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创新

2024-10-19

自我创新(精选12篇)

自我创新 篇1

绿色教育教学理念指出, 要通过创新性课堂的设计和实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实践表明, 创新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具有开放性、层次性、新颖性等特征。这也是《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追求创新”维度的主要指标。

一、开放性

开放性, 一方面是指课堂的开放, 即让课堂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真实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 是要放飞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敢于主动支配自己的学习,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意见,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1]。由此, 我们可以通过教师能否创设开放性情境、提供开放的空间鼓励学生独创求异、自主学习来评价数学课堂的开放性。

1. 情境的开放性

开放的问题情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这是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在“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教学中, 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边长为ɑ的正方形中挖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 (ɑ>b) , 剩余部分的面积显然为ɑ2-b2, 你能否将剩余部分图形裁减一刀, 再进行适当拼接, 得到剩余部分面积ɑ2-b2的另外一种代数式表达形式?

学生在分组讨论后展示了以上三种成果。情境的设计突出了公式的几何背景, 通过多样化的面积剪拼方法, 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探索解决代数问题ɑ2-b2= (ɑ-b) (ɑ+b) 。通过这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使一个代数问题的精髓渗透到几何问题之中, 有利于激发学生联想, 开拓学生思维, 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2. 过程的开放性

开放的学习过程, 能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孕育提供丰富的“营养”。杜威曾说:“教学不仅仅是种告诉, 更不是简单的告诉。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实验的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绿色数学课堂中,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开放的过程。

例如“图形的旋转”教学中,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A BC绕点A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A B′C′的过程 (如图1) , 提出三个问题: (1) 找出旋转后的对应点; (2) 在旋转过程中, 说说你的发现; (3) 哪些在变, 哪些没有变?学生思考片刻, 齐答对应点的位置, 并指出位置改变, 图状和大小不变。接下来, 演示△A B C绕点O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A B′C′的过程 (如图2) , 要求小组讨论: (1) 写出你能提出的研究问题; (2) 猜测你所提问题的结论是什么; (3) 你如何验证你猜测的结论。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分组讨论各种可能的研究问题, 并作出相应的猜测, 说出自己的验证方法。在整个探索过程中, 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 进行猜测、思考、发现、推理、验证、汇报。在这样开放的空间中,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 对问题中信息的识别和分析的角度会存在不同, 因而, 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会灵活多样, 甚至超出了教师课前预设的范围。但要注意, 教师需要对学生适时、合理地引导, 以防止学生的思维过于分散, 天马行空。

二、层次性

学生各自的能力、生理、心理差距及思维方式的不同, 使得他们在知识的把握和运用上具有差异性。层次性教学就是正视学生的差异, 提出不同的要求, 合理地组织教学。在教学中, 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活动的设计等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体现层次性。

1.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的内容, 既要考虑学生的共性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在保证教学目标科学性的前提下, 首先, 针对学生的共性, 合理地制定相对稳定的、具体的、大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其次, 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制订出分层的、多样的、可选择的弹性目标[1]。

“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教学中, 在对教材和学情充分分析的基础上, 教师把知识技能目标分为四个等级, A级:观察平方差公式的形式和特点, 掌握公式的运用。B级:会识别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能够将所求多项式转化为具有平方差公式特征的多项式, 再进行因式分解。C级:能综合运用提取公因式和平方差公式多次因式分解。D级: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掌握其中蕴含的类比思想、整体思想、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要达成的目标。此外, 为了使学生及时掌控自己的学习情况, 学习内容和例题习题前标注上相应的学习级别,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清晰的、个性的知识目标。教学中, 教师会不断激励完成预定目标的学生向高一级目标挑战。在达成目标的征程中,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 探究活动的层次性

自主探究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基于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水平的差异性, 探究活动的设计也要体现层次性。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 合理划分不同层次的阶段性任务, 让每个学生都能拾级而上, 不断地树立自信。

例如“图形旋转”教学中求旋转角的问题, 教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活动一: (如图3) 在△A B C中, ∠BAC=36°, D是BC上一点, △ABD经旋转后得到△ACE的位置, 求旋转角的度数。在求解的过程中, 教师对任务进行分解, 首先让学生找出旋转中心和对应点, 再思考旋转角的度数。活动一是对旋转性质的基本运用, 并为后面综合活动二进行了铺垫。活动二: (如图4) P是等边△ABC内一点, △AMC是由△APB旋转所得, (1) 求∠PAM的度数, 说出理由; (2) 判断△APM的形状, 并说明理由。这两个活动虽然都是利用旋转性质求旋转角, 但活动二是活动一的延伸, 这样的设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新颖性

教育家刘佛年指出:只要有新的意思、新思想、新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 就称得上创造[3]。因此, 我们把新颖性作为评价创新课堂的主要指标之一。

一方面, 新颖性体现于问题情境的新颖性。教学中设置新颖性的问题情境, 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 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 新颖性体现于方法的巧妙性。巧妙地解题方法不仅能节省时间、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还能给学生带来震撼, 让学生惊叹于数学的神奇和美妙。

例如“图形旋转”教学中, 教师最后设计问题:如图5分别以正方形ABCD的边AB、AD为半径画圆, 若正方形的边长为ɑ,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求阴影面积的方法有多种, 其中利用旋转变换是解决此问题的最巧妙、简便的方法, 即将图6中 (1) 旋转至 (3) , (2) 旋转至 (4) , 求不规则的阴影图形转变为求以ɑ为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教师设计此问题的目的, 就是让学生感受旋转变换的巧妙利用, 体会捕捉问题中隐性信息的重要性, 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绿色课堂, 不但是科学的课堂, 更是创新的课堂。通过正视个性差异、预设弹性目标、分层设计活动、创设开放空间等,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还能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李森.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19, 67-68.

[3]金荣生.数学:引导学生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1.

自我创新 篇2

XXXX公司工会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我为公司转型跨越建一言

献一策”、“公司转型跨越,员工怎么办?”等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公司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积极探索企业促进转型跨越发展的新途径,选矿厂工会要求广大员工“学政策、提建议、写体会”为主要内容,结合工作实际,把学习政策与提高创新能力和执行力结合起来,在公司转型跨越发展中建功立业。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企业转型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领导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因此,XXX车间领导班子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出现的各种困难,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感召员工,使员工树立信心,坚定决心,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企业转型与稳定发展的关系,使XXXX车间生产经营协调发展,XXX年前四个月生产任务和经济技术指标均得到稳步提升,特别是在处理重大问题、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上,充分保障员工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以人本理念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宽松环境;同时,用工作中取得的实际成果,鼓舞员工斗志,凝聚员工人心,焕发员工热情。面对企业转型,员工也要相应的进行自我转型。员工的自我转型存在两种原因:一是企业发生了变化,个人被逼无奈的选择;二是为

了适应新环境自己主动转型。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员工自我转型,要获得成功的效果,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建立积极的心态,支持企业转型;在面对所处环境的变化,思想情绪必然也会有所波动,这时要注意不受外部环境、不良思想的干扰侵蚀,自觉做好自我管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既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悲观,面对现实,正确理解企业转型,支持企业决策,积极参与企业转型的各种活动,保证工作不受影响。学习创新,重塑自我;随着工作岗位、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可能发生的变化,员工工作态度、工作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需要调整,知识技能也需要更新或提升。正确认知岗位工作的变化,快速做出调整,保证岗位职责正确履行,是广大员工的必然选择。

用十个指头弹钢琴,才会奏出美妙的乐章。做好企业转型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仅靠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办好的事情,一定要充分发挥企业班组组织的作用,努力形成合力。班组要在加强教育引导上下工夫,利用周一正在学习就会,让员工掌握政策,吃透精神,顺应形势;要围绕员工在企业转型中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做耐心细致、和风细雨、苦口婆心的教育引导,想方设法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激发热情。同时,要把解决员工思想问题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积极为员工排难解忧,想法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要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地消除员工的抵触情绪。工会组织要积极发挥整体效能,使

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转型工作的各个环节,从而推动企业转型的顺利进行。总之,做好员工在企业转型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企业顺利实施转型、维护企业稳定、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事倍功半、确保稳定、不辱使命。

XXXX班:XXX

培养创新精神 推行自我管理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13—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实施,改革传统的班级管理已势在必行。在班级管理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班级管理新举措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同的个性理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并围绕着这一目标,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

一、培养创新意识,自我完善班级规章制度

在班级管理中,尤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班级管理机制。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贯彻机会均等的原则,因为只有给学生创造一种平等的外部环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打破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大胆创新,敢出新招,给每位学生均等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班主任指导班委会自我完善班级的各类具体规章制度并打印上墙,组织全班学生深入学习和领会,遵照执行。由学生自己制订的制度,更符合班级实情,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遵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约束力。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民主产生班级组织机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就能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全面发展。首先对教室的布置要达到清新舒适、有新意、整体协调而又美感的程度。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身心感到轻松愉悦,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其次,要改善师生关系。今天的班主任须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尊重、理解、关心、支持,赏识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自觉接受教育,这样才能消除他们心灵上的恐惧感,从而使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增多。

班委会主要成员应在班主任的主持下,通过自我推荐、民主选举、竞争上岗、民意测评等方式来确定。组建后的班委会要根据工作需要,成立诸如学习督导组、纪律监察组、财物检查组、文明班级创建组等职能小组,力争使全班同学人人有责任,个个担担子,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各小组在班委的带领下,明确分工,界定职能而又相互协作、彼此监督,实行自我管理。

三、开展各项有益活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来展示能力和才华,获得认可与成功。因此,结合学校定期举办的艺术节、运动会、入学教育等活动,班级开展如球赛、演讲会、辩论会、书画展、三小制作、学习擂台赛等各种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活动,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整个活动从宣传发动、方案设计、组织协调到最后实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在班级管理中,一方面要有意义地引导并鼓励学生敢于向习俗挑战,敢于表现自我,多给学生提供求异思维、张扬个性的机会,对于爱幻想、爱标新立异、富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当备加关注,充分肯定他们求异思维的价值,而不应当视学生的“异想天开”为“怪异”而否定甚至冷落。另一方面要精心呵护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意的言行,在处理一道题、一个运算过程、一次考试或一次活动中都允许他们独辟蹊径,展示自我,展现自己。

四、加强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增强学生自我监控、自我指导 、自我约束的能力,在班级中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个个是主人”的良好局面,促进班级管理的最优化。教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要树立民主意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调控、引导、服务的作用,切莫包办代替。这样,学生通过自我管理,就会早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五、重视心理疏导,教会自我调节

谈谈英语教师的自我创新 篇4

一、人才意识

在自我创新中, 除了必须具备传统的“三基”外, 还必须具有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三种基本素质。

1. 具备较为系统的现代化理论知识。

对语言本质特征、交际能力的本质、语言理论发展的趋势等要及时了解, 并能自觉地利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来指导外语教学。同时从文化层面对外语的语言、词汇、语法、词义和语用方面的知识, 要知其所以然。更要研究以人为本的教学规律和相应的教学原则, 充分体现语言教学的人文性。

2. 具备相当的外语习得和学习理

论并了解其发展, 特别是要了解有关错误分析、反思教学、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学习心理、学习策略等理论的现状及发展, 用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 具备比较扎实的业务技能。

不仅要有较高的听、说、读、写等的技能和运用能力, 还要将它用于教学, 为学生提供课内外实践交流活动的范例和信息源。

二、科学意识

科学意识首先是规律意识。认识外语教学规律, 就要从总体上把握外语教学, 全面研究外语教学的实质, 包括话语分析和方法分析, 还要全面研究容易被忽视的, 却又直接影响外语教学的主要因素。

1. 适应并开发外语教学环境。外语学习大多是在儿童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才开始的, 而且外语教学缺乏目的语言环境和足够的语言输入。所以外语教师一定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教学条件, 设备的长与短, 要扬长避短, 并且不断创新, 以突破环境的限制。

2. 激发和适应学习者的情感。外语学习的内容不仅是包含另一种知识、技能体系, 还包含另一种文化。因此, 对外语学习者来说, 情感方面的因素, 尤其是动机、态度和性格等对外语学习的成败有着特殊的影响, 外语教师要研究在教学中应该达到的情感目标, 并且把情感用作推动教学的重要手段。由于情感多种多样而又千变万化, 教师必须不断创新自己的情感去适应和引导学生的情感。

3. 研究、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 特别是母语知识既有利于外语教学, 又阻碍外语教学。其他知识作为人之图示的内涵, 必须对学习外语有影响。因此, 外语教师就要研究学生原有知识的合理利用和如何回避其负面影响。

三、角色意识

由于教学活动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模式, 外语教师的角色课堂传授者转化为教学研究方法的指导者, 他们要做到三点:

1. 帮助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克服并抑制种种可能出现的恐惧心理, 让学生把外语学习和自己的发展联系起来, 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2. 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根据各方面的教学反馈信息, 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调控不能千篇一律, 而要不断更新。

突破自我实现创新 篇5

开展“十破十立”活动就是要求我们如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目前,全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十破十立”活动。我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书记赵克志在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开展“十破十立”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十破”既:破除信心不足的思想;破除墨守成规的思想;破除自我满足的思想;破除封闭保守的思想;破除消极等待的思想;破除怕担责任的思想;破除坐而论道的思想;破除反应迟缓的思想;破除忽视产业的思想;

破除不跑不要的思想。

“十立”既:树立敢于争先的意识;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树立追求卓越的意识;树立包容合作的意识;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树立勇于担当的意识;树立干字当头的意识;树立立说立行的意识;树立工业主导的意识;树立主动争取的意识。

一是要求我们要有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根本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创造性地工作。我们的思想观念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超越,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超越。这就是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因此,要破除所有不良的思想,站

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大发展。二是要求我们在各项工作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一些陈旧的观念束缚着我们的手脚,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体制的弊端,必须通过不断的解放思想,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束缚,才能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保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探析 篇6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创新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53-00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是否具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素质,也关系到高等教育是否能够实现培养目标问题。本文拟从创新自我效能感视角探析这一问题。

一、自我效能感和创新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年首次提出的。班杜拉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

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个体对某一行为活动的事先估计,而且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活动中的心理功能发挥。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过程来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2]。

2.创新自我效能感

创新自我效能感便是自我效能感在创新领域的具体体现,即大学生对自己完成某种创新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或对达到创新行为目标的信心或信念[3]。

从各种具体的创新行为及各种具体创新自我效能概念的名称和对这些概念的界定来看,创新自我效能的概念可按创新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创新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即大学生从事某一创新时,成功地组织和实施该创新所规定的有关内容行为的能力信念,这类概念包括一般创新自我效能概念、任务具体化创新自我效能概念等。另一类是有关创新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即大学生完成有关创新行为过程,实现行为目标的能力信念。

二、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1.影响行为选择

创新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学生倾向于选择那些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的任务,以验证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从而制约大学生能否在面临新任务时积极思考,运用创新与独特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创造力的发展。在现实中,那些能够迎难而上的大学生更具有创新能力。就拿学术研究来说,创新自我效能感强的大学生,能够自主创新,对于遏制学术抄袭有重要的作用。

2.影响思维过程

创新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个体在与环境进行直接或预期的互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注意指向、想象的指向。创新自我效能感强的大学生,倾向于想象与成功有关的活动场景,身心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能够将注意和努力集中投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越困难的任务越能激励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有更多的想法,从而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3.影响动机过程

创新自我效能感在通过思维发挥主体作用时, 常常伴有动机的过程参与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大学生意志力的发展。创新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会在他们认为是困难的情景中,投入更多的创造力,成功的机率更高。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能够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4]。

三、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1.与创新活动相关的成败经验

大学生亲身经历的与创新活动有关的成败经验,是其创新能力和技能的基础,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创新效能信息源。

2.他人的替代性经验

大学生看到或者想到与自己相似的人在某种创新活动上的成功,能提高大学生对该项创新活动的自我效能感。

3.言语劝导

这是一种通过他人的言语劝说和自我规劝,以影响大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评估的信息源

4.生理及情绪状态

创新自我效能感还部分地依赖于大学生对自己生理状态方面信息的评价[5]。

四、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路径

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水平,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又一主题。

1.增加创新成功体验,提高创新自我效能感。成功的创新体验是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成败经验,是最具影响力的效能信息。

2.选择正确、合理的目标,树立正确的榜样效应。当个体看到与自身大体处于同一水平或层次的其他人获得成功时,往往会把他们标榜为自身的学习范型。当创新的榜样获得成功时,则会增强其创新自我效能感。

3.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创新成败归因,增强其创新自我效能感。我们不可忽视创新成败归因对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深入了解大学生归因倾向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归因,以提升自身效能感水平。

4.积极开展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针对少数创新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学生,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总之,对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研究,将有助于更清楚地了解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内部机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本文是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JGLX12_046)、南邮教育研究十一五规划(GJS-XKT1204)和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课题(JG00114JX1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胡丽玲.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对大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2009(5):140-142

[2]答会明.大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特定的关系研究[J]兰州学刊,2000(6):63-64

[3]鲁琦.论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差异[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2):122-126

[4]辛雅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心理学,2003,26(5):926-928

创新中的自我管理团队建设 篇7

自我管理团队是一种扁平化的开放型组织, 不同于一般组织的是: (1) 团队成员之间没有等级差别责任主要由个人或团体共同承担; (2) 没有既定的管理人, 可以由团队自主决定, 也可以不属于团队管理者主要充当服务者的角色, 在团队中并不占有核心位置; (3) 团队有极强的自主性, 它可以决定员工选择、工作分配、作息时间以及自主决策等等; (4) 存在的时间以任务的完成时间而定, 团队无固定合作期限, 任务完成后团队就解散, 如果有新的任务再自愿组合成新的团队; (5) 管理的对象是以团队而非个人为基础, 无论是考核、评价或激励都是针对团队和整体任务, 不针对个人, 内部分配由团队成员自行协商; (6) 团队目标来自团队外部, 是由组织分配给团队的任务, 而团队成员的工作目标则由团队内部自行协商分配; (7) 团队内部事务由团队自主管理, 组织只提供必要的支持, 不能进行其他的干涉; (8) 良好的沟通性。由于自我管理型团队没有上下级别, 所有成员都在一个平等、开放的平台上沟通信息, 通过沟通消除矛盾、冲突, 使团队成员达成一致。特别是在解决问题和方法创新方面, 自我管理型团队良好的沟通平台更具优势。自我管理团队建设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科学组织自我管理团队

1. 团队成员必须具备履行工作职责的胜任能力, 并且善于与其他成员合作。

只有这样, 每一位成员才会清楚自己的角色, 清楚自己在每个职能流程中的工作位置, 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团队成员。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被指派扮演一定的角色, 而这个角色能将成员的天赋发挥极致。自我管理团队一般由10~15人组成, 组织规模比较小, 这样有利于组织的迅速反应以及组织信息的有效沟通。

2. 团队成员应有不同的背景。

大量的研究表明, 团队成员背景的多样化与团队的创造性和决策的有效性具有很强的关系。在来自不同背景的成员组成的团队中, 有利于良性冲突的激发, 为科学决策提供更多的选项。

3. 确定团队的工作方式与决策方式。

自我管理型团队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将决定团队是否会使用有效的程序或解决方案, 头脑风暴法是一个团队成员经常使用的用于确定潜在程序与解决方案的好方法, 这个方法有利于团队集体讨论所使用的程序或者解决方案的优缺点。自我管理型团队的另外一个优势是团队成员参与决策, 使用不同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而且让更多的成员来参与决策会有助于成员个人的提高, 增加每个成员的责任感。同时, 小组成员之间信息分享和传递对于决策也是很重要的。

二、建立鼓舞人心的共同愿景

共同的愿景是指大家共同分享、共同拥有的愿望景象。美好的愿景永远是对员工最好的激励。愿景越清晰、越吸引人, 越有激励作用, 越能唤起团队的积极性。而且清晰且明确的愿景可以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激发员工产生追求愿景、实现愿景的勇气和信心。自我管理团队一般都有一个清晰且吸引人的愿景, 用来说明团队为什么要存在, 以及它怎样做才能取得成功。举个例子来说, 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一个团队是这样描述其任务的:组建团队的目的是让客户满意, 使他们能留在公司, 以及尽可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公司资源。这个描述较好,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 清晰且简单。它虽然仅仅包含一个目标, 但这个目标能够给团队定位, 并且允许团队成员互相交流。第二, 明确的目标。它描述了团队的目标, 然而没有说明团队怎样实现目标。相关研究显示, 这是增加团队积极性的最佳方式, 一个领导者应该清晰团队的发展方向, 而让团队自身去选择到达目标的道路。

三、鼓励团队的良性冲突

良性冲突对创新的作用, 首先在于它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才干和能力, 也让团队成员自觉主动地不断提高水平, 带动团队绩效的提升与改变;其次良性冲突有利于在沟通与交流中对组织问题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通过开放式的讨论人们能吸收和整合多方的有益建议来解决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 使合作性环境更有效, 同时, 也会加强人们对其合作关系的认识。在建设性争论中, 会促使人们更多更全面的思考问题, 并去寻找更多的信息以及找出理解问题的更好方法, 得出更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再次, 良性冲突中不同观点的交锋, 能够使团队成员统一目标与思想, 进而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地实现团队目标。GE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发挥良性冲突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开放、坦诚、建设性冲突、不分彼此, 是团队成员合作成功的必备要素, 也是团队建设中的重要原则。作为一个团队的主管, 必须反对盲目的服从, 尊重不同的意见, 要将事实摆在桌上进行讨论, 让每一位员工都有表达反对意见的自由和自信。而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则也从自己的管理实践中体会到, 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激发良性冲突, 让员工表达自己的不满并发表批评意见对企业非但不是不幸, 反而有利于培养上下级一体的工作关系, 能使组织少冒风险。他认为:“不同的意见越多越好, 因为最后的结论必然更为高明”, 这样“公司犯错的风险才会减少”。

四、加强团队内部沟通

团队成员之间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团队任务的完成, 而他们之间的沟通则有利于和谐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团队沟通是创造和提升团队精神和企业文化, 完成共同愿景的主要途径和工具。通过团队沟通, 让每个团队成员了解团队的现存问题、工作业务的进展情况等等, 也就是信息共享, 是让员工最大限度地干好其本职工作的重要动力和途径, 是与员工沟通和联络感情的核心。要有便捷的沟通渠道如网络平台、电子邮件、项目管理工具 (如MS Project) 以此加强项目团队的沟通。要营造良好的团队沟通氛围, 适当的制造轻松的氛围, 轻松的氛围, 幽默的语言可以使人的心理戒备减轻, 更易沟通, 从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沟通方式可能是定期开会或利用午餐休息时间讨论, 或纯粹以Email、讨论区、在线交谈等网络系统来相互联系。

五、提倡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也是自我管理团队的一个主要属性。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中提高集体思考能力的技巧, 能够创造一个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的环境。在团队学习这个环境中, 组织成员彼此交流, 他们的思想、创意在此得到碰撞和启发, 有利于组织成员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在团队中实现知识共享, 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的组合和创造。核心能力是团队成员的技术和技能的集成, 这种集成只有在集体的努力下才能实现, 而团队学习为建立组织的核心能力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要在自我管理团队中创造学习、竞争的氛围, 提供团队成员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享知识、共同进步的机会, 对知识员工的个人价值实现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在学习型自我管理团队中, 知识员工应消除戒备性思维, 放弃害怕别人学习超过自己的想法, 应该认识到, 一个人的知识技能是有限的, 复杂艰苦的团队工作依靠个人的技能是无法完成的, 只有与人分享, 在与团队成员相互学习的过程中, 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创新能力, 才能为自己在团队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教师创新思维的自我培养 篇8

一、要以例题为基点,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 首先就要在情境的创设中高人一等, 做到引人入胜,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在一节数学课结束时,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还要使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一定提升,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立足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千方百计地创设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情境, 使得学生在认知方面得到双丰收。

例如, 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笔算除法中, 有两道例题, 分别是:1.我们学校共有576名环保小卫士, 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 可以组成多少组?2.环保小卫士在十月份收集了930节废电池, 平均每天收集电池多少节?

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设计, 在出示几道试商练习和几道笔算练习之后, 就可以分别探究这两道例题, 这样的设计直接、明了, 是典型的计算教学。但是, 如果是为了计算而设计计算, 就未免太肤浅了。其实, 如果认真分析两道例题的共同点, 就会发现它们都与环保有关, 这样就可以以环保为切入点, 通过创设环保情境——解决环保问题——合作完成数学方法——畅谈本课收获等一系列环节, 以环保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学生在谈体会时所谈的就不一定只是计算的方法, 可能还有对环保的重新认识, 这样的设计,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既掌握了笔算除法的方法, 又对环保有了新的认识。

二、优化教学方法, 注重前后联系, 彻底解决学生的认知疑惑

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而新、旧知识之间是有一定的、密切的联系的, 教师要及时进行比较、分析, 使学生明确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 既是对新知识的有利巩固, 也是对旧知识的重新记忆。当学生在学习新知遇到疑惑时, 就需要教师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开动思维的创新性, 另辟蹊径, 从而找到解决疑惑的方法。

例如,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学习计算分数除法时, 教材按两步来完成的, 首先是完成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也就是4/5÷2, 学生在经过动手操作后, 能很快得数结果是2/5, 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分子、除数和商的分子的时候, 得出相应的计算方法是不难的。接下来是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 也就是2÷2/3和5/6÷5/12, 只要按照教材的计算步骤进行讲解, 学生是能够快速找到方法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的。可是原来是除以一个数, 可后来为什么要变成了乘这个数的倒数呢?不仅学生理解起来困难, 就是教师也不能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 那就需要教师启动思维, 寻找简洁有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

试想一下, 以前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了, 关键就是计算的问题了。可以在复习时出几道口算题, 其中就包括2.3÷1、78÷1类型的式题, 这样学生在找最好算的式题时, 自然而然地会选这种类型的题, 进而找到规律:一个数除以1仍得原数。这样学生在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探究时, 就可以引导:能不能把除数转化一下, 变成好算的式题, 学生会联系复习时的式题, 想到把除数变成1, 这就需要应用商的变化规律, 需要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除数的倒数, 也就是2÷2/3= (2×3/2) ÷ (2/3×3/2) =3÷1=3, 由于除数是1了, 可以省略, 进而简化为2÷2/3=2×3/2, 较为直接反映乘倒数的计算算理。这样, 经过了思维创新的教学设计, 对于为什么乘倒数的理解, 是一定有一个简洁、易懂的答案的。

三、另辟解决方法, 类比分析数量关系, 促进思维的有序性提升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一些看似超越年级特点的习题, 学生往往就会感到束手无策, 不会积极思考, 甚至一些家长也会直呼太难了, 如果过几年再做就会非常简单, 言下之意是这些题出得超范围了, 学生不会做是绝对正常的。这时, 教师就应该从旧知入手, 利用浅显的图例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从而变难为易, 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样, 既锻炼了教师自身思维的创新, 也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 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材中, 在学生认识倍数的意义之后, 尤其是表内乘除法之后, 往往会在做习题时遇到这样一种类型题:一个数扩大10倍后, 结果比原数大72, 求原数是多少?的确, 学生也不会算乘10的式题, 而如果学生在学完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再做这道题, 是没有丝毫难度的。是真的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了?就应该真的放弃解决问题了吗?其实, 只要教师引导得当, 分析到位, 解决它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以让学生拿出小棒来帮助分题意, 理顺数量关系。首先, 用1根小棒来表示原来的数, 扩大了10倍后, 也就是变成了几个这样的数?可以用几根小棒来表示?学生是可以理解出应该用10根小棒表示的, 进而引导学生找到大出的72所对应的小棒数, 也就是几个原来的数, 进而求出原数, 这样深入浅出的讲解, 一定会对学生思维的创新性起到一个很好的启迪。

总之,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就要首先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我们教师就要立足数学课堂教学, 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 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摘要: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 十分注重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进行分析, 积极寻找最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切入点, 然后进行优化处理, 从中不仅使得自己的思维得到一定创新, 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提高。

论创新型辅导员的自我培养 篇9

一、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创新工作理念

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但是,管理注重安全、有序、效率,而教育强调的是对人的差异、创造、丰富的尊重。因此辅导员在工作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真正把爱心和责任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没有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教师的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就成了毫无用处的招牌。笔者所带学生中以家庭困难而产生的个人性格内向而影响人际交往的学生居多。针对这些学生,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教育上,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是有差异的,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考验。在长年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的工作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缺少的不是热心肠的关心,而是对他们的理解、认同,希望辅导员能够在精神上赏识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理解。因此新时期的高职辅导员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要适当突破与学生之间的界限,多做学生的倾听者、关怀者,树立平等互助的德育观,这也是赢得学生爱戴从而获得工作成就感的重要方法。

二、磨练专业素质,向学习型辅导员转变

由于日常事务的繁杂,辅导员往往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繁忙的学生管理之中,无暇进行学习和研究,导致思想和业务水平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辅导员承担着学生学业的指导员、心理疏导员、生活管理员等多重角色,所以应更注重知识结构调整和更新,从工作理念、工作手段等方面调整工作方法与方式。因此,辅导员要持续干好本职工作必须要加强学习,首先要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习,以弥补自身在学历和职业方面的不足;其次要加强有关“高职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把握高职教育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在工作中做到居安思危、立足长远;然后还要积极投身学校组织的教师教育培训、研讨与实践的活动中去,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从而给予自身与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最后还需广泛涉猎工作以外的其他知识,包括:文学、艺术、体育、科技等,以丰富自身内涵,增强对学生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良好的教育互动。总而言之,具备了良好的理念还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辅导员,因为实践是衡量辅导员能力和水平的标准,要把自己的理念和专业素养转化为实际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这对改进辅导员的形象与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细化管理制度,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高职学生家庭背景层次复杂,在不少问题上存在着行为习惯和自制力较弱的突出缺点,这常常也是破坏班级秩序、引发安全事故的根源所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除了用创新的理念来管理学生思想外,也需要以细化的制度来规范学生行为,以制度管人在集体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大到国家小到班级都需要有效的制度来保障其正常运行。

因此,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可以完善考勤表机制,将每周考勤表升级到月表和年表,随时掌握顽皮学生的长期动态,也为期末相关纪律处分作为重要参考,还可以用制表的方式根据不同学生对象建立贫困生档案、心理困难生干预备案、重点关注生谈心录等,保障跟踪落实。其次是细化班级的管理制度,加强上课出勤情况与奖学金、助学金、各种评奖评优的关系,对于破坏班级纪律与荣誉的行为严加规范。再其次要管理培养好学生干部,制定科学的学生干部管理制度,要做到既有约束、又有激励,保持学生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发挥榜样力量。通过这一系列明确的管理与制度才能使班级风气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

首先要做好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这一建设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级学习生活风气的塑造,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人格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注重教室环境的布置、班级墙报、特色海报的设计等,都可以为学生的课堂营造一个温馨、进取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多进行主题班会、各项团体活动及采集班级建议等创新手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活跃度。再其次是利用网络平台多发布校园信息、学生关心并且有益的知识与对班级的建议,通过这一创新的宣传平台拓宽学生的见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增强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同感。在以上这些生动的实践中,辅导员就是桥梁、就是风向标,才能更加正确引导和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发掘自己的学习天分,让每一个学生对学校都有一种心理的归属感。

自我创新 篇10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 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都要靠不断创新, 而创新就要靠人才, 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国家和父母花费大量心血和精力才能培养出一个大学生, 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也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科技兴国的总体战略部署下, 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二、现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 正处于人的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 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 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 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

我国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捷, 但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使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在童年就被很大程度的抑制和摧残, 没有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 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标新立异, 提出新观点、新方法, 为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而努力。

(二) 知识面有限。

在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下, 在大学以前老师抓的很紧, 学生感到学习压力特别大, 为了考个好成绩, 在班里拿个好名次, 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了学习教课书里面的知识上, 很少有时间用来阅读课外书, 来增加知识面, 开阔眼界。到了大学老师抓的松了很多, 大学空闲的时间较多, 但很多大学生都用来玩游戏、谈恋爱、打球、做生意等等, 真正到图书馆里读书学习的同学不多。由于知识面窄, 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 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 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 缺乏实践能力。

大学生在学生生涯的动手实践活动是很有限的, 在校期间的实验课大部分是实验是由老师做的, 学生亲自动手做过的很少;为了安全学校一般也很少组织学生出去进行户外拓展训练;在家里由于父母溺爱, 大学生很多家务活都不会做, 甚至有的到了大学还不会洗衣服。

(四) 缺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钻研精神。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 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 都有相当的发展, 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毅力是人类自觉确定目标, 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 克服各种困难, 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过程, 是能动性和个体积极性的集中体现, 但缺乏毅力,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 见异思迁, 甚至放弃追求。 只有不怕吃苦, 不怕失败, 坚持不懈的钻研下去才能被成功所青睐。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方法

(一) 要善于学习, 积累知识储备。

只有我们学的多、见得多, 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拿出我们学习的知识思考解决。很多人认为我们学过的知识没有用, 其实这才是我们拥有大革新、大创造的基础。学以致用, 不学就没有东西可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多少能工巧匠无不因缺少文化知识而感到遗憾重重, 如果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 相信他们会有更伟大的发明创造。

(二) 处处留心。

有句俗语说的很好“处处留心皆学问”, 如果我们事事粗心大意, 走马观花, 不但学艺不精, 更不会去主动发现问题。牛顿能从苹果落地这么普通的一件小事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除了牛顿拥有聪明的头脑以外, 更重要的是他的留心观察, 在牛顿之前也有很多人见过苹果落地, 但最终还是牛顿通过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三) 学会联想。

有句话说的很好, “不怕做不到, 只怕想不到”。联想公司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联想电脑”, 打了一则广告:“人类失去联想, 世界将会怎样?”, 这句话非常令人深思, 如果人类没有联想能力, 就不会有发明革新的思想, 社会就不会像现在更新换代发展的那么快, 人类科技文明就会停止不前, 可见拥有强大的联想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四) 刻苦钻研、坚忍不拔。

当我们看到别人那光彩耀眼的成果时, 是否想过发明创造者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现在全世界的国家都以获得“诺贝尔”奖为无上荣耀, 但有几人知道炸药大王诺贝尔, 曾在一次实验过程中因炸药爆炸炸死了自己的弟弟, 炸残了自己的父亲, 此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嘲笑谩骂, 但他经过反思以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实验, 最终发明了性能稳定可靠的炸药。如果我们怕苦、怕脏、怕累根本就与发明无缘, 如果我们遇到点挫折打击就退缩永远也不会研究出什么成果。值得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发明成果包含的技术, 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发明创造者所拥有的精神。

四、结语

创新能力是可以训练的, 它并不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创新能力是应该训练的, 因为只有提高创新能力, 每个人的潜能才能够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只有通过积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实现自身价值。

摘要:大学生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个人发展需要, 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强大的需要。根据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本文以作者亲身的创新经历体会来阐述大学生提高自我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科学方法。

自我创新 篇11

关键词:自学 能力 方法 创新 动力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30-01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提高自学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很重要。人类教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历来是人们学习的良方。子曰:“余非生而知之者”,所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学好知识的关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必有疑,有疑必解,如何解?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疑是学习进步的推动力。疑问解决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养成的过程。不断的质疑、解疑,则知识和能力就不断的更新、创新。

自学者在自学之初就要明确自学的原则和自学的方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明白学习有艰苦,但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拥有知识和能力就拥有未来。所以学习要主动,要保持连续性,要用好所有利于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自我创新始于每一天。

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合适的学习方法。遵循学习的规律,对学习过的知识做到经常复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须知人脑不是电脑,记忆需要强化巩固才能在大脑中形成。所以,对学习的内容看完一遍后,隔三差五就再看一遍,然后七八天再一遍,然后复习间隔时间逐渐延长。通过不断的反复的复习,就能在大脑中形成牢固的记忆,即可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适当而必须的笔记很重要。学习中的疑问,知识要点都要记下来,并定期做出系统的总结和归纳。这样一方面对学过的知识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得有成就感,激励自己继续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定期得到复习,知识在渐渐中得以巩固,能力在无形中逐步养成。

很多高学历者一声藉藉无名,无所建树。而如爱迪生等这些学历不高、没上过几天学的人却成就卓著?分析其原因,很简单:自学能力的养成是其科学创新的不竭动力,其善于自学、善于钻研才获得了为后世瞩目的宏伟成就。我们再去分析那些高学历高成就的人群,同样无一例外的是当他们的学校教育结束后,他们的自学动力依然强大,甚有过之而无不及,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养成是其能不断创新、成就宏业的关键。

所以,任何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建树,都离不开自学。不论高学历者或低学历者,概莫能外。学校教育后的知识的获取主要靠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一个人在学校教育中所学到的知识,对于一生的发展说是远远不够的。在校所学的多是基础理论性知识,更多的应用科学、实用技术需要走上社会后根据需要通过自学来补充、完善。知识背后的知识,即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并不弱于知识本身,其主要就是自学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的“渔”即为背景知识、自学能力。

在知识激增、科技日新的今天,人们要驾驭这个飞速发展的、知识快速更新的新时代,自学是使自己不被淘汰的关键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生存的主题报告中警呼:“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任何人要想获得成功,不论学历高低,都必须不断地自学,因为已有的知识总是滞后于科学的创新实践和社会的发展,有时甚至还会约束我们的创新思维,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是突破固有知识的束缚,获取更大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分子学说的创始人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在逝世前两年(1854年)还做了科学笔记多达上百页。可见终身学习是个人能力提升的必然路径,而终身学习中自学(包括实践、实验)是最重要和主要的途径。

阿伏伽德罗在30岁前学的是法律,后来发现自己对化学和物理学更感兴趣,便投身于科学的学习和实践,取得了为后世所瞩目的巨大成就,自学是其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他科学创新的源泉。所以,一个人可以没有上过大学或在学校没有系统学过相关的知识,但只要他有自学的兴趣和自学的能力,那么他在工作上同样可以取得较大的成就。反之,一个人即使上过大学、拜过名师,但如果他不会或不愿自学,就不会去钻研和实践,那么他就难有建树。任何科学创造和发明都是做别人没有做过或做成的事。实践路径的探索和实践中出现的困难的克服是很难预知的,只有自己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地自学更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向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走则容易成功。但实际上,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机会去做自己最喜爱的事业,那么这些人又怎样获得成功呢?责任心能驱使我们在需要的领域去努力自学,并获取成功。而事物的辩证性就在于,当你在兴趣之外的领域也能不断地获得成就后,兴趣也如影随形地来了,更大的成就呼之欲来了。自学的信心和动力也随之而增强,自我突破、自我创新思维就会更加活跃。非擅长领域就转化成为擅长领域就成为了可能,而自学的成功是非优势得以培养为优势的动力。

另外,自学不怕起点低,但也不能好高骛远,从实际出发,涓滴而成细流,而后成海洋。要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夕之力。成功既可以带来喜悦,则兴趣大增;也鼓舞自学不辍,还会改善环境,从小成就走向大成功。自学要有主动性,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主动积极地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习中有敢于吃苦的精神准备,明白后甜还须先苦。三分钟热血、一曝十寒,都是难有所成的。

自我创新 篇12

教育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教师先要聪明自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没有现成的模式作为固定不变的方式套用,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照搬,每一个教师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寻找规律,不断创造新的方法,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在主动创造的实践中成为自己职业的主人。

一、实践反思——在与自我的对话中超越自我

反思通常指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人的经验按来源分,可分为感觉与反思。感觉是外部经验,反思是内部经验。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理困难的状态;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的材料而进行的探索、搜集、探究的行为。”具备虚心态度的教师不会盲从某种观点或权威,他们能够自觉地省察自己的信念和行为,不断地对那些“想当然”的理论基础进行检查,并充分调动和运用自己的潜在智慧,耐心地探索那些冲突的根源。我们在借鉴和学习别人经验的时候,也虚心地接受了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汲取他人的长处。

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教师的批判反思知识,教师自身的直觉、思考、顿悟等,都会不断地把初级形态的教学经验升华为高级形态的实践性知识。所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

首先,教师的反思能使教师经验量增加。教师在常规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是一种未经加工的经验,容易在短时间内消失。而经过反思得来的经验往往经过了充分的加工改造,并且其含义及其内部逻辑结构已为实践者所理解,因而便于教师进行经验的融通和存储。在我们的教学反思过程中,通过思维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剔除经验中无益的成分,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并加以系统化,在质量方面有了更大的提升。

其次,教师善于运用反思来处理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对自己的信念、假设、活动过程以及学生的表现等作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并针对一些现象与问题和同事们互相观摩和研讨,在质疑、求证、批判、归纳中逐步达成共识。

一般说来,没有反思,教师很难发现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研究假设一般都是在教师初步反思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的,至于研究结论其实就是教师依照科研的程序进行深刻反思的一种结果。在教师科研中,通过与其他人的合作反思,也锻炼了教师的人际交往、合作分享、组织管理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对于教师的终身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在反思性实践中,经验型教学使教师的思想和行动受到了严重压抑,教师容易满足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固守某些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结论,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敏锐、及时的应变能力。反思性教学正是在试图超越传统教学或常规教学的弊端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了“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理念。经过长久的训练,教师最终可以在思想上、行动上都逐步摆脱各种束缚和羁绊,进入一种自如而又机智的教学境界。

二、心灵沟通——在经验共享中超越自我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对话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讲述和倾听进行的双向沟通方式。这种彼此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实的倾听和接纳,实现智慧的共享和情感的交融。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自我学习效能”,而现代教育中的民主和平等就是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亲密无间,以言语对话的形式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精神的共享。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需要全身心地体验、品味,获取独特的见解,发现知识的疑难之处,领悟作品的独具匠心,在“生生对话”中,学生交换思想,激发观点,共同体验,获得更多的参与、介入的机会,领悟更多人的精神世界,体验更多彩的学习生活。教师不仅以个体独特的感受去影响、感染学生,还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他人思维的闪光点,学会倾听、赞美、欣赏、表达和借鉴。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中,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充分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存在的独特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教师作为生命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交流活动,他们有自己思维的火花,他们有创造的天性。而对话交流、心灵沟通、经验共享,正是发挥每一个人的个性特长,鼓励同伴之间、师生之间努力地突破思维定势,不囿于“成规”,不满足于“模式”,在头脑风暴中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种真诚的沟通中,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补充。这种合作共享,将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观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了新的见解、新的方法、新的策略,使整个对话过程充满创造色彩,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三、教学相长——教师在质疑、批判中实现自我超越

实现课堂教学创新,首先要分析与认识引导课堂教学创新的教学观念。由于人们对教学本质的不同认识,随着课程与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教学已经从单独的“教”和单独的“学”转向教与学的协同互动,从注重“教”的教育活动、认识活动、实践活动过渡到兼顾“学”的交往活动。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教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领和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虽然今天的课堂转变过程仍未完成,师生也尚未普遍接受这种观念,但这种观念是世界教学观发展的趋势,因为教学是培养未来的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的学习只有学生自己才能完成。

全面开放的教学观要求在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时间、空间、评价等方面采取开放式的教学策略,创设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这种观念的创新,要求我们教师由单一角色向多种角色转变。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又是学生知识的启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动机的激发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督促者、学业水平的测评者、学生生命的培育者、是非善恶的裁判者、各种问题的辩论对手等。观念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学习主体、教学活动的创造者、学习知识的研究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自己个性人格的塑造者,如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课堂出现生动活泼的氛围。教育的创新发展,呼唤师生要以整体的生命投入课堂教学中,让师生的情感、动作、思维、潜能、生命价值等获得整体发展。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同时,也养成了自我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质疑态度、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同时,让自我也获得了超越的勇气和超越的信心,不断获得超越自我的目标和境界。最终,教师才能以成功的微笑去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

四、实践研究——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中自我超越

教育本身是一种极具复杂性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个性差异的生命个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新情境。为此,教师就需要不断地设计和采用新的教学方案,创造性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教育实践活动也因此内在地蕴涵着研究和创造的特质,使得我们所有的教师必须基于对实践的深思而作出决定,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慎的、理智的安排,必须对自己从事着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努力成为批判地、系统地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者,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并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有利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衔接,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面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面对教育领域中简单粗暴的教育行为的屡屡发生,教育科研却是在自己的话语体系里喃喃自语,教育实践的轰轰烈烈却是在自己的经验领域中进行周期更短、强度更大的重复劳动。教师只有“处于研究的状态中”才可能与知识真正相遇,才可能有思想的火花和灵感闪现。教师若不处于研究状态中,学习就无法与教师结缘,不结缘就不知道自己缺少什么,这时,对知识也就无所欲、无所求。研究发动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者也是行动者;教育中的问题就是教育研究的课题;教育研究课题的确立,也就是学习问题的启动。

我们在重视学生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多关注教师的发展。因为,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学生的更好发展。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教师真正体现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实践证明,教师的发展有两种形式,即“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磨道式”循环是一条形式上动态、实际上停滞不前的发展道路。它主要是教师凭着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变,又不善于总结与归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重复的圈内循环。而“螺旋式”上升是教师广泛地吸收外部的先进教改信息和经验,对内则兼收并蓄,进行创新和研究,不断追求教学的新境界,教学能力一步一个台阶地上升,通过研究提升了我们教育教学这一专业工作的价值与尊严。

我们今天正在深入进行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使得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更为复杂。调整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这些都为教师参与研究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因此,教师的工作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因素,永远需要研究的态度。

上一篇:土地估价机构下一篇:校本课程开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