当作者都能在梅西百货采购时从打折里看到“道德教育元素”的时候,我们看到什么是教育者的生活,什么是教育者的教育生活。这一种教育生活,是教师职业性的真正体现。叙事与反思,是通往教育生活的一条需要教师自己踩踏的山径,这条路总是有花草相伴、溪流相随,总是在这里或那里给予我们新的景象,就像作者在该书中给我们打开的“教育视界”一样。
好的教育必然要有教师灵魂的舒张 篇7
当下的教育以至学校, 毋庸讳言, 是行政垄断下的应试系统构建和行为实践, 并被政绩、产业绑架。在这样的强大的应试机制下, 其价值取向、判断标准、存在方式拘囿在官方垄断的应试教育之中, 并形成根深蒂固的“应试尺度”。学校则一工厂而已, 教师如同加班加点之工人, 机械、麻木、行尸走肉, 气喘吁吁无休止地忙于应试, 工作、生活极度的简化、窄化、粗化。教小学的把自己教成了小学生, 教中学的把自己教成了中学生, 而且是偏科的学生。
在“应试尺度”下, 我们教师失去了“儿童立场”。杜威针对传统教育弊病尖锐地指出, 在传统教育中“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 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他你高兴的任何地方, 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他提出书本、教师应是为儿童服务的, 主张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儿童方面来, 使儿童成为教育的主宰。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指导者, 彻底改变当时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他提出了“儿童立场”, 强调“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他指出爱好活动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具有强大的潜在动力, 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这种动力。
而我们的教师为了分数可以不计代价而且心安理得, 产生很多反常的、极端的、误入歧途的方法, 就会引发很多事端, 包括很多悲剧。大孝感论坛官方微博上有网友发了一张孝感市一中高三学生在教室内打吊瓶的照片, 称之为“史上最刻苦吊瓶班”。图片上, 学生一边打吊瓶一边埋头做作业, 老师还在学生中巡视。当学生集体选择挂吊瓶学习时, 我们的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更让全社会为之辛酸。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说:“辛辛苦苦地做罪人, 起早摸黑地干坏事, 这个很可怕……所以这种价值的反思很重要。”
去了对真实的自由面对, 当我们历史教师撕开一张张鲜亮的画皮后, 那些心灵最神圣的、最崇高的殿堂竟然被亵渎、被掩饰、被欺骗, 也就陷入了痛苦的心灵分裂。教师不再有对真理的敬畏和无限探求, 也就演变成一种盲从, 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认可, 一种在功利胁迫下无所作为的胁从。这也造成了当下教师的一种群体现象, 失去了对崇高自我内心灵魂的叩问、对神圣教育的终极追问, 淹没于芸芸众生中, 泯然众人矣, 不再有批判的思想和飞翔的翅膀。
最好的学校绝不是设施一流的学校, 而是教师一流的学校。我们每一个教师心知肚明, 思想被功利温柔乡俘获, 激情被分数枷锁钳制, 还有多少人有学习的爱好, 有朝气蓬勃的理想, 有生命的激情, 有创造性的冲动?因为我们丢失了灵魂, 培养的也是没有灵魂的工具。灵魂乃万物之精, 天地之髓, 灵类之使, 无魂则奄息而颓。
当然, 我们也看到当下社会许多“反思型”教师, 相对于传统的照本宣科方式, 他们更愿意慎重思考教学理念、学生思维以及教学行动的后果与可替代方案等问题。他们的教学直指心性, 感悟生命, 求真求善求美, 帮助和呵护孩子生命的成长, 或许是美好教育的契引, 更幸运的是与他们灵魂相遇的孩子!
好的教育 篇8
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现生本教育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收”和“放”的关系
1.1 构建和谐的课堂文化
和谐文化是一种文化体系, 和谐的课堂文化是一种文化个体, 它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为目标, 以学生、教师都能完全发挥自身的角色为特点。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为一体, 包含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应用较广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更注重与人文、社会等知识的融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更加精细、精致, 创造出一种轻松、活跃、民主、快乐的学习氛围。
1.2 把课堂还给学生,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信息技术属基础性学科, 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 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课堂上, 我努力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 学生们常会对课本上操作性较强的章节较为感兴趣, 通常的表现为在老师还未讲之前, 就自己动手操作起来。针对这样的知识点, 我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会选择部分实践性较强而又易发生操作混淆的章节, 让学生先自主学习, 当出现疑问并主动向我询问时, 才利用回溯法引导他们发现学习中的错误, 进而更加牢固地正确掌握知识。
2 单一性与综合性的关系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 其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 其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课程的所有知识, 还要了解本学科的领域知识, 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 才能较好地处理好课堂安排内容的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和综合性的较好结合。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也是生本教育的重要实现途径。值得注意的是,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就学习的全过程而言, 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到学习结果评价的全过程, 不仅仅是指通常所说的直接学习阶段和过程 (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多表现为小组内的交流、研讨,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口语交际能力、探究能力。但这种交流研讨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 合作探究的问题应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产生并且依靠个人力量不能独立解决的;其次, 小组内的合作探究需有时间、任务分配等明确的要求, 切忌随意性。
3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生本教育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期望。但这一观念的强化, 又导致了另外一种倾向的产生:忽视了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主导作用。职业教育阶段, 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还算一般, 但其正处于是非观的浮动期, 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因此, 一方面需要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学习方法、操作技巧等做一些必要的传授和指导, 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更广更深处进行探索;另一方面, 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索, 这个过程教师又必须当好“导师”, 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与指导。唯有如此, 学生的“主体”发展才有正确的方向、广阔的空间。传统的“放羊式”的教学, 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 可能会在学生的知识探索、情感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出现方向不明、迂回不前的现象。由此可见, 我们不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要明确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 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实践过程, 实现主体发展的目的。
4 学习的独立与合作性的关系
生本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 它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它倡导的教学模式是:先学后做, 先做后学,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其更符合学生个性的需求, 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但无论是“先做后学”, 或是“先学后教”, 都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前期认识, 而这对知识的前期掌握, 可以是较为表面的, 也可以是深刻的。但无论如何认识都是学习者事先掌握, 所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 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对于已掌握的前期知识会有更为完整的认识, 而这个认识大都离不开与其他个体的交流, 这就是认知后期的合作性。生本课堂的教学其实就是这一过程最好的一种后期延续。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学科的特性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学习, 而在实践的过程中, 有些知识的获取会因学习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更适合将学生分组, 比如:在学习Word软件的图文混排功能时, 教师揭示的任务为制作电脑小报, 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通常比个人单独完成的作品显得更为优秀, 结构更为严谨。这样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 知识可以更好地得到掌握。
5 表扬激励与批评指正的关系
表扬激励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 充分尊重学生、适时地给学生以鼓励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批评指正通常情况下, 会冲淡学生的学习热情, 冷却学生的开拓思维, 对学生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在如今的教学课堂上, 如果一味地表扬激励, 会增强学生的自负心理, 长期以往, 使得学生听不进批评指正的话语,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以及更深的发展。真正的人格上的尊重不是曲意逢迎, 不是一味夸捧, 而是千方百计地在不伤害学生身心的基础上, 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个性优势, 也敢于正视自己的缺陷。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 反思自己的行为, 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因此, 教师不仅要激励学生, 更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诚恳地指出不足, 准确而恰当地指出改进的方法和途径。表扬激励可以使学生获得信心, 从成功走向成功;而批评指正可为学生指明方向和道路, 帮助他们成长, 二者缺一不可。
上述五个关系涵盖了信息技术生本教育课堂, 如果能较好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就能较好地领悟生本教育的本质, 使其更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从而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雷政鸣.生本教育与初中数学教学[J].考试周刊, 2009 (6) :63.
[2]颜聚堂.生本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J].广东教育教研, 2008 (12) :116-117.
好的课堂从好的关系开始 篇9
一、好的师生关系是好的课堂的基础
好的师生关系是好的课堂的基础。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喜欢一个老师, 自然就喜欢他所教的学科, 这一学科就能学好。
如何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一是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二是要有很高的语言艺术。专业技能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反思, 在公开课中去磨练, 学习前沿的教学理念, 对于专业有独到的见解。语言艺术则需要老师不断地学习、修行, 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学习专业的语言表达, 说话说到学生的心坎里去。学生在没有控制、打开、快乐的状态下, 接收信息快, 学习效果事半功倍。那我们就想办法把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打开、快乐的状态, 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 一) 冥想, 让学生静下心来
我每天都会给学生做冥想, 刚开始只有十几个学生能闭上眼睛, 投入进来, 跟随我的引领去想象;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班级的三十位同学基本上都能静下心来去感受和体验。我的冥想内容大多是想象美好、快乐的画面, 比如学习《秋天的图画》, 我就让学生闭上眼睛, 想象自己来到了田野, 一片片金黄色的稻子, 笑弯了腰, 随风起舞; 来到了果园, 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梨, 闻一闻, 好香啊; 来到了森林, 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枫树林, 红红的枫叶像火一样鲜艳。深吸一口气, 把秋天丰收的喜悦吸进来, 把秋天的美好吸进来。同学们在冥想的过程中, 心情很放松、舒畅, 感受到了秋天的丰收和美好, 同时也能静下心来, 把状态调整到打开、快乐的状态。
( 二) 游戏, 增加学习的乐趣
二年级的学生学习任务比一年级有所增加, 这就对学生的专注力要求更高, 我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加入游戏, 增加学习的乐趣。如专注力训练的游戏, 听到水果拍手, 其他的不拍手, 老师说: 苹果、香蕉、橘子、火车等; 抓手指的游戏, 同学们右手打开, 掌心朝下, 左手食指伸出向上指, 顶在左边同学的右手手掌上, 老师说“开始”就抓别人的手指。
二、好的生生关系成就好的课堂之精彩
好的生生关系成就好的课堂之精彩。在学校教育中, 同伴关系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很大作用, 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的建立。基于此, 我们在做好各项常规教育工作的基础上, 重点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制定班规, 二是六人小组合作。
( 一) 班规, 共同制定, 内化于心, 自觉执行
开学第一节班会课, 我和同学们共同制定了三条班规: 做最好的自己, 做好分内的事。会做的, 坚持做; 做不完, 继续做; 不会做的, 学着做。这些班规, 我们会经常诵读, 学生已经内化于心。遇到问题, 我们就会把班规拿出来, 自觉执行。
( 二) 六人小组合作, 产生团体动力, 能量最优化
一年级的小组合作, 我们是以四人为单位, 讨论时前面两个同学回头, 这里面学生对小组的概念不强。殷永胜校长说, 团体心理学中, 六个人以上才能产生团体动力。于是, 我们就大胆改革, 把学生分成六人一组, 座次变成三对三的会议桌模式, 学生面对面交流。这样一来, 学生的小组团体意识大大提高, 产生团体动力, 共同维护团体荣誉。小组讨论时, 由组长组织组员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顺序轮流发言, 会的同学大胆去说, 不会的同学认真倾听、积极学习, 会的教不会的, 能量达到最优化。
三、好的家校关系是好的课堂的保证
好的家校关系是好的课堂的保证。好的家校关系主要是指好的老师和家长的关系。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教育好孩子, 培养独立、有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好学生。作为班主任, 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一是家访, 二是开展父母效能课堂。
( 一) 家访, 让家长通过孩子反观自己
在我学习父母效能和家庭系统排列课程之前, 我的家访议题主要是孩子的优缺点, 怎样取长补短。最后发现, 孩子的优越点依然在那里, 因为家长没有改变。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投射。基于此, 我暑假的这次家访议题就是家庭教育, 父母如何成长自己。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房子或车, 而是父母的自我成长。
( 二) 开展父母效能课堂, 让家长达成家庭教育共识
魏台凤老师说: “孩子在母亲子宫里多舒服, 出生就面对伤害。第一个伤害是: 要经过母亲的产道; 剖腹产的孩子没有面对伤害的勇气。剖腹产的妈妈真的爱孩子吗? 人是带着伤害来到这个世界的, 所以人要修行。可是, 没有一门功课叫“父母学”, 我们爱孩子的方式就是用父母爱我们的方式。”我们尽管不喜欢父母的教育方式, 可我们又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真是苦不堪言。其实, 孩子是来成长父母的, 所以身为人母的我愿意去改变和成长, 我也愿意把我的成长分享给家长朋友。
好的课堂, 有了好的师生关系做基础, 好的生生关系去成就, 好的家校关系做保证, 一定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堂!
有好的业主才有好的管家 篇10
常有人说, 有好的管家才会有好的业主, 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有好的业主才会有好的管家。我认为, 只有对自己财产负责任的业主, 才会用心去找到一个能对自己的财产尽职尽责的物业服务企业。特别是在住房制度改革, 商品房市场发展以后, 业主是一种新的社会身份, 业主如何管理共有财产、如何准确表达个人的声音、如何有效形成和议, 都还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很多业主认为, 物业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问题就是应当归咎于物业服务企业失职, 应由物业服务企业来承担责任, 但我认为, 实际的症结根源恰恰是在业主身上。物业管理责任, 首先是业主管理自我财产的责任, 然后才是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责任。
比如说, 在进行业主大会的表决时, 尽管表决是以大多数业主同意的形式通过的, 而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业主仍会对业主大会形成的决议予以抵制, 不予执行, 这种业主以少数抗拒多数的现象给物业管理行业带来很大的困惑, 而业主又往往会把自己的不如意表达在物业服务企业身上, 认为这是物业服务企业的责任;再比如, 对小区外立面统一的管理问题, 业主大会通过决议后, 仍有个别业主不同意外立面统一, 以主张自我的便利而采用个性化装修, 这部分业主会极力主张自己的理由, 然后把违约责任转嫁给物业服务企业去协调, 这是物业管理过程中的一道难题, 也是业主最容易误解物业服务企业功能与职责的地方。
在同一个小区内, 有不同业态的业主诉求差异, 之前发生过案例, 商业的业主和住宅的业主因为物业管理区域景观照明的时间不一致, 或者对噪音管理不一致产生了冲突, 双方业主把物业公司夹在中间, 都认为这个问题应该由物业公司解决, 尽管也多次组织业主进行协调, 但是因为双方诉求的差异太大, 始终没能达成有效的协议, 而拒缴物业服务费成为业主们逼迫物业服务企业解决问题的筹码, 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管理财产无法达成的管理目标转嫁到物业服务企业身上, 给物业管理工作带来很多的被动。
当然, 有了好的业主, 作为管家的物业服务企业要做的就是紧随业主的需求, 如实履约, 创新服务, 保持不断满足业主需求的专业能力。在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客观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 物业服务企业稍不留神就很有可能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同时, 业主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传统和常规性的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业主的个性需求, 物业服务企业如果没有创新服务, 极有可能会被客户所遗弃或者淘汰, 所以物业服务企业对自己创新服务的能力, 第一要积极重视、引导和培训, 第二要在实践当中不断探索。
好的教育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 篇11
爸爸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找一个接班人,现在终于找到了。”我一听,坏了!爸爸是农夫,向上三代都是农夫,我不要做农夫,所以后来就用功努力读书。
现在很多家长很在意成绩,都想让孩子考第一名。其实,现在的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的压力小,生活得更轻松,创意最好。
孩子需要大人的保證
我上高中时,有一位老师邀我去家里吃晚餐,吃的是饺子,我很开心。等到饺子端到桌上,我的眼泪都掉下来了。老师说的话更让我感动,他说:“我教书50年,我用我的生命向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
哇!我感动得眼泪掉在饺子上。从来没人了解我,用生命向我保证。过了两个星期,我的希望破灭了,因为全班每个同学都去过他家里吃饺子。他对每个同学都用生命保证过。
考大学的成绩也不代表什么
考大学了,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也没考上,第三年终于考上了。大学的录取分数是361,我考了361.5,回到家我用红纸写上“恭祝林清玄金榜题名”贴在大门上。
上了大学,我琢磨起谁是考361分的幸运儿。一番调查后,我发现是张毅。后来他成为“琉璃工房”公司的老板,世界500强企业。
所以说,可能小孩的成绩不是很杰出,不是那么好,但是不要放弃,因为世界上的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种植物一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烂泥巴里种芋头,不同的植物适合不同的土地,不是只有一个样子的。
这个世界的悲哀就是把所有不一样的小孩集合在一个校园里,希望教育成一样的样子,这是个大问题。
好孩子就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
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孩子,就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好孩子是已唤醒内心种子的孩子,他们认识到了自我;坏孩子还没有唤醒种子,没认识到自我,还浑浑噩噩地活着。
我算是被唤醒了内心种子的人,从小学三年级就立志做作家,小学开始每天写500字,中学写1000字,高中写2000字,大学写3000字,我一直坚持下来,现在已经出了131本书。
孩子生命中应该掌握的能力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除了学习,孩子更应该掌握这几方面的能力:
面对挫折的能力 除了读书,劳动也能锻炼这个能力。
爱的能力 我的学生做过一个实验,回家抱自己爱的人,100斤都抱得起来还转一圈,抱100斤石头肯定不行。用饱满的爱面对亲人、朋友,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
认识生命多元价值的能力 台湾有个学生,父亲是种凤梨的农民,因为要鉴定凤梨的甜分,每个凤梨敲3下,几下来,父亲敲凤梨的手指肿得很粗大。学生很心疼父亲,就发明了一个可以敲三下鉴定凤梨甜度的机器,后来得了英国发明奖的金奖。孩子不一定要成绩好,要看他对生命的理解。
拓展视野的能力 现在很多孩子去国外念书,家长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世界观。这是好想法。认识到世界的广大,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才能弱化自己的痛苦,才能包容世界。
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孩子学习了解自己,之后还要学会表达,特别是内向封闭的孩子。有个男孩喜欢一个女生,想约她,结果靠近女生就紧张,脸通红地吓跑了。
我大儿子上大学的时候,我送了他一个锦囊,里面有四句话:“大其愿,坚其志,虚其心,柔其气。”一个成功的人只要有大的愿望理想、坚强的意志、谦逊的态度和温柔的气质就行了。
(丁强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所有的遗憾都是成全》一书)(责编 悬塔塔)
明天就会好的 篇12
有过做手术经历的人都知道, 手术当天是最痛苦的。手术之后从麻醉中清醒过来, 要平躺在床上六个小时。而且在这段时间内不能翻身, 不能喝水, 不能吃东西。加上伤口的疼痛, 麻醉引起的不适等等, 都会导致病人极不舒服, 非常难受。有一次, 一位病人刚刚做完手术, 从麻醉中清醒过来后由于伤口的疼痛和麻醉引起来的呕吐, 使她非常难受, 病人很烦躁。我当时上中班, 看到她难受的样子, 便安慰她, 很不经意中说了一句话:“你今天晚上是最难受的, 明天就会好的。”她当时半信半疑地问:“明天真的就不这么难受了吗?”我很坚定地说:“是的, 坚持一下, 明天就会好的。”
过了几天, 等我再上班时, 那个病人一眼就认出了我。她对我说:“你就是那天晚上的那个护士, 谢谢你了。正是你说的‘明天就会好的’这句话, 陪我度过了手术后最难熬的一个夜晚。你不知道, 我那个晚上真的是难受极了, 非常烦躁。手和脚都不知道怎么放, 浑身上下都不舒服, 不停地想挣扎。正是你的那句话让我平静了下来, 让我坚持到了天亮。天亮后我果然觉得好多了。”
听了病人的话, 我真的没有想到, 自己很不经意的一句话, 会给她带来那么多的激励。而且当病人把这句话反馈给我的时候, 我开始重新审视这句话, 发现它其实是一句很有意义的话。是的,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只要我们坚信明天就会好的, 我们便可以拨开云雾见太阳, 便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于是从此以后, 我遇到手术当天的病人总是会有意地对他们说一句“明天就会好的”。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病人都会在意这句话, 都会受到这句话的鼓励,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去对他们说这句话, 因为这句话已经代表了我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态度。我的工作是为别人减轻痛苦, 既然一句话可能使他们满怀希望, 增加战胜病痛的勇气, 我当然不会吝啬自己的语言了。而且我在说给他们听的时候也在说给自己听, 在我沮丧的时候, 在我疲惫的时候, 在我灰心丧气等等心情不好的时候, 我总是会对自己说:“坚持一下, 明天就会好的。”是的, 一切的沮丧、疲惫、灰心等等都会成为过去, 明天太阳又会照在我的身上, 明天新的一天又会开始。
既然我们坚信明天就会好的, 那么我们当然没有理由让自己沉浸在今天负面的心情中, 我们会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去迎接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