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动性信息(精选12篇)
煽动性信息 篇1
摘要:近来一些关于机构改革的观点在解释机构内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性结论时, 更多地强调了人类能动性的作用, 而不是技术或组织的作用。尽管企业资源计划 (ERP) 系统等更先进的集成技术仍然被列入机构改革的议程, 但是人们认为这些技术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类行为。尽管新系统已被列入改革议程, 但在最初使用者们选择尽可能不去使用这一系统 (即惯性) , 而在后来却开始以未计划的方式绕开系统的局限性 (即改造) 。这里用“临时学习”这一概念来解释使用方式的改变。结论是潜在地对人类能动性产生“硬性”限制的集成技术 (如ERP系统) 可以被限制使用, 也可以被改造。
关键词:集成信息技术,人类能动性,临时学习,机构改革
在过去的近30年中, 研究者们一直在对各种机构内使用信息技术的结果进行分析。所有观点都一致认为是机构内的社会环境和作用对技术引起的改革产生了影响。在本文中笔者研究了一种集成的、基于计算机的企业信息系统在各种机构实施后人类能动性在改变其使用方式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尽管新系统已被列入改革议程, 但是在起初使用者们尽可能不使用这一系统 (称之为惯性) 。但不久以后, 当各种利益相关者施加了社会影响力, 要求改变使用方式时, 这种惯性即得以克服。本文论证了技术使用随时间改变所受到的社会影响力, 并用“临时学习”这一概念解释了这一改变过程, 因为临时学习可以说明从“惯性”到技术“改造”的变化原因。
1 人类能动性与技术
人类能动性的地位已暗示人类可以以各种方式随意使用技术。他们可以最低限度地使用某种技术, 也可以单独使用或共同使用某种技术, 还可以临时使用某种技术, 从而产生新奇、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观点指出技术可看作是一种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更确切地说, 技术隐含于人类媒介所决定的社会变革中, 就象自动化制造技术甚至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也是如此。有人推断机构实践的改革是在使用中进行的, 而不是单纯由技术引起的。当用户使用技术以应对其本地经验和需要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构就会发生重大变化。
我们知道理论可以排除技术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限制性影响。技术决定论反映了技术通过具体表达指导行动的规则, 限制了可供选择的事物及监视人类行为的方式。因此, 作为“物质媒介”, 技术可以以一种与社会结构相似的方式限制社会行为。虽然技术被公认为是人类行为的产物 (并因此成为人类能动性的结果) , 但是一旦技术被投入使用却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能动性。
近期对于机构内部使用技术的研究中关于人类能动性的兴趣反映了较长时间里从技术决定论向融合了能动性和技术限制的更平稳的因果关系论点的偏移。例如:有人认为计算机成像技术是结构变化的“原因”, 虽然这些技术具有相似的特点, 但其在不同的机构设置中的应用方式是不同的。他们在研究了这些系统后建议各个机构应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同一种应用软件。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 人类行为并不是主要由社会结构或技术决定的。人类和物质能动性都是以辩证的方式起作用的, 两者互相影响, 互相转化。
关于能动性的观点文献[1]认为, 人类能动性既包括支撑结构的能力, 又包括转换结构的能力。虽然传统的社会学解释认为体制结构是常规和习惯形成的, 但文献[1]却认为即使是习惯性行为也包含着人类能动性, 这是因为虽然习惯性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草率的, 但其中仍然包含着关注和努力。
对于信息技术使用的理论性理解是很重要的, 因为这些技术一般都包含在重大机构改革的计划中。如果将信息技术用于非计划性的用途, 那么其激活根本性改革的能力可能会受到限制。从一种能动性观点来看, 信息技术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并“在解释上可变通的”, 可以形成多种社会含义并支持多种潜在用途。如果用户在某种环境中进行操作并获得了与信息技术应用相互作用的具体的实践经验, 那么他们可能会以应用程序设计者原本意想不到的方式使用这些程序。人类媒介也许会拥有足够多的策略去克服技术的物质局限性, 从而使任何技术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本文重点阐述了将能动性观点应用到对机构中信息技术研究时出现的两个重要问题。首先, 对人类能动性的偏激性看法不知不觉地忽视了不同技术限制用户使用的程度是明显不同的。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用户可以克服技术的局限性, 但一些技术带给用户的局限性可能比其他技术更多。由于技术制品越来越紧密地集成到大型系统和网络中, 用户可能会希望在更小范围内使用这些技术。因此, 由于用户会面对各种可能性, 所以应用于机构的技术并不具有“无限适应性”。由于这种集成可能会减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技术制品进行试验和修改的随意程度, 所以当用户对集成技术愈加依赖时, 他们使用的实践技术的种类就会愈加减少。
举例来说, 大家所知道的ERP软件包是一种融合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生产等主要业务流程并提供链条管理的复杂技术。由于ERP系统是围绕公用数据和业务流程并融合了机构功能的, 因此一旦按照这种系统的机构业务标准配置到软件中, 这些系统将不再允许任何更改。众所周知, 与用户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随意修改的软件相比, ERP软件包一旦完成配置并投入使用后将不易修改[3]。而且, 由于ERP系统的工作相互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所以这种集成性也会对其用户有更多的要求。因此, 企业系统的软件特点会限制用户对这些系统的使用。
这里要处理的第二个问题是解释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如何和为什么随着时间的过去而发生改变的。而更概括的问题是要解释为什么有时行动者会接受社会角色和技术的限制, 而有时又会发挥其能动性试图打破这些限制呢?一些学者认为改变和稳定性这二者矛盾地同时存在着, 反映了能动性和结构的二元性。[4]如果想要超越这种有趣的矛盾状况, 那么对于能动性的解释就必须包括影响行为随时间改变的社会进程的描述。
本文的论述就是围绕上面提到的两个问题展开的。关于第一个问题, 笔者选择研究ERP系统的执行和使用, 这种ERP系统潜在地对人类能动性产生“硬性”约束并和机构控制相关联[5]。其次, 对系统执行后在系统使用方面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笔者认为这种变化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的, 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的两个主要目的是用人类能动性观点来解释信息技术在各个机构中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首先, 研究高度集成并缺乏弹性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 因为这样的技术往往由于需要特定的使用方式而限制了人类能动性。希望通过研究ERP系统来了解集成技术可能对用户操作所产生的限制的程度。第二个目的是想解释用户对信息技术的使用随时间而发生的改变。
2 技术对人的能动性的限制
为了得出第一个目的的结果, 笔者调查分析了一些机构开始实施的ERP系统的用户使用情况。分析结果证明用户在使用一种信息技术应用程序时发挥了相当大的主动性。虽然这种技术的设计和实施初衷是要限制用户的某些主动性, 尤其是在原来的系统被删除以后。“惯性”体现了用户避免直接使用新实施技术的能力, 而“改造”则体现了用户针对技术局限性和其系统知识的有限性而发明出技术的非计划使用方式的反应。这样, 虽然新的技术应用可以被用来支持新的工作程序, 但机构中的用户起初不愿意使用该系统, 而后来则围绕新系统的要求进行操作。用户们的这种做法是令人始料未及的。
这些发现支持了一种在机构环境中使用技术的人类能动性观点, 即机构使用技术的结果是通过使用体现出来的而并不是包含在技术特性之中[6], 我们的结论有力地证明了这种观点。这些发现还与一些关于人类能动性的更为概括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例如文献[1]认为人类能动性的概念应包括使行动者能根据情况调整其反应的三个要素。“重复”要素适用于过去的行为, 在这些行动中, 行动者试图根据有助于随时间保持一致性和规则的熟悉程度形成他们关于行为的想法。“投影”要素适用于未来, 即设想重新形成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可能性。
“实际评价”要素是在现在面对出现的要求、困境和不确定情况而做出的实际和标准的判断。文献[1]认为这三个要素都会对行动者的选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某一个时间内, 行动者受到的一个要素的影响可能会更大一些 (如他们希望保持以前的技术使用方式) 。在另一个时间内, 行动者可能会更多地受到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影响。然而, 行动者每时每刻都需要面对过去、现在和将来发生的临时情况, 这使一些具体行为难以预料。因此, 要想了解人类能动性, 不但需要了解过去的行为和未来可能发生的行为, 而且还需要了解影响现在选择的临时情况。
在机构中, 人类能动性的每个要素都可以与惯性和改造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在惯性阶段, 用户对于新ERP系统所带来的好处的希望中出现了投影要素。他们对新系统很感兴趣并愿意使用这一系统。然而, 用户同时也渴望保持他们使用旧系统时所熟悉的以纸张为基础的数据录入方式, 这时, 他们的这种渴望中的“重复”要素是很明显的。用户因此而面临一种困境, 而由人类能动性的实际评价要素所组成的临时情况使这种困境进一步复杂化。这些临时情况包括新系统的复杂性和用户对其功能了解的匮乏。其实, 用户是想使用一种他们认为更好的系统, 在使用这种系统的时候, 他们虽然对系统知识不甚了解, 但却能保留以前的技术使用习惯。于是,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用户就尽量少用新系统, 而继续按以前使用旧系统的时候所熟悉的习惯去工作。
在改造阶段, 这三个人类能动性要素也与之相关。在用户对新ERP系统可能带来的好处的想象中, 投影要素是与之相关的。然而, 当用户回顾他们起初使用ERP系统的情景并推断出以前使用纸张的方法是无法有效使用新系统时, 重复要素则表现得不一致了。至于实际评价要素, 用户面临的困境是他们的惯性行为使工作效率降低。于是, 用户就通过改造来解决 (至少是暂时地) 这个难题, 即以各种独创的和非计划的方式使用ERP系统。
3 对技术使用方式改变的解释
笔者第二个目的是要解释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原因和方式。研究结果发现在惯性和再创造行为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 即临时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是由机构内的交互影响力推动的, 并通过临时方法而不是正式计划来完成的。
激发用户学习系统知识的势力来自机构中的不同群体, 他们是:项目负责人 (通过他们施加给普通用户使用系统的压力) 、高级用户 (通过他们拒绝承担普通用户的工作) 和普通用户中的一部分人 (通过他们鼓励其他普通用户更积极地使用系统) , 这些势力加在一起后, 促使普通用户的行为发生改变。群体势力既是强迫性的 (如威胁会“解雇”职员) , 同时又给予用户很多帮助 (如高级用户成为普通用户的非正式培训师) 。通过来自多个方向的势力, 使用户意识到惯性并不是可以轻易维持的选择。
虽然在理论上个人可以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行动, 但在实践中社会网络会对个人行为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力。人的能动性始终是一个对话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 陷入时间通道的行动者会在行动的集体组织环境中与其他人相互影响。[1]本研究对于人的能动性所受到的社会影响的鉴定提供了更平稳的解释:一方面, 承认个人可能会以未曾预料的方式使用技术;另一方面, 指出个人行为所受到的社会影响。因此, 对于人类能动性的看法可以免予退化为一种肤浅的观点, 即人们在保留社会结构和技术不会对人类行为产生硬性约束的看法的同时还认为“他们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2]。
一旦技术使用变化的影响源建立起来, 这些变化的方式也需要被解释。由于机构的普通用户放弃了参加正式培训的机会, 因此他们可能临时发明了获得更好地使用新系统所必需的知识的新方法。而更多对该系统比较熟悉的用户则承担起了非正式培训师的工作:他们将所知道的系统使用技巧传授给其他用户, 并通过亲身接触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发布“民间知识”。虽然这些举动并不是由项目负责人发起的, 但项目负责人提高了用户使用新系统的能力。这种临时学习可以与在实践团体中进行的学习相比。
因此, 临时学习提供了惯性和改造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如果群众不学习更多的新系统知识, 惯性的状态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通过非正式地共享集体知识, 用户终于可以使用新系统了 (尽管可能是以一种项目负责人原先并不期望的方式) , 所以, 临时学习是一个推动一种技术使用行为过渡到另一种行为的重要过程, 而这种学习是通过机构社会网络中的多种行动者的临时努力而完成的。
4 结束语
本研究旨在从理论上理解信息技术在根据计划所进行的机构改革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一种在实践中流行的论调认为:信息技术是机构改革不可或缺的促成者。虽然人们都承认信息技术具备促进机构改革的潜能, 但人类能动性在使这种潜能转变成现实方面的重要性却逐渐显示出来。正象已证明的那样, 技术用户在从逃避和象征性使用到改造行为的过程中已显示出智慧。鉴于ERP系统一旦配置和实施后将很难进行修改[3][7] 以及这种系统的采用是源自发起者对进行更多控制的渴望, 所以本文的结论巩固并扩充了现有的关于人类能动性在技术使用中的作用的论点。笔者认为临时学习的概念可以作为技术使用行为随时间改变的一种解释。与大部分被逃避的正式培训相反, 这种学习可能包括一些事先未计划的在用户中传播知识的行为。在机构中, 临时学习是由项目负责人推动并由其他用户完成的。
由于评价人类能动性行使的问题适用于技术使用方面, 所以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当用户进行按事先未预料和未计划的方式工作时, 技术措施是否更有效呢?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临时学习和用户的改造, 技术措施可能会停滞不前。从这个观点来看, 用户的行为可以被看作是实施成功的要素。然而, 管理人员或发起者对惯性和改造行为的评价是否定的。的确, 机构中的惯性将数据录入的工作从普通用户转移到高级用户那里, 并延迟了机构获得利益的时间。一些改造也搅乱了系统的安全性特点并潜在地破坏了数据完整性。虽然一些改造对克服系统的缺陷是有必要的, 但管理人员却认为用户的这些行为是有害的, 是不受欢迎的。
对于上述评价问题, 并没有简单的结论, 只能说评价取决于某些利益相关者的既定利益和偏好。一个人不能绝对地认为非计划行动是好的, 其他人也不能说非计划行动就是不好的。和机构行为的任何其他方面一样, 对效果的评价只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不过, 在联系到更新奇、及时和连贯的机构结果的目前言论中, 很多关于机构中临时学习的观点都是肯定的。而一些关于改造的论述也认为某些类型的改造是有必要而且是值得的。然而, 临时行为也可以被认为破坏了已制定的业务方针并危及了安全性。尽管机构中的临时行为可能是即兴的和新奇的, 但对于它们的价值仍然存在多种评价。不过, 从本研究中能够得出的最实际的推论是:用户们可能会以未预料的或难以控制的方式使用信息技术应用程序。
到目前为止, 大部分关于新技术应用的研究都将重点放在发生在实施过程之前或之中的行为上[8], 而未来的研究则应直接面向对技术实施后用户的行为上, 特别是关注系统实施后的学习过程。除学习之外, 社会作用也可能会引起技术使用方式的改变。举例来说, 强制性的正式培训加上经济鼓励措施也会引起技术使用方式的改变, 也许比临时学习起到的作用还要迅速。
参考文献
[1]MUSTAFA EMIRBAYER, ANN MISCHE. What is agency?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8 (4) : 962-1023.
[2]STEPHAN FUCHS. Beyond agency [J]. Sociological Theory, 2001 (1) : 24-40.
[3]JANNIS KALLINIKOS.Deconstructing information packages:Organi-zational and behavioural implications of EPR systems[J].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People, 2004 (1) :8-30.
[4]CARRIE R LEANA, BRUCE BARRY.Stability and change as simul-taneous experiences in organizational life[J].Academy ManagementReview, 2000 (4) :753-759.
[5]M. LYNNE MARKUS. Technochange management: Using IT to drive organizational change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4 (1) : 3-19.
[6]WANDAJ ORLIKOWSKI.Improvising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o-vertime:A situated change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6 (1) :63-92.
[7]DANIEL ROBEY, JEANNE W ROSS, MARIE-CLAUDE BOUD-REAU.Learning to implement enterprise systems:An exploratorystudy of the dialectics of chang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2 (1) :17-46.
[8]TIMO AUER. Quality of IS use [J].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1998 (3) : 192-201.
煽动性信息 篇2
本人从多年从事办公室工作的经验中体会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办公室工作的被动性与主动性,是发挥办公室职能作用,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关键。
一、服务性决定被动性
办公室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为领导班子和单位整体工作服务,这种服务性职能决定了办公室的从属地位和工作被动性。这种被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贯彻落实领导班子的决策是办公室重要的任务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办公室必须牢牢树立是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的观念,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班子的精神,而不能为了某些方面的原因擅自变通。从实际工作来看,这种变通无论办公室擅自做出的,还是个别领导私下做出的,其对整体工作的危害非常大。不仅有损于班子集体权威,更会在班子成员之间制造矛盾和不信任感,从而影响单位团结稳定的工作局面。因此,牢记执行者的观念,坚决执行班子决策,是做好办公室工作的首要条件。
2、是适应者而不是被适应者。办公室的服务属性,决定了在实际工作中办公室要尽可能地去适应领导和整体工作,而决不能让领导来适应办公室。任何一届领导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与之相适应,办公室也会因此而形成习惯性的工作节奏。如果班子调整,新的领导会有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这就要求办公室必须去适应新的领导班子和领导,改变原有的工作习惯和工作节奏;适应地过程越短,办公室与新领导和新班子的磨合期就越短;这种适应和磨合也为单位整体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一些办公室人员在班子调整后,跟不上新班子的节奏,感觉工作不顺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摆正位置。而一些领导上任后首先调整办公室人员,也在于要使办公室能够适应自己的领导风格。
二、整体工作的把握使办公室有发挥主观能协性的空间 办公室肩负着对单位整体进行协调的使命,办公室也列席班子会,单位整体工作的计划、总结及班子精神的成文,都需要办公室来完成。因此,办公室对单位整体工作情况的把握,是任何一个科室都比不了的,甚至班子成员所掌握和了解的情况都不如办公室掌握的全面。因此,办公室在班子之间的沟通、班子与群众之间的沟通等方面,有很大的空间来发挥主观能动性。
煽动性信息 篇3
一、借助游戏来凸显学生的主动性
游戏教学是小学各个学科教学中所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不仅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来组织有效的数学游戏活动,以确保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键盘指法练习》时,我组织学生进行“拼音打字游戏”,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从电脑小游戏中进行比赛练习,看谁做得既准确、用时又少,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都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进而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率。
二、借助演示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借助演示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将信息技术学科的魅力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直观的视频或者是作品展示中找到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成为课堂的主体。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相关知识的成果,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制作作息时间表》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我制作的一个作息时间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直观的展示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之后,顺利地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之中,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后,在基本的知识讲完之后,我组织学生自己制作作息时间表,要求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包含在里面,以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而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借助恰当的方法来展现信息技术的魅力,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确保学生的信息素养获得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煽动性信息 篇4
大量文献研究了市场交易信息透明度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但是否市场交易信息越透明越有利于增进市场流动性,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一方面,许多研究结论表明市场交易信息透明有利于增进市场流动性。如George(1991)的研究结论显示,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高,买卖价差越大,市场的流动性就越差[1]。Becker等(1992)研究指出市场信息透明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进而鼓励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市场交易,提升市场的流动性[2]。Pagano和Roell(1996)研究指出市场交易信息透明度越高,做市商可以获得更多用于确定报价行为的订单信息流,进而可以改进市场流动性[3]。Baruch(2005)通过模型研究表明,更高的订单簿透明度会带来更好的流动性,同时会增进价格的信息有效性(Informational Efficiency)[4]。Boehmer、Saar和Yu(2005)比较了纽约证券交易所2002年1月24日对所有投资者公开订单簿信息这一事件前后的市场表现,支持了Baruch(2005)的结论[5]。国内的陈炜(2011)利用国内证券市场行情揭示“三档”变“五档”的事件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市场信息透明度提高之后,流动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6]。
但是另一方面,也有研究结论表明市场交易信息透明不利于增进市场流动性。Easley和O’Hara(1991)的模型研究表明,随着订单簿透明度的增加,将提高限价订单提交者的监控成本,投资者不愿意在订单簿透明度高的市场中以限价订单形式提供免费期权,结果导致市场流动性降低[7]。Madhavan.Porter和Weaver(2000)对多伦多交易所增加订单簿透明度事件前后的市场表现进行了实证比较发现,更高的订单簿透明度会导致更差的市场流动性[8]。
学术界关于交易信息披露对市场流动性影响的分歧和争论似乎很难有统一的认识。后来Ariadna Dumitrescu(2010)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如果把市场信息透明度作为一个连续的变量处理,那么它与市场流动性将会是一种倒“U”型曲线的函数关系,透明度太低和太高对市场流动性均不利[9]。他们的模型假设市场中存在一个专营经纪人(the Specialist)和多个价值知情的交易者(the Value-Informed Traders),市场上证券的随机供给(the random supply)变量为,价值知情交易者观测到的市场证券供给信息为,于是把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的方差Vc定义为市场信息透明度变量,用以测度市场交易信息透明程度。该模型的核心思想在于掌握限价订单薄信息的交易方(专营经纪人)与掌握证券内在价值信息的交易方(价值知情交易者)通过价格与披露的订单信息来做出交易决策,并实现证券市场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传递。
本文将考虑另外一种现实的市场交易情形。对应于Ariadna Dumitrescu(2010)的模型设定,在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相对普通投资者,可能扮演的既是专营经纪人又是价值知情的交易者,也就是说他们同时具有订单信息与证券内在价值的信息优势,市场上很大部分普通投资者就是通过观察学习机构投资者交易策略进行跟随交易的。因此,证券市场交易信息披露中,机构投资者的交易信息披露程度对市场流动性影响非常大。这种情况在卖空交易市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机构投资者或者大额卖空投机者的交易头寸和策略信息的暴露,会引发市场交易的羊群效应[10],同时也会使机构投资者或者大额卖空投机者以及其他投资者对风险/收益的预期态度发生显著变化[11],进而影响并改变市场的流动性。鉴于此,本文拟基于另外一种模型构建思路对以上问题加以研究,可能创新主要在于:一是对Wei David Zhang(2008)模型[12]进行两个方面的改进,使得该模型能够对市场交易信息披露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问题进行研究与解释;二是区别于Ariadna Dumitrescu(2010)的研究工作,本文对另外一种现实的市场情形进行了较好的模型刻画与阐释,也为解决已有文献研究关于市场信息披露对市场流动性影响存在争议的问题做出一定的边际贡献。
2 模型构建
本文在Wei David Zhang(2008)模型[12]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两个方面大的改进:一是引进了一个度量交易信息透明度的连续变量,为研究知情交易者指令信息的不同揭露程度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提供了可行性途径;二是引进了随机项zn,使改进的模型能够对知情交易者为“迷惑”其他交易者所采取的诸如分割交易、隐秘交易等行为进行研究。为了表述的方便,本文按照建模步骤对具体建模过程进行阐述。
(1)交易者类型及证券资产假设。假设市场中存在四种类型的交易者,即做市商、1个知情交易者、m个不完全知情交易者和流动性交易者,他们都是风险中性的。市场只存在一种风险资产,其内在价值为v~N(P0,Σ0),并且假设v=a+s,其中关于α的信息只有知情交易者掌握,不完全知情的交易者可以了解到关于s的信息。在交易开始前,不完全知情的交易者获得了关于s的信息s0,s0~N(0,Ω0)。
(2)交易策略及定价规则。假设市场交易者最初手中只持有货币.他们可以进行的交易只能是买入或者卖出证券。假设存在N期交易。对于知情交易者,他会通过选择交易指令xk来使他后面所有交易次数的累积收益
最大化;对于不完全知情的交易者,通
过学习市场披露的交易信息,特别是知情交易者的指令xk的信息,不断更新其对股票内在价值的信念。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以及信息披露的规则影响到了他的这种学习与观测效果。
本文在Wei David Zhang(2008)模型上的第一个改进在于,假设不完全知情的交易者第n期观测到知情交易者的指令信息为ωn=xn+εn而不是xn,其中εn(n=1,2,…,N)独立同分布。引进变量εn就可以用来刻画市场交易信息的透明度,其中越小,知情交易者的指令信息越透明,越大信息越不透明。理论上,根据交易信息披露很难区分并辨识出知情交易者身份,但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为这种信息辨识提供的可能。如在证券卖空交易市场中,美国和香港证券市场规定对交易指令必须进行分类标识,而那些被标识的大额卖空交易指令无疑成为了普通投资者跟随交易的对象。因此,本文模型做这样的技术处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n期不完全知情交易者更新信念
然后选择交易策略yn,最大化期望收益
流动性交易者第n期提交的指令为,un独立于其他随机变量。不完全知情交易者不能通过流动性交易者的指令来获取关于股票内在价值的信息。对于做市商而言,第1期他把股票的市场出清价格设定为基于他所知道市场指令流信息的条件期望值
在第1期末,知情交易者被要求披露他的交易指令x1,做市商接受这一信息后,调整了市场价格①,并且利用了这一信息设定下一期的股票价格
其中,随机项zn是知情交易者为“迷惑”其他交易者所采取的诸如分割交易、隐秘交易等行为,这是本文模型相对Wei David Zhang(2008)模型的第二个改进。到了第N期,知情交易者不需要采取这样的行为,于是
命题1①在一个N期交易过程中,假设知情交易者、不完全知情交易者和做市商有如下线性交易策略
则存在一个递推均衡,且相关参数满足以下条件
3 模型分析求解
上面的均衡由于参数存在反复迭代,所以不能求出均衡的解析解。本文采用以下算法进行数值求解:首先对赋初值,为市场交易信息透明度,为外生变量,相当于每给定一个,要求出一个满足条件(17)的λ以及相关参数。n=1时,在给定初值的条件下,首先给λ1赋一个初值,利用方程(15)(16)(17)(18)(19)(20)(21)求出和,进而利用(22)(23)(24)(25)可以求出Σ1,Λ1,Ω1;n=2时,Σ1,A1,Ω1,λ2 (把λ2用λ1替换,条件(16))已知,利用方程(15)(16)(17)(18)(19)(20)(21)求出β2和,进而利用(22)(23)(24)(25)可以求出Σ2,Λ2,Ω2;如此类推,直到把ΣN-1,AN-1,ΩN-1求出来,代入方程(16)求出AN,如果λN-1=λN,最初对λ1所赋初值即为所求的A,得到一个数对。如果λN-1≠λN,则给λ1赋另一个初值,重新上面的算法过程,直至搜寻到一个满足条件(17)的λ.
同时在按此算法编程时,注意必须考虑以下条件必须满足:(1)必须为非负实数;(2)Λn<Λn-1,且Λn为非负实数;(3)Ωn<Ωn-1,且Ωn为非负实数。
一个数值算例。图1是交易信息揭露程度与市场流动性(1/λ)的关系曲线②。在接近0时,市场交易信息完全揭露,不完全知情交易者可以利用知情交易者的交易指令xn更新自己的信息,但这个时候的市场流动性(1/λ)并非最好。而在接近1时,知情交易者的交易指令信息不是完全揭露,不完全知情交易者只能利用参杂了很多噪音的信息(ωn=xn+εn)更新自己的信息,此时市场流动性也不是最好。反倒是在为0.7~0.8时,市场流动性最好。
4 研究结论
本文针对知情交易者交易指令信息披露对市场流动性影响这一问题,通过改进Wei David Zhang(2008)的模型,考察了交易指令信息连续变化对市场流动性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显示,知情交易者的指令信息披露程度与市场流动性呈倒“U”型曲线关系,适当的交易指令信息透明度最有利于市场流动性的改善。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于完善证券交易监管特别是中国内地的卖空交易信息披露制度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目前上交所和深交所卖空交易信息披露制度有单个证券的空头头寸总额信息披露以及个别证券重大头寸信息披露。所谓个别证券的重大头寸信息披露机制,就是指卖空交易者持有的空头头寸达到一定比例时,就必须申报并把相关的头寸、身份信息向市场公开披露。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规定,单只标的证券的融券余量达到该证券上市可流通量25%时,或者单只标的证券的当日融券卖出数量达到当日该证券总交易量的50%时①,将于次一交易日开市前向市场发布提示公告,并在交易所网站披露该标的证券融券余量前五位会员名称及相应的融券余量数据,直至该标的证券的融券余量占该证券上市可流通量的比。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内地证券市场卖空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本文模型结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在于提示监管部门,应根据进一步的市场检验,科学调整与设置中国证券市场卖空交易重大头寸信息披露触发的门槛条件,因为门槛条件太高与太低均会对市场流动性产生不利影响。
摘要:市场交易信息披露是增进市场流动性还是降低市场流动性,这个问题在理论界与实践中均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在Wei David Zhang(2008)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一种现实的市场交易情形,把知情交易者指令信息的透明度作为连续变量构建模型,通过改进后的模型研究发现,知情交易者的指令信息披露程度与市场流动性存在一种倒“U”型的函数关系,基于此研究发现提出完善证券市场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交易信息,披露,连续变量
参考文献
[1]George T,et al.Estimation of the bid-ask spread and its components:A new approach[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1.4(4):623~656.
[2]Becker T.Transparent service reconfiguration after node failures[C]//Proc.Int.Workshop on Configurable Distributed Systems,1992:128~139,London.
[3]Pagano M,Rell A.Transparency and liquidity:A comparison of auction and dealer markets with informed trading[J].Journal of Finance,1996,51:579~611.
[4]Baruch S.Who benefits from an open limit-order book?[J].Journal of Business,2005,78(4):1267~1306.
[5]Boehmer E,Saar G,Yu L.Lifting the veil:An analysis of pre-trade transparency at the NYSE[J].Journal of Finance,2005,60(2):783~815.
[6]陈炜.订单簿透明度对市场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1,12:29~38.
[7]Easley D,OHara M.Order form and information in securities markets[J].Journal of Finance,1991,46(3):905~928.
[8]Madhavan A,Porter D,Weaver D.Should securities markets be transparency[Z].2000.
[9]Ariadna Dumitrescu.Liquidity and optimal market transparency[J].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2010,16:599~623.
[10]Kampshoff,Nitzsch.Herding behavior of investors after the disclosure of individual short positions[Z].2009.
[11]罗黎平.证券市场卖空交易信息披露边界问题研究——一个基于成本收益方法的分析框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1:29~33.
流动性支持协议 篇5
甲方: 乙方: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第一条 为保证乙方面临流动性风险是能够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提高支付能力,充分发挥甲方作为主发起行帮助乙方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的支持作用,促进乙方健康发展,签订本协议。
第二条 本协议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及时获得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满足资产增长或其他业务发展需要的风险。
第三条 为对乙方提供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支持,甲方根据乙方的市场定位和日常经营发展需要给予乙方同业授信额度以及借款担保额度,在乙方出现流动性危机或流行性监管指标未达监管要求时,及时提供流动性援助,通过同业存放、同业拆入、债券回购等形式支持乙方流动性需要,资金定价以不优于非关联同类交易条件。第四条 甲方对乙方提高其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采取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协助支持乙方指定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
(二)提供流动性风险管理培训;
(三)帮助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四)配合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
(五)其他协助支持方式。
第五条 乙方应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和流程,加强对流动性状况的跟踪监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加强流动性压力测试,合理安排资金头寸,一旦发生流动风险,及时向甲方报告,并启动流动性应急预案,甲方收到乙方流动性风险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措施,向乙方提供相关支持,帮助其化解流动性风险。
第六条 在甲方出现流动性需求时,甲方承诺不向乙方以低于市场价格获取资金,防止出现为满足甲方流动性需要而导致乙方大额资金外流的可能性。
第七条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上述协议事项,乙方应建立报告制度,指定相关部门专人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及时向甲方报告流动性风险状况
第八条 本协议未尽事宜,经甲乙双方讨论协商,可鉴定补充协议。
第九条 本协议自双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章)并加盖公章之日生效。
热情的煽动者 篇6
奥利维里奥·托斯卡尼看上去很轻松。标志性的红框眼镜搁在他的鼻梁上,不过我总觉得这是对他投入任何事物中那股热情的老套隐喻。他的工作室里挂着一幅巨大的黑白肖像照,照片中人物是他过世的朋友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我拿他当过几次模特,他总是希望我付钱。”他笑着说。
他的工作室位于托斯卡纳的一个小村子里,采访开始之前他把我拉到了工作室的阳台上。整个村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秋天金灿灿的颜色包围了我们。不远处就是托斯卡尼和他老婆生活的农庄,他在那儿生产自有品牌的葡萄酒和橄榄油,培育马种。
全世界最著名的广告
托斯卡尼轻松的精神状态和他一贯的强硬口气对照鲜明,谈到他的创意,那种自信的口吻使人不由得不相信他所说的每一个字。
而他的照片比他的话更能表现他的摄影哲学。这位前贝纳通集团公关摄影师的作品,一次又一次被收录在关于世界著名摄影师作品的各类大型画册当中。它们正是其摄影哲学的明证。
他为贝纳通集团拍摄的诸多广告令我们记忆犹新:年轻修女与牧师之间的吻、骑在白马身上的黑马、盖在屁股上的“HIV阳性”印章、垂死的艾滋病人、彩色的避孕套、一件被鲜血浸透的千疮百孔的军服等等。这些广告引发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组作品使贝纳通集团直至今日依旧财源广进,也使得托斯卡尼闻名全球,同时还让120多个刊登了这些广告的国家民众感到震惊或反感。托斯卡尼和贝纳通集团之间到底是如何结缘的呢?
“1982年我遇到路西安·贝纳通(LucianBenetton)的时候我问他:‘你想不想做一把肯定能闻名全球的广告宣传?’然后我告诉了他我的具体想法。他有些许疑惧,这种情绪主要来自他的身边人——包括他当时的未婚妻、贝纳通集团的主管、市场人员还有他的孩子等,他们都反对这个广告宣传计划。随着宣传计划的展开,他们愈发对我的照片感到不齿。但是路西安·贝纳通贯彻了他的勇敢,给了我完全的自由。这很不可思议。”他回忆道。
当我们重新审视贝纳通广告中这些备受争议的照片时,真正让我们惊讶的是其中完全没有出现该公司的产品,甚至我们无从知悉它们到底是卖什么的。托斯卡尼近日故伎重演,为意大利成衣公司No-l-ita拍摄了一条备受争议的广告,启用一位因厌食症而瘦骨嶙峋的模特来宣传该公司的产品。但是,他为何要让产品从广告中消失呢?
“嗯,具体到贝纳通,事实上我对这家公司的衣服毫无兴趣。我觉得不同服装品牌的产品大同小异。反之,我认为对一家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表现它们对身边社会的认知与感受。所以我选择了我感兴趣的话题开始进行尝试。结果表明这个概念很顶用。事实上,在我与路西安·贝纳通合作的18年时间里,这家公司增长了20倍不止。为贝纳通工作的那个年代,让我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包括性爱、疾病、战争等等,我不过是从我感兴趣的这些问题中挑选并以广告的形式表现出来。今天,如果能行的通,我还是这么做。”他解释道。
打破教条主义
托斯卡尼在贝纳通期间创作的很多作品已经成为世界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还未剪断脐带的新生女婴就是其中之一。报道称,1991年英国广告局为此收到了不下800条投诉。2000年出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将这幅照片评为“史上最受争议的广告”。
同样著名的还有身穿牧师与修女服装的一对青年男女亲吻的照片,在天主教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些照片的主题是哪儿来的?是精心构思的结果还是灵光乍现的冲动?
“我想两者皆有。这些照片中的理性层面可以归结为我的‘摄影哲学’:摄影作为一门艺术,最重要的就是传递与获取信息。说白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其实我坚信,艺术唯一应该事先的目的就是描述人类的状况。在理性层面之外,当然就是创作中的感性层面了。拿罗马天主教为例,对我而言它们的教义就是劝说我们尽量去承受痛苦,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升入天堂。这都是骗人的。谁能证明天堂的存在?再看那些教义,说起来容易啊,做起来简直泯灭人性。我为什么要接受我无法苟同的教义?这些神棍们骗了我们这么多年,他们都应该为他们天花乱坠的说辞而关进监狱。所以说,我觉得通过我的照片来抵抗这些教义几乎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他大笑着说道。
同时托斯卡尼告诉我,他很肯定他的摄影眼光继承自他过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意大利最大的日报社《晚邮报》中第一位真正的摄影记者。他最著名的一张照片是1945年4月29日独裁者墨索里尼被执行死刑后悬挂在米兰洛雷托广场示众的情景。
“我小时候没有电视,但通过我的父亲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当我长大以后,我走在了潮流的前面,直到今天。现在,我基本上不看电视,尤其待在这个国家的时候。今天的意大利已经成了一个被电视痴呆塞满的国家,他们在贝卢斯科尼的电视节目里丢掉了自己的思维。他们所谓的真理、现实、准则和道德全部来自贝卢斯科尼控制的电视台。这就是所谓的民主专政,完全是疯了。我要申明一点,我不是一个广告人,不了解目标群体、盈利模式这些内容。我是一个影像创作者。我幻想大众口中的图像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也许你会说我看待现实生活的方式就好像KasparHauser一样——他从出生就被锁在地牢里,十几年后最终得见天日,整个世界在他眼中都是全新的。我确实是这个样子。我对世界充满好奇。”他说。
贝纳通年代的结束
托斯卡尼与贝纳通集团之间的合作在2000年结束,这场持续18年的合作结出的累累硕果被视作最著名的广告摄影作品为摄影史铭记。他为贝纳通留下的最后一组广告差不多是争议最大的。这组作品拍摄了位于美国七所不同监狱中等待执行死刑的28名犯人。一位涉案受害者的家属们看到这些广告后发起的抗议示威行动如燎原之火燃遍了整个美国,许许多多的美国人迅速发起了一场反对贝纳通的行动。受其影响,美国第二大的服装连锁店西尔斯·罗巴克取消了与贝纳通集团之间的合同。这预兆了奥利维里奥·托斯卡尼与路西安·贝纳通之间一度坚不可摧的合作关系的瓦解。
nlc202309041045
托斯卡尼是意大利反极刑政治团体凯恩之手的名誉主席之一,坚决反对死刑。处于这点考虑,我很想知道在这组著名的摄影项目背后他付出的努力。他是如何成功拍摄到这28位死刑犯的?
托斯卡尼迟疑了几秒,似乎在脑海中搜索当时的记忆。开口回答时,他的情绪有些波动。
“这是段难以忘怀的经历。走进死囚就好像走进棺材一样,那儿的氛围非常奇怪,交织着现代的科学技术与中世纪的感受。那儿还有一种奇怪的味道,不对,应该说是死亡的味道。人类应该为这种场所的存在感到羞愧。这组广告宣传只不过是媒体用来解释我们合作关系终结的借口。事实是因为我的工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管理职责。我下面的人越来越多,我的时间似乎都花在了给他们批假期、发薪水等繁杂事务上。这些事提不起我的半点兴趣,所以我希望离开贝纳通,但与此同时我也希望完成自己最后的拍摄项目。官僚作风的拖延加上七个拍摄地点的分布,整个项目花了三年才完成。广告出街的当天,我就离开了贝纳通”。他解释道。
和贝纳通年代的“狂放不羁”相比,过去十年奥利维里奥·托斯卡尼并没有在全世界造成多么大的影响。但是,他依旧时不时做出一些让意大利民众瞠目结舌的事情。
2007年,他为意大利成衣公司No-l-ita拍摄了一组广告。和在贝纳通年代所做的一样,托斯卡尼再次选择了一个他偏好的主题——厌食症。结果自然导致了人们的愤怒与抗议,差点还导致他的作品遭受审查。为什么托斯卡尼的广告总能让他遭到媒体的口诛笔伐?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
“一家公司在打算做广告的时候——好比说一家巧克力公司吧,他们首先会咨询市场调查公司,进行所谓的线下调研。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把产品和一些关键词联系在一起,例如说爱、感性、品位、魅力、健康等,然后以此开发他们的广告策略。我的工作方式不是这样。我从来不按照要求工作,我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工作。艾滋病是个奇妙的话题。它如此的可怕,交织着性爱与生死,这是属于魔鬼的杰作。我对厌食症同样感兴趣。这种疾病包含很多令我感兴趣的暗喻,例如说对消失的渴望、对依赖的拒绝等等。起初,我拍摄了一个关于厌食症的短片;然后,我又拍开始摄厌食症患者的肖像。有一天,一家成衣公司找上我,想我帮他们拍一组广告。于是我问他们:‘想不想用最小的代价一夜成名?你们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他们接受了,于是我们在《共和报》(编者注:意大利第二大的日报)和《24小时太阳报》(编者注:一份经济日报)上分别刊登了跨页广告,还在罗马安装了80幅大型户外广告,在米兰安装了100幅。”
当这些3米×6米的大型户外广告出现在罗马和米兰的街头,引发了人们的震惊和反感,以及媒体的无止境讨论。其中有的媒体指出,这幅照片“通过惊人的影像引发对当今时代一种社会病的关注”。另外还有媒体称其为“一记响亮的耳光”。
神情憔悴的法国模特IsabellaCaro是这批饱受争议的照片中的主角,一丝不挂的她将皮包骨这个词为我们演绎得淋漓尽致。拍照时她只有31公斤。她鼓涨的双眼带着疑惑而好奇的诡异神情盯着没一个路人。意大利家长组织发起了抗议,意大利出版行业自律委员会对这则广告喊停,托斯卡尼不得不再次站出来为自己辩护。就好像他曾经为自己拍摄的许多贝纳通广告所做的那样:
“当我们制作‘HIV阳性’那组贝纳通广告的时候,很少有人把HIV和艾滋病当作一个严肃的话题。但是在广告出街后,全世界展开了一场巨大的讨论。关于厌食症的这组广告也是这样。我们都清楚这种疾病的存在,但对其置若罔闻,这样的处理方法确实省事。即便是对于这则广告口诛笔伐也是一种相对轻松的做法,因为这样一来你就没必要去讨论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当你看到这个骨瘦如柴的女孩时,你必须选择自己的立场。很多人因此感到不快,所以他们愤怒。事实上他们只是在为自己感到愤怒,因为他们没有勇气放弃自己的伪善。谁说艺术就必须取悦于人?看看弗朗西斯·培根的绘画作品,它们讨人喜欢吗?它们好看吗?都不是,但是它们能击中我们内心中的某个位置”。他说。
这些令人震惊的广告和托斯卡尼的煽动能力使得他闻名于世,这似乎成为了他职业生涯的主旋律。多年来,人们对他的控斥从未中断,认为他对于人类极端行为尖酸刻薄地运用不过是为了推销产品。对此,他有何反应?今天我们依旧需要用煽动性手段来传递信息吗?
“嗯,有人说我是尖酸刻薄,我倒不这么认为。我不觉得靠人类的极端行为做噱头能对买东西起到帮助。相反,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一种产品来帮助人们关注特定的社会问题。如果将煽动视作一种交流的手段,我觉得没错,直到今天它依旧重要。我们需要用煽动引发人们的兴趣。煽动,在我看来,是一种新的审美维度。”
维护我们的景观
尽管托斯卡尼已过70高龄,但在我们的整个采访过程中他从未提过“退休”。相反,他依旧像活火山一样不时迸发出新的灵感与作品。
他最新的项目看上去赤裸而简陋,而这正反映了托斯卡尼的内心感受。他对于意大利自然风光、名胜建筑充满热情,希望大家和他一起使用手中的相机保护它们。这就是新项目“新意大利景观”的由来:
“30年前我就曾经说过,意大利正在被摧毁。今天,我的这种感受愈发强烈。意大利人正在丧失他们的美感。我们优美的风景曾经养育了达芬奇、拉斐尔、乔尔乔内等优秀的画家,而今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从建筑学的观点来说,我认为过去六十年对于意大利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一场空前的灾难!看看周围这些丑陋的建筑:没有灵魂、没有创意,只有钢筋水泥的怪兽、五颜六色的外墙、违章搭建的棚屋、可怕的现代教堂等等。我们必须停止接受这些丑陋的东西。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所以我们建立了一个数据库,每个人都可以拍摄意大利土地上的这些怪物并上传至此”。他说。
他解释道,这些上传的照片将会被用作展览。通过新建的活动主页www.nuovopaessaggioitaliano.it已经收集到很多有用的照片,“我们计划在意大利开展一个‘反审美展览’,这些将是有用的材料。”
今天,刚刚过完70岁生日的托斯卡尼依旧还有很多等待开展的项目。“我想在学校上课,告诉年轻人如何使用创意的方法表达自己。例如说,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简短的纪实项目——如何在社会中生活。不过我恐怕没办法完成这个想法。在这个由庸俗和浅薄唱主调的国家里,很多事情都是不可能的。我恨这个国家,每次提到这个国家我都会不高兴。意大利拥有巨大的潜力,但我们正在毁灭它”。他看着我说出这段话,脸上只剩下痛苦。
尽管托斯卡尼提到某些问题时表现得非常愤怒,但是可不要被这种外表欺骗。其实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到上天眷顾的乐天派,运气一直很好。
“我生在了正确的年代,我们那代人颠覆了青春的概念。我们是经历过1968年暴乱的一代。我曾经环游世界,见过很多有趣的人,亲身经历了超短裙的风靡。我唯一羡慕的人是BobDylan和MohammedAli。多听听Dylan的歌,那些歌词很有意义。”
当你问到他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意味着什么,他笑容满面的回答道:
“我相信摄影师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职业。就好像在用光写作,这种感觉就好像上帝一样。我不认为其他职业能有这样美好。照片是静止的,但这正是其价值所在,而不是一种限制。电影有自己的价值,它有开头、有发展、有结尾。照片没有这些。照片的价值来自我们的文化、信仰、感悟和道德。照片的内容来自我们的诠释,摄影的力量正来源于此。这就是为什么一张照片往往能比电视或电影引发更大的社会效应。还记得华沙的那位有个小男孩站在一列荷枪实弹的党卫军面前举手投降的照片吗?尽管六十五年过去了,但这张照片依旧令我们影响深刻。因为当我们面对它的时候都会产生这个疑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是摄影艺术的神奇。”
煽动性信息 篇7
●创设导入情境, 尽快引入课题
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大多不是因为信息技术课教材上的内容, 而是因为课时少、教学的内容相对轻松、有趣、计算机和因特网的魅力以及游戏的魔力等等。
当学生走进计算机教室, 怎样引导全体学生迅速地进入课程内容, 让这宝贵的“每周一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率?教师的导语至关重要。
在计算机教室里, 参与对象由学生、教师、教材扩展为学生、教师、教材、计算机 (网络) 。在这么大的空间里, 教师一个人面向全体学生有一定困难, 如果改为“教师+计算机”面向学生, 就能轻而易举地“面向全体”了。
例如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教师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准备好导入课件。内容可以是以计算机的口吻向学生问好、根据课程内容所做的导语等, 或是文本、动画, 依具体内容而定。教师启用软件的“广播教学”功能, 当学生刚到座位上时, 计算机就已经在“说话”了。以这样的形式替代常规课堂开始时的组织方法, 体现了学科的特殊性,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的导入效果也明显好于以前。
●模仿游戏情境, 激励学生以主动探究的方式解决学习难点
学生的差异在信息技术课上显露得更加明显。面对同样的操作练习, 有的学生几分钟就能完成, 有的直到下课也完不成。而教师统一的演示讲解虽然可以帮助思维参与度较低的学生提高短时间内的任务完成率, 但这一方法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练习进程快的学生来说又略显多余, 常遭到反对。
玩过大型游戏的人都知道, 游戏中各个关卡都有些难点不知道怎样破解。如果知道了方法, 就比较容易进入下一关。关于这类秘密的信息, 常被称作“通关秘笈”。于是在教学中, 可以根据学生喜好游戏的心理创设情境, 提供学习辅导材料,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走进论坛”内容时, 我放弃了集体演示讲解的方法, 改为向学生提供“通关秘笈”——一个写有针对注册过程中各个步骤注意点提醒内容的文本文件。要求学生依据教材进行练习, 比一比谁先通过注册的所有关口, 率先成为论坛的注册用户。学生在注册过程中如遇到疑难问题, 那就速查“通关秘笈”, 以有助于顺利过关。
“通关秘笈”的部分内容:
1.进入首页该做什么?——入门走对第一步:请问, 你买“门票”了吗?如果还没有, 请不要在“登陆口”浪费时间, 马上点击“新用户注册”按钮吧!
2.关于“协议”的秘笈:协议很长, 你在认真读吗?真是个认真又有耐心的好同学。请把网页滚动条向下拉, 你会看到“同意”和“不同意”两个按钮, 点击“同意”, 恭喜你, 这一关就这么简单地通过了;如果点击“不同意”, 那么请你收拾好行李回家吧。
●创设丰富的评价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过关型”情境
对于任务内容单一的学习评价, 可以设计类似游戏中“过关”型的情境。不成功就是失败, 失败就会“身陨”。为了获得胜利, 学生们全力以赴。终于, 有学生成功了, 也有学生“陨落”了。但因为置身于游戏情境, “陨落”的只是情境中的那个角色, 学生获得了相应的经验, 除了短暂的自嘲、羞愧之外, 不会留下心理挫败的阴影, 反而培养了其坚强的性格。
2.“寻宝型”情境
有时课堂学习内容比较丰富, 操作步骤较多。因为不同学生知识技能差异性的客观存在, 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练习进度总是参差不齐。设置“寻宝型”评价情境, 它类似数学练习的“分步得分”, 只要有所进展就是有收获。此种评价情境的设置可以让所有学生都有相应的成就感, 这激励了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也呵护了少数相对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
3.“考级型”情境
信息技术学科中有些技能的掌握提高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达成的, 比如学生的键盘输入技能。教材上不可能安排许多内容, 课时上也不会有相应的安排。但学生对这种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课本身的教学效率, 还影响着其它学科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效率, 也影响着学生平时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信息处理的效率。因此, 在学生掌握键盘输入基本技法的基础上仿照围棋的评段位、钢琴的考级等设置“考级”型情境, 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 努力提高键盘录入速度。如果觉得自己有所提高, 就可以向教师申请“升级考试”, 成为更高“星级”的“打字高手”。在一学期内, “打字高手”级别的提升, 还会适当计入信息技术学科的学期成绩, 以此鼓励学生主动锻炼, 不断进取。
煽动性信息 篇8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对中职学生而言, 掌握一门职业技能, 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是他们的学习目标与追求, 这也成为中职教师为之努力与探索的方向。但现实中, 中职学生因缺乏社会经验和经济头脑, 而财经类课程专业性强, 原理基础内容较为抽象, 如何让他们理解与掌握并加以应用成为一道难题。学生学完各门会计专业课程, 进入企业实习时, 往往会觉得毫无头绪, 无从着手。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信息化应用的可行性
(一) 会计专业教学的信息化应用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国内外的会计行业就已经开始使用电算化软件进行账务处理。90年代中后期, 我国开始推行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与应用。所谓会计电算化, 就是以计算机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应用工具, 把手工记账方式下的填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以及财务分析等内容综合运用及管理, 是会计工作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技术革新。会计电算化目前也是所有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但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信息化应用, 更强调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软件操作系统的辅助和使用, 代替或配合一般教材的讲授, 帮助学生理解会计原理和实务基础知识, 使理论和拗口的专业内容, 变成活灵活现的, 虚拟但高度仿真的信息化应用界面, 将几乎全部职业技能和岗位要求, 通过信息化应用平台, 直观、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从初次接触会计课程, 就能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学习主动性。
(二) 改革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会计专业教学的信息化应用, 关键是必须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 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学中做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后, 就开始通过信息化软件的应用, 进入模拟会计岗位的账务处理程序学习, 分不同岗位或职务, 将记账、审核、登账、编制报表、财务分析等专业学习内容, 通过一个完整的企业经济业务流程, 从出纳、多种会计岗位到财务主管与财务总监的职责和处理方法加以诠释、分析并教会学生实务操作,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增强岗位实践技能和适应能力, 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 建设辅助会计课程开展的实训基地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 要完成教学标准所规定的目标, 就必须要为学生创造信息化应用平台与实训环境相结合的教学基地。 会计实训室的布局不仅要充分考虑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实际情况, 更要合理分布企业财务部门不同岗位的衔接和会计资料传递过程的顺序体系。实训资料和教学设施硬软件配备, 还要根据当前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实际岗位技能的更新, 与时俱进的调整与完善。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 切合实际。
三、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信息化应用需注意的若干事项
(一)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中职会计教学的信息化应用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掌握职业技能的客观规律, 应当大力提倡为学生创造实践和操作应用的条件与机会, 但会计学毕竟包含较多从实践活动中提炼产生的, 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 尤其是会计从业资格与专业技术资格的考核中, 仍然包括大量的理论知识, 因而会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实践, 也必须提炼和凝聚成会计原理的理论体系。学生在经过直观感性的认知和技能培养后, 将更有助于理解和识记理论知识, 这也是考验教师是否能在实训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理论知识的灵活展现, 如会计原理中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原则, 以及财务会计的13个一般原则的区分, 融入实践教学中。
(二) 课堂上应积极推行多元化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中职学生年龄小, 社会经验少, 缺乏经济头脑和社会实践能力, 对于会计学习产生厌烦心理是普遍现象, 除了通过信息化应用的仿真教学载体, 还应多列举案例和参与式互动教学体验, 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环节中, 提高学习主动性, 加深学习印象。
(三) 建立健全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的激励机制
会计教学的信息化应用需要一批高素质、高级能、高学历的优秀教育人才, 并且还需不断学习、提高与更新知识结构与内容。 对于有经验的教师, 应鼓励他们参与信息化应用实训项目的设计规划与监督实施。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的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 才能保证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综上所述, 会计教学的信息化应用是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 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 在信息化应用的前提下提倡多元化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中职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素贤.新课改背景下关于如何改善中职会计教学效果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8) .
煽动性信息 篇9
关键词:流动性,流动性陷阱,流动性过剩
一、流动性、流动性陷阱与流动性过剩的内涵
所谓流动性, 国内外学者对此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比较权威的《路透金融词典》对流动性定义为“流动性泛指将资产变现的容易程度。高流动性的资产有一个活跃的市场, 有足够的买家与卖家可以消化对该资产的需求与供应, 资产的价格不会轻易因供需的变动而出现扭曲, 这样的市场称为具有深度的市场。资产的流动性若不足, 急需变现时往往需要以较大的折扣卖出。此词亦泛指流动资金。”
所谓“流动性陷阱” (Liquidity Trap) , 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 按照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来降低利率。假定货币需求不变, 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 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 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以及出口, 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极低水平, 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 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 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 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即便中央银行想靠增加货币供给量来降低利率, 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 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 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起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 国民总支出水平也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上述状况被称为“流动性陷阱”。
所谓“流动性过剩” (Excess Liquidity) , 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一是指银行存贷差的持续扩大;二是指货币供应量的持续走高;三是指社会可用资金的大量剩余。
二、流动性陷阱与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凯恩斯认为, 人们可以选择的财富只有两种———货币和债券。当利率无限低的时候, 人们预计未来债券价格只会下跌, 因此无论有多少货币都不会去购买债券。因此, 流动性陷阱的主要表现就是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无限大, 即狭义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无限大。
流动性陷阱理论尽管由来已久, 但在世界经济史上真正陷入进去的只有日本等较少数国家。日本所谓的“失去的10年” (1992~2001年) , 就是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十年。从日本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情况来看, 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宏观上主要表现为: (1) 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 经济增长率极低, 资产与通货紧缩, 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幅减少, 失业情况严重, 仅仅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显得力不从心。 (2) 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 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 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 投资者和消费者都对未来前景持悲观态度, 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达不到启动经济复苏的目的, 只能依靠财政政策, 通过减税、扩大政府公共支出以及增加转移支付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 (3)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流动性过剩则比较普遍, 从国际经验看, 主动进行汇率升值的国家或地区, 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流动性过剩的问题。1990年到1994年期间, 阿根廷、巴西、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或地区在本币升值期间, 都出现了货币供应量以及银行信贷的加速增长。流动性过剩还表现在资产价格大幅膨胀, 引发严重的资产泡沫。以日本为例, 日本大城市的商业地价指数从1986年的38.4%飙升到1991年的103%, 而日经225指数从1984年12月的11542点飙升到1989年12月的38915点。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来看, 存在着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货币供应量过多, 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值达1.65, 处于国际最高水平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1.5左右, 发展中国家在1.3左右) ;二是银行存款大于贷款的差额日益扩大, 达11万亿元之多 (参见图1、图2) 。
1、货币超额供给。
截止到2006年底, 我国的广义货币M2已达34.56万亿元人民币, 当年GDP总值为20.94万亿元人民币, 货币存量与GDP的比值为1.65倍。截止到2007年底, 我国的广义货币M2已达40.34万亿元人民币, 当年GDP总值为24.66万亿元人民币, 货币存量与GDP的比值为1.64倍, 我国货币与GDP比值以及超额货币供应都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根据世界银行和美联储的数据, 2006年底美国M2为7.1万亿美元, 当年GDP总值为12.9万亿美元, 美国货币存量相当于GDP的55%。我国的货币存量已相当于美国的60.6%, GDP总值却仅相当于美国的20.2%, 如果以同等经济规模折算, 我国的货币存量是美国的3倍。
2、银行业存贷差额不断扩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金融机构存差呈逐步扩大趋势, 截止到2006年底, 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33.54万亿元, 人民币各项贷款22.53万亿元, 存差已经高达11.01万亿元, 比2005年增长1.7万亿元。截止到2007年底, 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38.94万亿元, 人民币各项贷款26.17万亿元, 存差已经高达12.77万亿元, 比2006年增长1.76万亿元。截止到2008年2月份, 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40.49万亿元, 人民币各项贷款27.22万亿元, 存差已经高达13.27万亿元。存差快速扩大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直接体现。
3、资产价格膨胀, 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泡沫严重。
我国的流动性过剩还表现在全国大部分城市房价持续上涨。截止到2007年10月份, 深圳房价已经连续21个月同比涨幅超过10%, 北京房价连续18个月同比涨幅超过8%。2005年6月份以来股票价格大幅上涨, 2006年全年上涨了130%, 2007年1—10月份上涨了120%以上。同时, 我国股票市场的市价总值、成交额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以上证综指为代表的平均市盈率从2005年的16倍上升到2007年前三季度的64倍, 与欧美股市20倍左右的市盈率相比明显偏高。
三、流动性陷阱与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流动性陷阱与流动性过剩的成因是不同的。凯恩斯认为:流动性陷阱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由社会总需求决定, 是因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当一个社会的总需求下降到很低的水平时, 意味着投资和消费需求很小, 人们的投资和消费支出也会下降到较低水平, 人们更愿意将货币保留在手中而不去进行投资。这时, 既使中央银行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 仍然很难刺激投资和改善经济运行状况。
1、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据国内经济学家分析,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金融体制变迁。国际金融自由化程度较以前有大幅提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消除金融分业经营管制, 金融创新、对冲基金等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 使得可流动的资金总量和流动速度大大增加。二是现代通讯技术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极大地降低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交易成本。由于各国资本账户日益开放和浮动汇率体制的盛行, 资金在全球流动的技术障碍和规制壁垒日益得到消除, 各国资金的融通程度增加, 融通速度加快。三是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诱发了全球性流动性过剩。美国在经历“911”事件、NASDAQ市场高科技泡沫破灭后, 经济增速放缓。为恢复经济增长, 美国连续降息1%的低利率保持超过两年之久, 尽管近年来多次加息但美国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国国内储蓄率过低国际收支逆差严重, 对外输出大量美元。日本为走出经济困境, 也采取了长达十多年之久的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 使日元的流动性大幅提高。欧盟也在欧洲央行的坚持下, 2005年才将保持了5年之久的2%的利率提升25个基点, 至今仍维持在3.25%。三大经济体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 加速了全球经济的流动性过剩。
2、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原因。
笔者汇集国内学者的观点, 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巨额外汇储备是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据海关统计, 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达2621.97亿美元, 外贸出口比上年增长25.7%, 外贸进口比上年增长20.8%。2007年上半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 同比增长1.3倍。双顺差形成的外汇收入都需要央行用人民币来收购。为此, 央行每年都要被动地增发大量的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在货币乘数作用机制下, 必然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 其实质是制造了更多的流动性。其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性流动性过剩, 另有大量国外热钱赌人民币升值而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上套利。这种输入性的流动性过剩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流动性过剩, 中国事实上成为世界流动性的巨大蓄水池。
3、造成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国内经济结构的失衡。
区域二元金融结构、城乡二元金融结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根源。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在股市和房地产等领域表现为绝对过剩, 而在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等结构问题上则表现为相对过剩。城乡金融不和谐导致大量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流向城市, 城市过剩资金进而助涨了股市、楼市的泡沫。城市资金的流动性过剩是以农村资金的流动性严重不足为代价的。区域金融不和谐则导致大量中西部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流向东部发达地区, 结果是欠发达地区资金的严重不足, 而东部过剩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则加剧当地房价飙升, 形成楼市泡沫。东部地区的流动性过剩是以中西部地区的资金相对流动性不足为代价的。我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了阶段性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两极分化的趋势, 即一极是贫困的持续和积累, 一极是财富的持续和积累。表面上看是全社会的资金过剩, 实际上这种过剩是以另一部分人的财产极大不足为代价的。我国长期实行的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是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政策根源。这些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我国, 外企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投资生产并转而出口, 加剧了我国国际收支的失衡。
4、储蓄-消费结构处于严重失衡状态。
我国储蓄率过高, 而消费率相对过低。储蓄率过高主要是由企业和政府的储蓄增长过快造成的, 而消费偏低的主要是由于收入分配不合理, 居民收入增长过缓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所导致。过高的储蓄率既支持了高投资率, 也维持了经常项目基础上的大规模的顺差, 消费相对落后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 从而使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增大。
四、应对流动性陷阱与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对策
由于流动性陷阱与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和表现都不相同, 因此应对二者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不相同。以日本为例, 日本政府在对付“流动性陷阱”时实施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政策, 取得了一系列的短期和长期的政策效果。
1、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
日本当时在零利率政策下实施了数量宽松货币政策 (刘瑞2007) , 即将大量现金注入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往来账户, 希望借此鼓励银行放贷, 刺激经济增长。尽管在实施的最初阶段, 释放了大量基础货币, 提高了金融市场流动性, 但由于金融机构存在大量不良债权, 导致银行产生惜贷行为, 低利率和充足的资金供给并没有刺激企业和居民扩大消费需求, 数量宽松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但随着货币政策时滞效应的释放, 超宽松货币政策下持续供给的充沛资金满足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需求, 消除了金融机构的融资紧张局面, 起到了稳定金融体系的重大作用, 同时间接激活了人们的预期, 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得以扩张, 发挥了支撑经济恢复的间接作用。
2、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
日本当时的减税措施主要是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 公共投资主要用于交通、城乡基础设施、治山治水和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等方面。政府还大力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老年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总之, 日本政府通过扩大国债发行、减税、扩大公共投资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等政策对刺激经济的复苏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对于“流动性过剩”, 许多国家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提高存款利率以增加银行的储蓄存款, 减少市场的流动性。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增加贷款需求方的资金使用成本, 从而抑制信贷需求和投资过热, 引导投资的合理增长。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减少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 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中央银行则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力度, 回笼基础货币以减少流动性。同时, 实施中性财政政策。
五、防止从“流动性过剩”转向“流动性陷阱”
虽然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陷阱在表现、成因以及应对政策上截然不同, 但是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历史上日本就是从“流动性过剩”掉入“流动性陷阱”, 从而使日本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低迷。笔者认为, 当前我国既要加强宏观调控, 主动积极化解流动性过剩, 同时也要注意汲取日本等国的经验教训, 防止从“流动性过剩”转向“流动性陷阱”。
参考文献
[1]刘瑞:日本走出萧条过程中的货币政策--近年来的零利率政策与数量宽松政策分析, 日本学刊2007, 1;
[2]谌坤:克服货币政策的“流动性陷阱”:日本的经验及影响, 福建金融2007, 1;
[3]N.格里高利·曼昆 (N.Gregory Mankiw) , 宏观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中国人民银行网统计数据;
煽动性信息 篇10
一、相关文献回顾
由于流动性具有不同层次,Baks和Kramer(1999)[1]认为流动性包括货币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认为货币流动性先于市场流动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供货币来支持市场流动性。从流动性的本意出发,中国人民银行的《200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认为流动性包括宏观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两个层面。Chordia、Sarkar和Subrahmanyam(2005)[3]研究发现危机时期货币政策扩张会提高市场流动性,而货币政策与市场流动性的关系在非危机时期并不明显。国外学者Fujimoto(2004)[4]用VAR方法,检验了过去40年美国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把样本期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结果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商业周期更加波动时,货币政策的扩张会实质上提高市场流动性,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货币政策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不如之前明显。
目前,动荡的国际金融环境导致更多的中外学者研究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Brunnermeier和Pedersen(2009)[5]建立了联系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的模型,认为投资者提供市场流动性的能力取决于他们的融资能力;反之,投资者的融资能力也受其市场流动性影响,一定条件下在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之间会出现相互加强的流动性螺旋,这可以用来解释市场流动性的突然“蒸发”现象。Goyenko和Ukhov(2009)[6]发现货币政策会影响市场流动性,货币政策通过债券市场流动性渠道影响股票市场流动性,市场流动性随着货币政策紧缩而下降。Amador等(2011)[7]发现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扩张,能够导致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增加。
国内学者储小俊等(2008)[8]采用VAR方法,对影响我国股市微观流动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货币政策对股市流动性并无显著影响,宏观货币流动性的增强或减弱并不必然导致股市微观流动性的增强或减弱,市场流动性主要受市场收益影响。然而,丁焕强等(2011)[9]采用VAR模型对影响市场流动性的宏观经济因素、货币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市场因素本身是决定市场流动性的最主要原因,而宏观经济因素和货币政策因素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因素和货币政策因素不但直接影响市场流动性,还通过影响市场收益率和波动性来影响市场流动性。方舟等(2011)[10]进一步对货币政策影响股票市场流动性的不对称性进行了研究,他们利用Markov区制转换的VAR模型,实证研究显示货币政策扩张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货币政策收缩会导致市场流动性降低,货币政策冲击对市场流动性影响在股市膨胀期比低迷期明显。王明涛等(2011)[11]使用VAR模型研究了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发现货币供应量与流动性风险负相关,M2变化对流动性风险影响最大,M1变化影响次之,M0变化影响最小,利率对流动性风险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力度小于货币供应量。
从这些已有文献来看,大都研究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并且在研究方法上都只使用VAR模型。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基于当前宏观金融环境相对动荡,导致市场流动性的波动和风险问题突出,因而研究货币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的波动关系以及货币流动性对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本文不研究利率,这是因为中国目前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货币流动性而不是利率,而且货币流动性反映的是宏观货币资金面,与反映微观股票市场资金面的市场流动性直接相关。此外,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利用多变量GARCH模型(MVGARCH),研究货币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波动的动态相关性,这是现有文献都没有做的,然后利用VAR模型研究货币流动性对市场流动性波动风险的影响。
二、货币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的联系
(一)货币流动性影响市场流动性的原理
货币流动性增加造成投资者货币持有量增加,追求投资效用最大化的投资者会通过货币与证券持有量之间的相互替代,增加对股票等证券资产的配置,这样使得流入股票市场的资金增加,市场流动性提高。在市场买入指令的推升下,股票价格不断上涨,产生的赚钱效应又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股票市场,从而进一步提高市场流动性。货币流动性变化还会间接影响市场流动性。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货币流动性进行控制,会间接影响投资者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融资规模。在外部融资受限的情况下,投资者用于股市的资金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市场流动性。
(二)货币流动性进入股票市场的渠道
目前,我国银行货币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主要通过货币市场渠道和信贷市场渠道进行。货币市场一直是银行资金间接进人股市的一条重要通道。1999年8月20日和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下发了《证券公司进人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银行资金通过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间接进人股市合法化。信贷市场一直是我国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最基本、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条途径。股票市场的高风险高回报特征对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具有较大吸引力。投资者可以将银行存款和信贷资金通过多种途径购买股票,既可以通过银证转账、银证通等业务直接投资股票,也可以通过购买基金的方式间接投资股票。此外,有关引导银行理财资金直接进入二级市场的逐步推进,将成为银行货币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新渠道。
三、货币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度量
(一)货币流动性
货币流动性指货币的充裕程度,货币流动性与货币总量相联系。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货币流动性可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亦即货币供应量。目前,我国官方公布的货币流动性包括M0、M1和M2三个层次,流动能力依次减弱。
M0指流通中的现金,包括企业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持有现金。根据货币需求理论,人们持有货币是因为货币的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功能,这两种功能与股票市场的风险投资功能关系不大,因此M0的变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并不密切。
M1指M0加上企业、机关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M1体现社会经济主体的即期购买力,主要与短期经济活动相关。由于活期存款金额远大于M0,例如2011年7月,企业活期存款约是M0的6倍,因此M1的构成主要是活期存款。企业为追求盈利最大化,可以直接用活期存款进行股市投资。
M2指M1加上企业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代表货币供应量的总规模。M2可以较方便地转变为现金或可转让存款的储蓄存款和期限很短的定期存款,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又被称为准货币,体现经济活动中长期的购买力。M2受央行货币政策影响大,可作为观察和调控中长期金融市场的目标。
由于M2、M1和M0原始数据较大,为保证数据的平稳性,对原始数据取对数并作一阶差分。本文实证研究中的M2、M1和M0均指经过上述处理后的数据。
(二)市场流动性
对于个股流动性的大小有不同的度量指标,其中Amihud(2002)[12]的非流动性指标使用较多。股票i在第t个交易日Amihud非流动性计算方法为ILLIQit=|Rit|/Vit,分子为股票i在第t日的收益率,分母为第t日的成交金额。Amihud非流动性指标易受股票流通市值影响。许睿、冯芸和吴冲锋(2004)[13]用换手率代替成交额得到ILLIQit=|Rit|/Hit,分子仍为股票第t日的收益率,分母为股票第t日的换手率。该非流动性指标没有量纲,便于研究对比。股票市场流动性越好,该非流动性指标值越低。本文将使用换手率调整收益率非流动性指标。各月市场非流动性计算如下:
首先,利用第t个交易日个股非流动性的算术平均计算第t个交易日股票市场的非流动性:
undefined
式(1)中n为第t个交易日进行交易的个股数目,ILLIQmt为第t日市场非流动性。
其次,股票市场月度非流动性为当月各交易日市场非流动性的算术平均值:
undefined
式(2)中k为第y个交易月中交易日的天数,ILLIQmy为第y月市场非流动性。
四、货币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的相关性
(一)研究模型介绍
本文拟采用MVGARCH-BEKK模型,实证研究货币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波动的动态相关性。MVGARCH-BEKK模型是Engle和Kroner(1995)[14]综合Baba,Engle,Kraft和Kroner(1990)[15]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以四人名字第一个字母命名的一类多变量GARCH模型,其一般形式为:
rt=λX′t-1+εt,εt|It-1~N(0,Ht) (3)
Ht=CC′+Aεt-1ε′t-1A′+BHt-1B′ (4)
式(3)是向量形式表示的均值方程,式(4)为条件方差-协方差矩阵。由于本文实证需要的是二元BEKK模型,此时式(3)中rt是2×1维的收益率向量,Xt是1×(k+1)维的解释变量向量,λ是2×(k+1)维系数矩阵,式(4)中A代表ARCH项的系数矩阵,B代表GARCH项的系数矩阵,Ht表示条件残差在t时刻的方差协方差矩阵。由于矩阵A和B中参数较多,考虑它们的简化形式,当矩阵A和B为对角矩阵时,此时得到MVGARCH-BEKK模型的对角形势。该模型优点是既能保证Ht的正定性,同时具有较少的参数。本文将利用简化的对角BEKK模型来分析货币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波动的动态相关性。将式(4)展开可以得到对角BEKK模型条件方差-协方差矩阵各元素的方程形式:
h11,t=cundefined+aundefinedεundefined+bundefinedh11,t-1 (5)
h22,t=cundefined+aundefinedεundefined+bundefinedh22,t-1 (6)
h12,th21,t=c11c21+a11a22ε1,t-1ε2,t-1+b11b22h12,t-1 (7)
其中(5)式和(6)式是两变量各自的条件方差方程,它反映变量自身的波动情况。(7)式是两变量之间的条件协方差方程。由条件相关系数的定义,有:undefined
ρ显示了变量之间波动的动态相关性,ρ的大小和符号可以反映变量之间动态相关性的强弱和方向。在利用MVGARCH-BEKK模型前,有必要先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和ARCH效应。
(二)变量平稳性和ARCH效应检验
数据样本期为2002年9月至2011年10月。M2、M1、M0和市场非流动性ILLIQ的ADF平稳性检验见表1,在5%显著水平下,各变量均为平稳序列。为了检验变量的ARCH效应,对变量进行滞后3阶、5阶和10阶的序列相关Q2检验,结果见表2。可见各变量残差平方均序列相关,具有ARCH效应,可以利用MVGARCH-BEKK模型进行分析。
(三)动态相关性分析
本文分别对M2、M1、M0和ILLIQ建立二元MVGARCH-BEKK模型,得到各自波动的动态相关系数。M2、M1、M0各自和ILLIQ动态相关系数描述性统计见表3,可以看出M2、M1与ILLIQ均值为负,但值不大。M0与ILLIQ相关系数均值接近0,进一步对M0的均值和0进行对比检验,发现对比检验t值为0.817707,对应P值为0.4153,不能拒绝M0均值为0的原假设。由于M0与ILLIQ动态相关系数JB统计量为2.697534,接受正态分布假设,这说明M0与ILLIQ的动态相关性服从均值为0的正态分布,即M0与ILLIQ不相关。从货币流动性M2、M1、M0和ILLIQ相关系数的最值看,M0与ILLIQ相关系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较大,显示M0与ILLIQ的动态相关性波动幅度较大。
注:C、T分别代表截矩项和趋势项,N表示不含C或T,数字代表滞后阶数,原假设为有单位根。
注:***为1%显著水平显著,**为5%显著水平显著,*为10%显著水平显著。
进一步对M2、M1、M0与ILLIQ的动态相关系数作图,图1显示了M2与非流动性ILLIQ的动态相关性走势。可以看出M2与非流动性ILLIQ基本动态负相关,这说明M2波动会导致市场流动性的同向波动。从图1还可以看出在整个样本区间,M2和ILLIQ动态相关系数基本上围绕均值-0.15上下波动,但在2009年4月M2和ILLIQ相关系数出现了峰值,达到-0.47。这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央行实行宽松性货币政策,在市场流动性和融资之间产生了向上的流动性螺旋。由于流动性螺旋的加速作用,M2和ILIIQ的相关性得到增强。
图2显示了M1与市场非流动性ILLIQ的动态相关性走势,可以看出M1与ILLIQ动态相关系数在整个样本期大约围绕均值-0.2波动,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并未和M2一样出现峰值。这显示金融危机后央行宽松性货币政策导致流入股市的信贷资金主要是M2。由于企业现金流和活期存款需要面对金融危机,M1难以流入股市,造成M1与ILLIQ的相关性变化不大。
图3显示了M0与市场非流动性ILLIQ动态相关性走势,可以看出M0与ILLIQ动态相关系数在整个样本期基本围绕0上下波动,时正时负,且变化幅度大,这反映M0与ILLIQ的波动关系不稳定,没有明显相关性。作为现金,M0在日常活动中主要起着交易媒介的作用,而较少用来投资,因此和市场流动性没有稳定关系。
Fujimoto(2004)对美国宏观经济和股票市场流动性的研究发现在宏观经济动荡时期,货币政策与市场流动性的关系将更稳定。本文同样检验在中国是否存在这种现象。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此后几年国际金融环境动荡,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也变化较大。因此,本文以2007年4月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段时期进行对比检验,两段时期时间长度相等。2002年9月至2007年3月为次贷危机前的相对稳定时期,这段时间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央行也一直执行稳健性货币政策。2007年4月至2011年10月为美国次贷危机后的相对动荡时期,期间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引起2008年出现国际金融危机,2011年又出现了持续至今的欧债危机。这些危机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波动,央行货币政策这几年也变化较快,短短四年货币政策经历了稳健→紧缩→宽松→稳健的历程。
表4显示了对比检验结果,可以看出M2与ILLIQ动态相关系数两段时期均值和标准差存在显著差异。样本期后半段M2与ILLIQ的负相关性强于前半段,并且标准差小于前半段。这说明2007年4月后由于国际金融环境的动荡,M2与市场流动性的动态相关性加强,且更稳定。M1与ILLIQ动态相关系数均值在10%显著水平下拒绝相等原假设,标准差接受原假设,说明M1在次贷危机后与ILLIQ动态相关性也得到增强,不过没有M2明显。M0与ILLIQ动态相关系数均值前后并无显著变化,显示M0与ILLIQ保持不相关。
注:均值对比检验采用T检验法,标准差对比检验采用F检验法。
注:C、T分别代表截矩项和趋势项,N表示不含C或T,数字代表滞后阶数,原假设为有单位根。
五、货币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波动风险
(一)基于波动的市场流动性风险概述
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投资者买卖股票时面临交易困难,不能在适当或期望的价格上交易的风险,其大小可以用不可预期的流动性水平的波动来衡量。由于金融时间序列具有异方差和波动集聚性,出现了条件方差测度流动性风险的方法,条件方差法流动性风险的度量模型如(9)所示,为一个ARMA-GARCH模型,包含一个流动性的均值方程和条件方差方程。条件方差σt2即为随时间变化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它体现的是流动性波动所产生的风险。
undefined
样本数据期为1998年1月至2011年10月。首先对市场非流动性ILLIQ按照式(9)建立模型,获取条件方差σt2序列作为市场流动性风险ILLRISK。然后对M2、M1、M0和ILLRISK建立VAR 模型,进行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通过脉冲响应检验货币流动性冲击是否能够影响市场流动性风险,通过方差分解分析货币流动性对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程度。在进行VAR分析前,有必要先检验变量的平稳性。M2、M1、M0和ILLRISK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5,在5%显著水平各变量均为平稳序列。
(二)脉冲响应分析
ILLRISK对变量M2、M1、M0和ILLRISK的脉冲响应结果见图4。可以看出流动性风险ILLRISK对M2和M1的冲击响应为负向,这说明M2和M1一单位正向标准差冲击能降低市场流动性风险。ILLRISK对M1与M2的冲击响应有所不同,对M1的响应在第一期就达到负向最大,此后逐渐衰减,对M2的响应第二期达到负向最大,这说明由于M1比M2的流动性强,M2对流动性风险的缓解有所滞后。
流动性风险ILLRISK对M0冲击响应为正,说明M0一单位标准差冲击不但不会降低流动性风险,而且会增加市场流动性风险。这是由于M0的为流动性最强的现金,但与市场流动性波动没有动态相关性,因此M0在股票市场的频繁进出会导致市场流动性风险增加。流动性风险ILLRISK对自身冲击响应也为正,并且第一期就达到最大值,然后衰减,说明流动性风险的增大会马上导致下一期流动性风险继续变大。流动性风险会自我强化,不断蔓延。
(三)方差分解分析
表6显示了流动性风险ILLRISK对各变量的方差分解,方差分解顺序为M2、M1、M0、ILLRISK。第7期后各变量的影响基本稳定。在第7期,货币流动性总共能解释流动性风险不到7%,其中M1对流动性风险的解释力相对最大,为3.85%,M2次之,为2.06%,M0最小,不到1%。对市场流动性风险ILLRISK影响最大的还是其自身,达到93.33%。这说明虽然货币流动性能缓解市场流动性风险,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市场流动性波动较大造成的风险,还是要加强市场自身制度建设,提倡价值投资理念和鼓励长期资金入市。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了货币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的联系,阐述了本文使用的货币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的度量方法,并对货币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波动的动态相关性,以及货币流动性对市场流动性波动风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发现货币流动性M2、M1和市场非流动性动态负相关,M0与市场非流动性动态不相关。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后,由于宏观经济波动较大,M2和ILLIQ动态相关性得到加强,M1和ILLIQ动态相关性也得到一定增强。货币流动性M2、M1对缓解市场流动性波动风险有一定作用,M0会导致市场流动性风险增加。本文研究结论的政策意义在于:
首先,由于M2、M1和市场非流动性动态负相关,显示M2和M1的变化会影响市场流动性,并且在当前宏观经济比较波动的情况下M2、M1和市场流动性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央行制定货币政策除了盯住实体经济外,有必要考虑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以2011年为例,货币政策偏紧就导致了市场流动性出现不足。
其次,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M2、M1与市场非流动性相关性增强,而且M2、M1的正向冲击能降低市场流动性波动风险,这就为危机时期通过货币流动性救市提供了支持。股市危机往往伴随市场流动性危机,关键时刻政府和央行能够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就能起到恢复市场信心、降低市场流动性风险进而稳定市场的作用。
非流动性枷锁 篇11
在日本,“匠人”精神颇受尊崇,虽然中国也有尊重手艺的传统,但相对于被海洋圈起来的岛国,中国更相信“树挪死、人挪活”的灵活性。中国有广阔的地方供人们发展,从东北到广州,从山东到新疆,换个地方,又是一番天地。
地理上的局限,让日本民众不愿意让出一点地方给外来户,当地人会本能地歧视外来户。这种排外心理限制了日本人的流动,正是这种非流动性,在二战之后为日本产业带来了发展。在几乎所有大国都被卷入冷战和意识形态斗争中时,没几个国家能像被美军占领的日本那样安然世外地认真搞产业发展,尤其是消费品制造,根本不用担心产品销售。这是绝无仅有的历史机遇。
那时,日本企业不希望职员离职,而职员在一家工厂取得的生产经验,拿到别处也不一定管用和被重用,再加上日本的非流动性文化,整个日本都流行着一个关键词——“终身雇佣”。也就是说,企业雇了一个职员,就要让他永远在这里工作,直到退休。如果一个职员经常琢磨是不是应该去寻找一个更好,或更适合自己的企业,就会被认为不守本分。所以,当一个职员跳槽到另一个企业时,人们会用不屑的眼光看他,尤其是多次跳槽的人,更会被打上不本分、不可信的烙印,自然得不到一个好的待遇。这和中国通过跳槽改善待遇的情况迥然不同。
那么,日本的这种非流动性给日本带来什么了呢?日本家电产业的繁荣就是一个证明。然而十年如一日地洗脑,大家都认为终身雇佣、非流动性是日本战后高速成长的要因,是日本的传家宝,不能丢掉。他们认为自己积累下来的经验是自己的人生财富,要求他们去改变,要求他们从头学一个东西是一种对自己的否定。
随着传统家电市场日趋饱和,日本人仍用工匠精神对原有产品或技术的改进非常精益求精,但对一个全新技术,尤其是更新迅速的互联网技术,要他们去迅速适应一个新市场时,他们就要面对一大堆被培养成只在自己企业、只在过去的产品和技术上优秀的员工。故而曾经给日本家电产业带来繁荣的非流动性,逐渐变成了日本产业界的枷锁,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也很难再发挥其优势。相反,三星、LG等新兴企业通过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不但能够生产和日本同等质量的产品,更能在数量和变化速度上胜过日本企业一筹。
如果日本有流动性,他们可以通过市场,去找到自己的手艺和技术还可以应用的企业,但是那种流动等于不安分的社会观念,会让雇佣者和被雇佣者踌躇不前,这就是日本家电产业不能按市场要求迅速撤退和重组的原因。
不能迅速撤退和重组的产业肯定会被市场淘汰。十年前,三星就在世界范围超过了日本,可日本国内产业界人士和舆论界人士,就是不愿承认。他们经常引用的数据就是诸如索尼的专利技术是三星的几十倍,三星是靠从日本引进生产技术和熟练工人发展起来的,所以不值得恐惧。
但现在,日本所有家电企业捆在一起,也抵不过一个三星了。
日本的工匠精神为何失去其威力了呢?根本原因就是日本企业家们习惯了工匠是精英,所以他们的职员都是工匠,他们的技术都是工匠们发明的自用工具。工匠不管用了,那些为工匠而用的技术也就不管用了,那么再多的技术专利都没用处了。
能不能扛得住人员流动性,也就是降低对工人熟练度的依赖,这是科学管理的核心。
[编辑 韩 洋]
E-mail: hy@chinacbr.com
煽动性信息 篇12
立足于已经证实的研究结果,资产价格方差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继而可以用对数正态分布来分析价格变化的分布情况[1,2,3]。
据不完全统计,通常情况下,较之于向下冲击价格的向上冲击更能够引发波动的发生,即波动性是非对称的,也可称其为杠杆效应。下图1是Victor和Engle在这种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基于不对称冲击消息的曲线图,用以测试该效应的发生。
2 基于 MCMC 贝叶斯分析的随机波动性预测模型
2.1 随机波动性模型的参数与波动性的贝叶斯
以SV模型为例 ,定义波动 性模型参 数。增加参数法是贝叶斯分析中较为典型的方法,其中潜在波动序列为,是需要增加的一个预测参数,参数总数上升为(4+ T)。设计一个由层次结构组成的条件分布模型,给定波动过程和参数:f(RT/Σ'T,θ),f(Σ'T/θ),f(θ),f(RT/Σ'T,θ) 。其中,在研究波动性模型中,f(Σ'T/θ) 为先验信息,属于对数正态过程;对波动性参数布置的先验过程由f(θ) 来完成,其必须确保Ln(Rt)过程的平稳性,而f (Σ'T,θ )则是∑T',θ的联合先验分布。
2.2 基于MCMC的后验分布的模拟
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法最开始是被用于物理计算的,直至1970年Hastings将其一般化,使其得以在统计问题上得到更为广泛的发展。而著名经济学家Gelfand和Smith则认为MCMC的潜力还远远不止如此,所以将其与增参数法充分融合,并得出预估含有潜在动态变量的计算模型是具有科研价值的。笔者在这里以Gibbs抽样法为切入点,通过对SV模型的模拟,研究后验分布对于股票市场波动性分析的存在意义。
Gibbs抽样的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大量的计量模型,其内在的思想是通过在参数向量7的状态空间上构造出一个具有唯一的固定分布的马尔可夫链,取已经进入收敛的状态的来近似计算.,即其中: E(g(Ψ)) 可定义为参数g基于样本RT的后验均值和后验标准差等.Gibbs抽样首先将参数7分成B块:。在应用中,应该通过适当的分块使得从每一个条件分布,中的抽样成为可能.下面写出分块Gibbs抽样的具体步骤: Ψ(b + 1),Ψ(b - 1),...,Ψ(B),RT)
事实证明,Gibbs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抽样方法,其能够适用于大规模的计量模型,借助参数向量7的各种状态空间,构建出仅有一个固定分布的马尔科夫链,即。本研究设定取近似值,那么,,解释为参数g基于样本RT的后验证均值为E(g(Ψ)) 。下面将具体的对Gibbs抽样法的2个板块进行逐一分析:
1)设置初始点,此时i=0,则有
2)下面为在条件分布中抽样的方式,
这样就定义了一个从Ψ(i)到Ψ(i+1)的转移过程.3)i =i+1,转到第2步.上述的算法产生了一个向量序列, Ψ(0),Ψ(1),...,Ψ(i),... 作为马尔可夫链的一个实现过程,从Ψ(i)到Ψ(i+1)的转移密度是:
经过上述两个步骤,从Ψ(i)到Ψ(i+1)的转移就被成功的定义完毕。继而,i=i+1再次重复步骤2的过程。由此得到一个向量序列Ψ(0),Ψ(1),...,Ψ(i),结合马尔科夫链的实现过程,下式可用于计算Ψ(i)到Ψ(i+1)的转移密度: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基本数据
上面简单的介绍了基于波动性的数据建模分析,下面笔者将通过其在股票市场中的应用加以实证。首先,采用2003年3月到2012年11月上证指数,2003年7月至2012年11月收盘的深证成分指数作为本实验的基础数据,其取值分别为2726与2692.针对两种股票的价格指数,采取连续复利转价格回报序列的形式,得到rt= 100 ln( pt/pt - 1)(见下图2),对其表现出来的特性进行规整,得到表1,另外为了研究回报平方序列与回报之间的联系,特用表2对比说名。从下表1中了解,两个指数的回报序列均出现了大范围的偏度,与文献中所记载的指数回报序列的负向偏度出现了偏差。另外观察两个序列,峰值均在3以上,换言之,回报序列的特性之一为尖峰厚尾;另外在进行ARCH的效应测试中可以看出回报序列反映强烈,足以证明其存在该种效应。
3.2 SV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针对随机波动模型的股票市场波动性分析,本文只是做出基于杠杆效应的MCMC后验分布的建模实验,通过比较回报与回报平方序列的相关性来验证MCMC模拟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并且加以实证。
3.3 SV模型与GARCH模型的比较
对ARCH模型进行简单的介绍,并且与随机波动性模型对比,凸显SV模型的优势。针对于中国的股票市场,采用GARCH(p,q)模型即可做代表性分析。假定,在预估条件下,模型的参数已经确定,则σ2t为r2t的预期条件,得到函数;当取最小值时,并同时给出的值。此时,预测到的均方误差属于样本数据rt的4阶矩,可在分析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时,很多情况下根本不存在数据的4阶距,所以GARCH(p,q)模型并不具备精准的预测能力,无法与MCMC相比。但是笔者仍给出了其计算指标的方程以供参考,如下:
4 结论
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考虑股票市场不规则的波动性,采用构建动态随机波动模型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所用到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CMC)模拟的贝叶分析法能够有效对随机波动性模型中的参数进行预估,并且通过上证和深证的实际数据得到了验证。相较于ARCH类模型,在描述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序列的关联性上面随机波动性模型更具有优势,并且精准度更高。
摘要: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CMC)模拟的贝叶斯分析法针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研究,这种基于动态随机性的波动模型的设计,能够在参数设定和波动性序列的选择上进行较精准的预测。通过对我国股票实际数据进行实验,并通过比较ARCH类模型,文章充分解析股票市场波动性与异方差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