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4-10-13

急诊科教学实践与思考(精选9篇)

急诊科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1

摘要:[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 教学与抢救模拟演练结合在急诊本科实习生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实践效果。[方法]将132名护理本科实习生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查房模式, 实验组采用PBL教学与抢救模拟演练结合的护理查房模式, 对两组学生的专科理论知识及专科操作技能成绩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专科理论知识及专科操作技能成绩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PBL教学与抢救模拟演练结合的护理查房模式运用于急诊护理教学查房中可提高护理本科实习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专科理论知识及专科操作技能水平。

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护理本科学生,抢救模拟演练,护理查房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已在国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2], 同时也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急诊科是抢救和治疗各科危重病人的综合性科室, 接收的病人基础疾病多、病势凶险, 大多在短期内被转运入院或手术, 对护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而在急诊科实习的学生缺乏对疾病全过程的了解, 传统的护理教学查房模式单一, 对学生获取知识的系统性及动手实践能力帮助收效甚微。2008年以来, 我院急诊科将PBL教学与抢救模拟演练结合应用于护理本科实习生的护理教学查房中, 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2009年在我科实习的护理本科学生132人, 年龄21岁~25岁。2006年、2007年度护理本科实习生60人为对照组, 运用传统查房模式。2008年、2009年度护理本科实习生72 人为实验组, 采用PBL教学与抢救模拟演练相结合的查房模式。两组学生进入科室前均进行摸底考试。两组学生年龄、性别、摸底考试成绩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实验组查房方法

6名学生为一组, 带教老师提前2周将查房内容告知学生, 查房内容以急诊常见危重病例为主, 如心搏及呼吸骤停、急性有机磷中毒等。查房形式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 配以小组讨论、多媒体幻灯形式、角色模拟、抢救演练等综合性训练。

查房程序:第一阶段学生知晓查房内容后通过翻阅病历、相关教科书及文献检索等多种途径了解该病种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抢救原则、护理常规、并发症等相关知识点, 提出并制定针对该病例的相应抢救过程及相关护理问题, 制作出多媒体幻灯, 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角色模拟训练准备, 每位学生均要参与。第二阶段查房由1名学生主持, 先以幻灯形式汇报病人相关资料 (简要病史、发病经过、临床表现、抢救原则、护理问题及措施、抢救护理特点、重点、难点) , 学生间可相互补充。汇报完毕由带教老师提问, 提问包括学生在该病例中不恰当的分析及尚未提到的相关知识点, 学生可进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第三阶段进行抢救模拟演练, 要求将刚刚列出的抢救原则、治疗护理措施在演练中得到体现, 每位学生均要参加。第四阶段由护士长点评、总结。

1.2.2 对照组查房方法

按传统模式选择本专业一个典型病例, 制定查房目标, 围绕这一病例带教老师进行讲课教授, 然后就相关知识进行提问, 学生逐一回答, 最后由带教老师总结评价。

1.2.3 评价方法

两组学生在急诊轮转结束后进行专科理论、操作考核, 并问卷调查实验组学生对查房效果的评价,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评价内容包括:与传统的查房模式比较、掌握知识的系统性、重点内容的掌握、提高专科技能操作能力、提高自学思考能力、提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加深理解和记忆、加强同学间协作。评价分为“好”和“差”。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表72份, 收回有效问卷72份, 回收率100%。

2 结果

3 讨论

护理教学查房是以个案或病种为查房对象, 以传授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介绍护理实践经验或某种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护理查房[3], 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综合知识、是否能独立护理病人, 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推理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4]。高质量的护理教学查房可以综合学生所学的护理理论、临床护士的丰富经验以及资深研究、各家见解来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 同时保证临床教学质量[5]。

教学查房的主要授课对象是护理本科生, 他们的就业方向是临床、教学、管理和科研岗位, 但有研究显示在影响护理本科生临床应变能力因素中, 72.45%的学生认为专科护理知识不扎实, 80.61%的学生认为专科护理技能缺乏[6]。因此, 查房模式以加强护理本科生的专科理论、专科技能为目标出发点, 根据急诊专科特色进行设置。通过查房能加深学生对具有急诊特色的疾病如急性中毒、心搏及呼吸骤停等的认识,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护理程序明确病人的抢救原则、护理问题、所应采取的护理措施以及针对此类病人如何制订抢救护理计划, 提高了专科理论知识水平及技能水平。另外, 因PBL教学涉及知识面较广, 需要对病种的相关知识都有所了解, 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 提升了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有研究显示, 在影响护理本科生临床应变能力因素中, 81.63%的学生面对临床突发事件心理素质不好[5], 在查房中采用模拟现场再现、多媒体等形式使查房内容更加直观、实用。尤其是模拟抢救过程中学生各自有明确的分工, 相互配合, 直观地显示急救流程, 如置身真实环境一般, 学生容易掌握, 锻炼了学生处理危重病人时的应变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我院急诊科将PBL教学方法与抢救模拟演练相结合 , “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 学生成为了教学查房的主导者。通过护理查房迫使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去收集病人和疾病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锻炼了他们文献检索的能力, 养成了阅读文献的好习惯, 同时在课堂上强调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思维活跃,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强, 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形成, 提高了教学效果, 实现了从“知识中心型”教育向“能力中心型”教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查房形式教学的中心是教师, 教学形式是传统的、教学内容是僵化的, 学生没有机会也不必去开动脑筋去寻找护理问题, 更不用说是解决问题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被动的、消极的, 收效甚微[4]。很多学者认为, 教学查房形式多样化、形象具体可激发学生兴趣[7]。实验组教学查房模式改变了过去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护理查房中让学生针对病人的病情提出护理问题、相关知识点、措施, 制订抢救计划,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讨论并进行抢救现场模拟, 激发了学生分析、想象、评判和创造等高级思维, 锻炼了其表达、沟通能力, 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形式的多样化活跃了查房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从被动接受知识逐步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通过临床病例讨论和抢救模拟演练的开展使单一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机整合, 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护理操作, 又熟练掌握了急诊专科护理操作, 如心肺复苏、洗胃机的使用等,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了学生自我设计护理方案的能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能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真实的临床体验。

参考文献

[1]Lohfeld L, Neville A, Norman G.PBL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study of the views of canadianidents[J].Adv Heath Science Educ, 2005, 10 (3) :189-214.

[2]Prince KI, Van Eiis PW, Boshuizen HP, et al.General competenciesof problem-based leaming (PBL) and non-PBL graduates[J].MedEduc, 2005, 39 (4) :394-401.

[3]何慧.护理教学查房中主持者的素质要求[J].现代护理, 2004, 10 (1) :44-45.

[4]颜巧元, 王菊香, 吴红艳, 等.提高临床护理教学查房质量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3) :232-234.

[5]陈丽霞, 王秋琴.护理查房对实习学生临床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8, 22 (3) :835.

[6]史淑杰, 沈跃兰, 郭续彩, 等.护理本科生临床应变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09, 23 (6C) :1617.

[7]曹银竹, 胡桂梅.多种形式的护理查房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3, 7 (7B) :859-860.

急诊科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2

本文从语言媒介、教材方面、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手段的提高分析了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优势,通过笔者对近三年的<统计>课程双语教学经历和一次去美国犹他州立大学访问学习的感受探讨了未来双语教学的改革实践与思考.

作 者:林彤 LIN Tong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理学院,吉林,吉林,13 刊 名: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 DIANLI UI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xx 29(3)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双语教学 优势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bilingual teaching advantage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的探索与实践 篇3

1 急诊科突发情况多, 护理工作难度大, 易存在问题

1.1

急诊科的工作任务重, 徐州市中心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 每年接待急诊患者约7万人次, 其中15%~20%属于重患者;由于急诊科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紧张、繁忙、应激性强、专业要求高, 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 造成职业风险大[1]。急诊患者在非正常时间段多, 如上下班高峰期、夜间、节假日等, 尤其晚上8点前后是急诊患者就诊的高峰期。护理工作有时难以面面俱到, 若责任心不强, 易引起差错、事故;绝大多数急诊危重患者都需要转送到病房, 尤其是CCU、ICU病区。护士在转运的各个环节中不能稍有疏忽, 如转运前必须再次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 并及时汇报、记录;需通知所到科室及时接待;转运中的机械、物品必须备齐备足;电梯等后勤保障应准备到位;防范途中有可能发生的意外, 如管道扭曲、移位等。这些细小的环节稍一疏忽, 就有可能引发医患纠纷, 使护士成为责任人。

1.2 急诊科护理工作存在很多风险隐患

根据资料分析, 把风险发生的原因总结为: (1) 护理知识不牢固; (2) 缺乏正确的护理技术; (3) 工作责任心不强; (4) 护理伦理上的问题; (5) 护理管理上的问题。

2 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努力扬长避短, 加强风险管理

2.1 努力加强风险前的预防与准备

除常规的护理工作外, 每班用后的物品及时补充备用, 每日仪器的检查、保养, 每周的周重点, 每月的不安全因素讨论及分析。像吸氧、吸痰、洗胃、心电监护等, 是急诊抢救常用的措施。当遇到灾难事故、突发伤、批量伤患者的紧急抢救时, 对每一项操作、每一个环节, 都要谨慎而精心。必须考虑到的风险因素包括:患者病情的突然变化, 与抢救技术、规程、知识有关的人为错误, 仪器、机械的突然故障, 医患沟通的技巧等。

2.2 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健全制度, 严格管理, 制定具体工作计划。

制度是急诊风险管理的保障, 是规范、约束各项医护活动以达到预防风险事件、实施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为此我们制定了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共13项, 如突发事件的报告程序, 多发性创伤的风险预案, 大批中毒、交通事故的急救预案等, 使救治工作有章可循。为加强对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 急诊科成立了三级管理组织, 明确管理职责、范围、内容。分别检查急救器械、物品管理、使用、保养;就诊患者接待、转送、检查、服务;专科技术操作;危重抢救质量管理以及文件书写、记录和接待护患纠纷、投诉处理等等。三级岗护士每周定期检查, 护士长每日有重点跟班检查, 对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及时要求整改, 并在每日晨会上提醒, 每月进行总结点评, 并与科内奖惩条例挂钩。

2.3 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强化风险意识, 重视风险意识教育

特别是针对重点人员、重点环节、重点时间。我们利用每日的晨交班、每周的业务学习、每月科室的护理例会, 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强调, 做到警钟长鸣。科室定期召开会议, 会议主要从防止事故的角度来讨论有关护理上的问题。通过剖析护理差错事故总结教训, 使全体护理人员从中得到警示, 并根据讨论的结果, 提供防止事故发生的方法与对策, 从而达到为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护理的目的[2]。严格执行护理部为各病房制定标准护理操作程序。

3 将安全护理纳入急诊科的目标管理营造一个团结向上的科室氛围, 量才用人, 激发个人潜能

3.1 把好护士调入质量关

急诊护士担负着救护患者和协助医师诊治疾病的双重任务, 这就要求护士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稳定的专业思想。为此, 要把好急诊护士的调入质量关, 在护理部、门急诊大科及急诊科的共同严格把关下, 将已经过主要科室轮转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操作技能, 能够正确、迅速、安全有效地从事各项护理工作, 灵敏机智, 有一定的分析、判断、预测和果断决策的抢救能力, 热爱急救护理工作、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到急诊室工作。3.2护士长采取科学管理病房的方法, 以团队的巨大合力带动整个科室健康、快速发展。徐州市中心医院自从2001年以来, 实行了人事与分配制度的改革, 实行了三级护士竞聘上岗, 条件是工作10年以上, 大专或本科学历, 主管护师或护师。2003年我们对急诊科三级护士的排班做了调整。三级护士二线值班制, 参与抢救处理所有的疑难问题, 协调人力安排, 给予人力和技术上的支持, 减轻护士心里压力及工作压力。张爱萍等[2]对夜班护士进行调查, 78%认为二线值班可增加夜间工作的信心, 87%认为二线值班对夜间工作质量有很大促进, 92%护士认为二线有指导督促、协助夜间护理工作的作用。这一排班, 不仅是对护士工作的认可, 实现了她们的自身价值, 而且可以及时对年轻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进行指导和弥补, 加强了护患关系的协调, 使急诊科的风险管理24h无缝隙。急诊科室的护理管理者要全面考虑诸方面因素, 合理使用和调配人力资源, 改革人力资源。注意新、老护士搭配。在排班上尽量做到满足护士的要求, 要注重感情投资处处关心爱护她们, 掌握每个护士的特点知人善任,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树立主人翁意识, 使集体和谐而具有凝聚力, 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3.3 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加强业务技术培训

急诊急救专业人员水平的高低代表了急诊急救水平, 作为急诊科人员, 必须负起院前、院内及危重病监护的重担, 所以对每一位护士都必须强化急救意识,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对不同年资的护士采取不同的专业培训措施, 使她们能胜任日益繁重的急诊工作。

3.3.1 加强急救知识的学习与培训

每周三下午安排为学习时间, 每周自学并做读书笔记一篇, 每月召开一次讨论会。学习内容为急诊急救知识, 了解国内外集危重症护理发展新动态, 熟练掌握抢救药品种类、名称、用途、剂量, 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 由护士长和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轮流主讲, 鼓励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新技术、新业务的培训, 支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网络学习。

3.3.2 抓好新护士上岗前的培训

对新到急诊科工作的护士, 我们进行为期3个月有计划地有组织的培训和学习。重点学习急诊室工作制度, 急诊科护士职责、各种急症的抢救知识及各种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修、保管常识。带教期结束前, 由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护士予准入考核、评价, 合格者留用急诊科工作。

急诊科实施风险管理后, 极大地减少和降低了护理风险, 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防止了护患纠发生纷的发生, 提高了急诊患者满意度。

摘要:急诊科是高风险科室, 做好急诊科的风险管理, 从急诊科突发情况多, 护理工作难度大, 易存在问题, 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努力扬长避短, 加强风险管理, 将安全护理纳入急诊科的目标管理营造一个团结向上的科室氛围, 量才用人, 激发个人潜能。

关键词:急诊科,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寿守雁.急诊科实施护士长晚间工作制的作用与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7A) :67-68.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篇4

【摘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较为普遍。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写作教学,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适当的对策,尝试改进方法,力求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写作 教学 改进 效率

【正文】

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注意到,人们探讨比较多的是改进阅读教学方法,说到写作教学,只是关注考试作文的指导和写作,这种轻视写作教学的做法有失偏颇。不论是从写作教学的意义方面看,还是从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方面来看,都是不正常的和不足取的。如果再看看写作教学的现状,更加让人忧心重重。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深刻反思这一现象,重新审视我们的写作教学,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到适当的对策,摸索和尝试改进方法,力求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对写作教学的意义解读,必须与时俱进,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我不揣冒昧,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给学生生活的技能,因为听说读写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必须掌握的四种重要技能;二是为阅读教学服务的,因为阅读与写作紧密相关,相辅相成,写作能力的提高,会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更不必说对听说能力的辅助作用了;三是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严谨缜密的思维品质和奇特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力,可以说,具备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具有坚韧的意志力,就等同于提升了生活的品质;四是可以作为缓解心理压力的工具,因为动笔抒写是能够消除郁积在内心的不良情绪,以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加剧。当代的中学生,较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教会他们拿起笔来倾诉心声,真的可以算作一剂对症的良方。由此可见,本着为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的目的,加强写作教学意义重大。

然而,反观我们的写作教学现状,是不能令人乐观的。应该说,我们的生活 是多姿多彩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是丰富细腻的,而且他们是乐意“我手写我心”的,喜欢尽情的张扬自己的个性的。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多数学生缺失表达的愿望,只是被动的应付写作,从打腹稿到动笔,再到文章成型,整个的过程几乎毫无乐趣可言,真的可谓是痛苦万分。结果怎样呢?当然只会是收效甚微了。

究其产生,不外乎有学生和教师两者的因素。笼统的说来,至少有以下的原因:

初中学习有其特殊性。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课业负担的加重,学生无暇顾及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也无精力静下心来阅读课外书籍。他们吸收接纳得少了,腹中空空如也,就只能是无病呻吟,空话连篇,条理混乱,说白了就是敷衍其事。

初中生的心智是不成熟的。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许多需要投入较多精力的事完全靠他们自己来做,是很难成功的,常常要在成人的引导和帮助下,才会有预期的结果出现。那种寄希望于他们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提高写作能力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考考考,学生的包袱。” 学生们紧紧张张、提心吊胆的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等来的是语文考试成绩的起起伏伏,他们常常就会困惑多多,茫然无措,多数时候是由于阅卷老师对考试作文评判标准的拿捏不一,随意的判分,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分分分,老师的命根子。”教师教学的功利色彩浓厚,为了看得到的、所谓的成绩与实效,无视教学规律,为获得高分而进行写作教学。于是乎,什么《考试作文秘诀》啦,什么《考场作文大全》啦,一律被大肆鼓吹和宣扬,让缺乏扎实基础训练的学生脑袋变大,无所适从,只能够疲于应付。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积极寻求适当的对策,采取有力的措施,尽快改变让人不能满意的现状。

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素材贫乏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出来。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譬如,春天去踏青,鸟语花香让人喜悦、让人陶醉;夏日去田野,骄阳暴雨让人备尝劳动的艰辛;秋日去郊游,瓜果飘香让人感受生活的甜蜜;冬天去锻炼,凛冽寒风让人倍增战胜困难的 勇气。过平淡生活,尽享家人的体贴温馨;勤学苦读中,得到同学的帮助,师长的教诲;遇到困难时,感受他人的热情和关怀。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练习观察人物,学会观察自然景物,要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那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捕风捉影的做法当力求避免。如果能够将开展活动和写日记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学生课业的负担沉重,生活真的是单调乏味,其中的烦恼和痛楚,确实让人同情。在大力倡导给学生减轻学业负担的今天,我们看到了希望。

鼓励学生多读精品,并且与写读书笔记结合起来。初中生的写作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提高,厚积才能薄发。智者的教诲启迪,大家的远见卓识,同龄人的反响共鸣,应当能够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笔者的经验是,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可以要求他们多写赏析式、读后感式的笔记。摘录式的、质疑式的读书笔记,或者显得简单,或者操作难度大,可以不作要求。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还比较差,难以读到好的书籍,好在现在许多学校也建立起图书室,读书的条件有一定的改善。笔者的做法有,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让学生给大家推介选读优秀文章,由学生展开讨论,谈收获说感想;教师也可以精选报刊上一些时文佳作,给大家做讲解点评。要让学生懂得,读精品就是与名人和大师交流,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明白了事理,学会了做人,受益多多。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后,效果自然会凸显出来的。

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初中生朝气蓬勃,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特点。譬如创设文学园地,构建交流学习的平台。条件具备时,可以编辑《学生优秀作文选》的小册子,在班级内公开展示,请每一位同学做评价。坚持做下去,久而久之,学生写作的热情就高了,又能够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对优秀的作文,可以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社投稿,这种做法还能够产生良好的激励和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作文方法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要反复钻研课程标准,认真落实初中语文的写作训练要求;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一个适用的、可执行的、长期的写作教学计划;在进行写作训练设计时,要做到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值得重视的是,初中写作教学仍然要遵循从仿写到创作的原则,这一点可以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美 丽的西双版纳》时,就布置学生写《可爱的家乡》,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文字素材,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写法,来赞颂家乡的美丽、人民的勤劳,效果就不错。另外,在写作活动中,训练学生拟定写作提纲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要求学生对主题确立、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等作统筹考虑,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方能下笔成文。

改进作文评价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老一套的评改方法,与今日提倡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违背的,因为那种做法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许多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师,经常感叹巨大的付出,得到的回报却微乎其微,做的是不划算的事。教师要有教学改革创新的勇气和胆量,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手让学生互批互改、自批自改;要教给他们评价作文的基本方法,让他们明确评价的标准,掌握打分的细则。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可以让学生分小组集中批改,然后在班级里交流。小组要根据学生能力层次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划分,以期望实现互帮互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教育的辅助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网络的虚幻神秘,信息的真伪难辨,对作文教学的冲击和影响慢慢显现出来,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要注意对学生加强引导。

有哲人说过,一切都在变,唯有“变”是不变的。在这里,我要说,教学的环境、教育的对象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适应这种变化。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有效的语文写作教学对初中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我们要积极研究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探求对路的可行的教学方法,尽快改变让每一位语文教师尴尬不已的不利局面。

【参考文献】

秦训刚、晏渝生主编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初中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黄 麓 镇 中 心 学 校

建模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篇5

一、对建模教学的理解

所谓“建模”, 就是把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抽象和简化.模型的价值一方面在于它能反映实际问题中我们所关心的某些因素.例如, 舰艇模型具有和真实舰艇一样的外形特征、螺旋桨和马达, 能在水中航行, 制造技术上也有相同之处.另一方面, 模型在成本上要比原型低得多.数学模型就是用数学语言把研究对象刻画出来, 从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中, 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代数式、关系式、方程、函数、不等式、各种图表等都是数学模型.比如, 求梯形的面积通常转化为求“上底、下底和高”的模型;建立基本图形的解题模型有利于我们从复杂的图形中提取出基本图形, 从而达到化繁为简、逐个突破的目的.例如, 学习了“相似三角形”之后, 笔者和学生建立了五类基本图形模型 (如图1) , 以便学生进行建模解题.在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这些建模材料, 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实践证明, 学生一旦灵活掌握一个模型, 其应用效率便会很高.

“数学建模”就是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来求得问题解决的数学活动过程.通俗地说,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数学建模, 其主要步骤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模型假设、建立模型、求解模型、验证结果、问题讨论.例如, (2012·滨州) 如图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抛物线y=ax2+bx+c经过A (-2, -4) , O (0, 0) , B (2, 0) 三点. (1) 求抛物线y=ax2+bx+c的解析式; (2) 若点M是该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 求AM+OM的最小值.在分析解决AM+OM的最小值问题时, 学生如果平时注意积累“模型素材”, 就会很容易把该问题化归为人教版八年级第12章轴对称中的“求同侧两点到直线上某点距离和最短问题”的模型, 进而建立模型, 解决问题.

二、制约建模教学的因素

数学建模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同时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笔者认为, 制约数学建模教学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学生因素和教师因素.

(一) 学生因素

1. 数学建模的信心不足

数学建模是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各类问题的一种创造性劳动.许多学生在现实中遇到数学实际问题时, 常常会感到茫然, 不知从何下手, 产生害怕数学建模题的心理.帮学生排除心理障碍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从简单应用题开始, 树立信心, 经历理解简单情境、转化语言、选择模型、解决问题等数学建模的主要过程.通过建模解简单应用题, 可以循序渐进地为复杂题目的成功建模奠定心理基础.例如, (2012·绍兴) 小明和同桌小聪在课后复习时, 对课本“目标与评定”中的一道思考题, 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如图3, 一架2.5米长的梯子AB斜靠在竖直的墙AC上, 这时B到墙底端C的距离为0.7米, 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0.4米, 那么点B将向外移动多少米?

(1) 请你将小明对“思考题的解答补充完整:

(2) 解完“思考题”后, 小聪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 (1) 在“思考题”中将“下滑0.4米”改为“下滑0.9米”, 那么该题的答案会是0.9米吗?为什么? (2) 在“思考题”中, 梯子的顶端从A处沿墙AC下滑的距离与点B向外移动的距离, 有可能相等吗?为什么?请你解答小聪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学生对于 (1) 中明显的方程模型求解起来很轻松, 但对于 (2) 中根据题意建立勾股定理模型, 通过计算验证它是否符合题意, 并在假设结论成立的条件下, 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 看看方程是否有实数解就有难度了.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建模的信心和能力.

2. 数学抽象能力较弱

传统数学教学中的习题一般是数据简单, 语言精练, 学生一目了然就能知道已知与所求的关系.而在建模教学中都是一些实际问题, 文本较长、信息量大且数量关系复杂,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经历一个阅读———理解的过程.数学建模的关键是第一个步骤, 即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这就需要学生能从繁杂的信息中抽象出有效信息, 并对信息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 然后再选用合适的模型解决问题.例如, (2012·温州) 温州享有“中国笔都”之称, 其产品畅销全球, 某制笔企业欲将n件产品运往A, B, C三地销售, 要求运往C地的件数是运往A地件数的2倍, 运到各地的运费如图4所示.设安排x件产品运往A地. (1) 当n=200时, (1) 根据信息填表:

(2) 若运往B地的件数不多于运往C地的件数, 总运费不超过4000元, 则有哪几种运输方案?

(2) 若总运费为5800元, 求n的最小值.

解决此问题时, 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 可能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此时,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逐步让学生学会找准“不多于”、“不超过”等关键信息, 进而选用不等式模型解决问题.当然, 这需要学生能够分清各种模型的特点且具备必要的抽象能力.

3. 缺乏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经验

纵观近几年各地的中考题, 数学建模题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谓多元丰富, 但其共同特征都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 创设情境.例如, 某汽车城销售某种型号的汽车, 每辆进价为25万元.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价为29万元时, 平均每周能售出8辆, 而当销售价每降低0.15万元时, 平均每周能多售出4辆.如果设每辆汽车降价x万元, 每辆汽车的销售利润为y万元. (1) 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在保证商家不亏本的前提下, 写出x的取值范围. (2) 假设这种汽车平均每周的销售利润为w万元, 试写出w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 当每辆汽车的定价为多少万元时, 平均每周的销售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该题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利用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将“问题情境”中的语言转化为数学的符号语言, 然后再用数学式子表达出数量关系.学生只有知道了进货价、销售价和销售利润的含义, 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 教师因素

1. 对建模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

建模教学虽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 但很多数学教师对建模教学还存在着理解偏差.比如, 有的教师没有体会到建模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教师认为数学建模与解数学应用题无关;还有的教师认为数学建模就是解数学应用题.

2. 角色的转换不到位

数学建模是促使学生“从做中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建模教学中,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做”, 并给他们自主选择解题方法的权利.在建模教学活动中, 教师给学生以适时的引导是必要的, 但主要的工作应放手让学生去做, 要相信学生.教师是建模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 而不是单纯的示范者和传道者.因此, 数学建模教学必将对教师的传统角色提出挑战, 导致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

3. 数学素质有待于提高

开展建模教学, 教师除了要了解数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动态, 学习必要的数学建模理论外, 还要探究如何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 学会从教材中挖掘数学建模教学的素材, 注意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俗话说:“站得高, 看得远.”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 才能从更高的视角看待数学实际问题, 发现现实中的建模素材,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为学生创造一个活跃的学习空间.另外, 教师还要加强建模教学方法研究, 理解数学建模的重要思想和基本方法, 把建模意识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统一起来.

三、建模教学的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若能将数学及时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加强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 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 笔者结合几个具体案例来说明如何进行建模教学.

1.结合课本素材, 开发建模课程

利用课本知识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能够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了解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 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处理实际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其数学素质的提高.

例如, 在讲“有理数的乘法”时, 教材是利用蜗牛爬行提出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索和概括的步骤来得出乘法法则的.在教学中, 笔者提出问题:一只蜗牛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路上爬行, 如果它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东爬行, 能否确定它3分钟后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 与原来位置相距多远? (学生的答案中包括了全部可能的答案.笔者又问他们是如何想出来的, 并把他们的答案一一写在黑板上) .笔者抓住时机结合问题介绍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首先, 由题意可以知道求几分钟前或几分钟后的结果, 是用乘法来解答;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适当的假设: (1)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东爬行, 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2)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西爬行, 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3)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东爬行, 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4)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西爬行, 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接下来, 笔者根据四种假设的条件规定向东为正, 向西为负, 列出算式分别进行计算, 根据实际情况求出这个问题的结果.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四个算式, 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这不仅使学生学习和理解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而且使学生对数学建模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为学生学习数学建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联系社会生活, 强化建模意识

实际生活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在建模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 住房问题、保险问题、储蓄问题、利润问题、用水用电问题、手机收费问题等.这些都是良好的数学建模素材, 教师可根据情况灵活选取, 将其巧妙地融进建模教学中, 以强化学生的建模意识.

例如, 在讲“不等式的应用”时, 教师可联系生活来设计问题:李明买了部新手机, 肖亮介绍他用“神州行”卡, 其收费标准为:本地通话0.4元/分, 来电显示与月租费全免;刘军推荐他用联通130卡, 其收费标准为:15元的月租费, 本地通话0.2元/分, 来电显示费为6元/月.李明的亲戚朋友多数在本地, 且他想用来电显示, 请问李明选择哪种卡更省钱?这样, 通过以生活实例为背景来编拟数学应用题, 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关系, 更培养了学生分类讨论思想, 强化了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

3.加强实践活动, 提高建模能力

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 还可向课外适当拓展延伸,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样, 在数学建模教学中, 课外实践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可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知识, 升华知识, 提高建模能力.

例如, 在学习了有关“利息”的数学知识后, 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后根据利率知识来算算自家的储蓄利息;在学习了“面积计算公式”后, 教师可要求学生算算教室、自己卧室、客厅等的面积;在学习了“平均数”后, 教师可让学生课后调查班级学生的身高, 算算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等.如此, 学生不但可体验到模型建立的过程, 而且可排除干扰因素, 提高数学建模的意识.

4.跨学科选题, 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选取其他学科的应用题, 利用数学工具, 解决其他学科的难题, 从而达到数学建模教学的目标.

“认识小数”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6

一、设置冲突, 指明研究方向

(一) 设问:你能用一个数, 表示图中物体的多少吗? (课件依次出示如图:3只羊、1个正方体、小半块蛋糕) 小半块蛋糕能用整数表示吗?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预设:小数、分数)

(二) 揭题:有人说是小数, 有人说是分数, 小数、分数和整数之间, 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 我们继续来认识小数。 (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思考:小数和分数的产生是由于生活中的很多物体用自然数无法表示, 学生在三年级已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 对此有所了解, 所以此环节的设计可让学生直接发现小数与分数是有联系的, 将本节课的学习方向直接指向对两种数之间的研究。]

二、丰富感知, 构建小数意义

(一) 收集素材, 交流读数及分类。

同学们在预习时都收集了一些与小数有关的材料,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拿到卡片的同学, 把小数写到卡片上, 然后贴上黑板。

1.要求:请这几个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这些小数的材料;和他一起读一读。 (指导读数: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读, 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数字。)

2.引导:这么多的小数, 为了便于研究, 最好把这些小数怎么样?任何东西分类之后都便于研究, 你们觉得可以怎么分, 与同桌交流一下。谁想上来分一分。 (生上台分) 这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3.展示: (1) 按小数部分的位数分; (2) 按整数部分是不是0分。

4.小结: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分出来的结果也不同。

[思考:分类研究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这里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小数互相交流后, 教师引导学生对众多小数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有利于学生养成用分类的方法处理问题、研究问题。]

(二) 构建一位小数的意义。

1.出示例1的橡皮图:这个小数是哪一类?

(板书:0.3元=3角)

[思考: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价格入手, 把表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改成以角为单位, 再根据课始提出的研究方向, 把以角为单位的价格改成用分数表示, 从实际意义上建立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思考:只从生活实际意义入手还不够, 最终还是要从生活中提炼出来, 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 即要实现数学化的过程。通过数形结合的形式, 让学生说一说、涂一涂, 去感受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丰富学生的感知。]

5.引导: (课件动画将正方形渐变为一把米尺) 1小格表示多少?在你自己准备的米尺上找到箭头所指的这两个点, 和同桌说一说分别表示多少米?

6.引导: (课件将米尺图抽象为数轴如下图) 观察下面这些一位小数, 你发现与它们所对应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点?

[思考:米尺是学生认识小数的一个非常好的十进制数学模型, 可以由前面平均分成10份的正方形渐变而来, 同时也可以抽象为一条数轴, 这一个变化过程向学生渗透了知识之间的渐变联系思想, 同时从多角度为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活动经验, 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三) 构建两位小数的意义。

1.出示两幅图:这两个小数是哪一类?

2.设问:把它们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分数, 是多少?你怎么想的?

3. (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 那你认为在这个正方形中怎么表示0.05元和0.48元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 涂出其中的?份。你们知道空白部分可以表示多少吗?

4.追问:这把米尺再分细一些, 你知道1小格表示多少吗?在你们的尺子上找找箭头所指的点, 同桌互相说一说表示多少米?

5.比较: (课件将米尺图抽象为数轴) 看看这些两位小数与它们对应的分数, 你又能发现什么?

[思考:两位小数的认识过程与一位小数相仿, 不过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依赖更高, 所以从生活经验中的价格到正方形中涂色的操作, 再到米尺上找到相应的点的交流实践, 丰富的活动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关于两位小数与十进制分数间联系的经验, 建构起两位小数的意义。]

(四) 迁移三位小数的意义。

1.追问:关于三位小数, 你能想到些什么?

2.验证:三位小数, 就要把米尺平分成多少份?也就是把每1厘米再平均分成10份, 每1份是多少?在你的米尺上能找到这样的一份吗?在哪能找到?把直尺拿出来放在米尺下面, 找到这几个点, 先说说各表示多少毫米, 再说说表示多少米?

三、沟通联系, 渗透数学思想

(一) 沟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交流: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

(二) 沟通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演示:我们再看看小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这个正方体是1, 每次被平均分成十份之后, 每一份是多少? (课件动态演示下图细分过程)

(三) 沟通不同分法间的联系。

1.演示:把1不断细分的这个过程也可以对应在数轴上。 (课件演示正方体细分与数轴细分的对应过程, 如下图)

2.讨论交流:

(1) 正方体中每次被分得的一份, 你能在数轴上找到吗?谁上来指一指?

(2) 老师指一些点, 你能说出它表示的数吗? (依次指出0.9、1.1、0.08、0.17、0.006、0.012等数)

(3) 不断地细分下去, 还会有几位小数?两个整数之间有多少个数?两个一位小数之间有多少个数?两个两位小数之间呢?

(4) 有没有思考过, 为什么要把小数分得这么细呢?看完下面的一段录像再回答, 注意里面的小数。 (播放:伦敦奥运会110米栏决赛直播视频后, 小结:为了计数、计量更加精确, 小数位数越多, 计量就更加精确。)

[思考:三个层次沟通目的在于为学生积累更丰富的感性经验, 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数与十进制分数, 小数与小数, 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从整数到一位小数, 再从一位小数到两位小数, 再到三位小数甚至四位小数, 是不断细分的过程。可放大细分的数轴以及将正方体细分的对应, 使得学生在观察图的同时, 感悟到用更小的计数单位可以进行更精确的表示。在渗透对应思想和无限思想的同时, 很好地说明了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感受到用小数计数的精确性和必要性。]

四、夯实基础, 拓展知识视野

(一) 基本练习一。

设问:为什么这两题写出的都是两位小数? (进率是100, 都是百分之几)

(二) 基本练习二。

先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再填上合适的小数和分数。

设问:你是怎么想的?

(三) 基本练习三。

1.0.8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 表示这样的 () 份。

2.0.45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 () 份, 表示这样的 () 份。

3.0.137是把 () 。

4.用这样的话说说大家自己收集的小数的意义。

[思考:在新课标的“四基”目标中,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是排在前面的最重要的基础目标, 在任何一节课中都不能因为加强后面的“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而削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所以在此环节设计三个基本练习, 各有侧重点, 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数的意义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四) 介绍“有趣的小数”。

1.三位小数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很奇妙的小数, 叫黄金分割数:0.618, 像鹦鹉螺一样美丽有序的图案都是按这个小数生长出来的。

2.当然还有位数更多的小数, 最特别的是“π”, 它是一个位数无限多的小数3.1415926535897932384……, 这叫无限小数。

3.小数的世界里还有更多有趣的秘密在等待着大家。

急诊科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7

一、夯实“点”:在理清知识点中寻找薄弱环节

“空间与图形”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新知往往能在旧知基础上找到生长点, 同时又构成后续知识的生长点, 各个知识点又会聚成一条知识链。因此, 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在理清知识点中寻找薄弱环节。

1. 自主整理, 回忆知识点。

在复习时, 可引导学生对照“链”上的各个知识点回忆, 哪些地方已经懂了, 哪些地方还不懂或不太懂, 然后小组合作学习, 让不会的学生提问, 会的学生讲解或辅导, 教师巡视、点拨。例如, 在“图形的认识”总复习时, 出示书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1) 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区别?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 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 什么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圆有什么特点?然后组织小组讨论, 在合作交流中辨析概念, 夯实知识点。

2. 辨析概念, 厘定知识点。

数学概念的表述用词一般都很精炼、严密,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概念不清会导致解题错误。复习时, 教师应先提出具体的归纳整理要求, 然后让学生采用列表、摘录要点等方法, 独立进行辨析和厘定。在辨析与厘定过程中, 要求学生运用操作、演示、举反例等学习方式正确理解概念和数学术语的含义。例如, 下面概念的辨析可让学生运用举反例的方法来判断: (1)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直线就是平角; (3) 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 通过放大10倍的放大镜看一个10°的角, 这个角是100°; (5) 圆的半径与面积成正比例。

3. 自我查漏, 强化知识点。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错题或存在的问题就是薄弱环节, 毕业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我纠错能力, 要引导学生自己“查漏”。学生可把自己的作业材料如课堂练习册、课外作业本、各单元的测试卷收集起来, 然后顺序地列出错题, 逐题检查错因并加以订正, 对重要知识的错误, 还可以写出反思笔记, 以加深认识。这样可以强化知识点, 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防止类似错误的发生。

二、串成“线”:在梳理知识脉络中沟通相互联系

“空间与图形”的复习可以按“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四条线展开。这四条线都以图形为载体, 不仅有利于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概念,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 在组织复习时, 既要强调在梳理知识脉络中沟通知识的纵向联系, 又要关注数与形的横向联系, 做到相辅相成, 尤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

1. 沟通纵向联系。

例如, “图形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包括:“五线”———直线、射线、线段、垂线、平行线;“五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七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扇形 (选学) 。在复习时, 可以结合实例,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还可以组织开展“画一画”、“围一围”等活动, 画一画各种线、角, 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围一围各种封闭的平面图形, 说说各种图形的特征等。在上面复习与整理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归纳整理出平面图形“五线”、“五角”与“七形”的网络结构图。这样, 学生就弄清了相关知识的生长点、发展点和重难点, 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2. 关注横向联系。

复习时, 可以就某一条线索组织学生自主联想和整理,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 以对称轴的条数来整理并区分各平面图形。在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中, 只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 ;有两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 ;有三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 ;有四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 ;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 。

又如, 为沟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4页安排了下题:下面这些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 分别可以得到哪些立体图形?

复习时, 先引导学生猜想, 然后让学生动手转一转, 进行观察验证, 最后交流总结, 进一步沟通二维与三维图形之间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拓宽“面”:在比较和辨析中形成认知结构

由于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 因此, 在复习时教师要将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在分析比较和辨析的基础上串成线、连成面, 做到“学一点懂一片, 学一片懂一面”,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 有所发展。

1. 在比较中拓展知识面。

小学阶段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是总复习中的重点内容, 在揭示复习内容、讨论复习目标的基础上, 出示下面的复习提纲:

(1) 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2) 这些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各是怎样的?能介绍你的记忆方法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 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面积时, 要注意哪几点?

先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比较和辨析。通过比较, 学生进一步明确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概括出周长、面积的意义不同, 计算公式不同, 使用单位也不同, 渗透概括、归纳的方法。教师以长方形为依据, 通过计算公式的整理与比较, 沟通公式之间的联系 (如下图) , 渗透转化、类比等思想方法, 实现面积计算公式间的同化和顺应,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深化理解和记忆。

2. 在思维碰撞中拓宽视野。

复习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 教师要善于精选例题, 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 适当进行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操作实践、讨论辩论、合作交流, 发挥生生对话的互补互学作用, 促进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拓宽视野, 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例如, 在复习“图形与变换”时, 教师出示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5页的第5题:下面4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这道题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大的探索空间, 学生可以运用平移、旋转、变换、组合等方法, 通过讨论比较, 得出这些图形涂色部分的面积都相等, 同时感受到图形“形变质不变”的奇妙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你还能画出面积相等的图形吗”, 从中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让学生有创意地利用所学的变换知识设计漂亮的图案, 更深层次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欲, 感受图形变换的乐趣和价值。

四、提升“体”:在综合运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与图形”总复习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巩固小学阶段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知识发展过程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建立合理且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 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要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 教师要注意在综合运用中提升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 构建立体化的知识网络,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复习时, 要注重三种类型的练习设计。

1. 操作性练习。

这是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或尝试想象设计的练习。因为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 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 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的转化”。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几何体与其展开图和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这不仅是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 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通过自主尝试和动手操作, 重现感知过的平面图形或空间物体, 使空间观念从感知转化为一种可以把握的能力。例如:这是一个长方体展开图的前面、下面和右面 (如图) 。 (1) 请你画出展开图另外3个面。 (2) 如果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那么围成的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此题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长方体及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能根据展开图在头脑中想象出相应的长方体, 获取解决问题需要的数据。

2. 开放性练习。

这种练习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建立数学模型, 同时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开放题训练一般有条件多余或不足、结论不唯一、一题多解等形式。

3. 综合性练习。

即把所复习的知识与其他知识整合成综合练习题, 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练习可以是图形面积、体积计算与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综合, 也可以是图形周长、面积知识与体积知识的综合。

例如, 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有关知识时, 可设计操作性强且答案不唯一的题型。如:有一块长8分米, 宽4分米的长方形铁片, 像下图那样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 然后做成一个无盖的盒子, 这个盒子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用纸片代替铁皮, 经过操作、思考和讨论, 解决问题。接下来, 教师引导:“如果不是剪去四个角, 还可以做成怎样的盒子呢?还有不同的剪拼法吗?”学生又可以得出其他的解法。这样, 为学生全方位参与、多方向探究创造了条件, 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复习课更具开放性。

作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8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指在班级授课制不变的条件下,在课堂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着眼于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把学生分为几个层次,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提出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变换授课方式,创立评估体系,促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分层教学除应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统一等教学原则外,还应坚持: (1) 自主性原则。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才能爱我所选,乐我所学,学有所得。 (2) 流动性原则。层次的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可随时根据自己的水平在不同层次之间流动,这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正感受到分层教学是对每个学生负责,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3) 整体性原则。由于分层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分层不分班,因此要把握班级整体,把握每个学生是分层教学的核心,教师与学生都要把自己看成是分层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这样才能达到整体效应。作为语文教师,我发现在实际作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能力、语言水平、思想深度、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造成他们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作文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而个别学生却辞不达意、语不成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能生硬地按统一、唯一的标准来要求全体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实施作文分层递进教学,因材施教,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

一、分层依据

学生的分层依据是以写作差异水平为主,即作文成绩为主,但不忽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先天因素、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据此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驾驭语言的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思想认识较为深刻,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能够举一反三的学生;B层学生作文谋篇布局的能力尚可,但选材一般,语言平淡,内容不够生动;C层学生作文水平相对较差,选材能力较低,语句不通,错别字较多,字数达不到写作要求。

在分层过程中,为了避免产生“标签效应”,抑制其负面影响,教师应该事先在课下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可以先采用隐性分层法,即在教师心目中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通过教学活动逐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分层教学的优势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老师进行交流,自主选择层次。

二、教学实践

1. 目标分层。

它指的是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作文教学要求确定为基础目标,只要求学生做到语句通顺,意思表达完整,不偏离题目,不出现错别字,这就是“近纲靠本”,适用于低层学生;将教学大纲中所有教学要求和升学要求确定为层次目标,要求学生的作文达到中心明确,布局合理,言之有物,更高层次的要达到构思新颖,语言流畅优美,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这就是“达纲拓本”,适用于中层和上层学生。前者是共同性目标,具有普适性,低层次学生由此减少了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后者是选择目标,具有挑战性,扩大了中上层学生的作文空间,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2. 教学分层。

分层递进教学是在班级建制不变的情况下实施的,因此施教时应首先用足够的时间保证基础目标的落实,重在以低起点步子的形式让下层学生掌握作文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向低层次学生推荐几篇范文,让他们认真揣摩、仿写,中上层学生则自己构思作文。作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仅仅依靠短短的九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利用课外时间对每一层次的学生进行面批面改,面对面地交流。

3. 练习分层。

作文教学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写作练习,这也是作文分层教学付诸实践的重要一环。在每次作文练习当中,我没有局限于单一、固定题目的框框,而是采用了作文题目分层布置、作文练习分层完成的方法。同一体裁、不同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充分发挥。

4. 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也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评价坚持鼓励性原则,具有总结、反馈、提高的功能。抓好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对低成就学生以表扬为主,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对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以鼓励为主,增强其竞争意识;在作文评价时,不以作文成绩论优劣,而是以递进幅度为标准进行评价,即使幅度微小,也不能吝啬表扬的微笑、赞许的目光。

在实施作文分层教学时,要根据信息反馈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对学生采用分层而不定层,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因层而异,因人而异,以教适应学生的学,以教促进学生的学,不拘泥于层,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同时,教师还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成功—愉悦—自信—成功”的良性循环的心理效应,畅通师生的双向交流,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三、体会与收获

教学实践证明,作文分层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提高发展,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氛围中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与自信,而新的成功与自信又将成为他们学习的驱动力,使之争取更大的成功,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使学生踏踏实实地学习真知识,掌握真本领。

语文阅读教学与实践的思考 篇9

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资源,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 利用有些课文的意犹未尽, 让学生续写, 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多向思维,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读了《凡卡》, 让学生续写凡卡的信寄出后会发生什么事, 凡卡今后的生活会怎样;读了《穷人》让学生续写两个孩子来到桑娜家以后生活怎样;读了《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仔细去观察, 试写一首诗。此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读科普作品, 展开幻想, 试写科普故事, 练习写童话等。这种续写、编写练习, 创造空间很大, 学生很感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2.利用文章中描述的某些跳跃, 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寻求多种答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月光曲》中贝多芬弹完一曲, 盲姑娘激动地说:“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课堂上学生质疑:“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有的学生认为贝多芬不回答是因为他很谦虚, 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贝多芬。这个答案应该是合理的, 但是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 而是鼓励学生: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可能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 提出了另外几种看法:贝多芬不回答是默认了;贝多芬不回答是因为他正在构思《月光曲》, 顾不上回答;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精神感动地说不出来……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的发散和聚合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如果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这反映了学习的深入, 是他们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种心理状态,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产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通过“读”与“思”, 解决问题, 从而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教”与“学”, 使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如我在教《赤壁之战》重点段时, 就有意识给学生时间学重点部分, 并进行交流。在交流中, 有学生提出:“课文中为什么要四次写到东南风, 这与火攻有什么关系?”显然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我用学生的质疑检验学生的学习。首先学生要在整个重点段中快速默读, 画出有关描写东南风的语句, 然后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展开讨论。同学们说:“吴军趁风行船, 船速更快;”“火仗风势, 烧得更猛;”“只烧曹营, 保住吴军。”从中明确了“风”的作用, 完成了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愉悦的, 有创造性的。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正确理解学生的创新。学生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幼稚天真而充满幻想, 个性品质的充分展示, 思维和表达不受任何限制, 疑问看似简单平常却又新颖奇特, 回答跟老师的预设答案总有距离 (有时相距很远) 却有其客观合理性, 等等。教师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创新, 更不要误解为严密的逻辑思维、重要的理论发现和科学的创造发明等, 那就势必把很多具有创新天赋的人才夭折于摇篮之中。

2.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是天生的创新人才, 他们的成长经历凝聚着他们创新的胆识和能力:一个婴儿出生后, 便睁大双眼搜寻各种新鲜的事物, 认识各种不同的脸谱, 尝试各种动作, 发出各种声音传达自己的信息;需要与人交流了, 便开始呀呀学语。刚刚会说话, 其语言和思维就令人惊奇。孩子的创新意识、学习欲望、生命发展三者之间是紧密相联的。在相互信任的氛围中, 学生会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

3.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现。对于学生的发现, 我们有些教师常常不以为然, 不置可否。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教师置学生的质疑于不顾, 仍按自己的设计组织教学。这种不尊重学生的发现、不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硬拉着学生“跟我学”的做法, 导致学生失去了创新的欲望和学习的需求, 创新意识被扼止于萌动中, 出现学生“高分低能”, “越学越没灵气”的不良后果。所以, 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发现, 满足学生创新学习的需求。

4.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 教师要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让他们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 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千万不能随意制止, 轻易否定, 或者越俎代疱, 这只能使学生丧失参与学习实践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阻, 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空谈。

上一篇:机械发展设施农业下一篇:抽真空系统优化