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特点

2024-10-25

表现特点(精选12篇)

表现特点 篇1

在传统的色彩观念中,艺术家对画面颜色的选择是以视觉观察为基础的。但是表现主义的画家认为色彩是画家内心精神世界的主观表现,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那么德国表现主义作品中的色彩表现有哪些特点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非理性的色彩表达

德国美学家利普斯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审美的本能,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本能。这种本能能够把现实物象中的纯粹的美抽离出来。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产生快感是由于主体感情的灌注[1]。美学家沃林格则在利普斯的基础上将其理论做进一步发展,他认为主观情感高于客观观察,艺术家创作的过程是将主观对客观的看法进行物化。虽然色彩本身不具有任何的情感和意义,但是由于每一位艺术家的经历与个性不同,所运用的色彩便会传达出不同的艺术感受与主观情感。德国表现主义的色彩不再是为了表现形体空间感,再现客观世界而存在的,它和形体在整个作品中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甚至有时色彩的地位更加的突出。色彩成为心灵与情感表达的窗口。以桥社画家凯尔希纳的作品为例,在1911年至1915年间他创作了一系列的街景作品。这些作品人物形态颓废,色彩充满了不协调感,暗示了一次世界大战前都市生活中的重重危机,带有浓厚的直觉心理因素。在1913年创作的《柏林街景》中,他采用了富有情绪感的,带有尖锐角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没有过度关注人物造型的表达而重视精神的突出。处在画面中心的男性深蓝色的衣服与道路上的暖红色之间无论在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上都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画面左边最前端的女性人物、头发被处理成红色,身上的紫色衣裙将道路背景的粉红色和深红区分开来。画面最亮的白色衣领与帽子的羽毛构成了接近菱形的形状,锐利的下脚几乎要将深紫色衣裙从中分裂开来,对比十分强烈。在凯尔希纳眼中世界是孤独和令人恐慌的,对生命的不安与犹疑也充斥了他的其他作品。在作品《市场和红塔》中,空无一人的街道到处弥漫着死一般的寂静,黑色塔楼的尖顶造型和几乎要斜刺冲出画面的动势让观者形成了一种莫名的紧张,两道橘色的如牛角般造型的路面与黑色尖塔形成相互冲突,没有任何和谐的美感可言,这让艺术家的心理冲突达到了高潮,同时背景蓝灰色的天空和浅色的云朵也制造出一种幽闭和压抑的视觉效果,让人在心理和情感上更加容易产生共鸣[1]。

二、装饰化的色彩并置

表现主义的画家都在考虑如何处理在平面上的绘画空间。他们的色彩常带有一种平面化的装饰化的效果。他们采用大面积高纯度的颜色,制造平面效果,打破纵深空间。罗特卢夫是除诺尔德以外用色最大胆的画家,他的作品《自画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这幅作品中他身着高领绿色上衣,黑边眼镜,八字胡须,背景被处理成几块抽象的颜色,仿佛紫色的帘子有一个黄色的洞口,色彩并置对比鲜明夸张,色彩之间不和谐使得两种颜色相互激荡,带有一种抽象的结构。这体现了画家鲜明的性格特征。[2]在诺尔德的《最后的晚餐》中,人物平面性的布局突出了基督的形象人物被塞在一个立体感被消解了的空间内,他们长袍的红色、面部的黄绿色像火炬一样从背景的阴影里向外闪着光芒。平面化的色彩很好地传达了他绘画中特有的宗教意味,而康定斯基则更进一步,作品中已经逐渐消解了具体的物象,走进纯粹的平面空间。总体来说,表现主义画家首先拒绝和消解作品的立体感,然后再制造平面化色彩并置的艺术效果。

三、充满联想的色彩象征

色彩能够使人产生一系列的具象与抽象的联想,对色彩的联想可以逐渐发展成为对事物的象征。象征从本质上以直觉的、意会的方式来表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带有观念象征意义的感性形象。从形式上讲,它抹杀了事物本身某些特性,但是却概括出一种精神含义,成为一种人生感触的表达。青骑士社们的艺术家重视色彩象征性的探索,他们对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以及儿童艺术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画家马尔克的作品在色彩的象征性上最具特色,呈现出一种精神上的重要含义,表现出画家对精神世界的一种肯定。这种对于精神力量的表现是通过与色彩的结合完成的。他希望用象征性的色彩效果表现大自然内在的精神力量, 而不是一味逼真的去模仿客观对象的外貌。与凯尔希纳作品中体现的激进与夸张不同,马尔克的作品带有些许的浪漫主义气质。他认为只有从现实生活的幻想中解放出来才是艺术的精神所在,艺术的目的在于融化人们的情感,表现出不朽的生命力。动物生命的纯洁性带给他创作的灵感,他要在色彩的交织中体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来。他对于动物的描绘,忽略了造型的主题,通过色彩寻求表现意志,带有宗教信仰般的虔诚,企图在大自然骗人的幻觉之外,找到客观的和精神的现实,把绘画引向对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作品《黄母牛》没有强调对象具体的外表特征,大面积高明度的黄色居于画面中心,基本成为倾斜的四边形,带有强烈的动感,黄色本身所象征的具有太阳般力量的情感加强了对其旺盛的生命力描绘。黄色与橙色之间的细微过渡则更体现出主体物激烈的动感。揭示对象中蕴含的巨大力量[3]。而在作品《蓝色的马》中色彩基调深沉而冷静,圆滑起伏的曲线充斥整个画面。蓝色象征着永恒和真理,几匹变形的马匹如同层层涌动的云团周围带有黄色、红色、墨绿色的衬托,上方形似山峰的地方呈现一片红色,显出些许燥热,冷色调的马匹就这样被笼罩在不协调的色彩对比中间,产生了更为鲜活的视觉效果。画家在想表达出对生命本真的一种诉求的同时也使得画面带有一种深奥莫测的神秘感。

四、音乐与色彩的联觉

青骑士的画家们认为色彩中带有音乐的特色,诺尔德曾写过:“动物的苦难和惊恐的喊叫,永远跟在画家的耳边,很早就深化为色彩,在刺眼的黄色里喊叫,在深紫色的调子里夜袅的惨嚎。梦不是象音调,音调象色彩,色彩像乐曲吗?我爱色彩的音乐!……一个色彩规定着另一色彩,完全协和着情调,并且不思虑地摸索前进,顺着调色板上全部灿烂的色彩系列,在纯洁的倾倒感官和物象的快乐中……。诺尔德的作品中色彩浓厚,高纯度色常与黑色并置,对比强烈,有种光线闪烁的韵律感。康定斯基追求绘画中音乐性的体现,通过颜色的挤压并置,产生伸缩感和强弱音,他用色彩在画面上演奏着音乐。他甚至借音乐标题的方法把自己的作品的名称定为抒情”,“即兴”、“构图”,以此来提示自己的潜在意图。绘画不再是自然物的再现,而是通过色彩、线条的组合,产生运动与空间,从而传达艺术家的感情意识。

色彩因光产生,同时也是人类感受的结果。德国表现主义的色彩观对于传统的艺术和谐论是一种反叛,通过研究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色彩对拓宽艺术的审美领域,把握西方油画语言的本质和精髓,指导具体的绘画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样我们才能够创作出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中国当代油画,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表现主义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邵晶坤著.光和色的美感表现[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2]王传品.浅析西方绘画中的表现论[J].美术, 2002, 32 (9) .

[3]黄宏伟, 张甘霖.德国表现主义桥社艺术风格研究[J].艺苑, 2004, 145 (10) .

表现特点 篇2

说他调皮,他能担上“调皮大王”的荣誉。

早上起床,那可是一个噩梦。一大清早哇了哇了叫个不停,把我从美好的梦中惊醒。我见他站了起来,把舅妈的被子掀开,害舅妈抖了不少功夫。

中午吃饭是妹妹最乖的时候,舅舅把饭端了出来,奶奶拿起汤勺喂妹妹吃饭。可妹妹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把姥姥喂得饭都给吐了出来,妹妹真不能让人安心。

晚上妹妹要睡觉了,舅妈叫我管好妹妹她去泡奶粉。等舅妈走后妹妹便发狂了——自己往棉被里一钻,再一卷把自己困在里面,我好不容易才把妹妹“救”出来,他又在弄我的棉被了,只见他把我的棉被推下床去,就有了一大片地方,他就在那一大片的地方耍杂技。

浅析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 篇3

1.国画的表现形式

1.1工具材料的运用

国画采用的工具材料,可以大致归纳为笔、墨、纸、砚。中国画工具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国画的形式特点。尖而软的毛笔,笔锋变化无穷,在绢纸上将笔墨的情趣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不同的笔带来不同的效果,软毫笔打墨汁渲染着色,均匀不着痕迹;硬毫笔白描人物勾线;兼毫笔刚柔相济。墨的不同使用也会呈现不同浓淡变化、深浅层次。在纸上或者在绢上作画,表现的笔墨和色彩的变化亦是有不同的意境。倘若用端砚作画,墨液发挥慢,色泽深沉。这些都给国画带来了相当独特的表现力。

1.2内容题材的选择

随着国画的发展,题材和内容也在经历不断的改变和不同程度的侧重。大致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国画中的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鲜明,刻画的逼真传神。其传神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所处的气氛环境之中。如著名的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景色为主的绘画,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和人融为一体。山水画讲求意境深远,山水之中有美诗,一幅山水既是一首诗,一幅山水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情。花鸟画表现的是大自然的生命力。这三种画相得益彰,升华着我国国画的真谛。

1.3与古典艺术相结合

国画深刻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同时国画与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紧密结合,交相呼应。国画不仅与诗文的能完美结合达到深远的境遇,更与书法、篆刻、剪纸等不同类型的古典艺术相得益彰。

国画与诗的结合,扩大了绘画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是中国画与众不同的奥秘所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画家的艺术创作时体现出的诗的意境。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而画得最后往往有落款,许多画家也是书法家,一副画不仅能看到秀丽的山水、逼真的任务、栩栩如生的花鸟,更能看到或潇洒、或不羁、或秀丽的书法。

2.国画的审美特点

2.1意念的传达——意境美

无论是写诗还是作画,都讲求一个意境。意境的表现,是由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决定的。物我一体,天人合一,国画试图追求一种包容万象的境界。画家通过笔墨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相结合,创造出画面上的氛围,而画面中的神韵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国画中体现的意境,往往都是含蓄空灵的诗意之美和迷远飘渺的氛围之美。正如苏轼赞美王维的诗一般“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正如南唐董源的《潇湘图》,长山复岭,茂林远树,层层叠叠;树林中的房舍若隐若现;烟雾缭绕,秀美多姿。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种悠远葱郁之感,使观者如同进入其中,流连忘返。国画中呈现的意境,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使人观后久久留于心中,难以忘怀。

2.2直觉的联想——空间美

西方绘画受“物我两立”的观念影响,故以控制、探索的态度对待无穷的空间,西方绘画中的空间是一种静止与秩序的和谐。而中国画深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其意识是“心灵之眼”感知空间万物,注重通过作者本身直觉的联想,把握自然物象整体节奏的流动性。

空间也有节奏,空间美体现出一种时空的节奏。正因为画家是以动态的,不断变换的视点感知空间,所以上下前后的感知过程中,空间已经节奏化。静止不动是不会产生节奏的。如同我们欣赏一幅山水画,举目先看高远的峰峦,随着视线的下移,继而看到幽深的谷壑,再往下看到石边小溪。这就是作者空间意识表达出的一种空间美。

中国的画家明白目有所极,幅有所限的道理。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中体现无限,只能通过人无尽的思维联想,构造出一幅画外有画的篇幅,让观者一眼望去,不仅看到画中物,更有无尽的画卷随之展开。这是表达空间美的最高境界。

2.3听声而类形——音韵美

国画是东方绘画的典型代表,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概括力,以书法的笔触,用抽象的点、线、笔墨色彩打破时空的限制,呈现出一种音乐的节奏美和舞蹈的姿态美。

音乐描情,绘画状物。绘画并非单纯的画面表达,它虽是诉诸视觉的艺术,但涌动的画面中能让人听到流淌的音乐。自然的节律,经过国画的表达,确实能给人一种韵律美,传达出生命的内在信息。画面中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刚柔,都好似乐律中的节拍,有强有弱、高低不同。线条与色彩的组合就像旋律和声的交织。优美的国画宛如一只动听的旋律。比如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行云流水般的线条展示着墨兰旺盛的生命力。画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粗狂的线条展示阳刚之美,细腻的曲线意会阴柔之美。眼见耳闻的具体性通过“通感”的升华,令观者的感受更加丰富、强烈。

源于审美上的这种通感,中国画的创作打破了与音乐间的障碍。画中抽象的结构形式幻化成优美的旋律,以有形的笔触画出无声的音乐。正是这种奇特的抒情效果,使国画更富有顺应生命的节律。[科]

【参考文献】

[1]刘墨.中国美学与中国画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西方现代音乐的表现特点分析 篇4

20世纪的音乐为各个创作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20世纪的众多作曲家并不再仅用高超的创作手法来表现音乐的复杂、精美,而是将音乐与美术、文学等多种体裁相结合服务创作,出现了各学科相融合的现象。

(一)音乐与美术的关系

当我们在谈到勋伯格的创作时,第一个想到的是他的十二音技法摧毁了统治欧洲近1900年的调性体系。但勋伯格也热爱绘画,作品曾受到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康定斯基的好评。在德国,康定斯基领导的“蓝色骑士”小组是表现主义画派的杰出代表。勋伯格后来曾受邀参加过“蓝色骑士”的画展。

“表现主义”流派中抽象的叙事、对现实的浓缩截取,完全影响了勋伯格日后对音乐题材的选择。在1909年的独角歌剧《期待》、1910年~1913年的《幸运之手》和1912年的《月光下的比埃洛》中体现出来。

印象派画派以点状的笔触作为创作手法,并且画中细部的纷乱是为获得远景更具立体感更逼真的光彩效果的一种创作手法。以美国现代画家波洛克的《秋天的韵律》、《作品1号》为例,远观近看虽杂乱,却以这种效果最为震撼人心。

匈牙利作曲家里盖蒂的创作也同样运用了美术的创作风格和技法。在他的《幻想》的音乐中,是“庞大而复杂的音响”,曲中一片模糊,没有清晰的线条感。模糊的“幻像”却最终逐渐清晰起来。

无论是美术,还是音乐都以这样一大片虚空的迷惘让人联想到战后欧洲的普遍心态。

(二)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1. 概述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音乐与文学的思维、思潮、创作方法相互影响。尽管,在结合与影响的过程中,有时为了追求两者的平衡,削弱了对方的特性;有时为了向对方靠拢,违反了自身的某种规律。但总的趋势与相互渗透的结果看,这种结合与彼此影响扩大了音乐与文学的艺术表现力,丰富了他们的内涵,促进了两种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它们的独立品格并没有丧失,相反在相互作用中其特质更鲜明、更丰富、更具独立感。”

2. 音乐的文学性

文学的表现方式与音乐的关系:

(1)叙述性是文学作品运用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

同时,叙述性也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使作品的情节生动,结构同时又富于变化,从而作品具有变化统一的美感。

(2)戏剧性是文学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

作家将矛盾视为发展的动力,通过加强矛盾的广度和深度来推向高潮。在音乐中,音乐的生命在于激起矛盾,音响状态也不停地在提出不平衡、解决不平衡,使音响趋于和谐的矛盾发展中不停地变换,从而使我们在听觉效果上达到了完整。

(3)典型性是文学创作的本质特点。

典型性不仅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特定时期与特定群体的人物的心理动态和行为特征。所以典型性是重要的审美标准。在音乐中,典型性对音乐创造同样有重要影响。这体现在作曲家在自己的创作中,以独特的个性去感受社会心理的动律,并抓住典型性的音乐动律的音乐手法与构思去描绘音乐。

所以,作品中的情感蕴含着时代的民族的典型性。正如卢那察尔斯基谈到肖邦时指出:“他就在我们的痛苦和欢乐的深处悄悄歌唱。他生活在人类精神系统的节奏之中。因为他是社会生活的心理海洋中汹涌澎湃的天才表达者和组织者。”

3. 文学对音乐的影响

以象征主义文学为例。象征主义文学是欧美现代派文学中极有影响的一个流派。并提倡“寓理于象”、“托物寄情”以象征、暗示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感情、思绪,善用自由联想、想象,通过悦耳的声音、独特的色彩来呈现朦胧的意境、神秘的幻像、奇妙的通感、悲观的气氛。

传记作家路易莎·利比希在法国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最早一本传记《克劳德·阿希尔·德彪西》中提出:“在倾向和气质上,德彪西与画家中的印象派和诗人中的象征派几乎完全一致……”德彪西本人认为自己更接近象征主义的诗歌。

德彪西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时曾阅读象征派诗人魏伦和马拉美的作品,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印象派画家、象征派诗人的美学观点、艺术追求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马拉美宣扬的“暗示性和奇特性的表达方式”,“瞬间的印象”的捕捉与呈现,在德彪西的作品中体现无疑。所以,音乐评论家拉克瓦认为:“音乐中的德彪西主义与绘画中的印象主义和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是同义词。”乔治·让·奥布里强调“不管德彪西的音乐有多少印象主义成分,它总是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在飘荡起伏的音乐下面是对于主题的理解和热爱,它引导人们同样去理解和热爱这音乐。如果我们已经把《大海》和莫奈的绘画印象主义做了多次比较,我们就不应忘记,这个印象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位英国文学大师T·M.W·特纳》。”

文学与美术滋养了德彪西的创作,从而使德彪西的音乐与象征主义诗歌有着多方面的联系。首先表现在“德彪西的大批重要的声乐曲都说为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马拉美、魏伦的的代表性诗篇谱曲,数量上则以魏伦的诗最多。他于1902年创作的歌剧《佩列亚斯与梅丽桑德》就是取材于著名的比利时象征主义剧作家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

马拉美的诗歌充满的是音乐的音色和节奏,并根据马拉美的诗歌《一个牧神的午后》,谱写了代表作之一《牧神午后前奏曲》。马拉美在欣赏完《牧神午后前奏曲》后认为:“这首乐曲发挥了我的诗的情感,它记录的景象笔色彩所能做到的还要生动的多。其次,德彪西的钢琴曲和象征主义诗人的诗歌也有着种种联系。有的在题目、选材、构思上接近,有的则内蕴诗歌的意象与情调、气氛。如钢琴曲《夜空的声音与芳香》的标题,是受到波德莱尔的诗歌《夜的谐和》的启发。《贝加摩组曲》与魏伦的《假面具与贝加摩》的诗歌有联系。《为钢琴而作》的音响动态亦显现出魏伦的诗歌《华丽节日》的某种格调。

阿瑟·西蒙斯认为,“没有象征主义就不可能有文学。”充分肯定了象征主义对现代派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现代派音乐之父斯特拉文斯基则指出:“我们这一代音乐家以及我自己多归功于德彪西。”高度评价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对现代音乐发展开拓性的意义。

约翰·凯奇认为“构成诗的原因并不在于它的内容或多义性,而在于它将音乐的因素(时间、声音)引进了词的世界”。诗的多样性,诗的内容、意义也指引着凯奇行为中的音乐涵义。

可见,这两大流派在文艺史上的价值,当今已获得普遍的承认。

二、创作中蕴含着的个人信仰

20世纪初,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也不停地对人性做出较多的思考,无论是欧美的基督教和天主教还是俄国的东正教,都是人们心灵的净化。

忏悔的过程也是赎罪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他们在自我审视道德。信徒们的道德归罪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呢?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中讲到:“道德归罪是依教会的教条或国家意识形态或其他什么预先就有的真理对个人生活做出善或恶的判断,而不是理解这个人的生活。”因此,道德归罪还是与国家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关系,国家的意识形态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

作曲家的创作则是通过他们特有的方式去抒发内心的情怀。宗教音乐即是这种他们抒发情怀的一种凝聚。很多作曲家的创作则与个人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流露着上帝给人们的启示,也有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靠和祈求之情。

无论是从巴洛克时期虔诚的教徒巴赫,还是从后现代阿沃·帕特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听到宗教的那特有的音色。当我们看到帕特的作品目录时,会为这位宗教作曲家所特有的魅力所吸引。因为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与西方宗教精神直接相关,他的标题也与宗教仪式密不可分。艺术的追求来自生活中的价值观,所以我们在给作曲家定位之时,不能简单的归于他们对艺术的信仰和执着追求。

“帕特曾以巴赫的签名动机B-A-C—H创作了新巴洛克风格的《巴赫主题》,也许他是从此开始着迷于虔诚的宗教写作的。”他曾研究早期的格雷高利圣咏,做各种简单的二部对位练习,尝试有调性的挽歌式的曲调。这些在他的《第3号交响曲》和《Laul armastatule》中反映出来。在这时帕特确立了个人化的创作组织——“Tintinnabuli”技法。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帕特的作品主要是合唱和小型的声乐组合,并选用了各种语言的祈祷诗文。例如,拉丁语、德语、斯拉夫语、西班牙语等。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代表作品《感恩赞》(1984~1985),作品中运用3个弦乐与3个人声,格里高利圣咏的风格。

三、结语

西方的现代流派给我们传递的不仅是新兴的流派概念,一种新的听觉传递。这种新颖所带来的影响是怎样的,当他们在运用新颖的音乐语言和表达在传递着某种特殊的意念之时,它的“奇”也被我们所吸引。现代音乐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发展趋向、产生的根源、创作所表现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对于我们更好地分析与研究西方的现代音乐有着极为深远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时代下,人们对于精神和意念等一些人性的所思及追求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音乐与文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

[2]阿·瓦·卢那察尔斯基.在音乐世界中.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10.

[3]伯恩塞德.音乐的印象主义——该术语的早期历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4]弗兰克·道斯.德彪西的钢琴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5]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第3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6]赵乐牲.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

[7]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7,7.

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篇5

(4)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5)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6)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从远到近从模糊到清晰 从暗到明的写出鲁迅的瘦,有精神

少年闰土: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中年闰土: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乍一看,她个子挺高的,身材很好,不胖也不瘦,是块跳舞的料.细看,她留着齐耳短发,头上总是一左一右地夹着两只发夹,把头发紧紧地拢在耳朵后面,显出一张光滑白净的脸庞.她的眼睛不大,细细长长的,但是很有神采,一笑就变成了两条缝.鼻子微微上翘,给人一种俏皮的感觉,显得十分可爱.她平时最喜欢穿的是一条蓝底白花的连衣裙,裙摆又宽又大.她一跑动起来,裙子就像一只花蝴蝶一样飞起来了。

瞧她那黝黑的脸蛋,透露着一种不服输的性格,又粗又黑的眉毛下闪着一双玻璃球似的眼睛,小心地注视着对手的一举一动,机警灵活。凹凸的轮廓勾勒出了她对乒乓球的不懈追求。虽然个儿矮,也并不强壮,但她仍然疯狂地热爱运动。正如她那个令人震撼的名字——雷雨点,雷打不断!她的对手现在是Q同学,她毫不示弱地举起乒乓板,习惯地耸耸肩,扭扭脖子,职业性地蹲好马步,微微抬起头,露出她那双令人望而生畏的眼睛,冷笑了一声,轻声地说:“发球吧!”那个黄色的小球迅速朝她射来,她毫不犹豫地一侧身子,抡起胳膊,“啪”地一下打了回去。谁知,对手也不甘示弱,又一个直射球。她警觉地皱了皱眉头,左脚往后一跨,右手对准球用力一推,眼睛一刻也不离开球。对手直接一个“杀球”,使她防不胜防,输掉一球!“可恶!”她咬了咬牙,伸手抓来一块毛巾,擦擦汗,又随便扔了回去。“小子,不错嘛!”她握紧了板子,轻轻地把球往空中一抛,以闪电的速度把球运了过去,留下两声脆响。对手是个能将,不好对付。时间过去了很久,也没分出个胜负。她心里有些着急,那黄色的小球似团小火焰,烧得人心里发慌,尽管她左闪右闪,提打旋杀,对手却纹丝不动。她心中很是恼火,额头上的汗珠都要发烫了,她一声怒吼,眉毛把汗搅在了一起,球“刷”地蹦了过去,正中对手要害,对手往后一个踉跄。冷不防输了一个球

我的妹妹长得很可爱,她已经3个月了。前几天是我妹妹的百天纪念日,我妈开着车抱着宝宝妹妹去“爱你宝贝”照了几张照片。我的妹妹长着一双小而亮晶晶的眼睛,脸鼓鼓的,嘴显得特别小。她有一对可爱的耳朵,一双小手紧握着拳头,不时地摆动着。你瞧!那肉嘟嘟像小馒头似的小脚,可爱极了!我爱我的妹妹。

在我们班里我最喜欢的同学就是小帅哥耿豪了,你瞧!他的个子不高,但长得很敦实,他的胳膊和腿真像成熟的玉米棒。他喜欢穿外套不扣扣子,听他说:“那样会更显得威风。”耿豪的头长得圆圆的,红扑扑的脸蛋是圆圆的,巧的是他那双乌黑发亮的眼睛也是圆圆的。我最喜欢他笑,他一笑那乌黑发亮的眼睛就变成两个弯弯的月牙了。他那红红的小嘴最爱说笑话,他的笑话总是在我们没笑出声之前先把自己逗笑了,这时那弯弯的月牙又出现了。

表现特点 篇6

摘 要:高职学生不良行为已经成为影响高职学生自身发展、学院学生管理的重要方面,其不良行为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有所表现,从宏观上看具有不良行为范围逐渐扩大,程度逐渐加深的特点,从微观上看具有厌学、自控能力弱、从众等特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不良行为

高职学生不良行为是指违反校纪校规、违反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给自己、他人、学校管理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为了促进高职学生的發展,提升学院学生管理水平,就必须对高职院校学生不良行为进行研究。

1 高职学生不良行为分类

高职学生不良行为根据分类的依据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型。

1.1 根据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频次来分,可以把学生的不良行为分为偶然性不良行为和习惯性不良行为。偶然性不良行为是学生在特定情况下偶然出现的,与他本人平时表现不同的不良行为。习惯性不良行为是指经常表现出来的,已经成为习惯的不良行为。

1.2 根据不良行为的目的来分,可以把不良行为分为引起注意型不良行为、追求权力型不良行为、自觉能力不足型不良行为、报复型不良行为以及寻求接纳型不良行为等。引起注意型不良行为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得不到他人的关注,为了求得关注而发出的不良行为。追求权力型不良行为是学生为了求得同学、舍友、同乡对自己在小群体中权力的认同而发出的不良行为。自觉能力不足型不良行为是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低,通过努力无法达到要求的标准或无法完成要求的学习任务而发出的不良行为。报复型不良行为是学生认为他人的行为侵犯了自己或侵犯了自己想要保护的人而采取的对他人身体或精神产生伤害的行为。寻求接纳型不良行为是学生为了让某个团体接纳自己,使自己能够成为小团体中的一员,且团体内其他成员确实也能把自己当作其中一员看待而发出的不良行为。

1.3 根据学生不良行为表现的场合不同,可以把不良行为分为学习中的不良行为、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人际交往中的不良行为等。

2 高职院校学生不良行为表现

高职院校学生日常行为主要是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活动中表现的。

2.1 不良学习行为。在学习上表现为懒散,上课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做课堂笔记,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聊天、发呆、乱涂鸦等现象并不鲜见;有些迟到进入教室的学生对正在授课的老师熟视无睹,对自己的迟到和不礼貌行为没有感到不安和愧疚;作业拖拉、照抄或不做,在一个班级的作业中出现两三个版本的现象普遍,时有不交作业的情况;对纸制读物缺乏兴趣,在图书馆阅读时,看到自己感兴趣的页面,有从读物中撕下来带走现象;对学习成绩好坏抱无所谓态度,厌学情绪严重,逃学情况屡见不鲜;对老师精心准备的内容不认真听,课堂小声说话影响老师正常教学;记忆方面死记硬背多,理解记忆少;很少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真思考、总结,离开了书本,甚至连基本概念都说不上来;学习中出现困难,不是积极想办法向同学老师请教,而是任由问题堆积;对于成绩不及格,不从自身寻找原因,却认为老师跟自己过不去。

2.2 不良生活行为。在讲究卫生方面,高职学生对于个人卫生都比较讲究,喜欢把自己个人的小空间打扫得干净卫生,但对于集体卫生却不太注意,如果身边没有垃圾桶或垃圾桶相距稍远,不少学生会随手乱扔纸屑、随地吐痰,教室、自习室等公共场所犹如垃圾场;在作息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早上按时起床困难,晚上到时不想睡觉;在锻炼身体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喜欢早上起床后跑步,也不喜欢做早操,即使院校要求必须出早操,学生到操场后也懒得认真做操;在用餐方面,有些学生经常到外面买快餐,使用的都是一次性快餐盒和筷子,早餐会推迟,晚自习后要加餐,用餐时时有浪费现象,有饮酒现象;生活上有追求高消费和盲目攀比现象;空余时间里多选择上网或睡觉;宿舍内有违章用电情况、男生抽烟现象较多,女生偶见抽烟;穿背心拖鞋进入公共场所、教室并非个例。

2.3 不良人际交往行为。在人际交往语言使用上,脏话脱口而出;公共场所私人交流时大声,旁若无人;在校园里碰到老师不打招呼;喜欢在同学面前显示自己,要面子,一旦认为自己没有面子,语言的使用、语气、语调马上会变得不友好,甚至动手;同乡之间容易结成小团体;容易模仿和跟随与其交往频繁人员的行为;多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比较自我,希望别人来帮助自己,帮助别人不多;对于同学善意的提醒时有以恶相报;对于同学之间的冲突,不是寻求正确的途径加以解决,而是采用对抗的方式,往往使冲突升级等。

3 高职学生不良行为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从宏观上来看有两个特点:一是不良行为的范围逐渐扩大。二是不良行为的程度逐渐加深。

不良行为的范围逐渐扩大是指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人数在增加、学生不良行为涉及的领域在扩大。原来只在高年级学生中才有的不良行为现在在不同年级的学生身上都能看到,原来只有极个别学生发出的不良行为,现在在学生中并不少见;原来只在生活中表现的不良行为现在发展成为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多领域。

不良行为的程度逐渐加深是指不良行为在部分学生的身上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成为了一种不需要刻意去做的“自然”,而且这部分学生却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不好,反倒认为这是一种个性的释放,而其他学生可能从心底里接受这种行为或正在效仿。

高职院校学生不良行为表现,从微观上来看具有厌学、自控力弱、从众等特点。

当然,多数高职学生行为是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符合学院学生管理要求的。但就是这些少数学生的不良行为对行为人本人、对其他学生、对学院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学生就业等产生不利影响,需要我们根据学生不良行为类型和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纠正,使学生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能够得体、文明。

参考文献:

[1]丁欣欣,杨宁宁.高职院校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09).

[2]刘青敏,吴伟伟.民办高校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策略研究[J].电子世界,2013(03).

[3]罗丽萍.当前职校生不良行为的现状与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05(11).

基金项目:

脾血管瘤CT表现特点 篇7

关键词:脾肿瘤,血管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原发性或转移性脾肿瘤均非常少见。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脾良性肿瘤,但其仍属罕见肿瘤,文献报道较少,我们收集了5例脾血管瘤,结合其临床、病理、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四川省人民医院2009-02~2010-03 5例行上腹部CT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血管瘤患者的资料(表1)。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2~60岁,平均29.4岁。临床表现:左腹部疼痛2例,左上腹部肿块1例,其余2例无明显症状,偶然发现。体格检查:2例肋下可触及肿大脾,其余无阳性发现。实验室检查:1例有脾亢表现,其余血常规检查均正常。4例患者行超声检查,5例患者均行增强CT检查。5例患者检查前口服稀释泛影葡胺800~1 000ml,均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20~25s,门静脉期60~70s,延迟期约120s,检查设备为16层螺旋CT扫描机(sensation 16,Siemens),上腹部扫描范围上包膈肌,下及肝下缘,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 V,管电流230~260m As,扫描准直器1.5mm,螺距自动匹配,层厚8mm,对比剂为(优维显,拜耳医药)300mg(I)/ml,均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流速2.5~3.5ml/s,剂量范围80~100ml。检查总费时约3min。

2 结果

1例窦岸细胞血管瘤表现为脾大(上下径约25cm,前后径约13.8cm,左右径约9.4cm)。脾内多发点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动、门脉期均有轻度强化,术前CT诊断为可疑淋巴瘤(图1)。其余4例均为海绵状血管瘤,其中1例为单发囊性变,大小约8.5cm×7.7cm,增强后无明显强化,CT诊断为脾囊肿,另外3例均表现为类圆形肿块影,其中1例为多发(图2~4),3例中均可见更低密度坏死区,动、门脉期均有中度不均匀强化,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其中1例较大,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迂曲血管影,CT诊断为血管肉瘤或其他恶性肿瘤(图5),另2例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

3 讨论

脾血管瘤极为少见,通常在尸检或体检中偶然发现。在尸检中的发生率为0.03%~14%[1]。临床上一般没有症状,或出现左上腹疼痛、肿块、消耗性凝血综合征[2]。大的肿块有破裂出血可能,但较少见。通常为孤立病灶,也可以多发或为全身血管瘤病的一部分。病理上脾血管瘤主要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扩张的血管腔隙内充满红细胞,毛细血管瘤由薄壁小血管腔隙组成[3]。窦岸细胞血管瘤是起源于红髓窦内皮细胞的罕见脾良性肿瘤,在脾内大小不一,呈结节状。临床上可出现贫血、不明原因发热、脾大、脾亢等症状和体征,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4]。

随着影像学检查的发展,脾血管瘤越来越多地得到了术前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表现主要为不均匀低回声肿块,可有钙化或多囊性改变[5]。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或多囊性肿块,增强后早期周边出现结节样强化,延迟期强化向中心推进,但血管瘤几乎很少出现这种特征性的强化方式。本组4例海绵状血管瘤均没有出现此特征性强化方式,但除1例为囊性改变外,另3例在延迟期仍有一定程度的强化,并有逐渐填充的趋势。MRI上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强化方式与CT类似。窦岸细胞血管瘤超声表现为肿大的脾内多发于正常脾实质回声相似结节状改变。CT表现为肿大的脾内散在多发低密度结节影,增强后延迟期可仍有轻度强化,本组中1例窦岸细胞血管瘤符合此表现。MRI上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节影,延迟期可有轻度强化。

本组5例脾血管瘤中,仅有2例表现典型者得到了准确地诊断,其中1例为多发海绵状血管瘤。1例窦岸细胞血管瘤误诊为淋巴瘤。脾原发的淋巴瘤通常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表现为脾大,脾内弥漫低密度结节影,结节直径通常<1cm,且增强后没有强化,二者的鉴别较难,主要依靠强化方式的不同表现予以鉴别,但本例窦岸细胞血管瘤强化程度较轻,故导致了误诊。1例脾血管瘤为囊性改变,误诊为脾囊肿。脾囊肿表现为类圆形水样无强化低密度影。本例血管瘤CT表现与脾囊肿几乎一致,故难鉴别。1例较大的血管瘤,因动、门脉期肿块内较多迂曲明显强化的血管影,误诊为脾的恶性肿瘤。由此可见,脾血管瘤不仅为脾的少见病变,且CT表现多样,出现典型强化方式者并不多见,准确诊断较为困难,最终的诊断仍需依靠病理诊断。

参考文献

[1]Husni EA.The clinical course of splenic hemangioma with emphasis of spontaneous rupture.Arch Surg,1961,83:681-688

[2]Shanberge JN,Tanaka K,Gruhl MC.Chronic consump-tion coagulopathy due to hemangiomat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leen.Am J Clin Pahtol.1971,56:723

[3]Ramani M,Reinhold C,Semelka RC,et al.Splenic hemangiomas and harmatomas;MR imaging character-ristic of28lesions.Radiology,1997,202(1):160-172

[4]Glovagnoni A,Goterl C.Goterl G.Tumors of the spleen.Cancer imaging,2005,5:73-77.

浅析笙的演奏技法与表现特点 篇8

关键词:笙,演奏技法,表现特点

我国有很多的吹管乐器, 但是最具有民族特色却是笙, 它适用于器乐合奏、独奏以及民间戏曲中, 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 受到很多人们的欢迎和热爱。尤其是我国改革开发之后, 民族管弦乐队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 笙也慢慢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演奏乐器, 在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中也逐渐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我国这几年中在全国各地都组建了规模不一的民族管弦乐队, 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乐趣, 因为民族管弦乐的快速发展, 我国人民都开始逐渐欣赏和喜爱上了本土民族音乐。民族管弦乐中必不可少的乐器——笙, 有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本文希望利用学习与笙相关的演奏理论, 进而将自己在乐团演奏的实践经验进行结合, 尝试对笙乐器所具有的特点进行探讨, 并研究笙乐器适应、配合乐队演奏进而发挥出最大特色的途径和方法。

一、笙乐器自身的艺术特点

(一) 笙的常用演奏技法

笙乐器的具体结构十分复杂, 其主要部件包括笙斗、吹嘴、笙脚、簧片、音窗、按音控、腰箍等等。通过两种不同的振动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音:一种是有一定直径和一定长度的管中空气的振动进而发出的乐音;另外一种是有一定厚薄和一定大小的簧片引发的振动,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配合系”片的振动。演奏笙乐器的技巧分为两种, 分别是口内技巧和手上技巧, 例如呼舌、顿气、锯气、剁气、抹音、双吐、单吐、花舌、碎吐、三吐和颤音等, 是演奏技巧中的主要技巧。上面这些演奏技巧都是为了让笙乐器可以更好地展现出乐曲的民间风格, 将乐曲作者的感情进行充分地发挥。在全部的吹奏乐器当中, 笙乐器的演奏技巧是最丰富的一个, 它是簧片乐器的最先使用者, 管乐的表现力因为笙技巧的影响而得到了很大的丰富, 笙乐器的演奏技巧也推动了世界音乐的发展。笙乐器是管弦乐团当中的“粘合剂”, 有了笙乐器就能够将吹、拉、弹进行有效地结合。

(二) 笙的艺术特点

笙乐器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它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色, 可以表达顺畅、欢快、抒情的感情, 还能够表达豪放、爽朗的乐曲感情。笙乐器的表现是十分丰富的, 这一点从众多的笙作品就可以看出, 而且它又具有很多的演奏技巧和独具特色的音乐语音, 也就顺其自然地成为民族管弦乐团中必不可少的声部之一。

二、笙在演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音准

作为整个民族管弦乐团的“校音器”, 乐团十分需要笙的调律。在精密的调律基础上, 演奏时要注重发声受到湿度和温度的相关影响, 还有在短时内解决由于“响簧”而产生的吹吸音高不一致的难题。

(二) 力度与节奏

笙声部所演奏出来的都是相对柔和的音色, 所以笙声部比较容易表现出强弱的变化。笙声部不仅要严格按照谱面或者指挥的具体要求来进行强弱的变化, 更要注意整个民族管弦乐团的音响平衡, 只有做到这两点才可以融入到整个演奏中并表现出乐曲的活力。笙声部在同样的一部乐曲中会常常演绎不一样的角色。比如在《北方民族生活素描》的演奏中, 第一章的主旋律是通过柳琴声部和琵琶来演奏的, 而伴奏是由笙声部来演奏, 这个时候要尽量减少演奏的力度, 用很弱的音量来演奏, 把握好节奏, 烘托出弹拨乐的主旋律。在第二章中是由竹笛声部和笙声部共同对主旋律进行演奏, 并且这两个声部进行的是交错对奏, 这个时候笙声部要保证在整体音量、力度都要和竹笛声部一致, 保证演奏的音响和音色相平衡。在《西北与》当中, 对于《安平追思曲》部分是以笙乐器作为主要演奏的乐曲, 这时笙声部就要突出自己的音色, 进而加大整体的演奏力度, 引领出忧愁思想的感情基调。

(三) 颤音

笙乐器的演奏技巧中, 可以让演奏者的独特风格和演奏能力进行充分表现的技巧就是颤音, 它在管弦乐团的演奏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乐团演奏基本使用到的有舌颤、气颤音、腹颤音和腹颤音。不同种类的颤音方法在不同风格的乐段和乐曲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比如《红楼梦》这一乐曲中, 笙所演奏出的旋律就渲染了空灵脱俗的神仙意境, 所以应当采用腹颤音, 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力度, 达到适当的力度就可以演奏出浑厚优美的音色, 表达出乐曲抒情、顺畅的旋律情感。但在某些具有明显地域风格的乐曲上, 比如河南和山东风格的乐曲中, 就要常常使用舌颤音和喉颤音。像《夸山东》等作品, 利用喉颤音对哭泣的颤音方法进行模仿, 可以表达出乐曲的沉重和悲痛之情。

(四) 其他技巧与装饰音

本文前面已经介绍了笙乐器有很多种不同的口内技巧和手上技巧。顿气和花舌在对具有地域风格特色的作品进行演奏的时候, 可以让整个演奏更加形象生动。如果想要让作品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民间风格, 必不可少的就是演奏中的装饰音。所谓装饰音, 就是在演奏过程中发挥美化修饰旋律的效果。装饰音有很多不同的种类, 经常使用的则是各种倚音, 装饰音是江南丝竹音乐和广东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且是演奏者自主即兴添加到乐曲中的, 具有很强的即兴性。不过装饰音在一些大型的民族管弦乐团演奏表演中, 是不能够随意增加的, 由于不是只有一把笙在进行演奏, 因此必须对装饰音的使用进行谱面规定, 否则会影响整个演奏的整齐性。

参考文献

[1]谢志强.笙的演奏及其制作[J].广东艺术, 2003 (02) .

[2]郝国喜.笙的演奏技法与表现特点[J].东方艺术, 2009.

表现特点 篇9

当代插画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存在着同源性的关系, 即便是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机器操作, 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代插画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表现的高度自由性与广阔空间, 因而当代插画艺术成为现代设计艺术领域最富于表情的设计形式之一。

数字技术应用于当代插画, 其电脑绘图色彩鲜艳, 便于修改, 存储方便, 使插画设计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无论在构图、表现技法和表现题材上都增添了新的面貌, 插画家开始追求和重视个性的表达, 并且插图的载体也从单一的平面媒介转向多种媒介。

一、再现与写实的本真追求

数字技术应用于当代插画中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对于传统手绘风格的模仿与再现, 同时对于绘画艺术的那种切身的本真追求已成为其亮点之一。

一方面体现在具体效果上, 数字技术对水墨、水彩、油画等传统手绘笔触肌理的仿效;另一方面体现在整体风格上, 数字技术对涂鸦类风格、爱情唯美风格、抽象类风格、儿童卡通漫画风格、无厘头类风格以及奇幻风格的仿效。强大的仿效功能与多样化笔触的选择是数字技术介入当代插画的特有功能, 是立足传统插图艺术所展开的数字技术性的表达。数字技术介入插画创作与传统插画相比在表现技法的自由度上要远远大于传统插画, 不仅方便而且快捷。数字绘画软件Painter的有效应用, 不仅可以自由的营造出传统插图艺术的味道, 而且还实现了现的艺术特效。Painter软件工具中的喷笔、调和笔刷、书法笔、色粉笔、碳笔、彩色铅笔、蜡笔、橡皮擦、数码水彩、厚涂画笔、油画笔、调色刀、铅笔、丙烯等新颖的笔触, 不仅可以轻易绘出水墨画、色粉画、蜡笔画、水彩画、油画、铅笔画以及丙烯画等等, 而且可以灵活的结合数位板、压感笔等硬件设备调节笔触的微妙变化, 创作出更为惊人的自然笔效作品。如此一来, 现实中作画的自然绘图工具和纸张的效果在Painter的模拟绘制中风情尽显, 展现了极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如Kwon Kyung Yup电脑绘画作品 (图1) , 整个画面笔触细腻, 效果逼真, 呈现出冷艳的感觉。

二、奇幻与表现的怪诞呈现

在数字技术操纵下的当代插画, 往往运用强大的图像合成技术创造出现实生活中无法看到的空朦奇幻、怪诞不经的异幻之象, 大多是用一些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题材, 以其玄妙幻想的外表反映着内容上明确的目的性。当代插画艺术家多在photoshop中进行图像合成处理, 合成的对象可以是二维图像、三维图像、扫描图像等以“比特”为单位的一切数字图像元素。艺术家把想法构思出来之后准备素材, 然后在photoshop软件或其他相关软件中利用图层、图层效果、放大缩小、通道、蒙板等技术来拼接头脑中设想的效果, 最后对各个图层的对象进行色阶、色调、饱和度、图层透明度等调整处理, 使不同元素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 从而使作品呈现出传统手绘插画无法表现的一些复杂效果。

奇幻风格类插画:所谓奇幻, 顾名思义就是充满奇特而梦幻的风格形式, 大多选取北欧神话传说以及虚构的奇幻小说中的形象作为创作的题材, 色彩或绚丽或诡异, 插画边线亦奔放自由, 设计师拥有较为开阔的创作空间, 通常以无比自由的想象力来构筑天马行空般的画面与意境。奇幻风格不仅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且也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在欧美等国家, 此种风格被广泛应用于幻想性的电影、游戏角色设定、动画艺术中、游戏海报等相关领域。如美国插画家Joe Sorren的奇幻插画 (图2) 阴暗的色调, 其招牌式的大头人物形象, 给人一种另类个性而神秘的感觉。

三、自由与涂鸦的随意抒怀

自由与涂鸦的随意抒怀是数字技术在当代插画中的应用所表现出来的又一大特点 (如图3) 。街头潮流风格类型的时尚插画作品正是自由与涂鸦的典型代表, 亦是现代绘画扁平化、平面化与无深度化现象的体现, 当代艺术家运用数字技术创造了一个虚构假想的世界, 给生动活泼的时尚角色以部落式的留驻, 一方面仍然采用老套的时尚风格, 另一方面注入了更多的娱乐、幽默与智慧。无论是漫画卡通式的自娱自乐的玩偶化表达, 还是具有街头浓郁自由个性与嘲讽社会的娱乐化表达, 都体现了数字技术在视觉表达上的轻松随意和思想层面上的另类与警示, 因此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与影响力。这样的风格特点不仅激发了现代观众最为自然、本真的内在人性, 不必兴师动众的制作便可起到广而告之的初衷效应, 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市场的成功, 进而这种认可与成功又反过来促进这种创作的发展与深入, 如此反复, 相辅相成, 为自由与涂鸦的随意抒怀提供自由伸张的广阔空间。

四、混合与新锐的多元表达

数字插画运用自身图像强大的合成再生技术优势, 以海纳百川的姿势, 将古今中外的各种元素无拘无束的纳为己用, 充分发挥了大拼贴的混合意趣与或激进或内敛的新锐式多元表达。

一方面是对于强烈视觉冲击的极力推崇与无条件拥抱, 为此所有的“拼盘”可以不讲逻辑、不循常规, 凡是生活中可接触到的事物都可被新锐设计师改造再塑, 成为画面的主配角。无论是俊男靓女泡吧跳舞、听音乐、逛街购物、飙车、办公上班等繁华而琐碎的都市场景的过度描摹, 还是宠物玩具、衣帽鞋袜、汽车、电子产品等日常生活事物的无序再现, 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无厘头的煽动性。在此, 已远非生活的逻辑性所能疏通, 传统的叙事性亦不是“大拼盘”与“视觉混搭”所关注的。如一些欧美新锐时尚插画, 就是将一些照片与其他颜色鲜艳的矢量图形元素进的组合。

另一方面突出在数字插画作者对于自身设计爱好的优先表达与狂热追求, 无论是阴暗暴力, 还是清新可人, 也无论是玄幻古怪, 还是古韵端宁, 都在自我个性的极力张扬中有意无意地将画面中的某个元素进行单纯的强调或夸大, 而成为自己口味的视觉符号, 至于构图方式、色彩搭配甚至是个性签名则更是循着自己的性情而进行的陶醉式的另类表达。流行的新锐插图的多元表达亦有着诸多的相同点, 但是在整体“大拼盘”的氛围里, 每一位当代插画师的独特语言仍然是畅通无阻的。如日本的插画师加藤彩的插画作品 (图4) , 她将传统的日本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 华丽的画面中流露出一丝阴郁的情愫。

结语

数字技术系统化应用于当代插画的实现过程, 更换了原有作画时必要的材料与工具, 从创作构思和设计理念到具体制作过程与表现手段都受到了来自高科技的冲击, 给当代插画艺术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也给传统插画带来发挥余地的时代性契机, 传统手绘与数字技术的相互结合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创造力。

摘要:数字技术应用于当代插画, 可以说是数字技术与传统手绘共同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计算机技术的巨大推动力下, 当代插画艺术创作形式与表现手段亦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变。

关键词:数字技术,当代插画,表现特点

参考文献

微信语言的表现形式及特点浅析 篇10

关键词:微信语言,表现形式,特点

一、引言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工具应运而生, 并已广泛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是因为微信除具有QQ、MSN等聊天工具可以进行个人聊天的功能外, 还同时具有微博可以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表现出来与朋友分享的功能, 即微信朋友圈。然而与微博所表达的内容相比, 微信朋友圈更能直接地表达出消息发出者本人的想法或情绪。因此, 本文以微信朋友圈中的消息为研究对象, 分析这些消息所具有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语言特点。

由于本文只研究微信朋友圈中消息的语言形式及特点, 而不包括个人聊天时所使用的语言, 因此本文选取朋友圈中连续200条消息, 并对这些消息进行简单分析。通过对这200条消息的整理发现, 朋友圈中的消息可以分为自己有感而发的内容和分享的链接两种主要类型。在这些消息中, 分享的链接占所有消息的28%, 而另外的72%则为个人有感而发的内容。由此不难看出, 相比于分享链接, 人们更喜欢在朋友圈中与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

二、微信语言的表现形式

对朋友圈消息的两种类型进行进一步分类发现, 在分享链接的消息中, 对所分享的链接发表自己观点的仅占42.86%, 而其余的57.14%则只分享链接而并不对其发表自己看法。这说明, 尽管有时人们对于别人的观点持赞同或肯定的态度, 却并不喜欢表达出来;而在个人有感而发的消息中, 除文字符号这一重要的表现形式外, 对于图片的使用也占有很大的比例, 无论图片与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是否相关。

与分享链接的消息相比, 个人有感而发的消息更值得注意, 这些消息不止使用文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 表情、图片也可以用来进行表达。除此之外, 文字与表情、图片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更为常见。这些组合使消息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见下表) 。

通过上表不难看出, 单纯使用文字、表情、图片来表达内容的消息所占比例分别为12.5%、1.39%、4.16%, 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而同时使用文字、表情、图片进行表达的消息则占到40.28%, 其次是使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此外, 在所有消息中, 文字的使用率为93.06%, 表情和图片分别为48.61%和80.56%。这一情况说明, 人们在发朋友圈的消息时, 除使用文字进行表达外, 也同时使用图片或表情。

三、微信语言的特点

微信内容的这种使用文字、表情、图片及其相结合的新型表达方式, 就使其产生了独有的特点。

首先, 图片的使用成为一种趋势。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 在朋友圈消息中, 超过80%的消息使用了图片。对这些在消息中使用的图片与文字内容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 并非所有的图片都与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相关。尽管大部分图片的内容与文字内容相关, 但仍有超过17%的图片内容与文字内容并不相关。这些与文字内容不相关的图片, 其作用主要在于引起别人的注意。

这种在文字消息中广泛使用图片或以图片代替文字的趋势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解释: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 语言线性所表达的内容只是全部内容的一部分, 因此需要使用图片对其进行补充表达;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人们不愿看文字的心理也使图片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此外, 由于微信朋友圈中的消息具有时效性, 且其时效通常很短, 这也使图片的广泛使用有了现实的依据。

其次, 符号的创意性使用和组合也成为微信语言的特点之一。这里所提到的符号不仅指表情符号, 也包括颜文字表情及标点符号。为了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 在微信中, 人们经常在文字中穿插使用表情符号和颜文字表情, 如表示开心, (¯﹃¯) 表示流口水等。另外, 非常规符号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随意使用、任意组合、连用等情况, 在微信语言中也十分常见, 有时甚至会出现用某些标点符号直接代替文字的情况。在微信消息中, “~”“^”等一些非常规的标点符号使用频繁;句号、问号等的连用现象也十分常见。如几个句号连用来表示无话可说, 这既是句号连用代替省略号, 同时也是用标点符号代替文字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些符号的创意性使用, 使微信的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 同时也使微信内容更富有趣味性和复杂性。

结语

对豫剧唱腔抒情性的表现特点探讨 篇11

【关键词】豫剧唱腔 抒情性 表现特点 相关探讨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在这么多璀璨的文化遗产中,戏曲的光彩是不可忽视的,戏曲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它的发展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无与伦比的光芒,从古至今,它的魅力经久不衰,在时代发展中得以绵延创新。作为中国戏曲的一种,豫剧也是一种知名的戏曲类型,它的前身是“河南梆子”,自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加工,最终形成了豫剧。笔者将会对豫剧唱腔进行分析,拉近人们与豫剧之间的距离,感受豫剧的美,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笔者分别从:豫剧演唱艺术概述、豫剧唱腔板式分类、豫剧唱腔中抒情性的表现特点,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豫剧演唱艺术概述

在现代音乐发展中,艺术家从声腔基础上已经将豫剧分为了五大类,分别是: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现代流派。祥符调是以开封为中心形成的唱腔,豫东调是以商丘为中心形成的唱腔流派,豫西调是以洛阳为中心形成的唱腔、沙河调又称为“本地梆”,流传于豫东南,现代流派唱腔是艺术家对豫剧四大地区唱腔的归纳与总结,并将歌剧元素运用其中,使豫剧得以发展创新。

在豫剧中,唱腔的应用显得十分重要,在豫剧唱腔的应用中,发声、吐字是关键,豫剧唱腔通常被划分为七种用嗓方法,包括:大本腔、二本腔、艳腔、阴阳腔、夹本音、炸音、夹板音等。在豫剧演唱中,演员的唱腔咬字应根据河南地区语言声调为主,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对唱腔进行严格处理后将戏曲作品中的情感充分抒发出来。

二、豫剧唱腔板式分类

豫剧唱腔板式通常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笔者将就这几个板式进行分析,并将这些板式中唱腔的特点进行阐述。

(一)慢板

慢板是豫剧常用的板式,慢板速度缓慢,为4/4拍,慢板开始会有过门,具有旋律优美、变化多样等特点,低音过板,下行腔过板,上行腔过板,双过板,单过板,简过板,高音过板,花腔过板等,变化板有:迎风、金钩挂、反金钩挂、连环扣、五音、七折、哭剑、拐头钉、导板等。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变化用快、中、慢的速度来运用。演唱者在慢板中应发挥抒情性,将思想感情充分融入唱腔中,使整个表现更具感染力。

(二)二八板

二八板在豫剧中也是一种常用的板式,它之所以叫做“二八板”,是因为它的上韵下韵各有八板,二八板变化多样,与打击乐的结合相对较多,该板式可以应用在叙事中,將主人公的开心、喜悦之情很好地体现出,同时还能表示紧张、急切的悲痛情绪。在二八板中,演唱者应把握好各种唱腔,根据旋律的变化而变化。

(三)流水板

流水板又称为“一板一眼”,节拍为2/4拍拍,流水板唱起来上下韵均是一气呵成,犹如流水一般的轻松自如,故称为“流水板”。流水板通常是弱起强落,且落在主音或属音。在流水板中,抒情性作用的发挥相当多,通常用来抒发主人公内心情感。

(四)非板

所谓非板实际上就是无板无眼,也就是说在非板中,演唱节奏比较自由,曲调婉转或悲伤,既可以表示悲痛心情,也可以表示愤怒情绪。在非板中,演唱者应着重把握好情绪的运用,将主人公的悲伤心情娓娓道来。

三、豫剧唱腔中抒情性的表现特点

不论是在哪种唱腔板式中,抒情性的应用都是必不可少的,抒情性通常是用来表达主人公内心情感,揭示人物个性。豫剧字正腔圆、运气酣畅且格调新颖,主要代表作包括:《拷红》、《断桥》、《红灯记》、《大祭桩》等,笔者将通过几个例子来对抒情性的表现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抒情性在其唱腔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抒情性在唱腔中的应用能够将戏曲中不能表达出来的情感与情绪准确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抒情性在唱腔中的应用十分关键,演唱者在演唱时应将自身情绪投入其中才能准确的表达出戏曲中所抒发的情感。例如:豫剧《拷红》,《拷红》源于《西厢记》,主要描述了红娘将崔莺莺送往书房与张生约会,后被崔夫人发现,红娘被夫人拷问,红娘义正言辞说都是夫人赖婚在先,最终夫人只好成全这桩婚事。常香玉在红娘慢板唱段里,将哀怨声、哭泣声、笑声充分糅杂在一起,包括“嗨、呀、哇、昂、嗯、啊”的衬字花腔也表现得有板有眼,将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红娘体现得淋漓尽致。抒情性在这段唱腔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将红娘这个角色刻画得栩栩如生。

戏曲与电影不同,在电影中,导演可以通过道具、画面甚至特效来塑造画面,而戏曲由于舞台的限制,它很难通过各种手段去刻画人物,因此,只能利用唱腔去刻画人物个性,抒情性在唱腔中应用的主要目的在于宣泄情绪与抒发感情,它具有完整与独立相结合的特征,演唱者的情绪与情感能够在唱腔中完整的宣泄出来。例如:豫剧《花木兰》中也有一处慢板唱腔:“这几日老爹爹疾病好转,举家人才都把心事放宽,且偷闲来机房穿梭织布,但愿得二爹娘长寿百年”。主要描绘花木兰在机房穿梭织布的叙事情节,在这段唱腔中,曲调朴素流畅,让听者感受到一种柔和、婉转、深情之感,其中抒情性的应用不难看出,花木兰是一个孝顺、善良的女子,像这样的女子最后会选择替父从军也是意料之中的。

站在审美的角度,抒情性在唱腔中的应用不仅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与审美性,还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审美主体在人们的情感上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审美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不同的人对相同音乐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某些时候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抒情性在唱腔中的应用,将以往的传统音乐理念与戏曲情节完美结合起来,更好的烘托出表演戏剧性或者抒情性的氛围,它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戏曲的氛围。将戏曲之中的感情通过抒情唱腔表现出来,能够让观众体会到更明确、更具体的感受。例例如:豫剧《断桥》中有一段唱腔:“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搀起,把为妻的屈情事细听来由,悔不该你听信那法海禽兽,逼为妻饮雄黄将恩作仇.....至如今怀胎着许门之后,一无亲咱二无有故呀,呐里奔投,奴官人拍胸膛你想前想后,谁的是谁的非这天在上头。”在这段唱腔中,常香玉将悲痛、愤慨融为一体,当唱到“狠上来骂法海不如禽兽”处唱腔掷地有声,坚实有力,而在“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搀起”处,唱得悲凉婉转,催人泪下。在整段唱腔中,将白素贞对许仙的爱恨体现得十分到位。而从审美角度来看,观众在审视这段时会感受到白素贞那种楚楚可怜的美,内心深处增加了对白素贞这个人物的怜爱,同时也加剧了对法海的憎恶,很好地达到了戏曲效果。

抒情性在戏曲唱腔中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了,抒情性不仅能够充分渲染主人公的内心情感,而且能够将此种情感通过一种可感与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它在戏曲表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唱腔最重要的功能是抒情,抒情不仅仅是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一种音乐形式,例如:豫剧《打金枝》是一首知名的戏曲,故事主要讲述升平公主与郭暧之间的故事,郭暧因为升平公主不去向郭子仪拜寿而愤怒,最后打了公主。表演者通过身段动作将郭暧的内心情绪体现得淋漓尽致,升平公主因被打而大怒,并向父母哭诉,在此处皇后有一唱到:“万岁莫要动真气,妾妃有本对君提.....为君的应有容人义,念只念老亲翁年迈苍苍白了须。消消火压压气,哪有个岳父大人斩女婿”。在整个唱段中,抒情性也得到了有效应用,皇后劝阻皇帝不要动怒,抒情意味浓厚,观众可以通过表演者的唱腔中的情绪感受到戏曲的张力,从而产生共鸣。抒情性与唱腔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能够生动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心理寄托,将人物所想表达的情感進一步强化,有效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现代流派中,豫剧融入了歌剧,以《苏武牧羊》为例,和传统戏相比有了很大的创新,非戏迷也能很享受很投入地欣赏,但看完到时觉得似乎豫剧的味道有点淡化了,或者说是有点趋向于现代版。《苏武牧羊》大胆融合了舞剧、歌剧、话剧等艺术元素,拓宽了豫剧艺术的表现领域,呈现了豫剧的另一种风格,极具视觉冲击力令人颇有新鲜感,出色的表演是艺术的灵魂,《苏武牧羊》最打动人的正是人物的表演,有段唱词:“听大雁叫长空声声嘹亮,扯起我绵绵的思绪,万里长, 万里长, 万里长.........闺中妻想必是日夜泪眼望,她怎知我只身北海来牧羊此外。”在这段唱词中,表演者通常抒情性唱腔将苏武哀怨、悲伤、思念的情绪体现出来,唱出了人物内心的纠结,催人泪下,使观众感同身受。

综上,笔者对《拷红》、《花木兰》、《断桥》、《打金枝》戏曲中的慢腔唱段进行了分析,发现抒情性在这个名段中皆有应用效果,不仅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推动了情节发展,还加强了唱腔的柔和婉转度,在豫剧的发展过程中,抒情在唱腔中的应用已经逐渐的演变成了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一般而言,抒情性在唱腔中的应用能够充分抒发戏曲中的主人公情感,对整个戏曲起到烘托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引发观众的共鸣,增加舞台表现效果。

结束语

众所周知,我国戏曲的发展历史悠久,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综合了历史、舞蹈、文学、音乐等不同的学科和艺术形式。戏曲艺术包含着社会思想及历史观念,既是中华名族亘古不变的精神财富,又是民族的艺术瑰宝。唐代的歌舞音乐与宋代的说唱艺术均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戏曲表演中,戏曲的主体是唱腔,要推动戏曲音乐的发展,必须从唱腔的创新入手,在发展中继承传统,在创新中发展。豫剧作为我国戏曲的一种,我们必须加强对豫剧的研究,对其唱腔进行了解,并通过各种练习来加强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学会讲抒情性应用其中,学过以情动人,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加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将豫剧文化发扬光大,并对其进行不断创新深化,为民族艺术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王璨. 谈豫剧唱腔的抒情性表现特点[J]. 音乐研究,1986,01:92-100.

[2]杜蓓. 论河南豫剧常派唱腔的艺术魅力[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129-133.

[3]刘超男. 豫剧音乐的艺术构成与特色[J]. 大舞台,2014,01:13-14.

[4]王丛. 论河南豫剧常派唱腔的艺术魅力[J]. 大舞台,2014,09:5-6.

[5]黄莉丽. 河南曲剧唱腔音乐试探[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01:30-35.

[6]郭克俭. 豫剧唱法初探[J]. 戏曲研究,2002,02:154-162.

表现特点 篇12

关键词:《白毛女》,角色特点,表现

一、音乐对角色的表现特点

人物形象是戏剧的灵魂, 而音乐是歌剧的主体, 也是其艺术风格的重要呈现载体。只有通过音乐的塑造, 我们才能更好的诠释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矛盾。

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是在“秧歌运动”和“秧歌剧”创作均有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而秧歌剧的音乐又以陕西、陕西、河北等地的民间秧歌戏的曲调为基础。因此, 《白毛女》的作曲家马可、张鲁、瞿维、刘炽等, 欧广泛吸取了河北民歌《小白菜》、山西民歌《拾麦穗》、《青阳传》等音乐素材, 在音乐上改造了西洋歌剧音乐中大多注重音乐因素的方面, 有意识的吸取了戏曲曲调及其发展手法, 使得该剧音乐富有戏剧性, 并且以民歌曲调作为各个主题的基础, 并与戏剧内容密切联系在一起,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音乐的演奏, 同时就是戏剧的进行。它的音乐克服了之前《秋子》、《兄妹开荒》等作品的偏向性, 既不局限于纯粹的西方歌剧模式, 又不仅限于秧歌剧的表现形式, 而是将民间音乐的成分与西洋歌剧音乐形式共汇其中。《白毛女》无疑是中国歌剧走出自我的关键一步, 它无论从音乐性、戏剧性方面, 还是从歌剧演员的演唱方法方面来说, 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歌剧《白毛女》中最突出的是喜儿的音乐, 刻画喜儿形象的音乐《北风吹》、《风卷那个雪花》、《我盼爹爹心中急》、《恨死高山愁似海》、《我要活》, 喜儿的音乐虽然来自河北民歌《小白菜》和《青阳传》, 但是却不是简单的搬用, 而是随着剧情矛盾冲突展开的。这些音乐贯穿全剧, 深刻表现了喜儿的人物形象。以《小白菜》为素材改编而成的《北风吹》, 沿用了原曲的基本结构, 将原曲柔缓的节奏、凄凉的音调改造为轻柔舒缓的节奏, 形象地刻画出喜儿活泼、纯朴、可爱天真的性格特征, 以及迫切希望爹爹快快回家过年的喜悦心情。喜儿被抢到黄家怀念亲人时唱出了《打过了三更》, 被强奸后所唱的痛不欲生的《刀杀我, 斧砍我》更是揪人心肺、扣人心弦。直至从黄家逃出后被追所唱的、充满复仇意味的《我要活》, 使得整个歌剧的戏剧性不断加强, 逐渐达到高潮。《我要活》在音乐上是以民歌为素材的、富有简练的歌曲风的唱段, 后吸取了秦腔中的哭腔手法, 并且吸取河北梆子的音乐素材, 将唱腔发展到更加戏剧化的境界。

全剧结尾时喜儿控诉黄世仁时所唱的《太阳底下把冤伸》则采用了旋律强有力的休止符的间歇, 是喜儿对地主阶级刻骨铭心的阶级仇恨的强烈迸发, 充满了仇恨, 更充满了力量, 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喜儿性格成长的全过程。

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的唱腔写的也是相当成功的。作曲家以山西民歌《拣麦根》为素材写了他躲债回家过年时, 杨白劳所唱的著名唱段《十里风雪》, 音乐低沉激昂, 雄厚有力, 刻画了杨白劳善良、勤劳、老诚的基本性格。

之后在《老天杀人不眨眼》中, 又进一步刻画了杨白劳在卖女文书上被迫按手印后的悲愤、痛恨乃至仇恨的大幅度的情绪变化。

歌剧《白毛女》中黄世仁的唱段及话语, 如“花天酒地辞旧岁, 张灯结彩过除夕。堂上堂下齐欢笑, 酒不醉人人自醉。我家自有谷满仓, 那管他穷人饿肚肠。”、“老杨, 今儿是年三十啦, 这帐是不能再拖啦。”等。这些都能够体现出黄世仁凶残、骄奢淫逸的人物特点。

除了这些突出音乐的表现外, 歌剧中又加入了合唱、轮唱等演唱形式来表现人物特点及心情。如:剧情尚未展开时, 喜儿、杨白劳的合唱, 不仅塑造了父女二人的形象, 又细致地描述了他们除夕之夜复杂的心情;喜儿从黄家逃入深山时, 他那音调一段高过一段的独唱, 充分表达了他顽强的求生意志和强烈的反抗、复仇愿望;八路军救出喜儿等, 他们与乡亲们见面了, 众人悲喜交加, 以轮唱、齐唱、合唱的方式, 表达了他们对共产党、八路军衷心爱戴的心情等。

二、表演对角色的表现特点

《白毛女》在表演上, 克服了西洋歌剧注重演唱, 并且表演单调、乏味, 而且歌剧中运用话剧加唱的局限性, 并且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中吟诵、歌唱、道白三者交替出现、互相促进的表现手段, 增强了舞台的艺术表现力。剧中还运用了歌唱手段来表现故事情节。如:歌唱手段叙述事件发生的过程, 喜儿出场时的唱段:“爹出门去躲帐整七天, 三十晚上还没回还。”;运用歌唱手段作自我介绍, 如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出场时的唱段等。叙述事件过程时还采用了独白手法。表达人物复杂心情时, 采用的是歌唱“夹白”的方式。如杨白劳的两个唱段《喜儿喜儿你睡着了》、《哪里有我的路一条》, 主要通过唱时节奏、速度、力度上的变化, 加上“夹白”手法, 淋漓尽致的宣泄出他爱、恨、怨、愤、悲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情。

《白毛女》中的演员都运用了经典的民族唱法, 正确的演唱加上恰当合理的表演, 将剧中人物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且从一开始就杜绝了“土洋杂合”的现象, 从而很好的诠释了剧中角色的特点, 成为了民族唱法的经典, 使其富有相当深远的影响。

三、服装对角色的表现特点

歌剧《白毛女》除了在音乐、表演方面来表现角色的特点外, 还成功的对舞台服装进行了很好的运用, 并且使得内容、人物内心活动、社会背景得以充分的体现。

在舞台音乐剧中, 服装、造型、背景、音乐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艺术形象的创造时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意思是艺术家感动于客观事物, 然后以一定的艺术 (音乐) 形式来表现所感之物, 但艺术家 (音乐家) 在作品中表现的事物已经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即“着我之色彩”, 艺术作品营造的意境, 也是倾注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价值观念、道德判断的“有我之境”。

歌剧《白毛女》中开场戏以喜儿一袭红衣亮相, 乌黑的长发扎成麻花辫, 展示出了喜儿青春亮丽的形象。红色自古以来在中国人们的心中代表了吉祥、如意, 极具青春色彩, 而乌黑的麻花辫更加形象的展示出了一个正值妙龄少女的精神面貌, 这也揭示了在未被旧社会摧残下喜儿的精神面貌。在这一场中喜儿服装的运用为以后剧情的发展做下了伏笔。

在这里我们更要注意的是喜儿这一角色服装的变化在整部歌剧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第一场中喜儿一袭红衣的亮相,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 到最后, 喜儿身穿一袭萧色调的粗衣麻布服装, 一头银白色的长发披在肩上, 这里跟第一场中喜儿的亮相形成了极具鲜明的对比, 无论在色彩上还是舞台布景上, 特别是服装颜色的转换更加呼应了剧情的发展, 给予受众们视觉上的冲击。

而在第一场中杨白劳的服装运用, 更加揭示了这一人物角色的悲惨命运。补丁连补丁的破棉服裹在那瘦弱矮小的身躯上, 这揭示了在旧社会时劳动人民已无立锥之地。一顶破棉帽戴在黄中略显苍白的脸上, 服装的整体颜色以萧色调为主, 更能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状况、那种绝望、无助的内心世界。

上一篇:振冲加固下一篇:应用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