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心灵

2024-12-20

滋养心灵(精选12篇)

滋养心灵 篇1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告诉我, 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构建一种主流文化来主导全班, 不仅要给师生营造一个物质上的协调环境, 更要给师生在精神上创建一个精神家园。我认为这种班级主流文化应该具有鲜明的班级特色。

近年来, 我以建设班级阅读文化为抓手, 创造性地推进班级文化特色建设,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工作中有一些心得, 在此愿与大家分享。

一、搭建图书漂流站, 丰富学生知识视界

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后, 我发现他们的精神需求———阅读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是这样阐述阅读的功能的:“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 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 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 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阅读, 能丰富学生知识背景,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情感, 更是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

于是, 我认真组织班级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班级里读的书不多, 怎么办?为了丰富阅读源头, 我和学生商量, 把大家看过的书带到班级, 来建设好自己班级的图书箱———“漂流书架”, 做到资源共享。于是, 班级定期开展“捐2本, 读多本”的活动。学生们在捐的那本书的扉页上写上了姓名、读书名言, 有的还写上了读书感言和推荐理由。

为了激发学生对班级阅读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 也为了让书有序流动, 经过班干部提议, 每周由一名班干部和一名志愿者负责图书的借阅和整理。班里还经常开展评比活动, 评评哪本书最受大家的欢迎。慢慢的, 我发现, 课间、午间学生们有话可讲、有事可做了, 奔跑打闹的少了, 读书、交流的多了。在自主管理、交换书籍等过程中, 班级学生间建立了纯真的友谊, 工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二、共享阅读之快乐, 拉近师生交融距离

阅读是一场心灵对话。师生同读一本书, 和学生一起多方位地分享阅读, 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教育生活的方式。

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写的小说《爱的教育》是一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 它所蕴含、散发出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 我把这本小说推荐给了班级学生。在共读的日子里, 我以伙伴的身份伴在学生的身边, 了解学生的喜好, 品味他们的兴奋, 解除他们的迷惑。一个月后的一节班队课上, 我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悟。思维碰撞, 检验了我们每一个人读书时思考问题的深度与思辨的广度, 找到了与同伴的距离, 同时也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诠释了爱的含义, 理解了爱的意义, 使自己得到了更大的进步。师生同读, 真诚交流, 拉近了师生距离, 让师生拥有了更多更广的共同语言。我也欣喜地看到, 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正在慢慢形成。

对犯错的学生, 作为班主任的我不是简单地处罚, 而是把握机遇, 引导学生读一本书, 以美好向往引导着学生的价值取向。然后, 我和学生个别或一起来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 促使其从思想上认识错误, 从而痛下决心改正, 并引导全班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和价值评价标准。

三、共建网上阅读室, 分享各自读书心得

班级定期开展“好书推荐”“读书博览会”“朗诵会”等读书活动, 并进行优秀读书笔记、“阅读之星”等评比。信息时代, 我还发挥网络的功能, 为班级在网上搭建分享读书心得的平台。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的权威网站———“凤凰语文网”的书迷密室里, 我开设了班级读书帖, 学生经常上网积极发帖, 交流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 作为班主任和凤凰语文网版主的我, 也积极参与交流, 表扬、鼓励、引导学生。

就这样, 我引领班级学生进入我们班级的精神家园, 并不断进行对话的情感教育尝试。所以我的学生每天都有着期盼:老师最近在网上发了什么帖子, 我也将我自己想说的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我参与就会获得鼓励。许多家长也经常登上班级博客, 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和班里活动等情况, 他们也在网上发上自己的感受。

现在我们班的发帖数、人气指数稳居凤凰语文网第一名, 受到了网友、版主和班级学生家长的表扬。网上读书交流, 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想这是班级阅读文化赋予了班级生活以丰富的内涵、生机与活力, 而阅读过程也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过程。

四、漂流图书寄深情, 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在创造性地推进班级文化特色建设中, 我深深地认识到:阅读活动不仅发生在课内, 更要善于关注课外。班级阅读活动是形成良好班集体的主要手段, 而课外活动, 如图书漂流等形式更是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不可缺少的路径, 也是提高班级阅读质量的一种好方法。

去年, 我在我加的凤凰语文QQ群里看到广西、安徽等地的老师反映他们支教和任教的农村小学学习条件很差, 他们的学生没有多的课外书读, 学习成绩不理想。我把这个情况跟学生讲了, 学生心灵受到震颤。后来在班干部的带领下, 我们选出班中“漂流书架”上100多本比较新的书寄到了广西、安徽的2所小学。

不久, 我们班收到了广西民富完小的来信, 信中这样说:我们心里由衷地感谢你们, 是你们的爱心、诚心成全了山里孩子的阅读梦, 让他们插上了知识的翅膀。在此, 我校全体师生想用最质朴的语言, 衷心地对你们说一声:“谢谢, 谢谢你们班全体同学!”

读着来信, 我又引导学生在班级博客里发帖谈感受, 有的学生谈到了“给”永远比“拿”愉快。有的学生写道, 我们的生活、学习环境这么好, 更要学会珍惜, 努力学习。这真是一个牵动学生心灵成长的活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 阅读, 再阅读。”我的实践告诉我:阅读, 可以让学生心灵健康成长;阅读, 是引领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将深入总结经验, 进一步探索班级阅读文化建设, 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滋养心灵 篇2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冰心曾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将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滋润我们的心灵。

当我们遭遇不幸时,书里说“不幸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对强者则是宝贵的财富”;当我们被别人误解时,书中有圣人劝诫我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我们虚度时光的时候,书教育我们“时不我待,不能任岁月蹉跎”。

古人读书很刻苦。孙敬悬梁,苏秦刺股,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孔子韦编三绝,他们都是刻苦读书的典范;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从书中读出兴味来,这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是一个爱读书、读好书的人。而作为一名阅历尚浅的中学生,如果我们不多读好书,我们哪来的课外知识?我们怎样去滋润心灵,了解世界呢?

有的同学,爱看一些漫画,或者网络小说,却将文学名著拒之于千里之外。你可知道只看漫画会削弱我们的阅读能力,让我们成为只会读图,不会读文的新时代文盲;而良莠不齐的网络小说会让我们沉迷于肤浅无聊的故事情节,削弱我们的理解能力,甚至于让人在思想上误入歧途。同学们,读名著吧,它可以充实我们的大脑,滋养我们的心灵。

孤独时,读一些小说吧,你可以通过老舍的小说叹惋祥子的三起三落;你也可以透过欧亨利的笔触看到麦琪、苏贝这些小人物,从他们身上了解一个作家对健康人性与健康社会的强烈向往与追求;你还可以在凡尔纳的海底世界中感受探险的奇趣。在伤心时,读些散文或诗集吧,毕淑敏会告诉你《风不能把阳光打败》,让你明白《我很重要》;在席慕蓉的诗歌中闻闻《七里香》,看看《时光九篇》中流过《无怨的青春》,明白什么是《幸福》。在失败时,读一些名人传记吧,在罗曼罗兰笔下,认识一个“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在乔布斯的人生经历中明白什么叫成功背后的艰辛。在愉快时,读一些期刊杂志吧,《意林》、《格言》、《读者》,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让你喝一碗心灵鸡汤,在喜悦中领悟某种道理„„无论何时,书总是这样,倾听我们的内心世界,扫尽心中的一切杂念。

我知道,有同学会一脸无辜地说:不是我不愿意读书,是我没时间啊!古有欧阳修的“读书三上法”,所谓“三上”就是指马上,枕上,厕上;董遇的“读书三余法”,所谓“三余”,是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鲁迅也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课间没有事做的时候,饭后的悠闲时光,自习做完作业后,晚上就寝之前,周末回家完成作业后,这些不都是读书的好机会吗?就算学习再忙,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去阅读,去充实我们空虚的灵魂。

滋养心灵花园 篇3

体验减压娱乐表演

“请你在椅子上坐好,闭上眼睛,把双手平放在膝盖上,双脚着地,慢慢放松……”亲和而平缓的英语从有着金黄色络腮胡子的嘴里轻轻飘出,很快就被翻译成汉语。轻柔的声音仿佛从天外传来,继续悠然飘入台上受试者和台下参与者的耳际:“腰部放松,腿部放松……”于是,人们不由自主地在话音的暗示下浑身轻松起来。“潮水涌向海滩,又慢慢地退了回去,哗——哗——,好像是大海的呼吸,音乐慢慢响起,伴和着均匀的呼吸……”潮水的声音有节律地在耳边飘荡,乐声从天际隐隐传来,一遍又一遍。台上和台下的人们都有些恍惚,睡意开始袭来。人们不知身在何处,不知过了多久,台上的受试者已鼾然入睡,台下的人也打起了瞌睡。头发金黄、戴着眼镜的催眠师双手在黑暗中晃来晃去,嗓音继续下达飘然的指令。这些都在沉睡着的受试者身上得到折射。催眠师用轻慢的声音描述一个小男孩和一只小狗在玩,在追小狗,可是有一辆汽车朝小狗驶来,快要撞着小狗了……这时,台上睡着的女孩眼角边淌出了泪水。

上面的场景发生在10月17日下午1时30分,地点是杭城和平会展中心二楼A馆。活动名称为“催眠灵性都市,体验创意激情”。表演者是国际顶级催眠大师、加拿大伦理催眠学院亚州区总监、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专家、督导格兰·亚历山大和助手泰森。亚历山大在催眠之前意味深长地讲解了生活中的压力,提出了饶有兴味的问题:“你的车轮胎没气了。”“你参加了一个聚会,一直玩到凌晨二点。”“你的孩子考上大学了。”“你订的卧室用具到货了。”“你的好朋友夫妇要到你家住一周。”亚历山大逐个提了问题,眼镜后面的蓝眼睛眨巴着问这些是不是压力。有说是,有说不是的,回答莫衷一是。而亚历山大认为都是压力。压力会影响睡眠,因此先要放松。

这项既轻松又神秘的活动是由杭州润本健康咨询公司主办的。该公司被西博会暨文博会指定为战略合作伙伴,承办“心灵体验区”的活动,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在场的著名书法家蒋频挥毫书写了笔势雄健的“养心堂”三个大字,当场赠送给主办方董事长余晓平。脸色红润的余晓平用柔和的语调说:“人们在创造美好的生活,我公司应该为他们提供心理动力支持。我们请来风靡北美的两位娱乐催眠秀明星。亚历山大的催眠术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各种压力,放松精神,消除焦虑,提高睡眠质量,在生活和工作中变得更加乐观、自信、勇敢。”

当然,催眠娱乐表演只是润本“心灵体验区”全部活动中的一项,还有艺术治疗、沙盘游戏、冥想体验、生物反馈、双耳交替等活动,在民间,在学校,都激起朵朵欢乐的浪花。

通往健康和快乐

面向大众的“心灵体验区”确实是一个创意新颖的项目,活动范围纵贯人的一生:儿童、青少年心理、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和婚姻关系,情绪、睡眠、职业辅导与调适,女性更年期和老年期,还有危机干预等。在西博会暨文博会展会期间,英姿飒爽的润本健康咨询公司董事长余晓平带领咨询师走进杭城中小学校园,连续举办“阳光少年”心理健康公益大行动“青春作主”专场活动等,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称道。

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排队来到学校操场上,围在沙坑旁边。余晓平一边拉着身边一个女孩的手,一边平缓地说:“小朋友们,不知你们有没有看过一则报道:一对父母为了不让刚进小学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花了一万多元钱,为孩子在少年宫报了各种兴趣班,把双休日的时间都排满了。到了双休日,这对父母带着孩子一忽儿进这个教室,一忽儿进那个教室,又是乐器又是绘画又是作文,大人忙得不亦乐乎,小孩连轴转搞得晕头转向。”说到这里,余晓平带着痛惜的语调低声道:“这个孩子被折腾得心理崩溃了,产生了用头撞墙等行为。后来,父母急了,不得不带着孩子去医院,也不知该看哪个科。不懂儿童心理的父母造成了与愿望完全相反的后果。小朋友们,你们说,该怎么帮助这个报道中的孩子呀?”

孩子们七嘴八舌。有个胆大的孩子举手说:“看心理医生。”

余晓平满意地笑了,说:“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心理健康能使小天使快乐成长,放飞心灵!”

按展会的安排,余晓平又带着咨询师来到杭城东部一个中学的音乐教室,演绎了初三学生参加的“青春作主”心理辅导专场活动。

这场心理体验十分有趣。幽静的音乐教室里放着各种乐器:锣鼓、碰铃、竹板、沙锤、响板等。躯体和心理都在发育成长的大孩子们好奇地瞧瞧乐器,又瞅瞅咨询师。满脸笑容的咨询师亲和地对他们说:先上来一位同学,拿起一件乐器敲击,用敲击声表达对在坐的某位同学的感觉,然后请在坐的同学来猜测,这敲击声所表达的是哪一位同学。

咨询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像飞进一群蜜蜂,同学们兴味盎然地议论起来,有的已跃跃欲试地站立起来。咨询师让同学们有序地上来敲击,有个同学用钗敲击的频率来体现某位同学的笑声。这下子把同学们乐翻了,争着举手猜测,结果一猜就中。接着,有个同学敲击出大家熟知的一段音乐旋律,来暗示某个同学的绰号。这更使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之后迅速指出这是某同学的外号,那位被指的同学心领神会地笑起来。此后,有个同学用快节奏的敲击,形容某个急性子同学的个性。这让被暗指的同学有些尴尬,幸好咨询师用幽默的语言化解了。

余晓平始终以关注的眼神,瞅着这些初尝人生竞争况味初三学生,他知道这种心理引导,能够化解压力,唤起自信,让孩子们大胆、真实地表现自己,沉着、勇敢地面对一切。

心理辅导专场活动快结束时,余晓平问同学们愿不愿意再次参加这样的心灵体验活动,同学们齐声高喊:“愿意!”还高举双手,强化自己的心声。

让阅读滋养你我心灵 篇4

关键词:阅读,分享,滋养,心灵

语文,包含了语言和文学,从早期简单交流的生存技能发展至闪现着人类精神思想光芒的外在体现,兼具理性工具之实和人文感性之美。语文教师若是能自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萃取文质兼美的篇章并能和学生一同分享,那生命之于我们就不再只是单调而乏味的。当我们为人世间的至真至纯、至美至善而心怀感佩之时,心的幸福便如同沐浴在冬日的阳光那般温暖祥和。当我们为人性的矛盾、世事的无常而慨叹之时,思想的芬芳便如同春日的百草园馨香四溢。

记得和学生分享过一篇从《读者》中看到的文章,题目是《魂归大漠》,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冲破双方家庭阻拦、幸福生活在一起的夫妻,丈夫叫陆大为,妻子叫杨惠。一次到大漠打柴,忘了带打气筒,商量后由妻子回家去取,顺便喂下刚出生的孩子。妻子返回大漠时却迷了路,丈夫及所在的连队四处搜寻、想尽各种办法也未能找寻到杨惠,丈夫决定再次孤身前往大漠,一定要寻回自己的爱妻,找不到就不再回来,最终陆大为陪着妻子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大漠里。听完故事,学生们被深深地震撼了。特别是当我读到妻子深陷绝境之时拼尽全力在气筒木把上刻下的最后文字:

“大为,我迷路了,今天是第三天。我已经坚持不住,决定朝木把指的方向走,你要是能看见,就快来找我。”

“大为,娜娜,我的亲人们,我真想你们。”

“大为,我要是死了来世我们还做夫妻,说定了,我等你。”

气筒的钢管上也有字但不明显,仔细辨认,却都是同一个字:“水,水,水,水……”

人同此心,很多同学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她们体会到杨惠在彼时彼境中的孤独与绝望,真正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让学生说说在迷路了之后,杨惠生命的最后几天是怎样的情景,在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被命运逼到绝境之时,她的心理活动如何。大家很快进入情境,说得很是动情,课堂便随着同学们的述说被各种复杂的情感浸染着,读到丈夫毅然返回大漠,学生中有的流露出对丈夫的肯定,说:“大为用生命诠释了真爱”,“杨惠这一生值了”,有的却并不赞同,而不赞同的原因更多的是考虑到孩子。同学们争论得很是激烈,我不再轻易阻止、也不主动表达观点,因为这样的争论,来自对爱和牺牲——人类最美最伟大的情感的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跟随着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使参与者更加体会文学的魅力。此时的我,更像是一个听众,然而此时此刻听众不正是最恰当的角色呢?这样的情形已记不清有多少回了,很多时候,我很享受这种方式,生活永远是最丰富的源泉,我们虽无法体验各样的人生,但阅读带给我们的足以丰富每个人的精神世界。

只要有心,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的事物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感悟。比如感动中国里那些不平凡的普通人,比如舍己救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还有身患癌症即将离世的母亲写给幼子的书信,读之令人潸然落泪。每个人都感受过亲情、友情,这些感情的体验一直就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还有什么比这些鲜活的来自身边的故事更打动人的呢?还有什么能比这些更触动我们心灵的呢?

已经十年有余了,那篇名为《春天凋落的花》的文章一直静静地驻扎在我的心里,尤其是在身为人母之后,那一字一句更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我的灵魂。2004年的春天张家港一所学校的高一学生去杭州春游,在返回的途中,客车在常熟出了特大事故。面对生命的凋零,有一位同学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指挥棒在空中画了一个圈儿潇洒落下。就是这个动作,让我想起来就泪流满面。

记忆中,小学的几年里我似乎一直是他的一个影子。少先队的辅导员出现在我们的教室前。他喊:“钱宇星,钱梦秋,出来!”于是我和他便出现在播音室中。“红领巾广播现在开始!”那是我一生难忘的时刻,我知道,我的声音和他的声音会在各个教室、在校园的上空飘扬。

听同学说,在他们学校,高一第一学期期终考试,他的成绩是全校第八名。然而,在那个春天,那辆大巴上流出了他的血。

泪眼蒙!中,他手中的指挥棒,在空中画了一个圈儿,潇洒落下。

我不相信,那个完美的男孩子,没有了!

我不知道,当他的父母接到学校通知后是什么感受?当他们怀着一线希望赶往常熟。一个一个病房找寻时是什么感受?当他们找遍每个病房、看遍每一张受伤的脸庞却找不到自己儿子时是什么感受?当医务人员用惋惜的目光射向太平间大门的时候他们又是什么感受?当他们掀开那沉沉的白布,看到孩子那不再熟悉的脸庞时,他们是什么感受?我不知道,我不想知道!我的痛苦。只是他们的亿万分之一。

妈妈说,那一晚,他的父母亲,搂着他的身体看了一夜的电视,他们说,孩子生前太辛苦。电视都没让他多看过。他的父母,在那一夜间,白发苍苍。

妈妈说,他的父母把两千块钱放在他的口袋里,火化时把电视机随身听烧给他……钱,对于失去孩子的父母,没有任何意义!

妈妈说这些的时候,异常的轻柔,异常的沉重。

以前不知道生命的珍贵,现在明白了,死很容易,活一次很难很难。(1)

当学生们听完我的诵读后,教室里变得特别地安静,有的已默默地淌下了热泪。也许是在慨叹生命的脆弱,也许是哀伤着失去孩子的父母,也许是陷入对生命思索的联想,还有太多的也许。此时此刻,我的任何言语都是多余而苍白的,因为透过刚刚的文字,我们那么真实地幸福着作者的幸福,悲痛着她的悲痛。所以,当我们自己被身边的点点滴滴所感动时,当我们看到触动灵魂的文章时,就记得把它挑来给学生阅读吧!也让她们的灵魂来接受这人世间至真至诚的感情的浸润吧!

也许是为人师惯了,每每发现可与学生分享的文章便搜罗过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还不成熟,还有很强的可塑性,每有弯斜,我就忍不住要掰扶一下。正如古人所言:师者之道,首在传道。

记得用《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来和班里的学生交流对“个性”的理解的旧事。那是新疆的一位语文老师对三篇高考“另类”作文的审视与反思的文章。文章里点评的三篇作文均因其思想的偏激,揪住社会的阴暗面不放而被判为零分,那位新疆的语文老师认为如此评分不当并做了全面分析。读了以后我觉得这正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有个性,又该怎样表现自己的个性。读完后,我问大家如何看他们的文章,对被判零分你有何感想。有的讲作文里写的都是实情,且文笔犀利,不该被判零分;有的讲这些作文思想反动,不给零分又说不过去。对此,我抓住这几个写作者敢想敢说能说而且运用了反讽手法等特点,使学生明白思想的独立自主才是真正的有个性。同时点出思想上的偏激正是写作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的表现,对于社会阴暗面应以更积极的心态去分析评述。课后有的学生意犹未尽,向我借阅,还有说老师你再给我们读读精彩的作品,我回答他们,自己阅读吧,通过自己的阅读你将收获更多!

文学正是这样一种奇妙的存在,它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竟能产生如此强大的魅力,让我们随着它的律动或是哭泣,或是欢笑,或是惆怅,或是激越,或是深深地思考。在阅读中体会百味人生,领略世间的美妙,丰富我们的情感,提升自己的智慧,能阅读的人总是幸福的!

与阅读为伴,我们的灵魂便不再寂寞孤独,有阅读做伴,我们的情怀便不再狭隘局促,与阅读同行,我们的幸福就会历久而绵长。

参考文献

用文学滋养心灵的阅读答案 篇5

文学对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的心理现象,有许多细腻和深刻的描写。它既能够印证意识形态各领域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也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

想象对于作家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创造一个又一个声色并茂、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以实现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跨越:化平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将不存在的事物塑造成纤毫毕现的艺术形象。因此,只要我们拥有一颗能感受天地万物的自由心灵,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将那“数千年往事,注上心头”,可以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让想象展翅腾飞,让艺术构思的诸多材料在刹那间被灵感照耀,进而启迪和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如何认识生活,以及怎样经营生活等,有效提高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让我们保有健康的心灵。

文学由情感酝酿而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情感至强烈处,可以让作者不能自己,甚至陷入癫狂状态。如郭沫若创作《女神》后半部分,是在晚上就寝之时,意趣袭来。于是他就伏在枕上用铅笔火速地写,但全身却有种寒冷的感觉,连牙关都在打寒战。至于文学作品对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特别是一部具有伟大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品本身产生的情感互动会感染到大部分人,甚至能够改变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因此阅读文学作品,如果能够被其间文字所感染,体会到作品内在的品格与风骨,那么我们就能够以诗性的方式来理解生活,体悟生命。

人有各自内在的品格、美好的精神境界与丰富的心灵财富,需要通过借助文学作品,更快地把它们变成我们生命世界里的一部分。每当我们在台灯下,拿起一本陶渊明的诗集,吟诵着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时,就会远离外面喧嚣的世界。而苏轼《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是一种喷薄而出的力量。一个可以感受作品之境的`人,他内心深处本就积蓄着某种与作家相类似的气慨,本就具有某种可欣赏、可感受这种作品品韵的心灵境界与个性气质。

将人生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用悲剧揭示出来是文学的一大功能,也是文学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同时,文学还通过在平凡世界里发现美、追求美,给人一种追寻自我尊严的无限力量和一片超越自我的广袤天地。它可以鼓励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斗志,给生活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是心灵的涤荡、人性的完善、性情的陶冶,它塑造了我们的生命和思想,使我们能告别昨日之我而成为今日之我,闪耀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精神魅力。而对文学的谙熟,可以使我们掌握烛照人性隐秘的最明明亮的火把,揭开一道道理性刻意织就的幔纱,一览人性那最奇妙多姿的形态,在人生的道路上“关照好自己的心灵世界”,自信从容地前行。

(有删改)

1.下列有关“文学对人类滋养功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能够激发人类的潜能。

B.文学能够滋润人们的情感。

C.文学能够培养人们的气质。

D.文学能够强化人们的意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可以通过想象来突破时空的限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将平凡的事物神奇化,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B.文学史情感的产物,文学创作需要激情,郭沫若在创作《女神》后半部时,意趣袭来,情不能已,思如泉涌。

C.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给个人的生活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它还能够鼓励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斗志。

D.人的个性气质与作品的品韵往往一致,就如陶渊明写不出苏东坡的壮美,苏东坡写不出陶渊明的淡泊一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通过其内在的品质与风骨、涤荡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性情,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使人自信而且从容。

B.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本身产生的情感互动能极大地感染人,引起读者的共鸣,甚至改变人们对人生的认识。

C.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就在于文学能够用悲剧的方式,将人生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揭示出来,照亮前路。

D.文学能够在平凡的世界里发现美、追求美,能够照亮人性的隐秘,揭开遮掩的面纱,展现人性的多姿形态。

1. 试题分析:A项,“文学能够激发人类的潜能”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根据原文:文学可以激发想象,而不是激发潜能。故选A。

2. 试题分析:D项,“就如陶渊明写不出苏东坡的壮美,苏东坡写不出陶渊明的淡泊一样”说法不正确,根据原文:人的个性气质与作品的品韵往往一致,但人往往具有多面性,恬淡的陶渊明也有金刚怒目的诗篇,苏东坡也有大量的婉约诗词。故选D。

轻盈心灵的滋养素 篇6

日复一日,脑袋不知被多少根神经反复拉扯,生活总透着些许无奈,所有的烦恼与不安就像满是褶皱的窗帘,阻挡了阳光,让阴霾弥漫了整间房。于是,深陷城市泥沼的我们一次次地伺机放飞,试图在或喂马劈柴或周游世界的洒脱生活中放松心灵,到彼时彼地邂逅最真实、完美的自己。高耸入云的悬崖绝壁、咆哮奔腾的江海河谷、宽广无垠的草原戈壁、悠闲惬意的细沙海岸,或滑雪、或跑步、又或者只是悠闲地旅行—这一幅幅意象是我们精神的驻地,想来便令人心驰神往。是的,户外运动就是有着这样的魔力,能让现实中疲累的我们找回满意的自己。运动缓解压力医学研究者发现,每天运动30分钟能有效缓解30%的压力。

生活由琐碎的片段组成,压力在所难免。它来源于我们的需要、愿望与外界环境、人际关系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日常烦恼导致的压力—超负荷,是我们负面情绪最重要的缘由,当我们面对互联网庞大信息的羁绊,当我们身处钢筋森林的围困,不安、无助、慢性疲劳、恐慌、缺乏活力,逐渐积累成压力。

工作中奉行实用主义和商业精神,到了户外,终于可以一解我们对浪漫与新奇的追求,艺术理想和人文情怀可以毫无保留地迸发,没人会评判你矫情。每个户外者,都是从诗句中跳跃出来的精灵,谁都能发表感慨数句,而后感动自己。同样一杯咖啡,在工作室它只是你灵感的陪衬,来到户外,才能真正品出它丰富多层次的味道。环境不同,心境则不同,对同一物品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不然怎会说境由心生?新奇与浪漫,是户外给我们的生命滋养素。

户外运动,缓解了我们世外桃源的故乡情怀。在城市流动,尤其身在异乡工作生活的人们似乎是无根的,总有一股莫名的乡愁。当职场失意或是情感落寞时,孤独感、无助感、恐慌感、苍凉感……总是会在城市尽头吞噬我们的热情。走入户外,让我们乡土生活的愿望得以实现,一棵树,一朵花,一只路过的小狗,都好像曾经的伙伴,孩提时代的柿子树也在风中摇曳,仿佛还听到嬉戏打闹的快乐笑声。当我们扎起帐篷,听着鸟叫虫鸣,深夜围着篝火数星星,凌晨裹着睡袋看日出,心中那个最美好的故乡就呈现眼前。

我们在户外学会了真正平等相处的友谊。户外是真性情,无需印象整饰,无需为了树立起一个特定的形象而规整自己的装束,无需专门的道具将自己与他人区隔开来。没有职位的差异,没有年龄的限制,有时甚至可以忘记性别,大家都是平等和自由的,以更加自我的方式互动,省去了因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地位、身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心理负担。我们以网名互称,把自己此时此地最真实的内在表达出来。户外生活,我们总是发生密切的“焦点互动”— 集中注意于某一视觉和认知的焦点;高度的行为相关性;面对面的密切注视;最大化相互间的感知和审视,促成了“我们”这样一种团结感的出现。优美的风景、热爱的运动、心态的放松、简单而纯真的交往,彼此获得认同与赞赏,更能催生归属感。这样的友谊虽有可能是短暂的,但更纯粹,更直接。

我们在户外运动中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去寻找最初的真实。我们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我的现状与理想总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却又很难有机会获得内心深处的回答。当我们沉浸于某项户外运动中,需要靠我们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看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在路上,我们也许会一跃成为诗人或哲人,能感悟离开自己生活才能感悟到的点滴,放飞心灵。

在享受轻拂微风的同时也需要接受狂风骤雨的洗礼,欣赏葱茏森林的同时也接纳荆棘灌木的刺痛,这正是山野间的惬意与乐趣,也是它能带来心灵宁静的因由。如果没有付出过汗水和努力,又怎能触动心灵,真正把垃圾情绪释放掉呢?

让真心真情真爱滋养学生心灵 篇7

一、以人格感化人格

教师是学生智慧之田的播种者, 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开拓者。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精深的学问, 友好的态度, 高尚的品格, 浓厚的教学兴趣, 适当的情绪表现 , 以及合理 的语言动 作皆为学 生所观察 、所注意、所 模仿。在教育中, 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学生, 要用自己的语言打动学生, 把自己对人、对事的真实感情流露出来, 从而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共鸣, 学生会感到教师就是他的榜样。一次晨会课, 为了让学生能友好相处、互相帮助。我举了自己遇到的一个例子:有一次, 在吴江大润发附近, 我遇见一对年过花甲的老 夫妇 , 他们对我 说 , 来吴江找 儿子 , 可能是地 址错了 , 没有找到 , 可是带来 的钱花光 了 , 求我给他 们点钱买 吃的。我给了他们20元钱。回家后谈起这件事时, 很多人都说现在这种情况大多是骗人的。学生听后也说:“老师, 爸爸说过路边的陌生人跟自己讲话不能相信。”我再问学生, 那你们认为老师是不是被骗了? 有的学生说是, 有的笑着不答, 有的低头不语。于是我对学生说:“我认为, 即使他们是骗子, 我也感觉我没有被骗, 因为那是两位年过花甲的老人, 如果他们有富裕的生活, 他们不会这么做。我用我的这点钱帮他们做点什么, 不能算是被骗。”听完我的话, 从同学们的目光里我能看出, 他们似乎理解了我的意思。接着我又对同学们说:“我们, 包括老师, 也许都成不了伟大的人, 但是我们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好人, 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让我们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 都能尽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通过平时的这些点滴教育, 同学们明白了许多事理, 在班集体里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 , 热情地对 待每一个 人 , 形成了良 好的班风。

“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 , 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 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只有自己具有美好的心灵, 才能使别人的心灵更美好。平时, 好的教师本身就是强大的教育力量。学生在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同时, 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从而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 学生会感到教师就是他的榜样。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因此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用爱温暖童心

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 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 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孩子对爱的需要就像沙漠需要绿洲, 春草盼甘霖一样。所以要教好学生, 单靠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 还得用无限的真情培育他们, 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你的关心和呵护, 打开他们的心扉, 倾听他们的心曲, 并及时给他们点拨与引导。小雨是我们班的后进生, 她的行为习惯与其他孩子不一样, 她喜欢自说自话并且在任何场合都不知道忌讳。在她上一年级时, 我就已有所耳闻, 以至于班级里的其他孩子都有些嫌弃她, 安排座位时都不愿意跟她坐。最后我硬是要班长和她坐在一起, 她还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于是经常用关切的眼神望望她、提醒她, 看看她在干什么。有时, 她一个人望着窗外, 手托着下巴, 似乎在仔细观察着教室外的事物, 当听到我叫她的名字时, 她像是被唤醒了一样, 用奇妙的眼神望着我, 似乎要跟我说什么似的。她的作业完成得很慢, 但她总会到我办公室写完了回家, 不会拖欠。我总跟自己说, 她只是比别的孩子慢一点, 要给她时间。渐渐的, 她开始慢慢接受我。有一次竟邀请我去她家玩, 正巧是家访月, 我便和班辅导去了她家。那几天, 她时不时就向同学炫耀, 老师去了她家。虽然她的成绩没有跟上来, 但是, 我看到她确实在改变, 慢慢融入集体。

学生的心, 敏感而脆弱, 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真诚、热爱、赏识学生的心唤醒、呵护。在与学生相处时, 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成长的进程。

三、用心与学生交流

教师每天与童心稚嫩的学生在一起, 学生的心灵世界是美妙灿烂的。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特别要讲究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其实每位孩子都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但他们悦于老师推心置腹的关爱, 耻于老师冷漠无情的训斥。“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 才认识到他们是你当年的学生。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缺乏自控能力, 免不了有些坏习惯改不了。我每次与学生谈心的时候, 都要求学生“看着我的眼睛说话”,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让学生通过我的眼睛, 了解到老师对他的关心、期盼、鼓励或不满, 从而引发他们内心的共鸣, 老师也可借此机会观察学生内心的波动, 随机应变地变换谈话内容、方式和语气。小金是我们班的“调皮大王”, 许多老师一见他就头疼。他为了在教学楼前的鱼池看鱼, 竟然爬到了栏杆上, 刚巧被我看到这一幕, 我真是惊恐万分。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谈话, 特意搬了个凳子请他坐在我对面, 看着老师的眼睛。刚开始我火冒三丈, 但看着他灵活的样子, 我不禁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说:“金鱼很漂亮, 你想看金鱼可以, 但也要注意安全, 万一不小心从栏杆上掉下去, 后果不堪设想。”这孩子或许从老师的眼神变化中看懂了什么, 竟忍不住哭了起来, 说:“老师, 我知道错了, 以后听你的不爬上去了。”

让母语阅读滋养儿童的心灵 篇8

一、点燃母语阅读的激情

阅读, 是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 它的真正意义是让孩子重拾阅读的乐趣, 它最质朴的要求是让我们的孩子爱上读书, 享受阅读的快乐。

1.给阅读一个轻松的背景

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曾说过这样一件事:许多英国人终身不读莎士比亚, 并不是人民否定这位作家, 而是在他们幼年的时候, 老师逼迫他们背诵的结果。在我指导孩子进行阅读的过程当中, 曾有过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给阅读“松绑”

查阅孩子读书笔记时, 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每天, 傅老师总是布置我们看半小时的书, 摘录好词佳句, 写读后感。每次, 我拿起书, 第一件事就是觉得好烦, 第二件事就是看闹钟, 希望时间过得快些。有时候, 我干脆不管是不是好词佳句, 直接从文章里面挑一些抄下来。

读完这段话, 我情不自禁地反思:是啊, 我也是一个非常喜欢阅读的人, 如果在阅读的同时还强制性的要写下读书摘要, 我不也反感的要命么?现在, 我让孩子也背负着这样的阅读包袱, 他们怎能体会到阅读的轻松和快乐?哪来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享受?如果单纯为了追求阅读的效果而逼迫孩子, 给阅读附上种种作业, 这种“拔苗助长”无疑会引起反感, 尤其是刚刚尝到阅读的甜头的孩子。这样, 无论我们的孩子读了多少书, 写了多少的读后感, 我们的教育都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育。

当我宣布取消强制性的读书笔记, 改为自由选择时, 孩子们大声欢呼:“啊, 解放了!”是啊, 解放了!我的孩子们由此享受到了更多读书的快乐!

当读到上面的事例时, 大家的心里也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么, 让我们从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出发, 为我们的孩子创设一个轻松的阅读背景吧。因为, 我们真正要培养的, 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喜爱阅读的人,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有了兴趣的驱使而读书, 会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快乐的事。

2.给阅读一个美好的引领

强制造就背叛, 引领诞生亲近。“无痕的教育”永远是教学艺术的永恒。我们只有珍视生活中的无痕引导, 才能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步入母语的殿堂。早自修、阅读课, 捧起《唐诗宋词》, 踱步于课桌与课桌之间, 与孩子们一起大声朗读;中午的时候, 捧一本书, 和孩子共同徜徉在油墨的芬芳中, 感受着天的高远、海的广阔、阳光的温暖、人性的柔和、自然的魅力……我们仿佛远离了尘嚣, 心灵在书的世界久久流连、深深陶醉……

3.给阅读一个成功的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生进行阅读过程中, 为了确保每个学生快乐成功的阅读, 不断增强学生母语阅读的自信心。我在班里设立了很多的奖励机制。如头衔奖励, 给爱读书的同学授予“小鲁迅奖”、“小冰心奖”, 而用成功的孩子的名字命名, 更为他们所喜欢。如周丹的作文获得了校征文比赛一等奖, 就把那天定为“周丹读书日”。对爱读书的学生经常进行口头表扬, 对于那些特别突出的学生还给予在国旗下讲话的殊荣;允许向班级图书室无限制借书的权利……

二、建设母语阅读的系列工程

我们语文的教育任务是把孩子培养成读书人、文化人。我们应该在童年里就引导孩子通过阅读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兴趣, 对崇高人格的追求。因此, 我们有必要建设一个母语阅读的系列工程, 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1.启动经典诗词诵读工程

中华民族曾是一个泱泱大国, 这些中华古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永恒的雕塑和建筑。只有记诵古诗文, 才能使我们民族文化血脉相传。在古诗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晨读课、阅读课等时间, 以所学古诗为基础, 积极拓展古诗教学的内容。努力在孩子幼小的纯净心灵中, 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2.启动经典名著阅读工程

有教师这样描述经典名著教学的理想境界。课前:邂逅名著, 产生一见倾心之感;课中:相约名著, 记下刻骨铭心之忆;课后:热恋名著, 留下一往情深之念……一生能与名著相伴。这, 不仅仅是那位教师, 也是我们无数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营造母语阅读的浓郁氛围

“孟母三迁, 择邻而居”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的孩子, 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容易带出一批喜爱阅读的孩子。为了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1.“书香校园”读书节——我们共同的节日

例如, 我校每年开展校园“读书节”, 让书香飘溢校园, 师生共同成长。在这些师生的共同节日里, 开展了系列活动:学生讲故事比赛、古诗配画展、自制书签展、“点燃书香”教师演讲比赛……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为孩子们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体验成功, 享受读书的快乐。

2.“班级书香园”——我们的心灵之约

每月定期向学校图书室借书, 并鼓励孩子们将自己喜欢的书带到班上, 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 做好阅读登记, 同时, 开展班级与班级“好书换着看”活动。这样, 便于孩子们就同一本书、同一角色、同一话题进行交流。一些课外阅读面较广, 兴趣浓厚的孩子亦可带动阅读兴趣较弱的同学积极投入到课外阅读当中, 共享读书的快乐。

3.亲子共读活动——我们的温馨时光

“在犹太人家庭中, 读书受到了高度重视, 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这也是犹太人智力具有优势的重要原因。在家庭中营造亲子共读的氛围, 既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又享受读书的乐趣。眼下, 我们一些学校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我们更要和家长多沟通、多交流, 努力达成共识。

“一个不热爱读书的民族, 肯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而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 则肯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让我们的孩子尽情地畅游书海, 让母语阅读的源源清流滋养他们的成长吧, 但愿我们的老师是这一快乐旅程上为他们乘风破浪的船帆!我们期待着, 同时也努力着!

摘要:母语阅读是形成文化积淀的源源清流, 是儿童人格形成的半壁江山。对他们而言, 从小就体味到阅读是一桩快乐的事情, 从而终生享受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这是我们所能给予他们的最好的童年礼物。本文主要从点燃母语阅读的激情、建设母语阅读的系列工程、营造母语阅读的浓郁氛围等方面论述了进行儿童母语阅读实践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母语阅读,文化积淀,滋养心灵,精神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春幸.课外阅读的解读.小学语文教育论坛.

[2]徐冬梅.亲近母语阅读为先.小学语文教师, 2004, (11) .

让班级文化建设滋养学生的心灵 篇9

一、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现阶段丰富小学生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以班级为集体,确定其奋斗的目标。在进行班级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班级活动的完成与自己的努力有关,让他们体会到分享班级荣誉的快乐。例如,在建班之初,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苑无边思漫香”作为班级对联,将勤、思两字作为班级精神理念灌输给学生,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讲解这两字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并形成这种班级精神。第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班级文化,良好的人际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如果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与学生,任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能相互理解,团结帮助,平等友好相处,那么就能形成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气氛。第三,培养良好的班级风气,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多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良好风气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他就是这个班集体的一员,这对丰富小学生的精神文化非常重要。

二、完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利用活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制度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我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第一,实行学生自主管理的体制,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它能使每个学生都进入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人人都参与管理,让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工作热情,形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观念,从而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获得发展;第二,建立健全奖励机制,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例如,有的学生做事责任心较差,对班级卫生工作马虎应付,甚至逃避值日。对此,一味的处罚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通过奖励负责任者来刺激不负责任者,实现既奖励先进又带动后进的双重教育效果;第三,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文化建设制度,这样产生的班规,由于符合他们自己的心理需求,条文不多,内容简明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学生也乐于执行和遵守,有了制度作保障,从而使班级的各方面工作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提高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的建设对于提高班级内部凝聚力非常重要,所以,对于学校来说,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的氛围中,即使是一些细小的环节,教师都不能忽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包含很多方面,如教室的环境布置、桌椅的摆放、黑板报的利用、班级的卫生状况等,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可以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一个整洁、明亮、舒适、美观的教室环境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在优美的环境中通过班级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情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四、促进班级活动文化建设

通过对一些班级活动文化建设的成果经验调查表明,班级活动作为一个集体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升华,进而形成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超越传统的班级活动创设,让学生自主地建构、管理班级活动,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潜能,提升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开展班级活动之时,要注意活动内涵的丰富,使学生主动地提炼出成长的体悟。首先,班级活动应该超越对学生生活的直接反应,来挖掘学生的成长体验。班级活动能够从真实生活出发,不仅应该注重反应现实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从现实生活出发,分析反思日常生活,能够在反思中获得对生活的成长体验。其次,班级活动的开展应该超越一体式的模式,应该向多方面进行体验。例如,在组织学生去福利院打扫卫生这一活动中,教师能够让学生自主的组织管理分配任务,让学生获得劳动的自我教育。另外,在活动结束之后,让学生共同分分享一天的心得或者是以日记的方式记录,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获得他人的情感体验,将所有体验汇总起来,获得更加深刻的成长价值体验。

让图画书阅读滋养孩子的心灵 篇10

下面我就结合平时教学谈谈做法:

一、感悟图画书蕴藏的教育价值

一幅幅精彩的图画, 一个个精妙的故事, 凑成了一本本美轮美奂又富有内涵的图画书, 这些书是儿童特别喜欢的文学形式之一, 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 传达人类共同的传统美德, 如乐观向上、机智勇敢、宽容善良等。 它与儿童积极情感的培养和心灵的成长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对于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也能提高儿童的情感判断能力。因此, 教者首先要对读本有全方位的解读, 才能更好地发挥图画书的教育价值。

比如《爷爷一定有办法》, 整本书除了叙述小约瑟一家的温情故事外, 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作者在画面的下方还特意留出了又窄又长的一条, 补述了小老鼠一家的亲情故事。 孩子们读了故事, 一定会佩服这位慈祥、可以信任、又有办法的爷爷。 “有办法”当然是第一主题, 而感受书中“两户人家”的亲情和幸福当然也不能错过;《小猪变形记》中的小猪, 更能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 但通过小猪的一次次变形, 还应该让孩子们明白别人固然很优秀, 但自己则是独一无二的那个, 做好自己就是最棒的;《小黑鱼》中传递给孩子的不但是小黑鱼和小红鱼的齐心协力的精神, 还有那条小黑鱼, 很聪明, 又会想办法。 我们应在阅读时把这些思想情感一点点无形地渗透进去, 给儿童的心灵世界注入更深一层的东西, 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品读图画书蕴含的精彩故事

图画书中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吸引孩子的眼球。 在引导孩子阅读图画书时, 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 留给孩子更大的空间, 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倾听、观察、思考、想象, 细细地品味故事, 并积主动参与到故事中, 共同演绎精彩的故事, 体味故事带来的快乐。 教学中, 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大声朗读给孩子听

松居直是日本最久负盛名的图画书阅读的推广者, 几十年来他就坚持一个观点:“图画书不是让孩子自己读的书, 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 ”美国教育家杰洛姆·布鲁纳指导我们这样阅读图画书:“一开始, 教师得先为儿童读故事, 慢慢地, 用比较戏剧化的方式, 来呈现整个作品。 ”也就是说, 教师在为孩子们朗读时, 可以夸张一点, 加上些手势、表情等辅助语言生动地呈现故事, 给予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无声的语言滋养与畅快的阅读享受, 从而让阅读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

确实, “听教师大声读”是图画书阅读的重要方式, 也是孩子学习母语的重要方式。 而且, 孩子的耳朵是世界上最敏感的耳朵, 最能打动他们的, 无疑就是各种各样的故事。 孩子对于故事的兴趣, 有时甚至超过了游戏和动画片。 好的故事, 孩子会不厌其烦地反复聆听。 因此, 作为教者, 我们不妨多读一些图画书给孩子们听。 比如《月亮的味道》《花婆婆》《逃家小兔》等, 这些图画书画面或精美, 或有趣, 能给孩子带来视觉的享受, 而且文字很精彩, 适合大声朗读。 在阅读《逃家小兔》时, 还可以学着妈妈说话的语气, 轻轻柔柔地说:“如果你变成小男孩跑回家, 我正好就是你的妈妈, 我会张开手臂好好地抱住你。 ”当然还可以一边说, 一边张开双臂, 做出拥抱的样子。 听了这些话, 相信孩子一定会回家和妈妈一起做这个 “逃家小兔”的游戏, 在游戏中感受亲情的温暖。

2.引导孩子观察画面

儿童文学家彭懿先生在《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指出:“图画不是文字的附庸, 不再可有可无, 甚至可以说是图画书的生命。 ”确实如此, 每本图画书的背后都凝聚着“作者”多年的心血。 如果把图画书比作一串精美的项链, 那么, 一幅幅图画就是一颗颗耀眼的珍珠。 因此, 在引导孩子阅读图画书时, 细细观察画面能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母鸡萝丝去散步》中, 主人公母鸡萝丝的表情“呆若木鸡”, 自始至终没有多大变化, 就保持着一个姿势, 半闭眼睛, 不快不慢地走着, 悠闲、自在。 那只跟踪在后面的狐狸却一会儿紧弓身体, 一会儿一个倒栽葱, 一会儿甩到了天上, 让人忍俊不禁。 再看狐狸的表情, 每当它快要抓到母鸡萝丝的时候, 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亮亮的, 把狡猾和贪婪全写在了脸上, 紧接着画面一转, 随即就会出现一双或歪斜, 或无神, 或呆板的双眼。 这些强烈的画面对比带给孩子们更多的快乐。 阅读前, 我引导孩子们注意观察狐狸的表情和动作, 特别是它的眼睛。 于是, 孩子们捕捉到了很多有趣的画面:“狐狸的眼睛被多齿谷耙撞歪了”;“掉进谷堆和面粉堆里的狐狸被压得只能翻白眼”;“落在手推车上的狐狸因为站不稳, 眼睛睁得老大老大, 好着急。 ”……在这一过程中, 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 还学到了观察图画的本领, 一举两得。

有些书更特别, 整本书里面竟然找不到一个字, 例如无字书 《里面外面》《手电筒看见了什么》《灰袍奶奶和草莓盗贼》等。 《灰袍奶奶和草莓盗贼》讲述了一个身穿灰袍、抱着一篓鲜红草莓的奶奶身后, 跟着一个身穿绿披风、 头戴尖草帽的怪物, 最后奶奶凭着聪明才智甩掉了草莓盗贼, 安全回到了家。阅读时我告诉孩子, 这不但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诡异的故事, 书中还有很多隐藏着的“秘密”等着我们寻找。 孩子们都睁大眼睛仔细瞧, 不时发出“哇”“哦”的声音。 又一遍读完之后, 教室里小手如林。 有的说:“我发现草莓盗贼走过的地方都会迅速长出一串串蘑菇来。 ”有的说:“我发现门把手上有眼睛, 它在愤怒地看着草莓盗贼。 ”有的说:“我发现沼泽和树林里有小鱼和小鸟。 ”……孩子们的眼力还真是不一般, 一处处新的发现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惊喜。 这种由图画带给孩子的美好和智慧的体验绝对是文字无法传递与替代的。

3.鼓励孩子大胆猜读

猜读, 顾名思义, 就是指在阅读过程当中, 根据已知的内容, 猜想未知的内容。 它是图画书导读中最合适的方法。 不要说孩子, 就是一个大人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过程中, 也往往会根据书本的文字或图画, 对下面的故事情节进行推想。因此, 在阅读时我除了引领孩子仔细观察画面外, 还会时不时地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孩子们尽情地交流、大胆地猜想, 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爱幻想的心理, 同时还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老鼠牙医地嗖头》这一本图画书, 讲的是牙科医生地搜头的技术非常高, 但他拒绝给会给他带来伤害的动物看牙。有一天, 一只狐狸牙痛, 请求地嗖头给他看病。 看着狐狸那一副可怜相, 我请孩子们说一说, 地嗖头会同意给狐狸看病吗? 有的说会, 因为狐狸捂着牙齿, 流着泪, 看起来太可怜了;有的说不会, 因为狐狸总是很狡猾、很贪婪, 说不定在牙齿不痛后吃了地嗖头, 这太危险了。 我没说什么, 接着给孩子们读。当我读到地嗖头愿意冒一次险给狐狸看牙的时候, 所有同学都“呀”的一声, 似乎在为地嗖头担心。 地嗖头开始给狐狸看牙了, 他帮狐狸拔掉了坏牙, 重新做了一颗纯金的新牙。 第二天, 当地嗖头给狐狸装上了新牙以后, 我请同学们猜测:结果会怎么样? 有的说:“狐狸肯定恩将仇报, 会吃了地嗖头。 ”有的说:“地嗖头一定会想出办法帮自己脱身。 ”有的笑着说:“说不定狐狸的嘴巴张不开了, 吃不了东西了。 ”……看孩子们说得差不多了, 我又开始读了:“地嗖头给狐狸的所有牙齿都涂上了一种新发明的让牙齿永远不会痛的神秘药水, 然后让狐狸把嘴巴咬紧一分钟, 好让药水充分渗透进去。 一分钟以后, 狐狸已经张不开嘴巴了, 他得知要过半天才能张开嘴巴, 只能乖乖地离开了。地嗖头终于‘狐’口逃生了。 ”……在笑声中, 在大胆的猜想中, 故事更丰满充实了, 孩子们的想象被激活了, 思维的火花不断地碰撞, 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非常高。

4.引导孩子训练表达

图画书中的文字大都很简洁, 叙述流畅, 而且重复出现, 给儿童的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样式。

《爷爷一定有办法 》中反复出现了好几个句子, 给图画书带来了韵律美。 如:“爷爷拿起了毯子, 翻过来, 又翻过去。 ”“‘嗯… … ’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喀吱、喀吱地剪, 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 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我在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的时候, 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两句富有节奏感的话语, 还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孩子们很快地学了起来, 摇头晃脑的, 可爱极了。 在反复阅读、品味, 并模拟动作之后, 再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进行借鉴、模仿。 有的孩子在折纸时, 一边折纸, 一边就说开了:“我拿起了彩纸, 翻过来, 又翻过去。 ‘嗯……’我又拿起剪刀开始喀吱、喀吱地剪, 再飞快地左折、右折、上折、下折, 很快折成了小鸟、小船、小飞机……我用嘴轻轻一吹, 哈哈, 这些东西都变成真的啦! ”借用了这些句段, 孩子们的表达就灵动了。

5.集体讨论故事内涵

读完一本书, 读后讨论往往必不可少, 它是对整个阅读活动的总结和提升。 讨论之后, 孩子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了解书本表层的含义, 而是更深入地了解文本, 体悟文本中未言明的含义。 我们共读了《小黑鱼》之后, 进行了如下讨论:

师:“当小黑鱼的伙伴小红鱼全被大鲨鱼吞进肚子里的时候, 小黑鱼的心情怎么样? ”

生:“他很害怕, 很孤独, 很伤心……”

师:“他一直这样吗?”

生:“不是的, 他重新发现了海底世界的美丽, 又找到了好多朋友。 ”

师:“当小黑鱼又发现了一群躲在礁石和海草的影子里的小红鱼时, 是不是想起了从前的日子? ”

生:“不是的。 ”

生:“他变快乐了! ”

生:“他会动脑筋想办法, 最后和小红鱼齐心协力战胜了大鲨鱼。 ”

师:“说得真好, 团结就是力量。 小黑鱼在大海中慢慢长大了, 已经会动脑筋想办法了。 ”

这样的话题讨论一步步地将孩子们的思维引向深处, 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而且增强了阅读体验。

图画书真是一位美丽的天使, 它送给孩子一个充满奇异生灵的世界, 一个无法用感官直接触摸、感知的世界, 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世界, 是上天送给孩子的一份特殊礼物。 那一张张精致的书页就像一对对无形的翅膀, 引领孩子走近大师, 与大师对话, 尽情享受童年的美妙, 分享心灵的温暖与感动。通过阅读, 孩子幼小的心灵一定会播下一颗颗善良的种子。 我们深信, 这些种子, 会慢慢滋润孩子的心灵, 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接力出版社, 2011.9.

[2]蒋雅娟, 杨红珍.让阅读促进儿童精神成长[J].小学语文教师, 2014.10.

[3]中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文学熏陶充实心灵、滋养生命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化熏陶;文学意味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首先是一种文化,它负载文化、传递文化,反映人类文化的基本成果。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形成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如果在这个时期大量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外国文学名著、中国近现代文学名著等,是受益终生的,这些名著会影响他们的情趣,扩大他们的心胸,使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高鉴赏能力。孩子们在人生最美好的青少年时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接受人类文化精品的滋养和熏陶,这是最好的影响孩子终生的语文教育。

一、丰盈语文教学的文学意味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也是课外阅读的基础。小学语文现有教材中的文章,富有文学味道的名家名篇凤毛麟角。一个学期,孩子学习的课文大约二三十篇,仅靠这二三十篇来支撑学生的文化底蕴,是远远不够的,而其中富有文学性的课文又少得可怜。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渠道来丰盈教材,使之充满文学意味。由课内带动课外,让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激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中课文下方常有这样的注释:“本文的作者是……选入课文时有改动。”等字样,往往引发学生的好奇,激起学生寻根究底的兴趣。如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原文是怎样的?他还写过什么作品?……各种期待在学生的脑海中盘旋。此时,老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作品,也可以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阅读作者的原文,阅读他的名篇,进而阅读他的名作。如,教学《猫》时,教师可以从作家“老舍”这个名字开始介绍,包括老舍先生的爱好、生活经历、文风、作品等,孩子肯定会被深深吸引住,他们不一定能全部理解,但至少有一位大师开始在学生心里扎根了。

教学古诗时,学生在学习之前大都已经朗朗上口,在理解诗意、感受诗境的基础上,老师讲讲诗人的有关背景,孩子一定会被深深吸引。如,学习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可以从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说起……随着老师对李白生平的介绍,学生对古诗就有了更宽、更广、更深的体会。

2.丰满文学感觉

有些课文学完之后,应适当补充一些课外阅读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更多的文学感觉。如,学完鲁迅的《少年闰土》,可以补充《社戏》《故乡》等内容进行阅读;学习《最后一头战象》,可以把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推荐给学生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日积月累”里,出现了很多选自经典名著的语句,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等,教学时老师可以就地取材——在《孟子》《论语》里面再找一些传世佳句或篇章呈现给学生,带着学生走进经典,受到经典的熏陶。

二、营造阅读文学作品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书籍在老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经常阅读经典文学的老师,逐渐形成的文学底蕴和文学修养会呈现在他(她)日常的言行、教学、品格中,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起示范熏陶的作用。

1.发挥教师的自身魅力

俗话说“言传身教”,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营造一种“我读,你读,他也读”的阅读氛围。尤其是老师的示范阅读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当学生看到老师手上的书跟他读的书是一样的,心理上的暗示与接近,会让他读起来更带劲。当我们一起读完《夏洛的网》,我问学生:“谁愿意做我的夏洛?”有读过此书的学生心领神会,因为他们明白“夏洛”意味着什么;“姐姐十五我十六,妈生姐姐我煮粥……”当学生大声诵读《草房子》里颠倒歌时,没看过《草房子》的孩子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这种兴奋劲儿……

老师与学生共读经典,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老师按个人主观意愿为学生选择书目,使学生阅读出于“非自由”的状态。师生共读就是老师与学生创造共同的阅读密码,拥有共同的语言。只有拥有共同的语言才能保证师生交流的通畅;只有拥有共同的密码,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才会充满欣喜,才会充满魅力,师生只有拥有共同的语言才能使阅读文学经典的热情持续下去。

2.创设浓郁的文学气息

学校和家庭是孩子停留时间最长,也是最主要的生活与学习空间,对孩子进行文学熏陶,当然要营造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浓郁的文学气息。学校形成浓郁的文学气息可以借助班级的读书角、校园里的文化长廊、教室墙壁上的名人名言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

列宁曾回忆儿时所受的家庭教育:家里每天都有一个“肃静时刻”,在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工作或者阅读,大人和小孩都必须遵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使孩子养成静心阅读的好习惯,家庭读书的氛围是很重要的。许多家长只知道让孩子看作文书,却不允许他们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认为这些东西对提高孩子的作文成绩并无直接帮助,因此家庭购置的文学作品少得可怜。殊不知,只有家长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才能形成浓郁的、富有文学气息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拓展阅读文学作品的空间

小学阶段老师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树立大语文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跟文学熏陶紧密联系,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充实孩子的心灵,提高语文素养,滋养生命。有人担心,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是否太早?非也!如:郭沫若、鲁迅、钱钟书、冰心……哪一位大师不是从懵懂时就接触了并不太理解的文学作品。中国文化讲究的就是熏陶感染,讲究的就是潜移默化。

1.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

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在推荐好书时,老师不光要熟知图书的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做到游刃有余。现在的课外读物五花八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也不乏一些无聊乏味的东西。如果不加选择,那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结合教材,根据课内阅读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合适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学了萧红写的《祖父的园子》,可以把《呼兰河传》介绍给学生;学了老舍写的《猫》,可以向学生推荐《养花》《骆驼祥子》等来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学习《草船借箭》,就给学生讲《三国演义》的故事,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学习《“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就推荐《红楼梦》……这些选自名著的课文,更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好时机,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何乐而不为。

2.发挥阅读课的作用

结合教材,根据所学课文给学生推荐文学作品是零散的,那么阅读指导课则可以系统推荐。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现实教育教学工作的某些要求,告诉孩子阅读是非常有趣的。然后老师再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学作品,还可以利用导读课就文学作品阅读要求和阅读方法做适当的指导。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老师推荐与学生推荐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活动是很有实效的,能起到推波助澜、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一个阶段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老师应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阅读体验飞扬起来。如低中段可以开展“古诗文诵读”“美文诵读”活动;高段可以开展“阅读大王”“书香校友”“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存折”“日记漂流”等活动。当学生感到阅读有意义、有成功感时,他们就会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愿意读,再也不用家长与老师督促了。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用人类文化的精品来充实学生淳朴的心灵,希望学生成长并快乐着,快乐并收获着。经典名著伴随着他们成长,阅读为他们打下了一生发展的基础,夯实了学生的文学底蕴。学生在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后,语文课本上那些简短的课文对他们来说易如反掌。语文教育将成为与人类文化长河连接的溪流,顺着这条溪流,学生可以溯流而上,寻找语文的源头,寻找知识的源头,寻找生命的源头,而连接这源头的是阅读,因为阅读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能源。因为阅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文学熏陶,充实心灵,提高素养,滋养生命。

参考文献:

[1]李振村.给孩子的心灵以滋养[J].小学语文教师,2003(03).

[2]宗白华.美学散步[J].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王丽.我们怎样学语文[J].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07).

滋养心灵 篇12

近年来, 我校艺术教育硕果累累———通过建设新型儒雅校园, 打造儒雅教师团队, 培养儒雅学生, 实施儒雅教育, 让这所始建于1908年的百年老校焕发出青春的容颜。下面, 我就结合本校艺术教育的开展情况, 谈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艺术教育, 与大家分享共勉。

一、从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艺术教育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我们突出一个主题: 即让校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中华优秀文化气息。在校园布局中我们在精、雅两个字上做文章,

在走廊文化环境建设中, 我们以“诗意中华”为核心主题, 以每层楼为单元, 开发设计了“楼层主题文化馆”。经典名句、书法篆刻与墙体文化紧密结合, 诗词歌赋充溢眼帘, 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举手投足之间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艺术熏陶。

充分利用“追梦空间”影视基地、校园电子展示屏、国学大讲堂、班级电子白板等大型场所和设施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步入校园, 学生听到的是中外名曲和优秀少儿歌曲, 看到的是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着的经典名片名句; 步入教学楼, 是一条条由诗径 ( 境) 、词道、语路 ( 录) 命名的文化楼梯; 步入班级, 有制作精美的诵读经典挂历、有整齐优美的歌声。校园文化建设成功地渲染了一种艺术特色的氛围, 每一个角落都浸润着学生们的艺术心田, 让懵懂的少年在艺术的慢调时光中成长为谦谦君子。

二、从课程建设、学生社团等活动中体现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提升学生艺术品质的同时, 还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学生创造力的激发。

而需要明确的是, 课堂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渠道, 但不是唯一的渠道。我校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提升凝练了艺术教育的学校文化, 形成多种课程并存、并进、深度融合的艺术教育新书面, 摸索出课程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微艺术时间三者有机结合的方式全面创新的艺术教育体系, 以培养学识深湛、温文尔雅、内外兼修的现代人。

在艺术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领域中, 我校把艺术小课间时间段充分利用, 并将微艺术教育和学生社团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的微艺术教育体现在晨读、间赏、午唱三个过程, 在晨读时间, 学校每个学年段都有不同的晨读内容, 每个学生到校后都加入到班级的诵读活动中。间赏时间段, 每天早8点至放学, 学校会在操场的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古诗词佳句。午唱是在午休结束后, 课前全校各班根据音乐组规定的不同曲目范围, 进行午唱训练, 以提高学生合唱的能力。这样的微艺术活动时间, 让学生提升了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现在我校学生都会读、会赏、会唱。学校近年来创设的各类学生社团, 也是学校艺术教育中闪亮的奇葩。花仙子舞蹈社团、阳光少年合唱社团、绿荫足球社团、风云篮球社团、爱乐铜管乐社团、巧手坊手工社团、墨趣斋书法社团、彩画苑绘画社团、国学社团、“影育童心”电影社团等学生社团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艺术创造空间, 在学校的艺术教育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正因为我校将课堂教学、微艺术时间、社团活动三者紧密的结合, 构建了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 形成了一种浸泡式的艺术教育氛围。相信在这样的学校艺术体系的构建下, 一定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 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增强学校的办学核心竞争力, 这才是现代学校发展的最高境界。

三、从国学特色中体现艺术教育

1. 做好培训, 确保师资

组织教师率先诵读经典诗文, 做好经典诵读和诗词歌赋鉴赏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同时, 还定期邀请艺术教育方面的专家, 向教师进行国学诵读和创作方法、技巧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培训。

2. 营造校园环境, 渲染诵读氛围

为了使学生能感受到国学经典文化的气息, 学校精心营造校园环境,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散发国学经典气息: 在显眼地方装饰古诗文的内容, 利用好宣传画板, 开辟“诗词乐园”“今日名句”“精彩篇章”等栏目。利用校园广播站播放经典诗文, 每天早、中、晚三个时段, 悦耳的诗词诵读响彻校园, 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 确定诵读内容, 开设校本课程

明确诵读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须诵读的100余首诗; 诵读的经典文集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 选读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主要的精彩华章佳句; 部分教师开发了班级特色教材, 学校整体规划, 开发了校本教材《书香盈路》。

4. 让国学融于艺术活动中

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传承中华文化, 诵读国学经典”“经典古诗词演绎大赛”“国学课间操”评比大赛等国学经典艺术展演活动, 通过这种艺术形式, 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让经典国学诵读融于艺术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诵读中找到快乐和成功。

四、从各项活动中体现艺术教育

活动与教育是一体的, 活动是学生得以生长的土壤。学校创设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载体, 以活动促教育, 以活动促提高, 增强育人的实效, 积极培养富有艺术气息的学生。

通过让学生从进入校园那一刻, 一直到放学离开校园都能深深的感受到艺术教育无时无刻不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时段中。体育大课间让学生们在国学操的韵律中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和美感。午休期间操场上大屏幕播放的系列教育影片和微艺术电影课程让学生感受到学校 设立的“影育童心”工程的魅力所在。同时, 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 鼓励同学之间进行艺术交流; 并进行小学校园小明星评选活动。

学生们在学校创设的各类艺术的舞台上充分演绎着自己的美好人生, 焕发了灵性, 开发了潜能, 艺术的火花不断迸发, 艺术审美能力不断提高。

综合所述, 学生艺术才能的全面发展, 离不开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学校要多元化保障艺术教育的开展, 高度重视艺术类教师的专业成长, 为他们积极搭建各种学习、锻炼、提升的平台, 坚持走本校艺术特色发展之路, 让学生通过艺术教育的熏陶, 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为未来成长之路搭建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下一篇:思想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