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发展才是方向

2024-10-08

未来发展才是方向(共9篇)

未来发展才是方向 篇1

摘要:二人转是东北民间艺术的瑰宝,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弘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在新的环境下,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二人转,发展方向,调查研究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二人转演出市场日益火爆,这种民间艺术从东北演到全国,从中国演到世界。面对如此繁荣的景象,传承和发展二人转就有着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我们是要继续采用当下的大杂烩二人转,还是要传承传统精华,发展与时俱进的二人转呢?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又要沿着什么样的足迹前行呢?

一、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二人转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我们只有做到与时俱进,跟着社会的节奏走,跟着观众的审美需求走,运用二人转独特的交流方式——“我”“你”“他”,拉近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鲜明地刻画人物,带动观众参与到表演中,保持不变的、韵味十足的民间特色,这样二人转才能够长远地发展下去。东北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未来的发展是充满希望的,不仅老百姓热爱这门艺术,而且它已经逐渐成为社会上的流行元素,无论大小型的综艺演出都离不开这门喜闻乐见、幽默风趣的东北民间艺术。观众愿意看什么,二人转就会演什么;观众喜欢听什么,二人转就唱什么——二人转本身就是在群众中诞生的,它会永远伴随观众左右。

二、保留根本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二人转丢掉了最核心的特色,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二人转需要发展,但是不能少了它本身所原有的艺术魅力,保留根本特色才是发展的正路。

“唱、说、扮、舞、绝”这五功,就是二人转的核心特色。二人转的唱腔是二人转最具特色的标识,二人转以唱为主,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唱”几乎全部丢掉了。唱腔曲牌音乐是二人转表演的巨大财富,传统二人转有“九腔十八调, 七十二嗨嗨”之说,可见唱腔音乐有多么丰富。但是在现在的演出中基本没有体现二人转的唱腔,最多是唱一个二人转小帽,二人转小帽其实只是真正二人转演唱前的热身。过去老艺人们常说:“小帽小帽,排排腔,溜溜调,试一试弦的高矮,看看嗓子宽窄。”现在的二人转没有了真正的演唱艺术,只剩下说口搞笑、流行歌曲,失去了最根本的特色。二人转要想长久发展下去,就必须让那些经典的唱段、精品的唱腔曲谱流传下去。

如今二人转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们应该更好地对其进行传承并使其健康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观众的需求,二人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不忘根本、扬长避短地发展才是真正的王者之道。

三、坚持风格,把握方向

关于二人转的雅俗问题,向来有所争议。然而,“俗” 有“通俗”“低俗”和“庸俗”的区分。二人转来源于民间, 是平民艺术,由于对“俗”字的理解有偏差,再加上一些人打着所谓的“二人转”名号到处胡乱演出,从而使得人们对二人转艺术产生了误解,对二人转艺术的形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二人转是老百姓的艺术,是东北这块黑土地里生长出的一门贴近平民的文化艺术,观众是二人转的引领者,是二人转的指路明灯,二人转是为了观众而生的。我们要走“通俗”与平民化相吻合的道路,二人转如果走低俗、庸俗的路线,那就是没有正确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的表现。在今天, 二人转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坚持平民化的艺术风格, 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文化品味,坚决抵制低俗风气及庸俗的态度,这样才能为更广大的观众奉献出更好的作品, 打造精品的东北二人转。

四、提高思想,完善业务

发展二人转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全面提高二人转艺术从业者的思想素质与业务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一直以来,二人转由一代代艺人精心传承才能较为完好地保留到现在,无论是过去的老艺人还是今天的二人转演员,都在努力地传承这门艺术,但由于艺人们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参差不齐,在继承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遗落或者流失。他们在传承过程中不仅仅继承了好的东西,也继承了一些需要我们今后去除的糟粕。之所以会有这种问题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艺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还不够高,思想意识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这也是今后二人转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任何一门艺术想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演员的思想境界和文化修养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当前的二人转艺术表演者要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完善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二人转艺术。

二人转在当今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并非偶然现象,主要是因为二人转具有活跃的生命张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由于二人转敢于创新,紧跟社会潮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逐渐发生改变,想要在当今社会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只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但是不管二人转怎么变化、怎么发展、怎么完善,作为二人转的根本和艺术特质都不能改变。

二人转是东北民间艺术的瑰宝,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弘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在新的环境下,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希望东北二人转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与时代一起健康发展。

未来发展才是方向 篇2

1、药店是做什么的?药店是看病的,药店部分承担了医院的功能,营业员就是半个医生,营业员必须会给顾客看病,国人是大病去医院小病去药店,营业员穿着白大挂在顾客眼里就是医生小病当医生大病当参谋这句话不能只停留在嘴上。

2、药店是卖什么的?卖药的,不全面,药店是卖健康服务,进药店的都是非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病人)所以药店要以解决顾客健康问题为第一要务。

3、药店要卖什么样的药给顾客?药店一定要质量最好的、能最快解决患者病痛的药,病看的再好,药品沒有效果一切都是零,所有人的购物习惯都是要买最好的最合适的东西,顾客买药更是如此。

4、药店要经营什么?首先药店老板要经营好自己的头脑,思路决定出路,一定要认识到药店是卖健康,要用最好最快的方式解决顾客的痛苦,其他都是耍流氓;其次要药店要善待顾客,顾客是药店的衣食父母,要以对待父母之心对待顾客,自己的父母病了要找最好的医生,吃最好的药,但是顾客进店,店里人想的最多的是猪来了!再次药店要经营营业员,营业员每天都面对顾客,营业员水平的高低对药店有多重要!营业员的再学习能力决定了药店能走多远!最后才是经营药品品类,什么药品最适合顾客,我们卖什么,现在的药店是我有什么药塞给顾客什么!

5、药店怎样才能长盛不衰?现在顾客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想到药店,如果药店能变成顾客的健康服务咨询中心,这个药店的生命力能有多长!各位老板努力奋斗吧!

桥梁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篇3

一、桥梁建筑构造的历史发展

作为历史文明古国, 我国在桥梁技术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的一笔。从3000年前的周朝到现在, 桥梁建筑构造材质经历了木质、石质、钢筋混凝土的变迁, 从世界范围来看, 桥梁建筑构造材质的发展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1.木质桥梁

大自然赋予人类大量的木材与石头, 因此石与木成为人类跨越沟壑与洪渠的天然材料。木质具有低密度、弹性模量高、取材与运输便捷等优点, 公元前550年汾水上建有木柱木梁桥, 秦代在长安 (今西安) 修建了渭河桥、灞河桥, 这些木质桥多采用木柱木梁或木梁石柱桥式。宋代建造的虹桥具有奇特的构造外形, 该桥采用两套木拱, 一套由3根长木按梯形布置, 另一套由5根短木组成, 并配以横木, 形成稳定的超静定结构。

2.石质桥梁

石质桥梁需要解决横搁石梁受材料强度的限制, 跨度不能太大的难题。为了加大桥的孔径, 于是采用了几种方法, 最简单的办法建筑上称之为“叠涩"。将石梁从桥墩上一层层地挑出叠置, 然后在缩短了的桥孔上搁石梁。另外一种方法是用石梁架成五边形的石桥, 五边形石桥是一种介于梁和拱之间的桥式。如按结构细节和受力情况来看, 这种桥只有在两端自重很重, 载重较轻, 两侧桥台能承受水平推力的条件下才能维持稳定。

3.金属桥梁

金属桥梁包括铸铁、锻铁、钢板、锻铁与钢板混合结构桥梁等几种。人类掌握金属冶炼技术之后, 摆脱了受自然材料的束缚, 从而能够建造比木与石更为坚固、牢靠的金属桥梁。

铸铁是人类最早掌握的可大规模制造的合成材料之一。铸铁性脆, 能够进行展压, 但无法进行拉伸, 因此用整根铸铁作梁跨, 跨长不到十米, 不能承受车辆的冲击, 所以铸铁主要是用以修建拱桥。铸铁的抗拉和抗冲击性能较差, 往往容易断裂。冶金技术不断的改进产生了锻铁和钢。锻铁抗拉强度较之铸铁大四倍, 较之木料要大12~15倍。钢板梁桥构造简单, 多半用作标准跨度的标准梁, 大量应用在公路和铁路的中小型桥梁, 但是在这一领域里, 亦逐渐被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所代替。

4.钢筋混凝土桥梁

钢筋混凝土梁是利用抗压性能良好的混凝土和抗拉性能良好的钢筋结合而成的。它具有就地取材、耐久性好、适应性强及整体性好和美观的特点, 同时适应于工业化施工, 因此当前城市建设中中小跨径桥梁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桥。

近年来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发展出了以下类型:

(1) 按承重结构横截面型式分为板桥与肋梁桥。板桥的承重结构是矩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板, 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建筑高度小。肋梁桥承重结构是由肋梁及与肋梁顶部相结合的桥面板组成, 极大地减轻了结构自重, 通常适用于中等跨径以上的梁桥。

(2) 按承重结构的静力体系分为简支梁桥、悬臂梁桥、连续梁桥。简支梁桥属静定结构, 目前使用十分广泛, 具有构造简单、且相邻各孔独自受力;悬臂梁桥属静定结构, 它由设有悬臂的梁形成;连续梁桥属超静定结构, 其承重结构为不间断的连续跨越几个桥孔的梁而形成的。

(3) 按施工方法分为整体浇筑式梁桥、) 预制装配式梁桥。整体浇筑式梁桥多数在桥孔支架模板上现场浇筑而成, 具有整体性好、刚度大、易于做成复杂形状;预制装配式梁桥是将预制厂 (场) 预制的构件, 在现场吊装就位, 然后再联接构件接头而形成整体。

二、桥梁建筑构造未来发展

1.桥梁建筑材料的发展

桥梁工程的发展与其建筑材料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社会发展对工程安全、环保、低碳要求越来越高, 桥梁工程材料需向高强、轻质、耐久以及节能、环保、生态等方向发展。

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使用广泛、成本经济、耐力久等优点, 需进一步开展混凝土原料的升级, 通过质量控制、生产工艺、钢板与混凝土混合结构等方式, 提高原有强度, 降低后期变形, 提高耐久性。

高端钢材是桥梁建筑材料未来发展的另一方向。开发并应用添加稀有金属改性后的复合钢材, 能够极大地提高钢材的抗疲劳强度, 从而提高桥梁工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除此之外, 研究应用碳纤维等新型工程材料建造桥梁工程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 例如:用于桥梁的轻质、高强、耐腐蚀和耐疲劳的碳纤维拉索材料, 用于建筑、桥梁的纳米防护材料, 新型吸声材料, 高效阻燃材料等。

2.桥梁建筑结构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设计 (CAD) 技术的发展, 桥梁结构设计采用计算机三维设计与模拟、精细化科学计算为结构型式的革新提供了有利条件。空间结构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比如采用大跨度桥梁在气动、地震和行车动力作用下, 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 将截面做成适应气动要求的各种流线型加劲梁;不同受力形式的结构融为一体, 结构型式将更趋于合理和安全。

桥梁建筑结构未来发展将广泛采用信息智能技术使面向工程的结构设计趋于优化, 比如建立桥梁工程施工优化模型, 以施工成本费用、施工工期、施工安全性为优化目标, 以施工材料、工序节点设置等为优化变量, 采用智能技术获得优化的施工工序与设计, 从而大大降低桥梁工程建筑成本与费用, 缩短建筑工期且有效地保证建筑过程中的人员与设备安全。

3.桥梁工程呈现大型化、复杂化趋势

对于大跨度桥梁则向无支架施工方法发展, 大型吊装设备的采用越来越广泛。为满足大跨度桥梁的承载, 基础施工将普遍采用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 尤其在软土基础和深水基础的桥位。大跨度的桥梁结构将逐渐向轻巧和纤细方向发展。随着载重和跨度的不断增长, 高强、轻型材料在桥梁结构工程上的使用将越来越广泛。

对于超大型桥梁工程, 不仅要考虑桥梁结构的静力特性, 还需从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稳定性、耐久性和桥梁振动产生的噪声等多方面给予考虑。在桥梁设计的概念和理论方面, 今后将需要采用更符合实际、更完善的设计概念和理论、更合理的结构计算图式和更可靠的计算方法。同时, 对桥梁在地震作用和撞击荷载等破坏性极大的偶然荷载作用下的非线形结构特性和破坏阶段的变形性能人们会越来越重视, 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以便设计和采取更有效的防护措施, 减少和避免由此带来巨大损失。

三、结语

低碳环保未来发展方向 篇4

近年来随着我国雾霾的日益严重,最近天津启动应急管理办法,对于重度污染天气施行单双号限行。不仅如此,为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低碳环保节能产业已经被列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结合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低碳网APP的出现,为低碳环保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由于市场上涌出大量的APP,使得我们的生活越发的丰富多彩,人们能更便利、准确的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而这些让不少企业也意识到了App的营销价值,希望借助App掌握移动互联营销的先机。用户手机中的企业App提高了企业标识和名称的展露机会,深化传播了企业的形象和品牌。手机APP提供的购物通道直接促进了销售。

低碳网APP,目前虽然还处于萌芽状态,但及时资讯信息、便捷的操作界面,让用户随时随地都能体验到专业和贴心的服务,已经收到业内一致的好评。对有特殊要求的客户,将采取收费定制上传的模式。同时对广大开发者和用户开放上传下载通道,以整合大数据。王总还表示,低碳网APP对数据不是简单的收集,而是在行业细分的基础上加以数据的交互,以达到商业往来。

未来教室的发展方向探讨 篇5

未来教室的相关问题

(1) 关于“未来”的含义。未来是相对于过去与现在而言的, 从现在开始往后每一个时间都是未来, 既是一个时间点也是一个时间段。对未来教室的讨论, 可以是未来1年、5年、10年的探讨, 也可以是未来20年、50年或更长时间的设想与预测。20年、50年后的教室情况的描述, 近乎是科幻小说的描述, 脱离了现实依据, 准确性较低。如在1964年, 能否预测到50年后的今天触摸交互式大屏幕显示设备成为教室内的重要教学设备? 因此本文对未来教室的描述, 是基于现在的教育需求和当下成熟的技术, 思考未来10年内的教室状况。

(2) 探讨未来教室的现实意义。人憧憬未来是因为现实无法满足其需要, 也就是说, 我们探讨未来教室的理由之一也是现实的教室形态存在不足, 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需要, 或者说不能满足相关当事者的利益诉求, 希望通过未来教室的设想, 来达到或者满足其需要, 这会转化为促进教室形态进化的原动力。在这种不断的讨论与实践中, 围绕着教室建设的生态系统, 如技术、行业、产业等, 就会或快或慢地发展与进步。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引起社会物质面貌的巨大变化, 例如, 建筑物的结构、外在形态和内部环境都随着技术的进步, 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也适应不同时代人的审美与心理需求。可是教室却坚守原有的形态, 很少受到影响。现在写字楼或家居中的卫生间所呈现的环境和包含的新技术、新产品, 都比中小学的教室要显得漂亮和富有技术元素。因此, 探索未来教室的变化, 探索教室的形态变化, 探索教室育人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探索教室适应技术的进步和人对建筑空间审美的需求, 正是未来教室获得关注的原因。

(3) 未来教室与信息技术。当下未来教室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 却似乎存在一个误区, 即将未来教室的建设等同于信息技术产品在教室中的应用。尽管信息技术应用是未来教室智能化或智慧化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更应关注未来教室的空间、形态、资源与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相适应。也就是说, 要关注教室在未来的发展中的系统建设, 否则, 就会陷入教室内新产品的简单更替, 而不会发挥新技术对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全面改革。

未来教室建设的推动力

技术进步是未来教室发展与建设的推动力。从幻灯投影技术, 到视听技术, 再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 教室的形态和所使用的设备不断发生变化, 技术直接推动教室内教学环境与装备的更新换代。可技术掌握在企业手中, 企业盈利的原动力促使企业不断地将新技术与新产品引入学校。尤其是近20年, 教室内的装备快速发展变化, 幻灯机、实物投影、投影机、电视 (CRT, 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 、短焦投影、电子白板、交互式触摸显示设备、基于各种技术的音效设备、平板电脑等蜂拥着挤入教室, 且快速更替。这种更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室的发展, 但缺乏必要性研究。尽管教室内的技术是进步了, 但这种技术进步的产品是否就一定会比技术落后的产品更能提高教学效益呢?另外, 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小学, 各种专用教室层出不穷, 但在以班级为主要教学单位, 以分数为学校教育终极目标的体制下, 再豪华的专用教室都只能成为学校点缀门面的装饰品。在现行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之下, 新产品成为教室建设的推动力, 而产品属于企业, 企业就成为教室发展的最直接推手。这是当前教室建设和教育经费投入方向的一个困境。教室的这种发展带有盲目性, 且效益低下。

教育需求才是教室发展与建设的牵引力。在我国, 教室一直未有太大的变化, 这主要受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影响。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被动学习, 非小组和协作学习;重视考试分数, 不重视课堂实验与动手, 这种教学模式也就决定了教室的形态、环境和设备。近10年来, 教室形态、环境和装备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因为2001年开始的全国性新课程改革, 改革提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正是这种理念在牵引着教室的发展, 也在引领着新的技术走入课堂。2014年开始, 新的中高考方案出台, 必将引起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变化。例如, 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听说”提高了分值, 那么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室内的环境与教学设备必将发生变化, 教室内就必须有专门的训练环境和设备供学生练习使用。如果新的教育改革方案是落实课程标准, 放开学校设置课程的自主权, 尊重学生按兴趣选择课程, 那么学校教室的结构和形态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学校将会打破行政班级、固定教室的形态, 学科专业教室建设将会成为学校教室的主题, 专业教室的环境布置将会完全符合学科教学的特点, 各种学科专用仪器设备、资源、新产品和技术将会整合到教室内, 适应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 只有在教育需要的指引下, 合并新技术的推力, 才能促进未来教室的快速发展。

未来教室的发展方向

1. 大空间、学科化

我国中小学教室有几个特点:一是从北到南, 从东到西, 从大都市到偏远的农村, 所有学校的教室形状几乎一样, 长方形、教室外面是走廊。二是普通教室的面积都是80平方米上下, 班级人数45人左右。三是几乎所有学校都分教学楼、实验楼 (图书馆、科技楼) , 教学楼的普通教室满满当当, 实验楼的实验室宽大却人烟稀少。在这样一个现实条件下, 对未来教室结构与空间的讨论, 是一个复杂而又困难的问题。因为教室是教学楼的细胞, 而教学楼的设计与建设, 涉及规划部门、土地部门、建设部门和开发商, 当然更与教育部门相关。学校的整体设计决定着教学的外形和结构, 教学楼的设计决定着教室的结构, 因此, 站在现实的土地上, 要对教室的结构与空间进行探讨, 只能抛开教室建设的一切前期因素, 站在理想的云端, 畅想未来教室。

大空间、学科化是未来教室的发展方向。大空间是指在学生人数减少的条件下, 教室空间相对增大, 或者在学生人数不变的情况下, 教室空间增大;学科化主要指按学科特性规划教室用途和位置, 尤其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公平来看, 人数减少, 符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关注范围, 便于提高教学效益;空间增大、学科化便于小组活动与实验, 有利于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 实施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室学科化规划, 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充分利用学科资源, 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挖掘学科特点, 改变固定的授课模式。

如果整合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的教室, 进行大空间和学科化的教室规划, 学校的教室数量会得到极大补充。但还是存在学校教室数量不足的情况, 所以应部分或全部实行走班制, 这给学校管理带来挑战。尽管在当下全部学校实现不太现实, 但在高考分数作为唯一录取条件的政策改变之时, 应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做有益尝试。

2. 资源重组

目前学校教师和学生所需要的主要资源有如下四种:第一, 课本教材;第二, 校园网络资源;第三, 图书馆工具书和纸质阅读资源;第四, 实验室仪器设备。这些资源的存在地点有如下四种:第一, 课本教材存放在教室课桌上, 是学生最便捷获取的资源;第二, 网络资源存在学校校园网数据库中, 学生只能去科技楼或者实验楼的计算机教室中才能访问, 或者回家才能访问; 第三, 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存在图书馆中, 学生只能在课后借阅;第四, 实验室仪器设备, 只有在上实验课时才能进实验室做实验。学生从早上进校 (8:00) 到放学 (5:00) , 一天9个小时中有6个小时在普通教室上课。一般情况下, 学生在校时有67%的时间是无法使用网络、图书和仪器设备的。教室资源如此部署, 能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师课堂教学需要?

因此, 在教室实现大空间、学科化的条件下, 将各种资源重新组合到一个空间下, 才是教室的未来发展方向。现行的教室条件和资源分布形式只适合讲授式的教学模式, 也只适合应试教育。探究式、主动式、合作式的学习模式, 必须要求各种资源重组, 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最快、最便捷地获取资源。因此, 教室内需要有计算机、各种数字资源库, 学生能快速查询与获取; 需要有图书资源与工具书, 需要有适合阅读和讨论的环境空间;理科教室需要有边上课、边动手做实验的环境条件。另外, 人力资源方面, 除了需要教师以外, 还需要相应的辅助人员, 负责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和实验资源的准备。教室的环境条件, 也应有重新的设计和安排, 符合学科特点, 应有可变的环境, 营造学科氛围和特点, 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 符合师生在相应时代的对建筑物室内设计的审美要求, 发挥环境的育人本质。

3. 新技术的应用

自电化教育开始, 教室中的新技术主要体现在显示设备和媒体播放的功能上, 从幻灯片、电视、投影、电子白板, 到交互式触摸屏, 都是改善黑板的单一显示条件, 从增加了视频媒体的播放功能, 到具备一定的交互性。这些技术一定程度上都是适应讲授式授课模式, 都没有从更宽广的角度来发挥技术对教育与学习的作用。教室的存在是因为受到人的视觉、听觉等感觉通道的有限影响, 这些信息化产品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教师写和说的能力, 延伸了学生看和听的能力, 并没有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

(1) 新技术应记录教与学的行为, 分析学生的个体学习有效性。现行教育体制中, 评价教师和学生都是以分数作为唯一手段, 欠公平与全面。新技术、新产品应记录课堂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数据, 建立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系统, 建立教师的个体有效教学模型和学生个体有效学习模型。根据学生的学习模型, 建立学生自适应学习系统、评价系统。从目前的技术来看, 录播系统能记录教师一堂课的教学全过程和全班同学的学习场景, 但技术层面上无法细化到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 管理层面上也无法记录一年或几年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关键的是, 录播系统仅能完成记录, 教师行为分析和学生的行为分析模型, 还没有有效建立起来, 这就制约着新产品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未来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 应结合教育理论、学习心理的研究成果, 综合解决课堂行为追踪、学校信息化管理与分析等方面技术, 形成学生在学校的综合信息数据库, 将这些信息与学习困难改进和学习评价相对接。如果能综合这些技术, 将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进步。

(2) 感知技术的应用。当前的感知技术应用于教室, 主要是感应教室的灯光、空气质量、温度等物理参数。要解决个体学习有效性的问题, 也应结合当前的感知技术。学生在校学习时, 课堂听课的专注时间、注意力的稳度和时长、情绪、讨论问题的发言、运动量、敲击键盘的次数、浏览网页、查阅的文献、撰写的文章等等, 都可以通过感知技术记录, 成为学生个体学习模式的研究内容。这些要通过信息技术建立庞大的数据库, 记录分析学生的在校学习行为, 对比和优化个体的学习。具体到新产品和新技术, 在教室内的课桌椅上应有人体参数的感知技术应用, 应具有智能记录与分析功能。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室, 将教师和学生的人体感知信息与技术产品和环境的感应信息相互对接和融合。

(3) 教室环境技术装备与师生的个体装备组成综合的装备系统。要实现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 就需要每位学生都携带个体装备, 记录学生在校的一切行为数据, 同时在教室内应有相应装备与每位学生的装备进行信息交换, 以弥补个体装备无法记录的学生学习过程。教室环境装备并不需要屏幕有多大, 而是要解决信息采集的点和信道畅通。因此当前不同厂家追求触摸屏的尺寸大小的技术, 并不一定就是未来教室的发展方向。

谈BIM未来发展的方向 篇6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 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 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 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BIM就是传承、有序的信息载体。

BIM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业内的广泛认可, 被誉为工程建设领域实现可持续设计的标杆。BIM技术不仅是一次建筑设计革命, 更是整个建筑领域的革命。

1 BIM建筑信息模型

1) BIM建筑信息模型通过对项目的各种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 获得知识资源的共享, 为各种决策提供依据。它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 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工程信息库。

2) BIM是由一个三维的立体模型表述, 它涵盖了工程的所有信息, 是用虚拟世界搭建的反映真实世界的客观所在, 可以根据需要, 从模型中抽取各方面的信息。它直观、形象,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是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

3) BIM重要的改革是信息, 改变的是信息产生的过程, 管理的过程, 可连接建筑生命期各个阶段的数据、过程和资源, 支持建设项目生命期中动态的工程信息创建、管理和共享。

BIM的一项重要价值体现在通过构建建筑信息模型, 实现建筑全生命期各阶段和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建筑全生命周期是BIM最大、最深远的优势, 包括了建筑从立项、策划到规划、设计、施工, 再到运维管理的全过程。

2 设计阶段

BIM技术使建筑、结构、给排水、空调、电气等各个专业基于同一个模型进行工作, 在一个定义好的规则下与该建筑模型打交道, 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三维集成协同设计成为可能。在合理的时间节点里, 将含有准确信息的唯一模型, 及时地传递到各大专业设计人员手中, 避免了误差和少走弯路, 相对于传统的二维设计, BIM信息模型的更新和传递方式, 已不再仅仅依赖于图形及文字, 而是更多的通过服务器同步的方式联系着每个人, 各专业根据同一数据设计, 任何反馈意见都是全专业共有的, 可以在全息模型上同时修改, 最终的设计成果一定是全面、最优、最符合甲方要求的设计。如同在计算机上完整、真实地盖了一次房子。

BIM中有关建筑工程的所有的数据及信息都存放在统一的数据库中,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只需将模型中的信息导入相关的性能化分析软件, BIM就可以实现对方案的各种设计优化, 进行结构、声学、热工、日照、能耗、建筑绿色节能等各种分析, 进行各种干涉检查和规范检查, 工程量的统计及成本预测, 这大大降低了性能化分析的周期, 简化了工作流程, 达到了优化设计的目的, 提高了设计质量。

BIM将整个设计整合到一个共享的建筑信息模型中, 结构与设备、设备与设备间的冲突会直观地显现出来, 通过对BIM进行三维碰撞检测, 能及时发现错误并调整设计, 避免了施工中的浪费。在建筑设计与建造过程中, 房屋设计若是变动了, 其他的工程师即可在平台上获悉提示被修改的数据, 并对各自图纸做出相应调整, 避免了施工中出现错误。

依靠BIM的本身优势, 协同的范围也从设计阶段延伸到建筑全生命周期, 需要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等各方的集体参与, 因此具备了更为广泛的实际意义, 也使各参与方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甲方也可参与到设计当中, 真实地感受实际使用时的虚拟场景:上下班停泊车辆、坐电梯、吃饭聊天、开会等行为模式, 判断使用功能、空间布局、风格、细节等设计功能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性。。

3 施工阶段

通过5D宏观建造过程模拟和微观可建性模拟, 可以将工程在建造前预先搭建一遍, 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 从而合理安排计划, 提前发现问题。通过事前控制, 减少了因管理造成的窝工、返工。利用施工进度计划、实际进度填报信息及其与施工模型的关联, 动态的显示、对比施工进度, 通过各施工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进度计划支撑施工顺序的模拟, 对不符合施工逻辑关系的进度计划进行预警提示, 同时, 利用已有的施工工艺数据, 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复杂节点的施工工艺, 解决复杂节点施工难以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施工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可视化模拟分析, 可以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论证, 对于一些重要的施工环节或采用新施工工艺的特殊节点、关键部位, 作施工时间进度模型配合各专业进行施工图深化设计, 进行可视化演示。对不同的施工方案, 进行优劣对比分析, 得到最佳方案。使精益化施工成为可能, 极大地节约了工期和施工成本。

施工过程中, 点取任意设施实体, 即可查询其施工段名称、标高、轴线、配筋、混凝土标号及工程量等详细信息。以列表方式同步显示当前施工状态的详细信息, 计划开工和完成时间、实际开工和完成时间以掌控施工进度的详细状况。

4 运维阶段

建筑设备的运营维护需要大量信息的支持, 而传统的建筑信息主要基于纸质文档和图纸进行储存, 因此需要从海量纸质的图纸和文档中寻找所需的信息, 效率低下。BIM技术中物管中心将物业管理、安全、消防及物联网服务等整合在一个管理平台上, 做到全时全过程服务管理, 可以对所有设备和建筑构件进行远程全息化自动检测, 而且可以提醒人们对设备产品进行维保和定期更换, 从而减少了故障率和潜在的设备隐患, 灾害发生时应急的处置预案等, BIM可以使未来的家成为真正的智能之家,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通过三维可视化, 直观地掌握室外各种附属设施、综合管网的功能, 布置运行情况等详细信息, 可以跟踪所有的维护、检修作业。

5 文档管理

BIM模型提供了一个文档存储的大容器, 可以让所有的对接文档按时间顺序填入与之相关的建筑空间, 永久留存。可以把存储在城建档案中的工程蓝图、CAD电子图纸按统一数据标准变为同一种“语言”转换成协同平台上可视化的数据信息, 随时可填充、更新工程竣工交付后的改建、扩建等新生数据信息, 构筑起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信息城市。

一场由BIM引领的技术大变革已然开始。BIM不单单是软件, 更是一种理念。包含了工程对象完整的工程信息, 是建筑工程数字化建造最直接的信息源。

6 BIM发展的方向

BIM可以单独完成对本项工程全生命周期内所有信息的沟通、思维和录传工作。在建筑信息模型中, 有关建筑工程所有基本构件的基本数据简单一些的放在EXCEL内, 复杂的存放在统一的数据库中, 在这个数字城市里, BIM可以为设计、施工、运维等参与方提供这个项目的所有信息, 这些信息按照建筑行业本身的规律和建筑构件存放在一起, 在这个事实上就是一个虚拟建筑的BIM模型中, 不同参与方能够用最直观的方式找到和获取需要的资料, 支持其对该项目的各种专业操作。

BIM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建筑行业的操作模式, BIM技术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 技术发展首先要符合社会习惯, 在技术提升过程中逐步改变传统, BIM的普及与推广, 已不仅仅是建筑业本身的问题, 而是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层面了, 需要社会、政府、专业协会的广泛介入, 进行大力倡导与推广, 逐步让各界与所有参建的各方接受。

7 BIM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 目前BIM软件以国外软件为主, 本土化程度不够, 影响推广普及应用。

2) 软件之间融合的问题, 软件间接口不完善, BIM数据打通程度不够。不同公司、不同用途BIM软件之间暂时不能实现数据信息的完美传递, 流程不配套。

3) 软件的应用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BIM人才欠缺, 硬件的设备要求较高。

4) BIM标准不统一, 目前国内缺乏系统化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 且行之有效的BIM标准。

5) BIM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操作模式, 遇到了观念、习惯、体制、技术、成本等各方面的困难。

BIM是一个大的概念, 一种理念, 也是一种技术, 它的应用可以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 实际应用可能有成百上千种, 需要一系列的工具和服务软件来支撑。BIM技术不仅仅是一次建筑设计的革命, 而是整个建筑产业链的革命。

BIM的特点决定了对建筑业的影响和价值将会远远超过20年前的CAD, 同时也决定了学习掌握和推广普及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艰辛, 建筑信息模型 (BIM) 技术取代传统CAD技术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CAD这一页肯定会翻过去的, 建筑的未来是BIM, 让我们共勉。

参考文献

[1]欧阳东.BIM技术第二次建筑设计革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2]刘济瑜.勇敢走向BIM[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黄强.BIM与模型[EB/OL].筑龙网.

[4]何关培.我国BIM发展战略和模式探讨[J].土木工程信息技术, 2012 (3) :38-39.

论未来刀具材料的发展方向 篇7

满足以上材料性能的刀具并不少见,比如像传统的高速钢、硬质合金等材料。在实际工作中仍大量的应用。如:高速钢的韧性高、强度高等优点,但耐热性极差,只有600℃。工作中必须浇注冷却液,很麻烦,从而影响了它的应用广泛性。而硬质合金的耐热性较高超过1000℃,但缺乏韧性,虽应用比高速钢要广,但实际工作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下面我们先研究一下刀具材料所具有的基本性能:a.高硬度:硬度是刀具材料性能最重要的指标,只有高硬度的刀具才能加工出像铸锻件、高锰钢、合金铸铁以及调质后的碳钢等,所以硬度是刀具材料最重要的性能。b.耐磨性和耐热性:耐磨性是指刀具和工件之间连续摩擦时具有较高的抗磨性和导热性;而耐热性是指刀具能承受较高的上升温度而不产生裂纹的性能,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当耐磨性较低时耐热性也相对不高,当耐热性较高时耐磨性不一定较高,二者是机床提高转速最应克服的性能指标。c.强度:是指刀具有较好的抗震性和耐冲击力,从而为加工不规整表面的铸、锻、焊口工件提供了保证。d.韧性:是指刀具的抗弯曲性能,抗折断性的综合性能指标。也是衡量刀具的一个重要指标。高速钢刀具的韧性较高,远远大于硬质合金刀具。e.经济性:刀具的价位高低也是刀具材料发展的一个因素,高速钢刀具和硬质合金刀具相对价位较低,金刚石刀具价位比较昂贵,所以一般的企业能用高速钢等刀具干的肯定不用金刚石刀具,这也大大制约了刀具材料的发展,不利于制造的发展和整体效率的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机械制造业的复苏,金属切削机床的切削效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型刀具材料也不断应运而生,如:涂层刀具、陶瓷刀具等。下面我们将逐步给大家介绍,相信它们会逐步走进,制造业的工作中去。

1 氮化硅复合陶瓷刀片

是以氮化硅为主料,添加其他辅助材料加压,在高压高温状态下热压后,经冷加工而成的。科技含量很高,综合性能优良,硬度达HRA93-94,抗弯强度800mp,耐热性1400℃(高速钢600℃,硬质合金1000℃),该刀具材料因其具有非常高的耐磨性、红硬性、自润滑性、抗冲击性、耐热性等特点,对多种难加工材料具有很好的效果。将改变传统的刀具材料和切削技术,是切削工艺的重大革新。经济性也较适用,价位是普通硬质合金刀片的三倍以上,是继高速钢、硬质合金之后,最有可能普及的一种刀具材料。

2 涂层材料刀具

它是用钛氮材料和钛化氮碳等材料为主要原料,在刀具所切削的材料之间分隔开来,起到减小磨损、黏结和隔热的作用。从而提高刀具的耐磨性,提高机床的转速,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提高效率。一般经涂层后刀片的耐热性可达1200~1400℃,现在工厂中已广泛普及和应用。价位略高于硬质合金刀具,并配合可转位机夹刀具一起使用。

3 立方氮化硼刀具

以氮化硼为主要刀具材料,具有非常高的硬度和耐热性,硬度>7000HV;耐热性>1500℃。对于难加工的淬硬钢、冷硬铸铁、喷焊材料等工件,不仅能加工而且还能用相对较高的转速。改变了只有硬质合金M10,M20刀片才能加工的历史,此刀具价位相对较高,可酌情使用。

4 金刚石刀具PCD

以碳、磷为主要材料的刀具,有特别高的硬度和耐磨性,用于加工对耐磨性要求较高的铝合金等非铁材料,具有很高的生产率和加工过程的可靠性,并对较高硬度的工件材料有很高的切削性能,并能保证很高的加工精度。但价格为十分昂贵。主要用于研发类工件和高科技材料工件的特殊加工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机械制造的发展大潮已向我们涌来,创新已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高精密、高转速的机床已大量应用生产实践中,刀具材料的创新已刻不容缓,陶瓷刀具、涂层刀具等必将成为“普通的”刀具材料,为我们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首先介绍了刀具材料应具有的基本性能,接下来简要说明了几种新型刀具材料。

智能化工程未来发展方向 篇8

关键词:智能化工程,发展方向,智能化

1 智能化工程概述

智能化工程系统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工程方案设计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计算机系统。智能化工程 (Intelligent Buildings) 是现代工程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工程为平台, 兼备通信、办公、工程设备自动化, 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 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的工程环境。因此, 智能化工程成为当代工程的主要特征。

智能化工程主要包括三大系统, 即通信网络系统 (OVS) 、办公自动化系统 (OAS和工程设备自动化系统 (BJAS) , 这三大系统又包含有各种功能的多个子系统, 并通过系统集成使这些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综合管理、资源共事。众所周知, 智能化工程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不过十多年时间, 但发展迅速, 目前智能化工程技术已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类工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尤其近年来, 迅速向智能化延伸, 并巳成为现代工程发展的重要市场。

2 智能化工程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面对全球经济、科技、人文、价值理念的进步和发展, 我国必须在软、硬件两方面全面地跟进时代的潮流。发展智能化工程、智能住宅, 已势在必行。通过实地调查, 说明由于缺乏标准及规范指导, 我国的智能化工程建设尚存不少问题。

尽管智能化工程发展迅速, 但对智能化工程的理论研究和相关科技产品的开发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 对其认识也停留在国外的研究成果上。较少能见到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深度的专业理论著作和文章。人们可以理性地看到,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一座座根据自己理解的“智能化工程建筑”在尚无全国统一标准规范的情况下纷纷迫不及待地拔地而起。智能居住小区的问题更是这样, 在智能居住小区的理念尚没有明确时, “智能小区”就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了。

在智能化工程系统集成技术尚处于没有经验的情况下, 占据大部分国内智能化工程市场的国外几家主要产品供应商就将其产品一涌而人地倾销于中国市场, 而这种倾销在20世纪90年代竞然被市场所接受。由于缺乏对用户需求的研究和对管理措施的落实, 这样的供需格局就很难长远适应用户需求, 更难免形成“技术堆积和设备堆积”的现象, 这是我们在之前的智能工程建设时所付出的“学费”。在进行智能化工程的建设时, 应引以为戒, 在工程的智能功能集成和运行管理方面精心规划与设计, 切实避免重蹈覆辙。

3 目前智能化工程中的现存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技术层面上讲, 整个智能化工程和智能居住小区的通信领域仍然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缺陷。比如网络频宽的限制;数据传输量迅速增加和多媒体的使用, 要求有宽阔的通信空间;使用天线局域网络也要重新分配宝贵的音波频率。虽然在ATM、帧中继 (Frame-relay) 等新技术问世后, 通信空间的问题可以获得部分解决, 但在工程各个自动化和应用系统之间仍然无法有效地交换数据。数据安全性和无缝话音与数据通信之间还存在着矛盾。

目前人们对智能化物业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和高技术含量的三大特殊性缺乏认识, 不能认识到智能化工程和智能居住小区的物业管理不应停留在传统物业管理 (PM) 理念, 而应积极引入设备管理 (FM) 模式与理念。把技术性的物业设备管理社会化, 而不能把物业管理工作仅仅局限在管好“卫生、绿化、保安”的水平上。应形成对信息化城市全社会的共识, 促进全社会对城市智能化的支持。

未来, 在技术上, 我们要解决备受关注的资讯系统的安全性, 要解决保障个人计算机和语音系统避免被非法侵入的问题还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在经济上, 我们要解决经费与智能化工程投入的问题, 尽力开发出投资较少、实现功能较好的智能工程建筑, 用卓越的性价比将智能化工程建筑推广到应用中。政府要加大对公用事业部门的协调推动力度, 对水、电、煤气、电话通信、有线电视和金融部门要通力合作, 早日贯通城市物业与服务信息, 以便早日实现信息化城市的功能。

在以往智能工程的建设中, 由于缺少相应的规范, 规划与设计往往是根据发展商的要求提出方案, 因此也往往缺乏全面性和长远性。同时, 由于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问题, 在大量智能工程建设时, 施工质量有时就难以保证。原因就是在没有很好地进行智能系统的规划设计, 在没有充分对技术、产品进行论证选择, 在管理维护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草率上马, 就造成了事倍功半、投资低效的后果。在智能化工程的建设中, 我们应及时汲取教训, 切实注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而在未来的智能化工程的建设中, 必须要重视五个方面功能的要求:安全性、生活环境、通信方式、信息服务和家庭智能化网络系统。其中, 信息服务是整个智能化工程重要的核心部分。信息服务取决于社会信息资源的来源, 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积累的。目前我们可以利用的社会信息资源太少, 而费用又太高, 使得信息资源在很多时候制约了智能化工程的发展。智能化工程需要一个系统、全面、科学的研究和分析, 提出一个规划和评估的现实标准。这样系统化的科学研究, 目前是十分必要的。

4 结语

在智能化工程的未来, 是在技术逐步发展的过程中, 减少功能的重复建设, 逐步降低造价。在经济上通过繁荣整个智能工程市场来解决经济矛盾。在市场管理方面应制定相应的法规来鼓励专业的施工队伍、集成商队伍和专业的设备管理。在信息资源方面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由各个行业进行信息共建。智能化工程的最终用户, 信息资源的多少, 事关智能居住小区的实际内涵, 也关系它的长期的发展。简言之, 智能化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将智能化工程产业标准化、模块化和集成化, 让智能化工程成为专业全面的科学化工程系统。

参考文献

[1]杨婉.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导论[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8) .

[2]梁华, 梁晨.简明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1) .

[3]徐娇.现代智能化住宅工程管理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6) .

[4]李士全.智能化工程管理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2) .

论未来财务会计发展方向 篇9

关键词:财务会计,发展,体系

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 是在簿记、传统会计以及财务历史成就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会计的发展是反应式的”, 财务会计的出现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20世纪财务会计在确认和计量技术、信息系统的建设、财务报告体系的充实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然而, 信息技术时代和金融时代的到来, 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 使财务会计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经济时代下财务会计面临的难题, 世界各权威会计组织及会计研究者都做出了艰难的努力。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 这些难题尚未得到圆满的解决。现行的财务会计在确认和计量上的不足孕育着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此, 世界会计研究者对财务会计的改革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建议和设想。因此, 纵观财务会计目前的种种不足, 预计未来财务会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健全“绿色会计”控制体系———21世纪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使命

1.1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下, 人们从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方法。就会计方面来看, 传统会计在有关环保问题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传统会计没有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价值都反映在会计图像上, 没有对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确认。绿色会计要求人们在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会计处理时, 必须考虑到与这些经济业务活动有关的环境因素, 以便从会计角度监督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 合理分配资源, 从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从会计角度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1.2 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促进会计的国际化发展

在市场经济下, 会计核算不仅要考虑企业的自身利益, 而且要兼顾社会效益。绿色会计不仅只核算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 而且对与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及生态环境的关系等也进行反映和控制。其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有经济性信息, 而且有社会性信息;不仅能为企业自身服务, 而且能为社会大众服务。一方面, 绿色会计是把会计主体置于生态环境之中, 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中, 来计量和揭示企业生产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由此看来, 绿色会计拓宽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空间, 它不仅要求企业要有经济目标, 而且要有为自然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社会目标。因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的资源和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资产, 所以必然要求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具有国际间的可比性, 这样, 就会大大推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2 公允价值会计在下一世纪发挥主导作

公允价值会计 (Fair Value Accounting) 是指以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由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及时性, 使得现行财务报告过度关注历史、成本和利润, 忽视未来、现金流和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因其潜在的高度相关性, 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其运用已经从金融工具扩展到传统领域。公允价值会计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 其运用领域已经由金融工具扩展至其他领域, 大有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之势。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 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该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是最为显著的方面。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 为公允价值会计在下一世纪发挥主导作用创造了客观环境。

3 Wallman (1996) 提出彩色财务报告模式为财务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描绘

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正陷入困境:一方面投资者指责财务会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程度正在降低;另一方面, 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技术及财务会计本质特征限制了相当多的项目无法进入财务报表进行确认, 而只能够在表外进行披露, 致使表外信息披露的激增和信息过载。即使如此, 还有相当一部分有价值的项目无法在财务报告体系中进行披露。

Wallman的彩色报告模式较好地回答了财务会计现在面临的这一难题。该模式将财务会计确认的四项条件进行分解, 由此形成如下五个层次:a.相关性、可靠性、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均符合要求, 这形成了财务报告体系的核心层次。b.相关性、可计量性和可定义性都符合要求, 但可靠性存在疑问。这个层次的划分主要涉及目前财务会计上拒绝确认的项目———如顾客满意程度、人力资源、研究开发支出等。c.相关性与可计量性符合要求, 但可定义性与可靠性存在疑问, 如顾客满意程度支出。d.相关性, 可靠性和可计量性符合要求, 但可定义性存在疑问, 如企业的战略风险、企业的竞争优势、市场占有份额等。e.仅相关性符合标准, 可靠性、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都不符合, 如企业的持续经营价值和智力资本价值。

4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信息技术革命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贸易障碍的逐步清除, 催生了全球经济的交互性。在WTO的促进下,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密切, 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度已达到休戚相关的程度。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资本市场的国际化, 客观上要求会计这种“商业语言”也要走向国际化, 在全球范围内“通用”。各国的会计及会计准则将在协调中增强一致性。

5 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

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计量的支柱, 从内容到形式总是体现着各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风貌, 它的不断发展标志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管理的进步。会计电算化的到来, 把广大会计工作人员从那种日夜埋头于抄写、计算、整理、汇总、核对等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 使它们得以腾出精力, 逐渐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 从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为整个管理规则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预示着会计技术手段由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 (主要是网络技术) 的有机结合, 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均进行全面发展, 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 会计住处化的本质是会计遭到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会计发展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会计住处化上一次“质”的飞跃, 其意义在于:它不再是会计技术手段的简单替代, 或电子计算机的延伸, 而是由此引发的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挑战, 以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对此, 一些有识之士适时提出“网络财务”或“网络会计”的全新概念。

历史的发展总是向前的。财务会计也总在不断的社会发展中一次又一次地得到革新。时代的进步, 经济环境的变化, 世界会计研究者的不断努力, 推动了财务会计理论方法与实践的不断完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财务会计又面临一次重大的挑战, 未来蕴藏着又一次重要的变更。

上一篇:清洁报告下一篇:皮质运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