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管理

2024-08-25

工业管理(共11篇)

工业管理 篇1

自蒸汽机发明以来的二百年里, 工业管理理念伴随时代的发展, 不断地投入与运用于工业大生产的社会实践中, 其自身也在这个过程的中得到了检验并逐步走向成熟与稳定。但是, 随着人类迈进21世纪, 传统工业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之下其主导地位日渐动摇, 与之相应的经济管理方式也由此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同时, 在信息高速流通的今天, 知识经济时代已略见雏影且毫无疑问必然迈步向前, 与之一同崛起的还有新的经济管理方式——知识管理。眼下, 我们正处于时代特征尚未彻底褪尽而新的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也没有完全到来的特殊过渡时期。如何做好传统产业的革新、激发其新的生命力, 以及如何采取措施、构建出一个新的未来社会, 依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正是基于此, 本文将攻其一点, 以新旧两个时代生产管理方法为研究对象和典型代表, 以对比的眼光着重探讨知识管理与工业管理二者之间的异同。

1 知识管理与工业管理的基本含义及所处时代主要特点对比

1.1 含义

在工业大生产时代, 社会生产效率主要受到三类因素, 即生产资本、人类劳动以及自然资源的影响。为此, 当时的生产管理方式始终围绕着对这三类要素的优化而展开。一方面, 从当时的背景来说, 人类刚刚结束历时数千年的农业文明时代而进入到生产力飞速提升的工业时代, 人们的物质需求心理和资产阶级的财富囤积心理都在随之极速膨胀。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花费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生产收益, 成了当时社会生产管理者们集中思考的问题, 而这也正是工业管理方式产生的目标与初衷。另一方面, 物质生产又必须依赖于资本、劳动以及自然资源等供应能力有限的要素。于是工业管理的内涵就变成了“如何去配置这些要素”。通俗地来说, 就是如何解决有限的生产要素对物质生产的制约作用, 如何通过更加科学、高效的人为管理方法用有限生产要素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以迎合当时社会快速扩张的社会物质需求和资本家利润最大化的生产目标。

与工业生产时期相比, 今天的社会里, 工业生产对社会整体的主导影响力已经弱化。对于单位与企业来说, 单纯的对要素的控制已经不再是他们立足于行业和社会的保障。新的社会, 新的时代开始从另外的角度来审视他们的竞争力, 而这其中就包括它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对知识及信息的运用能力。提高管理过程中的知识与信息含量, 正确地识别、选择信息, 充分地分析与运用信息, 必要的时候大胆地交换与分享信息, 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含义。

1.2 工业经济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对比

首先, 从人本身扮演的角色来看, 在工业经济时代, 机械的使用使人的劳动得以以一种更加高效的方式转化为现实成果, 可以视为人类劳动力于某种程度上的解放与延伸。而知识经济时代, 机械由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退居为基础因素, 且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 更加上层的、以微处理器为依托的信息时代在这一基础条件上萌生并得以发展, 人类在其中扮演着更加智力性的角色。其次, 从基础设施上来看, 工业文明时代, 社会经济的支柱设施为包括电力网、交通网在内的不同类型的动力网络。而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的流通与传播则离不开通讯网络的支持。此外, 同前者相比, 后者对有形资本的依赖大大降低, 对于无形资本的运用却更加地深入与广泛, 知识与信息已经成为立足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因素。同时, 正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关键因素改变了, 其相应的经济特点也发生了转变。但简单来说, 可以将其理解为机械化、自动化向信息与智能化的过渡。

2 两种管理方式各自时代背景下主导产业、组织结构及供求关系的差异

2.1 主导产业

工业文明中, 工厂是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支柱, 也是当时进行经济实践与革新的主要组织。与工厂这一组织形式相匹配的主导产业则是制造业。工业经济时代的制造业以不断压低生产成本为主要节流手法, 进行着大规模、高频率的物资生产。其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性地极大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介于工业时代以来两个世纪里, 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已经成熟并趋于稳定, 不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多种类与方式上都已经可以较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单纯的物质产出不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也由生产能力转化为了创造力与信息的获取及处理能力。故而以科技园区为基地的高科技产业成了这一时期的新兴主导产业。

2.2 组织结构与文化

工业经济条件下的组织结构一般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等级制度分明, 二是按照职能进行业务分工。这种组织结构上的设计充分地体现了当时产业的需要:便于纵向控制, 且能够减少滥用职权的情况。总体来说属于那个时代中较为适用的结构形式。但这种结构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便之处, 那就是, 在这样的组织构架中虽然上下级之间的指令能够顺畅有效地进行, 但同级之间的信息沟通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同级之间的协同合作, 尤其在上下层数量递增、同级关系越向下则越普遍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的传统产业里, 更是大大地抑制了大多数人的创造性。

为了避免产生同样的组织结构上的困扰, 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 柔性组织结构被越来越多地采用于现代产业中, 其主要特点体现在: (1) 辅助工具现代化, 特别是网络化。这一点主要指的是计算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运用使得电子邮件、虚拟平台等网络工具越来越多地出现同组织人员的沟通活动中。 (2) 组成阶层扁平化。沟通工具的进步带来的不只有业务信息处理上的高效率, 更改变了组织结构的构成方式。随着同步沟通的便捷化, 直线式的纵向沟通方式逐渐被取代, 与之同步减少的还有原本存在于纵向结构之中的管理阶层, 继而促进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事实证明, 扁平式的组织结构更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经济业务高频、快速的特点, 原因在于这种结构形式减少了发现信息与作出决策、践行决策之间的时间, 加快了组织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 提高了决策质量, 减少了决策失误。

2.3 供求关系

由工业管理模式到现在的知识管理模式, 供求关系之间的变化是明显的, 这里的“供求关系”主要探讨的是顾客对于组织自身管理及实际生产的影响。工业文明时期, 供求关系最大的特点是顾客以产品为导向, 企业围绕着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这一中心进行生产销售并扩大自身在顾客群体中的影响力。但在这个过程中, 顾客的参与非常有限, 且仅仅局限于购买这一环节。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 对顾客意愿的了解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种信息, 甚至更进一步地说, 是一种知识。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不仅需要考虑产品的质量与成本, 更需要了解顾客的想法及顾客本身的特点。于是如何获取、收集、整理顾客信息, 将这种信息有效地融入到产品本身中去成了现代产业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 顾客的意愿体现在了产品之中, 其实也就代表了他们对于产品生产与设计的参与和影响。

3 两种管理方式对管理本身影响之异同

3.1 管理思想及理念

如上文中所提及的, 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中, 资本、劳动与自然资源三者加起来几乎涵盖了所有促进与制约生产成果的因素。因而当时的管理思想, 其重心自然会落在对这三者之间的控制与配置上。故而行业中提升竞争力的方式也非常直接与明了, 关注产品外观、质量与价格即可。但是, 到了现代社会, 当知识与信息也变成了一种影响运营成果的重要因素时, 原有的要素配置格局与竞争模式就不得不被打破。介于信息流通本身的特点, 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 一味的竞争可能很难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前景, 在知识经济时代, 不但要竞争, 有时候更需要合作。

此外,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传统的工业管理中, 管理的对象往往是有形的生产设施、工作人员和生产材料。但在现代社会, 当知识与信息已然成为一种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在不断加大时, 现代管理方式, 也就是知识管理, 它也必须同步地越来越重视于对信息这种无形的资产的发掘与管理。

3.2 管理目标

在传统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背景之下, 工业生产及其管理目的都只有一个, 那就是消耗最少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的利润回报, 经济利益是一切决策的先决条件。尽管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回报依然是一切产业及其管理所重点追求的目标之一, 但对企业而言它不再具有高于其他一切问题的绝对压倒性姿态, 在谋求利益的同时, 社会整体环境也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企业在意的问题, 更多的人相信企业与社会之间可以存在一种循环的、良性的相互促进关系。

3.3 管理模式与管理过程中的要点对比

3.3.1 管理模式

上文中我们曾略有言及, 工业经济文明下, 组织的管理模式的特点为纵深较长而管理层次较为繁杂, 总体上呈现出中间管理层设置略为过剩的状态, 并且其管理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有形资源之上。由于中层的管理战线过长, 这种管理模式之下决策的传达效率常常较低。而在知识管理模式之下, 组织的管理形态趋于扁平状, 领导层与执行屋之间信息交流距离的缩短和现代化的信息传达工具的使用合得决策与指令的流通变得更加简单而高效。

3.3.2 管理过程注意事项比较

从导向方式的角度来看, 在以往的工业管理模式下, 企业高层在管理过程中常会不自觉地轻视领导行为本身对于管理的正面作用, 从而出现管理过度而领导不足的问题, 但在知识管理模式之下, 企业高层的管理方式往往不会过于僵化或者强硬, 同时也可能随着随着组织转型而发生积极的应激性变化。同时, 在知识管理的模式中, 由于员工被当成一种重要的智力性因素而不是单纯的、物化的生产要素而存在, 企业更加重视领导方式对员工创作性的激发以及对他们工作心理的充分了解。

从激励方式来看, 工业管理模式下, 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就如同某个零件与机器整体之间的关系, 员工与企业关没有太多精神上、情感上的交流, 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也仅仅停留于做好其机械式的本职工作, 故而在激励方式上组织不得不更多地采取实际一些的物质奖励。但在知识管理之下, 领导层了解员工的精神激励需求, 因而在辅以物质奖励的同时更加注重赋予他们权力与责任, 肯定他们的创新与作为。

参考文献

[1]袁磊.知识管理与传统工来管理的差异[J].AMT前沿论丛, 2011 (12) .

[2]赵海燕, 胡丽文, 刘合翔.知识管理与工业管理的十项比较[J].现代情报, 2005 (03) .

[3]蒋天颖, 雷剑.学习导向、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J].科研管理, 2012 (03) .

[4]张红琪, 鲁若愚.顾客知识管理对服务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 (08) .

[5]刘艳, 赵玲玲.大力构建循环型工业管理创新体系[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2) .

[6]归永嘉.不改难, 难亦难, 真改更难——我国航空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探讨[J].航空工业经济研究, 2008 (02) .

[7]剧锦文.中国传统工业管理体制的形成与改革[J].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7 (04) .

工业管理 篇2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班级:管理908

学号:09021026

姓名:张丽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亨利·法约尔是法国著名的管理学家,他是西方古典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 “现代经营管理之父”同时也是古典组织理论的奠基人。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三个方面:从经营职能中独立出管理活动;提出管理活动所需的五大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这三个方面也就是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他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更可以堪称为管理学的经典之作。

他认为,管理理论是指有关管理的、得到普遍承认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

第一部分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共分有三个方面。在第一个方面中,他提出了企业中的基本职能并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管理职能。不同于技术职能、商业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没有那么专业化。其他的职能都有专门的部门和领导负责人,但是管理职能则是企业领导和职员共同承担的职能,因此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二个方面和第三个方面主要是讨论了管理者应该要具备必要的能力,法约尔认为管理同其他专业技术工作一样也是一门学问,也有其独有的知识构架体系,如果单凭经验是很难把管理做好的,因此管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进行系统理论的学习才能把管理工作做好。

第二部分管理的原则与要素是全书的重点也是精华所在,法约尔提出了14条原则和5条要素。在谈及14条原则之前,法约尔首先提到“尺度”,这个可以说是14条原则中的原则,也就是说每一条原则都要掌握一定的尺度,如果任何一端做得过头了,那么原则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法约尔的十四条管理原则

1.劳动分工 专业化通过使雇员们的工作更有效率,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成果

2.权利与责任 职权管理者必须有命令下级的权力,责任与权力是孪生物,凡行使职权的地方就应当建立责任

3.纪律 雇员必须遵守和尊重统治组织的规则,良好的纪律是有效的领导者造就的。

4.统一指挥 每一个雇员应当只接受来自一位上级的命令

5.统一领导 每一组具有同一目标的组织活动,应当在一位管理者和一个计划的指导下进行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任何雇员个人或雇员群体的利益不应当置于组织的整体利益之上

7.报酬 对工作人员的服务必须付给公平的工资

8.集中 集中是指下级参与决策的程度。决策制定是集中还是分散,只是一个适当程度的问题,管理当局的任务是找到在每种情况下最适合的集中程度

9.等级链 从最高层管理到最低层管理的直线职权代表了一个等级链,信息应当按等级链传递。但是,如果遵循等级链会导致信息传递的延迟,则可以允许横向交流,条件是所有当事人同一和通知各自的上级。

10.秩序 人员和物料应当在恰当的时候处在恰当的位置上

11.公平管理者应当和蔼地和公平地对待下级

12.人员的稳定 雇员的高流动率是低效率的,管理当局应当提供有规划的人事计划,并保证有合适的人选接替职务的空缺

13.创新精神 允许雇员发起和实施他们的计划将会调动他们的极大热情

14.团结精神 鼓励团队精神将会在组织中建立起和谐和团结

接下来第二个方面,法约尔谈了5个管理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其中着重论述了前三个。

法约尔十分注重计划,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善于预见未来,而且特别强调了长期计划的重要性。管理真必须要以高瞻远瞩者的姿态和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管理企业的发展而不能只是短期的只看重眼前的利益,长期规划能让企业受益更多。同时他还提到了些制定计划具体的方法以及制定好计划所需的条件,其中勇气很重要,关键的时候管理者有没有勇气果断的做出一个合理决定往往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前途。

在企业中每个人都有特定的职位和专业技能,只有把这些人有效的组织来才能最大化提高企业效率,团结就是力量,分散就是散沙,组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要想组织好就要有好的指挥,法约尔提到一个好的管理者要有多方面的能力,知人善任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 篇3

关键词: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

随着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充足的能源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步伐都决定了能源需求总量将不断体横,这一点在交通运输和重工业体现得尤为突出。由于能源产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其价格也在不断上扬,进而引发了相当激烈的供需矛盾。工业企业作为社会基本单位,在日常运营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提升工业企业的能源节约意识并使其正视和重视能源计量工作,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一、 能源计量工作对于能源统计和能源节约的意义

若能源计量工作存在较大缺陷,其所能提供的数据必然存在偏差,这对于能源统计而言将是灾难性的,将直接影响到能源管理的数据统计链,进而对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的秩序带来致命干扰。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对于企业状况的了解和把握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政府难以对工业系统消耗的能源总量进行精准的统计和分析。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工业企业能源计量工作的影响

(一)对能耗统计的影响

就目前而言,工业企业对于电力系统的次级计量大多比较健全,但煤气、燃料油等往往做得不够。这将造成企业在进行生产统计时所收集到的数据不够精准,进而难以确定计划分配与能源的损耗总量。此外,计量手段的不健全也将影响企业消耗定额的制定,造成考核过严,企业在对自身进行能源利用水平的估测时,也很难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自身的节能潜能。例如,企业统计部门往往要建立两套统计台账,分别用来对内和对外,其中一套按照一级计量进行数据编制的采集工作,同时依此来进行消耗定额与能耗总量的核定,并上报相关政府部门;而另一套则针对企业内部的能源管理水准考核,因为内部统计往往只能结合生产经验进行大致估算,或根据次级计量数据进行统计,这往往会导致该台账存在较大的偏差。而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工业企业中相当普遍。

(二)对能源统计口径的影响

因为能量计量管理仍未走向规范化,国家有关部门只能在对煤炭进行标准煤的折算时确保折标系数的一致,但同时又规定企业也可以自行对煤炭低位热值进行测定,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标准煤量的换算。这就导致了不同企业在进行标准煤量的换算时所采取的口径出现较大的差异。例如,假设一座城市每年消耗的原煤量在2000万吨左右,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换算,其结果将有400万吨标准煤的偏差。从这就可以看出,若将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实际煤炭换算为标准煤,其数值的差距将多么惊人。

三、强化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工业企业管理层需要完成观念的变革,提升对于这类问题的重视程度,充分了解能源计量工作对于企业而言所具有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而真正重视这一问题,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其次,管理人员还需深入学习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构建起完善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不仅要对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内容、权责、以及设备和数据管理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也要构建起健全的奖惩机制。另外,能源计量管理队伍的建设也是重中之重,要选聘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并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从而真正从根本上提升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在能源计量管理方面的实际需求,确保企业效益的长久提升。

(二)工业企业需明确权责,深入学习和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增强能源计量领域的观念认识。工业企业需要将能源节约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所在,将节能策略作为企业的发展基础之一。只有承担起节约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责任,企业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当今社会之中。此外,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进行高效的舆论宣传,并切实履行监管职能,确保工业企业在法律范围之内运营,并通过能源计量的管理工作将国家节能战略落到实处。

(三)企业需要及时建立起高效的节能评价模式,倡导生产节能化。政府也应参照相应的质量标准,对能源损耗较大的企业进行检查,确保其能源计量设备正常运转。此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要落实能源计量,而不仅仅只是简单进行能源总量在进厂和出厂两个时间点的数值记录。实际上,能源计量应伴随企业日常运转的始终,并在发现工艺问题、提升节能潜力、弥补管理纰漏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有效帮助,进而帮助企业实现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四)严抓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评价。作为能源计量工作的前提和基石,数据收集和数据整理工作非常重要。企业应该构建起更加灵活和多样的能源计量框架,并确定能源计量的网络图与关键节点,通过先进的计量手段和计量设施,实现计量效率和准确程度的全方位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用能分析是能源计量工作的核心,企业需要借此来对能源损耗进行了解和把握,探明企业自身所具备的节能潜力,并找到属于自己的节能方式,进而促使企业在能源的节约以及能源利用率的提升等方面走得更远。

(五)企业需要大力推进能源计量监测工作的改良,这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配备必须的能源计量设备,提升能源计量过程中的管理控制能力。结合相关质量认证体系的具体要求,在企业进行日常生产的全过程中配备符合要求的设备,并严抓此类设备的检验和维护工作,以确保其精准程度;第二,通过高科技手段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使用方式进行调整,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生产、运营、核算、统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对于工业企业而言,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对于能源管理质量的强化和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尽可能提升其管控水准,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企业的发展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提升自身经济收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国家能源体系的改良和优化以及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报告》发布 篇4

2012年7月,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报告》在云南丽江正式发布。该报告是由工业生产力研究所 (IIP) 与国际能源署合作完成, 提出了在国家综合政策框架内成功实施能源管理项目的四个阶段和十个步骤, 为各国政策制定者实施能源管理项目提供了指南。

据介绍, 我国从2002年就开始了能源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工作, 并于2009年正式颁布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国家标准。山东等地区开展的能源管理体系应用试点工作和国家认监委开展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 也为能源管理体系的推广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中将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作为对万家企业的一个要求, 这是中国规模化系统化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志”, 工业生产力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陈冬梅女士说,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是推动企业实现系统节能和持续能源绩效改进的有效途径, 但企业层面的实施应用与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推动和支持是密切相关的。”

政府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通过各种激励政策、配套措施和指导工具推动能源管理体系的应用, 不仅可以帮助工业企业对能源利用进行系统地跟踪、分析和规划, 从而提高企业能效和长期竞争力;还能促进政府协调整合相关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 从而以成本有效的方式实现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电力工业工程管理探讨 篇5

关键词:电力 工程管理

电力工程指的是生产电能、输送电能以及分配电能的工程,广义上来说,其还涉及电作为动力和能源在社会多个领域中的应用的工程。我国现阶段主要是利用高压和低压交流电力的网络。随着电力工业深化发展,电力系统的核心凝聚力也得到加强,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各个环节来看,电力系统已成为一个综合的有机整体,电力工程这一实体系统时间协调严格,层次分工明确,空间跨度广,在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随着电力改革的深入,我国电源的结构状况相应的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改善。作为主力军的火力发电得到大力发展,并且,核电以及水力发电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新能源以及再生能源也列入了发展范围内。现阶段,我国在各个发电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水电装机的容量方面,我国名列世界第三;而在核能发电方面,我国更是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发展,当前核电的装机容量在我国总的电力装机容量中,也已经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另外一些绿色能源例如太阳能、地热、风力、潮汐发电等,也都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在硕果累累的光辉下,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又面临一些新形势:装机容量人均占有量过低,仅仅为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7、世界人均水平的1/2。随着经济的继续快速发展,对用电量的要求也会不断增加。煤炭是电力生产的基本能源。尽管煤炭是中国能源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发电用煤在煤炭的消费量中大概只占33%,而大多数发达国家发电用煤占到煤炭总的消费量的80%。

2 加强电力工程相关管理的对策

管理是取胜的关键,电力工程也不例外。现阶段我国的电力工业工程出现的一些问题对电力部门提出来新的挑战。从而迫使电力相关部门加强管理,不断探索,推陈出新,谋求发展,特别是要加大精细管理和效用管理的力度。电力工程管理的成效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信度产生直接影响。也就是说,电力工业的工程管理是整个电力系统的生命,是电力各组成部分发展的根本保证。电力工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是电力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中取胜的关键。因此,电力系统管理部门应正确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做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增强自身的管理素养,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增强。

2.1 首抓安全管理

一直以来,安全被视为生产的第一线,安全是生产的保障,因此安全理应被企业放在首位来抓,然而安全工作的管理不是口号,也不是依靠开开会喝喝茶就能解决的,而应该是切切实实的落实实施。从每一项工程施工的开始,相关管理部门就应成立关于安全的组织机构,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分工,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另外,要拟定相关的适合所承担施工项目的特点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且要落实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唯有如此,经济杠杆在质量和安全方面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更大限度的把好安全质量关。作为一项科学管理工作,文明施工是项目基础管理工作中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文明施工是否能够落实,对于电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完善和提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另外,企业内部实力的加强,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依赖于文明施工。因此,安全管理工作要以文明施工为保障。

2.2 强化质量管理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作为工程建设施工的电力企业,不仅要抓安全生产,更要考量质量。在安全施工的保证下,从各个工程一开始的设计组织一直到整个工程的完工并投入使用的整个过程,包括供应劳力能源、管理施工道路以及订置材料设备、清理完工后的场地,保持整洁而且有序的施工现场,都要做好管理工作,以此来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员工保持高昂的斗志,做好每一道工序,从而保证整个电力工程项目的进行。

在目前的一些电力基建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非正常现象,比如工程建设的资金不能准时到位,而一旦资金到位,又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的拼命赶工期,甚至倒排工期,这种不合理的作法,激化了质量和工期和二者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必须介入管理,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在此前提下,把质量放在首位,而不是盲目赶工,与此同时,还要坚持质量一票否决制。另外,企业还应以本企业为立足点,探索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充分做好施工工程的前期准备,联合各方共同克服三边(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工程项目。其次,要加强质量特别是工艺质量的管理,一般来说,工程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抓大放小”的现象,“大”指的是重点工序的质量,“小”则是一般的工艺质量,质量管理的加强就是克服这种“抓大放小”的质量管理通病。另外,对于存在缺陷的设备,要责令供应商及时到现场处理,不留任何隐患。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更要严格把好工序关,一道工序一道工序进行把关,只有上道工序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不得工序倒排或简化必要工序。在组织方面要搞好工程平行作业和交叉作业,对一些关键的路径工期要进行调整,以保证资源的及时供给到位。

2.3 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

人的素质问题是质量问题的核心。要提高员工对于管理的意识,关键要加强教育与培训,让每位在岗员工切实觉悟出质量是市场的保证,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企业员工的优质工作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并能保证合理的质量成本。而优质的员工应该明确自己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范围,并能熟练掌握自身岗位工作的基本技术知识、工作规程规范、操作程序以及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增强员工团结合作的精神,维护企业质量的信誉,造就出高水平的施工队伍,实现优良的施工质量。

2.4 优化企业管理,降低成本

电力系统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就需要节约资金,从而降低工程成本。这就要求企业不断优化管理水平,其中成本控制就是关键的途径,而如何控制成本也是当今不少企业积极思考并迫切解决的问题。电力企业要打算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获利,就一定要在保证上述所说的安全、质量与工期的前提条件下,严格对成本实施控制。这就要求管理者寻求成本最低的切合点,在质量達到最初设计和规范要求的保证下,尽量降低工程的成本。在安全方面,要保证建筑物安全,员工安全,从而避免意外伤亡事故带来的损失。在工期管理方面,管理者也要找到最佳工期点成本。工期与成本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成本。一般说来,工期短则成本小,工期长,则成本相应会抬高,但工期也不能无限的缩短,到一定限度时,如果为了追求利益而再要缩短工期,反而会哄抬成本。因此,缩短工期要在以合同要求为前提,切不能盲目赶工期,更不能无故延长工期,否则都会影响经济效益。

2.5 领导是抓好管理的关键

领导是各项管理措施得以实施的关键。因此,领导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领导是对工程管理全面负责的管理者。这就要求领导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并不断提高管理的专业技术水平。此外,领导层还要明确各自分工,责任到人,要公诸于众,增加透明度。领导层成员之间更要定期召开会议,对工程和员工各方面的最新动态进行交流,及时回馈,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领导还要起模范带头的作用。项目领导在工作要身先士卒特别是在重点工序、在紧急、困难、危险的施工情况下,必须亲临现场指挥部署。项目领导还要组织检查,并督促班组落实相关工作,并要参加会议,了解工程各项工作,做到胸中有数,便于更好开展指挥和决策工作。

电力工程管理是一门科学,搞好管理,对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电力企业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必须抓管理。从安全、质量、成本以及领导意识方面加强管理,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纪鹏.《国家电力公司的改革和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问题》,www.ehianse.eom.

[2]张奎,赵九斤.《国际电力》,2004年第2期.

工业企业变配电运行管理 篇6

1.1 强化制度建设, 增强责任意识

若想保证变配电运行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就必须制定相应的合理制度, 加强对值班操作人员的的相关教育, 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促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 构建科学的奖惩机制, 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确保每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细化实际操作流程, 优化日常的工作管理机制, 保证每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切实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 这有这样才能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1.2 加强员工培训, 提升技术水平

工业企业变配电运行中, 每个值班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直接影响运行工作的质量。

现阶段各行各业的变配电运行水平参差不齐, 这是由于变配电值班人员的素质高低不一, 因此, 虽然我国的变配电运行的管理制度非常严格, 但执行力度不够, 这就使得变配电运行工作发展困难。由此看来, 相关企业管理者必须对变配电工作人员实施科学的培训, 合理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值班操作人员实施业务能力培训。并通关相关的等级考试、资格审查制度来增强其技术水平。此外, 与同类企业、供电部门开展技术交流也能逐步提高运行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1.3 加强设备管理, 防止事故发生

电气设备从出厂到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断老化, 尤其是一些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 基本处于新老设备并存状态, 而且老式设备居多。在这种情况下, 设备本身的隐患直接威胁着变配电运行的安全。因此, 加强设备管理, 防止设备事故的发生, 就成为了当前工业企业变配电运行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3.1 加强设备巡视检查

设备日常巡视检查是随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变化情况、发现设备异常情况和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的主要措施, 值班人员必须按照设备巡视线路认真执行。值班人员对运行设备应该做到正常运行按时查, 高峰、高温认真查, 天气突变及时查, 重点设备重点查, 薄弱设备仔细查。通过设备巡视检查, 能有效地发现设备隐患, 及时采取措施, 最大程度地避免因设备存在隐患而造成设备事故及运行事故的发生。

1.3.2 提高设备检修质量

工业企业变配电运行管理人员应根据行业规范、标准及本企业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针对本企业的电气设备检修和试验计划, 检修人员严格依据电气设备检修标准和国家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对电气设备进行认真检修及试验, 通过高质量的检修工作排除设备安全隐患。同时要设专职检验人员, 严把检修质量验收关, 提高设备检修质量。

1.3.3 加强对新购设备的管理

对新购电气设备要从基建时期加强管理, 认真做好设备选型工作, 选用性能优良的电气设备, 重视对设备的监造和出厂试验, 确保设备各项功能全面、实用, 加强对设备安装、调试质量的监督检查, 严格把好验收关, 防止因施工质量、设备本身接线错误等原因引起的事故。

1.4 强化保护措施, 改善运行环境

继电保护工作一向被视为供配电系统的完全保障, 如果继电保护没有在需要的时刻发挥其功能, 变配电系统将发生难以想象的危险后果。所以, 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继电保护, 确保继电保护装置一直保持正常运行的状态。以“三个检查”、“三个”管好作为标准来管理继电保护工作。此外, 对于控制保护装备、压板等方面都要积极采取措施科学管理。一定要避免因继电保护的错误操作或失误而引起的事故、故障, 以此为各行业的变配电运行构建一个科学的体系, 提供一个安全的操作环境。

1.5 完善监督机制,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制定以班组为单位的安全责任制度, 并认真的贯彻执行, 以“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理念为生产方针, 强化安全意识教育, 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及培训, 将“两票三制”贯彻到底。这些都是相关工作者在电力系统工作中通过实践总结的宝贵经验, 在企业的变配电运行中必须予以重视, 认知贯彻实施。

2 工业企业变配电运行经济管理

2.1 节约电能的意义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节约电能是节约能源的重要内容, 其意义特别重大。电能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和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电能的浪费也是对资源的最大浪费和破坏。节约电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 节约电能, 就是节约发电所需的一次能源, 并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

2) 节约电能, 可相应地节省国家对发电、供电和用电设备需要投入的基本投资;

3) 节约电能, 对电能用户来讲, 最直接的是能减少电费云支出, 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根据我国统计数据, 我国工业部门的耗电量占全国总电量消耗的三分之二以上, 由此可见, 节约电能最重要的是节约工厂的用电消耗。

2.2 工业企业节电的措施

2.2.1 改造或更新用电设备, 推广节能新产品, 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随着技术的日益发展, 科技的不断更新, 使用时间较长的设备必然会变得落后, 性能也必然变差, 效率必然降低。因此, 要想节能, 重头戏就是对老旧设备的更新换代。

2.2.2 改造现有不合理的供配电系统, 降低线路损耗

例如将截面积偏小的导线更换为截面积稍大的导线:将绝缘破损、漏电较大的绝缘导线予以更新:改造导线的接续方式和工艺, 减少接续点损耗;根据负荷容量、布局变化, 调整或增建变电所, 使之处于负荷中心, 满足供电半径等。这些措施能有效地降低线损, 收到节电的效果。

2.2.3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备大小, 避免电能浪费

例如合理选择电力变压器的容量;异步电动机长期轻载运行时, 采用△-Y变换运行等。

2.2.4 适时地进行人工补偿, 以取得高效益

首先应该提高自然功率因数, 而后采用人工补偿的方式, 以使功率因数达到0.95~0.98。无功补偿应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级补偿和就地平衡的总原则, 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配置, 用做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益。

2.2.5 合理选择运行方式, 保证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

根据本企业实际负荷情况, 调整供配电系统运行方式, 例如对具有两台同型号同容量变压器的变电所, 通过分析计算出这两台变压器经济运行的临界负荷值, 当实际负荷值低于监界负荷值是采用单台运行, 高于临界负荷值时, 采用两台运行。这样就可以使变压器达到有功损耗最小、经济效益最佳的运行。

3 结论

工业企业变配电运行是企业生产活动的基础, 如何保证工业企业安全用电、经济用电是从事变配电运行管理人员的核心工作内容。企业变配电运行管理者应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 采取合理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措施, 使本企业在正常用电的前提下实现节电目标。

摘要:随着我国步入经济建设的重要时期, 变配电运行工作在当前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我国电能消耗的情况来看, 70%以上的电能消耗在工业部门, 由此可见加强工业企业变配电运行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工业企业变配电运行管理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以利于工业企业供配电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

关键词:工业企业,变配电运行,管理

参考文献

[1]袁晓杰.浅谈变电运行管理工作[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雷晓.变电运行的故障与安全管理[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09.

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篇7

1 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的不利影响

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虽然在增加企业销售、降低企业产品库存、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及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具有相对积极的作用, 但是前提是应收账款管理妥当, 额度比例合适, 如果应收账款管理不力, 回收困难, 对企业将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1) 不利于企业现金流的运转。应收账款其实质就是没有现金流入的资金, 是企业的债券资产。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生产、销售这一环节的运作均需要足额的资金作为支持, 如果企业产品货款回收不力, 应收账款不断增加, 企业有限的流动资金就会逐步消耗在生产成本支出上, 长期下去会由于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的减慢, 造成企业出现资金压力, 甚至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正常运转。

( 2) 造成工业企业投资机会的流失。对于工业企业而言, 如果进行项目投资或者是扩大生产, 都需要资金作为支持, 这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应收账款回收不力, 企业资金短缺, 会造成企业对于一些优质项目或者是改扩建计划有心无力, 应收账款占用的大量资金以及资源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企业利润创造以及战略发展十分不利。

( 3) 造成工业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应收账款回收困难同样还会造成与销售业务相关税费的缴纳增加、管理费用以及资产减值损失增加、财务费用增加, 造成企业承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此外, 还会造成企业由于客户占有应收账款造成机会成本的损失, 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收入。

2 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 1) 对于客户的信用管理缺失。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在产品的营销管理上, 对于客户的信用情况缺乏有效的评价分析, 尤其是对于应收账款金额较大、风险较大的客户, 缺乏准确全面的事前分析, 没有对客户进行全面的资信评价, 造成了与资金实力薄弱、缺乏担保客户的交易后期出现应收账款风险问题。

( 2) 合同管理不完善。在工业企业的合同管理上, 普遍存在着较为松散的问题, 对于一些大额货款的客户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未能充分全面的考虑合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 在合同中对于债券转让、债券抵消以及项目转让等降低风险的措施运用较少。

( 3) 应收账款管理流程不完善。一些工业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不够重视, 管理方式较为简单, 对于一些数额较大以及时间较长的应收账款也没有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 甚至没有与客户进行及时的对账, 造成了应收账款催收力度不足。应收账款管理的不合理还会造成收账成本与坏账损失的增加, 造成工业企业经营风险概率的增大。

3 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创新管理措施

( 1) 强化对于客户的资信评估, 实施应收账款的事前管理。为了避免工业企业交易后出现应收账款风险问题, 企业在进行销售交易之前, 应该对客户企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资本构成、财务状况、经营能力等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分析, 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整体资信评估, 明确客户的应收账款还款能力, 进而结合市场行情、工业企业的资金压力对企业产品交易与否进行决策, 并结合客户资信的评估分析结果细化完善相应的客户信用政策。通过全面的客户信息资料分析, 实现应收账款的事前管理, 在源头将应收账款的风险降到最低。

( 2) 完善工业企业的合同管理。在合同的拟定阶段, 应该组织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积极地参与合同条款的制定, 尤其是对财税条款、税务风险以及账款风险防范等方面, 确保合同条款能够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 在工业企业的营销部门与客户完成合同签订意向后, 应该由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对合同金额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核, 并及时地对客户的付款进度按照合同规定进行跟踪管理, 确保客户能够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履行付款义务。

( 3) 强化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第一, 企业应该组织财务部门强化对账管理, 通过与客户进行定期、及时的对账, 增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 同时保存好对账记录以及催款记录作为应收账款回收的法律资料文件备用。第二, 应该对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采取全程监控的管理方式, 重点是对客户企业资产结构、主营业务等重大事项变化的监督以及对于客户付款进度的监督, 及时地掌握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情况。第三, 应该强化坏账的管理, 由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确认坏账, 并尽快采取委托收款或者是法律诉讼等多种措施, 加大力度争取回款, 以尽可能地减小坏账对工业企业造成的损失。

( 4) 积极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开展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信息化管理技术的管理效率和质量较高, 尤其是在信息的沟通与共享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在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中也应当积极地运用信息化的技术, 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信息沟通平台, 及时地为财务管理部门提供生产、营销、销售等各方面的信息, 并及时掌握好企业的客户资信信息、赊销产品市场报告、货款回笼情况、应收账款周转率、坏账损失情况等全面的信息资料, 进而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全面分析, 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在企业内部形成全过程的、动态应收账款管理流程。

4 结 论

应收账款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需要侧重的内容。工业企业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市场形势以及工业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在企业内部创新应收账款管理模式, 协同企业的生产、销售以及财务管理部门, 强化应收账款的监督控制, 以提高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水平, 降低应收账款风险问题, 确保新时期工业企业发展的稳定健康。

参考文献

[1]李敏, 刘芳.浅议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 2009 (9) :54-55.

[2]鲍静海, 马延, 王佼.金融危机中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融资方式探讨[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10 (2) :54-59.

工业管理 篇8

一、《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情况介绍

管理信息系统在石河子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已开设近十年, 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 目前还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实践环节, 课程设置32学时,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典型管理信息系统3学时、技术基础5学时、开发方法2学时、系统分析6学时、系统设计6学时、系统实施4学时、系统的管理2学时、开发案例2学时、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2学时。 教学方法以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以任课老师讲述为主。

二、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需要具备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学、财务管理、系统工程、程序设计等背景知识, 而本校工业工程专业没有开始数据库方面的课程, 因此在讲述开发过程之前, 有5个学时用在给学生打牢技术基础上。 有的课程如系统工程开设滞后, 没有注重课程开设的有序性。

2.教学内容陈旧。 从上面教学情况介绍中可以看出, 教学内容主要是技术基础、系统分析、设计及实施, 案例教学过少, 没有相关的实践课程, 学生在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情况下, 感到抽象, 不容易理解, 遇到实际问题不知道怎么着手解决。

3.改革方向。 工业4.0背景下, 工业互联网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主要技术, 应培养工业工程学生以管理的思维开发信息系统, 能够与信息系统开发用户有效沟通, 能够较好地管理、维护和使用系统, 为将来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打下基础。

三、教学改革的建议

1.课程设置及内容。 首先, 按照课程所需具备的背景知识及知识的有序性开设相关课程, 如在大二学年开设数据库技术, 把系统工程课程开设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之前等。 其次, 对教学内容及学时进行调整, 开设实践环节, 压缩理论学时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进行, 把学时增加到48学时, 其中理论环节24学时, 实践环节24学时。 在理论讲授时注重案例的引用, 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信息系统各知识点。 增加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成功案例, 尤其是“互联网+”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APP开发使用, 以学生常使用或常接触的信息系统为案例, 如学生选课系统等。 在教学手段上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VCD相结合, 教学组织上采用参观+分组讨论+上台讲解+模拟系统开发等多种形式。

2.实践环节。 管理信息系统在工业工程专业中应定位为注重方法而非技术的课程, 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理论学习为实践打基础, 通过实践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因此, 在实践环节, 要有针对性地安排实验课题, 让学生能够有兴趣参与业务调研及流程调查等环节, 从而完成指定项目的系统分析、设计等过程。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不同的课题, 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组与要求, 明确小组负责人和小组每位成员的分工, 制订合理的开发计划、开发进度、过程组织与协调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实践环节效果, 考核时以试验报告为辅, 以小组成员当面汇报及老师质询为主, 寻找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行不断调整, 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及假期到企业深入调研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

3.考核方式。 由结课考试考核的单一形式向开放式考核转变, 通过笔试考核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理论的掌握, 通过实践环节考核考查学生对信息系统的理解及掌握情况, 通过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考查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态度及效果, 三种考核并举并重的形式, 能够有效考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培养学生从管理的角度理解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及管理维护信息系统是课程教学的目的。 及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培养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课程教学的目标。 因此, 如何组织课程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其艰巨的挑战。

摘要:为了实现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如何有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结合本专业实际教学情况, 指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给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革新,工业工程

参考文献

[1][德]乌尔里希·森德勒, 著.邓敏, 李现民, 译.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工业循环冷却水运行管理 篇9

关键词:循环冷却水,运行,管理

目前,国内大多数工业企业都有着循环冷却水处理系统。但是,有相当多的循环水系统存在这不小问题:腐蚀、结垢等,进而引发了换热设备泄漏,换热效率下降,能耗增加,成本上升等故障,甚至会导致装置停车停产。如何做好冷却水系统管理,使冷却水系统能达到3年一修的运行周期,是目前各大工业企业相关技术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工业循环冷却水运行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1. 冷却水系统中的结垢

冷却水结垢的主要是由水中较多的重碳酸钙引起的,重碳酸钙加热分解为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碳酸钙沉积在冷却设备内表面。碳酸盐水垢的形态是呈致密的结晶,主要分布在加热器壁面甚至冷却塔填料或壁上。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来消除污垢:补充水进行软化处理;80~90mg/L的硫酸降低pH值进行酸化处理,将把pH值控制在6.0~6.4;添加结垢抑制剂[1]。

2. 冷却水的腐蚀

冷却水的氧含量高达4~7 mg/L,此外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类更是提高了水的腐蚀性。为了降低水的腐蚀性,传统的做法是用铬酸盐、锌盐、钼酸盐、磺化木质素、硫基苯并噻唑、硅酸盐等。但近些年,主要采用的是有机磷酸盐[2]。系统使用前应采用清洗剂洗涤设备和管线内表面,并用大剂量的预膜剂进行预膜处理,这样能够确保在金属表面生成完整而具有一定厚度的保护膜。

3. 微生物腐蚀

微生物也是循环冷却水产生腐蚀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粘泥软垢还会影响管道传热并导致管路堵塞,因此,杀菌处理是必须的步骤。通常情况下,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微生物有真菌、藻类、细菌三种,可采用投加氧化性杀菌剂及非氧化性杀菌剂、凉水塔涂刷防腐漆等方法进行杀菌。通过投加大量添加的氯来抑制微生物,对硫酸盐还原菌,则需要通过使用长链脂肪胺盐和有机硫化物来控制。此外,还要定期进行异养菌、铁细菌、硫酸盐还原菌等微生物检测。

4. 浓缩倍数的管理

为了准确获得浓缩倍数,较好地预测水系统的腐蚀和结垢状况,通常采用的是电导率法来进行浓缩倍数计算,就是钙离子浓度法和钾离子浓度法,通过对比三种计算结果来推断循环水的运行状况。钾离子在循环水中不沉淀,不流失,通过在循环水中投加钾离子,能够稳定原水中的钾离子浓度,因此通过计算钾离子浓度得出的浓缩倍数较为准确。电导率代表了循环冷却水中溶解盐类的含量,循环冷却水的电导率与原水的电导率之比则代表了水中各种溶解盐类不同的被浓缩程度,由于循环水系统中经常存有大量液氯杀菌,因此可溶性的CL的浓度也会上升,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电导率的波动,降低浓缩倍数的计算准确度。但总的来说,投加杀菌剂和物料泄漏都是偶尔行为,因此用电导率测定循环水的浓缩倍数还是可以利用的,特别是在溶解盐类的浓缩程度的计算过程。钙离子是引发各种换热器结垢的另一个因素,循环水在高浓缩倍数下运行会提高结垢的可能性,因此用钙离子浓度计算出来的浓缩倍数的准确性有待商榷,但仍旧可以依此来判断结垢趋势。

二、循环冷却水的水质管理

循环水的水质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工作:首先,控制微生物来源。由于季节、气候等因素的不同,大气中微生物的吸入同量也不同,在不断补充水量的同时减少水体中微生物的含量;其次,控制循环水的富营养化现象。为获得微生物控制的主动权,可以从以下6方面开展工作:①控制浓缩倍数在合理范围内,防止水中的各类物质被过度浓缩;②减少工艺介质、润滑油等混人水体,避免设备、管道、换热器等设备出现泄漏现象;③水稳剂投加量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过量和不规律投加水稳剂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④适量补水和排污,但是在如换热器漏氨导致亚硝化菌大量繁殖这般非正常事件发生时,就可以不遵守浓缩倍数的约束,而是采取大量补水,大量排污的管理方案,最大程度上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水平,抑制微生物的生长;⑤定期进行粘泥剥离,提高排污和补水的频率,避免系统内留下过量的菌种;⑥提高水质监测力度[3]。随时掌握水体中各种化学成份和各种菌类的准确数量以及变化情况,对以便做出及时的预测和应对措施,避免为某一类微生物提供特别适合的生长繁殖环境,进而引发过量繁殖危害系统运行。再次,充分发挥杀生剂的作用,,可以从以下4方面开展工作:①定期投加杀生剂。在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的同时,降低其存活率;②多种不同性能的杀生剂交替使用,避免微生物对某种杀生剂产生抗药性,保证杀生剂对所有菌属和种群都有较强的杀灭作用;④杀生剂与粘泥剥离剂相结合使用,粘泥剥离剂能够破坏污垢层,有利于杀生剂更好的渗透到垢层下,提高杀生剂的效力。

三、循环冷却水运行日常管理

“一分药剂九分管理”是循环水的管理原则。循环水系统转入正常运行后,在其升温、蒸发和冷却的过程中,冷却水逐渐被浓缩,因而水的各项指标也在不断变化中。对循环冷却水运行的日常管理,主要是监控水质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做出调整措施。

1. 钙硬、总碱度

总碱度是循环水操作控制中相当重要的一项指标,若没有外界的干扰,浓缩倍数趋于稳定,那么可以通过总碱度度的变化判断系统的结垢趋势。硬度指水中的Ca2+和Mg2+浓度的总和。在循环水的日常监控中必须保证水的钙硬、总碱度在适合的范围之中,一旦超出正常范围,就要做出响应的调整水稳方案。

2. 总磷、正磷及氯离子

通过测定循环水中总磷来计算循环水中有机磷的含量。在循环水的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强氧化剂或高温,就会使缓蚀阻垢剂中含有有机磷酸盐部分分解为正磷,药剂的作用大大降低。当循环水中P034-含量过高时,则会产生磷酸钙沉淀,循环水中Cl-浓度过高,则会产生设备的腐蚀,尤其是不锈钢设备,因此,对P034-含量和Cl-浓度的日常测量是十分有必要的[4]。

3. 粘泥

循环水系统之所以会成为细菌繁殖的地方,是因为它有适宜的温度适和良好的通风光照。在这一环境中,即便是做好细菌防治工作,也不能能够避免细菌的产生,通常情况下细菌总数也可能高达103-105个/mL,若控制不当,细菌总数则会高达106~109个/mL[5]。微生物最主要的是产生生物粘泥造成危害。在循环水系统中,由于微生物的活动产生的沉积物悬浮物附着在水循环系统的管道表面,造成了生物粘泥现象。生物粘泥一旦形成,就必须进行杀菌清洗剥离,在日常运行中更要严格控制杀菌剥离,无法停工时可进行不停车化学清洗。

为实现循环水的良好管理,还要了解循环水的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联系。运用相应的化学试剂能够准确判断水体的状况,评估水体的生态环境,并进一步推测是由何种因素造成的问题。运用化学、生物手段解决问题,并间接推测之后会产生的问题和隐患。

参考文献

[1]齐新.循环冷却水处理工艺与运行管理[J].齐鲁石油化工.2006(02)

[2]官伟.浅谈循环冷却水水质管理[J].氮肥技术.2007(03)

[3]袁永梅.化工系统循环冷却水处理的现状与未来[J].科技咨询导报.2007(27)

[4]张荣德,梁荣华,李瑞萍.济钢焦化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管理及效果[J].山东冶金.2007(05)

试论工业企业的创新管理 篇10

【关键词】工业企业;管理创新

0.引言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和获取盈利,依照法定程序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进行自主经营,独立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经济组织。而工业企业是最早出现的企业,它是指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得盈利从事工业性生产经营活动或工业性劳务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并且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

企业管理的范围和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而进一步开拓了从工业产品生产前管理,到工业产品生产后管理等更广阔的领域,从而构成现代工业企业管理体系。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对工业企业的管理也应该注重创新,为工业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保障。

1.工业企业管理内涵分析

1.1管理的内涵

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所采取的最有效、最经济的行动,是对行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企业管理的目的是尽可能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实现“多、快、好、省”的目标,取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率。

管理具有以下特征:管理的对象是组织及组织要素,组织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实现一定目标而进行的协作活动的集体,管理工作就是要加强对组织要素的计划、组织与控制,使组织要素得到合理配置与使用,从而快捷、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的任务是创造、保持良好的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内部环境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制约,因此,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内部环境则需要适应它,从而需要不断的变革与创新,再创造、在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

1.2企业管理发展的几个阶段

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法人财产制度,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同时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有限责任制度,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受所有者权益,既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同时承担企业亏损的风险。权责关系明确,企业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生产竞争中优胜劣汰,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应破产。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2.工业企业管理的内涵

工业企业管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企业作为管理的主体对企业内部自身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是企业作为管理对象而被其他管理主体如政府职能部门所管理。这两种含义或两方面的内容之间是相互密切相关的。做到了前一方面要求,才能符合后一方面的要求,只有明确了后一种要求,才能对前一方面的工作加以推动。

工业企业管理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生产经营管理,进行市场调查、产品设计、试制、制造、销售和用户服务等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战略性活动,如经营战略、经营决策、经营计划等;生产性活动,如生产管理(含生产调度、外协件管理)、物资供应管理(采购计划);技术性活动,如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营销性活动,销售管理;财务性活动,财务管理;人事行政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开发(职工的录用、培训、业务考核,干部的选拔、配备)、劳动工资管理、保卫工作、集体福利事业、职工民主管理等;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领导,主要包括对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及企业的领导制度、领导班子建设和规章制度等。

3.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3.1树立现代化管理思想

树立人才第一的思想、民主管理的思想、现代经营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时间和信息是现代经营重要资源的思想、提高经济效益的思想。企业的一切人员,尤其是企业领导者要树立市场观念、服务观念、竞争意识、革新观念、经济效益观念和经济战略观念等。

3.2建设合理化的管理组织

管理者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从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出发,根据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按职责分工明确、指挥灵活统一、信息灵敏准确和精兵简政的要求,合理设置组织机构、配置人员,建立起高效率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并健全以责任制为中心的科学的、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生产经营有序、健康地发展。

3.3采用科学化管理方法

在总结和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市场预测、价值工程、统筹法、优选法、ABC管理方法、决策技术、滚动计划、线性规划、看板管理等,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创造和总结新的管理方法。

3.4提倡管理人员专业化

管理人才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保证。没有大批具有现代化的管理知识、丰富的实际经验、头脑敏锐、视野开阔的开拓人才,就不可能有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4.结论

工业企业自身不但要加强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而且对工业企业的管理也需要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使得工业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使企业有可能成为有影响、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参考文献】

[1]丘丽云.论广东循环型工业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意义.商场现代化,2009,(3).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篇11

在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Enterprise Energ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EEMIS)的开发过程中,能效分析技术的缺乏是导致系统失效的主要问题之一。传统的信息系统(如ERP)可以从统计规律的角度去分析数据,而在EEMIS中,用能对象的运行状况与能效规律密切相关。如果没有能效分析技术的支持,能效问题往往只能“模糊”处理,无法解释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导致节能潜力的识别和改进措施的提出均受到限制。

针对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缺乏能效诊断技术的问题,在传统信息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机理建模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重点用能设备、耗能工序和公用工程系统的能效分析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开发了软件。

1 系统软件结构

EEMIS系统针对工业企业用能特点,按照企业设备级、车间级、厂级的三级能源管理网络进行设计和开发。EEMIS充分利用了企业现有的系统资源,可在企业ERP/CRM等IT系统以及DCS/SCADA等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应用程序接口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同步。其他系统无法提供的数据可以通过安装电子仪表来进行补充采集,节约了项目初始的投资费用。

EEMIS的软件结构如图1所示。

2 系统的基本功能

系统采用PHP的MVC架构模型实现,采用了LAMP开发技术、可视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编程、数据库等多项软件技术,实现了系统的各项功能。

2.1 能源数据采集

能效数据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两种。实时数据一般来自于企业在线监测系统,也可以通过安装数字仪表来补充缺少的数据,在预设的时间间隔内实现自动收集,并存储到实时数据库中,从而实现能效指标的在线计算与动态分析,如图2所示。非实时获取的数据可以从企业IT系统中获取,或者由工作人员直接录入到EEMIS系统中。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有效,需要对数据进行验证。常用的方法是将非同源的数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也可以和历史数据对比来发现异常。对于异常的数据应该进一步分析并解释原因,错误的数据必须剔除,以免对能效分析产生干扰。

2.2 基础信息管理

基础信息一般包括企业基本信息管理、计量仪表档案信息管理、设备档案信息管理、培训及资料信息管理、能源管理委员会(或称之为节能领导小组)信息管理、新闻公告信息管理、行业政策信息管理、技术文档信息管理、系统的初始化及设置管理等内容。

开发基础信息管理功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EMIS运行的易用性,避免每个功能模块在使用时还需要重新配置内容和结构。

2.3 节能绩效管理

考核管理是企业提升节能绩效的重要手段。企业能源利用的好坏,可以通过能源消费量、投入产出比、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量、能源成本等能耗指标反映出来。将这些指标纳入企业考核体系,能够有效提高企业能源管理的效果。若进一步对这些指标进行对标分析,如企业内部的能耗基准(限额、目标值、历史数值等)以及外部行业基准(国内外行业平均、行业先进、法规标准值、行业准入值等)进行比较,还可以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的机会,如表1、图3所示。

2.4 节能项目管理

对于工业企业而言,节能效益的绝大部分均来自于节能技改项目的实施结果。为了保证节能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节能项目进行管理则成为一个有效的方法。EEMIS提供节能技改方案设计、改造过程信息管理、项目节能效果评估功能,辅助工作人员对项目实施后的长期运行状况进行监控,确保节能效果的持久。

2.5 能源运行管理

传统的能源管理过程是基于人工管理的离线过程。在工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只能完成离线能源管理的EMIS已经不能满足部分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对于很多企业而言,设备、生产工艺等用能对象一般都已经实现基于产品生产和安全运行为目标的高度自动化。在此基础上,该系统以能源最优运行为目标,开发了企业能源运行的在线管理功能。

该系统的能源运行管理包括动力能源管理、能源供应管理、能源消费管理。同时涉及采购、运输、仓储、动力、生产消费等多个环节。数据来源于同一数据库,各个部门围绕统一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

2.6 企业能效管理

企业能效管理主要解决企业用能对象的能效评价、节能诊断与优化改进三方面的问题,管理的对象包括企业重点耗能设备、工艺和能量系统三个层次。

能效评价指对上述用能对象的能效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包括能源结构分析、能源消费流向分析(见图4)、负荷分析、趋势分析、能效指标计算及对比、企业能量平衡、能量品质分析、重点对象(如动力生产、照明、大型耗能设备等)性能评估等。节能诊断指确定存在节能潜力的位置并量化节能潜力数值,包括能效影响因素分析、节能潜力分析(见图5)、减排潜力分析等;优化改进包括能量系统优化、能效决策分析、企业清洁生产等内容。

能效管理由能效分析模块来实现运算与分析功能。每个能效分析模块采用了机理建模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用能对象的用能特征逐个分析建立。下面以重点用能设备能效的在线监测模型为例,建模过程如下:

1)首先采用机理建模的方法,建立以能效目标为因变量、可控影响因子为自变量的能效特性方程以及约束条件。不同影响因子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耦合性,这种耦合性通常会使能效特性方程失去实际应用的价值。在该系统能效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采用以能量利用的规律为主、统计分析为辅的方法来确定不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将可控影响因素之间的耦合度降到最低。

2)然后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使模型具备在线运行环境的自适应学习能力。当被监测对象的能源消费模式发生显著变化时,依据原有模式建立的能效模型会超出使用范围。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按此建立的模型可以根据新的样本数据进行自我修正,从而获得新模式下的运算能力。

能效模型采用组件的开发方式形成软件模块,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选取不同种类的模块进行功能拼接和拓展,从而形成一个满足不同行业企业能效管理需要的模块仓库。

图6所示为一个能效分析模型的内部功能及核心技术。

3 结语

随着我国工业企业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产品竞争加剧以及节能环保的压力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并着手建设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能效分析模块是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重要的基础支持,也是系统开发的难点。

本文提出了基于能效分析模块的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基本功能,并开发了应用软件,增强了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在能效分析方面的实用性,为未来研究更高要求的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开拓了思路。

摘要:针对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EEMIS)建设过程中缺乏能效诊断技术的问题,在传统信息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机理建模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重点用能设备、耗能工序和能量系统的能效分析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EEMIS的结构和功能,并开发了软件,弥补了EEMIS在能效分析诊断方面的不足,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

关键词:能源管理,能效,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吕进,楼振飞.面向服务架构的能效管理平台开发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9,31(5):506-510.

[2]李天华.EEMS能源管理系统[J].电气时代,2007,(5):96-97.

[3]郑士君,黄爱平.海运企业能效管理信息系统研发[J].中国航海,2010,33(4):53-56.

上一篇:勘察测绘下一篇:现代肉牛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